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蠟筆小昕&小沂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哭了

2008年03月28日
公開
24

馬麻受朋友之託 要帶鄭昕去拍一個廣告 馬麻先讓鄭昕練習說一下裡面的台詞 台詞是 ------------------------- 有一天我媽咪不見了 我哭的很傷心 爹地叫我不要哭哭 因為媽咪其實是被魔術師變走了 (以下略) ------------------------- 鄭昕才念完.....就哭了.....而且哭得很大聲 哭得馬麻莫名其妙 馬麻說:「你怎麼啦?」 鄭昕:「我不要拍廣告了」 馬麻:「怎麼啦?怎麼剛剛說好,現在又不要了?」 鄭昕:「我不要念那句話」 馬麻說:「哪一句?」 鄭昕:「第一句」 馬麻說:「你是說『有一天我媽咪不見了』這句嗎?」 鄭昕哭得更大聲,說:「對,我不要說那句話!!」 哭得好心酸啊 馬麻就跟鄭昕說:「這個是演戲,就像電視上那個阿信,演戲的人其實只是在演,其實他並沒有那麼可憐,那是假的,假裝成那樣子的,懂嗎?」 鄭昕點點頭 讓鄭昕花十分鐘緩和一下情緒後 馬麻又帶著鄭昕練習一次 才念了四句話 鄭昕又「哇」的一聲大哭出來 她說:「我不要!!!!!」 馬麻:「你又怎麼啦」 鄭昕:「我不要說那句話」 馬麻:「哪句話?」 鄭昕哭得驚天動地的說:「你被魔術師變走了的那句話」 馬麻:「冷靜,冷靜,你不是有看過『大魔境』嗎?那個就只是變魔術而已嘛」 鄭昕哭著說:「可是我不想念」 馬麻:「你很好笑耶,你以為你是魔術師嗎?想把我變不見就能把我變不見喔?」 鄭昕還是一直哭 馬麻就說:「而且魔術師不是真的變不見,那只是把人從這邊變到那邊,根本就沒有不見,再怎麼變我還是在這裡啊」 鄭昕還帶著淚就笑了出來 馬麻又接著說:「我們拍這個廣告是為了要安慰一些小朋友,有些小朋友他們的媽媽真的過世了,他們很傷心,但是如果他們看到廣告,會覺得沒有那麼傷心」 鄭昕眼睛一亮,說:「喔?真的嗎?那.....我們再來練習」 馬麻說:「這.....我看你還是休息好了.......」 鄭昕說:「我不會再哭了啦」 雖然鄭昕一再保證 馬麻還是讓鄭昕休息了 這個年紀的小孩好像還分不清楚真跟假吧?

讓台灣翻身! 達賴喇嘛的「慈悲領導」

2008年03月19日
公開
9

天下雜誌封面故事 (摘自二○○三年《天下雜誌》出版的《達賴新經》、二○○七年美國國會金質獎達賴演講稿,及其他相關談話) 讓台灣翻身! 達賴喇嘛的「慈悲領導」 二月十三日正午,豔陽高照, 喜瑪拉雅山白雪皚皚, 北印度小鎮達蘭莎拉, 穿過西藏流亡政府辦公室,我們見到達賴喇嘛, 一個世界的精神領袖,一個藏傳佛法的僧侶, 以及一個隨時充滿笑容的智者。 國家,一般指的是人民、領土、主權, 在這個定義下,眼前,達賴喇嘛幾乎一無所有。 領導人的必要命題之一,是有追隨者, 在世人的精神國度裡, 達賴喇嘛的追隨者,遍布全世界。 站上屋頂,達賴喇嘛與喜馬拉雅山合影。 對藏人來說,喜瑪拉雅山是他們的聖山, 達賴喇嘛則是他們的靠山, 一輩子得見一次達賴喇嘛,是每個藏人的生命目標。 然而,對達賴喇嘛來說,家在山的那一邊, 背後的喜瑪拉雅山,是責任,也是鄉愁。 從自己的艱困處境出發, 面對世界的難題,誠懇注視、傾聽。 流亡五十年, 他陶鍊自己,成為世界良心的守護人。 近年來他強調西藏並不要求獨立, 而將爭取在中國之內, 有意義的自治(meaningful autonomy), 二○○七年底, 達賴喇嘛獲頒美國國會最高榮譽的金質獎, 因為他保持自己的傳統與文化, 深化了和平、堅忍和慈悲的力量。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面對資源匱乏、經濟衰退、心靈破碎的世界, 全球化衝擊下,人人身處逆境, 亂世領導,化解對立, 成為這一代領導人的普遍課題。 思索台灣的未來, 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怎麼樣的領導人? 飛經喜瑪拉雅,飛越印度次大陸, 《天下雜誌》排除萬難, 趕在過年剛剛閉關之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 代表東方的核心價值, 有人說,達賴喇嘛是世界領導者的知音。 了解他,就了解慈悲; 傾聽他,就聽到智慧; 靠近他,就感受喜悅。 請聽,達賴喇嘛如何為逆勢中的領導人尋找出路, 為台灣帶來叮嚀與祝福。 採訪�狄英.蕭錦綿 問:面對全球化,有很多機會與挑戰同時迎面而來,請問全球化議題,你最關心什麼? 答:全球經濟,有兩個特點。第一,全世界的通訊,我是指資訊跟交通,變得更方便了,能使用來自遠方的資源。像飲食習慣和服裝都改變了,連達蘭莎拉這麼偏遠的地方,當我一九六○年第一次來到這裡,今天四十多年過後,我發現這裡的人生活方式也變了。因為這些改變,當地人的生活更便利,設備更先進。我覺得台灣也是這樣,從一九四九年、五○年前到現在,有很大的改變,連你今天穿的服裝都不一樣了(笑)。這些,我覺得很正常,世界變得更小了,來自其他地方的有用資源,接納,使用,沒問題。 但另一方面,就是在地經濟的問題。國際公司有巨額資金進來,它們的經濟實力使得小規模的當地經濟體無法相比。本來本土生產的東西,對當地人來講很實用,但因為全球經濟和外資,傷害了當地的經濟,我覺得這是負面缺點。 開啟對話 避免衝突 我認為透過「對話」(dialogue),不管在哪一方面,即使是商業上也一樣,都應該要有個規則或規範。所以政府或是國家級的公司,都可運用國際公司的優點,但又不傷害地方經濟發展,我認為這是做得到的。 還有,有時大家批評美國文化入侵的現象,我覺得那還好,只要你保有自己的豐富文化資產。看看中國文化,不管到哪裡,美國、歐洲、加拿大甚至印度,中國人住的地方都蓋小型的中國城。在中國城講中文,寫中文字,吃中國食物,使中國精神、文化充滿生氣,所以沒有問題。如果你自己的傳統,在你的文化中式微或被遺忘,你的文化遺產,包括很多歌曲就會消失。像美國、澳洲或是其他地方的原住民文化,他們的文化傳統在某種程度上是式微了。自然而然地,我們變了,我們也就失去了。 問:你剛剛提到,透過對話我們可以改變很多事。怎麼開啟對話?從誰開始? 答: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利益,為避免衝突,要開始對話。我想首先是弱的一方要提出問題,然後溝通。如果你常常只想到你自己的利益,沒有適當地尊重我方利益,就會產生衝突,所以我們必須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不否定你的利益,可是同時你也要尊重我們的利益。 問:為什麼你認為弱的那方應該開啟對話? 答:我這樣認為(笑),因為強的那方通常不會發現問題,他們只會照自己的方式做下去。弱方一定會感覺到有困難,想要發聲,不是嗎?這很合理。 我堅信「非暴力」 問:有例子嗎?有成功的對話案例嗎? 答:成功?(思考)我覺得南非的改變,黑人、原住民,他們奮鬥了許多年代,奮鬥就是由弱方發起的,不是白人。很多地方、很多前殖民國家都是相同的情況,都是弱方、不利的一方開始抱怨強者不正義的行為,可是強者當中,只有那些有道德內涵的才會去聽。 問:面對全世界,你認為你成功開啟了對話嗎? 答:成不成功我不知道,可是我相信對話的價值。首先,我完全堅信「非暴力」(Non-violence),非暴力與和平能結束所有的問題,我認為不正義的行為是個問題,此刻我們必須正視問題,透過非暴力、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非暴力不是說冷漠不關心,我們必須動員、全心投入,我們必須解決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優勢就是非暴力,認知到對方的需求,而且了解現實狀況,現實是,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獲勝,因為對方不會接受百分之百的失敗。 同時,我們必須共同生活。你看世界的經濟,在這個地球,我們必須比鄰而居(live side by side)。以西藏為例,中國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必須比鄰而居,他們也體認到這個現實。必須試著找出讓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式,這就是對話的意義。 還有,要在不同宗教族群之間創造真正的和諧。如果你認為我的宗教比較優異,我的宗教是唯一的宗教,那麼真正的和諧或對話就不可能產生了。你必須尊重其他傳統,對方才可能尊重你,首先我們必須要先釋出尊重,他們才有可能尊重你,那樣的話,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真正的合諧和真誠親密的友誼才有可能。我深信必須這樣做。(笑) 問:這個世代很難找到優秀的領導者,尤其是政治領袖,你認為優秀的政治領袖該具備什麼? 答:大致上看來,我覺得至少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大家的思考方式改變了。在那之前,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政治領袖非常依賴的是武力,可是二十世紀後半,對話、共存(co-existence)的精神變得很重要。我們在十九世紀或是二十世紀早期,思想或許還沒有改變,可是後來南非變了,雖然印度還有一些帝國勢力掌控,但這都是改變的徵兆。西方殖民者一旦佔領某地,他們以為會長住久居,可是後來認知到他們的掌控方式,不但落伍而且是不正義的。 還有,例如在印度文裡面非暴力稱作「a-hin-sa」,現在非暴力這個字眼已成為政治現實了,像南非在曼德拉領導下和平轉型就是個例子。然後阿拉法特和拉賓在深陷暴力二十年之後,終於也都訴諸和平方式,這兩個人因此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都顯示非暴力在政治圈帶來的變化。 另一點是「慈悲」(compassion),以前在政治語言裡不可能講慈悲這個字,我只記得有一次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演講中有談到一點慈悲。很欣慰的是,現在慈悲終於在各處生根,愈來愈多政治領袖重視慈悲的價值,我覺得是很正面的改變。 還有「共存」,冷戰過後發展出共存這個字眼。所謂共存,就是認知到彼此的差異,接受不同點。 也就是說,對話的基礎,是非暴力。接著,下一步的發展,就是講慈悲。現在連醫學界也都講慈悲,在教育界也在談慈悲,這都是很正面的影響與改變。 最終,領導的品質在於要有願景。在民主國家,領導者還要善於溝通。溝通能力在民主國家非常重要,同時也要誠信、誠實,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要誠信、誠實,慈悲心就很需要。愈慈悲的人愈誠實,不慈悲的人會不安,會懷疑,會恐懼,結果會變成雙面人。 我相信物質方面我們已經很進步了,但是,我覺得現在大家要多重視情感、動機。哪些情感、動機是毀滅性的?哪些具有建設性?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多分析情感,不只是科學界或醫界,在健全的政治、健全的經濟和健全的身心等領域,我覺得慈悲都佔極重要的角色。 問:在這個快速變遷時代,你覺得領導者有時也會自我懷疑? 答:當然!會懷疑很自然,這跟有沒有自信心有關,我認為(淺笑)像毛主席就太過有自信,很危險。我覺得有時候自我懷疑是必要的,會自我懷疑就會與相關的人有更多討論溝通,真正的共同領導(collective leadership)才會產生。 民主原則,就是在法律規定下人人平等。沒有人會百分之百正確,如果過度自信,相信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這很危險。我覺得在某種程度的自我懷疑是必要的,可是如果過度自我懷疑,就是優柔寡斷,那也是災難。 問:現在各國都有政治紛爭,像台灣現在的總統大選,競爭者之間會互相抹黑,過程中讓社會更加分裂,你對這現象有什麼想法? 答:我覺得人民該支持的,是不同政黨提出來的政策,而不是說支持哪個人。競爭應該是政黨間的,而不是個人的競爭,應該是政策的競爭,批評對方的政策是可以的,如果後來變成批評對方個人人格,我覺得很不健康,我沒有這種(競選)經驗,所以這方面我懂的不多。我不知道,如果我參與競選或是入黨,如果對方批評我的人格,我不知道我會有什麼反應(哈),我會不會也批評對方?(哈)我不知道。 貧富差距是不道德的 問:剛剛講的是政治領袖,那商業領袖呢?你覺得商業上的領導者也應該帶動社會正面的走向嗎? 答:當然,我覺得今天商業界面對脆弱有限的環境,很多耕作方式也會影響到環境,像養雞養豬和大型農地的運用,都會造成環境傷害,也會影響到健康。 人們只想到獲利,沒有考慮到環境影響,大型產業用不同材料造成水及空氣污染,很傷害環境,經濟對生態的影響非常重要。 還有貧富差距,除了國際間的差距,還有一國內的差距。貧富差距不但不道德,而且也是社會的問題,因此二十世紀,馬克斯提出社會經濟論在蘇聯落實,中國也有施行,但是失敗了。 鄧小平承認社會主義的精神,但開始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成功了,可是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現在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大到無法想像。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證明不成功,可是資本、利益導向經濟,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我們必須找出健全的方式,商人除了在環境保育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維護社會正義上也是。 問:我們還是嚮往有更美好的社會? 答:的確,我認為隨著時間流逝,人類學到經驗,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以亞、歐洲為例,美國、台灣也都變得更緊密,以前台灣不是這樣的,現在都變了,印度、亞洲其他地方、日本、澳洲都是,大家在精神層面都更接近了,人類成為天下一家(oneness of humanity)。我覺得非常正面,這也是最新的現實,讓我們視野更開放,思考也更全面了,所以我對這世界很有信心,很樂觀。 問:在這個資源匱乏的世代,很多人還認為成功就是大規模擴張,此時此刻,是否該重新檢視成功? 答:成功要依不同情境而定,譬如說我們現在的進行訪問,到目前為止我就覺得很成功(哈),你得到足夠的東西回去分享,這就是成功。 個人物質上的成功、或國家經濟成功,要依每個人的不同看法。同一個事件有人認為成功,有人認為不成功,成功是非常主觀的。我認為成功要看滿足感,滿足感就是說你的心態。 事實上,客觀來看,你無法定義成功,以人類登陸月球的太空科技來說,客觀來看只看登陸月球,算是非常成功,可是想到還沒有登陸水星和金星或更遠的星球,那就不算成功。這樣看來,就算你進入銀河,你也很難說你成功,因為還有其他星系。成功是很主觀的看法。 經濟上要定義成功也是,台灣今天的經濟發展跟三十年前比困難多了,可是跟其他國家,像跟北韓比,還是很成功。現實是相對的,因此成功的定義要完全從觀看者的角度來看。 問:那我們如何訓練自己重新審視成功? 答:全世界都同意我們應克服貧窮。貧窮是說一天生活所需不到一美元。有人認為每天只靠一美元就足夠,就是成功,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必須遵守普世的標準。 成功,不能忽略內在價值 問:除了普世標準,很多人老是在比較物質上的豐裕,可是成功不該由財富定義? 答:要有成功的生命,我們不能忽略我們的內在價值。有人在物質上很有錢,億萬富豪在世界各州都有洋房、大台車,可是內心裡卻是不開心的,那就是不成功。另一方面,印度山上或街上一個很窮的乞丐,有人給錢,就很開心,那也太極端,我們不能說那是成功。同時滿足了普世的物質標準和精神需求,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所有成功快樂的生活,應該結合物質和內在價值。 問:怎麼做到外在和內在都幸福? 答:整體來說,我覺得要靠適當的教育,發展實際的方法,讓內心和平,還有剛剛說的慈悲心也是關鍵因素,才能獲得內在價值。最終在於要有溫暖的心、善良的心和慈悲愛心。人類是社會動物,所以快樂、幸福的社會和家庭奠基在溫暖的心,慈悲愛心是社群共同體的基礎。 如果有兩個人同在一個房間內,如果他們一直吵架,你能感受到他們是個共同體嗎?不會。同樣地,十個人都在同一房間內,如果彼此猜忌,那也不算好的共同體,他們不可能覺得彼此是共同體。所謂的共同體應該是說他們是朋友,有需要時可求助朋友,他會幫我,可以互相依賴,尋求協助。厭惡對方,是無法感到共同體的。負面情緒,如仇恨、憤怒,都會破壞這種共同體。 慈悲、尊重、兄弟姊妹之情才是共同體的基礎,也就是說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的生命依靠這種共同體而活。 問:現在是個衰退的時代,資源、經濟、環境都在走下坡,人們怎麼創造內在價值?如何跟自己對話? 答:舉個例子,人可以住在大城市高樓大廈裡,房子裡面有電視、家具等,非常舒服方便,只要不斷電(笑;因為印度電力不足,訪談中,才剛斷過電),非常舒適,不是嗎?人享受這些,可是天性使然,他還會想要有些花、有些綠色植物,我們是人,我們喜歡綠色植物,就算是假的花也可,真花更好。我們有時也會走出去,到庭院去看樹、聽鳥聲,這樣才能感到舒適。 拿一對領雙薪、都有工作的中年夫婦來說,他們經濟獨立,年長的父母托給機構照護,孩子交給學校管教,他們好像無牽無掛、獨立了,乍看之下他們似乎脫離人類本性(不再像一般人一樣相互依存)。所以,對某些生活方式來說,慈悲心和社群共同體似乎不重要了,他們獨立自主,只要每天工作,領薪水,每天重複例行公事,慈悲心好像就不重要了,社群共同體也不重要了,只要有錢、身體健康,一些人生希望、信仰就建築在膚淺的物質上面。可是我們還是人,就像我剛剛說的,就算享受所有物質條件,但他還是個人,他內心還是會想要接觸更多植物、鳥兒、大自然。現代人生活可能疏離了大自然,可是終究我們還是人類,基本價值還是在的,不能忽視。 問:現在台灣很多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你可以給年輕人什麼建議? 答:我們也是呀,不確定性,不確定的未來,(一直笑)我們的老闆在北京呀,我們的未來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某種程度在他們手上呀,台灣和我們也是兄弟姐妹呀,我們的未來要看他們呀。(笑)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 問:要怎麼面對這個挑戰?怎麼鼓勵年輕人有信心? 答:我覺得你們之間要團結(unity),要努力工作,要有決心。你們台灣有民主和法治,這些都是普世皆準的價值,事實上,中國大陸還沒有這些,你們已經有了。此外,台灣的基本經濟結構和教育也都不錯,你們台灣還有傳統文化,不管你稱那是台灣文化或是中國文化,中國大陸在文化革命的時候破壞了固有文化,可是台灣還保有真正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你們真正代表五千年的文明,想想這點,你們應該有理由感到驕傲,要有決心。 我們西藏也有幾千年的文化,世界各地承認西藏深遠的文化遺產和佛教傳統,還有藏醫都是我們驕傲的來源。雖然我們是難民,沒有國家,可是我們這裡行政架構是很民主的,我們很驕傲。槍桿的力量只是暫時的,真正的價值會長存。所以團結非常重要。 上回我拜訪台灣,到現在已七年了,我很遺憾,本來我想要每兩年就去台灣一次,那裡有很多朋友,因為我們面對相同的情境,我對台灣有著兄弟般的情誼。我一直很讚賞中國的文明,還有台灣有很多佛教徒,上次二○○一年拜訪台灣之後,我對你們的政府、經濟、教育、維護傳統和古老佛教文化,印象深刻,還包括女尼的崇高的地位。 可是第二次拜訪之後,二○○二年我們開始跟中國政府直接接觸,中國就很反對、很不高興我造訪台灣。我覺得很遺憾,無法去台灣,我仍希望有天我能再次去台灣。所以自從那次以後,我站在外面,有距離地看台灣,我會看報紙,雖然你們充分運用言論自由,這是民主健全的一面,很好。但那些爭論、批評,應針對民主原則,一切應為追求共同利益,可是現在,在台灣,共同利益變為次要,政黨利益反而變成最重要,我覺得那不健康,這是我的看法。 問:能跟台灣大眾說些什麼嗎? 答: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內部團結非常非常重要,還有經濟發展也很重要,再來更廣泛地與外界聯繫也很重要,還有和中國密切地聯繫也很重要。 我想除了政府,民間包括商人、學者、學生都應該去中國交流。同樣地,中國那邊也是要到台灣交流,讓他們看看現實狀況是什麼。未來,政治解決方式完全要看台灣的人,但是,一定要透過對話,不能用武力。 整理�蕭錦綿、盧昭燕 達賴喇嘛對當代領導人的五個期待 在達賴喇嘛的眼中,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不管是企業界的,還是政府的,都應該保有寰宇的責任感,實踐悲天憫人的領導風格(Compassionate Leadership)。以下是他對當代領導人的期待與叮嚀: 一、克服貧富差距:我到世界各地旅行,發現有些地方非常奢侈浪費,有些地方卻非常淒苦貧困,我認為這是非常不道德、不公平的。像印度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仍然不能克服自己的貧窮,生態對他們來講是什麼意思?當他們的生存是依賴所收集到的木材,你如何告訴他們不要在郊區砍伐森林?你如何跟無家可歸和貧困的人討論衛生問題? 全世界富人愈來愈多,但同時窮人還是無法翻身,甚至變得更窮困。這不公平的現象,不但道德上錯誤,更是動盪的來源。我們必須解決國際間和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 二、發展與環境相互依存的永續經濟:永續發展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相互依存,這是大自然運行最根本的法則,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影響到各種生命體,如果沒有適當的互動,所有的陽光、空氣、海洋,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都將毀壞、衰敗。 地球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她的將來就是我們的將來,她就像我們的母親,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地依賴她。而現在,母親的本性告訴我們要合作,面對像溫室效應的全球問題,個別組織和單一國家是無助的,除非我們都團結合作,否則找不到其他的解決方法。如果不合作,資源的爭奪戰,會嚴重威脅永續和平的發展,我們要重視纖弱的生命母體,容她自然再生。 三、履行普世皆準的人權原則:今天世界很多問題,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是社會面,都源自於不平等和不公義。聯合國只定義什麼是人權還不夠,還必須落實人權宣言,我肯定聯合國的人權宣言,但是權利還需要有責任感的行動力。 亞洲加入自由經濟體的國家已經在討論,因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同,西方的人權標準無法在亞洲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我卻不贊同這說法,我相信大部份的亞洲人也不會支持這論調。天性使然,人類會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尊嚴,舉世皆然的人權原則應該是最重要的。 我強調自由市場經濟要能承擔責任。領導人要履行負責任的義務,我不認為經濟發展的需求會與尊重人權的需求相衝突。 四、欣賞多元的優勢:當國家界限逐漸消失的時候,我的文化或我的制度,基本上不再是藉口了,每個國家都變成多元文化,擁抱多種傳統精神。多元化文化和宗教能增強社區的生命力,避免衝突發生。多元化最重要的原理是,所有人類都結合成為同一家人。我們應該在所有宗教傳統裡建立並開發多元性的教義。如果我們這些宗教領袖以真誠的態度多元化地耕耘,事情就會變得愈來愈簡單。 西藏人讚賞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教義源自於印度,不是西藏。這證明來自異地的新文化所能產生的價值,真心欣賞不同觀念的能力是非常正面的:因為它能豐富心靈。甘地曾經很風趣地說,「我不希望我家的四周牆壁圍繞,窗戶緊閉,我但願各地的文化風采恣意吹入我家,但我不要任何文化吹亂我的步伐。」 五、倡導寰宇責任感:大部份的人對於他人的興趣只限於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其他對我們有益的人,這還不夠,我們必須關懷每個人的福利。現今,世界某個角落的事件最後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所以我們處理每一個在地的問題,從一開始就要有全球的關懷。 我相信,要迎接這個時代的挑戰,人類必須發揮更大的寰宇責任感。寰宇責任是人類生存的真正關鍵,是合理運用自然資源、關心未來世代以及世界和平的最好基礎。 政府不但有責任確保自己人民的幸福,也必須有效地跟其他國家合作。領導階層能否體認到這寰宇責任感的重要性,會是世界問題能不能解決的關鍵。

970315拜訪龍崎國中

2008年03月15日
公開
9

今天去拜訪台南縣龍崎國中的校長 校長跟我們簡單了說了一下學生的狀況 然後帶我們去拜訪貧困學生的家庭 校長說 以他們的三年級學生來說 全班共有13個學生 其中有8個學生是單親(父母離婚或是死亡或吃不了苦跑掉) 有3個是重度智障(跟上面的8個不重複) 有1個是爸爸作粗工受傷後,因為去國術館看病吃藥,結果搞到要洗腎,現在靠媽媽作清潔工維生,爸爸在家編竹籃子賣錢 然後剩下的1個,是全班唯一爸爸媽媽都在、學生也沒有智障的,這家的爸爸......就是家長會長 然後學生普遍成績都很差 學生考試考得好的話 學校都有獎勵 校長說 學期75分以上就可以得到1500圓獎學金 有一年 三個年級完全沒人領到這個獎學金........ 也因此 這些學生就算要升學 也是很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連基本的學歷都沒有 那.....將來他們靠什麼吃飯呢? (校長說他們很多國中生連九九乘法都背不齊) 感覺起來真的是蠻慘的 不過除了金錢上的協助之外 真的不知道還可以多為他們作些什麼事情 我這兩天一直在想 到底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的幫到他們 但是.....我想不出來 (雖然校長也沒叫我想啦,他覺得有人一起關心他們學校的學生就很開心了) 到底可以怎麼樣讓他們的生活步上軌道啊? 不然照這樣下去 他們的日子應該會一直這麼差 甚至變得更差吧........

無障礙天使特攻隊

2008年03月07日
公開
8

今天在我的垃圾信件匣裡面看到一封不認識的人寄來的信(我有用spamdog直接抓垃圾信) 主旨還是「good news」 看起來就一付病毒樣 但是我還是好奇的點進去 哎呀 原來不是病毒 是要宣傳這個網址 http://life.ascc.net/angel/ 「無障礙天使特攻隊」 有興趣的媽咪可以連過去看看喔 (不知道之前錯殺了多少這類的「疑似垃圾信」) 前言 老弱病殘與身心靈的障礙,並非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人的命運。 因為,今日獨立自主的你,就曾經是脆弱無助的嬰兒。若無父母的疼愛與呵護,你不可能成為今日的中堅份子。 今日意氣風發的你,有可能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遭受車禍意外、疾病災難或其他變故的打擊,而成為弱勢族群。若無旁人的悉心照顧,你無法走出悲情,再創精彩人生。 就算你今日的生活一切平安順遂,但你的家人朋友很可能遭受先天或後天的各種打擊,而需要長期的安養與照顧。 最後,就算你一生無災無難,隨著年華老去,你也終將成為老弱病殘的一員,而需要旁人的溫柔相待與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以維持最基本的人性尊嚴。 依此,老弱病殘與身心靈的障礙,並非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人的命運。 老弱病殘者遭遇的困境或各種障礙,原因往往不在他們個人,而在於社會制度與人心。 從具體有形的物理障礙,到無形的個人態度(不接納與歧視),再到隱形的制度性歧視(社會排除),層層的障礙使得老弱病殘者的生活面對重重的困難。 障礙的存在,導致老弱病殘者的無力與退縮,更導致制度性的障礙與人心的僵硬,無法被看見與改變。 去除障礙,必須是集體的過程與行動! 無障礙天使特攻隊 — 我們的集體行動 去除障礙,必須是集體的過程與行動! 「無障礙天使特攻隊」將透過電視節目,以深度紀錄、嚴謹思辯及寓教於樂的方式,將助人專業、法律政治、哲學宗教、藝術娛樂、及生命教育的觀點,融為一爐,讓障礙的經驗被看見。經由障礙者、服務提供者、專家學者與行政、立法者的集體討論與集結,找出製造障礙的制度,思考具體改變的行動。   出擊與豐收 — 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個案問題處理及生命培育。協助個案需求,並提供個案生涯轉型計畫,由受助者轉為助人者, 關懷相同處境者之需要。 二、促進政策制度的反省與改革。持續監督其改革落實。 三、善盡媒體與學術之社會教育責任。 四、激勵企業擔負社會責任。 五、實踐生命教育與公民社會理想。培育公平正義、慈悲愛人之生命情懷。 捐款帳戶資料 「無障礙天使特攻隊」邀請您加入天使行列。 一、戶名: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銀行:華南銀行台大分行 帳號:154-10-000492-1 二、戶名: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郵局劃撥帳號:50062201 三、定期定額捐款轉帳授權書:表格下載 (定期定額支持者,請填寫此授權書一式三份,三份都需蓋上開戶印鑑章後,將正本寄回本會) 節稅規定 本項捐款,可以享有抵稅之優惠。若您是個人捐贈,可列為當年度的列舉扣除額,可扣除的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申報綜合所得總額20%。例如,假設您的年所得總額是50萬,那您捐贈的列舉扣除額度最高可達10萬。若您是企業捐贈,則可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之扣減,可減除金額不得超過所得淨額10%。例如,假設公司營業所得淨額是100萬,則公司捐贈可列為費用或損失之最高扣除額是10萬元。 我們的聯絡方式 電話:(02)3365-1655 傳真:(02)3365-1654 網址:http://life.ascc.net/angel/index.html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地址:10647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1號8樓 詳細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網址連結)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網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