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喬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6月16日
公開
2

回高雄

回高雄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2

喬爸去台中

喬爸去台中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53

bobo初入幼兒園常見的12個問題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吳惠芳 諮詢�小恩狄全美語幼兒學校副園長 陳政娟.私立野聲托 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進入的社會團體,面對新環境,自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適應與改變,如何幫助bobo更快適應新環境,並喜歡團體生活,本文就6大面會遇到的問題,為你提供解決方式。 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指0?6歲,在這個關鍵階段,如果媽媽能專職在家照顧孩子,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全天候照護,多半會送去幼兒園。 表: 幼稚園與托兒所之差異 幼稚園 托兒所 依據法律 依幼稚教育法及設備標準相關規定設立之學前教育機構 依兒童福利法訂定的托兒機構 師資要求 合格幼教老師 合格的幼保人員及幼教人員 收托對象 4~6歲學齡前幼童 0~6歲的幼童 主管機關 所在地之教育局 所在地之社會局 製表╱吳惠芳 選擇立案幼兒園為首要 至於該選擇幼稚園,還是托兒所?小恩迪托兒所副園長陳政娟建議,第一個考量是該園是否為合格立案的幼兒園,再來依年齡、師資、近便性做考量。如果年齡為2?3歲孩子,建議可選擇有幼保人員的托兒所或幼兒園;如果已經滿4足歲,則可選擇幼稚園來就讀。野聲托兒所徐小美園長則表示,除此之外,最後還需要依孩子的適應力及偏好做為選擇的依據,如此,孩子也較容易適應。 在預備讓孩子就讀幼兒園時,最好能先帶孩子到園內多參觀幾次,也可讓孩子對新環境建立熟悉感及好奇感 大多數的園所都有提供試讀服務,家長們在規劃時,最好能先行試讀一段時間,或者,可以選擇先上半天班,以漸進的方式讓孩子有轉換環境的準備。 徐小美指出,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進入的社會團體,面對新環境,自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適應與改變,團體生活必須以紀律及規則建立來規範成員,因此如何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是孩子進入團體生活中必修的課程。 但對於剛接觸陌生環境的孩子而言,適應環境不僅是一個新的刺激,更是一個新的挑戰。以下就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在生活習慣、情緒發展、生活習慣、人際關係、自理能力、疾病及飲食等6大面向上,提出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 Question 問題1:孩子早上總是賴床,為了趕時間,父母還要幫忙穿衣穿鞋,甚至到學校了還在睡覺。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說,打算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時,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有心理準備,並且在預備入園前的1?2個月即須開始規劃,因環境的改變,孩子將面臨許多的挑戰。尤其是生活作息方面,由於父母工作晚歸或其他因素,現在的小孩普遍有晚睡的現象,她表示,2?3歲的孩子,每日的睡眠時間約9~10小時,換言之,想要7點起床的話,孩子至少要10點前上床睡覺,當睡眠時間不夠或品質不好,隔天自然起不來,就會造成孩子上學遲到或不想上學,同時,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並且讓孩子產生遲到也沒關係的錯誤訊息,以及養成不準時的習慣。 早晨最好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再從容地去園所,而不是一味的催促孩子趕時間,這樣反而會讓他將上學當做一件痛苦的事,而不想上學。 Question 問題2:孩子無法定下心聽老師的指令,也無法適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 Solution解決方法 孩子在家裡自由自在慣了,隨時想吃東西就吃東西,想睡覺就睡覺,想玩玩具就玩玩具,但是進入幼兒園後,必須依照園所設計的時間表及課程行事。為了幫助孩子盡快學習自律與定力,父母在家裡可先用遊戲方式,訓練孩子專心。徐小美說,不妨先與孩子一同讀故事書,訓練他能靜坐在椅子上,時間可以由5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10分鐘。 練習時,透過互動問答的方法,引發孩子的興趣,並且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出現分心狀況時,可以就故事中的情節提出簡單問題,請孩子回答。孩子若答不出,家長再回到那個部分,重複再說一次,讓孩子產生參與感,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情緒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害怕離開父母,只要父母一離開,孩子馬上就哭! Solution解決方法 多數的孩子會因突然離開自己熟悉的照護者(一般通常為父母),而產生分離焦慮,徐小美說,現今家庭因為人口少、孩子通常沒有其他玩伴,依賴照護者程度很深,就是一般所說的「黏人」。如果在進入園所前,能適時訓練孩子習慣接觸其他人或小孩,就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另外,讓小孩帶著自己特別依賴的一項物品上學,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降低焦慮程度,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同時,父母可以適時地灌輸孩子幼兒園是很有趣的地方、可以玩很多的遊戲、可以唱歌、跳舞、聽故事……引起孩子對入園感到新鮮及興趣,家長也要盡量在答應接孩子的時間到園,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 陳政娟表示,孩子初接觸新的環境,一定會有一段適應期,2?4歲時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且不斷地吸收,只要新事物夠具吸引力,孩子應很快就能融入新環境。除非個性特別內向的孩子可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外,一般孩子的適應期大約只需1~3天。 Question 問題2:孩子本身的個性比較內向,剛開始不敢跟別人說話或一同遊戲,總是躲在教室一角。 Solution解決方法 陳政娟指出,10人以下小班制的托兒所,比較不受入園時間限制,可能每個月都會有1?2位的新生。小孩通常會先靜靜觀察周圍的環境,此時,老師會花較多的時間陪伴新入園的小孩,等他對環境熟悉,產生安全感之後,會讓新生與其他的小孩一同作息。面對個性比較內向的小孩,老師會盡量誘導小孩融入團體中,如果孩子本身還是不願意,會請班上較活潑、熱心的小孩主動邀約新生,讓新生較快產生團體認同感及自信心,不會因害怕而不敢與人接近。 人際關係 Question 問題1:以自我為中心,不習慣與他人分享,獨占欲強,會為同一件東西而與同儕爭吵,甚至出手打人。 Solution解決方法 現今家庭以獨子、獨女居多,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寶貝,如果平日又少與其他孩童互動,自然不容易了解有些玩具或用品需要共享。但是進入團體生活中,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專屬自己的,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懂得分享。陳政娟說,當孩子與同儕間因爭奪而出現口角或哭鬧的情形時,老師會先制止,並利用其他玩具誘導其中的一人分散注意力。事後則會在人格課程訓練當中,以說故事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導孩子分享的觀念。 徐小美建議父母,在家也可以建立孩子分享的觀念,例如,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問他,「可以給媽咪吃一些嗎?」或者是「媽咪的分給你一些,你的也要分媽咪一些喔!」徐園長鼓勵家長經常安排一些孩子們的聚會,讓孩子習慣並練習發展社交能力 慢慢地灌輸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的觀念,持續的教育與訓練才能養成正確的分享觀念。 Question 問題2:現代父母陪小孩的時間少,小孩為了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動輒哭鬧不休。基於補償心態,只要小孩一哭鬧,家長就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導致在園所時,小孩也用相同的方式時,老師會如何處理?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說,孩子如果因為想引起注意,或因不順他意就哭鬧,很可能是家中親人或父母錯誤教養態度所養成的行為。父母應該適時教育孩子是非觀念,並建立生活規則與規範,不要被孩子牽制,不能因孩子吵鬧著要東西時,為了不想孩子哭鬧,就屈服讓他達成願望,這樣只會使孩子認為「會吵就有糖吃」,這不是正確教養態度。家長可以先用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引導到其他有興趣的事情,讓他不再哭鬧後再耐心地教導他。當然,首先要確定孩子沒有生病或受傷。 自理能力 Question 問題1:在家裡幾乎是父母幫忙孩子穿衣穿鞋,入園後,老師會幫他嗎?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建議,孩子2歲時,即可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在準備送孩子入園前,就要慢慢訓練。父母可以說故事的方法,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平時也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家事,例如幫忙端水,拿些簡單的東西,這時的孩子對於新的任務會很感興趣。只是父母常因為怕孩子做不好,必須花更多時間善後,或趕時間,乾脆自己代勞,這只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並且讓孩子養成「這不是我的事」之想法,久而久之更不想自己做,只想依賴他人的幫忙。她說,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穿脫鞋襪、上廁所等動作,家長在家若能夠花點時間訓練孩子,就會減少孩子入園後適應不良的問題。 Question 問題2:孩子在家時,幾乎是父母餵飯吃,到了幼兒園,老師會幫忙嗎?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原則上,2歲的小孩必須訓練手的握力和手眼協調,讓他自己吃飯應該沒有問題。比較嚴重的問題反而是,大部分的父母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弄髒桌子或滿地都是飯粒,不願花時間清理,乾脆自己餵飯,導致孩子一直無法有自我訓練自己吃飯的機會。她強調,父母應該要不怕麻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主性了,會喜歡自行處理日常事務,家長不能因為他的動作不夠純熟,無法完美地完成該做的動作,而對他有所責備,甚至不讓他做。愈不讓他練習,他反而愈不會,就這樣喪失了黃金學習時期。父母應該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如果怕孩子吃不飽,可以當孩子不想再自己吃的時候,跟孩子玩「你一口,我一口」的遊戲,讓孩子餵你,你餵孩子,這樣,孩子既可以吃飽又有訓練的機會。 疾病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有一些天生的疾病問題,或是一些尚未發現的潛在性的情緒管理病徵,該主動告訴老師嗎?是否會引起老師特別的對待?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孩子本身如果患有先天性疾病,如蠶豆症、先天性心臟病,或有過敏體質等,請務必一定要主動向老師說清楚,不要吝於啟齒。如此,老師才能特別注意,以避免一些不利於孩子的活動或飲食。至於心理問題,她說,老師對孩子的階段性發展狀況會做初步的觀察與評估,如有些孩子就是特別的安靜,常常自己靜靜在一旁,不論老師如何引導著孩子進入團體,孩子也不願意 出現長期畏縮或是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或是有些孩子特別注意力不專心,常常坐不住,東摸西摸、就算是老師請他好好坐著聽故事,也無法安靜,不能遵守規範,甚至出現暴力現象。這時,家長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因少子化的緣故,父母通常較無法察覺孩子的異樣狀況及程度,如果老師建議家長尋求專家評估時,也希望家長能夠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逃避或輕忽,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Question 問題2: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抵抗力好像比較差,其他孩子一生病,就很容易被傳染,萬一孩子一直在生病該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陳政娟建議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一定要注意該園所的環境是否清潔?如果是密閉空間,最好設有空氣清淨機,並且定期保養消毒;洗手後,拭手的設備最好是以紙巾代替毛巾,或使用烘手機,避免細菌殘留。園所使用的用品,如設備、玩具、教具、杯、碗等,都必須定期消毒。同時,時時提醒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一定要摀住口鼻,如果患有輕微感冒,上學時,盡量戴口罩並多喝水;如果發燒情形,最好能讓孩子在家休息,以減少交互感染的機率。 徐小美表示,孩子必須施打的疫苗,一定要定期施打。另外,家長也必須由提升孩子的自體免疫力中著手;在飲食方面需注意營養均衡;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晚上10點以前一定要上床睡覺;平時多與外面接觸,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外面的細菌多,而把孩子關在家裡,應多接觸大自然,多曬曬太陽,培養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能力。如果孩子生病了,在園所需定時吃藥時,一定要詳細填寫用藥單給老師參考。 飲食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吃肉,如果他不習慣園所的飲食,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酥脆口感的東西,所以炸雞、薯條對孩子的吸引力最大,至於蔬菜這種口感本來就不受孩子歡迎。徐小美說,在園所學習中,會教育孩子多吃蔬果會讓身體健康、排便順暢,家長可跟跟孩子說「不想要讓臭臭的便便放在肚子裡,就要多吃蔬菜,蔬菜裡面的纖維,可以趕走肚子裡的便便」。 陳政娟也說,用說故事及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接受不喜歡的食物,過程中,可以先是小口小口的吃,然後適時利用同儕的壓力,鼓勵或吸引孩子嘗試。甚至如果真的不吃愛吃蔬菜,就要多用水果補充;不愛吃肉的話,就多用豆類的蛋白質或魚類補充。 Question 問題2:孩子吃飯的速度很慢,常常一口要吃很久,有時要吃1個鐘頭,在園所來不及吃完時,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吃飯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是不好的,還有吃飯一定得定時定量,吃太多或吃太少也是不好的。父母在家吃飯時,就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吃飯,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是一邊吃飯,一邊讓孩子玩玩具,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在吃飯的事物上。家長可以幫孩子介紹菜的名稱,菜有哪些營養(這時的孩子或許不是很了解營養在哪裡,但是會記住這個詞彙),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把飯吃完,如果開始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可以利用小小的獎勵方式,例如跟孩子說「當時間到了7點鐘時(可以先訓練孩子看時鐘)吃完的話,可以得到一樣小禮物喔!」如此可以刺激孩子把飯趕快吃完。對於吃太快的孩子也要調整速度,也是用說故事的方法,解釋吃太快會容易肚子不舒服,而且沒有咀嚼的東西,很容易卡在喉嚨裡,一定要小心。讓孩子了解吃飯有合宜的速度,並進而享受用餐的樂趣。 專家檔案 徐小美 現職�私立育才國小副校長 私立野聲托兒所負責人 私立野聲美語園園長 學歷�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系碩士 曼開都州立大學教育行政博士候選人 經歷�銘傳大學商業英文講師 中央警官大學大學部及碩士班英文講師 專家檔案 陳政娟 現職�小恩迪全美語幼兒學校副園長 學歷�Concordia University,Montreal,Canada 經歷�喬登美語專任老師 小恩迪托兒所專任老師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45

教出自信bobo的6大原則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鍾碧芳 諮詢�台灣兒童發展協會理事長 張明慧 0∼6歲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建立孩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對他未來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幫助,把握6大教養原則,教出一個具有自信bobo! 教出擁有自信的bobo,就等於建立了孩子的自我價值!0∼6歲,正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未來能肯定自我,父母觀念的正確與否,就顯得相當重要。 建立自信•強化社會適應力 到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對他的未來能有什麼好處?台灣兒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明慧表示,只要建立得當,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分享、同時也能培養他未來良好人際關係,不但學習速度可以增快,也可用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減少挫折;更重要的是,進入社會化的環境中,也比較能夠守法負責,養成規則感。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如何教出一個自信bobo,值得父母用心教養與深耕。 我們常常看到身邊有些孩子,只願意習慣身邊熟悉的人事物,不願改變,一旦到了新環境,就失了性,躊躇不安、嚎啕大哭,有的甚至還會不停地跟他人要求掌聲與肯定,這些都是沒有自信心最基本的外顯態度。 這些看似平常的情緒反應,其實都是可以在幼兒時期加以培養,以強化孩子未來適應社會能力的表現。一個自信心強、擁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孩子,到了競爭力強的社會模式中,父母就不用擔心他面對挫敗時的心態調整,因為,追求快樂的人生,就是他的最終目的。 想要教出有自信的小孩,父母與家庭成員的態度很重要,如果連大人的自信心都不夠,很難培養自信bobo,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父母更應該先學習培養自己的自信心。 原則1:抱持信任度 許多父母常常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加上害怕孩子受傷、受挫,導致過度保護,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同時,也剝奪了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機會。如果只是一味地限制與懷疑孩子的能力,很容易阻礙他自信養成的發展;不要老是以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到,或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讓孩子缺少訓練的機會。適時地讓他在日常生活中,學著成長,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從成就感中提升他的自信心。畢竟,孩子的學習是需要經驗的累積,不要忽略讓孩子自我學習的動作,因為缺少訓練的孩子,很容易因此喪失自信心。 你可以這樣做:讓他自己學習用湯匙吃飯,怕弄髒桌子,鋪上好清理的塑膠墊;或是讓他清洗自己喝過的杯子、用過的小手帕等小物品。也別怕他洗得不乾淨,這些日常小事情都能讓他得到你的認可,使他認為自己長大了!同時,如果過程中有錯誤,也先別急於糾正,否則容易抹煞他的自信與創意的展現。 原則2:探索的機會 父母不給孩子機會學習,就會使得孩子沒有練習的機會,尤其在0∼3歲重要的探索階段,若對孩子的包容度不大,就會間接侷限了孩子的信心。尤其一些容易緊張型的父母,特別容易讓孩子也跟著驚慌失措。 其實每個階段的小孩,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父母不用擔心小孩的發展過程是否緩慢。能讓小孩在生活中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與技能,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觀念。 張明慧說,從階段發展來看,3歲前的幼兒生理發展,有著平面、空間與向上的成長歷程,這三個歷程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如果特意阻礙其中之一的過程,很容易對未來某些發展造成妨礙。 就以爬行階段來說,如果父母只是擔心地板髒,而不讓寶寶有在地面爬行的機會,就有可能阻礙寶寶對感覺的刺激與日後認知的發展。這些無理的制止行為,正是造成孩子挫敗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這樣做:在孩子喜歡探索的階段,布置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用觸覺來感覺世界,有助提升探索的信心。 原則3:正面的鼓勵 適當的讚美與獎勵,有助於幼兒對自我價值的提升,但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有時過多的讚美與獎勵,卻可能導致幼兒過於被動,以及過度依賴外在的性格,而失去了本身的自主性,這之中的拿捏,還需要父母的細心觀察。 一般來說,幼兒如果可以在受到鼓勵的環境下長大,對自己的能力就會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表現也會有自己的看法,這對他將來判斷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你可以這樣做:孩子進步的時候,具體的給予表揚。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可以多多尋找值得稱讚的具體理由,例如:當他已經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時,可以說:「寶寶,你學會自己吃飯了,有進步囉!」切記過分的讚許,讓他過於自大。 原則4:少掉比較心•欣賞孩子的優點 不要拿孩子跟人比較,很多父母都會把自己的小孩跟其他小孩相比,但卻忽略了孩子擁有的其他特點,使他覺得始終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怎麼做都不對,這時,自信心就隨著喪失了。適時地欣賞孩子的優點,讓他從優點中得到發展與啟發,是建立自信的方法之一。 你可以這樣做:提供多元的環境供他探索,讓他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支持他夢想中想做的事,讓孩子發覺自己的能力與才幹,讓他更有自信。 原則5:尊重的夥伴關係 孩子的態度的好壞,直接來自於父母日常生活的身教與言教,如果之中缺乏尊重,孩子未來自然也不會尊重自己與他人;只有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才能受人尊重。 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滿足他人的需要,了解擁有被需要的滿足感,也可以增加自信。因為,受到尊重的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尊重別人,不會以打壓別人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能力,這也是自信的真義。 你可以這樣做:給bobo一個屬於自己領域的空間,或是擁有能自我掌控的物品與玩具,只要屬於他的東西,都可以自己隨意發揮創意、自由玩耍,但同時也教導他,尊重別人的專屬物品,讓尊重與禮貌成為一種習慣,自信就自然養成了。 原則6:適當的規範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有因果的意識,他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不斷嘗試,去架構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在試驗中,得知做什麼事會帶來什麼結果。所以,為了引導他養成良好行為,杜絕不良的行為,有時需要大人幫他設定適當的規範。 你可以這樣做:先建立與社會行為規範相同的規則,例如:過馬路等紅綠燈、主動與人打招呼與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基本的社會禮儀等。 專家小提醒 適時轉移注意力•減少抓狂機會 專家小提醒 適時轉移注意力•減少抓狂機會 專家小建議 自信從小建立 幼兒的自信需從小培養,而且從嬰兒時期的5、6個月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通常從父母注視小孩時的表情與反應建立起,大人關愛與肯定的表情反應,可以讓他獲得充分的安全感。以1∼3歲的幼兒來說,創造有規則的且能自由活動的空間,也能讓小孩充分建立自信。 此外,教養的事也不能託負別人,只有充滿愛意的參與,才能教養出真正的自信bobo。對於有工作的全職媽媽,即使每天只是撥出1小時,為孩子保留一點空間,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效果,因為教養就重的是品質而非量的多寡。 小檔案 張明慧 現職�台灣兒童發展協會理事長 無尾熊兒童發展中心主任 板橋社區大學、三重社區大學講師 學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經歷�兒童發展及親職教育講師 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講師 國科會研究親職教育講師 外籍媽媽親職教育講師 無尾熊兒童發展中心主任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1

怎麼會的呢?

1.每次幫喬喬穿好需要綁帶子的衣服之後 喬喬就會指著衣服上的帶子跟我說:媽媽~綁綁~ 或是說:媽媽~綁起來 2.聞到不好聞的味道 會說:好臭喔~ 3.每天早上一定要讓喬喬挑衣服,如果幫她挑到她今天不想穿的 她就會說:不要~ 然後跑去她的衣櫥挑了一件給我說:這件~穿這件~ 如果剛好挑到她喜歡的,就會接過去然後說:謝謝妳~ 4.聽到有車子要進入車庫的聲音,有時會問我:爸爸嗎? 但通常她這樣問時,都不是~都是隔壁或對面的車~因為我們家的車會更清楚,她聽到聲音就會跑到門口等爸爸~ 大部分都猜對~已經不用問我了 5.看人家在吃東西,當她也想吃時,就會一直探頭問說:還有嗎? 或是叫她收拾被她亂丟的東西時,總會一邊撿,一邊問說:還有嗎? 最過分的是,每次教訓她時,總也總會來一句::還有嗎? 6.有人打電話來時,總會問:阿嬤嗎? 有一陣子阿姨常打電話,就改問:阿姨嗎? 最近則是:舅舅嗎? 我讓她跟舅舅講電話,她就會問舅舅:阿姨咧?(雅怡阿姨) 等雅怡接電話 她又很老成的說:阿姨~熊熊咧?(因為雅怡阿姨來的時候穿了一件熊熊的T-shirt) 7.洗澡前,會吵著:爸爸洗~ 吃飯也要:爸爸餵~ 除非想喝奶,才會說:媽媽~抱抱咧~@@~ 連媽媽的早餐也會移過去給她爸爸,說:爸爸的~ 爸爸的早餐是:喬喬的~(阿母就要吃草就是了?? 不讓我吃東西 哪來的ㄋㄟ啊?) 看到人家拿吃的東西就會馬上跑過來說:喬喬的~ 然後就接手過去了~

2007年06月12日
公開
46

小白14號出現

右下臼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