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慢慢教 慢慢進步

2017年01月06日
公開
37

最近三隻接連出了點狀況,在這學期末真的讓人無力,但正面思考,至少孩子們還小時就陸陸續續出現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陪他們慢慢改過來,而不是到了長大了,作為家長的我們才要在訝異中驚覺我家小孩怎會這樣?............ ##向來自律性最強的穎,那天送他去上長笛課,居然………到了音樂教室門口才跟我說:忘了帶長笛……….氣得媽媽當場大罵,還得回家幫她拿長笛,如何處理?這陣子要求他每首曲子練五遍,媽媽提醒自己除了生氣、大罵外,希望教導孩子在哪裡做錯,就從那裡去糾正…………. ##天兵儒:聖誕節那周外國老師都放大假去了,變成他只上半天課那天我們得中午去接他,向來接他都是在固定的門口,從沒出錯,那天媽媽學校處裡完工作,匆匆忙忙趕去時,發現他沒有在校門口,等了一下還是沒人,媽媽想說該不會記錯了,開去前門找,還是沒有,回到後門想說該不會又被老師留下來寫字,於是撥了電話問老師,老師說當天自己請假不在學校沒留儒,這下媽媽急了,看著已沒有學生出來的校門口,心裡突然不踏實起來,以往從不曾發生這狀況,於是把車停妥,趕緊衝進去學校,想進去教室找找,就在問教室位置時,這位天兵滿身大汗從容地跑過來,說自己和另一位同學在操場玩,想說媽媽在忙會晚點到,又自作主張認為媽媽會進來找人,就放心地一直玩………對於他擅作主張,沒有責任感這件事已經大大惹怒媽媽,臭罵一頓後,回家要他罰寫課文以示懲罰..........

不浪費食物?

2016年12月28日
公開
62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告訴孩子不該浪費食物的原則,東西吃不完,可以打包或是冰起來,除非壞掉了或放太久不新鮮了才會扔掉,孩子們也都做得很好...........沒想到前兩天發生一件事,因為勞工放假的小琹早上跟媽媽去學校工作,之後媽媽幫她買想吃的麥當勞兒童餐,送她去爺爺家吃,結果媽媽下班去接他,問他午餐可有吃完?他竟支支吾吾地說吃一半,剩下一半爺爺幫他丟掉了.........媽媽真的氣炸了,爺爺拿了很多東西給他吃所以吃不完,媽媽可以接受,但媽媽生氣的是小琹忘了家裡的規矩,更不該拿爺爺當藉口,她自己是可以拒絕爺爺丟掉可以吃的食物的提議......回家後,被我狠狠打了三下屁股,晚餐給了他半杯優酪乳(這還是她Papa擔心她餓昏倒要求的),除了水,其他食物一概不准吃,媽媽要她體會飢餓,這小妞就在我們用餐時,在旁邊繞來繞去,還去開冰箱用力吸氣說要聞菜香.......媽媽知道很殘忍,也很不忍,但是還小的她如果不懂得愛惜食物,如果我沒有及時制止她這樣的行為,並教導她對於萬物的尊敬,那就是我們為人父母的不對了...........感謝Papa雖然也心疼,但還是跟媽媽站同一陣線堅持原則,事後我們又詳詳細細跟琹說了她被修理和處罰的原因,找了世界上飢餓兒童的照片給他看,拜託學校老師用故事再強化琹的觀念,聰明如她,希望琹能知道大家的用心~

這樣養育快樂嗎?

2016年12月22日
公開
20

https://read01.com/P6n6aP.html 昨天,去舞蹈班接朵朵時,遇到她的小夥伴伊伊的媽媽。伊媽告訴我,伊伊下個星期不會再繼續來學習了。這讓我有點驚訝,剛帶朵朵參加舞蹈班時,伊伊就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小姑娘看起來非常喜歡舞蹈,剛開始時還學得不錯。於是問伊媽,是不是伊伊不想學了呢? 伊媽說,最近舞蹈課加難度,伊伊有點跟不上進度,回到家,需要練習的時間也增加了。伊伊有些小意見,總是在家裡抱怨跳舞好累,練起舞來有點消極。 最讓伊媽想不到的是,孩子還沒提出要退班的話,奶奶和爸爸倒是不斷地對孩子說「太辛苦,咱們就不要練了,沒什麼的!」最近還開始指責伊媽,覺得她對孩子太嚴格了,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她做。還說家裡就一個孩子,為什麼不讓她活得開心一些,面對這樣的指責,伊媽一方面很惱火,但另一方面也產生負罪感,覺得自己太「虎媽」了,讓孩子活得太累。 哎,又是所謂的「快樂教育」! 1.想要孩子快樂,就實施「快樂就好」的教育,但恰恰這種教育,最不能讓孩子得到幸福。 首先,快樂這東西太模糊了,導致我們會把「快感」當成「快樂」,因為過分追求「快感」而放棄人生真正要的幸福。 從枯燥的舞蹈訓練中擺脫,感覺很快樂;睡前吃了甜膩的棉花糖,感覺很快樂;曠課睡到自然醒,感覺很快樂。但是這些「快感」真的很短暫,並且阻止孩子追求著真正的幸福。光讓孩子遵從於「快感」,相當於散養孩子! 還有,認為辛苦的學習讓孩子不快樂的理論,實在有些流氓。孩子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遠遠要超越那些無數短暫的快感。這種成就帶來的自豪快樂比快感長久得多,會帶來自信和滿足,讓孩子處於一種自信的狀態。 我們看著那些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每天苦哈哈的,但不是還有里約奧運會的兩股泥石流傅園慧和張國偉嗎?艱苦的訓練,也能培養出性格樂觀的人啊! 相反,我們看著無所事事的人,往往是最不快樂的,整日埋怨著人生。因為他們缺乏自律,吃不了苦,所以設定的目標往往難以完成。 2.這還不足以說服伊媽,她反問我,就算讓孩子吃苦,也要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吃苦啊!現在的問題是,伊伊看起來已經不喜歡舞蹈了! 其實,伊伊不是不喜歡舞蹈,而是不喜歡舞蹈課的「難」,所以她的反抗情緒才會出現在舞蹈難度增加以後。 借鑑蔡康永的一句話:「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孩子放棄做事情,不是不喜歡,而是怕難,怕辛苦,怕麻煩。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0-2歲的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這個時段的孩子不存在真正的規則意識;而2-7歲的孩子處在前運算階段,該階段孩子正需要」他律「,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成人來約束自己,給自己定標準。 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靠興趣可以做好的,大人們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是因為有自律。孩子遇到「難事」時,他們並不知堅持的意義在哪裡,只知道「放棄」和「玩」更開心,此時家長應該擔起責任,引導他們解決難題。 3.很多奉行「快樂教育」的父母,都覺得自己被應試教育坑了,所以才想讓孩子活得快樂一些。過去,應試教育的「不快樂」,是因為它忽略了每個人的個性,錯不在於「把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是我們必須活成一個模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現在的我們,既不想讓當過去的虎媽虎爸,也不想「快樂為上」地散養孩子。那我們應該以怎樣地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呢? 允許孩子選擇學或者不學什麼,而一旦開始,就必須堅持不想孩子活得像過去的我們,那你就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不然跟應試教育有什麼區別?其次,無論是孩子選擇學習什麼,你都要讓ta堅持學下去。不能讓孩子三天兩頭地換興趣,家長也不停地換方針。 朵朵上的舞蹈班和鋼琴班,我全都讓孩子堅持上下去。即使孩子中間會有放棄的念頭,也曾經為此哭泣糾結。但我一次都沒說出「你不喜歡,就算了」的話。因為我不想以後她遇到堅持不了的事情,第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放棄。堅持下去,會讓孩子體會到克服困難的喜悅,和責任承諾的力量。 比起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有很多家長,帶了著目的性讓孩子去學習,最後讓孩子鴨梨山大。讓孩子去上興趣班,學習才藝只是我的一個小目的,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孩子意志力的培養過程,比任何知識更重要。當孩子對興趣的新鮮勁過去、遇到學習的階段性障礙時,此時就是培養孩子從他律發展成為自律的過程之一。 早些年,看到網上所吹的外國人的「快樂教育」我也很心動,但後來有朋友去美國留學後,發現這只不過是那些短期到訪者、交換生還有一些無節操的編輯捧吹出的教育藍圖。美國學校的基本課程雖然不難,但是孩子們課後要學的興趣課可不少,有些孩子會選擇好幾項興趣。 小精靈溫馨提示: 所以,爸爸媽媽們,別再被「快樂至上」的理論給迷惑了,動不動就說「孩子喜歡、快樂就好」。孩子的成長道路,無論你和他,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非常多。

不斷蛻變中的穎

2016年12月17日
公開
17

每年參加孩子們的運動會都會讓媽媽感動很久,一年一年看著孩子們一點一滴的變化、一點一滴的長大,看到他們臉上越來越自信和篤定的光彩,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昨晚穎又是若無其事從我們夫妻倆飄過說:明天我一樣有參加女子四百接力,是最後一棒……我和Papa同時喊:甚麼?最後一棒?你怎麼沒說?挖,好厲害喔~於是媽媽我緊張地在客廳跑來跑去,穎卻跟往年一樣翻白眼,跟個局外人一樣,輕輕淡淡,完全無視於媽媽這位跑步肉腳的興奮…………..今天看到穎在場上的表現,看到總是文靜的她在運動場上眼神透露出的自信,真的驚覺穎這幾年的蛻變 …………先是四百接力決賽,穎和戰友們互相打氣,互相幫忙繫鞋帶、熱身,篤定地走向自己的位置,隊友第一棒跑得不錯,但可惜二三棒落後變最後一名,但穎沒有放棄,硬是在最後一棒超越兩名跑者,幫他們隊上爭到第四名,同樣地情況又發生在六年級大隊接力,穎一樣幫忙超越一名跑者,看著她大步邁開的自信模樣,一個一個追過前面的跑者,媽媽心裡真的激動萬分,這真的好像穎歷來的學習情境,不聰明的她,卻是個腳踏實地的孩子,總是一步一步慢慢走,然後就默默地跟上了………..想到穎今年六年級了,這是她最後一次參加國小運動會,媽媽想超越跑者的經驗一定會在她心裡留下很深刻的記憶,這一定比一直領先的狀況更讓她回味無窮,真的是一個最棒的畢業前的回憶……….回到家,穎跟媽媽說:在準備檢錄時,一起跑同一棒的敵友跟穎說:嘿,要手下留情啊~穎回:不會,我會盡全力拼~……….從前那個膽卻、退縮的孩子不再,現在的穎是個充滿自信光彩的大女孩囉~

好文分享: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我從父親身上學到「耐髒力」:太乾淨的手賺不了錢

2016年12月13日
公開
20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8549&type=Blog 擔任主管職逾十年,每次和擔任企業主的朋友談論用人之道時,結論幾乎都是一致的「屈的下去(台語),不怕髒,就是人才」。但不幸的是,我有一個「屈不下去」的老爸。 23年前,父親用三哥的名義向銀行貸了二千萬,想經營小家電東山再起。當時我已在這個行業浸淫兩年,父親希望我幫他成立進口部門,順便陪陪罹癌的三哥,於是我毅然離開台北,回到台中。 一到老爸的公司,就聽見老爸在會議室訓斥幹部。30分鐘後,七、八個幹部們垂頭喪氣,魚貫而出,坐在裡頭的老爸一臉神氣。我心中一陣不祥,詢問老爸:「公司多少員工?人事開銷一個月多少?公司加倉庫房租一個月多少?現金流有多少?」 得到答案後,連忙向會計室調了上個月的損益表。天哪!一個月人事加土地成本上百萬,毛利卻不到20萬,簡直是在扮家家酒。我趕快告誡一樣回來幫忙的兩位哥哥:「老爸半年內會倒,能離開馬上離開!」,但基於「孝道」,他們都留了下來,但我隔天就開始計畫轉換跑道,最後走上教職。 如我所料,老爸半年後倒了,罹癌的三哥也成了負債一千多萬的票據犯。此後老爸又嘗試各種飲食業,他永遠是兩手插在口袋,出一張嘴,下指令叫「手下」的員工動手,當然,每做必倒。 現在老爸已年逾七十,每次聚餐又會常常提起他的創業夢:「只要給我五十萬,不管是投資股票或任何行業,我保證一年後賺個一百萬沒問題。」 去年我終於忍不住,把憋了二十多年的話一股腦兒傾瀉而出:「爸,太乾淨的手是賺不了錢的。以前我進口小家電時,下游銷售量最大的是三重的一對夫妻,先生是司機兼業務,老婆是總機兼會計,他們一個中秋節禮品的營業額可以做到你的兩倍,但公司員工數不到你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是老爸第一次專心聽我說話,我繼續不吐不快:「只有第一線動手的人最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脈動,他們的決策可能比老闆還準,所以王品的店長及決策小組一定是從基層產生,上層的人也必須時常回到現場走動。但你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永遠怕髒,永遠不動手,就永遠不了解細節,也永遠缺乏執行力。」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爸「吐槽」。老爸不到30歲就取得川崎摩托車的三縣市獨家代理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舒舒服服,一個月可賺一棟樓房,但「早出日不成天」,他以為複製「過去」的經營模式,就可以成功一輩子,但,他錯了,一輩子也毀了。 但最慘的是,全台灣有一些像我老爸一樣的「決策者」,他們乾淨的雙手插在口袋,不了解現場,沒有實務操作經驗。當他們一決策,人民就跟著陪葬。 我稱他們是「專家」,以與日本、德國的技術「達人」做區分。他們嫻熟理論,拳拳服膺學術,因此常被尊稱為「學者」,他們讀過許多「過去」的書,東湊西湊後,得到一個學位或名位,開始指導眾生面對「未來」。例如沒從商經驗的教你怎麼做生意、不會創作的人教你如何欣賞文學、沒幹過行政的教你如何在學校「領導」老師,更可怕的是,沒唸過高職的博士(以前會唸書的,沒人念高職)叫高職生和高中生念一樣的歷史、地理、國文,一起升學,一起不動手。 一位擔任科技大學教職的的朋友感嘆道:「以前工專時代,學校要花很多錢買機器讓學生上實習課,但教育部教我們『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實習課緊縮,學校成本降低,蓋教室學理論就能給文憑,董事會和學生都高興,但現在看到科大畢業生薪水比以前的專科生低,真的很心痛…我們真的是一起毀掉台灣技職教育,造就台灣今日『有人無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共犯。」 教改的精神是對的,並非一無可取,但一些美國回來的「學者」橫向移植美國式教育,卻因未「屈下去」了解教育現場,純理論式的「紙上談兵」,終於造就台灣教育史的現代「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學生人數,何止二千年前的四十萬。 「學者」怕髒,無法屈身碰觸土地,不代表下一代不能改變思維,不要跟著陪葬,但可惜的是,「怕髒」的思維已根深蒂固在多數新生代的心底。 詢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竟然有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大樓裡吹冷氣的白領階級,薪水低一點沒關係」;現在大家一窩瘋選擇「觀光餐飲」,許多更是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最後才發覺,因為讀了太多理論,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核心技術,只能低薪低就,永遠翻不了身,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群。 然而,只要「不怕動手」,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靠「做中學」累積關鍵能力。 一位高中同學,書唸的不好,重考後才考上私校國貿系。畢業後擔任跑醫院的進口醫療器材業務,但境遇多舛,醫生不見他,老闆無心經營,最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從醫生那裡了解醫院的需求,老闆離去後,借貸扛下公司代理權,最後發覺產品技術關鍵,得到澳洲原公司授權在台生廠。他曾自豪,對產品製程,念國貿的他,比化工系的畢業生還熟,問他原因,他謙虛回答:「我比較不怕髒吧,遇到問題,就東摸西摸,最後連機器也搞熟了。」 這個同學現在更發揮「不怕髒」的精神,嗅到老齡化的未來需求,藉由醫療的網脈,包下一間署立醫院後方整座養老院的經營權。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大老闆。他不畏困難,喜歡動手解決的習慣,使他掌握許多細節的核心能力,三哥也是如此。 三哥專科學的是機械,在父親倒閉後,我介紹他到補習班任職。他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在補習班擔任導師,他發覺學生對校系選擇非常茫然,因此每天「屈」在補習班,研究各校系的歷史、師資、校友出路等,再花時間與每一位學生諮商,終於能掌握學生最需要的細節,成為補教名嘴。現在他已是事業有成的四家補習班老闆。他對大學新鮮人的忠告是:「22K只是起薪,若願意在一個行業『屈』下去吃苦磨能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該行業的達人,建立不可取代性,告別低薪。」鄰人阿興想法也一樣。 阿興比我小很多歲,生在創業不易的年代,雖然只有高工補校的學歷,但喜歡動手組裝腳踏車。如今是一家腳踏車工廠的老闆,一年有數億的外銷營業額。前幾日他感慨一位擁有國立大學機械系學位的員工對他抱怨,為何薪水拿不到三萬。他回答:「薪水代表的是你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以前只會讀書,動手做的訓練太少,若你讀書階段,就有操作與實習的訓練,你現在早就有設計及改良腳踏車的能力,薪水將何止三萬?」 跳脫書本的純理論學習,加入操作與實習的德國雙軌教育,是阿興喜歡的制度。 上個月邀請德國雙軌教育下的受惠者──22歲的Hannah到校與同學交流。 Hannah是大學生,也是愛迪達的員工。在重視理論與實務的雙軌教育下,她三個月工作、三個月讀書,但讀書日是早上到晚上,一天十二小時的課,翹掉兩堂課,就會被愛迪達開除,讀書是為了增加解決職場問題的能力,每天要學的紮實,活的充實。 近年來德國在世界不景氣當中,仍保有輝煌的經濟發展與全歐最高就業率,與德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制度有必然關係。如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研究,2007年全德已有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我們期待有理念的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年輕人一把,讓年輕世代捲起袖子,培養動手做的習慣與全球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當權的大人們,也要跳脫「專家思維」,要「屈下去」,要永保「學徒」願意動手的學習力。 常感慨,許多夥伴,缺乏動手處理細節的習慣。每當一起討論棘手的新問題時,常顧左右而言他,閃躲問題的癥結點,最後以「我們會妥善研究」帶過,等到未處理的「魔鬼細節」長成真正的「細節魔鬼」時,已養廱為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已緩不濟急,最後常危及組織,貽害至深。 大人是孩子的鏡像。當我們這些以前四肢不勤、只會唸書、靠考試爬到這個位置的長者,不再兩手插在口袋,願意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這時,「孩子會學會動手」。當我們願意示範用腰力拖地或掃乾淨廁所時,這時,「孩子會學會不怕髒」。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一起處理共同的困境時,這時,「孩子會學會面對細節」。 考試第一、升學至上、動腦不動手的教育思維,已讓台灣長成頭重腳輕的失能怪獸。當我們站在世界競局的十字路口,進退失據時,若我們不再只強調IQ,而開始培養願意動手做(Do)、不怕髒(Dirty)、懂細節(Detail)的高DQ人才,或許幾年後,台灣那隻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手」,會再重新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