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SU NN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遭遇連任失敗與離婚挑戰,芬蘭總理馬林給紐大畢業生3個建議

2023年05月19日
公開
144

曾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有「最美總理」之稱、即將卸任的芬蘭總理馬林,上個月連任失敗,幾天前宣布離婚。在經歷人生重大變化的時刻,馬林趕赴紐約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並且跟畢業生分享如何改變自己與世界。籃球運彩大小意思 在一個多月之間,她從備受矚目、一度是最年輕國家領導人的高位、被國際媒體《Politico》評選為「歐洲最具影響力人士」中的第一名夢想家,連續遭逢連任失利、離婚等人生挑戰。五月十七日,她給即將邁入人生新階段的美國菁英名校大學畢業生的建議,也像對自己喊話。 這個主角,就是37歲、芬蘭將卸任的看守總理馬林(Sanna Marin)。她聰明、年輕、漂亮、遊訪各國演講、走到哪裡都像明星一樣耀眼。在新冠疫情中被認為成功帶領芬蘭度過疫情。在俄烏戰爭中,儘管與俄羅斯接壤超過1,300公里,仍然勇敢支持烏克蘭,倡議歐洲安全,還在「俄」鄰的激烈反對下帶領芬蘭加入北約,成為歐洲矚目的新一代領導新星。 出身貧困 卻不畏強權 帶領芬蘭加入北約  但是,人生從來不易。回首前塵,馬林出身貧困,爸爸酗酒,父母很早就離異,她跟著單親媽媽生活。媽媽後來與同性伴侶同居,在當時的社會並不受到認同,也影響了她。家境不佳,她從15歲開始去麵包店打工、送雜誌,半工半讀唸完高中,成為家族的第一代大學生。 她在2019年上任時,就面對芬蘭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改革不易、財政負擔等問題。四年來,雖然她致力於強化教育與醫療,但遭逢歐洲同步面對的疫情、戰爭陰影與經濟挑戰,政府債務從佔國內 GDP 的65%,一路上升到今年可能會達到80%,為她的連任設下障礙。她所帶領的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在四月初的大選中,比得票最多的兩黨分別少了0.9%與0.1%的得票率而屈居第三,她也即將失去總理的領導地位。 敗選一個月後,五月初,她又在 IG 的限時動態放上與攜手19年、育有一女、在疫情中結婚的伴侶甜蜜合照,但文字卻是宣布,他們離婚了。再下一次的限動與貼文,她已邁開新步伐,現身紐約市與紐約大學,展開笑顏的人生新頁,以及滿是榮耀紫的畢業典禮和學生對她的歡呼聲。 她因為這些突破挑戰的人生過往與成就,支持教育體系與重視平等、合作、永續等價值,以及出身平凡卻能在當代掀起正向改變,積極參與鄰國與全球對話,而被紐約大學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並且代表所有榮譽學位得主演講,勉勵即將步出校園的畢業生。以下是她的演講摘要: 小時並未想過當總理 我親愛的畢業生們,在這特別的一天,我要跟你們說些什麼呢?在這一天,你們即將結束人生的一個篇章,並且展開新頁。這是一個轉折點,也是改變你們人生的一天。所以我想,這也是很棒、能跟你們聊聊「改變」的一天。 在我當上芬蘭總理後,常被問到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一直都想要當總理嗎?第二個問題是,你是怎麼做到的?我願意在此跟你們分享我的反思,也許未來,你們也會被問到一樣的問題。 我的第一個答案是,我在更年輕時,並沒有想過當總理,這不曾在我的計畫中。第二個答案是,因為我想要改變一些事情、改變世界,這是我的責任,而不是其他人的責任。 這兩個答案都跟改變有關,所以我今天要給大家三個建議。第一,你們有權要求改變。第二,想要事情改變還不夠,你們要自己挺身而出,接下責任。第三,你們不要害怕。 想要改變身邊很多事 關於第一點,你們可以要求、改變很多事情。我在20歲出頭時,開始對政治有興趣和想法。不過,那不是想要掌控決策系統,也不是要參選或成為官員。而是,我對很多公共議題有熱情,像是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弱勢、性別平權、社會正義等等。 我想要改變發生在我周遭的事,我相信各位也有同感,想要改變身邊的很多事情。例如,我在彩虹家庭長大,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愛他們想愛的人。我想要終結性別薪資不平等。我希望父母、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有一樣的家庭照顧假,讓女性也可以跟男生一樣追求職涯發展、可以有人生的想望。芬蘭是個擁有夢幻般大自然的北歐國家,我想要終結氣候變遷,希望停止環境被破壞,期待社會可以更永續。我想要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權利跟機會可以受教育,強化教育系統,讓每個孩子都可以追求夢想。所以我加入政黨,開始競選。 如果沒有意願,改變是不會發生的。你們被允許、有權要求很多事情,而且你們應該要讓事情變得更好。 接下改變的責任 不寄望別人 第二,你們也有責任要接下這些事情與改變。世界一直都很複雜,地緣政治的演變挑戰著我們相信的價值,氣候變化跟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也在挑戰我們的生態系統,人工智慧在社會帶來很多變革,這些都有要解決的問題。但是,除了你自己,不能寄望別人去解決。 在過去幾十年,人們活在繁榮興盛的世界中,而且期待持續進步,期待我們所愛的公平、正義、性別平權等隨著自由經濟攜手綻放,以為全球化可以嘉惠每一個人,以為網路與自由的資訊流通可以增進人們的理解。但是言論自由跟很多民主的要素都正在被質疑、限制、與消失,更不用說假新聞等問題。這些我們所熱愛的事物在倒退,很多事情只是冰山一角,就像俄羅斯殘暴地侵略烏克蘭。這些都是價值觀的征戰,大家身在其中,要採取立場選邊,而且沒有中間模糊地帶。 面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流失、海平面上升、糧食短缺、極端天氣與環境災難,我們沒有時間再等待,而且需要全球合作、公平地分擔責任。而你們擁有所需的知識跟技術,藉著展開更多綠色科技來改變未來,在世界各角落複製可持續的成長。 各位都比我更知道如何使用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資訊科技進展。新科技為生活帶來種種革新時,也帶來挑戰,像是人工智慧倚賴大量個資、可能帶來結構性的歧視、濫用監視侵害人權等等。當它們在社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時,我們要倚賴像各位一樣聰明、有智慧的人們,確保數位科技能夠造福人群,不會被濫用。那些隱身在人工智慧、量子電腦運算、6G 網路身後,挑戰個人自由與安全等標準跟價值的全球競爭,已經在路上。 這些就是各位的現在跟未來,也是各位的責任,要在其中選擇立場、發聲捍衛,確保這些改變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你相信世界運作的方式要對任何人都更民主與平等、更支持表達的自由,你可以讓這些事情發生。如果你想要對抗氣候變遷,你可以。如果你想要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用符合倫理、可持續的方式讓每個人都受益,你也可以。 不要害怕自己不夠好、達不到別人的期望 第三點,我們來談談,要怎麼做。回顧我自己的人生與職涯,我發現,阻礙人們往前最大的原因,就是害怕。有時候怕自己知道得不夠多,有時候怕覺得尷尬,怕會格格不入,怕達不到別人的期望,怕自己的言行舉止被說不配。 是幸運、也是不幸,世界上沒有什麼超凡的權威力量可以阻止我們做自己,向前一步去改變世界。如果我要等別人的允許才可以採取立場、做任何事情,那我就會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等待中。 所以,我的第三個建議,其實不是建議,而是一項任務,那就是「不要怕」。 希望大家走出這裡時,能夠記得,你得要求事情有所改變,而且這次是輪到你要接下責任,更重要的是,不要怕。你已經夠好、夠有才能、早已游刃有餘,可以、而且一定要跟別人合作完成任何想做的事情,因為除了你們自己,沒有別人可以,也不能指望任何其他人這麼做。 我為什麼要跟大家談這些呢?因為在當今領導位置上的女性不夠多,在民主體系中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年輕人也不夠多。當權者的臉孔群像,跟眾生的臉孔群像大不相同,這應該要被改變。我還想要做更多的改變,但是沒法一個人獨力完成,需要你們一起把世界變得更公平、更永續、更正義。 我知道我這樣的想法並不孤單,也知道你們當中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我們可以改變現狀,現在就可以一起這麼做。

優質學前教育不只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還讓孩子更長壽?

2023年05月18日
公開
245

又到了父母為幼兒嚴選幼兒園的季節。美國學者彙整相關研究提醒,幼兒園不是只要教 ABC 跟數數字,孩子更不是只要有地方去就好,有品質的學前教育,攸關長期的身心健康、行為,也影響家庭與社會。 公立與非營利幼兒園即將公告缺額與登記,家有幼兒的父母,無論準備讓孩子上什麼樣體制的幼兒園,都已經、或正忙著參觀,用心挑選適合孩子的學校。電競品牌排名2022 即使孩子還小,幼兒園絕不只是幫忙照顧孩子的地方。現在,家長又有了更多理由要為孩子慎選幼兒園。 《華盛頓郵報》摘要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人類學系兼任教師海恩(Robert A. Hahn)與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教育研究所教授伯內特(W. Steven Barnett)在《公共衛生年鑑》(Th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的文章,細數3、4歲的孩子如能就讀有品質的幼兒園,對人生的諸多好處,甚至有終生受益的健康與長壽,並呼籲政府挹注資金,讓幼兒都能享有優質的學前教育。 無論是學者研究,還是人們的普遍認同,優質幼兒園能幫助孩子的學習贏在起跑點。但兩位學者提醒,在學業上的好處只是基本款,而且會隨著年齡而漸漸消退。他們整理出更多對孩子、家庭與社會都有益的長期效益。 有品質的學前教育有助身體健康。美國行之數十年的啟蒙計畫「Head Start」為3、4歲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以及隨之能夠一同進行的營養餐食與健康照顧。好幾份針對這個計畫長期的追蹤發現,參與計畫的孩子在上初中時,出現憂鬱以及抽菸、喝酒的情況都比較低。 此外,在考慮且排除健康風險等因素後,參與 Head Start 計畫的孩子,也因為優質學前教育的照顧,而降低5到9歲間的死亡率。 好的學前教育 有助孩子未來的全人發展 他們也彙整了有品質的學前教育因有助留在教育體制內學習,間接對長壽的影響。例如,參加品質良好的幼兒園的孩子,將來在學校出勤的狀況比較好,能完成高中學業的比例高出6%,錄取大學的比率高出8.5%,大學時準時去上課的比例高出18%,能夠順利念完大學的比率高出39%。結合其他的研究則發現,人們留在教育體系內受教育的時間愈長,就愈能同步被照顧、留意、提醒、或接觸好的健康習慣與篩檢機會,擁有更好的健康狀況、更長的壽命,以及更公平的人生機會。 但,什麼叫做優質的學前教育? 作者指出,高品質的學前教育不只是教認字跟算數,更著重在「全人」的發展,包括認知、社交、情緒以及身體與體能各方面。此外,在這樣的機構中,普遍也有訓練比較充足、收入比較好的老師,而且班級人數比較少。 投資學前教育 就是建立社會安全網 這些條件看起來簡單,但在學前教育體系中,卻不見得容易落實。他們發現,做得最好的,是提供老師最高收入的部分公立幼兒園,這也代表了背後一整套的資源豐富度。作者指出,即使只是一點點的改善,都可以增加孩子未來受教育的程度與非學業的好處,並且帶來更好的薪資、較低的犯罪率、更多的同理心以及公民參與等收穫。他們在文中列舉試圖量化的學前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發現不同的優質幼兒園的效果差距很大,性價比(效益對成本比率)從2.6到4.2不等,顯然幼兒園不能只求有就好,而且總可以辦得更好。 他們因此呼籲,各界應該多投資好的學前教育,獲得更多傳統研究只著重在成績、沒有衡量到的整體好處,像是更值錢的長期健康與社會進步,還可以省下民眾未來的納稅錢,非常划算。 所以,對於健康問題比較堪憂的族群或地區,政府除了緩解目前的問題,其實更應該投資在他們的學前教育,甚至將此視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而這也可以促進弱勢族群的人生有公平的發展機會,以及當地與社群長遠的進步。

不只有媽媽腦!認識好處多多的「爸爸腦」

2023年05月17日
公開
70

聽過媽媽腦,有沒有聽過爸爸腦呢?雖然爸爸們沒有經歷懷孕、生產、哺乳等身體變化,卻也會分泌不同的激素,擁有爸爸腦的準備與條件。爸爸腦的好處多多,只要付出時間,就能擁有! 籃網三巨頭是誰 常聽說懷孕、生產跟照顧嬰幼兒會有媽媽腦,那麼,爸爸呢?其實爸爸們也有爸爸腦!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朱爾曼(Jutta Joormann)與神經發展與精神病學研究人員馬歇爾(Hannah E. Marshall)在《今日心理學》指出,爸爸們照顧嬰幼兒的時間不同,也會對他們的腦部功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相較於媽媽腦的出現是因為荷爾蒙變化、身心俱疲、負荷過量,甚至累壞到呈現有如「短路」的反應,爸爸腦其實為男生們帶來更多好處。 朱爾曼與馬歇爾統整多項相關研究指出,雖然爸爸們沒有經歷懷孕、生產等生理變化,但也會因為另一半懷孕與育兒而改變生理狀況。 從另一半懷孕起,爸爸其實也會經歷荷爾蒙的改變。例如,睪固酮降低,讓他們變得更關心人,有較多照顧另一半或孩子的行為。 皮質酮讓爸爸日漸柔軟、體貼,會照顧人 在孩子六個月大以前,爸爸們的催產素會提高,這讓他們更想要跟嬰兒有身體接觸,也讓爸爸們在情緒上感到跟嬰兒更親密。而且,在爸爸們陪孩子玩時,會產生更多催產素,進一步增進他們跟孩子的情感依附,在日後跟孩子有更多互動。爸爸聽到嬰兒的哭聲時,則會產生皮質酮(Cortisol),讓他們很快發現與回應孩子是否有哪些不適,更能同理孩子的需求。但當爸爸們抱起孩子時,皮質酮就會下降。研究發現,反覆經歷這種變化,會強化爸爸對孩子的注意與照顧;愈抱孩子、跟孩子愈親近,就會讓他們更想跟孩子愈緊密地接觸。 雖然這些行為看起來只是針對孩子,卻改變了爸爸們的腦部運作。這些爸爸們日漸柔軟、敏感、體貼的心與腦,也改變了他們整個人。朱爾曼及馬歇爾引述研究指出,爸爸們的腦,從照顧孩子中學習,開啟了新的階段,整個人變得更有可塑性,從腦結構、腦神經網路到腦內的溝通與傳導路徑都愈來愈不僵固,更準備好要適應變化。比起沒有當爸爸的男生,爸爸們的腦從照顧孩子的一連串變化,啟動他們更大的學習能力。 由此可知,有關男生比較不會照顧孕婦、產婦或帶孩子等說法,是可以改變的。他們不是不會帶,而是投入得不夠。 這篇文章還提醒,幸運的是,每個爸爸在生理上都有擁有爸爸腦的準備與條件,但若想獲得爸爸腦的好處,則需要付出實際行動,多照顧另一半,以及跟孩子互動。例如,從媽媽懷孕就開始跟嬰兒互動,像是對肚子裡的孩子說話,或是按摩媽媽的肚子,就可以強化爸爸的這些荷爾蒙反應與益處。孩子出生後,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的爸爸們也有類似的收穫。 作者還呼籲,目前世界上已經有63%的國家給予爸爸跟媽媽一樣的有薪產假或育嬰、家庭照顧假。爸爸們也可以在孩子出生後好好運用應有的陪產、家庭照顧等假期,多參與育兒,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情感與家庭幸福,還可以讓自己的大腦更有彈性、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孩子在校是否受歡迎,取決於社交情緒力的展現

2023年05月16日
公開
86

最近,女兒從幼兒園回到家後,每天開口閉口提的都是某位同學(姑且叫他小美)。如果說的是:「小美今天有找我一起玩!」,你會見她眉開眼笑。如果她說:「最近小美都不理我!」,她會悶悶不樂好一陣子,甚至不太想去上學。運彩足球讓分意思 搬新家後,家裡有比較大的空間。假日,我們會邀不同親友到家裡作客,也讓孩子們可以玩在一起。孩子有伴,就不會一直纏著父母,更不會吵著要看電視、玩3C,大人則可在一旁聊天、喝咖啡,獲得片刻休息。 觀察一群孩子玩耍,其實很有趣。 你會發現,有的孩子比較外向,在人群中總是主動出擊,也比較能表達需求,甚至主導性或支配性都較強;有的孩子則是較內向害羞,觀望許久才能融入群體,而在互動中也屬於配合的角色。 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 我的女兒較為內向,也有些高敏感,在團體中稍微被動。從小帶她去公園玩,當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耍,我知道她很想與他們玩在一起,但卻一直在外圍觀望。 我若鼓勵她:「過去和他們一起玩呀!」 她會顯得很彆扭:「不要啦!」或者拉著我:「把拔陪我去……」。 若是有其他小朋友主動前來邀請她,她就可以慢慢融入。一旦玩開了,就忘記害羞了。不過,我也發現,若是太熱情的孩子,她也會招架不住。如果有人一開始就靠她很近,甚至要拉著她走,她也會感到很不安。 看到其他孩子如此活潑主動,我難免有些擔憂。但我知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應該順著孩子的氣質,慢慢引導。因此,我會鼓勵孩子主動一點,也願意允許孩子觀望: 「我知道你可能有些害怕,等你準備好時,你再過去和他們玩,沒關係!」 * 最近,女兒從幼兒園回到家後,每天開口閉口提的都是某位同學(姑且叫他小美)。如果說的是:「小美今天有找我一起玩!」,你會見她眉開眼笑。如果她說:「最近小美都不理我!」,她會悶悶不樂好一陣子,甚至不太想去上學。 看來,這孩子的心情好壞,有很大部分受到小美同學的影響。 而我有一天,去參加幼兒園的活動,見到了小美同學,我發現她是一位相當主動、活潑熱情的孩子,不只人緣好,嘴也很甜,難怪受歡迎。 在幼兒團體中,小美位居領導者的地位,支配性較強,而其他同學也願意附和她。這樣的人格特質,往往會吸引許多不是那麼主動的孩子靠過去。 孩子需要在團體生活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互動及合作。在這過程中,他們需要學習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自我控制、建立關係,以及自我負責。這正是目前有名的「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中所強調的五項核心內涵。 老實說,能在這五面向上發展良好的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真的很佔便宜。而這些優勢可能影響孩子後續人生一輩子的自信與表現。 * 好消息是,這些SEL所強調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大人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出來的。而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

符合期待才是好孩子嗎?當媽後頓悟:用原本的樣子長大就好

2023年05月15日
公開
103

「我覺得我活成了『世界想要的樣子』或者是『我媽媽期許的樣子』,但我有沒有別的可能呢?」從甜心主播到綜藝節目主持人,侯佩岑總是帶著笑容、完美登場,如今為人母,才學著不再控管孩子的一切,沒搭過捷運的她也試著走出舒適圈,讓二寶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鬥陣麻將 因為特殊的成長背景,侯佩岑從小被嚴格要求知書達理、要有家教,「我不可以有不好的表情、不可以嘆氣,我連白眼都不會翻」,眾所周知侯佩岑有位明星媽媽林月雲,從小家教非常嚴格,44歲侯佩岑首度創作兒童繪本《看見你,聽見我,遇見愛:米米與白雪》,也藉長達兩年的寫作過程,為自己遠去的童年療癒。  當個懂得退一步的媽媽,不讓孩子步上自己老路 「我從小就是一個表情控管被盯得很嚴厲的人,態度一定要好,人家不是說 roll eyes(翻白眼)嗎,我根本不用 roll,眼神光是看向其他地方,可能就已經被罵了,更別提穿耳洞、染頭髮,那些都是禁忌」,一向不曾叛逆過的侯佩岑慢慢發現,「自己一直都是活在水族箱裡的那個人,被保護得很好,不敢踏出舒適圈 」,就像書中主角之一的小魚白雪,「我就是白雪,沒有五光十色,個性不那麼鮮明,很多時候會被忽略。」 她回憶自己剛出道時,被形容「像是白開水,講話也沒有爆點」,即使出書要跑宣傳了,出版社還在擔心,「記者會上你講得出一個梗嗎?」侯佩岑說,這本書的劇本醞釀了二十多年,故事雛形存在腦中很久,想要寫出自己成長的過程和心情,「我覺得我活成了『世界想要的樣子』或者是『我媽媽期許的樣子』,但我有沒有別的可能呢?有沒有什麼小特質你沒看見呢 ?」 結婚12年、兩個兒子已8歲、5歲,侯佩岑當媽媽後才察覺到自己對待兩個兒子,正走向類似當年媽媽教養的模式。因為過多的愛與關懷,「這8年來我一直想要控制,心裡有套劇本,期待孩子回來就要說『媽媽我今天好開心、謝謝你』這樣的完美台詞」。自稱「緊張型爸媽」的她察覺到,「我心裡的劇本都寫得過細了,甚至包括表情控管,因為我就是一個從小表情控管被盯得很嚴厲的人」,當8歲的 Ian 變得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想要活成我要他們活的樣子」,侯佩岑知道不能再這樣子下去,應該要退一步、多給兒子一點空間,也給自己一點空間。 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活吧 生子後把生活重心放在兩個兒子身上,侯佩岑笑稱「每天都是像三溫暖一樣,他們早上起來對我好好,我就覺得太幸福了;但回家可能累或餓就脾氣不好,我現在都盡量看得淡一點⋯⋯」,這位自我要求特高的「完美型媽媽」,以前會因為孩子一點點的不開心,整個人也跟著不開心,小孩一哭就要馬上去處理,「但現在我會問需要幫忙嗎?如果不需要,你就先哭一下吧,自己靜下來想清楚。」 侯佩岑積極上各種育兒講座,也大量看書吸收教養新知,最近在學的是讓孩子的負面情緒流動一下,給他們一點距離,知道如何去陪伴自己負面的情緒,「與其試圖幫他解決問題,不如讓他培養可以治癒自己、擁有快樂的能力。」 曾為了當個有家教的好女孩,侯佩岑學會壓抑負面情緒,但她認真希望孩子不要跟她一樣。「大兒子 Ian 有時候會問我,媽媽妳覺得這樣好不好?我這樣子有很乖嗎?我很怕他有跟我一樣的眼神」,8年媽媽經歷的她開始調整,學著尊重孩子就是一個獨立個體,「他出現在妳的生命中但他就是他,不屬於父母,也不需要努力不讓別人失望」。 「我讓他知道他永遠不會讓我失望,因為『我愛的是你,喜歡你的每一種樣貌』」,當媽媽之後的侯佩岑感受很深,「我覺得世界騙很大,騙我們說那樣就是好、那樣就沒問題, 世界說要腿長才漂亮、要瘦才穿得下這件衣服、世界說要安靜、不要太大聲⋯⋯,可是有時候世界的看法,不一定要是你的看法,世界的美也不一定是你的美」,侯佩岑想透過自創繪本訴說的是,「用你自己的心去看吧,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美景,你的美有人會看見的。」 結婚後才找到自己,明白何謂「為自己而活」 結婚後才真正「長大」,長出自己的想法,侯佩岑形容,很多狀況以前沒感覺,例如「我媽媽對我的關愛、保護跟控制,以前我看不出來」,回想當年,媽媽連在餐桌上夾菜的方式、哪道菜要先吃、怎麼吃,都有一套規則,「我一向都乖乖照做,直到現在才慢慢在感受我自己,就會笑著跟她說『媽,我不能用我自己的方法吃嗎?』」年事已高的媽媽聽了也沒生氣,反而頓悟、大笑說,「對不起啊!那妳請、妳請」,如今母女倆私下的互動更輕鬆自在。  侯佩岑慶幸先生黃伯俊是一個讓她充分做自己的人,「所以在這個小家庭裡,我反而活出了自己的樣子」。這次新書中設定的另一要角是外星人,靈感就來自黃伯俊,「我們會常常認識意想不到、八竿子打不著的另一半,比如像我先生,對我而言就是不同星球來的人」,但彼此相遇會產生什麼樣的情誼、留下什麼樣的美好回憶,「在友情或愛情中,對方看見了你可愛的地方,聽到你沒說出口的語言,我覺得那種感覺是非常幸福的。」 「我自己長大的過程有很多的害怕跟擔心,一直希望活出世界期望的樣子;別人看見的我可能很客氣、溫柔,但朋友看到那個不一樣的我,也會哭、會頑皮和搞笑」,侯佩岑坦率說出「我到現在也還是小魚白雪,還沒有坐過捷運」,但一步步走出小世界的她,決心從全時付出的媽媽角色中抽身,多留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期望兩個兒子能活出本來的樣子,並成為看見別人的那個小亮光,擁有療癒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新興網路詐騙以青少年為目標!留意4種常見詐騙手法

2023年05月13日
公開
40

孩子最常在手機上「玩什麼」?家長知道嗎?近來有許多青少年被騙取私密照,或被詐騙金錢、淪為人頭帳戶等社會新聞,新興的網路詐騙已將青少年當成目標,專家分析詐騙集團的新興手法,提醒家長和青少年應留意。歐洲盃足球 許多青少年因課業或社交需求,會有自己的手機,然而孩子利用手機上網的時候都做些什麼?恐怕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由於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上尚不成熟,近來也常成為網路詐騙的受害者。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 年網路犯罪類型第一名就是詐欺,占網路犯罪 30%,而青少年則是所有受害者年齡層中排名第二多的人口。 群律法律事務所律師簡大為表示,大部分網路詐騙的目的不外乎「騙財、騙色、騙勞力」,青少年也許錢不多,不會是目前最熱門的投資詐騙類型的目標,但還是可能被其他手法所騙,「重點在於青少年被詐騙、威脅時,常常不敢跟家長、老師求助,或者太容易相信網路上的人,因此容易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nstitute of Watch Internet Network, 簡稱 iWIN)」是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46 條授權設立,專門協助處理兒少在網路犯罪的案件中,設法下架在網路上流竄的兒少私密照等,給予兒少在網路安全上的協助。 犯罪集團常用四種手法詐騙青少年 iWIN 執行秘書劉昱均觀察,網路犯罪者在吸引青少年時,都會先以「建立連結和信任」做為開端,也就是從「網路交友詐騙」開始。在網路上的「那個人」可能會偽裝成各種青少年希望建立關係的理想樣貌,不管是閨蜜、兄弟還是男女朋友,甚至是聊得來的大哥、大姊。從網路交友為起點,劉昱均分析青少年時常受到詐騙的幾種樣態。 一、消費詐騙  這種類型是占最多比例的樣態,詐騙手法跟騙成年人差不多,但青少年對於商品價格的警覺心較低,容易被粗劣的消費網頁或仿冒品吸引上鉤。劉昱均舉例,如果成年人看到一雙球鞋原價 8 千元台幣,但這個賣場只賣 2 千元,就會下意識覺得不對勁,但青少年因為可支配金錢較少,對於所謂商品價差較無概念,就會以為自己「撿到便宜」,通常匯款後就不會收到商品,音訊全無。 除了詐騙買家之外,近來也有一種新興「詐騙賣家」的樣態,因為有些青少年會把自己用不到的二手用品上網拍賣,希望能賺一些零用錢,犯罪集團就盯上這些不熟悉販售平台合約的賣家。 劉昱均分析犯罪集團的「劇本」,犯罪者通常會假裝成買家,私訊青少年(賣家)說賣場上的東西無法下標或轉帳,然後提供一個連結,假裝是平台提供的資訊,實際上是詐騙集團架設的假網頁,接著要賣家依循連結的說明去開通權限,最後引導賣家測試轉帳功能,卻是真的讓賣家把戶頭裡的錢轉出去給犯罪者。 劉昱均表示,雖然青少年的戶頭可能不會有巨款,但很多孩子不敢跟爸媽或老師說自己被騙,只摸摸鼻子算了,也不會去報案,比起成年人,詐騙青少年讓這些犯罪集團更容易得手。 二、私密照詐騙 這是僅次於消費詐騙,青少年被詐騙最多的類型,也是對青少年傷害最大、最深遠的詐騙。「很多家長都以為只有小女生會被騙,其實男性被騙的也很多。」劉昱均解釋,犯罪集團會先在各個社群平台下廣告或留言,通常就是放幾張美女照,強調想交朋友、私訊裸聊等,再留下 LINE 帳號。 如果孩子加入 LINE 帳號,會真的看到美女的影像或跟小男生對話,劉昱均則說:「通常這都是假的,都是犯罪集團收集的女性被害者影像。」之後犯罪集團會要求小男生脫衣服或露出私密處,甚至在視訊鏡頭前自慰等,對方就側錄這些影像,然後馬上翻臉不認人,說要把這些私密照片或影像散布出去,威脅小男生要拿錢來換,沒錢就用勞力來抵,像是提供帳戶幫忙轉錢,協助洗錢犯罪;甚至是去 ATM 領錢,當詐騙車手。(了解更多網路兒少性剝削陷阱:數位專題|小心網路惡狼就在孩子身邊) 三、打工詐騙 劉昱均觀察,打工詐騙通常會跟私密照詐騙混合出現,目標也以青少女為主。由於青少年可支配的零用錢不多,經常會想要打工來滿足物質和社交需求。其中「線上打工」號稱可以利用零碎時間賺錢,且不用跟爸媽報備,最受青少年歡迎。 劉昱均說明,通常詐騙青少年的劇本,會以應徵小編或產品試用員為主,通常產品都是乳暈霜、內衣褲、泳裝等跟身材裸露有關的產品。待孩子提供照片、身高體重、年齡和就讀學校等基本資料後,犯罪者會說孩子很有潛力當模特兒等,要孩子拍只穿內衣褲的照片給犯罪者。話術則是必須看身材經過徵選等,如果孩子深信不疑,犯罪者就會進一步要求拍全裸照片,甚至是脫衣服自我介紹的影片;如果孩子不從,就會拿一開始的內衣褲照片威脅要散布出去,或者因為握有孩子的電話、地址等資料,威脅要對孩子本人或家人不利(毆打綁架等),要求孩子脫更多、拍更多裸照和私密影像給犯罪者。 「最可怕的是,有些犯罪者會要求孩子全裸或在私密部位旁拿著自己的學生證,證明這是她自己,這種影像和照片會緊緊與孩子的個資相連,若在網路上流傳,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劉昱均憂心忡忡的表示。 劉昱均也強調,一般模特兒公司在應徵模特兒,只需要應徵者穿著衣服的照片,頂多是穿著正常衣服不同角度的照片,提供的履歷資料也跟應徵其他工作一樣,「如果要妳脫衣拍照,絕對都是不正當的公司或詐騙。」劉昱均提醒。 四、雙重詐騙  除了上述這些詐騙樣態之外,還有一種詐騙是在騙「已經受騙上當的孩子」。也就是當孩子被詐騙金錢,想把自己的錢拿回來;或擔心自己的私密照會流出,想取回自己照片時,若是上網搜尋解決辦法,可能就會遇到「假幫忙、真詐騙」的人。 劉昱均表示,這類詐騙通常會買搜尋平台的關鍵字廣告,讓孩子透過一些「謝謝你幫我把錢討回來。」等留言,提供線索給孩子循線找到「假幫手」。這個假幫手會表示自己是好心的駭客,可以駭進銀行系統中幫孩子把錢或私密照取回,並且說等事成後再付費給他,接著就會要孩子提供個人資訊和帳戶,再用各種國外匯款認證、破解密碼等理由跟孩子要錢,或是把孩子的帳戶當人頭戶洗錢等。等到孩子察覺不對勁,假幫手早已人去樓空。「這些假幫手可能都是跟一開始詐騙孩子的犯罪集團是同一個,孩子等於整個被吃乾抹淨。」劉昱均說。 家長先幫孩子打「數位疫苗」 就像在馬路上行走,大家需要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一樣,在網路的世界裡遨遊,家長也需要先幫孩子打「數位疫苗」,讓孩子知道網路上的陷阱。以網路詐騙來說,劉昱均分析,通常孩子如果在網路上與別人交流,遇到以下三個特點,通常就是網路詐騙: 特點一:交際過程中常感到時間緊迫 無論該網友用什麼身分來接近孩子,是男女朋友、閨密兄弟、親切的大姊等,對方若提出的要求,不管是請孩子幫忙買東西拚業績、提供照片(即使不是裸照)、借帳戶,甚至幫忙發一條簡訊等,只要對方奪命連環 call,一直給時間上的期限和壓力,通常都是有問題的,「詐騙集團的手法就是讓受害者沒時間思考,不讓孩子有機會求助。」劉昱均分析。 特點二:要求孩子不可以告訴大人 即使只是普通的網友交流、聊天,沒有要孩子做其他事情,也會不經意地提醒孩子,不要將自己的存在告訴大人,所用話術通常是,「大人不懂,會阻礙你,這樣我們就不能當朋友了。」但犯罪者不排斥認識孩子的朋友,因為可以詐騙更多孩子。 特點三:強迫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  不管是在網路上交男女朋友,情緒勒索孩子:「如果你不拍裸照給我,就是不愛我,我要去找別人。」或者是要孩子付出勞力、借錢或要求拍私密影像,只要牽涉到金錢、身體暴露和勞力,以及要求孩子做任何不願意的事情,都是有問題的。 最後,劉昱均認為,並非網路上所有的交友軟體、社群 App 都是十惡不赦,「重點是家長要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想下載?用這些 App 做什麼?」 此外,很多家長會認為自己很民主,把手機給孩子之後就讓他自由探索,劉昱均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她建議,如果孩子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機和網路使用權,家長還是要在手機上裝防護軟體(監控軟體),也要跟孩子說「爸媽有裝」,以及說明為什麼要裝,與孩子討論網路上的風險有哪些,搭配家庭裡的數位家規一起執行。 此外,劉昱均也建議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網路上不全是壞人,但若對方有心,視訊影像可用 AI 造假,變聲器的使用也很容易,照片和個人資料更是可以盜用別人的,孩子在網路上看到的那個人,所有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也提醒孩子不要將家裏的地址電話、就讀學校班級等敏感的個人資訊提供讓對方知道。 劉昱均感嘆地說,要建立孩子的數位素養、防護自己的能力「可惜沒有捷徑,如果防範很容易,詐騙就不會這麼多了。」劉昱均提醒家長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學習網路上的「交通規則」,才能善用網路而不誤入陷阱。

關於電子煙、加熱菸,家長該知道的6件事情

2023年05月12日
公開
94

2023年3月22日新制的《菸害防制法》上路,最大的改變是全面禁止電子煙的販售和使用,在新法上路的同時,家長也該了解電子煙對孩子的影響,什麼是電子煙?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孩子買得到嗎?關於電子煙,家長的困惑一次解答。直播足球賽事 今年(2023年)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法,並在3月22日正式實施。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全面禁止販售和使用電子煙,並且納管加熱菸,如果違反規定,使用電子煙和不符合規定的加熱菸,會有新台幣2000元至1萬元的罰鍰。除此之外,不管是新興菸品或傳統紙菸,在新上路的法規中,將原本可吸菸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20歲。 然而,到底什麼是電子煙?和加熱菸有什麼不同?對人體又有什麼傷害?家長該如何察覺孩子可能嘗試電子煙或加熱菸呢?以下整理關於新興菸品家長該知道的事情,一次解決家長的困惑。 電子煙是什麼? 電子煙和傳統紙菸點火燃燒的方式不同,是將電子煙專用的煙油、煙液,放入加熱的容器中,透過容器中的電池加熱,讓煙油或煙液霧化,所謂的「抽電子煙」可以說是吸煙油等液體加熱後產生的蒸氣。 電子煙有很多別名,像是:果汁棒、維他命棒、水蒸氣棒、電子果汁(E-juice)等,由於不像紙菸是直接點火燃燒,很多青少年認為吸食電子煙不是「抽菸」,這是錯誤的認知。電子煙加熱的容器款式非常多樣化,可以小到如USB儲存裝置,也可能是長得像桌上的裝飾品,甚至是電動搖桿的造型等;內含的煙油也有各種香味、果汁口味,還有食物的味道像是薄荷、巧克力等風味可以選擇,因此非常受到青少年的歡迎。 為什麼要禁電子煙? 許多電子煙會強調有助於戒除紙菸,或者與傳統紙菸相比較無害等,但事實上電子煙使人上癮的成分一樣是尼古丁,所以要戒除電子煙,也和戒紙菸一樣漫長且充滿挑戰。新法上路之後,如果家中未成年孩子吸食電子煙,學校、醫院或警政等單位有義務通報,監護人或父母會面臨2千到1萬元的罰鍰。通報後會有地方衛生所協助孩子上課,了解電子煙的風險;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已經上癮,如果已經成癮,也會有必須配合戒斷的療程。 新法上路禁止販賣電子煙,是不是此後小孩就不會接觸到了?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青少年吸電子煙的比率已超過紙菸,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由2018年2.7%上升至2021年的6.6%,短短3年時間快速成長1.4倍。顯示比起紙菸,電子煙對於青少年的威脅更大,這也是本次修法全面禁止電子煙的原因之一。 即日起《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全面禁止販售、使用電子煙,是否保障未成年者不會接觸到?長年關注電子煙的董氏基金會認為,目前新法才剛上路,路上仍然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電子煙專賣店、電子煙設備的維修店家等,而且隨手用搜尋引擎輸入「電子煙」、「網購」等關鍵字,仍然可以輕易找到販賣電子煙的網路商城。 國健署在4月7日表示,《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後,中央與地方合作監測網路販售、廣告電子煙及未通過審查之加熱菸,截至112年4月5日為止,已經合計查獲2,709件次商品(包括實體店211家),其中電子煙2,386件、加熱菸323件。國健署也提醒民眾不使用、不購買、不推薦違法產品,若發現違反菸害防制法之情形,可檢附具體事證,就近向所在地衛生局或以市內電話撥打菸害諮詢及檢舉服務免付費專線(0800-531531)予以檢舉。 根據報導者在2021年「雲霧裡的新世代: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一文中的描述,販賣電子煙的上游廠商會找大學生,再去尋覓有興趣打工賺零用錢的國、高中生當下線,這些孩子向生活圈裡的同學和朋友介紹並兜售電子煙,因此很多青少年接觸電子煙並不是自己上網或到店面購得,而是「透過朋友買」。《菸害防制法》新法全面禁用電子煙確實對青少年是一種保護,但是否真能迅速降低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的機會,仍然有待觀察。 電子煙對身體有害嗎?抽電子煙不會有二手菸? 傳統紙菸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是,容易成癮的尼古丁和燃燒菸草時焦油裡面含有致癌物。而電子煙主要的化學成分來自煙油,許多電子煙油製造商宣稱自己的產品不含尼古丁,但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抽樣調查超過3000件電子煙,發現有近八成的產品含有尼古丁 。 煙油除了從外表難以分辨到底是否含有尼古丁,其各種加味的化學物質,也讓吸食的風險增加,煙油的溶劑中含有許多致癌的化學物質,例如:苯、環氧乙烷、丙烯腈、丙烯醛、丙烯醯胺等致癌物。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兼任助理教授郭斐然,於2020年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網站上表示,電子煙含有的有害物質不同於傳統紙菸,並不代表危害比較小。他表示,流行病學證據顯示電子煙與急性心肌梗塞、氣喘、慢性肺病、癲癇相關,且2019至2020年美國電子煙相關肺傷害造成2千8百人住院,68人死亡。顯示電子煙雖然不會產生焦油,但其化學物質仍然對呼吸道、肺部造成一定的損害,且因為電子煙所用的煙油的化學物質複雜,常常難以評估吸食風險,以及造成身體不同的傷害,難以立刻找到原因。 電子煙雖然是吸食蒸發的煙油,沒有傳統紙菸難聞的味道,但這些霧化的尼古丁等化學物質,一樣會產生二手菸、三手菸,實驗室中籠罩在二手菸下面的小老鼠,肺部一樣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病變,顯示電子煙的一樣有二手菸、三手菸的問題。 除此之外,國健署表示,國外也發生多起因為青少年購買劣質電子煙,或者因為使用不當,造成電池爆炸的意外,由於電子煙吸食靠近臉部,或放在貼身的口袋當中,也對使用者的身體造成不少傷害。 如何發現孩子吸電子煙? 由於電子煙的味道較淡,比起傳統紙菸,家長確實更難以察覺,國健署給家長以下幾項建議: 留意孩子的隨身物品:電子煙造型多變,手錶、手環、口紅等都可能是電子煙,但不變的是一定會有吸食的口器和加熱開關、電池等配件,家長可多留意孩子身邊是否多了這些類似電子煙的物品,由於電子煙會常拿出來抽,不會放在太難拿出的地方,通常是孩子隨手可取得之處,例如:床墊夾層、床頭櫃縫隙或衣服內袋中。 異常的氣味:孩子的身上、衣服或待過的空間出現以前沒聞過的味道,可能是甜味或果香。 身體狀況的變化:孩子常感覺到頭痛、頭暈、想吐、容易喘。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飲食習慣變得比較重口味,常常想吃更辣的食物。 生活上的變化:學校課業或身體運動能力突然退步,抽電子煙可能讓孩子的心肺能力受影響,跑步、爬山等表現會變差。 零用錢的去向不明:電子煙的煙油、吸食設備等設備對學生來說仍是一筆負擔,孩子變得常索討零用錢,但觀察之下沒有吃大餐或購買其他用品。 加熱菸是什麼?跟電子煙哪裡不同?為什麼加熱菸新法納管加熱菸,不像電子煙全面禁止? 所謂加熱菸,跟傳統紙菸比較類似。傳統紙菸是直接把菸草點燃後吸食,而加熱菸則是把菸草做成「菸草柱」,放入專用的加熱設備中,把菸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蒸」出來,基本上還是吸食菸草的化學物質,和電子煙的煙油不同。 在造型上,加熱菸的加熱設備的作用類似傳統的煙斗,與傳統紙菸類似,都是棒狀的形式,與電子煙五花八門的造型不同。 在新上路的《菸害防制法》中,加熱菸的煙草和加熱設備,被歸於與傳統紙菸一樣,必須經過主管機管的審核才能上市,如果沒有拿到合格的證明,在台灣也不能販售和使用。至於為什麼只禁電子煙,是因為電子煙的造型有太多的變體,加上煙油的成分非常複雜、難以規範,且相當受到青少年歡迎,因此全面禁用電子煙。

解鎖青少年心房!做他們的「深夜蘇格拉底」

2023年05月11日
公開
49

青少年金口難開。但是心理師找到一個訣竅,就是跟他們深夜長談,還教父母們如何把握孩子自己上門的黃金良機。dg百家樂破解 要跟青少年對話不容易,要聽他們掏心掏肺更難。 不過,從事家庭與青少年諮商、自己也在家養育青少年的美國心理師暨暢銷作家達摩爾(Lisa Damour)在《華盛頓郵報》分享一個祕訣──在稍晚、夜間時分,他們就容易打開心房。 這個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孩子晚上走出房間休息、差不多忙完、熬夜、或很晚還沒睡的時候,把握跟他們照面、擦肩而過的時機,多說幾句話,就有機會打開話匣子。 這樣的對話,地點不拘,自然隨興就好。達摩爾從輔導個案的例子歸納,像是青少年出房門看到爸媽在看電視或看書、湊過來瞄一下時;或是他們出來倒水、上廁所,在走廊或廚房偶遇時;也有青少年經過爸媽的房間,會探頭看一下;或是爸媽觀察孩子應該忙得差不多,可以跟他們講話、或是關心一下有沒有喝水、要不要睡覺時。但是青少年如果看到父母是在低頭看手機、用電腦時,就比較不會主動打擾父母。 這樣的對話,題材、時間長短也不拘,就讓孩子做主。畢竟,要青少年多說幾句話,已經不容易了;更不用說,他們正在發展自主性,喜歡有主導的感覺,大人扮演被動的角色,反而有可能讓他們願意說更多。形式上,是要隨意閒聊、講些近期發生的生活瑣事、還是像會議一樣正經八百地討論什麼,什麼時候結束,也隨他們心之所至。 把握青少年自己上門的黃金時機 達摩爾還提醒父母,要把握孩子自己上門的黃金良機。所以,不管孩子說什麼,都不要嫌煩,不要問他們到底要說什麼或要求他們講重點,因為他們在這些時候說的話,真的就是心裡正想著的事,而且也代表他們願意付出時間、跟大人搏感情。 為什麼孩子在夜間比較「好聊」? 達摩爾解釋,父母換位思考,就能簡單理解青少年的想法。因為他們從清晨起床、通勤、上學、課後活動或補習,已經累了一天,回家還有功課或要準備考試。所以,剛進家門的那段時間,正是他們疲累、忙碌、又有點焦慮,想到晚上還有那麼多事,就很累的時候。已經要「轉大人」的青少年,其實也像大人下班時,想要先靜一靜、休息、放鬆,不喜歡一回家就被問東問西。如果他們一到家就要回答「今天數學課怎麼樣」、「小考考幾分,不會的懂了沒」,感覺好像還沒放學,得要打起精神回到白天的情境,一直回答老師的問題一樣緊繃。 但是到了飯後比較晚的時刻,他們已經享受蠻長一段比較安靜、自由且獨立的時間,有了滿足的自主片刻,不會覺得父母過度盯梢、咄咄逼人,或一直被追問,好像回到家還在交功課。 另一方面,在那個時刻,孩子比較容易感受到關懷與善意。甚至,父母當時也累了,不會一直說、一直問,或比較沒有力氣挑起什麼新奇但擾人的話題,會比較願意多聽孩子說。 不過,要當孩子的深夜蘇格拉底,最大的挑戰可能是,父母們到了晚上,其實也累了。達摩爾鼓勵父母撐一下,雖然在此時要聽孩子說話、促膝長談很累人,但是藉此累積的緊密親子關係,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花時間跟精神、損失一點睡眠在跟他們閒聊、甚至「練肖話」、培養感情,總好過讓他們孤立無援地掉入情緒黑洞、之後還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他們的心理危機。

卡通不只是童年美好回憶,更是寓教於樂的教養幫手

2023年05月10日
公開
69

看卡通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且優質好看的卡通也能幫助孩子從故事中學習,是家庭寓教於樂的最佳幫手!風靡全球的人氣卡通《妙妙犬布麗》(Bluey)第二季即將在台灣多台播出,親子一起透過卡通的視角獲得日常生活中親子互動的啟發。娛樂城詐騙手法 看卡通不只是親子日常的放鬆時光,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然而,現代的孩子在先進的科技之下,若大量吸收未過濾的資訊,對孩童身心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選擇適合孩子觀看,寓教於樂的卡通更為重要。人氣卡通《妙妙犬布麗》(Bluey)就是絕佳的選擇,甚至成為風靡全球家庭的文化風潮。 《妙妙犬布麗》是新世代父母育兒生活的最佳寫照 《妙妙犬布麗》自2018年在澳洲一推出隨即爆紅,成為當地最受孩子歡迎的卡通角色,甚至成為一種澳洲文化現象,在路上隨處可見《妙妙犬布麗》的周邊商品,甚至有許多家庭實際運用卡通內容育兒!《妙妙犬布麗》後續進入英美市場依舊表現亮眼,一家四犬包括6歲的姐姐「布麗」、4歲的妹妹「賓果」、居家上班並身兼家庭主夫的爸爸「班迪」、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職業婦女媽媽「琪琪」,均成為家喻戶曉的卡通巨星。《妙妙犬布麗》呼應現代雙薪家庭狀況,從角色設定即打破性別角色的社會框架,重新詮釋父母在家庭中的定位,創造家庭角色彈性自由轉換的全新視角,呈現最寫實的生活場景,這樣「新世代父母」的身份設定廣受大眾讚譽。 《妙妙犬布麗》的創作者約瑟•布魯姆(Joseph Brumm),自己育有2名女兒,就如同每一位新手父母,一路摸索如何教養孩子,在陪伴女兒的遊戲過程中,逐漸發掘遊戲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產生莫大影響,因此卡通中特別提倡「開放式遊戲」的重要性,鼓勵家長將趣味融入生活日常,創造快樂的成長因子,為孩子們打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孩子也能用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學習到社交能力、創造力、智力以及情緒管理能力,親子關係也因為遊戲的互動而更加緊密。 親子一起看《妙妙犬布麗》,寓教於樂的放鬆時光 《妙妙犬布麗》傳達的並不是成功育兒的必要條件或完美方法,而是一家人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巧妙地解決問題。和孩子一起觀看這一家四犬的故事時,可以發掘於日常中意想不到的樂趣,並觀察細微的親子互動變化,在放鬆身心同時還能受到啟發。《妙妙犬布麗》每一集短短7分鐘,第二季在CBeebies頻道熱播中,也會持續在東森幼幼台、 公視和MyVideo的BBC Kids專區陸續播出,歡迎闔家大小開心收看!

親子網紅「那對夫妻」的幸福秘訣:和孩子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變開心

2023年05月09日
公開
143

Nico 和 Kim 在結婚以前,有過好幾年捉襟見肘的日子。他們曾經窮到在家裡比賽,看誰能找到最多零錢,只為湊齊25元買一個大亨堡來果腹。他們擺過路邊攤、當過解說員,也在演唱會後幫忙撿垃圾⋯⋯回想這段日子,Kim 感性說道,「過程雖然辛苦,但每每想起來都是那麼甜蜜。」 如何協助家人戒賭 想辦法把苦日子變甜是「那對夫妻」經營生活的心法,為生活打拼的時候是這樣,打造幸福的四口之家也是這樣。8歲的妮妮和1歲3個月的萌弟在父母的陪伴中開心長大,在這個家庭裡,從不缺少的就是歡笑聲。 高品質陪伴、與孩子同樂,打造幸福家庭 「那對夫妻」自2016年開設粉絲團以來,累積超過279萬粉絲追蹤,影片動輒數十萬人次觀看,他們是台灣人氣最高的親子網紅。除了拍攝影片,也陸續推出十張單曲專輯,以及兩本書《妮,可以公主病》、《陪妳/妮一起長大》。 將時光倒轉到許多年前,Nico 和 Kim 知道懷上妮妮的時候,倆人都嚇了一跳。「我們正在準備婚宴,本來以為『拚個孩子』至少要幾年,沒想到一下子就懷孕了。」Kim 說,認識 Nico 以前沒有什麼家庭觀念,也從不期待會有自己的小孩。「後來妮妮出生,我就覺得,有一個女兒真是太好了!」 初為人父的喜悅加上「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Kim 深信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非常快樂,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好好照顧。」他們將工作轉換成「以陪伴孩子為主」的模式,用「高品質陪伴」打造穩固的親子關係。 Nico 和 Kim 每天會給孩子一到兩小時專注的陪伴。舉例來說,Kim 會利用接妮妮下課的時間,和她分享一整天的生活,也會透過吃晚餐、去公園玩、看卡通和規劃周末出遊等等,打造與孩子的精心時刻。他們也沒有「3歲分床、5歲分房」的堅持,而是好好享受孩子喜歡和他們膩在一起的日子。 形容自己是孩子「真心的朋友」,Kim 和妮妮無話不談。妮妮不想上課的時候,Kim 就陪著她「把上學變有趣」:用筆記本記下在學校裡的觀察,誰跟誰在吵架?旁邊的同學上課都在做什麼?把平凡的日子變開心,是這個家的教養哲學。「把家當成一個開心的團隊,開開心心才能繼續過日子。」 超人氣網紅的教養方法:給孩子更多決定權 妮妮5歲的時候才上幼兒園,Nico 和 Kim 對於學習一向不著急。還沒上學的日子就是去公園玩、偶爾出國看看世界。「我們就是全職的爸爸媽媽,不覺得提早送孩子去學校(在學習上)會有太大差別。」 在學習方面,Nico 和 Kim 也給妮妮更多自主權,像是不強迫學才藝、不要求考試成績的分數。妮妮從3歲開始接觸鋼琴,彈一陣子不彈了,最近又想開始學。「不想學就不要學,不是我告訴妳為什麼要學。」想想自己快30歲才開始學剪輯、學鋼琴,Kim 相信不用怕孩子學不會,只要保持對學習的熱情,隨時想開始都不嫌晚。 Nico 和 Kim 要求妮妮做到學校的基本要求,像是完成學校的作業、複習課堂的進度、弄懂考試卷上答錯的地方⋯⋯等等,其他就尊重妮妮自主學習的喜好,喜歡就多學,不喜歡也不用強迫學到好。「考試卷發下來,我只問她:不會的地方會了嗎?弄懂了,那就好。我也不要求她下一次要考更好。」 Kim 在小時候不是特別會唸書和考試的學生,家人和大環境對課業成績的要求,反而讓他對「學習」這件事產生負面感受。比起看見孩子的才藝成果或漂亮的學業成績,他更希望妮妮成為一個喜歡學習的人。 生命因「妮」完全改變,不變的理念是陪伴 Nico 和 Kim 的人生以「妮妮」做為分界,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萌弟出生後,妮妮也相當有長女風範,對弟弟百般呵護。「現在去接她下課,妮妮都不問我今天做什麼,問的都是『弟弟在幹麻』、『弟弟起來了嗎』。」Kim 說。 「花時間陪伴孩子」是他們最重視的教養理念,如果這件事有做到,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許多方面就不用太擔心,在大原則下也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的自由度。舉例來說,只要妮妮完成每天該做的事,她可以自己規劃剩下來的時間,可以打電動也可以看卡通。Nico 和 Kim 會從旁提醒妮妮,若沒有節制地盯著螢幕會近視。 他們對孩子使用 3C 的態度開放,在「滑手機」這件事也是這樣。從父母本身來說,Kim 不會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滑手機。「妮妮好奇的話,我們可以一起滑。我不覺得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你平常白天在工作,下班應該要把手機放下來陪小孩。」 Nico 和 Kim 也鼓勵爸爸媽媽,親子關係最好的投資就是陪伴。「只要給孩子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聽他們說說話、陪陪他們,你一定會在孩子身上找到讓人驚訝的事!」

孩子沒自信怎麼辦?教養說對十句話,提升孩子自信心

2023年05月06日
公開
519

一個孩子正在玩蘋果,這時媽媽走過來跟他說:「你應該要去拼拼圖囉,上次吵著要買的拼圖,結果只拼一次就沒玩了…」孩子聽到就回媽媽說:「我拼的不好,我不會!」「你可以的,再試試看啦!」只見孩子頓時起歡:「我就說我不會、我不會啦!」運動彩券手機版 這讓媽媽心裡不禁叨唸:「你每次遇到事情都先說我不會,真的很奇怪欸!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說我不會,不是能力問題,是自信問題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小孩3歲以後,就開始愛說「我不會、我不要」,這樣的孩子,到了4歲,就會出現更多的「我不要」,等到5、6歲開始面對學習新事物時,別懷疑,他一定更會說「我不想學、我不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教養的過程中,最令人擔心的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收到孩子回饋給你的訊號,或者,經常把鼓勵變了調,讓鼓勵變成壓力或親子衝突。 如果孩子總是愛說「我不會」,就沒辦法啟動後續的學習動機,只有讓他卸下心防,才能有進步的空間,也才能讓他張開耳朵、完成溝通。 你的孩子沒有自信嗎?來看「孩子缺乏自信 行為觀察表」 我發現很多小學生普遍都沒有自信心,沒自信心的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會是很沒成就感、社交也不好的那一個。你一定想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 如何知道孩子沒有自信?我整理了幼兒期(3~5歲)、兒童期(5歲以上)的不同表現。 為何人會沒有自信?和腦裡出現的「自我對話」有關 你的腦中是否也常常會突然跳出「我做不到」、「為什麼都做不好」、…這類的聲音? 這些總是自動出現,而且會不斷重複的腦中聲音,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對話」(self-talks),這些聲音往往很負面,會耗損我們的自信,使人的行為更消極,更沒有動機做事。 「自我對話」常來自於從小受到的批評、他人的不認可中內化而來。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能增加自信,很關鍵的是,我們在教養上帶給孩子的語言是什麼?將負面言語更新成正向言語,能讓孩子從大腦內在慢慢建立自信心! 當孩子有負面自我對話時,爸媽要教孩子這幾件事: 1.覺察負面的自我對話 孩子不會像大人一樣能自我覺察,所以要教他們分析自己的想法,當他們學會自我覺察,才能增加自信心。 2.訓練正向思考 人天生就是會負面思考,正向思考及轉念是需要訓練的。平時多給孩子正向鼓勵的話,孩子也會能有更多正向自我對話,提高自信心。 教養說對10句話,增加孩子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與「自我認同」的發展黃金期是在5歲,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好好把握與孩子可溝通。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有一套很有用的親子溝通術,身為父母的你,可以試著讓他自己做決定,從旁給建議或選擇,但不要一下就給答案,否則,他不是不接受,就是成功後也不覺得是自己的功勞,聽起來很難嗎?學會下面幾句話術,對親子間的溝通一定有幫助。 1、同理的話(我知道你⋯⋯感覺) 2、一起想辦法的話(我們來想想看⋯) 3、鼓勵的話(最後說,我相信你⋯) 4、過程努力比結果重要 5、你可以自己決定 6、你是不是又說自己不好的話?(教孩子自我覺察、自我對話) 7、沒有人在比賽 8、沒有人永遠都會贏(沒有人都做得很好) 9、我也有做不好的時候 10、這個我也不會,但我會想試試 當孩子下次又一直喊我不會,或是碰到挫折就覺得自己不行時,可以試著用上面十句話,會讓孩子感到有人支持,感到被同理了解,也才能提升孩子自信與做事動機!

「我的朋友被搶了!」陪伴孩子克服常見的五大交友難題

2023年05月05日
公開
61

涉世未深的孩子正在探索與人相處的分際,不太會拿捏交友,也聽不太懂人際關係的大道理。臨床心理師教大人如何用什麼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幫助他們思考,克服常見的交友難題。包你發換現金 無論男女老少,對於人際關係與互動,都不斷地在學習、探索與朋友舒適自在的相處方式。 對情緒與社交發展尚未成熟穩定的孩子而言,更難掌握分際,保持合適的距離、尊重彼此的界線。而且,大人要跟涉世未深的他們解釋交友的要領並不容易,孩子也可能聽不懂。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藉著臨床與學校諮商師法傑爾(Phyllis L. Fagell)的經驗與相關專家的建議,指出孩子常陷入的交友陷阱,教大人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開導他們,也教大人如何斟酌、面對孩子的友誼困擾。 一、孩子覺得某個朋友是他的,想要獨佔、不想跟別人「分享」朋友 大人應該不陌生,很多孩子說過誰「搶」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可以跟別人玩之類的話。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明,能夠理解他的心情,不過,這樣會讓自己變成「章魚朋友」,好像章魚一樣緊纏著朋友,讓對方感覺不舒服、甚至想逃走。 另外,大人也可以鼓勵孩子跟朋友的朋友一起玩。如果被拒絕了,可以問問朋友,是否特別喜歡這位新朋友,也許對方有些好的特質可以學習。或者,停止這種拉鋸戰跟「三角關係」,鼓勵孩子找更多朋友一起加入,這可以降低彼此的緊張關係。 二、朋友的態度令人困惑與痛苦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一樣,人際關係有時忽冷忽熱、若即若離;或者,有些朋友的態度時好時壞。但孩子會感受到的困惑與痛苦,比大人更甚。 可以問問孩子,他們對於對朋友、認識的人、陌生人這三種不同關係的看法,有什麼差別與期待。然後以此討論,令他們困惑的朋友,屬於哪一種關係,也藉此讓孩子釐清、有合理的認知和期待。也許,令他們困惑的「朋友」,其實只算是個相識的人,此時,可以陪伴孩子消化他的失望與情緒。 在討論對朋友的認識與期待時,大人也可以跟孩子說明,人際關係有時會有遠近冷熱的變化,正值發展中的孩子,更可能會忽冷忽熱。當朋友很熱情時,就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時光;當朋友的態度不好時,孩子也可以有別的選擇,例如改跟別人一起玩,或是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 最糟的情況是,孩子想要跟某個朋友在一起,但總是有不好的經驗,常常不歡而散或覺得很受傷。這時,就要請孩子詳談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趁此省視彼此的關係,也許孩子自己就有應該如何處理的答案了。 三、被拒絕加入某一個想要融入的群體 英文常用「chemistry」來形容彼此投緣與否。的確,友誼就像化合物。大人可以依此比喻,每個人都是個原子,在彼此契合、特定的情況下,才能結合為化合物。當某些原子相結合,在穩定的化合物狀況下,就比較難接受新的原子進來,因為不想冒險變得不穩定,或有人會有威脅感,甚至完全無法接納別人。但孩子此時仍可以找其他自由游離中的原子,或仍然對其他原子開放的化合物。 四、無法放下舊恨與怨氣 孩子的世界中,也會有因為誤會或難以彌補的傷害,而導致友誼變質、甚至反目的狀況。而且孩子也可能跟大人一樣受傷、執著,未必如很多大人想像的,以為小孩吵架過一陣子就和好了。 當孩子一直走不出來惱恨的情緒時,可以跟他們比喻,這就像收集串珠,不要一直收集遺憾與不滿的珠串;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友誼與情緒,才能有空間培養更好的關係。 大人也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朋友會做出讓他覺得不愉快的事情。很可能孩子會找到心結,可以同理對方的原因,或可以跟對方釐清的誤會點。如果朋友是偶然或無心犯錯,就讓舊恨過去;如果朋友是故意的或常犯、難改,也許就放下這個朋友。 五、常跟朋友打架、起衝突 有些孩子可能容易被激怒,常常起衝突。可以觀察或問問孩子,是否雙方都是這樣容易激動的人,或是常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起衝突,其實沒有人故意要欺負對方。他們可以學習改變「別人激怒他」或「欺負他」的想法,就會降低被冒犯的感覺,也不會那麼衝動。 或者,問問孩子,如何才能讓他不陷入衝突或引起對方不滿。很多研究發現,其實,讓孩子稍微分開一下,先獨立各玩各的,不久後他們就又自己玩在一起了。 另外,在事發當下,如果沒有危險,大人別急著要保護孩子、介入。因為他們也要學習面對與解決衝突。

國小生逾5成運動時間不足,恐影響發育長不高

2023年05月04日
公開
140

「運動」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兒童階段正值身體發展的黃金時期,需要大量的身體活動來發展肌肉與神經系統。百家外掛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兒童每天要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累積達420分鐘。家中的兒童有達到這樣的建議嗎?還是運動時間被強烈聲光刺激的3C電子產品取而代之呢? 調查發現,國小學童五成運動時間不足,將影響孩子發育 當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也會減少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無形之間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國小學童認為運動時間充足比率為42.7%,相當於有5成以上運動時間不夠! 然而兒童期身高每年約增加5~8公分,體重約增加2~6公斤,此時若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將影響孩子的發育。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起來,藉由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體能發展以及維持健康體位,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促進正向情緒,提升記憶力與注意力。 爸媽必知的「兒童運動3妙招」增加活動量及親子關係 一、有氧適能不可少 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建議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是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中度身體活動。此外,也可以跟日常生活結合,從坐車上學改為一起走路上學,或是假日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不僅累積了運動量,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與感情。 二、強度增加慢慢來 在逐漸養成運動的習慣後,也可以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溜滑板、游泳、踢足球、玩鬼抓人遊戲等,都能讓心跳加速,並達到運動強度而流汗。尤其,假日不妨與小朋友來場跑步比賽或是親子籃球鬥牛大賽,運用比賽或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喜歡運動的好習慣。 三、強化骨骼長得高 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例: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等),也都是很好的骨骼強化活動。 另外,國民健康署提醒,日光下的運動愈多,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且有益眼睛健康。而且家長陪伴一起運動,還能創造多贏的健康身心靈。

腦科學發現:學鋼琴的孩子,這項能力更突出

2023年05月03日
公開
91

學習鋼琴不僅可以彈奏出美妙的音樂,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能力!這項麻省理工學院與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發現到鋼琴課程對幼兒區分不同音高的能力具有非常具體的影響,進而提高區分口語詞語的能力。地下539公式 該研究發表於2018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作者包含北京師範大學的尹楠、麻省理工學院的前研究科學家Eveline Geiser、認知神經科學教授約翰·加布里利(John Gabrieli)…等。 MIT研究發現,學鋼琴相較於閱讀,語言發展會更好 以往的研究顯示,平均而言,音樂家在閱讀理解、區分語音與背景噪音、以及快速聽覺處理等任務上表現比非音樂家好。然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希望進行更有控制性的研究,於是將兒童隨機分配接受音樂課程或非音樂課程,並測量其效果。 他們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在北京的一所學校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將74位四或五歲的中文幼兒分成三組。一組每周上三次45分鐘的鋼琴課,另一組得到同樣時間的額外閱讀指導,第三組則不做任何特殊的學習。這些孩子的母語都是中文普通話。 在六個月後,三組的普通認知能力測試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但是鋼琴組在一個關鍵方面表現出色。 加布里利解釋說,與額外閱讀組相比,學習鋼琴的孩子在區分只有一個子音不同的單詞時表現明顯更好。(鋼琴和閱讀組都比對照組在區分母音方面表現更好。) 更好的辨識單詞通常對應著更好的音韻意識——即意識到詞語的音韻結構,這是學習閱讀的關鍵組成部分。 加布里利表示,子音,如“T”和“D”,聽起來很相似,以至於人類大腦必須迅速決定自己聽到的是什麼聲音。“相比母音,區分子音需要更精確的判斷,這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收益。” 這個效果對於講中文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中文口語非常依賴微妙的語調差異。雖然這項研究專門研究的是鋼琴課程,但加布里利表示,這些發現也可能廣泛地適用於其他音樂教育。 但在智商、注意力和工作記憶方面的測試中,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三組孩子之間有任何顯著差異,這表明鋼琴課程對整體認知功能沒有產生任何改善。 從腦電圖也發現,學鋼琴孩子對音高有更大的敏感度 研究人員還使用了腦電圖(EEG)測量腦部活動,發現接受鋼琴課程的孩子在聽不同音高的音調系列時,比其他孩子有更強的反應。「這表明對音高差異的更大敏感度,是幫助學鋼琴的孩子更好地區分不同單詞的原因。」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德西莫尼(Robert Desimone)表示。 在現有的關於音樂和兒童發展的研究基礎上,作者們指出鋼琴課程如何幫助幼兒增強語言處理能力。隨著孩子們在鋼琴上訓練耳朵,辨別不同的音高和音調,加布里利解釋道,他們似乎也變得更擅長解析說話中微妙的差異,這是語言習得的關鍵元素之一。 這些結果如此引人注目,以至於這所北京的學校在實驗結束後,仍繼續為其年輕學生提供鋼琴課程。加布里利說,”他們越進階,在「音高辨別方面」進展得越好,這有助於他們整體的語言發展。” 在未來,德西莫尼(Desimone)希望更深入地研究音樂培訓對腦部的神經變化。其中一種方法是在一節集中的音樂課前後進行 EEG 測試,以了解大腦活動的變化。 總之,這項研究發現,學習鋼琴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不僅有助於他們掌握複雜的音樂技巧,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語言技能。此外,研究人員還希望進一步了解音樂培訓對於大腦的其他影響,以幫助說服那些正在考慮放棄學校音樂課程的教育官員們不要這麼做。

孩子不睡覺、半夜常醒來,是因為做錯這件事!

2023年05月02日
公開
159

你家孩子也有睡覺問題嗎?常常睡覺時間到了,找一堆藉口就是不睡覺;好不容易睡著了,結果半夜還常醒來,不是只有嬰幼兒才會如此唷,有些到了小學都還有這些睡眠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難以入睡、不願睡覺、或半夜經常醒來都是一種「失眠」的表現,孩子也不例外,在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中,就有一項「兒童時期的行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這種行為性失眠最常見於0~5歲,也可能持續到兒童時期中期。 兒童行為性失眠,可分為三個亞型柏青哥玩法 •設定限制型 (limit-setting sleep type): –常見於學齡前兒童,甚至是小學生,到了睡覺時間,孩子使用各種策略來延遲或拒絕上床,例如想再聽一本書、要喝水、要上廁所、我害怕(有些是真的怕,有些是用怕來延遲睡覺)、我還不想睡……等。 –形成的原因除了和孩子本身身心狀態、生理時鐘影響外,照顧者是否有及早建立規律睡眠時間表也有關。 •入睡聯結型(sleep-onset association type): –孩子睡覺依賴特定的「入睡聯結」,這些聯結可能包括:睡特定床、抱特定棉被、玩偶或小物、搖擺刺激、大人陪伴、說故事、喝奶或吸奶嘴等,要有這些「入睡聯結」才能入睡,倘若半夜醒來,沒有這些條件,就很難再入睡。 –形成的原因和孩子沒有學到自我安撫、入睡聯結不適當有關。 •混合型(combined type): –綜合了設定限制型和入睡聯結型的表現 當孩子有上述這些「行為性失眠」表現,就容易有睡眠不足的情形,早上容易爬不起來、起床氣,甚至影響白天的學習效率,例如會比較躁動、不易專心、記不住等,而且脾氣也會變得比較不好。 這是因為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也還在工作,一個晚上的睡眠會經歷好幾次的睡眠周期,而一個睡眠周期包括: •快速動眼期(REM stage): –做夢發生於這時期,它對於心智與情緒發展很重要,在這個時期雖然身體是放鬆的,但大腦卻相當活耀。 –大腦會在這個時期進行訊息整理及儲存,具記憶重整及固化的功能。 •非快速動眼期(NREM stage):又可分為3個階段 –第1階段:非常淺睡,很容易被叫醒,因此當爸媽覺得孩子睡著了,準備離開房間,結果孩子卻瞬間清醒,很有可能其實孩子只是在此階段。 –第2階段:還是相當淺眠,但孩子身體已經即將進入深睡,所以顯得相當放鬆, 爸媽如果要溜出房門,這是相當好的時機。 –第3階段:熟睡或深睡期(過去的第4階段已合併至此階段),身體需要此階段進行修復工作,當孩子在此階段時,很難被叫醒。 從一個週期到下一個週期時,可能會經歷短暫的清醒,這時如果身邊的事物和入睡時一樣,可能翻個身又直接睡去,但如果不同,那可能就會醒來,然後會尋找”入睡聯結”,例如剛剛是爸爸陪才睡著的,就會走去爸爸身邊,叫爸爸再次陪入睡。

獨得父母寵愛!過來人告訴你只生一個的8大好處

2022年12月29日
公開
140

從祖輩「多子多孫多福」的年代走來,如今台灣生育率已是全球倒數第一,很多爸媽考慮只生一個小孩就好,其實不管生幾個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這次我們就先來看看大家認為只生一個的好處是什麼吧? 1+1=1不好嗎?今彩539開獎號碼 選擇與一個人步入婚姻乃至生育孩子需要考量許多,更遑論在如今的「低產」時代,願意選擇生養一個孩子已經是難能可貴,獨生子女比比皆是。但貼在獨生子女身上的「標籤」仍舊存在:「容易被寵壞」、「不懂得分享」、「寂寞」、「容易生病」……尤其想到孩子會孤單,更讓爸媽罪惡感超大,在獨生與多生間搖擺不定。 1. 100%的愛與資源 人的注意力有限,有了二寶難免會分散給大寶的關注,照顧瑣事上也更多。與其如此,媽媽們認為不如全神貫注地愛一個孩子,專心的陪伴還能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此外,獨生子女還可以包攬家中的所有資源。如果爸媽擔心自己老了之後孩子要獨挑經濟大樑,可以趁年輕提早儲蓄、規劃呀~ 2.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存在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咦?),生了二寶可能會發現手足之間紛爭比溫馨時刻還多(淚)。而且只要孩子一吵起來,就會瘋狂呼叫「媽媽」,每次忙到一半就要來擔任調節委員也就罷了。而且,有了競爭與比較的對象後,敏感的孩子可能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而委曲求全。所以,在預設相親相愛的手足情之前,媽媽們首先要考量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兩難處境啊! 3. 孩子比較獨立 換個角度思考,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也就沒辦法推脫責任。在經歷挫折、犯錯時,必須要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汲取經驗改正。在學習承擔自己的責任時,也能逐漸養成獨立的性格。 4. 少受一次皮肉之苦 生產對媽媽的身心的損耗不容小覷,從外觀、身體機能到反應能力都會下降。產後修復與保養還要花費不少心力、錢財。網友表示,從根源解決煩惱,只生一個就能少受一次皮肉之苦,何樂而不為呢? 5. 不用操心那麼多,媽媽老得比較慢 小孩從出生起就是父母的牽掛,不論年齡多大,擔憂的心情都不會變。因此也有網友媽媽認為只生一個就不用操心那麼多,還可以少氣一點,不用每天河東獅吼,可以保有自己的優雅和漂亮。更重要的是,只需要重溫一次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就好,腦細胞不會死那麼多啊~~ 6. 保證生活品質 家裡有嫩嬰的話就會知道,爸媽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小嬰兒哭鬧才不會跟著大人的scheldule走,只生一個換來的是媽媽耳朵的清靜啊!而且獨生家庭2打1剛剛好,夫妻可以輪流休息、調節情緒,換取一些自己的Me Time。偶爾想去旅遊放鬆身心的時候,帶一個也相對更輕鬆。 7. 能維持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 照顧新生兒、維持親子關係的品質十分耗費精力,另一方面雙薪家庭的家長又要保持工作效率與質量。身負多重的人生角色,不時要在兩者之間做取捨,比如:今天孩子病了沒人照顧,就需要請假;明天公司有重要會議,就要放棄帶孩子出去玩的約定。維持二者的平衡並不容易,而孩子多,難度更直逼地獄模式。新手父母還是乖乖從一個開始吧! 8. 經濟負擔沒那麼重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生養孩子可不是一筆小開銷!不計算孕產、坐月子的費用,從寶寶出生開始,奶粉、尿布、衣服、保母或托嬰費用、保險、教育基金……林林總總都得花錢。這時候只生一個的好處就非常明顯了,經濟負擔不會加重,就連買房都可以選擇2房1廳的小房型,不用擔心再生老二住不下。更有深謀遠慮的媽媽連離婚後的情況都考慮好,表示在「手足不分離」的先決條件下,離婚後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就不用擔心養不起了(笑)! 事實上,養育孩子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事,不管計劃生多少個,都要先考慮夫妻雙方是否想要孩子、經濟能力能不能負荷、身心有沒有做好照顧孩子的準備,而不是受他人的施壓、孩子在自己死後孤單等問題影響。如果對前述3項中的任何一項有所遲疑,就不要急著下決定。唯有理智地做出選擇,才能更坦然地面對、承擔責任。

媽媽和兒子的關係,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什麼?

2022年12月27日
公開
128

媽媽和兒子的關係,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什麼?大福娛樂城 導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長久以來媽媽在孩子的身邊都扮演著慈祥、溫柔、包容等母性特色。但在於兒子之間的關係相處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親子上的障礙,尤其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後,母親們就很難把握和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我們都渴望能夠和自己的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狀態,但卻會在日常中因為各種事情而導致關係惡化。那麼,在媽媽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在兒子面前,我們又要如何來做好母親這個角色。 在小編看來,媽媽和兒子之間的關係, 其實是隨著孩子年齡成長而不斷改變的關係,在孩子每個年齡段中,母親的角色和地位都需要隨之而改變,只有這種動態的母子關係,彼此之間才能獲得更加良性的發展。 嬰孩期:媽媽是孩子的照顧者 孩子剛出生之後,是處於一個事事都需要依靠我們才能生存下去的狀態,因此在幼兒時期,媽媽們就是孩子的照顧者。孩子的需求需要我們來滿足, 這樣孩子才能從媽媽的身上獲得更多安全感,性格也會在這種被滿足中不斷涵養,變得更加溫和穩定,。 嬰兒時期,我們需要去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給予孩子成長妥善的照顧,此時的孩子是依戀著自己的母親的。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有了更強的個人能力,這種依戀就會慢慢減弱,而這也是母親逐漸放手的過程。 童年期:媽媽是孩子的引領者 當小孩子慢慢長大,逐漸脫離我們的懷抱,他懂得了奔跑,也開始上學,這時候媽媽就不再只是孩子的照顧者,我們更多的孩子孩子的引領者。 引領孩子進入到生活中來,引領孩子去了解世界,引領孩子去展示自己,讓孩子一步步有了成長的方向。 所以,在孩子童年成長的過程中, 媽媽的教育主要是以引導為主,以身作則去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帶孩子去接觸新世界,去接觸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圈。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初期,他們會在我們的引領之下體會更多,並且打下人生中最堅實的基礎。 少年期:媽媽是孩子的建議者 隨著孩子長大,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夠插手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的部分也會越來越少,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空間,也有了更自我的想法。 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像孩童時期那樣去主導甚至是控制孩子的人生,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和放手。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教育的退位,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應當變成一個傾聽者,並且從中成為孩子人生的建議者。當孩子遇到困難,對生活有困惑的時候,媽媽們就要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來開導孩子,並嘗試給予孩子人生建議,為孩子答疑解惑。 成年期:媽媽是孩子的守候者 正好比龍應台的《目送》中寫道的那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目送遠離的過程, 孩子從粘人、親昵到獨立遠離,這是親自關係中必經的過程。孩子成年之後,他們需要獨自去面對生活,成家立業,孩子慢慢地不再需要我們,媽媽也就成為了孩子背後的守候者。 但事實上, 肉體之間的物理關係遠離並不代表著親情之間的感情關係遠離,媽媽們雖然目送著孩子的遠離,但也能夠等到孩子歸來的時刻。這時候孩子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彼此的關係會變成更加對等的親人。 重要提示:媽媽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慢慢放手的動態過程,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從嬰孩時期依戀的照顧者,到兒童時期探索世界的引領者,再到少年時期個人成長的建議者,諸侯到成年後孩子的守候者。

公視《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當婚姻走向平淡,如何死灰復燃?

2022年12月24日
公開
120

2022年公視電視劇《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第一個單元《聖筊》,從一對平凡小倆口的故事,探討夫妻日常相處。當婚姻逐漸走向平淡,甚至陌生,如果出現一個可以讀心的聖筊 Bwei,是否就能讓彼此關係死灰復燃?539開獎號碼解夢 有個說法是這樣的:每個人生下來都只有一半,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能與自己完美契合的另一半。即使步入婚姻,人們也還是難掩心中的疑問:他/她真的是那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嗎?或者,兩人的結合,僅僅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呢? 《聖筊》便是一則這樣的婚姻寓言,傻氣的男主角原本有一段默契十足的婚姻,卻因為太太的青梅竹馬出現,使他心中的疑問漸漸擴大,最終幾乎讓兩人的關係走上毀滅。 這個笑料十足的故事雖然很典型,背後傳達的也是一個人們始終學不會的教訓:傷害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妻子始終對自己不離不棄,完全是男主角的自我懷疑,逼得他不得不拿著「Bwei」去問一個又一個,關於妻子的問題。 從兩人之間的互動,還有妻子寫進作品中關於先生的點點滴滴,其實可看出男主角雖然沒有青梅竹馬那樣完美,但他的那些笨拙小缺陷,剛好也是吸引妻子的關鍵。至於妻子的點餐喜好、作品喜好甚至到性事喜好,其實並不真正重要,畢竟青梅竹馬對妻子如此瞭若指掌,最終妻子選的也不是他,對吧? 於是男主角找回了自信,也向妻子誠心道歉,兩人重修舊好,世界恢復了和平。男人啊,你只要願意肯定自己,哪怕笨拙不貼心,對妻子不甚理解,妻子也會愛你愛得死心塌地。 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真正的讀心 是關心另一半的「小地方」  這是《聖筊》在細節設計上,最有趣的地方。雖然整個故事圍繞著男主角對妻子出軌的不安感,但在第一幕夫妻相處的鋪陳中,很大一部分著墨在妻子的心境上。從一開始男主角不認得那條定情的裙子,到他處處忽視妻子傳遞的訊息,這段婚姻看似就要在妻子一個又一個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逐漸死去。 而在青梅竹馬出現後,男主角腦中雖然警鈴大作,但並沒有因此改善自己的問題。故事中他完全變本加厲,家中紗門、燈泡這類問題仍然放任不管,甚至連妻子重要的稿件都沒有用心對待,明明有一個可以讀心的 Bwei,他卻連一個妻子真正關心的問題也問不出來。 到底是笨拙可愛,還是其實只是自私呢? 隱忍的夫妻關係 最終將走向毀滅 在故事的最後,Bwei 問兩人:「不論老公懂不懂妳在想什麼,不論老婆會不會突然就離家出走,不論婚前的優點會不會變成婚後的缺點,不論有多少人對你們的婚姻指指點點,你們都願意下定決心,跟眼前這個人,共度每件最糟糕又最美好的小事嗎?」 有沒有突然覺得,婚姻若是如此,實在令人「細思極恐」呢? 《聖筊》表面上,是男人的美好童話,實則呈現了女人在婚姻中長期被要求包容的警世寓言。或者,我們可以再把性別的刻板去除,那些不被妻子了解而默默包容的丈夫,可不可以不要忍耐到不得不離家出走,而能夠在之前就好好溝通? 試想,如果《聖筊》裡的丈夫,能在三年婚姻中,願意留心妻子喜歡吃什麼、平常看什麼、把家中壞掉的東西修好,他根本不需要問 Bwei 任何問題,更棒的是,除了不夠有錢,他僅僅只要做到這些小事,就能成為完美的白馬王子,豈不是非常划算?這些小事,難道超出了主角的能力範圍? 而故事中的妻子,如果能在每次丈夫讓自己無語時,不要心想「算了,他就是這樣」然後自己默默承受,而是願意開口說「你這樣我感覺很不舒服」,難道丈夫會不願意聽? 夫妻相處越平淡 越需要對話和理解     故事中的丈夫和妻子,其實都是愛著彼此,也願意相互關心的好人,怎麼前面講得好像丈夫很壞而妻子很可憐呢?這便是許多夫妻之間常出現的問題:「他之前明明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我明明也很努力,為什麼⋯⋯」。 每個小小的漫不經心,每個小小的隱忍委屈,都會在一次次的累積後,變得面目可憎。而幸運的是,夫妻之間的心有靈犀,其實也能透過每個小小的留意關心,每個小小的對話理解,一步步累積形成。 回到開頭的話題,那個能與自己完美契合的另一半,或許從來就不是什麼命中注定。而是透過在關係中的一次次磨合與成長,才能使原本不全然相合的形狀,變得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我想,這才是《聖筊》這個故事真正能教會我們的,關於婚姻的小秘密。

玩桌遊讓孩子更聰明!5款學習類桌遊玩出5大能力

2022年12月22日
公開
230

玩桌遊好處超多,研究發現,桌遊可以幫助孩子抒發負面情緒、降低攻擊性,天才領袖的專業老師也都會挑選合適的桌遊教具,運用在兒童感統課程中。真人娛樂百家樂 但市面上兒童桌遊百百款,該如何挑選呢?我們針對孩子最重要的五大能力(記憶力、專注力、空間概念、反應力、手眼協調)推薦五款桌遊,每一款都值得一玩再玩,還能幫助到孩子喔~ 五款桌遊遊戲推薦  開啟孩子5大能力 一、《小兔尋寶》蔬菜收集卡設計,提升孩子記憶力 孩子老是忘東忘西嗎?運用一些不錯的記憶力桌遊教具,能讓孩子在遊戲中,訓練大腦提升記憶力。《小兔尋寶》用簡單的蔬菜收集卡設計,先收集到4種蔬菜就獲得勝利,遊戲過程需要記住哪些蔬菜已經被拿走了,哪些格子底下藏有鼴鼠老鼠等變數角色,從遊戲中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增進彈性思考力。 二、《星球大戰》120種不同圖案,提升孩子專注力 很多學齡前的孩子,學東西沒有耐心,玩玩具沒有兩下就會跑走,有時候在臨床測驗中,不難發現眼睛的視覺專注力很差,看東西沒有焦點,更不能看出細節,嚴重還會影響到日後的閱讀能力,造成跳字跳行及漏字漏行的壞習慣。 這款桌遊設計了120個不同造型的機器人頭像,透過搖動機器人亂數生產器,在掃描板為機器人的頭部尋找相對的臉、眼睛、鼻子和嘴 (多種顏色不能選錯),拼湊出一個獨一無二不同的機器人,相當考驗孩子的觀察力與專注力~ 三、《小熊疊疊樂》指定堆疊方式,培養孩子空間力 孩子的空間概念不好,其實會影響孩子「書寫」和「數學幾何」學習。我們推薦這款「小熊疊疊樂」桌遊,讓孩子透過完成遊戲卡上指定的小熊積木堆疊方式,自然內化關於「圖形與空間」的數學概念。 透過圖卡的觀察,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與顏色辨識;而疊疊樂過程中除了加強孩子的小肌肉訓練,提升抓握的平衡感與空間感的建立,還能加強專注力的訓練。 四、《眼明手快》兒童版心臟病,訓練孩子反應力 觀察配對遊戲,是2~6歲孩子居家必備遊戲!《眼明手快》可以讓小朋友先認識圖卡上的圖案,尋找相同圖卡,如果符合大卡牌中的動物,玩家要立刻搶拍大卡牌配對,透過遊戲刺激腦力發展,同時培養觀察能力以及提升專注力。 如果搶拍錯誤,除了要留著自己配對不成功的小卡牌以外,還要從預備卡牌裡面多抽出一張來做為懲罰,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別只想搶快,還需要停下來想一想,對於太急太衝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衝動控制訓練喔~

摯愛親人過世,我為何沒哭?悲傷不必向誰證明

2022年12月20日
公開
160

人生總有一些事是不希望輕易想起的,爺爺去世的那段日子,就是我不願回想的回憶。 摯愛的爺爺過世,我的心情出乎意料的平靜百家樂必勝公式圖解 那天,接到爺爺病逝的通知後,我迅速的打包行李,從大學宿舍轉乘三次公車回到老家。 沿路上,我的心情異常的平靜。下了車,看著熟悉的街景走到家門口,靈堂的佈置已經搭好了,上面掛著我最熟悉的照片。 「還是一樣帥氣呢阿清!」我常常直呼他名諱,每次他指責我沒禮貌後總會岔氣的笑出來,從小和他朝夕相處,我知道我這樣捉弄他,他是開心的,這是我們爺孫之間的親暱表現。 我靜靜地上香、折著蓮花,看著那些來來往往的遠房親戚,一個哭得比一個大聲。 其實我很納悶,即使在外縣市讀大學,我幾乎每週都會回老家探望爺爺。 這些人我一年見不到幾次,甚至有些在弔唁時才第一次看到,聽著他們的哭聲,更讓我哭不出來。 被質問為什麼沒有哭?我被痛罵無情 此時我突然被媽媽拉到角落,她劈頭就嚴厲的問我:妳為什麼沒有哭? 我愣住了,沒有哭,怎麼了嗎? 媽媽非常生氣地對我咆哮,她說所有人都知道爺爺跟我最好,我卻連一滴淚都沒有掉,這會讓親戚們覺得我相當冷血,更讓她在這些親戚面前抬不起頭。旁人見到也跟著提醒我:要哭一下,大家都在看。 我詫異的看著他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我確實對自己沒有大哭感到驚訝,但沒有哭就代表我不難過嗎? 門外的親戚持續哭得柔腸寸斷,這些人在爺爺生病後一次都沒有前來探望過,我冷眼的看著這一切,我真的哭不出來。

如何與家人好好相處?幸福家庭沒有標準,請建立自己的標準

2022年12月17日
公開
123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什麼是幸福的家庭?娛樂城詐騙手法   當我們看到一家四口圍桌吃飯時,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多麼幸福的家庭啊!」但蔡康永卻說:「這句話一點都不負責任,這四個人可能處於極端的恐怖衝突當中,為什麼一爸一媽配一兒一女,就是我們認為的幸福家庭?」   如果,世上不存在滿分標準的家庭,我們也不應該活在別人建立的幸福標準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家人與自己的關係?蔡康永接受商周專訪,是這樣看的: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很多人的困擾在於,他想找一個標準來遵循,無論是對工作或是家庭,都想找出定義,卻發現找不到? 蔡康永答(以下簡稱答):我的書之所以談情商,就是希望把每個人先當「人」來看待。 我們看到那些接受採訪的企業家,我們不是把他們當人看,而是把他們當成經濟上的猛獸。不管他們是諸葛亮、曹操、孫權,都要呈現出他們在戰場上戰士的樣子——他的力量來源在哪裡?他作戰時所採取的策略是什麼?這都是媒體賦予他們的角色定位,他們一定要走這條路才行。 可是情商談的是,你永遠得先體會你是一個人。   很多人說,他賺錢到後來覺得活得沒意思的時候,恐怕就是他把自己當成經濟動物的程度,遠超過當成一個人來對待。所以很多企業大老闆相處起來很可怕,作為一個經濟上的動物,他的表現非常出色,但是做為一個鄰居可能很恐怖。 別用別人定義的幸福標準,來衡量你與家人的關係 所以回答你的問題,爸爸媽媽看待小孩的時候,好像也是被我們的文化逼得忘記、自己的小孩也是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媽媽永遠都覺得,把小孩教養好這個任務,是最優先的事情;然後他自己會自問:「我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嗎?我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嗎?」他所謂的稱職標準,就是拿我們文化裡非常高的標準來檢視自己,可是我的情商書卻建議,永遠都是不要接受別人給你的標準。   就像童話故事裡最後都說:公主跟王子在一起的婚姻很幸福,但是明明你知道那個標準不存在,你為什麼還要用那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婚姻? 人是一個很天真而任性的想像者,他會把不存在的東西想像成好的,想成是自己要追隨的標準,然後做不到時,就說我缺少了。我們的新聞也一再用這個標準去評斷人家的狀態,然後我們這些受眾就會收下來:「對,那是個幸福的家庭、這是個懺悔的罪犯、離婚的倒楣鬼。」就這樣子隨便接受,用那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我看到這個過程就會覺得太荒謬了。 我寫情商書時,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不要任意接受別人的標準,你要建立自己的標準。 問: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 答:標準是浮動的,沒有一個人能說,我20歲我的人生標準是這樣,然後從此不動停在那裡,不是的;他可能20歲過一天就會修正了,這是浮動的。人得接受自己會變化,不能相信一勞永逸這件事;而學校的標準是一勞永逸,考試就是100分是標準,60分才是及格,你不可能明天去上學,59分就叫做及格。 但是人生沒有標準這件事,就像世界上沒有滿分家庭,也沒有滿分長官與部屬,只有從自我妄想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摸索適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所以我一直講,情商這件事是要讓你做自己做得很舒服,你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找不到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方式,偏偏我們的教育就一直教大家有一個放諸四海的標準。我們說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說與做連不起來的時候,我們並不覺得不妥,而我只是講出來,中間有不妥。   大部分爸媽就是給自己一個任務:我得當一個稱職父母,得把我的小孩教養成一個對的小孩;可是芬蘭最近新當選的總理卻說:「我沒有想過我出身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我沒有想過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這些標籤不應該擋在你做為一個人的前面,偏偏那些標籤經常大到像一個門牌一樣掛在脖子上,讓大家快要呼吸不過來。 問:你的情商書講「人只要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無論工作或是家人,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無所謂溝通的問題了? 答:我們現在想事情都是非A即B,可是情商不是這樣子,情商只有輕重緩急。例如,爸爸媽媽希望你念法律系或是商學院,可是你想念物理系或是文學系,你只能在這裡找輕重緩急,你不可能就說「我跟你脫離父子關係」、「我就是要念我要念的系」,你終究會找到一個爸媽覺得你算是有給他們一點面子,然後你自己並沒有違背你最想做的事情的作法。 溝通和了解聽起來很美,卻和幸福家庭一樣是傳說中的字眼 情商就是充滿了這樣子的灰色空間,尤其是隨著成長,我們看到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多。   媒體也好、連續劇也好、社群平台也好,很多管道都在給大家一個至高標準,告訴大家符合這個標準才叫做幸福家庭,剩下的都不對。可是其實並沒有這件事,只要我們認識這個被外界稱作「幸福的家庭」,其實背後有多少互相遷就與妥協。 「了解」這個字眼,只是動聽而已。你有聽過配偶互相了解的嗎?我覺得是在開玩笑吧,我遇到的太太全部都對先生隱藏最大的秘密,連我聽了都會冒冷汗;我遇到很多先生做很多事情全世界都知道,只有太太不知道。   我對人際的建議,從頭到尾都沒有鼓勵溝通這件事,我認為溝通與了解是兩個聽起來很美可是做不到的字眼;我用得比較多的字眼是談判,聽起來很掃興,可是就是這樣子。 我從小到大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在跟對方談判,我覺得你要我做的事情我做到了30分,我拿這30分來跟你談,剩下70分可不可以讓我做我想做的事?對方可能不同意,就把談判拉扯為50比50,我好像沒有透過溝通去完成這件事,因為我根本不期待對方了解我。   很多人會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描述家人的關係,你怎麼可以跟家人談判?小孩要玩具,媽媽就說:「等你考一百分再說。」這就是談判啊!這是愛嗎?當然會有愛,媽媽會抱著孩子說我愛你,小孩也會,但是當他落實到具體事情時,其實並不需要一味要求要了解,很多父母跟孩子互相並不了解,沒有阻礙他們彼此相愛。 就連我的父母,其實我不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但也不阻止我愛他們、他們愛我。我覺得我爸媽應該是全世界比起我的觀眾與讀者,更不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的人,卻也不阻止他們愛我啊! 所以那個「溝通」與「了解」這兩個字眼聽起來很美,卻跟幸福家庭一樣,是一個傳說中的字眼。你只能想好你要什麼東西,你用跟人談判的方式,去達成你要達成的事情就好了。

30年後回頭看!兩種跟媽媽無話可說的兒子類型

2022年12月15日
公開
114

「妳看!心理師,真的不是我比較負面,生兒子真的是媽媽前世的業障!」她遞給我手機,讓我看一篇社群上很紅的文章,裡面提到芬蘭大學的研究顯示,生男孩的媽媽比生女孩的媽媽壽命更短,文章裡提到也許是因為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又不能讓兒子照著自己的想法走,所以壽命自然因為兒子而減少。 日本麻將遊戲推薦 這篇文章摘自「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一書,作者是韓國專教男孩美術教室的創辦人,我看完這本書後,深受感動,非常推薦有兒子的母親閱讀,不但能得到同理,也能學會一些和兒子相處的好方法。 某天聽著與我晤談的成年男性,訴說自己和母親沒有什麼話聊,要溝通也無從開始,突然想到這本書也應該給長大的男孩子看看,他們看了以後,也許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與母親的緊張的關係是因為這樣子呀? 來晤談室求助的男性,比女性的人數要少很多,但幾年累積下來我有過和不同年齡層的男孩與男人一起工作的經驗,和男性求助者晤談確實和女性求助者有許多不同,舉一個最簡單明顯的差異就是「不管是主動求助或被逼前來,男性在對話中總是談自己做得好,過得不錯的一面,讓人忘了他是為了困擾而來。」後來我慢慢知道,那是因為他們背著很重的「男性包袱」,需要幫助他的人有「傾聽的耳朵」和「接納的心」,才能放下這個重擔。 從晤談經驗裡,我發現親子或親密關係有困難的男性,他們「和母親的關係發展」大致可分為兩種走向,如果把小男孩比喻成老虎寶寶的話,他們的媽媽多半致力地把小老虎養成小貓,有些小男孩會真的順應母親的期待,真的把自己當成小貓,大量地壓抑了很多雄性本能與男性特質,長大後他們是一群表面上和媽媽相處還可以的男性。 另一些小男孩不願意成為媽媽心中的小貓,所以他們很早就開始與母親對抗,有的會選擇和媽媽爭吵,有的則以沈默和被動跟母親保持距離,這群男人以老虎的姿態長大,但往往繼續和母親維持著衝突或疏離的關係。而不論是哪一種發展走向,不能被母親接受自己小老虎本質的男性,和年長的女性及未來發展親密關係的伴侶都會有不同類型的困難。 第一類是被當成小貓養的男性 他們在童年甚至青少年期為了滿足母親的期待,或避免因與母親意見歧異而遭受拋棄,大量壓抑個人特色,特別是與男性特質相關的部分,他們在人際互動時給人的感覺很可能是敏感甚至略帶點神經質,因為與男人互動時,他們顯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而與女性互動時,他們因為過分在意對方的看法,而被視為猶豫不決甚至軟弱,甚至被女人批評為「媽寶」,但真相是他們不見得被母親當成寶貝,而是被母親拔走了老虎的爪跟牙,所以不敢獨立地邁向成為自己的道路。 第二類從小和母親對抗的男性 他們一開始為了拼命讓母親了解自己而奮鬥,後來為了保存自己的特色而堅持,外表上他們似乎總是和母親吵架或冷漠以對,事實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為了獲得母親的接納和肯定,內心也是傷痕累累,只是作為一隻老虎,他們不習慣說也不願意說。長大後的他們內心隱藏著一雙眼睛,在與權威者(如上司或主管)以及親密關係中的女性相處時,抱持著審視的態度,如果他們覺得自己能夠被對方認同,就會展現真實的自己,願意為關係做更大的付出,如果受到否定,會立刻感到自己的重要價值被威脅,做出強烈的反撲。 先不論兩性間是否真有如此大的差異,母親是否能真誠地接納與認同孩子的本質,這點對男性和女性同等重要,都會影響孩子日後對自我的態度,以及和人相處時的態度,到底是是多一點自在,還是更多防備。 不管你是必須偽裝成小貓的老虎,或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的老虎,在成長過程中都在與母親的相處中內心受了傷,這些過往的傷痕,可能持續影響著你現在的人際關係,像是與權威者的互動,特別是女性長輩,或是親密愛人之間的關係,你可能過分小心翼翼,而無法自在展現自己,或者是很敏感於對方是否認同自己,一被冒犯就憤怒而做出衝動的防衛,這些都很可能是你早年與母親相處而發展出來的模式。 現在的你可能已經長大或正在長大,成熟的大腦與累積的人生經驗,讓你逐漸有能力去區分母親的內心世界,與外在真實世界的差異,你需要一一重新檢視母親烙在你腦海的許多信念,有些你可能堅信不疑,有些則是你不斷與她衝突的癥結點,那些想法可能以「你應該…」或「我覺得你要是能…就好了」的句型出現,有些信念表現的方式更加隱微,凡是那些你要做之前就開始覺得有強烈負面情緒的言行或決定,都可能藏著你與母親之間的潛在衝突。 你需要花時間好好地面對與檢視這些內心衝突,不是為了重揭傷疤,也不是要傷害當下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在從男孩變成男人的過程,你需要好好地瞭解自己,包括照顧內心那個被誤會的小男孩,用你更加成熟有判斷力和包容力的心智,去為心中的小男孩平反,不管他的本質像貓,或像老虎,包括他擁有的那些超越母親期待的特質,都是你需要好好地去觀察、瞭解、接納並認同的個人特色,當你完成這項獨立的功課,內心的小男孩會與現在的你並肩站在一起,你會發現他是你在世界上最好的盟友。

沒人天生就會當媽媽,不是妳不夠好,是妳太累了!

2022年12月14日
公開
108

「每天喊每天吼,怎麼可能不累!」、「如果輕聲細語喊得動,誰想當瘋婆子?」這是百萬媽媽的心聲。每天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環境中,媽媽最容易產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一直會認為自己是個很差的媽媽。」總覺得自己一直是以沒效率的方法在教孩子,才會讓孩子屢勸不聽,無理取鬧。球板詐騙 當局者迷,許多媽媽迷失在教養的分岔路上,讓自己心中有很多暗黑的想法,而且越想越挫折。讓我來告訴妳,為什麼我不覺得是妳不會當媽媽。 1.妳只看到自己最差、以及別人最好的那一面 妳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教得好,是這樣嗎?我經常覺得,這是人「愛比較」的天性,因為媽媽經常沒看到,別家小孩也有不好教的時候,只是大家都把最好看的拿出來,放在臉書上。 2.扮演多重角色,一心多用,任誰都無法完美兼顧 妳又要當好媽媽,又要當好太太,又要當好媳婦,覺得什麼都做不好。別神經了!一個人的腦袋有限、時間有限,怎麼可能什麼事都很完美?這種角色,只會在連續劇裡出現。 3.別懷疑了,拿出管教的勇氣 或許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太嚴格了?但為人父母者,對的事,就該教,妳又不是跟孩子說「我再也不愛你了!」這種會傷害他的話。為了孩子好,大方向掌握好,該教就要教,別弄到人格快要分裂。 4.教養就像跑馬拉松,選手都要休息再上 人生的任何比賽,妳不是都在教孩子盡力就好嗎?孩子的教養,比超馬還要更長更遠,中間不是更應該有喘息喝口水的機會嗎?所以才希望妳,盡力就好,別忘了途中要記得休息之後再繼續跑。如果妳沒人幫忙,不能喘息,那不完美更是理所當然,所以並不是「妳不會當媽媽」,而是要「放下當超人媽媽」的念頭。 5.育兒這件事,本來就沒有使用說明書 妳有很強的挫折感, 是因為妳教的是孩子, 沒有SOP,也沒有使用手冊可以看。每個孩子的氣質各異,每天的狀況也都不同,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今天明明可以這樣教,明天又變不聽話,這是份比幹總統或市長都還要難的工作,有人跟妳交接嗎?有人教妳如何當好媽媽嗎?Never ! 6.別讓路人甲的聲音,打擊心中教養的堅持 叫有意見的人來帶帶看孩子吧!他們可能半天就投降了。如果對方真的成功了,那妳就願賭服輸。不然,雜七雜八的聲音,不都是嘴砲,或只是一堆育兒的幻想!!用講的,誰不會?或許是根據從前的育兒經驗,但恐怕細節也不可考了吧。而且,現在的孩子,比以前鬼靈精怪百倍,環境又不同,要照以前的方式養,很困難吧!妳怎麼被這種不可考、隨口說說的話,弄到更懷疑自己呢?放過自己,聽聽就好吧! 7.誰說孩子帶不好,都是妳的錯? 如果孩子有了一堆壞習慣,或偶爾生病,就是妳沒帶好,沒有教好,沒有注意好營養?孩子又不是只是母親一個人的,周遭那麼多人在影響他,難道妳會教他壞的、不教他好的?孩子自己不會學嗎?生病、感冒,為何就是自己沒保護好?醫生的孩子,還不是會生病、感冒,還不是要吃藥。 到底是要煮得多好吃?像阿基師一樣嗎?那是人家的工作耶,妳只是個媽媽,絕對不是要練到神一樣的廚藝,孩子才會乖乖吃飯。妳難道不覺得,有時反而看了食譜,努力地做了一頓飯菜,孩子卻不賞臉,自己弄得更難過,不是嗎?會不會煮,跟會不會當媽媽,也沒有關係吧!何必這麼想不開呢? 8.妳是身兼父職的「偽單親媽媽」?那壓力當然很大! 這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偽單親」,媽媽常因為一個人孤軍奮鬥,容易變得胡思亂想、情緒化,既要扮白臉又要扮黑臉,最後搞得自己灰頭土臉,其實何必想這麼多呢?

「電梯裡跳舞的小男孩」諮商輔導博士:匆忙會讓我們不小心忘了溫柔

2022年12月10日
公開
104

相信許多家長都很有共鳴,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時總是壓力很大,特別是年紀越小的孩子調皮搗蛋或是哭鬧不休時確實很是挑戰。心理師們的老師——哈克(諮商輔導博士黃士鈞)用一個真實的故事,接住爸爸媽媽們的焦慮,也提醒我們,不匆忙才有辦法給出溫柔的愛。美國加州天天樂即時開獎結果 電梯裡跳舞的小男孩 這幾年,我很喜歡來來回回的用不同的故事說一個主題,叫做「愛裡沒有匆忙,匆忙裡沒有愛」。我們似乎只要一匆忙,愛就消失了。之所以會想要說這個主題,是因為在匆忙的塵世裡,我們都很容易忽然掉進匆忙而失去了有溫度的愛,同時,一不小心就會忘了本來可以給出的溫柔。 當我們不匆忙,甚至有了一點點一行禪師說的,「吸氣,讓平靜進來,呼氣,我正在微笑。」這時候,就很有機會開始練習陪伴心理學中,極為美麗的一門技藝:「給出帶著祝福的命名」。 來說說這個我自己很喜歡的真實故事,「電梯裡跳舞的小男孩」。 那是一個早晨,我為了工作住在高雄火車站附近的飯店,吃完簡單的早餐,背著吉他要搭電梯下樓,準備出發去高雄張老師帶工作坊。 我在五樓上電梯,一進電梯,上面下來的電梯裡有一個看起來像阿嬤的人,然後還有一個少婦、跟一個大約兩歲的小男生,他們拉著挺大的行李,所以我猜是從國外搭飛機來的,但是長得跟我們很像,看起來是東方人。 那個小男生頭上戴著一個棒球帽上面有一個英文字母C。兩歲左右的小男孩真的就是不聽使喚的年紀,在那個小小的挺有時尚感的電梯裡,小男孩衝來衝去動來動去,少婦和阿嬤就很緊張!語音急促的說:「ㄟ!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樣,來這裡來這裡!」 疊詞啊,像這樣連續出現兩回合,表示著急已經成功的佔滿了內在,啟動了自動化的匆忙教養模式。五十歲的我背著吉他,也戴著一頂棒球帽上面寫著一個英文字母L,和這三個人共處在天地間的這個小小的電梯裡。 我聽到阿嬤越來越緊張越來越不知所措,終於大聲的罵了小孫子一句:「你到底在幹什麼啦?」 我輕聲的深呼吸一口氣,決定要回答,我說:「我猜他應該是在跳舞吧。」然後,小小的電梯裡我聽到一個清晰的呼吸聲上去~下來~,然後,少婦跟阿嬤忽然在同一個時空都瞬間落地,活在此時此刻了。 她們似乎很直覺的又很完整的感覺到,眼前這個背著吉他的人,這個跟自己來自不同地方又和自己住在同一個飯店的人,這個人,他好像沒有準備好要批評她的孫子她的兒子……也沒有準備好要批評她們的教養對錯。 「我猜他應該是在跳舞吧~」空氣中似乎還迴盪著剛剛那句話語,我看見眼前兩歲的小男孩,眼睛似乎亮了起來,那本來強度不小的調皮,忽然之間轉化成一絲絲的害羞,然後身體瞬間倚靠過去媽媽的裙子那裡,哎呦~完全進入一個不搗蛋的狀態,兩歲的害羞加上依偎,可愛極了。 那一刻,雖然我沒有施展催眠魔法,可是時間竟然真的失真了。因為電梯其實從五樓到一樓中間並沒有停,所以其實物理時間很短,但,我們似乎都覺得那個時間好長喔,很短的相遇,卻有著很長的安心吐氣的時光。 然後我接著說:「要不要阿北彈吉他幫你伴奏給你跳舞?」哈哈,這個提議完全不切實際,一樓馬上就要到了吧~

跨國研究:比起耗盡精力入睡,溫和哄睡的幼兒情緒更穩定

2022年12月09日
公開
107

敏感易怒、焦躁難帶的嬰幼兒,白天已經讓大人筋疲力竭,晚上難以入睡,更讓大人失眠傷神。跨越14國的研究,發現讓他們好好睡,而且白天更好帶、長期發展愈來愈好的「佛系」秘訣。博弈是什麼工作 敏感易怒的嬰幼兒、不易入睡的睡覺氣、再加上半夜起來的折騰,是讓父母傷透腦筋的常見組合。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彙整了國際研究,為父母們提供從入睡到夜裡快速再睡著的實證法寶。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系跟比利時、巴西、芬蘭、南韓、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義大利、中國、西班牙等歐、亞、美共14個國家的學者,針對841名父母,研究他們17~40個月大的嬰幼兒性格與睡眠的相關性。 他們請這些父母填答有關大人育兒的做法,以及孩子的每日活動與行為等內容,發現了跨國、跨文化的共通性,結果發現:較「佛系」的被動、靜態式哄睡,要比積極主動的干預,更能幫助孩子入眠與穩定情緒,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 靜態的方式主要是安撫、輕拍抱抱孩子哄他們睡,或是再稍微動態一些的,如聽比較柔和的音樂、對他們輕輕的唱歌、睡前閱讀等。在跨國分析中,美國、芬蘭、荷蘭等國,比較會用這樣溫和的方式協助孩子入睡。研究發現,這種方式除了可以讓孩子漸漸變得比較容易睡著,睡得比較好,孩子在白天的情緒也變得比較穩定,對他們的發展有正面的效益,舒緩平時的壞脾氣現象,還會更有笑容,有更好的社交互動能力。 動態、積極型的父母,則會把哭鬧的孩子帶離床鋪,放上推車出門去,讓他們散步時在晃著晃著的節奏中睡著;或是放在汽車安全座椅中,讓他們在搭車兜風中睡著;甚至乾脆跟他們玩,想等到他們玩到累到睡著。在研究中,最常用這種方式的是羅馬尼亞、西班牙、智利等國家的父母。這長期反而有反效果,會讓他們白天更難帶,更敏感不安、焦躁,也不利於社交發展。

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待,親子相處將更幸福

2022年12月08日
公開
136

在實務經驗中發現,父母期待過高,孩子在扮演「完美小一生」的過程中,變得情緒緊繃,過度在乎老師的讚美、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情緒,上學完全變成了苦差事。老虎機怎麼贏 孕育孩子是個奇妙、幸福的旅程,對多數新手媽媽來說,這是一份屬於甜蜜負擔的禮物,過程中充斥著不確定性、驚奇、困惑和喜悅……各式各樣的分辨課題。 英國兒童心理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提出「盡力就好的父母(good-enough parents)」觀點,看似安撫了許多求好心切父母的焦慮和擔憂,卻也不禁讓人思索,什麼標準才是「夠好」、「盡心」的父母呢?至少在我心理諮商室中聽到許多這類父母的疑惑,他們永遠期望事情有步驟、標準答案,一點馬虎都不放過。難怪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對幼兒來說,相信父母送他最好的禮物,莫過於充足的陪伴。好似在親子關係的園圃中,一點一滴的澆灌信任與安全感,如此一來,滿足孩子的安全依附感,也同時滿足了為人父母的喜悅。孩子情感愈是安定,日後父母培養其生活規則和秩序相對容易許多。換言之,孩子在幼兒階段,父母耐心陪伴,實在是項最值得、划算的投資。 渡過充滿挑戰和歡樂的幼兒階段,父母得協助孩子步入生命中第一個模擬社會的小學階段,孩子得練習適應小小社會制度、生活秩序……還有更多元、社會化的人際關係。父母可以試著安頓自己內在期盼與不安,例如:期待孩子在小學一年級功課表現良好、人際關係也良好、體育表現也佳……會不會遇到不友善的小朋友?會不會遇到老師沒有愛心等等,唯有大人也料理好自己的情緒,降低過高的期待,才有辦法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學校生活。 在實務經驗中,往往也發現,父母期待過高,孩子在扮演「完美小一生」的過程中,變得情緒緊繃,過度在乎老師的讚美、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情緒,上學完全變成了苦差事。 小一的孩子多半在乎媽媽的眼光,不論是失望、開心、輕鬆或者擔憂,他們大多可以輕易的「解讀」。於是,在學校考試不順利時,媽媽尚未看到成績前,孩子往往會先鋪陳情節,例如:數學考不好,擔心被罵,在媽媽接他放學的回家路上,會說:「今天老師說我很棒,上課很認真!」或者說:「今天大家數學全部都沒有考好,媽媽,我有考贏○○○同學喔……」只是他們的心理防衛機轉(註)尚未成熟,有時欲蓋彌彰,反而讓媽媽哭笑不得。 媽媽不妨協助孩子可以練習向家人說「真話」,但說真話的前提是,說出來的下場絕對不能太慘,以免孩子再也不要簡單說出真話來,凡事可以遮蓋便努力掩飾,父母就很難再聽到孩子輕鬆地說出他的生活心事與問題了。 記得曾經和一位七歲小朋友聊聊,他話不多,看似謹慎,但卻少了許多七歲孩子該有的天真與活力。見他小心翼翼的模樣,著實令人心疼和困惑。待一探問,他才吞吞吐吐地說:「我媽媽說她很愛我,但我覺得她只喜歡考『一百分的我』,不是『沒有滿分的我』。只要我沒有一百分,她就會非常、非常生氣,好久都不理我。」 天下沒有不願每天讓母親滿意、開心的孩子,尤其是小一的孩子,母親的喜悅之心往往是營造家庭歡樂氣氛的泉源。心想,眼前這位愁容滿面的孩子,一定無法完全明白──為何媽媽在我上了小一以後,老是覺得不開心,常常認為我不夠好。最後,他偷偷告訴了我,他心裡非常懷念以前那位他熟悉的媽媽,那個「永遠覺得『我開心就好』的媽媽。」 註:心理防衛機轉是指,在面對焦慮情境時,有意或無意啟動的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像是用壓抑、逃避、否定、合理化或認同等方式,以減少緊張、焦慮或罪惡感等負面情緒。

這個時代的不健康母子關係,會帶來什麼影響?

2022年12月06日
公開
124

母親過多參與到親密關係裡——是一種婚姻、戀愛關係中常見的問題,無論是異性戀還是其他性少數人群。電子競技 在「叫不出口的爸爸」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和大家討論了女兒與父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女兒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的話題。今天我們和大家聊一聊,兒子與母親的關係會如何影響到兒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什麽是健康與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以及母子關係又是如何影響兒子成年後的情緒、行為、親密關係的。 「戀母情結」從何而來?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母子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似乎是註定的。 每一個個體最初與他人的情感連結,都發生在與他的主要照顧者之間,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照顧者都是母親。而隨著性心理的發展(psychosexual),個體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戀父/母情結,即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俄狄浦斯情結」由弗洛伊德在 1897 年第一次提出,指的就是在3-6歲的時期,即他所認為的性心理發展的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人們對於「相異性別」家長的性欲望(sexualwishes),及對「相同性別」家長的仇恨和恐懼的一種複雜情結(Auchincloss& Samberg, 2012)。 也就是說,兒子對母親的渴望和強烈情感,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普遍要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會想要取代父親來占有母親,並對父親感到嫉妒和仇恨,但又因為父親比自己強大,而感到恐懼。 但這種性欲望會隨著個體的發展而轉化。兒子會逐漸把父親當做精神和理想的認同對象(Auchincloss& Samberg, 2012)。並且,那種對母親的強烈的性渴望會被個體拋棄,並升華為對母親的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愛。 什麽是健康/不健康的母子關係? 隨著兒子的成長,母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會形成不同的走向,它們是由母子之間的依戀決定的:有的發展出健康、安全的依戀,有的則發展成為不健康的依戀。 1. 健康的母子關係 母子之間的安全依戀,就是一種健康的母子關係。在健康的母子關係中,母親會在情感上支持兒子,既能包容他的敏感和脆弱,也能看到他的獨立和堅強(Lombardi,2012)。 母子之間的安全依戀其實與母女之間的類似。 Bowlby 認為,母親是否充滿愛,能否及時給予孩子情感的回應,都意味著孩子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時是否擁有堅強的後盾。她讓孩子相信,無論遭遇什麽,他都總是可以回到這個安全的港灣,並獲得支持和肯定(Schwartzman,2006),而這種安全依戀的「標準」並不會因為孩子的性別而有所改變。 但同時,健康的依戀不需要死死抓住對方,孩子會在母親的鼓勵下離開母親,走向更大的世界,展開新的親密關係,形成新的核心家庭。 2. 不健康的母子關係 而不健康的母子關系,指的就是母子之間的非安全型依戀。這其中,包括母子之間“癡迷型”的依戀關係,還包含了母子之間「回避型」的依戀關係(Cooperet al., 2013)。 癡迷型母子依戀,會形成現在有些人常說的「媽寶」男。「媽寶」在英文裏也有一個對應的詞組 “mama’s boy” ,在中英文的語境裏,都指的是在一個本該獨立的年紀,仍與母親有過度的依戀與情感聯結的兒子。我們在生活中,仍然會看到有些成熟個體在與他們的母親相處時,表現得十分依賴或親密無間,而他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媽寶」。 如果一個成年男人有以下這些表現,那麽他可能就是一個對母親有著癡迷型依戀的「媽寶男」: 別人不可以說有關他母親的任何一點不好。 他的母親不可能有任何事是做得不對的。 他無法對母親說「不」。 他無論如何也不會與母親有任何衝突,但和你的衝突就可以有。 一旦你和他母親之間有任何的矛盾,你能明顯感覺到,他總是袒護他母親。

以前都這樣帶小孩!一次破解10個育兒迷思

2022年12月02日
公開
87

現代大部分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加上家庭經濟必須要有兩份薪水,但孩子生了沒人帶怎麼辦?此時身為阿公阿嬤的長輩,就會自告奮勇說要幫忙帶孫,對爸媽來說真的是有如神助,所以一定要對自己的爸媽心存感激~老虎機怎麼贏 雖然很感謝阿公阿嬤願意幫忙帶小孩,但在育兒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觀念,真的讓爸比媽咪很為難對吧?不管怎麼樣,長輩都是一片好意,要提醒爸媽即使不高興,也不要直接跟他們翻臉喔~ 現在就來看看阿公阿嬤帶孫會有哪些育兒迷思需要破解的吧! 一、有一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很冷!寶寶手冷吱吱,衣服要穿多一點才保暖 這句話直到現在阿嬤都還在對我說…不管穿多穿少,阿嬤永遠覺得孫子的衣服穿的不夠暖~ 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再加上手腳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面氣溫影響,但如果幫寶寶穿的密不透風,體溫太高就會汗流浹背,也就更容易長痱子或起疹子。基本上,大人穿幾件衣服,寶寶就穿幾件,頂多再多個1件即可。 二、小時候的胖不是胖,而且小孩胖嘟嘟才可愛 在阿公阿嬤的眼裡,孫子看起來永遠瘦巴巴,認為小孩就是要胖嘟嘟才討喜!也很喜歡給孩子吃零食,只要小孩吵著要糖吃,長輩就絕不會吝嗇。 研究數據指出,「如果兒童時期就已經屬於肥胖體型,高達82.3%在成年還是維持著肥胖。」所以不能輕忽! 孩子飲食一定要均衡,應盡量避開空有熱量而沒有營養的食物,像是巧克力、洋芋片、糖果等,不過如果體重的生長曲線一直向上突破,超過第97個百分比,最好還是讓醫師評估一下是否需控制飲食喔~

只要做對三件事,讓老爸老媽不再含怨帶孫

2022年11月30日
公開
198

含飴弄孫是許多長輩的心願,但答應兒女拜託而顧孫,卻顧到「顧人怨」就不怎麼開心了。「爸媽」與「祖父母」的新角色都有很多要學習、適應的,才能讓三代都幸福。電子競技 家裡有個新生兒令人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對新手爸媽或新手阿公阿嬤都一樣。 新手爸媽的焦慮很容易理解,原本的規律生活因為一個小嬰兒而天翻地覆。 但請別忽略了新手阿公阿嬤的焦慮,尤其是受託幫忙帶孫子的阿公阿嬤,他們也在學習這個新角色。 不同於上一代的阿嬤以家庭為重,認為幫忙帶孫理所當然且引以為滿足,這一代的阿嬤過去多半有工作,有她們自己原本的社交生活,相對上一代的阿嬤阿公來說,新時代阿嬤阿公有較強的「自我」,期待孩子離巢後,他們能真正為自己而活,因此「對於幫忙帶孫子這件事,最大的壓力是面臨自我與母性之間的拉扯,」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剖析。 而且這一代的阿嬤習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帶孫子也就自有一套理論,較有自信、較強勢。 「不只是因為家裡多了一個小嬰兒,我還得學習克制我的『母性本能』,不要急著告訴他們該怎麼帶小孩,或搶著幫他們的忙,並學習尊重我兒子與媳婦的養育規矩,」一位阿嬤提到,她去年剛當上奶奶時很不能適應這樣的家庭權力關係移轉,比如她第一次幫孫女換尿布時,她可以清楚感受到兒子媳婦「檢視」的目光,「好像他們正在面試我的保姆資格。」 藝人陶子曾在部落格上分享她與鄰居婆婆的一段對話: 「我媳婦老愛把帶孫子的責任丟給我,以為這樣我才不會癡呆。她怎麼了解,我每天一大清早要到公園裡和二十幾年的姊妹淘唱卡拉OK,然後星期一、三、五要上銀髮族英語會話正音班,二、四早上要上電腦。下午要去我們的長青聯誼社開讀書會,最近我們在讀一些日本漫畫,什麼流星、什麼壽司的,可好玩了! 有時候,還得和三五好友喝喝下午茶、看看展覽,趁非假日嘛!老人票很便宜的!晚上我得看八點檔連續劇,然後再看九點檔的鄉土綜藝節目,什麼什麼夜總會的。週末我就更忙了!爬山、泡茶、去公園餵魚、餵流浪狗、去寺廟拜拜打禪吃素!喔,最近我還買了最新款的自動調焦單眼相機,想玩玩攝影呢!」 陶子問老婆婆:「那妳那些可愛的小孫子呢?」老婆婆說:「我已經照顧完我的小孩了,陪孩子長大的機會可只有一次,這機會該屬於孩子的父母,要我偶爾帶帶,兼職可以,全職?我可忙的呢!」陶子問:「妳捨得?」 老婆婆說:「我捨得將我的青春都給了我的孩子,現在,我得捨得走出門,捨得活自己,捨得去發現,原來時代是這樣進步的!」 保姆帶孩子鬧出人命的新聞頻傳,讓爸媽覺得還是把寶貝交給自家長輩照顧比較放心。但新手父母常會以自己的預設立場跟長輩討論帶孫子的種種,使得兩代為了帶孩子而壞了關係。 楊俐容建議,不妨由長輩先開口,說出自己的定位與期待,包括是否需要犧牲原本的社交活動,要犧牲到什麼程度,可以幫忙帶到幾歲、是全職幫忙,還是希望晚上由爸媽將孩子帶回家自己顧……。另一方面,爸媽除了尊重長輩的意願,也要先評估長輩的體力能否負荷、個性是否較強勢、主導性較強,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帶養過程中的溝通問題。 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陳舒儀便曾碰過一個案例,阿嬤再過兩、三年就可退休,但因孫女的出生,阿公認為她應該幫忙帶孫女,於是被迫提早退休。晚輩還一直在旁指導她該怎麼做,以致對孫女的情感變得矛盾,很想疼愛她,但又覺得是孫女害她放棄自己的生活及社交圈,阿嬤漸漸出現憂鬱症。諮商之後,她選擇跟家人商量,暫時放下帶孫的工作。 先將期待釐清,做好評估,問題便解決一大半,剩下的,就要靠慢慢修行了。 課題一:尊重彼此的帶養方式 本來由祖父母帶孫子是最放心的,但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加上各自都很緊張、都有壓力,反而產生摩擦與爭端。 楊俐容認為,新手爸媽因為沒有經驗,一切「照書(或網路)養」,並嚴格遵守書上教的「標準作業流程」,認為孩子得這樣帶才會長大,就會對長輩「過去」的育兒手法不太放心,容易將長輩的建議視為指責,而豎起防衛心,認為自己的做法才是對的、「現代化」的,甚而在請婆婆、媽媽幫忙時存有「委託」的心態,要求一切照自己的需求走,更常用「檢查」的口吻詢問孩子的狀況。 她不只一次聽過阿嬤抱怨年輕爸媽把帶孩子的責任委託給她們,但又一直要告訴她們怎麼做。「我們也把你拉拔長大了,難道我們會害孫子不成?」 楊俐容透露,她當初將女兒交給媽媽帶時,也曾給她媽媽一支溫度計,要她確實量好40幾度水溫再幫孩子洗澡。她很感謝媽媽當年的尊重,即使在背後偷笑,媽媽仍是抱著「追求新知」的態度看待女兒的要求,好奇年輕爸媽到底在想什麼,這些說法與做法是否有什麼學理根據。「我媽媽說不定也沒有照做,但還是欣然接受這些東西,」她笑說。 「不過,不管再怎麼開明、現代的長輩都一樣,阿公阿嬤跟新手爸媽永遠會有養育觀念的落差,」楊俐容說。對老一輩而言,他們或許不太了解這些「新知」,但由於經驗累積,總會覺得「不需要這麼緊張」、「這些事情沒那麼嚴重」,新手爸媽的有些要求,例如用溫度計量洗澡水溫,在他們眼中便顯得有點好笑。 楊俐容提醒,如果兩代都能體認到,因為彼此時代背景與經驗累積的差異,要追求一致本來就很困難,互相尊重很重要,年輕爸媽能尊重長輩的經驗智慧,長輩也需要同理新手爸媽的手足無措及與孩子分離的焦慮,各自放輕鬆一點,會更有利孩子的成長。 ● 給阿公阿嬤的話:阿嬤也要放手讓阿公多參與 不只祖父母跟新手爸媽要互相放手,阿嬤也要多放手讓阿公幫忙,兩人一起享受與孫子相處的幸福。大多數阿公過去以工作為重,鮮少參與自己孩子的成長,現在透過孫子重溫生命的生生不息是很珍貴的。 而且阿公還可以彌補爸爸因忙工作而較少出現的空缺。對孩子的人格成長而言,如能有兩性共同陪伴是很重要的。 「以前不苟言笑的爸爸,當了阿公之後,幫孫子擦鋪在地上的巧拼成了他每天的功課之一,擦完正面等風吹乾後,又把每片塑膠軟墊翻過來擦反面;不只這樣,換尿布、洗澡、唱歌也全都包,」知名育兒部落格「佑佑皮皮」的格主佑彥爸回憶爸爸生前照顧孫子的模樣,很慶幸因為兒子的誕生而看到爸爸溫柔的另一面。

「這6類」媽媽,就算累死自己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第一個就中槍了

2022年11月26日
公開
161

孔子曾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給他塗上什麼顏色。 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教養問題。 百家樂自動下注程式 ●「媽寶」嬌生慣養,不工作、只啃老的現象 越來越多...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 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做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繁重,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閒在家,不是上網玩遊戲,就是用媽媽不多的薪水去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看了這個節目後,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專家的解讀也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 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別讓「不正確」的教育方式,苦了小孩的成長之路!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 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 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對的… 下面列舉的6類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在其中! 1.過分愧疚型 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為教孩子嚴謹, 讓孩子去體驗挫折的感覺, 常常會說:「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華人的一些家長, 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則充滿焦慮,容易愧疚自責。 還記得一些幼兒園媽媽群裡分享的情景, 明明是孩子忘記帶東西, 卻毫無擔當地埋怨媽媽: 「都怪你,忘了叫我帶,害我被老師罵!」 受到譴責時,你甚至連聲道歉: 「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忘了,下不為例。」 為的就是讓孩子少點愧疚感,不哭鬧, 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分析: 因為忙於瑣事陪孩子時間少,媽媽愧疚; 偶爾對孩子發脾氣,媽媽愧疚。 你是否對孩子疼愛到極端, 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這種付出, 長此以往很難得到回報, 當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 只會養成怪別人、找理由的品性, 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更沒辦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