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蠟筆小昕&小沂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一)活動量

2005年08月15日
公開
12

轉載自幼兒氣質培養手冊 觀察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因材施教也愈早愈好。體諒並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當他在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遭遇困難時,他最需要的是你的了解與協助。如果孩子的行為會為你帶來困擾的話,不要莫可奈何,以下有一些策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考使用。本期先談「活動量」。 □活動量高的孩子 活動量高的孩子常動來動去,靜不下來,爸媽應儘量避免讓他喝可樂或吃糖果之類的東西,因為這些飲料或食物會讓他更興奮,更靜不下來。針對這類型的幼兒,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顆包容的心:爸媽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在家裡跑來跑去,或不肯好好坐著吃飯等現象,並非他故意搗蛋,乃因其天生氣質所使然。 2. 注意孩子的安全:這些孩子不是跑來跑去,就是東跳西跳的,如不小心或大人不在旁邊時,可能就會有一些小意外發生,例如可能趁大人不注意時爬到高處,然後說:「媽媽,你看!」接著就往下跳,讓一旁的你捏了一把冷汗。有個媽媽也做了這樣的分享:「我的孩子喜歡在家裡跳來跳去,有次竟然撞到桌腳,縫了七針,真是把我嚇壞了。現在家裡頭只要有尖角的地方,我都會用軟棉墊把它包起來,以防意外再度發生。」 3. 發洩過度精力:無論在家或在學校,每天都應該有適當的場所讓他盡興地活動,一次以20至30分鐘為限,例如爸媽可帶他到住家附近的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或購置室內彈簧墊或腳踏車,讓孩子消耗旺盛的精力,以免有焦躁不安的現象出現。 4. 安排規律的生活: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興奮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此外,爸媽對他的活動應能適當的接納與約束,避免過分的嘮叨或放任。 5. 陪同孩子做靜態活動:根據研究顯示,青少年的犯罪與活動量之間有關聯性存在,換句話說,到了青少年時期,活動量大較活動量小的孩子更有犯罪的可能性。為了防範未然,除了讓他發洩過度的精力外,也應該培養他做一些靜態性的活動,如畫畫、拼圖、堆積木等,讓他養成靜下心來的習慣。 6. 讓孩子當小幫手:爸媽可向老師建議,如果上課時孩子有坐不住的情況,希望老師能讓他起來擦擦黑板、發發本子或者是跑跑腿,讓他活動一下,這樣對他的學習效果會有幫助。 □活動量低的孩子 活動量低的孩子不喜歡運動或戶外活動,尤其是住在都市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室內打電動、看卡通或看書,使得他們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帶上眼鏡,所以父母需特別留意這些活動量較小的幼兒。 1. 鼓勵嘗試動態活動:大人或許會認為他們比較好帶,因為比較不需要你陪他們或擔心他的安危,但我們深知,兒童階段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爸媽應鼓勵他多運動,否則會影響肌肉發展,造成所謂的「近視兒童」。 2. 鼓勵親子體能活動:爸媽除了要注意孩子動作方面的發展外,必要時也應由父母帶他做體能活動,這樣不僅可增進孩子的體能,也可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目前市面上有關這方面的教材不少,都可參考之。 3. 固定體能課或戶外活動時間:無論活動量大或小的孩子,每天應給予戶外活動的機會,以活絡筋骨。當然,老師應特別留意活動量小的孩子是否會主動活動,否則可請小朋友或老師主動帶著他運動。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二)規律性&適應性

2005年08月15日
公開
17

轉載自幼兒氣質培養手冊 規律性 □規律性高的孩子 按部就班的他,一切都像有個時鐘在旁邊似的,一分一秒要做什麼事,他都有計畫地在進行著。爸媽對於這類型的小孩,可參考下列方法。 1. 訂時間表:在嬰幼兒期,爸媽就應該訂出一個時間表,例如幾點幫孩子洗澡,幾點吃飯,幾點睡覺等,應將孩子的作息時間排出來。 2. 提前通知:如果約定的時間有任何變動,需事先告知,例如週末全家人預計到動物園去玩,但爸媽因有急事必須延期時,就必須提前告知:「女兒呀,這週末我們本來要帶你到動物園去的,可是因為外公突然生病住院,我們必須到醫院去,下禮拜我們再到動物園去好不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規律性低的孩子 毫無章法的他,常不按牌理出牌,令人摸不著他何時需要什麼,需要多少,因此常令爸媽手足無措。爸媽可參考下列方法。 1. 配合生活作息:爸媽應設定孩子吃飯及睡覺的時間,即使孩子肚子還不餓,一到用餐時間,還是要跟大家一起吃飯,配合家裡的生活作息。爸媽可說:「我們知道你現在肚子還不餓,可是我們希望你陪著我們吃飯,即使不想吃,多少也要吃一點。」 2. 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如下課回家,訂時間,讓孩子將功課做完,或固定時間洗澡、吃飯或就寢,如果他做得不錯,可給他適當的獎勵。 適應性 □適應高的孩子 對於任何好或壞的人事物,孩子馬上就能照單全收,因此身為父母者,應該幫他仔細把關,避免一些危險的事情發生。尤其這些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父母應該特別留意孩子周遭的朋友或大眾傳播媒體,注意是否受其影響,而有不適切的言語或行為出現。 □適應低的孩子 假如孩子是低趨進性,但有不錯的適應能力,多少還是能彌補退縮所帶來的一些損失;不過,如果他適應能力又不好時,孩子在學習上就會比其他小朋友辛苦。爸媽可考慮下列做法。 1. 了解孩子的特質:爸媽應了解孩子對新環境或新事物的適應期要比其他小朋友來得長,所以不要拿別的小孩與自己的孩子相比。 2. 環境有大變動時,提早準備:如搬家這件事,孩子要接受新的生活環境、鄰居、學校等,必須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及精神來適應,也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所以當環境有大變動時,父母應該事前安排機會,讓他熟悉未來要生活的情境。 3. 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例如剛進入幼稚園,有些孩子一兩天就能適應,但有些孩子卻過了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都還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所以應給他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變動。 4. 有充分時間及機會複習功課:孩子因適應問題可能在功課上差人一截,大人應鼓勵他在家預習及複習功課,不要因功課落後而不喜歡上學。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三)趨進性

2005年08月15日
公開
14

轉載自幼兒氣質培養手冊 大方外向的孩子 趨進性高的孩子,小時候不怕陌生人,誰抱他都好。記得曾有電視台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他們就去找在路邊玩耍的小朋友,一旁有隱藏式攝影機在拍攝,叔叔就問她說:「小妹妹,你知不知道附近的良昌書局在哪裡,叔叔想要到那裡去。」小妹妹說:「你往前走,然後左轉就到了!」不一會兒,叔叔又回來問:「小妹妹,我還是找不到,你要不要帶我去?」小妹妹回答:「好啊!」像這類孩子大方的表現,有時也會帶來危險,爸媽應注意下列事項。 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等,譬如:「弟弟,媽媽知道你體力很好,喜歡東跑跑、西看看,不過,在學校或公園有工地在施工時,就不要過去!」 2.給予適當的限制:尤其出門前要先叮嚀,例如:「我很高興你一下子就跟別人打成一片,不過,你不要隨便告訴不認識的人我們家住在哪裡,也不要隨便跟別人去任何地方。」像這樣給予有效的限制。 害羞內向的孩子 害羞內向的孩子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等,常常會有退縮的傾向,這類孩子在家是活潑的,但出外或在陌生人面前就會害羞退縮,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應有顆諒解的心:這些比較內向的孩子,當家中有客人來訪時,他們可能會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或爸媽外出找朋友時,就會躲在父母後面,不好意思面對他們。遇到這種情況,大人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認識你的朋友,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要了解害羞內向是天生的,他們有時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給予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爸媽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儘量帶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提早讓他們熟悉新事物,才不至於每件事都是新經驗。 3.採取逐步漸進的方式:在入學後,對於新的學習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這個階段,無論是在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上課時間和情境佈置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爸媽可嘗試下列的做法: .第一步:可以帶孩子到學校附近的街道走走。 .第二步:幾天後,再帶孩子從學校門口經過,並且說:「那邊有好多的小朋友。」讓孩子多看看這個學校。 .第三步:幾天後,又經過學校,爸媽可問孩子要不要進去看看。如果孩子還是覺得怕怕的,爸媽也不需要強求孩子一定要進去,否則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讓孩子對學校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第四步:如果孩子願意進學校,可帶孩子玩玩戶外遊樂設備,如果老師在,爸媽可與之打招呼並閒聊一下。 .第五步:隔天再去學校時,如果有小孩在玩,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第六步:這時候爸媽約可帶孩子上學,如此一來,他就不會在門口大哭或者不願進學校去了。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五)反應強度

2005年08月15日
公開
9

轉載自幼兒氣質培養手冊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這些孩子往往一生起氣來就拳打腳踢,甚至傷害自己,他的喜怒哀樂非常明顯的表現於外,別人很快就知道他生氣或者快樂,對於這些孩子,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爸媽不可因為他情緒反應激烈而妥協,才可避免孩子亂發脾氣。 2. 他強,我不強:當孩子在發脾氣時,大人不要受他影響,跟著生氣,否則可能會看到大人與小孩怒火相向,誰也不讓誰的畫面,導致親子關係惡化。這時你所能採取的只能是「他氣,我不氣;他強,我不強」。 3. 防止他傷害自己的身體:孩子情緒反應過度,有時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搥牆或跺腳,除了應給予適當的處理外,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他傷害到自己。 4. 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經常用自己的肢體來表達內在的情緒及感受,為防止有任何身體上的傷害,爸媽應提早訓練他們用語言或畫畫來表達其內在的情緒。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對於一個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而言,他的喜怒哀樂很難被察覺,種種需求也不易被注意到,其幼小心靈常會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落寞感。所以當孩子在一旁嚶嚶啜泣時,爸媽必須察覺到他的難過,並且走到他身旁,輕輕地摟著他,問他:「弟弟,發生什麼事啦,讓你覺得這麼難過?你要不要說說看!」 對於情緒表達比較弱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嘗試從她的繪畫中看到她的內心世界。有一次,我到幼稚園做校園輔導,學校老師告訴我:「王老師,我們有個媽媽說,她家五歲大的女兒最近一個月都在說『往生』這兩個字,能不能請你幫我們了解這個孩子?」之後,我就去找這個孩子聊天,閒聊中,她說:「往生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開車開好久……然後好多人……」孩子的回答不甚清楚。 後來,我和該班老師討論了一下,並且請她有空多和孩子聊聊「往生」這件事,聊完後,拿一張畫紙,讓孩子畫畫。過一段時間後,老師拿了一疊畫紙給我,畫中有爸媽兩人;連續幾張畫之後,在11月23日有一張四個人的圖畫,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說:「這是奶奶躺在棺材裡,媽媽在旁邊哭,另外兩人是爸爸和台北的奶奶。」如圖7-2所示。據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畫完奶奶躺在棺材的這張畫之後,因為接下來是12月,孩子就開始畫和『結婚』有關的畫了!」 藉由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往生」這件事一直影響孩子近一個月來的思緒,不過,只要讓她畫出來,或將情緒表達出來,這件事就不再影響她了。所以對於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應儘量鼓勵他說出心中不舒服的事,也可以多準備一些紙張,讓他畫出自己的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