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ܤ 怡 ܤ

人生中有很多無奈.但最後的取捨.乃是看你覺得重要的

人生中有很多無奈.但最後的取捨.乃是看你覺得重要的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08月03日
公開
17

碳水化合物 給你好心情

儘管難以置信,但碳水化合物對於減重的必要性,有如汽油之於汽車。碳水化合物不但驅動體內的食慾控制系統,也控制情緒性飲食行為及情緒。 碳水化合物分為單醣和聚合醣,單醣就是如蔗糖和乳糖的糖類;聚合醣則如一般人熟知的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義大利麵、麵包、早餐穀片、米飯、麥片、薏仁、小米和黑麥等穀類,還有豆類都是澱粉類食物。 人們以前相信只要胃填滿了就會停止吃東西;但在美國及歐洲的研究顯示,腦部具有一個停止進食的總開關,顯示能夠停止進食的器官是腦子,而非飽足的胃。 攝取碳水化合物後會觸發一個化學過程,涉及胰島素、色氨基酸及血腦屏障,產生一種名叫「血清素」的腦部化學物質。 而血清素正是控制食慾的關鍵。它讓人輕易按照節食份量進食,也是讓我們能儘量減少對甜食和澱粉類食物嘴饞的關鍵。大多數節食者就是敗在這一點。 而要操縱血清素,碳水化合物是最佳的飲食利器。一九七○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大腦、血清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關聯性。他們發現,動物攝取碳水化合物之後,腦中含有較高的血清素。 因此,想減重的人,不必吃藥、服用補給品或採取奇特飲食(因而產生副作用),倒可以吃吃碳水化合物之類的零嘴。 它的原理是:餐前吃碳水化合物,使血清素濃度增高,自然會消除食慾,讓人少吃卻更覺滿足。 好情緒飲食就是利用碳水化合物來活化身體內建的食慾開關。它的概念很基本──每天都要攝取碳水化合物,並在適當的時間攝取適當的量。 血清素,提升好情緒 當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始檢視情緒、碳水化合物及血清素之間的關係時,大家以為碳水化合物有助於改善情緒是因為這類食物的滋味與口感,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為何在食物嚥下肚、滋味不再時,好情緒依舊持續。 那麼,情緒變好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腦部製造了較多血清素,而它同時是天然抗憂鬱劑,可紓解一部份壓力引起的不快感受。 每當情緒不穩就衝向碳水化合物的人,是因為他們的腦正下令要他們接近這類食物。壓力引發對血清素的更多需求,如果聽話照做,吃下更多碳水化合物,增量的血清素能使人安定下來,就本能來說,這樣的處理很正確。

2008年08月02日
公開
14

安平小鎮

晚上8點半聚餐.

2008年07月18日
公開
23

原來蛋白質過量才是骨質疏鬆症的原凶

原來蛋白質過量才是骨質疏鬆症的原凶 談骨質疏鬆症──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 岳母已經七十多歲了,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飲食方面更力求均衡,尤其牛奶必定「不少於三大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她心想,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 可是,她到馬來西亞旅遊,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左小腿斷得碎碎的, 返國住了二個月的院,醫生證實:骨質非常脆弱,有「嚴重」疏鬆症。 像這樣的例子,社會上比比皆是。 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我多喝牛奶,吃小魚干、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 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其實是一知半解。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一千毫克最適合, 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每日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鈣質, 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 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每天都吃魚, 含鈣量達二千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 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道理到底在那裡? 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 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 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 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 因此, 元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而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的過量嗎? 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 以體重六十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四十五公克就夠了(男人約需五十公克),以純素食的人而言,輕易就可得到五十七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 隨便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 。 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加上「肉、蛋」是高蛋白質食物, 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 ,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願大家有正確的認識,如此,骨質疏鬆症就永遠不會找上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