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二個小雨的媽

日期

#Tag

快樂是一種習慣

2010年10月06日
公開
56

一大早,我跳上一部計程車,要去台北郊區做企業內訓。 因正好是尖峰時刻,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 此時前座的 司機 先生開始不耐地嘆起氣來。 隨口和他聊了起來:「最近生意好嗎?」 後照鏡的臉垮了下來,聲音臭臭的: 「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計程車生意會好嗎? 每天十幾個小時,也賺不到什麼錢,真是氣人!」 嗯,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換個主題好了,我想。 於是我說:「不過還好你的車很大很寬敞,即便是塞車,也讓人覺得很舒服……」 他打斷了我的話,聲音激動了起來: 「舒服個鬼!不信你來每天坐12個小時看看,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 接著他的話匣子開了,抱怨政府無能、社會不公,所以人民無望。 我只能安靜地聽,一點兒插嘴的機會也沒。 兩天後同一時間,我再一次跳上了計程車, 再一次地要去郊區同一家企業做訓練,然而這一次,卻開啟了迥然不同的經驗。 一上車,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轉了過來, 伴隨的是輕快愉悅的聲音:「你好,請問要去哪?」 真是難得的親切,我心中有些訝異,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 他笑了笑:「好,沒問題!」 然而走沒兩步,車子又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了起來。 前座的 司機 先生手握方向盤,開始輕鬆地吹起口哨哼起歌來,顯然今天心情不錯。 於是我問:「看來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他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是這樣啊,每天心情都很好。」 「為什麼呢?」我問:「大家不都說景氣差,工作時間長,收入都不理想嗎?」 司機先生說:「沒錯,我也有家有小孩要養,所以開車時間也跟著拉長為 12個小時。不過,日子還是 很開心過的,我有個祕密」 他停頓了一下:「說出來先生你別生氣,好嗎?」 當然好,只要是快樂的祕密,我這個念過心理學的都感興趣。 他說:「我總是換個角度來想事情。例如,我覺得出來開車,其實是客人付錢請我出來玩。像今天一 早,我就碰到像你這樣的先生,花錢請我跟你到陽明山去玩,這不是很好嗎?等下到了陽明山,你去 辦你的事,而現在是花季,我就正好可以順道賞賞花再走啦!」 他繼續說:「像前幾天哦,有一對情侶去淡水看夕陽,他們下車後,我也下來喝碗魚丸湯,擠在他們 旁邊看看夕陽才走,反正來都來了嘛,更何況還有人付錢呢?」 漂亮!多精采的一個祕密!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一早就有這份榮幸, 跟前座的EQ高手同車出遊,真是棒極了。 又能坐車,心情又開心,這樣的服務有多難得, 我決定跟這位 司機 先生要電話,以後再邀他一起出遊。 接過他名片的同時,他的手機鈴聲正好響起, 有位老客人要去機場,原來喜歡他的不只我一位, 相信這位EQ高手的工作態度,不但替他贏得好心情,也必定帶進許多生意。 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不論環境怎麼變, EQ高手的快樂決心是不會改變的。 當我們能換一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工作, 並帶著遊戲般的愉快心情面對工作, 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強大許多, 抗壓應變的功力也因此大為增進, 而這,也正是貫徹快樂決心的漂亮做法。 ********************************************* 換個角度想想.... 常常二個孩子總是為了另一個人得了好處而羨慕或忌妒, 為了這個我常要提醒他們:要記得看看自已的半杯水。 這是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簡單哲理, 同樣的半杯水, 悲觀的人說:啊,只剩半杯水了, 樂觀的人說:啊,還有半杯水耶。 聖方濟祈禱文說:賜我力量,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 賜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物 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件事物 更重要的是,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它。

廖玉蕙: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

2010年10月06日
公開
41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 「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她說,「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分享。」人生有許多苦無法以身相代,但 是因為有人溫柔的陪伴,這些苦因而獲得了解、得以承受。 只有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曼辭入章句,文章才有 真精神。」散文作家廖玉蕙在《不信溫柔喚不回》中,替自己做了最恰當的註腳。 廖玉蕙始終興致勃勃的認真生活,眷戀所有相遇的情緣。她從文學中練就「多元解讀人生」的能 力,從生活瑣碎、尋常人際中,活出一種生命的豁達。寫作於她正是生活的真實記載,讓人看出她對 人世的深情厚意。 廖玉蕙從小看著沒有受太多教育、但很懂人情世故的母親如何做人。現在,她也以母親的心扮演 人世間的各種角色。 「沒有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她說,「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分享。」人生有許多苦無法以身相代,但 是因為有人溫柔的陪伴,這些苦因而獲得了解、得以承受。她陪伴先生熬過治癌關卡;陪伴兒子度過 失去女友的大慟;陪伴女兒尋找屬於她的「羅馬」康莊。她的家成為大家族成員的「精神中繼站」, 可以療傷止痛。 身為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的她,也陪伴無數學生對古典文學「感同身受」。她以身教,告 訴一批批未來的老師,只有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生命經驗去面對學生,老師才有不被取代的獨特價 值。 聆聽廖玉蕙,人生悲喜都有了溫暖寬厚的位置。 談談你的大兒子去流浪的故事? A︰我兒子是個很有主見、勇於做決定的人。從小他在求學的路上不曾讓我擔心,政大新聞系畢業後 在電子公司有份很好的工作,領有豐厚的薪水和獎金。大概做了三、四年吧,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 們,他想到南美洲去思考他的人生!當時阿嬤還勸他,思考人生不必去那麼遠,到潭子老家,順便幫 阿嬤澆花就好了。阿嬤過世後,他真的辭職住到老家,每天澆花完成對阿嬤的承諾,也一邊學西班牙 文。西班牙文還沒學好,他就背上行李走了。其實我們也很焦慮,但以為他去個兩、三個月就回來 了,在機場送行的時候,才知道他要去一整年。 他去沒多久整個包包就被搶了,所有的證件、信用卡都要重辦。他深夜打電話回來,我第一個反應是 「你沒子彈了那就回家吧!」他卻要我送更多子彈過去,他想留更久一點。他女朋友在兩、三個月後 也辭掉工作跟著去了,他們在玻利維亞、阿根廷、巴西走了一圈,總共流浪了十一個月。 他回來後,我請他到學校演講,跟學生分享經驗。我一直以為他毫無畏懼的去南美洲,演講中才知道 他心裡非常掙扎。他說自己在公司受到老闆器重,營業額也衝破目標,但他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 懷疑這一切只是時勢造英雄;另一方面,他不要過那種「搭飛機、見客戶、然後回家」完全沒有個人 私生活、只有工作的日子。 為什麼會想去中南美洲,不選擇別的國家?他說因為以前念書的時候在自由時報實習,他採訪了巴西 來台宣傳嘉年華會的新聞,在中正紀念堂跳森巴舞,他拍了好多照片,那時候就立志要親自去巴西看 一看。而這次的流浪,他最後一站到了巴西,正好是他們的嘉年華會,他說:「我到了門口要買票 時,忽然間覺得可以了,不用進去了。」 透過那次演講我才真正了解我的孩子,突然間我也對他刮目相看。他從小是個不相信童話故事的人, 沒想到這次流浪的終結有如此文學意境的描述。 回台灣之後,他的人生有很大變化嗎? A︰他回台灣後,女友生病,得到淋巴癌第四期,開始一年的抗癌治療。 我很佩服我兒子,他就是無怨無悔、不離不棄,一整年都在支持、照顧她。她在去年十月底走了。走 的那天我印象很深刻,我兒子跟我回到家裡,他坐在沙發上,說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樣一年還是走了。 人生實在很殘酷,我自己看了很心疼,就叫他不要上班了,躺著睡覺吧,他說:「怎麼睡得著?只有 去上班,讓忙碌來解決問題。 」 前幾天我還問兒子,她女朋友的姊姊要去祭拜,要不要一起去?他說:「每天都在想著的人你幹嘛去 祭拜她?」他常常不覺得她已經走了,總覺得她還在醫院裡,等待醫生批准她回家。我聽了好心酸。 我自己也一樣,坐公車經過台大醫院的時候,總會抬頭看看十二樓,因為她是十二樓的常客,那個窗 口的燈光還亮著,我就想她還在裡頭。 有時候想想,她也算很幸運,跟最喜歡的男子到南美洲走了一趟。南美的意義不只是對我兒子個人而 已,那是一個感情的見證,共度天涯海角的見證。我兒子說他們的交往就三年,一年在台灣、一年在 南美、一年在台大醫院。 身為父母,我們常希望能分擔孩子的苦,能解決他們的困難,當孩子逐漸長大,卻發現很多事情是我 們不能控制的。這一路走來,你感覺父母的角色應該是什麼? A︰身為母親,我覺得其實自己的能力相當有限。事非經過不知難,看孩子受苦很心疼,但很多事其 實是要自己去經歷。父母有很多人生閱歷,我們可以預言後果,但是不見得對孩子有多大幫助,徒增 困擾而已。因為他會覺得你囉唆,覺得我們跟你們不一樣,時代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有自覺,我只是一個陪伴的角色,我從來不覺得我是指導的角色,沒有 人可以指導誰的人生,我只有聽他講。因為有人傾聽,所以孩子覺得得到了解;有人同行陪他流了眼 淚,所以他覺得他的苦是有人理解的,他的苦是有同伴的。人生必然要經過那些苦,沒有人能夠以身 相代,即使是父母、情人、另一半都一樣。 我兩個孩子個性完全不同,儘管我的教養方式完全一樣。兒子很會讀書,女兒就是讀了也沒有用,所 以一個是不用操心,一個是操心也沒用。我女兒從小不喜歡看書、不喜歡看電視,原來是弱視,但我 們沒有注意到。而且她身體孱弱、氣喘起來常常暈頭轉向。但她很貼心,總說:「媽,你不用擔心, 我明天就會好起來。」 因為身體不好,我們也不怎麼要求她,從小到大就在四十六、四十七名徘徊,唯一的目標就是朝向四 十五名。我們覺得小孩快樂、健康最重要,女兒有一個美好的品德,是哥哥沒有的。她像廖玉蕙與子 女始終互動情深。 星星一樣,不是很光亮,可是發出一些小小的光芒,照射到周邊的人。我媽媽生病、住我家的時 候,我女兒就是在旁邊的一個開心果,取悅、照顧阿嬤,像是阿嬤最小的女兒。她回家永遠都是笑咪 咪的,常常告訴你,她在這個家裡有多麼幸福。 像她這樣,在學校裡當然有很多困難,那樣的苦我也經歷過。我小時候住鄉下,我媽媽很好強,她 沒讀什麼書,對讀書這件事情充滿了憧憬。尤其我從小又讀得不錯,她就讓我轉學去台中市的師範附 小。台中的師範附小是貴族學校,所有議員、省府官員、醫生的小孩都念那裡。我家環境不是很好, 可是她要我在別人面前不顯寒酸,所以自己做了一件黑色披風。我們沒有很多冬天衣服,可是一穿上 黑色披風就神采飛揚,就好像很有型。 其實外表這樣,內心是非常自卑的。因為知道自己窮,便當打開裡面就是沒有好東西,可是媽媽已經 把最好的東西放到我的便當裡,最好的東西都給我了。   回到家鄉,家鄉的老師就說,廖玉蕙看不起我們學校才轉學,你們不能夠讓她看不起。所以那一年 製造了最好的升學率。可憐的是我,總有被孤立的感覺。回到村子裡要跟朋友一起玩,他們就說: 「去台中讀書就了不起喔?」在台中學校,人家就叫我「鄉下來的土包子」。大家一起玩遊戲,我一 過去,他們就走開。那時候傻傻的也不懂,鄉下小孩體力可能比較好,踢毽子、跳高都比人家好,怎 麼都不會死,十分鐘都不死,誰要跟你玩?而且我還當上指揮、考試也考得好,更加被排擠了。後來 長大我就想,那個時候亂指揮不就好了,或是考試的時候少寫一題、踢毽子假裝掉到地上。這樣我就 不用當指揮,人家就不會記恨我。 但這些方法不能運用在我女兒身上,因為她是另外一個人。她的問題是做什麼都很笨拙,踢毽子根本 踢不起來、接力賽跑不快,連家事課也沒有人願意跟她同一組。有一次我安慰她說,你看媽媽小時候 雖然被排擠,現在長大大家都要跟我同組。我女兒聽了就哀號說:「長大還要分組喔!」 所以我說父母的經驗未必能變成孩子的幫助,還是要回到分享跟陪伴。 陪伴這件事情很重要,聽他們從學校回來的抱怨,我就跟他同仇敵愾。慢慢的等他心平氣和時,再跟 他聊一聊,想想這件事有沒有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另外一種角度。通常我們生氣都是因為我們很執 著於一種角度,就很氣的一直放大、一直鑽牛角尖,往往忽略了人間的事其實有很多解釋的角度。我 們就在旁邊提醒他,還有這樣的角度可以考慮,那麼你願不願意這樣想,對你自己比較不會那麼傷。 教書二十幾年,你怎麼看老師的角色? A︰對學生也是一樣。有一次在演講中,我從古文《續齊諧記》陽羨書生吞吐的故事,聯想到寫作。 寫作也是個「吞、吐」的動作,寫作是把內在的意見「吐」出來。可是很多東西是不能寫的,例如個 人隱私、家族恩怨、個人的不平遭遇,作家在寫作時就會斟酌的把它「吞」進去。有的作家很勇敢的 把它吐出來,他的人際關係就因此完蛋,而我也常在這部分掙扎。我許多書裡的文章提到我母親,儘 管我已經「吞」進去很多,但我母親還是很介意,說我寫的東西對她不公平。直到她過世後,我在她 書櫃裡發現她把我所有書中寫到她的地方都夾了書籤,其中比較負面的描寫,她就畫線。我看了之後 非常悲傷,原來我以為一直主導我們、強勢的母親,已經屈服在我的筆下。我甚至悲傷的想,是不是 這一條一條的委屈,讓她慢慢步向死亡。 那次演講遇到一個以前的學生,他跑來跟我說,他非常喜歡我,可是有件事令他耿耿於懷。他曾經寫 過一篇文章,談到他舅媽如何不善待他祖父,幾乎接近虐待。當時他覺得對我傾訴了心聲,可是我給 的評語卻是「做人還是溫柔敦厚一點,文筆可以稍稍收斂一點」。他非常不以為然,覺得我不了解 他,尤其在書寫完後沒多久,他祖父就過世了,他就愈覺得我這個老師完全不能了解他的心情。聽完 我談吞跟吐,他突然間明白了。我自己完全忘記這件事,因為學生的文章太多了。我想,如果我當時 有多一點時間、多寫一句話,我會說你的文章寫得非常深刻,也很動人,但是措辭稍微溫和一點可能 會更好。但是我寫做人要溫柔敦厚一些,那個東西就徹底的把他打倒了。 我們在求學的過程,其實就在學習怎樣去接受別人的感覺,這需要時間。當學生走到你研究室門口, 想要跟你談談心事的時候,你願意不馬上回家,你願意打開門、開一盞小燈慢慢聽他傾訴,這個效果 往往大於你在課堂上聲嘶力竭的說一個人生大道理。那個要你挑戰困難、勤儉、忍耐的道理,用說的 是沒有用的。你說一個忍耐的故事,不如你做一件忍耐的事情,讓他們來得印象深刻。 時間是讓我們做為一個良師,感到非常惆悵的地方。我 相信老師的專業,但就怕沒有時間把專業表現 出來。 我是以一個母親的心情來教書,教久你慢慢就會累積一些智慧。對未來的老師演講時,我常強調我們 不怕專業不夠,因為專業很容易吸收;我一生之中最怕的,就是在不經意間說了什麼話傷了學生,影 響了他一輩子。 很多學生畢業後跟我很好,常常聯絡。他們也當了老師,每天都很認真的在教學職場裡切磋自己,他 們希望跟我一樣有耐性、做學生的朋友。他們很努力,而且常會在email裡跟我溝通。有個男學生去 當代課老師,有次寫了一封長信給我,他寫到當初他班上小朋友什麼都不會,家裡窮到連鉛筆都沒 有,他去幫學生準備了鉛筆盒……反正就是那個全心 全意當 老師的過程,他很想跟我分享,我百分之 百的體會到他的心情,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時間回信給他。我說:「老師非常以你為榮,你要永遠記住 投入教學的熱忱,不要因為歲月的消逝而逐漸忘記這樣的初衷。」 我覺得很多老師需要鼓勵。我總認為,大家都要把教書這件事當做一個理想。人生很短,如果你只是 因為一碗飯來當老師的話,那會非常無聊、非常厭惡。因為自己兩個孩子都搞不定,還去搞三、四十 個小孩子,而且有的怎麼教也教不會,然後又有升學壓力、校長及家長的壓力,那是非常無趣的競 爭。 可是如果把它當成一件一生很重要的事來做,就會認為我要從裡面得到一點成績。所謂成績,就是我 曾經溫柔的對待學生,我曾經在一個午後安慰一個學生,讓他不必走上歪的路途。尤其國中階段很關 鍵,如果有一雙溫柔的手曾經撫摸過、安撫過他的肩膀,讓他差一點走岔的步伐又縮了回來,這是多 麼大的成就。你不一定要造就三十幾個學生,但其中只要有一個孩子被你救了,尤其是失歡的小孩, 例如遭受家庭暴力的、走投無路的,或是那種沒有得到過溫暖照料的,你就有一點成績。

不乖﹣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25

作者序 如果我一直很乖……   小時候上作文課時,老師要我們讀故事寫心得。故事的內容是對日抗戰期間,女童軍送國旗給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守軍的故事。   照說,這個關於榮譽、愛國、奮不顧身的故事,心得一點也不難寫。   不過那時我故意唱反調,寫了一篇「吐槽」的心得。文章詳細的文字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大意基本上是:   一、如果不能打勝仗,送國旗也沒用。如果能打勝仗,國旗過幾天再掛也沒關係。   二、如果打敗仗還掛國旗,老百姓會誤以為打勝仗,錯過了逃亡的黃金時機。   還有,   三、國土失掉了,還可以收復,但女童軍命沒了,就無可挽回了。因此還是命比較重要……   我還寫了不少理由,總之,結論就是大唱反調。   可以想像,在那個國家、民族情操重於一切的年代,我被老師約談了。   老師問我:「老師平時對你好不好?」   我說:「好。」   「如果你覺得好的話,聽老師的話,別人怎麼寫,你就怎麼寫。」老師停了一下,又說:「大家會怎麼寫,你知道吧?」   我點點頭。「為什麼?」   「你相信老師,這是為你好,你聽話以後才有前途。」   「噢。」   我相信了老師,從此我的文章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種是公開的、「聽話」的文章,像是:作文課的作文、比賽的作文、考試的作文、貼在壁報上的作文。另一種是偷偷摸摸的、「不聽話」的文章,像是:傳小紙條的文章、寫情書的文章、投稿的文章……   一直到了我長大之後,我母親還很喜歡數落我小時候多麼頑皮、多麼不乖的事蹟。當然,四行倉庫的心得事件,也是其中的一件。   對我來說,那些其實只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話,或者誠實地說出、做出自己想做的更有趣事情而已。當時我一點也沒想過,那就是所謂的「不乖」。   依照那樣的定義,我這一輩子其實還做了不少「不乖」的事。像是,第一次投稿時沒有郵資,偷爸爸的郵票。像是,為了讓稿子內容更精采,編出許多學校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為了看電影,偷偷翻牆爬進電影院,被老闆拎著耳朵拉出來……   或者,像是,約會時沒有徵得雅麗小姐的允許,就偷偷地吻她。或在實驗室做研究時,明明大家都覺得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行的方法,我硬是要試。或明明大家覺得是沒有機會被接受的期刊,我硬是要投稿。或辭去了醫師的工作,成為一個專職作家,成為一個編劇、廣播主持人、電視連續劇製作人……   回想起來,是這些「不乖」、「不聽話」的作為或決定,一點一滴造就出了今天我的人生非常決定性的部分。   有時候我不免要想,如果我那時候放棄了「不聽話」的文章,只寫「聽話」的文章,或者因為沒有零用錢買郵票,因此放棄投稿,或者先徵詢雅麗小姐同意,才敢吻她……少了這些「不乖」,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呢?   我真的不知道。   我相信,就像我的老師講的一樣,所有要我乖的人幾乎都是很善意地為我好。我也相信,聽話的人的確會有前途。那時候我並不明白,不聽話的人,長大一樣會有前途的——差別只是,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回想起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讓那個年輕、不乖又有點徬徨的自己,或者像我當年一樣的年輕人知道: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      那時,如果能聽到類似的話,從愛我或為我好的人口中說出來,或許我會少些猶豫,多點堅定與專注吧。於是,我開始了這本書的書寫。 §內文1 不乖才好 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指的是順服。 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 在我看來「懂得道理,不淘氣」沒什麼不好,問題出在這個孩子懂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考自己的文章得不到一百分? 先來講個故事吧。 我有篇文章被收錄進國文教科書裡去了。那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九年級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 「你回去問你爸爸,這課到底要考什麼?」 於是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不聽還好,一聽了差點沒昏倒。我生平最痛恨考試了,沒想到自己的文章變成了別人考試的題目。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自大學聯考(現在叫指考)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論語、孟子這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拿去燒掉。 (望著熊熊一陣火,心裡還一陣快意暢然……) 我抓了抓頭,尷尬地說:「我真的不知道學校老師會考什麼耶……」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問題是我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 結果我當然想不出什麼題目來。 後來學校真的以那課的課文為範圍考了一次試。 兒子考完試之後,我突發奇想,請他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 本來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我不會寫的題目還真多。我寫完了試卷,兒子對照答案,竟只得到八十七分。兒子用著沉痛的表情告訴我: 「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大概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聽到是有點愣住了。考十三、四名當然成績雖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十二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那十二個考得比我好的同學當然很值得驕傲。但我擔心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這樣的教育制度最後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這實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也全循規蹈矩地變成了拿高分的考試高手,將來誰來當作者寫文章給人讀呢? 本來,學習國文的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並且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到用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辭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占據了,以至於考試能力固然很強,但卻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這麼一來,就算國文考得了高分,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這只是我們可以舉出來的千千萬萬個例子之一,但這樣的例子也正是「太乖」了的最大的風險之所在。這樣的風險在於: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東方文化向來重視傳承,不聽話的孩子叫「不肖」(意思是,孩子和父母親不一樣),孩子聽父母親的話叫盡孝,臣子聽君王的話叫盡忠,於是我們有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傳統,有了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脈不能違背的前輩。在這樣的文明裡,一個後代最了不起的德行就是做到把先人的想法「發揚光大」。 問題是,這就是一切了嗎? 先人就不出錯嗎?如果從黃帝開始就是錯的,我們怎麼辦呢?就算黃帝是對的好了,一直經過堯、舜、禹、湯,假設就在湯的時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誰又敢保證黃帝時代的看法,到了湯的時代,一定合適呢? 一旦如此,誰有能力讓那些錯的改成對的? 「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無法「自我改變」的文明當然是危險的。 長期觀察雁鵝的諾貝爾獎得主勞倫茲曾有個很有趣的觀察: 他發現由於母雁鵝喜歡色彩豔麗、翅膀肥厚的「肌肉男」型公雁鵝,同種競爭的結果,一代一代的公雁鵝變得色彩越豔麗,翅膀也越肥厚。不幸的是,鮮豔的色彩使得雁鵝更容易暴露,肥厚的翅膀更減緩飛翔的速度。這一切「同種競爭」的優勢正好是「自然競爭」的劣勢。於是,一代一代下來,雁鵝在大自然中,瀕臨了滅亡壓力。 就某個程度而言,這些「肌肉男」型的公雁鵝,像是順應社會主流的「乖」孩子,也得到了一定的回報。但雁鵝自己很難理解到,牠們同種競爭優勢,反而更加速了牠們被淘汰的速度。 這樣的觀察給我們的啟示是:順服主流,並且取得領先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主流的標準,是不是大自然生存競爭的標準。 因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才會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用東方的標準來說,一個亞里斯多德這樣愛「真理」更勝過愛「老師」的學生當然不乖。 但真理為什麼比老師重要?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如果愛老師是「倫理」法則的話,愛真理卻是更高層次「生存」法則。對一個群體來說,當然沒有比「生存」更加迫切的法則了。 也許有人要問:「倫理法則難道不重要嗎?」或者:「尊師重道難道不是好事嗎?」 倫理法則固然重要。但是沒有人規定「倫理」法則一定要跟「真理」法則牴觸啊。就以我過去從事的醫學研究來說好了,大部分的研究人員窮盡一生努力,就是為了找出證據,推翻前人或長輩的說法。這樣的推翻被稱為「創新」。科學的倫理就是以創新為核心基礎。 在這樣的科學倫理之下,有了這種「青出於藍、更甚於藍」的學生,通常老師是很有面子的。創新的學生不但不會被社會稱為「不肖」、「忤逆」,他的研究、論文,很多時候也成了老師的研究最佳的砥礪。我在醫學界的研究如果推翻了我老師的看法,他不但不會生氣或把我逐出師門,反而會因為「名師出高徒」而感到沾沾自喜。不但如此,這樣的文化也激勵了老師再接再厲,有了必須推翻學生研究的壓力,這種師徒競爭的熱鬧場面與佳話在西方的科學界是屢見不鮮的。 在這樣以「真理」為最高標準的氛圍裡,形成了一種視「不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倫理。不像「乖」文明像不可逾越的一攤死水,「不乖」文明擁有能隨著時間「改變」的變革能力。在這樣的制度裡,儘管子不必肖父,徒不必肖師,但創新卻可以隨著時代需求不斷繁衍、累積。 乖或不乖的結果與過程 或許有人認為,「不乖」固然創新,可是失敗的機會很高。就算老師說的不一定對,但相對之下,至少錯的機會少些吧。假設老師只對百分之七十,那麼乖也還是比不乖成功的機率大一點吧? 在我看來,這不是對或錯的機率高的問題。 我再說個故事。 從前我家小朋友從家裡到小學走路不遠,雖然路程只有一、二十分鐘左右,但為了安全考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還是讓他每天坐校車上下學。就這樣一直到了三年級的某一天,校車司機生病請假了。我們心想反正從學校到家裡只有四、五條街的距離,就讓他自己走路回家算了。 這本來應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沒想到一趟原本應該是一、二十分鐘的「旅程」,小朋友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才回到家。急得我們到處找他,只差沒報警了。 媽媽當然很生氣,覺得小朋友怎麼老是做出讓父母親擔心的事情,少不了一頓耳提面命。不過我關心的倒是這趟旅程他到底怎麼走,走了兩個小時? 吃過晚飯之後,我決定帶著小朋友重新溫習一遍他的回家之路。我們父子就這樣拿著地圖,在學校附近又繞了一、兩個小時,重新對照、印證每個可能的選擇,小朋友終於把從家裡到學校的路完全弄明白了。 我們從校門口出發,用小孩邏輯重新走過一次,我才發現這一趟旅程非同小可。儘管同樣的路程小朋友已經坐校車走過無數次了,但只要小朋友沒自己親自走過,對他而言就是陌生的路。到過別的城市自助旅行的人一定明白我的意思。要徹底認識一個城市,一定得自己拿著地圖,邊開車或邊走路,實際對照印證才行。如果只是搭乘遊覽車或別人的車,等到下次我們自己旅行時,到了同樣城市,其實還是搞不清楚東南西北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到一個十字路口,小朋友面臨了三個選擇。以五個街口的回家路途而言,就有三的五次方的選擇──換句話說,在完全陌生的情況下,他猜中並且幸運回到家裡的機率只有二四三分之一。光是這樣都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一旦在任何街口做錯選擇,之後他將面臨的是更多、更複雜的選擇──可見回家是一趟多麼艱鉅的旅程啊。 走完了這一趟多出來的意外之旅,我驀然發現,原來兩年多以來都能快速、準時到達學校的兒子,其實是沒有自己上學能力的。 兒子坐校車的經驗這讓我想起了所有國文、英文、數學……考高分的學生,就像我家小朋友每天能準時到校一樣──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能力。有一天,當這些考高分的學生必須面對真實世界時,再高的分數、名校,能幫得上的忙恐怕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說「乖」與「不乖」的差別不是「對的機率」大小的問題,而是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的問題。如果「乖」像坐校車上學那麼容易、方便,那麼「不乖」應該就是自己用腳的探索與嘗試。一個每天坐著校車上學的「乖」孩子,他被剝奪的其實是「不乖」的機會──這個不乖,也正是對事物真正認識,必須經歷的探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 有些人也許要問:如果可以不用經歷那些無可預測的「不乖」過程,乖乖地長大,不是很好嗎? 真的很好嗎? 人生真的可以這麼樣「乖乖」地到老死而沒有疑問? 同樣坐著校車上學,到底是有過「不乖」經驗,還是沒有「不乖」經驗的孩子更叫人放心呢? 答案其實是很清楚明白的。 和玩樂器很像,很多時候,人生中的完美演出也是必須通過許多錯誤與練習才能達到的。大部分小孩準備考試時,師長們會要求小孩做模擬考題或測驗練習題,覺得非這樣不能考得高分。可是回到「真實人生」這個場域──不管是談戀愛、交朋友、選填志願,大部分小孩卻連一點練習、嘗試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在面對人生試鍊時,如何能考取高分呢?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錯誤的過程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可是如果嘗試錯誤是學習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呢?我們是不是得預留下一些「錯誤嘗試」與「不乖」的空間與機會給自己呢? 有些父母親不免要擔心地問: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一點,心智成熟一點,能夠自行判斷時,再給他們這個空間。 這樣的思考最大的謬誤在於: 首先,如果沒有這些空間,他們很可能心智上永遠都不會長大。 再來,更重要的,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啊。 我年輕時曾經為人借貸當保證人,損失了幾百萬元。這些錢占了我當時的資產一半,覺得痛苦不堪,可是現在想想其實也算還好。幸好是年輕時就有這個經驗,並且學得教訓,從此人生就算打過疫苗了。否則到了這個年紀再遇到這種事,也損失現在一半以上的資產,那才是真正的慘不忍睹啊。 對很多捨不得小孩嘗試錯誤的父母親其實是要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的,如果嘗試錯誤對孩子的成長是必須的,那麼孩子能在你看得見的時候嘗試,其實是件好事。不管後果如何,做父母的多少還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困境,或是給予一些必要的援助。否則等他離開父母時才碰到,就算有心可能都幫不上忙了。 以前常聽人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過去總覺得這話聽來有點輕狂。可是現在想想,這話實在是人生的至理名言。老實說,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就像許多植物都必須受到溫度或照光的刺激之後才能開花一樣。叛逆、不乖也是生命之中開花、結果必須的「生長激素」啊。 人不輕狂不但枉費少年,更進一步,我還要說:人不「叛逆」枉少年。人無「不乖」枉少年啊。 做一個太乖的人當然不好。 可不可以不寫功課 我這樣說,一定有人不以為然。反駁我: 「你說『不乖』才好,但殺人、搶劫、打架也是不乖啊。難道這樣也可以嗎?」 「不乖」當然不見得就沒有問題。但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到底是「乖」的問題大呢?還是「不乖」的問題大? 我再說另一個故事。 我們家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曾經不寫功課,聯絡簿一拿回家裡,常常滿篇都被老師寫滿了紅字。為了這個,兒子常常和媽媽有意見衝突。後來兩個人鬧得雞飛狗跳,媽媽只好請我這個爸爸出面處理。 很多家長處理這種事的基本邏輯就是以「完成功課」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展開威脅利誘──不用說,這樣的威脅利誘當然是以「乖」為前提的。 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在我看來,我的小孩好不容易對他的世界開始發出問題,開始有了不乖的「叛逆」思考,這樣的機會我當然不可輕易錯過。 我把決定換個角度,順著小孩的思路,從「不乖」為前提來思考問題。 如果要不乖的話,我們開始討論:怎麼樣才可以不寫功課呢? 小孩一開始聽到我的議題當然是一臉狐疑的表情,不過很快他就感受到,我是認真的。沒多久,我們就想出了不少辦法(雖然兒子覺得不太可行),這些辦法包括了: 一、我把印章交給他,讓他自己在聯絡簿上蓋章。 (小孩問:「可是功課沒寫,老師如果打電話來問我會怎麼說?」我說:「我當然實話實說,說章是你自己蓋的。我可不能幫你說謊。」這個提議立刻就胎死腹中了。) 二、或者,我打電話請老師允許他不要寫功課。 (小孩問:「全班只有我一個人不寫功課,同學會怎麼看?」我說:「別的同學要怎麼看你,我實在無能為力。再不然,我打電話給所有的家長,請他們叮嚀他們的小孩,去學校不可以嘲笑你。」當然,這個提議也出局了。) 三、最後,我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根據「沒有盲腸就沒有盲腸炎」的外科法則,如果不上學也就沒有功課了。(我表示可以向教育局提出在家自主學習的申請,這樣他不用去學校上學,也就沒有功課,更沒有蓋章或者是同學看法的問題了。) 小朋友聽了,似乎覺得這個方案有可行之處,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他希望我讓他考慮三天。 我欣然同意。 在這三天的時間之內,他到處打電話諮詢親友團的意見。親友們大部分當然都不贊成只為了不寫功課不去學校上學。由於他這麼到處打電話,同一時間,我也接到不少關切的電話(包括我親愛的老媽),承受不少壓力,但我決定保持沉默。 就這樣過了三天。 三天後,在晚餐桌上,他鄭重向我們宣佈,經過慎重考慮的結果,他決定── 還是要去學校上學! 「為什麼是這樣的決定呢?」媽媽問。 「我想,學校有很多的同學,不但如此,學校還可以培養我們德、智、體、群各方面……」這──可──有──趣──了,聽起來完全像是校長在升旗台上精神講話的口氣。 「所以?」 「所以,我想我還是去上學好了。」 「那不想寫功課怎麼辦?」我問。 「其實功課沒有那麼麻煩啦。」 「搞了半天,」我抱怨:「什麼都沒有不一樣嘛。」 「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他指著腦袋瓜說,「可是這裡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我看不出來啊。」 「你當然看不出來,」他說:「可是真的不一樣。因為,我想過了。」 這個故事我在《我的天才夢》裡面說過了,不過,故事還有後續發展。此例一開,大兒子嘗到甜頭,進一步想全面檢討其他那些「沒有經過他同意」的課外活動。於是我們只好把他的時間表拿出來,從學英文、游泳、鋼琴,一樣一樣重新確認。 「我對鋼琴課沒興趣了。」他說。 「為什麼?」我問。 「因為太無聊了。」 「無聊?」 「嗯。」他覺得鋼琴是女生彈的。 事實上,這件事他已經向媽媽抱怨過好幾次,媽媽雖然威脅利誘,成效顯然不彰。我想了一下,立刻拿起電話,打給住在樓上的老師,告訴她大兒子暫時不上鋼琴課了。 鋼琴老師是那種充滿愛心與耐心的老師。她一聽到大兒子想放棄鋼琴,立刻憂心忡忡地勸我要多鼓勵孩子、要孩子再堅持下去云云,可是我不為所動。 在我的堅持之下,老師無可奈何,最後只好勉強同意我的決定。 放下電話之後,大兒子的表情有點愣住了──沒想到這個夢寐的希望這麼容易就達到了。看得出來他很高與,但還故意裝出一臉「哀衿勿喜」的表情。 這時門鈴忽然響了,大兒子跑去開門,原來是在樓上上鋼琴課的小兒子課程結束回來了。 我很清楚地聽見他用高八度的聲音,亢奮地對弟弟叫嚷著:「欸,我不用彈鋼琴了,欸,欸,欸……我從此不用彈鋼琴了。」 我走到門口對小兒子說:「哥哥說他不想學鋼琴,我已經答應他了,」這事得一視同仁才行,「你呢?你還想學嗎?」 「想啊。」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老師獎勵他的棒棒糖,「棒棒糖好好吃,而且老師還有好幾種不同的口味我都沒吃過。」 「你確定要繼續上下去?」 他點點頭。 從此我們家開始變成「一國兩制」──弟弟繼續學鋼琴,哥哥則快樂地享受他爭取來的自由。每當弟弟練琴時,哥哥總會有意無意地就跑到鋼琴旁炫耀。 「好舒服噢,我又K完了一本《哈利波特》。」再不然就是:「你知道嗎?電視上正在轉播NBA球賽,到現在Michael Jordan已經一個人獨得五十二分了。」…… 弟弟不屑地看了哥哥一眼,繼續練習他的鋼琴。 就這樣經過了三個月。 有一天,弟弟上完鋼琴課從樓上下來,在門外猛按門鈴。哥哥去打開門。 「什麼事啦,」哥哥看了弟弟一眼,「這麼興奮?」 「你看,這是什麼?」弟弟高舉著翻開的聯絡簿,指著上面的紅字,一個字一個字興奮地唸著:「弟弟加油,這樣繼續努力下去,程度就要超越哥哥了噢。」 哥哥的臉色從紅色又變了青色。他轉過身來,嘴裡喃喃唸著不知什麼,邊唸邊自顧往房間走。眼看事有變化,我立刻也跟隨進房間。 「怎麼了?」我問哥哥。 「彈那種垃圾車的音樂,沒什麼了不起啦。」 「你不要這樣嘛,」我說:「你不學鋼琴,弟弟繼續學,他會超過你,這是必然的事啊。這很自然,不是嗎?」 他不說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學鋼琴當然就會被弟弟超過,這很公平啊!」 「我又沒有說不學,我只是說很無聊,你就……」 賴到我頭上來了?我沉默了一下,靈機一動,問他:「怎麼,你現在又想學了?如果真想學的話,我可以再和老師說啊。」 「可是,過去弟弟都只上半個小時,我上一個小時太無聊了。」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作者:侯文詠 出版日期:2010 年07 月 05 日 總計6 頁,第6 頁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 02 03 04 05 06 討價還價?「那我告訴老師,你也從每次半個小時開始好了。」 「老師會不會不高興?」 「哎啊,你想繼續學,老師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會不高興呢?」 就這樣,老大又回去上鋼琴課,每次半個小時。 和我們不用再擔心小孩寫功課的事情一樣,這次回去上鋼琴課的熱忱完全不同。我開始在他的聯絡簿上看見了老師稱讚的話語。 「你這次好像進步很多噢?」我問大兒子。 「你知道鋼琴要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嗎?」他抓了抓頭,神秘地對我說:「就是要停一段時間不彈。」 「是噢。」我半信半疑地看著他。 這次再重新學琴,老大的確進步得很快,沒多久,他跑來跟我商量說: 「我現在發現我的功力大增,才開始熱身呢,半個小時竟然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果你不反對的話,我每次上課時間可以改成四十五分鐘好了。」 於是上課從三十分鐘改為四十五分鐘。就這樣上了兩個多禮拜,兒子又有意見了。 「這次又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都是三十分鐘,再不然是一個小時,這樣上四十五鐘,學費好難算噢。」 「學費很難算?」我不太懂。 「給三十鐘的學費太少,給一個小時又太多,這樣好了,」他說:「我犧牲一下,我上一個小時好了。」 原來是想上一個小時,拐彎抹角的。我說: 「折騰了三、四個月,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還是同樣的老師,不但同樣每個禮拜上課,而且還是每次上一個小時,你一定要告訴我,事情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為什麼呢?他告訴我的答案,仍然還是那句老話: 「因為我想過了。」 小孩的鋼琴就這樣自動地繼續彈了下去。十多年過去了,大兒子的鋼琴雖談不上什麼專業水準,但直到現在,鋼琴成了他喜歡的技能,以及煩悶時的陪伴。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了。 對我來說,我之所以願意對「不乖」這麼寬容,最大的理由正是:經由這個「不乖」的過程,小孩得到了一種「他和功課」或者「他和鋼琴」之間更深度的思考──這個思考,就像一直坐校車的小孩必須自己走路才能真正弄懂上學的路一樣,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因此,當大兒子說:「我想過了」時,他試圖表達的,正是這個從「無知」到「知」的過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殺人、搶劫、打架,這樣也可以嗎?我的回答是:這些是不對,而不是不乖。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對的行為,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在面對許多人生抉擇時,沒有嘗試、思考,甚至更深刻認知的機會,以至於「誤入歧途」,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因此,對我來說,這個從不乖到認知的過程是遠比寫不寫功課、學不學鋼琴這些學習本身更重要許多的。

成功或失敗讓孩子自己負責

2010年10月04日
公開
41

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是一條父母都會高舉雙手說YES的教養規則,只可惜知易行難,是項超高難度的挑戰。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深怕一放手,孩子就摔個鼻青臉腫。到了青少年階段,成績是第一順位,此事攸關裡子、面子,哪能輕易放手? 每當我在演講的場合告訴在場的父母,我在兒子、女兒上高中的第一天,就將印章交給他們,讓他們自行在成績單上蓋章,每位父母總是瞪大著眼睛驚訝的說:「怎麼可能?不會吧!」 做爸爸的肩負賺錢養家的重任,又那麼忙,哪來的美國時間, 每天待在孩子身旁盯他們讀書呢?更何況,不想等孩子長大後,當他們扛不起肩頭上的責任時,才發現為時已晚;不如早早放手,讓孩子們從面對成績這件事開始,學會選擇並決定要付出多少努力,以及面對、迎接可能的成功或失敗。 雖然心中十分忐忑,還是決定跟孩子說:「從現在起,我不再看你們從學校帶回來的成績單,成績單上的簽名欄也請自行蓋章。五十分是你的,一百分也是你的,我不會因為你們考零分而扁你們;也不會因為你們考一百分而給獎勵。」 讓他們自己在成績單上蓋印章,有著濃厚的宣告意味,我要讓孩子清楚的感受到,爸爸真的放手囉! 當他們手上拿著印章,準備蓋上印章的那刻,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呢?是「糟了,我要加油!」,還是「YA,我用功有用耶!」我想,當孩子有了成功、失敗都操縱在自己手上的體會,比我說破了嘴,更能讓孩子明白自我負責的真理。 不過,放手不是縱容,要有個對策來掌握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因此,雖然我不看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成績單,仍會請老師e-mail 或傳真成績單給我,可沒犯法喔!(這個詭計,孩子們現在也都知道了) 重要的是,有本事知道他們的成績,就要有本事不表現出不安與焦慮。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裡,如果露出馬腳,跟孩子討論有關成績的問題,孩子就會質疑老爸放手的誠意,那不是在自打嘴巴,陷自己於不義嗎? 至於要花多久的時間,孩子才能學會自我負責?是一天、兩天, 還是一年、兩年、十年?老實說,我沒有標準答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孩子將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慢慢培養出獨立思考、下決定、承擔後果的能力。孩子跟我之間,也將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鍊中,逐步加深對彼此的信任,累積濃厚的父子情誼。

懂得放大孩子的長處﹣圖文提供╱時報出版

2010年10月04日
公開
10

對孩子成績不好的問題時,父母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送孩子去補習。 父母老愛為難孩子的短處,而忘記放大孩子的長處。送孩子去補習,是「強烈為難孩子短處」的作為,我們要孩子拚命去提升的,是對孩子來說最難、最不在行的部分。例如,英文不好就補英文,數學不好就補數學,什麼不好就補什麼,還有讓孩子全都補的父母。 我的兒子也曾經是補習一族。為了提高數學成績,他花比以往多五、六倍的時間,去搭車、去上課、做習作,去補強他的數學。他拼死拼活的把數學成績從四十幾分拉高到六十幾分,接下來七十幾分, 然後呢?就一直在六、七十分間游走。「爸爸,不管我再怎麼用功, 再怎麼補習,數學都不會是我的強項啦!」 聽到他的話,我著實震驚了一陣子。時間也是有時間成本的,上補習班的哥哥,不再有時間高高興興的打球、悠悠哉哉的聽音樂,練鋼琴的時間縮短,心情也變差了。得與失,該用什麼標準衡量? 哥哥在數學上不行,在音樂上卻表現得十分優異。國三上學期才決定高中要讀音樂班的他,靠著打擊樂的底子,以及靈敏的音感, 不斷的拜師學藝加認真練習,一舉考上公立高中的音樂班。連我這個老爸都沒想到他這麼行。我想,那是因為他在優勢上全力發揮的緣故吧! 哥哥數學不好,妹妹呢?妹妹的數學表現和哥哥一樣,都很「囧」!但是,哥哥的經驗明擺著,孩子沒有學習的條件與動力,花再多時間、金錢也是徒勞無功,所以妹妹也就沒有再走上補習這條路。 有一天,上高中的妹妹主動提出補英文的想法。真奇特,妹妹靠英文滿級分通過高中基測的,英文不正是女兒最拿手的科目嗎?為什麼還想補習?妹妹說:「就是因為拿手,才想要一直保持優勢啊!我想一直坐在英文的衛冕者寶座上。」 當父母的很容易就陷入「某科不好就補某科」的既定框架裡,女兒卻一腳踢開了這個框框,把補習視為加強優勢科目的手段。孩子心裡想的是:優點再放大,強項再加強;父母心裡想的卻是:把孩子的短處放大再放大,這兩者真是天差地遠啊! 有優勢的科目做後盾,讓女兒進一步主動思考要怎麼去改善數學的困境。女兒有回若有所悟的告訴我:「爸爸,光靠英文、國文,沒辦法讓我的總成績排名在前面,最近我很努力算數學喔!我的數學成績已經進步到班上前十名了呢!」 原來當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出擊,企圖改善學習狀況時,比父母窮追猛打有用多了!女兒將主力先放在維持優勢科目上,得到充分的自信與成就感之後,再進而解決弱勢科目!我這個做老爸的,當然樂見這樣的結果。 「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是要放大孩子的長處,不要為難孩子的短處。」 大部分的父母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只有少數的孩子每一門功課都很好,當然也不會每一門功課都很爛,就算我們的孩子只有一門功課好,那我也真要恭喜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因為已經能確定這個孩子的性向發展和學習特質。 如果你覺得一門功課好不夠,那麼每一門功課都好的的孩子,未來就一定比專精某一科的同學有成就嗎?那可不一定。 三十多年前一直到現在,有很多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常常會利用他們認為不重要的課程來加強升學考試的科目,最常被犧牲的就是體育、家政等課程:可是我要再問一次,放棄體育課時間去讀書的孩子,真的比較有成就嗎? 我絕對不會說各科成績都優異的孩子不好,可是,好奇怪,這些年我們的「臺灣之光」卻是體育最好的王建民、郭泓志以及蘇麗文等運動選手,顯見就算只有體育一科好也能出頭天。 所以爸媽應該要想清楚一個觀念,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一門功課是不重要的。成績不好問題不大,某一門功課特別不好問題也不嚴重,重點是,你有沒有幫助他發揮他的興趣與強項?重點是,孩子有沒有時間與機會,盡情盡興的在他有興趣的科目上發光發熱?父母有沒有協助他、鼓勵他,放大他的長處,讓他儲備足夠的自信和成就感,在學習的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呢?

該玩的時候玩,別讓孩子讀成書呆子

2010年10月04日
公開
11

很多爸爸媽媽在不知不覺中,要求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跟學習脫節,每一件事都一定要有學習成效,就這樣,把孩子學習的胃口全都搞掛,親子關係也搞砸了! 以學校的戶外教學為例,我覺得玩就玩嘛,就開開心心、高高興興的玩,幹嘛還特別安一個「教學」的名稱呢?孩子在學校要學的已經夠多了。 記得,有次我到臺中科博館出外景,工作人員在科博館裡面拍攝,我在外面等候。這時,看到幾個小朋友在戶外又跑又叫,好不快樂。突然,一個媽媽把正在跑跳的孩子捉住,然後開始問:「你剛剛在裡面看到了什麼?那個電一直閃來閃去你有沒有看到?那個氣球會飛是因為……」 我看那個孩子急得很,想要跟同學玩,偏偏媽媽硬是要問東問西,想確認孩子有沒有把剛剛的影片知識塞進腦袋裡。唉,我真是替那個孩子叫苦! 真的,我真的想不通,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人生有什麼樂趣呢?當孩子偶爾想放鬆一下,卻又跟父母要求的有所牴觸時,孩子就倒大楣了,爸媽的答案一定是「不可以,你該看的書看完了沒?」或是「那個數學練習題你都練習完了嗎?」 試想一種情況,當孩子想要出門打球時告訴你:「爸爸,我要出門去打籃球了!」你的反應是什麼?那種學習導向又討人厭的父母一定是這麼說的:「什麼,你又要跑出去打球!你功課寫完了嗎?你這次月考考得這麼差,你還敢出去打球啊!」孩子的心裡一定 ○○XX??,對功課更敬而遠之了。 生命裡真的只有課業學習最重要嗎?那為什麼我們做大人的,下了班就不用學習別的才藝呢?為什麼大人就可以自己找些法子調劑、調劑,孩子就不行呢?為什麼當爸媽的就可以「寬以待己,嚴以律『子』」呢? 孩子在讀書、學習的階段,最需要正常的情緒出口與休閒管道, 這時,父母應該要學著換掉腦袋裡的負面想法,用正面思考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出門打球,很好啊,總比打架好!孩子看電影晚回家,不錯啊,我的孩子嗜好是看電影,總比嗑藥、吃安非他命好太多了吧!當父母轉換心念,就不會把自己搞瘋、也把孩子給搞瘋了。 如果還是想不通這個道理,請父母到醫院的重症病房走一遭, 你會發現,當生命走到最後關頭的時候,孩子的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成績算什麼呢?

別把閱讀和唸課本混為一談

2010年10月04日
公開
20

一次又一次在學校和爸爸媽媽近距離的談話中,我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父母已經不自覺的拿掉孩子對閱讀及學習的喜歡,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我認識一個孩子功課爛到無法形容的地步,學校的考試全部加起來,是全部加起來喔,都不到六十分!這樣的孩子當然不喜歡去學校。輔導室老師關心的問他:「難道就沒有哪一個科目是你喜歡的嗎?」孩子搖搖頭,「那有沒有哪一堂課是你喜歡的呢?」孩子說: 「有次家政課做麵包,我很喜歡。」 這個孩子後來去讀餐飲科,別人都放學了,他卻主動留在學校反覆練習各種烘焙的技術。在校時他的功課一直很爛,可是他製作糕點的技術,在學校時就已達到職業水準,後來更代表公司參加臺北市所舉辦的糕點比賽,還得到了首獎! 這是我的廣播節目中所談過真實發生的故事,那天訪問完畢,他送了我一堆榮獲首獎的冠軍鳳梨酥。我記得他抱了一疊外國原文書,我還跟他開玩笑說:「很強喔!英文不錯嘛!」 「廖大哥,沒有啦!我現在是一邊補英文,一邊學看這些國外的烘焙書籍。」 可見孩子專注在特定的領域時,所累積的高度學習動機與熱忱,將使他不斷自發性的閱讀、學習,這些能量將使他與眾不同,更能在喜愛的領域上發光發熱。 另外,大人也喜歡跟孩子說:「不喜歡讀書就不要讀書!去學一技之長好了。」我認為,這句話代表臺灣社會學習價值觀上的嚴重錯誤。要是不喜歡讀書沒關係,就去學一技之長,隱含著學技術是第二個次要的選擇,而且學技術的人就不用看書求進步。 我認為這個論調大錯特錯,你的孩子不喜歡讀學校的書,那就不要讀;但是不應該放棄讀書這件事,因為你放棄了讀書,你就放棄了學習。不應把「讀學校的課本」和「讀書、閱讀」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因為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同樣也需要不斷的閱讀和學習來求取新知,彷彿暗示孩子,你去學了技術以後,這輩子都不用讀書了! 學技術的人如果不求學習、不求進步,就永遠只能賺辛苦錢,剪頭髮也只能剪出半屏山髮型,毫無競爭力。可是喜愛讀書求進步的人呢?舉個我家鄰居孩子的例子,他是個年輕的美髮師,曾經拍過美髮廣告,請他剪一次頭髮的費用是三、四千元。為什麼?因為他從不間斷的閱讀國內、外雜誌以及相關書籍,甚至花錢出國去進修,所以他不同於一般美髮師,可以走在時尚產業的尖端,當一個出眾的美髮師。 所以,我想要告訴天下的父母,當孩子不喜歡讀學校的書時,沒關係;成績不好也沒關係,但是一定要鼓勵孩子不斷的看書,要孩子永遠不要放棄閱讀和學習,這樣你的孩子就算是當黑手,也一定能夠出類拔萃。

一棵開花的樹

2010年10月03日
公開
41

佛說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這句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吧: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 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麼?」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麼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倚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倚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幹,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歎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麼?」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那麼,我的前世是積攢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換得與你相識相知? 愛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完全擁有她,只要她過得幸福,那麼我也就幸福了!想一想他的心即然已不在自己的心上,那麼自己又何苦去追逐一份不屬於自己的感情呢? 倒不如停下來好好想想,這樣也給自己與別人一個平等的機會,也許你苦苦追逐的愛情不屬於你,而同時也有人在苦苦的追逐你,與其去苦求不屬於自己的愛情,倒不如來呼應一份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愛情! ********************************************************************** 一棵開花的樹�文:席慕蓉 翻自 席慕容詩集 《七里香》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此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從犯錯中學習2

2009年12月30日
公開
21

放學去接孩子, 哥哥同學都出校門了, 怎麼就沒看到哥哥。 攔住一個孩子問, 同學說哥哥被老師留下來了, 因為哥哥用抺布打了一位女同學。 又闖禍了哦。 沒多久就看到哥哥臭著臉拖著書包出現了。 上了車,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哥哥:沒有。 爸爸:看你的表情就知道,又說沒有。 媽媽:被老師留下來了哦,被處罰了嗎? 哥哥眼淭撲漱漱地流了下來。 問了半天, 哥哥流著淚說被老師罵了, 問哥哥,是不是用抺布弄到同學了。 他說沒有。 等哥哥平靜下來, 把事情經過說出來, 原來打掃完後,哥哥要出去洗抺布, 26號女同學就擋在門口, 哥哥過不去,就推了她一下, 女同學就大叫說哥哥打她。 問哥哥:那你推了人有說"對不起"嗎 其實想也知道哥哥一定沒說。 再問哥哥:那老師問你時你說什麼。 哥哥說他很生氣地說他沒有打同學。 唉!哥哥因為個性問題, 常出這些事情。 告訴哥哥: 第一:你不是故意的,只要立刻道欠,就會讓別人心裡覺得比較舒服,也就不會說成是你打人了。 第二:如果老師問你時,你要平靜地把事情原委說清楚,而不是臭著臉說"我沒有" 老師就像是法官,她沒看到事情發生的經過, 是經由同學(原告)和你(被告)的陳述來做判斷。 所以,同學表達她知道的事(被你推,但她覺得是被打) 你則需要讓老師知道原因(因為她擋住門口,你過不去) 而且,要讓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你確實推了她一下。 這樣,老師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啊。 當你犯錯了,你要冷靜地做自己的辯護律師, 而不是沈浸在"你冤枉我"的情緒裡, 把不滿寫在臉上是沒有用的, 因為那會被解讀成"不認錯"或"不知悔改"。 你是個不善言詞的孩子, 但是,還是需要學著去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錯了要認,不是你旳錯也要澄清, 不然,看你這樣哭, 我真的...也很難過。

聖誕party

2009年12月25日
公開
34

今年的聖誔節, 哥哥妹妹真是樂瘋了. 一早到校, 校長就在門口準備了糖果給孩子, 還扮成聖誔老人. 到了教室, 除了老師給的糖果餅乾外, 還有家長準備了禮物和食物分送, 二個人光在小學,就收了不少東西. 到了馬利安, 妹妹今天有交換禮物的活動, 聽說還有做卡片. 哥哥的外師可就有充分準備了, 今天除了大玩遊戲外, 還準備了烤雞(可能是烤火雞太難買了) 和一些糖果餅乾給孩子感受一下外國人怎麼過節的. 哥哥班除了同學交換的禮物外, 外師竟然也備了每人一袋的禮品, 哥哥拿到一個聖誕老人提袋裡, 裝了一個鉛筆盒,一本手冊,一支尺,一支筆...不少的文具內, 比起同學互換的禮物來, 外師的禮物,份外令人感動. 同樣是外師, 妹妹班的j老師似乎就比較不在乎這個節日, 做的都是很應景的事--做卡片. 哥哥這位外師, 則在每個他們的節日, 都非常用心努力地準備各種活動, 記得哥哥二年級時(也是這位外師) 在萬聖節時,還帶著他們做 CANDY APPLE. 哥哥的外師很認真地讓孩子體驗節日的活動, 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因為這都是老師額外的工作. 晚上七點,二個孩子又趕一場PARTY. 是心算班辦的活動. 老師安排了五個關卡, 像是”比手劃腳””拼圖””做做看”等, 闖關完畢,就是吃喝時間, 準備了糖果餅乾小麵包之類的食物給孩子, 最後的高潮, 聖誕老人登場了, 發禮物,拍照..... 今年的聖誕節, 很有氣氛. Silent Night » Sinead O′Connor - Watch more amazing videos here

說故事

2009年12月19日
公開
23

今天JUSTIN媽媽告訴我, 昨天輪到妹妹在班上說故事, J媽媽說妹妹不用唸稿就能說出來. 真的嗎? 我倒是挺驚訝的, 之前睡前聽的CD真的有用哦. 每次都是媽媽聽到睡著, 是有很用的睡前故事. 前二周拿到justin媽媽借的故事書, 才把故事抄錄下來. 交給老師是這周三的事, 昨天妹妹就能上台說了, 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記憶力. 那麼,至少在上台那天, 不用在台上罰站了. 哈哈哈! 只要能挨過這一次, 明年,絶不再自找麻煩了, 也希望孩子記取教訓, 明年主動放棄, 千萬別像生孩子一樣, 痛過就忘了啊.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Michelle. Today, I am going to tell a interesting story called “Peter Pan”. My name is Peter Pan. I am a boy from a magical place called Neverland. I love adventure and I don’t want to grow up. I always visit children in their dreams and we have fun together. One night, I fly into an open bedroom window. I am very quiet, but Tinkerbell is not. She sneezes and Wendy and her two brothers wake up. Tinkerbell sprinkles them with magic fairy dust let the children fly out of the window. We fly over the city then we land on the island, Neverland. A lot of Lost Boys come to meet us. Suddenly, we hear a scream. The screams come from the Mermaids’ Lagoon. Two pirates, Smee and Starkey, are tying up Tiger Lily. She is the Indian Chief’s daughter. I hide behind a rock and play a trick on the pirates. I shout of them in the voice of their captain. So Smee and Starkey set Tiger Lily free and leave. I save Tiger Lily. Smee and Starkey find Captain Hook in the jungle. Captain Hook is very angry because Tiger Lily is not with them.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pirate brings some interesting news to the captain. He said that he found the cave of the Lost Boys. Then they are going to get them. Captain Hook and the pirates attack the cave. The Lost Boys are surprised and they can’t do anything. Captain Hook gives orders to the pirates to tie everyone up. Wendy and her brothers are also Captain Hook’s prisoners. All the lost boys look very frightened. The pirates leave the Lost Boys at the cave. They take Wendy and her two brothers to Captain Hook’s ship, the JOLLY ROGER. John is crying, but Wendy believes I will save them. Captain Hook is a very bad man. He ties Wendy to the mast of the ship and makes Michael and John walk the plank. But Wendy is not afraid. Suddenly, Captain Hook looks up in the sky. It is me, I am flying down to the ship. Wendy is very happy to see me. I and Tinkerbell are on the JOLLY ROGER now. Tinkerbell frees Michael and John as I set Wendy free. Captain Hook calls to his pirates for help then he rushes towards me with his sword. But I am faster than him and I throw him in the sea. A crocodile is waiting there with his mouth open. The crocodile ate Hook’s hand some years ago, and now he wants to eat all of him. Captain Hook is in trouble. Captain Hook swims away with the crocodile after him. I attack the pirates. The pirates are very scared and they jump into the sea. Wendy and her brothers are safe now. But they miss their parents. So they ask me take them back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