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ea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們的眼界

2016年11月09日
公開
26

我和Papa一直很習慣分享和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面向的事務,政治、社會事件、工作…..甚至只是娛樂八卦,孩子們也很習慣詢問和討論,我們向來都是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的解釋給他們聽,所以在車上聽廣播、看到報紙文章、或是晚上餐桌,孩子們總是不停地在詢問…………或許是日積月累,或許是習慣了,最近猛然發現孩子們對生活的敏感度更高了…..向來算是服從性高的穎也慢慢發展出會去發表自己的想法,舉個例子,這兩天,穎和儒忙著準備學校期中考,對於功課這件事我們向來是各人造業各人擔,自己負責,所以他們姊弟一向是自己規劃複習進度、自己讀、互相討論,有不懂才來問我們,我們很少過問……那天姊弟倆在討論平時考的考卷,穎突然跑來跟媽媽說, 穎:媽媽,我覺得台灣的教育這樣真的很不OK 媽:怎麼說? 穎:你看弟弟這張考卷,這種題目出是非題,答案是圈,弟弟寫叉,弟弟提出的理由我覺得很合理,我覺得這種題目並不適合出是非題…….. (很感動,因為孩子們越來越有自己的思考邏輯,也已經看出很多問題,能提出自己的論點,老實說,媽媽對台灣很多非圈即叉的考題真的都覺得啼笑皆非,很高興孩子們已經能自己思考了,所以分數不是重點,是自己有沒有藉由這樣的過程學到東西?) …………………………………………………………………………………………………………………….. 今天放學回來,兩姊弟居然是追著我們討論美國大選的事,於是美國大選成了今天餐桌上的討論主題,我和Papa試著將我們知道的告訴孩子們,從兩位候選人的政見到美國國際地位對國際間的影響,Papa找出網路上的分析跟孩子們討論,穎還跟媽媽借了電腦,想要自己找兩位候選人的政見看看,不管孩子們懂多少,但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相信孩子們內在的自控和眼界會越來越不一樣…..

旅行中慢慢長大

2016年10月12日
公開
18

三隻大概都是會走路開始,就被愛玩的爸爸媽媽帶著四處趴趴走,單純只是因為媽媽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希望一家人可以一起去看看這世界,希望孩子們的胸襟和視野越來越開闊……每年這樣玩著,孩子們的成長也能從媽媽大量洗出來的照片裡看到臉上越來越成熟的篤定,但孩子們旅行中言談間的成長卻是在這一兩年突然被看到……..這一次穎和儒跟著爸爸去美國開會,經過長時間的飛行抵達台灣後,又再趕接高鐵回高雄,都已經是深夜了,但兩個卻是爭先恐後想跟媽媽分享他們旅行中的一些感覺,那一刻,媽媽有種驚覺,驚覺兩隻好像開始會思考些甚麼了,沒有刻意營造,但孩子們經由長期的旅行,似乎腦袋也在產生質變………這是穎和儒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對於美國,他們兩個的認識是來自爸爸常要飛去開會、認識很多世界菁英的地方,也是媽媽讀研究所的地方,所以是個學術很厲害的地方,還有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英雄印象,他們一直都覺得那應該是一個甚麼都超棒的世界強國……先去了美麗的波特蘭,然後爸爸刻意又帶他們在轉機時進繁華的舊金山觀光幾天,孩子們回來跟媽媽說波特蘭環境很舒適,但到了舊金山,繁華城市角落的髒亂、大量的遊民和晚上飯店外的槍擊事件震驚了他們,原來很多事情不是他們原來想的那樣,因為他們的主動分享,媽媽也分享當年在美國讀書的看見和體會,爸爸更趁機和孩子們聊起資本主義和美國社會福利的種種狀況……..在這樣分享的過程中,突然覺得這樣的機會教育很珍貴,因為是孩子們自己看見、進而提出來分享和討論…….一次次的旅行讓孩子們看見各種不同的面向,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和將來會面臨的很多問題,孩子們在旅行中慢慢在長大~

好文分享:一個建中生的告白:我在學校學到最寶貴的一課,來自高三那年最爛的數學老師

2016年10月04日
公開
107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673&pnumber=1 如果,名校畢業的人之中,許多沒有致富,或者也沒追求致富。如果,幾乎所有人在畢業後都明白,在教育歷程中最重要的收穫,不在於當時在課本中讀到的知識,學歷在畢業後有效期限不超過三年,成績和名次都是在出校門就化為雲煙。那麼,在教育過程中的努力,到底為我們的人生留下了什麼? 對我自己,答案在高三那年的微積分課。 最糟糕的老師,最珍貴的經驗 高三那年的數學老師,其實有一點點瘋顛。他在上課時,時間都用在證明那些他眼中很優美、在我們眼中很無用的基本定理。基本定理證明完,他就發習作題,一次發六七十題讓我們回家寫。我一題也不會寫。 全班都徹底放棄這個數學老師和學校的數學課了。大部分同學都有補習,沒太大差別,上數學課時就寫補習班講義。但我沒補數學,我也討厭補習,除非逼到絕境,我不想補習。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認為,都已經考上逍遙遊中學(編按:建國中學)了,高中數學還有什麼好學不會嗎? 於是我去書店買一本看起來最厚,最詳盡完整的數學參考書,從第一頁開始,每個字都讀,理解每個公式,參透每個證明,每一個例題都演算到徹底理解。一個月之後,我靠自己讀參考書,成為「備考式學習」情境下的微積分高手。數學老師自顧自證明定理的時候,我聽得懂了,習題我也都會做了。 高三那年,我是班上微積分最強的學生之一,幫同學解析難題的那種,聯考數學成績也相當美觀。 那位數學老師是不是好老師?我當時覺得不是,現在仍然覺得不是;我當時不感謝他,現在依然。而且,我當時聯考數學成績雖然高,(聯考式的)微積分雖然熟,但是後來的人生卻沒有再用過這個知識技能。 但是,我日後的人生,卻受這段經歷滋養最深:發現自己可以克服障礙,達到目標,這分經驗會內化在心底深處對人發生的影響,那是裝不出,借不到,買不來的。 分數與名次會過去,內心深處的經驗會留下 在學校體系較單一的優劣排序模式之中,因為成績、分數,這些白紙上的黑數字,我曾經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優秀」,甚至還以為優秀程度等同於成績排序。在離開教育體系後,我愈來愈發現多元而複雜環境之中,「比別人優秀」這個概念是錯的。許許多多人各有他的長才,是我比不過也贏不了的。 但即使在誤解退去,發現自己原來不這麼特別,我還是相信自己可以不平庸──如果我可以無師自通(聯考式)微積分,如果我可以在真的很困難的考試中脫穎而出,我的人生應該可以…「不只這樣」。 我也許不比別人賺更多錢,不比別人有更大的車,更豪的宅,但是我可以利用自己的長才,給世界好的影響。總有一些東西是我能做到,而別人(比較)做不來的。這分信念無關比誰優秀,而是對自己人生的期許。 我決定從零開始做一件別人不看好的事情。那時候我心裡想的是:也許我不能擅長每一件事,但我一定能擅長某一件事,如果我找到那件事,全力投入,我不會比任何人差;如果這條路的盡頭有美景等著我,我就一定能走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認定自己的能耐,勝於能力與知識 這許多年來,在當兵、在研究所,在工作中,在為自己開路過程中,當然會有困難,會有很深很深的挫折,也有很難受的處境。在那些時刻,一些過去的師長、前輩曾經給我的讚賞,總是會在心底響起:你是個有戰力的年輕人;你是好鐵,要用在刀口上;你的頭腦就是最珍貴的資產…。每當想起這些話,我總可以再吸一大口氣,然後潛到更深的水底。 我總覺得,即使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都忘了,我還是我,知識隨時查得到。即使教育體系很廢,許多該培養的能力與素養都放著爛,我日後也都還可以自己學。但是,如果從那幾年抽去「克服障礙」的經驗,我鐵定會是一個我自己也不認得的人。 「克服障礙」的經驗,是我個人從教育體系獲得最深的受益,但同時從社會全體來看,這也是教育體系最值得批判的一點。 在台灣,升學成績是每個年輕而敏感的靈魂被標定價值、被秤斤論兩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據。而我有點幸運,當時的升學機制正好符合我的特長。然而,多數的年輕學生,他們也有美好的特質和長才,偏偏在升學機制中無法展現。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95%的學生看著成績單,發現要和5%(像我這樣天天不做其他事只讀書的的)考試機器人相比,他們怎麼樣也超不過去,許多人竟然真的相信自己差勁平庸、不擅長學習思考…這個經歷的惡劣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優秀是教出來的,同樣,平庸也是教出來的 任何人都有5%的長才,都有95%的平凡。讓一個年輕人不斷淬煉他5%的長才,給他克服障礙的機會,他漸漸會開始相信自己能達成卓越。反之,一個人總是因為他平凡的95%被羞辱、刁難、挫折,他所擁有的5%的長才被當成垃圾,他當然認為自己平庸。 歐美的教育也有諸多不見得好的地方,但有一點是我覺得特別羨慕。他們透過各種運動項目、藝術展演、技能競賽,讓各種特質的年輕人,透過最適合他們的方式獲得「克服障礙、達成卓越」的經驗。 在學校得到的學歷、分數、知識,都是過眼雲煙,轉眼失效。其實,無論畢業自哪一間學校,將「克服障礙」刻印在人格深處的,就是人傑。無論讀哪間學校,如果它看重的是讓學生成為人傑,而不是汲汲營營爭搶最高分的申請者,它就是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