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笑話一則

2008年09月03日
公開
11

真的是好笑到爆....因為太好笑了還到樓下去講給公公跟婆婆聽 而且還帶動作兩老簡直是笑到嘴吧都合不起來了^^.....哈哈!! [轉貼] 現在每搭捷運或是公車時看到博愛座時都會不經意想起10幾年前那一段故事............. 話說 10幾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 每天早上都要做2x5號公車去上學 由於我家離公車總站不遠,只有幾站而已,運氣好一點的 話都會有座位可以坐 有一天照常搭公車上學,一上車發現雖然有位置可以坐,但就只剩下博愛座了 由於前一天真的念書念的很晚,在體力無法維持久站的情況下,就硬著頭皮不好意思的坐在博愛座 一坐下博愛座,果不其然的周公瞬間找上了我,我就翹著二郎腿穩穩的靠折車窗睡翻了 不知睡了 多久,突然有一隻手狠狠把我搖醒,我一睜開眼便看到一名男子大聲對著我說 ---同學,你是要睡多久,你知不知道你坐的是博愛座,後面站了一個孕婦,難道你都不會不好意思讓位嗎 我當場很不好意思的說---對不起,我沒看到,我馬上讓位 於是乎,我就馬上起身讓座............................................但...........後果來了 我右腿麻掉了..................因為我翹著腳睡...............所以..................麻掉了 ! 但是又不好意思說,我腿麻掉了,等我腿不麻了再讓位 只好起身拉著扶把,右腳用拖的行走.......................對...........我就是左腳走...右腳在地上拖 此時 ...............................這男人便更大聲的說...................................................... 同學,對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小兒痲 痺.........................對不起 我就回頭乾笑著說..................沒關係,你不用抱歉 就這樣 ............................我就一直到站前,都一直被人說 同學,對不起,! 我不知道你是小兒痲痺對不起 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 錯 更糗的是 我還得裝做我真的是小兒痲痺患者 將右腳拖著下公車 .........................唉博愛座真的不能亂坐 要禮讓給行動不方便的人

如何引導孩子不搶玩具---教養篇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37

了歡慶恩恩的三歲生日,恩恩的爸媽邀請和恩恩同年紀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正當孩子玩得開心時,突然傳出恩恩大哭的聲音,原來恩恩正與婷婷搶玩具,因為恩恩不想讓別人玩他的玩具。這樣的情景對家有兩至三歲孩子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擔心,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需先判斷孩子的物權概念發展成熟了嗎?有時孩子搶玩具只因為他無法分辨物品的所有權,才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他都可以拿去玩。一般說來,四歲以上的孩子,對於「物權」才會有較清楚的概念。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是交朋友的好方法,可以鼓勵小朋友之間輪流分享。     邀請小客人來家裡玩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談談如何當主人,從迎接客人進門到客人離開的禮儀,讓孩子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小客人分享,允許他先將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自己要獨享玩具的感受。當小客人來訪時,就會減少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如果在挑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的話,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朋友家中,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失望,覺得不好玩吧?」藉此激發孩子同理的心情。     有時孩子捨不得把東西分享別人,要讓孩子明白,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擁有的東西,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幫助他確立物權的概念,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自然會願意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在分享過程中感到快樂。  除了分享與物權概念的建立,搶玩具也可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以及要表達心中挫折與不安,或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因此在處理搶玩具行為前,須先判斷孩子搶玩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呵!     擔心孩子因為搶玩具而造成衝突或打人的話,父母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引導孩子避免與化解衝突場面: ★衝突前的預防★ 1. 預先防範:觀察孩子平時搶玩具的原因,並事前做好防範措施,例如:針對想要藉搶玩具來引起注意的孩子,請父母平常注意孩子有好表現時,立即予以正向回應;針對尚未建立完整物權概念的孩子,請多利用故事或巧連智教材來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方法。 2. 隨時注意孩子們一起玩的爭執情況:避免等到衝突產生後才進行調解,例如:多提供同類型的玩具、先教導排隊、輪流的概念。 3. 平時不跟孩子玩打人的遊戲:以避免孩子覺得好玩而模仿學習打人的動作。 4. 教孩子如何面對搶玩具的情況:跟孩子討論想玩玩具時可以怎麼辦?例如:主動跟別人借玩具、尋求大人的協助、先離開造成衝突的情境,先玩別的玩具……等。 5. 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說:「對不起,我下次會小心」;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下次請小心」。一定要提醒孩子記得:「沒有人喜歡被打」,並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他說:「我不喜歡你打人」。 ★衝突後的解決★ 1. 了解孩子搶玩具、打人的原因:同理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陪他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解決,例如:跟對方說玩好了再借他,或是一起玩。 2. 盡快處理衝突:適時引導孩子,避免過一段時間才跟他說:「你剛剛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容易被訓的莫名奇妙,因為之前的事他有可能早忘得一乾二淨了。 3.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們分別玩不一樣的玩具,避免焦點在同一件玩具的爭奪上。 4. 請孩子道歉:只要有動手打人的行為,就請孩子要跟對方道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打,生氣了可以用說的,不要動手。  請父母多以擁抱傳遞關懷,當衝突發生時,請以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談談是否因生氣了不知怎麼辦才會打人。同時請告訴孩子,還是希望他能學會用說話和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生氣,這樣才能和其他的孩子和平共處。 《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 2007年3月號》

如何補強寶寶抵抗力?!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47

預防baby常生病 如何補強寶寶抵抗力?!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新店分院小兒科主任 鄭敬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丹青 當寶寶在媽咪肚子裡時,靠著母體的免疫球蛋白,能夠幫助寶寶抵抗外來的細菌與病毒,但是在寶寶出生後IgG的來源也宣告終止。要替寶寶加強抵抗力,除了在日常生活飲食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外,睡眠與運動也都有著增加寶寶抵抗力的作用。本篇文章將就寶寶抵抗力之關鍵期、提升寶寶抵抗力的方法、以及一些新手爸媽常見疑問,來替爸比媽咪們解答。 寶寶發展抵抗力的關鍵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黃丹青醫師表示,胚胎在媽咪肚子裡成長時,免疫系統便已開始發展,但在出生後6個月內,寶寶的抵抗力主要來自於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當寶寶6∼9個月大時,可能會出現一陣子免疫力較為低下的時期,所以這段時間母乳的哺餵可以藉由母乳中的白血球及免疫球蛋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所以醫師一般會建議母奶哺餵 6 個月以上 , 而寶寶等到9個月之後,寶寶自己的抵抗力與免疫球蛋白(IgG)才會慢慢上升,直到約3歲抗體濃度才會接近成人的標準。 慈濟醫院新店分院小兒科鄭敬楓醫師也表示,寶寶在出生前4個月∼出生後3、4個月時,必須倚靠母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G),幫助寶寶對抗可能的腸胃炎、感冒等病菌。但寶寶在4個月∼2歲這個階段時,免疫球蛋白的數值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於是餵食母奶對於必須開始自行增加抵抗力的寶寶而言便顯得非常重要。除了建議媽咪應持續餵寶寶母奶至少半年∼1年以上,同時也非常建議如身體狀況允許的話,生產方式應以自然產為首選,因為剖腹產會讓胎兒在無菌的生產方式下出生,這對寶寶的抵抗力而言並無幫助,因此自然產與餵食母奶可說是幫助寶寶發展抵抗力的第一課! 此外,寶寶年紀稍長一些後,也將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幼托園所等公眾場合,接觸的人一但多,可能碰觸到的細菌、病菌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多,在4個月∼2歲之間,若能把握替寶寶補強抵抗力的關鍵時期,也就能將以後生病時的嚴重性大幅減低。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飲食 鄭敬楓醫師與黃丹青醫師皆表示,內含豐富抗體與白血球的母奶,對於新生兒乃至2歲的寶寶,是非常好的補強抵抗力食品,母奶中也含有一些成份能夠抑止寶寶腸胃道發炎。當寶寶可開始食用副食品時,則建議含有豐富維他命C與抗氧化劑的綠色葉菜類、豆類、胡蘿蔔、木瓜…等食物。建議以(喝茶的)小湯匙為單位,蔬菜、水果類每日應有十湯匙的量,對於寶寶抵抗力的建立都很有幫助。 日常生活 鄭敬楓醫師建議,從日常生活來補充寶寶抵抗力,有以下6點事項應注意︰ 1.充足的睡眠 2.適時適量的運動 3.杜絕二手菸的環境 4.天然飲食的攝取 5.益生菌的適量補充 6.勤洗手 Q&A施打疫苗就是幫寶寶儲存抵抗力嗎? 鄭敬楓醫師指出,施打疫苗能夠對於特定疾病產生抗體,但無法普遍性的預防各種類型的細菌、病毒。目前政府推行施打的如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乃是可能致命的細菌,尤其肺炎鏈球菌,可能會令寶寶一但遭感染就造成肺部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施打疫苗是在對特定疾病產生抗體的同時,也等同替寶寶儲存抵抗力,並能夠預防可怕的大流行。 黃丹青醫師也表示,施打疫苗是現在政府力推的公衛政策,因為免疫力主要來源除了身體自行對某種得過的疾病產生記憶與抗體外,還有一些可能引發較為嚴重後果,甚至是造成流行的疾病,則須倚靠施打疫苗來提前做預防的動作。 另外須提醒家長,施打疫苗後的十年,會建議家長們自費做檢驗,觀察疫苗效果是否仍存在,如有效果下降情形則應再補種一次。 ----------------------------------------------- 防止病毒侵襲 採訪�高木蘭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亮迪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淳恩 0∼1歲寶寶的免疫力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淳恩指出,六個月以前的寶寶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故免疫力佳,比較不容易罹病;而六個月以後的寶寶,因為母親的抗體消失,必須依賴自己體內的免疫機能發揮功效,而小寶寶的身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且免疫力不如成人,若遇到疾病大流行,則罹病機會較大。 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提醒媽咪們,母乳是一歲以下的寶寶最好的食物。母乳餵得越久,寶寶的抵抗力會越佳,疾病發生率也會下降,而且就算生病了,症狀也會較輕微,所以母奶最好能夠喝到6個月,等6個月以後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照顧寶寶的九大重點 基於上述的原因,若照顧者稍微大意,寶寶可能就會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故照顧寶寶最好能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適度保溫: 寶寶還沒有行為能力,生活上完全要仰賴照顧者(父母、祖父母或保母),所以應視氣候變化及所處的環境,幫寶寶增減衣服。如:冬季進入室內最好脫掉外套,出門則要穿上外套保暖。 避免至公共場所: 公共場所的病毒較多,最好避免帶寶寶到人多擁擠的密閉空間,如:百貨公司、嬰幼兒遊樂園。 注意營養: 營養均衡能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喝母奶的寶寶,母親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內容,才能給寶寶最均衡的營養﹔喝配方奶的寶寶,可依照醫師建議按成長的月齡,幫寶寶換奶粉。此外,當寶寶已達吃副食品的月齡,照顧者應注意其營養需求,製作營養豐富的副食品。若寶寶抵抗力不佳,可考慮補充維他命滴劑,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 進行戶外活動: 利用天氣晴朗的日子,多帶寶寶到戶外走走,讓寶寶呼吸新鮮空氣,看看清翠的綠樹小草。 照顧者的習慣不佳: 一歲以下的小寶寶,大部分的生活空間是在家中,所以寶寶罹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照顧者的疏忽或是家人的習慣不佳。醫師建議從外面回家後,最好能先洗手、嗽口後,再抱寶寶﹔若有呼吸道疾病(咳嗽、流鼻水),建議戴口罩後,再照顧寶寶;若是進出人多擁擠之處(如:醫院、戲院),最好能換下衣服、洗完澡後,再抱寶寶。 注意家中環境的清潔: 1歲以下的寶寶仍處於口腔期,喜歡什麼東西都往嘴巴裡塞,寶寶在6個月後開始學坐、爬、站、走,要注意居家環境清潔,定期整理家裡,並清洗寶寶的玩具,才能避免感染疾病。 注意寶寶的個人衛生: 要注意寶寶手部的清潔,常擦洗寶寶的手並勤剪指甲,以免病從口入。 注意體溫變化: 冬季早晚溫差大,要小心注意寶寶的體溫變化,最好能夠每天早晚量體溫,以確定寶寶的身體狀況。因為有些寶寶敏感度低,輕微發燒也不會哭鬧,父母若能主動量體溫,才能明確了解寶寶的健康情形。 與其他生病的小朋友隔離: 家中若有大小孩上幼稚園,常常容易帶著病菌回家,若是大小孩不舒服,要暫時避免兩人的互動,以免交叉感染。父母在照顧上,也要注意衛生,照顧完一個孩子的生活起居,一定要先洗手,再去照顧另一個。 寶寶的照顧工作大部分由父母負責,所以寶寶若是生病了,不僅寶寶受苦,父母會更辛苦,因此平日妥善的照顧工作將更甚於之後的疾病照顧,故父母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預防工作。 【Part2.冬季常見的疾病】 台灣四季不分明,很難絕對以季節來分類疾病,故以下文章將以美國對小兒疾病的分類為參考,再輔以台灣冬季常見的疾病為探討主軸,舉出三類冬季常見疾病的發生原因、症狀、治療及照顧方法。其實小孩生病是不分季節的,所以好好照顧寶寶,以預防疾病發生,可能比事後治療來得更事倍功半。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肺炎 ※細支氣管炎 ※哮吼 ※嬰兒期氣喘 ※玫瑰疹 ※輪狀病毒 ※異位性皮膚炎 專家解答: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呂克桓 Q:什麼時候是寶寶抵抗力發展的關鍵期? A:人的成長在出生之後,發展最快速的是嬰幼兒時期前面三個月,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營養,發育生長會遲緩,免疫力系統可能會變得很差,所以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前面的三個月。    Q:該如何增加孩子的抵抗力? A:最重要的,是餵食要均衡,不論是餵食母奶,或餵食牛奶,都是要適量、均衡。一般來講,牛奶或母奶,都有它的維生素,但礦物質會比較低一點,因此,建議出生後的兩個禮拜之後,可以餵寶寶補充一些︰維生素、礦物質,同時再加上均衡母奶或牛奶的餵食。 Q:寶寶常發燒,是不是抵抗力出問題? A:有一部份人,發燒並不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像早產兒、或低體重兒,是因為腦部發育還沒成熟,常常在夏天,會隨溫度的增高,體溫會比較高,但是,大部份來說,都是只有在夏天,而且在早上,會比較高一點,可能在37度到38度之間。  然而,如果寶寶常常發燒,而且溫度都比較高,在三十八、三十九度,這表示寶寶受到感染的警訊,也就是說,寶寶的抵抗力會比較差,所以才導致常常受到感染,引起發燒。 Q:寶寶如果抵抗力比較弱,飲食要如何加強? A:如果寶寶的抵抗力比較弱,可能常常在感染,常常在感冒、發燒,可能免疫系統發育的比較差;通常可能是營養的攝取發生問題,所以,攝取營養要均衡。   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食物的來源,是牛奶或母奶,之後,慢慢的添加一些副食品進來。三、四個月之後,添加的副食品,包括︰麥粉、米粉,五、六個月以後,就是蛋、魚…慢慢的加進來。   有過敏的小孩,副食品的添加要延後,在牛奶、母奶的餵哺六個月以上後,再添加副食品。另外,如果母奶不夠,要餵哺牛奶,可餵哺低過敏的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比較過敏的食物,像︰蛋、有殼的海鮮,可能要延到一歲以後才給,這樣寶寶的生長發育上會比較好,較不容易受到其他細菌或病毒的侵犯。

文章分享~越會玩 學得越好

2008年08月27日
公開
35

越會玩 學得越好  針對學齡孩子家長出版的雜誌《親子天下》昨天創刊,並公布一項調查,指出透過玩進行學習的孩子,智力將比一般孩子高出許多;但另一項「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卻顯示,近6成孩子最常在家玩,而且以上網為主,這不僅讓家長擔心,8成教師也擔心學生的人際關係會出問題。  玩得越起勁 學習越專注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5足歲時,智力達到105分,比一般孩子高出20分,顯示充足的玩樂對孩子日後的學習有正面幫助。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過去的成長經驗都告訴我們,「不能把衣服弄髒」,叮嚀下一代也該如此,孩子深怕不小心把衣服弄髒而挨罵,卻無形限縮了孩子的玩樂空間。她強調,時代改變了,教養孩子的觀念也不能只停留在過去經驗。  她認為,孩子不僅要玩,還要盡興的玩,小時候玩遊戲,長大後以運動取代,都是玩的一種形式,尤其是運動,不僅會幫助孩子學習更加專注,團隊精神更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  洪蘭舉例,少棒球場上,小球員不小心失誤造成失分,回到休息室遭到隊友的指責,教練這時跳出來說:「如果你們以後都不會失誤,才有資格指責別人。」讓小球員全部噤口。團隊合作由此學習,必須接受隊友的失誤,並團結一心追回來,這才是玩樂遊戲中該學到的東西。洪蘭指出,人可以用一輩子時間學習工作,但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到戶外玩耍。  6成學生上網多過運動  「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最常做的休閒活動第一名是上網,佔56.8%,第二名才是運動,佔54.8%,第三名是看電視或DVD的54%,整體來說,有將近6成中小學生休閒活動都在家完成,運動反而居次。  這現象在國中更加明顯,超過7成的國中生都是上網和看電視,從小就喜歡窩在家裡,不僅家長憂心,老師也在教學現場發現問題。一份詢問老師的問卷中,高達70.5%的老師認為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很嚴重,總是待在家裡,對學生的人際互動有不利的影響。  兒福聯盟董事長、台大學務長馮燕指出,不僅要關注孩子玩的問題,她分析,台灣的家長都太急,想讓孩子玩就要有成果,例如一、二小時的遊戲,可以學到什麼?但卻忽略陪伴的重要性,比如陪孩子一同玩樂、一同閱讀,這些都是父母該做的事,只是台灣的家長只關心孩子學到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可以陪孩子學些什麼?  玩是引誘學習的利器  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認為好玩的課程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內容有趣」得到7成以上的票數,這顯示提高學習動機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玩」,「有挑戰性」與「到戶外學習」則居次。  中小學生喜歡以「玩遊戲」的方式上課,比率達到63.1%,戶外教學的比率也很高,達到53%,顯示教學內容只要有趣,就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效果比花時間補習、上安親班更好。  這項調查對象包括國中二年級與國小五年級學生、國中小導師及校長,學生部分回收有效問卷3,122份;導師有效回卷852份;校長有效問卷63份。調查時間從5月26日至6月17日。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文章分享~孩子好黏,怎麼辦?

2008年08月26日
公開
4

【轉貼】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 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2008年08月22日
公開
37

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 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能)之中。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 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 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 (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 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 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 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 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 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 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 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 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 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 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 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 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 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編按:原文提供的50項原則,由於部份屬性類似,因此幼教專家羅文喬老師特別做整合、補充說明,歸類成36種原則。〉

讓寶貝繪畫潛能自由飛揚的6個策略

2008年08月21日
公開
15

讓寶貝繪畫潛能自由飛揚的6個策略 飛飛很早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概只有兩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便嚷嚷著他那電報式的語言:“學習——畫畫——拿筆——快快”他塗鴉進步很快,第一天只會畫一些亂如稻草的豎線,第二天便畫起圈來。孩子對塗鴉顯出極大的想像力,一張又一張紙被他涂滿了點點線線圈圈,然後指著它們說這是紅旗,那是汽車,這是太陽,那是下雨,幾乎囊括他所知之物,並且自己創編“童話”,如“青蛙咬魚”,其實只不過是兩個圓圈挨在一起罷了。飛飛畫畫喜歡叫爸爸媽媽過來欣賞,聽到一番真心的讚賞,他的興致更高了。 上了幼兒園以後,他拿筆對線條的把握在班裏算是最好的,對彩色的運用也很大膽很有美感,頗得老師的讚賞,他的一篇作品還在市裏的兒童繪畫中獲獎,飛飛的媽媽魯女士說孩子較早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並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繪畫的天賦,父母該如何培養他呢? 寶貝繪畫潛能的年齡發展特點 父母先清楚地了解寶貝繪畫潛能發展的自然規律,在此基礎之上給予積極的支援和促進,使寶貝的繪畫潛能成為發展中的優勢領域。 國內外很多心理學家都對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做了研究,大家普遍認同兒童繪畫有三個發展階段:塗鴉期、象徵期和寫實期。 塗鴉期:一般兩三歲的寶貝都喜歡拿他們接觸到的工具,例如木棍、樹枝、鋼筆、鉛筆、粉筆、蠟筆等等,在能留下痕跡的平面材料上(紙、書、墻、地面、沙灘)涂涂畫畫,併發自內心地感到非常高興和滿意,這就是塗鴉期。這一時期的寶貝沒有表現意圖,是感知覺和動作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在比較豐富的文化教育環境下,有的寶貝一歲半就可能出現塗鴉現象。 象徵期:大約三歲左右,寶貝開始有了表現意圖,能用自己掌握的簡單形狀和線條表現事物的特徵,繪畫造型具有一形多義的特點,一個圓形可能表示太陽,也可能是餅乾、燈、碗、盤子等等,大人常常難以確定寶貝畫的是什麼,但他能明確地告訴你作品的含義。這一時期的寶貝常常邊畫邊自言自語,並對成人的評價產生了依賴,其繪畫的興趣和信心需要成人的鼓勵。 寫實期:四歲左右,寶貝能有意識地運用造型、構圖和色彩等技巧表達他的認識經驗和想法願望。寶貝的造型和構圖需要經歷一個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運用色彩的發展上經歷一個從主觀情緒到客觀寫實的變化過程,例如他未必會把太陽涂成紅色,涂成什麼顏色要依據他的興趣和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才習慣客觀著色。 繪畫潛能促進寶貝發展的4 個意義 繪畫是伴隨寶貝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發展歷程,它遠遠超過成人所理解的繪畫技能技巧意義,而是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載體。 1. 促進寶貝手眼協調、小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 2. 促進寶貝好奇心和自信心的萌芽。 3. 繪畫反映寶貝的情緒和心理,是成人了解寶貝心靈的途徑。 4. 繪畫是兒童表現自我的語言。 激發寶貝繪畫潛能的6個教育策略 站在兒童心理的角度,對繪畫作品進行科學的評價。 兒童繪畫具有濃厚的心理意義和主觀色彩,不要以寶貝畫得與實物相比像不像、線條圓不圓或者直不直來評價寶貝作品的好壞,這會極大地打擊他繪畫的興趣和自信,應該多加鼓勵和讚美,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培養寶貝創意繪畫,減少臨摹和照搬。 不少父母喜歡拿簡筆畫示範書讓寶貝照搬畫,這樣寶貝畫出來的房子、蘋果、大樹都是千篇一律,當面對真實的物體,由於寶貝被固定的簡筆造型所限制,反而不敢畫也不會畫了,這樣束縛了他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多提供機會讓寶貝寫生,讓他根據自己的視角大膽繪畫,其結果可能“不真實”、“不美觀”,但這種作品對寶貝更有發展意義。 給寶貝提供畫大畫、自由畫的場所和機會。 由於寶貝常常不分場所地亂涂亂畫,影響了環境的美觀,有的父母對寶貝的批評態度比較嚴厲,寶貝就有點畏懼畫畫了。 其實,針對亂涂亂畫的現象,教育寶貝愛護公共環境的習慣是正確的,但同時也要尊重和滿足寶貝繪畫的需求。給寶貝提供專門的墻壁或者比較大的紙張,讓他盡情在上面揮灑,對鍛鍊他的繪畫技能、形成開朗的個性都很有益。 尊重寶貝左右手都畫畫的嘗試。 不少寶貝畫畫,有時用左手有時用右手,還都很協調,這種情況下是刻意規定她用哪個手,還是隨她習慣? 從大腦功能的分工來說,左腦主要負責理性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兒童由於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因此右腦功能偏強,而右腦控制人的左半身的活動,所以兒童時期“左撇子”偏多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左腦的理性思維日益健全,很多孩子進入少年、青年時代就習慣於用右手了。有的孩子天生“左撇子”,形成“右腦優勢”,體現在色彩、空間感、節奏感和左側肢體運動等方面較有發展優勢。強行讓孩子使用右手反而更容易造成幼兒生理和心理的不適與混亂,對他的智慧發展不利。 繪畫潛能需要寶貝儘量張開想像力,擁有很多“活知識”。 爺爺拉著孫子的手看畫展,爺爺指著其中一幅畫說:“這是bird,這是tree,這是apple。”孫子沒有用心聽,撒腿跑去玩了。 假如爺爺引導孫子在“小鳥”、“大樹”和“蘋果”之間產生聯想,讓孫子的想像飛揚起來,孫子很有可能會創編出美麗、神奇的童話故事,故事裏潛藏著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追求,對自己心聲和同伴關係的表達,還有對繪畫作品的評價…… 可見,爺爺喪失了一個有價值的教育時機。因為兒童繪畫更需要孩子擁有“活知識”,即一些不確定的知識,主要依靠好奇、興趣、體驗、實驗和想像“創新”出來的知識,這將為孩子儲備繪畫發展潛力和後勁。 用心維護和提高寶貝的興趣水準。 興趣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從低到高有三級發展水準:有趣、樂趣和志趣。有趣是興趣發展的初級水準,持續時間較短,由事物的新穎性引起的;樂趣是興趣發展的中級水準,具有穩定性、專一性和自發性;志趣是興趣發展的高級水準,與人的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密切相關,具有持久性、社會性和自覺性,很多傑出人物都有深刻的志趣。 二至四歲孩子的興趣發展大多處於有趣階段,有的五六歲寶貝能產生樂趣傾向,還較少能產生真正的志趣。因此,如果寶貝一直對繪畫很感興趣,父母也想培養他的繪畫天賦,父母就要不斷提升寶貝的興趣水準。 [出處:中國家庭教育網] 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jxllt.com/?artid=MTY0ODc=&F=dmlldy5od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