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蠟筆小昕&小沂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英熊歷險記

2006年01月17日
公開
12

話說這隻小英熊是TOYOTA送的 為了換得這隻小英熊 把拔特別請了半天假 去TOYOTA做免費的全車健檢 好不容易才拿到這隻小英熊 結果前幾天阿嬤帶鄭昕出去玩的時候 鄭昕堅持要帶著小英熊 阿媽說會掉在路上她也不聽(尤其因為阿嬤騎摩托車,就更容易掉了) 最後還是帶著小英熊出門 沒掉在路上 卻在跑去一位宋爺爺家裡玩的時候 把小英熊掉在那裡 晚上馬麻打電話給鄭昕的時候 阿嬤就告狀了 馬麻就跟鄭昕說:「你看,阿嬤說不要把玩具帶出去,你就偏要帶,你看現在小英熊掉在宋爺爺家,晚上他沒有看到鄭昕就會哭哭啦」 鄭昕說:「不會,小英熊沒有哭哭」 馬麻說:「會阿,它就像鄭昕找不到把拔馬麻還有阿嬤一樣,就會哭哭阿」 鄭昕說:「不會啦,沒關係,宋爺爺會收起來」 馬麻說:「什麼沒關係,你把拔可是請了半天假去幫你拿小英熊回來,你現在把它弄掉了還敢說沒關係」 鄭昕說:「沒有啊,沒有掉了,小英熊在宋爺爺家,明天再去拿」 馬麻說:「妳怎麼知道沒有掉了,搞不好妳明天去就找不到了,反正下次記住不要把玩具拿出去啦,知不知道?」 鄭昕:「知道了」 結果隔天鄭昕一反常態 一大早六點鐘就爬起來 一直對阿嬤說:「下次不可以把玩具拿出去,下次不可以把玩具拿出去......」 哈哈~~馬麻的魔音穿腦果然有用喔 好像達到催眠的效果了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2006年01月12日
公開
12

其實這本書剛出來就買了 不過現在看到這篇文章 又別有一番感覺 也許需要一看再看提醒自己的 .......................................... 戴勝益◎口述 林祝菁◎整理 財訊月刊 2005年11月 讓你的生活之舟,只承載你所需要的東西,例如你只要一個樸素的家和一種單純的喜悅,一個或兩個值得交的朋友。一些你愛或是愛你的人,剛好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現代的文明已走到了盡頭,迷幻的街景也終究成空,心靈在睡夢中覺醒,精神正尋求自己的出路。新儉樸運動,成了後現代的新風尚。」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王邦雄的這段話一語道破現代人物慾橫流的通病,更點醒了我。 以前,我聘有服裝設計師,每季付七萬五當作詢問費,每季大採購一次,當然一定是進名牌店買當季服裝,追逐流行。還有司機幫我開賓士車,我加入扶輪社,為了要能跟人評比,所有大家想得到的貴公子奢侈作為與行頭,我一樣也不少。然而,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我。 有一位在王品廚房打工的五十幾歲洗碗婦女,每天賺四百元,下了班背著布袋,沿街撿鋁罐維生,為了撿路中央的一個鋁罐,居然被卡車撞死,這給我很大的震憾。試想同樣在一家公司,有人一天賺四百元還被卡車撞死,而我卻是極盡奢華。大約在同時,我接觸到愛琳詹姆絲所寫的《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時,著實給我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新方向,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既然立意要跟著這本書的腳步走,第一步就是先換車。辭掉司機,把賓士換成CEFIRO2000;由於長期奔走在台北、台中兩地,乾脆坐火車,因此身上永遠有一大疊車票。第二步少坐車,車程三十分鐘以上才搭捷運或計程車,不然一律用走的。第三步換衣服,把名牌衣服收起來,現在身上穿的襯衫三件一千元,一次買個二十一件;以前領帶平均一條四千元,大概擁有五十條,現在四條一千元,一次買個三十條,這很符合「生活簡單就是享受」的原則-大量採購,一次買足,就可節省頻跑商店的時間。 還有絕不過人家在過的生活!尤其看電視!根據調查,看電視時間跟成就成反比,任電視擺布二個小時,想必是沒有主見,沒有安排好自己時間的人,換言之也許是沒有目標。要樂在工作,就像書裡說的,要把嗜好融入工作,因此我的目標:遊百國、開百店及登百岳,不只我在做,也號召公司裡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 另外,要學著每天大笑一次,剛開始笑不出來,可以先假笑,漸漸就會懂得去笑,笑開懷的感覺會互相感染,而且開會時最好脫掉西裝,「虎皮會有虎威」,脫掉那層虎皮後,物質上變得easy,似乎也帶動心靈的easy。 以前我在乎別人怎麼看,也很喜歡影響別人的想法。如果有人來哭訴自己的感情遇到什麼波折,我不僅當場給意見,還很雞婆地打電話問人家有沒有照著做?結果忙碌混亂的滿足感充斥生活中,卻常有種「好心卻被雷打」的失落感;現在我知道,關心有很多方法,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別人身上。同時,要懂得說不,要求的人太多,如果每一次都做,只是忙忙碌碌別人的事,實在沒有意義。也許剛開始的「不」字,讓雙方都不太習慣,但久了,這就是我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冷漠無情。 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有趣方怯:什麼事也不做。也許一天發呆個三、四個鐘頭真的不錯,不是完全放空冥想,而是放下手邊的工作,走路也好,坐在位子上也好,有時靈感就會莫名其妙的跑出來。那些無解惱人的問題,頓時靈光乍現,得到答案。不過,這也發生了一個小笑話。以前還是小公司時,我很憂心地坐在辦公室裡,皺眉認真地想怎麼解決問題才好,同事總會問說「老闆,你幹麼坐在位子上發呆?」現在公司變大了,坐在位子上發呆,同事卻說:「老闆,你好認真,想公司的未來呀?」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一書裡總共介紹一百招讓生活簡單。細數一下,我已經做了二十八招,其中「保持旅行的習慣」「每年度假一次」是最徹底的執行。度假一定帶著家人,旅行隨時可走,我想每天我們上班下班,做很規律的事情,如果現在要你回想一下三月十日至三月二十日,你做了什麼?相信你什麼都記不起來,因為每天都一樣,但如果那段時間是去衣索比亞旅行,你一定會記得吧。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刺激,才會有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旅行,也是可以讓你找到自我的有效方法之一」,不過,出國旅行千萬不要買禮物,因為不患寡,患不均,過去每每旅行回來的禮物,總有人被遺忘,或者不喜歡你送的禮物,反而大傷感情。因此,現在我出國都簡便輕裝,絕不買禮物,也省卻煩惱買什麼送人的時間。 生活可以簡單,但要做到「享受」這份簡單,並不太容易。這本書的作者愛琳花了三年時閒成功地簡化自己的生活,讓她又回歸「享受生活」的世界,而我也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去適應。以前很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不喜歡被打敗的感覺,記得一次在經建會開完會後,所有企業主在門口一排的黑頭車等著接送,有老闆問到:「戴董,你的車那一部?」我只是笑笑回說,「我坐計程車啦!」現在,我領悟到:「我退出戰局了呀!」不再為別人而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像書序引述老子的話「自勝者強」但「知足者富」。克制我心狂野,才是真正的強者,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對於別人的不理會,我一笑置之,至於別人的戰場,又何必去插一腳。(戴勝益為王品集團董事長) 簡單幾步做到『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 住小房子吧!否則你會疲於打掃房子。 ?? 衣櫥不要太大,大了就想多買衣服。 ?? 關掉電視吧!因為它占掉我們太多時問了。 ?? 不要電話一響,就反射式地急著接。 ?? 檢討你的購物習慣,不要為買而買! ?? 不要做行事曆的奴隸! ?? 少工作,多讓自己享受人生吧! ?? 學習如何大笑吧! ?? 每個月讓自己獨處一天。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找個時間看夕陽吧! ?? 學習說「不」! ?? 散步要比去健身院好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愛琳詹姆絲:吳達譯

細節裡的競爭力──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2006年01月12日
公開
9

成功的人.....真的要有過人的毅力跟專注力 我......好像沒有ㄟ.....:p ------------------------------------------------- 細節裡的競爭力──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600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率領近3萬人,260艘船,展開橫跨亞、非兩洲的世紀航行,總航程相當繞地球三圈,比哥倫布領先近一世紀。這個史上最偉大的航行,紀錄至今無人能破。從鄭和,我們看到管理的高難度,來自細節的競爭力。 文/鄭呈皇 一四○五年九月底的一天,清晨五點。江蘇省的太倉劉家港,萬頭鑽動,人聲鼎沸,港口被煙火與彩燈照得宛若白晝。 海面上,二百零八艘的大小船隻排成大雁型,蓄勢待發,他們依照功能分成寶船、馬船、糧船、坐船與戰船五種船型,分別負責指揮、運輸、補給、護航、作戰功能。這彷彿是個方圓十里長、會移動的海上城市。 身穿白袍的鄭和首次出航,焚香祭拜媽祖後,就站在最大艘的寶船頂樓,接過明成祖的聖旨與印信後,鼓聲響起,這個大型船隊立刻往西洋出發。 鄭和下西洋之最-最大船型、最多帆船、單次最多人 六百年前,這個年僅三十五歲的中國明朝太監,就這麼率領著二萬七千人的超大型船隊,七下西洋,行經印度、中東,最遠到非洲東岸的肯亞,寫下航海史上最大船型、最多帆船、單次最多人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的六百週年,全球紀念活動逾百。雖然相關史料被燒盡,《明史》中鄭和身世更只有寥寥三十字,但一股鄭和熱,讓全球學者用半世紀的時間,從雲南到東非,從造船廠到鄭和在各國立下的碑文中,考古還原鄭和下西洋的細節。十二月,台灣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甚至要募集一億五千萬元資金,建造古帆船重遊鄭和下西洋航線。 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最佩服鄭和的管理領導能力,而聯電在大陸的友廠甚至命名為「和艦科技」,總部外觀仿鄭和寶船外型,公司內部大會議室裡,也掛上鄭和下西洋的巨型航海圖。 鄭和,只是一個太監嗎?為何這名太監能展現出比管理三萬人的執行長,更卓越的領導力?他,如何把上萬名罪犯組訓成「世紀之最」的船隊? 據《古今識鑒》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超過一百九十公分高),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他原姓馬,出身雲南的航海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曾出海到回教聖地麥加朝聖,鄭和耳濡目染下深諳水性。 然而因為戰亂被俘虜,十一歲時,鄭和進宮成了太監。但,他不只是普通的太監。他從少年時期便跟在朱棣(後來的明成祖)身邊,一起由狀元授課。飽讀詩書外,在複雜的宮廷生態裡,他也近身觀察到帝王的領導統御術。隨後,他陸續掌管皇宮的糧餉、建造等事務,甚至領軍作戰。明朝,太監的地位是崇高的,位階高者約等於現在的部會首長。在靖難之役,鄭和因為協助朱棣登基成功,被賜大姓鄭,並封為將軍。 家世,加上皇宮歷練,奠下鄭和能成為偉大的海上領導者的基礎。儘管如此,攤在這位年輕「CEO」眼前的是前無古人的世紀創舉。領航沒有動力、沒有衛星定位系統的船隊,他要進行跨洋航行。換成今日,可以想見人類籌畫登陸月球的那一舉。 縝密的造船工程-零配件都刻有號碼,以便日後追查 第一次航行前,鄭和籌畫三年,綿密計算所有風險中的細節。 首先,在造船工程上,他投下三千名人力,以兩年的時間,根據環環相扣的細密流程,造出禁得起暴風雨考驗的二百六十艘船。其中,運載絲綢、瓷器等寶物,並擔任指揮任務的寶船共有六十艘。 居中的鄭和寶船更長達一百二十五公尺、寬四十公尺,面積比國際標準足球場還大,體積之大至今無帆船可超越,是中國造船工藝的極致。當時,為了建造寶船,明成祖還下令,將全國各地上等木料全輸往長江下游以供使用,幾乎砍盡東南沿岸的山林。 打造此船的基地在江蘇南京的龍江寶船廠,總面積六十多萬平方公尺,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造船廠。廠裡共有三十六個閘道,相當於生產線上的三十六道流程,每一個閘道負責船體不同部分。 當時,船廠的生產與庫存管理功夫令人嘆為觀止。首先,因應每種樹木的質地不同,造船民工們將楠木、松木、榆木與杉木等,分門別類排放在廠邊,以便於船體不同部位取用。 其次,裡面的錨、船槳和其他配件,都會一一刻上號碼,主要就是為了讓每個零件是由誰生產,可供日後追查。例如,當時,在建造寶船鐵錨時,鄭和曾連續兩次換掉做好的鐵錨,就是因為發現品質不佳,按照號碼追查到製造者,才發現這些工匠素質並不合格,立刻撤換掉。否則,在上千種零件與一望無際的造船廠裡,要找到負責的人與製造的零件並不容易。 他們甚至建立人員資料庫,每個人去領取工具前都要登記,嚴格把關,以免工具被偷走。「甚至可以因此算好需要備料多少?」長期研究鄭和的徐海鵬說,這是一套完整的後勤管理系統。 在沒有電腦建檔流程的情況下,鄭和透過網絡的仔細切割,把每個流程、工匠、零件放在龍江廠這個超級大抽屜裡,每個事先規畫的小格子裡,井然有序。所以當有一個格子出問題,他可以立刻發現。這是六百年前最先進的作業管理系統。 在寶船的製造流程分工上,共有三十二種工種,每一個人都有專門負責的工作,例如油漆、鑽孔、打鐵、造鑄等。 為了不讓工人因太疲累而影響造船品質,還會規定其工時上限與輪班制度,而且在船隻建造完成後,還會有官員駕著小船,沿著船壁每艘船一一檢查,確定無誤後,才能交貨蓋章。 獨特的航行隊形-採大雁形,船隻溝通也有標準流程 確保船隻的品質,只是技術的突破,人的管理才是更高難度的挑戰,尤其在海上要管理上萬人,難如登天。而且,鄭和船隊裡,罪犯比率占了八成以上。一群原本該在監獄的人,到了海上,為何能不逃跑、不鬧兵變? 首先,在船隊的航行方式上,他們設計出一個大雁隊形,彷彿一支組織嚴密的海上軍隊。居中者為鄭和的主船隊,也就是寶船,負責發號施令。而在隊伍前後、左右則是機動性高的戰船,上面裝有攻擊用的武器、炮火。 另外,水船與糧船則穿插其中,負責隊伍的民生需要,每十天就會靠港補充淡水與物資。另外,對未知的航域,都會先派小船組成隊伍去前方探路。只要前方遇到攻擊,指揮船會下令變換隊形,整個雁形隊伍立刻掉頭,由後方的船隻領隊,機動性極高。 而船隻之間的聯繫,白天用紅色的旗幟,晚上則掛燈籠,前營以兩盞平列,後營兩盞一高一低。如果遇到敵人,則寶船會高掛五盞燈。如遇下雨視線不佳,則以鼓與鑼代替,傳達出前進、後退、集合等命令。每一艘船都必須清楚這些旗號與燈號的標準流程,才能確保所有船隻在最短時間內收到命令,如神經傳達般無礙傳達。 嚴密的分工組織-50種職業人員,連媽祖都有專職香公 此外,為了每次平均兩年的航行順利,船隊配有超過五十種的職業人員。例如,觀天象的陰陽師、教學的老師,甚至,連媽祖都有專職的香公,一天三次對著媽祖燒香。遇到颱風時,香公就會朗誦經文,祈求媽祖保佑,以安定民心。連隨行翻譯官若不幸在海上死亡的變數,都考慮進去,鄭和會根據造訪國家而挑選的翻譯官都是會說兩種語言以上者。此外,在醫生方面,平均一百五十位水手配一位醫生,還按咽喉、眼科、接骨等科別;為了讓人員適應海上枯燥生活,甚至還安排心理治療師隨行。此分工之精細,較之現在的大型遠洋艦隊,有過之而無不及。 鄭和綿密的完美管理布局,甚至讓船隊安然度過天災與戰爭兩大危機。 首次出航,鄭和船隊南下經過馬祖島,船上的陰陽官(觀測天候)發覺東南天空有厚重黑雲形成颱風,直逼船艦。這時鄭和步出艙外,聽取報告後,大手一揮,船上掌舵、管纜線、架帆的水手立刻依照訓練定位,協力穩固繩索篷帆。 同時,一旁的道士則快步進入天妃室(供奉媽祖的神壇)祈禱,耳邊的鼓聲與鑼聲響起,按照長短聲更換隊形。前營隊伍立刻更換方向,往閩江琅岐港駛進靠岸,頃刻完成部署。這個強烈颱風在海上肆虐兩天才消失,但鄭和僅損失五艘小船、八十名士兵,僅占所有人數的○...三%。鄭和首次出航便能將損害管制控制到○...三%,足見其分工訓練,這是滴水不漏的細節競爭力。 另一次危機,發生在第三次出航。明朝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鄭和船隊經過錫蘭山國(斯里蘭卡)時,該國國王覬覦鄭和船隊的財寶,表面上邀請鄭和與兩千名士兵到島上參觀,暗地卻派五萬餘人去襲擊鄭和船隊,並且伐木擋在海上,斷絕鄭和船隊。 鄭和發現後,趕緊派出擅長作戰的指揮軍官拿著「印信」,帶著二十名勇士偷潛回船隊,當「鄭和分身」在海上指揮船艦與錫蘭山海軍對峙;另一方面,鄭和親自帶領士兵突圍出城,並俘虜了該國國王,獲得勝利。印信,除非有絕對信任,否則等於把軍權整個交給屬下的人,很可能被奪位,但鄭和卻敢在第一時間把印信給指揮軍官。這支「世紀之最」的海上船隊,在這次危機中展現突出的化解力。 在產業廝殺激烈的微利時代,注重細節還不夠,注重細節中的細節才有競爭力。而競爭力的源頭,回溯六百年前鄭和出航那天,就有了解答。六百年後,重新看鄭和,他不只是一名太監,更是一位卓越的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