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喬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音樂有助腦力開發嗎?

2006年10月16日
公開
4

音樂有助腦力開發嗎?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已是許多家長心中根深柢固的觀念。但音樂還能幫助腦力開發,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則是近年來逐漸被炒熱的話題。 音樂,真的有這麼多神奇妙用嗎? 撰文�書軒 諮詢�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科主治醫師 傅玉麒 胎教音樂有用嗎?學音樂可幫助腦力開發嗎?始終是眾說紛紜的話題。有專家認為媽咪在懷孕期間多聽胎教音樂,有助於胎兒的成長及智力發育;也有醫師以母體環境阻隔胎兒接收外界聲音為由,認為胎教音樂只是商業噱頭。音樂,真有如此神奇妙用嗎? 胎兒確實能感受到音樂 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傅玉麒表示,根據醫學實驗證實,胎兒約在16週大的時候,可藉由震動及體內的熱力感應器「感受」到外界的聲音,並產生活動四肢、旋轉等反應。 但是,因為此時胎兒的聽力結構尚未發展完全,所以認為此時胎兒已經能夠「聽」到聲音,恐怕還稍嫌太早;但胎兒可以藉由上述的方式「感受」到音樂,確實是可能的。 胎兒大約在24週大時,聽力結構如前庭、耳堝等器官均已發展完成,到28週時結構更加完整,此時的胎兒已經具備基礎的聽力。雖然此時胎兒的耳?裡浸滿羊水,又受到羊膜、胎膜、子宮和腹壁的層層阻隔,想要接收外界的聲音似乎困難重重;但傅玉麒指出,胎兒還是可以透過耳堝聽到、感受到媽咪說話的聲音,而媽咪所聽的音樂,胎兒也是可以聽得到的。 母親胎兒同受音樂影響 有實驗證據指出,當孕婦在聽音樂時,可以增加胎兒的活動量並使其心跳頻率改變:如孕婦聽節奏較輕快的音樂約1分鐘,就可使胎兒心跳加快將近1小時!胎兒除了可以聽到音樂,還可以透過音樂在母體內產生的變化,間接地感受到音樂。 當媽咪聽到喜歡的音樂時,體內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釋放出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並促使新陳代謝加快。這些母體的變化,胎兒不僅可以感受得到,還可從中受益,如促進發展、穩定情緒等。 但是相反的,如果媽咪聽了使她感到憂鬱或不舒服的音樂,體內也會釋放出不好的物質,使胎兒受到影響。因此,在懷孕期間所聽的音樂,無論是對媽咪或對胎兒來說,都具有同樣的影響力。 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的胎教音樂呢?傅玉麒表示,每個人的個性、喜好都不同,對於音樂的口味也不一樣,實在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他個人會建議孕婦選擇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平靜、或是能讓孕婦感到心情愉快、安祥的音樂,過於激動或是會讓人感到憂鬱的音樂,則應該盡量避免。 莫札特音樂可開發腦力 而嬰幼兒時期的音樂經驗,有助於日後腦部高層次認知功能的發展,因此,在孩子出生之後,還是可以藉由古典音樂或童謠繼續提供孩子聽覺上的刺激。 根據1975年的實驗指出,每天播放布拉姆斯的《晚安曲》給早產兒聽,1天6次,每次5分鐘,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早產兒體重增加的速度,明顯地獲得改善;而莫札特的音樂(如雙鋼琴奏鳴曲),則被證實與人類的腦波頻率相同,有助於問題兒童症狀的改善。 如語言發展遲緩或自閉的孩子,因為腦波波動的頻率較慢,可藉由聆聽莫札特的音樂調整腦波頻率,促使學習速度加快並穩定情緒;而患有癲癇的孩子,也可透過莫札特的音樂調整其混亂的腦波,使腦波的頻率回歸較為正常的狀態;對於患有哈茲海默症的老人來說,莫札特音樂的頻率甚至也能使患者回復到腦力較為清晰的狀態。 雖然以上都是針對有問題的孩子或老人所做的實驗,但是對正常的新生兒來說,莫札特的音樂同樣具有能促進智力和腦神經發展的功能,可以?孩子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除了莫札特之外,巴洛克音樂或是巴哈、韓德爾等人的作品,也很適合嬰幼兒聆聽。 再者,兒歌和童謠也能提供嬰幼兒很好的聽覺刺激。因為兒歌和童謠的表現方式以「輕柔緩慢」、「不斷重複」為主,這對準備牙牙學語的嬰幼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說話的方式;而且歌詞中喜怒哀樂的表現,不但有助於提升孩子認知功能,也能豐富孩子的語彙。 生活品質影響胎兒發展 傅玉麒強調,胎教音樂固然能夠影響母體本身及胎兒,但畢竟只是短暫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孩子出生後繼續給予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且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自身的品格涵養及言行舉止,更是孩子在人格發展穩定前的仿效對象。 如果家族成員本身修養良好、情緒穩定、溫和有禮,無時無刻營造一個氣氛和諧的家庭環境,如此生活品質陶冶下的孩子,自然比一個在時常處在爭吵衝突甚至暴力陰影下的孩子,擁有較穩定成熟的性格。 因此,傅玉麒呼籲所有的父母親們,除了音樂陶冶之外,更應該致力於給孩子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表現,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 ★專家小檔案 傅玉麒 現職: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伊甸文教基金會兩性教育講師 環球技術學院講師

讓小寶貝快樂的九大祕方

2006年10月15日
公開
8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frog-mammy/article?mid=90&prev=-1&next=89   小寶貝也是有壓力的哩∼讓寶貝Happy一下吧!!以下是專家提供的快樂九大祕方~ 1.有時間享受"不受限制"的快樂 身為媽咪總是希望家裡窗明几淨、室內滿是笑聲及悠揚的音樂、而周圍的鄰又喜歡安靜。所以只要小寶貝一開始喊叫、跳躍,爸比媽咪們就會想辦法制止~小寶貝只好越來越乖..熱情和活力就一點一點的喪失了,偶爾讓他們盡情的玩耍(別管他們有多豬頭啦)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喔~ 2.關心他人 施比受有福~我們應該盡量給他們機會去關心及幫助他人。比如說照顧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幫忙做家事、把家的玩具送給需要的小朋友,讓小寶貝學會懂的分享。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在很小的年紀就能享受幫助別人的快樂喔~ 3.體育活動 和孩子一起打球、跑步、騎腳踏車、、、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增進孩子的健康更能讓孩子笑口常開喔~ 4.笑出聲音來~哈!!哈!!哈!! 笑出來,對媽咪、爸比和小寶貝的健康都有好處喔!!有些爸比、媽咪喜歡在寶貝面前很ㄍㄧㄥ~認為這樣才有尊嚴...,其實讓家裡充滿笑聲,並常常給寶貝擁抱是最好的愛的表現~有人說:一個人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維持; 16次擁抱才能成長(這個我也要跟青蛙爸比說我也需要啦!!)愛就要表現出來啦!!不要太ㄍㄧㄥ 會內傷喔! 5.更具體的表揚 我們應該特別表揚寶貝令人滿意的行為,表揚得越具體,小寶貝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為~表揚有二種喔:一個是爸比、媽咪的話語,另一個是小寶貝據此作出的推斷。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做得不錯",要具體指出他們表現良好的細節。比如說"你今天把那個跌倒的小妹妹扶起來,真讓媽媽高興""我喜歡你畫的這些樹"。具體的表揚會讓小寶貝產生更大的滿足,當然也要注意不要表揚過度,從小要讓小寶貝認識到,真正的表揚是來自於他們戰勝挑戰之後。 6.藝術的魅力 音樂、舞蹈、文學等等的藝術會豐富小寶貝們的思維,讓他們認識藝術、接觸藝術,有助於他們表達自己和對世界的情感,並從中獲得快樂!! 7.不要苛求完美 小寶貝畢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總是有這樣那樣做不好... 爸比、媽咪不要太過於追求完美而傷了小寶貝的自尊、失去信心。所以,下一次當我們要嘮嘮叨叨唸個沒完時,先想一下,這個過錯跟他的年紀是不是有關?10年後小寶貝還會這樣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繞了他吧!!我們和小寶貝的感情總比應該把襪子放在哪裡重要多了! 8.教會孩子解决問題的技巧 當小寶貝認為自己能解決一些問題時,可以讓他產生成就感及信心,並且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當小寶貝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教他解決問題的技巧:發現問題;讓小寶貝說出他想要的結果;幫他設計出要達到這個結果的步驟;讓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別人幫助,並在他確實需要幫助的步驟上提供協助~ 9.给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能夠讓這些能力展示出來也會為小寶貝帶來莫大的喜悅喔!!所以即使爸比和媽咪再怎麼忙,如果小寶貝要講個故事給我們聽,我們也要撥出時間來讓他好好的表現一下喔~

長牙寶寶口腔保潔須知

2006年10月03日
公開
52

長牙寶寶口腔保潔須知 (藍莓媽媽提供) 文/台大醫院牙醫部一般牙科主治醫師 楊湘 執行/王紹媛 寶寶六、七個月大時,乳牙開始相繼萌發出來,乳牙好壞可能影響日後恆齒發展,因此在寶寶還不會自己刷牙前,照顧者須負起寶寶口腔保衛工作。每次吃完奶後,以適當硬度的小牙刷或棉花棒,來清潔牙齒,確實作好口腔清潔,亦可避免或減少罹患口腔疾病的機會。 寶寶平均約六個月大時從下顎的大門牙開始長牙,但也可能提早到三、四個月,或延後至十一、二個月才長牙,通常前牙會有前後六個月的差異,後牙的差異甚至可達一年。大約到二歲半時便長滿完整的二十顆乳牙。 乳牙長牙順序&時間 乳牙長牙的順序和約略時間如下,原則上是左右對稱,其中上下顎的第一臼齒,及上下顎犬齒的萌牙時間則約略相當。 上排牙齒     長牙時間   長牙順序 正中門牙齒    8∼12個月    2 側面門牙     9∼13個月    3 犬齒       16∼22個月   7 第一大臼齒    13∼19個月   5 第二大臼齒    25∼33個月   10 下排牙齒     長牙時間   長牙順序 第二大臼齒    23∼31個月    9 第一大臼齒    14∼18個月    6 犬齒       17∼23個月    8 側面門牙     10∼16個月    4 正中門牙齒    6∼10個月    1 寶寶乳牙長出快慢,會影響咀嚼能力嗎? 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天生的基因便決定了,只有快慢的分別,無關好壞,牙齒萌出的確實時間並不重要,反而是萌出的順序,較有可能影響日後牙齒的咬合關係,但和恆牙比起來,乳牙咬合不良的情形少之又少,所以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倒是乳牙太早長出,若沒有好好照顧,當然蛀牙也就提前報到。若長牙時間大於平均時間一年以上,才需尋求醫師的協助,以X光片檢查來確定牙齒的狀況,極少數案例會有天生缺牙的情形,多與全身性的疾病或家族遺傳有關。 「長牙」時常見口腔問題 寶寶長牙時,牙齦會覺癢癢的,而變得喜歡咬人或咬東西,感覺會較舒服,而在牙齒萌出牙齦的邊緣會有一圈紅紅的發炎現象,稱為萌牙性齒齦炎,寶寶會因此而感覺疼痛,容易煩躁哭鬧,此時可塗抹表面止痛劑來減緩不適,但寶寶的哭鬧可能也不完全和長牙相關,而是寶寶的腦部發育,讓他開始注意外面的有趣世界,稍有不如意,情緒也就不好了。 在剛長牙的同時,也正是寶寶唾液腺發育漸趨成熟的時候,所以會覺得寶寶口水流個不停,而此時來自媽媽的抗體也漸漸消失中,但寶寶自己的免疫系統又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而有發燒的情形;另外這時由於副食品的慢慢加入,容易因食物或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引起腸胃不適或腹瀉。 寶寶牙齒黃黃的,為什麼? 剛長出的乳牙是白色,但若有黃色的牙菌斑附著其上,牙齒看起來便黃黃的,若牙齒已有脫鈣現象,也會呈現局部的黃或白色斑塊。牙菌斑經由刷牙便可去除,初期的脫鈣可經由唾液內的離子成分,或牙齒表面塗氟來幫助再鈣化。 何謂牙菌斑? 口腔內細菌和食物殘渣所混合形成、附著於牙齒上的黃白色薄膜,其中的細菌和食物,均是造成蛀牙的罪魁禍首。將牙菌斑顯示劑以棉籤塗佈在牙齒上,漱完口後,若在牙齒上仍殘留有紅色的區域,便表示有牙菌斑附著,此時再以牙刷刷除被染成紅色的牙菌斑。 刷牙增進親子互動 幫已長牙寶寶清潔口腔時,可讓寶寶躺在床上,媽媽以面對面的方式來幫寶寶刷牙;媽媽也可以像牙醫師的位置一樣,將雙腿盤起,讓寶寶的頭靠在小腿上,從寶寶頭部後上方來刷牙;或者讓寶寶躺在媽媽大腿上,媽媽從側方幫寶寶刷牙也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就是要找到一個媽媽以及幼兒,都覺得舒服放鬆的姿勢。 如何選擇適合寶寶的牙刷? 長牙寶寶口腔清潔步驟 (詳文請見2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6年09月25日
公開
46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存到筆記本 作者:喵媽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4-08-19 09:43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