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喬&喬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養幼兒也餵母奶,到底好在哪裏

2007年03月07日
公開
49

******** 轉貼 養幼兒也餵母奶,到底好在哪裏 原文:users.erols.com/cindyrn/22.htm _________________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母親選擇餵母奶,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餵母奶這件事出乎原先料想的好,因而她們願意比一般餵母奶只餵幾個月還要餵得更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長久以來一直鼓勵母親要餵新生兒吃母奶兩年或更長的時間,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目前也在其正式的政策宣導文件中載明,小兒科醫生應鼓勵母親們哺乳至少一年,其後則視母子雙方的意願,盡可能能餵多久就餵多久。連加拿大小兒醫學社(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最新的幼兒哺餵狀況報告中也指出,女性願意哺餵母乳兩年或更長的時間。餵母奶持續三年到四年,直到現在在全球的許多地區仍是一件平常的事;餵幼兒吃母奶對許多不同文化社會來說,也事屬平常。 ◎為什麼要餵母奶超過六個月? 很簡單,因為媽媽和寶寶們通常都非常享受餵母奶這件事,所以幹麼要終止這麼令他們雙方感到愉快的一種關係呢? ◎但是很多人說,超過六個月以後還餵母奶,對嬰兒來說沒有營養價值。 也許有人這麼說,但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許多人把這項錯誤觀念琅琅上口,正好顯示出我們社會中有太多的人對於母奶太過於無知。母奶本質上就是一種"奶",即使小孩已經超過六個月,即使母親已經開始泌乳超過六個月,母奶之中當然還是含有蛋白質、脂肪、以及其他在營養上重要且適當的成份,是人類的寶寶及幼兒所需要的。母奶也會持續含有免疫因子,可以幫助小孩提高抵抗力。事實上,母奶中所含的某些能夠保護小孩免於感染的免疫因子,它們的含量在哺乳第二年所分泌的的乳汁中比第一年還要多。這個事實其實反應出幼兒生命過程中自然的需要,因為超過一歲的幼兒比一歲以前的幼兒,活動範圍大得多,也曝露在更多的感染源之中。母乳仍然含有必須的成份,能夠持續幫助一歲以上幼兒的免疫系統逐漸發展成熟;這些成份也有助於大腦,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的發展及成熟。 同時,資料指出,白天扥給別人帶的小孩,如果仍餵食母奶,他們遭到嚴重疾病感染的比例遠低於那些扥他人帶但是沒有餵食母奶的小孩。對於職業婦女來說,餵母奶等於小孩抵抗力強、身體健康;小孩健康,她就不必花太多時間請假照顧生病的孩子。因此持續餵母奶,反而是比較不干擾母親回到職場工作的一種養育選擇。 可笑的是,配方奶公司的行銷廣告一直鼓吹大家至少要餵嬰兒吃一年的配方奶(這是一種不太完美的母乳仿造品),卻暗示母乳(配方奶努力仿造的對象)只需要餵半年或更短的時間就可以了;仔細一想,你就會知道這是多麼荒唐的邏輯。配方奶廣告總是說「母奶是新生兒的最佳營養來源」卻故意不提母奶也是人類幼兒的最佳食品。惡劣的是,太多所謂的營養專家,竟然也接受這種說法。 ◎但我聽說,如果餵母奶超過六個月的話,母奶中的免疫因子,會妨礙嬰兒們自行發展出他們自己的免疫力及抵抗力。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它根本是一種荒謬的說法。真難以想像我們社會中竟有這麼多人對母奶的觀念已經扭曲到了這種地步,竟把母奶的好處抹黑成一種"缺點"。我們替寶寶們注射預防針,等於讓她們經歷一場小型感染,自行產生出抗體來,以便日後自行抵抗外界真實的感染源。母奶也是一樣啊,吃母奶的寶寶當然也是自己去抵抗疾病,而不是「母奶」在幫他們做這件事;當他們成功地戰勝了感染源以後,他們就擁有了免疫力。 ◎可是我希望我的寶寶能夠早日獨立。 你的意思是說,母奶會讓寶寶變得很依賴嗎?呵呵,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吃母奶、並且自然離乳的孩子們(大部分的孩子會在兩歲到四歲之間自然離乳),通常都是比較獨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被迫獨立卻心中充滿壓抑與恐懼,而是有能力安然自信地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因為他們從媽媽的乳房獲得了撫慰,經歷了更多的親密接觸,從而建立起安全感,一直到他自然而然地發展出足夠的心理成熟度,自己決定離乳。當他們準備好可以離乳的時候,他們會清楚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一個成長階段,可以往下一個階段邁進了。離乳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人們經常太早就開始強迫小孩子獨立,例如太早要求他們自己睡;太早把他們從媽媽的乳房上扒開,逼迫他們斷奶;太早就希望他們能不靠父母,自己去做很多事;總之我們太早就希望小孩什麼事都能靠他自己。事實上我們不用逼,小孩子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獨立的個人的,甚至會快到你遺憾他為什麼這麼快就要離開你。急什麼呢?難道你希望你的小孩十四歲就離家獨立嗎? 當然啦,餵母奶加強了小孩過度依賴的個別情況也不是沒有,但是食物控制及如廁訓練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過度依賴」的罪魁禍首絕不是餵母奶。過度依賴的先天氣質是另一個教養問題。 ◎還有什麼重點嗎? 給幼兒持續哺餵母奶,最重要的理由其實還不在於更好的營養成份、及加強幼兒抵抗力的這個部份而已,我認為持續哺乳的好處是在於,母親和小孩之間因為持續哺乳而形成的特殊的親密關係。餵母奶是一種用溫暖的身體來傳達愛意的行動,在哺乳的過程中,母親與孩子雙方以活生生的生命相繫感,建立了彼此之間愛的連結。這個過程在嬰兒長成幼兒的過程中是持續不斷的,任何人如果曾經不帶偏見地觀察過一個正在吃母奶的較大嬰兒或幼兒的話,就不能不承認,在哺乳的親子檔身上的確存在著某種「神奇的光」,他們看起來就很特別,絕不只是在「餵食」而已。正在吃母奶的孩子常常會沒什麼特別理由,就不自覺地笑了起來,而這種愉悅的感受,絕不只是來自於獲得了食物的滿足而已。餵母奶的媽媽們如果夠放鬆、讓自己好好享受哺乳過程的話,她自己也能夠從哺乳這件事獲得很大的愉悅,絕不只是「為家人提供食物」的那種滿足及成就感而已。當然,餵母奶並不是永遠這麼愉快,畢竟世界上哪有一件事是永遠愉快的?但是,當你真正享受到餵母奶的極大愉悅時,你就會知道這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所有其中曾經的辛苦或麻煩都是值得的。 還有別忘了,假如小孩子不幸生病或受傷的時候(小孩子慢慢成長,膽子也越來越大,一定會開始與其他小孩和更多事物有所接觸,多方探索新世界使他們難免生病受傷),給他們溫暖的乳房將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好更有效的撫慰,能夠讓他們快速鎮定下來。我記得無數個在急診室值班的夜晚,看著沒有餵母奶或已經斷奶的母親們抱著她們生病的孩子,不停走來走去,試著安撫他們,卻經常怎麼哄都沒有效果;相反的,哺乳的媽媽們卻只需要坐在那裏,靜靜地把孩子抱在胸前,正在受病痛之苦的孩子就可以安靜下來,完全不必母子兩人辛辛苦苦又拍又哄還不得寬慰。這就是餵母奶的神奇之處:媽媽用她的乳房及奶,給了孩子安慰;孩子則以他對母親及乳房的信靠,給了母親安慰。 本文修改於 2000 年 1 月,作者:Jack Newman, MD, FRCPC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2007年03月05日
公開
34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 更新日期:2007-02-05 記者:採訪�莊惠旭 諮詢�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 (文來自媽咪寶貝雜誌)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 亂丟東西、不物歸原處三分鐘熱度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許多人做事情時常虎頭蛇尾、做到一半,一件事總要做很久才會完成,不僅費時,且容易遺忘上次的進度,要再繼續做時,可能要從頭開始,如果照顧者有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們堆積木堆到一半,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開始耍脾氣、不堆了。 無視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有些照顧者可能到熟悉的親朋好友家,會自己隨意開冰箱、拿他人的東西來使用,對大人來說,對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隨意動手是種與對方熟稔關係的親密表現,然而孩子無法區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不論所到何處,看著大人行為跟著仿效。 打斷談話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不少人有被打斷談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個性急躁」,有些人卻是「習慣」。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禮貌,也不尊重對方,孩子本來就容易仿效週遭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本來講話即不如成人來得清楚,聽到大人們對話,很容易學會大人們因急躁而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父母有蛀牙,孩子也會生出滿口蛀牙,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其實蛀牙不會遺傳,但會通過父母對孩子的餵食行為及不當的衛生習慣,讓幼兒患上蛀牙。 生活小惡習 易犯指數★★☆☆☆ 原因頗析 (a)挖鼻孔 雖說看著手指從鼻子放到嘴裏很噁心,吃鼻涕並不會讓人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b)忘記洗手 經常不洗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者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c)咬指甲 可能會流血、感染,且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相信大家都有闖紅燈的經驗,如對小巷道的紅綠燈視而不見,一見沒車就快速通過馬路,有時甚至帶著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約2歲開始自主意識漸強,慢慢發展出判斷力,如果您時常闖紅燈,看在他眼中,會認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從小即養成闖紅燈的習慣。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電視是現代人放鬆身心最好的娛樂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閒時,整天盯著電視看,大人們看,小孩當然也就跟著看,尤其電視聲光效果強,更容易使孩子目不轉睛,因而沈迷。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大人們亂丟垃圾不僅對環境衛生有害,也會影響孩子,可能讓小孩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從小就有隨手亂丟的習慣,與亂丟東西、不收拾有同樣

照顧輪狀病毒寶寶常犯錯誤STOP!

2007年03月05日
公開
46

照顧輪狀病毒寶寶常犯錯誤STOP! 更新日期:2007-02-05 記者:採訪�林嬪嬙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林秀真醫師 發燒、嘔吐以及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發病期間最重要就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家長在照顧上若無法掌握正確認知,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加重病情、延長病程。 9個月大的小瑄在連續兩天發燒、嘔吐後,開始嚴重腹瀉,到急診就醫時已全身虛脫,甚至出現抽搐,醫師緊急給予點滴注射,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及葡萄糖,經過詢問後發現小瑄的媽媽因害怕小孩持續腹瀉,除了禁止餵食外,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以致病情惡化… 發燒、嘔吐、水瀉─輪狀病毒典型症狀 輪狀病毒腸胃炎好發於3歲以下的的嬰幼兒,感染後經過1∼3天的潛伏期,之後開始1∼2天的嘔吐和發燒,每天嘔吐次數可能高達10次以上,當嘔吐現象稍微緩解後,便開始出現水瀉,病患可能1天拉到7、8次以上,大便有明顯的酸臭味,水瀉症狀大約持續5∼7天。 感染輪狀病毒剛開始的症狀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感冒,如果家長發現小孩高燒不退以及嚴重嘔吐,小便減少、皮膚變乾燥、哭泣時眼淚很少、精神變差,或9個月以下幼兒頭上前囟門有凹陷情形,表示已經有脫水現象,應該立即就醫診治。 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不過要注意的是當病毒侵犯3歲以下的嬰幼兒時,小孩可能會因為腸胃炎所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昏迷、抽慉甚至死亡,所以在照顧小病患時最重要莫過於電解質水的補充。 照顧上常見的錯誤觀念 1.吐不停,乾脆什麼都不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林秀真醫師表示,一旦感染輪狀病毒,家長要有正確的照顧方式,以免延長病程,門診發現不少家長因錯誤的處理方式反而造成後續更棘手的問題,尤其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吐不停、拉不止而停止一切進食,林秀真醫師強調,感染期間可暫時停止進食,但為避免拉、吐過程中導致脫水,所以水份的補充絕對不能少。 2.補充電解質,來罐運動飲料準沒錯?此外,許多家長習慣以市售的運動飲料為小病患補充電解質,事實上此作法非每個年齡的小孩都適用,兩歲以下幼兒必須禁止飲用運動飲料,最好到藥局購買小兒口服電解質液(罐裝或顆粒,一顆沖泡250C.C.的水),較大小孩可使用運動飲料,但飲用時必須加一半的水稀釋,而且不能喝過量,若一天喝上四、五罐,恐怕會因攝取過多的鉀、鈉而造成中毒。 3.水瀉流失太多水分,最好補充純水? 在嚴重水瀉、嘔吐期間,並不建議給予寶寶純水補充,以免造成體內離子濃度降低而發生水中毒(容易發生抽筋或休克),所以補充的水份當中一定要加入適量的電解質才是正確的。 4.牛奶泡越濃,水瀉可改善? 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泡越濃,越不容易腹瀉,其實完全錯誤,水瀉期間牛奶要泡的淡,才不會加重腹瀉症狀。 5.拉不停,止瀉最重要? 感染輪狀病毒必須有好幾天甚至一星期的病程,媽媽們看到寶寶吐、拉後整個人瘦了一圈,一定非常心疼,也因此,很多媽媽到醫院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醫師給藥讓寶寶完全止瀉,雖然吃了藥症狀立刻平息,但只是表面上風平浪靜,此時寶寶可能因強效藥物使腸子蠕動停止,腸子中的發炎物無法排出,反而出現腹脹或更嚴重的發炎現象。 當寶寶大便開始從水便變成泥狀時,表示病情逐漸好轉,醫師給予的藥可慢慢停掉,約1星期後,腸道黏膜可完全恢復正常。 預防脫水和飲食控制是照顧輪狀病毒腸胃炎寶寶的重要守則,生活中除了遵循良好的衛生習慣外,萬一受到輪狀病毒感染,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處理原則,才能安心度過整個病程。在輪狀病毒好發期間,若擔心寶寶不甚感染而受苦,現在已有疫苗可接種,寶貝少病痛,爸媽就能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