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二個小雨的媽

日期

#Tag

教育,已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品。人口不到台灣的四分之一,芬蘭憑什麼摘下教改桂冠

2008年03月27日
公開
7

文�蕭富元 天下雜誌384期 世界前三大新聞通訊社路透社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傳送給全球新聞界使用的兩張照片,竟然活生生被一個十三歲的芬蘭中學生拆穿。 今年八月,路透社轉用俄羅斯電台影片,刊登兩張俄羅斯潛艇在北極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住在芬蘭北方小鎮的少年塞羅丁看到報紙後,覺得怪怪的,於是動手找資料,確認這張潛艇照片是翻拍自電影「鐵達尼」裡面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 這就是芬蘭教育為什麼能連年驚豔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 教育已然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品。近幾年,這個僻處北歐邊界的極地國度,訪客絡繹於途。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遠走天涯海角到此,為的就是汲取「芬蘭第一」的經驗。《經濟學人》更在去年為文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 OECD評比,芬蘭兩屆稱霸 自西元兩千年開始,經合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十五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 「芬蘭能,為什麼瑞典不能?」書櫃上兀自擺著教育部長杜正勝九月前來拜訪時所送的關公像,談到芬蘭的優異表現,瑞典教育部次長歐斯柏格(Bertil Ostberg)不無感慨。儘管瑞典中學生在PISA的表現仍高於平均水準,瑞典民眾顯然不夠滿意,畢竟,芬蘭三十年前啟動教育改革時,還是向瑞典取的經。 不光是瑞典,北歐在教育投注最多經費的丹麥和挪威,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抓藥方。 教育,讓芬蘭學生成為新的「北海小英雄」。 過去二十年,世界各國前仆後繼,挹注龐大資源推動教育改革,小小一個芬蘭憑什麼摘下桂冠? 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師資,是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 綠蔭盎然。這棟原本是工廠的白色建築物,還維持乾淨樸實的樣貌。掌舵基礎教育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以下簡稱教委會),就隱身在首都赫爾辛基市區這片幽靜的社區裡。 九年義務教育,經費政府出 七○年代初期,教委會扛下芬蘭獨立建國後最大規模的改革重擔,他們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的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採用「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的模式,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在九年一貫教育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五七%,地方政府分攤四三%。這個決策延續三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堅持平等精神,一個都不能少 貫穿改革脈絡、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 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六十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四千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一百五十人,班級人數不超過二十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翻開芬蘭各種教育文宣,從不高調「快樂學習」,對他們來說,有了公平,快樂就不是問題。 只是,北歐國家都強調平等,芬蘭能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相當於台灣國中階段)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八千二百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 說話慢條斯理的教委會資深顧問勞卡南(Reijo Laukkanen),拿出去年在瑞士洛桑大學演講芬蘭教改策略的講稿剖析,之所以做這個策略選擇,是因為「這階段的小孩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需要最多的資源。」勞卡南表示,從PISA成果看出,芬蘭在這群初中生的投資報酬率很高。 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 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 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Pirjo Koivula)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芬蘭有將近二○%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OECD國家平均只有六%。曾經當過特教老師的寇依薇拉邊看數據邊說,在老師早期介入輔導後,有輕微學習障礙的小孩都進步很快,一兩個月之後,就不再需要「補救」。 採用資源專注的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沒有明顯城鄉差距。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五%(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三十萬的冰島)。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不大。 「排名」、「資優」犯大忌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以培育師資聞名的約瓦斯其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長瓦里亞維(Jouni Valijarvi)直言,芬蘭十五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我們承擔不起放棄任何一個人。」 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麼辦?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對此,五年前嫁到芬蘭、目前正攻讀教育博士的張家倩感受頗深。她曾到芬蘭的中小學實習,芬蘭學校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點沈悶;但是,看得愈多她就愈體會到,這就是芬蘭教育「平凡中見實力」的特質,老師上課總是花最多時間在「把慢的人教會」。 「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張家倩觀察,芬蘭老師沒有趕進度的壓力,即使她在大學學芬蘭語,講師也總是要等全部人都學會,才繼續教新的課程。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二十八歲、在赫爾辛基大學任職的海蒂回憶,她念中小學時數學很好,但老師從來不會公開說她功課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幾本進階數學讓她自己看。 最能展現教育平等價值的,是芬蘭政府對移民子女一視同仁的態度。 不論是否有芬蘭國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預算讓他們學習母語,每週上兩堂,為期四年。一位住在首都近郊的台灣媽媽就說,學校原本聘請一位大陸籍教師教她兩個小孩中文,但她堅持要讓小孩學繁體字,地方政府同意她自己找台灣老師來教,老師的鐘點費和交通費由政府支付。 在專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價值外,芬蘭教改能夠一路順暢無阻至今,還必須歸功於一群高素質的專業教師。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回首來時路,三十年前主導教改的教委會前任主委阿侯(Erkki Aho)也不諱言,如果不是老師大力支持,配合師資改革決策,芬蘭教育絕不會有今天成果。 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一○%的師範窄門。 全世界最愛看書的國民 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還有一筆他國難望其項背的幸運資產,那就是他們有一群熱愛閱讀的國民。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根據調查,四一%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有對的策略,用了對的人,芬蘭教育怎麼可能不好?

建構數學與數學教育

2008年03月18日
公開
34

李瑩英(台大數學系) 第一批學習建構數學教材的學生,今年上國中一年級。他們數學測驗成績的大幅滑落,引起社會大眾很多的關注和討論。計算能力的不足,是這個教學法深受批評的一點,但支持的人常會拿以下的理由來反駁:「數學不是算術」、「難道珠心算高段的人,數學就比較好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瞭解一下數學的本質和角色。 數學可以說是描述規律、自然現象,以及進行邏輯思考、推理,一套精確而且有效率的共同語言。利用數學式子寫下各個變化量的關係,然後透過演算和推導,我們便可以作出預測。所以有人用「數學是一門研究及發展各式各樣預測方法的學問」來形容數學這門學科。從形形色色的問題中,抽離出共同的本質,只要做同一套形式的推導,我們就能對不同情境中的問題,得到相同的答案。這個抽象化,以及以簡馭繁的過程是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精神。 全文之刪節本刊於《科學月刊》396期(2002年12月號)。 教改系列文章 我們瞭解到,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數學無非是另一套語言及思維方式,可以協助我們記錄及研究自然和人的活動。若以語言學習,來看演算在數學的角色,或許會更清楚一些。我們知道認識的單字多,並不代表就能寫出好文章,或有深刻的思想;但一個人要能寫出像樣的文章,要能閱讀和學習,卻不能沒有基本的文字駕馭能力。我們是該把力氣花在研究每個字的結構和演化,還是其它方面呢?相信大家心中會有很清楚的答案。算術不是數學的全部,但卻是其中用來蓋房子的磚塊,因此對這些基本訓練,是不應該放鬆和打折扣的。 在廣告中有個常用的技巧,便是先製造一個愉悅美好的畫面,然後再擺上他們的產品。讓消費者由於移情作用,以為只要買了該產品,就也能產生同樣的情境。我發現在教改中,也到處充滿著同樣的現象。主其事的人為我們描繪的遠景,的確美麗而且吸引人,但實際的做法是否能達到這個目標?卻是個大大的問號。在檢討數學建構教學法之前,我們先談談實際上引領這股風潮的示範教材-部編本。這份教材,以不斷提問問題的形式呈現,是它一個很可取的地方,但是對於內容的安排,筆者認為有三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是本末倒置,二是避重就輕,三是主題不清。 教學法就是要協助學生學習、克服困難,但這份教材卻在演算法花大量的篇幅及時間,以連加嘗試等方式建構。以一個二位數乘法為例,在五年級上學期(第九冊 44頁),依然用連加法來湊出答案,步驟變多了,反而增加了計算錯誤的機會,捨人類累積的經驗,一切回到最原始的方法,無異開文明之倒車。建構首先需要有基本的素材,我們不可能要一個孩童自行建構出語言,他必須透過模仿、觀察、蒐集一些語彙後,才可能逐步建構出其個人的認知及溝通模式。學習前人累積的經驗,正是在蒐集這些素材;在轉化成個人知識的過程時,我們更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建構及創新出一些不同的東西,而不是花全部心思在重新建構過去的歷史!這套部編的數學課本,所強調建構的題材是運算規則十分簡單,即使在傳統教學,九成以上的學生都沒有學習困難的部分,在這個地方大費周章,相對能花在學生真正會發生困難的題材,如因數、倍數、分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各式應用問題等方面的時間就反而不夠了,這樣的安排是本末倒置。剛才所提到的是縱向的時間安排,而在同一單元的橫向時間安排,也有類似的問題。 部編本對其所觸及的題材,簡單的概念,花大篇幅重複討論,但對較為深入和困難的,卻是用一個例題帶過,時間的分配完全是「避重就輕」。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並且加以克服,絕對是教育和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歷程。每一次成功克服困難的經驗,不但提高了我們智識上的能力,也增強了我們心理的強度和韌性。孩子真正需要的,絕對不是我們拿走這些關卡,而應該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放慢腳步,耐心的等候,隨時給予鼓勵和支持,並且在必要時,拉他們一把。取巧地讓課程簡化,當然會降低部分學生的挫折感,但他們是否能面對未來的挑戰呢? 這份教材的另一個問題是「主題不清」。數學是個結構十分清楚的學門,但這套課本,卻是在一個單元名稱下,交雜各式的內容,完全看不出單元探討的重點,以及題材間的關係。以我一個數學專業人員,讀來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群不知要建構出什麼內容的小學生。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談了目前數學建構教學的一些問題,以及筆者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那麼是否只要修正這些錯誤,全面的數學建構教學,就沒問題了呢?我們不否認有一些很能掌握建構精神的老師,做了不錯的示範教學,然而另外一大群僵化的老師,只允許學生用這套方法,或題目一開始就要求記下作法,這比以前的傳統教學更加限制學生的思想!再美好的藍圖,也要考慮它的執行面,若相應的條件不具備,結果反而會造成一場浩劫。人的學習方法有各式各樣,沒有哪一套方法能適合所有的人,獨尊一家,不管是哪一家,都會出問題,最重要的是適才適性。還在學走路的學生,硬拉著他跑,是不對的;同樣地,已經會跑的學生,硬拉下他來用走的,也是一樣的謬誤。台灣教育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因材施教」,如果規避這個關鍵,其它的努力都將是事倍功半! 或許有人覺得這太複雜,是個不可能的工程。數學上有個阿基米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正數無論有多小,只要累加夠多次,終會超過任何數。即使我們無法一次達到目標,但總是要往這個方向,一步一步的前進。在九年一貫中,有一些彈性時間,如果能將這些時間完全空下來,做為老師和個別學生的互動,沒輪到和老師面談的學生,就做自我學習,其進度可以是超前,也可以是補救不足。這樣做,應該可以減少一些目前課程無法因材施教的遺憾。教改應該怎麼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討論,限於篇幅,筆者的想法將於其它文章再與讀者分享。 關於建構數學所造成的缺失,我們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再多花力氣去指責任何一個人,所有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原也都是基於一股熱誠和理想。我們應該多花心思在如何修正及補救這個缺失,建立機制,讓以後的教育改革,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一次的危機,如果處理得當,反而能變成正面的轉機,正如許文龍先生所說「跌倒了,在爬起來之前,我們還可以先找找地上,有沒有金子可以以撿。」有兩件結構性的事情,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建立,第一是建立每年學生能力評量的資料,而且資料要完全公開。這些數據,縱向可以瞭解學生程度的變化,橫向可以比較城鄉差距,以及做各種因素的資料分析,同時能與國際上其它的國家做比較。任何的教育政策,都應該受到檢驗,而且有修正的機制,如果傳統的測驗,無法呈現教學成果,那麼也應該提出另一套評量的方式,以檢驗學生能力的變化。一個無法檢驗的論說,永遠只是空話,自由心證的結果,將是爭議不斷。 第二要確實面對「因材施教」這個核心問題,一步步建立改進的方法。筆者在上文提到,我們可以利用九年一貫的彈性時間,做為學生的自由學習時段,針對其各自的需求,做不同的安排,並創造出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機會。現在進行中的增加選修課程,當然也很好,但精神不同,筆者所強調的是空白的時間,要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而不要像現在,國小學童原本每星期有三堂的彈性時間,地方政府一聲令下,其中的兩堂就被挪做英文教學了。另外,透過課程時間的恰當安排,我們不需要增加太多資源和負擔,便可以讓某些科學習超前的學生,在同一時段到不同年級上同一科目(目前只有約2﹪的學生進入資優班)。這樣逐步的累積經驗,及修正缺失,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並且有能力做進一步的調整,和實施更全面的因材施教。 針對目前還在實施建構式數學的年級,之前我們談了其一些缺失,以及合理的處理,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做適當的調整,基本的精神是「加強演算能力,並繼續教學互動的精神」,時間的分配也務必要多著重在學生有困難的部分。教學上,應該給老師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能各自選擇不同的教學法,教材可以自編,也應該允許使用或參考84年以前的課本。今年由建構數學融入九年一貫的有四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明年則有目前的三年級和六年級,後年有目前的五年級學生。現在面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個是學生演算能力的不足,一個是進度的落後。關於前者,其實只要觀念改變,每天多練習個20分鐘,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到成效。拿副撲克牌,親子或同學間就能做很多加減乘除的練習,而計算機也是很方便的練習工具,自己出個題目,紙筆先做運算,再對照一下答案對不對。而九九乘法表,多背幾次,也就熟悉了。學生有空白的時間,才有機會各自針對自己的需要,有不同的作法。至於進度落後的問題,我們不應該急就章地要在短時間內,透過密集加課來彌補,這樣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很大的壓力,也反而沒辦法學好。我們應該透過比較長的時間來調整,如一年到兩年來調整,其間允許老師打破各冊的進度,自行選擇合適的教材。各版本的書商已有做額外的銜接題材,教育部也可以委託部分學者或單位,設計一份參考的調整進度時程。然而並非只要融入九年一貫,大家就可以高枕無憂,九年一貫中的數學及其它教學,依然急待各方做仔細的檢討和改進。

學好四要點寫作文(自由時報)

2008年03月18日
公開
22

〔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距離今年國中基測剩兩個多月,很多考生擔心作文寫不好,曾任基測作文閱卷的基隆女中國文老師張震威,用「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的運用」四個要點教大家怎樣寫好作文,拿四級分絕非難事。 張震威說,一、「立意取材」,依據題目和主旨選取適當材料的能力,這也是最重要的評分指標。以去年第一次寫作測驗的題目「夏天最棒的享受」來看,可以先把題目分析成「夏天」、「最棒的」、「享受」三個元素。下筆時先描寫夏天的景物,然後具體說明自己最喜歡在夏天做的事,最後表達自己做這件事時的想法,這樣就達到了四級分作文的基本要求。 題目既然要求寫出「最棒的享受」,若能選取比較細緻的材料,例如:人家都寫「吃冰」,你寫的是「兒時阿嬤親手刨的紅豆牛奶冰」,則更有機會向上挑戰五、六級分。 二、「結構組織」是使得文章結構完整、段落分明,內容前後連貫,並運用適當連接詞的能力,理想的文章至少要分三或四段,每一段的意思要連貫。 去年第二次寫作測驗題目「我從同學身上學到的事」為例,如果第一段寫出同學是影響自己很深的人,第二段不接著指明自己受到哪些影響,反而大談「友情可貴」,或者寫自己其實「不太受旁人影響」等等,都將使文意無法貫通。在段落長度的分配方面,通常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要簡短,中間的段落要詳盡。 三、「遣詞造句」,是使用語詞和句型的能力。在文章中運用明顯的修辭格,名言錦句,成語典故,可以讓閱卷老師眼睛一亮,是得到五、六級分的要件。 一篇四級分的作文,至少要能做到正確使用語詞,寫出通順明白的句子,但這不是任一本「作文祕笈」可以教你的,還不如熟讀國文課本,既能學習典範,又可多背誦佳句。 時下青少年喜歡「KUSO」的表達方式,或過度使用一時流行的語彙,在考場上未必恰當,「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寫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四、「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的運用」,雖然不是最優先考慮的指標,但是如果錯誤太多,尤其是錯在關鍵語詞或句子而影響了文意的表達,就會被至少降一個級分。

教改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25

早上起得早,開電視看到余美人的節目,是在探討現在的教育。 來賓是"張震寰"的前妻和兒子及李艶秋。張小弟目前是在大陸就學,而李艶秋的兒子在國中時送到國外唸書了。 一開電視,聽到他們在說,現在很多台商都把孩子送去大陸唸書,因為大陸現在的教育就像十幾二十年前的台灣,是有固定系統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教學方式也和二十年前一樣,每次月考都有清楚的分數排名。但也有來賓說,台灣的多元化,也讓很多台商將孩子送回來唸書。 其實主要是看家長怎麼想,要什麼。 張小弟說,在大陸唸書,因為都有清楚的分數排名,若成績未達老師期望,老師會將考卷直接扔過來。 關於排名問題,李艶秋說她兒子在小學時,原本是沒有排名次的(這也是教改後的主要變動之一),但在三年級時,因應某部份家長的要求,開始排分數名次。 李艶秋為此寫了信給每一位家長,希望不要要求老師排名。 但家長都沒有回應,後來老師的做法是,要排名的家長就給排名表,不要的就不給。 身為家長,因為從小被教養成以分數成績衡量學習的成果。所以,沒有不知成績,讓家長沒有安全感吧。 在哥哥上小學之前,也曾和其他家長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們給的意見是:以孩子的程度,自己訂立標準。 若孩子的學習力夠強,那麼90分以下,就是不及格。 一般而言,最少都要在80分以上。 那位家長的孩子很聰明,所以,他訂立的標準是:在一二年級時,95分是及格,90分以下就要處罰。 我也是家長,真的搞不清楚現在的多元化教育和之前有什麼差異耶。 一樣在學國英數,只是沒有排名。 大考試變少了,以前是"月考"(每月都考),現在是期中、期末各一次。 真的有差異嗎? 我實在看不出來?? 唯一有感覺的是,課本的版本多了,可能每學期都會改版本。 唉!! =============================== 一位版媽的回應: 所謂多元教育就是適才適性,具有多元管道進入高中大學,而不是只有以往只看聯考成績,但是前提是在家長有多元價值觀,才行的通. 而多元價值觀首要在社會多元化,社會多元化的推手就在於社會打從心底真的相信行行出狀元 以美國而言,它們的立國先人是清教徒,而清教徒的教條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加上開國拓荒,所以有工作平等的觀念. 而我國卻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於是每個人想走的出路都一樣. 這樣下來 ,多元入學就成為多入學. 因為大家還是要去擠高教宰門,還是想進名校. 大考試變少了,以前是"月考"(每月都考),現在是期中、期末各一次。 真的有差異嗎? 大差異可能沒有,但是小差異還是有的.至少少考幾次少挨罵幾次吧. 以我姪子而言他就是推甄進入大學,所以從沒經歷過大學學測.算是輕鬆很多. 我朋友就放下身段,讓她女兒去讀技術學院 ,明明就考上第一志願. 結果女兒讀得很快樂.所以還是在家長心態.

唐詩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23

背到第六級的"小鹿"上周去抽背,一首也背不出來。這周再去,卻又敗北,原來是抽到第五級不熟的詩。 就又把唐詩單帶回來了。 回來背第七級的古詩,卻又朗朗上口,怪哉!! 老師說小鹿很聰明,我贊同。 希望小鹿下次抽背前要先複習,應該就能通過。 小鹿啊小鹿,聰明還是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啊。 ﹣﹣﹣﹣﹣﹣﹣﹣﹣﹣﹣﹣﹣﹣﹣﹣﹣﹣﹣﹣﹣﹣﹣﹣ 小個頭的"沛涵",父母都在學校任職,小小的沛涵有一雙靈活慧黠的大眼。 她背完唐詩,常喜歡擠到我身邊來幫我蓋章。 今天問她:妳背到第幾級了。 她說:第四級。 "那你今天背幾首了?“ "一首" 我很訝異,老師說五級以內,每次最少背二首。二首對沛涵來說,應該很輕鬆啊。 但沛涵很堅決地說她只要背一首,問她:為什麼?,她說:背詩很累耶。所以背一首就好了。 是嗎? 原來對沛涵這麼聰明的孩子來說,背詩也是一件苦差事。 可憐這群小小孩,每周都有一次的背唐詩酷刑。 阿姨不想成為劊子手,所以,如果你們真的背得辛苦,那麼,就只背一首吧。我想老師也會諒解的。 ﹣﹣﹣﹣﹣﹣﹣﹣﹣﹣﹣﹣﹣﹣﹣﹣﹣﹣﹣﹣﹣﹣﹣ 靦腆的品賢,每次背詩聲音都不大,是個謹慎的孩子。 有的孩子在詩還沒唸熟時就會來碰運氣,邊唸邊背。 常常背了上句忘下句,一句唐詩要提示好幾個字,是在考驗我的耐性。哈!! 但每次問品賢可以背了嗎? 他會笑笑說,再等一下。 但只要他來背,一定是真的背熟了,不會有忘詞的情形。 從孩子背唐詩,可以看出個性。 品賢是一步一腳印,穩紮穩打型的。 這是一匹千里馬,要跑夠遠的路才看得出能耐。 加油!!品賢。

五十樁心願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24

許多事 不要總是錯過了才替自己找藉口~~~共勉之 幾星期前,我隨朋友走進美術用品店,看她挑選水彩顏料。 我很驚訝,因為我知道她不懂繪畫。 「我報了名參加水彩畫班,下星期就上課。」她有點靦腆的說, 「我其實沒時間學畫畫,不過這是我『死前需要做的五十件事』 清單上其中一項,所以我就報了名。」 聽起來很有趣。 我問她:「妳的清單上還有些什麼?」 「各種各樣的事情,」她說,「我每隔幾個月就拿出清單 來看看,決定下一件要做的事是什麼。有這張清單以前, 我常常抱怨自己錯失了些什麼。現在我只管做就是了。」 「改天可以讓我看看妳的清單嗎?」我問。 「不大好吧,」她說「清單上有太多隱私了。 你自己也開一張吧,開好了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那天晚上我開了張清單,發覺她說得對。 清單上列著一 大堆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 從中可以看出我怎樣耽誤了自己渴望做的事情。 光是寫上項目就已幫我把事情分出緩急輕重。 我很快就添滿了頭二十個空位,但往下去就要仔細思量。 最後,我添上一些考慮很多年的事情,年輕時就嚮往的事情。 稍候我重 看清單,上面有些項目使我很詫異。 首先,我想多旅行,尤其是因為現在孩子已長大了些, 可以跟我去看看世界。 我想和兒子一起去的地方有十個,包括騎腳踏車橫越丹麥, 去加拿大落磯山脈露營。 我也赫然發現有些事情非趕快去作不可。 例如學滑冰,最好五十歲前去學。 不過有些事情可以等我老一點才去做。 我想種花,從事園藝,但現在我要工作,要帶孩子沒有時間種玫瑰。 我也想去醫院育嬰房作義工,抱起那些啼哭的嬰兒輕搖 , 為她們洗一生的第一次澡。 我也想作輔導青少年的工作, 或者去本地中學幫忙。 可是如果我要作這些事情,得再想想還能不能答應 在每年的學校賣物會中作蛋糕賣。 有幾個項目很嚇人,因為必需很有毅力才可以完成。 我想在去世前出版一本小說,想念個英文文學博士的學位, 想學素描,也想彈鋼琴,與弦樂四重奏合奏。 如果我要達成這些目標,立刻就要開始每天寫作,也練好鋼琴。 我也許不能把清單上每件事情都完成。 有些事情也許是 我能力作不到的,例如去紐西蘭; 有些則可能與我下半生生 活格格不入,例如養一匹馬。 但我知道, 我已經為許多這些夢想造好了架構, 要是我今天就把這些夢想視為目標, 一定就可以在明天就找到途徑去實現其中一部份理想。 像我那位朋友一樣,我現在不必抱怨了。 每當我覺得生活苦悶,就把清單拿出來然後, 我也許會寫信去索取旅行資料小冊, 或者取出鉛筆到窗前去亂勾亂描一個鐘頭,設法把樹畫得像樹。 我不知道我和兒子是否可以到非洲去,但如果這事真的要緊, 相信一定有辦法的。 可能有個兒子長大成了動物學家 ; 也可能我當了自然作家,奉派去非洲出差; 又或者我們每星期存個幾塊錢,存夠錢就動身。 我有個表親已經把許多她想做的事情完成。 她告訴我,秘訣在於做好準備,然後聽神其奇的命運安排。 她說:「你想船來,首先得建個碼頭。」 全仗那張清單,我如今正在建造幾個大碼頭。 From : Wendy Swallow Williams 五十樁心願 讀者文摘 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