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張無忌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作者:洪蘭

2012年12月23日
公開
19

會做人比腦袋好重要   作者:洪蘭 2011-11-30 天下雜誌 486期 面試時翹二郎腿,離開時不推回座椅。現在年輕人抱怨進不了研究所、找不到工作,但誰願意和粗俗無禮的人共事?最近去替一個研究所作甄試委員,因為這個領域現在很紅,所以報考的人很多。問了一整天,結束後,所長很過意不去,因為公家給的車馬費只有兩千元。她就自掏腰包請我們吃飯。 用餐時,大家談起剛甄試過的學生,都頻頻搖頭,因為現在的學生坐 沒坐相。有的坐下來,腿就翹起來了,甚至叉開來成八字形。只有少數學生腿有併攏,而且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離開時,把椅子推回去。 所長很感慨地說,現在知識翻新得這麼快,兩年前的教科書已經沒有 人用,五年前的就廢紙回收。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只要肯學,其實不必管他現在知識有多少,但人品不端,以後會令系所蒙羞。 席間有位教授說,他去某大學演講,回家後,一堆學生寫電子信來要投影片。原來,該課要寫報告。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直接跟老師要投影片。有學生還特別註明「請務必回」,讓他哭笑不得。 話匣子一打開,每個人都有類似經驗,最普遍的就是「不具名」。也就是說,向老師請益,卻不告訴老師你是誰。這種信只好直接退回,因 我們不處理匿名信。所長的先生說,他公司招考員工時,他一時興起 ,走進去看他的人事主任如何篩選新人。只見主任很客氣跟考生遞名片,那考生轉身看到他,便把手伸出來,大剌剌地問,「那你的呢?」 他吃了一驚,不能相信有人這麼魯莽。他說,在別人的地盤,人生地不熟,不可以擺出高姿態。看到陌生人,一定先探別人的底,不可先假設別人地位低。 他雖然是開玩笑地講,但是意思很明顯:你們大學教了什麼?怎麼教出 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目空一切的學生來?其實不只學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出了問題。很多人把無禮當作性格,把邋遢當作時尚。其實,不注意衣著,蓬頭垢面,不修邊幅,不是豪邁,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粗俗也不是率直,是沒有品味。 一些描寫性器官的話,不可在廟堂上講。它不代表草根性,它只反映出沒教養。前警察大學的教務長黃富源說得好,率直是良好的品質,禮貌是永 遠不變的價值。直來直往、不做作,很好,但是必須有禮貌,不然就是粗魯。冷漠也是一種更大的粗魯。 我們從小被教導,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當大家都守規矩,社會自然安定和睦。現在新聞娛樂化,天天大幅報導藝人結婚、外遇、緋聞,讓孩子誤以為這就是人生,行為就該這樣。 又因為這些無營養新聞,嚴重壓縮國際新聞和一些重要民生經濟議題,使學生沒有視野、無法判斷是非。念了很多書,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人家什 麼樣的觀感。當他們抱怨找不到工作時,能怪誰呢?誰願意和粗俗無禮又自大的人共事呢?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切莫等閒視之。 @@@@@@@@@@@@@@@@@@@@@@@@@@@@@@@@@@@@@@@@@@@ 有才無德是毒品 2011-07-26天下雜誌 最近報上有個大學教授投書說,他從前在香港教過的學生來到紐約,在他家住了 一晚,這學生是香港的怡和洋行送出來進修的,一週費用美金五千元,還不包括機票。 學生跟他說他回香港後,就要跳槽到別家公司去,跳了薪水才會高。果然連環跳後,現在他已是某大企業的總經理了。 這位教授因此下結論說,人要常換工作才能爬得高,他相信怡和洋行老闆一定對這個學生很生氣,但是「年輕人不能為私情而不往前奔馳」。他勸年輕人不要因「感情、忠誠而耽誤自己前途」。他說嚴凱泰先生在接受交大榮譽博士時,勸告學生不要常換工作的話,在今天工商的世界中是太「農村」了。 我看了很驚訝,這不是「農村」的問題,而是「厚道」的問題。一個年輕人如果位 子都沒有坐熱就換工作,會給人好高騖遠,沒有定性的感覺。如果一個人一年換十二個工作,你敢用他嗎?尤其接受了公司的栽培後,馬上跳槽是不厚道的。 沒有公司願意作別人的人才培訓班,將心比心,老師不應該鼓勵學生享受完利益後,拍拍屁股走路。這不叫為「私情」,這叫自私自利、忘恩負義。不論是什麼樣的進科技社會,只要是人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核心的價值觀。作生意,誠信為上,人性之美在於「誠」,人性之貴在於「信」。 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潘健成先生有個「兩個饅頭」的理論,他說:「當你快餓死時,人家給你兩個饅頭,你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找工作,才活了下來。十年後,你發財了,你說你還他兩個饅頭,外加一個饅頭的利息,用三顆饅頭還掉這個債,像話嗎?」他說恩典不是這樣還的。 好個恩典不是這樣還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珍惜你的工作,感恩給你第一個工作的人。因為當你什麼經驗都 沒有時,他願意僱用你,讓你在職訓練、栽培你,他是你的伯樂,你要感激他。 換工作不是不可以,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而且在同一個工作做久了會沒有挑戰性,但是剛受完訓回來就立刻跳槽,甚至帶舊客戶的名單,帶槍投靠是非常不厚道的。 新僱主只要想一想,你會因為他的薪水高,背叛原來的老闆來投靠他,難道你以後不會因為別人的薪水更高而背叛他嗎? 司馬光說: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皆才有餘而德不足。除非人類的品德能跟得上文明的腳步,不然文明越進步,人類 越不快樂。我們實在不願意看到年輕人比現在更勢利。 有句話說得好: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毒品的危害多麼可怕,它毀家傷人,作老師的怎麼還可以鼓吹學生做毒品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苗栗小工廠 讓iPhone動起來

2012年12月19日
公開
31

我畢業以後 第一家上班的公司~~~台灣保來得 @@@@@@@@@@@@@@@@@@@@@@@@@@@@@@@@@@@@@@@ 苗栗小工廠 讓iPhone動起來 作者: 許以頻 | 天下雜誌 – 2012年12月18日 下午4:19. 它的產品,你看不見,但它卻無所不在。哪天它要是因故停工,全世界車廠、家電廠、資通訊廠,都可能因此停擺。景氣差,它也產能滿載;月薪5萬,還找不到員工。 深夜,苗栗頭份一座小山上,一座無人工廠裡,115台外表斑駁的深藍色成形機,規律地將加工後的銅粉,擠壓成一個又一個小軸承。24小時運作的這座廠,一個月吐出2億顆軸承。 這裡是台灣保來得的工廠,微型馬達含油軸承的世界冠軍,全球市佔率高達60%,歐洲所有的車廠,百分之百用它的含油軸承。 一台iPhone,有2個震動馬達,一台液晶電視,要用到2、30個小電扇,每個小電扇裡要用2個馬達,每個馬達,都要用到軸承。冰箱的壓縮機、電腦的散熱馬達、讓汽車後照能夠電動收放和左右上下調整的馬達,也全都必須用到含油軸承。 【 每年獲利一個股本 】 保來得是家日本公司,但台灣分公司如今比日本母公司還大,而且股權和經營已經完全台灣化。真正的世界冠軍,是台灣保來得。它的產品多達2萬多種,資本額3.9億台幣,一年獲利就將近一個股本。 台灣保來得2萬多種產品的模具,百分之百自己設計,光是模具的總價值就將近3億元。 不過,能獲得全世界各大車廠、品牌廠青睞,台灣保來得的優勢和資產是人,以及這群人的技術和深厚的經驗。台灣保來得1,000多名員工,資歷超過15年者,就多達250人,「十八般武藝樣樣會,」總經理朱秋龍說。很多客戶從設計開始,就把工作丟給保來得。 民國37年次的朱秋龍,一頭灰白的頭髮,目光如炬,聲音宏亮。在公司將近40年,原本是化學背景的朱秋龍清楚知道,技術的累積與傳承,是台灣保來得能持續擴張的關鍵。 【 月薪五萬還找不到人 】 不久前,朱秋龍才剛從印度回來,準備在當地設廠,增產毛利近2成的汽車引擎零件。「這是一個技術、資本、勞工、管理都很密集的產業,」朱秋龍說。 十月底,朱秋龍才從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手中,接過產業創新獎,「這是公司獎,原本產品創新獎也是我們的,但被勸告讓一座給別人。」 含油軸承已做到世界第一,而新產品燃料電池關鍵零組件,核能研究所、工研院和多所大學還在研究,台灣保來得已經量產。今年景氣差,但台灣保來得產能還是滿載,而且供不應求,明年產能更緊。 人才,是台灣保來得最大的挑戰,平均5萬元的薪資,不比電子業差,但保來得還是缺人。為了搶人才,朱秋龍跑到大學去開粉末冶金的課,一年給4個碩士班學生每人12萬元的獎學金,「金屬工業是國家的基本工業,但現在很多學校和研究人才,都浪費在電子業,做高級操作員,」談到人才短缺,朱秋龍口氣不禁急了起來。

《好文章分享》《TGIM》人際關係 早學早成熟 - 黑幼龍

2012年12月17日
公開
70

Dear All: 分享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給各位 通常都是在週五收到《TGIF》 我特別改為《TGIM》Thank God It's Monday 您看完這文章會準備生三個小孩嗎? 請直接閱讀以下文字: 人際關係 早學早成熟 - 黑幼龍  和我們以前鼓勵學生考第一名,大家拚得你死我活的教育方式比起來,現在學校教育開始注重學生的人際能力,課程裡多了將學生分組,合力完成一份報告的作業。這樣的練習是好的,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分工,如何協調不同意見,如果有人偷懶不配合,該怎麼處理才不會讓作業開天窗。不過,這比起進入職場後的挑戰,只能算是牛刀小試。  幾乎每個找工作的人都會遇到一個面試問題:「你上個工作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回答:「因為我和同事處不好。」或者「我和老闆吵架了。」結果會如何?我想你多半不會被錄取。和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許多需要團隊合作或者和人打交道才能達成的工作,人際關係好壞是判斷你是否勝任工作的基本前提。  許多企業找人都特別強調團隊合作的精神,因為每個作業環節都是緊緊相扣的。比方,公司要製作一個官網,讓潛在客戶可以搜尋到。這時不光需要寫程式的資訊人員,也需要行銷企畫人員提供內容,美術人員設計頁面風格,連客服部門也要提供意見,消費者如果透過網站聯繫,客服部門需要怎樣的處理介面。一件任務要靠不同專業背景領域、不同部門的人一起分工,才可能成功達成任務。  以前,社會環境比較不成熟,很多事情都要靠人情拜託,才能把事情辦成。所以,若說某個人「人際關係很好」,通常意思是他長袖善舞,很會攀親帶故、走門路,並不是一個很正面的評語。  現在社會環境比較成熟,評估人際關係好壞,是看你和別人互動可以發揮多少影響力,可以為彼此創造多少綜效。尤其,這年頭單靠一個人無法成就大事,人際關係好的人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讓事情事半功倍,加分不少。  不過,現在小家庭多,連帶影響年輕人的人際關係磨練成長比較慢。  以前我父母那一輩,每家孩子都生得不少,像我們家就有六個小孩。到了我當爸爸的時候,政府宣導節育,衛生署宣傳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有一次我碰到雷煥章神父,他是一位法國神父,也是研究甲骨文的權威專家。雷神父跟我說:「不對!不對!兩個小孩怎麼會恰恰好呢?要三個小孩才剛好。」  一個沒有結婚、沒有小孩的神父,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分析給我聽,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老大不喜歡老二,還是得面對他,兩個人的強弱勢關係沒有其他的選擇性,人際關係只有一種。三個孩子就不一樣,老大不喜歡老二,可以拉攏老三,老二被孤立又想辦法收買老三,人際關係有很多種變化,可以合縱連橫,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成長得比較快。  這番分析很犀利,兄弟姊妹的確是人際關係的第一課,只是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很多獨生子女缺少玩伴,人際關係的磨練就往後延遲。如果青少年可以早一點練習和人相處的能力,對以後人生發展一定會產生好的影響。

《好文章分享》《TGIM》人生找夥伴,請閉眼睛、順天意? - Mr.6

2012年12月17日
公開
85

Dear All: 因為本人今天週一休假 因此多分享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給各位 通常到了打考績的時候 我都會想到這一篇文章 有關於「彼得定律」請參考維基百科: 彼得定律(Peter's Principle):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在其升到某個工作領域的某職位上,就能力達到極限,如果要更上層樓就得訓練、進修,否則無法升任。 升最好的有道理也有風險, 升最差的也有道理但也有風險, 那,我們就「亂升」吧! 請直接閱讀以下文字: 人生找夥伴,請閉眼睛、順天意?   文/mr.6 每個人都需要夥伴,有可能是「貴人」,或是「貴左右手」,還是「貴朋友」,又或是「貴團隊」,還有別忘記了最重要的是「貴伴侶」(另一半),總之,所有的人都應該加個貴,就是很棒的意思,人靠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天啊連生小孩都需要兩個人,嗯,我們需要「一群人」。 最近有一篇文章讓我有感而寫,這「一群人」,怎麼過來? 首先我們都曾經試過的是,在業界問問、徵才找高手。文內這位作者引用一篇呆伯特Dilbert的對話,有天呆伯特和老闆開會,老闆說:「我們只找這業界最棒的人!我們找來的都是精英!」 呆伯特愣了半晌,想起什麼的問:「不過,我們公司的規定也是要以業界平均薪資聘用他們,不是嗎?」 老闆:「是啊,當然。」 呆伯特:「所以我們請來的這群人,都會是很聰明但是搞不清楚(薪資)狀況的,是吧?」 真諷刺呢。從前曾經碰到應徵者開價月薪15萬要來做一份原定五萬的工作,但對方實在太優秀、一人可當三人用,後來決定不聘用的原因竟是:高薪不見得買到真正的好,如果什麼都有隨機因素,那我們寧可將15萬分散三份來用,至少有三個機會,這是一般公司的想法,也是為什麼許多上班族的薪水增加很慢的原因之一。 但這篇文章又提出了一個…更很特別的看法!其實它是先引用《紐約時報》之前一篇文章,提到在1969年就有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學家Laurence J. Peter發明了一個「彼得定律」(Peter Principle),這是一個很扯的定律,它以公司的「升遷」為例,如果你是一間公司的主管,手下有一群努力工作的員工,到了升遷的時候,你應該升哪一位呢?是最表現最強的那位?長相最帥的那位?最聽話的那位?最有人緣的那位? 「彼得定律」是說,歐不,不應該升那個最好的,而應該升那位……最差的! 什麼? 彼得解釋,大部份的老闆都認為一位表現甚強的人,在「上階」也能表現很強,結果他們往往只對了一半,甚至錯更多,以致於原本下面強的「少了一個」(因為被升走了),而上面弱的卻「多了一個」(多了一個自以為能繼續勝任的豬頭經理),如果發生一個這樣就算了,倘若五個原本表現良好的員工升為主管後,有2~3個出現這樣的爛狀況,那這間公司就會從上階蔓延一種不積極的病毒,一路到下階去,最後這間公司是怎麼爛掉的,恐怕都不知道! 所以,就升那位…最差的吧!因為這樣有機會讓弱的少一個,或許讓強的再多一個,尤其假設一位主管可能只負責統合與管理這些較簡單的工作,既然之前怎麼升到是業績王變豬頭,乾脆就直接升升看豬頭看會不會因為工作改變而有奇蹟出現?這個點子至少說對了一點──我們常常以升遷為一種「鼓勵」的手段,但我們上班都知道,每天早上到公司讓我們很high的、每天下午很累卻讓我們還撐的,並不是那個虛無飄邈的升遷夢想,而是工作本身的實實在在的「成就感」。這樣來看,把人放在讓他真的有成就感的蘿蔔坑似乎比在公司裡營造一種虛無飄邈的升遷之夢還要實際。 然而,「彼得定律」本身也有很大的問題:第一,如果表現最差的反而被升了,還變成老闆了,其他人就算滿意現在的工作,難免也會心理不平衡,怎麼辦?第二、那個表現最差的,要何以判定他到了高一層的位子,表現就會變好?我們賭一個表現差的會變強,發生的機率難道會大過於一個表現強的會變差嗎? 於是,在「彼得定律」發明的40年後的今天,又出現了一個更新穎的想法── 如果升最好的有道理也有風險,升最差的也有道理但也有風險,那,我們就「亂升」吧! 也就是說,隨機升遷任何一個人! 這是今年義大利三位科學家聯手製造了一個160人公司的模擬情境,他們就以一般的做法,也就是將表現最好的那位升到主管,然後給他一個機率會表現得「不好」,親眼看到整間公司在這個模擬下一天一天的從上到下傳染了整個「差勁擺爛沒關係」的氣氛。然後,他們再試了「亂升」的做法。猜猜看,發生什麼事? 整體公司的效率,竟然得到提升。 這點,對很多聰明的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這就好像你說其實眼盲者在馬路上亂走被撞到的機率大概只有0.05%,所以我們從此就閉著眼睛在馬路上亂逛亂走吧!這是聰明人無法接受的,但,如果人們就算再聰明也無法將正確率提高到某一程度,那,我們寧可放棄所有思考,直接讓「隨機」來帶著我們達到最佳化的結果吧!這就好像是說,我們想盡辦法增加擲銅幣面部朝上的機率,於是我們在上面黏了其他東西、我們改以其他手勢、我們甚至盡量作弊讓它背部朝下的掉落地面………最後,我們做了這件事反而不小心造成面部朝下機率大增,最後面部朝上的機率反而低於50%,與其這樣,不如就讓它「隨便丟」,那機率「至少會」有50%。 那邊文章還進一步的引用這個概念在「教育」上,我們經常發現有些成功的人表示,他們的「學歷」不佳、他們並不是從好學校畢業的?那有沒有人問過:如果當年他們被強迫「進了好學校」,那麼,他們會更成功,還是會更不成功?說不定會更成功,不是嗎?因此這位作者認為,大學教育系統應該只設一個「門檻」,譬如聯考400分,只要你考到400分以上,那麼可以唸什麼大學,是以「隨機」來抽籤選的。他以自己為例,當年在IIT(印度最棒的學校)他只是中下等的學生,但由於參加游泳隊表現優秀讓他申請到名校密西根大學,他認為這也是「隨機」的結果(畢竟他不是靠智慧與成績進入名校),讓他受到更好教育及釋放他的潛能。 這篇文章我想對許多現代人都很有意義,像這種「隨機選」的做法,不只可用在升遷、徵才,人生中找夥伴,無論是哪種夥伴,或許都可以改採這樣的方法來找! 這件事,要經歷過才體悟得到。自己從美國回來之後,我在這城市認識的人非常非常的少,最傷腦筋的就是「沒有人脈」。曾經我很羨慕學長學弟制,看到這一群學長帶著的,願意自願拒絕「外人」給的高薪,和「自己人」一起組隊打一場美好的仗,一種同學間的信任與情誼。但,我也漸漸發現,我們早點開始這樣的「沒團隊」的經歷也好,因為,這世界變大的速度比我們累積人脈的速度還快,我們如果跟得上世界的腳步,那麼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手邊….沒有合適的人脈。這時候考驗我們的,就是如何從一大缸陌生人之中,去尋求合作的對象──為何是他,為何不是他,為何是他,為何不是他……。 於是,我開始相信「天意」論!一個人會出現在我的面前,是因為天意使然;因此我們應該把握!而且我也突然想到,從前在國外的時候,相信在外面念書過的都有這個經驗:在美國,大家都是同樣故鄉去的,若找不到同個性的,同年紀的也行;沒有同年紀的,同科系的也行;沒有同科系的,同學校也行。沒有同學校的,那麼只要是同個城市來的,在路上碰到就通通都是一家人、過年來家裡包水餃吧。你會發現,這群人其實都是不一樣的人,但感情卻莫名其妙的特別緊密──因為……我們已經被放在同一個籠子裡。 想想,如果你堅持要親手去篩選,而對方也知道他們是被裡面的人(如你)給刻意篩選而來的,那這感覺,就不是「被放在同一個籠子裡」了! 當世界愈來愈大,而你又愈來愈渴望優質的夥伴,那重點不是在一開始要怎麼挑選,而是接下來的相處要怎麼調適、怎麼長久。再聰明的你,也一定要參考一下這無法改變的天意──你們今天之所以會見面講到話甚至還交換名片認識了,其實早就暗示,你們已經在同一個籠子裡了。

泡菜與番薯,Life is good?

2012年12月11日
公開
29

泡菜與番薯,Life is good? 受訪者簡歷   金俊植,首爾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生,來臺逾半年,目前是臺大中文系的交換生。自今年十月初開始,每周五於大陸社舉辦韓國現代史讀書會。 為什麼會想來臺灣? 我在韓國辦過臺灣史讀書會,臺灣有國際上幾個很有特色的現象:臺灣人有一種精神分裂、國家分裂的狀態。我們很感興趣,就自己找一些書來讀。通通唸完、開讀書會,會後有十個學生來臺灣 ,學校也有補助 ,安排一星期的行程看臺北 、金門島等等 ,那時候想:「臺灣真的不錯耶」,就來了。 首爾大學的學生或一般韓國人對臺灣人的想法是什麼? 坦白說 ,沒有看法 ,因為在主流韓國社會中臺灣不見了 ,就像臺灣人只看到美國 、日本和中國大陸一樣 。我們看臺灣 ,基本上通過大陸的視角,聽過郭台銘,偶爾出現馬英九,從來沒聽過民進黨。然後前年臺灣不是簽ECFA嗎?韓國人很緊張, 「怎麼辦? 臺灣跟中國合作 ,已經零關稅打進中國市場 ,韓國呢?」跟你們聽到韓國簽FTA的反應一樣 。 那時報紙寫華人大聯盟欺負韓國人 ,還提出一個專門名詞叫 “CHIWAN” , China 和 Taiwan。一個華人的經濟團體,就像明星團體一樣要進攻韓國企業,很恐怖。 在臺灣參加過印象較深刻的活動有哪些? 我不想特別提一個活動,因為我交換來臺大本身就很特別。臺大的校園環境完全不一樣,有學術環境能讓像意識報這樣的社團運作。韓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環境,首爾大學的異議性社團在我入學時,大部分都倒掉或地下化了。韓國人每分每秒都要做對未來找工作有意義的事, 這是作為韓國學生很基本的事情。 像我大一時 ,同學全都在準備公務員考試 。去圖書館看,大家都看一模一樣的書。反過來說,我覺得臺大學術環境太好,但是你們都不認為。 跟臺灣人交流的經驗中,有沒有不太能適應的地方? 好問題,太多了。比如說韓國人從不各付各的,我在韓國都是學長、老師請客。還有韓國人不喜歡算錢,像85塊的便當,臺灣人是真的數85元,但是韓國人直接拿100元不找就走了。之前跟同學吃飯,一個人要85元,我拿90元出來就先走了。對韓國人來說這樣就可以了,但是臺灣同學跑過來還我五元,在韓國人的觀念裡,這代表「我們不是朋友」,因為朋友之間不算錢。我們家庭的觀念會擴大到朋友、社群,甚至國家。我們是一家人,家人不計較錢的,所以韓國人的人際關係非常密切,不像臺灣超級遙遠,不知道朋友在哪裡、有沒有朋友。 會想透過不同國家的角度去看韓國嗎? 其實每次看臺灣主流媒體提到韓國 ,說什麼韓國簽FTA競爭力太強 、臺灣企業要緊張、臺灣人要團結等等 ,我都覺得很荒謬 。在臺灣關於韓國的報導都不提負面因素 ,韓國人達成經濟之後, 失去了什麼? 沒有人告訴你。 像臺灣現在在拼經濟嘛,達成目標以後,會失去什麼?在韓國很明顯能看到,達成競爭力後,人民並不幸福。韓國人的心態是「人民是為了國家存在的。」我們非常犧牲自己,被大企業剝削、被國家剝削。像我當兵兩年,一小時才領臺幣兩塊錢,沒有人覺得不對,這完全是為了國家。臺灣反過來,好像太分裂了,自己最重要,國家不知道在哪。 我來臺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 我們太愛國了, 我希望不要愛國。 我覺得臺灣的經驗對韓國人來說非常重要, 特別是反對國族主義、 國家主義的現象比照韓國的愛國主義。但是來臺灣以後就覺得很荒謬 , 因為你們都舉韓國當例子 , 我們要愛國 , 韓國人都用三星,臺灣怎麼辦啊?兩邊都不滿意自己,這是永遠不會滿意的情況,但你們轉型到像韓國這樣的模型也不會快樂。 能否簡單介紹韓國現代史讀書會的規劃、為什麼想辦和有期望達成什麼階段性的目標嗎? 其實辦讀書會是好玩,想透過我的方式跟臺灣同學對話。那這個讀書會是在講韓國現代史,他們要先瞭解韓國,再回到臺灣社會。我之前在韓國辦過臺灣史讀書會,我知道韓國人看臺灣歷史、臺灣現況是多麼荒謬。 讀書會第一階段是了解讀本,我勉強找了幾本書,像這本《韓國學生運動史》比較有趣,這是自由時代雜誌社[註1]於1989年出版的,當年還有臺韓相互比較的動作。我個人認為韓國跟臺灣歷史、社會結構非常像,冷戰後的結構、資本主義後的新自由主義浪潮……面臨的問題其實很相似。只是臺韓斷交後,民間、甚至學術方面的交流都沒了。韓國傾向往中國跑,臺灣就不見了。 第二階段會提到白色恐怖、七零年代的勞工等等,重點是最後──現代資本主義威權體系,像三星幾個大企業的壟斷。臺灣社會對韓國的想像其實很薄弱,藝人是其中之一。我覺得藝人是威權體系下長出來的東西,五個陌生人怎麼會組成一個團體?某天突然說:「我們是少女時代。」其實這些團員完全沒分到錢,一個月一個member只有四萬左右的薪水,相當於普通韓國上班族的薪資。 這裡又分成兩個部分來談:第一個部分,韓國社會完全軍營化。公司非常剝削這些歌手,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後再去培養其他明星團體。韓國團體每年越來越年輕,藝人還沒上完國民教育就要猛烈的練習,才能成為一個明星。這現象表現出韓國社會的環境。不僅僅是明星團體,學生也是一樣,從小被教導要往資本的方向走,才能達成一定的社會階級。 第二個部分談到大企業壟斷和資本社會。臺灣目前還沒有大企業,不知道壟斷是什麼。好像從反旺中後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像韓國長期被大企業壟斷,比方說我畢業後一定要在三星、現代等大公司工作,如果在韓國有反旺中活動,我會站出來嗎?絕對不會。反對一個企業壟斷,就是反對所有大企業的意思。他們手上有黑名單,反對的人絕對進不去大企業工作。而大企業跟其他企業的薪水差距又極大,一般上班族拿的薪水跟臺灣的22k差不多,所以大家都拼命往大企業跑。整個社會,特別是學校,很悶,沒有反對的聲音出來。臺灣目前往韓國這樣的方向發展,有一天,也許換你們沒辦法再站出來。現在的臺灣,反旺中還可以去蘋果。但是在韓國,我們沒有選擇,真的沒有選擇。 韓國的媒體環境是不是長期處於被企業壟斷的狀態? 韓國很久以前就有媒體法案,基本上媒體跟政府是獨立的。韓國的政經環境,是政府、企業和媒體,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架構。他們互相合作,又交相聯姻,比如說三星的孫子跟中央日報的女兒結婚,李明博的女兒又跟誰結婚……韓國人的家庭觀念又很龐大,形成社會裡頭一個固定的階級。 臺灣是解嚴後黨政軍退出媒體,韓國政府雖然沒有直接控制媒體,但是有限制媒體的報導範圍。那媒體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就跟執政當局妥協,到現在仍然如此,從沒批判過李明博,也沒批判過三星。因為你一批判,廣告就不見了。如果在臺灣,鴻海不給你廣告,還有別家。不過在韓國,三星、現代已經是一個家庭了。沒有三星的廣告等於其他大企業的廣告也沒了。韓國有中小企業嗎?沒有,什麼都沒有。媒體還敢批判嗎? 敢批判的一成媒體有是有,但是賺不到錢,越來越薄弱。可以說這個三角形的架構都壓迫這一成的媒體。像MBC(文化廣播公司)是反政府的,這次因為李明博直接派自己的人空降董事會,就發動罷工。罷工以後咧?要媒體報導才會有人知道嘛。誰來報?沒有人報,因為他們是一成的。唯一一成媒體罷工,另外九成沒報還批判他們搞社會混亂。慢慢這一成也不見了,沒有希望。 韓國被大企業壟斷有四、五十年了,一個大企業是一個家庭。臺灣中小企業很多嘛,大部分都是全家人當董事。中小企業還好,不過大企業的話,一家人壟斷真的很恐怖。其實三星已經超越李明博了,三星可以控制李明博。比如說馬英九有六三三政策,那六三三要靠誰達成?一定是鴻海幾個大企業。韓國的話有七四七,李明博要達成這個目標的話必須依賴這幾個大企業,要聽他們的話。沒有他們怎麼達成這目標? 韓國依賴大企業大概40%,依賴程度太大了,來不及轉型。就像韓國核能占全國總供電量33%,要談轉型,多麼難!反觀臺灣的核能占供電量的16%還可以想到要節能、要怎麼處理等等,但是已經達到33%時,誰會提出?比較臺、韓社會,我覺得臺灣如果一直往韓國這方向跑,很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現階段以韓國人來看稍微有希望。大致上是這樣子,媒體這部分真的很荒謬,臺灣媒體不錯啦,至少還有蘋果日報。 在臺灣談國族主義,牽涉統獨爭議,有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尚未形成高度共識。韓國的情形呢? 很羨慕,因為我們太明確了,沒辦法挑戰。臺灣有統獨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到底國家是什麼」的想法,大批不同想法出現,你有你自己臺灣的想法,他也有他自己的,不過兩個人都一樣是臺灣,也許可以一起存在。我覺得這種懷疑的精神可以讓社會很多元。 我無法否認韓國,我還是要認同南韓。在臺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但韓國不是這樣。像韓國沒有同志,我自己沒有一個同志朋友,又或許應該有但也不會告訴你。大家想法一樣,穿得一樣,長得又一樣。像我第一天來臺大上課的時候,我穿西裝,因為在韓國學生都統一穿西裝。結果轉頭看,後面沒有一個人穿西裝,還有人穿拖鞋,大家都以為我是老師。 韓國是高度壓迫的社會,各個社會單位壓迫個人,家庭、學校、老師都壓迫你,你要演好你的角色。臺灣就無所謂,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我好羨慕。不過臺灣人普遍不知道自身擁有的社會有什麼好處,還有該怎麼保留?我覺得這部分完全沒談,很可惜。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韓國,你推薦哪一本書或一部電影? 其實我覺得臺灣真的沒有,不管是書或所謂的韓國專家,都不夠深入也不夠批判。所以大家就來參加我的讀書會吧! [註1]自由時代雜誌社為1984年鄭南榕先生創辦且主持的雜誌社,《韓國學生運動史》係自由時代系列叢書第20號,此書於1989年二月出版,是年鄭南榕在抗拒國民黨強制拘提時自焚於雜誌社,而自由時代週刊也於半年後停刊。

余陽洲教「媒體防身術」 喚醒學生自覺、獨立思考

2012年12月10日
公開
17

余陽洲教「媒體防身術」 喚醒學生自覺、獨立思考 自由時報 – 2012年12月10日 上午4:28. 記者陳怡靜�專題報導 當大學教師都忙著研究升等,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余陽洲有不同的志向。二十五年來都是講師的他,天天忙著剪報、側錄新聞,引導學生解讀媒體。 他是學生票選的十大優良教師,中小學老師、大專師生、社區居民也是他的學生。只要看見台下學生的眼睛發光,就是他最滿足的時刻。 不斷丟出問題 做媒介守門人 「你最討厭哪國人?韓國人?為什麼?會作弊?誰告訴你的?」「媒體識讀」課程教室裡,學生盯著投影螢幕,播放著新聞片段,余陽洲不斷丟出問題。這是世新所有學生的必修課,都得學過「媒體防身術」,做自己的媒介守門人。 「媒體是一所隱形學校,大眾天天從媒介獲得資訊,卻感覺不到這套課程。但我們應要自覺、要獨立思考。」他引用傳播學者麥克魯漢的名言:「我們不知道是誰發現了水,但肯定不是魚。」被水包圍的魚不知道已全身溼透,正如被媒介包圍的大眾不知不覺被影響對世界的看法。 余陽洲連續十一年在世新開設「媒體識讀」,報章雜誌、廣播電視、廣告電影都是教材,作業包括發表議論、投書報紙與公民行動。他也教中小學老師和社區大學,深入淺出引導學員解讀媒體訊息,提醒對訊息「停看聽」。一篇篇生活中的實例,讓冷門課程不再是票房毒藥。 「你的意識從哪裡來?」余陽洲習慣拋出問號,從學生常接觸的媒介去設計教材,讓學生主動思考媒體隱藏的意涵。他從卡通《海綿寶寶》中探討政經結構與勞雇關係,海綿寶寶認真勤奮,即使不休假或沒加班費,仍努力煎蟹堡,「這就是被灌輸的意識,勞工被剝削卻不自覺」。 他妙喻,「媒體識讀」好比防身術,不是為了抵抗媒體,而是要讓人強身健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是想培養能獨立思考的閱聽人,能讚揚優質媒體,也能讓媒體不要產生負面影響,「重點不在找媒體麻煩,而是欣賞好的部份、改進不好的部份」。 啟發學生 課程實踐也是公民行動 課程實踐也是公民行動,標榜十四天美白的牙膏廣告、強調纖體瞬間的名人代言、電視購物激瘦商品等,都是小組研究主題,還曾成功讓廣告下架或拿掉誇張宣傳的文字。曾有大一新生認為《壹週刊》應做內容分級,透過電話與舉牌抗議,讓《壹》承諾不再出現性交模擬照片與鉅細靡遺的文字描述。 甚至中國學生也受到啟發,沒有牛肉塊的同品牌泡麵包裝兩岸大不同,台灣寫著「牛肉湯麵」、中國仍是「牛肉麵」,中生也勇敢向業者反映會誤導消費者。 余陽洲坦言,希望「媒體識讀」像種子開花、內化進閱聽大眾腦袋裡,讓人人都能獨立思考、做自己的守門人,媒體自然也有了向上的力量。

《好文章分享》《TGIM》看不見的時間---Mr.6

2012年12月10日
公開
21

Dear All: 分享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給各位 通常都是在週五收到《TGIF》 我特別改為《TGIM》Thank God It's Monday 看完這篇文章,應該會想早點結束工作回家陪小孩 請直接閱讀以下文字: 看不見的時間---Mr.6 這段日子,來自兒子,最難回答的問題就是,「你從哪裡來的啊?」 我兒子的意思是說,爸爸整天不見人,到了晚上,為什麼突然出現了。等到他再懂事一點,我想這個問題會改成:「你剛剛去哪裡啊?」 這問題很難回答,爸爸去…呃,上班。沒關係,反正現在爸爸出現了,不是嗎? 「歐耶!!要不要洗澡啊?」 「好呀!」兒子興奮的說,比我還要大聲,也忘了要問解答了。瀛瀛,你以後大概不會再問,反正,爸爸就是偶爾會出現,常常會消失;每天總有好一大段的時間,你看不見。以後說不定有好幾星期、好幾個月的時間,你看不見。 這就是現代所有積極打拚的事業人所面臨的:「看不見的時間」。 瀛瀛,在爸爸的爸爸那一年代,故事常常是誰誰誰過苦日子、天天挑東西挑到手生繭,現代科技發達,苦力多改以機械處理,重覆性工作多以資訊系統代替,不幸的是,競爭三倍速,所有人雖然都在電腦前工作,工作的時數絕對已不再是「朝九晚五」。如果未來有一天我們已經不必再管工作的事,我們和孩子吐露的不再是一雙長繭的手,而是一段又一段……「看不見的時間」。 看不見的時間,小孩子看不到;看不見的時間,我們自己也看不到。不只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時間,一切,都在胡里胡塗中度過── 瀛瀛,這天爸爸從不知道哪裡回來以後,來到這間小浴室,和你一起洗澡,「歐耶!」 爸爸其實很難得和你一起洗澡啦。剛好今天沒事,你又要求要玩水槍,好吧,你是119特警隊啦,爸爸是小偷,你來抓爸爸,來喔! 瀛瀛,你臉頰紅紅的,像兩顆小蘋果,小小的身體坐在小小的塑膠盆裡,前面有一些你玩膩的鴨鴨和球球,手上是最新買給你的霹靂雷射七彩特警隊專用的豪華大水槍,你正在認真的打開水槍後蓋,準備將它裝了滿滿的子彈。小男生嘛,爸爸不是那種會怕你太暴力的,不過要有思考、有想法,最後暴力就會變成志氣和自制力,或許是魅力,很多很多很棒的,等你長大以後……。 爸爸想得出神,瀛瀛你清澈的眼睛慢慢被熱水的蒸氣給糊掉了,不過,兩個紅紅的蘋果也更紅,終於,瀛瀛開口── 「為什麼…會有煙啊?」 這是最近兩周,第二困難回答的問題。嗯,因為有水就有煙,不是嗎?就像上次我們去泡溫泉,還記得嗎,就有煙啊! 「上次沒有煙啊?」瀛瀛滿臉問號。 糟糕,上次泡溫泉是室外的,而且只給他轉到溫溫的,當然沒有這麼多煙。爸爸改口:「啊。」 「這個煙呢,叫做水蒸氣。」 瀛瀛幾乎馬上問:「那……水蒸氣是什麼呀?」 怎麼辦,爸爸笨笨的回答一個問題,就笨笨為自己帶來另一個更大的問題。瀛瀛,我想起你媽媽昨天回答這個同樣的問題時,她說「水有三態」,才說出口,就知道說錯話了,因為這下瀛瀛改問:「三態是什麼?」爸爸在旁邊不救火還開玩笑:「是三太子啦。」瀛瀛又問:「三太子是什麼?」最後,我們逃掉的方法是塞了一顆好吃的巧克力在瀛瀛嘴裡……。每當這時候從前那個網站點子又浮出來了,萬一哪個熱心父母可以整理所有小孩會問的問題,提供一個最易懂又還算正確、又要有趣,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讓他再問一個更難的問題的最終解答給父母好嗎?哪個人去開這個網站前也請記得將「三太子」這種困難的主題都提供適合小朋友的解答好嗎? 「嗯,水蒸氣就是說,水呢,是會跑來跑去的。」我悠悠的說。 「為什麼呀?」 「因為,水沒有家。」我認真的說,「你現在看到的水,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像每次下雨那樣滴滴答答的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 「知道……。」太棒了,瀛瀛終於有了第一個理解,有了一點點信心的我,在愈來愈濃的水蒸氣裡,繼續說著水的故事。 「掉下來以後,水呢,還想跑回到天上去。」 瀛瀛看著天…花板,我心裡暗自慶幸瀛瀛沒有問,為什麼上面不是天上…。 「所以呢,他們會一直逃走、一直逃走。」我一邊說著水的逃亡路線,一邊也開始盤算自己的逃亡路線。 「愈熱的時候,他們愈多人想要逃走。太多了,所以就變成了水蒸氣。」我吁了一氣,下了結語,「水蒸氣,就是很多很多,正在逃走的水。」 瀛瀛終於懂了,非常滿足的,低頭繼續去裝你水槍的子彈。 「咦瀛瀛,那你有家嗎?」我不知哪裡勁來了,主動開闢新話題。 「有,就在這己。」瀛瀛講話不太標準的說。 爸爸摸摸瀛瀛的頭,告訴好棒。在水蒸氣裡,雲霧飄渺,時間靜止。 前一小時還在外面,現在回到家關在浴室裡,每寸皮膚張開,每條神經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雖然在煙霧裡,依稀看到自己的臉,反映在金屬裡,這樣的臉,看起來特別年輕。 瀛瀛,你看看你看看,爸爸現在還很年輕,對吧? 「對…。」瀛瀛大概不知道自己為何說對,就和媽媽每次穿新衣服都要問你她是不是很漂亮呀,你都是說「對…。」 你看你看,爸爸的臉上幾乎沒有皺紋,爸爸的頭髮依然叢生,爸爸的眼睛清清亮亮的,爸爸的聲音宏亮又有精神,爸爸的牙齒整排都在……可是有一天,爸爸會變老。 有一天,你會到爸爸面前,「爸爸。」你會說一句話,說兩句話。說三句話。 爸爸會看著你,不說話;會有這麼一天,肯定會的,爸爸的心,會忽然飄回到那不知幾十年前的這棟不知道到哪裡去的小房子的這間小小浴室裡的這小小浴盆的旁邊,變成一顆小小的水分子,待在你的小浴盆裡,想再多看一眼。 我會說,你還記得,小時候曾經幫你洗澡啊?你浸在水裡,很急躁的想問爸爸,水蒸氣到底是怎麼來的,爸爸就說,是水都沒有家,你有家嗎?「有啊,就在這己。」 你還記得嗎?你還記得嗎? 你一定會搖搖頭說,唔,你忘記了。因為我爸媽也常這樣問我,但我什麼都已經忘記了。不過,爸爸會一邊看著那個時候的你,一邊暗自讚揚或感傷時光竟然過得這麼快;在短短的五秒內,爸爸或許會有點驚慌的細數著所有和你在一起的時間,才發現……非常的少。 爸爸才會發現,這些幾十年來,大部份的時間都是「看不見的時間」,可想到的回憶是非常非常少,唯一想到的,或許是這一場在浴室裡的交談;已成成年人的你問爸爸:「你去哪裡?」 「這些年來,你都去哪裡啊?」 老乎乎的老我,巍巍顫顫的抓起拐杖,站起來以好抓起這麼多破碎又連貫的「看不見的時間」,努力回想每次帶回來的這些皮箱,曾經旅行到過哪裡;每次出現的這些領帶,曾經出現在什麼照片裡;每次帶著的那些筆電的包包,裡面的資料,曾經又是怎麼樣的任務……,然後疲憊的癱在搖椅上,終於瞭解到那些都是「看不見的時間」,怎麼樣也是永遠都找不回來的。 還是單身一人的時候,每個年輕男子總是都充滿了理想,想爬到最高峰、統治全世界,那個過程的畫面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有成就感。但,變成了「爸爸」以後,所有的過程,都變成了「看不見的時間」;因為,我所想的已經不再是我自己的眼睛,也不是我的眼睛看到別人怎麼看自己的眼睛;生兒子三年後,我的眼睛,是我兒子的眼睛。 每當我又像每個21世紀的新科爸爸,必須再次將自己丟進一段「看不見的時間」,就不禁自問──如果每個人一生只能有10萬個小時的時間,我現在正在浪費多少在這些我兒子的眼睛可能「看不見的時間」上?雖然住在同一個家裡,但為了專心工作,比以前更晚睡,比以前更早起。 為什麼呀?為什麼? 「呀!」 瀛瀛的水子彈裝好了,來不及反應,我的眼睛已經被噴得滿滿都是水。我將雙眼閉得緊緊的,一點東西也看不到;我繼續發出小偷的慘叫,水蒸氣愈來愈多,我雙眼依舊緊閉著。 不急著拿毛巾把眼睛擦乾,只憑想像,瀛瀛你快樂的射擊、攻擊、射擊、歐耶,歡樂的叫聲在浴室迴盪著,縱使濃濃的水蒸氣,縱使爸爸眼睛緊閉著,依然看到,你眼睛張得大大的……。 半小時後,直到你累了,睡著了,再回到了看不見的時間。你看不見的時間。 用你看不見的時間,來換得你看得見的快樂。瀛瀛,如果能許願,我會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快樂時間。如果不行,那希望「你」有更多快樂的時間,算是「看不見的時間」任務達成了! 這就是,2013年所有新爸爸新媽媽的基本調、我們努力的新目標。周一再次開始新的一天,又將是滿滿一天的「看不見的時間」,大家辛苦了。

紐時:法拉利車禍改變大陸政局

2012年12月06日
公開
25

..紐時:法拉利車禍改變大陸政局 .-字+字.中央社 – 2012年12月6日 上午9:02.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紐約5日專電)「紐約時報」今天報導,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愛將令計劃的兒子一場車禍,意外改變中共18大接班格局,讓前任領導人江澤民的人馬把胡錦濤的親信擠出政治局常委會。 與此同時,據博訊網報導,令計劃的弟弟令完成已經逃出大陸,令計劃的妻子谷麗萍則在3日因為捲入前鐵道部長劉志軍貪污案遭到逮捕,一說是「雙規」,谷麗萍的弟弟谷源旭也已被捕。 令計劃的兒子令谷今年3月在北京一場法拉利車禍中身亡,同車的兩名女子一死一重傷。這場車禍的消息遭到官方封鎖,但境外媒體報導說,車上3人赤身裸體,似乎是在狂歡飆車時釀禍。 紐約時報今天的報導說,在政治競爭對手、前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狼狽下台之初,胡錦濤顯得相當強勢,但令計劃兒子的車禍和令計劃企圖掩蓋真相的作為,讓胡錦濤遭到以江澤民為首的老人強烈質疑。 報導引述大陸現任與前任官員、黨內菁英及其他相關人士的話指出,令谷車禍真相曝光後,打開原本陷入僵局的談判,加速胡錦濤的失勢,讓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由江派主導,胡錦濤親信被排除在外。 胡錦濤甚至讓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意味著他不會像江澤民那樣保留權力。一名中共中央組織部中階官員表示,早在卸下黨職之前,胡錦濤的力量就已經遭到削弱。 中共黨內知情人士表示,到9月時,令計劃醜聞和領導班子人選的談判讓胡錦濤心力交瘁,最後無奈地接受失去權力和影響力的事實。與此同時,習近平開始接管軍事事務,包括主導中日島嶼爭端因應小組。1011206 ..

私校教師 四年少了一千一百人

2012年12月03日
公開
22

私校教師 四年少了一千一百人 作者: 胡清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統計,私立大學招不滿學生,導致近四年私校教師減少了一千一百多人,平均每個月有二十五名私校專任教師消失在校園中。同時,高教擴張直接反映在公私立大學的生師比惡化,比例超過卅比一,高教工會痛批「辦大學辦到比小學還糟」。 高教工會昨天舉辦《高等教育何去何從?自由化?公共化?》論壇。理事長戴伯芬指出,台灣的大學數量急速增加,公立大學學生人數從一九九一年十七.六萬人增為四十三.六萬人,呈現三倍數成長,同一時期,私校人數從四十三.五萬倍增為九十一.五萬人。 戴伯芬質疑,從一九九一年迄今,台灣生產超過四萬名博士,遠高於同時期增加的教師人數一.八萬人,導致「高學歷、高失業」日益嚴重,尤其是近年來受到少子化衝擊,近四年私立大學教師減少了一千一百多人,占總私校專任教師的四.六%。 她也憂心,專任教師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兼任及專案教師,兼任教師數量從二○○一年二.七萬人增為前年的四.四萬人,不到十年就成長六十三%,以兼任助理教授為例,每周授課十小時的平均月薪僅二.三萬元,必須承受低工資、長工時、隨時可能走人的不穩定勞動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