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52

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小兒科主任 林中升 在門診時常常會被問:「醫師,我的小孩為什麼吃不好?跟鄰居的孩子一比,寶寶看起來好瘦小……」。首先,新手父母要了解每個小孩有自己的生長曲線,要自己比自己,只要身高、體重、頭圍、神經學發展,是在正常範圍,就不必窮緊張。 對照生長曲線圖 評估生長問題,要先做好生長速度的記錄,不同年齡的孩童,每年都有一定增重情況。一般而言,足月兒的標準體重約2500至3500公克,身高約49-55公分,頭圍約34-37公分,出生後會因生理性脫水,體重稍微減輕,十天大時恢復出生體重,接著每天約長30公克,到了四個月大時,嬰兒體重約為出生時的二倍。 滿週歲時,體重應是出生時體重的三倍,身高則為一倍半。一歲到三歲由於生長緩慢而穩定,所以小孩不像嬰兒期時快速增重,平均每年體重約增加2至3公斤,一個二歲大的幼兒,身高約成人一半,二歲到三歲約增高4公分。 兒童手冊上有將正常兒童的身高、體重、頭圍,和年齡的關係作成座標圖,也就是所謂的生長曲線圖,爸爸媽媽們可以先對照看看。 若小朋友的身高或體重在第三百分位以下,或第九十七百分位以上,要請兒科醫師評估有無任何疾病,以便早期治療。 寶寶體重下降的原因 寶寶的體重一直下降,有可能是吃不好和吸收不良造成的。全餵母乳的寶寶,餓了就要給他吃,每天有換四至五次”重重”的尿布,就表示寶寶吃母乳的份量足夠。 餵食配方奶,約三至四小時可餵食一次,二至三個月大的嬰兒晚上熟睡時,不須特別餵食,每天的奶量以不超過1000㏄為最適量。四至六個月大後,可添加米粉、麥粉、果汁…等副食品,增加的原則為「由少到多,由稀到濃」。六個月大後,可添加稀飯、果菜泥…等,有些小孩會有厭奶的現象,只要其他食物補充足夠,不一定要喝大量的配方奶,到滿週歲時,甚至可以「離奶」。 一歲至二歲時,有些小孩變得更偏食,對食物喜好不穩定,生長變得緩慢;二歲至三歲時,可能有「不吃」的階段,大人無須一直強迫孩童進食,反而應該變化菜色,以色香味俱全來增加孩童對食物的好奇心。 二歲幼兒,一天的飲食至少應該牛奶二份、稀飯二至三碗,魚肉豆蛋二份、蔬菜一份,父母應該注意營養是否均衡,隨著小孩的長大,飲食漸漸會和大人相同。 若孩子長期出現偏食、厭食以至於體重下降,應至小兒科門診,請醫師仔細檢查是否有慢性胃炎、慢性腹瀉、胃腸道腫瘤,或其他疾病。 營養均衡 健康成長 孩子較瘦小,在同輩中容易被嘲笑,所以良好的營養,可使智力發展,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營養素攝取須均衡是很重要的。蛋白質、醣類、脂肪這三種營養素,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主要的熱量來源,補充足夠的水分也不容忽視,隨時檢討兒童營養是否足夠,是父母親給孩子成長的最佳禮物

蒙特梭利:孩子的敏感期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51

(資料來源:BBH-Sweet Emily 艾蜜莉的甜蜜屋) 今天談的是孩子的敏感期: 定義:生物成長時的特別感覺力,這樣的能力是短暫的,一旦取得所需能力,此感覺力就會消失.就像毛虫一出生就找尋光源=食物,但一段時間後,為躲天敵,其趨光的直覺力就消失了. 錯過了敏感期就像錯過通往目的地的末班車,這樣的損失是決定性的,一旦長大成人雖有成人形體,但絶對會缺乏因錯過某個敏感期而未能培養出的能力.雖然可以其他方式來補救,卻是事倍功半.也若織毛衣時的漏針,讓衣服結構變的不紮實,可能看起來沒有影響其美觀,但卻經不起一次的拉扯. @敏感期因人而異,有早有晚,有長有短.以下是前人觀察記錄的參考值: 1歲:對小東西敏感: 舉凡地上小屑屑,一根頭髪,一顆飯粒都可以研究把玩很久,這是原始的對世界的好奇心,她們需要快速地學習所及事物.如果讓孩子使用螃蟹車,雖然照顧者比較輕鬆不用分秒將視線放在孩子身上,但這將隔絕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也可能影響其脊椎的正常發展,因為那不會讓孩子學習到走路時身體正確的重心位置.只要地面保持適當程度的乾淨(非過度),孩子就可以依本能需求地探索四周.也正因為要探索小事物,爬行的機會會更多,進而紮實孩子學步的基礎. 1歲:對走路的敏感: 只要能站,她們會不停地站;會走了,就不停地走,以訓練她們對大肌肉的控制能力.太常抱孩子可能會剝奪孩子訓練肌力的機會. 1~3歲:對秩序的敏感: 不管是餐具如何擺放,吃飯時座位的分配,散步路線,何時做何事,認床認枕頭,自己的東西不借別人..都是這時期孩子對秩序敏感的表現.父母應對於在合理範圍內的要求加以滿足,此舉不會造成孩子過度膨脹. 0~6歲: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1歲半~3歲): 可多給孩子不同語言的輸入,倒不是一定要孩子對某語言有某種程度的認識,而是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語感,日後孩子有機會學習到該語言時,會較容易掌握該語言的語感,學習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歲半~6歲: 對感官學習的敏感: 即對眼,耳,鼻,舌,手的刺激,刺激多,自然感官能力便得精煉.像五音不全的孩子,就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聽覺刺激而形成. 2歲半起:對社交生活的敏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有朋友,應多與朋友交流以培養人際應對能力. 2歲半~6歲:對學習良好行為的敏感: 大人在此時應示範良好生活習慣讓孩子有好榜樣可模仿.如果衣服鞋子有固定放置位置,孩子就會照做;反之,如果父母生活習慣不好,就沒有理抱怨孩子生活習慣差. 3歲半~4歲半:對寫字的敏感: 倒不是全然指握筆寫字這檔事,而是孩子開始對字的形體有興趣,可拿沙子用樹枝畫字,在手心或在背上描字給孩子猜. 4歲半~5歲半:對閱讀的敏感: 會開始問這是什麼字,什麼意思? 這期可與孩子玩指令遊戲,拼字遊戲. 7歲~9歲:對文法的敏感: 孩子喜歡玩代換文字,如好多煙,煙好多,多煙好,多好煙..可開始介紹名詞,形容詞..等用法. @@父母是孩子的觀察者,應按孩子的步調,助孩子完成生命的成長計劃.@@

寶寶服抗生素 7歲前易患氣喘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53

今天看到這則報導,是有些小小擔憂 不過爸拔說所有有關泌尿道迴流的診治報導 均載用藥劑量均在安全範圍內,因無此疑慮方是 但… 下次回診再與醫師確認… 現在只希望包皮趕快開,再評估是否可以停止服用防迴流抗生素了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加拿大科學家十一日表示,一歲以前使用過抗生素的兒童,七歲前罹患氣喘的機率是未使用者的兩倍。 醫師常開抗生素給一歲以下幼童,治療呼吸道感染。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和麥基爾大學做了研究,分析一萬三千名兒童七歲以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與罹患氣喘的關係,在最新一期的「胸腔」醫學期刊發表。 呼吸道出現症狀可能是未來罹患氣喘的前兆,因此研究人員篩選因小膿皰疹、泌尿問題等非呼吸道感染疾病而使用抗生素的幼童來分析,結果發現一歲前曾使用抗生素的兒童在七歲前罹患氣喘的機率,是一歲前未使用抗生素者的兩倍,且使用劑量越高者,罹患機率也越高。 研究還發現,很小就使用抗生素、但一歲前家中未養狗的兒童在七歲前罹患氣喘的機率也較高。研究人員表示,狗可能增加了幼兒暴露於細菌中的機會,有助於小孩免疫系統發展。 這項發現呼應以往的研究顯示,讓寶寶在出生後的幾個月接觸環境中的細菌,可幫助發展健全免疫系。

夜裡發燒如何處理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53

夜裡發燒家長怎麼辨 (資料來源:小睿軒的成長記事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62978,cid115320165.htm) 發燒是家長們最常遇到的問題,小寶寶患了病,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發燒。發燒很容易被察覺,父母的注意力也很自然的被它吸引,尤其當體溫升的比較高時,家長的緊張度也隨著升高,家長的情緒可以說是隨著體溫的上下而起伏。事實上溫度的高低並不能表示得病的輕重。這些原則在前面己經被反覆的討論過。 照顧寶寶生病時,最要的是要找出真正造成發燒的原因,才能下正確的診斷。 先了解寶寶的正常體溫 每一個人的體溫在一天之中都是隨時間而波動的,要知道嬰幼兒是否有發燒就必需先測得他的正常體溫,有一個比較的基礎。現在用耳溫鎗來測體溫,非常快又方便,而且不會令小寶寶不舒服,家長不妨平日在早起時、中午、睡前各為寶寶記錄一次體溫,連續做三、五日,有了這個標準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甚麼時候的體溫是不正常了。 容易出現發燒的常見疾病 最常造成發燒的是感冒,如果在家中小寶寶突然出現發燒的症狀,家長要如何分辨是甚麼原因引起?尤其在夜裡需要不需要立刻送醫呢? 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最常見的是一般感冒,父母大多是不用擔心的 一般而言,除了發燒以外,要看同時有沒有別的症狀出現;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等這一類的標準症狀,當然最可能發燒的原因就是一般的感冒,即使有四十度的高燒,父母還是不用擔心,這一點在本書第九章第二節(發燒的各種問題)中已經分析過,如果不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只是感冒,發燒是不會傷到腦子的,如果家中有退燒葯,不論口服劑或肛門塞劑都可以先給他使用,如果家中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冰枕或溫水拭浴幫他先退燒,第二天上午再去看醫生就可以了。 也有人建議用酒精拭浴的方式來退燒,但是因為酒精蒸發的太快,不建議用於嬰幼兒,如果較大的小寶寶要使用,一定要用「溫水」「稀釋」三倍,再為寶寶拭浴。不論是用溫水或用酒精拭浴,在拭浴的時候身體的前後、頭腳、四肢都可以拭浴,拭浴完第一遍,潮溼的皮膚表面因為水份或酒精的蒸發而變涼時,身體會有發冷的感覺,這時候可以用一條大浴巾幫他蓋住一下,體溫就不會散失太快,但是大約再五分鐘左右,體內的血液又循環到體表,體表的溫度又再升高的時候,再做第二遍拭浴。如此反覆的做三、四遍拭浴以後,大部份人的溫度會迅速下降。 有的人說在拭浴時不能拭浴到心臟,那是完全不對的。 以上這些簡單的退燒方法,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會的,而且退燒藥也是基本的家庭常備葯,應該平時都有準備。在台灣大家依賴醫生習慣了,因為便宜又方便,但是反而疏忽了自已處理的基本能力。如果出過國(尤其在美國)的人大概都知道,一般人碰到生病發燒時,大多是要先打電話找醫生,要預約才能看病(make appointment)。沒有甚麼人只因為發燒就能去找醫師隨到隨看。一般人也都懂得自己先吃一下簡單的退燒葯 Tylanol。即使打電話給醫生,在電話中醫生(或工作人員)也是要家長先給他吃Tylanol,Tylanol的成份也就是我們所用Scanal。安排等看病的時間,可能是半天、一天之後才會輪到。但是這些西方國的家長們卻不會像我們的家長一樣,為了發燒而非常擔心。他們也不會有那種寶寶一發燒就立刻要找到看病的習慣,但是他們的小朋友也沒有因此而身體的健康比較差,甚至反而比我們更好。可見只要國民常識夠,相同的情形,只要處理方法正確,一樣沒有問題。所以平日基本常識的充實非常重要。 當然如果小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可能會因為突發的高燒而引起抽筋,家長為此而驚慌失措,此點在前面第九章也己經詳述過。大致的重點還是強調因為發燒引起的抽筋並不影響小寶寶的腦子。短暫的抽筋現象只是表示小寶寶還小,腦細胞還沒有發育好,容易在高燒的時候因為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漏電現象」而引起抽筋。長大了以後自然就沒有這種現象了。 所以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忽然發燒時,建議也是先用各種方法幫他退燒,如果萬一有了抽筋的現象時,家長也不要太慌亂,只要先用筷子或湯匙外纏紗布放入牙齒間,並且把口鼻內的口水、鼻涕、嘔吐物清乾淨,保持寶寶呼吸道的通暢就可以。不必在意送醫的時間相差一點,在醫學上不會因為只相差這段短時間而影響到治療,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發燒時沒有合併任何咳嗽、鼻涕等感冒症狀: 如果在忽然發燒的時候,小朋友並沒有任何像是感冒的徵候,則有可能 一、感冒早期,其它症狀還沒不明顯。 二、要考慮到有感冒以外的其它疾病引起發燒,例如中耳炎、泌尿道感染、腦炎….等等。 這些疾病有時候會出現標準症狀,例如中耳炎會耳朵痛,腦炎會嗜睡、不安,腸胃炎會有嘔吐、腹瀉。 但是也有可能這些症狀還不明顯,外表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以上的標準症狀,不論是家長或醫生都很容易有明確的處理方向,就不會太慌亂。 如果沒有任何可以辯識的合併症狀,單純的只有發燒現象時,建議家長的處理原則是: 若小寶寶除了發燒之外,其它方面都還正常,包括吃奶的量正常,睡的還平穩,玩的也正常,沒有特別的吵鬧不安、或是變得特別安靜的時候:大致上這個小寶寶(或小朋友)是沒有甚麼立即性的嚴重疾病,可以從容檢查。若是去看病,我們會建議不必去看急診,看一般的門診就夠了。 在醫院急診室值班的時候,時常會教同時值班的資淺醫師 : 如果家長帶著突然發高燒的小朋友來看病,爸爸媽媽著急的不得了的時候,但是如果小朋友竟然還玩的很高興好像沒事一樣,這一種情形應該不是重病。相對的,如果發燒的溫度不高,但是小朋友看來精神體力很差,可能這時候的病情要比前面發高燒的小朋友的情形還要嚴重。 所以,大家可以了解,生病的病情是否嚴重是要看一個人的整體情形,而不是只以溫度的高低為唯一標準。 新生嬰兒的發燒 小嬰兒尤其是早產兒,是很少發燒的,凡是有發燒時,一般都必需將之視為重病,造成感染的原因又以細菌最為常見,尤其可怕的是發生敗血症、腦炎…等重病的機會很高。 初生嬰兒因為有來自母親的抗體,較不容易被感染,但是當這種抵抗力沒有能力阻擋時,時常也表示有較嚴重的感染入侵。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 初生嬰兒還少與外界接觸,所以得到感冒的機會不大。若有感染時時常來自醫院裡面的細菌,也就是所謂「院內感染」的細菌,這一類的細菌常有「抗葯性」,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即使有些小嬰兒回家後一個星期才出現發燒症狀,也要考慮在醫院裡面已經感染到了,必需及早與原出生的醫院溝通,以方便治療,因為有可能在同一時期,在那一間醫院的嬰兒室裡己經有了一些小寶寶得到相同的病,治療起來己經有經驗,也比較有規則可循。千萬不要以為出生的那一家醫院是多有名,因為全世界任何醫院的嬰兒室或產房都有院內感染的情形發生,不能掉以輕心。 小嬰兒如果燒的不高,吃奶、臉色、及活動力也都正常的時候,也不必急著立刻去醫院急診,如果有精神變差、嘔吐、呼吸急促,不太動等合併現象的時候,則應及早就醫,以防病情突然變化。 呂適存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