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涵茹媽咪

日期

#Tag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轉載)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文�張曉卉 2006.03.29 有所幼稚園,採行融合教育,堅持要收發展遲緩兒童, 卻年年額滿,更有媽媽一懷孕就來登記排隊。 魅力何在? 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台灣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得挖空心思來招生。 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隱身在台北市某個巷內,毫不起眼、內部裝潢更是簡樸, 並從不做招生傳單,雖是雙語教學,但教的是「國、台語」,沒有娃娃車、不供餐,家長必須親自接送還得自做便當。 並且,明白告訴家長,除了蒙特梭利教學,還採「融合教育」,換句話說,幼稚園有收各種發展遲緩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就讀,「抱歉,家長務必先來參觀才能登記」。 這麼龜毛,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依舊吸引許多父母慕名而來,至今還有四年前( 91年)來登記的娃娃還在等候名單上。 阿扁總統千金陳幸妤也是排隊輪到才讓金孫趙翊安得以入學。 但有些父母只是來參觀,便感動得流淚,更堅定要自己小孩來念理想園。 「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主流 簡單地說,融合教育是把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的孩子編在同班, 一起上課學習,透過老師的帶領,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教學。 早年,6 歲以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多半是送到教養院或到啟智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學習, 然後銜接到國小啟智班、啟聰班等特殊班級上課。 長久區隔一般孩子與遲緩兒的結果,可以從現在一些大人的言行看出來。 不少父母抗議學校收發展遲緩兒童,認為會「拖累全班的學習表現」, 還有老師要念普通班的遲緩兒家長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家長送孩子來念,過一兩天又氣沖沖把孩子帶回家,說『我家小孩不要念啟智中心』 投入台灣早療三十年,在慈母幼稚園實行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表示。 如今,融合式教育已漸漸成為世界教育方式的主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或立法上,應採取「融合教育觀念」, 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讓所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 愈會吐的孩子愈要收 「理想園」在18 年前成立時就採取融合教育。 50個學生中每年平均收5∼ 6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 三月某個星期二早上,走進理想園,聽不到一般幼托園所常有的童聲喧嘩,整體氣氛安靜愉快,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理想園不分班,用混齡、小組個別化教學方式, 有上百種學習內容供孩子自由選擇。 無論那個孩子,就算是遲緩兒童也一樣,當他選擇做一件事, 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包括把物品從教具櫃拿出到最後收拾歸位。 兩間大教室裡,有孩子專心拿沾滿泡沫的海綿刷桌子;有的正練習用刀把紅蘿蔔切小塊再用牙籤串起排好; 有兩個女生在拼世界地圖認國家;有個小男生今天選插花,正忙著選花剪枝 ……, 老師視每位孩子的發展需求給予引導。 7歲、中度發展遲緩的阿文,正從盒子拿出「ㄕ」拼「書本」的注音; 4歲、重度發展遲緩的宣宣(化名), 智能只有約幾個月嬰兒程度,她弄亂了一個小女孩堆好的積木,小女孩看看宣宣,說了句「請不要拿我的(積木)」,撿起積木繼續做。 5歲、長得俊秀白晰的阿德是動作不良型腦性麻痺兒童。他腿綁沙袋、坐在小椅子,歪著頭、努力用不聽使喚的右手握住桌上的布條, 拉向另一邊。有個大班年紀小女生經過,看到阿德鼻涕、口水滴滴答答往下淌,跑去抽了兩張面紙幫阿德擦拭,然後就走了。 「阿德,好棒,你已經拉一半嘍,加油!」老師走過來鼓勵他,阿德笑了。 過一會兒,阿德在老師協助下坐上自己專屬的三輪車,按了溝通版「喝水」,老師用小鋼杯水餵,走過來一位小女生說,老師,我想餵阿德喝水」。 「阿德,你願意讓欣宜(化名)餵你喝水嗎?」阿德點頭,老師教欣宜一手拿鋼杯對好阿德的嘴,一手拿小毛巾墊在下巴,阿德慢慢喝完,向欣宜點頭並按下「謝謝!」 在理想園,這一切做得自然,沒有小朋友因為阿德動作不便而大驚小怪或排斥他,連小翊安也會幫阿德擦臉、擦口水,為阿德加油打氣。「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學來的,老師們從言行中作給孩子看,創造了友善、接納的環境,」園長吳玥玢說,理想園18 年來從不挑學生、沒有拒收過發展遲緩兒童。鋼琴家蕭雅雯的女兒逸華是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七年前逸華3 歲時曾到一所知名幼稚園上學,半年後園方卻以家長抗議為由請逸華轉學。收到理想園入學通知,媽媽告訴園長逸華雖4歲但還不會走路,且在陌生環境會一直嘔吐。「沒關係,孩子愈會吐、愈要收留,」吳玥玢表示。理想園的老師們努力讓遲緩兒童和別的小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老師想盡辦法教逸華自己掛外套、放便當,還專程跑去天母瞭解、學習逸華的復健課程以便在理想園也同步進行。有天中午,蕭雅雯去接女兒,看到整個園上演空城計,留守老師說孩子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了。「逸華連站都站不好,怎麼去?」正納悶心急時,遠遠看到老師孩子們浩浩蕩蕩出現在巷口,中間夾著一輛小拖車,逸華坐在裡面,就這麼被老師、小朋友拖去玩。還在公園草地上鼓勵逸華和其他人一樣抱住一棵樹,誘導她站起來走路。「這是多大的心意,」蕭雅雯滿心感激。 孩子比大人寬容 從融合教育,普通孩子認識了遲緩兒童,學會接納並給與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從普通孩子學會互動,熟悉正常社會運作。吳老師說,當孩子問:「他怎麼了?」老師只需把發展遲緩的實情告訴他們就可以了。如果有孩子問老師:「為什麼他(自閉兒)會打人?」老師說:「就像你會感冒一樣,他身體裡面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 孩子之間也會有他們自己解釋與處理事情的方法。 比方有小小孩問大一點孩子,「為什麼阿德會流口水?為什麼他不把口水吸進去」?大孩子說,「因為阿德生病了,嘴巴閉不緊啊。」小小孩繼續問,「那他什麼時候會好?」「他不一樣,好不了。」聽到這些,總令人驚異孩子的包容力比大人寬厚太多。 「讓遲緩兒在社會上自在生活,」從事特教多年、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老師易曼點出融合教育的好處。 吳玥玢老師特別提醒遲緩兒的父母,要為孩子奮力爭取該有的早療。不管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到醫院或發展中心做治療,別抱著「有人願意收我們就好了」的被動消極態度,多和老師、治療師溝通,討論怎麼配合可以讓孩子更進步,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就像阿德,雖然動作不便,卻非常聰明,好好教他,幫他建立自信,他有可能是第二個孫嘉梁(腦性麻痺的台大數學碩士),」吳老師說。 吳玥玢長年堅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已得到迴響。經常有學生家長送點心水果來;從理想園畢業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經常跑回來幫忙。吳老師欣慰地說,「我有個(理想園)孩子成績可以上台大,他卻選擇去念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公費生;另一個孩子今年甄試上了台大護理系,在自傳裡提到,因為小時候在理想園接觸到發展遲緩的同學,埋下她想念護理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想,這是多大的回饋。 謝謝peter兔的媽的分享文章

分享-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2007年01月21日
公開

作者:瑪格麗特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外籍好幫手,潛藏危險多?雇主應注意隱性的傳染病!

2007年01月11日
公開

2007-01-10 外籍好幫手,潛藏危險多?雇主應注意隱性的傳染病!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社區傳染病組 胡寶筠護理長 九十五年一至十二月臺北市共有二十五件外籍人士,經通報檢驗發現染有法定或非法定傳染病,分別有蟲媒感染(瘧疾及登革熱等),肝炎及猩紅熱…等。這些個案當事人多為家庭幫傭,常需處理食物或照顧老人幼兒,往往在毫不知情下,讓這些外籍人士成了隱形傳染病的寄件人。 這些疾病的主因,多未能在外籍幫傭入境時即查知,反而是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出現症狀或例行體檢時才診斷通報,對其所服務的家庭成員健康有一定威脅,需要雇主們多注意。 這些傳染病中,經由糞口傳染的疾病包括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感染等共有五例,約佔31.3%。所謂糞口傳染,疾病是由於入廁後,因洗手不完整,以致於細菌殘存於手指間,藉由所觸摸過的環境或處理食物等方式,傳遞給其他人。 由於外傭常需處理雇主家的飲食,染有傳染病不僅依法須遣返出境,亦可能造成僱用家庭成員的潛在性感染。此外,除糞口傳染外,其他的傳染病亦包括蟲媒感染(56%)、肝炎(8%)及其他類感染(24%)疾病,同樣可能對僱主造成健康威脅或外傭必須遣返的不便。 近年來因社會變遷,家庭人口數減少,加上經濟不景氣衝擊,青壯年人口大多需要外出工作,對於家中幼兒或長者,常需聘用外籍工作者來協助照顧,這種情形在臺北市更是明顯。然而,這些家居生活協助者來自外國,其生活習慣、原生國的衛生條件或是當地的傳染病,都與台灣大不同,以致有些潛藏的傳染性疾病,在進入本國大門後才出現症狀,甚至在毫無症狀的情況下繼續傳播,形成了隱性傳染病的寄件人。 對於家中必需依靠外籍工作者協助的朋友,提出ㄧ些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於新入境的受僱人,應要求仲介公司在體檢報告出爐後,才將   聘用人送到服務的地點。 二、依規定期安排外籍工作者接受健康檢查。 三、對於僱用人的衛生習慣應進行了解與規範養成,特別是在近身的   照顧及處理食物時務必能洗手。 如此方能確保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無慮,使好幫手更為得力,雇用期間得保無慮。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搶救落髮8大守則

2007年01月10日
公開

搶救落髮8大守則 想要有「好法子」對付「落髪」,擁有烏黑亮麗的秀髪,最好的方法還是確定遵守「搶救落髮8大守則」: 選擇適當的洗劑,保持頭皮的清潔 大多數脫髮者因為害怕洗頭會掉髮,而不敢梳洗清潔,導致油脂、塵埃、皮屑等物過度堆積,進而衍生細菌繁殖,使得掉髮數量日益增加,只要選對適合自己膚質屬性的洗髮精,頻率適當地洗髮,洗淨後注意潤絲、保濕與梳理,即使天天洗頭也不會導致落髮。 保持愉快的心情 過度的熬夜、壓力、及緊張的情緒,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皮脂腺的分泌與毛髮的吸收度,應常保持輕鬆的心情,才有可能製造出健康的身體狀況與生髮環境。 壓力並不是脫髮或白髮的直接原因,而是誘因,壓力堆積時,就製造出容易引起脫髮或白髮的身體狀況或環境。自己很難判斷壓力到底堆積了多少,因此工作過度時,或者是生活環境出現變化時,首先一定要進行自我檢查,探討原因再做調整。 遞減染髮的次數 落髮的殺手主要是不當或太過於頻繁的吹、燙、染等機械、物理、化學性傷害,使毛鱗片受損、角質蛋白流失。劣質的染、燙髮劑,易殘留在頭皮上造成毛孔堵塞,影響毛髮生長,使頭髮過早老化及脫落,應將染、燙髮的時間拉長,避免過度地傷害。 多攝取可促進頭髮健康的食物 頭髮是由角蛋白質與胺機酸所組合而成,在日常生活中.均衡的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維他命E.A.P.B群(包含魚類.大豆或大豆製品.牛乳.海帶.紫菜.海藻.肝臟.鮪魚.等物質.)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防止掉髮.幫助頭髮生長與修護,使其充滿光澤恢復彈性。 食物的攝取 可促進頭髮健康的食物有: •含有頭髮基本成分蛋白根源的良質氨基酸蛋白質。包括魚類,蛋,大豆或大豆製品,牛乳及乳製品等。 •頭髮的主要成份是含硫氨基酸這種含有大量硫磺的蛋白質,動植物性蛋白質中含量很多,在日常的飲食中,一定要均衡攝取動植物蛋白質。 •促進甲狀腺功能,頭髮發育的含碘食品,包含海帶、紫菜等海藻類。 •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掉毛的維他命E、A、P  維他命E含量較多的有糙米,胚芽米、芝麻、堅果類、小麥胚芽油。  維他命A含量較多的有胡蘿蔔、南瓜、小油菜、菠菜等黃綠色植物。  維他命P含量較多的有檸檬、橘子等,柑橘類、杏仁、櫻桃、蕎麥粉。 •促進頭皮新陳代謝的維他命B群,糙米、小麥胚芽、米糠、瘦肉、肝臟、鮪魚。 •能使頭髮充滿光澤,恢復彈性的含有膠原蛋白的食物,野山藥、長芋頭、蓮藕等。 生活作息 •壓力 壓力並不是脫髮或白髮的直接原因,而是誘因,壓力堆積時,就製造出容易引起脫髮或白髮的身體狀況或環境。 自己很難判斷壓力到底堆積了多少,因此工作過度時,或者是生活環境出現變化時,首先一定要進行自我檢查,探討原因再做調整。 •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障礙,使得頭皮的血液循環不良,於是頭髮的營養就無法送達,而加進頭髮的稀疏或脫髮。 •酒 適量的飲酒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環,對頭髮的生長是有利的,但是飲酒過度的話,反而會使毛髮受損,酒在體內分解時產生乙醛,這種物質會攻擊毛髮,具有排開血液中的氧及養分的性質,結果毛髮當然會受到損傷。 充足的睡眠 太晚睡或睡眠不足、日夜顛倒都會增加皮脂腺的分泌,使頭皮變得油膩。 適當的運動及頭皮按摩 運動的目的是增進心肺功能,使養分與能量充分地供給到頭皮的毛囊細胞。適當的頭皮按摩也會改善頭部周邊的循環,間接刺激毛囊生長。 保濕滋潤 長時間的日曬與乾燥會讓頭髮的毛鱗片受損、角蛋白流失,適當的保濕滋潤才會使頭髮水潤透亮、烏黑強韌。 感謝 穠尼法活髮中心 簡愛寧老師 熱情提供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轉貼文章: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7年01月04日
公開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 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 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

什麼時候我們應轉彎回到原點?

2007年01月02日
公開

意外的人生 作者 / 花蓮門諾醫院 黃勝雄院長 1983年以前我和一般去美國留學的華人一樣,為在學術上能出人頭地,我早出晚歸。 我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我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所以我的病人特別多。在美國時,一般的人很現實和精明,他們都會查問如果有護士或醫生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照顧的時候,他們會去找誰,他們把這樣一位醫生叫做〝 Doctor's doctor〞。 我就是許多醫生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因此我的病人最多,一年365 天要開360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有 5000人次,這樣可想而知我是多忙碌。 有時深夜歸家的途上,我會想到,我的兩位可愛的孩子不知道今天乖不乖?在學校有沒有問題? 我的心裡有時很虧欠,找不出時間在週末時應他們的要求一起去打棒球、騎馬或釣魚。 我只能自我安慰的說,我已經替他們的活動空間買下四甲地的家園,他們可以找朋友來家裡玩、 可以露營、可以游泳、可以爬樹摘花。比起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好多了。而且我要替他們存錢, 繳最好的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我要為他們存銀行的帳戶,做大學及研究院的教育基金;我要為 他們每一個人設立一個信託基金,好叫他們中年以後做事業時有個基金;我要為年邁退休的父親 設一個基金,所以他不必每個月向孩子們要錢,我要... 。 有一個星期天我們全家上禮拜堂,主日學後因我內人有婦女會的聚會,我就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 廳吃麵,然後送他們回家,我就馬上回醫院巡視病人。 在開車的路上,我的胸口開始感覺悶熱不舒服,於是我把那部完全自動控制賓士的坐位調整, 窗戶打開來通風,我想胸口痛或許會改善。但是到了醫院,停好車走進急診處入口為止並不感 到改善。我請在急診科的住院醫師替我做一個心電圖,結果是正常,剛好有一個心臟科專家走 過,就請教他的意見,他看了我的心電圖,看了我的病例,也聽了我的心臟,就判定我要住院。 他的理由是:他及大家 ( 全醫院) 、全社區,不能冒險失掉一位像我這樣好的神經外科醫生。 我辯論說,我的祖父86 歲,我的父親67歲都健在,沒有家族病歷是心肌梗塞的。 他反駁說,他們不是神經外科醫生,沒有我所受到的壓力。 結果我住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他們為我做了一套完整且近乎10 萬美元的檢查,檢查結果 是認為說大概是中國麵湯中可能放太多味精而使我的冠狀動脈產生痙攣的現象,所引起的症狀, 我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第四天早上,我從加護病房出院,就走到開刀房做手術。是責任感和榮譽感,既理性又感性地, 我這樣做了。 但是,從此我的人生觀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住院的期間我看了很多書,其中一則是俄國 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 ... 故事這樣說: 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貧瘠的土地,他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要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have to save something for rainingdays 。(我務必積蓄五穀,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位天使聽到了,覺得農夫很可憐,就靠近對他說:「你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做起點,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子回到原點時,我會將圈圈以 內的土地贈送給你,讓你飽足。」 這個農夫真是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他想:我這輩子夠用了,這塊地所產的五穀能供我一輩子。他想停下來了,但是 又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應該為我的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的家產才是,於是又 跑了一個鐘頭,他又渴又累、汗流浹背。他往後看,離起點的地方已經很遠了,也許應該折回。可 是他又想起了他的兄弟姐妹,他再往前跑了一段。他的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他開始想:唉!我畢竟年紀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我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點路。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連回到原點的機會也沒有。當然,什麼土 地都沒有得到。 故事的精神是說:當人太貪心時,最終會變成什麼也得不到。 :從此以後,我修正了我的人生觀,我開始回轉,不應該像那農夫一樣貪婪不知足。 :我每一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做義工,做短期的醫療宣教師,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也打算從 55歲到 65 歲獻給主用。 這期間使我有機會遇到了很多朋友和信仰的前輩,也學習到服侍人的樂趣。 1984年在墨西哥的全世界基督徒醫師會議中,認識了手外科及痲瘋病專家 Paul Brand 醫生,成了我 的朋友。 1985年在拜訪 Sister Mother Theresa 時,學習到了她節儉的真理,她告訴我說「 Live Simple, 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 -因我們的節儉,所剩下的資源可供給成千的貧困 人繼續生活下去。 1986年我來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月,第一次和前院長 Dr.Brown 相處,有一天晚上他請我和內人去 他家吃飯,我發現Mrs. Brown 的手指頭因為花蓮的濕氣重而得了風濕症,並且有腦幹微血管的破 裂出血。 Dr. Brown也有手痛,因常吃 Aspirin而有耳鳴和重聽。 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繼續為後山交通不便、醫療不發達的台灣人奉獻了前後將近有四十年之久的 時光。使我這個台灣人真感激又羞愧。 1990年薄院長退休回美國,連退休後的住家都沒有,這種捨己為人的情懷更教我佩服。 1991年他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他呼籲:「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 我盼望台 灣人,尤其是台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為自己的同胞,尤其是弱小無助的、需要人照顧的花蓮百 姓服務,很可惜!台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到美國比較近,沒有人要去花蓮,倒是很多 人跑到美國來。」 他的這句話很扎心,對我來說,好像是在對我說的一樣,也更進一步的把我拉回到我起跑的原點 --台灣。 我1993年底回來接下薄院長的使命-去服侍最小弟兄當中的一位,就是服侍上帝。為原住民、為 偏遠地區的人民健康來服務。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我能在台灣頭部外傷頻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應用我的專 長-腦神經外科。 天使沒有應允我土地,但是祂賜給我很多平安、給我豐富的生命、給我很好的健康。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是跨越世紀的現代人,我們一直在往前跑。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應該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3/54790/2.wma

轉貼文章:研究:家長應給予孩童較多玩耍時間

2006年12月30日
公開

【大紀元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文編譯報導) 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研究指出:家長應給孩子較多傳統的玩耍方式和時間,乃孩子健康成長真正所需。 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很早即開始為孩子竭盡所能地安排各種學習活動。例如,影音多媒體教學、才藝學習課程等,無非都是要提升他們的能力。 主導該研究的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小兒科醫師肯尼士-金士柏(Dr. Kenneth Ginsburg)對此表示,孩子真正要的是自發性地自在遊玩。 例如,追蝴蝶、玩積木和洋娃娃等真實玩具,或是和父母親在地板上玩耍。然而,這些樂趣卻在父母希望孩子能習得更多新知的期盼下,不知不覺被犧牲掉了。 來自伊利諾州威爾梅特(Wilmette)的珍妮佛-葛娃希歐(Jennifer Gervasio),有個五歲男孩和1個三歲女孩。為了孩子在未來比別人有更多競爭力,她安排每周3天讓孩子上幼稚園,每周參加1次兒童簡易棒球運動和芭蕾舞課程。 珍妮佛說,其實和別人相較之下,這算是輕鬆了,但她發現兒子竟因此找不到玩伴。於是她開始讓孩子花許多時間去尋找昆蟲、在海灘盡情奔跑、自由地讓他們去做喜歡的事。 「畢竟,當孩子和父母從事缺乏意願的事情時,彼此都會感到壓力,況且自在的玩耍,也是部份值得珍惜的孩提歡樂時光。」研究如是指出。 事實上,已有許多報告顯示,自由自在地玩耍可幫助孩子提升創造力、找到他們自身熱愛的事物,更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肯尼士醫師提醒家長,應注意沉迷電玩的小孩子和年紀較大的孩童,因為他們下課時很少休息,長期坐著更增加了肥胖的危險性,許多孩子也容易變得沮喪。 著名的小兒科醫師兼學者貝瑞-布拉司頓(Dr.T.Berry Brazelton)對此也深表讚許。他認為,給孩子太多功課和規定的活動,會剝奪孩子做夢、幻想和建構想像未來的機會等。 最近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的一項調查發現,小朋友放學後看電視或打電玩,確實會影響第二天的課業表現,而且看電視時間愈久,課業表現愈差。 據悉,房間有電視的小朋友,其數學和語文類的成績比房間裡沒電視的小朋友,低8分左右。但如果小朋友在週末看電視或打電玩,且一天不超過四小時,對課業影響則不太大。 這項調查是訪談新罕布夏州和佛蒙特州四千五百名中學生的結果。對此,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學生一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小時。 (資料來源: 美國小兒科學會)

轉貼文章:自然懲罰─ ─ 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2006年12月29日
公開

作者﹕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我認為,在孩子道德和品行教育中,應多採用自然懲罰的辦法,而儘量少使用人為懲罰。 如何區分自然懲罰和人為懲罰呢?前者是依據等值、等同的原則,對一種錯誤行為的回應,目的是讓孩子在這種回應的經歷中,增加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經驗。後者是由父母或老師根據孩子的錯誤行為,人為決定的懲罰回應。 從下面幾個例子,可以進一步瞭解二者的區別。 幾乎每個有幼兒的家庭,都經常發生以下「弄得一團糟」的情形。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來,丟得滿地都是;或早晨出去散步,回來後把摘回來的花,丟得滿屋子都是;或給布娃娃做衣裳,碎布、剪刀扔下就不管了。那麼,這時誰要來收拾殘局呢?通常是由他人或父母。 自然懲罰的原則,則是讓孩子自己去收拾,並告訴他如果不這樣的話,下一次,就得不到這些玩具,或不許再去散步。顯然,這是一個自然的後果,沒有擴大,也沒有減小。孩子自己也會承認。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孩子也會改掉這個毛病。此外,還可以讓孩子明白,任何快樂,都需要付出勞力才能得來。 再舉一個例子。不久前,我聽說一個叫康思坦絲的小女孩,因為動作慢而受責罵,她總是在團體活動時,讓別人等她。如果採用自然懲罰的方法,則是遲到了,就不再等她,讓她在家裡待上一兩次。人為的懲罰,則是責罵一番,然後繼續等。前者給了她經驗,後者則除了讓她當時有點緊張外,什麼也沒得到。 如果,一個小男孩把文具用品弄丟了鉛筆、刀片或書包,自然的懲罰就是,先讓他感到不方便,然後用他的零用錢去買,或讓他幫忙做家事來換取。人為的懲罰是,責罵一頓,甚至體罰一次,馬上又買新的給他。前者讓孩子明白鉛筆、刀片或書包,都是要付出金錢或勞力的,讓他透過自己的代價來懂得珍惜和不浪費。後者則除了父母憤怒一番,孩子大哭一場,什麼也沒有教給他。 如果一個做哥哥的,把妹妹的手弄傷了,自然的懲罰是,讓他承擔妹妹治傷的費用,沒有錢就扣掉零用錢,或賣掉幾件他的玩具的辦法,同時,取消兩次他與妹妹都可以享受的娛樂或消費。 如果,一個孩子拿回別人的東西,做父母的要弄清楚是否經過他人的同意,如果沒有,則要和孩子一起送回去,嚴重的,應該和孩子一同受罰。相反的,如果把孩子從別人那裡拿回的東西留下來,也就留下了孩子的壞習慣。 一個成長中的男孩,隨著力氣的增加,常常會做出一些暴力行為來,自然懲罰的方法是,讓他自己承擔經濟和道義上的後果。比如,一個孩子如果打了自己的祖母,那麼,除了承擔醫治祖母所需的費用外,還必須承受家庭成員嚴厲的批評、指責,並要求他用愛的方式使祖母諒解。 一個孩子如果辱罵了另一個孩子,則必須要求他道歉;如果是在同一個班上經常發生這種事,則必須要求這個孩子在更多人的面前道歉,並說明理由。嚴重的情況下,則需要以假設和演戲的方式,讓他也受到辱罵,然後,請他談談這時的感受,以啟發他的同情心。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轉貼文章:不要讓「過度」摧垮孩子的身心

2006年12月28日
公開

作者﹕文/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 可以看出,緊張的學習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在一個模範公立學校,總有一些病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是常見的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覺得頭痛,有的幾個月來都是如此,還有一部分人是整個垮了,不得不休學。 大自然是一個嚴格的會計師,如果在某方面,你要的比他準備的多,他就會在別的地方減掉一些來補充。如果你照他準備的進行,分量恰當、種類合適,最後,你會得到大致平衡的發展。 可是,如果你不斷在某方面透支,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會作出反抗,連應該給你的也拿了回去。 永遠不要忘記,身體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心智發展是不需要精力的。 一個人運動過度,就一定會使思維能力下降,終身從事肌肉勞動的農民,心智活動就少一些;一個人長時間的思考,特別是機械記憶,身體機能也必然下降,反過來,它產生的後果一定會是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多愁善感。 這就是上帝賜給每一個生命的心智和身體機能的一致性。人在渴望、懼怕、憤怒、歡樂時,心臟會跳得更快,需要身體供給的能量會更多。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怎能使一個發育中的身體欣欣向榮呢?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在人體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轉貼文章:生活中開始孩子的自然教育

2006年12月27日
公開

作者﹕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 從在一個暴風雨夜的經歷,至今,仍深深留在我和小史賓塞的腦海裡。 那是個夏天的夜晚,一整天的豔陽高照,使得空氣悶熱難耐。突然, 一道閃電劃破夜空,雷聲從遙遠的天邊隆隆傳來,似乎顯得越來越憤怒。 百葉窗簾哢哢作響,屋外的榆樹枝刮擦著屋簷,狂風夾雜著雨點, 呼嘯著從窗戶縫鑽進,聲音如鬼哭狼嚎。偶爾, 一道閃電把房間照得像白晝一般。此時,我聽到小史賓塞害怕的驚叫聲 ,我趕緊跑到他的房間,只見他用床單蓋在頭上,渾身發抖。 我坐在他的床沿,用手輕輕拍著他,讓他慢慢安靜下來, 然後對他說:「孩子,聽!暴風雨中有歌聲呢,你聽到了嗎?」 小史賓塞果然不再緊張,凝神聽了起來。 一聲巨大的雷聲,又是一道閃電,「孩子,聽,那鼓聲敲響了。」 一陣狂風吹起來,嗚嗚地直響,我又說:「暴風雨的樂隊裡, 又多了一把大提琴。」 「不,不只一把,好像是很多把。」小史賓塞說。 我輕輕地撫摸著他的臉,心裡由衷地高興。 夜裡,暴風雨一直持續著,我們也一直在聆聽,直到風雨停歇, 小史賓塞和我都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第二天早晨,小史賓塞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 「我聽到了,多麼雄壯的音樂啊!」 從德文特河邊到鎮上,有一條羊腸小路,路兩邊長著一大片矢車菊。 有一天,小史賓塞像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一樣, 指著小路兩邊長得又高又密的矢車菊說: 「看呀,為什麼這兩排矢車菊長得這麼高,而且花朵又大又多?」 小史賓塞為他的發現欣喜若狂,著急地問我為什麼。我告訴他, 每天都有人提水從這裡經過,總會灑出一些水來, 正是那每天一點一滴的水,使它們比其他矢車菊得到更多的滋潤啊。 小史賓塞恍然大悟,彎下身去看那還掛在矢車菊葉片上的小水滴, 那專注的目光,讓我感動萬分。我知道,從這兩排矢車菊, 小史賓塞已開始明白了愛的道理。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茱莉身上。茱莉是一個有著長長捲髮的漂亮姑娘, 遺憾的是,她的雙耳有些失聰。儘管還能聽到一些聲音, 但她已漸漸對自己喪失了信心。秋天時,茱莉的母親把她交給了我。 這對我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無論我講什麼,她都不能集中注意力,顯然她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不能自拔。放一段雄壯的音樂給她聽,開始會好一點,但接下來,她又魂不守捨了。 我決定試一試新的方法。我把聲音關掉,也把書本闔上。 我說:「茱莉,我們不再用耳朵聽,讓我們用心來聽, 聽大自然的聲音,也聽我們內心的聲音。」 我把窗戶打開,屋外是一小片濃密的榆樹林,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 輕輕地顫動。一陣陣清涼的氣息,從窗外飄來,小茱莉把手放在胸口, 入迷地聽了起來,漸漸地,她的臉上煥發出異樣的神采。 我知道,她正在聆聽自己內心和大自然的聲音。 兩個月後,茱莉回家了,一天,她母親激動地跑來告訴我: 「史賓塞先生,你對茱莉做了什麼?她竟然能專心聽別人講話了, 而且整天蹦蹦跳跳,比以前活潑多了。」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轉貼文章:如何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2006年12月26日
公開

作者﹕文/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 一方面,專注是與孩子本能的好動、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相矛盾的;另一方面,專注又時常表現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總之,專注是與一般孩子的特點相矛盾的,需要透過誘導和重複,來使他們養成專注的習慣。 我認為,在孩子求知和現實的行為中,缺乏專注是十分常見的。淺嘗輒止、興趣轉移、東遊西蕩,幾乎是每個孩子都可能出現的狀況,我認為,孩子透過這些自然的方式,也能獲得一些知識,但如果能加上一點專注的習慣,則會更好。 小史賓塞從七歲開始,我便培養他專注的習慣,這點使他後來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終身受益。我的計畫分為幾個方面:一是透過一些小實驗,啟發他明白專注的含義和作用;二是透過幾件有趣的事,培養他專注的習慣,並讓他體會專注的快樂;三是把一般的專注引伸到求知上,然後在生活中加以重複。 一天,我和小史賓塞出去郊遊,並準備在外面野炊。小史賓塞一聽到要野炊,簡直樂翻了。到了德文特河的上游,我們已經饑腸轆轆。於是,在一塊大石頭後面,搭好了灶台,撿來了一些乾草和枯樹枝,準備生火做飯。但是,我們都忘記了帶火柴。怎麼辦呢?小史賓塞急得沒了主意。我提出一個想法,要是能利用太陽光把乾草點燃就好了。小史賓塞趕緊把乾草放在太陽光下,等了很久,乾草只是被曬熱了,並沒有著火。 我又提議,要是能把太陽光長時間地集中在一點上,草一定會被點燃。小史賓塞完全同意這個辦法,但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正當他有些洩氣的時候,我從背包裡取出一個凸透鏡,用石頭固定下來,然後,把乾草放在焦聚的一個亮點上。一開始,乾草也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又過了一會兒,乾草發出了聲音,然後冒起煙來,小史賓塞高興得滿臉通紅,像發現奇蹟一樣。結果,我們美妙地吃了一頓。 小史賓塞一直很好奇,這鏡片為什麼會把草點燃呢?我告訴他,點燃乾草的不是鏡片,仍然是太陽光,因為它才有熱量。鏡片的作用是把光集中在一點上,並長時間地照射,才把草點燃的。我順便提到,這個道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人也可以,只要人把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一件事上,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說,比如,你想記住好朋友的生日,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腦子裡想幾遍,就行了。小史賓塞第一次朦朧地明白,什麼是專注。 第二次,我們去觀察螞蟻。這是小史賓塞最喜歡做的事了。我提議,這個星期天,我們要把螞蟻王國的情況徹底弄清楚,其他事,我們一件也不做。即使其他小朋友來約你出去玩,也不去。小史賓塞欣然同意。我準備了十張小卡片,還有一本關於昆蟲的書。每張小卡片上都有一個問題,按這些問題,把有關螞蟻的所有資料,全都查出來,抄上去。就這樣,我們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把有關螞蟻的情況全都弄清楚了。 最後,我問他快樂嗎?他點點頭說,太有趣了。 再後來,我就經常讓小史賓塞練習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一本書沒有看完,不去看第二本,除非他決定放棄;一幅畫沒有畫完,不去畫別的;做一件事時,不去想其他的事……等等。多次以後,他漸漸養成了專注的習慣,總能從專注地做一件事中找到樂趣,也漸漸沒有了往日的浮躁,心總能平靜下來。只要一開始決定做一件事,他就會安靜下來。 我非常瞭解,這種習慣對他以後學習和工作的影響。 當然,我也不去限制他對其他事物發生興趣,但總鼓勵他在一段時間做一件事情,或對一個東西感興趣,並把它徹底弄明白。 一旦形成了專注的習慣,孩子的心智潛能是非常巨大的。 特別值得談到的是,也許訓練孩子專注,一開始所做的事,並不是父母或老師所希望的知識。但不要忘記,學習任何知識,一方面是為了掌握知識本身,另一方面是在這個過程中,使孩子的心智受到啟發和訓練。就像要讓孩子去抓住一張混雜在一堆卡片裡的某張一樣,雖然,他一開始抓到的,也許並不是你期望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手指和思維、感知能力得到了訓練。 所以,培養孩子專注,一開始應該選擇他感興趣的,而不是父母感興趣的事。這樣做會容易得多。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