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琁琁ㄉ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真的很倔強?

2006年09月22日
公開

2006.7月育兒生活 樟新托兒所所長 黃琬玲 當孩子對事、對人、對物有所堅持時,家長可以多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衡;勿因為孩子的堅持,而以強迫的方式讓孩子遵從,剝奪孩子選擇的權益,反而可能助長孩子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個性倔強的孩子,為了堅持己見而與家長發脾氣抗爭,個性固執的孩子,為了不易變通而與家長爭執不休,一方面這的確是令許多父母頭痛的時刻,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正是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堅持已見的時候,父母別用生氣、權威方式壓制孩子的自主意識。從小讓孩子有多點機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意志與見解,對孩子適應未來社會是有幫助的。 獨立、剛毅、堅強的人格特質,與倔強、固執是否有相似之處?孩子成長過程中,展現出倔強、固執或剛毅、堅強等特質時,父母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呢? 不同教養態度v.s不同個性的孩子 不同父母就有不同的教養態度,不同的教養態度與不同個性的孩子相遇,也會產生不同的交互作用,父母面對孩子的倔強,常會產生下列幾種不同的效應,分析說明如下: *當親子衝突升高時,遇到親子雙方的堅持度都高的情況,有的孩子選擇與父母抗爭頂撞,若父母親態度更強硬,易造成日後孩子脾氣更倔強。 *當親子衝突升高時,膽子小或堅持度不高的孩子,在父母強勢壓力下常會放棄己見,選擇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懦弱沒主見。 *當親子衝突升高時,尚無反抗能力時,在父母強勢壓力下暫時壓抑自己,表面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叛逆反社會規範。 *當親子衝突升高時,父母因為寵溺孩子或受不了孩子的堅持,選擇放任,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跋扈不講理。 由上述四個例子看來,無論是父母任由孩子予取予求,抑或以權威壓抑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都可能助長孩子產生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合理、一致的教養原則 其實,孩子的倔強脾氣常導因於父母或照顧者,成人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直接命令孩子要無條件聽從命令,長期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孩子在不明道理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產生固執己見或表裡不一的行為,甚至出現特別倔強的個性,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抗爭到底的情況。 父母也經常因為管教的需要,制定各種家規,對於孩子而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有的父母太講求管教的效率,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孩子一時間不容易達成目標,反倒又興起家庭裡的另一場親子戰爭。 父母非聖人,受到生活與情緒的影響,難免會對教養子女的尺度失去準則,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犯錯無所謂,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件,孩子可能會被處罰得很重,這樣反覆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隨著孩子成長,智力發展愈來愈成熟,當然也會培養出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有合理且一致的教養原則,告訴孩子那些事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又有那些事是必須請父母幫忙的,長期下來才可以建立孩子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共識,有了親子共識,自然就可以減少親子間的爭執。 民主氣氛從小開始營造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求,想要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權威思想多半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好孩子就應該乖乖聽話,倔強固執、脾氣不好就是不聽話的孩子。 民主時代的親子教育,家長應避免採取高姿態,勿把自己的意見當成至高無上的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父母必須先修正自己的傳統價值,認同孩子在家中也享有自主的權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氣氛。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堅持度發展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先天氣質中「堅持度」了解其個性,更重要是要依據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父母所採取的是怎麼樣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與孩子互動的結果是正向還是負向,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堅持度表現原本並無好壞之分,成人的褒貶態度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人的「褒」會讓堅持度轉化為正面「有責任」與「剛毅堅強」的特質;成人的「貶」則會讓堅持度轉化為負面的「倔強」或「固執」。 平時可以觀察孩子對某人、某事、某物是否有堅持的情形,如果不是太過份的情況,家長可以給予多一點的時間來轉換,孩子堅持也是專注的另一面向表現,更是未來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的原始類型,當孩子堅持時,家長可以多加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的平衡。 避免造成孩子倔強性格的教養技巧 家長應該明白您的教養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當孩子非常堅持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幾個項目來檢視自己是否給予孩子最佳的引導。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2006年09月21日
公開

游乾桂 教授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 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 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 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 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 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 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 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 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 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 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 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 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 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 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 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 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2006年09月19日
公開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兒生下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兒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 ),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 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 ?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 "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 "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 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 "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 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 "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 "。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 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 1 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 ——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 ——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 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 ——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 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 ——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 ——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 ——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因材施教─暢談兒童的氣質

2006年09月18日
公開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些不同,有些是來自於孩子與環境互動學習之下而產生的的變化。有些不同,卻是與生俱來的。有些父母會說:奇怪,我的孩子到底高不高興?他的喜怒哀樂我都看不出來。有些孩子對任何事情都非常堅持,即使拒絕他的需求,但是在幾天之後,他還是會繼續要求。有些孩子就是特別的害羞,有些就是特別的外向。其實,這些都是孩子一出生就伴隨存在的一些行為的模式。當我們在討論環境的因素時,就必須同時考慮到這些與生俱來的不同特質,我們稱之為「氣質」。 既然氣質是天生的,兒童的氣質考量包含哪些呢? 活動量的大小。 生理時鐘的規律性,例如:睡眠時間。 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的反應,例如:孩子是不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孩子對環境中新的人、事、物的適應度。 對外在刺激反應的敏感度。 表達情緒需求的反應強度。 孩子情緒的本質上是一個友善的正面情緒,或是一個不友善的負面情緒。 孩子對於注意力轉移的程度,包括孩子在做事情時,遭受到外來阻礙,仍然會克服阻礙繼續做下去的程度。 這些都是孩子天生下來俱有的一些特殊的行為模式,與智力以及將來成就是無關的。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因為和父母氣質特徵不見得相同,造成父母親不同的的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我們常常發現一些生物時鐘較不規則、具有負向情緒本質、反應強度較激烈、對新環境有敵意和適應度較差的小孩子,父母管教上較為困難,這些孩子也被發現將來有較多外顯性的破壞行為的問題。相反的,有一些孩子,活動力低、情緒表現不明顯、反應力較低、比較退縮內向、適應度又較差,以後會表現較多的內顯性的行為問題,像焦慮或憂鬱。但是,經過長期研究發現,若是父母懂得因材施教,不同氣質的孩子不會產生特別的行為問題。 對於比較退縮的孩子,當他要換新的老師及朋友時,先在熟悉的環境接觸新老師。讓新老師及同學知道孩子害怕陌生的環境,由他們主動跟他寒喧問暖,減少他的不安。對於極端喜歡接近新事物的孩子,父母要教他學會停一下、想一下。 對於先天情緒反應強度較極端的孩子,父母可能要減少對他的嘮叨或是不適當的指責,等到他的情緒強度減緩時,再給予適度的教導。相反的,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很容易讓人忽略他的內在情緒,所以要鼓勵他多用口語表達,說出他的想法。對於比較敏感的小孩,父母就要做於自己的行為多做一些解釋。而對於那些比較不敏感的孩子,父母可能要直接將心裡的想法說出來。 總體來說,氣質沒有好壞之分,瞭解家中孩子間不同的氣質是重要的,瞭解之後,父母才能以適合他氣質的方式來教養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聆聽孩子的夢想世界讓孩子腦力動起來

2006年09月17日
公開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康健雜誌》2003年Kids兒童專刊 出版社編輯羅文翠的寶寶剛出生沒多久,便已經有不知從何取得名單的推銷員上門,要她購買幫助大腦發展的產品。她雖然沒有接受,但推銷員說服力十足的說詞,卻也讓她猶豫不決,深怕寶寶真的錯過什麼。打開報紙,隨時可看到「把孩子變聰明」、「激發寶寶潛能」等產品、課程,甚至用指紋掌紋檢測孩子的智能分布。 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蔡文哲拿著八卦雜誌報導直搖頭,「根本和算命沒兩樣。」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則嘆道:「這些商人真的害死父母了。」她滿心不解,為什麼父母沒有能力判斷真偽?以胎教錄音帶為例,子宮內充滿雜音,透過羊水的傳音結果和空氣不同,「把頭泡在游泳池裡可以聽見別人在說什麼嗎?」洪蘭強調,這應該是常識。實驗的確顯示胎兒喜歡聽媽媽的聲音,但那是針對句調而非細節,研究人員把錄音帶倒過來放,破壞了句調,胎兒就不愛聽了。商人只取對商品有利的部份,說得天花亂墜,「要騙錢真的太容易,」洪蘭開玩笑說自己可以改行了。 細看廣告內容不乏專家說法、研究證實,卻沒有說明是什麼領域的專家;研究的內容、規模;研究對象是嬰兒還是成人?除了含糊其詞,或舉出似是而非的資料跟產品搭上線,甚至以「多年來」、「極受家長歡迎」及驚人的個案數模糊焦點。 與生俱來的活躍 關於大腦如何建構和運作,科學家尚未得出完整的答案,但拜科技之賜,已能更深入探索幼兒的大腦發展,提供父母正確的背景知識。近十年來,科學家開始運用精密的影像科技掃瞄、定位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寶寶一出生,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便以猛烈速度形成連結,幫助他了解外界並產生互動。2∼3歲前,每個神經元會擁有1萬5千個突觸,遠超過寶寶的需要。隨著孩子成長,大腦會修剪某些不需要的連結,並加強有用的連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及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磁振造影(MRI)技術,追蹤研究了24位3∼15歲的孩子長達4年,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形。綜合之前的研究,對大腦4個關鍵的學習區域有了以下新發現: ■語言能力:7∼12歲是學外語關鍵期 寶寶的語言技巧在1∼4歲間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彙從20個增加到數千個。1997年針對雙語學習的研究發現,在幼年時學習外語,大腦使用的機制和母語相同,若青春期之後才學外語,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則已不同於母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則發現,7∼12歲間,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第二外語的好時機。13歲之後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這並非暗示昂貴的幼兒外語課程或學習工具能奏效,除非孩子能處在足夠的外語環境,如父母會在家裡使用外語對話,否則難免事倍功半。但從上述結果看來,在小學課程裡提供外語學習,成效將比國中以後開始理想。 ■數學能力:7∼13歲迅速成長 新研究發現,大腦支持邏輯、數字和抽象推理的頂皮質區(parietal cortex),在7∼13歲間迅速成長,7歲前此區域尚未發育完全,大部份孩子雖有簡單數字概念,卻未具備學習複雜數理的能力,在7歲到青春期階段,數學教育相形重要。台大數學系教授史英曾為文指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思考能力,即使提早練習特別的技巧口訣,也未必能提高數學能力。父母的引導重點應在讓孩子有興趣接觸數學、思考原理,而非強記演練。 ■音樂能力:及早接觸好處多 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徹爾(Frances Rauscher)針對兒童學習與音樂做了數項實驗,其中之一是先讓幼兒接受兩年的鋼琴課,再測驗他們的空間概念,平均而言,上過鋼琴課的孩子成績比沒有學琴的高34%。但這項研究並沒有排除其他樂器的影響,且大部份孩子是在短期基礎上接受指導。而羅徹爾最近發表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如果孩子在7歲前接觸鋼琴課並持續下去,上述影響可以持續到四年級,但如果停止,測驗分數便會下降。 早期經驗的確有助於訓練絕對音感。絕少職業音樂家在7歲之後才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教授卡絲托黛蘿(Lori Custodero)認為,3歲孩子已經可以由父母陪同參與團體性的音樂課程,7歲則可以進一步開始正式且較多練習的音樂課。身為「莫札特效應」迷思的始作俑者之一,羅徹爾卻堅信被動的聆聽音樂不能取代實際的學習經驗。莫札特效應的受試者是大學生,他們在聽莫札特音樂之後做數學試題,因分數提高,而被擴大成「聽莫札特會變聰明」的理論,但這個結果從未證明對幼兒有同樣的效應。羅徹爾指出,早期讓孩子接觸音樂是有益的,但父母並沒有理由期待他們聽了之後成績會變好。 ■動作技巧:7∼11歲開始茁壯 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新的突觸出現,沒有用到的則被修剪,家長會發現,這個發展階段似乎跟多數孩子對運動感興趣的時間吻合。這4年中,每當學習一項新技巧,便會有新的突觸生長,但大腦只會保存正在使用到的連結,50%和運動技巧相關的突觸會消失。洛杉磯加大研究員湯普森(Paul Thompson)指出,在這個階段學習和訓練運動技巧,大腦支持動作的關鍵系統較可能維持下去。 別把孩子變笨了 因為新生兒爆發式的學習力,前三年的發展相當重要。但3歲之後腦力仍持續不斷變化,以掌管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等智力發展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來說,直到成年之後才完全成熟。 洪蘭指出,所謂三歲定終身,輸在起跑點或學習有黃金時期等說法均屬無稽。 早期學習是透過重複來學習,例如教孩子綁鞋帶,媽媽示範孩子模仿,做個10次就能學會,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9歲後孩子大腦活動程度降到和成人相仿,開始進行邏輯思考等更高層次的學習,「要強調的是這個階段,」洪蘭說。著有《最初三年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並擔任美國麥克唐納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 Foundation)總裁的布魯爾(John T. Bruer)認為,許多父母願意相信「天才是可以被培養的」,並且努力為它尋找合理的解釋,任何小實驗,不管多粗糙,只要能支持這個迷思都被歡迎。 事實上,神經科學與實際教育方法相隔遙遠,即使證據顯示小孩一出生便用與生俱來的能力,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也無法確定特定的刺激,如雙語錄音帶、教育光碟、莫札特CD對他們的大腦發展有益。在美國,寶寶大腦發展的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嬰兒錄影帶的銷售額達到一億美元,教育軟體的業績四年內成長120%。天才寶貝公司(Baby Genius)即以莫札特效應大發利市,無視於實驗對象為大學生的事實,銷售員忙著說服父母,如果沒有買CD,就讓寶寶錯失了成為天才的機會。 而國內這股腦力開發趨勢也持續發燒。洪蘭曾發現一本暢銷書上寫要父母每天讓孩子用左手寫幾個字訓練右腦,她因此打電話到出版社抗議,才發現還有更離譜的說法。「絕沒有先開發右腦這回事,」洪蘭說,全腦開發可以分開訓練左右腦的說法完全錯誤。只要兩個腦半球間相連的胼胝體沒有被剪開,左右腦的訊息便能互通,根本不可能針對特定腦半球做訓練。小兒神經科醫師及大腦早期發展專家尼爾森(Charles Nelson)也指出,寶寶早期能力的發展,自有其進度及時間表,這是數千年來大腦不斷進行的工作,早在錄影帶發明之前。 做孩子的鷹架 有些家長或許覺得,即使這些產品課程未必有學理根據,也不至於有害。兒童精神科醫師葛林斯潘(Stanley I. Greenspan)卻認為,訓練會造成壓力,令人擔心的不只是父母反覆播放錄影帶或記憶圖卡,而是幼兒在做這些事時錯過了真正重要的學習──遊戲。玩是幼兒認識複雜世界、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任何他們要學的事均可在遊戲中完成:牙牙學語、認識物品的用途、建立抽象概念,這些學習不是靠聽指令訓練,而是從敲敲打打、聽故事和扮演遊戲建立。 除了語言、運動技巧和空間概念外,自信、安全感和信任等更是孩子早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持,這些經驗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將決定孩子的學習狀況。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會2000年的報告,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幼兒,並不是那些先學會算術或背誦的,而是可以坐在位子上集中注意力,與別人和睦相處、控制自己情緒的幼兒。培養這些特質必須仰賴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及合理有紀律的管教方式。 洪蘭指出,愛迪生5歲才會說話,日後依然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早說話不代表聰明,晚一點才走路也並非遲緩,發展里程碑有其時間的上下限,超過限度才要注意,父母不要太緊張,一天到晚跟別人比,或忙著做測驗,自己替孩子貼上不正常的標籤。大腦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判斷跟誰連結是由基因設定,連結的疏密卻是靠經驗。 「無意間的學習才有用,」洪蘭說,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自然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創造力,便是在神經連結很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下產生,是無法靠金錢培養的。 知性發展和生活教養密不可分,孩子隨時對周遭世界投以好奇的眼神,父母的引導和互動,如唱歌和唸書給他聽、指出有趣的人事物等,絕對比制式、重複的刺激更能豐富孩子的經驗。 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自然能了解他的生活習性和特質,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如果孩子很快樂,你就做對了,」洪蘭肯定地說。

從最愛的色彩看出寶寶的性格

2006年09月17日
公開

2006.6月育兒生活 時尚心理專家 高祖寧 「畫畫」可說是許多小朋友生活中,最喜歡的一件事,綠色、天藍色、紅色、紫色、黃色及橙色……,寶寶拿著不同顏色的畫筆在紙上塗鴉,除了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享受畫圖的樂趣外,其實父母也可以從寶寶喜愛畫的顏色中了解他的性格喔! 大部份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都很喜歡畫圖,無論是在紙上或是地板上,因為覺得這是他們生活中,最快樂、自由的一件事,但是家長別以寶寶只是隨便的塗鴉而已,其實在深一層的潛意識中,我們可以從寶寶喜歡畫的顏色,分析出他們內心的潛在性格喔! 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小朋友的潛意識中,測驗父母最想知道,家中寶貝喜歡用哪一種色彩畫出他的心情故事喔! 心理測驗題目 現在我們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小朋友可以自由的在紙上畫圖,這時候你可以拿如彩虹的七種色彩彩筆給他選。當小朋友畫七彩彩虹時,觀看他第一個會先畫哪個顏色呢? 1. 綠色 2. 天藍色 3. 紅色 4. 紫色 5. 黃色或橙色 選擇1綠色 小朋友為什麼先選擇畫綠色…… 性格潛意識——個性平和、安於現狀、走氣質路線 這類型的小朋友的性格屬於十分善良的,再加上他具有早熟的傾向,是個可以靜下來唸書,或是做一些增加他智慧的益智遊戲,因為這樣一來,他的學習力會比其他的小朋友來得更豐富和更好,所以父母不妨多花一點時間,找一些適合的讀物讓他充分的學習。 統計結果顯示,這類型的小孩是很乖小孩比例高。由於小孩屬於個性溫和、乖寶寶型,所以只要媽媽用溫和的口氣告訴他,衣服要怎麼穿,他就會乖乖穿;牙齒要怎麼刷,他就會乖乖的去刷牙。也由於他安於現狀的個性,所以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去爭或是去比較,他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 選擇2天藍色 小朋友為什麼先選擇畫天藍色…… 性格潛意識——具有陽光基因、學習力很強  在他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中,希望自己的表現能更好的心態,因此相對的讓他對自我要求期許會更高,不過個性上卻也很任性,喜愛自由自在,不喜歡被大人管東管西,或是被一堆教條式的規定給限制住的感覺,大人越是要管他約束他,反而會引起他的反彈,或是更叛逆表現,做出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來是想要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是對你的一種抗議。 但是這類型的小朋友,因為平時對於自我的要求很高、自律很強,如果平時能夠多與其他小朋友互動,會對他的學習,和待人處事方面有所幫助,因為人際關係是他很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有機會父母要讓孩子多與其他親戚,或是鄰居、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玩,培養他與小朋友的相處之道,了解做人處事應有的分寸和規定,這會對他日後是很有幫助喔! 選擇3紅色 小朋友為什麼先選擇畫紅色…… 性格潛意識——愛面子、自尊心超強、不服輸 這類型小朋友的人,雖然平時可以自得其樂,和大家相處在一起也很融洽,但是因為在他內心的潛在性格中,是一個很愛面子、自尊心超強的小孩,所以父母或是其他小朋友,千萬不要故意去激笑他的缺點,或是在別人面前不給他面子。 因為一旦他被嘲笑、冷嘲熱諷時,就很容易打擊到他的自尊心,由於不服輸的個性,會讓他為了爭一口氣、爭一個面子問題,而將他內心潛藏的爆發力,在一瞬間就完全的飆出來,然後做出一大堆讓你意想不到的頭痛事情來。如果是正面的方向還可以,不過叛逆性重的他們,卻常常會做出一些讓你們又氣又好笑的事情。 所以為了避免紛爭,父母還是多以鼓勵與溝通的態度,加上正面的勸導,來取代去傷他自尊心的玩笑和責罰吧! 選擇4紫色 小朋友為什麼先選擇畫紫色…… 性格潛意識——自戀傾向,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能展現最好的一面 這類型的小朋友人他愛自己更勝過愛別人,他常常都在享受被大家讚美、誇獎或是喜歡的快感中。這樣的孩子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喜歡去理會外面的花花世界,或是不自覺的就跟人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這樣的個性,常常容易讓其他小朋友無法跟他交往更親密,甚至與他成為好朋友。 其實是他不太喜歡自己的美好世界被打擾,因此他會傾向挑選自己喜歡的朋友與家人相處和說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在欣賞他、喜歡他的人面前,至於其他的人,也就只好保持距離了。 選擇5黃色或橙色 小朋友為什麼先選擇畫黃色或橙色…… 性格潛意識——樂觀開朗、好奇寶寶 這類型的小朋友可說是個標準的好奇寶寶,如何可以讓自己每一天都過的更快樂,可是他這一生最快樂的一件事情,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之後,他愛玩的膽量也就開始變得更大,或是想要冒險心也變得更強烈。這個時候父母最好把他想冒險的想法導入正途,往學習上或是運動上發展,讓他的好奇心可以往正確的地方發展和發揮。 如此一來,他就會更快樂與更有自信心的去實行,而做父母的也能更放心與安心了喔! 感謝~哈維媽咪分享

德國的教育法∼∼有小朋友的必看!!

2006年09月16日
公開

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 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6年09月16日
公開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6年09月14日
公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乖」、「真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頻繁的讚美,只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產生「不讚美就不去做」的錯誤意識。再者,無節制的讚美,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只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獎勵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疼愛、溺愛一線間

2006年09月13日
公開

專家認為「疼愛的心人皆有之,只是疼愛要有建設性。」常言「愛之適足以害之」,父母常常不察自己是溺愛寶寶,因為 ”疼愛”、”溺愛” 常是在一線間,因此在這兒逐步剖析溺愛的真相。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嫂嫂不讓寶寶出去玩,怕受到風寒、怕玩髒了、怕跟野寶寶沾染壞習慣(她當別人的寶寶就是野寶寶)… ,結果,這位溫室裡的花朵,去年一年仍感染二次腸病毒,索性並無大礙,只是這位媽媽對寶寶更是呵護倍至,彷彿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 。 類似的故事很多,我們常會覺得有些人弱不禁風、有些人大小姐脾氣、有些人我行我素、有些人自我照顧低能 … ,探究原因,就是父母太寵,「愛之適足以害之」,專業的說法是「寶寶養育不恰當」。對!要讓寶寶有挺首昂然的人生,就當給予適當的 “愛”、 適當的 “育”。「但是,有些媽媽並不自覺那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台北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歐陽瑞琳這麼說。所以,我們只好逐步剖析溺愛寶寶的真相。 五個溺愛寶寶的想法 如果媽媽在照顧小孩時,常在腦中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您可能有「溺愛」寶寶傾向。 ●想法一: 原諒他還小 --「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好了」。 常見例子--小寶寶破壞東西,不吃飯,作息不正常,一昧原諒,以為長大自然就會好。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不懂得愛惜東西,舉止沒有規矩。 ●想法二: 捨不得的想法 --「心肝寶貝,媽媽疼疼,捨不得喔」。 常見例子--怕寶寶餓肚子,追著寶寶餵飯吃,或讓小寶寶吃零食。 寵愛結果--造成小寶寶餐桌禮儀不佳,飲食習慣不佳,或變成小胖子。 ●想法三: 過度保護--「寶寶多脆弱啊,媽媽要給您最好的保護」。 常見例子--不讓寶寶出去玩,怕感染感冒、腸病毒、怕被野狗咬 … 。 寵愛結果--小寶寶缺乏陽光,抵抗力差 … 。 ●想法四: 放任--「婆婆會說話,還是不要管好了」。 常見例子--三代同堂,祖父母比較寵小孩,小孩有靠山,父母很難管教。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予取予求,行為舉止沒有自制力。 ●想法五: 補償心態--「媽媽忙,沒有時間陪寶寶,但是媽媽買好多玩具、糖果」。 常見例子--沒有時間陪寶寶,以為物質就可以彌補,寶寶要什麼給什麼。 寵愛結果--長大後以物質彌補心靈的空虛。 專家的話: 上述五種心態,也許情境不同,如補償心態,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缺乏什麼,便加倍補償給寶寶,雖然家長的心情總有其背景,但上述的五種管教效果總是不理想。 被寵壞的小孩在這裡 或許媽咪仍覺得自己只是疼愛寶寶,但是,歐陽瑞琳醫師指出「疼愛寶寶是當然的,只是疼愛必須有建設性。」例如,有些媽媽主張與寶寶做朋友,都用 “曉以大義” 的方式 “溝通” ,小朋友該睡覺了,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解釋因為要早起,因為要上課,因為要唸書,因為要成為有用的人,因為 … ,結果半小時仍未就寢,「沒有建設性」的結果是「花的時間多」、「效果差」、「媽媽自己覺得很累」...,而都只是因為媽媽捨不得用果斷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規定就是這樣」。 這兒告訴媽媽們被寵壞的小孩在哪兒?被寵壞寶寶的特徵有那些? ●現象一: 當媽媽覺得管教困難時。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上述原因,媽媽的話對寶寶沒有權威性了?或是 … ●現象二: 聽到老師抱怨寶寶不聽話。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在家就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性?或是 … ●現象三: 幼稚園同學告狀寶寶會欺負人。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脾氣驕縱了些?或是 … ●現象四: 小朋友不跟他玩。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太自我為中心,所以不能合群相處?或是 … ●現象五: 學習進度不理想。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照顧寶寶太過,反而沒有激發小朋友學習的動力?或是 … ●現象六: 其他小動作,如緊張就拉肚子,不敢獨處,睡眠困難 … 等。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呵護太過,導致小孩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太差,或許 … 專家的話:要提醒媽媽的是,上述題目是參考用的,因為影響小朋友的因素很多,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如父親派到外地工作,小朋友突然沒法子跟疼他的爹地天天見面,都可能讓小寶寶不合群或反抗,只是媽媽「瞭解原因」的動作,一定要做。 寵壞的小孩長大 “什麼款” 歐陽瑞琳醫師表示「小朋友養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一方面小朋友個性天生不同,一樣的寵愛,所導致的結果不盡相同,一方面小朋友成長環境都不同,也許某個家長很寵的寶寶,碰到一位良師,小朋友又跟老師特別投緣,導正個性的可能性也是很大。」但究竟溺愛的寶寶,長大以後可能是什麼模樣兒,建議媽咪們參考看看,好讓寶貝未來有健康可愛的人生。 ●模樣一: 沒辦法應付挫折。 原因--得到如溫室般的照顧,當然不能像小草一樣抵擋風吹雨打。 ●模樣二: 脾氣大有暴力傾向。 原因—孩提時大家都遷就他,為所欲為,長大仍以為可以如此處事。 ●模樣三: 人緣不好。 原因--小時候眾星拱月,不會替別人設想,長大以後同儕又不見得要拱月,人緣因此不好。 ●模樣四: 不服從團體規定。 原因--從小就自己定遊戲規則,長大以後不能習慣別人的遊戲規則。 ●模樣五: 沒有責任感。 原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有人幫忙寫,天塌下來有人頂,很難培養責任感。 ●模樣六: 自制力差。 原因—寶寶時沒有人糾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長大後就更難自覺不當言行。 ●模樣七: 人生不豐富。 原因--保護太過,缺乏冒險的精神或勇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已規劃好一條既定的人生大道。 ●模樣八: 世界太小。 原因--太多事都認為理所當然,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沒有擴大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及世界。 ●模樣九: 體弱多病。 原因--照顧太過,缺乏抵抗力,所以往往都市的小孩,抵抗力比鄉下小孩差。 專家的話:我們建議媽咪們,不管有多疼寶寶,都必須掌握幾項原則,一定要培養寶寶某些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是非觀念、責任感、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羞恥心、喜歡自己、注意別人的感受 … 等。 其他常見不恰當管教 專家認為「疼愛」與「溺愛」很難有明顯界線,疼惜寶寶的心情人皆有之,有些父母很清楚寶寶需要管教,在小時候就得養成良好的規矩,但是卻又覺得蠻難管的,很可能正是以下幾種常見不恰當管教,家長們不妨參考看看。 ◆情況一: 帶小朋友去超級市場,小朋友跑來跑去 … 您會說 □ a.「不要跑」 □ b.「不要給我跑」 □ c.「請你用走的」 解說:c 答案最明確,直接了當的告訴寶寶用走的,答案 b 則不恰當,因為「給我」兩個字,讓小孩誤會是為了媽媽才這樣做,而不是因為要遵守規矩。 ◆情況二: 您在廚房做飯,小朋友一直看電視 … 您會 □ a. 走過去關掉電視 □ b. 一邊煮一邊叫「關電視」 □ c. 花幾分鐘與小朋友溝通先做好功課 解說:a 的作法,小朋友會有點驚愕。 b是最無效的方式,會養成小朋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情況三: 睡覺前小朋友的書包 … 您會 □ a. 幫小朋友整理好 □ b. 盯著小朋友整理 □ c. 小朋友自己會整理 解說:最好狀況是小朋友有很好「生活就序」習慣,睡前自己就會整理書包,a 的狀況,小朋友會無法養成責任感,生活顯得零亂。 ◆情況四: 小朋友考了100分 … 您會 □ a. 「好棒,您有檢察一遍,對不對。」 □ b. 「考了100分,真能幹。」 □ c. 「媽媽請您去吃麥當勞,獎勵一下。」 解說:如果寶寶很粗心,a 是誘導寶寶細心的一種方法。b的讚美只強調結果,可藉其為誘導機會鼓勵寶寶建立好習慣,如預習、自動、檢查等好習慣。c會誤導小寶寶為物質而努力,而不會自動自發。 ◆情況五:當小孩只顧著玩,不做功課時 … 您會 □ a. 「您老是惹我生氣,講都沒有用,為什麼不做功課 … 」 □ b. 「來做功課了,告訴媽媽今天的功課有那些 … 」 □ c. 「做完功課,媽媽就請您去吃麥當勞。」 解說:a的口令太長又有炒作情緒的字眼,寶寶會覺得囉嗦,另一方面會削減長輩的權威性。c做功課是應該的,不能用條件交換。 專家的話:常見不恰當的管教還有身教不良示範,導致小孩有樣學樣;或只在寶寶犯錯的時候才注意關心,平常沒出錯就不予理會;或只注重訓練,如上安親班、才藝課,卻忽視了親子關係 …。不恰當的管教如同溺愛,對寶寶是沒建設性的。

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2006年09月12日
公開

1.大人應該讓小孩盡情的玩樂,充分隨性的發展,大人真正須給予的協助是啟發孩子「積極樂觀」與體諒的心。這樣比栽培孩子成為讀書狀元的好孩子要來得更有成就多了。 2.為了讓孩子在青春期以後能夠展現積極充滿活力的生活在鍛鍊孩子健康體魄的同時,也必須培育孩子的「負責任」的能力。 3.與其專制的管教,不如自然的習得。功課的問題交給孩子自己全權的處理。孩子的個性因自由而得的發展。孩子的「自發性」是非常重要的。 4.小嬰兒的笑是愉快的表現。這種微笑是對媽媽的招喚。親子間的情感聯繫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時的基礎。 5.三歲之前的「育兒」可以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父母常常只注重身高體重,卻忘了去關心孩子心靈成長,尤其是「情緒層面」與「自發性發展」。 6.想要培育孩子日後能擁有旺盛的研究心,那麼容許「搗蛋」的行為與不責罵孩子的態度將是育兒的重要原則。 7.小嬰兒又為什麼要搗蛋呢?無非就是人類天生好奇心的表現,因為好奇心得到滿足,所以可以確保「自發性」的發展,也能湧起積極的意願。而有著旺盛意願的童年生活的人,通常可以在所形成的積極人格基礎上繼續享有充滿意願與熱情的生活。 8.一∼二歲的小孩子非常盼望和父母一起相處的時光,因此在家中營造一種快樂生活的氣氛將有助於安定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生活習慣的訓練在這個年齡層也是急不得的事。 9.父母兩人如常爭吵,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不安,情緒不安會潛藏在內心深處,到了青春期以後變突然爆發出許多令父母的行為或者甚至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 10.手足的吵架,父母絕對不要出面仲裁,也不要強迫「大的」必須忍讓弟妹的行為,如果父母袒護「小的」,兄姊反而會對弟妹使壞。 11.爭吵打架乃是孩子彼此自我主張的衝突,所以和解的問題必須交給孩子們「自己全權處理」爭吵打架是寶貴的社會體驗。 12.幼稚園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建立社會參與性的發展基礎,亦是協助孩子養成能和朋友爭吵也能和好的人格。所以,標榜教授寫字算術等等的幼稚園本身已經背離了原來的幼教原來的幼教原則。至於把孩子送進此種幼稚園就讀的媽媽,無非就是想要教育出一位頭腦聰明的孩子,或者是希望孩子在升上小學的時候不至於落後別人,不過,這樣的態度基本上就可以說是錯誤的「育兒方式」。 13.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同樂,又施行一些適當的教育,那麼就很有可能培育出富有幽默感的孩子。至於幽默感,又可說是與「愛」相通。而說笑的話則是歐美社會人際關係的重要聯繫。 14.如果能培育孩子擁有「積極的意願」與「體諒的心」就能造就出一位優秀的青年,即使人生中遇到各種困難,只要能擁有積極的意願,就不會被挫折打敗,只要擁有體諒的心來與他人相處,也能獲得他人各種不同形式的協助。 15.傾聽孩子心聲的父母可以解救孩子,自發性的發展遠比管教重要。

2-3歲寶寶說謊行為分析與對策

2006年09月11日
公開

寶寶到了兩三歲時,你會發現,寶寶會說謊了。對於2∼3歲的寶寶,說謊並非完全是品德問題。但是,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分析、不教育,寶寶便得到了不斷強化與練習說謊的機會,養成說謊的壞習慣,甚至積習難返,貽誤終生。其實,對寶寶說謊,一方面你不必驚慌失措,另一方面要仔細分析寶寶說謊的心理,然後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寶寶謊言真真假假 1、天真幼稚,無意說謊 2歲的洋洋上了幼稚園,他總是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偷偷拿回家。當老師和媽媽發現以後,洋洋大哭大叫:“這是我的,就不給!”洋洋當著老師的面撒謊,媽媽很尷尬。 *分析:2∼3歲的寶寶,由於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的局限,對於發生的事情表達不準確,或者對物品的歸屬概念模糊,認爲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他出於無意會造成許多說謊的假像。對於這樣的寶寶,一方面要幫助他分清“時間”與“所有權”的概念,另一方面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回家”。 2、想像力與現實混淆時,無意說謊 明明看見森森在玩小飛機,也想玩一下,卻遭到了森森的拒絕。於是,明明對森森說:“我家有一個比你更大的飛機,比你的好玩多了,還能在天上飛很長時間呢!”一旁的明明媽嚇了一跳,心想:“我什麽時候給他買過會飛的飛機呀!這孩子什麽時候學會撒謊了?” *分析:2∼3歲的寶寶對於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分不清楚,頭腦中經常産生出許多極其生動、逼真的想像。他喜歡誇大其辭,有時會用虛構的言辭來擡高自己,虛榮心得到滿足,或者用幻想的語句作爲未能實現的願望的補償,作爲克制和掩飾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這種與想像、願望有關的說謊,具有自我陶醉的特點,能使寶寶獲得象徵性、代償性的滿足。 小結:以上兩種說謊爲無意說謊,並不屬於真實的謊言,也不屬於是非善惡的範疇,它與寶寶的心智發展水平相關,只要發現得早,教育與改正還是比較容易的。 3、想實現某種願望時,有意說謊 幼稚園老師告訴亮亮爸爸:“亮亮真是個好孩子,把揀到的錢包交給了老師,裏面竟然有100元錢呢!”經過爸爸與老師的溝通,發現亮亮揀的錢包正是爸爸剛剛莫名其妙丟失的錢包。原來,亮亮看到老師用小紅花獎勵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就編了個謊話。 *分析:寶寶的願望大體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物質的,如玩具與零食等;另一種是精神的,如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表揚。有的寶寶會出現因爲物質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而說謊的現象。 4、逃避懲罰時,有意說謊 欣欣玩媽媽的口紅,不小心把口紅弄斷了。媽媽氣急敗壞地對她大叫,並且嚴厲地懲罰她。過了幾天,欣欣又把媽媽化妝盒裏的小鏡子摔壞了,想到上次挨駡的事情,欣欣膽戰心驚,悄悄地把化妝盒扔進了垃圾箱。媽媽找不到化裝盒,問欣欣是否見到了,欣欣把頭搖得像撥浪鼓:“沒有!”“壞事”沒被媽媽發現,欣欣既害怕又暗自得意。 *分析:寶寶做了錯事,害怕遭受體罰,害怕失去愛撫,爲了消除這種恐懼的心態,會出現說謊的行爲。特別是面對一些性格粗暴、態度嚴厲的父母,寶寶往往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失行爲而支吾說謊。 5、模仿行爲,有意說謊 鄰居向雷雷媽借數碼相機,媽媽推說:“真不巧,相機被一個朋友借走了!”雷雷有點不明白,相機明明就在抽屜裏,媽媽怎麽說借走了?過了兩天,舅舅來借相機,還沒等媽媽張口,雷雷就說:“相機被借走了!”媽媽大吃一驚,非常尷尬。 *分析:現在,成人社會與大衆媒體中存在著不少說假話的行爲,容易被寶寶模仿。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寶寶的面說些小謊話,那麽寶寶很快就能學會說謊。 小結:上面3種說謊行爲是有意的,是真實的謊言,是不誠實品質的最初表現,父母如若不及時教育、認真對待,寶寶說謊就會成爲習慣,進而影響他品德的健康發展。 對策總動員 1、瞭解寶寶心智的發展 2∼3歲的寶寶,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正確描述客觀事件的能力有限;他的思維處於直覺行動階段,即離開了具體的物體與實際的操作,將無法正確認識這個世界,也因此導致寶寶的想像與事實相距甚遠。另外,寶寶剛剛形成自我意識,開始具有自尊傾向,因而會用想像中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如果瞭解了這些特點,當寶寶由於以上原因而出現了言行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你就不會輕易給他扣上一頂“說謊”的帽子。 2、對寶寶的錯誤行爲處罰要得當 有時寶寶所做的錯事,就其現象足以令你大怒而給他一巴掌的結果,只能促使他下次做錯事時出現說謊行爲。所以你應該克制怒氣,先分析一下錯誤的性質,如果他是出於好奇、頑皮、不當心而無意做了錯事,就切忌粗暴體罰他,而是耐心進行指導教育。但是,有些錯誤是該懲罰寶寶的,如損人利己的行爲,或舊錯重犯,如果他能主動誠實地告訴你自己所犯的錯誤,那麽在批評教育之後,一定要對他的誠實做出肯定,並適當減輕懲罰,要知道寶寶做到這一點是多麽不容易。如果他犯了錯誤還說謊,則要加重處罰,並告訴他,加重處罰的原因是他在第一個錯誤沒改正的情況下,又犯了更嚴重的錯誤——說謊。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與寶寶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他誠實的前提條件。平時多關心寶寶的生活,對他的要求要切合實際。當發現他說謊,要與他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用哪些更好的辦法代替說謊。另外,要讓寶寶知道,即使說了謊,你還是愛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 4、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一句漫不經心的謊話會給一旁的寶寶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作爲他的第一任啓蒙老師,你應該儘量少說這種漫不經心的謊言,多一點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感謝~哈維媽咪分享

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

2006年09月07日
公開
1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與溝通的產物,要協助孩子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十分重要。每天固定的活動與情境都是很好的語言溝通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戶外活動如到公園、到購物場、到兒童樂園等,戶內活動如早晨例行工作、吃三餐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來訓練孩子的互動和語言溝通能力。但親子互動的方式若不合宜,不但會失去教學的機會,有時還會衍生孩子的情緒障礙,阻礙教學的效果。 【錯誤的親子互動方式】 1.沒有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 妳一直是孩子的好幫手,代他做所有的事情,甚至孩子都不必有所表示,你也猜測他的需求而主動幫他做好。這樣會造成孩子沒有任何的欠缺和需求,也就不需要互動和溝通了。所以孩子會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完成;不會做的等他表示後再帶著孩子一起做〈如穿鞋、穿衣服等〉。也可以安排孩子一起做家事,剛開始也許會越幫越忙,但時間久了,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每天都過的匆匆忙忙 父母都上班或安排孩子到處作治療,每天在緊張焦急中,大人與小孩的心情都無法放鬆穩定下來。不但親子互動的時間減少,孩子的情緒也易不安而吵鬧,所以盡量每天讓孩子過的輕鬆愉快些,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其情緒問題會減少很多。 3.時時像個老師一直下命令 你一直下指令,孩子可能不懂你的意思或不願意放棄正在進行的活動而不予理會。當兩次指令沒反應時,就應探究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而不要繼續吼叫,引起雙方不愉快。有時給孩子一些轉換活動的時間,他較不易發脾氣,千萬不要”以暴制暴”,雖然馬上可得到孩子暫時的服從,但孩子也學會使用暴力的方式對待他人。 4.當你不應休息時卻沒有精神和體力 孩子要找你玩時,而你卻因太疲倦需要休息而拒絕了,這樣會失去和孩子互動及教學的時機。若工作太忙,應思考妥善安排作息時間,不要讓自己太累。因為與孩子互動要有創造力,不斷動腦筋,隨時讓孩子覺得很好玩,否則孩子會感到無趣而逃離,這都需要好的精神體力才能達成。 【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 保持敏銳觀察力觀察孩子的需求,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當你能了解並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你與孩子的互動才會讓他有滿足感,有安全感,此時學習新事物的動機較高。下面提供幾種啟發幼兒溝通潛能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以供參考。 1.讓孩子做引導 有時讓孩子有主導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主動學習的動機,也讓你更加認識孩子的能力。父母在旁該做到的是 a.觀察:由孩子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觀察其感受,對什麼有興趣。 b.等待:有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反應後再適時的給予指導,等待孩子自己表達意見,不要迫不及待幫他說。 c.聆聽:仔細聆聽孩子所說的話,不正確時幫他把話正確說出來,不完整時幫他把話說完整,太簡單時幫他擴展豐富些,想說而不會說時幫他把感覺說出來,如此可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2.調整自己與孩子共同分享 調整自己與孩子年紀一樣大小、與孩子長得一樣高、和孩子有共同興趣等,孩子會體會到你愛他,主動與你親近玩樂,讓你們更加親密、互動更多。共同分享的互動方式有: a.面對面玩:坐下來或躺下來與孩子視線對視線,讓孩子看到你在做什麼?與孩子說一樣的話、與孩子做一樣的動作,孩子會開心的和你一起玩。 b.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聲音:先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聲音,當孩子注意到你時,在適時的做變換,引導孩子模仿他人的動機。 c.說明:說出孩子心裡想說的話讓孩子學習。 d.解說原因:試著用孩子理解的話解說他不懂的現象,包括認知學習、社會規範等。禁止孩子的行為之前要先予說明後再堅持,如孩子看到喜愛但不適合購買的東西吵著要買,應試著以表情、孩子懂的話與動作讓孩子理解為何不可以購買,使孩子較快進入明辨是非的階段。 e.發問:適當有趣的發問可以讓你與孩子的對話一直延續下去,不要像在盤問他,否則溝通互動會很快中斷。 f.輪流參與:訓練孩子有聆聽他人說話的習慣及輪流等待的概念,這樣進入團體生活會比較快與同儕有正確的互動,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如幫孩子訓練口腔動作靈活度時,讓其他大人小孩一同參與,大家輪流做,孩子會比較有興趣學習。 3.增加新經驗和詞彙 任何地點都可以幫助孩子增加新的經驗,有了新的經驗才能提供新的辭彙。增加新經驗可幫助孩子更認識這個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可幫助孩子更認識這個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到各種不同的場合,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社會經驗越豐富,孩子到每個新環境較不感陌生,較不會因害怕而有情緒問題出現。每到新的情境或場合,一定先帶孩子看整體情境了解整體的內容,再看相關細節。孩子所用的辭彙是其經驗中親身體會得來,才能真正了解詞彙的意思。 增加新詞彙的方法有: a.使用動作:將新詞彙與動作結合學習,如:看到娃娃睡覺,則可說“安靜”並配合使用“噓~”的動作。 b.指稱事物:先讓孩子由聽名稱指出物品開始,再來聽片語、進而聽簡單句,最後聽複雜句和複合句。 c.模仿後擴展詞彙或動作:如孩子把“花花”說成”ㄨㄚㄨㄚ”,可先模仿他說“ㄨㄚㄨㄚ”後,再說出正確的“花花”,並可將詞彙擴展為“漂亮的花花”。 d.強調重要的辭彙:將新的詞彙加大音量或拉長聲音來引起注意。如湯匙“掉了”、湯匙“掉下去了”。 e.重複重複重複:將新的詞彙反覆的練習,直到幼兒記住,並且會使用及運用。如“脫”衣服,“脫”褲褲,“脫”襪襪等。 f.增加新的概念:可藉由指稱事物、解釋、假裝、談論感受、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談論未來等方式增加孩子的新概念,建立孩子的新辭彙。如當孩子在“玩辦家家酒”時,可以跟孩子說“這是雞蛋、把蛋殼打開放在鍋子裡煮一煮才可以吃、打開蛋殼放到鍋子裡、我最愛吃雞蛋、雞蛋煮好了、請媽媽吃、再煮一個等下給爸爸吃....”等。 親子之間有正確的互動方式,彼此的感情才會親密,才能體會孩子的感覺而做適切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感覺主動學習的動機。若幼兒能主動學習,其潛力就可以進步到最大量,語言溝通的學習亦不例外。希望家長能善用以上正確互動的建議。 4.當你不應休息時卻沒有精神和體力 孩子要找你玩時,而你卻因太疲倦需要休息而拒絕了,這樣會失去和孩子互動及教學的時機。若工作太忙,應思考妥善安排作息時間,不要讓自己太累。因為與孩子互動要有創造力,不斷動腦筋,隨時讓孩子覺得很好玩,否則孩子會感到無趣而逃離,這都需要好的精神體力才能達成。

寶寶的完美敏感期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文�許銘  專家�姜穎 幼稚園教師 轉貼至聰明寶寶 電子報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出現,其中有一個「完美敏感期」,需要家長來了解一下。 兩歲半到四歲這個階段正是寶寶的「完美敏感期」。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會非常在意周圍的事物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審美要求、是不是完整沒有缺陷,如果不是,便會哭鬧,或是非得將它恢復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樣。 爸媽該怎麼樣來應對寶寶的敏感期?本文以辰辰為例,為大家來說明。 *完美敏感期案例 辰辰的個性非常好強又敏感,想贏怕輸到為了不輸就不肯去嘗試的地步。 例如他的動手能力很差,別說做紙工了,就是撕邊緣已經刻了齒印的簡單圖形也不行。每次在幼稚園的自由活動時,很多寶寶都在玩撕紙,但辰辰從來也不去撕;有一次在家裡媽媽嘗試陪他撕了個比較難的小獅子,然後讓辰辰自己撕簡單的魚。結果,只開了個頭,辰辰不小心就把魚頭撕破了一點點,便開始哭哭啼啼地不肯撕下去。媽媽狠心不幫他,最後拉下臉來說:「如果你今天不撕下這條小魚,就不要吃晚飯了!」然後把他關在書房裡沒理他。五分鐘後,辰辰成功地把魚給撕了下來,然而那天晚上,他情緒一直不好。 以前媽媽覺得這可能只是個性問題,但最近媽媽卻發現辰辰是為了怕出錯而不肯去做某些事情。 Q:寶寶過分怕出錯正常嗎? 解讀:千萬別用「不正常」這種否定詞語來評價成長中的寶寶。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各種事物都有敏感期。例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秩序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等。像辰辰這個年齡的寶寶,他會努力要求自己什麼都做到最好,樣樣求第一,如果做不到就會不開心,甚至像辰辰一樣拒絕嘗試沒有把握的事物,哪怕只是吃一種新鮮的食物,這便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Q:爸媽需要干涉嗎? 解讀:以辰辰來說,他懂事、聽話,但同時也非常膽小、非常敏感。如果說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強是天性使然,那麼辰辰的表現又稍微太過了。 我們應該看到寶寶不服輸、懂事聽話好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它的負面作用。對於辰辰這種比較敏感的寶寶,還是應該適當干涉,以免將來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學習偏見,挫折忍耐力也太過脆弱。 Q:該怎麼去改正寶寶呢? 解讀:媽媽對辰辰的影響是很大的,他非常在意媽媽的想法、感受,在意媽媽看他的眼光,甚至有時候他有點怕媽媽。不是說怕媽媽打罵他,而是怕媽媽不喜歡他、不覺得他是最棒的,所以他一直努力維護自己在媽媽心目中那個好寶寶的形象。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關注自己的寶寶比較多一些是正常的,但過度就不好了,這也正是目前寶寶普遍挫折忍耐力較差的原因之一。 Q:爸爸對寶寶有影響嗎? 解讀:媽媽的愛對寶寶來說是最重要的。但是像辰辰這樣的寶寶,媽媽應該適當減少對他的關注。即使媽媽在旁邊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光是看著他玩,寶寶都可能有壓力。 所以,爸爸應該主動制定一些活動計劃,來提高和寶寶在一起相處時間的效率,因為爸爸的豪邁性格是可以給予寶寶積極面的影響力。 *適當的放手 適當的放手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敏感的寶寶,其實他原來是可以接受自己的失敗,他只是不能接受被別人,特別是最愛他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失敗。所以作為寶寶最親密的人,應該減少在寶寶自主遊戲時間裡的陪伴,讓他們自己決定怎麼玩、玩什麼。 此外,現在家庭裡照顧幼兒時間較多的通常是母親,寶寶在幼稚園裡接觸的老師也多為女性。女性的關愛太過細膩、瑣碎,而寶寶的健康成長也需要來自父親所施加比較粗獷的風格。男性在很多方面比女性放得開,也想得開,這樣的管理風格對改變辰辰這樣的寶寶是適合也需要的。 每次學習一個新遊戲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讓寶寶覺得這是對於他動手能力的一個挑戰,而是嶄新的一項活動,進行中應該著重表揚他付出的努力,表揚他在進行中的每個步驟,而不要一味地表揚他取得的成果,教會寶寶享受過程,而不是只關注結果。 *不要強迫寶寶 沒必要強迫寶寶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就拿前面所提到的撕紙事件來說,這只是我們訓練寶寶小肌肉發展中的一項練習,而類似的替代遊戲還有很多。如果寶寶明顯已經對於撕紙有了反抗情緒,那麼爸媽就別再逼著他撕。換別的方式,例如用水杯倒豆子、捏黏土、折紙工、練習用筷子,方法很多。在學習新遊戲的過程中,盡可能保持他的興趣,不要讓他覺得這是一種有目的的訓練。等他慢慢掌握了這些新的技能之後,再誘導他去撕紙,辰辰肯定會發現,原來撕紙是這麼容易的事情啊! *不要給寶寶心理暗示 不要當著寶寶的面跟別人說「我們家寶寶手很笨的」之類的話,這會給他心理暗示,覺得自己的手真的很笨,於是更怕練習、更怕出糗。給他嘗試的信心和機會,這樣,寶寶才有可能慢慢學會不去太過在意結果,而開始享受整個學習的過程。 *如何來讚賞他的表現? 如果表揚辰辰又怕他對自己要求更高,期望得到更多的表揚?尤其現在育兒書上都強調要讓寶寶在掌聲中長大,在讚美中成長,其出發點是不錯,但也不能太過片面。原則是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批評的時候也要批評,寶寶要受得起表揚、也要經得起批評。 「無效率的表揚」指的是過度的、誇大其辭的、與寶寶所取得的成績不相符的表揚。 現在的寶寶太在意每次遊戲的輸贏、每場比賽最後是誰得了冠軍,甚至連吃飯他們都在暗地較勁。所以要注意盡可能保持每個寶寶的積極性,讓寶寶們多多體會,只要參與,就是勝利。 家長千萬不要去打擊寶寶,但也不要一味地誇獎寶寶,尤其是那種無效表揚。在進行表揚的時候要分清程度、分清項目,哪項成績該得到什麼樣的表揚,家長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只有當寶寶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成績時,才有可能慢慢接受別人的批評。

一個人的童年 到哪去學搶玩具?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在少子化浪潮之下,「台獨」勢力日漸坐大。「台獨」指的是「台灣獨生子女」。 「請問有沒有獨生女媽媽?我女兒三歲半,但我打算只生一個,又擔心她會孤單,以後她會怪我嗎?大家有何建議?」一位媽媽上網丟出疑慮,許多人回應她,有支持不生、有鼓勵再生的;更實際的是,許多只生一個小孩的媽媽,決定仿國外成立「play group」,讓一群一歲多到四歲的孩子定期網聚,滿地撒歡。 「連搶玩具都是家裡學不到的技能,」職業婦女的「小樹媽」說,小孩跟小孩玩才自然,就算只是偶爾見面的「虛擬手足」,她也覺得心安多啦。原本覺得只生一個,對孩子有些虧欠的,現在發現「獨生子女」不在少數。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了,」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指出,身在第一線的小學教師感受最深。他曾在台北縣三所小學對四十二個班級進行調查,最高比率是全班卅五人中,有十五人是獨生子女。雖然小一新生未來還是有機會擁有弟妹,但是根據人口趨勢,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已是定局。 國民健康局的生育意願調查也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生兩個孩子最理想,但實際結婚後,卻有五成的人說一個就好,再來受不了,「養不起」是主要考量。 少子化浪潮席捲,獨生子女家庭也全球化了,在許多國家成為主流。除中國大陸是「一胎化」政策外,德國、西班牙等國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義大利學者憂心大家族傳統就要消失;美國、日本為獨生子女出版的書及網站更不在少數。 當愈多父母只生一個時,「一個人長大」的經驗將變得普遍,但獨生子女並不好當,刻板印象是其一。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架,就要說:獨生子女最難搞?」在全台最大的bbS站「批踢踢」上,獨生子女在「獨生子女板」上相濡以沫,這群「台灣獨生子女聯盟」成員最想甩開的標籤是隨著「獨生」而來的臆測,包括驕縱、依賴、獨享家產等;外人卻看不見他們獨自長大的孤單,和父母緊密的牽絆負擔。 六十七年次的林子珣記得,小學時導師還跟班上同學說,「她是獨生女喔,各位同學要多體諒」,那時她覺得好慚愧,「到底慚愧什麼呀,好像我個性就會有缺陷似的」,讓她到現在耿耿於懷。 聽多了諸如「為什麼你爸媽只生一個?」「好好喔,以後你家財產都是你的」之類的言辭,「台獨」網友忍不住搞笑:當獨生變成主流,「非獨生」才是少數時,學者就會開始研究「非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適應問題」,人家就會問:「為什麼你爸媽要生那麼多小孩?哦,他們一定很不愛你喔!」玩笑背後是長期被「問題化」、「特殊化」的不耐。 獨生女李韋姍由己身經驗出發,完成以獨生子女對自身生命經驗主觀感受及看法為主題的碩士論文。訪談十一位成年獨生子女後,她指出,「孤獨」是獨生子女很小就必學習面對的,因為沒有手足,所以因應人際衝突能力比較弱、更渴望融入團體;父母完全的愛讓他們有自信,但未來也須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 她說,歷來對獨生子女表現的研究結果十分分歧,原因就在於決定性格的不是獨生、非獨生,而是家長生育獨生子女的原因、看法、教養態度和方式。 愛與責任,是一體的兩面。六十三年次的獨生女「小古」說,父親四十歲才生她,父女感情極好;如今父親七十多歲了,日漸老去,「光看他駝背的背影,我就會掉淚」,她放棄出國留學的計畫,因為「很怕半夜會接到電話,趕不回來」。 老年乏人照顧,也是政府鼓勵人民多生的說詞之一:「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機會」。以對岸為例,大陸「一胎化」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適婚年齡,獨生子和獨生女結婚被稱為「獨苗合盆」。小時他們是「四二一」世代,四個祖父母加兩個爸媽,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如今,獨生子女夫妻肩上扛十二個老人,不禁感嘆「小皇帝已成最辛苦的一代」。 前台北縣勞工局長曹愛蘭和台大教授施信民從不給他們卅歲的獨子「養兩老」的壓力,因她深信「老年照護不該家庭個人化,而是社區公共化」,她努力推動照護體系,準備要在老人機構終老;政府要說服人民「手足是父母給的最佳禮物」,還得有更好理由才行。 【2006/08/28 聯合報】 心情故事》當兵才知道 不狼吞虎嚥就挨餓 作為一個「資深獨生子」,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藍青常是朋友猶豫「要不要再生一個」時的諮詢對象。藍青一貫態度是大力鼓吹「行有餘力,再生一個」,因為依他成長經驗,「沒有手足,孩子好孤單」。 四十四年次的藍青是獨子,自稱少子化先鋒。他最近投稿本報,用自身經驗鼓勵父母「還是多生一個吧!」他說,少子化討論都針對社會生產力;可是「多數父母才不會去管國家的競爭力」,但如告訴他們,有手足對小孩較好,他們可能會多生一個。 以孩子立場出發,果然打中父母心,好些人對藍青說:「如果早幾年看到你的文章就好了,現在想生第二個,已經太老了。」 藍青說小時候和鄰居小孩玩在一起,不會太無聊,但是在家時還是會寂寞,所以「自己說故事給自己聽」。此外,缺乏手足競爭的操練,當兵時吃了大虧,「當兵之後才知道競爭的重要,不狼吞虎嚥就會挨餓。」 藍青的太太恰是對照組,她是老么,上有七兄姊,加上嫂嫂、姊夫,龐大親屬網絡,不但容易獲得人生經驗,有困難也容易解決。不像他成長過程中,從國小學注音符號,到考大學如何選系,都得自己摸索。藍青婚後,當然生了不只一個。 藍青強調,生兩個對父母也省力,孩子大一點就會一起玩,小的搞鬼,大的會告狀,父母不需要亦步亦趨。 藍青坦白說年輕時只想發展自我,覺得小孩可有可無。但中年以後,才發現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他覺得「還好當初奉太座之命,多生一個,不然現在一定會後悔!」 他認為,孩子對維繫父母感情很重要此外,生兩個不但可傳下較多基因,也比較「保險」。 他以名片「亂世佳人」為例,白瑞德對女兒百般疼愛,後來女兒不幸墜馬死了,白瑞德悲痛欲絕,離郝思嘉而去,他對郝說,如果女兒還在,他也許不會走。藍青說:「你看,如果他們當初生了兩胎,結局就可能不一樣了。」 【2006/08/28 聯合報】 心情故事》爸媽若走了 連商量的人都沒有 六十四年次的獨生女「銅豌豆」小時候滿羨慕別人有兄弟姊妹的,她算過如果這些手足稱謂都齊全,那爸媽得生五個小孩,她剛好排中間才行。 年紀漸長,朋友告訴她:「妳知道世界上有比星期一更令人討厭的東西嗎?是妹妹!」或「哥哥其實是最會欺負你的人」,她逐漸接受「爸媽就是我的全部,我也是他們的全部」。 她從小在大人堆裡長大,行為模仿對象是大人而非同儕,「一直到高中以前都很老氣橫秋」。 她愛熱鬧、愛朋友,獨生子女耍孤僻、驕縱等等印象,都不適合她,有人知道她是獨生女,會說:「看不出來耶!」「什麼意思?」銅豌豆說,哼。 對「獨生子女」這個身分,大學畢業那年,她有了深刻的體會,因為疼她的外婆過世了,在家族哀傷中,她看到媽媽和舅舅相互扶持、處理繁雜後事,「如果我的爸媽走了,到時我連商量的人都沒有。」 銅豌豆說,那一刻她非常真實地感受「總有一天,我就是一個人」。 她很難像同學想去哪國,拎了包包就走,「理智上很想,心理上不忍」,「爸媽就只有我」的想法一直拉著她。當年她試著到北京遊學,計畫考當地研究所,媽媽跟著去,在宿舍裡開伙,「宿舍裡外國學生都是她養的,她是人氣王」;第二個月,連爸爸都來了,一家三口居然一起留學! 獨生子女和父母緊密相連,依賴又想脫離的心情,外人難以體會。銅豌豆說,她大學沒參加社團,因為「我有門禁」,九點得回到家,同學聚會,她永遠是掃興說「我要回家了」的那個人。 去年,她決定「衝」了,爭自由。和朋友聚會,媽媽問她幾點回家,她說不知道,後來把手機關了,痛快聊到天亮。回到家,媽媽一夜沒睡,哭說再也不要管她了。銅豌豆很難過,但不後悔。 她跟媽媽保證,她一定會報告跟誰在哪裡,一定安全回家。經過幾個月的拉扯,現在就算她晚回家,「媽媽都可以自己睡得很好」。 銅豌豆決心赴美念書,就算擔心兩老,「總不能一輩子一起綁在這裡吧。」 爸媽答應她,會勤運動、吃得好,讓自己很健康,「多給我一點自由時間」,等他們真的老得動不了,爸媽說要去住老人公寓。 「他們想怎樣都好,只要他們快樂。」爸媽對她的愛有多深,她的責任就有多重,「這就是我的命運吧」。 【2006/08/28 聯合報】

把握長高關鍵期

2006年09月01日
公開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酶的活動,參與神經肌肉的活動。食物中牛奶、蝦殼、動物骨髓含鈣豐富;肉、魚、乳製品、豆類和硬殼果等含磷豐富。 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參加甲狀腺素的生成。甲狀腺素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組織的發育和分化、蛋白質合成。寶寶如果缺乏甲狀腺素,會對腦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引起智力下降、聾啞、骨骼和生殖系統發育障礙而發生呆小病。海鹽和海產食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A和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維生素D缺乏時,會造成骨礦物化不足,還可透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維生素A缺乏會使骨變短、變厚,維生素C缺乏會使骨細胞間質形成缺陷而變脆,這些都會影響骨的生長。 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有含胡蘿蔔素,可轉變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牛奶、蛋黃、肉類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爸媽多帶寶寶曬曬太陽,有利於鈣的吸收和轉化。 運動可幫助寶寶長高 6個月以內寶寶的運動,主要是爸媽幫助下的被動運動。7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主動運動的能力,爸媽要根據寶寶運動發育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寶寶自己做運動,例如四肢的伸展運動、環繞運動,可訓練寶寶多多爬行;在寶寶的腿部力量足夠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托住寶寶兩側腋窩,扶寶寶站立起來,此時寶寶就會借力頻頻跳躍兩腳,爸媽可因勢利導,幫助寶寶彈跳;稍大時可鼓勵寶寶多走路。 彈跳運動是1∼3歲寶寶長高的首選運動項目。具體方法有:當寶寶到1歲多後,會自然行走了,多讓寶寶走路;同時爸媽引導寶寶學動物跳,如兔子跳、貓咪跳等,爸媽先作示範雙腳跳動,引導寶寶模仿;或爸媽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借力向上跳。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多來點彈跳運動、跳繩、短跑或者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爸媽要耐心教寶寶運動技巧,最好能和寶寶一起運動,有利於寶寶長得更高。 另外,晚上睡覺前一小時進行規律性運動,效果也很好,運動後寶寶睡眠品質更高,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訓練應該適度,以不疲勞為準,如果運動量偏重或過大,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    生活作習要重視 良好的作息也有利於寶寶長高。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22點到淩晨2點,晚上最好讓寶寶早點入睡,儘快進入高品質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對寶寶長高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精神神經系統異常會影響寶寶身高的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或寶寶受到其他的嚴重刺激,可能抑制腦垂體正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寶寶生長速度逐漸減慢。 另外,不要忘記慢性疾病的積極防治。長期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哮喘、心臟病、貧血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骨骼的遺傳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等,也會使骨生長受限。如果是營養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及早就醫診療。

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

2006年08月31日
公開

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本文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 孩子已經把我氣得快瘋了,我舉起了巴掌。這個時候,我應該: 一、默念「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我的孩子也有許多好處」若干遍,直到我能夠「正確地」看待他。   二、較平靜之後,我開始研判情況,現在的情況是: 1.他造成了立即的危險 2.他損傷了我的尊嚴、干擾了我正在進行的活動 3.他違反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4.他違反了我再三告誡過的命令 三、若是第一種情況(例如跑到可能跌下的高處、玩火、攻擊別人等),我採取下面三個步驟: 1.立即以行動(例如以手拉住或拉開)制止他,但不以語言指責,也不以暴力攻擊(即體罰)他 2.嚴肅而堅決地,以非常低(只要他聽得見就可以)的語言說明他行為的不當,以及可能的後果,並確認他已經明白 3.改變態度,對他示愛,並表示對他明白道理的嘉許,和對他不會再犯的信心 四、若是第二種情況(例如對我不禮貌、把水潑在我身上、吵得我不能和別人說話等),我採取下面的三個步驟: 1.生氣地,以非常低(聲音越低越能表示生氣)的聲音告訴他我的感受 2.溫和地,以非常低的聲音說明他的行為何以令我生氣,以及何以對我造成干擾,並確定他已經明白 3.同前三之3 五、若是第三種情況(例如不肯和別人分享玩具、貪得無饜、偷錢、說謊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思考他所違反的道德戒律的種種「理論」(例如人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所有物),並準備對他說明的「講稿」(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法說道理) 3.尋找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以便能專心地,在平和的氣氛下和他談話 4.和他談話,但不是教訓他,要他提出問題來相互討論(例如為什麼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但又要和別人分享),務必使他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啟發 5.這種談話也許要進行多次,不期望在一次談話中就讓他變得「道德」起來 6.每次談話的最後,都要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也就是三之3 六、若是第四種情況(例如超時看電視、不能如時完成家庭作業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研究我的命令可行性(要考慮孩子所處認知的發展階段),以及他不能達成命令的各種原因 3.試圖改變環境(例如讓家裡變得更安靜、改變家庭作業的份量),以便命令較易達成 4.然後進行前面五之3、4、5、6 的工作 七、我下定決心,使用前述比較「嚴格」、深刻的方法教育他,不用魯莽、粗糙而「不嚴格」的手段體罰他。因為,我對他的愛是真愛,我不偷懶。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

2006年08月30日
公開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 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 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 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 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 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冷處理。 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自然後果法。 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 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講明道理。 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2006年08月17日
公開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說故事的小撇步

2006年08月15日
公開

Q:孩子很喜歡故事錄音帶.錄影帶.這些東西可以取代父母唸故事書嗎? A:這些和「父母親子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某些兒童刊物會附有錄音帶、還有一些錄影帶,把故事演給孩子看……」 「孩子上小二了,已經會自己閱讀,還需要唸故事書給他聽嗎?」 「我每天都好累,可以請孩子唸給我聽嗎?」 我一直強調,幫孩子唸故事書是「愛的時間」,這個簡單的舉動,卻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但還是有父母會不死心地提出上述這些問題。 這或許也無可厚非吧,現代父母這樣忙碌,但又是如此重視孩子的一切; 一聽到有人說不能讓孩子錯過故事書,但卻又矛盾地想起自己實在做不到,於是可能的替代方案,便一一在心中浮現。不論我們用什麼來滿足孩子,千萬千萬不能少的那一項,就是「父母的愛」,而且要是孩子可以感覺到的愛。 我是個獨善其身的媽媽,每次看到小學校園裡那些義工媽媽、爸爸們,便打從心裡佩服。 有一回我應邀為二年級兒子的班上說故事,每週去一次,雖然這是在打鴨子上架的情況下應允的,身體難免覺得有點怠惰,但我心裡卻知道這是自己喜歡做的事。而神奇的變化,似乎就在我意料之中發生了。 當我一開始幫全班小朋友唸故事,雖然每週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鐘,但每個小朋友看我的眼神,卻因此起了變化。原本我只是某某同學的媽媽、是個可有可無的隱形人,但開始幫他們唸故事之後,他們在教室門口、校門口或放學的路上……,都會爭相與我打招呼,那樣熱絡的表情和眼神,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中間彷彿多了些什麼。 沒有任何目的地幫他們唸上一小段故事,讓他們能放鬆心情愉快地傾聽,傳達了我對他們的關懷;而孩子即使只透過眼神,也能真情流露地告訴我這個訊息——他們也很喜歡我。 一個義工媽媽,而且還是以一對全班三十幾個孩子,每個孩子等於平均只分到一分鐘的關懷,卻已經足以改變孩子看待你的眼神,更何況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呢!父母為孩子唸故事書時所流露出來的愛,更是任何東西都取代不了的。 現代父母總是說自己好累,但是,就算再累,每天還是要吃飯、睡覺吧!對孩子來說,「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比吃飯睡覺更加重要,根本就和陽光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即使好累、再累,父母還是一定要給予孩子這愛的養分。 女兒剛上小一時,「從學校的圖書館帶書回家閱讀」,常常是老師開給他們的功課之一。即使她正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地拼讀時,我也總是挨著她、擠著她,或是將她抱在我腿上坐著。我愛極了孩子專心做事的可愛模樣,有時她也會不經意地看見我充滿愛意的眼神和仔細聆聽的表情。孩子為什麼會愛上書本、主動閱讀,其中的祕訣或許就是在這微妙而細密的互動之間默默醞釀著呢。 所以,讓孩子聽故事錄音帶、讓孩子自己閱讀,都可以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值得鼓勵孩子去做。但是,父母的愛呢?我們確確實實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要什麼時候給呢?或許父母也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吧! Q:孩子不希歡我唸故事書.甚至會摀起耳朵.這該怎麼辦? A:這應該和故事書無關.也不是唸故事技巧的問題.而可能是父母太過執著或心急的緣故. 會碰上這樣的問題,通常可能是父母太執著於某些觀念、或是太過心急的結果;而這些觀念可能是:「故事書對品格有絕大的幫助,孩子一定要聽」、「聽故事一定要有始有終」、「唸故事書時,要順便講些做人處世的人生大道理」、「唸完故事,多少強迫孩子回答問題,應該可以訓練孩子的思考和口才」、「規定孩子一天唸一本,才能奠定語文基礎」……聽故事一定要有始有終嗎?有人只要一聽到「有始有終」,就像是見著了「國父遺像」,不敬禮都不行!可是,「根本無法唸完一本書」,卻常是許多新手父母會有的困擾,往往書唸到一半孩子就跑了,這時到底要不要把孩子拉回來,威脅加利誘地要他把整本書聽完,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故事結局呢? 我的建議是,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吧!愛書本的孩子,父母都愛;但是,書本並不能保證就會幫你教養出好孩子、乖孩子、有成就的孩子或是快樂的孩子……。讓我們只以單純的愛與關懷作為出發點,為孩子的每一天多添加幾個精采的故事,讓他們的童年時光更有樂趣。 父母能夠先擺脫世俗成規的壓力,再來看待唸故事書這件事,孩子的心裡自然也會輕鬆起來;放鬆的環境、加上父母愛的聲音,一定會讓孩子放下雙手、豎起耳朵,靠過來傾聽的。畢竟對孩子來說,天底下還有什麼事,會比靠在父母身邊聽故事更幸福的呢! Q:我天生就很不會唸故事書.唸的很單調.無聊.這樣該怎麼辦? A:無論是單調.口吃或國語不標準都沒關係.孩子愛的是故事和你.不會在乎其他的事情. 「您演講裡介紹的故事都好好聽,有沒有什麼唸故事書的技巧可以遵循呢?」其實,我所說的這些讓家長覺得好好聽的故事,要是跟坊間專業的說故事教室比起來,肯定是遜色許多;再加上演講時是有觀眾的、不能照自己的意思隨性發揮就好,所以我當然要比平常在家唸故事給孩子聽時,更是花了加倍的力氣來述說這些故事,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由此可見,我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時,也是很單調、乏味的,而且孩子還已經聽了八年呢。 通常會擔心這類問題的家長,需要的並不是說故事的技巧,而是對於故事書和自己的「信心」。只要你打從心裡認同故事的吸引力、有信心地唸給孩子聽,至於你是用什麼方式唸,一點也不重要。只要識字、而且不是不能說話,每個父母都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我甚至還曾經向啟聰學校推廣「父母一定要幫孩子唸故事書」的觀念。啟聰學校的孩子不能聽,那又要怎麼聽故事呢?但我始終深信,用聲音唸故事書和用手語比故事書,都具有相同的意義;而這本書所傳達的內容也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並未對任何孩子有所設限。 只可惜這樣的想法,到目前為止仍未能實現;我只能想像著,啟聰學校偌大的教室裡,全班鴉雀無聲,而台上的老師盡情地舞動雙手比著故事,台下的每個孩子則露出專注的表情與眼神認真感受。聽故事用的其實不是耳朵、而是心;即使沒有聲音,也一樣能將故事的感動,傳送到孩子的心裡。 況且,所謂好聽的故事,其實是指故事的內容本身。試想一個無趣的故事,即便用了再多的力氣和技巧來講述,就會變得好聽起來嗎?就算你騙得了孩子一次,騙得了十次、二十次嗎?「父母的技巧」並不重要,「父母的熱忱」才是關鍵。父母該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去書店買幾本自己也喜歡的故事書,說不定你才一開口唸,就發現任何的擔心,原來都不是問題。 資料來自~奇蜜電子報"汪培珽"~ 感謝~哈維媽咪分享

小寶貝脾氣大怎麼辦?

2006年08月11日
公開
1

小寶貝脾氣大怎麼辦?分析任性的形成原因與對策 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幼兒任性還會影響成人、同伴對他們的評價,並由此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強化他們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那麼,造成幼兒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等等,這是關係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知識方面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幼兒的消極創造性行為。   2、 同伴交往機會缺乏。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由於親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制的行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進行教育:   1、 明確要求,預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幼兒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2、 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觀點應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時,家長應統一要求。如果一個嚴,一個寵,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3、 採用“負強化”的方法。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兒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從而使他們更任性。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採取不勸說、不解釋、不爭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並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並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他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這種“負強化”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讓寶寶感受錯誤

2006年08月09日
公開
1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正是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孩子一點點成長起來。他們體驗錯誤,也在錯誤中學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習慣了自以為是地剝奪孩子體驗錯誤並在錯誤中獲得經驗的機會,我們總想以最簡潔的方式盡可能讓孩子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殊不知,正是我們的這份“好心”讓孩子一點點變“懶”了,一點點不自立了,一點點不自信了,一點點缺乏創造力了……等到我們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從頭來糾正,卻發現這已經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所以,我們要奉勸媽咪們多給寶寶一些自我發揮的余地,多給寶寶一些感受錯誤的機會。 場景1 佳佳正在專心致志地搭積木。“媽媽,我要搭一個高高的寶塔。”佳佳的凌雲壯志是這樣實現的:將一塊小積木放在下面,然后在小積木上方摞上一塊大積木。佳佳的大積木還沒來得及摞上去,媽咪的干預來了:“寶貝,這樣不對。大積木應該放在下面,小積木放在上面。只有這樣,你的寶塔才不會倒塌。”在佳佳搭建她的寶塔的過程中,媽咪始終像個監工一樣在旁邊指手划腳。在媽咪指導下,佳佳避免了有可能犯的哪怕任何一個小小的錯誤,很快便搭好了她的寶塔。佳佳很高興,但是佳佳高興的眼里明顯少了些什麼。 場景2 蒙蒙要搭一座高樓大廈。他犯了和佳佳一樣的錯誤,也將小積木放在下面,大積木放在上面。剛放上去第二塊,他的“高樓大廈”頃刻間泡了湯。媽咪在旁邊忍了又忍,最終還是抑制住自己想要為蒙蒙提供些指導的欲望,立在一邊保持了沉默。蒙蒙又試著搭了兩次,都沒有成功。連著失敗了幾次,蒙蒙似乎明白些什麼了。他試著改變原來的思路,將大積木摞在下面,又搭了一次,這次果然成功了。“媽媽,大積木放在下面,我的高樓大廈就不會倒了。”蒙蒙高興極了。 佳佳在媽咪的幫助下很快便搭好了寶塔。她確實少走了很多像蒙蒙那樣的彎路,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里獲得了正確的知識,但是她永遠也體會不到與蒙蒙同樣的樂趣。蒙蒙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搭建高樓大廈的技巧,他體驗到了失敗的沮喪,更體驗到了成功后的喜悅。他的快樂是佳佳永遠無法企及的。毫無疑問,在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兩個孩子,他們的未來肯定也會大相徑庭。獲得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是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夠完全傳授給孩子的。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多給他一些感受錯誤的機會,讓他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探索正確的達成某一目標的方式方法,那才是父母能夠給予寶寶的最好禮物。某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事實如此。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機會遠不止此。寶寶所犯錯誤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也可能讓我們十分撓頭。在我們的眼里,他的錯誤是那麼地顯而易見,那麼地令人無法容忍,而寶寶或者渾然不覺或者明知故犯。只要寶寶的錯誤不會構成任何致命的傷害,作為媽咪,我們完全可以用比較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給他一個感受錯誤的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錯誤帶給他的一切對他未必不是好事一樁。 讓寶寶感受錯誤的好處 1.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新知 對寶寶來說,他身處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未知。如果媽咪只是簡單地告訴寶寶一切正確的知識,那麼他就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體驗。寶寶在這個過程中經自己摸索而獲得的知識不再僅僅是知識,他更多地獲得的是一種能力和一種喜歡探究事物奧祕的良好習慣。 2.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體驗快樂 如果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通過自己努力想方設法避免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種快樂的體驗是通過別的方式無法獲得的。 3.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錘煉意志 感受錯誤有時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情。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他的心靈就有機會不斷經受這樣的曆練,這對錘煉寶寶的意志提高寶寶的挫折商無疑意義重大。 4.在感受錯誤過程中提高寶寶的責任感 如果寶寶不聽從父母的勸告犯了某種錯誤,給他一個機會去體驗他犯錯誤后帶來的后果,這比爸爸媽媽的訓斥與說教要管用得多。通過這種方式,讓寶寶養成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寶寶的責任感。 5.在感受錯誤過程中讓寶寶學會正確的行事方式 比如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了,他就會失去他的好朋友;寶寶以不正確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只能適得其反等等。在經過多次這樣的體驗之后,寶寶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找出合適的行事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讓寶寶感受哪些錯誤? 1.常識性錯誤 像前面提到的,寶寶在探索事物奧祕過程中可能會犯很多常識性錯誤。寶寶犯這些錯誤其實是他積累經驗的過程,根本不值得媽咪大驚小怪。像佳佳媽媽一樣對寶寶橫加干涉則更不可取。相信寶寶,給他多一點自由,讓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總結,他能做得比我們想像的好。 2.明知故犯的錯誤 比如寶寶因為貪玩不好好吃飯,媽咪怕寶寶挨餓,總是追著去喂,這無疑助長了寶寶的不良習性。明智的做法是餓他一頓,讓他體驗體驗挨餓的滋味;比如寶寶喜歡攻擊別人來吸引媽咪的注意,那就隔離寶寶,讓他受到冷落……讓寶寶感受這些錯誤可能帶給他的自然后果,他會很快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 3.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坏性錯誤 寶寶因為好奇,可能會把某個玩具敲碎或者拆開,看看里面的結構,或者想要了解他能接触到的其他事物的奧祕等等,都可能採取一些破坏性的行為來達到他的目的。只要不對寶寶的安全構成威脅或者不是特別貴重的物品,讓他嘗試去搞些破坏也未嘗不可。寶寶在犯這類錯誤的過程中也許能學到很多他平時沒有機會接触的知識,事實上這是寶寶非常難得的一種特質。即便他什麼知識都沒有獲得,至少他也會明白某些物品坏了就是一大損失的道理。 4.其他不會對寶寶構成傷害的錯誤 貼心提示 1.對於寶寶好犯錯誤的習性,只要不構成傷害,媽咪盡可以用比較平和的心態來面對。 2.一些不能讓寶寶接触的貴重物品或者可能給寶寶造成傷害的物品,最好將它們藏匿在可靠的位置,避免寶寶發現。 3.如果寶寶對諸如電器、爐灶等可能造成威脅而又無法藏匿的物品感興趣,一味地約束寶寶不見得是最好的避免寶寶被傷害的方式。有心的媽咪不如慢慢地教會寶寶各種電器正確的使用方法,或者找些像蚊子蒼蠅蟑螂之類的替罪羊,讓寶寶親眼目睹它們被傷害的慘狀,給他一些感性認識等等。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6年08月04日
公開
1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2-3歲寶寶早期教育方案

2006年08月03日
公開
1

兩年的生活經歷,寶寶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2歲以後,寶寶的乳牙已出齊,走、跑、跳等基本動作日益靈活,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擺脫了小嬰兒的影子。   言語能力的訓練:   ①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辭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事,教他說歌謠。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   ②發展語言能力。鼓勵小兒自己敍述一些事情,如 “今天做了什麽?”,“上公園看到了什麽”等,讓他復述故事,講述圖中所描繪的內容。教小兒記住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父母的職業、單位,自己的年齡等。   兩歲左右,兒童終於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連貫的句子擴展爲包括主語、謂語和賓語的完整句型,並且學會使用一些介詞、冠詞和助動詞,感歎詞和語氣強調也出現了。他們會說“這是寶寶的,那是他*的”,“寶寶吃米飯”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主要使用簡單句,2-3歲兒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有兩種:主謂結構句,由行動主體和行動動作兩個部分組成,如“娃娃掉了”、“寶寶睡覺”等;謂賓結構句,由動作和動作物件組成,如“看電視”、“找媽媽”等。   有關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兒童掌握句子有如下特點:   1.句子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早期的意動句(語言和動作結合表示意願)逐漸分化,開始用完整語言表示願望,如寶寶會說“咱們玩玩具”並等待大人的回答,而在此之前,寶寶多說“走、玩具”,並拉著大人的手去拿玩具以補充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   2.句子結構從鬆散到逐步嚴謹。兩歲多的兒童開始使用包括完整句法結構的句子仍時常漏掉主要詞類,詞序也是混亂的,如“寶寶帽子”(寶寶戴帽子)。3歲以後,兒童才會說“狗狗趴在地上睡覺”。   3.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展、靈活。兒童最初的語句結構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說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幾個片語成的壓縮句,稍後能加上修飾語。如寶寶從說“嗚嗚嗚”發展到“嗚嗚嗚去北京”再發展到“爸爸坐火車到北京”,表明兒童運用語言去組織和表達他們的智慧與思維。   提高語言能力的活動   1)打電話    活動內容:帶小孩開車出去時,裝著互相打電話,發出電話鈴聲,當他應答時,問他窗外看到了什麽、問他目的地是哪里,如“你在商店裏幹什麽?你喜歡去商店嗎?”    益處:增加辭彙量,鍛煉對話能力,激發想象性遊戲。    2)猜音節遊戲    活動內容:一邊和小孩說他和他朋友的名字,一邊打拍子,如豆豆(兩拍)、王雪兒(三拍)。也可以試一下其他有趣的詞,教他和你一起拍手。準備好時,教他如何數拍子。    益處:告訴孩子單詞是由字組成的,增加辭彙量。    3)畫自然    活動內容:在紙上畫各種動物、花和植物,然後在戶外找和圖片上的物體配對的東西,如:在鳥的畫上,粘一片羽毛;在樹的畫上,粘一片葉子。告訴他羽毛是鳥的一部分,葉子是樹的一部分。    益處:增加辭彙量,認識整體和局部的關係,以及對自然的認識。    4)數位轉盤    活動內容:用紙板和夾子做一個數位轉盤。用紙板剪一個直徑20cm大小的圓,拿鉛筆和尺子將圓平均分成6塊。在每一塊上上粘一個用毛氈做的數位。在6個夾子上寫上同樣的數位,幫助孩子將夾子夾到有相同數位的塊上。    益處:加強配對技能,培養精細動作技能。    5)“瓜”聚會    活動內容:將許多以“瓜”結尾的事物攤在廚房桌子上,如:西瓜、南瓜、香瓜、冬瓜、哈密瓜等,與孩子一起舉行一個瓜的聚會,一邊品嘗食物,一邊談論以瓜結尾的詞。下次可以試試別的字。    益處:讓孩子知道字和聲音的聯繫    6)餵養小鳥    活動內容:用牛奶盒做一個鳥巢。在鳥巢一側開一個小門,在頂上紮一個洞,系一根繩子。給小孩一杯穀物讓他倒入盒子裏。向孩子建議一些可以挂鳥巢的地方。當小鳥飛來之後,和他講講鳥的大小、顔色、喜歡的食物,如果知道的話,你還可以告訴孩子小鳥的名字。  益處:增加辭彙和對自然的認識。    7)烹飪數數    活動內容:在廚房裏做菜時,當你在量取或倒配料時,讓小孩幫你數數。要強調數的數,說“1、2、3杯麵粉。    益處:讓孩子知道數量。    8)我自己的名片    活動內容:用舊的名片背面做配對和分類遊戲。在名片背面粘上貼紙或從雜誌上剪下來的圖片,包括各種形狀、動物、數位(給不同類別塗上不同顔色)。如果孩子喜歡,把這些圖片給他,讓他分類,或者將這些卡片撒向空中,落地後,每撿起一張,說出圖畫的名字。這一遊戲可隨著孩子長大而增加難度。    益處:教他歸類、配對、用數位、符號表示的技能。    9)有香味的詞    活動內容:利用嗅覺來增加孩子的辭彙量。收集有不同氣味的東西,如洋蔥、檸檬、肥皂、花椒、香水、玫瑰花等,讓他聞一下物體,瞭解每種氣味,並告訴他這種氣味是什麽,如香的,有肥皂味的、有檸檬味的。讓他貼上標簽。有時,你可蒙住他的眼睛,問他所聞到的氣味是什麽。    益處:增加辭彙量,鍛煉分類和記憶能力。    10)尋找語詞    活動內容:家中收集一些物體的圖片,注意圖片上面不要有物體的名稱。再準備一些紙條,每張紙條上寫一個物體的名稱。讓孩子將圖片與寫有名稱的紙條一一配對。    益處:讓孩子認識文字,並將文字與實物聯繫起來。    認知能力的訓練   觀察能力的訓練:   ①比較遠近。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遠近的詞引導孩子行爲,加強對遠近概念的意識,如“和媽媽*近點”、“離汽車遠點”。   ②比較長短。也可在紙上劃線段,教小兒比較長短。還可比較長褲和短褲,長袖衫和短袖衫,長鉛筆和短鉛筆等。    記憶力的訓練:   ①圖像記憶。讓孩子看一張畫有數種動物的圖片,限定在一定時間內看完,開始時時間可長些,逐漸減少看的時間,然後將圖片拿開,讓孩子說出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如果孩子記住的不多,還可以教他使用一些記憶的方法如,有翅膀、能飛的有哪些?   ②數位記憶。雖然此時小兒對數的概念還不清楚,但機械記憶能力強,通過數位記憶練習,可強化小兒機械記憶能力,如可教小兒記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各種數位材料。   思維能力的訓練:   ①歸類練習。可教小兒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練習分類。可按聲音分類,將能發出聲音和不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歸類,還可按顔色、形狀、大小、用途分類等等,以提高小兒歸納、概括的能力。   ②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孩子去發現,並鼓勵他說出錯誤所在及解決辦法,以訓練小兒分辨問題的能力。    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訓練:   ①表演遊戲。可根據故事或童話的情節和內容,讓孩子表演,在表演遊戲中,小兒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繪畫。在幼兒能畫出一些線條和形狀後,成人可引導小兒將他所畫的東西同實物作比較,這樣孩子會更有興趣在繪畫中想象、構圖。   動作能力的訓練:   ①獨自上、下樓梯練習。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勵小兒上樓,使其能不依*家長或欄杆自己上、下樓梯。可選擇無扶手、只有3∼4層的階梯練習。   ②雙足跳練習。成人可牽著小兒兩隻手,教小兒蹦跳,逐漸訓練小兒不要扶持,雙足能同時擡起跳離地面。   ③獨腳站立練習。開始時讓小兒扶著人和物擡起一隻腳,逐漸地訓練小兒不依*人和物自己能夠單足穩定地站立幾秒鐘,並逐漸訓練延長時間。   ④繼續讓孩子多做動手遊戲,發展手部動作。可用積木搭樓房,和孩子玩比賽拾物,比賽用繩子串珠的數目,學習用筷子來取東西,折紙等等。   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   ①與人交往。可教小兒與其他孩子一起做集體角色遊戲,通過這種遊戲訓練:孩子建立起與同齡人的關係。在指導孩子們玩角色遊戲時,家長可幫助幼兒分配遊戲的角色,教幼兒如何遵守角色的各項義務,在角色遊戲中領會人與人的交往和聯繫,豐富生活經驗。通過兒歌、交往等方式教孩子使用“謝謝、對不起、您好、沒關係、再見”等禮貌用語,可一直接示範讓他記憶,也可以用兒歌的形式讓他記住再練習。 ②教小兒練習自己穿衣服,認識衣服的前後,並試著穿好衣服,扣上簡單的扣子。脫衣服時,先自己解開扣子,再脫掉衣服。可用一些較寬鬆的外衣先讓孩子練習,一般小兒先學會脫衣褲,再學會穿衣服。還要教小兒試著自己穿鞋子。教會小兒能夠明確的表達要大小便,可訓練小兒自己脫褲子蹲盆或上廁所,教小兒如何才能不弄髒褲子,並教小兒在中午和晚上上床睡覺時知道先去廁所。   貼心提示:   ① 爲了增加孩子的興趣,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玩耍,還應及時表揚、鼓勵孩子,如 “對,真好!”“真棒”等,以鞏固孩子正確的行爲。   ② 父母不要以爲嬰兒聽不懂就不說話,那是錯誤的。嬰兒的語言理解、表達等就是從看似不懂的訓練開始發展起來的。同時,父母在說話時一定要結合肢體語言,這能幫助嬰兒理解話語的意思。   ③ 父母和孩子講話時要講規範的話,要不用或少用兒化語音或自造詞,要在孩子學話之初,就教給他規範的語言。   ④ 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對他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千萬不要不耐煩,那會把他的童心、好奇心一塊毀掉。   此外,我們的早早教方案只是針對多數孩子的一般發展水平設計的。但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都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若你的孩子在某個細節上未能達標,也不用過於苛求,相信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一定會跟上來的,更何況他也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其他技能呢!

智商高孩子的特點

2006年08月03日
公開
1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可怎樣才能如願呢?專家們提示,大多數智商高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 1.遠血緣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資料顯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為102.45,父母是省內異地者平均智商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則高達109.35。 提示異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2.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一份抽樣結果表明,母親在23歲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為103,而24∼28歲這段時間生育者則高達109,但太晚生育(29歲以后)的子女又低於105。故專家推荐24∼29歲為育齡女子的最 佳生育期。至於男士,30歲左右當爸爸為優。 3.吃母乳長大的孩子。英國劍橋大學營養學家對300名7∼8歲的兒童做了智商測驗,並與嬰兒的食譜相對照,發現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智商普遍較高,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同齡兒平均高出10分之多。 4.體重適中的孩子。有關專家將超過正常體重20%的肥胖兒與同齡正常兒相比較。發現其視覺、聽覺、接受知識的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狀態。 5.堅持吃好早餐的孩子。美國斯旺西大學心理學博士戴維·本頓特別強調早餐的重要意義。他的調查資料顯示,吃早餐后參加高難度考試的學生,其得分明顯優於那些空腹參考者。 6.勤於活動的孩子。美國貝魯奇學院紐索拉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凡堅持每次持續20分鐘跑步、健美操的學生,其學習成績明顯優於那些懶於活動者。他強調,鍛煉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活動或放松狀態,想象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更富於創造力。 怎樣的孩子才超常 通常情況下,確定超常兒童的主要辦法是智力測試,智商在125以上就是超智商兒童了。有些孩子在智力測試中沒有突出表現,但在其他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如音樂、繪畫、體育等,也屬超常兒童。 超常兒童一般具備以下特點: 生理構造優異,說話,走路早、耐力及一般健康指數均超過常態標準。 注意範圍較廣,能察覺一般兒童所不能察覺的事情。 學習迅速,少重復,喜歡接受挑戰。 能成熟地運用各種說話技巧,以表現自己的能力。 對事物能提出較多的問題,想探索深層次的因由,並以學習為享樂。 凡對有興趣的事物,不管是否兒童學習的東西,都不惜耗時而求之。 適應能力強,能熟練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限度及問題。 具有高度的獨創性,並能使用優良而不平常的方法與觀念。 具有一種或更多的特殊才能。 不容易因失敗而灰心喪志。 情緒較為穩定,並能判斷別人的能力。 如果你的寶寶具備以上特點,可以確定他是個超常兒童,那麼—— 培養超常兒童,家庭教育怎麼做 超常的耐心 超常兒童一般思維特別活躍,他們思考的問題千奇百怪,遠遠超出了平常孩子的思考範圍。他們的提問量也許會比正常孩子多一倍甚至幾倍,家長應該每問必答,自己不知道的答案,不妨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讓他自己去嘗試。 寬松的環境 超常兒童精力旺盛,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家長要給他更大的空間,不要有過多的限制,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盡情地探索。 積極地引導 超常兒童的突出特點是記憶力、想像力強,所以在孩子對家長已有固定認識的事物提出異議時,家長應多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以反問句的形式,引導他的想像力多角度、全方位地發展。 情感的支持 孩子難免會在生活或學習上有各種各樣的錯誤或失誤,在這種時候,家長一定要在情感上給以支持和鼓勵。特別是超常兒童,他們大多十分敏感,所以在他們產生錯誤、失誤時,家長更應注意自己情緒或情感的表達方式。 家教的合力 培養超常兒童,特別注重時機,同時也特別注重家庭教育中的合力。家長要及早商量確定對孩子的培養計划,互相支持,在孩子的教育方向、方式上,不要產生矛盾或者模棱兩可的態度,以免孩子無所適從。 專家說話: 巴甫洛夫: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蒙台梭利:人出生后前3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人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我們可以把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格侖·多曼:正常的嬰兒出生時都有莎士比亞、莫扎特、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人那樣的天才潛能,聰明和愚蠢同是環境的產物。

如何發現孩子的感統異常與建議活動

2006年07月28日
公開
1

感覺統合異常之行為特徵 如以上所述,感覺統合能力不足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及人際互動,但通常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異樣時,多半是孩子在學習上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時,才會被注意到。只是孩子早已遭受到無數的挫折與責備。因此,我們如何從早期發現孩子感覺統合上的困難,並盡早幫助孩子,讓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路上能夠更順利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現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的困難: 1感覺調節能力:孩子如果感覺調節能力不佳,可能表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 不喜歡被擁抱、碰觸、洗澡 ● 害怕高處、不愛移動、身體僵硬(有) ● 不喜歡較吵雜的聲音,例如:電話鈴聲、玩具音樂等等 ● 迴避視覺刺激,例如:人的臉孔(有) ● 操作物品時常用力過大(有) 2動作發展: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在動作發展或動作表現上較同年齡孩子遲緩或笨拙,這類孩子的行為表現多為以下幾種: ● 肌耐力不足、平衡能力差(有) ● 喜歡用W型坐姿(跪坐的姿勢,雙腳張開,屁股靠著地板)(有) ● 在物品操作上有困難(有) ● 害怕嘗試新事物 ● 挫折忍受能力較差(有) 建議活動▼ 1前庭覺:前庭覺活動的特點,是頭部動作要與地心引力有相互的移動產生,所以舉凡走、跳、跑、旋轉、倒立等,皆有前庭覺刺激。建議活動:大人幫小孩翻跟斗、盪秋千、溜滑梯、跳床、跑步等……。 2本體覺:因本體覺的受器在關節裡面,所以只要出力氣的活動、關節擠壓的動作,皆有本體覺的輸入。前庭本體覺整合能力不足的孩子,在肌力與肌耐力的表現上較差,所以剛開始訓練時容易感到疲累,建議慢慢增加孩子持續的時間。。建議活動:學小狗爬、推拉重物、倒立等。 3觸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觸覺的刺激。觸覺過於敏感的孩子,建議給予減敏感的活動,。例如:身體按摩、在視覺的引導下,嘗試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由細到粗)。而對於觸覺敏感度不足的孩子,可以給予增加觸辨覺的活動,例如:在沙箱內找東西。 4視覺:可以多利用具有光刺激的玩具,讓孩子練習視覺的追蹤能力,。例如:將螢光棒藏起來,讓孩子找找看在哪裡、利用手電筒讓孩子找一找光點在哪裡。也可以與孩子練習丟接球、走迷宮的活動,增進手眼協調之能力。 5聽覺:利用不同的樂器,訓練孩子的聽覺辨識與專注力。。例如:孩子猜猜看是哪一個樂器發出聲音、猜猜看有哪幾種樂器發出聲音、也可以在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練習選擇主要的音源。 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感覺刺激種類與數量不同,需視孩子的情況而定,家長若發現孩子的發展或是行為適應上有異樣,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與介入,不要喪失最佳治療時機! 如何幫助孩子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視覺追蹤活動:利用各種會發光的道具,讓孩子用眼睛去追蹤或是用手去抓取,訓練視覺追尋之能力。或是利用會滾動的物體,當物體滾動時,就可以訓練孩子的追視能力。 丟接球:可先將球丟到孩子面前,讓孩子用雙手接球,再改變成球落在不同方向,讓孩子去預測及追蹤,可訓練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與雙側協調能力。 倒水遊戲:利用天氣比較溫暖,幫孩子洗澡時,讓孩子用小水盆舀水到大水盆,或類似的遊戲,來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感謝~樺樺媽咪分享

如何在家裡做感覺統合遊戲訓練

2006年07月27日
公開
1

1.與別人玩接球遊戲;(1-2)   訓練目的:社交能力/手臂的運動能力。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對面而坐,家長把球遞給兒童,鼓勵兒童把球同樣遞給家長。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家長可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B 家長把球伸向孩子,鼓勵他/她伸手來接球;C 當孩子主動把球給家長時,家長應該說“謝謝”。   幫助給予:如果孩子沒有接球、給球的主動性,請另外一位成人給予身體指導,直到孩子開始有主動接、給球的意識,逐漸地撤銷給予的幫助。   2.能抓著滾動的球,3.並把它推回去;(1-2)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家長把球推給孩子,鼓勵他伸手把球接住並推回給家長。   難度設置:A 開始時需要在一手臂的距離內進行推、接球,鼓勵孩子雙手接球。推球則用右手從右往左推。B 逐漸地把距離拉大,並鼓勵孩子用雙手往外推球,用單手接球。   幫助給予:開始時需要另外一位元成人的身體協助,注意培養孩子在每一難度的獨立操作技能,然後逐漸撤銷幫助的程度。 2.能倒走3-5步(1-2)   訓練目的:   空間概念,協調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   孩子能沿著一條直線倒退著走路。   難度設置:   A開始時只要求孩子隨意在地板上倒走;   B孩子熟悉初步的要求後要求他在扶持下沿直線倒著走;   C要求孩子獨立地沿直線倒著走。   幫助給予:   1如果孩子開始時不領會,需要給予身體指導,如:一人在前面扶著他的雙手,另外一人在他身後輪流抬起他的左右腳往後移。   2 偶爾地給予身體協助。 3.擦背遊戲(1-2)   訓練目的:   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   給孩子洗澡時,用海綿或毛巾輕擦孩子的背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按順序擦,也可打圈式地擦。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4.呵癢癢(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家長用手撓孩子的頭頸、胳肢窩、腳底等皮膚觸覺敏感處,手的力度一陣輕一陣重,如果孩子害怕,或抗拒,先對其全身肌膚輕輕地撫摩,等孩子習慣以後再逐漸地把時間延長。   難度設置: ——   幫助給予:—— 5.刷子脫敏(1-2)   訓練目的:   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   家長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孩子習慣這種觸覺刺激。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6.陽光隧道(1-2)   訓練目的:   調節前庭感覺系統,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   讓孩子俯臥著身體,從隧道中爬行通過。   難度設置:   A如果孩子害怕,先讓其在隧道四周玩耍並觀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讓孩子觸摸和搖晃隧道,培養其興趣和消除恐懼感;   B 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給予食物強化,爸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或水果放在隧道裏,鼓勵孩子爬進去拿取食物;   C 讓孩子邊爬邊推一個中型球前進。   幫助給予:   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為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使用食物強化事要注意逐漸撤銷。 7.能推“趣怪球”至1米外的指定地方(2-3)   訓練目的:   發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目測物體的速度的能力、反應能力),發展大運動——手部肘關節和手臂的活動能力。   訓練要求:   孩子和家長分別站在1米的距離內,相互推、接“趣怪球”。必要時要有另一成人協助孩子的動作。   難度設置:   A 在一定範圍內接球;   B 聽從口頭指令去把球撿回指定地點。   幫助給予:   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己接球,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或身體指導。如果孩子對指令沒有反應,需要加以身體指導及口語提、手勢提示。 8.能在協助下對牆推球和接球(2-3)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手抱著中型球,頓在地上用雙手把球往牆角推。   難度設置:   A開始時離牆的距離要在一步以內;   B逐漸拉大離牆的距離,並要求孩子借助牆壁的反彈力接住彈回來的球。   幫助給予:   手把手的身體協助;逐步撤銷。 9 用6塊積木搭個塔 2-3歲 方法: 1.在孩子面前放上6塊積木,讓他搭成塔。 a.孩子每搭上1塊積木就表揚他。 b.如果他搭上3塊積木就停下來,你拿一塊積木告訴他要放在塔的上面。必要時,把著他的手這樣做。做得好,就表揚他。 c.漸漸地減少幫助(作口頭指示或把著手教)。 2.往牆上有6塊積木高的地方貼封條紙,並畫上星號,讓孩子搭一座與星號一樣高的塔。 3.讓孩子把塔推倒,作為獎勵。 4.讓孩子使用海綿、罐頭、塑膠制冷凍用容器和書本等,做堆積練習。 10   用動作和話語要求孩子把小物品放入容器中    0-1歲 方法: 1.把打不破的小茶碗和小積木(約2.5釐米的正方體)放在孩子面前。你先拿一塊積木放在茶碗中,然後,你遞給孩子一塊積木,對他說:“放進去”。 b.給孩子一塊積木,把茶碗口向他傾斜,並對他說:“放進去”。 2.為使孩子感興趣,可以用不同的東西加以替換,如扣子、葡萄乾、石頭子、豆類等。 3.利用一些放進容器中會發出響聲的東西,如鈴鐺等。用物品落入容器時發出的聲響來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把物品放入容器後幫他搖搖容器,使他再次聽到嘩啦嘩啦的響聲。 11  投套圈 套上4個套圈    1-2歲 方法: 1.用木制的或塑膠的有色套圈和一根套圈用的大木柱。拿一個套圈先套在木柱上給孩子看看,然後再給孩子一個套圈讓他往木柱上套。必要時把套圈交到孩子手中,扶著他的手到木柱處,引導他往木柱上套。幫助他套,並鼓勵他。 2.孩子學會後,逐漸地減少對他的幫助。 3.給孩子一個套圈。一邊用話語要求他“套上去”,一邊用手勢(指一指木柱的尖端)説明他,誇獎他。如果孩子能自己套上一個圈,就把其他的圈都給他,讓他套,並誇獎他。 12 模仿把插洞板上直徑約2.5釐米的插棒拔下來     1-2歲 方法: 1.從插洞板上拔下一根插棒,然後告訴他照你的樣子做,對他說:“把那個插棒拿給我”,同時伸出手來跟他要插棒。如果孩子不去拔插棒,就拉著他的手邦他把插棒拔出來。 2.在插洞板上插一根插棒,鼓勵孩子把他拔下來。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把一些好看的貼紙貼在洞內,孩子為了要看這些貼紙,就會去拔下插棒。 3.把小拖拉機、小房子、雜技舞臺等玩具插在插洞內。鼓勵孩子去拔,必要時給他幫助。 13 模仿著把直徑約2.5釐米的插棒插進插洞板  1-2歲 方法: 1.把插棒和插洞板放在孩子面前,你先示範把一個插棒插入洞內給他看看。然後告訴他也照你的樣子做。他若能照著做,就鼓勵他,並說:“把這個棒也插進去”。 2.把住孩子的手,幫他把插棒插進洞內,等他能插時,給他以鼓勵。 3.等孩子學會了自己插以後,就逐漸減少對他的幫助,並鼓勵他。 4.開始時,先用直徑約2.5釐米的插棒,等孩子做的得熟練後,再換成小一號的插棒。 5.用小的塑膠容器,在其中央挖一個比插棒大一點的洞。當插棒落進去的時候能發出聲響以增加孩子的興趣。然後再試用插洞板。 14 用3塊積木堆成塔     1-2歲 方法: 1.把六塊小積木放在桌子上,你用3塊積木堆成塔。你堆完塔後,讓孩子模仿你,把剩下的3塊積木一塊一塊地放上去,他每放對一塊,就鼓勵他。 2.用手指著積木該放的位置,只是口頭上對他說:“放在這兒”,並不動手幫助他。 3.拉著孩子的手,幫他把一塊積木放在另一塊上。誇獎他,並漸漸減少對他的幫助。 4.起初使用大些的積木,逐漸換用小積木。 5.為了堆起的積木不易倒,可用帶磁性的積木。 6.開始時用大積木(10釐米方塊)做堆積木的底,然後給孩子一塊較小的積木讓他放上去,第三次給他的積木比第二次的小一些,再讓他放上去。 15  模仿用鉛筆或蠟筆畫短線     1-2歲 方法: 1.利用鉛筆或蠟筆和紙。把紙用膠帶貼在桌子上,這樣孩子就不必用手去按壓紙了。你在紙上畫線,讓孩子照你的樣子畫。那條線可以是─或│。他畫的這條線不必與你畫的一模一樣,只要他畫了就誇獎他。 2.在整張紙上畫上一大筆,鼓勵孩子照著畫。你畫過一筆後,把蠟筆給孩子,扶著他的手,幫他也畫上一筆。連續畫幾次,並表揚他。等他學會了,就逐漸減少對他的幫助。 3.艘不拿蠟筆,用你的手指在紙上練習著畫,讓孩子也模仿你的動作,然後再用蠟筆畫。 4.如果普通紙不夠大,開始時可用報紙。起初,讓孩子用水性的簽字筆劃較好。 5.用粉筆與黑板、氈筆和畫具等讓孩子畫線,這些都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 6.把紙貼在牆壁上,讓孩子能站在前面畫線。 7.把小米等鋪在桌子上,與孩子一起用手指在上面練習畫線。 16 模仿畫圓的動作 1-2歲 方法: 1.為了讓孩子模仿畫圓,在紙上示範畫大圓的動作。 2.扶著孩子的手,教他用蠟筆畫圓的動作。一邊畫,一邊誇獎他。 3.在教他使用蠟筆之前,讓他先在紙上、麵粉上或沙子上,用手指練習畫圓的動作。 4.讓孩子描你畫的圓。然後再督促他自己畫圓。如畫的得好,你再圓中畫一個笑臉,作為鼓勵。 5.用一張大報紙練習手臂的動作。漸漸用小些的紙練習手和手指的動作。 6.讓孩子揮動手臂畫大圓。 17 兩分鐘內穿4個大珠子 2-3歲 方法: 1.用大珠子和兩端是塑膠頭的繩子做練習。 a.你拿著繩子的一頭,讓珠子從繩頭上穿入,用另一隻手抓住繩子的頭。放開原來拿繩子頭兒的手,讓珠子滑下去。 b.重複以上動作。這次讓孩子自己穿珠子,自己拿著繩子的頭。放開你的手,讓珠子滑下去。 c.幫助孩子用手抓住繩子的一頭。全部動作都讓他一個人做,把幫助減到最下限度。他做得好就稱讚他。 2.把繩子的一頭垂到桌子或椅子的外面。珠子一通過繩子就滑下去。讓孩子拉著繩子模仿垂釣。 3.如果這個課題太難,可以用中間有孔的大積木,用一根圓棍穿積木。 4.如果做不好這個動作,就把兩臂放穩在桌子上做。用粘著劑或膠帶把繩子的一頭粘在桌子上,或把繩子弄硬些。 5.用玩具代替珠子穿過去,如用有孔的積木與棒相結合。 18 用手轉動門把守 2-3歲 方法: 1.你用手握住孩子的手去轉動門把手,邊做邊說:“轉──轉”。 2.利用孩子玩“過家家”用的有把手的傢俱。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點心放進櫃櫥裏,要讓他看見。然後關上櫃櫥的門讓他把東西找出來。 3.讓孩子站在臥室等房間的門的附近,讓他開門找你。 4.讓孩子幫你開水龍頭、關水龍頭、打開屋門等。 5.讓孩子練習轉動音樂盒的手柄(用有聲響的玩具盒即可)。 感謝~樺樺媽咪分享

玩遊戲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2006年07月26日
公開
1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二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4.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三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感謝~樺樺媽咪分享

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2006年07月25日
公開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感謝~樺樺媽咪分享

感覺統合評估

2006年07月24日
公開
1

為什麼語言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原來孩子的語言發展跟口腔刺激有關係,樺樺不吃奶嘴也不喜歡啃磨牙器,也不會去咬手帕或是毛巾枕頭什麼的,口腔的刺激不夠,所以舌頭不靈活,也問了樺樺會不會有肯手指頭或指甲的習慣,我說哭泣不安的時候會,而這就表示口腔還需要刺激反應,建議家長可以多幫孩子按摩口腔兩側的臉頰,另外可以用紗布多幫孩子按摩牙齦,還有可以跟孩子玩扮鬼臉的遊戲,多多運動臉部、口腔肌肉,也可以跟孩子比賽誰說話說的慢,藉由慢慢的說話來矯正發音和確實的運作口腔肌肉。 追視力很差,這也就是她為什麼會極度不專心的原因,光和從樺樺說話的時候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當你在她說話的時候,她的眼神總是飄啊飄的,不會定在跟她說話的人身上,如果追視力不好,上課就不容易集中,這樣子念起書來容易事倍功半,而這一點可以多利用優樂園的跳跳樂來練習,讓孩子看著螢幕,練習追視力來追逐螢幕中不定時定位跑出來的地鼠,讓孩子來加強追視力。 大肌肉發展不夠(大腿和小腿的肌肉),問我們說樺樺在家會不會跳床啊跳沙發的,我們說會,但是都會叫她不要跳,評量師說這樣子難怪大肌肉發展不夠,他說其實小朋友的大腦會自動發展出需求,然後就會在孩子的行動中表現出來,樺樺會特別喜歡跳床,就是因為大肌肉發展不夠,所以就喜歡跳,可是被爸媽一限制,就不准跳,所以大肌肉發展不夠,才會在剛剛做測驗的時候,請她從小溜滑梯上跳下球池也不會用跳的,請她坐跳跳球,沒多久她就腳酸了,這都是很明顯的發展不夠,建議我們可以讓樺樺多爬多跳。 聽覺上面容易分心,因為她不會過濾聲音,所有的聲音她都照單全收,所以很容易分心,爸爸媽媽跟她講話的時候也不容易聽進去,很可能聽到電視或是外來的聲音就被吸引過去了,而改善聽覺分心的方法就是讓樺樺多聽音樂和故事CD,由以故事CD最好,可以的話,希望每天睡前都可以聽一片故事的CD,讓她可以專心在聽故事上面,久了以後就會知道如何專心在主體聲音上面,而不會輕易的被背景聲音給吸引走。 左右手不分的情況,一般說來,四歲的小朋友的大腦應該已經分化完成,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左邊跟右邊,而分不清楚的孩子會比較痛苦,因為每做一件事情就會考慮到底要用左手還是右手來做,所以做事當然變得比較遲緩而且猶豫,建議爸媽可以跟樺樺玩『舉右手』的遊戲,沒事就跟樺樺一起來比賽誰右手舉的高,誰有舉誰沒舉的來玩這個遊戲,另外可以讓樺樺多玩一些利用雙手一起做的遊戲,久了以後就會知道她的優勢手是哪一隻手,輔助手又是哪一隻手,就能很自然的完成分化狀態。而這段期間最忌諱的是學習彈鋼琴之類的需要雙手協調的才藝,因為已經分不清楚左右手了,千萬不要再去學這些容易混淆雙手的東西。 溝通能力也很差,常常會跟媽咪雞同鴨講,建議媽咪講故事的時候不只是單純的講故事,可以多用引導和問問題的方式來讓孩子說話,像是問說妳覺得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之類的問答。另外在孩子放學以後可以多問孩子有關學校發生的事情,讓孩子習慣於跟妳一起分享生活點滴,不但可以練習溝通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很好的親子相處模式。 前庭覺以及平衡感都不是很好,還有頸部的肌肉也發展不足,評量師問說樺樺以前有沒有坐學步車以及推學走路的車子?我們說都有,評量師說其實都建議最好不要,孩子可以多爬就讓他多爬,因為在爬行的時候,可以刺激許多的感覺,也可以訓練頸部的肌肉,當孩子自然而然的想學站的時候,他自己就會去捉握身邊的東西,這也是一種刺激,爬行的好處真的很多,它所能帶給寶寶的刺激和發展真的很多,可是很可惜樺樺錯過那個階段,所以現階段就是多鼓勵樺樺玩造飛機的遊戲,以及玩大球的遊戲,希望可以藉此來訓練頸部肌肉及刺激。 觸覺不太靈敏,也就是說沒有好好的刺激,這樣的孩子很容易依賴父母,喜歡擁抱,因為不太有安全感,建議父母可以多用不同材質的東西去讓孩子觸摸,然後擁抱的時候可以抱緊一點,當然是以不會弄疼孩子為前提,也可以跟孩子說我先用力抱你一下,再換你用力抱我一下,來多刺激孩子的觸覺。也可帶孩子去公園或沙灘,讓孩子脫了鞋襪在地上跑跳走,給予多一些刺激。 小肌肉發展目前看來是已經發展的差不多了,因為她的精細動作做的都還不錯,握筆也握的很正確,所以希望父母不要再去刻意訓練小肌肉的部份,把目標放在大肌肉上面,尤其會寫字以後千萬不要過度訓練孩子寫字,怕會傷及小肌肉。 學科方面的確是將樺樺教的很好,因為樺樺知道顏色、形狀、許多國字,甚至會說英文等等,但是就是感覺統合這一部份很明顯的不足,而這對將來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現階段對樺樺來說,學科已經不需要再補強,重要的是先將感覺統合這一部份整合好,有許多的資優孩子學科能力很強,可是還來不及長大或是發揮所長就已經受不了壓力自殺身亡,評量師建議我們不要太刻意去栽培學科部份,可以暫緩學科的學習,多讓樺樺去做遊戲來刺激她目前不足的感覺,也算是為將來的學習做好地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