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文章分享~生動比喻,孩子學習少挫折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28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從孩子的天真話語中,爸媽也可以聽出孩子的情緒,看到他的心智。聰明的爸媽請多用生活上的事物當比喻,和孩子談天說地吧! 去美國開會時,碰見一位西藏來的小學老師,交談之下,發現他的用詞非常有趣,都是用比喻,例如他說:「酥油燈再亮,它底下是黑的,壞人的話再白,他的心是黑的。」他說,山區小孩資訊不足,用抽象的語言孩子不易了解,所以他上課都盡量用孩子生活上的東西來做比喻,等孩子了解他想說什麼後,他才開始用抽象的字眼去替換比喻,這樣他的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挫折感。 抽象語言 低幼孩子難懂 我聽了非常同意,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個媽媽說,她教她7歲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整數」的概念時,教地幾乎抓狂,因為孩子就是不懂「小於100的最大整數」的意思,後來她9歲的老大跑來幫忙,跟弟弟說,「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你自己決定,但是不能超過100元,你要多少?」弟弟毫不猶豫的說:「99元!」也就是說有些孩子開竅得晚,抽象的話比較聽不懂,但並不代表他沒有了解這個概念的智慧,換成他生活上的例子來講解,他就懂了。 具體形容 更能傳情達意 我們一直很崇尚抽象的語言,認為它是比較高級,有學術味;其實有些時候比喻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那位老師唱了一首西藏情歌給我們聽,他的歌詞沒有用一個「愛」字,但是傳達出來的情意比愛來愛去的歌詞深很多,他唱: 青色的山上,有一隻牡鹿, 牠能與我同山吃草, 就是把我頭上的茸給牠, 都是情願的。 綠色的海邊,有一隻孔雀, 牠能與我一同飲水, 就是把我尾上的彩毛給牠, 都是情願的。 屋子裡有一位彩雲樣的姑娘, 她能與我一條心, 就是放棄一切, 也是情願的。 我想很少女生聽到這種情歌會不動心的。或許我們應該檢討一下,為什麼整天把愛掛在嘴裡的人,心中是沒有愛的? 從實驗上,我們知道幼稚園的孩子不太會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情緒,因為大腦各部位的連接尚未完成,但是他們可以用畫圖、用音樂來表達,一個情緒無法適當表達出來的孩子是痛苦的,他們常在累積了許多挫折後爆發出來,在地上又哭又滾。他們需要被教導一些情緒表達的方法,用比喻就是一個好方法。 生活妙語 孩子充滿潛能 其實孩子的日常生活言語中充滿了比喻,只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而已。一位有腦性麻痺孩子的朋友告訴我說,她帶孩子坐飛機時,孩子對她說:「媽媽,我們現在是天使了。」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回答:「因為我們現在在飛。」我告訴她:「你的孩子能講出這個比喻,絕對不是智障,好好教他,一定會成材,外表的殘障是不重要的。」大人的鼓勵帶給了孩子信心,孩子的表現果然一日千里。 用錯比喻 改觀念費工夫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神經學家莫山尼克(Merzenich)說,大腦皮質其實是選擇性地精緻化處理手邊作業的能力,它不僅是在學習,它是學習如何學("It doesn't simply learn; it is always learning how to learn."),大腦不是被動的容器,要我們用學習去填滿它;它是活的生物,會主動尋求生長的養分,一直不停改變自己。 過去我們用錯了比喻,認為大腦像電腦,電腦是沒有生命的東西,零件壞了,不能自我修復,只能替換零件,所以認為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後來雖然實驗證據一再顯示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可以改變的,科學家仍然花了一個世代的工夫才改變人們的觀念,可見比喻的重要性。 美麗話語 反映彩色心情 看到西藏老師的語言如此生動、活潑,或許我們也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鼓勵他去用比喻來增加他的想像力與聯想力,這不但對他的情緒表達有幫助,也可以增加他人生的色彩。當一個孩子說: 天上出現了一道彩虹, 給太陽戴上了一條金鍊子。 你就知道他的世界是絢麗的。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

90%的骨骼成長 在晚間睡覺時間進行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9

台語有句俗語:「嬰仔眠眠睏,一眠大一吋」, 似乎暗示著小孩睡覺時間,正是他們成長的重要黃金時段, 不過這樣的觀念,可是被現代的醫學研究給證實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的兒童整形外科醫學雜誌(Feb, 2005)的研究報告指出, 百分九十的動物骨骼成長都是發生在晚間睡眠時段, 這也和過去曾經發表關於幼兒成長痛多發生於夜間的結果,相互輝映, 有些兒童會因為骨骼成長快速,而出現肌腱拉扯的成長痛, 部分狀況嚴重的兒童甚至會夜半痛醒, 在傳統醫療中,除非極為疼痛難耐時,需要投與止痛藥來緩解外, 大部分醫師不建議用藥,在順勢療法中,則可應用完全無副作用的 山金車(Arnica Montana 30CH)來獲得緩解。 為什麼白天站立和走動時骨頭幾乎不長大的,主要是因為身體的負荷壓迫軟骨組織, 使得骨骼的成長受阻,這也應證了民間經常說的,成長期過胖的兒童, 不容易長高的原因,因為過多的重力壓迫,反而讓骨骼的成長發育受到影響, 不過幼兒的骨骼成長更重要的是鈣質的攝取,營養師黃蓮恩建議,12歲以下的兒童, 每天至少應該飲用2-3杯的牛奶或含等量鈣質的乳酪及優格。 優酪乳多半只含有半量的生乳及添加水分、香料、糖份、黏稠劑等, 含鈣量只有一般鮮奶的一半,因此並非很好的鈣質來源, 行以牛奶及優酪菌種製作的優格則比較有營養價值, 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牛奶過敏或每天無法飲用這麼多牛奶的兒童, 每天應該攝取至少含500毫克鈣離子的補充劑,補充鈣片或高鈣食物可在晚間服用, 對於骨骼的成長,有更多加分的作用。 不過人體每次吸收的鈣劑量上限 大概只有500-600毫克,雖然每天需要的鈣劑量約為1000毫克,不過最好能分2-3次補充,以免因為無發充分吸收而排出體外,反而增加腎臟的負擔。

轉貼: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共玩共讀 自然學語言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9

文/楊毓菁 一、共玩共讀  自然學語言 先學母語,還是雙管齊下?  6個月大的文文正非常好奇地看著右邊的玩具,忽然,左邊的喇叭發出「a」的聲音,文文馬上轉過頭看向左邊;過一會兒,左邊再傳出「i」的聲音,猜猜看,文文這次會再轉頭嗎? 嬰兒的語音區辨無國界  這是Dr. Kuhl針對美、俄、法、台灣等各國寶寶做的研究,每個像文文一樣6、7個月大的寶寶都能準確抓到母語的音節,聽出語音中的細微差異,甚至對外語的語音差異也都抓得很精準。  「孩子是真正的世界公民!雖然1歲以後才開始講出第一個字,但是嬰兒都在聽我們講話,大腦逐漸形成語言的網絡。」Dr. Kuhl表示,各種環境、文化下的嬰兒就像拿起網子捕抓周遭聽到的聲音似的,在聽的同時,吸收不同的語音。 1歲後失去世界公民資格  問題是,成人就沒有這種好聽力,日本成人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因為我們成長到某一階段,就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與母語習慣的限制。  語音無國界的孩子在幾歲以後,就變得跟大人一樣呢?Dr. Kuhl在美國、日本、台灣寶寶的研究中找到答案。每一國的寶寶語音敏感度在6∼8個月大時都非常好,10∼12個月大後,日本寶寶對外語的語音區辨能力開始走下坡了;由於日語發音裡只有 /r/ 音(らりるれろ),/l/ 則是美語發音,兩個月前聽音犀利的日本寶寶,現在已經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了!  「1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專注聆聽母語的語音,就接受了母語習慣。」Dr. Kuhl發現各國寶寶的時間點都一樣,台灣寶寶此時更能敏銳辨識中文語音的差異,美國寶寶對其他語言的敏感度也降低了。 共讀共玩 效果加分   玩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學會其他語言嗎? Dr. Kuhl請台灣研究生唸中文故事給9∼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聽,也帶他們玩玩具;從腦波變化與觀察研究都顯示,他們總共聽到了33000個中文音節,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孩子第一次聽到某種語言時,大腦就會分析、分辨與學習語音。」Dr. Kuhl強調,前提是要有人陪他們學習,在自然的共讀或共玩之下,孩子才會學得更好。  這些寶寶如果沒有持續學習中文,之前學的可以記多久?他們9個月大時學得很高興,14個月大時還記得,等到18個月大時就忘光了;不過別忘了,他們只接受過一個月的中文刺激,這樣的成就已經很驚人了! 二、母語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