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皮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小學生的晨光,親子都抓狂?

2011年09月08日
公開
42

原文轉貼自:番紅花の愛人日記 (本文節錄部分內容) **************************************************** 關於孩子上學前的晨光,有哪些事情是非做不可,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刪去的? 對我來說,小學生早上最重大的只有兩件事,一是睡飽,一是要在家吃飽。 其他任何會阻礙這兩件事的,都必須晾一邊。 大人長期失眠沒睡飽,會憂鬱會暴躁會免疫系統失調會去看精神科 長期沒睡飽其實是一件身心重大的戕害與隱憂 大人都受不了自己沒睡飽,正在發育期的孩子 正在每天學新國字新數學新知識的孩子,當然更不能長期沒睡飽。 而一個孩子每天要睡多久才夠? 依照國內小兒科醫師和國外期刊的研究,小學生一天至少要睡九到十小時才叫夠。 因此,我訂定孩子必須晚上九點半上床,十點入眠,七點叫起床的政策。 這樣孩子也不過睡九小時而已,僅達醫師建議的最低標。 孩子得睡飽,這部分我完全沒得商量。(連功課寫不完我都不准再寫!) 一個會摸的孩子,即使我提早叫他二十分鐘,起床以後他也是繼續摸 白白犧牲了寶貴的睡眠,卻沒有得到孩子早一點吃完早餐出門上課的代價。 很快我就放棄提早叫孩子起床的策略,並且認清了 孩子想快就能快,孩子不想快,就算你六點半叫她起床也是沒用的事實。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加快呢? 我決定這早上的三十分鐘,都要拿來吃飯,其他任何事都不重要。 孩子早上起床換衣服要換多久?那太浪費時間了 摸索出這個道理,我要求孩子們每天洗澡後上床前,就換穿明天的運動服或便服上床睡覺 冬天的時候,連明天的襪子都穿好在腳丫上,就這樣安安心心睡覺去。 這一招很有效。 孩子一跳下床因為看到自己身上穿得是學校制服或上課服,心境上已啟動成上課狀態 所以會直接走到餐桌就慢慢坐下來吃飯。 刷牙洗臉麼?吃飽飯再刷呀,那時飯吃飽、靈魂也醒了,刷牙洗臉的動作就快很多。 起床後這寶貴的三十分鐘拿來好好引導孩子吃早餐 氣氛好,什麼都好教。氣氛不好,罵再多吼再多嘮叨再多也是枉然。 有其他可輔助配合的方法,例如孩子遲到時,請老師務必給與孩子警戒或處罰。 協助孩子了解團體生活的守時觀念。 然後,就是放棄催孩子,讓她慢慢吃,讓她遲到,讓她知道你一點都不急。 一旦讓孩子看穿你比他還急還緊張,他很聰明 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用急,反正你會幫他看時間,你會催他。 一次兩次三次以後,孩子知道媽媽真的不會去幫助她們不遲到 而遲到也會受到老師的處罰,她們便會學著管理好這早上的三十分鐘。 當孩子好的行為模式建立起來以後,她們會變得更有自信。 她們不會怪你太嚴格,她們會知道自己過著是正常、有紀律、溫暖的生活 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 大人要知道進與退的界線,給與愛,給與耐心 給與不輕易妥協,給與雙方都能接受、也確實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當一個太過嘮叨、一直碎碎念或該抽離而依然兩手介入太多的母親 不僅欠缺效率,而且對孩子無所幫助。 現在,每當我又開始為某件事,忍不住要對孩子碎碎念的時候 我便會提醒自己:喔喔,教養走到瓶頸了,該獨處一下 思考其它真的有用的方法 碎碎念,代表親子雙方的疲倦、倦怠,與拒絕思考新方法。

沒有不受教的孩子

2011年07月13日
公開
46

管教孩子的原則――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文/林奐均 記不記得我的故事?六年前我們的家庭生活一團混亂,當時我每隔五分鐘,家裡就會有孩子尖叫或哭鬧,我們用盡各種辦法,打屁股、用貼紙當獎勵、用糖果哄孩子、叫孩子到浴室面壁思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但都效果不彰。 後來我們去美國幾個月,在美國期間,我們拜訪了一個牧師家庭。他們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是雙胞胎男孩。他們家看起來安詳、井然有序,孩子看起來愉快又聽話。我們第一次去拜訪時,還沒坐下,就注意到他們七歲的女兒從大家面前跑過去,這時牧師爸爸溫柔輕聲地對她說:「你先去洗手。」這個七歲女孩立刻回答:「好的,爸爸。」然後轉身跑去洗手。我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立刻對這個牧師朋友說:「請教教我,我現在要好好向你學習怎麼管教孩子。」這對牧師夫婦露出微笑,開始指導我們怎麼管教孩子,我們對他們真是感激不盡。 接下來,我要和你分享管教孩子讓他聽話的關鍵: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但所有的父母如果都能把握這個原則,就會在管教孩子的道路上,踏出成功的一大步。 你去觀察周遭一些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他們有照這個原則去做嗎?還是做法剛好相反,孩子使壞卻給他們獎勵?讓孩子使壞卻不必面對真正的後果,就等於在鼓勵這種壞行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父母如果對孩子的壞行為視而不見,或是只在口頭上斥責,對孩子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後果,不足以讓他們難受到想改掉壞習慣。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掉孩子不聽話的習慣,就需要仔細想一想,孩子使壞時,你要讓他面對什麼樣的後果。 一旦決定要用哪一種後果來管教孩子,在實施這些後果時,會需要應用下列三項重要的原則: 一、立即(Immediate)孩子不聽話就要立即讓他面對後果。 我們夫婦當初主要就是在這方面做錯。過去我會一直重複命令,每罵一次,看到孩子不聽或繼續使壞,就會更生氣。當我終於受不了時,怒氣就會爆發,把孩子抓來打一頓。當時家中經常會上演這樣的戲碼: 我坐在電腦前打字,聽到老大老二在臥房大聲吵架,我從電腦桌那裡對她們喊:「你們好好一起玩,不要吵架!」 我坐在電腦前,又向她們喊了三四次,越喊越大聲:「嘿,我叫你們不要吵架。」 最後我怒氣沖天,走到孩子房間,拉開正在吵架的兩姊妹,兩個人都打屁股。孩子氣我,氣對方,我也氣她們。一天又一天,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來分析一下我剛剛描述的情景,我當下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我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媽媽的命令,尤其是前面講的那七八次都不必聽,畢竟剛開始那幾次都不會有事。孩子從經驗中得知,媽媽剛開始說的那幾次都不算數,只有等她重複了七八次,音量大到一個程度,怒氣沖天時,她說的話才會算數。所以,我以前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我的話。 當我發現原來的管教方法錯誤之後,我決定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我把五歲的老大和三歲的老二叫來,神情愉悅地對她們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家有新的規定。從現在起,媽媽每次說什麼,你們就要馬上照著去做,如果沒有馬上照著去做,媽媽就會帶你去浴室,用木湯匙打你三下。了解嗎?」 信不信由你,兩個女兒竟然對媽媽的新規矩感到很興奮,可以一起參與讓她們覺得很高興。兩姊妹欣然同意,然後繼續玩耍。我走進廚房,準備餵寶寶吃點食物泥,餵到一半時,兩個女兒衝進廚房大聲嚷嚷,害寶寶不能專心吃食物泥。我對她們說:「不要進廚房,因為妳們會害寶寶分心。」兩個女兒就走出廚房。可是五分鐘後,她們又跑進廚房,跟之前一樣大聲嚷嚷,換作以前,我會說:「我不是已經告訴妳們,不要進廚房嗎?」但那天我改變做法,我放下食物泥,把寶寶留在嬰兒餐椅上,叫兩個女兒跟我去浴室。我先帶老大進浴室,叫老二在門外等著。我拿起木湯匙,冷靜地在老大的屁股上輕輕打三下,然後問她:「你應該記得自己為什麼挨打吧?記不記得我說家裡有新規定,不管媽媽說什麼,你都要立刻去做?因為你不聽話,還是跑進廚房,我現在要打你三下。」話還沒說完,就聽見三歲的老二在敲浴室門,大聲說:「媽媽,換我了,換我挨打了。」你看,孩子都喜歡參與家中的事,可不希望自己錯過! 我在《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說過,不管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訓練孩子。如果你不立刻讓孩子面對後果,就是在訓練他們不要馬上聽話。 二、一致(Consistent) 一致是指每天都一致,每次都一致,百分之百一致。孩子每次不聽話,就要立刻讓他面對後果。 什麼都不做,會比不一致的做法好。 這一點我常常沒做到,當我太累或太忙時,往往不會說到做到。結果你猜怎樣?孩子都很聰明,如果你因為太累或太忙,就說話不算數,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太累或太忙時,他們可以不必聽話。如果父母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時候讓孩子面對後果,孩子就會百分之百不聽話。百分之百的一致是指:放下你手上的事,立刻執行後果! 如果你正在講電話,就跟對方說你等一下再打過去。如果你手上都是麵粉,就立刻洗手,去執行後果。每次都要這樣做。 我們剛開始執行這套管教時,三歲的老二有尖叫的壞習慣,每次不高興,就會尖叫,震耳欲聾。所以我告訴她,她每次尖叫,我就會帶她去浴室打屁股。第一天管教時,我每隔三十分鐘就得帶她進浴室!一聽到她尖叫,我就放下手上的事,帶她去浴室打屁股。這其實是一種密集管教,想改掉這種壞習慣,就必須把家事和別的工作放在次要地位。經過半天的管教,老二終於改掉尖叫的壞習慣。 三、心平氣和(Kind) 訓練孩子立刻聽話的一大好處是,父母不會有時間累積怒氣或挫折感。@當你立刻執行管教時,切記要用溫和的聲音和關愛的眼神。 放下情緒。不要認為孩子使壞是故意沖著你來,他們只不過是還在接受管教的孩子。@每次我的怒氣一上來,就會在腦中重複一節聖經的經文,有時用來提醒自己,有時用來責備自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在上帝的定義中,愛不是感覺,而是態度和行動。當你準備管教孩子時,應該捫心自問:「我是不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還是輕易發怒,只求自己的益處?」問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冷靜下來,並且記住,讓愛作為管教的最大原動力。 不要讓孩子有罪惡感,不要去討厭他,把焦點放在教他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壞行為會帶來壞的後果。你只要執行後果就好,做完就去忙別的事。 我把前述這套管教原則稱作K.I.C.K.管教原則。管教孩子的時候,務必要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我們開始應用K.I.C.K.管教原則後,家庭生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家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變得不一樣。第一天管教時,到了晚上,我告訴女兒,我想在上床前有一段安靜的時間。我打算花三十分鐘朗讀一本書,兩個姊姊如果能完全保持安靜,就可以留下來聽。如果有人說話,就得上床睡覺。果真,女兒在這三十分鐘內,真的安安靜靜,而且快快樂樂。這是我們家多年來,第一次有一段幸福又安靜的時光。女兒經過一天的管教後終於明白一件事──媽媽說到就會做到! 本文摘自《沒有不受教的孩子――以愛為後盾的K.I.C.K. 教養法》˙如何出版社

快四歲的小皮

2010年12月20日
公開
53

真的太久太久沒有好好紀錄小皮現在的發展狀態了~ 似乎是上學之後, 只要沒生病日子就過得很快, 現在趕緊來補一下, 免得過陣子又忙到忘記嚕 *關於食:一日三餐, 無睡前奶 早餐喝牛奶160c.c.和一個麵包(正常大小)或其他接近同量食物; 小皮喜歡吃甜甜圈, 鹹燒餅(蟹殼黃), 還有蘿蔔糕等; 到學校後還會喝羊奶1瓶和早點心(水果一份) 午餐和晚餐大概都是一般大人吃的飯碗1碗(飯菜肉), 然後半碗湯; 小皮喜歡的菜色很多, 不挑食(青菜種類也不挑), 不太愛濃湯喜歡媽媽煮的清湯, 比較大塊肉類或是長纖維的蔬菜須剪刀事先處理, 這點還在繼續訓練中, 希望他可以早日進入到兒童狀態 水果中, 似乎最愛蘋果,香蕉, 其他種類不挑(奇異果和木瓜反應不太好) *關於衣: 身高108cm, 體重18+kg 因為腿比較長, 所以上衣目前買9~11號間, 長褲都買11號了; 小皮也是大腳一雙, 所以現在快要穿到19號的鞋子; 因為周圍幾乎沒有接近年齡的小男孩衣服可揀, 我除了外套會買麗嬰房或是儀大之外, 其他小皮身上多半是菜市場或是大賣場品牌(反正也穿不久); 每年必去百貨週年慶搶購六件1000元的日本進口衛生衣 *關於住: 1Y起自己獨睡一間房, 2.5Y起收嬰兒床換睡單人床 小皮的睡眠狀態很好, 晚上九點進房間, 陪他講完故事或是聽音樂後, 我們就離開房間讓他自己睡覺, 多半10點前一定睡著, 到隔天早上8點後起床(冬天則要睡到9點多); 比較讓我頭痛的是, 小皮不愛蓋被, 睡到半夜一定踢光光, 真不知該如何訓練這個? 進幼稚園後開始練習戒日間尿布, 3Y左右完成; 夜間尿布到3.5Y之後都不用了!另, 睡前必吃大拇指, 從出生沒幾個月後養成的習慣, 到現在還沒戒掉...但幸好只有睡前會吃個10分鐘, 睡著他就自己拿出來啦~ *關於行: 2Y後就沒有用推車, 到目前還是覺得他不耐走, 從家裡走到汐止火車站一圈回來就喊累連連, 唉~~ 很習慣汽車座椅, 可以從台北坐到高雄, 只是我還在後面陪坐, 很希望將來不久能讓他自己一個人在後座自得其樂, 而我可以回到老公身邊的副駕座 *關於育:注音37, 英文26字母都熟悉 暑假起開始學習注音符號(我教他), 現在已經可以自己拿書起來看, 拼音速度日漸加快中(我跟老公都感到驚喜), 很愛認中文字, 每看到不會的都要問; 尚未練習寫字, 數學開始學習5以內的加法; 記憶力和語言表達邏輯也更好, 可以自己描述故事或是生活大小事, 可以跟家裡老人家講電話聊天(所有人都懂他說什麼), 會自己發明怪名詞和怪遊戲, 自得其樂 *關於樂: 目前最愛積木和戰鬥陀螺(我們沒買, 都是他自己用小積木作的), 還有各類型汽車和變形金剛; 拼圖已經進入100片, 可以自己獨立拼完; 畫圖很糟糕, 看不懂畫啥, 顏色也使用得很怪異(沒有美感); 貼紙書類型的遊戲已經很純熟, 穿線類型的, 則還在訓練中 目前想到這裡, 先這樣吧~~

轉載: 學習障礙

2010年11月24日
公開
63

原文轉自: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學習障礙 藉以提醒自己, 要不時轉換角度, 多鼓勵小皮! ********************************************** 每一年女兒的學校開設關於孩子的各式課程,我都盡量抽空去上課、聽演講。今年,我再度參加學校的心輔行列,可惜前三堂講座我正好都有事,因此只有上週五去上了一堂「學習障礙」的課。 那天因為大家的問題很多,數度打斷課程,所以老師後面沒講完。不過,我還是頗有收穫。因為我以前只知道,學習障礙有「讀寫障礙」、「語言障礙」,聽完課程才了解,原來學習障礙有:閱讀障礙、數學障礙、書寫障礙以及非語文學習障礙。原來,我自己也有學習障礙(女兒可能也有),只是我之前一直不知道。 「學習障礙的特徵」: #視覺能力失常--比方寫字不成直線、不平衡、用色特大膽、畫畫時用的不是事物的慣用色。雖然視力正常,但常揉眼睛、抱怨頭暈。不喜歡抄寫、閱讀。 #聽覺能力失常--不注意聽,或是聽了之後要確認很多次。不喜歡討論、參與課堂活動。常常答非所問。喜歡大聲的聲音、或是自己講話也特別大聲,有習慣朝著聲音的來源歪頭或側耳。 #注意力失常--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注意力過度是指,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小地方地方無法移轉,比方看書時一直注意頁數...等等。 #記憶力失常--忘性過度、或是無法記住該記住的事情。 #空間或時間定向能力不足--在熟悉的環境中會迷路、沒方向感。無法確切掌控時間,對時間的認知力很差。 #學業表現困難--書寫、閱讀、符號辨認、運算、理解....等等能力與一般小孩有明顯差異。或是有「固著行為」,一直重複一個句子、一個字等等。 #動作活動失常--活動量不足、倦怠、不喜歡動、不會跑跳、繫鞋帶?肢體協調不佳、無法做出一般小孩做出的肢體動作。 #社會適應與情緒問題--這類的孩子都會有一些社會適應,與情緒問題,因為學習障礙常會帶來高度挫折,或是家長的誤解:孩子不用心、懶惰、不聽話等等。 其實回想自己的學習歷程,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出,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學習」的人。有的孩子是「聽覺」動物,聽覺特別敏銳,用聽的,比用看的效果好。有的人是動態學習,一定要親手操作、親眼目睹,甚至透過比賽,才能把東西記進腦袋。 所以,每個人的學習最佳方法都不同,只要找對方法,就能夠有效學習。一般說來,有學障的孩子智力都沒有題,學障的孩子比例很高,大約佔百分之五到十。世界上偉大的發明家,像是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新加坡總統李光耀、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很多都是學習障礙者,但並不妨礙他們發光發熱。 我自己在聽完這堂課之後,才恍然我也是個空間、定向像能力不足以及動作學習的學障者。我從小沒有方向感,常在住家附近迷路,好幾次我媽氣到抓狂,因為即使幼稚園和住家在同一個社區,我放學之後還是常常會找不到我家在哪裡? 直到現在,雖然女兒已經四年級了,我還是常在一天到晚去的學校中迷路,找不到我要去的教室。當年,我的高中同學都知道我的毛病,每次出去玩,一定要安排同學跟我同路回家。那天,上完學障課,我終於了解,原來,學生不會讀寫、看不懂數學題目,那種感覺,就跟我找不到路是一樣的! 我想我應該也有「動作失常」的問題,所以我不喜歡運動、不喜歡跳舞。從小我的體育就不好。高中時,百公尺我跑23秒,被老師喝令重跑,結果第二次跑24秒!球類運動一向是球打得到我,而我打不到球。踢毽子、跳繩我通通不行,更別提跳高、跳遠、吊單槓了! 我大學時體育課必修排球,托六個球就可以及格,但我說什麼就是托不過。因為體育課常讓我出糗,我便常蹺體育課。連續被當了兩個學期後,終於有一位老師發現我的問題,特地陪我放學後留下來練習。她很有耐心,看我動作抓不準,於是將托球動作細細分解,一次又一次的帶我練習,並請同學幫我。那一個學期,我每節課都辛苦、努力的一個人滿身大汗的在操場托球。學期末考試的時候,當我托到十個球、球沒落地,老師不但請全班同學給我掌聲鼓勵,並破天荒的給了我一百分!因為,她知道,我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面對學習障的孩子,首要的是「降低標準」。不要期盼他表現的跟別人一樣,只要他有進步就好。了解他、接納他,看到他的優點,體會他的挫折。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方法代替處罰。找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改善自信心, 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也可以另有一片天空。

轉載: 寫功課,不該是苦澀的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49

轉貼自 番紅花の愛人日記 寫功課,不該是苦澀的 “你至少不要讓孩子覺得寫功課,是一段那麼苦澀的時光或經驗吧。” 我總是對電話線的那一頭、萬分惱怒的妹妹這麼說,姪子都已經小五了,她們母子倆至今仍膠著在那每晚寫不完也寫不好的功課。親子相聚,夜正美好,可是他們完全感受不到。 除非是篤定孩子將來不在台灣升學,或者對於孩子日後讀哪一所高中大學皆抱持著自然隨緣的態度,否則我想,現下的父母很難完全不去在乎、不期待孩子的考試成績或分數,因為,我們的孩子仍然得面對著怪獸似的升學制度。而依照我們目前的經濟條件和國外年年飆漲的昂貴學費,以及希望孩子的青春期仍然能夠在父母的身邊完熟,我的Milla和Nana將來應該至少是會留在國內升高中的,她們的青少年時期將無所遁逃於這場辛苦的競賽,勢無法擋,但,關於那升學的無奈無情壓力焦慮,我堅決不讓它提早入侵到Milla和Nana的清新純粹童年。 既在乎升學競試,又要小學生寫功課有紀律而不苦澀,身為母親我該怎麼做呢。 這不是一開始就會有答案的。 這必然是孩子和父母依著自己的個性,搭著父母往年的受教養風格,又溶合了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特質,一路陪、一路修、一路調而走過來,這中間我經常迷路,但最後還是靠著黎明或深夜的獨自內省和思索,又回到適切的軌道。 家庭就像是一個太陽系,孩子和夫妻在各自既定的軌道上運行,彼此之間只有維持相對的平衡,這個太陽系才不會崩壞,才能在溫暖中各自散發光亮。”平衡”這個概念也適用在孩子的作業這件事,母親的手切莫不要伸的太長,以免慣了孩子的惰性,並滅了他的主動性。 孩子每一年都在成長演進,所以每個年紀的伴讀時光也會產生一些化學變化。 但對我而言,不管怎麼陪怎麼做,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我要很小心的避免讓孩子覺得寫功課是一件與母親共同的差事,我要協助孩子發展出寫作業的積極熱情, 並且,讓他逐年的、規劃出一套自我管理的紀律模式。 功課一寫就是六年,要是氣氛、方法和習慣一開始就搞砸,孩子與學業不歡而散事小,怕的是他未來的處事能力和態度也付之闕如,我們養孩子這二十年,其實是要讓他有一天離開我們身邊的翅膀,是夠硬夠成熟的,與孩子相伴的這二十年,是希望他未來的六十年,沒有我們,他也能夠滿足堅強、活的快樂活的好。 所以,孩子寫功課的時候,我看到的,其實不是評比或分數,我認為寫功課的核心價值, 是”熱情”、”紀律”、”效能”和”獨立精神”。捱在他桌邊、盯著他寫的漂不漂亮、寫的對不對,罵他批評他這種事我不做,如果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熱情給趕跑,後面的戲我自己實在很難唱下去。 至少在幼稚園階段,孩子的大小肌肉整個還沒發育完好的時候,他帶回幼稚園功課所寫的ㄅㄆㄇㄈ123,不論是多麼的歪斜扭曲,我從來沒有請Milla或Nana擦掉重寫過。每次看到朋友母親這麼要求著,我總是會不忍心的為他們的孩子請命,才五六歲的孩子對作業這回事正興頭熱著呢,他們也不是存心故意要散漫寫醜,實在是小手的肌肉都還沒長好,那些歪七扭八的字我怎麼看都覺得天真可愛的不得了,甚至好想裱起來當藝術品呢,去讚美中大班的孩子努力認真完成作業、給他們信心和熱情都來不及了,何必在此時打擊他的興趣和信心,當孩子的面責備他、還要他把辛苦刻下的那一筆一畫擦掉重寫? 當時Milla和Nana的筆勁和筆觸當然不成熟,可是,”信心”和”興趣”的建立,是我認為幼稚園時期最重要的寫功課精神培養。 我常想要是爸媽有留著我昔時幼稚園扭曲的字跡該多好,那一定是很質樸自然可愛的。何況這是個以電腦書寫為主的年代,字體的美醜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強大的被評鑑度,除非孩子寫的過於潦草或錯誤,否則把親子時間和氛圍,大量的花在擦擦寫寫的,我認為是很損失的。我寧可把時間省下來,和孩子好好的聊一聊腐乳空心菜和清炒空心菜所造成的口感上的差別,以及那發酵的腐乳,是來自於先人多麼可貴的想像力! 幼稚園的作業,我就是這麼平常心、純粹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有些幼稚園同齡的孩子很早慧、表現出很好的數理能力,Milla一直沒有什麼過人耀眼的資質展現,我也很心安,孩子是自己生的,資質普通、臉蛋秀氣, 身體健康我就很感謝老天爺了,畢竟人生那麼長,幼稚園該是拿來玩和拿來學規距的,那麼小孩子作業的美醜或算計能力,在我母職而言,一點都不重要。 到了Milla小學一年級的新鮮人生活,那時我和Vins是雙薪的忙碌父母,每晚萬分焦急搭計程車衝回公婆家接走孩子都已經是八點多過後的事了,關於孩子的功課作業完成方式,我又進入了新的挑戰。這可艱鉅多了!這個部份,容我在下一篇紀錄分享。 父母和孩子要怎麼樣才能夠不做”分數的囚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體現的,至少我自己就不是,在升學競爭的洪流裡,我和孩子要放下的,是比較,要體現的,是態度。 僅以此記下我孩子們的幼稚園書寫歲月,那沒有苦澀的時光,只有甘美可愛的回憶。

轉載: 傷心與傷害

2010年07月06日
公開
39

傷心與傷害 @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放暑假前的最後一個週五晚上,小樺的老公在即將開幕的串燒店裡舉行一場為我們露營夥伴「老爹」的慶生會。那天晚上,許多露營的朋友都到齊了,一方面為串燒店捧場、試菜,一方面也歡度一個狂飲之夜,大人、小孩都很期待。 週五早上,我與新的工作人員慧如一起到「媽媽play」大安店裡去整理東西,傍晚回到內湖。我開車直奔兒子的畫畫班,準備把一群一起畫畫的小孩,一起接去小樺老公店裡先吃些東西。 婆婆看我到了,就準備離開,走之前對坐在畫畫班門口邊看漫畫、邊等弟弟的姊姊說:「那妳等一下坐妳媽媽的車喔!阿嬤先回去了!」 當時我正好去洗手間沖個手,剛走出廁所門口,便看到阿嬤一邊低頭檢視自己的腿,一面很生氣的大聲說: 「喔!妳踢我喔!」 「我跟妳說話你不理我,你還踢我!」 然後很不高興的轉身離開了教室。 我見狀立刻厲聲問女兒: 「阿嬤提醒你坐媽媽的車,你該說什麼?為什麼不理人?」 她態度很不好:先是不回答,在我聲調提高之後,才勉強的說了一句: 「我知道了啦!」卻又嘟起嘴加了一句: 「哼!....討厭!」 這下我真的火大了。 前一天(週四)晚上,她在上作文課時,因為在下面偷看漫畫、屢勸不聽,被我叫到後面罰站時,也是說了一聲: 「哼!討厭!」 當天晚上已經被我嚴重警告,下一次再用這種態度說話,便喪失和我一起去上課(出門)的權利。(女兒很喜歡跟我一起去上課) 於是,我立刻決定,這一次,一定要確實執行她的懲罰。 我吸了一口氣、壓低聲音對她說: 「你今天晚上禁足。哪裡都不能去了。回家陪阿嬤吃飯。」 這下她發現事情大條了,立刻大哭解釋: 「那是因為阿嬤先戳我的頭,我不喜歡,才用腳踢她......」 這不解釋還好,一解釋我更覺事態嚴重:我本來以為她是生氣亂踢、不小心踢到阿嬤的腿,沒想到她竟然是故意伸腳去踢的! 「妳踢阿嬤?阿嬤辛辛苦苦騎著機車接妳上下學、載你們到處上才藝課,連打都捨不得打妳一下,妳竟然用腳踢她?而且是妳先不理阿嬤,她才伸手點點妳的頭。就算妳不喜歡這個動作,也可以用說的,怎麼可以踢阿嬤?」 女兒一看我生氣了,立刻哭得很淒慘的開始哀求、道歉: 「對不起,我錯了.....妳可不可以原諒我?我下次不會了...我今天晚上要去玩,我要去找磐磐(主婦的女兒也會來參加PARTY)......妳用別的方式懲罰我,我今天要去.....」 我搖搖頭,說:「很抱歉,妳今天晚上哪裡也不能去了。」 女兒見我不動搖,哭得更為慘烈,接下來的半小時,她簡直是哭得肝腸寸斷,不斷的哀求,哭到連坐在櫃檯的畫畫班主任都用臺語對我說: 「喔,看起來好可憐耶∼」 我只好苦笑著對她說: 「現在妳看她哭很可憐,將來換我哭的時候可沒人可憐我!」 女兒拼命哀求,叫我原諒她: 「為什麼妳不原諒我?」 想到「為孩子立界線」,我努力的控制我的情緒、盡量平靜的回答: 「妳知道做錯了,我已經原諒妳。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你今天晚上哪裡都不能去了。你必須記住,你犯了一大錯。對長輩動粗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接下來,我帶著她和弟弟以及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到了小樺老公的串燒店,然後送其他小朋友進去後,我帶著女兒回家。 不用說,整個過程她簡直是哭成一個淚人兒,幾乎哭了一整晚,想到就悲從中來、哀號一陣。為了同情她的處境,我特准她可以自由看自己想看的書,不必練琴、寫功課,但她仍然很傷心,做在餐桌前一邊吃飯一邊哭,看一會兒書也會突然悲嚎幾聲,到後來連阿嬤都為她求情: 「啊!她可能不是故意的啦.....沒關係,吃完飯我再帶妳去找他們.....」 我一聽,立刻嚴正阻止: 「媽!不行!妳千萬不能這樣做,我上完課會回來陪她。我今天也不去了。但是絕對不能因為同情她的傷心而違反處罰原則。」 我想到前幾天剛好看到「傷痛不等於傷害」這一章節。書中提到,很多父母在管教小孩時,經常因為害怕小孩「傷痛」而放棄管教、或是不敢管教。孩子的眼淚、怒氣雖然看起來傷痛、傷心,但是父母並不該因此心軟、放棄堅持。許多父母因為分不清孩子的「傷痛」並不等於「傷害」,因而犯下無法確立孩子規範與界線的錯誤。 我的一個親戚就是如此。孩子需索無度、亂花錢,每次回家如果父母不給,就摔門離開,讓父母懼怕孩子不再回來,因此不斷給錢,最後,孩子欠下一屁股的債務,搞得幾乎家破人亡。 我的學生中也有幾個上課態度不太好(不是頑皮喔!)的小孩,探問一下,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家長十分寵溺。不打、不罵固然不錯,但「愛的教育」變成了沒有原則,很多父母都很怕得罪小孩,對於「教養」這件事,越來越感到棘手。只要孩子一哭、一鬧,或是眼淚、道歉一出,父母很快就被融化、打動,於是孩子的行為就更加變得乖戾。 我很贊同作者「傷痛不等於傷害」這句話。作者回憶他肢體殘障的童年,幸好因為父母不怕他的眼淚,格外嚴厲的訓練他,讓他今天擁有強健的四肢。我自己回憶童年往事,的確也有很多當時覺得很痛苦,或是生氣、不開心的事,(比如爸爸不讓我們看電視、玩電動、不給很多零用錢、要求我們放學就回家等等)事後證明父母其實是對的。我感謝父母不因為當時我的憤怒而心軟,他們為我確立了很良好的界線,直到現在我還是受益而非受害。 當孩子跌倒了,我們要求他自己站起來;當孩子做錯事,我們要求他付出代價,這時孩子的眼淚,並不是因為我們傷害了他們,而是因為我們必須讓她知道有些事得含淚做、有些事不能做。 「傷痛不等於傷害」,這句話真的很重要。什麼是「傷害孩子」的動作、言語,什麼是因為需要為他確立界線而不得不有的傷心,做父母的,的確要分得很清楚啊!

轉載: 孩子就是我的Career

2010年06月29日
公開
47

最近經常收看這位板主的文章 她對生活的細膩體驗和對一雙女兒的教養態度 讓我覺得很佩服也很欣賞 這篇文章看後更是讓我心中有很多感觸... 但是, 這樣的選擇, 我一點也不後悔! *************************************************** 番紅花の愛人日記 - 孩子就是我的Career (中時嚴選好文) 身邊認識一些育有孩子的職業婦女,有時候是一大早揮別了親愛的孩子,帶著黑眼圈,遲疑的、愧疚的、不安的、掙扎的心情上了捷運後,坐在左右照鏡補唇蜜的妙齡女郎身邊,打開大包包裡的教養書或家庭旅遊指南,努力抓住這一點零碎的時間,為親子家庭生活補充一點母職的養分。偶而,這些辛勞偉大又可敬的婦女,會語帶無奈跟我說,真得好想跟你一樣,辭職回家帶小孩啊! 好友Fanny是美國名校MBA,手上考取有多張炙手可熱的國際金融證照,一心想要在華爾街大展身手的她,婚後也渴望要有個愛的結晶,卻因為先天性心臟病體質,被醫生宣判無法負荷懷孕生產的壓力與風險,夫妻倆只好耗費鉅資與心力,最後終於在加州透過合法代理孕母的方式,生下一個健康美麗的baby。 粉嫩脆弱的baby一落地擁在懷裡,Fanny立刻決定自此出走江湖、揮別老闆,放棄努力打拼到的白人世界一小片江山,她要回家親自養育這個得來不易的baby!(她可是打了好幾十針,歷經無數次的失敗與失望,銀兩也花了好幾百萬,才得到這個小天使的。) 我說,Fanny啊,你現在的年薪是300萬歋,未來一片光明無限可期,這兩年你怎嚜不請個可信賴的褓姆帶就好?你唸了這麼多書,在美國挑燈夜戰這麼久、拼了這麼多證照,最後卻當個全職媽媽,放棄前途似錦的career,這樣實在好可惜啊! Fanny溫柔笑笑說,不可惜啦,我把Baby當作是我的Career啊。這一樣是很精采的Career! 你想辭職回家帶小孩嗎?你在職場工作的時候,是否也掙扎猶豫懸念著,小孩現在一定在家鬼混看電視,要是我可以不用上班,親自帶、親自教養,那該有多好? 約莫是一個月前,一位文筆甜美的母親留言給我,她說,她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和環境,但是,獨生女兒今年夏天就要升小一了,她很想親身參予孩子成長的一時一刻,與孩子共同分享生活動人的每一個瞬間,她想問,童年如此珍貴,她是否該辭職回家、作一個全職母親? 非常土象,向來不帥爾輕言、隨意落筆的我,一直把這個大哉問放在心裡而遲未回覆,因為一位已婚的育兒女性是否要(該)辭職回家帶小孩,所牽涉的面向太深太廣,這裡面有經濟現實、有個人理想、有夫君之想法、有孩子對母愛的想望...等等,種種考量,實在是因人而異,很難有一個準則。每一個女人的個性和紀律性是不同的,每一個丈夫也對家有不一樣的期望,因之家的圓滿,很多女人要不要上班,常常必須是夫妻雙方的忍讓與協調所得到的努力的結果,我只能分享我的例子給這位心繫女兒快樂教養的母親格友,其它則有賴您自身的智慧的抉擇了。 我是在Milla小學三年級下學期、也是Nana一下的時候,經過與丈夫的多次長談,下定決心離開奮鬥許久的職場,抱著對陌生未來一股未知的恐懼,回家洗衣煮飯買菜做便當、洗廁所垃圾分類、開始認真簽聯絡簿看學習單。我常想,如果不是台北職場普遍對管理位階婦女的不體諒,很可能,我是不會離開職場的。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每個月辛苦之後,可以看到一筆新台幣入我的帳。每個月薪水這樣滾進我的戶頭,我看了很滿足很安心很有成就感。 但是,我的工作實在太忙了,尤其逢每年學校寒暑假,更是我最焦頭爛額的時候。七月我得忙著各百貨公司的換季Sale、忙著秋冬新裝的上市計畫和櫃姐的教育訓練、忙著即將來臨、如臨大敵的百貨週年慶(您可知多少女性為週年慶而摩拳擦掌、陷入瘋狂?),忙著補一整季業績的缺、忙著各文宣編輯和櫥窗換季的靈感、忙著辦show辦活動...,我總是忙得連一天都走不開! 每個寒暑假,我都陷在萬分濃厚的愧疚感裡,揮之不去,想到兩個女兒只能百無聊賴的窩在阿公阿嬤家,日復一日的看電視殺時間,我只能近八點再匆匆忙忙地坐計程車衝回去領走惺忪的她們,自責的心都碎了。 我常常想,如果我可以每天準點六點下班,或者,如果暑假我可以安排10天20天的假(不含星期假日),就像歐美人士一樣,雖然上班,也被容許被體諒留很多時間給孩子和家庭,我應該會選擇繼續留在職場,作一個樂在工作、也善盡母職的女人,選擇為家庭的經濟增添一副羽翼,減輕人夫的負擔。但是,我的工作真得不允許這樣的可能,老闆似乎沒有覺得,母親員工為社會養育未來的中堅,也是很重要的,老闆認為養育是你家的事,不是社會的事。 並且,如果我只有一個孩子,而不是兩個,我的想法很可能也不一樣,畢竟辭職回家帶兩個小孩,更符合成本效益。如果我只有一個孩子,也許愧疚感會低一點,也許我比較容易尋求其他折衷的養育方式,也許當時我不會辭職,會選擇繼續努力工作、坐領我的新台幣。 當然,這些”也許”如今對我都不具意義,沒有別的選擇,我就是辭職回家了,一晃就是兩年,Milla現在已經讀五下、Nana也升上三年級了。 因為是失去了一大筆薪水得以回家,為了避免損失擴大,所以這些日子,我要求自己是一個有效率、有績效的全職人妻人母。 Vins生活緊張壓力大,過去我們都是一起囫圇吞棗,各自匆忙解決,以致他的胃時好時壞,我人在職場其實對他的健康非常掛念,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今我可以讓他每天早晨,伴隨著薩洛的蕭邦琴聲,緩慢地吃ㄧ頓飽足護胃的養生餐,有一個全職人妻,他不再倉皇,可以很從容地去上班,這是夫妻精神慢活的奢侈。 兩個女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課業自我管理,這兩年也因為我備足了體力與她們周旋鍛鍊,因此日上軌道,雙方都很歡喜。我們有比較多的時間可練琴、讀小說、學著縫衣服,一起去買菜。至於學校功課也因為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開始穩定地維持良好的成績。每天都有下午茶,這張照片就是Nana放學後在天井灑下來的光線下,吃著自己雕花的愛文芒果和米果,吃完後洗個澡,就會滿足地伏案獨立完成所有功課,我完全不須出手或隨伺在測,連看一眼檢查都不必,聯絡簿直接簽名就好。母女都達到精神歡愉的奢侈。 這是我現下的人生,失去了一大筆錢,讓丈夫去打拼養家,但我成就了一些家庭品質,和四個人的感情滿足與健康生活。 我後悔嗎? 嗯,我不後悔,但說真得,有時候我會有點兒落寞。 而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去傾聽你內心的聲音,珍惜現有的生活,思慮就會清明了。說我們是家庭最重要的人並不為過,也許別人看不見,但我們心裡很清楚。 職業婦女也好、家庭主婦也罷,以認真努力、充滿愛的心,我們都是最了不起的。

轉貼:怪獸家長

2010年05月11日
公開
41

轉載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上星期一去錄好消息頻道「全家哈哈哈」,有一集的主題是「怪獸家長」。製作人看到我,劈頭就問:「像妳這樣很關心孩子的教育的媽媽,會不會也是老師眼中的『怪獸家長』啊?」 我想了想說:「應該不會吧?我跟兒子、女兒學校的老師關係都還不錯,最近幼稚園的園長還問我什麼時候有空去演講咧!」 我又想了想,其實,雖然我一天到晚勤跑學校、當義工,但說實在,我去關心的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女兒的班上我反而很少去,連跟女兒的班導師見面的次數也並不太多。主要是因為我兒子、女兒在學校的表現都很正常,沒什麼大礙,所以老師很少找我,我也沒什麼大事需要去麻煩老師。 這學期的親師會,因為我要上課,所以事先詢問了老師有沒有特別需要幫忙或討論的事項,老師說:「你家孩子都很好,妳如果有事,可以不用來沒關係。」所以,這學期我連家長日都沒去咧! 不過,我在學校當義工、借安親班教室上作文課時,倒是經常碰到一些所謂的「怪獸家長」。節目中整理出的怪獸家長有十類,我自己覺得比較常見的有: 一、把老師當貼身褓姆。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家長在抱怨幼稚園: 「早上來上學,老師連椅子都還沒搬下來!」 「不知道老師中午到底有沒有給他吃飽?怎麼下午一回家就喊餓?」 我聽了就覺得很不可思議:都五、六歲大的孩子了,早上上學時看到椅子沒搬下來,應該要主動幫老師的忙啊!怎麼反而怪老師沒整理好教室呢?中午吃飯自己要把握時間趕快吃飽啊!沒吃飽只顧著玩,應該教訓的是孩子,怎麼反而怪老師呢? 但是當我這樣表示完之後,那個家長就不跟我講話了,可能覺得我沒有站在抱怨學校的那一方吧?但是這樣的家長很多呢!我有一次就親眼看到,孩子放學忘了穿外套,家長到安親班接小孩時大發脾氣,把安親班老師罵得狗血淋頭。還有家長每天帶了一千CC的水,規定老師一定要盯著孩子喝完。這不是「怪獸家長」是什麼? 二、成績至上 很多家長很喜歡到學校去打探成績。誰考一百?誰成績很好、得到五育獎?班上有幾個一百、幾個九十?安親班老師只要指導孩子功課沒有檢查出錯誤,「害」孩子少一個一百分,家長電話立刻就來了。孩子在班上人緣好不好、學習態度好不好,家長一點也不在意,只關心孩子有沒有考一百?這種家長,現在也非常多,幾乎佔了「怪獸家長」的最大部分。 三、我的孩子永遠是對的 這類家長,只要老師提出孩子有一些問題,立刻就像刺蝟一樣,覺得老師是在指責自己。其實,家長、老師都是教育的一環,都是幫助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唯有「親師合作」,才能讓孩子更均衡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靠老師得知孩子在團體裡的表現,進而幫助他們改善缺點,順利成長。 有時候,家長有盲點:我們看不到孩子在家裡之外的表現,但是老師可以看得到。但是,很多家長只要一聽到老師提出孩子如何如何,就會立刻提出反擊,表示孩子在家裡很乖、不可能做這些事。於是,孩子在學校與家裡變成兩面人,老師拿他無可奈何,最後受害的,還是孩子。 四、教育該由老師全權負責 有一次開學日,有一個家長很認真的問校長,為什麼學校課後輔導不能延長到晚上八點?讓孩子吃完晚飯再回家?我在旁聽到時只有一種感覺:「不可思議!」這類家長認為,只要把小孩放在學校,就一切OK,回家只要讓他洗澡、上床睡覺就行了!他難道沒想過,孩子是誰生的?實在很誇張。 五、用高姿態面對老師 很多高學歷的家長,常常有這種態度問題。我曾經碰過很多醫生、律師的家長,把老師當成服務業,對老師態度高傲,不避諱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於是,這類學生都有個特點:上課態度不佳、嵥傲難馴。 我忍不住想要請問:「當你的孩子看不起老師時,老師要怎麼教導他?」 六、過度寵溺孩子 每班只有一個模範生、演戲只有一個女主角。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寶貝可以享受一切特權,得到最好的待遇,因此經常干涉班級活動:不論是送禮、或是高壓手段、運用關係,總之,要安排自己的孩子站上最好的位置。殊不知,這樣的寵溺孩子,不但讓老師困擾,也讓孩子過度嬌縱,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覺得,一個跟老師配合的好家長,應該要做到下列幾點: 一、有同理心 很多家長非常自我,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從不去管老師也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要照顧幾十個小孩」的人。所以,一碰到老師就一直談自己的小孩;一有問題就打電話;不管老師也要休息、也要家庭生活,一講講個不停,造成老師的困擾。 我覺得人是互相的,老師也有疲累、發生狀況的時候,所以家長如果可以多體諒對方、瞭解對方,處於互相關照的立足點,才是一種良好的互動方式 二、適當的溝通方式。 很多家長不明白,老師每天業務眾多,除了要教書、改作業,還要應付學校種種政策,以及跟家長溝通、聯絡。因此,如果有較麻煩的狀況要談,應該先跟老師約好會談時間,這樣才能讓老師專心和你溝通。 另外,聯絡簿、作業簿都是要呈給學校看的,很多家長喜歡在聯絡簿上大剌剌的批評老師教學,自以為是很好的溝通方式,殊不知這往往讓老師下不了台。像我曾經對月考考題有一些意見,但是我並未寫在聯絡簿上,而是另外寫了一封信解釋我的看法和建議,轉交出題老師,後來就獲得很好的回應。跟老師溝通,記得給彼此台階下,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不需要爭輸贏。 三、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他的老師。 有問題,私下找老師會談,但是避免對著孩子議論老師。妳讓孩子不尊敬老師,之後受害的,是孩子自己。 四、虛心接納老師的意見。 當然,老師不一定都是對的。但是,在老師提出對孩子的建議之時,也不妨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孩子,冷靜想想、仔細觀察,雙方一起努力,解決孩子的問題。 五、主動幫忙 學校有校外教學需要愛心媽媽時、班上需要推選家長委員、代表時,請不要吝於舉手幫忙。人都是互相的,妳多幫老師一點忙,他當然也會樂意多關照你的孩子。可別小看這些小小舉動喔!這都是建立親師關係的好機會會,要多多把握喔!

轉載: 管教與體罰

2010年04月15日
公開
43

轉貼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 今天去錄好消息的「全家哈哈哈」,談的是「體罰」。(喔!對了!今晚會播出「創意做功課」下集。) 很多讀者都曾經問過我:「妳會不會體罰孩子?」 雖然我讀過很多教育相關的書籍,也知道教育專家提倡「不打不罵」教育,但很抱歉,我要在此很誠實的說,這一點,我承認我的修養很不夠,我完全做不到。 在生養孩子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由懷抱著最初「不打不罵」的理想,到最後「又打又罵」的實況,我嘗試過盡量控制我的怒氣,也試著尋找各種制止孩子頑劣行為的解決之道,其中當然包括溫言勸說、耐性懷柔......一直到訂定處罰規則:罰站、打屁股、打手心、勞動服務....以及火冒三丈時的劈頭大罵及抄起「傢伙」亂打一通。 但是,如果妳問我,「體罰是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 我仍然要說:「不是。」 雖然我曾經體罰孩子,未來也不敢說我不會再體罰孩子,但我仍然認為,「體罰」絕對不是「唯一」」管教孩子的方式,也不是一個「可以依賴」的方式。 重點在於,這個「罰」是不是真的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知不知道為什麼被罰?服不服氣被罰?以及被罰後面的愛與管教為何?該怎麼罰,其實有年齡及個別差異。還有,罰了之後,你要花更多的時間,安撫孩子、重新說愛與道理。 很多人都說,我們這一代全是被打大的,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也有很多新聞告訴我們,很多被打大的孩子,最後殺了爸爸一點悔意也沒有。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管教背後的愛與傳達,以及你跟孩子之間的「親情存款」夠不夠。國倫牧師則認為,如果要罰,與其在重複犯錯後、父母盛怒下處罰,不如一犯錯就立刻先罰,這樣的罰才不會失了方向。 我個人覺得,孩子在三歲前,「體罰」是無效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在很「生理功能」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還是「野蠻人」時期,最嚴重的懲罰就是「帶離現場」與「忽略行為」,這兩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三歲以上,進入「半文明」階段,但此時他的時間概念不清楚,所以處罰只有「當下」有效,時間不能拉長,也不能今天算昨天的帳。五歲至八歲,是我個人使用體罰最「頻繁」的時期(也是他們最容易惹毛我的年紀)此時我曾經試過罰站、打手心。八歲以上,孩子的規矩通常已經養成,大部分的時間只要好好說即可,不太需要用到罰則了。 而且,通常惹怒我會動用到「家法」或「處罰剝奪某種權利」的,都是「態度」問題。比方已經說過很多次的累犯(姊弟倆互相動粗)、態度惡劣(自私、沒禮貌、不耐煩)、明知故犯(不遵守已經訂定的看電視、做功課等規範)等。 不過,今天談起此話題時,因為有來賓提到「罰跪」,我倒是突然注意到,我自己從來不曾這樣罰。對我來說,打巴掌、罰跪、在大庭廣眾大聲斥罵小孩,都是屬於「辱罰」的一種,這種帶有「侮辱人格」性質的懲罰,在我家是絕無僅有的。我覺得讓孩子失去自尊比皮肉之痛嚴重許多。所以我處罰或責罵孩子一定在家裡(家人之中),除非是極熟的朋友,否則在外面我一定會拖到廁所、車上或是無人的角落去。不論怎麼罰,我認為維持孩子的自尊很重要,我不會讓我的孩子覺得「受辱」。 其他諸如不小心打翻東西、掉東西那些都是小事,另有一套勞動服務的規定辦法,通常不太會引我生氣。 比方,六歲的兒子前幾個禮拜在上小提琴課時,因為上課耍寶結果不小心把弓給折斷了,回家來一邊哭、一邊自首---反正早晚媽媽也是會發現的--- 我問他:「你哭是因為弓斷了,還是怕我罵你?」 「都有∼嗚嗚嗚∼」 「好,沒關係。我不會罵你。不過雖然你不是故意的,但因為我已經提醒過你不要玩弓、會斷,你沒有聽進去,所以你還是要負責任。一支弓1000塊,你出一半500。」 上次姊姊把足球弄掉,也是比照辦理;第一次弄掉自己出一半,第二次再掉就自己出全部。(他們姊弟有過年的壓歲錢大約兩千多元。) 「我不要......我不要花錢.....」兒子哭的更大聲了! 「不要花錢也可以,那就連續倒兩個禮拜的垃圾,或是用抹布擦三層樓的樓梯五次。」 「還有第三個別的可選嗎?」 兒子不哭了,竟然開始討價還價。 「沒有了!」 於是他開始每個星期三擦樓梯,至今擦了兩週,還有三週,繼續執行中。 目前,我們家的犯錯管教方式,以「剝奪權利」為最大宗。也就是取消去媽媽PLAY讀書會、睡前故事、PG出遊、看卡通、玩遊戲等等他們喜歡的享樂。 我後來不再打手心其實是有兩個原因: 有一次,兒子調皮搗蛋我威脅他要打手心時,他竟問我: 「你先告訴我會打幾下?」 語氣中大有「忍一忍皮肉之痛」就可以繼續為所欲為之意,令我大為吃驚,發現此法已經不奏效,從此好一陣子沒有再執行「打手心」這個懲罰。 至於女兒,前兩天則是突然偷偷的對我說: 「媽,我跟你講個秘密。上次你在哈爾濱不是拿衣架打我跟弟弟手心嗎?我跟你說,其實旅館裡的木頭衣架打手心不痛耶!」 「........那是因為我沒有用力!」 老媽我氣得翻白眼。 「你下次要不要再試試?」

轉載:當家裏多了老二

2010年01月08日
公開
41

最近, 幾個96/02家族裏的媽媽都添了老二 我閒逛她們家網站的同時, 也發現眾家多少有點這個問題 在此分享這篇文章, 希望大家都開心度過這段時間~ ******************************************************** 當家裡多了老二..... @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原文照片豐富, 建議閱讀原文更有感觸) 最近,「媽媽PLAY」裡許多媽媽們,都添了老二,今天下午我閒來無事,陪著兒子去參加「幼兒繪本讀書會」,看到當初滿地亂爬、牙牙學語的老大們,突然都多了個弟弟或妹妹,一方面覺得有趣,一方面也不免感嘆時間過得好快啊! 一年半來,當初熱中於討論母乳、副食品、寶寶用品的媽媽們,現在都開始交換起教養問題、尋找幼稚園等不同的話題來了。當然,另外還有一個很困擾人的問題,那就是---當家裡多了老二...... 很多教養書裡,都談及老二出現時,老大的很多情緒反應:嫉妒、吃醋,甚至行為退化的狀況。我很幸運,我生老二的時候,這些狀況幾乎都不曾發生。今天下午,我跟一些媽媽小聊了一下自己當初生老二時所採取的一些小小、不同的作法,回來想了想,或許我應該把它寫下來,也讓其他媽媽可以順便參考。 首先是懷孕時,我盡量讓女兒能夠提前瞭解,即將有一個寶寶會在未來加入我們的生活。然後,在懷孕期間,我盡我所能的,將未來會有的變化,提前先處理好 。 我的老大跟老二相差三歲四個月。懷老二時,我還在壹週刊上班,我婆婆在我家另外幫我小姑帶她一歲的兒子,所以一方面為了不要讓婆婆一次帶三個小孩、太過勞累,一方面也避免老大在弟弟出生後,淪為電視兒童,所以當時我決定讓即將滿三歲的老大,去幼稚園念幼幼班。(老大在念了九個月的幼兒園後,我決定自己帶她,直到五歲才再度念大班,此段詳情請看「五歲再上幼稚園」。) 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記得,年幼的孩子一次只能一次適應一件事!所以我按部就班的先讓女兒在我懷孕中期完成離乳,然後在老二出生前五個月,就先帶她先適應幼稚園。因為,我不希望在弟弟誕生後,才帶她去上學,讓她有被媽媽拋棄的感覺,或者覺得是「弟弟」害她得去學校。 第二件事,就是我嚴禁所有家中成員說一些類似:「妳再不乖,等媽媽生了弟弟就不要(愛)妳了!」這類蠢話。凡事有外人這樣說,我一定會當面加以駁斥:「阿伯是亂講的,媽媽永遠都最愛妳!」我也不喜歡朋友再得知我懷的是兒子時,對我直說恭喜、恭喜,我總是說,其實我比較喜歡女兒。為的就是要讓老大知道,媽媽仍然最愛她。 生產當天,我讓先生和老大一起陪我去醫院。整個生產過程,她都守在病房外,(我是剖腹產)不肯離開,我也交代先生不要強迫她回家,讓她陪著我。所以,她是揮著手看我進手術房,也是跟先生一起看到剛出生的弟弟,以及媽媽推出產房、戴著頭套、憔悴不堪的模樣。雖然,躺在病床上的媽媽看起來有點不一樣,讓女兒看著我的眼光有一點陌生,但我可以跟握著她的手、和她說說話,讓她從頭到尾都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媽媽決不會因為新生的弟弟而拋下她。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我跟她詳細的解釋了我暫時不能回家的原因,因此她很乖的跟著阿嬤回去。(不過,後來聽說,她堅持要跟爸爸睡在我的大床上,不肯睡阿嬤房間。)第二天一早再來看我(我生老二隔天就是除夕,學校放假)。此後的每一天,她起床後就來醫院看我,跟我一起吃早餐、午餐。甚至午睡時,我也讓她擠上病床,睡在我的身側。我住院八天,女兒天天都來報到;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病房太無聊,還是媽媽穿著病院服看起來怪怪的,她每次要回家時,都是頭也不回的走掉,反而讓我很難過的紅了眼眶,心裡好失落。 回到家後,為了不讓她覺得生活有什麼不同,她還是睡在媽媽右邊的老位置,弟弟則睡在我的左邊。晚上,我還是保持著每天和她講睡前故事的習慣,即使是弟弟正在吃奶,我也躺著讓弟弟一邊在胸口吃奶,一邊拿著書和她講故事。說起來很貼心,女兒反而經常會體諒弟弟要吃奶,自願換邊睡,或是配合我的姿勢聽故事。 產後坐月子期間,沒有意外的話,幾乎都是阿嬤或爸爸給弟弟洗澡,而我跟女兒一起洗澡。每天那段時間,是我們唯一且珍貴的獨處時間。我給她洗澡時,她會告訴我學校的事、她今天做的事,而我則會很認真的傾聽。我覺得,在有了老二之後,每天給老大一小段獨佔媽媽的時間,是很重要的!每天洗完澡,我照例再為她擦乾身體時,都會問一句:「桐桐,你覺得媽媽最愛誰?」女兒總是咧嘴很有信心的回答:「我!」而我也會用力抱住她親吻:「答對了!」 這個「最愛你」的保證,在當時,真的很重要!絕對不要吝嗇去保證這件事!(也不用擔心『不公平』的問題,還是嬰兒的弟弟,要到三年後才會問同樣的問題啦!屆時,只要在私下維持同一答案,而在兩人都在場時改說:「一樣愛啦!」就可以了!) 最後一件事,就是,要請媽媽記得,除非發生性命攸關的事情,絕不要因為老二去斥責老大。媽媽們一定要記住,當老大飛撲往床上躺著的弟弟,看起來一副要把小嬰兒壓扁扁的時候,千萬忍住嘴巴裡的那一句:「小心!妳會壓到弟弟(妹妹)!」放心,以他們的體重,嬰兒頂多只是暫時停止呼吸,壓不死的! 更不要覺得奇怪,為什麼「天堂有路妳不走,弟弟(妹妹)躺在哪裡你就非要從他身上過!」雖然我至今不知道這是個什麼道理,但據我的經驗所得,每家的老大小時候好像都是這樣,但卻也從來沒有聽說哪個老大把弟弟妹妹踩死的!所以,那句:「旁邊那麼寬你為什麼非要從他身上跨過去不可?這樣很危險!妳會害他受傷你知不知道!」就趕快收起來吧! 這一點,我的確是貫徹得非常徹底。就連有一次,女兒為了逗弟弟笑,用一個塑膠杯不停的用力蓋在地上、發出聲響,結果後來一不小心,把弟弟的大拇指削掉了一塊肉,血流入注,我也沒有罵過她半句。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姊姊愛弟弟,這就夠了!小小皮肉傷,只要不危及生命,那個笨小子將來長大根本就不會記得!比起手足之情,這又有什麼重要呢?。 所以,從弟弟回家那天開始,我一直提醒自己,絕不因為弟弟而讓姊姊挨罵。反而經常對才三歲多的她感到很抱歉:因為媽媽要照顧弟弟,而犧牲了很多陪她的時間,她經常要默默的等待媽媽忙完,才有時間跟她玩個遊戲、看本書。而且,偶爾也會因為弟弟,會受到阿嬤的斥責,這讓我更加心疼。 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在老二出生的那一年,女兒完全沒有「老二症候群」,她一直信心滿滿,覺得弟弟根本不是對手,她在媽媽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極為鞏固。所以,她從來不會偷打弟弟、嫉妒、吃醋、搶著要抱抱,行為退化也沒出現,適應極為良好。 而那個傻弟弟呢,也在眾人的呵護下長大。雖然媽媽少幫他洗了幾次澡、抱他時間也不如抱姊姊的多,但他多享有了姊姊的愛,倒也十分快活呢!

轉載: 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孩子

2010年01月06日
公開
47

轉載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 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孩子 @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前幾週我錄了許多GOOD TV的節目,因為有格友詢問,我把主題與播出時間寫在這兒: #GOOD TV 15頻道 全家哈哈哈節目 1/6(三)、7(四) 20:00 全家露營樂 1/9(六)15:00 讓孩子從性別發揮優勢(重播) 1/18、1/19 20:00離婚太容易、後悔來不及 另外,有網友談及「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的問題,我剛好曾在「全家哈哈哈」節目中討論過,可惜節目好像已經播過了,當時專家和牧師都講得很好、很有道理。我在這邊大略重述一下: 一、不適當的場合,盡量避免帶小孩前往。 比方說,成人演講、注重氣氛的咖啡廳、不適合帶小孩前往的聚會、需要安靜的場合(比方探病、醫院)、事先知道需要久坐的場合......等,明知道小孩無法在那樣的場合維持安靜,卻還是硬帶孩子去,那就是大人的過失。 我曾在一次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的演講場合,看過這樣的家長:明明演講單上已經註明「這是一場講給大人聽的演講,不適合孩子參與」,而且場外還特別排有愛心姊姊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卻還是有人放任孩子進入演講廳,在裡面亂跑、上台、打斷朱校長的演講。最後那位家長卻還有臉提問:「像我兒子這樣活潑好動的小孩,管也管不住,是不是比較適合念森小?」聽了真令人感到很無力! 二、無法避免的場合,事先做足準備: 雖說帶著小孩實在不適合參加需要久坐的酒席或飯局,但有時候免不了有些家庭聚會、親朋好友,需要帶小孩去參與或是見見長輩。那麼,這時「事前的準備」就很重要。 1.儘量選擇坐在包廂、或是鄰近廣場、花園、走道等不容易打擾到別人的位置。 2.帶一些能夠打發無聊時光的玩具、書籍、遊戲、或是畫筆。 這一點國外餐廳(歐美日)很多都做得很好,上餐前一定會送上一份蠟筆或塗色畫紙,讓小孩不至於無聊。以我來說,我一定隨身會帶好筆和故事書,讓他們至少在餐後可以多坐上一小時的時間不會吵鬧。 三、事前約法三章。 如果能保持安靜、不打擾別人,可以得到獎勵;如果違反,則會招致什麼樣的處 罰。 以孩子最常碰到的「吵著要買東西」為例,通常我都會在出門前先跟他們講好,今天的「參觀」行程結束後,一人可以選一樣紀念品或多少價錢以內的小禮物;多了沒有、吵也沒用,反而可能什麼都沒有。 又比如孩子能夠安靜的等我工作結束、或是完成採購,我也會答應讓他們進便利商店選購一個小零食。賞罰分明通常都很有效果,只是大人記得一定要遵守承諾,這個約法三章才有效力。 四、處罰 我覺得牧師說的很好:只要過往的「經驗質」夠,孩子會在父母嚇止時,停止不適當的舉動。 白話一點的意思就是說,只要小孩任性行事被嚴厲罰過,而且這個處罰是他很在乎的處罰,那他下次再瀕臨犯錯邊緣時,只要稍稍提醒,他就不太會重蹈覆轍。 這個處分可以是剝奪某些權利、或是取消某些福利、或是一些體力勞動。當然,也有些家長選擇體罰。有四個兒子的國倫牧師說,他傾向於「剝奪權益」,比方取消電視、電動時間,不准出去玩.....等等。 而我,老實說,是「體罰」及「剝奪權益」兩者並行。通常我經常給的罰則是「罰站」、「一星期不准看卡通」或是取消原本要給予的獎勵。 但偶爾也有例外。上個月,我阿姨從福州回來和我們吃飯,因為她很想念我家兩個小孩,所以理所當然是全家一起聚餐。那天,我帶了書、也帶了紙筆。但兩個小孩完全就是個無法控制,不但跟我表妹大聲吵鬧、嘻笑,還不停的鑽來鑽去,實在丟臉丟到家!我不但無法阻止,甚至連拉都拉不住!屢勸不聽之際,我決定祭出最嚴厲的家法:「衣架」伺候! 追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那一陣子我比較忙,「剝奪權利」因我不在家而無法貫徹執行(阿嬤會通融給看卡通),他們一點兒也不怕!再則,我覺得兩個小孩已經大到可以瞭解受罰原因,因此,我決定來一點「狠」的。起先,我警告了半天,兩小還不相信我會打人,直到脫光了屁股、趴在浴室門口,還覺得有趣,嘻皮笑臉的一點兒也不怕。直到屁股上挨了重重的第一下,笑容才頓時僵在臉上。 等我的衣架第二次落下,女兒的眼淚已經掉了下來。兩小開始跟我道歉、討饒,但我都搖頭否決,堅持把處罰全部執行完畢。重重的五下屁股,可是「貨真價實」,套句小時候我媽說的:「不痛我打妳幹嘛?」於是小的一邊跳腳痛呼、大的一聲不吭,各挨完五下之後,才擦臉、睡覺。為娘的我雖然心中不忍,但還是冷著臉重申一次我體罰的原因,並強調下一次再犯「加倍」!然後,才各親一下去睡覺。 想當然爾,這次的教訓很驚人,兩個小孩接下來數週在公共場合的表現都「相當理想」。 寫這個經驗,並非我主張體罰。當然,體罰是一個等而下之、最後的手段,絕不是一個應該依賴的方法。但我認為孩子犯錯時,「懲罰的經驗」絕對是必要的,如果今天我能夠花時間執行更好的處罰(而非體罰),那當然更好,但某些時刻,該罰絕對要罰,絕不能因為「沒時間」處理而忽略過去,造成教養上的漏洞。放任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沒有矯正,將來一定會造成行為、品格上的缺陷。 五、如果孩子真的干擾到別人,立即制止、致歉。 通常,如果是我的孩子干擾到別人,不說二話,我會立刻致歉。我認為,不管孩子再有理由犯錯,錯都是錯,自己先摸摸鼻子道歉再說。比方坐車時孩子踢到別人、吃飯時吵到隔壁用餐者、在交通工具上聲音太大、在賣場奔跑....,除了立刻管教自己的孩子,當別人有怨言時,趕緊說聲抱歉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它可以讓別人心理舒坦一點! 六、如果別人的孩子干擾到我,先禮貌制止,無法溝通則找大人。 即使是跟青少年起衝突,我也還是認為「無須對罵」,如果可以有禮貌的制止孩子不適當的行為最好,否則應該選擇跟大人溝通。罵小孩,尤其是小小孩,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更遑論可能有「以大欺小」嫌疑!孩子的無禮和粗魯,其實大部分是大人教養的缺失,無須跟小孩一般見識。 以上是我的觀感。而我家小孩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自從經過兩次衣架伺候之後,已經到了大家皆說「讚」的程度囉!

轉貼: 獨生子女的教養3

2009年12月17日
公開
48

(轉載)獨生子女的教養3 當我們同在playgroup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2008/08/13 如何讓孩子有遊戲、有玩伴,還有經驗豐富的媽媽彼此分享帶領活動?吳孟樺和一群媽媽們用心經營的playgroup(遊戲團體),提供了很棒的經驗。 「幫自己找動力,多帶晴晴出門玩」,五年多前這麼一個簡單的念頭,讓專職媽媽、在開南補校兼課的吳孟樺為自己以及當時快兩歲的晴晴找到一個愛、遊戲與歡樂的平台──playgroup(PG,學齡前幼兒遊戲團體)。 playgroup是親子固定生活的一部份 吳孟樺回想,她在褓抱餵晴晴母乳時,就會揹晴晴出門和其他媽媽聚會。但剛開始的媽寶聚會是為了媽媽自己,彼此傾吐、交換哺育的喜樂與憂愁。但寶寶慢慢大了,母乳停了,還需要其他重要養分來長大,例如需要遊戲也需要玩伴。 當得知一位家住中和的母乳媽媽吳秀芬要組PG,吳孟樺決定把握機會,帶著晴晴探索這個全新的玩樂經驗。 「帶領人的風格對PG影響很大」,吳孟樺指出,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這個PG是要玩真的,很有計畫。帶領人吳秀芬為了讓這個PG能走得長,表明不能想來才來,活動也不等人,「她對遲到的人有時真的會給臉色看,她要媽媽們把PG當成固定生活的一部分」。 帶給孩子不同的體驗 PG頭一年由媽媽們排了輪值表,來負責想每週一到兩次的聚會地點和活動,比較像在暖身和為未來運作打基礎。期間有進有出,後來有五對親子留下,小孩剛好都是女生而且年齡相近。此時小孩彼此熟悉,對每個媽媽有了感情和信任,PG日就開始輪流到每位媽媽家,把小孩留下交給輪值的媽媽老師來帶二到四個小時的活動。 「不同的媽媽可以給孩子的東西也不同」,吳孟樺說。除了設計給孩子的活動從唱唱跳跳、說故事演戲劇、創意美勞到捏麵糰烤餅干等不盡相同,每個媽媽對生活習慣的態度和要求也不同;有人嚴格的,有人散漫。孩子的彈性比大人大,似乎很清楚到誰家就要表現什麼樣。倒是媽媽們在PG必須努力學習相互尊重和包容,自己必須做調整,也會有一些改變。 大人可以和孩子「亂亂的玩」 吳孟樺形容自己喜歡做事、對玩樂並不熱衷。孩子玩家家酒來找她點餐,一次、二次她還可以配合,第三次就失去耐性。後來有一次PG親子相約到新竹海邊玩。「那次玩水的經驗給我很不一樣的刺激,原來大人可以這樣放開的跟孩子玩,小孩也很需要『亂亂的玩』」。 當天有位媽媽帶著小孩往海裡衝,整個人沙呀水呀笑啊,非常瘋狂。連向來不愛玩水的吳孟樺也被帶動,拉著晴晴往水裡跳。全身溼透的晴晴後來還仰躺在沙灘上,雙手上下畫著,雙腳來回擺著,快樂的嚷著「我是個沙天使」。 要學會面對和處理問題 當孩子在PG發生爭執或問題,媽媽們通常要孩子去溝通、去解決,孩子也發展出解決默契,比如當爭執不下時,她們會說「誰家誰規定」,紛爭就過了。然而發生傷人等嚴重問題,媽媽就必須及時介入並明確妥善處理;若反應不當,PG可能會很難玩下去。 例如晴晴有一次把玩伴咬傷,視女如命的媽媽當下變臉。吳孟樺立即要女兒道歉,給予嚴厲處罰──不能玩了,帶回家。接下來幾天,哪裡有小朋友,她就帶晴晴去,只能看不能玩。到了PG日前一晚,她跟晴晴說,「我還是不確定妳可以做到和小朋友好好相處?」女兒開口,「我可以,媽媽帶我去」。吳孟樺隔天主動告訴那位媽媽自己對這件事的處理,那位媽媽不再追究,晴晴也從此沒有咬過人。 把PG美好經驗傳出去 晴晴PG的女孩們先後上了幼稚園,五個媽媽陸續生了老二,到現在大大小小仍經常玩在一起。吳孟樺的老二雯雯從去年開始也有自己的PG。幾個月前,媽媽們決定開始讓老大們每隔週五晚上輪流到家裡過夜,五個女孩也開始「睡衣派對」新遊戲的集體體驗之旅。 在PG,小小孩們可以經驗到的遊戲活動比起只跟自己媽媽玩,來得豐富多元,又有同齡玩伴,歡樂多更多。而媽媽們也有伴相互支持,愛自己的孩子也學著去愛別人的孩子。「那是很棒的事」,吳孟樺就像發現一個美好的事物,她積極分享傳出去,也開始大膽的造夢----打造媽媽帶孩子玩樂的友善基地。 兩年前她在汐止住家同棟大樓租下一間公寓,建立「幸福小孩家」來帶母乳支持聚會、繪本共讀親子讀書會。今年她和友人在內湖租下更大的空間一起開辦「媽媽play」親子聚會,提供親子烘焙、烹飪、閱讀、手工藝等多元課程活動。 一位朋友在吳孟樺的「幸福小孩家」部落格留言,「加油,妳們真的很棒,能為自己的夢想打拼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尤其孩子們都能在身邊...」

轉貼: 獨生子女的教養2

2009年12月16日
公開
43

(轉載)獨生子女的教養2 友誼始於家庭-幫孩子找玩伴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2008/08/13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3個原則、4個方法提供現代家長參考。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許多研究也指出,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自一九六○年來,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孩童的社會性遊戲已大幅減少,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玩伴危機」。 玩伴危機的警訊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在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有媒體向父母讀者拋出連串問題,並以「玩伴危機逼近孩子」為標題,嚴肅地拉起孩童缺乏玩伴的警報。 少子化的全球浪潮正驚濤拍岸。台灣近年來出生率幾乎逐年創新低,平均每年少一萬多個新生兒。幼稚園裡獨生子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台北都會逼近五成。 「玩伴危機」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警訊卻值得關注。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國中小老師有七成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或「很嚴重」。每五個國中小學生就有一位覺得自己在交友上「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也有超過六成的國中生以及超過四成的小學生表示,休閒時最常做的是「上網」。 ● 兒福聯盟統計兒童專線接獲的求助電話,發現兒童最煩惱的是同儕相處問題,其次才是課業壓力以及父母的過度干預。 「從少子化、都市化、生活網路化等這些難以逆轉的社會趨勢看來,目前孩子出現的人際問題,未來恐怕會更嚴重」,心理師杜淑芬指出,這使得玩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幫孩子找玩伴 「我只有生一個孩子。兒子渴望玩伴,感到孤獨,我們做父母怎麼陪伴都無法替代同儕,同儕有時比父母重要」,師大公領系教授蔡居澤說出這一代父母的心聲。 面對孩子可能的玩伴危機,同樣只有生一個孩子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分享自己的對策,「常常幫孩子找玩伴」。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 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參考表一),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心理諮商師杜淑芬說,「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 2.父母不過度干涉、也不過度操作孩子與玩伴的互動 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工作多年的楊俐容提醒父母,「要把握最少涉入原則」。 例如孩子的人際發展大致上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安排許多活動。同樣的,對孩子要和玩伴玩什麼?怎麼玩?或者玩出爭執、問題時怎麼辦?除非必要,父母宜鼓勵孩子與玩伴溝通、決定。 3.安排同齡玩伴的相處經驗,也要安排有混齡的玩伴團體。 過去孩子在家族裡有大的帶小的,走出門也有街坊鄰居的大哥大姐可以跟前跟後,但現在孩子從小就少了「生活上的玩伴」,混齡玩伴顯得更為重要。 楊俐容觀察,如果讓孩子選擇玩伴團體,容易選擇同齡的,也很少會選擇和比較小的孩子在一起;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混齡互動的經驗。例如對較大的孩子安排志願服務活動,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友誼始於家庭 「學校裡的同儕關係過度競爭導向,」胡慧美一家三口在兒子小三時從加拿大回台灣後如此發現。孩子在校時間佔平時很大的比率,同學關係是生活的重心,但大多數同學計較的是分數,老師重視的也不是同學之間如何相處。孩子需要學校以外和玩伴相處的機會。 父母若想幫助孩子結識或維繫玩伴,要從何做起?套句美國知名親職諮商專家蜜雪兒•玻芭的說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經常在家中舉辦活動。」邀孩子的玩伴到家裡玩,是認識孩子的玩伴以及對方父母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從中觀察小孩和玩伴互動的情形,讓父母更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增進社交能力。 「友誼始於家庭」,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孩子找玩伴: 1.營造家庭自由遊戲(free play)場 「氛圍最重要,孩子覺得安全信任,自由遊戲就開始了。」很有經驗的媽媽林美玲說,小孩能和其他小孩在一起就很開心,不太會在乎其他東西。她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七、八個孩子玩到失控、發生危險,並且準備一些點心飲料。還有,一開始先把家裡環境介紹一下,告訴孩子們垃圾要如何處理,用過的碗盤要收到水槽等等。 2.舉辦跨家庭的親子電影欣賞會 「親子電影欣賞會」,則是胡慧美、陳宜娟等幾位媽媽為讀同校的小四孩子們在家裡營造的另一種玩伴互動天地。 每週五晚上在陳宜娟家裡,一台筆記型電腦、一部單槍投影機,還有一面空白牆壁,幾樣簡單的設施,小小客廳變成孩子們感情與看法交流的大大空間。 3.組織play group(遊玩小組) 加入play group,讓吳孟樺的兩個女兒從小就有一群比較固定的友伴陪他們一起遊玩長大。 遊玩小組比較組織化,尤其適合學齡前的親子參加。小組輪流到每個成員家裡,由當家的媽媽輪值設計並帶領活動。說故事、玩美勞、做餅乾、唱歌表演,「遊戲愈貼近小孩的生活經驗,愈能讓孩子動手,孩子會很愛」。 4.結伴到大自然遊玩 一年多前賴素燕和兒子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兒子多了混齡同伴相處的生活經驗,也交到很麻吉的朋友」。 「結伴在大自然遊玩」,是賴素燕增加孩子從小與其他小孩相處機會的方式。她說,大自然是很好的養分,人在大自然裡比較能眼開心開,孩子們的互動也比較海闊天空。 同村協力給孩子足夠的玩伴 教養小孩需要「同村協力」。孩子不只是需要社區所有大人一起照顧、一起教養,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社區所有孩子一起遊戲長大」,「教養迷思」作者朱蒂•哈里斯如此強調。 面對可能的玩伴危機,父母可以建立夥伴家庭、形成心靈社區,給孩子足夠的玩伴,也給了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與情誼。

轉貼: 獨生子女的教養1

2009年12月15日
公開
45

(轉載)獨生子女的教養1 別再為獨生子女冠上罪名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2008/09/12 日本獨生子女教養專家諸富祥彥呼籲,千萬別再為獨生子女冠上容易孤僻等罪名,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少了手足並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任性、被寵壞了、人際關係很差……這些關於獨生子女的迷思都是真的嗎?不少人仍對獨生子女存有刻板印象,就連許多獨生子女父母都認為「如果孩子有手足陪伴,一定會發展得比較好。」 日本《Family》報導指出,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少了手足並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而從臨床心理諮詢案例來看,獨生子女跟問題兒童之間也沒有直接的關聯。日本獨生子女教養專家諸富祥彥分析,獨生子女的教養問題跟養育老大面臨的狀況很類似,都是因為缺乏經驗造成父母不安所致。 在成長過程中少了兄弟姊妹的陪伴,獨生子女學習同儕相處的機會確實比較少;但在多子家庭,教養問題也不少,例如:長兄長姊凡事都得讓弟妹,容易造成壓抑個性、手足受寵、父母期待不一、兄弟打架等等,如果少了公平對待的原則,就容易引起紛爭。 諸富祥彥教授指出,獨生子女的問題,其實是在獨生子女的父母身上。獨生子女集父母寵愛於一身,卻揹負著父母親的期待,承受過多的關注,沒有手足協助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加上,如果父母凡事保護過度干涉,不給予自由做主的機會,孩子將無法養成自我判斷的能力。 負面言語是最大的隱憂,容易造成獨生子女的不安。如果父母不斷對孩子說:「因為你是獨生子,才會這麼任性」、「因為你是獨生子,才不太會跟朋友玩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信以為真,開始自我否定,進而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諸富祥彥給獨生子女父母的教養建議是,幫孩子找伴,多製造孩子和同儕相處的機會,另一方面,父母要懂得適時放手,才不致於造成過度支配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再為獨生子女冠上罪名了,不要受到「獨生子女容易孤僻」等刻板印象的影響。一旦有人問說:「你家孩子是獨生子,這樣一個人好嗎?」父母要用正面肯定的語氣回答,例如:「我家孩子朋友可是很多的哩!」 如果獨生子女父母還是有缺少手足的顧慮,那麼就由父母充當一下吧。和孩子一起玩耍時,父母可以表現出孩子氣的那一面。諸富祥彥認為,要是父母都不茍言笑,那麼獨生子女會以為自己也得表現出那副模樣才行。 試著想像這樣的畫面:父親成了孩子的大玩伴,跟孩子一起玩過頭,跟孩子一起挨母親的罵……這可是獨生子女家庭特有的家庭樂趣呢。

轉貼:七大策略 教好獨生子女

2009年12月14日
公開
47

七大策略 教好獨生子女 商周特刊 品格教育特刊 撰文者:吳錦勳、尤惠玲 2008-07-31 獨生子女最大的不幸,就是不懂「匱乏」,如何才能避免養出小霸王?以及偏差的品格與行為?父母要注意了! 這天,3歲半的小曦坐著啜泣。他一人分飾兩角,以不同的語氣,自問自答著。 「小曦,你怎麼啦?(模仿媽媽語氣)」 「我被爸爸罵。(小孩語氣)」 「為什麼被爸爸罵?」 「因為我不乖。」 「哪裡不乖呀?」 「因為……我搗蛋。(幾近啜泣狀)」 最後他責罵說:「那你活該!」 孤單,是他的宿命。他重複這些話,自我解嘲。像小曦這類的獨生子,越來越多。根據主計處統計,2008年台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15到49歲婦女生育率),將降至1.1人,「只生一個」成為趨勢。 不只台灣,全球家庭都有獨子化的趨勢。在日本,婦女的生育率只有1.22人,韓國為1.29人,德國、西班牙超過半數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而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獨生子女人數更逼近9,000萬人。 因此,獨生子女的教養已成新顯學。然而,100多年前,獨生子女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自私、驕縱、缺乏獨立性、不合群。美國心理學者史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甚至憂心忡忡指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病症!」 然而,近年的學術研究已顛覆此結論。美國加州心理學家們,針對40萬名中學生,進行一項長達20年的獨生子女研究。他們發現: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聰明、更有創造力,也顯得更有教養、更成熟。 親子關係攸關成就 4成獨子:父母影響自己最深 美國研究排行的心理學家雷門(Kevin Leman)形容,「獨生子是父母苦心孕育的特殊寶石。」 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就是個天才獨生女,她15歲跳級進入丹佛大學讀政治,27歲就在史丹佛大學教書,會說好幾種語言,也是業餘的室內樂鋼琴演奏家,曾和馬友友演奏布拉姆斯,風靡全場。她聰明而勤奮,全天下似乎沒讓她感到做不到的事。 她是當今最有權勢的女強人之一,更是獨生子女群中,熠熠生輝的那顆寶石。其他有名的獨生子,還包括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等。 但問題是,不是每顆石頭都會發亮。在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眼中,寶石變成一顆「骰子」,「現在很多人只生一個小孩,那叫做賭一把。」孤注一擲的結果,獨生子女父母必須面對擲出骰子後龐大的不確定感。 事實上,親子關係的確是影響獨生子女成就的關鍵。專研獨生子女30多年的專家法波(Toni Falbo)博士過去一份針對大學生的調查就顯示:40%的獨生子女認為影響他們最深的人是父母,而長子或排行中間的子女卻只有3%及2%。 顯然,父母的教養態度之於獨生子女,比一般孩子還重要。那麼,就應剖析獨生子女的心理特色。 獨生子女特殊的排行,形成三個特色。第一個特色,唯一性。獨生子女兼具老大與么子雙重身分,不需要與手足爭奪資源,從小便獲得父母全部的愛,甚至全家族不虞匱乏的資源。如果把愛量化,他們得到的關愛,可能是一般孩子的4倍(加上祖父母)。也因為在家中是唯一的孩子,獨生子為避免寂寞,會使出渾身解數,去贏取同儕團體肯定,因此,他們總顯得聰明、大方、慷慨、不善於吵架(競爭)。 沒有橫向同儕關係 易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個特色是,缺損性。獨生子女缺乏手足互動帶來互相學習刺激的「利益」。兒童成長過程,不止需要「縱向親子關係」,也需要「橫向同儕關係」。對獨生子來說,他們嫻熟和父母對應,洞悉父母想法,擁有各種技巧利用父母情感,卻缺乏橫向發展的手足關係。 一般來說,兒童早期與手足相處的經驗,奠定他未來與同儕交往80%的基礎。但因為獨生子女缺乏與手足相處的經驗,比較缺乏同理心,或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孤獨感。不可避免的,獨生子女有較多獨處經驗。這是壞事嗎?美國《獨生子》(Only Child)雜誌主編卡洛琳.懷特(Carolyn White)說,她訪問過的每個成年獨生子女都表示,他們的「孤獨時光」是世上最美好的時光。 小時候,知名網路文學作家藤井樹的媽媽總是工作很晚才回家,爸爸沉默寡言,除了他,家裡沒有別的孩子,「家裡常常很安靜,最大的聲音,是按馬桶的聲音。」 他一個人和自己相處的時光,就如同卡洛琳描述的,「孤獨的滋味對我們的孩子有所幫助,孤獨時光就像塑膠黏土,你可以擰它、拉扯它,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它給你空間去測試自己的想像力有多大。」 於是,藤井樹躲入漫畫世界,把紙上角色當成朋友,傾吐心事。「從小習慣自己一個人,讓我長大以後,可以長時間一個人靜下心來專心寫作。」他也意外的成為暢銷書作者。 總結上述三大特色,教養獨生子女的要訣,就是適度製造匱乏感,擴大「唯一性」、「孤獨感」所帶來的好處,想辦法彌補「缺損性」造成的缺點。也就是說,父母應該想辦法為獨生子女盡量製造青梅竹馬的「虛擬手足」關係。 然而,多數的父母卻不盡如此,卡洛琳就指出,他們雜誌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一半是關於獨生子女父母只生一個的「內疚感」。於是,常「以愛之名」犯錯,最直接的就是溺愛,養出驕縱獨生子。 卡洛琳列舉獨生子父母最易犯下七大項罪狀,包括:過度放縱、過度保護、缺乏紀律等。一胎化盛行的大陸,也有學者指出,獨生子女父母常犯「六過」及「四怕」。所謂「六過」:愛之過甚、擔心過度、照顧過多、遷就過多、誇耀過多、希望過奢;「四怕」:怕不孝、怕生病死亡、怕學壞、怕不成材。 製造匱乏感 學習延遲欲望的滿足 全天下獨生子父母,心態大抵雷同。有能力的父母像資源豐沛的好園丁,在設計精密完善的溫室裡,全心全意栽培一顆種子,他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傾其所有,卻不會揠苗助長。製造匱乏感,才能讓孩子不被過多的愛與資源淹沒。 像小曦的爸爸就堅持「即使給一顆糖,都要有策略」。他觀察,小孩子永遠看到自己沒有的,而不會看到自己有的,不斷滿足他,只會讓他欲望無窮。 原本,小曦的媽媽會用小糖果鼓勵他,有一天,糖果沒了,小曦便用哭鬧的方式要糖吃,媽媽心軟,便答應給他買更好的玩具,久而久之,3歲半的小曦懂得「以小搏大」,操縱、控制媽媽。於是,小曦的爸爸決定剝奪他的享受,與他約定一段時間表現良好,聖誕老公公才會視表現好壞送他禮物,「要他學習延遲欲望的滿足,別急著給孩子吃棉花糖。」 國際通商主持律師陳玲玉就擔心優渥的環境,會讓獨生女洪紹凡耽於安逸,也刻意製造女兒的欠缺感。「我一直深信,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才有激勵人向上提升的動力。」女兒就讀賓州大學後,每月只有固定而有限的生活費。「除了買書、或到紐約觀賞文化藝術表演外,我每個月底都要跟她對帳單的。」 「如果這個月超支,一定從下一個月的生活費中扣掉。」陳玲玉從不讓步,紀律嚴明。 對獨生子女的寵溺,源自內疚與不確定,因此,父母要停止自責,放手,還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空間。那麼,接下來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力為其營造虛擬的手足團體了。 打造青梅竹馬般關係 模仿、分享,彌補所缺能力 小潔、軒軒和小文,是三個年齡相近的獨生子女,週末,三對爸媽帶著他們,從台北開車遠到花蓮的東華大學遊玩。三個孩子衝出車子,立刻在廣闊的草原奔跑打滾追逐。這是軒軒的媽媽及閨中密友刻意為孩子們組成的「小圈圈」。當她抱定只生一個孩子,還在懷孕時,就想用自己的人脈,為孩子打造一種「青梅竹馬」的同儕團體。 因為三個家庭都住台北東區,保母、幼稚園都相同,因此,三個獨生子女常常玩在一起。年紀稍長的小潔自動變成大姊,軒軒變成老二,小文成了老么。雖然三人都上了幼稚園,但軒軒的媽媽認為,「老師很容易介入管理,下指導棋。但我們家庭聚會時,卻讓孩子自己相處,不干預、不出面仲裁,如果有衝突,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在這個圈子,孩子們得以藉由模仿、分享,擴展原本沒有的能力。「我們是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創造出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軒軒的媽媽說,好像回到以前大家庭同住三合院的感覺。她說,將來孩子們到了叛逆期,跟父母鬧得不愉快,不想回家,「至少還有個接納他們的空間,有第二個家可以選擇,得到擁抱關心。」 獨生子女的優、缺點其實互為表裡,只要協助盡早融入同儕,就可以在天平的另一端取得平衡。(選錄自《商業周刊》1046期) 【教養獨生子女 你可以這樣做】 不要過度放縱 父母心態:反正只有這一個,拚命用遊戲、衣服、玩具做安慰劑。 較佳做法:設定界限,好的東西都需要等待,才是人生寶貴的經驗。 切莫過度保護 父母心態:害怕會失去孩子,安排、控制孩子生活的每一面 。 較佳做法:把擔心表列出來,挑出孩子可以解決的,鼓勵孩子做。 對孩子建立紀律 父母心態:如果我管他,他會討厭我,不如不管。 較佳做法:向孩子「定義」紀律與違反紀律的後果,並切實執行,表現好才贏得新權利。 跳脫過度補償的內疚 父母心態:出於內疚的補償心理,希望孩子沒有失敗,永遠幸福快樂。 較佳做法:對抗只生一個的內疚感,停止責備自己,不要和別人家庭比較。 別苛求完美 父母心態:將孩子的夢想、成敗與自身緊密相連,時刻在替孩子照鏡子,不滿意就整型。 較佳做法:別用顯微鏡觀察孩子以及太在意輸贏,孩子不是你的替代品。 不把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 父母心態:聽孩子講話好像懂很多,像個「小大人」,把家裡所有的事都告訴他。 較佳做法:負擔過多大人世界的獨生子,可能無法擁有真正的童年。 讚美不可過度 父母心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誇讚,充斥大量不實讚美。 較佳做法: 讚美是一種籌碼,給得濫不如給得好,過度受尊崇的孩子,只能依靠他人獲得肯定,沒有自我。 (資料來源:卡洛琳.懷特著《別驕壞你的孩子》,整理:吳錦勳)

轉貼: 獨生子女˙兄弟姊妹˙一個伴

2009年12月13日
公開
50

獨生子女˙兄弟姊妹˙一個伴 張老師月刊/2006年/10月/346期 文:杰士特索瑞 我們家決定只生一個小孩子之後,本能地比較注意也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因為工作的關係,其實接觸到不少也選擇只生一個的父母親。有時候談天時不免會聊到:「為什麼只生一個?」這個問題上。多半的原因不外乎:經濟因素、媽媽的身體狀況、父母親的個人主觀想法等。我們家是屬於後者。 我們所認識的獨生子女家庭,較大的孩子已經有一個上高中(稱他為A君吧!)、另一個也已經國三了。兩個都是男生。我發現他們兩個共同的特色是:都極度渴望同儕的支援與支持。雖然說,「渴望同儕」是國中高中時期青少年普遍的心理需求,但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極度」二字。 說「極度」意思是:聽說他們「極度」不喜歡待在家裡,常常呼朋引伴到哪裡騎腳踏車、到哪裡逛街看電影、到誰家玩……。總是把時間排的滿滿。網路即時通、手機、腳踏車是一定要的啦!隨時聯絡,隨時趕到。 記得有一次,我計畫約A君在週末比較長一點的時間談些事情,他就劈哩啪啦地訴說他的週末行程:「早上和XX約要去打籃球、十點多約了四、五個同學要去看電影、中午嘛!老媽要我一定要回家陪阿嬷吃飯。下午,就要去OO家烤肉……」。 聽完之後,我開玩笑說:「那晚上呢?」他知道我有點反諷的意思,自己不好意思地說:「和同學約好了,要去逛夜市……」他企圖為自己的行為強做解釋:「朋友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知道,朋友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所以,他很講義氣。如果朋友有事情,他肯定第一個跳出來。朋友也大多對他很好,義氣之交。但,年輕朋友偶而難免也會有閙意見的時候,他最受不了朋友的「背叛」。所以,「XX背叛我」、「跟XX、跟OO絕交」的話,也常常從他口中說出。 每次和費雪談到A君的事情,「獨生子女的孤獨感」總會降臨下來,圍繞著我們。 「沒有兄弟姊妹的感覺,好孤獨啊!」 「要再生一個嗎?給達達一個伴……」感慨之後,費雪偶而會這樣問一下。 我們家決定只生一個,是索瑞的堅持。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時,最容易打動我的心就是這句:「給達達一個伴……長大後,連一個可以商量的對象都沒有…」 沈默了一會兒,總還是說:「不要吧!」 就整個大環境的考量下,我們堅時的是「質」要比「量」來得重要許多。決定只生一個,就是期待我們可以營造一個有質感的生活環境。給我們自己,也給我們的小孩。 當然,人生路途上的每一個考量都有它的利弊得失,但往往在深思之後,還是保留最原先的想法。如果大環境下的因素會妨礙到下一代的成長,我們寧可好好的栽培一個優質的新生代,而不是另一個社會上可能的負擔。但是決定歸決定,也只是在意識層面而已,現實生活上,我們仍然必須面對獨生子女諸多問題的挑戰。而我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挑戰。 親戚朋友偶而也會捉弄似地問達達:「叫媽媽生個妹妹或弟弟給你作伴好不好?」 達達的回答總是乾淨俐落:「不要!」從來不曾遲疑地回答。達達為什麼總是毫不遲疑地這樣回答?達達真不想要一個「兄弟姊妹」嗎?我們並不知道,但,我們很想知道他真正的想法。 就「人總是群聚」的屬性而言,獨生子女可能是孤單的,這或許是獨生子女的宿命。雖然我們可以一輩子當他的朋友,但畢竟不是同儕,相關的話題隨著時間的演進有所隔閡,代溝也可能愈來愈深。為人父母的我們會老,而他們會慢慢地成長茁壯。因此,在達達還很小的時候,我們便刻意製造了許多的時間、空間與玩伴,陪著他快樂地成長。 比如說我們讓達達到各家伯伯阿姨家,與表哥表姊堂哥堂姐一起玩一起學習,甚至也安排達達到姐姐開的安親班裡,和小朋友一起享受同伴的玩樂,一起玩遊戲、一起吃午餐、一起作功課,所以,達達從小就不乏一起玩的「伴」。 同時,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達達每一次的玩樂,總伴隨著特別學習的事物。回家之後,除了和我們分享與玩伴玩樂的氣氛,也分享著今天的所見所聞,甚至所思。(也就是達達發現的問題!達達是個好奇寶寶,遇到什麼奇怪的事情,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 總覺得當今社會已經給我們很大的壓力與困境,我們也可以預知下一代將面臨比我們這一代還要嚴峻的考驗。如果一個孩子成長的路程,大人可以預見到他們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坦然接受現實之外,我們也試著創造對孩子有利的條件。例如在經濟不景氣的今天,二個大人養一個小孩,已經很辛苦;而在未知的若干年之後,要一個青年必須負擔二個老人的生活,很可能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吧!我們的想法是事先存好「老本」,以備將來養活自己,減少孩子長大後的負擔。 給孩子正確觀念的重要性,應該更甚於「創造有利於孩子的條件」。我們一直思考著,我們能給他的最棒的禮物是什麼?我們常常自我提醒,我們能留給他的,應該不是有形的財富,而是無形的生活內涵。 記得有一次,達達又在車上細數著呼嘯而過的各廠牌車款。 「拔拔,你最喜歡哪一種車子?」達達對車子有著莫名的衷愛。 「我最想買….BMW最酷的那款休旅車!但是,它很貴,拔拔買不起……」我鬧著達達說:「達達,你長大以後買給我,好不好?」 「可是,我也買不起……」達達喪氣地說。 「你可以很認真很認真地賺錢啊!」我鼓勵他。 「可是,BMW很貴,我還是買不起啊…」達達有點沮喪地說。 「買不起,沒關係!就不要買BMW,買其他種的車子啊!」我說完,反問:「那達達,你長大以後最想買哪一種車子啊?」 「喔!讓我想想……」達達抓抓頭想了想說:「我最想買Nissan Sentra?」 「啊!為什麼?」這個回答讓我很訝異。 「因為它比較便宜啊!而且啊...」達達笑了笑說:「它有個名字做『新好男人』……跟拔拔一樣….」 費雪在我身旁笑個不停說:「達達,等你長大以後,換你開Nissan Sentra當新好男人囉!」 「當然!」達達滿臉自信地說。 今天,我們要出去踏青,到一個有滿滿綠色的大地,和有著高高大樹的地方,太陽很大、天空很藍、白雲在飄,當我手裡握著達達的小手時,手心裡感受到小手上傳來的信賴,常常會讓我有一股莫名的責任,一股為他開創一條坦途的想法,雖然明明知道眼前的路是如此地崎嶇難行…… 「孩子,走吧!走向那未知的路程,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不用猶豫,不用害怕,我們永遠將陪在你身邊……」

轉貼:給一個人的童年找回失去的影子

2009年12月12日
公開
46

給一個人的童年找回失去的影子 張老師月刊/2006年/10月/346期 文:楊詠晴 在獨生家庭裡,由於父母面對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所以問題看起來總是特別的龐大、與眾不同。 張素美的六歲獨子大宏,常常在半夜溜到媽媽的床上。素美覺得,不可以讓大宏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性,所以一度非常堅持要大宏自己睡一張床。 「一開始,大宏百般不情願地上床睡覺了。」素美說,「凌晨三、四點,一個不留神,他卻已神不知鬼不覺地躺在我們旁邊了。要他回去睡,他就開始哭鬧,覺得自己很委屈,半夜裡,我覺得大宏很可憐,心也軟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認為這樣對孩子不好。」 張素美的矛盾心境,代表著許多獨生子女的父母曾經擁有過的心情,素美試著分享:「我知道父母的教養態度和做法,肯定會影響他今後的生活,但就睡眠這件事時,我也不能確定我的堅持或妥協,對他來說會是最好的選擇。我嘗試和他談談,指出他行為裡的缺失,也試圖威脅、責罵他,但我就是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與做法,做得對不對,沒有人能斷定,可以肯定的是,素美與獨子的這場戲碼也會發生在其他的家庭裡,並不因為大宏的獨子身分而免。心理學家會告訴素美說:安啦,大宏不會因為多賴一天的床,日後就變成心理不正常的怪胎。然而,在獨生家庭裡,由於父母面對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所以問題看起來總是特別的龐大、與眾不同。 有位在兒童精神科執業的陳醫師表示,近幾年已看多帶著這類矛盾心態的父母來求診。她說,這是獨生子女的「特別座」。「因為,如果你有三個小孩,你沒有時間去想每個小孩在幹什麼,你們的床也不夠三個小孩溜上來睡。而且,孩子間也會產生一種約制的關係,比較不會有人闖進爸媽的房間。」父母要確定的大原則是自己的教養態度與行為守則能否帶給孩子安全與愉快。醫師認為,要像有很多孩子那樣去對待你唯一的孩子,但,回到現實面,說的當然容易一些。 親密關係裡的神經質 獨生子女的父母,常常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神經質」。在好萊塢電影「親密關係」裡,莎莉麥克琳總會神經兮兮地以為躺在被窩裡的小孩沒有在呼吸,甚至要把孩子弄哭才覺得放心。幾個世代的觀眾看到這一幕時,總是捧腹大笑,但獨生子女增多後,我們輕易發現,神經質的「莎莉麥克琳們」也跟著增多了。如果你是獨生子女的父母,你最好回想一下自己的「神經質」;如果你是獨生子女,說吧,你有沒有被「弄哭」過? 我認識一個單親媽媽也只生了一個獨生女兒,她從孩子小時候就非常擔心「細菌感染」,平常,絕不帶孩子上各種公共場所,連例行的健檢,也不放心帶孩子上醫院,必須讓女兒簡直像是穿在「太空衣」裡才敢去醫院。這種父母還不在少數,還有人記錄了孩子每天的體溫和排泄狀況、所吃的食物、熱量……等,並且製作各種圖表,已算是徘徊在「疑病症候群」的準患者。 也有人在孩子誕生後,開始自以為是的以為「要用犧牲來承擔育兒的責任」,他們不再從事喜愛的活動,不再上音樂廳、劇院或看電影,甚至也不再上館子吃飯。過了幾年這種歲月,有位獨生子媽媽才用帶點後悔的語氣說:「我覺得生下獨子有點像在贖罪。」語氣裡,感受不到養兒育女的滿足感。還有位媽媽自孩子出世後即寸步不離,深怕孩子需要她時,她剛好不在身邊,而她的兒子今年才剛滿三歲。 心理學家建議,除了「犧牲」外,許多父母從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新責任」是什麼。套句蘇珊.紐曼的話,「他們是對孩子過於急躁嗎?放任嗎?太嚴格嗎?太寬厚嗎?太包辦一切了嗎?總之,要考慮你養育孩子的方法,對待孩子時應該適度。」

轉貼:獨生子女的七個迷思

2009年12月11日
公開
46

感謝房小婷˙九不理島, 分享這一系列文章~~ (我重新編排過文章順序) ****************************************************************** 獨生子女的七個迷思 張老師月刊/2006年/10月/346期 文:呂松庭 第一個想法:獨生子女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經驗,普遍都較害羞,或是蠻橫不講理。 這是兩種動力完全相反的性格,害羞的人通常較內向,而蠻橫的人則較外向,所以不管再怎樣的誤會,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獨生子女的身上。 然而,這個社會對獨生子女的看法總是如此特殊,有時候,連獨生子女的家長都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從大眾「隱藏」起來。一位孩子已經十四歲的媽媽就說:「我一直很奇怪,竟然有那麼多人覺得,只生一個小孩是種錯誤。所以,每當有人說我的兒子不像獨生子時,我都覺得是種稱讚。」 當獨生子女必須不像獨生子女,才能得到社會的稱許時,是也?非也? 第二個想法:獨生子女由於大多數時間都於獨處度過,所以性格也較孤獨,喜歡一個人玩的遊戲。討厭和別人競爭。 沒錯,有些獨生子女確實喜歡一個人玩拼圖、積木,聽音樂、沉思和讀書,而更容易讓外界產生這種印象。但嚴格說起來,這種興趣可能是肇因於許多獨生子女出自中產階層的家庭,他們的嗜好和興趣傾向,反映出父母的價值觀。教育學者則指出,當獨生子女入學後,班級的人數和師生間的互動,比家庭規模更影響到他們的人格發展。 第三個想法:獨生子女通常不擅長交際,所以也較孤僻。 有研究發現,獨生子女雖然幾乎都較不懂得交際,但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孤獨。在一項較大規模的研究裡,有少數獨生子女確實表示,他們在童年期會覺得孤單;然而,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布萊克提到,沒有從獨生子女的身上發現孤僻、憂傷或沮喪的證據。 第四個想法:獨生子女沉迷讀書,不是書蟲就是性情怪誕的天才。 可以肯定的是,獨生子女擁有較高的學習技能和成就動機,和傳統家庭子女相比,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個性、智力雖然各有千秋,至少我們可以說,「沒有明顯的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 第五個想法:許多西方人的想像裡,獨生子女由於孤獨的處境,都會發明「假想同伴」。 事實上,假想同伴並不是獨生者的專利,寫過〈假想同伴與兒童〉這篇文章的馬喬瑞.泰勒就不這樣認為,他寫道:「不僅只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或獨生子女會創造出假想同伴;孩子創造出假想同伴,並不意謂他們是孤獨的或有心理疾病。」 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研究教授傑洛姆.辛格做的研究發現,會創造出假想同伴,是社會不適應的結果。 「假想的同伴」和「孤獨的天才」常會被描繪為獨生子女的面貌,雖不一定如此,卻不可否認有相當的影響。 第六個想法:獨生子女會被寵壞,也較自私。 獨生子女對「寵壞」這個常被加諸身上的形容詞相當地感冒。有位來自中產家庭的獨生女反應:「因為家裡只有我一個孩子,所以不會有人來跟我搶玩具。但回憶起來,我受到父母處事態度和人格的影響,遠多過他們送給我的玩具。」 寫過《為孩子挑選正確的玩具》的桑狄.麥克唐納說:「每個孩子都有過自我中心的觀念,不過,當他們遇到抱持同樣想法的其他孩子以後,就會糾正這種觀念。」當孩子離開家庭,和其他孩子交往,「世界圍繞著他轉」的想法很快就會成為歷史。 第七個想法:獨生子女依賴心強。 獨生子女會有較多時間和成人在一起,大人會幫他們解決部分問題,因此產生獨生者依賴心較重的印象。然而,這種傾向雖然是一時的,卻不一定永遠正確,根據美國兒童分析專家阿爾.布拉爾.佩曼的看法,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傾向,但必須等他較成熟後,才可看出某種傾向是不是占有優勢。 事實上,我們試圖檢驗一些關於獨生子女的,非常根深柢固的想法,卻永遠不可能為獨生子女完全翻案,把所有的好處和光環都歸給獨生子女,甚至對生育獨生子女的種種優點大加宣揚,這樣做的話,對來自傳統家庭規模的孩子,反而不公平。然而,我們似乎可以下這樣的結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可能擁有一樣的成長特質。」美國南達科大學社會學副教授佛蘭克.梅恩寫過一本《對孩子理想的養育和其他神話》裡就告訴讀者,獨生子女能發展出許多無法改變的人格特徵,但家裡的長子、老么或中間的小孩,也都會出現相同的成長軌跡。

轉貼:識字以後更要親子共讀

2009年10月26日
公開
44

最近受到小太陽CD純聽覺的影響, 還有睡前五分鐘的共讀時間 小皮也愛上看書了, 因此看到這篇文章更加覺得作者寫得很棒! ************************************************************** 識字以後更要親子共讀 @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今天早上,我帶女兒去參加聯合報辦的「全國盃作文大賽」,她是由班級老師推薦參賽的。有幾位讀者看到我坐在空地上等女兒,於是和我攀談,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閱讀習慣」的問題,剛好,這也是我最近一直碰到必須不斷和家長解釋的問題,因此我決定回來將我的觀念寫出。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 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的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他聽嗎?」 沒錯!很--需--要。當然,跟大小孩的共讀,並不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出來而已。跟大小孩的共讀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與技巧,下面我們可以一一細談。但是,我要強調,即使是已經識字的低、中年級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閱讀,很多時候,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將書的開頭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給他們聽。因為,唯有你的陪伴閱讀,才是引領孩子跨越繪本、漫畫,邁入文字書籍的關鍵。 老實說,我早就記不得我幼稚園時期,爸爸媽媽讀過些什麼圖畫書給我聽;但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直到我國中一年級,爸爸到台北來陪我複習功課的晚上,都還經常陪我讀書。有時候他讀文言的「幼學瓊林」給我聽,有時候他會跟我談談他自己最近讀的書;還有一次,一見面他就丟了一本跟字典一樣厚、有著紅布封面、燙金字體的「莫伯桑短篇小說選」給我:「這本書很好看,是我剛在火車站旁邊的地攤上買的。你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給妳解釋!」 我傻傻的接過爸爸丟給我的小說,隔天開始就沈迷在莫伯桑筆下的殘酷世界。這本爸爸丟給我的書,從此成為開啟我閱讀世界文學的鑰匙,至此之後,我迷上毛姆、契柯夫、左拉、史坦貝克……..,這一連串的閱讀經驗,全都從這一本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伯桑的選集開始。 為什麼要陪伴孩子讀書?除了當他們看不懂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書的內容講給他們聽之外,家長的「讀」,還有「推薦、引導」的作用。 語言,是先由聽、講,再進展至讀、寫的。因此,「聽」是第一個接觸的感官。孩子的「聽覺理解」,一定遠超過他們的「閱讀理解」。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讀」,讓理解力比較好的成人,把那些程度高一些的書籍,讀給他們聽,他們的閱讀能力,才能夠跟著往上提升。 也就是說,已經會識字的孩子們,他們需要情節豐富、字彙多樣、書寫多元的書籍內容去吸引他們閱讀,但他們自行閱讀的能力卻遠不及此。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帶領閱讀,往往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一個重要鑰匙! 另外,很多孩子識字之後之所以對閱讀失去興趣,往往是因為小學所教授的課本,是以識字為基礎而編寫的,而上課內容也僅偏重於生詞、語法的背、寫,讓孩子誤以為這類機械式的「練習」就是「閱讀」,而無法領略閱讀的快樂。 這時,也需要家長引領孩子去體會閱讀的樂趣,選擇一些真正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作品(台灣的課外選讀通常都太淺,無法吸引孩子興趣),讀給他們聽,讓他知道書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讓孩子重新找回閱讀樂趣。 舉例來說,我女兒現在三年級了,但我依然常常讀書給她聽。通常,她看她自己選的書,我讀我選的書。因此,當她在看「安徒生童話」故事的時候,我讀的可能是「湯姆歷險記」。等她發現我讀的「湯姆歷險記」比較有趣、搶過去一口氣看完了之後,我下一本讀的可能是「小婦人」。當她也把「小婦人」也看完之後,我便換讀「孤雛淚」。 我們之間的對話往往是這樣的: 「媽,妳今天要讀什麼?」 「魯賓遜漂流記。」 「啊!媽,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過了。妳讀別的好不好?」 「沒關係啊!媽媽還是先讀一點給妳聽。這本書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本書喔!你聽聽看好不好?」 通常,她會勉為其難的接受。然後第一天,可能會在很無聊的狀況下睡著,因為這類小說的第一章,通常因為要描述故事發生背景、或是人物介紹,因此都會有一些冗長的敘述,對孩子來說,欠缺劇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會哀求:「媽,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們換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會回答:「快了!快了!精彩的地方就快要到了,妳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然後,我會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氣讀到劇情開始變得精彩的地方。比方說,魯賓遜漂流到荒島上之後,首要事情就是要找東西吃。....有一天,運氣不錯,他挖到六十個海龜蛋!……然後,眼看她的眼神亮起來時,我就會故做可惜的闔起書:「唉!時間到了,要睡覺了。這本書看樣子妳不喜歡,那我們明天換一本好了!」 這時女兒就會改口:「不用啦!媽,我們明天繼續念這本就行了!」 每次她這樣一說,我心裡就會偷笑,因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讀啦!保證她放學回來,就會自己把這本書繼續看下去,一直到看完為止。我的「陪讀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議過學生家長回家照做之後,成效也十分讓人滿意。 有一次,我有一個小五學生,媽媽一直煩惱他很不愛閱讀。我第一次提議讓他寒假試讀猶太女孩的真實故事----「安妮的日記」時,他媽媽真的把書買回來了,但是卻對著我頻頻搖頭嘆氣:「沒有用啦!我兒子怎麼可能看這麼多字的書!而且這本書很深耶!」 我向她建議:「妳試著每天抽十分鐘,讀十頁給他聽。或是妳一邊煮飯的時候,讓他讀給妳聽也可以。」 他媽媽很有心,回家真的照做。結果,寒假過完之後,這位媽媽驚喜的對我說:「你知道嗎?真是太神奇了!我讀了大概四、五天之後,有一天我回家,居然發現我兒子在看那本書!而且,後來在寒假中,好幾個下午,他都自己在看,一看看很久喔!看完之後,他還會告訴我那個女孩怎樣怎樣……」最後,寒假還沒過一半,這個孩子已經把整本「安妮的日記」看完了。 為什麼?他媽媽很不解:「為什麼我買的書他都不看,妳推薦的這一本他卻看完了?」我解釋:「因為這本書真的非常好看!只是,剛開始閱讀時需要度過前幾章的『過渡期』!而妳陪伴他度過了,所以他對內文產生好奇,發生了興趣,就會有動力想要看到結局!」 接著,這個孩子又看了好幾本相當「有份量」的小說,最近,他迷上了看水滸傳。而孩子一旦開始愛上閱讀,影響的層面很大。我本來教這個男孩教了很久,他的作文一直沒有什麼進展,上課態度也不佳。但是經過去年寒假,他不但作文程度大幅度提升,上課態度明顯好轉,而且也變成了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 不過,「共讀」到這邊,通常還沒完喔! 通常,進行一本書的共讀時,估量孩子看得差不多了,不妨隨口問問他書中的劇情,好確定他究竟看懂了多少。不過,注意問的時候要有點技巧,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考問她。 比方有一次我們在讀「苦兒流浪記」。女兒宣稱她已經整本都看完了,於是我便隨口問她:「喔!妳看完了啊?那猴子死的時候妳有沒有覺得很難過?」 結果她突然一愣:「ㄟ,猴子死了啊?」 我說:「對啊!妳怎麼沒看到?那你有看到狗狗死掉那幕嗎?」她更是一臉愕然:「啊?狗狗也死了啊?」 我笑了笑,原來她為了想要知道結局,所以跳過劇情的大部分,直接從後面開始看起,所以當然中間精彩劇情都沒看到。不過,我雖然拆穿了她的謊言,卻也沒責備她,只說:「啊!那本故事很長,妳可以慢慢看。」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跳躍性」的看書很不理解,甚至會生氣,指責孩子根本就沒有「好好看書」,其實這真的不需要。因為孩子在挑選閱讀題材時,一定會先閱讀他最有興趣的片段,對於冗長的描述、看不太懂得劇情,就會暫時先跳過。尤其是如果該本書的程度比較深,孩子很容易出現這種情形。 但是,同時細心的家長幾乎也會發現,孩子經常會不停的重複看一本書。這時候家長又會生氣了:「幹嘛一直看同一本?浪費時間!」其實,這也是孩子的另一個重要的文字學習模式,因為他必須經由不斷重複的閱讀,把書裡的成語、名詞、語彙,銘印在腦海裡,順道不斷的多看上一次閱讀時沒看懂、或是跳過的地方,這就是更深一層的學習。 依我自己的經驗,「格列佛遊記」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我大概看了不下四十遍之多。每一次閱讀,體會更多,直到現在,我才能領略到「格列佛遊記」中對於死亡的描述、人類昏昧的比喻,是多麼的諷刺而傳神。 因此,孩子們重複不停的看一本書時,不需要阻止他。跳躍的看一本書時,也不必責罵他。不過,家長有必要介紹孩子更深、更廣的書籍,直到他能夠自行開發新書、學習去尋找新的閱讀領域為止。 有家長問我:「那,究竟要共讀到孩子多大,才可以放他自己去看書,不用再理會他呢?」我的認知是,要「幫忙唸一點」書的時間,至少拉長到十歲左右;但一起「討論」書的年齡,卻可以延長到無限期。 書,是親子之間聊天的一個好題材。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忽然套用一句書裡的台詞,然後彼此會心一笑,因為,這是一個旁人聽不懂的秘密,只屬於我們母女。女兒也會經常興高采烈的跟我聊起某一本書的劇情,或是她的看法,甚至我們可以互相推薦好看的書。 「媽,『貓戰士』真的這麼好看嗎?我看妳最近都在看這本書,好像很好看的樣子!」 「媽!妳一定要看這本『魔法灰姑娘』,實在是太有趣了!」 「媽,妳小時候也很喜歡『小婦人』嗎?」 「媽,這本『嬰兒島』裡面煮的東西,都好好吃的樣子,看得我垂涎三尺!」 書看得多了,女兒不必背誦成語、看成語故事,成語自然用得呱呱叫;書看得多了,自然出口成章、下筆如行雲流水。但是,除此之外,最珍貴的,是我知道我們之間將永遠不缺話題。 小時候,我只要在廁所待五分鐘,就知道我爸最近在看「白話史記」;最近回娘家,廁所裡放的是「儒林外史」。我的父親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保持大量的閱讀,每個星期固定去圖書館翻閱報紙、期刊、借書回來閱讀。 我從小就喜歡和爸爸聊天,因為我跟爸爸聊天,永遠可以有新的收穫-----他腦袋中總有新東西。他從來不喜歡東家長、西家短,也從不翻舊帳、重複嘮叨。他心情好、願意聊天的時候,幽默風趣的言談裡,總有我不知道的東西----因為他閱讀。 我多麼希望,我和女兒也可以這樣。當我老得不能動的時候,都還有新鮮話題可聊----只要我們持續保持閱讀。

轉載: 縱容的愛

2009年10月02日
公開
50

以前小皮跟我在家的時候, 也常在樓下廣場玩樂時發生下面文中的情形 我當時也會心中很不平, 哪有這種家長啊?! 也不管管自己的小孩 後來小皮漸漸長大, 個頭也越來越高大, 我開始警惕自己 不要讓小皮變成一個不懂得與人相處的傻大呆, 更不要讓他有太大的動作出現 以免不小心傷害到其他小朋友 (小皮一衝過來抱人, 常會把我撞倒在地上) 唉...我們是這樣小心翼翼, 處處警醒的教育著自己的孩子 但是其他人呢?? ************************************* 轉貼自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縱容的愛 上禮拜,我跟一群媽媽帶著孩子在公園玩。玩了一陣子,兒子跑來告狀:「媽媽,有一個不認識的小朋友一直打我。」我探頭看了一下,不遠處有一群孩子正在奔跑追逐,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於是我簡單對兒子說:「他可能是想跟你玩,你可以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就把兒子打發走了,沒有多加理會。 不料,過了一會兒,兒子再度來告狀:「媽媽,那個小朋友掐我的脖子。」這時,旁邊有一個媽媽提醒我:「ㄟ,我看到那個小孩剛剛從後面勒住你兒子的脖子喔!還蠻用力的!」 接著,女兒也來了:「媽,有一個小男生一直欺負弟弟!」人高馬大的她說,她看到之後立刻走上前牽起弟弟的手,小男孩才走開。 我兒子身形瘦小、但手腳靈活、花樣挺多,因此在遊樂場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小朋友喜歡跟在他屁股後面,或是拿他當成比較的對手。不過,他個兒小、性格溫和,同樣也很容易變成攻擊性強的孩子選定的對象。偏偏他只要碰到外型比較壯碩的孩子,就很容易膽怯。有一次,在公園碰到一個高他一個頭的小胖子,竟然威脅他:「你不跟我玩,我就一直跟著你!」搞得我兒子很害怕的躲在我後面,不敢和這個「哥哥」打照面,最後也是勞煩姊姊出面解救。後來,才發現那個「哥哥」其實根本就是「弟弟」,年齡比他還小! 不過,出手打人、勒脖子又是另一種狀況。於是,我便叫兒子帶我去看看是哪一個孩子。 兒子領我走到一個正在遊戲器材上面攀爬的孩子旁邊,悄悄對我說:「媽媽,就是他。」我轉頭注視這個看起來年紀比兒子稍小一點的孩子,他也看到了我。他的眼光很快的從我移到我身旁的兒子,然後就在我還來不及開口說任何話之前,他便突然很大聲的舉起手,指著我兒子喊:「他剛剛打我!是他先打我的!」 原本並沒有準備要興師問罪的我,被他的「先發制人」弄得有點傻眼:「喔....是這樣嗎?」沒想到這個孩子緊接著竟大喊起來:「他打我!他打我!我要去告訴我媽媽!」接著作勢轉頭找媽媽。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這麼「會做戲」的小孩,也忍不住想看看他的媽媽是何方神聖?於是,我露出祥和的微笑:「好啊!那你可以帶我去找你媽媽嗎?」 小孩立刻飛快的爬下遊戲器材,跑到公園座椅旁,拉住一個看起來像是「阿嬤」的老婦,指著我跟兒子:「他剛剛打我!」看他惡人先告狀,我只好蹲下來對他說:「可是剛剛有別人看到,是你打人的喔!」本想大人應該會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沒想到這位阿嬤愛理不理的抬頭看了我一眼,又繼續做她的事,看樣子並不打算處理。於是,我只好客氣的對阿嬤說:「麻煩注意一下,小朋友打人喔!」 但是,這位「阿嬤」的反應真的很妙:她眼神望向遠方,頭也不轉的說:「呃...可是剛剛我並沒有看到....」然後,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繼續她原本做的事。 這下我完全理解這個小孩「做戲」的本事是怎麼來的了。因為,他有一個「要看到現行犯才決定怎麼處置」的阿嬤,所以,他才會這麼熟練的在我尚未開口說任何話之前,就「惡人先告狀」的「脫罪」,並大膽的去找靠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現在大家生的少的關係,我發現,像這位阿嬤這樣「漠視」孩子「不當行為」的家長,不在少數。有好幾次,我碰到一些說話十分不禮貌的孩子,明明家長人就站在旁邊,卻「逆來順受」,一點反應也沒有。彼此熟悉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媽媽並非不瞭解孩子「言語暴力」的問題,但因為只有一個小孩,對孩子十分尊重、寵愛,再加上夫家那邊人說話的方是就是這樣,久而久之,媽媽也習以為常,並沒有力圖糾正。於是,孩子講話的方式,就變成了那樣。 前兩天,我到孩子的學校去當志工媽媽,也碰到一個讓我十分傻眼的狀況。 早自習的時候,有一個孩子的水壺蓋子沒有蓋緊,倒的一書包都是,水不但淹沒了書包裡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也從書包縫隙中漏出,弄得座位旁的走道汪洋一片!有同學發現了,驚呼起來:「XXX,妳的水壺漏水了!」立刻,有三個小孩搬出了拖把、水桶,前來「救災」。 我當然也立刻走過去幫忙,把書包裡的書拿出來,把茶水倒掉。我一面教小朋友把拖把扭乾,一面問他們:「這是誰的書包?」本來以為就是身旁正在拖地的幾位小朋友中的一位,沒想到,同學們卻遠遠指著正在教室角落裡,悠悠然下棋的「苦主」----那位書包漏水、把鄰座走道弄得都是水的小朋友,正下棋下得津津有味,連頭都懶得回呢! 我簡直目瞪口呆!哪有人自己的書包「淹水」了,卻仍自在的下棋,讓其他小孩幫忙收拾善後的呢?於是我立刻請其他小朋友停止動作,將「苦主」拉回來,要求他:「麻煩你自己拖地,並且把這裡恢復原狀!」他才慢條斯理的踱步過來,一臉不甘願的接過拖把開始拖地。 其他小朋友抗議我的「雞婆」:「老師說,我們要幫忙別人,才可以加分、獎勵!」我聽了苦笑:「沒錯,幫助別人是好事。但是如果被幫忙的人自己不努力,那就不值得我們去幫助他!」 我心中納悶的是,已經八、九歲的孩子了,出了狀況,怎麼可以完全沒事人一般?「打翻水」這種狀況無論是在我們家、或是外出吃飯時發生,我的孩子一定立刻飛奔去廚房拿抹布、或是去跟餐廳阿姨借抹布,自己把桌子、地上擦乾淨,絕對沒有人敢來告訴媽媽、或是坐在那裡等別人來幫忙;甚至他們也不敢取用衛生紙,因為我不准他們用衛生紙擦翻倒的水!想當然爾,一個會若無其事看著別人幫他善後的孩子,顯然是一個被傭人服侍慣了、或是被媽媽嬌寵慣了的小孩才會有的行為啊! 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跟孩子提起了這件事。我一方面向他們解釋什麼是「負責」,一方面解釋什麼是「幫忙」。我花了一點時間,希望讓孩子瞭解,所謂「天助自助者」,幫忙別人並不是無條件的。「幫忙」除了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之外,我們也要區分,什麼樣的狀況應該幫忙;什麼樣的行為不值得我們去幫忙。一個不能夠為自己負責任的人,幫他的忙無異是害了他。就像---打翻了水壺的同學在下棋,其他的小朋友卻在拖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學校擔任志工,往往令我頗有感觸。因為會送來上我作文課的孩子,通常都是爸媽高度關注的孩子,很少看到這類問題;但是在公立學校,卻可以看見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例子。 明明是高學歷、經濟環境優越的家長,卻放任孩子終日不寫功課,沈迷在電玩或網路之中;也有小康家境、雙親正常的孩子,縱容孩子每天十二點以後才睡覺,然後隔天上學嚴重遲到、屢勸不聽。更有些中低年級的孩子,學習態度之差,令人難以想像:下課一條龍,上課時便趴在桌上裝睡,不論你好言相勸、威逼利誘,不甩就是不甩。 更有些孩子的家庭成員複雜,雖然經濟不虞匱乏,但老師聯絡之後才發現,家中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人願意(或能夠)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最後只得讓孩子自生自滅。 另外還有一種最令人感到無力的家長,就是孩子明明有問題,比方嚴重過動、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智能困難,或是情緒障礙需要特殊處理....,然而無論老師怎麼與之聯絡、勸導,父母就是不肯承認孩子有問題,需要專業醫生或人員的協助。不願意看醫生、要求求孩子不可以讀資源班的結果,就是平白耽誤了孩子治療、學習的契機,令人惋惜。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這句話,我兒子的園長曾經向我感嘆過。身為孩子最重要的第一個學習對象,我們怎能不格外注意呢!

轉載: 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感受「愛」

2009年07月22日
公開
56

前兩天去上新眼光電視台談了兩個話題,一個是「如何適當管教」,一個是「如何教孩子作文」,兩個話題都很有趣。我對「親子天下」的總編琦瑜講的一句話覺得印象很深刻,那就是:「無論是哪一種管教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後是『愛』,而非只有懲罰。」 琦瑜的意思是,無論是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經常品嚐的的「竹筍炒肉絲」、或是現在大家所謂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後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由的假象。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洩一時的情緒、或是以管教為表、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或大人自己心態不平衡,而折磨孩子,往往讓孩子感受到沒有有「愛」的管教,這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忍氣吞聲長大的結果,親子關係嚴重受傷,養出弒親的逆子也就不足為奇。 可是,在處罰孩子時,要怎麼樣讓孩子知道,妳還是愛他的?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而且,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不愛他,或是誤認為你的愛有條件:乖、考一百分、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好好練琴、寫功課......媽媽才會愛我。 前個星期,我去台中演講,孩子們的爸爸帶著他們去新竹露營。演講結束,我匆匆趕到新竹跟他們會合。在車上,我很開心,興致勃勃轉頭問坐在後座的女兒:「這兩天好玩嗎?你們有玩滑水道嗎?」但是女兒卻低頭看著她的腳,完全沒有理我。我連續問了三次,她都不動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張,連坐在旁邊的小朋友,都忍不住轉頭看盯著我和我女兒,一副準備看我發飆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她為什麼故意不回答我的招呼?然而,她仍然低頭看著她的腳、不理不睬。 我被澆了一頭冷水,心裡當然十分不悅,於是我轉回頭坐好,無奈的聳聳肩說:「好吧!既然你不想理會我的關心跟問候,那就算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裝作沒聽到』這種行為,十分不禮貌,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女兒聽到我語氣不悅,這才趕緊抬起頭來:「我剛剛在看我腳上的傷口,沒聽到你說話嘛!」 但這一聽就知道是一個爛藉口,因為剛剛車上明明就很安靜,依照我三次說話的音量,除非聾子,否則絕對不可能「沒聽見」。 於是,我平靜的說:「好吧,算你沒聽見好了。那麼,今天你如果跟我講話,我不小心沒有回答,也都算是不小心沒聽見喔!」 女兒這下可不依了,當場就大哭起來:「好啦!對不起啦!下次妳跟我講話時,我不會不理你了!媽媽、你牽我!」 既然她已經主動道歉,我便既往不咎。於是我拉著他往餐廳走去。不料,就在這時,女兒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拉住我又說了一句:「你『牽』我!我要你『牽』我!」 我覺得莫名其妙,回答:「是啊!我已經在『牽』你了啊!」 女兒一邊搖頭、一邊邊哭邊跺腳的說:「不是,我要你『牽』我!」 我一頭霧水。這時,旁邊的小朋友說:「她要你『親』她啦!」 我低頭一看,果然看到女兒滿臉的眼淚鼻涕,卻把頭仰得高高的,等候我親她。我被突如其來的「索吻」給弄傻了,看她一邊哭、卻一臉期待我親她的表情,實在很好笑。於是,我雖然忍俊不住,但還是慎重的彎腰親了她一下。 事後,女兒滿臉眼淚、卻仍然「倔強索吻」的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腦裡。 直到那天下節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兒當時的索吻,便是一個典型「被責罵時,依然想知道,媽媽是不是愛我的」的證明。她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愛她?因此,她想出了這個驗證辦法:要我當眾親她一下。 在她小小的心裡,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媽媽親了我,那麼表示媽媽雖然生氣,但仍然愛我。若是媽媽不肯親我,那麼她一定是因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愛我了!想當然爾,這樣的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因此而覺得,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女兒性子憨直,是個有話直說的小孩,雖然她已經九歲,仍然會用這樣有點「幼稚」的方式驗證媽媽的愛。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會用其他較為轉折的方式去驗證。這時,媽媽的態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確認你的愛的訊息?然後做出愛的保證?讓你的責罰後面,充滿著他感覺得到的愛? 我還記得,國一時,爸爸有一次教我數學,因為我的態度不佳,他氣得拿延長線鞭打地板,結果厚實的橡皮線向上彈起,打裂了我的耳朵!倔強的我任血潤濕了頭髮,一聲不吭。最終是媽媽發現我擦耳朵的毛巾鮮血淋漓,才一邊怪爸爸、一邊仔細幫我將耳朵包紮起來。 然而,我印象很深的,是當天夜裡,爸爸一連起來好幾次,看看我睡覺時有沒有壓到耳朵的傷口。雖然我裝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卻已經接收爸爸的歉意。隔天,爸爸帶我們全家去野生動物園玩,我心裡知道,他那一鞭,並非怒,而是愛。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嚴厲管教的同時,我也接受到他們付出的愛。媽媽雖然兇,但是很喜歡跟我聊天、開玩笑,爸爸雖然對我的功課要求嚴厲,但他經常帶我出遊、每天睡前讀故事給我聽。在受到嚴厲要求的同時,我仍然擁有雙親很多的愛。因此,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 我想,讓孩子感受到「愛」,這的確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能夠只有嚴厲的管教,而沒有溫暖的懷抱。孩子需要雙親清楚豎立的界線,也需要雙親柔軟貼心的體諒。愛與管教,必須是並行的。這樣的孩子,才能體會什麼是「愛的管教」呀!

轉載: 坐不住的孩子

2009年07月18日
公開
49

真的很像在描述我家小皮 好動... ************************************* 坐不住的孩子 @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無論是作文班、或是烘焙夏令營的文學欣賞,十幾個小朋友裡,總有幾個「坐不住的孩子」。 老一輩的人總說,這類小孩的屁股是「尖」的,身體沒辦法好好擱在椅子上,不是像毛毛蟲一樣的蠕來動去;就是兩隻手、一雙腳一刻也停不下來:東抓抓頭、西撓撓背;一會兒玩玩鉛筆、一會兒扳扳尺;不是踢踢隔壁同學的椅子,就是拉拉前面女生的辮子。 這些老是對窗外飛鳥的興趣比黑板大的小朋友,現在有一些新的醫學名詞,叫做「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過動兒」、「亞斯伯格症」.....等等。這些症狀有時會單獨出現、有些則是綜合出現,有些經過鑑定需要心理治療,也有些醫生會給予藥物控制。據我看到的醫學新聞報導,過動的孩子與一般的孩子的比例大約是15:1,所以一班30幾個孩子裡,大約會有2、3個。。 不論醫學上用藥的爭議與否,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孩子都不是「故意」的,他們那些像「屁股生蟲一樣坐不住」的行為,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 然而,這類小朋友往往都是極為聰明的小孩,他們想法很多、活潑大方,勇於嘗試、發言,也樂於跑腿、幫忙,這些孩子在討論課進行的時候,都是表現很優秀的孩子。只可惜,直到現在,這些「坐不住」的小朋友,通常都仍然是老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們不但本身愛問「問題」,還會「製造問題」,擾亂課程的進度,甚至會干擾坐在旁邊專心上課的小朋友,讓老師很頭痛。 我在學校幫忙認輔過幾個這樣的孩子,我自己的作文班上,也不時有這樣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因為經常被老師責怪、處罰,因此在班上人際關係不佳,同學們也嫌棄,最後往往長期處於自信心低落、自暴自棄的狀態。「我們老師不可能喜歡我的!」「我每天都被老師寫聯絡簿,已經習慣了!」甚至,有些孩子一天到晚被罵習慣了,早已養成了「金剛不壞之身」,學會從他人眼中評價自己,看得人非常心疼。 其實,這些坐不住的孩子,只是需要一點點幫忙,他們就可以表現得很好。 比方說,去年我班上有個小女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她媽媽很煩惱,說她每天做功課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她在上我的作文課時,也有同樣的問題,每次討論時間裡都表現極佳,因為她喜愛閱讀、知識豐富、口才流利,雖然只有一年級,卻往往可以回答同學回答不出的問題。 可是一旦提筆開始寫作,她的問題就來了:她會花許多時間玩弄鉛筆、橡皮,或是四處探頭探腦看別人的進度;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等到同學都交了稿子,她卻遲遲無法完成。 她媽媽和我是網友,算來也認識多年了。有一個假日,我邀她跟我女兒一塊去溜冰。第一次到冰場,她就愛上了溜冰,從此以後,她每天放學,都要媽媽先帶她去溜冰場溜個一小時再回家。前幾天,我又碰到她媽媽,她媽媽很誠懇的謝謝我:「安儀,謝謝你介紹了我這個運動,妳知道嗎?每天從冰場消耗精力再回家之後,她寫功課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而且,這個小女孩在冰場如魚得水,教練讚美她勤快又有天賦,短短一年,技巧已經比我溜了兩年半的女兒還要厲害! 還有一個在學校「認輔」的孩子,我在跟他的導師談過後,請老師每一週找出一件他做得不錯的事,寫在聯絡簿上。隔週,老師寫了一句:「打掃很認真」,就改變了他整整一週的心情和自信。後來,他的狀況越來越好,也越來越穩定,一學期後,他就在「認輔名單」中除名了! 我目前有五班作文課,每班十個孩子中,大約都有一、兩個比較坐不住的孩子。我通常都會建議這些孩子的媽媽,讓他們參加一些動態的才藝,比方打跆拳道、踢足球、或是游泳、烘焙....只要是需要走動的活動,都會很適合他們。 有些媽媽會問:「我的孩子已經這麼坐不住了,不給他一些靜態課程,他怎麼學習定下心來?」事實上剛好相反。對這些需要消耗精力的孩子來說,每天坐在教室裡,通常只是讓他累積更多的能量,變本加厲、更加坐不住!而且,在教室裡不斷被責罵的結果,往往換來更大的挫折感、失去自信。 相反的,如果讓這類的孩子每天下課後先去球場上打一場球,往往可以讓他消耗掉多餘的精力,而且動態的課程,才會讓他有成就感、能夠累積成功經驗。 而在靜態的課堂上,我通常也會鼓勵這些坐不住的孩子,勇敢的舉起手來告訴我:「我有點坐不住了,我需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時,我會讓他出去喝個水、幫忙發發講義,或是到最後一排去溜達、溜達,甚至我准許他在最後一排用喜歡的姿勢聽課、寫作,趴在地上寫也無妨。 通常,這些孩子都十分貼心、可愛,只要妳對他多付出一點笑臉、讚美、耐心和體諒,他就會像牛皮糖一樣的愛妳、跟進跟出,比那些優秀但冷漠的孩子更為可人。 前兩天,我班上一個小皮蛋請假沒來,班上其他同學竟然大聲叫好,令我覺得十分難過。我對孩子們說:「他們雖然上課時常常干擾你們,但他不是故意的。就像我們感冒的時候流鼻涕,妳能夠不讓鼻涕流下來嗎?不能吧?但他們並不是故意的,只是他無法控制自己。老師希望大家能夠諒解他,像我一樣的喜歡他。」 前些時候,有封網路上的信件,內容是描述美國名編舞家小時候也被視為過動兒、頭腦有問題,事實上,心理醫生卻看出來,她沒有問題,她只是喜歡音樂和跳舞而已。後來,她果然在學舞後展現了最大的天賦,成為光彩耀人的名舞蹈家。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坐的住呢?換個角度想,我們多元的社會不就是需要很多「坐不住」的「人才」嗎?舉凡跳舞、運動、跑業務.....都是需要活力旺盛的年輕人。因此,換個角度想一想,妳那坐不住的兒子,可能只是在等待妳發掘他的未來長才。 所以,家有「坐不住」的孩子,請不要喪氣。請為他找一個可以不用「坐得住」的課程,我打賭他一定會表現的更好的!

轉載: 自己要對子女負責..小孩未必是眼中的那麼完美

2009年07月01日
公開
45

原文: Mobile 01網站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118960&m=f&last=12967065 自己要對子女負責..小孩未必是眼中的那麼完美.. 作者:東東別這樣 文長..請見諒..建議..有小孩的請參考看看.. 東有2個女兒..老大目前小三..老二將唸小一.. 主角是老大..小一.二時..成績都在前三名..也當過模範生/班長..(這都不重要).. 小三學期中開始..成績滑落到2X名..這到不是很在意..東希望童年快樂就好.. 老大的對成績的回答是..搞錯題目意思或忘記了..便不以為意.. 從那時開始..便發現老大的笑容少多了..也比以往不堅強了.. 還以為自己不經意的給老大相當的壓力..所以不開心了.. 事後也開導她..甚至最後一名東也不生氣..(這是真的..人格與個性比成績重要多了..) 後來..連與老二有點爭執的小事都會不爭氣的哭了(以往是不輕易掉淚的).. 零用錢也比以往用的多.. 回到家的時間也沒有以往固定.. 許多異於以往的行為舉止..都找不出所以然.. 聯絡簿甚至當面與導師溝通或了解..顯然導師也在狀況外.. 有次接老大回家路上巧遇老大同學的家長..該媽媽主動告訴東許多訝異及不解的狀況.. 她女兒親口告訴她..老大經常性的被其他女同學欺負..後來接她小孩回家時親眼目睹後..才想找機會告訴我.. 後來經過多方詢問了解(向多位與老大較好的同學與家長親自確認)的狀況如下.. 從小三開始..在學校經常被3-5個同班女同學..偶而有男同學..有預謀的以肢體衝突來欺負老大.. 搶奪老大的文具或書本或其他物品..變本加厲還勒索金錢.. 或許是東的一句話害了老大:要跟所有的同學當好朋友..不可以跟同學吵架.. 所以..在拼湊之下了解這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某不知名的原因開始..首領(A同學)..便串聯較為要好的同學(共犯6人)排擠老大.. 老大為了要親近該團體..忍受不好聽的話(汙辱/髒話)..導致自尊心受創..(所以笑容減少了) A團體見狀..軟土深耕(台語)..開始動手動腳毆打扯頭髮..老大也忍了下來..沒有跟老師或家人告狀..(內心脆弱) A團體見機不可失..開始更惡劣的行徑..放學後把作業丟給老大寫..(所以沒時間唸書..回家時間也不固定) 見老大有什麼東西就搶..(被搶完了..便就買新的) 後來..A團體乾脆向老大要錢..要不到便又一陣拳打腳踢..要到的錢..A團體成員自己買新的或花掉.. (所以老大的零用錢用的比以前多更多) 因為一到學校就被欺負..(所以到最後老大便開始排斥上學) 這段期間..曾有同學看不過挺身而出..也被A團體欺負..A團體便嗆聲..誰敢告狀或想挺老大..就被欺負.. 事情到此..以往在東心目中堅強的乖小孩..怎會如此脆弱(軟弱).. 問過老大之後..回答..因為我有說要跟同學當好朋友..所以忍氣吞聲只為了不想撕破臉.. 了解來龍去脈之後..便向導師詳細的溝通此事..過兩天導師回覆並無此事..(你真的是狀況外還是頭殼裝塞) 導師沒出息..東總不能再忍受老大繼續受苦下去..名單列出之後..便一一前往A團體成員家中與家長溝通.. (真的只是溝通..雖老大被欺負..但前往拜訪的心情卻很平靜..口氣溫和) 7個家庭中..有4個家長明理..雙方對質後..家長也道歉並保證會約束自己小孩..同學也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發生.. 其他2個家庭..鐵口直說..自己小孩很乖..是不是我們認錯人了..也不肯讓小孩當面對質..甚至罵老大亂講話..指著我沒把小孩教好..東見該家長冥頑不靈..東只丟下一句..是誰的錯..就交給警察來查好了..小孩子犯的錯是家長的責任.. A首領家長最惡劣..不僅所有事情一概否認到底並硬凹..還作勢動手打老大..東作出警告..敢動我小孩..我一定跟你輸贏..A首領搶走東買給老大的物品(有些是訂做的小東西)..A家長一概回答是買來送給小孩的.. 其中有一個小吊飾..尚有東的電話號碼刻在上面..A家長還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的回答是他的電話.. 東欲向A家長借用市話借撥..回答說不方便..東當場拿出第二隻手機當面試撥..東的電話一響..A家長竟馬上回答..那是店家做錯的..才送給小孩..怎麼那麼剛好是東的電話.. 這時忍耐已久的怒氣全爆發出來..在對方家中發飆與臭罵.. A家長竟報警處理..有個神經病來家裡大吵大鬧.. 東便向A家長警告..別以為小孩之間就沒有法律責任..你們給我聽好..你的小孩聚眾並唆使同學對我女兒 ..本來想來好好跟你們溝通請好好教小孩..沒想到你們是這種態度..等等警察一到..我一定會向警察對你們提出控告..不是關你小孩就是換你被關.. A家長惱羞成怒..對東說出..那你就試看看..看是要你的小孩沒爸爸還是讓你沒小孩.. 好巧不巧..警察剛好進門..警察了解狀況之後..也協調..也請鄰居代為照顧老大.. A家長仍死不認錯..此時換警察大人發飆..A家長隨手拿起一支木棍揮舞..警察準備掏槍..場面弄得火藥一觸即發..裡面好像放了好幾桶外洩的瓦斯..誰一點火一定就會來個大爆炸.. 隨後支援警力一到..通通帶回去派出所作筆錄..在警局裡A家長真的是死鴨子嘴硬..耗了2-3個小時後..在警察對他們的規勸與恐嚇之下..才不情不願的將東西歸還..並道歉..東也向警察與A家長暗示..保留控告的權利..若老大在校被任何人欺負..東會將這筆帳通通算在A家庭頭上..事情到此告一段落.. ------------------------------------------------------------------------------------------------------------ 之後老大便慢慢回復往日的快樂與笑容..期末考也又恢復水準.. 到今日為止..導師應該還不知情也在狀況外..還在考慮要不要去對該導師提出申訴.. ------------------------------------------------------------------------------------------------------------ 看到這裡..各位身為人父母的01大大水水們..應該都發現問題在哪了.. 請一定要多放心思在自己子女身上..小孩心中一定藏有許多秘密不敢向父母或師長透露.. 父母與師長一定會盲目的認為自己的小孩並不會如此或那樣.. 東與其他7家庭與導師..通通都犯了相同的錯誤.. 若不及早發現及早預防..日後必定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共分享之.. -----------------------------以下於 07 01 做說明-------------------------------------------------------- 感謝各位大大的支持與關心..針對以下問題來說明.. 1.轉學-因到那學校都有可能再度發生這種憾事..加上轉學的話勢必也要跟著搬家..否則光接送跟學籍就是大問題了..再也詢問過老大意見..他還是想留在原班..連轉班都不肯.. 2.訴諸媒體及申訴老師-因當時事情獲得一定程度的控制..該保留的證據也都保留在..加上長輩在地方上小有名望.. 若把事情鬧大..對那4個家庭也不甚公平..至於其他那3個不明是理的家庭..就由長輩們去處理就好..反正話已撂下..日後老大要是再發生類似情況..不問對象..通通算在那3個家庭頭上..聽長輩表示..這樣可以平白無故多3個保鑣出來..至於老師..就交給擔任特教老師的長輩們去溝通..畢竟東還是認為..家庭教育(家長)責任是遠大於學校教育(老師)的..況且..事情鬧大..恐怕會帶給8個家庭與小孩的困擾與壓力..小孩犯錯是大人沒教好..卻要小孩分擔後果..所以東選擇大事化小的做法.. 3.在這邊公佈-我想..本文只是要提醒家長多關心自己的小孩..所以不論東是否有公佈細節..應該是要主動關心..若公佈之後看自己小孩是否與東小孩同學校再關心..就失去意義了.. 提外話..有初為人父的大大詢問教育問題..東樂於分享..不見得每個人都適用.. 說來話長..老大還在媽媽腹中時..超音波怎麼照都是男生..出生時還蠻訝異的..當時初擔任志願役士官..從老大開始會走路及說話開始..便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立正(罰站)會五指伸直併攏手貼好..流淚不發出聲音..眼淚說停便不再流..初開始長輩罵我太殘忍..可是隨著慢慢長大與別人同年齡小朋友相比..不論禮貌與行為舉止..實在讓東無比的驕傲..外出不哭不吵不鬧..也相當有耐性..日後也以獎勵代替處罰..東做出的承諾一定做到(這是在小孩面前做出的示範).. 常見到.. 小孩在公共場合又哭又鬧..家長又不制止..會影響到別人的..甚至用錯誤的方式制止(越哭越要打).. 小孩向大人要求(玩具等)時..做出的承諾一定要實現..否則小孩會覺得家長講的話是放屁.. 不要讓小孩有求必應..日後會爬到家長頭上.. 錯誤的行為舉止言行..千萬不要在小孩面前表現出來..會有樣學樣.. 常常要做機會教育..從小就要明確的教導 明是非 分對錯 知進退..獎罰分明..小孩才會印象深刻.. 經常性的與小孩做溝通與互動..聊學校..聊同學老師等..甚至小孩喜愛的玩具卡通等等都可以聊.. 從小就要培養起..是父母卻又像同學/朋友..小時沒把關係培養的很深..越長大會越疏遠..在小時多花點心思..等大一點就會輕鬆許多.. 東的老大用以上方法..不見得聰明..但是就是比別人乖巧伶俐..(老王賣瓜)..煩惱少了許多.. 東的老二因工作關係便心思少了很多在照顧..2個人的個性就差異蠻大的..老二就偏向"猴小孩"類型..現在就很頭痛了.. 方法因人而異..不過基本精神應該都差不多..小孩教的好不好..10幾年後就會開始慢慢浮現..到時要改恐怕自己沒那個心力了..不只要養..更要教的好..若是不肯好好教育小孩..不肯多花心思..倒不如一開始用衛生紙包一包丟了還比較省事.. 歡迎在這邊各自提出教育方法..大家教學相長..以後對社會也有一點幫助.. 再次感謝各位大大的支持與關心..讓東心理溫暖許多..不然還真的以為01已經是嘴炮天堂了..

我們家附近的幼稚園

2009年06月06日
公開
50

最近找了幾間我們家附近的幼稚園 大概有以下心得, 還有價位比較(幼幼班) 康華: 註冊費14800 教材費3000 保險費200 月費8500--(2.5Y~3Y月費9000;半日7000) 車費600(雙趟則兩倍) 空間還可以, 廚房衛生也ok, 去參觀時發現園方給孩子吃油飯 這點我不是很喜歡 幼稚園和安親班共用空間, 這也不是很好 整體園區空間有點陰暗, 通風勉強 至於課程規劃則普普 *平均每月11000 ======================= 青山: 註冊費18000(半日15000) 書籍費1400 保險費350 月費8000(半日5000) 車費500(雙趟兩倍) 整體空間蠻ok, 有室內和室外, 只是我們每次去都只看到小朋友在室內活動 不知道哪時候才會放他們在室外玩, 有點好奇... 採雙語教學, 課程規劃也還ok, 有固定外聘的體能和音樂課 聽說老師替換率頗高, 還沒查過不是很清楚 看到所有老師都很年輕, 還不錯的感覺, 但又怕經驗及耐性不足 *平均每月11292 ========================= 吉得堡: 註冊費16800 教材費2400 月費11100 室內空間超大, 小朋友一定很喜歡, 每間教室也很大, 硬體設施算是極佳 廚房和餐點都很不錯, 小皮有試吃, 很ok 課程規劃很豐富, 但我個人覺得沒必要給小孩這麼多壓力和作業 每學期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對小孩和家長來說有點太累了 或許因為這些, 收費也挺貴... *平均每月14300 ========================== 奈米蒙特梭利: 註冊費21000(7,8月入學少收3000, 限第一學期) 教材費(幼幼班免收) 月費10000 保險費300 雜費2500(僅第一學期收) 車費800(雙趟兩倍) 我自己是很喜歡蒙特梭利系統的托兒方式 我們家附近只有這一家, 而且聽說所費不貲 今天去看了, 環境來說還OK 衛生及小孩用品和教具部份都處理得不錯, 挺乾淨 但全室內的活動空間來講, 稍微有點不足 師生比1:7, 我很滿意這樣的比例 試讀要收費, 一週五天3000元 *平均每月13550(本月入學收13050)

轉貼:長庚兒童牙醫科推薦的健康牌C6乳牙刷

2009年05月16日
公開
73

最近在考慮帶小皮去兒童牙醫檢查牙齒, 也已經換了牙刷 (還是用貝親, 但好貴...所以上網爬文) 發現這篇介紹乳牙刷的文章, 我想先買來用用看 如果好用的話, 說不定要來辦團購, 有興趣的媽咪可以密切注意喔~ 原文轉載自土豆媽咪在寶寶話題的發言----- 圖文網誌版http://www.wretch.cc/blog/tudo0704/20966334 說到團購...現在真的是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能團..... 所以我這次跟的健康牌牙刷團....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第一次聽到「健康牌牙刷」的名字... 是聽說長庚醫院的兒童牙醫們都推薦C6乳牙牙刷.... 讓我開始研究這個品牌....(圖) 當然我也有問過人美心善良的氣質牙醫界代表米米媽的意見... 米米媽說她以前曾把健康牌牙刷放在顯微鏡下看過... 印象中他的刷毛粗細不均....但這是很久以前....現在的品質就不曉得了.... 米米媽真的是很細心的人啊....竟然會把牙刷放在顯微鏡下看!!! 雖然米米媽這麼說..... 不過我想說既然長庚的牙醫都推薦了....應該不會太差.... 於是我決定跟團~ 如果到Y拍或露天去搜尋一下C6的乳牙牙刷.... 一打最便宜的價格約在200~220元之間... 而我們拿到的團購價是一打130元....真的很便宜吧..... 這種價格在嬰幼兒用品店是絕對看不到的啦.... 台灣製造的...看了就令人放心....(圖) 因為刷頭小、刷毛軟的特性... 對牙齦脆弱、矯正牙齒者和兒童都很適合.....(圖) 包裝上還很貼心的教導貝氏刷牙法.... 讓小朋友從小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圖) 原本豆妹用的是貝親的第三階段牙刷.... 現在是貝親和C6交替使用.... 來把貝親和C6比較一下....C6的刷毛範圍稍大一點點.... 以豆妹目前12顆牙的狀況來說...我覺得C6比較剛好用....(圖) 雖然C6的刷毛範圍比貝親大...但還是算小的.... 把C6和1元硬幣放在一起.... 看得出來牙刷刷毛比1元硬幣還小.... 真的是適合來當小朋友的乳牙刷.....(圖) 另外握柄的部份...C6的柄比較長....我覺得比較好握.好控制....(圖) C6的刷毛真的還挺軟的....也可以拿來刷狗狗的牙也很適合呢..... 除了C6以外....我又另外買了兩打成人牙刷....(圖) 分別是H6特軟毛牙刷和C2超軟毛牙刷.....(圖) 我現在用的是Ora2的超軟毛牙刷....一支要70多元....好貴~ 而H6.C2平常零售價一支要50元.... 在Y拍和露天的行情約一打300~350元.... 我們的團購價....一打220元.... 天啊!!!和Ora2差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圖) 一樣看到是made in Taiwan就放心不少... 而且還是各大教學醫院指定專用牙刷....品質應該不錯.....(圖) 基本上一個特軟毛...一個超軟毛.... 我在使用上並沒辦法分辨出到底那個比較軟....因為都已經很軟了..... 能比較的就是刷毛.....綠色是H6...藍色是C2.... 刷毛長度一樣.....(圖) 刷毛的範圍是H6 > C2(圖) 刷毛範圍大或小那個比較好....其實見人見智....各有優缺點.... 刷毛範圍大的優點是可以一次刷到較大面積的牙齒....節省刷牙時間.... 缺點是刷到後方的大臼齒時不方便轉動....易生噁心感.... 刷毛範圍小的優缺點就正好相反.... 不過我個人來說是比較喜歡刷毛範圍小的.... 已經習慣使用貝式刷牙法的我....刷牙時間本來就長....不差那麼一點點.... 可是刷大臼齒時方便轉動否就是我所在意的.... 尤其如果還會有噁心感...就會讓我討厭刷牙這件事.... 所以下次如果還有機會再團購....我應該只會買C2....不會再買H6了.... 其實下次我很想拿一支C6來刷看看.... 搞不好我最喜歡的是刷毛範圍最小的C6說.... (原作者於 2009-03-26 14:38 的補充留言) 有很多媽媽問到在那裡有團購? 那牙刷的團購之前是在ptt發起的...已經結束了.... 如果大家想買的量不多的話... 可以先去y拍或露天買一打來試試... 或是看看BBH有沒有麻麻願意發起團購囉...

轉貼: 戒尿布大作戰

2009年05月14日
公開
42

(轉載自BBH 澄澄與寰寰的媽咪) 以下是我們家的大作戰的戰略----- 首先必須備妥以下軟硬體設施 材料方面如下: 1. 馬桶一只 2. 褲子8-10件 3. 學習褲8-10件 (非必要 ; 但此種褲子可吸收尿尿, 避免尿濕地版) 4. 拖把或抹布 5. 教具 (非必要 ; 巧虎寶寶版或其他書籍) 心理建設如下: 1. 父母與其他家人要有恆心和耐心 2. 寶寶本身行前教育也必須反覆進行 3. 途中寶寶心理可能會受挫, 心理建設和關愛須加倍付出 準備好後, 開始嚕! 歷時了2個月才征戰成功, 所以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稱是毀滅破壞期 因為在此階段必須讓寶寶徹底不再依賴尿布! 首先我先讓澄澄了解他的馬桶是好朋友.... 要尿尿的話, 一定要去廁所找馬桶寶寶。 但是即使他認識了馬桶寶寶, 離他會在小馬桶尿尿還有一大段距離。 再來就不可以再包尿布了! 除了睡覺和出遠門, 都不能再包尿布..... 。必須讓他了解不脫褲褲尿尿的話, 就會尿濕褲褲, 還有最重要的是尿尿要說「我要尿尿!」。這時是最辛苦的了! 因為一開始要適應時, 需要不斷的擦拭被尿濕的地板和換尿濕的褲褲! 後來我發現了有學習褲這種產品, 它是數層綿製的小內褲, 即使會尿濕但有基本可吸收一泡尿的能力。所以會感覺尿濕了, 但不會尿在地板上。 在一開始的第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是擦地板和換褲子中度過, 沒太大的進展! 在這之中如果家中小寶貝尿濕褲子了, 可以故意慢一點幫他換褲褲, 延長尿濕褲褲的不適感!會促使他厭惡尿濕褲褲喔! 第二階段則到了緩衝尷尬期 在這個時候, 他能了解尿尿要說, 也知道尿尿會弄濕褲褲。但是可能是還在學習控制的時期, 總是都在已經在尿了之後才大叫尿尿! 邊哭邊跑邊脫褲褲, 常把場面弄得非常混亂! 但是這是必經的過渡期, 必須有耐心的教導他尿尿要到廁所找馬桶寶寶。約2個星期, 他漸漸的進步了, 會到馬桶上去蹲表示想尿尿, 但常常是空包彈。10次只有1-2次會尿出來。但只要他說想尿一定要趕緊帶去廁所尿,就算沒尿出來也不能說他騙人喔!因為我想他也還在學習嘛!不過比第一期是進步多了。然而此時最麻煩的是, 因為他知道要脫褲褲才不會尿濕褲子! 所以常常是脫下褲子, 直接就尿! 不管是穿學習褲還是有包尿布, 他大爺想尿一脫褲子, 直接就尿! 你還不便太責備他呢! 因為他有進步了, 深怕一責備他就放棄了.....孩子真是磨人精ㄚ! 第三階段是開竅期 就這樣就快要經過2個月....當然這之中進步許多了! 空包彈次數便少了, 每次尿出來我們都舉家歡聲雷動, 甚至致電給親朋好友。透過電話給他鼓勵呢! 但是, 有時還是會因為玩的忘了, 而不小心就尿濕了! 所以, 每當喝ㄋㄟㄋㄟ或果汁開水後, 每間隔1-2小時都要提醒問一下, 要不要尿尿....。每次有成功都要用力的鼓勵, 誇獎他說你好棒! 他會自信滿滿去上廁所哦! 就這樣歷時2個月, 就在4月中我家大王子學會尿尿嚕! 成功的戒掉尿布!!

轉貼: 女兒的才藝課

2009年05月11日
公開
52

轉載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 ********************************************* 今天早上,到學校去聽學校「管樂團」的招生說明。因為我小時候考音樂班時副修長笛,所以家裡還有一隻長笛,我想如果女兒願意參加學校管樂團,長笛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不過,聽完招生說明,發現管樂團團練的時間跟小提琴團練的時間抵觸,所以恐怕是沒辦法加入管樂團了。女兒有點失望,但還是堅持要我先去替她報名,她說不管能不能加入樂團,她想學學看另一種樂器。我還在考慮中,因為我比較想鼓勵她去參加校隊運動,希望在她升上三年級、課外運動時間減少後,可以增加在學校的運動時間與機會。 這期親子天下,討論到「才藝」,專家說一個孩子一輩子要學兩種「才藝」,一個是「動」的,一個是「靜」的。我倒不覺得孩子需要學「才藝」,但是我強烈主張孩子應該要從小要培養至少一種鍛鍊身體的「運動」,以及一種「休閒嗜好」。 怎麼說呢? 我們不妨這樣檢視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一天,年紀大了,沒有了工作,孩子都長大了,老伴也走了,扣掉電視、逛街、購物,我可不可以自己一個人過得很快樂?生活有目的、重心?我覺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熱愛閱讀、寫作;我喜歡爬山、游泳;我可以彈琴、畫畫。即使我一個人在家,沒有什麼錢,也沒人陪伴我,我也可以自己找到很多樂趣。 我爸爸就是這樣。退休後,他全部的重心,除了每天晨起來我家陪桐桐讀半小時英文早讀之外,就是固定到圖書館閱讀,然後花盡所有心血照料他那一園子的花。我朋友的媽媽,在丈夫離世後,寄情於繪畫,她每個月都有固定的作品計畫要完成,因此生活得非常充實。「紅麴媽媽」(見我的連結)夫妻,兩個人在擔任飯店主廚的丈夫退休之後,開始在各社區中教授做菜,也順道在網路上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悠閒自在。 我喜歡這樣的人生。 運動對人的重要不用再說;一個正當的休閒嗜好,不但可以受用一生,有時候也可以為自己開創事業第二春。如果這個休閒嗜好,跟「美」有關,那麼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氣質。因此,如果有機會,我很願意讓我的孩子,嘗試一些不同的領域,多看看一些令人著迷的、有趣的、需要技術的,休閒嗜好。我希望,她在嘗試的過程中,可以真正的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可以受惠終身的專長或嗜好。 以免,有朝一日,當她不需要為金錢奮鬥、不需要為工作努力,不需要為家庭犧牲、不需要為生活而苦惱時,她就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快樂的方向。 以免,有朝一日,當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美貌、失去了掌聲、失去了舞台時,她就覺得失去了一切,成日惶惶然不知所措。 因此,我讓她嘗試過跳舞、溜冰、踢球、打球、游泳、爬山、拉琴、畫畫、寫作,我並不認為那是「才藝」課,我只是希望她找到她喜歡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從來沒想過,她將來要成為一個溜冰達人、或是樂壇名家、寫作高手,或是運動獎牌得主。我只是從旁觀察,哪些東西她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哪些東西她顯然不在行、也沒有興趣,進而得知她的長處、優點,更加的瞭解她。 比方說,溜冰溜了三年,我很清楚的看到,女兒的特長並不在於肢體的柔軟和協調,她不善舞,對於身體的掌握度並不佳。但是我也看到了因為溜冰,她嚴重的的駝背矯正了許多,身體的肌肉發達,讓她的身體線條優美。同樣的,因為學琴,我發現她的耳朵十分敏感,音感極佳;雖然每天要練琴很痛苦,但她經常對我說:「我喜歡團練,因為音樂很好聽!」但,我同時也發現,她的視譜能力不佳,是因為空間能力不好;對下棋沒有興趣,是因為邏輯不強。因此,入學後我對於她的數學成績較差,就毫不意外。 因為參加自然體驗,我看到她的合群與直率;也因為我自己教她寫作,才發現到她的專注與語文天份。因為踢足球,我看到她日益強健的體魄;也因為烘焙,我看到她顯然較擅長閱讀思考遠大於手工操作。 婆婆前兩天對我說:「新聞說,學才藝學得太多,上課比較不專心。」我笑笑回答:「她不是學才藝,只是去課後運動跟休閒。」對我來說,每天只有半天、沒有上安親班的她,每天下午排一項兩小時的運動,是非常必要的。至於其他部分,除了每週一小時的提琴課、兩小時的閱讀與寫作,她並沒有任何「功利」(就是會對學校成績有幫助)的才藝課。 因為有很多時間跑跳運動、玩耍,所以,女兒是一個不必爭取時間「玩」的小孩。她不必流連於安親班與英文班、才藝班之間,坐在教室裡的時間比較少,因此做功課很迅速、上課很專心。她也是一個很規律的小孩,每天早上6:20,她一聽到鬧鐘就自己起床穿衣,再來叫醒我替她梳頭,然後下樓跟阿公一起念半小時英文、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再去上學。 中午放學回家,吃完午飯、半小時內做完功課,就開始每天不同的運動行程。週一跟PG一起出去到處玩(上星期玩積木、這星期上陽明山的農場),週二在學校上直排輪,週三下午踢足球,週四溜冰,週五爬山。她的午睡通常都在車上。晚上,除了一週兩天的提琴跟作文,剩下三天整個晚上都是自由時間,所以她可以看非常多的課外讀物、寫她的床頭秘密小日記,每天晚上準時10:00上床睡覺。至於週六、週日,如果沒有去野外露營,就是爸爸們出動帶她們去騎腳踏車、逛動物園、看電影、表演的時候。 回遡女兒的一週生活,難怪上次某製作單位問我說:「小朋友去百貨公司,吵著要買東西時妳都怎麼辦?」我想了半天,腦海中竟想不出這樣的畫面,原因就是,我們的時間,都花在操場上、冰場上跟山上郊外,哪裡有空去逛街、逛百貨公司啊? 我記得,有一次我看到週刊報導,一個富有的千金女,因為家財萬貫,擁有四百雙名牌高跟鞋,總價五百萬以上。看完那篇報導,我印象很深刻,我凝視著照片中的那個女孩子很久,我想,今天一個只買得起「一雙」名牌高跟鞋的女生,每次穿著那雙鞋的喜悅,一定比這個擁有四百雙鞋的女生「多很多」吧! 不過,我更希望,將來的她,可以半夜享受爬格子的私秘、或是暑假到海上去當導覽員;或是像我妹妹一樣,休假到花蓮去學騎馬;或是飛到阿拉斯加那雪白的冰湖上去溜冰......在風中馳騁、在海上遨翔,在森林裡拉小提琴.....啊!這才不枉現在我給她的「才藝」課啊!

做功課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58

轉自陳安儀部落格:做功課 每次談到「做功課」這樣的話題,認識的媽媽們幾乎都很羨慕我:因為「做功課」這件事,從女兒入學以來,幾乎不必我操心。她總是自己處理的好好的。我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晚上幫她看看作業,把她不會寫的、做錯的部分訂正一遍,然後在聯絡簿上簽好名,僅此而已。 但,女兒通常不會一回家就寫功課。因為我也從未這樣要求。 我的想法很簡單。大人都不見得喜歡把每天一定要做的工作提前做完,那麼,我又何必這樣要求孩子?所以,我通常都只告訴她,這個週末有哪些行程、或是今天我們要做哪些事....,那麼做功課的時間,就由她自己安排與決定。 比方說,星期一下午有兩件事通常一定會做,那就是「溜冰」與「上提琴課」。兩者連車程時間算進去,大約會花掉四小時。所以她通常會先睡個午覺,上完才藝課,晚上回到家,吃過晚飯才開始做功課。但是星期三,因為傍晚我會帶弟弟去國小操場踢足球,她也會跟著去玩,足球課結束後,我們可能又會跟別的媽媽一起去晃晃、玩耍、租帶子回家看,所以,她就會一下課就立刻先把功課「解決」掉,好留下晚上的時間大玩特玩一番。至於週末、週日,我會預先告訴她要去露營、或是要去看戲,她自己會找空檔時間把功課做完。 所以,我很少需要叮嚀她做功課。事實上,她做功課的時間一向很快,一年級時每天大約花個15分鐘,二年級大約也只需要半個鐘頭,除非碰到不太懂的數學題目,需要花上長一點的時間反覆教導,否則訂正作業時,多半也僅需要15∼20分鐘即可。 有媽媽問:「妳陪小孩做功課嗎?」 答案是:「不。」 我只有在一年級剛開學的時候陪過幾次,等確定她已經瞭解「做功課」的意義、自己可以完成作業、沒有困難之後,我就不再陪她做功課。 第一是因為我不耐煩。第二也是因為我覺得不必要。第三,我不喜歡一邊陪她做功課、一邊罵她、一邊把她寫好的字擦掉。我覺得那是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與不尊重。 我遇過很多邊擦、邊罵的媽媽,我發現,這些小孩後來寫功課都變得很被動,而且會花上過長的時間做功課。道理很簡單:「既然我寫的妳都要擦掉,我不如等妳來再寫。」或者是「不管我做完多少功課,妳都會再找一點事情給我做,那麼我不如不要趕快做。」 所以我不陪孩子做功課。但是,我們家的孩子做功課一定在她自己的房間、書桌上做功課。我嚴格規定,玩具必須留在遊戲間,不可以帶進臥室。這樣規定的原因,除了我不喜歡家裡到處都是玩具、造成整理困難之外,我也不喜歡書房裡有太多引孩子分心的東西。因此,女兒一上桌做功課就很專心。我後來在教作文時也發現,女兒雖然很好動,但是她的專注力夠高,一旦開始寫作文,周邊的吵鬧都可以聽不見,每次都可以在我預留的時間內完成,我想這也是平日養成的習慣。 有媽媽又問:「如果不陪她做功課,那寫得很難看的字,最後不是全部要擦掉重寫?那樣不等於重寫一遍功課?」 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只要妳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看孩子,那就不至於如此。 每天簽聯絡簿時,我會一一檢查,必須改正的字,包括:筆畫錯誤、超出格子、嚴重歪斜、扭曲以及句子不通、錯誤。對於不美觀的字型,我會建議她怎麼寫才好看,但是我不會要求她每個字都要達到我的標準。所以,通常需要改正的並不太多。 事實上,回憶自己的寫字歷程,真正字型開始變得漂亮,印象中也是高年級、國中的時候了!那時候,看見同學的字很漂亮,便會慢慢模仿,到高中左右,字才漸漸定型。所以,媽媽們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另外,有兩種功課我是不「幫忙」檢查的,一種是默書、聽寫、小考,另一種就是閱讀圖書。 在我看來,默寫、聽寫這類功課,都是要自己練習的。媽媽並不是幫孩子讀書的機器,所以教導錯誤跟不會的部分就夠了。溫習的部分,就要靠孩子自己了。因此,平常小考,她都是自己應付;大考前我會幫忙她訂正評量券,不會的地方複習一下。考試前的一切日常活動都照舊,冰照溜、琴照拉、照樣出去玩。因為,我小時候我爸也是這樣教我。 不過,大家也不必誤會,我女兒的成績在班上,並不算是特別「優秀」。本次期中考,她的數學考了89分,國語97分。她拿考卷給我的時候還挺得意:「媽,我考得還不錯吧?」 我笑了。比照她在考試前拿回來的數學評量卷:68分、77分來看,她說得一點也沒錯:她考得確實還算不錯! 我想,每個媽媽對於考得「好」的標準並不一樣。我對孩子考試的看法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要「會」。至於粗心、題目沒看懂、不小心算錯、我一律不予計較。 我想,我跟一般的媽媽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我一向不只是看錯的題目,我也會看對的題目。有的時候題目頗有難度,她答對了,我會給予讚美。而錯的題目若是因為粗心、我只會告訴她,如果妳粗心大意的部分加上去,妳可以得到XX分。對我來說,八歲的孩子若是跟我一樣細心,她就是不是孩子了,所以粗心是不需要責罵的。 而且,我的孩子沒有上安親班,因此在題型的練習上本來就比較少,遇上題目有些小陷阱被騙,考出來的分數不如別人,那也沒什麼了不起。重點是,國語該會認、會寫的字都會;數學的百位數、加減法、看時鐘.....都會,老師教過的都沒問題,那就夠了。 我一直到這學期,因為她班上同學來上作文課,聊天時我才知道學校有所謂的「五育獎」----頒贈的對象是平均成績在前五名的孩子。因為女兒的學校完全落實不排名、不打分數,所以光看期末成績單,根本看不出來她是第幾名?她們班上的月考成績也從不公佈幾個100、幾個90,再加上我也沒去打聽,所以完全不清楚! 我曾問過女兒:「妳數學89,那班上有考100的嗎?」她答:「好像有2、3個吧!」「那90分的有幾個?」她竟答非所問的說:「有人只考了60幾喔!」我笑笑沒有追問。孩子的回答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她對於成績好、壞,已經有十足的敏感。並且,孩子已經意識到分數的意義。那麼,我還需要告訴她,她的成績好與不好?或是,還要繼續給她100分的壓力?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只有考試,不是只有分數。我小時候成績很好,幾科一百、滿分是家常便飯。現在回想起來,那又如何?對我來說,影響我最大的,哪裡是那幾個100分呢?很多安親班的老師說,現在爸媽把安親班的老師當成審核作業的機器,只要習作發回來不是一百,家長的電話就來了。弄到最後,大家已經不記得考試的意義在哪裡?孩子變成追求100分的機器。 這兩天,我一直在想,做任何事情,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最初始的「初衷」。成立「台灣母乳協會」,為的是幫助更多的媽媽成功哺乳,而非比賽誰比較有人氣、誰的權利比較大、誰可以管誰。去參加露營,為的是讓孩子享受陽光、綠野,親近大自然;而非去交際、應酬、或是喝酒、八卦。考試,為的是想知道學習的成果,而非與人競爭。寫部落格,為的是抒發自己的心情,呈現自己的成長。 凡事皆有初衷。如果能常常提醒自己初衷何在?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