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渝&芯の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6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預防71型腸病毒 母乳有顯著效果

2008年06月13日
公開
6

研究:預防71型腸病毒 母乳有顯著效果 更新日期:2008/06/13 19:09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三日電)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研究發現,母乳中的乳鐵蛋白對預防易併發重症的第七十一型腸病毒有抑制效果。醫師建議,嬰兒哺乳最好不要少於六個月,尤其是出生後七天內的初乳,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濃度最高,還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對腸病毒及各種新生兒傳染病都有預防效果。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在前一波腸病毒大流行後,他曾在實驗室以純度很高的乳鐵蛋白細胞,研究乳鐵蛋白對腸病毒的抑制效果,結果發現,只要很低劑量的乳鐵蛋白,對第七十一型腸病毒的抑制效果就高達百分之五十,感染力大幅降低,但對克沙奇、伊科腸病毒的效果就沒那麼顯著,這個實驗也經成功大學實驗證明。 邱政洵指出,母乳含有豐富的天然乳鐵蛋白,最容易被嬰兒吸收,人造奶粉不管號稱添加多少乳鐵蛋白或其他營養成分,吸收率還是遠遠低於母乳。 他還說,腸病毒重症好發於年滿六個月到三歲幼兒,可能與許多小孩被哺餵母乳的時間不夠長,或甚至沒吃過母乳有關。他表示,小朋友的免疫力是抵抗腸病毒的重要因素,建議婦女應以母乳哺餵幼兒,且至少餵滿六個月以上,最好餵滿一年。 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表示,母乳除了有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細胞外,還有比菲德氏因子、上皮生長因子、溶菌酵素等能促進嬰兒生長、消化、分解外來微生物等益菌及來自母體的抗體,對嬰兒長得好、長得壯有很大幫助。 母乳協會顧問醫師楊靖瑩指出,除了乳鐵蛋白外,芬蘭也有研究證實母乳中的IgA抗體對抑制腸病毒效果顯著。她說,初乳的乳鐵蛋白、IgA抗體濃度最高,千萬不要放棄,不過,她提醒,母乳中的抗體只能增加嬰幼兒的免疫力,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式,還是要記得確實勤洗手

耳前瘻管 最好別管

2008年06月08日
公開
13

耳前瘻管 最好別管 分類:健康篇2006/05/01 22:10 也許你會發現,耳朵的前緣有1個小小的洞,有時會有點臭臭的分泌物流出來,這就是耳前瘻管。耳前瘻管是一種先天疾病,大多數長在耳輪軟骨的前面,也有少部分的人是直接長在耳輪上。 一般認為,約1%的人會有此病,但是在台灣,或許高逹5%的人口至少有一邊有瘻管,其中有兩成的人雙耳都有。父母親其中人有耳前瘻管,則子女也有的比例約為兩成;若父母親都有,則高逹4成的小孩會遺傳到。 因為耳前瘻管有時會有臭臭的分泌物,所以有些人會把它當成青春痘一樣,不定期去擠出白白黃黃、像乳酪一樣的東西。正常的耳前瘻管分泌物,裡面包括瘻管內層脫落的上皮組織、角質和皮脂腺分泌物,應該會自行排出,且量不會很多。 就臨床醫師的觀點,最好不要去擠它,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不去碰它也不會有問題,而時常去擠,反而增加發炎的機率。 如果發現分泌物卡在瘻管口,為預防發炎,可以先用酒精消毒洞口,用兩隻乾淨的棉棒輕壓洞口周圍,再取出分泌物。注意不要去擠壓洞口,以免分泌物往瘻管深處跑。如果時常會有分泌物需要清理,建議去找耳鼻喉科醫師進一步處理。 若瘻管周圍紅腫、瘻管口有膿,表示瘻管內部細菌感染,應儘快就診。如果洞口塞住,膿流不出來,或是發炎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就有可能變成耳前膿瘍,臨床處理會更麻煩。 首先要切開膿瘍,將膿汁引流出來,然後放置引流管,或含碘紗條在切口,每日清洗傷口及更換紗布。由於即使是成年人都難以忍受整個過程,更何況是小朋友﹖所以在幫小朋友換藥時,總是哭聲震天,連媽媽也跟著掉淚,直到膿液不再形成時,才能結束這痛苦的煎熬。 等發炎消退,就要考慮接受瘻管切除手術,因為曾經發炎過的瘻管,再發炎的機會很高,形成膿瘍又要再痛苦一次。如果時常發炎沒停過,也可以直接手術切除發炎的瘻管和膿瘍,不過傷口會比較大,復發的機會也比較高。 其實耳前瘻管最好的照顧方法就是,別去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