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與感冒相似的川崎氏症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68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紀鑫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尤其兩歲以下幼兒最多,佔全部病例一半。由於初期時和一般 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區別診斷,所以若發現小孩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 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等,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好發五歲以下幼兒 川崎氏症又叫做川崎病,或是「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是由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 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的病例,患者持續高燒、眼結膜充血、嘴唇泛紅、乾裂、舌頭呈草莓狀、頸部淋巴腺 腫大、手腳掌紅腫,到了1967年,共提出了50餘病例報告,此後各國學者也陸續有病例提出,遂將此病稱 之為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每年每十萬名五 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50例左右,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夏天最多,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多1.5倍,兩歲 以下的寶寶占全部病例的一半,所以這是嬰幼兒相當重要的一個疾病。 引起川崎氏症的真正原因目前雖尚未被證實,有人認為川崎氏症的致病源,很 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比較傾向是由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具有特定體質的病童,而由超抗原所引發的免 疫發炎反應。所謂超級抗原是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外毒素,直接作用於淋巴球或抗原呈現細胞,而引起過度 激發的免疫反應。 常見的診斷依據 如果病童有突發性的高燒,持續五天以上,加上下列五項中,至少其中四項符合才可診斷: 1.手腳常出現紅腫的現象,仔細觀察常可以看到手腳的末稍有變紅且發 脹。 2.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如: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 3.兩眼的結膜會充血,但是沒有分泌物。 4.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咽喉的黏膜也有泛紅現象。 5.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約1.5公分大小)。 川崎氏症臨床上出現的先後依序為發燒、口腔黏膜變化、多形性皮膚紅疹、淋巴結病變、結膜炎 及四肢變化,另外也要排除已知的類似疾病,例如猩紅熱、腺病毒感染等。 川崎氏症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而引起血管炎的病變 ,在全身各器官組織造成明顯的臨床症狀,例如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膿尿、膽囊水腫、腸道假性阻塞 ,BCG 接種部位紅腫及肛門部位脫皮(台灣地區尤其常見)。其中BCG 接種部位的反應,在一些新生兒常 規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 易引起心臟血管併發症 川崎氏症在急性期的所有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黏膜、皮膚、淋巴腺 病變,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可怕的是其所引起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台灣自民國67年以來,目前已累 計超過5,000例,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心臟血管系統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 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發病一至三週時(平均約十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瘤 ,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小於兩歲、貧血、白血球大於3萬、發炎指數較高、發燒超過二週、低白蛋白、心包 膜積水等。冠狀動脈瘤約有八成會在一∼二年內消失,特別是常見的直徑小於8mm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 至於直徑超過8mm以上的巨大冠狀動脈瘤,日後追蹤經常無法 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瘤破裂 。然而,本症被發現僅約四十年,這些病 人長大成人後,有何長期的後遺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患童需注意預防接種 因川崎氏症在初期時和一般的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加以區別診斷。川崎氏症並無專一的實驗室檢查 ,若小朋友已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常規血 液檢查多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因川崎氏症曾經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孩子,之 後的預防接種,對於活性疫苗(如水痘或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應於十一個月後方可接種。其他 的不活性疫苗則不受影響。反過來說,如果接種了這四種疫苗以後,在兩星期之內,因川崎氏症注射了靜 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就需要再補打疫苗,超過兩星期以上的話就不需要補打。 ---------------------------------------------------------------------- 作者:寶貝恆的媽咪 時間:2007-08-07 23:39 這真的要多注意,我覺得很多診所的醫生未必會檢查出來(可能少見所以容易忽略)我朋友的小孩男性3歲多6月才證實是此病症..已拿到重大傷病卡了..才這麼小的小孩..... --------------------------------------------------------------------- 作者:WENDY ~~辰媽 時間:2007-08-08 00:28 美國影星約翰屈扶塔的兒子也曾得過川崎氏症,症狀就是高燒不退淋巴腺種大,發病原因是因為家中清潔用品所揮發的氣體導致的,因此兩夫婦從此加入兒童環境保護聯盟擔任義工,從此挺身抵抗家中毒性物質 ---------------------------------------------------------------------- 作者:sin 時間:2007-08-08 10:07 之前看bbh mama說 其中發病原因之一是清洗地毯 地毯隱藏之細菌所致 這是 John Travolta清除家中毒物的原因

讓我們大聲地祝福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2007年08月08日
公開
41

你會不會覺得:每年的父親節似乎都沒有母親節來得熱鬧呢?媽媽們的辛勞大家都知道,但是爸爸們的心酸卻常被隱藏在最容易忽略的角落。 國內外研究皆顯示,罹患憂鬱症的男女比例約一比二,但在台灣,身心科門診的憂鬱症患者女性卻遠高於男性,顯示許多鬱卒的男人並未就醫,這裡頭有大半以上都具有爸爸的身分。或許這和傳統東方男人堅守的信念有關:「男兒有淚不輕彈」、「爸爸是一棵吹不倒的大樹」,很多的淚水當然都只好往肚裡吞。 事實上,爸爸是一年比一年難當了,非但要背負舊時代的傳統包袱,還得面臨新世紀帶來的挑戰。 在傳統的觀念裡,爸爸必須肩負起一家的經濟重擔,雖然現在養育的子女數不多,但持續飆高的生活及教育費讓爸爸們苦不堪言。年輕爸爸除了養育子女,可能還得照顧年邁的長輩,過去動輒七、八個兄弟一起分擔,現在卻常是一個獨子要負責照顧。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社會的動盪與變遷,高離婚率下誕生了許多單親爸爸,經濟不景氣及產業結構改變造成很多爸爸的失業或者中年危機。這些都是爸爸們容易出現壓力適應障礙,甚至焦慮憂鬱的重要因素。 然而,憂鬱的心情常被故作堅強的爸爸們掩飾掉。相對於女性憂鬱時,較常會發出悲傷的求救訊號,男性的憂鬱常是以失去耐性、容易煩躁、易怒等情緒來表現。當然,也有許多男性的低落心情會明顯影響到睡眠及食欲,或者出現像頭痛、胸悶、心悸、手麻、全身痠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這些都是可以及早尋求醫療協助的。 現代的小家庭成員不多,爸爸媽媽與子女們都要相互扶持來經營整個家庭,千萬不要讓爸爸為了「我這個做爹的如果倒了,這個家怎麼辦?」的想法而獨自承受憂鬱的痛苦。 提醒各位子女,想想自己有多久沒看到爸爸開懷地笑了呢?在這父親節的前夕,除了準備禮物外,也觀察一下爸爸是否已經身心俱疲,迫切需要家人的關懷?建議您找一個周末,關掉你的電腦,陪爸爸郊外踏青,或者輕鬆地泡老人茶聊聊天也好,幫助他把鬱悶一掃而空,讓大樹繼續矗立大地。 最後,讓我們大聲地祝福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父親節》感謝阿祖、阿公~辛苦了

2007年08月08日
公開
60

等了很久果然不出所料 8/8這一天與母親節相較 確實是大不相同 每年母親節前幾天就會陸陸續續收到一些感謝母親的MAIL 但父親節卻總是靜悄悄的… 而今年,彷彿老天爺發現了 因此派來了一個帕布颱風 給這寧靜的88父親節帶來了一些許的不平凡 當然,許多平凡的父親(或未來將成為父親) 在這父親節前夕的颱風夜裡 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從事著最不平凡的工作… 而媽麻內心一直很感謝寶貝們的阿祖 尤其是阿公 平日對寶貝們的照顧與呵護… 本想寶貝們阿嬤吃素 父親節不便上日式料理館子 所以,媽麻想在父親節當日訂日式外食一併慰勞阿祖、阿公及爸拔… 但,需下午5:40才營業… ㄣ…,只好勉強接受爸拔的提議~改訂湘菜囉… 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親自請阿祖及阿公上上館子 自從有了寶貝們,爸拔及媽麻花費多以寶貝們為主 本想買件衣服犒勞一下爸拔 爸拔卻認為衣服夠穿就好… 以前媽麻永遠覺得衣櫥少件衣服 每月必會採購一下,而常被外婆說教… 現在,竟覺得自己的衣服好多好多 外婆反倒想買衣服給媽麻 而媽麻竟回外婆:我的衣服多到1個月不洗也夠穿… 或許有了寶貝們,心態真得會有所轉變吧 不過,只要想到周遭的家人都這麼地疼寶貝們 內心總會激起無名的感謝 也為寶貝們感到無比的幸福ㄋ

好文分享《921的收穫》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47

【聯合報╱子雲(台中市)】 乾女兒生日時,我帶她去買禮物。她到店裡,只挑了一隻小巧的絨毛娃娃。 我拿一些較大的娃娃給她,她說:「不行,媽媽說只能買三百塊以內的東西。」 我問:「那妳真的比較喜歡這隻娃娃嗎?」 「是啊!小娃娃比較好洗,也可以經常抱,大娃娃很占位子,又抱不起來,所以我要這隻小的就可以了。」 我問她爸媽怎麼教的,教出這麼乖巧的孩子。她爸爸笑著說:「是貧窮的環境教會他們的。」 他說孩子還小的時候,家中的經濟相當不錯,小孩子吃的用的都是高檔貨,以至於有人送一些平價的禮物給他們時,他們還會擺臉色,嫌東西不好。那時,他看到孩子這個樣子,意識到如果不再想辦法教導,他們將來長大,恐怕很勢利,也會很奢侈。 就在這時,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他們的屋子經鑑定為半倒。雖然領了政府十萬元補助,但房子暫時無法居住,還得付更多費用來重建,而且租房子也是一筆頗大的開銷。他們家從原本的寬裕,霎時變為貧窮。 這時,父母什麼話都不必說,兩個小孩心裡明白,他們的好日子過去了。無論是對面鄰居送來的水果,或是奶奶從菜園拔來的青菜,他們都感謝萬分。 全家人一起省吃儉用,總算度過難關。原先半倒的房子,早已重建完成,現出租給人。而他們又在租處附近,貸款買了一棟法拍的透天別墅。雖然經濟狀況稍微好轉,但小孩早已養成節儉習慣,不會亂買東西,對別人的餽贈,也都心存感恩。

孩子愛亂丟東西 父母傷腦筋

2007年08月07日
公開
56

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 陳嘉玲 輯╱張玉櫻 唉!又丟得滿地都是,看到家裏到處都是玩具,忍不住一邊撿一邊歎氣。而且不只是孩子的玩具,像碗盆、湯匙、梳子……,凡是家中的物品都能成為他的玩具,玩膩了就丟一旁,也不歸回原位,家裏滿地都是玩具,真是你丟、你丟、你丟丟丟!我撿、我撿、我撿撿撿!一天不撿個幾次,馬上家裏就像颱風過境一般,連走路都有困難。 寶寶愛丟東西的原因分析 一、兒童正常的發展時期 嬰兒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中之第五個階段 (1) 第一、二階段:是出生後至4個月之間,以反射動作和簡單的肢體活動為主。 (2) 第三、四階段:是4∼12個月之間,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外界的東西上,且開始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探索其他情境。 (3) 第五階段:1歲∼1歲半,這階段的幼兒喜歡不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境。 (4) 第六階段:1歲半∼2歲,寶寶開始學習使用內在的符號系統來思考及解決問題。 因此1歲∼1歲半之間的寶寶,對東西或玩具掉在地上特別感興趣。丟不同的玩具,改變不同的手法,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可說是幼兒早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因此,藉由不斷地實驗,改變不同的方法來達成目的,幼兒逐漸認識周圍事物。 遊戲發展的一個階段 當孩子1歲∼1歲半大時,喜歡把玩具拆開來看,再試著裝回去,他們喜歡亂丟各種不同的玩具或物品,例如將球丟在地上會彈起來,將鍋蓋丟在地上會發出匡郎的聲音……。 二、兒童問題行為 玩具太多、亂丟玩具 玩具是幼兒成長時期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現代父母常因為疼愛孩子,而不斷地添購玩具,造成幼兒不珍惜的態度,往往一個玩具沒有玩多久就丟在一邊,因玩具太多,就隨處亂丟。 丟玩具行為之背後的需求 (1) 得不到關愛,想引人注意:孩子為得到父母的關愛,而以丟東西引起父母的注意。 (2) 未被重視或自卑而爭權力:例如父母生了弟弟後,對弟弟特別重視,而以丟東西的行為來表現。 (3 ) 報復:如玩具被弟弟弄壞後,會以破壞、亂丟玩具來報復。 (4) 自我放棄:如拼圖無法完成,便把拼圖丟了滿地而放棄。 缺少計劃性 根據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孩子亂扔東西的原因有可能是缺少計劃性,缺乏對事情的統籌安排。周密的計劃性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亂扔東西的孩子可能學習也會受影響。 進入最初反抗期 2、3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於頑固和嚴厲,想要什麼就非要什麼不可,若不順他的意,可能以亂丟東西來發洩。 處理寶寶愛丟東西有法寶 爸媽應該用什麼法寶來應付愛丟東西的寶寶?其實處理的策略應根據丟東西的行為是屬正常發展階段或是有行為問題來看待,不同的行為,其處理的方式就不同。 一、針對兒童正常的發展階段 應平心靜氣看待之 二、針對兒童的問題行為 * 適當的溝通 * 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觀念及習慣 * 家長要以身作則 * 適當的買玩具 總之,寶寶愛丟東西的成因很多,若是正常的發展階段,應以平常心對待;若是問題行為,應找出問題的癥結,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適當的溝通、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以身作則及適當的買玩具,是解決孩子愛丟東西的基本原則。

全方位提升幼兒3心2力

2007年08月06日
公開
53

採訪撰文�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醫師 楊素卿 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從生活中做起。面對寶寶可能產生的情況,您需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藉此機會教育一番,對寶寶 來說,在自然且生活化的學習狀態下,將有飛快的成長效果。本篇將為您介紹如何提升幼兒的3心2力:同理心、關懷心、自信心 、想像力以及意志力,以增進寶貝的內涵。 機會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某位媽咪平時就教育寶寶要將博愛座禮讓給受傷的人、老爺爺、老婆婆或是抱寶寶的人、懷baby的媽媽。某天寶寶與媽咪一起上 了公車,看到博愛座上坐著一位小姐,便走過去對小姐說:「阿姨,請你讓位給我坐」,那位小姐很不好意思的站起來走到後頭 。媽咪跟寶寶說:「不可以直接要人家讓位給你坐,這樣很沒有禮貌喔」,寶寶回答:「但是他沒有受傷,不是老爺爺、老奶奶 ,也沒有抱baby,怎麼可以坐在那?」。      對大人來說,有時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及行動,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正來自平日生活環境,從耳濡目染中所成,因為孩子親 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相處及交談…等,慢慢累積大人所給予的身教。    如同上述例子般,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不少大小事情發生,或許有時孩子的行為會令你困窘、惱怒,然而藉由這些突發點機會教育 孩子,相較於口頭的叮嚀囑咐更來得實際。案例中的寶寶說話雖然天真,卻充分表達家長教育的「禮讓」觀,因為媽咪平時的叮 嚀,孩子會用同理心去看待週遭的人事物,如果我們也試著以「從做中學」的方式教育孩子,讓教育對寶寶而言不只是「上課」 ,如此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最直接且讓孩子學得最快的。    英國教育家史賓塞提到,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席。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 應該是快樂的,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整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因此在教養幼兒的過程中,大人與孩子的互動應在愉 悅,且輕鬆的氣氛下進行。    當您在教育孩子時,須從幼兒平日的生活中出發,社團法人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表示,照顧者平時應多留意、觀察 孩子的想法及行為,培養孩子正確概念的養成,以建設寶寶的心靈層面。無論是培養寶寶的任何能力,一切均從「同理心」出發 ,藉由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照顧者應教導寶寶學習從「自己」的角色看他人的言行舉止,再回頭想自己會怎麼做,讓孩子懂得關 心自己,也關心別人,對幼兒的日後人格養成將是一大幫助!    家庭是孩子的搖籃和港灣,也是孩子適應社會和未來生活的訓練場,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孩子需要您的耐心 與包容,或許有時孩子的頑皮容易惹怒您,然而,威嚇怒罵的方式對教導並無助益,反而容易讓孩子心生畏懼及反感,因此教養 幼兒時最好不要使用喝止的方式,且要有耐心地跟寶寶說,讓孩子能徹底明瞭是非對錯的意義! 責備孩子的4大原則 1.需尊重孩子的人格:幼兒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對小孩而言大人不適當的責罵是種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反效果。 2.說明責備孩子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錯在哪裡,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沒有錯為什麼無故挨罵。 3.指導孩子如何改進:責罵孩子是希望他下次別再犯同樣的錯,除了告訴他做錯的原因,大一點的孩子還可告訴他:「下次你應 該如何做,才不會再犯錯」。 4.身教的重要性:例如要求孩子看到熟人要打招呼,照顧者就要以身作則,先得到孩子的認同,他們才會信服您的管教。   傾聽孩子的聲音主要在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以下,我們將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出發,為您探討如何培養幼兒的3心2力,讓我們一起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 求! 同理心   當孩子快滿2歲時,他的個性開始慢慢成形,這時他會開始發展自己做事的方法,展現自我主張,照顧者很容易從孩子行為 中,看到其人格特質,尤其是當孩子高興或生氣時,這對照顧者而言,是很好的自省機會,因為你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人 格特質。 關懷心    過去曾有個廣告名言:「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我們通常會以父母的教養方式來教育下一代,如果我們能更清楚自己所 受的影響,就能幫助我們選擇教育孩子的方式。的確,教育孩子要有關懷他人的心,正是要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點,用孩子聽得 進去的方式與他溝通。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包括學著遊戲、輪流、分享、友愛等,其實,他們這些模仿的行 為都是來自觀察與仿效身邊的人。因此在培養寶寶關懷心的同時,可讓孩子建立起每個人該有的責任與工作的想法,如跟孩子說 「爸爸快回來了,我等一下要去煮飯,只能再陪你玩一下」,告知孩子自身的工作,讓孩子學著體諒他人。明白關心自己,也要 關心別人的道理。 自信心   自信心要在自立中培養,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照顧者應當讓他自己做,孩子們總是要接觸外界事物,學習知識,在這個過 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許多挫折,且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要掌握分寸,成人也要把握分寸,幫助不等於代替。 如果因為孩子不肯自己動手學著做,家長總是幫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探索的動力,一旦遇到困難,就會產生畏縮的心理 。 想像力   幼兒時期是孩子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在此時培養幼兒想像力,可獲最大的成效。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照顧者應保護他們 的好奇心,重視他們的想像力,培養孩子主動想像的能力,透過畫圖就是培養幼兒想像力最好的方式。何雲鳳建議,可先讓孩子 有想像的空間,如帶著他躺在地上看天空,或是坐在落地窗前觀察窗外,讓孩子延伸想像空間,觀察後可問問孩子「葉子落下來 了像什麼」、「小瓢蟲掉在葉子上了」,接著再給他一張空白的紙,讓他自己畫,一開始可先畫不具體的事物,如大自然,再逐 步讓幼兒學畫具體的。 意志力   根據幼兒的年齡階段和學習特點及身心特點的發展水準,激發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給孩子訂定完成的目標應該由簡到繁 、由易到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當孩子在活動中碰到的困難不會很大,通過他們自身努力可以克服時,即可在活動中培養幼 兒的意志力。 結語     我們與幼兒同時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我們必須從不斷的反省與調適中,做出 最「合適」的選擇,於是親子關係不再如同以往般單純,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取決於您是否能積極探索和主動的選擇。期 望每個照顧者都能從平時的教養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

妊娠紋消失困難 最好防患未然

2007年08月02日
公開
52

好險!媽麻完全沒有妊娠紋的困擾 大家都說(連醫生也這麼說)懷雙胞胎免不了一定會有妊娠紋,因體重增加比較多... 所幸,孕前小阿姨及同事們便告知,一定要多塗抹滋潤乳液,且體重不要急速增加,即可避免妊娠紋;因妊娠紋一旦出現,要消之則難上加難ㄚ... ********************************************************* 【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炎夏來臨,讓人不禁聯想到陽光•沙灘•比基尼。路上行人也穿著清涼,展現曼妙身材,但在做清涼打扮時,有些人卻多了些許顧忌,腹部、大腿或臀部有著一條條紋路,原來是惱人的妊娠紋在作祟。 成因 這紋路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這類紋路在醫學上稱為「內擴張性條紋」,又叫「線狀萎縮症」。導致妊娠紋的原因,是因懷孕時子宮增大,腹部表面的皮膚因迅速拉扯,造成表皮及真皮層的結締組織斷裂,產生發炎、充血的現象,在皮膚表面出現粉紅或紫紅色的帶狀紋路,最後無法自行修復而產生銀白色的永久性疤痕。 一般人以為只有孕婦會產生妊娠紋,其實青春期時青少年因為運動劇烈、或身高體重變化過大、皮下脂肪快速堆積,或因服用類固醇等,表皮跟不上脂肪堆積的速度而被拉扯,也會出現類似的生長紋或肥胖紋。 好發部位 因個人體質而不同,大約8至9成的懷孕婦女首次懷孕時會出現,有些人在懷孕7~8個月才出現,但也有少數人在懷孕3個月左右就出現。妊娠紋產生部位多出現在腹部、大腿內側、臀部和乳房周圍。分布範圍有大有小,小則只有腹部外側或大腿內側幾條而已,大則整個腹部及下胸部皆有。 預防及治療 妊娠紋一旦出現,要讓它消失就很困難,最好就是防患未然。從懷孕開始,每天早晚塗抹一些保濕潤膚乳液在容易出現妊娠紋的部位,並且輕柔按摩,可以減少皮膚張力,增加皮膚表皮層和真皮層的彈性,讓局部皮膚較為舒展,可減少妊娠紋的出現。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市售含維他命A的妊娠除紋霜,有報導指出會導致畸胎的可能性,因此最好不要在孕期使用。 妊娠期間應注意營養均衡,保持正常的體重增加,每周體重以增加0.2∼0.3公斤為宜,整個孕期體重增加最好不要超過12公斤。

頻頻點頭的嬰兒,不妙

2007年08月02日
公開
74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 如果小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發展出點頭的動作時,可得提高警覺,別以為寶寶發展快速,超乎常人,對母親的訓話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那可不是一種好現象。 搖頭正常 點頭得注意   小寶寶早在1週大時,眼睛就能隨著物體而左右移動。因此寶寶學習搖頭的動作要比點頭來得快,也容易得多。所以,初為人父人母的,會發現寶寶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以搖頭來示意,無論問他什麼,他總是喜歡搖頭。剛開始是無意識的、好玩的,慢慢的才發展出動作所代表的涵義。所以,如果小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發展出點頭的動作時,可得提高警覺,別以為寶寶發展快速,超乎常人,對母親的訓話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那可不是一種好現象。雖然在許多小寶寶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小動作是屬於不自主的,長大後就會消失,但有一種點頭動作是為人父母不能不知的,因為它隱藏著一種重大疾病。    嬰兒點頭式痙攣(Infantile Spasms)是一種特殊的癲癇症候群,由於其獨特的表現方式與好發年齡,使其有別於其他的癲癇症候群。West醫師於1841年首度描述自己4個月大且智能退化的兒子點頭抽搐的樣子,所以又稱為"West症候群"。 點頭式痙攣好發於4∼6個月    嬰兒點頭痙攣90﹪發生於1歲以前,最常發生於4到6個月,3個月以下的嬰兒則很少發生。其抽搐的方式可區分為:彎曲式(Flexor type)、伸展式(Extensor type)、混合式(Mixed type)。彎曲式痙攣俗名又稱為點頭式痙攣,抽搐時,頭突然往下點,肩膀往上聳或手往內彎,時間只有1、2秒,若父母沒注意,或是發作時嬰兒正躺在床上,則很難觀察到。痙攣每隔幾秒鐘發作一次(spasm),大部份是成群發作(cluster),每個痙攣間隔很少超過60秒。一天分成好幾群,發作的次數從個位數到百位數。時間大部份發生在清醒、快睡著或剛睡醒時,真的睡著時則很少發生。混合式抽搐,則是發作時手往上抬、身體往前屈,像回教徒朝拜的姿勢,所以又稱為"回教朝拜式抽搐"。 點頭式痙攣常被誤診    這些抽搐由於時間很短,所以若不是細心的父母或保姆,通常會延誤一段時間後才就醫,平均約在發作後3.5個月才被發現。有些寶寶在痙攣後會哭鬧,容易被誤認為驚嚇反應或嬰兒腸絞痛。診斷時除了靠家長詳細的觀察與描述,若能加上家庭式攝影機的機動拍攝,對於醫師的診斷很有幫助。其典型的痙攣方式,可以確立診斷;若不確定時,可安排腦波幫助診斷。腦波呈現特殊的高振幅且非常不規則的棘徐波,稱為高振幅失律症(Hypsarrhythmia),但並不是所有點頭痙攣病童都會出現此種特殊的腦波圖。 目前治療以賀爾蒙療法為主    約80﹪的病童在痙攣發作前有神經功能方面的缺陷,或是腦部影像檢查發現異常;20﹪的嬰兒在痙攣發作前是正常的,但在痙攣發生後,大部份也會逐漸出現神經發育遲緩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最為常見為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腦部發育異常(Brain Dysgenesis)和後天腦部傷害等。但大約40﹪的病人找不出任何原因。目前的治療以賀爾蒙療法(ACTH)為主,方式為每天皮下注射10∼40I.U.,為期6到8週,但需注意副作用。因為目前台灣藥物取得不易,此種方法可被許多其他新研發的口服藥物取代。也有人以大量的維他命B6治療。最近有許多學者積極地研究此疾病的致病機轉,包括腦幹的功能研究及顱內神經傳導物質代謝異常等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成果。 提早站立恐源於腦性麻痺   嬰兒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發展出許多小動作,有很多是沒有意義的動作,也有許多代表著不尋常的意義。但是如果因此誤導了父母,或被忽略,可能會錯失許多治療時機。曾經有一位阿嬤,帶著一位6個多月大的小寶寶來看診,原因是這位小寶寶已經會站了。阿嬤成天帶著孫子到左鄰右舍,去炫耀自己的孫子真厲害,別人的孩子連坐都還坐不穩,他就已經會站了。還好,鄰家正好有位醫護人員,感覺此種現象不妙,大有問題,建議她應帶孫子到醫院做個檢查;本來很得意的阿嬤雖然還是不太相信,但誇耀的心態已經大幅減低,於是前來求診。腦部功能受傷的小寶寶,會因為腦神經功能失調,造成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下肢呈現高張力狀態,所以當腳底一碰到地板,整個立刻呈現僵硬狀態,自然稍微扶著就可以站立了。許多腦性麻痺的小孩,早期就會出現這種狀態。 發展太早太晚都違反自然    無論發展或生態,順應自然的脈動與規律是最好的,來得太早或太晚都不對,違反了自然。所以,注意囉!如果你家的小寶寶比發展時期過早會站或是點頭,可別高興得太早,趕緊到醫院檢查一下吧!

兒童身高問題座談會

2007年08月01日
公開
89

資料提供:楊晨醫師 學齡前2~5歲的生長標準 1.增加2kg/年,7cm/年==>醫生有說:2~5歲的小孩不要太在意體重,要在意的是身高,如果半年長不到2公分就要去看小兒新陳代謝科,因為這期間吃的熱量通常都會是長在身高居多 2.睡眠:11-13H/天(PM9:00~AM3:00是最佳睡眠時間)==>醫生有說:這期間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好旺盛的時候,不管什麼事,最好PM9:00要讓小孩睡覺,最晚不要拖過10點,睡覺要睡對的時間,才有機會長高 3.視力:4Y(才達成人標準,在4Y前的小孩都是近視一族) 4.牙齒:20顆/3Y(在3Y前有長滿20顆就好) 醫生有說長牙跟鈣沒有很絕對的關係,不過鈣和長身高有絕對的關係,大家想一想非洲小孩鈣質攝取絕對不會比台灣還多,不過他們的牙齒都長的好漂亮對不對~~~~~ 5.用腳尖走路的小孩多半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 6.手的習慣:3Y(以後才會用比較順) 7.尿床:小女生4Y,小男生5歲 兒童中期(6~12Y) 1.增加體重3~3.5KG/年;6CM/年 2.有3~6個快速成長期/年,每個快速週期:2個月==>醫生有說這時期的睡眠還是很重要,一樣最好PM9:00要讓小孩睡覺,最晚不要拖過10點,如果過了9點功課還寫不完的,先睡覺明天早上6點起床寫...........一方面訓練小孩對自己的功課負責(學校的功課基本上應該在9:00前寫的完的),另一方面是成長只有一次,功課學習不只一次,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另一方面讓父母檢視是否課外功課及課外學習太多 3.換牙:4顆/年 如何知道小孩是否身材矮小: 年生長率(CM/年) 1-6個月---18-22CM 6-12個月--14-18CM 1歲-------11CM 2歲-------8CM 3歲-------7CM 4-9歲-----5-6 青春期:女-->6~12CM,男-->7-13CM 期間要注意小孩的發育問題囉 兒意成長發育之主要病因 *非病理身材矮小 .體質性生長遲緩 .家族性身矮小(醫生有說:家族遺傳也是身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營養不良造成 .甲狀線素缺乏症 .類固醇攝取過多,EX:氣喘兒,腎臟病的兒童 .胎兒生長遲緩(足月產但體重不足者) 第二性徵開始出現時生長也會變慢哦 女生:乳房發育(正常10~11Y)-->過6~12月會長陰毛-->過2~2.5年會來初經(但有些會延至6年) 男生:睪丸的體積及長度的增加;陰囊變薄,變顏色,陰莖長大->出現陰毛 醫生有說:男生第二性徵不容易被發現,而且是否有隱睪症的問題一定要重視,有隱睪症的男生不孕的比例非常高,因為陰囊的溫度較低,腹部的溫度較高,容易破壞睪丸的組織) 性早熟定義:女生在8歲前,男生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者 因為性早熟會使生長骨板提前關閉,就容易長不高 什麼時候應該作評估檢查 1.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連續追蹤半年 2.身高低於標準身高(遺傳因素) 所謂:標準身高的計算公式(就是說父母親可以給小孩的身高) *男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1]/2 +-7.5CM *女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1]/2 +-6.0CM 要如何檢查身高是否正常 1.照左手X光檢查骨齡(骨齡14Y就不太長了哦) 2.骨齡低於實際年齡2Y 3.安排生長激素刺激測試(醫生有說:生長激素健保的給付很嚴格,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沒法用健保給付,自費一針要7000,每月打一次,打到評估OK為止) 所以如何讓小孩長高,不論學齡前或學齡後(也是醫生的總結論) 1.早睡(最好9點上床,生長激素分泌在第三.四睡眠期) 2.運動30~40分鐘(生長激素作用在肝臟產生生長因子IGF 1->IGF1的作用就是在長骨頭-->才會長高)醫生有說哦:運動完30分鐘內,只要給白開水就好(或鮮奶)千萬不要給飲料或果汁或有飽足感的食物,因為糖分會使血糖升高,那生長激素就會降低 3.攝取營養鈣質 3.適當的矖太陽或戶外活動,因為太陽光會讓人體產生活性維他命D,這會讓攝取的鈣質吸收更好 另外醫生有說哦!儘量不要給小孩飲料,炸的食品,小孩也儘量不要食用大人的雞精(醫生說相關廠商不要打電話跟她抗議哦!她只是實話實說),一切還是要作息正常飲食均衡,不只小孩是這樣,大人其實也應該這樣的 家有小寶寶的大家互勉囉!!!!!!!

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

2007年08月01日
公開
58

(轉載於八大資訊社) 懶人媽媽哲學... (這篇很有意思.參考看看) 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 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鐵定一掃而光,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補10點半」則帶入小數的概念;「老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還包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 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 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 地步。 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孩子要交的費用、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林林總總,大家卻各自分工合作。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

小孩關在車內如何求救?

2007年08月01日
公開
56

很重要喔......更重要的是有小孩的人一定要做事前訓練 不要以為只是一下下而悔恨終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小孩關在車內如何求救?╱陳凱劭撰 前陣子台中有家幼稚園娃娃車,司機及隨車幼教老師不慎把一個小孩遺忘在車上, 結果小孩在車上關了一整天,車子又在大太陽底下晒了一整天,到下午打開車門時,小孩早就晒死(或悶死)了。 一般夏日氣溫約是30-35度,汽車內部的溫度因溫室效應及車體吸熱,有可能衝到60-70度。一般大人在這種環境根本撐不到20分鐘,何況是小孩。 其實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國內外早有類似案例。例如家長去有停車場的超市買東西,以為只要十分鐘,就把小孩丟車上不管,結果買東西時遇到熟人,談事情花了很長時間,回到車上小孩已不省人事了;又如下車到ATM領錢,以為只要兩分鐘,結果ATM故障,於是走到幾個Block以外的ATM碰運氣,這一來一往就花了20分鐘;也曾發生過臨時停車,停在紅線上,結果短短幾分鐘車子被違規拖吊的吊走,小孩還在裡面,追到拖吊專用停車場時已是40分鐘後了。 別以為不可能,這種意外沒有一種是故意的,但還是發生了。 一般有小孩的父母當然會記得在下車時順便帶小孩下車,但你家的小孩不見得只會坐你的車,他們也有機會去坐別人的車,去坐幼稚園或學校的車,去坐遊覽車。 我想了很久,想出一個方法: 就是平時要訓練小孩,若被關在車內時若要求救,要教他去按駕駛座上方向盤的喇叭! 以台中娃娃車的例子來說,那種娃娃車車門別說是小孩,連大人都不一定有力氣及技巧自己打開,平常鎖住的小客車可能無法自內部開啟。 如果小孩在裡面感覺異狀,拍打車窗,若汽車玻璃太黑,或沒有人經過又向汽車內部窺探;根本不會有人知道裡面有人亟待救援。 根據報導,台中這個案子,車窗上佈滿著拍打的痕跡甚至血跡,表示小孩曾做最後掙扎。 我提出來的求救方法,關鍵在一般的汽車,即使鑰匙取出,或整部車鎖住,一般而言喇叭的電源並沒有關。也就是說,小孩去按喇叭,是惟一有效可以對外呼救的方法。 而且這方法非常簡單,不需要力氣,也不需要特別技巧。但事前一定要訓練。 一般兩歲以上小孩應該就可以訓練,這種常識一直到十歲都有需要。 一部停在太陽下的汽車若喇叭一直亂響,一定可以引來週圍 一百公尺內的人去探究竟。 如果小孩被困在裡面,外面有大人當然就有機會救出小孩,例如以磚塊石頭打破車窗,或根據車上的電話、車上塗裝之類資訊去緊急通知車主。

雙胞胎媽咪懷孕&育兒指南

2007年07月31日
公開
68

大約250個產婦中就有一個媽咪會生出雙胞胎。許多人覺得生雙胞胎是先苦後甘,不過,懷孕期間還是要特別小心,此外,生了寶寶之後,如何一次照顧兩個寶貝,也是大學問。 採訪諮詢�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勳•桃園醫師婦產科主治醫師董宇紅 Part1懷孕期的注意事項 懷雙胞胎的媽咪,整體孕期變化與一般孕媽咪差不多,不過,到了懷孕中後期,肚子就會明顯變大、負擔增加,比較容易出現早產、妊娠高血壓、胎位不正、腰痠背痛等問題。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勳表示,懷孕期間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做產檢,如果有特殊狀況的媽咪,生產時應選擇緊急應變能力高的大醫院。 食方面 每天300卡的熱量:雖然懷了雙胞胎但不表示媽媽就要吃「三人份」食物,桃園醫師婦產科主治醫師董宇紅指出,原則上,每日需要多增加約300卡的熱量,並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 飲食均衡:如果有貧血問題,可以多吃含鐵的食物,大致上飲食攝取重點與一般孕媽咪相同,必須注重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等。 增重13∼16公斤:雙胞胎媽咪多懷了一個寶寶,但整個孕期總增重最好控制在13∼16公斤為宜。 衣方面 換穿寬鬆的娃娃裝:到了懷孕3、4個月,媽咪就明顯覺得腰圍增大,此時,最好換穿寬鬆的娃娃裝或可以調整的孕婦褲,盡量減少腹部的束縛。 選擇全棉、透氣的材質:可減少皮膚乾癢的問題。 使用托腹帶:懷孕六個月後可以使用托腹帶來減輕負擔。 選擇平底鞋:別忘了選擇一雙平底、好走、有彈性的休閒包鞋或氣墊鞋,可減少腰痠背痛或腳痛的困擾。 睡眠方面 採取左側睡:很多媽咪到了懷孕後期會因為肚子負擔太大,而覺得不好入睡或呼吸不順,可以嘗試左側睡,並多用幾個軟墊或抱枕來調整最舒適的睡眠姿勢。 行方面 媽媽到了中後期,肚子就會變得很大,因此,行動上要特別留意安全,例如走樓梯時應靠邊握著扶手、搭捷運要坐好或抓好把手、走路要靠邊,減少不小心被碰撞的可能。 工作方面 由於雙胞胎流產機會較高,早產機率高於一般單胞胎媽咪,懷孕後可向公司申請調換安全性較高的工作,另外,應減少工作壓力、不熬夜、少奔波,以預防流產及早產的發生。 產檢方面 增加產檢次數:雙胞胎媽咪平時要按時產檢,黃建勳主任表示,如果覺得有狀況或不舒服,可以增加產檢的頻率,另外,懷孕過程中建議增加幾次超音波的檢查(健保只給付一次)比較能掌握雙胞胎寶寶的成長發育。 到大醫院自然生產:如果兩個寶寶胎位都正常,想選擇自然產,建議選醫療救護條件較好的醫院。 容易提早生產:若是胎位不正,可安排剖腹產。一般雙胞胎大約會提早至37週左右生產,董宇紅醫師建議,媽媽懷孕8個月時就要留意。 Part2如何照顧雙胞胎寶寶 好不容易才哄睡一個,另一個又醒了;有時兩個人一起哭,真是手忙腳亂,恨不得自己多出一雙手;兩個人穿一樣的衣服,一下子分不清誰已經洗過澡,這些都是雙胞胎媽咪經常會碰上的問題。如果只有媽媽一個人卻要照顧兩個新生兒,那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黃建勳主任與董宇紅醫師歸納出6點建議,新手媽咪最好從寶寶出生前就事先找好保母或利用一些小訣竅來照顧寶寶,以免媽媽累壞了。 建議1:專心坐月子 坐月子對剛生完雙胞胎的媽咪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從懷孕後期媽咪就已經承受一段辛苦孕育寶寶的過程,所以,生產後需要好好的休養、調整生理狀況。 *建議請婆婆、媽媽來家中幫忙照顧寶寶。 *坐月子餐點可以利用月子料理外送,來減輕婆婆、媽媽的負擔。 *如果長輩無法幫忙時,也能考慮至坐月子中心坐月子;寶寶則交給月子中心的護士來照顧。 建議2:找到育兒幫手 *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咪,要照顧兩個新生兒是充滿挑戰的,所以,可以請家中長輩來幫忙或是將其中一個寶寶交給保母或長輩照顧,自己專心帶一個寶寶。 *如果考量經濟層面,那麼至少要找一個能短暫照顧寶寶的幫手。擁有一對雙胞胎的欣韻媽咪表示,當其中一個寶寶生病時,她就會請寶寶外婆將另一個寶寶帶回去照顧幾天,這樣才不會互相傳染,媽媽也能專心照顧生病的寶寶。 建議3:簡單做記錄 *如果是長得很相似的雙胞胎,有些媽媽會讓他們其一戴個小手環或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以方便區隔;否則有時媽媽一累,可能會忘了剛才哪一個已經喝過奶。 *媽媽可以準備一個小本子,簡單記錄兩個孩子的睡眠、喝奶、換尿布時間,這樣方便媽媽了解該輪到哪一個寶寶做什麼事。 建議4:醒來的先處理 *當第一個寶寶醒來時,媽媽就可以趕快看看是否需要餵奶或洗澡等,以免下一個寶寶醒來,兩個人的事情擠在一塊。 *如果兩個寶寶都哭了,家中又沒有幫手,媽媽可以輪流安慰,先抱一個隔一會兒再換一個。 *如果左右手同時抱兩個,媽媽要坐著並找好支撐物,以免造成手腕痛或腰痛。 建議5:嬰童用品的準備 *兩個孩子需要的物品非常多,因此,懷孕時就最好先向親朋好友詢問,多搜集一些二手用品,可以省下不少花費。 *手推車或嬰兒床、汽座等,都要考慮雙胞胎使用上的方便,原則上,寶寶4個月大前同時出門機會不多,媽媽或許可等寶寶4個月大過後,再視需要添購雙人手推車等大型用品。 Part 3 兩對雙胞胎姐妹花 案例1 仲雯媽媽 雙胞胎培聿&培蓁 仲雯媽媽是個幸運的媽媽,第一次懷孕就懷了兩個女寶寶,但她整個孕期過程和一般孕婦沒有兩樣,沒有特別不適、胃口也很好,而且寶寶也是滿38週足月生產,不過,可能是因為胃口不錯,加上父母體貼的照顧,仲雯媽咪的孕期體重增加超過30公斤,果真有懷雙胞胎的架勢。 到處搜括二手衣省治裝費 從懷孕階段她就主動向親朋好友搜集各式各樣的二手童裝及嬰童用品,所以,寶寶現在雖然才一歲多,大概到六歲要穿的衣服幾乎都有了,省了不少兩個寶寶的治裝費。 親人就近照顧分擔工作 寶寶出生之後就交由仲雯住在鄰近的爸爸媽媽來照顧,所以,每天下班她和先生就可以先繞過去看寶寶,有了父母的協助,讓他們白天可以安心工作;晚上又看得到寶寶,感覺很幸福! 案例2 欣韻媽媽 雙胞胎尹捷&尹翔 欣韻媽咪五年前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寶寶,轉眼間寶貝女兒已經上幼稚園中班了,回想當初懷孕時,有很多有趣的經驗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成立「三媽教子」電子報 就在欣韻媽咪懷了雙胞胎的時候,她的兩個高中好友竟也差不多時間懷孕了,於是三個人從過去學生時代一同讀書的畫面,轉變成三個挺著肚子,商討懷孕大小事的大肚婆。因為,有好友的相伴,讓欣韻媽媽度過非常愉快的孕期生活,當時,她們還一起創立了一份頗有名氣的「三媽教子」電子報。 先天體質不好常掛病號 雙胞胎誕生後,欣韻就和家中外傭一起合作照顧兩個寶寶,不過,因為出生體重較輕的關係,寶寶先天體質就不是很好,照顧上並不容易,所以,即使外傭已經有很好的育兒經驗,欣韻還是忙得團團轉。特別是寶寶經常生病,更讓她一回想到當初,就想起那段辛苦跑醫院的記憶。 不過,最特別的是,欣韻的先生本身就是雙胞胎,因此,很多時候先生就可以設身處地站在雙胞胎的角度來看待兩個孩子,他們希望育兒路上能用一種更理解雙胞胎的方式,來照顧這兩個雖然長像相似,卻又完全獨立的個體。現在兩個孩子都大了,病痛也大大減少,欣韻媽咪總算是苦盡甘來。 黃建勳 醫師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 經歷� 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婦產科主任 台中榮總、竹東榮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董宇紅 醫師 現任�桃園醫師婦產科主治醫師 經歷�榜生婦產科主治醫師  更多文章

疫苗接種10大迷思

2007年07月30日
公開
46

採訪╱章菱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 以現在生物科技而言,抗原抗體的專一針對性及效果都較過去為佳,且像新的五合一、六合一的設計,都是為了減少打針次數及重複往返醫院的次數,以提高便利性。 近年來,婦幼衛生的改善及罹患感染症比率的降低,疫苗的普遍接種可說居功厥偉。雖然目前疫苗接種實施的情況良好,但小兒臨床門診中仍有許多家長因忙碌、疏忽或自身的迷思與疑慮,未讓幼兒按時接種疫苗而罹病,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百日咳,不僅讓孩子成為擴張源,也讓公共衛生出現漏洞,是相當可惜的。 目前臨床上所見,家長對小兒施打疫苗最常出現的疑慮及迷思如下: 迷思1 有一點感冒症狀,就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小兒若只是輕微的感冒、流鼻水、咳嗽,其實是可以施打疫苗的,只要沒有出現厲害的急性症狀,都可施打疫苗,不需要延後時程。但是若是寶寶發高燒(超過38.5度的肛溫時),就必須要先檢查發燒原因,待引起發燒的原因解決之後再施打疫苗,以避免導致判斷上的疑慮。 迷思2 同時施打好幾種疫苗,效果會互相干擾 正解 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同時給予2或3種的疫苗是合理且可行的,彼此互相干擾的機會不大。現行疫苗施打的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都是同時施打幾種疫苗的例子,且行之有年,安全性及效果都沒問題。目前只有2種疫苗不要同時施打,包括日本腦炎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及卡介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須間隔4個星期施打,因同時施打會增加引起併發症的機會。 迷思3 小朋友出過水痘、麻疹,會長得更好,所以不要施打疫苗 正解 感染水痘或痲疹的感染期間,可能會引發水痘性肺炎、小腦炎及傷口的感染後遺症、麻疹性肺炎、或因麻疹所引起的腦病變等,因為少打一針而提高罹病風險,其所導致的後果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承擔。水痘疫苗的預防率高達85%,雖然無法預防一些野生病毒株,但可大幅降低罹病後的症狀。水痘與帶狀?疹屬於同一種病毒在身上所產生的不同表徵,若早年罹患水痘,病毒會殘留在背神經節上,日後會在不同年齡表現出帶狀?疹的病症。注射水痘疫苗可以減緩這個機會,臨床價值高。 迷思4 施打新型疫苗的小朋友是小白鼠 正解 疫苗會上市或淘汰須經過很多階段的臨床試驗,新疫苗會推出是因為在安全性與有效性已通過實驗研究與評估階段。其實以現在生物科技而言,抗原抗體的專一針對性及效果都較過去為佳,且像新的五合一、六合一的設計,都是為了減少打針次數及重複往返醫院的次數,以提高便利性。在沒有財務疑慮的前提上,建議家長最好讓寶寶施打較新型的疫苗為佳。 迷思5 早產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早產兒佔施打疫苗族群的10%。早產兒施打疫苗與正常足月生產寶寶的權利完全相同。不過,早產兒施打疫苗是按真實月齡,但必須體重超過2500公克以上,即可照正常時程表施打疫苗,不需以矯正年齡(以預產期計算)施打。體重未超過2500公克以上的早產兒,必須得體重到達標準後才能施打。 迷思6 有服用類固醇藥物的幼兒不適合施打常規疫苗 正解 目前有過敏性鼻炎或支氣管氣喘的幼兒,須服用類固醇或施以吸入性類固醇,因為治療過敏性症狀的給予劑量,通常比較低,不會影響腎上腺功能或免疫機制,所以仍可照常規施打疫苗。只要劑量在正常範圍內,屬門診時醫師所開立的藥物,都可照常規施打疫苗。若家屬有疑慮,可以先跟醫師確認給予的藥物劑量。 迷思7 注射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比口服沙賓的好 正解 傳統疫苗有部分是吞服性的口服沙賓疫苗,因小兒麻痺病毒是經口傳染,吞服可增加腸道抵抗力,且部分病毒由糞便排出,讓其他可能接觸糞便病毒的人可提升自身抵抗力,能提升族群免疫效果。因吞服的病毒是活的,有相當低的比例(約三百萬分之一)可能會產生小兒麻痺症,且吞服前後半小時不能進食,較不方便,所以有些歐美國家實行施打小兒麻痺沙克疫苗的比率較高。不過,因為注射的疫苗是死的病毒,所以只有保護自己,較無保護族群效果。 迷思8 部分歐美國家都不用施打卡介苗,所以我們也不要施打 正解 台灣仍是結核病盛行區,且這幾年還有上揚趨勢,施打卡介苗可減緩結核病的蔓延。台灣跟歐美不同,屬人口密集地區,且這幾年,肺結核在台灣的罹病率有上揚趨勢,此外,愛滋病(AIDS)也是讓結核病死灰復燃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台灣,嬰幼兒施打卡介苗有其必要性,在區域流行病學上也有其價值。 迷思9 患有熱性痙攣的小朋友,不能施打疫苗 正解 百日咳疫苗有可能會增加熱性痙攣症狀,但如果幼兒的病況穩定,且經神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在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可回歸常規施打疫苗,不會有影響。但有中樞神經病變的幼兒會在施打疫苗後,增加神經症狀的危險,需要經特殊評估。若屬良性或熱性痙攣的幼兒,可儘早回到正規的施打流程,尤其百日咳的時程,不宜延後太久。 迷思10 施打疫苗會增加小兒猝死的機率 正解 嬰幼兒發生猝死通常在1歲或1歲半之前,這個時期也是疫苗施打最頻繁的時期,是不是疫苗引起猝死,沒有研究跟臨床的證據顯示其中的相關性。若是在施打疫苗後3天之內產生猝死的情況,衛生署及兒科醫學會也有成立安全機制,可將個案提報至疫苗災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