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就一家人

日期

#Tag

父母學歷越高 過敏兒越多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51

父母學歷越高 過敏兒越多 更新日期:2008/06/23 04:32 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的過敏兒越來越多,醫界研究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孩子發生過敏的比率較高,反倒是,外籍新娘生的新台灣之子,和25歲以下年輕媽媽所生的孩子,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較低。 根據過去的調查,台北市的學童,每5人就有1人罹患氣喘,林口長庚醫院針對基隆地區3千多位學童進行調查發現,新台灣之子罹患氣喘、過敏、異位性濕疹的比例均比本籍兒童低,其中過敏性鼻炎,本籍子女罹患率達47.5%,新台灣之子僅30.1%,相差近2成,其中越南籍媽媽所生的孩子,過敏比例是最低的一群。另外,媽媽在25歲之前生下的小孩,過敏比率也較低。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歐良修表示,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基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外籍新娘較早生兒育女也有相關。另外他也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周歲內經常使用抗生素及退燒藥、家中養貓養狗都是誘發兒童氣喘發作及過敏性鼻炎的危險因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表示,過敏疾病有一種「衛生假說」的理論,家庭所得較高、環境太乾淨、常打疫苗的孩子,發生過敏的比率較高。此次調查發現,經常使用退燒藥的兒童過敏比率較高,可能是因父母教育程度較高,對孩子的疾病有較高的警覺而經常就醫,孩子會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可能是因為呼吸道反覆感染,呼吸道變脆弱,而導致過敏。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母親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家裡每月收入大於6萬,孩子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發生率都比較高;另外,高油高熱量食物,肥胖BMI指數越高,體內三酸甘油脂越高,都會使氣喘的發生上升。哈佛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北歐小朋友家中睡的床比較舊,家具比較陳舊,長大後的罹患氣喘也比較少,看來太文明的環境對現代人的健康發展不見得有利,返璞歸真的生活反而比較健康。

懷孕有損記憶力 難怪健忘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46

懷孕有損記憶力 難怪健忘 《2008/02/05 19:45》  中央社�雪梨五日法新電  孕婦可能長期以來都在懷疑這件事,但澳洲的新研究證實,懷孕會讓準媽媽變得比較健忘。  澳洲科學家進行研究,發現婦女產後最少一年記憶力會受損,但影響輕微,主要是在從事不熟悉或困難的工作時會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亨利說:「許多婦女在妊娠期間或之後出現的記憶力缺陷,就像是針對二十歲的健康年輕人與六十歲的健康老年人進行比較時會發現的輕微缺陷。」  這項澳洲的研究,針對全球十四項不同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後者測試了一千多位懷孕婦女、母親與未懷孕婦女的記憶表現。  研究發現,孕婦在某些測試上明顯差很多,但並非各方面的測試都如此。  孕婦接受最困難的測試,是從事困難的新工作。  與亨利一起進行研究的澳洲天主教大學副教授倫德爾說:「經過充分練習的經常性記憶工作,如記住朋友或家人的電話號碼,未必會受到影響。」  他說:「但當你必須記住新的電話號碼與人名,或是記住各種資訊,例如同時從事各項工作,狀況又不同了。」  這項研究也顯示,產後一年記憶力不佳,出現所謂「寶寶大腦」的症狀仍然很明顯;這項研究刊登在「臨床與實驗神經心理學期刊」。  但因為沒有一項研究的範圍超過產後一年,因此無法確定記憶力缺陷的狀況是否為永久狀況。  至於女性的記憶力在懷孕這段重要時間為何會受到影響,科學家也不敢斷言。  目前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擔任心理學研究員的亨利說:「雖然我們沒有實驗證據,但我們懷疑生活方式的因素影響很大。」  他說:「妊娠期間妳的正常例行工作中斷,產後也會出現失眠狀況,從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知道這兩個因素都會影響認知表現。」

中和出現腸病毒71型的病例了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52

發送者:丫貝【♀寧兒♂誠誠ソ媽】 [參觀網站 | 加到我的連絡人] 移到收藏 | 上一封 |下一封 | 刪除 日期:06-13 狀態:尚未回覆 -------------------------------------------------------------------------------- "重要通知"各位家族請注意,中和出現腸病毒71型的病例了.感謝Winnie開版告知.詳情如下: 找到消息來源,但是不知道在哪∼∼好可怕! 希望疫情快控制住 http://www.info.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167512&groupId= 新聞日期: 2008/06/12 發佈單位: 臺北縣政府衛生局 發佈類別: 新聞 北縣再添1處腸病毒警訊區 詳細新聞內容 臺北縣政府衛生局於6月9日接獲通報一名10個月大住在中和的女童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6月12日通知檢驗為腸病毒71型,審查後收案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女童於6月3日出現發燒(39℃)情形,於當天至醫院門診就醫,醫師予退燒治療,6月5日出現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非特異性皮疹,家屬帶至該院複診住院治療,6月9日因右側肢體麻痺醫師予通報,6月12日仍住院治療中。中和市衛生所工作人員協助指導家中環境消毒及衛教宣導等相關防治措施,並持續追蹤中,故現北縣警訊區除樹林市、新莊市、蘆洲市、板橋市、八里鄉及新店市外,中和市新增為本縣97年警訊區。 依據衛生局統計北縣97年截至6月12日通報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共18例,其中8例確定,10例排除。 衛生局呼籲3歲以下嬰幼兒因為免疫力較低,且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提醒民眾特別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在醫療院所方面,衛生局呼籲醫師們需時時提高警覺,如患者出現下列症狀: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同時併發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肌抽躍、急性肝炎、心肌炎、心肺衰竭等腸病毒重症前兆徵候,應立即轉診至大醫院就醫,以避免延誤醫療之黃金時機。 聯絡單位:疾病管制科 聯 絡 人:林科長國甯、許\淑秋 聯絡電話:22577155轉1440 家族名稱:中永和俱樂部家族網址是:http://www.babyhome.com.tw/club/club.php?gid=16 發送者:丫貝【♀寧兒♂誠誠ソ媽】 [參觀網站 | 加到我的連絡人] 移到收藏 | 上一封 |下一封 | 刪除 日期:06-14 狀態:尚未回覆 -------------------------------------------------------------------------------- 重要通知, 腸病毒的案例在中和是光復國小附幼 另外還有心心托兒所 不同班有二個病例但未停課. 家族名稱:中永和俱樂部家族網址是:http://www.babyhome.com.tw/club/club.php?gid=16

易被忽略的幼兒鼻竇炎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51

易被忽略的幼兒鼻竇炎 作者:宋文舉主任 幼兒反覆的感冒,或是每次感染後治療不完全,而使鼻腔及鼻竇得黏膜持續發炎腫脹,造成鼻竇的開口阻塞,使得鼻竇不易排出分泌物,堆積過多後引起發炎,這就是鼻竇炎的成因。 大體而言,當幼兒出現下列情形時,就要懷疑已經患有鼻竇炎,而且可能已開始惡化了: 感冒後持續性的流黃鼻涕達兩週以上。 感冒後咳嗽持續達兩週以上:鼻涕向後倒流入咽喉處,刺激黏膜引發的咳嗽反應所致。 長期口臭:因鼻塞不通,長期以口呼吸,以致口乾舌燥,失去原本唾液對口腔的清洗作用;鼻竇炎所產生的濃液流到口腔或咽喉處,也散出臭味。 常常抱怨眼部痛、頭痛:因為鼻竇接近眼眶及頭底部位,鼻竇發炎自然會牽引到附近的異樣感覺。 眼角有膿性的分泌物:鼻腔內發炎產生的分泌物,經由鼻淚管往上逆流到眼角處所致。 眼眶附近浮腫或有黑眼圈:鼻竇與眼眶相近,鼻竇發炎會阻斷眼眶附近的血液循環,深部的血管瘀塞,而由皮膚呈現出暗青紫色。 幼兒患病後,不似大人般能詳述症狀與不適,故一切端賴父母的細心觀察,寶寶有無以上的現象,若有疑問則儘早帶往兒科醫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症,並對症治療,以免轉惡化成更麻煩的慢性鼻竇炎。 資料來源: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s/ped/sinus.htm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51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未訂閱 存到筆記本 作者:謙和欣的媽咪 參觀網站 時間:2006-01-05 21:57 我姐姐現在正發生這個狀況,找資料多了解,順便分給媽咪們: 希望大家都小心,不要有症狀,大家都平安.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2005-10-09 資料來源:http://www.happychild.org.tw/newscenter/article.php/418 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的兒童鼻竇炎 提高抵抗力,拒絕鼻竇炎! 從小就給孩子均衡的營養,以及適當的戶外活動、運動,才能提高抵抗力,不讓孩子成為鼻竇炎的常客!由於環境跟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人有過敏體質,連帶生出的下一代新生寶寶也遺傳了過敏體質。也許是台灣的過敏體質已經讓人太習以為常,許多孩子在起床後甚至去到學校後依然噴嚏連連。不過,如果原本就脆弱的鼻子因過敏或感冒導致續發感染,引發鼻竇炎的話,可就不能再輕忽了! 認識鼻竇炎 何謂鼻竇炎? 顧名思義,鼻竇炎就是鼻竇部位的發炎症狀。那麼,鼻竇又是在哪裡呢? 鼻竇的構造 在我們人體的頭部構造中,由於頭骨既硬又重,為了減少頭部對肩頸的重量壓迫,我們臉部有些部分的骨頭是空的,內部只有類似海綿的組織在其中,以減少重量,而這些有海綿組織的中空部位就稱為「竇」;在額骨部位的稱為額竇,在鼻腔的就稱為鼻竇。人的鼻竇一共有四對,分佈在鼻腔跟眼框周圍的部位。 鼻竇的功能 1. 減輕顱骨的重量。 2. 製造分泌物排至鼻腔,以溫暖並濕潤吸入的空氣,並捕捉空氣中之塵粒。 3. 發揮聲音共鳴的作用。 致病病理 當鼻腔、呼吸道較脆弱或敏感時,鼻竇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這時如果再有細菌或病毒侵入導致發炎時,整個鼻竇就會充滿或白或黃的黏液,就是所謂的鼻竇炎。 什麼原因會引起鼻竇炎? 1. 感冒 一般的感冒即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了上呼吸道,使得鼻腔、咽喉發炎,鼻黏膜充血,很容易併發急性鼻竇炎。 2. 過敏性鼻炎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其鼻腔原本就脆弱,若再被空氣中的傳染病病菌侵入,如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就會變成鼻竇炎。根據臨床統計,有50%的鼻過敏病童有鼻竇炎。 3. 鼻腔結構性阻塞 例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鼻腔腫瘤……等,都會引起鼻道阻塞,讓鼻竇分泌物積滯於鼻竇中無法順利排出,久了很容易滋生細菌,就會引起鼻竇炎。 另外,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原因也會引起鼻竇炎,如免疫系統異常;游泳時帶菌的水進入鼻竇;搭飛機時因氣壓的改變,導致鼻黏膜急性發炎腫脹……等,也都有可能會引起鼻竇炎。 鼻竇炎的症狀 鼻竇炎可以分為急性鼻竇炎與慢性鼻竇炎,如果急性鼻竇炎的症狀超過三個月,就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一般的鼻竇炎症狀 1. 頭痛 2. 臉頰腫脹疼痛 3. 眼周和眼窩部位疼痛 4. 流出白色或黃色的鼻涕 5. 咳嗽 6. 呼吸不順暢 7. 流鼻膿 8. 起床後眼睛周圍水腫 9. 鼻涕倒流 10. 鼻塞、張口呼吸 兒童鼻竇炎 大部分兒童鼻竇炎的症狀沒大人那麼典型,常常只會表現出咳嗽跟流鼻涕而已,也因此不易發覺,一不留意就變成慢性鼻竇炎。根據統計,約有5%∼10%的幼兒感冒會併發急性鼻竇炎。 因此,當孩子感冒後不斷地流白色或黃色的鼻涕,並伴隨咳嗽超過10天以上,而且有上述鼻竇炎的任一症狀,就要懷疑可能是鼻竇炎,必須再帶去看醫師。 鼻竇炎的治療 急性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必須使用抗生素來治療。一般來說,急性鼻竇炎約須以抗生素治療到症狀減緩後的七天,整個療程約14∼21天。 慢性鼻竇炎 若發現時已是慢性鼻竇炎,則須以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必須注意的是,服用抗生素不能自行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讓鼻竇炎更難痊癒。另外,有些醫師也會配合開立一些抗鼻充血的藥物來舒緩症狀。 手術引流 如果在用藥治療一個月之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則可用手術開刀引流的方式,將鼻竇中的膿導流出來,才能夠痊癒。不過,鼻竇炎的手術治療通常是用在成人居多。 如何照護鼻竇炎幼童? 人類必須以呼吸來維持身體的運作,可見順暢呼吸有多麼重要。而鼻竇炎患者最辛苦之處,就是鼻涕連連,整個鼻腔的發炎腫脹,讓他們躺著、站著呼吸都不舒服!建議你可以用下列的方式,來幫鼻竇炎幼童舒緩症狀。 1. 多喝熱水,以濕潤鼻腔保持通暢,並可稀釋黏液,讓分泌物較易排出。 2. 利用洗澡時間,讓浴室充滿熱蒸氣,可以疏通孩子的鼻腔。 3. 以棉棒沾生理食鹽水,幫孩子清除過多的鼻涕,一天約三次。 4. 擤鼻涕時應該一次擤一邊就好,切勿兩邊同時悶住用力,以免形成耳內壓力,讓細菌跑到更深的地方。 5. 可常用熱毛巾敷眼睛及顴骨部位,舒緩鼻竇與鼻腔的腫脹疼痛。 6. 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或者讓患者側躺,以減輕鼻塞症狀,幫助入睡。 叮嚀 絕大多數的兒童鼻竇炎,都是由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所引起,屬於續發性的併發症狀,因此,若要杜絕鼻竇炎找上門,仍應從提高免疫力與改善體質著眼。現代人的飲食選擇多,因此只要不偏食,注意飲食的清淡與均衡,營養大多沒問題。一般最容易疏忽的,就是要多運動,尤其是呼吸道、氣管較弱的孩子,曬曬太陽多運動,是捍衛身體健康非常的重要原則喔!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50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你的一言一行正在影響著孩子 俗語說的好:「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其實語言常會有隱喻的、暗示的效果,許多父母會在自己情緒不佳時對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話,或者是已經習慣用負面的說話語氣,在不知不覺中就脫口而出。別以為那麼小的孩子不懂喔,因為大人說負面話時不佳的語氣與態度,已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了! 為了孩子好,應做到「六不」原則 1.不要罵孩子「笨」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醜」、「不乖」的孩子,自然就會展現出「笨」、「醜」、「不乖」的特質,更糟糕的是孩子就這樣認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 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孩子,有的會產生退卻行為,愛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氣囉!這些孩子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展,一旦形成「不好相處」的特質,對孩子日後社會群性的發展是有很大妨礙的。 3.不要常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孩子表演或表現取悅大人 喜愛表演、表現是部份孩子的天性,要自然、不要勉強,尤其是以物質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來達到孩子的行為目標,會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孩子,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等拒絕的話 夫妻吵架或育兒壓力大時,容易對孩子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痕,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親子的相處模式,誰都不希望下一代的親密關係發展出現負面的障礙吧! 5.不要認為孩子能力不夠、很多事都做不來,而不讓孩子動手學習 當父母是「萬能」時,孩子就是「無能」的!並非孩子「不能」或「不願」去學,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觀察,的確是父母不給孩子學習機會! •強勢父母(阿公阿嬤)想掌控主權,凡事都需要父母,不願讓孩子自主。 •父母(阿公阿嬤)因為擔心、恐懼,不讓孩子探索,因而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更遏阻了孩子的潛能發展。 6.不要只是處罰孩子,應進一步衡量「處罰」對孩子是否有效? 當錯誤已經發生了,應冷靜、耐心地跟孩子說明犯了什麼錯,討論分析應該如何避免錯誤發生,正向的處理過程更為積極有效。 別再懊惱!從現在起以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些愛跟孩子發脾氣、說負面話的家長,常懊惱的表示自己應該要改一改脾氣了,但是,就是很不容易做到十全十美,這是人之常情,不要因而有焦慮,只是要時常彼此提醒。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有自信的,自己卻常失準則地做錯誤示範,日積月累的慣性,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孩子將承擔盡其一輩子的努力,可能都無法擺脫大人負面暗示的陰影。親愛的大人們,豈可不慎啊!在此呼籲大人們要小心,千萬別把孩子的性格導向負面發展了喔!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65

如何教好男孩子 未訂閱 存到筆記本 作者:伃兒媽媽 參觀網站 時間:2008-06-12 12:32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轉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92;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000年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92;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92;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 明大學 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 國的 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92;課。」  然而?#92;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92;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 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內政部民國88年調查12∼18歲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發現每3.5位就有一位有偏差行為,15∼18歲的偏差比例更高達41.8%。  內政部刑案統計,4成竊盜案是青少年所犯。  而法務部青少年犯罪分析,10個犯罪者中幾乎9個是男性,近10年(民國78∼87年)來,竊盜犯罪始終排名第一,而傷害行為亦長期居二、三位。  青少年犯罪新聞不勝枚舉,台大學生為大哥大搶劫夜歸女子,蒙面青年搶劫便利超商、國中生為錢謀殺同學後勒贖……不斷發生。  性觀念開放,使得青少年性行為年齡下降。一項杏陵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為17歲,而台灣每100個新生兒就有5個是青少年所生。  青少年不懂保護自己,也使他們暴露在性傳染病的危險中。每5個新增愛滋病患就有一人是青少年(參見《康健》2000年6月第20期《如何和孩子談性說愛》)。  愛滋感染年齡逐年下降,截至88年9月止,29歲以下的新增個案已超過200人,19歲以下也有19人。  當男孩不再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運用社區或親友資源,為他建立社交網路,鼓勵他參加健全的成人社團。父親就可以負起幫男孩找尋男性心靈導師的責任,培養他的社交技巧、自尊和責任感。否則,男孩孤獨無助下,就會和其他同樣需要良師益友帶領的青少年一起頹喪蹉跎,親子專家畢德福說。  家庭關係專家葛立安也指出,青春期男孩在媒體暴力色情環伺的情況下,如果有同性的長輩──父親、教練、心靈導師協助他們控制、導引內在的衝動,就不致誤入歧途,社會問題將會大量減少。  溫文爾雅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企圖否定他父親刻意為他選擇的路,後來見到七十幾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仍然執著於音樂路上,受到感動才不再迷惘徬徨,遠離「愚蠢而瘋狂」的歲月。  陶大偉在陶(吉吉)中學時期就帶他參加教會合唱團和青年團體。青春期男孩常會耍「酷」,也可能會做些糊塗事,陶大偉就由慈父轉變為嚴父,一方面基於責任不與孩子妥協,另外也藉助教會主日學、青年團體來影響兒子。教會就是一種支持、協助青年人的團體,這個團體也讓陶(吉吉)在受同儕影響大的階段,除了音樂還有心靈的依託,帶他走過叛逆期。  青少年普遍喜歡電玩,牙醫師洪輝雄知道無法完全禁止兒子玩電動,因而從不阻止,而是容?#92;他玩一小時,看時間差不多了,再及時出現讓兒子知所節制。  此外,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開始有種種變化,父親可以把自己經驗告訴孩子,例如,如何面對夢遺、自慰,解決他的困擾, 和平醫院 醫師李慧玟指出。 頁1�2 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立安說,過去缺席的父親,現在更要積極表現。  有時候,爸爸適度關懷可以解決一些困擾。資深廣告人徐一鳴兒子念高中的時候,班上的美國女孩穿著相當暴露,兒子也笑說「會影響?#92;課」,他就出面和校長商量,結果學校和學生代表開會達成共識──穿去上學的衣服,遮住的部份要比露出來的多,否則就要接受委員會公評。  父親還可以從男性的觀點教兒子生活的法則。他可以試著激勵兒子追求成?#92;,和兒子探討價值觀、規範,如何做決策等。  美國的社會鼓勵英雄,徐一鳴就鼓勵兒子多看歷史,希望進一步鼓勵他從歷史興衰中了解成敗因由,學學待人處事道理。他和兒子一同看「雍正王朝」錄影帶,由雍正以一個四阿哥最後能在眾皇子崛起登基的過程,分析討論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分別,及今天企業競爭的態勢。  他也藉一些例子來教導兒子做事的觀念。比如以台積電集中心力專注晶圓製造成?#92;,來讓兒子了解「focus」的意義。  男孩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最難的時期,連專家李慧玟都覺得是「最難熬的階段」。她說兒子在小學階段「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容易懂」,國中後開始有距離、隔閡,大人愈想要去了解,孩子愈會不高興,就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來探究他在想什麼?  這時候的母親要儘量避免和青春期男孩起衝突,調整教養方式,態度上有如對待朋友,與兒子「平起平坐」,就他的問題來討論。清楚的告訴他們該守的規矩。  孩子需要更多自由,也要學會為自己負責。李慧玟要兩個兒子注意健康、學業、行為不能違反社會規範和法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因此,當他們交了愛玩的朋友,李慧玟在了解這些朋友除了愛玩並無其他行為上問題後就不再干涉。交異性朋友也一樣,她鼓勵兒子在維持健康、學業及行為基準限度內自我控制。  母親要將角色調整,這時候可以視他們為大人了,除了言詞上是互相平等尊重的,做法上則要交付他們責任、分擔家務,多照顧需要照顧的親友,如祖父母、姊妹夜行的安危,以及要求他分擔些家事如清潔打掃。  男孩做家事對成長有很多好處。首先他會獨立照顧自己,也為能對家庭貢獻而產生自信。親子專家莎朗指出,男孩不喜歡坐下來讓別人問他的事,也不習慣自我表白,跟母親一起做家事的時候,正好可以自自然然地談談自己的得意與失意。  母親女性溫柔的特質讓她還可以擔當兒子與丈夫間的橋樑。  美國心理及教育專家卡倫臨床所見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石丹理研究都顯示,比起孩子對父親的接受度,青少年較喜歡與母親溝通。有些父親不擅言詞、有些又忙得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母親就可以為父子安排共處時間,鼓勵兒子多和父親在一起。  青少年心理專家李慧玟的先生不擅表達,她就充當家庭溝通者,跟兒子解釋爸爸的立場和要求,讓孩子理解爸爸;當孩子有發育成長上的生理疑問,她就鼓勵丈夫和兒子聊聊自己當年的經驗。  牙醫師曹明玉則常為丈夫和兒子設計親子時間,她會在週末去診所工作時,邀他們同行,然後途中把他們放下,讓父子兩人一起看電影或吃吃逛逛。 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 洪蘭在 先生曾志朗當陽明大學校長時,安排曾志朗每天送兒子上學,讓父子每天有段共處對話的時光;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後常常忙到晚上10點半還沒吃晚飯,洪蘭就鼓勵兒子陪爸爸去散步、吃東西。向來習慣在刷牙後就不進食的兒子,在媽媽引導下也願意陪爸爸邊吃邊聊。 建立祥和、健康的社會需要身心均衡發展的男性,而兩性互動間,有智慧、肯負責、性情開朗的的男性,將使世界更美好。在愈來愈複雜且迫促兒童、青少年提前長大的世界裡,為人父母需要有積極引領的方法教養男性。

吃菜、喝水習慣 從小養成

2008年06月06日
公開
56

吃菜、喝水習慣 從小養成 分類:BB健康飲食2008/06/05 13:52 吃菜、喝水習慣 從小養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麥素英 水分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種成份,它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也可以調節體溫、防止便秘、排除廢物等;而蔬菜中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腸胃蠕動,並改善便秘現象,因此,適當補充水和蔬菜對寶寶是很重要的。 去年的一項醫療報導中出現一個病例:一名七歲的病患因腹痛難捱就醫治療,在醫師初步聽診及照攝X光片後,發現病因是由於糞便和空氣阻礙腸胃道系統所致,他的大腸內堆積了許多沒有排出的糞便,且已經壓迫到肺部。在給予通腸處置後,堵塞的糞便順利排出,也解決了小朋友腹痛不適的情況。 根據醫學統計,學齡前幼童到國小一、二年級學童,容易有便秘方面的困擾;其中大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感冒所引發的腸胃症狀,而這個症狀在感冒的妥善治療後應該就會有所改善。但是,如果家中的小朋友平時就不愛吃青菜,而且飲水量也少時,便秘的症狀可能就會持續的發生。 嬰兒需水量高於成人 水分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種成分,因為水分約佔人類體重的70%。水在人體中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並且協助養分的輸送;另外,水也可以調節體溫、防止便秘、排除廢物、潤滑作用,以減少體內器官活動的磨擦等功能。而體內多餘的水分,會伴隨著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電解質、藥物等由腎臟排出。 蔬菜中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纖維質的功能為促進腸胃蠕動,並與水結合成膠狀物質,在腸道中增加糞便的體積以產生便意、改善便秘的現象。又因為纖維質本身是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素,熱量低因此能降低體重及血糖;另外還能吸附膽酸,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及血脂肪的功效等。至於維生素及礦物質則參與體內的多項代謝作用,並調節各項生理機能。 嬰兒比成年人體內含有的水分比例更高(約佔體重的75%以上),因此需要更多的水分補充;有些食用母奶的寶寶會出現黃疸的情形,由於喝母奶的寶寶每日吸奶量較不容易計算,所以可以在每次餵食母奶之間,給予開水來補充足夠的水分,以減輕黃疸的症狀。而嬰兒出生後至滿一歲的階段,因其口腔功能及腸胃道機能尚未發育完整,所食用的食物大多來自液體類或半固狀類的食物,含水量較高,對於水分的攝取較不容易出現不足的現象。 水&蔬果皆可改善便秘 當孩子進入幼兒期及學齡期後,此時他們活動量變大、活動時間也較長,身體因為這些活動而流失的水分相對也較多;但其所食用的食物大多以固體類食物為主,故水分的獲得必須額外攝取才會足夠。這時如果幼兒的飲水量不足,就容易出現便秘、脫水、尿液顏色變深、尿道結石或是腎結石等症狀。各年齡層幼兒的水分需求可參考下表: *各階段嬰幼兒及孩童每天水分需要量 年齡   水分需求量(毫升/公斤體重/天) 3天    80-100 10天   125-150 3個月   140-160 6個月   130-155 1歲    120-135 2歲    115-125 6歲    90-100 10歲    70-85 14歲    50-60 資料來源: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ed 14,Philadelphia,1992,WB Saunders. 蔬菜類的食物本身較無特殊氣味,且纖維質含量高,必須經過仔細的咀嚼才好吞嚥及消化,也因此造成許多小朋友不喜歡吃青菜。其實,纖維質含量高的食物雖然需要花較多動作,才能咀嚼至易於消化的程度,再此同時也加強寶寶口腔咀嚼與吞嚥能力的訓練,並減少食物殘渣留在牙縫中,降低齲齒的發生率。 至於對腸道的幫助則是可以減少宿便的形成,改善便秘的現象並減少腸癌的發生。另外蔬菜中富含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對於造血功能的正常運作也是必需的,因此,平時就應將蔬菜類食物加入孩童的飲食中。 適量補充有益健康 水分不足會影響寶寶正常排便及生理機能,若不能確定寶寶的飲水量,可以幫他準備專用杯或水壺,來紀錄一天的喝水量。有些小朋友不肯喝白開水,雖然可以暫時用果汁代替,但果汁畢竟含有甜味及熱量,長期飲用會讓孩子習慣只喝有味道的水,而忽略了白開水的重要性,其實只有白開水才能真正達到改善口渴的現象。 還有由於水分的飲用是在正餐以外的時間補充的,如果寶寶在專心的進行日常活動時,可能會忘了喝水;或是害怕常上廁所而減少飲水量,所以家長及老師都應提醒孩子要適時的補充水分。 蔬菜類的食物在製作時可先選用菜葉的部份,或是使用瓜類或根莖類蔬菜給予幼兒食用,以減少粗纖維難以咀嚼的問題。而在烹調前切得越細、烹煮時煮的越久就越容易下口,但相對的營養素流失量也越多,所以建議家長們每次的製作量不要太多,以新鮮供應為主要原則。 許多寶寶都有不吃青菜的問題,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只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就夠了,不同的食物有其特有的營養成分,因此肉類或是水果類食物是無法取代蔬菜類食物的。另外寶寶的牙齒有齲齒或是掉落的情形時,也會減少他們對蔬菜類食物的接受性,所以平時多注意幼童的口腔清潔也是很重要的喔。   (詳文請見2005年七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http://www.baby-life.com.tw/

多吃高糖低纖水果 小心糖尿病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50

多吃高糖低纖水果 小心糖尿病 更新日期:2008/05/13 04:33 朱立群台北報導 有位40歲愛吃水果女子,連吃3天水果冰淇淋下午茶後,嘴角破皮,喉頭有發炎跡象。她問醫生是否夏天「上火」?醫生診斷後發現,根源是甜水果吃太多,更糟的是,病人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一般人吃水果後,血糖會些微上升;糖尿病患者若1次吃大量水果,血糖更會急速飆升。他建議民眾不管體質為何,1餐1次吃水果量不要超過2個橘子大小,才不會讓血糖不穩、糖尿病惡化。 至於如何判斷何種水果較適合糖尿病患者,何一成建議參考「升糖指數」(GI值);也就是說,與吃葡萄糖相較,吃下食物後,體內血糖上升的情形。 何一成表示,升糖指數較高者,具有以下缺點: 飢餓感快速來臨:千萬不要以為多吃水果可以充飢! 過度刺激胰島素分泌:胰臟操勞過度,恐會加速糖尿病提早來臨。 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糖急速上升,導致糖尿病惡化。 水果怎麼吃才健康?何一成指出,升糖值較高的食物有纖維少、甜度高等特色,香蕉、鳳梨、荔枝、木瓜、芒果、龍眼等,傳統認為容易「上火」水果皆屬此類。升糖值較低食物具高纖維、低甜度特徵,例如番茄、櫻桃、葡萄柚等。至於水梨及蘋果雖是高纖高甜的水果,但內含的山梨醇不易被腸胃道吸收,因此雖然口感甜,但不易影響果糖波動。 何一成提醒,水果要照3餐吃,萬萬不可「3餐做1餐吃」;水果食用量也必須適當,才能吃出健康。 較高升糖指數水果:榴槤、荔枝、龍眼、木瓜、葡萄、奇異果、香蕉、鳳梨、西瓜 較低升糖指數水果:柑橘、桃子、水梨、蘋果、葡萄柚、櫻桃、番茄、草莓、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