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腸病毒來襲、做好新生兒防護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57

夏秋之際是腸病毒流行的高?期,孕媽咪和新生兒都要特別小心!居家照護做好「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字訣,是簡單又有效的防「毒」之道。 腸病毒疫情正開始拉警報,五月份雲林縣虎尾鎮就傳出不幸的重症個案,一名小女嬰在出生六天後因為腸病毒夭折。這名小女嬰出生第三天後,發生吐奶、脹氣、以及發燒等症狀,並且在短短幾天內,導致新生兒敗血症而死亡,經過病毒檢驗,證實罹患腸病毒的伊科病毒第六型。才剛出生的小生命就因為腸病毒告別世界,對家屬與懷胎十月的媽媽都帶來沉重的打擊。 夏季、初秋是流行期 每年夏季、初秋是腸病毒的流行期,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歷年統計資料顯示,以五到六月及九到十月間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這樣的消息也讓準媽媽及家有新生兒的家庭大為緊張。疾管局的統計資料也發現,民國87到95年間,腸病毒重症病患共有1,560人,其中245人死亡,21個是新生兒,不管是重症或是死亡病例,都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 FOR BABY腸病毒71型殺傷力最大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新生兒如果感染腸病毒,死亡率可高達50%!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也說,腸病毒的病毒毒性較強,而且新生兒需經過自己的免疫系統刺激才能產生抗體,因此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非常危險,一旦病毒由血液進入腦部,很可能產生腦膜炎、腦炎等重症,引起智力降低、四肢及運動神經受損等後遺症,尤其以腸病毒71型及B群克沙奇病毒對寶寶殺傷力最大,發病又急又快,讓家長措手不及。 症狀類似感冒不可輕忽 李秉穎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新生兒可能從母親或是周遭人感染腸病毒,不過因為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都較為輕微,可能只感到些許不適,不會特別注意,但是卻可能讓寶寶遭受嚴重的威脅。 抱前先洗手 同時,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可減少周遭親友不必要的探視,摟抱前要先洗手,李秉穎提醒,特別是不要亂親小嬰兒,最好是「遠遠的看就好了」,也可以保護寶寶的健康。 做好消毒工作 另外,陳永綺醫師也說,當寶寶出生後,家中若有另一個幼兒感染腸病毒,或是有人有感冒症狀,不要急著把新生兒帶回家。而且若是有小孩染腸病毒,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因為腸病毒不耐熱,患者使用過的器具可以用沸水煮過,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地板以及玩具等,特別是洗手要徹底。 「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字訣看似老生常談,但卻是很好又簡單的預防病毒之道。陳永綺醫師也認為,其實近年來家長對腸病毒的防範已經越來越好,也不要因為少數的個案太過擔憂,只要能做好保健,就能將發生遺憾的機率降到最低。 FOR MOTHER 垂直感染給胎兒 由於孕婦若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可能經由垂直感染給胎兒,不過目前對於腸病毒是經由產道、或是胎盤引起胎兒感染,並沒有定論。過去也曾經在羊水中檢測出腸病毒,因此產前發燒、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產婦雖可採取剖腹產,但是李秉穎醫師說,學術上並沒有證實保護效果,也不能百分之百的預防。 病毒可存活2∼6個月 陳永綺醫師也說,孕婦若曾感染腸病毒,即使痊癒,因為病毒可在腸道內存活二到六個月,沒症狀後糞便中還是可能帶著腸病毒,確實防不勝防。因此她建議,特別是在產前兩週內,若有發燒或是感冒症狀,應該主動告知醫師,在寶寶出生48小時內密切觀察是否有異狀。如果新生兒出現發燒、或是嗜睡、食欲不好、活動力降低、吸吮奶水的力氣變弱等症狀,都應該立刻進行檢查。 勤洗手且戴口罩預防 李秉穎醫師表示,孕婦平日可從自身保健著手,若是家人及先生有感冒症狀,孕婦最好要多加留意,減少親密接觸,並且要勤洗手,必要時戴上口罩。同時新生兒出生後,如果有症狀,應該提醒醫護人員注意,產前孕婦或家屬是否有感冒情況。 腸病毒重症4前兆 大多數人在感染腸病毒後,約7∼10天就會痊癒,但是有極少數的人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疾病管制局也提出4項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家長觀察到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建議立刻送往區域級以上醫院治療。 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除了一直想睡外,病童顯得意識模 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來活潑的小孩會變得安靜不想動。 2.肌抽躍:病童在睡眠中時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隨病情變嚴 重時,在清醒時也會出現。另外,病童可能因肌抽躍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 3.持續嘔吐:嘔吐可能是腦壓上升,如果次數越多越要當心,尤其還伴嗜睡、 活力下降,或是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更要留意。 4.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小孩在安靜且體溫正常時,心跳卻達到每分鐘120次以 上。 媽媽寶寶雜誌 記者:文�丁如欣

常見小兒消化道疾病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45

前言:「醫師啊!阮孫ㄟ長得『瘦比八』,常常胃口不好,吃幾口飯就喊肚子痛,大便一粒一粒的像羊咩咩大便,要怎麼辦呢?」在每次的小兒科門診中,經常都會聽到擔心的阿媽像這樣對醫師求救。這樣的主訴中,就包含了兒童常見的幾種腸胃道問題與可能潛伏的疾病,包括:便秘、反覆性腹痛、以及生長不良。 便秘 「便秘」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以往的農業社會,大部分人都以五穀與葉菜類為主食,便秘的問題不太常見到。而現在的兒童飲食習慣趨向於較精緻的食品,例如嬰兒奶粉,因而便秘的問題較嚴重。 醫學上給便秘下的定義是:「每星期排便次數小於三次,並且大便質地偏硬。」對小兒腸胃科醫師來說,凡是嬰幼兒或兒童因為排便問題引起之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或肛裂,皆可以稱為便秘。 原因─功能性便秘與飲食、大便習慣有關 為什麼會有便秘的情形呢?大致上可以把原因區分為二種:「器質性」與「功能性」。所謂器質性便秘是由其他器官的問題而引起,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服用藥物等等。此類疾病引起的便秘,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審慎且詳細的評估與檢查,在排除這些可能性後,才能把病人歸入所謂「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中。 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期」飲食與便便的習慣不好而形成的。在新生兒呱呱落地後,母乳是最能避免嬰兒便秘的最佳食物。然而由於母親工作的關係,通常1至2個月後,小孩就只能以嬰兒奶粉為主食。又當4至6個月後副食品的添加不理想,嬰兒大便就會變硬,形成解便困難與疼痛的現象;若此時沒有幫嬰兒做矯正,排便情形就會產生惡性循環,等到有血便、腹脹、腹痛、甚至滲便的情形出現時,父母親才會倉皇的求醫。 治療及預防─餵母乳、改變飲食內容 如何解決嬰兒或兒童的便秘問題呢?首先在嬰兒時期儘量以母乳哺育,職業婦女也可以晚上把母乳擠出,冰在冰箱,以供隔日所需,接著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改變飲食。便秘的小孩十之八九所攝取的纖維與水分都不足夠,4至6個月的嬰兒以母乳或嬰兒奶粉為主食,其實並不需要額外添加開水,等到開始進食五穀雜糧後才必須要補充開水。葡萄糖水與黑棗汁因為有較高的滲透壓,也常被建議用來改善幼小與較大兒童的便秘情形。蔬菜與水果的添加建議在4至6個月時,起先可以給予果泥與菜泥,等到開始進食稀飯時,就可剁碎加在稀飯中餵食。 再來要幫助孩子養成正確排便的習慣與適當的運動。較大兒童應該有自己的專用馬桶,而後才能訓練在固定的時間上廁所,例如:早晨睡醒後或者晚飯後。醫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使用軟便劑使得小朋友的便便變軟,使他們不再懼怕上大號。軟便劑使用的時間長短因個人而異,在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排便習慣養成之前,不要貿然停藥,否則很容易復發。 生長不良 另外常被轉介到小兒腸胃科門診的問題就是「生長不良」。由於一般人的觀念是「肥胖不是病,長不胖的小孩就會輸在起跑點」。因此,若是自家小孩體重比鄰家小孩子輕,常常就會求助於醫師。生長不良的定義是三歲以下幼兒的體重增加,偏離二條生長曲線(可見兒童手冊),或者體重低於同年齡與性別兒童的三個百分點的曲線。 造成幼兒生長不良的原因大體上也分為「器質性」與「非器質性」二種。常見的器質性原因有:染色體異常、腎小管酸血症、先天性心臟病、尿道發炎等等。若經過小兒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後,仍找不到器質性生長不良的原因,就會被歸納在非器質性生長不良。 治療及預防─營養均衡、舒適的餵食環境 小兒科醫師在診察此類小朋友時是相當花時間的。首先必須從詳細的飲食習慣開始問診,臨床經驗顯示,飲食習慣的不正確是引起台灣嬰幼兒非器質性生長遲滯的重要原因之一。4至6個月之前的嬰兒,因為完全餵食母乳或配方奶粉,一般不太會有問題。然而,台灣是以米食為主食的社會,6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以稀飯餵食後,最常聽說添加在裡面的食物就是紅蘿蔔、高麗菜和大骨湯。一天吃2次到3次,怎麼體重還是不見上升呢?當然,聰明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碗稀飯內缺少了生長所需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蛋白質與脂防。因此,完整的嬰幼兒飲食必須包括肉、魚、蛋黃與青菜類。另外照顧者的餵食態度也必須正確,不可太過於急躁或使用打罵的方法,並建立一個溫馨、安靜與舒適的餵食環境,這對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件事是必須經過仔細的檢查。大部分生長不良的器質性原因都可經由此步驟而發現。其他偶爾也會藉助於像檢驗血液、尿液和大便,以及超音波檢查等,來排除器質性原因的可能。 反覆性腹痛 小兒科門診另外一種常見的問題是「反覆性腹痛」。「我的小孩常常喊肚子痛,尤其是早上睡醒與吃飯時間」,這種煩惱也是門診中常聽到的媽媽經。這種反覆性腹痛又稱為慢性腹痛,最常發生在幼稚園與學齡兒童身上。 原因─多數患者原因不明 反覆性腹痛同樣可以分成「器質性」與「功能性」兩種。 「器質性」原因有上述的便秘、乳糖不耐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祕尿、生殖道問題等。這些原因都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詳細的檢查排除後,才可以歸類為功能性腹痛。 大約90%的患者都是屬於找不到病因的「功能性反覆性腹痛」。當兒童在遭受環境或心理上的壓力時,往往會以腸胃道症狀(腹痛)或是泌尿道症狀(頻尿)來表現,這些壓力來源可能包括:搬家換新環境、受到家長嚴厲的打罵、或者是功課學習上的不適應等等。 治療及預防 仔細的問診:發現可能引起「胃腸蠕動障礙」的原因,醫師與家長必須共同找到功能性腹痛之心理層面的原因,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醫師應給予家長與兒童正面的再保證(Reassurance)。經過完整詳細的檢查後,醫師應鼓勵家長與小朋友,告知此種功能性腹痛是非常良性的,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會痊癒。 藥物治療:腹痛比較劇烈的小朋友,接受短期的抗膽鹼激素藥物(Anti-cholinergic drugs)治療,效果都不錯。 均衡的飲食:包括高纖維食物,也對此種功能性反覆腹痛的小孩有所幫助。 媽咪寶貝雜誌 6月份

小孩不笨 他的「天才」等你發掘

2007年06月05日
公開
18

認知神經學權威洪蘭建議父母,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 這部分的腦子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 像智力只有70的盧蘇偉,善用特長——邏輯分析及創造力, 以第一名錄取成為板橋地院法定觀護人。從他的經驗證實: 天下沒有笨小孩,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引爆孩子的無限潛能? 很多父母常發現: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不知為什麼,書上的東西老記不住;考試時也常因寫錯字、少一撇或多一點被扣分,用功半天,成績還是不理想。 打罵讓孩子記得更牢? 「其實,孩子很少記憶力不好!」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孩子記不住的都是一些不想記的東西,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絕對瞭如指掌,例如卡通劇中多達數百隻的怪獸,電玩遊戲中複雜的人物及關係,孩子都記得清清楚楚。 她認為,與其要求孩子每天坐在書桌前,乖乖讀幾小時書,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偷著學,學最快!」她提醒家長,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一樣,強迫學習最沒效,一旦孩子想學,沒有學不會的。 此外,提升孩子的學習情緒也很重要。「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她說,所有動物都一樣,心情好的時候,記憶力也佳;相對的,憂愁時,什麼都想不起來。「憂鬱症患者對很多曾發生的事完全記不得,原因即在於情緒和記憶力是相關聯的。」 她非常反對「打罵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的說法,反而提醒家長,孩子做功課、做事之前,千萬不要打罵。很多實驗證實,孩子被打罵後,即使坐在書桌前也會因心情不舒服、腦子有氣,無法定下心來專心讀書,自然也記不住東西。 挖掘孩子「天才」的那一面 接受比西智商量表測試,IQ只有70的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8歲時因腦膜炎傷及記憶力,課堂上老師教的,學過就忘,考試也經常掛零,直到小五才會認字,國中就讀啟智班,曾被嘲笑是隻「腦震盪的豬」。 雖然如此,盧蘇偉的父母永遠站在鼓勵的角度,只要考試沒掛零,就有香噴噴的雞腿可吃,所以他從沒想過放棄學習,甚至在讀完高職後,向父母宣布:「我要繼續考大學!」而父母也欣然同意。 「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並不知道我真的能考上大學,甚至私底下做好『讓他考20年』的心理準備,卻能堅定地對我說:『孩子,父母不能為你做什麼,但可以在你決定做什麼之後,全力支持你。』或許就因著這股力量,我才能有今天。」 盧蘇偉後來一共考了7年,共5次的大學聯考,最後是靠退伍加分,考上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科。大二那年,全校舉行智力測驗,校長馬傳鎮不敢相信有學生智商70,於是特別把他找去,改以其他方式測驗,結果發現:盧蘇偉的記憶力、理解力是白痴,但邏輯分析及創造力,卻超乎常人! 馬傳鎮於是傳授盧蘇偉另類讀書法,從此,這個昔日眾人眼中的「笨小孩」,竟然像開竅般成績突飛猛進,且發揮長才,前後花2個多月,就把警大數10年無法理清楚的圖書,整編得井然有序,並排列上架。 用鼓舞換取學習好感 盧蘇偉最後以全校第三名畢業,同年,以高考第一名,錄取成為板橋地院法定觀護人,先後幫助超過兩千名社會邊緣的中輟生及吸毒的孩子。閒暇時,則四處演講,鼓勵孩子不要嫌自己笨,要發現自己的天才,因為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直到今天,我還是記不住九九乘法表,多數的英文單字也背不出來,可是我卻可以靠著小紙條、做筆記、收集資料,每年寫2、3本書、接上百場演講,整理出讓人嘆服的資料檔案。」盧蘇偉曾把自己「從白痴變天才」的經歷,寫成《看見自己的天才》一書,很多人看了之後都開始對孩子有信心。「沒有孩子想當『笨豬』,只是還沒找對學習方法罷了!」 「盧蘇偉的成長經歷,沒有任何模子能套用,卻印證一件重要的事:缺乏記憶力,一樣可學有所成,對社會有許多貢獻。」洪蘭歸納指出,盧蘇偉的父母雖然無法提供孩子愉快的學習經驗,卻在孩子稍有表現時,給予強烈回餽(雞腿),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也愈來愈喜歡學習,甚至愈做愈好。 她說,「腦的容量雖然有限,但潛能無限。」科學實驗已證實:人的腦細胞,會不斷因外在需求,而改變腦神經的分配,所以即便腦子曾受傷的人,亦可藉由其他未受傷的腦細胞,恢復失去的功能。 先讓孩子有興趣再說 20多年前將「零歲教育」的觀念引進台灣的劉修吉博士,第二個外孫女出生時,因腦子擠壓受傷,被醫生宣判為重度智障。他鼓勵女兒劉美妙,以各式圖像、聲音的遊戲,刺激外孫女的腦細胞,結果外孫女不但逐漸能夠學習,後來還進資優班,目前已在加拿大讀研究所。 對於坊間大作廣告的記憶訓練課程,洪蘭快人快語地認為:「花這個錢,沒啥必要!」原因是:這些方法最終目的就是教人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以聯想及圖像的方式來記憶,「不是方法不好或不對,而是『動機』永遠比方法更重要。」 她認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佳,都源自於「缺乏學習動機」。她以自身為例,雖然從小記憶力絕佳,但平日都是先生開車,她又懶得記路,久而久之,就變成眾所皆知的「路痴」。 搞創意 我家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洪蘭強調,「不必浪費大腦在記文字和數字上,腦子應用來做更高階的組織和整合,有些不重要的事,記不住就算了。」 在她眼中,另一伴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記憶力就不算太好,「可是他要找東西時,很少找不到。而且他的組織能力比別人都好,反而更讓人敬佩。」她認為,21世紀已不再是「記憶力差就沒有競爭力」的世代。 她建議家長,別要求孩子「背多分」、「講光抄」,最好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這部分的腦子就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你經常使用的區塊,腦神經會變得肥大,經常不使用的區塊,腦神經自然會萎縮。」 她提醒家長,多容忍孩子調皮搗蛋、不按規矩做事、和自己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孩子,較容易有點子、會做事,而不是叫一下才動一下。 你的孩子記憶力不佳嗎?洪蘭說,別放棄!只要孩子覺得他需要改,沒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動過大腦,就容易記得。所以任何改變都要從大腦開始,才能真正改變,光從行為改起,就是陽奉陰違。」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張慧心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上)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57

【文�李怡嬅】 12歲的敏敏常覺得頭痛、愛睏,老是賴在床上不去上學。媽媽帶她看一般兒科內科醫生,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評估,就認為身體不適是孩子偷懶的藉口。媽媽也持同樣看法,所以沒放在心上。沒想到敏敏易倦、嗜睡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媽媽才趕緊帶她去看小兒神經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長了腦瘤,並非裝生病。 5歲的彥明咳嗽不止,媽媽以為是感冒,帶他看耳鼻喉科。吃完藥後雖緩減了症狀,但三天後又開始咳。 媽媽認為孩子只是身體不好,容易感冒,因此只要小孩一咳嗽,就帶去同一家診所,反覆治療持續一年仍未改善。後來經過朋友介紹,轉到小兒過敏科就醫,發現小孩原來有氣喘。醫生對症下藥後,才控制住。 小孩生病時,該帶去看哪科?選哪位醫生?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疑問。 然而現代醫療系統分科愈趨專業精細,兒科專科下又細分新生兒、小兒心臟、小兒感染、小兒泌尿等次專科,加上沒有第一線基層醫師(家庭醫師)導航,只能由家長自行判斷。但醫療的專業是一堵高牆,民眾很難輕易跨越。「孩子生病時,我已經很焦急,看到那麼多科別,我更加迷惘,」有二個小孩的關小姐認為要明確掛對科別,對家長是很大的考驗。 另個難題是孩子可能還在牙牙學語、或表達不夠清楚,線索薄弱的情形下,父母通常只能憑小朋友表現出來的症狀求醫,風險很大。譬如,小孩一有咳嗽、發燒就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做局部治療,減緩症狀,但其實小朋友可能罹患氣喘、過敏或其他胸腔、肺部疾病。長期治標不治本,輕度氣喘兒可能惡化成重度氣喘病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兒科醫師是第一線導航 在茫茫醫海中,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多位小兒科醫師異口同聲回答,短期來說,若不確定孩子生的是什麼病,先看一般兒科,如有必要,再由他們轉診給次專科醫師,減少看錯科的機率。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肺炎、膿胸,況且,小兒發燒不只感冒,可能是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熱性疹等,甚或白血病、淋巴瘤、紅斑性狼瘡,「一定要全身性的來看,而非局部性的治療,」因此最好先找兒科醫師。 此外,用藥也是大學問。 小兒用藥,尤其是嬰幼兒,必須依他們的體重來計算藥劑量,絕對不是「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曾遇過小病患吃了感冒藥後,全身不停微顫。「我一看就知道是藥劑量過多導致的,」果然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至於長期而言,建議為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容易親近的家庭醫師,他能提供醫療保健的諮詢與照護。好的家庭醫師最好有合格的兒科專科執照、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解釋病情、而且有耐心、有愛心、不會亂開藥(非慢性疾病,通常不會給超過4顆藥)、也不會推銷保健食品。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下)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59

【文�李怡嬅】 就醫自保原則 除了選對醫生,父母也要掌握聰明就醫原則,才能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 1.成為醫生與孩子間的橋樑:仔細詢問、並觀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狀,並且清楚、詳細的告訴醫生。 聰明的家長還會做筆記,把小孩幾點幾分有哪些異常,在症狀出現前,曾做過哪些事、吃過什麼食物或藥物、症狀持續多久等等,記錄下來,提供醫生參考。 此外,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孩子的病情。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觀察,有些家長會隱瞞實情,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他加重語氣說,家長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例如孩子若有氣喘,要知道過敏原是什麼,才能有效預防。 父母也可以做小抄,把自己的疑問一一條列,不但不會漏問問題,還能把握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3.藥物方面: 美國「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AHRQ)建議家長,要確定每位醫生知道孩子服過的藥物,包括處方藥、藥房買的成藥,以及草藥或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並且確認醫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藥史、體重、對藥物的任何過敏或不良反應;拿到藥物時,最好詢問為什麼要吃這個藥、該怎麼吃、吃多久、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一旦有副作用該怎麼辦、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麼食物、飲料,或不可從事什麼活動? 4.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伴你帶孩子一同就醫。 他最好是平時照顧小孩、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如家裡的長輩或保姆。 5.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 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紀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6.尋求第二意見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建議,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家長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 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例如先在一般兒科看過病,再來就應針對診斷結果,找次專科醫師看病,詢問另一個專業意見。 7.充實醫療資訊 幾乎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課。 至於該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曾為文建議,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認為,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 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在國外,醫生甚至會主動找資料給家長讀。陳媽媽十年前旅居澳洲時,帶幼兒看病,醫生翻箱倒櫃找文章給她閱讀,「讀完後,我才知道感冒分成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當小孩流黃鼻涕時表示病菌感染,才需吃抗生素,」她也感嘆,回台灣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種會跟病家溝通醫學常識的醫生。 孩子的健康是家長一生的功課。正如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用心聆聽》中所言:醫生有優劣,治療效果因而有差異,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病人(家屬)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做明智的判斷。

揪出寶寶心臟雜音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64

想起當初寶貝們出生沒多久 爸拔即準備幫寶貝們保險,以做為寶貝們未來的教育基金 但保險公司申調寶貝們病歷後...暫緩QQ維的保單 因為病歷上載述...有心雜音 經與小兒科醫師確認後;方知,心雜音是初生兒正常情形 事隔半年後,保險公司主管自己主動表示此為新生兒正常之況 承認該部份缺乏專業,希望能給他們公司一個為寶貝們服務的機會... 今天巧看到此報導,與大家分享.... 【振興醫院小兒科主任】 陳先生與太太帶著一個月大的小寶寶到醫院檢查,醫師聽診後說「這個小寶寶有心臟雜音,可能罹患了先天性心臟病,必須轉診到小兒心臟專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嚇得第二天趕快到小兒心臟科求診。 經過小兒心臟專科醫師詳細聽診及檢查後,發現並不是嚴重可怕的先天性心臟病,而是暫時性肺支動脈狹窄,他們才鬆了一口氣。 心臟雜音在嬰兒時期相當常見,然而並非有心臟雜音就是罹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相反地,大多數心臟雜音隨著年齡增加會慢慢消失。 根據統計,大約5%的新生兒或50%的早產兒,出生幾天後可在胸前聽到心收縮的雜音,根據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心電圖檢查發現,在左或右的肺支血管可偵測到亂流,因此可確定診斷為左或右肺支血管狹窄。隨著年齡漸長,這些雜音九成以上會自動消失。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約2.2%嬰兒可聽到心臟雜音,其中92%的雜音都在四個月內消失。雜音成因不是很清楚,但一般認為,可能與胎兒血流動力學演變到新生兒血流動力學有關。 此外,我們還發現有這種心臟雜音的嬰兒,右肺或左肺動脈與主動脈管徑的比值較正常嬰兒低,且血流速度較快,但四個月後比值逐漸與正常嬰兒差不多,亦可證明肺支動脈狹窄是自然生理現象,不需過於擔心,大部分可自然恢復。 另外,有些嬰兒心臟雜音是因心室中膈缺損引起,新生兒時期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檢查時由於肺壓尚未下降,左右心室間沒有壓力差,也不易被聽到。但在常規健兒門診時,由於肺壓已下降,左右心室間有明顯壓力差,血流可由高壓的左心室快速流到低壓的右心室,因此可聽心臟音。 心室中膈缺損可分膜性心室中隔缺損、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及動脈下端心室中隔缺損等。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引起雜音,八成以上會自動癒合,雜音消失;膜性心室中隔缺損,五成可自動癒合;動脈下端心室中隔缺損,癒合機會低,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倘若這些心室中隔缺損合併肺動脈壓過高,則要更早手術。 有些嬰兒可能有心臟雜音,但並無心臟血管解剖學的異常,即所謂的「功能性雜音」,是最為良性的雜音,典型特徵為發生在心臟收縮期,且聲音相當悅耳,類似海鷗叫聲,隨著年齡長大慢慢會消失,不需限制活動,甚至不需治療。 總之,如被告知嬰兒有心臟雜音,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大部分是良性、暫時性的現象,請醫師確認後,應不致造成遺憾!

指紋能夠預測孩子的未來嗎?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51

記得爸拔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現今諸多有名大企業家,當初求學階段非全然是名列前矛的佼佼者 如..家喻戶曉總裁獅子心嚴長壽及首富郭董 所以,十分認同下面的一段話 『父母不應該太過注重孩子有多聰明,而要將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這一群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這群人中最勤奮、最有毅力、最鍥而不捨的人。』 摘自《學前教育》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教授 ........................................................................... 在捷運上,看到小男孩安靜的在看自己的書,我忍不住誇獎兩句,他母親非常得意地從皮包抽出一份報告說:「你看,他以後要得兩個博士呢!」原來,是一種類似性向測驗的報告,裡面描寫性格的語句模擬兩可,語焉不詳,但是推論未來的部分卻寫的很肯定、很大膽。一個幼稚園左右的孩子,一切尚在發展中,這個測驗是根據什麼來做此推論呢?一問之下,原來是測孩子的指紋,將十個指頭的指紋輸入電腦後,電腦依指紋來判定腦紋,再推測孩子的性向與聰明智慧。這真是令人驚訝極了,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東西,竟然成了生命共同體,指紋變成可以測腦紋了。 ◎指紋≠智力≠成功 很多人迷信腦大等於聰明,大腦跟智慧當然有關係,但相關係數只有0.34而已,也就是說,只有百分之十二(0.342=0.12)的智商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皮紋檢測並不足以預測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更何況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人。愛因斯坦是公認的二十世紀天才,他死後遺體火葬,但是大腦特別分離出來保存,許多科學家都想從他的大腦上找出腦與智慧的關係,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腦竟然沒有比別人大,他的腦重1230 克,比一般男性的1400克少了170克,令大家跌破眼鏡。也有人比較了林肯、貝多芬、高斯(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的腦,發現也沒有特別大。 父母不應該太過注重孩子有多聰明,而要將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這一群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這群人中最勤奮、最有毅力、最鍥而不捨的人。

樟腦油有毒!2公克就致命

2007年05月25日
公開
61

【東森新聞報 調查中心�台北報導】   夏天蟑螂蚊子特別多,很多民眾喜歡買樟腦油來驅蚊防蟲,甚至直接噴在皮膚上防止蚊子叮咬,不過醫生提醒,樟腦油毒性很強,成人只要吸收二公克的樟腦油就足以致死,民眾應該小心使用。   看著樟腦油上清楚標示著斗大的安全無毒字樣,號稱可以防蚊蟲,內裝滾輪的設計,就是讓樟腦油能塗在皮膚上,但是真的安全嗎?業者掛保證,表示絕對安全,還說樟腦油是天然的,沒有毒。   業者強調這是純天然的樟樹萃取,絕對無毒沒有問題,但是醫學界的研究出說,成人只要吸收二公克樟腦油,小孩一公克,就會讓人喪命。   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樟腦油是一種神經毒性,屬於很強的一個揮發性精油,可能經由皮膚吸收,甚至不小心吃進去的吸收,產生很嚴重的中毒。   林杰樑說,他曾經接過許多因誤食樟腦油而致命的案例。   既然樟腦油這麼毒,又怎麼會在市面上核准販售?環保(新聞、網站)署毒管處科長陳淑玲表示,核准販售主要是環境用藥的部份,如果產品標示上訴求可以噴在人類皮膚或寵物(新聞、網站)身上的話,很明顯就是誇大不實用途。   其實樟腦油屬於環境用藥,業者往往只登記環保署的毒字號,環保署的網站上也明白標示,天然樟腦油含有毒性,不可塗抹於人體上,不過業者卻還是在包裝上,寫說不只是人,就連寵物都可使用,但只要二公克就可以喪命的樟腦油,卻不見衛生單位出面管理,受害的只有無辜被騙的消費者。

認識哮吼症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21

哮吼症是所有上呼吸道感染中,最為「危急」的疾病,是屬於一種「阻塞性上呼吸道急症」。現在,我們就來認識所謂的「哮吼症」,並且學習要如何做好防範與照護工作。 造成原因與好發對象 哮吼症是由「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症狀,它對成人通常沒什麼危險性,但對幼童的威脅卻很大。副流感病毒有1、2、3型,多發生在6個月大的嬰幼兒到5歲之間的小孩,因他們的呼吸道較短且直,而一年中以較冷的季節發生率較高。 傳染途徑 引起哮吼症的副流感病毒,是藉由空氣與飛沫傳染,因此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及不要接觸疑似的病患,是預防感染到哮吼症的最佳方式。 症狀 哮吼症會使幼兒較窄的支氣管發炎,容易被黏液阻塞,壓縮氣流經過發炎的聲帶,會發出很大的呼吸聲,而且呼吸會變得困難、窘迫。當孩子併發哮吼症時,其主要症狀如下。 1. 先出現咳嗽、流鼻水、輕度發燒 初期感染到哮吼症的孩子,其症狀非常類似普通感冒,會咳嗽、流鼻水,並偶爾會伴隨發燒。此病狀約會持續三天,才會出現典型的哮吼症狀。 2. 典型哮吼症狀—狗吠咳聲、沙啞、哮鳴 此時孩子咳嗽加劇、聲音沙啞,並會發出狗吠似的咳嗽聲及哮鳴。如果嚴重者,尤其到了半夜,可能會出現胸骨上端、肋骨間、及肋緣凹陷,而且呼吸道阻塞的現象,有的甚至會導致缺氧和發紺,而呼吸衰竭死亡。此時家長必須特別留心照顧,如果孩子有任何異狀一定要送醫急救。 治療 如果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哮吼症,醫師通常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若是病毒感染,只要配合類固醇蒸氣治療,或用氧氣罩給予氧氣供給就可以。 對於呼吸道感染而言,治療上並沒有所謂的特效藥,都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因此,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家長給予孩子最細心的照護,才是哮吼症病患度過危險的重要關卡。 哮吼與哮喘之不同 哮吼與哮喘雖然都是發生在呼吸道的疾病,兩者的引發原因與治療卻大不相同,可以從下面三點來分辨。 1. 哮喘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哮吼卻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2. 哮喘是下呼吸道的細支氣管收縮,所以呼氣比吸氣困難;而哮吼症則是上呼吸道的聲門下氣管腫脹,因此吸氣比呼氣困難。 3. 哮喘的特色是吸氣時喘鳴像笛聲;哮吼症則是咳嗽如小狗吠叫。 通常門診或急診的醫生,只要聽到幼兒有像狗吠的咳嗽聲,就會注意到可能是哮吼症。不過,有些幼兒白天狀況很好,只有晚上才咳,家長記得提醒醫生,幼兒有狗吠的咳聲,才能正確地對症下藥。 如何照顧哮吼症患者? 1. 需讓小病患盡量安靜休息,並按照醫囑服藥。 2. 給予患童呼吸道隔離,且最好減少其他小孩與他接觸,以免傳染。 3. 當孩子喉嚨有痰無法咳出時,應輕拍其背部,協助痰排出。 4. 治療哮吼的首要目標,是降低咽喉水腫使呼吸道暢通,可讓病童在密閉浴室內呼吸熱水龍頭散發出的蒸氣,有緩解呼吸困難的效果,每次吸15分鐘。 5. 補充足夠的水分,如果孩子不愛喝白開水,可以擠一點果汁加入水中餵食。 6. 屋內環境要保持通風、清潔,以避免細菌或病毒殘留。 7. 如果發現孩子有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無法吞口水,而且精神很差時,要緊急送醫治療。 (轉貼於BABY DJ媽咪報報)

媽咪!抱抱... 擁抱的3大好處與6大時機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58

每個小寶貝都喜歡大人的抱抱,因為抱抱不只能夠給予小寶貝安全感,還能讓寶寶聽見母親的心跳、溫柔的聲音等,抱抱就像一種無聲卻具體的「我愛你」。 只有奶瓶是不夠的! 過去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猴子實驗,心理學家哈洛(HarryHarlow),他幫剛出生的小猴子找了兩個代理媽媽,其中一個母猴子是用鐵絲做成的,但是她可以提供奶水;另一個母猴子是絨毛布做的,她只能提供小猴子溫柔的觸感,而無法提供食物。 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哈洛發現小猴子們最喜歡的是絨布媽媽,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就依附在柔軟的母猴子身上,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跑到鐵猴子母親那喝點奶水。 Reason篇 孩子需要母親的關愛 透過這個實驗,加上後來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光是只能提供奶水,而無法提供溫暖及愛時,孩子就不願意依附這樣的母親,孩子最需要且喜歡的是能夠提供他安全感及擁抱的溫柔母親。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培鑫醫師表示,新生兒初來到這個世界時,外面的一切對他來說是如此的陌生,而此時母親的聲音及擁抱,會讓新生兒得到安全感,讓他回想起過去曾在肚子裡聽過這個熟悉的聲音,當他被撫摸、擁抱時,就想起過去在媽媽肚子裡那種溫暖的包覆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哭泣中的新生兒,只要聽見關愛的聲音以及大人的擁抱,就能夠停止哭泣的原因,因為,擁抱能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滿足及快樂。 Advantage篇 擁抱的好處 1.促進觸覺刺激 感覺統合近年來相當受到家長的重視,而其中觸覺就是感覺統合其中之一的感官系統。 觸覺對於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有了良好的觸覺感受,才能讓寶寶與外界得到聯結,例如喝奶時口腔觸覺會帶給寶寶滿足感、母親對寶寶溫柔的肌膚撫觸,會讓他得到舒適及放鬆、再過幾個月大寶寶也會利用手部的觸覺,來探索外面的世界,學習新的能力。 張培鑫醫師表示,擁抱就是提供給初生寶寶最好的觸覺感受方式,透過與母親的肢體接觸,可以聽見母親的心跳,還能聽見母親對他說話的溫柔語氣,帶給他舒適的觸覺刺激。觸覺刺激足夠的孩子,感覺統合更加完整,未來學習及發展也就更為出色。 2.緩和情緒 根據許多過來人媽咪表示,當寶寶哭泣時,她們通常會先了解是否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太冷或太熱等原因,如果排除掉這些生理上的問題,那麼多半就是寶寶覺得無聊或情緒不佳或受到驚嚇,此時只要給予抱抱,就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讓他恢復愉快的心情或得到安慰。 兒童發展專家也表示,如果寶寶發出的需求訊號,經常未得到大人適當的回應,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一種失望與不信任的情緒,甚至會影響寶寶的人格發育,讓他產生挫折感及變得退縮。 3.較好的挫折忍受力 反過來看,一個從小就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即使以後遇上挫折時,他仍會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有些時候當孩子在外頭受挫時,因為有之前被關愛的經驗,他會知道等回家之後,就可以得到媽媽的安慰及擁抱,因此,眼前的挫折及打擊不會馬上就將他擊倒。 Method 篇 該如何抱才好呢? 提到抱抱,有不少人聽過這種說法:「孩子不要常常抱,抱久了就每天要人抱。」 資深保母陳淑珍表示,不抱寶寶的做法是不利於寶寶成長的,或許因為以前的人,有很多事情要做,沒辦法花太多時間照顧孩子,於是才會出現盡量不要去抱孩子的說法。 但她認為,每個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關愛,而擁抱就是最直接讓他感受愛意的做法,而且等到孩子一歲之後,開始學習走路時,他自然就會從大人的手上下來,所以,不需要把舊經驗套在現代人身上,當你覺得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就熱情的擁抱他吧! 而抱抱也不只是孩子單方面受惠,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保母,也都在抱孩子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笑容、孩子對大人的依賴,而使大人得到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會讓大人變得更柔軟、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6個應該抱寶寶的時刻 1.當他哭泣時:請先檢查一下是否需要餵奶、是否要換尿布等,先排除掉生理問 題,再拿一些玩具來逗逗他,有時候他只是想找個人陪他玩,如果他還是想要人抱,那就抱抱他。 2.當他精神好的時候:寶寶睡醒之後,可以抱著寶寶四處看看,為他介紹一下周圍的環境,和他做一些互動遊戲,讓寶寶覺得愉快。 3.當他受挫時:當他被巨大聲音所驚嚇時、走路摔倒時、玩玩具受挫時,此時家長的擁抱及安慰,可以讓他很快就忘記剛才的挫折,很快平復情緒,繼續之前的活動。 4.當他在陌生環境時:6個月大之後,寶寶會開始出現怕生的反應,對於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可能會產生抗拒的心理,此時家長可以先抱抱他,等他熟悉之後,再鼓勵他離開大人的懷抱。 5.當他接受處罰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大人難免會以處罰來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但是在處罰過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個擁抱會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會讓他正向看待大人對於他的處罰及要求。 6.當他長大時:陳淑珍保母提醒家長,不是只有小嬰兒才需要擁抱,即使孩子上幼稚園、讀小學,父母還是可以常常抱抱他,父母充滿愛的擁抱是孩子最棒的能量補給。 Tips:抱孩子抱到手臂粗壯、腰痠背痛是很常見的事,所以,平時最好多準備幾個靠墊或抱枕,媽媽要抱寶寶時,可以在背後及手臂增加支撐;如果寶寶喜歡被站著抱,那最好準備一條好用的嬰兒揹帶,助媽媽「一臂之力」,以免抱出媽媽手。 不建議的抱法 *抱的動作太粗魯:張培鑫醫師提醒,孩子需要的是有安全感的擁抱,因此,抱的時候動作應該要輕柔、聲音要和緩,如果母親動作非常粗魯或是過度的搖晃(還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或是抱寶寶的時候大聲叫喊,可是會讓寶寶覺得不舒服的喔! *沒有關心的抱:只有抱寶寶卻沒時間陪他說說話或與他做眼神交流,只是敷衍式的抱法,寶寶可是會抗議的。 *過多的擁抱:寶寶並不需要整天都抱在手上,例如當他睡著了,就不需要繼續抱著,特別是到了學爬、學走的階段,如果家長還是整天抱著寶寶,那麼反而會阻礙了寶寶的學習及探索能力。

對不起寶貝們...

2007年05月18日
公開
12

缺乏醫學概念,真地有點辛苦小朋友… 從昨天半夜開始,溫度上上下下,白天額溫一度高達37.9度 在認知上以為38度才算發燒,也盡量不想讓寶貝服用退燒藥 到了醫院一直是37.5度,忙碌的護士阿姨便認為沒有發燒 一直到夜診護士,警覺性比較高 當時額溫37.1度,便建議量一下肛溫,結果38.8度… 天ㄚ,我們竟讓暟悶悶地燒了1整天 難過暟不喝ㄋㄋ,不想吃東西,只是不斷ㄣ..ㄣ..ㄣ 寶貝ㄚ,對不起!讓你這麼不舒服… …… 昨天爸拔要至新竹出差 媽麻學校學生明後天要到中央大學參加全國評鑑 當時額溫37.5度,覺得還好 且在不得已情況下只好將暟丟在家 看著暟生病又哇哇大哭,心中真地很難過 但… 而今天早上暟竟坐在學步車上,站在門口 靜靜地望著爸拔媽麻 今天沒有哭..看起來反而更心疼… …… 早上同事們很關心地詢問暟的狀況 原來父母不好當…… A同事已將小朋友發燒視為正常 認為是與病毒在對抗… 什麼狀況吃什麼藥,均備之無患 他也熱心地分享台大護理長幼兒照顧準則 B同事他兒子早產,太太賦職在家親餵母乳半年 結果小朋友常小病不斷 4歲上幼稚園,竟一度染腸病毒住院 住了1個禮拜,同事也在醫院睡了1個禮拜… C同事女兒出生時約3500g,是大家呵護中的掌上明珠 但1歲多因大人帶來的病毒,染上腸病毒… 嘆… 嬰幼兒健康狀況全繫在父母心上啊!

易被誤認為感冒的嬰兒玫瑰疹

2007年05月18日
公開
56

玫瑰疹為病毒性感染,常發生在六個月以後到一歲半嬰幼兒,反覆的高燒為主要症狀。因此適度的給予退燒藥,可以減緩孩子發燒的不適之外,也可以減低熱性痙攣的發生率。多注意孩子的活動力,有高燒時,兩到三天讓醫師追蹤檢查一次即可。 玫瑰疹病原是最近發現的第六型與第七型人類泡疹病毒。病童出現攝氏39度以上的高燒,伴隨發生一些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理學檢查大多只有喉嚨稍微發紅的表現。因為罹病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與徵候,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的可能。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燒退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很好,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事先就猜出可能是嬰兒玫瑰疹。發燒一般會持續2-5天,平均3天。燒退以後,在臉部與軀幹部出現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的疹子較少,大多不癢。除了年齡很小、燒很高、活力很好的特點以外,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則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的時候出疹子。出疹子的時候,容易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或其他病毒疹,必須根據上述的特點做綜合判斷。嬰兒玫瑰疹本身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幾乎不會有什麼併發症與後遺症。只有在少數情形下,會引起抽搐的反應。 在平常繁忙的門診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嬰幼兒發燒,或皮膚出現各式各樣疹子的問題,困擾著父母親。而玫瑰疹這個特殊的疾病,剛好融合了這兩個常見卻又惱人的問題,總會讓心疼寶寶的家長煩惱個好幾天,心神不寧。 未發疹和發疹期 症狀迥異 玫瑰疹就是在身體上長出有著玫瑰般色澤的疹子。這個特殊疾病主要是影響到三歲以下的小朋友,而且絕大部分(大約95%)的玫瑰疹,都發生在六個月以後到一歲半左右的小嬰孩。一般而言,玫瑰疹主要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未發疹期和發疹期。 *未發疹期 在未發疹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發高燒。大部分的病童發燒時體溫會在38℃到40℃左右,平均會在39℃,反反覆覆的高燒是一個大特點。雖然少數病童會合併有哭鬧不安或厭食的情況,絕大部分的病童仍然可以正常玩耍,精神、活動力在高燒時仍然很好。少數病童會有些輕微的咳嗽或流鼻水的症狀,但是大部分的病童除了高燒之外,可以說完全沒有其他的症狀。 可是,就因為沒有其他的明顯症狀,更讓家長們摸不著頭緒而更加緊張;發燒本來就讓人擔心,原因不是很明顯的發燒更是讓人加倍的焦慮。更令人煩憂的是,一天好幾次的高燒,通常還得延續個三到五天,比較一般的感冒還多個兩、三天,另外體溫可能在第四天或第五天也還維持在40℃度左右。 *發疹期 在幾天來來去去的高燒之後,就進入了發疹期。特別的是,在一進入了發疹期時,之前的高燒也完全消失,體溫開始完全恢復正常,幾個小時後開始在身上出現玫瑰色的小疹子。通常會先在軀幹開始出現少數約0.2到0.5公分大小、輕微突起的粉紅色小疹子。爾後慢慢疹子增加,會在頸部和四肢也出現。 這些玫瑰色的疹子通常不會癢,也不會有水泡出現。原來個個界線分明的疹子隨著數目增多,會慢慢融合和慢慢消退。在一到三天的時間內,由少數疹子慢慢增加、融合再消退。有時候,在發疹期初期會合併有輕微的腹瀉。 試圖減緩發燒不適 整體而言,玫瑰疹可以說是個良性的疾病,幾乎所有的病童在經過幾天的發燒及出疹之後完全康復。雖然說有些病患在反覆的發燒中,會出現熱性痙攣的現象,也通常少有後遺症,所以說玫瑰疹本身不可怕,比較擔心的是類似玫瑰疹一樣發高燒的其他感染性疾病。 在診斷上,病童感染後進入發疹期之前,玫瑰疹的診斷常常很難證實,通常要等到確實發出了疹子之後,家長和醫師才能以比較輕鬆的心情面對。也由於有太多其他可能的疾病,和玫瑰疹起初的高燒有類似的表現,所以說面對一個只有發燒而沒有其他症狀的病童時,一定要和您的小兒專科醫師好好配合及追蹤,務必排除可能的其他感染,以免延誤治療的契機。 玫瑰疹是病毒性的感染,是一個良性的病程,在治療上採取的是支持性療法。適度的給予退燒藥,除了可以讓孩子減緩發燒的不適之外,也可以減低熱性痙攣的發生率。也要叮嚀家長的是,多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有高燒時,兩到三天讓醫師追蹤檢查一次,你和你的寶貝一定可以度過玫瑰疹的考驗的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玠模

bobo初入幼兒園常見的12個問題(上隨選日記)

2007年05月15日
公開
59

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進入的社會團體,面對新環境,自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適應與改變,如何幫助bobo更快適應新環境,並喜歡團體生活,本文就6大面會遇到的問題,為你提供解決方式。 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指0?6歲,在這個關鍵階段,如果媽媽能專職在家照顧孩子,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全天候照護,多半會送去幼兒園。 表: 幼稚園與托兒所之差異 幼稚園:依幼稚教育法及設備標準相關規定設立之學前教育機構 合格幼教老師 4?6歲學齡前幼童 所在地之教育局 托兒所:依兒童福利法訂定的托兒機構 合格的幼保人員及幼教人員 0?6歲的幼童 所在地之社會局 製表╱吳惠芳 選擇立案幼兒園為首要 至於該選擇幼稚園,還是托兒所?小恩迪托兒所副園長陳政娟建議,第一個考量是該園是否為合格立案的幼兒園,再來依年齡、師資、近便性做考量。如果年齡為2?3歲孩子,建議可選擇有幼保人員的托兒所或幼兒園;如果已經滿4足歲,則可選擇幼稚園來就讀。野聲托兒所徐小美園長則表示,除此之外,最後還需要依孩子的適應力及偏好做為選擇的依據,如此,孩子也較容易適應。 在預備讓孩子就讀幼兒園時,最好能先帶孩子到園內多參觀幾次,也可讓孩子對新環境建立熟悉感及好奇感大多數的園所都有提供試讀服務,家長們在規劃時,最好能先行試讀一段時間,或者,可以選擇先上半天班,以漸進的方式讓孩子有轉換環境的準備。 徐小美指出,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進入的社會團體,面對新環境,自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適應與改變,團體生活必須以紀律及規則建立來規範成員,因此如何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是孩子進入團體生活中必修的課程。 但對於剛接觸陌生環境的孩子而言,適應環境不僅是一個新的刺激,更是一個新的挑戰。以下就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在生活習慣、情緒發展、人際關係、自理能力、疾病及飲食等6大面向上,提出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 生活習慣 Question 問題1:孩子早上總是賴床,為了趕時間,父母還要幫忙穿衣穿鞋,甚至到學校了還在睡覺。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說,打算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時,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有心理準備,並且在預備入園前的1?2個月即須開始規劃,因環境的改變,孩子將面臨許多的挑戰。尤其是生活作息方面,由於父母工作晚歸或其他因素,現在的小孩普遍有晚睡的現象,她表示,2?3歲的孩子,每日的睡眠時間約9~10小時,換言之,想要7點起床的話,孩子至少要10點前上床睡覺,當睡眠時間不夠或品質不好,隔天自然起不來,就會造成孩子上學遲到或不想上學,同時,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並且讓孩子產生遲到也沒關係的錯誤訊息,以及養成不準時的習慣。 早晨最好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再從容地去園所,而不是一味的催促孩子趕時間,這樣反而會讓他將上學當做一件痛苦的事,而不想上學。 Question 問題2:孩子無法定下心聽老師的指令,也無法適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 Solution解決方法 孩子在家裡自由自在慣了,隨時想吃東西就吃東西,想睡覺就睡覺,想玩玩具就玩玩具,但是進入幼兒園後,必須依照園所設計的時間表及課程行事。為了幫助孩子盡快學習自律與定力,父母在家裡可先用遊戲方式,訓練孩子專心。徐小美說,不妨先與孩子一同讀故事書,訓練他能靜坐在椅子上,時間可以由5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10分鐘。 練習時,透過互動問答的方法,引發孩子的興趣,並且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出現分心狀況時,可以就故事中的情節提出簡單問題,請孩子回答。孩子若答不出,家長再回到那個部分,重複再說一次,讓孩子產生參與感,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情緒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害怕離開父母,只要父母一離開,孩子馬上就哭! Solution解決方法 多數的孩子會因突然離開自己熟悉的照護者(一般通常為父母),而產生分離焦慮,徐小美說,現今家庭因為人口少、孩子通常沒有其他玩伴,依賴照護者程度很深,就是一般所說的「黏人」。如果在進入園所前,能適時訓練孩子習慣接觸其他人或小孩,就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另外,讓小孩帶著自己特別依賴的一項物品上學,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降低焦慮程度,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同時,父母可以適時地灌輸孩子幼兒園是很有趣的地方、可以玩很多的遊戲、可以唱歌、跳舞、聽故事……引起孩子對入園感到新鮮及興趣,家長也要盡量在答應接孩子的時間到園,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 陳政娟表示,孩子初接觸新的環境,一定會有一段適應期,2?4歲時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且不斷地吸收,只要新事物夠具吸引力,孩子應很快就能融入新環境。除非個性特別內向的孩子可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外,一般孩子的適應期大約只需1?3天。 Question 問題2:孩子本身的個性比較內向,剛開始不敢跟別人說話或一同遊戲,總是躲在教室一角。 Solution解決方法 陳政娟指出,10人以下小班制的托兒所,比較不受入園時間限制,可能每個月都會有1?2位的新生。小孩通常會先靜靜觀察周圍的環境,此時,老師會花較多的時間陪伴新入園的小孩,等他對環境熟悉,產生安全感之後,會讓新生與其他的小孩一同作息。面對個性比較內向的小孩,老師會盡量誘導小孩融入團體中,如果孩子本身還是不願意,會請班上較活潑、熱心的小孩主動邀約新生,讓新生較快產生團體認同感及自信心,不會因害怕而不敢與人接近。 人際關係 Question 問題1:以自我為中心,不習慣與他人分享,獨占欲強,會為同一件東西而與同儕爭吵,甚至出手打人。 Solution解決方法 現今家庭以獨子、獨女居多,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寶貝,如果平日又少與其他孩童互動,自然不容易了解有些玩具或用品需要共享。但是進入團體生活中,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專屬自己的,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懂得分享。陳政娟說,當孩子與同儕間因爭奪而出現口角或哭鬧的情形時,老師會先制止,並利用其他玩具誘導其中的一人分散注意力。事後則會在人格課程訓練當中,以說故事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導孩子分享的觀念。 徐小美建議父母,在家也可以建立孩子分享的觀念,例如,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問他,「可以給媽咪吃一些嗎?」或者是「媽咪的分給你一些,你的也要分媽咪一些喔!」徐園長鼓勵家長經常安排一些孩子們的聚會,讓孩子習慣並練習發展社交能力慢慢地灌輸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的觀念,持續的教育與訓練才能養成正確的分享觀念。 Question 問題2:現代父母陪小孩的時間少,小孩為了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動輒哭鬧不休。基於補償心態,只要小孩一哭鬧,家長就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導致在園所時,小孩也用相同的方式時,老師會如何處理?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說,孩子如果因為想引起注意,或因不順他意就哭鬧,很可能是家中親人或父母錯誤教養態度所養成的行為。父母應該適時教育孩子是非觀念,並建立生活規則與規範,不要被孩子牽制,不能因孩子吵鬧著要東西時,為了不想孩子哭鬧,就屈服讓他達成願望,這樣只會使孩子認為「會吵就有糖吃」,這不是正確教養態度。家長可以先用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引導到其他有興趣的事情,讓他不再哭鬧後再耐心地教導他。當然,首先要確定孩子沒有生病或受傷。 自理能力 Question 問題1:在家裡幾乎是父母幫忙孩子穿衣穿鞋,入園後,老師會幫他嗎? Solution解決方法 徐小美建議,孩子2歲時,即可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在準備送孩子入園前,就要慢慢訓練。父母可以說故事的方法,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平時也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家事,例如幫忙端水,拿些簡單的東西,這時的孩子對於新的任務會很感興趣。只是父母常因為怕孩子做不好,必須花更多時間善後,或趕時間,乾脆自己代勞,這只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並且讓孩子養成「這不是我的事」之想法,久而久之更不想自己做,只想依賴他人的幫忙。她說,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穿脫鞋襪、上廁所等動作,家長在家若能夠花點時間訓練孩子,就會減少孩子入園後適應不良的問題。 Question 問題2:孩子在家時,幾乎是父母餵飯吃,到了幼兒園,老師會幫忙嗎?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原則上,2歲的小孩必須訓練手的握力和手眼協調,讓他自己吃飯應該沒有問題。比較嚴重的問題反而是,大部分的父母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弄髒桌子或滿地都是飯粒,不願花時間清理,乾脆自己餵飯,導致孩子一直無法有自我訓練自己吃飯的機會。她強調,父母應該要不怕麻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主性了,會喜歡自行處理日常事務,家長不能因為他的動作不夠純熟,無法完美地完成該做的動作,而對他有所責備,甚至不讓他做。愈不讓他練習,他反而愈不會,就這樣喪失了黃金學習時期。父母應該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如果怕孩子吃不飽,可以當孩子不想再自己吃的時候,跟孩子玩「你一口,我一口」的遊戲,讓孩子餵你,你餵孩子,這樣,孩子既可以吃飽又有訓練的機會。 疾病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有一些天生的疾病問題,或是一些尚未發現的潛在性的情緒管理病徵,該主動告訴老師嗎?是否會引起老師特別的對待?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孩子本身如果患有先天性疾病,如蠶豆症、先天性心臟病,或有過敏體質等,請務必一定要主動向老師說清楚,不要吝於啟齒。如此,老師才能特別注意,以避免一些不利於孩子的活動或飲食。至於心理問題,她說,老師對孩子的階段性發展狀況會做初步的觀察與評估,如有些孩子就是特別的安靜,常常自己靜靜在一旁,不論老師如何引導著孩子進入團體,孩子也不願意出現長期畏縮或是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或是有些孩子特別注意力不專心,常常坐不住,東摸西摸、就算是老師請他好好坐著聽故事,也無法安靜,不能遵守規範,甚至出現暴力現象。這時,家長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因少子化的緣故,父母通常較無法察覺孩子的異樣狀況及程度,如果老師建議家長尋求專家評估時,也希望家長能夠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逃避或輕忽,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Question 問題2: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抵抗力好像比較差,其他孩子一生病,就很容易被傳染,萬一孩子一直在生病該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陳政娟建議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一定要注意該園所的環境是否清潔?如果是密閉空間,最好設有空氣清淨機,並且定期保養消毒;洗手後,拭手的設備最好是以紙巾代替毛巾,或使用烘手機,避免細菌殘留。園所使用的用品,如設備、玩具、教具、杯、碗等,都必須定期消毒。同時,時時提醒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一定要摀住口鼻,如果患有輕微感冒,上學時,盡量戴口罩並多喝水;如果發燒情形,最好能讓孩子在家休息,以減少交互感染的機率。 徐小美表示,孩子必須施打的疫苗,一定要定期施打。另外,家長也必須由提升孩子的自體免疫力中著手;在飲食方面需注意營養均衡;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晚上10點以前一定要上床睡覺;平時多與外面接觸,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外面的細菌多,而把孩子關在家裡,應多接觸大自然,多曬曬太陽,培養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能力。如果孩子生病了,在園所需定時吃藥時,一定要詳細填寫用藥單給老師參考。 飲食問題 Question 問題1: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吃肉,如果他不習慣園所的飲食,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酥脆口感的東西,所以炸雞、薯條對孩子的吸引力最大,至於蔬菜這種口感本來就不受孩子歡迎。徐小美說,在園所學習中,會教育孩子多吃蔬果會讓身體健康、排便順暢,家長可跟跟孩子說「不想要讓臭臭的便便放在肚子裡,就要多吃蔬菜,蔬菜裡面的纖維,可以趕走肚子裡的便便」。 陳政娟也說,用說故事及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接受不喜歡的食物,過程中,可以先是小口小口的吃,然後適時利用同儕的壓力,鼓勵或吸引孩子嘗試。甚至如果真的不吃愛吃蔬菜,就要多用水果補充;不愛吃肉的話,就多用豆類的蛋白質或魚類補充。 Question 問題2:孩子吃飯的速度很慢,常常一口要吃很久,有時要吃1個鐘頭,在園所來不及吃完時,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徐小美說,吃飯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是不好的,還有吃飯一定得定時定量,吃太多或吃太少也是不好的。父母在家吃飯時,就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吃飯,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是一邊吃飯,一邊讓孩子玩玩具,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在吃飯的事物上。家長可以幫孩子介紹菜的名稱,菜有哪些營養(這時的孩子或許不是很了解營養在哪裡,但是會記住這個詞彙),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把飯吃完,如果開始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可以利用小小的獎勵方式,例如跟孩子說「當時間到了7點鐘時(可以先訓練孩子看時鐘)吃完的話,可以得到一樣小禮物喔!」如此可以刺激孩子把飯趕快吃完。對於吃太快的孩子也要調整速度,也是用說故事的方法,解釋吃太快會容易肚子不舒服,而且沒有咀嚼的東西,很容易卡在喉嚨裡,一定要小心。讓孩子了解吃飯有合宜的速度,並進而享受用餐的樂趣。 專家檔案 徐小美 現職�私立育才國小副校長 私立野聲托兒所負責人 私立野聲美語園園長 學歷�伊利諾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系碩士 曼開都州立大學教育行政博士候選人 經歷�銘傳大學商業英文講師 中央警官大學大學部及碩士班英文講師 專家檔案 陳政娟 現職�小恩迪全美語幼兒學校副園長 學歷�Concordia University,Montreal,Canada 經歷�喬登美語專任老師 小恩迪托兒所專任老師 .。 。 。 。 。 。 。 。

快速停止幼兒哭鬧的方法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45

哭和笑都是一種情緒反應,不過,有的孩子特別愛哭,或是習慣以哭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這種三不五時就一把鼻涕眼淚的模樣,不僅讓父母心疼,更是深感頭疼。且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麥擱哭啊」! 哭,是孩子出生後就發揮的第一項本能,也是他們和外界溝通的方式之一,不過,隨著年齡增長,說話、肢體等等表達能力愈來愈好之後,孩子慢慢就不再凡事採取「哭」的手段。 但哭也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對幼兒來說,有些時候當他生氣、難過、身體不舒服時,有可能選擇哭泣的方式,如果只是偶爾的情緒抒發,對孩子有減輕壓力的效果,所以,哭不見得都是不好的,或是非要禁止的。 就怕凡事一哭二鬧 最令家長比較害怕的,莫過於孩子經常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要求某種目的,或抗拒大人的意見而選擇大哭大鬧,例如非要大人買玩具、非要大人讓他看電視等,這種動輒以哭來要脅的方式,相信令大多數家長難以接受。 資深保母淑珍媽媽表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懂得察言觀色,所以,父母從小就應該要有一定的尺度,孩子自然會了解父母的原則是什麼,就比較不會以哭鬧來左右父母。此外,她認為,父母希望孩子能有穩定的情緒,就必須先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及家庭環境,例如有些父母經常吵架,或媽媽的情緒喜怒不定,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建立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可能容易哭泣或顯得退縮。 從小讓孩子習慣動手做 資深保母美智媽媽覺得,現代孩子生得少,有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幫孩子做很多事,結果可能讓孩子面對父母時就會耍賴,或父母沒幫他做什麼事就發脾氣,所以,她建議父母親應該依孩子的年齡,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能力所及的事。因為在動手時,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也能增加他的挫折忍耐度,以後碰上不會或做不好的事情時,孩子就比較有耐心去面對,不會立刻以哭鬧的方式尋求幫助。 快速化解•4種常見的哭泣場面 場景1 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 家有二個孩子以上的父母,大概經常要面對手足之間的爭吵畫面,特別是在1∼3歲的幼兒階段,因為孩子還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加上隨時可能因為搶玩具、搶先後順序、爭對錯等,輸的一方就大哭來表達不滿。 方法1 美智媽媽建議可嘗試讓哭泣的寶寶轉移注意力,例如拿另一個有趣的玩具出來(媽媽最好輔助生動的表情,讓寶寶覺得你拿出來的另一個玩具很好玩),或是告訴他「等20分鐘再換你來玩」。比較好溝通的孩子,多半能接受這樣的意見。 方法2 媽媽也可以先要求兄弟(姐妹)商量誰先玩,或是先以猜拳的方式決定先後,贏得人可以先玩30分鐘,如果兩個人都不願意妥協,就暫時把玩具收起來,兩個人都不要玩,如果選擇繼續哭泣的人,可以告訴他「下次也沒得玩」。 方法3 淑珍媽媽建議如果家有年齡接近的孩子,不妨一樣的玩具準備兩份,連顏色也要一模一樣,這樣可以減少爭吵的機會。 保母叮嚀:孩子之間總是吵吵又合合,所以,有些時候父母不一定馬上要介入孩子的紛爭,可以試著讓他們解決看看,原則上,父母的處理方式要盡量做到「公平」,讓紛爭能夠平和落幕。 場景2 有所目的且要求大人妥協 在玩具區域裡,偶爾就有機會看到某個孩子耍賴不肯走,哭著非要媽媽買玩具;或是在超市裡,某個孩子大哭要求媽媽幫他買糖果或飲料。孩子一哭,有些父母可能受不了旁人的眼光,或為了趕快止住哭聲,就只好妥協。 方法1 如果孩子著耍賴甚至躺到地上,美智保母媽媽建議,媽媽可以立即走人,讓他也只好離開買玩具的地方,明確讓他知道,哭是沒有用的,幾次之後,孩子就會了解媽媽的原則。 方法2 出門前約法三章,先講好只能買什麼,如果孩子不守規定,媽媽下次就不要帶他出去,或是取消他的某些權利。 方法3 告訴孩子「可以買,但是你要先達到某些要求」,例如一個星期都遵守規定、自己穿衣服、自己把飯吃完,如果他做得到,下次就來買,這樣也可以訓練幼兒延遲滿足的等待能力。 方法4 如果媽媽覺得可以接受讓孩子買玩具,那麼就告訴他,「請你好好用說的,如果你能好好說,而且也願意只挑1個玩具,媽媽這次可以讓你買玩具」,接著約法三章,例如這次如果要買,一個月內都不能再買別的玩具了。 保母叮嚀:如果不希望孩子老是以哭來要脅,父母最好在第一次就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如果知道孩子沒有很好的自制力,那麼,最好不要帶他經過這些賣玩具、糖果的地方。 場景3 轉換環境讓孩子不安時 孩子要去新保母家或上幼兒園,對於新環境及新的照顧者不熟悉時,孩子就可能以哭來表達他的情緒。或是初到朋友家作客時,可能因為陌生而害怕的哭泣。 方法1 新環境的老師或保母,面對新的孩子,通常都會盡量安撫他,例如說故事給他聽、馬上帶他出去逛逛,讓他分散注意力,轉換情緒。 方法2 給孩子一些安撫、拉攏的小東西,例如送他一個小玩具、拿出小點心,然後告訴他,「如果你10分鐘不哭,等下還有新的東西會出現喔」。 方法3 去作客時,請朋友不要先抱孩子,也不要一直盯著他看,只要給他一些玩具,然後大人自己專心聊天即可,通常孩子會先觀察四周環境,如果發現父母聊得很開心,慢慢就會卸下心防。 方法4 孩子不安時,父母或照顧者可以先抱抱他,告訴他「我知道你的感覺」,接著嘗試轉移話題,讓他慢慢忘記為什麼而哭。 保母叮嚀:每個孩子到了新環境,都免不了要哭上一陣子,等一段時間過去後,孩子熟悉環境,問題就慢慢消失了,這段時間要特別給予他心理層面的關心,以及言語上的鼓勵,讓他建立新的安全感。 場景4 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 每個人都有情緒高低的波動,孩子也不例外,特別是某些特殊狀況,例如有些孩子起床氣很嚴重,剛起床時如果不順他的心意,就立刻大哭;或是有些孩子沒睡飽、疲累時,也可能以哭來宣洩。 方法1 美智媽媽建議,如果孩子脾氣很大時,可以告訴他,「我讓你哭10分鐘,不過,等10分鐘之後,我們就要做什麼事了」,然後就不要再去理他,等10分鐘後提醒孩子,「請你要停止哭泣,否則媽媽就要生氣囉」。通常孩子覺得自己沒戲唱了,也哭過了,情緒就會好轉一些。 方法2 如果知道孩子容易有起床氣,或沒睡飽就會哭鬧,家長就要更重視他的睡眠安排,盡量讓他有充足的睡眠。另外,平時不要讓孩子玩得太過頭,以免孩子疲累壞了,而出現哭鬧行為。 方法3 教他處理情緒的技巧,例如當他心情不好時,請他可以去睡個覺、泡個熱水澡、讓他用說的方式說出來,或者讓他看一部他喜歡的卡通等。當他情緒平和時,告訴他「如果你只是用哭的,媽媽聽不懂也不能理解」,讓他知道必須換個方式來表達。 保母叮嚀:有時候孩子的哭鬧,可能顯得莫名其妙、無理取鬧,會讓父母覺得很無奈及生氣,不過,父母最好盡量保持冷靜的態度,可以給他一些發洩的時間,接著就下一些指令動作,例如去喝一杯水、請你去穿鞋等,讓孩子有事可做;如果父母因而發火,多半會演變成孩子繼續大哭,父母自己也很生氣的尷尬場面。 BOBO小天才 記者:高子茗 諮詢�資深專業保母王美智.資深專業保母陳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