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蠟筆小昕&小沂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

2006年04月21日
公開
8

朋友寄的 覺得真是有哲學啊 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 Posted on 2006-03-15 01:14 劉潤 閱讀人次(15095) 我要從徐家匯趕去機場,於是匆匆結束了一個會議,在美羅大廈前搜索出租車。一輛大眾發現了我,非常專業的、徑直的停在我的面前。這一停,於是有了後面的這個讓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動的MBA案例課。為了忠實於這名出租車司機的原意,我憑記憶盡量重複他原來的話。 「去哪裡……好的,機場。我在徐家匯就喜歡做美羅大廈的生意。這裡我只做兩個地方。美羅大廈,均瑤大廈。你知道嗎?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羅大廈門口兜了兩圈,終於被我看到你了!從寫字樓裡出來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車司機,也要用科學的方法。」他說。我一愣,頓時很有些興趣 「什麼科學的方法?」 「要懂得統計。我做過精確的計算。我說給你聽啊。我每天開17個小時的車,每小時成本34.5元……」 「怎麼算出來的?」我追問。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油費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時,平均每小時固定成本22元,交給公司,平均每小時12.5元油費。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我有些驚訝。 我打了10年的車,第一次聽到有出租車司機這麼計算成本。以前的司機都和我說,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錢之類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時間算。你看,計價器有一個「檢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詳細記錄。我做過數據分析,每次載客之間的空駛時間平均為7分鐘。如果上來一個起步價,10元,大概要開10分鐘。也就是每一個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鐘的成本,就是9.8元。不賺錢啊!如果說做浦東、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飯,做10元的客人連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強!這位師傅聽上去真不像出租車司機,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師。「那你怎麼辦呢?」我更感興趣了,繼續問。看來去機場的路上還能學到新東西。 「千萬不能被客戶拉了滿街跑。而是通過選擇停車的地點,時間,和客戶,主動地決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驚訝,這聽上去很有意思。「有人說做出租車司機是靠運氣吃飯的職業。我以為不是。你要站在客戶的位置上,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這句話聽上去很專業,有點像很多商業管理培訓老師說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投入自己入其他人 ) 「給你舉個例子,醫院門口,一個拿著藥的,一個拿著臉盆的,你帶哪一個。」 我想了想,說不知道。 「你要帶那個拿臉盆的。一般人病小痛的到醫院看一看,拿點藥,不一定會去很遠的醫院。拿著臉盆打車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樓的誰死了,明天三樓又死了一個。從醫院出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健康才最重要。那天這個說: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說他會打車到人民廣場,再去做青浦線嗎?絕對不會!」 我不由得開始佩服。 「再給你舉個例子。那天人民廣場,三個人在前面招手。一個年輕女子,拿著小包,剛買完東西。還有一對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個是個裡面穿絨襯衫的,外面羽絨服的男子,拿著筆記本包。我看一個人只要3秒鐘。 我毫不猶豫地停在這個男子面前。這個男的上車後說:延安高架、南北高架~~~還沒說後面就忍不住問,為什麼你毫不猶豫地開到我面前?前面還有兩個人,他們要是想上車,我也不好意思和他們搶。我回答說,中午的時候,還有十幾分鐘就1點了。那個女孩子是中午溜出來買東西的,估計公司很近;那對男女是遊客,沒拿什麼東西,不會去很遠;你是出去辦事的,拿著筆記本包,一看就是公務。而且這個時候出去,估計應該不會近。那個男的就說,你說對了,去寶山。」 「那些在超市門口,地鐵口打車,穿著睡衣的人可能去很遠嗎?可能去機場嗎?機場也不會讓她進啊。」 有道理!我越聽越有意思。 「很多司機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價又漲了啊,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我說,你永遠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你永遠不能提高。從自己身上找找看,問題出在哪裡。」這話聽起來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響圈和關注圈」的翻版。「有一次,在南丹路一個人攔車,去田林。後來又有一次,一個人在南丹路攔車,還是去田林。我就問了,怎麼你們從南丹路出來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說,在南丹路有一個公共汽車總站,我們都是坐公共汽車從浦東到這裡,然後搭車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們開過的這條路,沒有寫字樓,沒有酒店,什麼都沒有,只有公共汽車站,站在這裡攔車的多半都是剛下公共汽車的,再選擇一條最短路經打車。在這裡攔車的客戶通常不會高於15元。」 「所以我說,態度決定一切!」我聽十幾個總裁講過這句話,第一次聽出租車司機這麼說。 「要用科學的方法,統計學來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鐵站口排隊,怎麼能賺到錢?每個月就賺500塊錢怎麼養活老婆孩子?這就是在謀殺啊!慢性謀殺你的全家。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學習知識可以把一個人變成聰明的人,一個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很聰明的人。一個很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天才。」 「有一次一個人打車去火車站,問怎麼走。他說這麼這麼走。我說慢,上高架,再這麼這麼走。他說,這就繞遠了。我說,沒關係,你經常走你有經驗,你那麼走50塊,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塊了,我就翻表。你只給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說的那麼走要50分鐘,我帶你這麼走只要25分鐘。最後,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快了25分鐘,我只收了50塊。乘客很高興,省了10元錢左右。這4公里對我來說就是1塊多錢的油錢。我相當於用1元多錢買了25分鐘。我剛才說了,我一小時的成本34.5塊,我多合算啊!」 「在大眾公司,一般一個司機3、4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5千左右。頂級的司機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眾2萬個司機,大概只有2-3個司機,萬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這2-3個人中間的一個。而且很穩定,基本不會大的波動。」 太強了!到此為止,我越來越佩服這個出租車司機。 「我常常說我是一個快樂的車伕。有人說,你是因為賺的錢多,所以當然快樂。我對他們說,你們正好錯了。是因為我有快樂、積極的心態,所以賺的錢多。」 說的多好啊! 「要懂得體味工作帶給你的美。堵在人民廣場的時候,很多司機抱怨,又堵車了!真是倒霉。千萬不要這樣,用心體會一下這個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經過,非常現代的高樓大廈,雖然買不起,但是卻可以用欣賞的眼光去享受。開車去機場,看著兩邊的綠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100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樣工作都有她美麗的地方,我們要懂得從工作中體會這種美麗。」 「我10年前是強生公司的總教練。8年前在公司作過三個不同部門的部門經理。後來我不幹了,一個月就3、5千塊,沒意思。就主動來做司機。我願意做一個快樂的車伕。哈哈哈哈。」 到了機場,我給他留了一張名片,說:「你有沒有興趣這個星期五,到我辦公室,給微軟的員工講一講你怎麼開出租車的?你就當打著表,60公里一小時,你講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錢。 給我電話。」 我迫不及待的在飛機上記錄下他這堂生動的MBA課。 ========================== [注一]關於真實性。事情絕對是真實的,並且我盡最大努力忠實於這名司機的原意,包括數字、選詞、語氣、構句等。除了我記憶力所限不能100%精確外,基本重現了當時的場景。我沒有「潤色」,因為我以為他的感染力比我要大。 [注二]關於星期五。我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希望他能來公司做一場演講。但這要尊重司機本人的意願,如果他並不願意、或者不感覺合適而未能成行,只能表示遺憾了。希望文章能夠彌補希望參加的人的一些遺憾,也不枉我寫了這麼長。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好感人)

2006年04月18日
公開
9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 2006「一個台灣,兩個世界」(轉載自商業週刊) 文/劉佩修 三月中旬的週末,台中的一幢舊公寓內,八歲的祥祥盯著樓下往來的摩托車發呆。他已經在窗前枯坐半個小時。 年過七旬的阿嬤走過來,搖著一只嬰兒用的360CC奶瓶,裡面灌滿牛奶與米茶混合的土黃液體。祥祥躺下,準備「吸」他的午餐。他接過阿嬤手中的鼻胃管,小手將管子往左鼻孔裡推。碰到喉管嫩肉時,他有點痛,雙腳在空中跺著,並發出咳嗽聲。阿嬤拿起灌食用針筒,將「午餐」緩緩地灌入祥祥的胃。 插著鼻胃管的祥祥,像隻長長鼻子的小象,我們叫他「大象男孩」。 也是此刻,在台北中和的育幼院,八歲的珊珊倒在地板上,費力扭動身體,試圖坐起。她像麻花般扭動著身軀,汗珠一顆顆沿著清秀臉頰滑落。三分鐘後,她終於坐起來了,她幽幽地對自己說:「我坐起來了,我自己坐起來了,好棒。」 珊珊是腦性麻痺患者,身體像掉了根螺絲的機器娃娃。從一個動作,換成另一個動作前,她身體擺位就像電影的分鏡圖般,先擺右腳,再擺左腳,接著移右手,然後左手,緩慢且僵硬地連接。我們叫她「機器女孩」。 同樣是八歲,別的孩子可以順利通往世界的大道;祥祥與珊珊,要走出家門,卻是困難重重。 《大象男孩 祥祥》 祥祥是重度的唇顎裂患者。他的喉頭中央,裝著淺藍色塑膠氣切管,蛋白狀的痰液從咽喉不斷流出,滑至泛黃的圍兜上,唇鼻有明顯動過手術的痕跡。由於無法吞嚥,口水從齒縫流出,發出樹葉酸腐般氣味。 但是,他有一雙靈活慧黠的黑眼珠,寶石般閃爍發亮,盯著陌生人瞧。 從誕生那一刻至今,二千四百多個日子裡,祥祥沒說過一句話,只能發出老鴨般「嘎--嘎--」的怪聲,就連想笑出聲音,也必須用手按住氣切口。他,也從未吞嚥過一粒米,吃過一片肉,更別提麥當勞薯條。拿一張蘋果圖卡放在他面前,他一臉困惑,不知道那是什麼。 但祥祥是想吃的。家人同桌吃飯,他也要一雙碗筷,有模有樣的坐著,「好像」他也能吃飯。更小的時候,他見到別人吃東西,眼淚便控制不住,簌簌往下掉。阿媽帶他出門,一見到其他孩子手持五顏六色的棒棒糖,他立刻盯住不走,口水直直滑落。 為避免祥祥吞嚥食物時,食物不慎滑入緊鄰在旁的氣管,從出生那一刻起,祥祥就只能以鼻胃管進食。再者,他喉頭上的洞--氣切口,既是維繫他生命的窗口,兇狠的細菌隨時都可能透過這小黑洞入侵。當髒東西進入祥祥的呼吸道,痰液不斷產生,常常,一口氣喘不過來,祥祥就臉色變黑,死神說來就來。 三歲的祥祥,還不會走路,但在七十歲阿嬤的耐心調教下,祥祥終於學會走路。有一天,他拿起鼻胃管,忍著痛,踢著腳,一條長長管子竟然就這樣穿進去了。五歲,他已會熟練地操作化痰機與抽痰機,自己抽痰。 六年來未接受任何早期療育的祥祥,連國民義務教育,也被漏掉。如果祥祥的氣切口不關,痰液繼續外流,大概沒有學校會收。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奔走下,爸爸決定帶祥祥到中國醫藥學院找「喉氣管擴張手術」的名醫林嘉德,因為這是可以移除氣切管的最佳方式。 但檢查結果,祥祥的喉氣管,直徑只有同齡孩子四○%,聲門下狹窄,直徑僅約四mm。喉氣管擴張手術,固然能讓祥祥氣管變寬,有機會關掉氣切口,但手術既複雜又危險。「只有七○%的成功機率」林嘉德說,他的狀況比較複雜,各項條件不是很好,但又不是很不好。 「醫生說,三個有兩個成功,我希望這二個當中,我們是其中一個。這麼多年了,輪也要輪到我們啊!要堅持下去,要有信心……」,父親紅著雙眼難掩激動:「如果以後他能說話,好希望他能清楚叫我一聲:爸爸。」 《機器女孩 珊珊》 珊珊,八歲,另一個被遺忘的孩子。 這一天,她正進行戶外職能訓練,練習扶著助行器(walker)走路。 老師:「腳踏出去,好,停。」 珊珊哭:「妳幫我啦!」 老師:「腳伸直,慢,很好,走。加油。」 珊珊叫:「加油,加油,我要加油!哇~~」(大哭,淚流滿面)「嗚~~幫我擦眼淚,好不好~~」 老師:「好,繼續。」 珊珊:「快要到了,快要到了,加油!」 老師:「好,休息一下。」 緊接著,看到老師拿出另台學步機,珊珊眼淚又湧出。 珊珊:「妳幫我。」吃力移動一步,「快要到了吧?哇~~」 老師:「妳可以的。」 珊珊:「我可以的!」 老師:「妳一定做得到。」 珊珊:「我一定做得到!」 老師:「妳最厲害了。」 珊珊:「我最厲害了!」(邊哭邊喊) 三小步,珊珊花了一分半鐘。 珊珊,來自東北角的貧窮漁村—馬崗。三歲到六歲,被發現前的一千多個日子裡,珊珊就住在海邊以石塊砌成的百年老屋內,與八十幾歲的阿嬤相依為命。 珊珊雖被僵直的身體困住,但她的求生本能促使她發展豐富語彙,為她爭取與外界溝通的機會。  一次又一次,珊珊對阿嬤說:「阿嬤你抱不動我喔,因為我太重了…」、「阿嬤好可憐,我都不會走路….」、「爸爸不愛我,媽媽不愛我,只有阿嬤愛我….」。 阿嬤拿餅乾給她吃,她手力太小,拿不穩,邊吃邊掉地上,便幽幽地說:「阿嬤,我吃得這麼髒,你會不會打我?」阿嬤一聽,眼淚掉出來,摟住她說:「憨孫,我怎麼捨得打你?」 但不識字的阿嬤,只能依本能照顧著她,根本不曉得外頭,還有其他資源。 當雙溪國小簡秀妍老師發現珊珊時,她已經快滿六歲,即將錯過零至六歲的黃金早療期。家扶早療中心的復建老師陳意玫,開始每週兩次到馬崗幫珊珊復建。 幾個月後,珊珊已經敢坐沒有靠背的椅子,手臂較為有力,臉部的表情,也從僵硬變得柔軟。社工與老師們受到鼓舞,決定帶她北上,就讀日托式早療中心,加強訓練,在珊珊九月入小學前,給她一個走路的機會。 抓緊這緩讀的一年,珊珊每天功課滿滿。 協助她的早療老師Mary,滿頭大汗:「她進步算很快的。只是太可惜,她現在大了,筋骨比較硬,如果早幾年,效果會更好…..」 八年前,祥祥被醫院宣判沒救,媽媽離開他,鄰居鄙視他,父親卻不放棄,終於等到醫療的轉機會;五年前,阿嬤接手照顧珊珊,通報系統漏掉她,阿嬤卻抓住偶然際遇,尋求支援。 台灣還有更多「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以及更多更多的孩子,等待人生劇本被改寫的機會。就像珊珊與祥祥一樣,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像森林裏的藤蔓,抓住一棵樹就往上攀,堅韌地活下來。 全台灣,目前零至六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孩子,約一萬四千人,其中僅五分之一,正進行零至六歲的早期療育;而其他五分之四、一萬一千多名孩子,正引頸期盼扭轉命運的機會。 幸運的人,不該忘記不幸的人。誰能給這些逆境中兀自奮鬥的孩子,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