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蘋果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最難的一課:珍惜 _ 蔡穎卿

2013年11月23日
公開
44

要好好提醒自己~~ =============================== 2013-08-07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文/蔡穎卿 在種種生活教育中,我覺得要教會一個人深刻的懂得「珍惜」最難,因為它是一種在精神上深入,才能從行為中淺出的教養。但一個受過良好珍惜教育的人,不只能把這種體會回應於物質,對於非物質如時間、情感也一定懷抱同樣的心情。他們會是生命基礎穩固、生活踏實快樂的個體;也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所做的事,才能真正惠己又益他。 商業社會鼓勵的是精打細算,於是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贈品、折扣、累計優惠等永無止盡的促銷方案。有時候,就連我這樣五十幾歲的中年人都弄不清楚什麼才是一份商品真正的定價;更何況,對一個生活經驗還很單純的孩子來說,又會多混淆?模糊價錢的「假象恩惠」正在慢慢培養我們非常不好的消費態度與價值認知,我們絕不會在這些商業策略中佔到便宜,卻在每日的引誘之下,把人性中「貪」的弱點引發出來,並磨練得異常敏銳。大家都知道價錢,卻不再懂得價值了,許多人更是整天心甘情願為「便宜」花時間,浪費更多本來不需花費的金錢去滿足「佔便宜」的好勝,這是「珍惜教育」的大敵。 「珍惜」一定會帶來物質節省的結果,也能更順利完成滿足教育;但單從「節省金錢用度」下手,並不能成功的進行珍惜教育。有多少兒童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也都去過田中勞動,這些雖然都是親身體驗,卻不一定有效,因為這更像特別好玩的活動,而不是每日實踐的生活。 我常想,在外食已經成為生活常態的社會,餐桌上的教育要在哪裡進行?珍惜的教養又要在哪裡扎根?誰看過在吵雜或夾著外人的環境中,成人能示範吃一份餐點惜物愛人的基本態度?當孩子在餐桌上玩弄物品、潑灑一地時,父母的付出又如何能與在家中餐桌發生同樣狀況時相比?也許,這樣說更真實,現在的孩子因為在商業活動中成長,他們是被成人的比價與消費討論所化育,而不是自然而然的了解珍惜意指善用。 有一次,我看到小朋友從袋中拿出自己做好的圍裙,整個就像梅干菜出瓶一樣,覺得好可惜,不由在心中怪起父母親沒能掌握機會教導小朋友珍惜擁有;同時,腦中掠過童年母親教我燙衣服,以及我教兩個女兒由整理物品以落實珍惜的情景。 每個孩子都愛漂亮,卻不一定人人知道東西透過整理愛護會更加有價值。如今我們忙著開發新地區,忙著買新產品、新衣服,只不斷把希望寄於未來與未有,卻忘了要好好對待身邊與眼前的一切。 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孩子「珍惜」的榜樣是:不需要的不取,已擁有的都善用。每當我看到孩子踏踏實實照顧自己身邊的環境,小小心心的愛護任何一件已經擁有的物品時,我就一點都不擔心他們對自己心靈的養護,也不擔心他們抵擋不了社會物質洪流的衝擊。 小小行動 落實珍惜 教孩子燙衣物並不可怕,知道危險的人才能因小心行動而避開危險,因此大人的仔細說明很重要。 小提醒 1.調整熨板架的高度,並檢查是否非常穩固。 2. 從小手帕或抹布這類與日常生活相關、簡單平面的物件學起。 3.燙完衣物後,關於器物整理及收存的方法也要一起教,不要把教導只做一半。

Robin 老師筆記

2013年11月22日
公開
49

正好用來提醒自己!!! 行動研究 之四步驟 親師溝通 ======================================= Robin老師4/26演講筆記 邀請你一起來認識自己,學習如何當一個父母! Robin Bacchus,今年七十歲,來自紐西蘭,土木工程博士。他在紐西蘭的一個BD有機農耕農場長大,父母都熱衷于人智學和魯道夫·史坦納。在奧克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和妻子戴安娜(Diana)一起在英國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學習華德福教育課程。然后,在英國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始了四年的教學旅程,教授的是科學、數學和木雕。之後,回到紐西蘭,幫助哈斯丁(Hastings)華德福學校建立了紐西蘭的第一所華德福高中,同時執教了8年。之後,作為主課老師,帶了一個班從1年級到8年級。1993年,Robin博士接手Taruna培訓學院院長職務,在接下來的17年中,主力運營和發展這所史代納培訓學院,Taruna學院在Robin和他的同事的努力下,健康發展并富有生命力。2009年底從這一職務退休,成為一名顧問。從2010年起,Robin博士將為亞洲華德福教育運動提供教師職前和在職培訓研討會和課程。目前受邀指導台灣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創建高中,做教學顧問;其妻為資深華德福幼教老師。 Robin老師已經在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工作了半個月了,星期五一早他就要搭機到大陸,慈心幼兒園特別在他滿滿的課程時間表中,談妥一個最終的時間,星期四4/26晚上6-8點鐘,就在你所熟悉的幼兒園,我們一起來認識自己,學習如何當一個父母。 以下是當天演講口譯者陳脩平整理出來的筆記,提供給當天想去參加,卻無法成行的朋友們參考! ********************* 家長常常期待一個完美的老師,並且立即出現在孩子的班級裡,但是一個好老師的培養需要很長時間, 若家長沒有耐性等待陪伴, 只會批評老師(當面或私底下), 只會逼著老師去別的地方去當那裡的完美老師, 這是我們樂見的嗎? 即使一個上過三年全職華德福師訓的人,他是在進班第一天面對一群孩子的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當老師的, 並且了解到自己知道的有多麼少, 師訓只是在他的腦袋裡塞了很多東西, 但從實際教學那天起,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才能漸漸成為一個好老師, 我的經驗是約莫需要8年, 才能養成一個夠資格也有自信心的好老師。 以上是從家長面對老師時的期待來講, 以下要介紹在師訓課程裡指導老師們如何變成一個好老師的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應用, 家長也可以, 稱作行動研究, 是一個四步驟的循環: 1.在一天的結束時,靜坐省思一日的種種,一開始先不帶批判性地,只是像看著故事發生一樣,把一天的經過一件件重新回想, 然後開始與自己對話, 問自己問題,今天課堂裡發生哪些事是不在預期內的?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備課時沒有能夠預想到?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能不能更好地處理? 2.入睡前,帶著那些問題在心裡,每個人都有守護天使,睡眠時就是與守護天使溝通交流的時間, 早上睡醒時, 看看腦海裡是否留下一些想法或觀念, 那或許是問題的解答, 或許是守護天使留給我們的訊息。 3.開始一天的授課計劃,以視覺化的方式想像今天一天將會發生的事情,好像在眼前看見那些情景的影像, 以這樣的方式來備課。 4.實際授課時,不要只固守授課計劃,也要觀察,仔細地觀察每一個孩子如何領受你的教學或是在課堂裡經驗到了什麼, 也觀察是哪些細微的小事件讓課堂開始偏離你原先的計劃。 日復一日重覆上述四個步驟, 做一日規劃時以視覺化的方式看見你想要在課堂裡發生的事情, 回想時也用視覺化的方式看見已過的一日如何進行的, 然後比對實際情形和你的規劃, 檢討之間的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大家閉眼想像一下, 把我所說四步驟裡的”老師”全置換成”家長”。 大家知道人智學裡有四種氣質的說法,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或是主導的主要氣質,做為一名老師, 很重要的是仔細地觀察孩子是屬於哪種氣質,同樣重要的是老師要讓自己熟練地運用這四種氣質, 揮灑自如。 行動研究的四個要素裡, 正好可以練習四種不同的氣質: 1. 回想時需要的是水相特質, 平靜安穩地坐著, 像個旁觀者一樣地看著事情的發生和經過 2. 入睡到清醒的那個過程, 在心底帶著問題, 深入地思考, 那是土相的特質在作用 3. 開始新的一天之前的規劃時間, 要發揮火相特質, 把腦海中得到的新想法付諸行動 4. 教學及面對孩子時, 需要風相特別, 因為需要對每個孩子都保持興趣, 關注到每個孩子, 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世界上在發生的事情懷抱興趣 關於親師溝通 1.每個家長很自然地希望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 在一個班級裡, 若有30名孩子60個家長, 一個老師如何可能同時給所有人”最好”的?若每個家長都去和老師談自己的孩子,要求老師額外的”最好的”照顧, 老師還能顧及教學嗎? 因此, 我建議要形成一個”共同體”, 最好親師之間有一個固定的聚會,所有家長聚在一起和老師談,每個家長談自己孩子的事情時,其他家長也都聽到到, 大家一起來經營班級, 協助老師 2.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就像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老師在給學生回饋時,若是批評意見一大堆,學生就像是看到一張充滿紅色叉叉的考卷,根本不會想去改正,只想把它丟掉,如果能先找出一兩件學生做的好的事,具體地指出並加以讚美,接下來再點出一到兩件需要改進之處(一次講一兩件事就好, 太多了無法吸收, 先聚焦, 從小問題小錯處開始調整),面對老師也是一樣, 先肯定先讚美再提出不同意見或是批評 3.半開玩笑的話, 如果你自認已是完美的家長才能批評老師! 4.親師溝通的前提,認知雙方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帶領孩子長大成人,可以自我主宰,成為世界公民 關於教育的目標 1.華德福教育和主流教育思惟的一大不同是,通常學校會有來自政府,大學或經濟環境的壓力,產業界需要怎樣特定技能的人,學校就要訓練出這樣的人,但華德福教育在抵抗這股壓力,要讓孩子找到從內在發動的人生使命,雖然華德福學校從一間菸草工廠開始的,但卻不是要培養工廠工人,不是在配合外在世界的需要,孩子可以當工人,火車駕駛員,醫生或律師,但是要他們自己覺得那是他的人生使命, 而不是說他是被訓練來從事某種職業的 2.大學以前,一直到12年級, 都是通識(或稱博雅)教育, 什麼都學, 不一定是天生擅長的, 但都去經歷, 從中找到自己的天命 3.若要進大學,在華德福高中裡有安排13年級的課程,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或大學預科教育,德國的研究指出一般傳統學校的高中畢業生大學入學考試及格率6%,華德福畢業生的及格率是42%, 因為那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事,就會全力以赴,紐西蘭的經驗也是如此,大學喜歡收華德福畢業生, 華德福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上課認真,會仔細思索問題,和教授討論,不是來”由你玩四年”的 4.因為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紮根歷史還不久,慈心目前正在開創第一所的華德福高中,家長不時還是會感受到社會主流的壓力, 這是可以理解的, 建議學校或家長可以探訪國外的華德福高中, 看看一路由華德福體系培育出來的孩子樣貌如何, 了解華德福教育的可能性, 就會有信心了 5.大學以前(12年級以前)還是要留下充份的時間和資源,讓孩子去探索自己,找出自己的人生使命, 不要急著塞給他們太多的實用技能或培養考試技巧 關於家長能如何協助學校或是老師 1.為孩子設立界線培養紀律是重要的,沒有紀律的孩子在學校無法學習,如果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進到學校就會不適應,給予孩子自由應該伴隨著責任要求,多一點自由就多一些責任,家長並且要觀察孩子在目前的責任是不是已經做得很好了,若不行,就不該進一步開放更多的自由 2.要讓孩子有感受到”阻力”的經驗,這個經驗可以使他們學習怎樣是合宜的行為,若只是一味地讓孩子自由,父母不加以阻止,孩子就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3.要讓孩子知道規則及界線是父母設立孩子遵守的, 父母在執行規範時態度要堅定 紐西蘭辦學經驗的啟示 1.從1975有第一所華德福高中,那時全紐西蘭只有一所華德福學校,到現在有12間華德福學校, 其中有4間辦到高中,這是一條漫長的開拓之路 2.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不可免,從全私立,到拿部份公家補助的半公立,到全公立學校,各有利弊得失 3.華德福高中之間的串聯合作,影響立法,訴諸大眾媒體,把危機變成轉機,社會大眾因此開始了解華德福教育是什麼,學校招生人數開始增加,師範學院裡頭也開設華德福教育課程 4.華德福高中與大學院校之間的建教合作,為孩子的升學開闢出路 2012/04/26

文章分享_不同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48

最近的功課之一 好像有那麼一點瞭解 又好像不太明瞭其中的意境 但 我想總是朝著對的方向前進 ========================================== 北緯43.5度心的國境 from vivi http://nature-life-with-earth.blogspot.jp/2013/11/blog-post.html 不同 有一種沮喪很深,因為我伸出的手你看不到, 有一種失落很沉,因為我的話傳不到你耳裡, 有一種孤獨很重,因為同根生的葉子,卻越來越遠。 和在遠方的手足聯繫時,我總是會出現這樣子深刻的情愫, 每一次我說出去的話總是會在對方面前自動消音,他們已經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而他們的生活、想法,已經是我無法想像的狀況。 小時候我們會為了爭「這個是對的!」「那個才是對的!」而大罵對方, 如今雖然不似兒時般的破口大罵,然而那瀰漫在空氣中的「安靜」, 卻讓我的心怎麼樣都無法理解。 教育觀念的不同,生存價值的相異,有太多的不同充斥在我們之間, 而我真的只是因為「不同」而悲傷的嗎?而我只是因為「不同」而痛苦的嗎? 還是,我只是對於抱著和我「不同」想法的「人」,所產生的悲憤及排斥呢? 又或是,對於和我「不同」的「人」,所說的話,所表現的動作,所傳達的感情而產生厭惡, 因此選擇遠離對方,而這一切都是令我痛苦的原因?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來到了家附近的小森林裡,入秋後的黃葉一整片往我的頭上灑了下來, 像是森林主人在招呼客人般,「沙~沙~沙~將你的悲傷交給這座林子吧!」 然後,草兒、葉子、樹,每一個都開始在我面前展現出祂們真正的姿態, 就好像要對我訴說祂們存在的本質一樣, 也就在這時候,從我內心最深處的角落裡,響起了Rudolf Steiner的話語… 【在日常中的自我裡更高自我是不存在的, 更高自我是在外在世界裡的所有中, 祂存在在星星、太陽、月亮、石頭、植物、動物中, 所有的ㄧ切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在裡。】… 一段宇宙真裡的告知,「看到本質」時的存在法則, 在我的內在裡有了這樣的認知, 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認知因此我才能認識到這些存在,而這些都是我的更高自我, 當我能夠認識到這些真理、法則時,我在我的更高自我裡誕生了, 只是那麼一瞬間而已,我發現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我發現了人生的目的「精神進化」的腳步。 帶著神聖與讚歎的心,我坐在楓樹下,再次地我想起了我和別人的「不同」, 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不同的身體存在這天地間, 透過和我不同的身體來感受著心(soul)來認識靈(spirit), 然後經由這不同的認知來看著這世界。 因為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感情及價值觀或是認知則是理所當然的事, 那麼我為什麼要對於認同「不同」這件事,感覺如此的困難呢? Rudolf Steiner告訴我們,世界萬物的開端都是從「熱」而來的, 經由冷卻才有了「固態」,這樣的過程裡因此「氣體」「液體」於焉而生。 在之後經過了很久很久這世界才開始有了「個體」。 因為這樣的進化史我們才各自擁有「身體body」、各自擁有「心soul」、各自擁有「自我ego」、 我們每個人才開始擁有了各自不同的「自我意識」。 我們每個人的根源都來自那分「熱」,我們都是「一」的存在, 在我們內心深處都還記得這份融合為一的印象, 所以當我們發現「你和我是一樣的…」「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們是同一國的…」 的時候,我們會欣喜、會快樂甚至感到幸福。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每個分裂出來的單獨個體,都有一個單獨的「自我」在作用著, 這單獨的「自我」則為了全體精神的進化而努力著, 認同不同的個體也即意味著精神進化通過「自我」在我的內在裡行進著。 因此有時我們會體悟出【我和別人是不同的】而欣慰、驕傲; 是的,這兩種完全相反的作用力在我們的內在不斷地運作著, 那麼,如果我沒認識到「真實」的話,面對「不同」我仍然只會一昧的悲傷、氣憤或是埋怨。 「真」的認識和感情是不同的(感情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受到的情緒,真實裡並不包含感情。)當我們體會到「不同」的當下,我們的反感記下了這種情緒,於是我們開始針對帶著和我們「不同」的「人」將反感丟出,原本是對「不同」的反感,我們卻將反感回歸到「人」身上。 是啊!我和手足朋友間的「不同」漸漸地變成了我和那個帶著不同的「人」的爭論, 「不同」回歸到對方「人的身上」,於是我們開始對和我們不同的人討厭、怨恨、輕蔑…… 認知道這一點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弟弟會這麼想一定是有他的判斷依據的!就讓他吧!他一直都幫助我那麼多…」 但是就算我用良知的作用而得到以上的結論,並且也照做的話,那也只是解決了我們之間的爭論而已,然而我們認知上的「不同」依舊不會消失。 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在這樣的情境裡,然後我們用我們的良知將內在的反感緊緊綁住, 我們只能這樣而已嗎? 眼前又飄下了一片紅葉,像是電影裡的慢鏡頭般,緩慢的在我眼前落下; 「不!不能就這樣停住了,如果只是這樣就滿意的話我的靈魂將不會再有任何的成長!」 就在這時,注視著那片飄落的紅葉的我,竟被眼前美不勝收的景色給深深的感動, 那曼妙的喜悅並不是美麗的紅葉觸動我的感觸,也不是紅葉要傳達給我的喜悅, 不是我自己的喜悅,也不是紅葉本身的喜悅,而是紅葉就是紅葉,紅葉就是喜悅, 然後這一瞬間我跨越了「我喜歡、我在意、我快樂」的觀點, 就只是純粹的接受了【那片紅葉就是喜悅】的本質。 也可以說這一瞬間我的內在本質認識了那片紅葉的本質, 只有本質能夠認識到本質,本質就是真理,而真理即為這世界的法則, 所以真理存在於本質中,而真理存在的地方法則即不斷的運作著, 於是法則的運作為世間萬物帶來了調和,這份調和即為【真實的喜悅】。 當我和我的手足朋友們共同經驗人生的旅程時, 我們都共同體驗到【那片紅葉就是喜悅】的本質, 也就是我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前進時的喜悅, 如果我們能夠就是「看」,看著眼前萬物為我們展現的原貌, 拿掉我們多餘的感情、評斷、偏見、想像及知識, 那麼就只是看,然後接受看到萬物展現的那一分一秒的聚合, 認識萬物本質的力量就在我們內在產生了。 當 「不同」開始在我們之間製造出了對立、爭論時, 我們要做的就只是將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丟掉,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自己從束縛的詛咒中解放出來, 不需要想像、不要預設更不用期待,我們只要好好的觀看著世界萬物, 站在我們面前的每一個人所展現的樣子就夠了, 「真實」就在我們的內在產生了, 進入到共同的本質世界裡,我們即和對方再度合而唯一, 如此我們將能跨越「不同」的障礙,我們將能存在於調合的法則之下, 而世界的喜悅也將再度成為我的喜悅。 只有這樣這世界的爭論、紛爭、衝突與摩擦才能真正消失。 我相信只有朝這方向努力,我的靈魂才能如實的成長與壯碩。 有一天我一定會碰到我的門檻守衛,只有這樣不斷地努力, 我才能有足夠的勇氣能夠和祂相遇。

【感恩】大天使聖德芬

2013年06月17日
公開
44

提醒自己的文章~~ 【感 恩】大天使聖德芬 感恩,是一種恒常的振動。這種振動能夠把二元性世界和分離幻象中的你,重新與源頭連結,與你的家—萬物同一、相連。當你們深陷分離幻象,忘記了彼此同一時,對自我意識的優先,常常讓你們忘記了感恩。當你們把「我」與整體分離,並放在所有「其他」之上時,佔有與對立讓你們深陷幻象,忘記了彼此的同一,忘記了彼此間愛的連結,忘記了「小我」只是用來體驗的工具,它在根本上只是個幻象。 在你們的世界,亞特蘭蒂斯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狂熱的當權者被權力迷惑了雙眼,以為自己就是上帝;當小我膨脹升起,自我的隔離完全阻斷了他們與源頭的連結,毀滅成為必然。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來源,忘記了感恩源頭萬有的力量對這一切的支撐和賜予,忘記了自己與源頭、與他人真正的關係,忘記了這一切是如何誕生、如何運轉。 感恩,意味「記得」—「我記得你」。記得源頭、記得彼此。記得這一切來自於造物主愛的支撐和賜予,記得你來自哪裡,記得這裏每一個都是另外的「你」,記得你們彼此間真正的連結,只有愛的連結,你們彼此間只有愛的關係,別無其他、別無他人。記得一切的體驗都源自於愛,一切都是用來體驗的幻象,一切最終也是為了帶回愛的體驗。 感恩,意味「我們是同一」。在二元性世界中,感恩能夠將任何對立面重新相連,讓對立和紛爭重歸幻象。感恩作為一種愛的能量,能夠穿針引線,將一切引至同一。感恩協助你們穿越二元性的對立,重新憶起彼此間協同合作的夥伴關係,憶起彼此是為了共同的體驗而出現在這裡;感恩協助你們經由理解和合一的振動,達到較高的次元。 感恩,意味「我收到了,謝謝你的愛。」感恩是接受愛,並回饋愛—對於他人給予你的愛、支持、幫助,以及在體驗中的共同協作,你給予愛的回饋。一切都是給予你的愛,不只是你在幻象中認為的「正面幫助」,亦包括你在幻象中認為的「反面體驗」。當你來到這個世界前,你擬定了自己體驗的歷程,而沒有他人的協助,你自己無法完成任何體驗;因此你的朋友們前來協助你—沒錯,他們不是湊巧出現在你的世界中;因為沒有你自由意志的允許,他們不可能出現在你的生命旅程中。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在你的許可下,前來幫助你完成你想要的體驗—而實際上,沒有人有任何義務,來為你付出什麼;他們付出,他們同意出演你生命中需要的角色,僅僅是因為他們愛你。 因此,無論在幻象中,你喜歡或不喜歡,出現在你生命中,每一個協助你體驗的人,都是在給予你愛、為你付出;因此,你可以告訴他們「我收到了,謝謝你的愛」「我們是同一」「我記得你」「謝謝你前來幫助我」。在愛的回饋中,愛的能量得以在相愛的彼此間靜靜流動,彼此的生命在愛中得以滋養和前行。 感恩,意味「我知道你所付出的珍貴」。當你發自內心地感恩,意味著你真正知曉這份愛的珍貴—無論對方演出你生命中的什麼角色,都是在愛的支持下完成;在一切紛繁的表象底層,正在流淌的、正被付出的,是最純粹而真摯的愛。當你能夠在同理心中,當你能夠理解、能夠體諒、能夠憶起—對方對你付出的不易和珍貴,你自然能夠敬重彼此,敬重這一切對你的付出和支持。感恩是對愛的付出的尊重,在這尊重中,你尊重了彼此和彼此間的愛,也尊重了彼此的平等和同一。 感恩是彼此間愛的相連的紐帶,感恩沒有對立面。感恩的力量,是合一的力量。心中留有感恩,如此在你的生命旅途中,當你陷入對立和爭端的體驗時,心中仍能留有一條路徑,這條路徑將能夠帶你走出幻象,走向更高的視角和道途。感恩能夠幫你跳脫對立的幻象,轉而進入合一的真實。 時時保持在感恩中,能夠幫助你將自己漸漸校準到自我的零度水平線—合一之流。當你在合一之流中,將自我的重要性放到最低,你會清楚看見一切是如何發生和運作的;你會清楚看見一切都是在造物主無私的愛、創造、支持和賜予中誕生並運轉著;而這一切的運轉,無一不是愛;在造物主之內,一切都是在愛中起始、在愛中被賜予,在愛中完成;你會知曉,所有的一切都來自造物主的賜予和恩典,沒有什麼真正是你的,沒有什麼是你必須或應該得到的,一切都來自於源頭,屬於萬有「一」的力量;而在這「一」之內,無一不是愛。當你看見,在這「一」之內,一切的運轉都是在愛的支撐下方能得以完成,而其上所有的存在,無一不顯化著造物主的愛和恩典;你會憶起,一切存在都值得被感恩—僅僅是因為它們存在;你會憶起,一切的存在都是恩典。 在這合一之中,你會重新憶起「萬物同一」和「平等」的真義,在這合一之中,你無法不謙卑,無法不臣服於「一」的力量、愛的力量—宇宙中最高的力量,合一的力量。感恩讓你在愛的接受和回饋中,保持彼此的合一,保持與源頭和萬有「一」的力量的連結;在造物主無限的愛和恩典中,你會體驗到無限的輕鬆、喜悅、平安與豐盛。 AN'ANASHA謝謝你們。 在無限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敬。

講座小記

2009年12月26日
公開
42

自己簡單整理的筆記 *童話故事的特質 比例平衡(ex善與惡) 圓潤 溫暖的感覺 教化 道德感 完整的journey 生命流程 溫潤的結束 精神圖像 故事敘述章節需清楚 語彙美好細緻 不太多的娛樂性 *改故事的注意事項(以適合不同年齡特質的孩子) --不是改內容原意 架構或是ending 一定要保存精神架構 精神圖像 --太多現在的對話 會沒有力量 --語彙很重要 要細緻 有品質的話語 不用兒語 --不要太多娛樂性的東西 --不要太多物質的描述 --太多戲劇對話 會讓孩子引入現實 --太多娛樂性 對白 表情 情緒 只是表象的生動 描繪太生動 反而無法進入精神世界 主要是內在深層圖像讓故事活起來 --經典古典童話故事不改編 (神話 寓言也不改編 這都適合國小以後的孩子) *童話故事的層次 現代童話故事--帶入現代生活用語 生活化的對話(ex.父親 爸爸) 古典童話故事--強調精神 少對話 多描繪過程 傳說故事-- 自然故事--描述動物 自然 節慶故事-- *不同年齡孩子的故事 --2歲以前 發展只是在操弄身體 注意在日常生活及生理需求上 故事以簡單的自然或是日常生活的故事 充滿快樂 愉悅的 --2.5~3歲 開始發展想像力 故事可以給予有小小魔力 never ending 重複性的故事(ex.甜粥的故事) --3~4歲 真正的夢幻開始 --4歲開始 碰到界線 注意外在的世界 故事可加入困難 問題解決的小冒險 --5歲以後 開始發展新陳代謝 四肢 喜歡用手解決問題 第一個青春期 愛反抗 內容可更複雜 關於探險 挑戰 解決問題 爲別人做事 複雜冒險故事 *故事背後的精神圖像 以為例 追求光明 溫暖 分享 對別人有意義的事 意志力的呈現 對生命的熱誠 自然法則 *其他注意的事項 若孩子對故事有強烈的反彈 大人不需要堅持一定要念 有許不是適合的時間 重點大人要去了解自己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 並藉此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是父母內在的呈現

講座小記

2009年11月21日
公開
41

在伊帝馬家族的分享 感謝秀真的分享 藉著這個園地 能讓無法參加講座的家長 也能稍微聞香一下 更希望以後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能一起來參與 覺得能有機會大家一起坐下來與老師討論我們生活中與孩子的點滴 是很難得的機緣阿 而且不論是對華德福認識深或淺的家長 都可以從老師身上得到不同的啟發 昨天老師是延續上次的說故事主題 不過因為我幫忙收錢 小小幫忙照顧孩子 沒有聽得很完全 就我在旁聽到的稍微分享一下 其他有去的家長再幫忙補充吧 老師帶了漢生中國童話套書裏的兩個故事作為實例說明 一個是太陽山的寶藏 (另一個是牛奶湖的故事 老師後來現場講她自己改編過的版本) 帶著大家一起看 一起討論 該如何修改成適合講給自己孩子的故事 (這個細節沒聽得很清楚) ps. 童話是給孩子聽的故事 可以改編 可是神話故事 傳說故事不可改編 有媽媽提問說 對華德福不是很了解 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講故事給孩子 老師提醒到 不要拘泥在華德福這三個字上 自己反而會被綑綁住了 我們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天性 當一個媽媽 爸爸 本來就會講故事給孩子聽 只是我們現在要帶著更覺知的方式去做 有媽媽問到 她看了故事 可是沒有感覺 也不知道該如何修改 老師也慢慢提問引導 把我們內心一定有 可是可能沒察覺到的感覺抓出來 並用老師提到的幾個原則去看故事 例如 是否溫潤 是否平衡(joy & Sorrow 娛悅與痛苦) 詞句的描繪 等等 例外老師分享她個人準備故事的經驗 我自己覺得很受用 我們家不是很重故事的家庭 因為我跟我老公都不是很擅用語言的人 平時就是輪流念幾個故事打發了事 聽到老師的分享 還有現場創造出那種講故事的氛圍 我竟然會有動力 好想要按照老師的步驟去練習 有家長提到要給小朋友有想像的能力 可是往往大人腦袋都已僵化 好像沒辦法給孩子什麼想像的空間 老師鼓勵我們可以多讀故事 並把它化為圖像 準備故事時多用圖像式的想像方式 如此可以慢慢進入我們的內心 老師也提到 平時可以練習多用圖像式的思考方式 對解決問題有幫助 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更敏銳 另外這兩次都有家長問到給孩子讀大量繪本的問題 老師說家長背後的出發點都是想要讓孩子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 可是事實上 應該是大人要培養閱讀的習慣 而非孩子 幼兒基本上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生活" 這就很足夠了 想到的就這些了 歡迎其他家長的補充喔 下一場的講座時間是 12/26 因為昨天講座大家討論到欲罷不能 後來沒時間讓家長們分享各自準備的故事 所以下次還是延續主題 大家可以帶家中與孩子一起閱讀的繪本 或是老師很強調要找一些中國文化的童話故事 一起來分享 討論 昨天有一位爸爸稍微分享他在家裏與孩子講的繪本 乍看是本很不"華德福"的繪本 不過經過老師的分享 大家也比較了解 看一個繪本可以注意到哪些細節 有哪些可取 哪些要注意 也是很有趣的討論 從日常生活中的實務入手 我想大家準備起來應該不會太難 之後也可以真正的運用在生活中 期待大家一起的參與喔

10/24板橋華德福講座筆記

2008年10月24日
公開
43

筆記(上) 板橋華德福講座 孩子你在想什 麼? 0∼3歲孩子的需求! 主講:蕭志暉老師(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負責人) 主辦:板橋華德福聚會  筆記:Coni Kim (若欲轉貼至部落格,請務必註明以上資訊)   常會看到有兩種類型的媽媽,是完全不同的極端,第一種是非常有主控性的媽媽,很強勢,常常最後小孩都丟給爸爸,通常都是溫柔的爸爸;第二種媽媽,是很溫柔,但會不停的換答案讓小孩子選(例如:問小孩吃香蕉好不好?不好…那蘋果好不好?還是要鳳梨?……),常常最後是爸爸受不了就跳出來做決定。而這兩種極端類型的媽媽,會帶出兩種性格的孩子:強勢的媽媽,通常孩子會內在自信心不足,或者是非常的叛逆;而第二種媽媽,孩子則有可能會自我意識龐大,導致目中無人,不體諒別人,只要不喜歡就會鬧脾氣。所以兩種極端都不好。   父母要先釐清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因為也許會有錯誤的期待。現場每位父母都分享了自己對孩子未來所具備能力的期望,如樂觀、自我了解、自我保護、自我價值、自理生活、快樂健康、解決問題、溫暖、愛別人、分享、勇氣、自信、獨立自主、負責、謙虛、善良、富裕、完整的人格發展(不違反社會)、對社會有貢獻、正道、幽默感。   其中有一位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很有幽默感,老師特別說明,幽默感是最難培養的,什麼是幽默感?其實意義很廣泛,比較明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嘲笑別人,二是自嘲。可以自嘲的人很難得,能夠轉換自己的情緒,擁有正面的世界觀。要做到這樣,是需要滿足孩子很長時間的基本需求及發展,才能培養出的。當然,傳承跟天生個性也是有其影響。   大家對孩子的期望,就像〔睡美人〕故事裡,仙女給的十一個珍貴禮物一樣,其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存在著兩個面向。即 “自我” 跟 “社群”,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這兩種能力,並達到平衡。   其實每一代的父母都是這樣期望的,但還沒有人做到完整;很明顯的不同是,我們上一代的父母比較社會性,會比較要求符合社會規範;而這一代的父母比較強調自我、尊重孩子,但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自我若沒有與社群作連結,就會變的比較競爭性意識、弱肉強食,驕傲;很自我,但同時卻也非常不清楚自己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在社群裡扮演什麼樣的位置。   很重要的一點,自我其實必須在社群裡有所發揮,才能得到滿足,所以要與社群作連結,去關懷別人,藉以了解自己的存在位置。例如,在古代的帝王,若自我無限大,卻不懂得關懷別人,則通常會變成人人口中的暴君。相反的明君則是能體卹平民百姓, 為民所苦。   現在這一代的小孩,通常都太過自我,這些小皇帝的負面特性,現場大家分享了很多(如:不懂分享、愛買東西、喜歡指使別人、光說不練、受挫能力低、不認錯、沒禮貌、沒耐心又固執、愛鬧情緒…)。其實,小孩子常會害怕,就是因為違反社群關係,太自我就無法在社群裡獲得認同, 並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才怕。   孩子大約從三歲左右,開始會有害怕的感覺,因為這個時期他發展到自我的世界,看不到別人,所以會產生內在的恐懼。孩子的發展,就是從『自我』開始的,而自我的發展,又分成兩個階段,低層次的自我(低我)跟高層次的自我(高我)。一開始,都是從低我開始,所以不懂得分享,只求先滿足自己內在的需求,吃飽、睡飽、穿的暖,重視的都是對自我本身有幫助的,所以,這個時期,請大家先將高層次的說教省掉,因為他們真的沒辦法懂。而高我是什麼?就是像謙虛、懂得分享、懂得從別人的觀點來幫助別人,藉以找出自我的價值…等。對孩子來說, 高我必須透過對大人行為中模仿而來。   對我們的孩子來說,發展是有階段性的,若沒有從低我開始發展,就不會有高我。而社會的發展亦然,像現在的節日、慶典…等,都是經歷每個世代,慢慢發展出來的高我;若社會文明整個被摧毀,則人類全部都要從最原始的低我開始發展。所以人類的精神,是與整個世界相連的,並沒有分開。   小時候發展的低我,甚至連自己都不明白是為什麼,只是出於生物本能的去滿足自我的需求,要等長大後才會明白。(如:嬰兒不知道什麼叫做餓,但餓的時候會不舒服,所以會哭要喝奶;但長大了一點,就知道那是餓的感覺,所以要吃東西)   人類是所有動物裡幼兒期最長的,但同時學習能力也非常的強,彈性空間很大。為什麼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呢…就是因為要發展到高我。 *孩子的發展階段: 善 美 真 模仿能力 感受能力 理解能力 0 7 14 21(歲) 0∼7歲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此時當母親的任務,是修正自己,讓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善的行為,讓孩子模仿。 而7∼14歲時,進入到第二階段,不再只聽媽媽的話了,會常說『老師說….』、『某某人說….』,已經開始去感受外界了。 到了第三階段,14∼21歲時,自我主宰的東西出現了,我喜歡、不喜歡,是為什麼都非常清楚了,也開始會違背父母的意思。 這三個階段息息相關,現在的孩子,要能真正的發展自我了解,必須建基在感受世界內外在美的能力,而這都是起源於在第一階段時,有沒有模仿到真正善的行為、好的習慣, 做為感受的基礎能力。 *何謂善的行為?   生活節奏(非常重要)   生機食物   父母的榜樣、模範   0∼7歲,也是孩子在發展身體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所有東西都會吸收進去,變成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輕忽。而前兩項,因為孩子還小不會自己做主,所以都是由父母決定的,所以,如何帶領孩子過固定、規律的生活,給孩子吃乾淨、健康的食物,都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只有孩子的身體覺得舒服了,才有餘力去模仿善的行為,否則,當孩子餓了、累了的時候,生理的本能一定會先保護自我。   父母最重要的是去掌握生活的節奏,你看整個大自然,一年四季、每一個月、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個小時,都是有規律的在進行的,我們的心跳也是有節奏的。如果生活不規律,不但情緒容易不好,也會比較容易生病、過敏。   而規律的節奏,並不是指固定的標準,每個家庭都要視孩子天生的氣質與需求而定。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對於吃、睡…等,需求都不相同,所以要去觀察自己的孩子,然後找出最適合的作息。一旦決定了,就不要輕易改變,規律作息也不是指按表操課,而是順序的先後要固定下來,讓孩子習慣。對幼兒來說,長途旅行是不適合的,因為出外很多孩子習慣的事物,都勢必成了問題;三歲前,出國更不適合,因為出國有時候連大人都不大能適應,更別說小孩了,時差對大人都會造成影響,對孩子來說是更嚴重的。(基本上六歲前出國對孩子的意識發展, 並沒有什麼幫助, 通常都是父母自己本身想要出國散心, 這時為了孩子的生活節奏, 應該讓孩子給保母或信任的朋友、父母來照顧, 讓大人自己出國去真正地放鬆。)   孩子的感官是很敏感的,也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可以善用音樂、唱歌,甚至是有節奏性的韻文,這些會是孩子精神上的糧食。而過早對孩子說教是錯誤的,因為語言是後期(青少年之後)才會逐步發展成熟。孩子所在的空間、環境,要非常注意,因為幼小的孩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感官要保護,就是聽覺,要特別避免過度刺激或長期太大的聲響。聽覺是人的心靈之窗, 這是為什麼教堂的合唱團音樂, 可以讓人有進入天使歌聲的感覺。   孩子的聽覺發展,大約在十一個月大的時候會初步定型,因此在母語中不曾出現的發音, 孩子就會失去辨識的能力, 例如日本人對R和L是分不清楚的。給予單純的母語與正確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以後也比較可以抓到語言的核心。這段期間,較沒用到、聽到的音,日後就可能會比較難辨識。而孩子會說疊字,是因為他在學習、練習,並不是他願意的,所以盡量不要跟孩子說童語。而因為孩子這段期間模仿能力很強,我們說的都會照單全收,所以要給孩子我們所擅長的語言,讓他得以全面學習(例:不要因為要讓孩子從小開始學外文,但自己講的並不標準,還一直教孩子說)。孩子在九歲前,學習外語都還是很容易的,所以不用太過著急。 *老師推薦的書目有:   1、我來了(光佑出版社)   2、解放孩子的潛能(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市面買不到,子芽兒正在與出版社接洽)   3、Heaven on Earth(英文不錯或有興趣的媽媽可以買來看看) 筆記(下) 接下來是問題時間。 (我把記得的問題打出來,有提出但我不記得遺漏掉的,請見諒) 問:希望孩子能多與外界接觸、學習分享,但太常帶孩子出外,孩子以後會不會變成愛往外跑? 答:自我與社群,如何分配是比例的問題,要視孩子的發展來掌握平衡。   例如:2歲前,一星期外出1次      2∼3歲,一星期外出可以增加到2∼3次      3歲以後,就可以上幼稚園了   有家長提只要對孩子有愛,就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但愛也有高低層次的愛,分享的第一步,一定是在家族內學會分享了,才能跨出去,進一步學會與外界分享,成長的順序一定是自我→家庭→社會。 問:孩子交給祖父母帶,擔心會有問題。 答:孩子給祖父母帶,重要的是有沒有辦法與長輩溝通。而掌握生活節奏,是需要互相配合的。很多時候,父母也要有所抉擇,不能因為上班沒辦法陪小孩,而當休假自己帶的時候,就有補償心理,不管孩子要求什麼都配合,這樣就會打亂了照顧者平常的節奏。順道一提,當父母的要犧牲很多自我,很多東西都是要自我限制的,對父母來說這是在發展高我的階段。 問:生活規律的節奏,是不是一定要很準時的遵守,什麼時間到就一定要做什麼事? 答:其實吃東西有節奏,父母在做事情也有節奏,重要的是表達做每一件事的意志力。生活裡的每件事都有優先順序,一定要遵循,但絕對不是按表操課,固定時間的軍事化生活是不對的。舉例來說,如果下午吃完點心,會出去散步一下,這個順序需要被遵循,但可視客觀情況來決定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規定出去散步二十分鐘,就一定要二十分鐘。也不要因為外面下雨了就不出門,可以想個折衷的辦法,像到附近的室內走走,或是雨具帶好,不要出去走太久,讓孩子接受到,不會因為(下雨)就不出門(散步),這就是做事的意志力。 問:孩子提出想學東西時,該不該鼓勵? 答:其實這大部分是父母的問題,如何確定孩子真的自己打從內心是想要學?其實孩子那麼小,不會決定這樣的事情,絕大部分提出要求,一定是同儕的影響,但其他孩子去學,絕大部分也是父母決定他們去學的。但也不是說絕對不能讓孩子去學,而是說,如果真的要讓孩子學,那當父母的要幫孩子確定各種客觀環境、條件,是不是對孩子都是好的,再來決定。 問:當孩子有時不想做某些事,打亂規律時,要怎麼辦? 答:大人要給榜樣。減少用問句,好不好、要不要…請善用『我們』,因為我們是表示一起,這也是一種社會性,而不是我命令你、我要求你,去做什麼事。 問:那多大的孩子可以用疑問句? 答:不管多大,在孩子沒辦法自己做主的時候,都盡量不要用。因為問句就是『我不確定,要叫你決定』的意思,但幼小的孩子無法決定事情。可以用問句的時候,是當我們以要了解孩子目前狀況為出發點的時候,例如:頭會不會痛?舒不舒服?…等。並隨著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的選擇程度也跟著擴大,國小一年級給二個選擇,而二個選擇對父母都是ok的,逐步增加到了高中三年級,成為先聽孩子的選擇,再給大人的建議。 問:兩個孩子,要如何平衡生活節奏? 答:順序性很重要。例如睡覺,可以先哄小的睡,然後再讓大的睡。不過這要由母親觀察兩個孩子後,找出最適合的節奏。 問:可以念故事給孩子聽嗎? 答:中班以後可以講童話故事,而較小的時候以韻文、指謠或歌曲或生活的小故事,但唸這些的前提是父母真正的知道它的涵義。因為我們要表現善的行為讓孩子模仿,何謂善?善是熟悉,並能巧妙的運用,如果不熟,弄不好反而是錯誤的示範。 問:小的孩子不願意模仿父母,都要模仿哥哥,怎麼辦? 答:孩子要自發性的去模仿,才是善的。父母要有清楚的自我,如果常在問問句,孩子自然不會想去模仿你(舉例來說,只有僕人會一直問主人問題,讓主人決定)。另外,父母重要的是展現出善,就拿掃地來說,一個樂於掃地的媽媽,跟一個不樂於掃地的媽媽,孩子一定會比較願意學習樂於掃地的媽媽。 問:孩子正值好動、好奇的年紀,要如何不對他說不要、不好、不可以呢? 答:有兩個方式,第一,所有她不能碰的東西,通通都收到她摸不到、看不到的地方,他能碰到、拿到的東西,就通通都是他可以碰的;第二,以行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拿能給她玩的東西來取代掉他手中不能玩的東西,這樣就可以避免掉。正向的引導會比負面的制止來的有用。 問:孩子已經兩歲多了,像今天來聽講座,都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放手去玩,一直黏著媽媽。 答:今天講座有很多小朋友是平常就都有參加聚會的,所以他們已經適應了。對孩子來說,有幾個很重要的條件,他們需要固定時間、固定的環境與固定成員,讓孩子適應,多幾次就會改善了。 今天時間有限,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的問題,以後還會安排講座,所以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問題,傳給主辦的媽媽,大家的問題彙總了以後,老師自然會定出一個主題來串聯,這樣也會更貼近大家的需求。

了解孩子的情緒

2008年02月27日
公開
47

總是在遇到瓶頸的時候 一篇文章 一些人就自動出現在眼前提醒著我 有這些支持的力量我要繼續努力加油阿 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forum/discuz/viewthread.php?tid=44350&fpage=1 了解孩子的情緒(人智學講師研習紀錄與分享) by Mella 很精采的一場研習,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這次學校的家長座談會依舊請到了很棒的講師,看到研習時大家討論的盛況與不斷的笑聲,相信家長們都在短短的倆個鐘頭中獲益不少,我自己也相當認真的做筆記,希望讓無法參加的家長也能分享到這麼精彩的幼兒情緒探討內容,進而幫助更多的孩子。以下是我紀錄到的內容,如有不全再請家長們補充。 秋香老師ㄧ開始就強調情緒其實只是一種「反應」,它是由外在環境、人事與內在經驗、習性、特質等交錯所構成的,在人智學中提到真正的「我」是要到21歲以後才會長出來(回想看看我們自己真正的成熟,是不是也是到高中、大學以後?),也才可以真正的管理情緒。 有家長問到孩子非常善辯,連轉移他都很難,該怎麼處理?秋香老師很明確的回應,現代父母的通病就是問孩子太多問題、過度尊重孩子的意見,當父母把問題一再丟回去給孩子時,孩子的感覺反而是迷惑、信任減少「為什麼大人什麼都問我?我該怎麼回答呢?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過度的詢問孩子或是每件事都一定要分析給他聽,其實是讓孩子更焦慮,只會刺激他「腦」的開發,卻忽略了在3-5歲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中段身體,也就是胸腹心肺的建構。 聽到這裡讓我不免和生活上的經驗做了聯結,很多父母在處理分離時,總是很理性的「分析」給孩子聽,「媽媽要去上班了,因為媽媽上班才能賺錢,賺了錢才能…,所以你也要上學…」,當然並不是都不要做解釋,孩子也該了解自己的責任與現實生活的狀況,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理性的分析過後,更需要的是再見面時的一個擁抱與親吻、週末親子共處時「沒有目的」的陪伴、晚餐用完後或睡前親暱的分享一本本的繪本。 秋香老師也提到並不需要什麼事都要尊重詢問孩子的意見,每天都問孩子「你今天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呢?」,如果父母心裡早有決定,就請簡短明確的告訴他「我們今天吃飯呢!」,沒有必要聽到不是自己要的答案後,又想盡辦法的去說服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養成「辯解」的習慣,因為孩子是世界上最維妙維肖的模仿者。我們該身體力行給他看,不過度刺激他的思考,當他養成過度用腦的習慣時,他的思考將習慣性的抽離他的身體,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我,更進而造成對於世界的冷漠感。 一個安祥合諧的環境是0-7歲孩子最需要的,成人的暴怒將會完全被孩子吸收到肉身與心靈當中,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任務是知道「我是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可信任與安全的」。成人不該製造出讓孩子焦慮、緊張、害怕的環境,因為這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甚至有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生長於成人不穩定情緒中的孩子,可能會埋下長大後得到腦、心血管的疾病的因子。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成人該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幫助孩子轉移情境,用意是站在愛孩子、幫助孩子的前提,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當成人的念頭有一絲的不善時(偷懶、為自己找藉口、不忍心等),所有的策略就一定會失敗了。 越小的孩子(2、3歲)越要帶著他去做而不是只用口頭上重複的提醒告知。自由的遊戲時間更是需要的,因為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才會感受到他是「king」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關注,而是自願、自發的去經歷,不然很容易就會成為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人。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讓他有過度的愧疚或是造成內心的負擔,一再強調「因為你不聽話,所以你不可以…」時,只會讓他內心的力量逐漸減弱、縮小、最後萎縮,盡量以自然的陳述輕描淡寫的帶過,陪著他一起經歷自然的後果,如果前一天已經提醒過要早起才能出去玩,但早上孩子還是起不來耽誤了時間,只要以「真可惜,因為今天太晚起了,來不及出門,好吧!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在家做什麼吧!」的方式來表達,這樣自然後果的原則把握到了,更不會造成孩子的愧疚與壓力。 讓孩子知道我是做得到的(I am o.k!),而不是在大量的拒絕中生活。拿掉條件式的對換,因為只會造成孩子重點放錯、目標迷失,孩子該自己去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成人不要總想著要靠外在的力量去矯正他。 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現場忘了說,我在這裡補充)「面對孩子的情緒請『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 [ Last edited by mella on 2008-2-26 at 04:35 PM ]

給我抱抱的小孩

2006年10月04日
公開
30

適合給三歲前的小孩 關於勇氣與成長的故事 阿暉老師提供 潤飾 ***************************************** 從前有個快樂的小男孩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裡, 來到草原上玩耍; 他在草原又跑又跳, 一下子看花,一下子追著蝴蝶, 小男孩高興地說: “我最喜歡這樣了!”; 可是你知道的,草地是不平的,一不小心就跌倒了 小男孩哭喊著說: “誰來親親我! 誰來抱抱我!” 草地旁邊有一條小河流, 他轉身注意到小河流 覺得很好玩; 於是跑到河流裡玩水, 踩著水花, 小男又變得高興了起來, 他說: “我最喜歡這樣了!” 但是河水是冰冷的, 沒多久, 他的雙腳開始發抖起來; 小男孩又哭喊著說: “誰來親親我! 誰來抱抱我!” 這時剛好, 河的上游漂下一條小船, 小男孩看到小船, 跳上了它,並順著河水漂流而下, 小男孩高興地說, "我最喜歡這樣了!" 可是水流愈來愈急, 小船前後左右巨烈地搖擺著, 小男孩心裡非常的害怕, 又哭喊著說 "誰來親親我! 誰來抱抱我! " 一位牧羊人 沿著河邊帶著他的羊群和一頭馬兒回家. 他看到了小男孩, 並幫助他把船拉靠近岸邊. 小男孩下了船, 見到可愛的馬兒, 於是請牧羊人抱他上去 小男孩在馬背上, 又快樂了起來, 他說:"我最喜歡這樣了" 可是馬兒跑起來前後上下顛簸著, 害怕的小男孩又哭喊著說: “誰來親親我! 誰來抱抱我!” 馬兒愈跑愈快, 他躍過草叢, 一個轉身, 小男孩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剛好跌坐在草叢上; 這時的太陽己慢慢地下山了, 小男孩看到遠方有個穿個粉紅衣服的媽媽, 小男孩高興地跑到媽媽跟前, 抱著親愛的媽媽說:”還是我的媽媽最好”, 小男孩牽著媽媽的手 回到自己的家 安穩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