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3處生活場所的安全隱患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49

大人們總以爲,把我們小嬰兒關在家裏總沒有危險了吧?! 可只要我們仔細地巡視一下周圍,就可以發現好多充滿危險的居家場所。 Smart Baby View 我經常在懷疑,爸爸媽媽真能保護好我們嗎?雖然大人會帶著我們去最安全的場所,但只要他們一不留神,我們就有可能發生危險…… 因此,希望爸爸媽媽帶著我們走路時,一定要牽緊我們的手,讓我們走在人行道的內側;在我們玩的時候,也不要輕易地將視線離開我們哦! • 浴缸 浴缸裏的水深雖然只有10釐米,但也足以使小嬰兒溺斃。因此,在不洗澡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浴缸裏沒有水,最好隨手關上浴室的門。在洗衣機附近更不要放置可以墊腳的東西。 • 樓梯 現在住家中有樓梯的家庭越來越多,有時一不注意,寶寶就摸爬到了樓梯上,這是很容易造成從樓梯上滾落下來的危險動作,因此最好在樓梯處裝上安全欄杆,防止小嬰兒攀爬。 床鋪、沙發椅成長快速的嬰兒,不知何時已經學會翻身,如讓孩子在沙發或床上睡覺,記得一定不要只留下他單獨一人。最安全的嬰兒睡覺場所應該是裝好圍欄的嬰兒床。 玄關家中設置有玄關的父母要特別注意愛爬的寶寶,有時孩子會從那一格小小的樓梯上摔下而撞到頭部,因此最好用圍欄擋住,讓孩子無法進入,或是在穿鞋處鋪上鬆軟的厚墊來做好安全防護措施。 • 插座 如果把手指或物品插入插座,就有觸電或短路的危險。現在市面上有賣安全插座和插座擋板,有小baby的家庭可考慮更換。 門、窗手指被門夾住是嬰幼兒的常見事物之一,在開關門時必須先確認孩子的方位,爲了保險起見也可以到市面上去找找安全擋門器。 • 廚房 因爲經常在廚房勞作的人通常都是與小孩子最親近的大人,因此孩子的好奇心也最容易在廚房裏得到滿足。但廚房裏的器具真的樣樣都危險,因此,在孩子未滿3歲以前,應儘量避免讓孩子進入廚房,更不可一舉兩得地帶著孩子炒菜、做家務。 陽臺跌落事故很容易導致孩童死亡,因此要將陽臺設置爲孩子單獨玩耍的禁地,最好在陽臺門口加上圍欄,使孩子無法單獨通過。此外,絕對不可在陽臺上堆放可以墊腳的東西。 • 櫃子 孩子很容易被玻璃裝飾櫃子裏的東西所吸引,但如果孩子自己去打開,就很容易被玻璃門夾住手。因此,最好鎖上櫃子,不讓寶寶能輕鬆地打開櫃門。 • 桌子 現在市面上有出售各種邊角防護套,因此可以把家裏有角的東西套起來,以免孩子撞傷或擦傷。但當孩子想拿到桌子上的東西時,會去拉桌布,這樣就很容易被砸到或被熱食燙傷,因此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桌布。 汽車有私家車的父母在帶孩子外出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讓孩子坐在普通的成人座椅上或把孩子抱在懷裏坐車。在國際上有些國家已立法規定孩子坐小汽車時一定要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此外,安全座椅要正確安裝,以免發生交通事故。 • 嬰兒車 小嬰兒經常會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動作,哪怕坐在嬰兒車裏,只要不系好安全帶,他(她)也許就會蹬蹬腿、站起來。因此,讓小BABY坐嬰兒車時一定要系好安全帶哦! • 自行車 自行車帶孩子,一直就是比較危險的事情,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幼兒,他們容易在自行車行駛途中將小腳伸進輪子裏。此外,嚴禁父母爲了圖方便將孩子獨自一個人留在自行車座椅上停在路邊,翻車事故的後果不堪設想!  

病菌感染篇 加強個人衛生習慣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44

經由感染而生的疾病,最常出現的就是一年四季都有機會感染的感冒,以及與飲食、個人衛生息息相關的腸炎與腸病毒了。這類疾病除了需要特別留意個人衛生外,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增強免疫系統了。 感冒v.s流行性感冒 •成因 感冒:廣義地說,就是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劉清泉表示,造成感染的病毒就高達100多種,其中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由於嬰幼兒尚沒有病毒抗體,所以特別容易感染。 流行性感冒:與感冒相較,流行性感冒傳染力更強,症狀更嚴重,且由於病毒突變較多,更容易造成大流行,通常在冬天較常出現。 流行性感冒病併發症:嬰幼兒罹患流感期間,因抵抗力較弱,有時就會併發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最常見細菌就是肺炎鏈球菌、A群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等。 感冒v.s流行性感冒 比一比 病原 症狀 病種 疫苗 感冒 病毒 呼吸道症狀 100多種 無 流行性感冒 病毒 肺炎及併發症 A、B、C三型 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 細菌 腦膜炎等 b型 b型嗜血桿菌疫苗 •症狀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大多輕微,通常以流鼻涕、鼻塞、喉嚨不適、輕微發燒等。劉清泉醫師強調,這些症狀通常依自身的抵抗力強弱而持續約3∼7天,年齡愈小,因體內尚未出現抗體,所以症狀相對會愈嚴重,若嚴重時,就可能併發肺炎、中耳炎等。 治療與照護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部主任湯仁彬強調,感冒最重要就是要多休息,加強身體的抵抗力來戰勝它,抗生素通常只是針對細菌感染,對病毒感染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治療上,通常以對症治療為主,但如果發生持續性症狀,如寒顫、高燒、異常出汗、耳朵疼痛、噁心、嘔吐等較嚴重的症狀,就必須就醫。 醫師小提醒 劉清泉醫師說,感冒沒有特效藥,除了多喝水、休息外,只要家長細心觀察、照料,通常不會有立即的危險性,家長不需過度擔心。 預防 一般感冒沒有疫苗可以施打,從母體來的抗體也只能維持3∼4個月,幼兒一年中感冒5、6次很正常,且病毒種類多,不可能沒有感冒,只是輕重及頻次不同。提到如何預防,湯仁彬醫師建議,避免在流行期間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戴口罩,家長更要避免出外歸來,沒洗手、換衣服就抱小孩。 腸炎 •成因 因病毒及細菌所引起的腸胃炎,以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炎弧菌、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其中又以沙門氏菌對幼兒的威脅較大,劉清泉醫師表示,這是因為沙門氏菌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在雞、鴨、豬等家禽畜的腸胃道中都有分布,因此容易污染到肉、蛋類等食物。雖然沙門氏菌需要累積大量的菌數才會致病,但因嬰幼兒的胃酸較弱,免疫力較差,若再加上食物未調理得當,就容易由腸炎造成敗血症而導致生命危險。 •症狀 湯仁彬醫師表示,腸胃炎的症狀從無症狀到嚴重脫水,潛伏期約1∼3天,通常以嘔吐伴隨3∼5天的水瀉,發燒情形較少。若發現bobo有血便、脫水症狀,就要趕緊送醫。 醫師小提醒 劉清泉醫師特別提醒,很多家長以為腸炎只要克制不要拉肚子就好,其實腸內細菌若不排除,反而容易引起腹脹、腸穿孔引起腹膜炎、敗血症,反而有生命的危險。 治療與照護 因脫水而造成休克,是導致腸炎死亡最大主因。因此,腸炎的治療,通常是根據生理上的需要補充體內水分與鹽分(電解質),如果只是輕度脫水,媽咪可以將運動飲料加水稀釋(比例約1:1),等腹瀉停止後,就可以恢復正常餵食。 照護小撇步 劉清泉醫師提供一個簡單的水分與鹽分補充法,媽咪可以用煮粥的湯水加點鹽,就是最好的電解質補充液,只有在嚴重脫水時,才需要送醫打點滴。 嚴重的脫水徵狀 皮膚乾燥 眼眶凹陷 尿量減少 前囟門凹陷 劉清泉醫師提醒,若發現bobo持續高燒,且有膿黏血便時,就要立即就醫。 預防 湯仁彬醫師強調,控制感染的傳播最重要,除了食物料理一定要兼具新鮮、衛生及不生食等觀念,還需加強個人的衛生習慣,一旦家中有人感染,一定要妥善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 腸病毒 •成因 腸病毒的病毒種類約68型,又具有多變性,可說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發燒性疾病,歷史最優久且最有名的,就是小兒麻痺病毒,其他如克沙奇A、B型、伊科病毒、腸病毒(68-71型)等。屬於口沫傳染的腸病毒,最容易發生感染的途徑以公共場所,如游泳池、擁擠及衛生環境差的地方。 伊科病毒及克沙奇B群病毒,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主要腸病毒,特別是剛出生10天以內的嬰兒,只要被感染,死亡率相當高。 •症狀 腸病毒的症狀很多,包括呼吸道感染、腸炎、皮膚病變、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及腦炎等,劉清泉醫師表示,其中,最容易判斷的兩大症狀為咽峽炎及手口足症。 咽峽炎:高燒1∼4天,食欲不振,喉嚨痛,吞嚥困難,25%有嘔吐、腹痛症狀,咽部和軟顎口腔潰瘍,病程4∼6天,症狀類似單純性泡疹口腔炎。 手口足症:發燒、斑丘疹、水泡,常分布於口腔粘膜及舌頭,四肢則在手掌及腳掌、指縫、腳趾間。並合併有喉嚨痛、胃口不好、疲倦等症狀。 治療與照護 鑑定腸病毒屬於何種病毒引起,是治療的首要步驟,湯仁彬醫師說,單純性的手口足症及咽峽炎,多半可以在數日之內就恢復,由於症狀輕微,並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如果出現了皮疹,口腔潰瘍、發炎、流口水、發燒、手腳冰冷,冒冷汗等症狀時,應就醫治療。 預防 除了小兒麻痺外,腸病毒尚未發展出疫苗,若要避免感染,可以注意下列幾點: 增加個人免疫力。 大人小孩都需要勤洗手。 不要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逗留太久。 家中有人罹患,就不要有親密接觸。 BOBO小天才雜誌7月刊

皮膚問題篇 保持環境通風涼爽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50

炎炎夏季,常因溫熱、潮溼、悶熱等外在環境因素,讓皮膚原有的防禦機制受到破壞,而變得敏感脆弱,此時感染的機會就相對增加,也就容易誘發許多皮膚疾病。 膿痂疹 .成因 膿痂疹是幼兒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溫熱、潮溼的季節。特別在夏季期間,皮膚因溫度較高、容易流汗、潮濕,使得皮膚防禦力減低,感染的機率也較高。泛亞診所副院長吳純慧說,膿痂疹是一種細菌性傳染的皮膚病,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化膿性皮膚病。因病灶內含有大量病菌,易經由皮膚接觸而感染,傳染性強、變化快,屬於急性皮膚病症。所以家中如有幼兒感染此疾病,應儘早就醫治療,並與其他的孩童隔離。 吳純慧醫師表示,50%∼70%的膿痂疹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造成的,最常出現於頭頸部,尤其是鼻子周圍及耳朵,其次是四肢。如果鼻子周圍持續反覆感染,不易痊癒,通常因鼻腔中有存過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需特別注意孩子的衛生習慣,盡量不要以手碰觸鼻腔。 .症狀 膿痂疹症狀為表皮先出現小丘疹,然後變成小水泡,水泡破後形成如蜜糖顏色的黃色結痂或痂皮。 .治療與照護 吳純慧醫師說,膿痂疹傳染性極高,發現病症特徵後應積極治療,需以口服抗生素治療約1∼10天,並配合起疹的傷口塗抹抗生素藥膏治療。經常保持患部清潔,患病期間並可搭配抗菌的清潔用品清理皮膚,並盡量讓皮膚維持在乾爽狀態。 .預防 一定要維持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幼兒經常以手指挖鼻孔,並且盡量保持健康的皮膚狀態。 膿痂疹有具傳染性,如有幼童患病,應盡量與之隔離。 急性腎絲球腎炎 吳純慧醫師指出,有5%由鏈球菌所感染的膿痂疹,很可能合併有「急性腎絲球腎炎」的危險。「腎絲球腎炎」為腎臟腎絲球發生炎症反應,會產生水腫、高血壓、血尿或蛋尿白等症狀。因此,不可小看皮膚發炎,如果沒有及時醫治,後果可能會變得很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 .成因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濕疹的一種,90%好發於5歲之前的嬰幼兒及兒童身上。屬於慢性搔養的皮膚病症。外因性多為環境所造成的,舉凡陽光、刺激性食物、悶熱的衣服材質等,內因性濕疹可能是過敏體質、免疫系統異常、遺傳等有關,5070%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現象。吳純慧醫師說,有異位性皮膚炎病症的幼兒,因為皮膚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皮膚的脂質結構與一般人不同,抵抗力差,夏天又因為多汗水的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容易合併有細菌感染。 .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發病時期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病部位與症狀。大致可分為: 嬰幼兒時期(0∼2歲)此時期患部會出現紅色丘疹、水泡、組織滲出,患者會有強烈的搔癢感。病兆多數發生在頭臉部、頸部及四肢伸展側。 兒童時期(2∼10歲)病兆多發生在四肢屈側,如手肘窩、膝蓋窩等。 急性發作期會有水泡產生,搔癢難耐;轉為慢性時期,則因角質代謝不佳、皮膚乾燥及脫皮等問題,而可能併發魚鱗癬症。 「魚鱗癬」為一種皮膚表皮角質化疾病,皮膚角質呈現魚鱗狀脫落。特色為皮膚過度乾燥、增厚與脫皮,甚至有乾裂以致出血的現象,因此,需特別注意皮膚的保濕。 .治療與照護 嚴重發炎時,依照醫師的指示塗抹外用藥膏,盡量避免孩子搔癢患部,夏日時,盡量維持涼爽的室溫,減少燥熱感。 症狀減緩時,應以維持健康皮膚為首要工作。吳純慧醫師表示,使用過多的清潔用品反而容易造成幼兒皮膚水分及油脂的流失,只要以少量清潔用品或清水清洗即可,減少過度刺激皮膚的機會。 .預防 夏季氣溫較高,容易因汗水刺激造成皮膚不適而發癢,宜減少戶外活動,並降低室溫以避免流汗。 每日的清潔工作不可少,沐浴時,水溫不可過高,時間不可過長;沐浴後,立即補充皮膚的水分與脂質,可使用含油脂且易吸收的清爽型乳液進行保養。 汗疹 .成因 吳純慧醫師表示,「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起因多因為大量或持久的出汗,汗水持續的刺激皮膚,造成汗管阻塞而引起的皮膚病症。夏季多高溫炎熱,人體為體溫調節,自然會排汗較多,而嬰幼兒的體溫調節及排汗機制尚在發展中,因此體溫平均又比成人較高,如果家長沒有適時保持幼兒皮膚的乾爽,就很容易使得幼兒皮膚被汗水刺激,或因汗管阻塞而引發汗疹。 Tips 醫師小提醒 吳純慧醫師強調,大部分的父母習慣把孩子包成像粽子一樣,其實,小孩的抵抗力一般已經與大人一樣,但父母還是習慣幫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因體溫高而持續流汗。 .症狀 最常發生的皮膚部位在脖子、胸前及後背。症狀為患部及四周的皮膚會起紅色的疹子,伴隨有發癢及灼熱感,偶會出現水泡,如因搔癢而抓傷,則可能感染而變成膿皰。 .治療與照護 吳純慧醫師指出,應盡量維持皮膚的正常防禦機制,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清洗皮膚,或每日以清水清洗數次即可,盡量維持皮膚乾爽清潔。 最重要的是減少孩子悶熱感,她說,夏季衣穿著應盡寬鬆,不要把孩子包得密不通風,並應選擇棉質吸汗的衣服,環境則要維持通風涼爽。 .預防 汗疹是因排汗過多所引起,應盡量改善周遭的溫度(如果允許可以適度的開冷氣,設定25℃的溫度),維持身體的涼爽。適時的清潔皮膚、穿著寬鬆吸汗的衣著,即可減少汗疹的發生。 吳純慧醫師強調,大部分的父母習慣把孩子包成像粽子一樣,其實,小孩的抵抗力一般已經與大人一樣,但父母還是習慣幫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因體溫高而持續流汗。 嬰幼兒常見濕疹 濕疹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吳純慧醫師指出,濕疹是一種概括的病名,泛指令人發癢、不易痊癒的「皮膚炎」,大多原因不明,濕疹不會傳染,但因夏季氣候潮溼、悶熱,皮膚又容易出汗,鹼性的汗水中含有許多人體代謝的廢物,容易造成皮膚角質障壁被破壞,而產生皮膚發炎的狀況。 •尿布疹 吳純慧醫師表示,尿布疹多發生在皮膚接觸尿布的地方。幼兒包尿布使得皮膚與尿布間長期摩擦,並且因浸潤在尿液中,受到阿摩尼亞的刺激而引發皮膚炎,夏季時易有惡化的現象。尿布疹多因皮膚不清潔所致,家長須勤換尿布,保持皮膚乾爽即可。 •對摩疹 為兩個相對的皮膚面互相摩擦所致,她說,有些嬰幼兒因肥胖而使皮膚出現皺褶,夏天時更因汗水殘留於皺褶內,容易有發炎現象。家長因多注意幼兒皮膚皺褶部位的清潔。 Tips 照護小叮嚀 濕疹常有嚴重的發癢狀況,造成幼兒以手搔抓,因此,需將幼兒的指甲剪短並應多洗手,以免因抓破皮而感染細菌,引發嚴重的皮膚病症。 毛囊炎 夏季因皮膚多汗水,使得皮膚的抵抗力變差,容易讓皮膚表皮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皮膚中而造成感染,產生化膿性炎症。病狀如膿包凸起在表皮上。嚴重時,須以全身性抗生素治療。平時應多注意皮膚清潔、保持皮膚乾爽。 Tips 醫師小提醒 吳純慧醫師強調,大部分的父母習慣把孩子包成像粽子一樣,其實,小孩的抵抗力一般已經與大人一樣,但父母還是習慣幫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因體溫高而持續流汗。 .症狀 最常發生的皮膚部位在脖子、胸前及後背。症狀為患部及四周的皮膚會起紅色的疹子,伴隨有發癢及灼熱感,偶會出現水泡,如因搔癢而抓傷,則可能感染而變成膿皰。 .治療與照護 吳純慧醫師指出,應盡量維持皮膚的正常防禦機制,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清洗皮膚,或每日以清水清洗數次即可,盡量維持皮膚乾爽清潔。 最重要的是減少孩子悶熱感,她說,夏季衣穿著應盡寬鬆,不要把孩子包得密不通風,並應選擇棉質吸汗的衣服,環境則要維持通風涼爽。 .預防 汗疹是因排汗過多所引起,應盡量改善周遭的溫度(如果允許可以適度的開冷氣,設定25℃的溫度),維持身體的涼爽。適時的清潔皮膚、穿著寬鬆吸汗的衣著,即可減少汗疹的發生。 BOBO小天才雜誌7月刊

0-6歲「兒童健康檢查」,你知道多少?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54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0-6歲「兒童健康檢查」,你知道多少? 現行實施的「兒童健康檢查」,可望自今年7月起,將年齡由4歲延長至6歲,次數也由6次增加到9次。身為家長,對於這項由健保提供的免費服務,你的了解有多少? 撰文.執行�陳怡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重視孩子健康的爹地媽咪,你知道學齡前幼兒除了該按時施打各種疫苗之外,也該定期做「兒童健康檢查」嗎?「兒童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初步身心發展評估,為孩子的健康把關,更為了能及早發現異常,安排轉診與治療,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家長可以利用帶孩子去接受預防針注射時,順便來個免費(只需掛號費,免部分負擔費)的健康檢查。  之前,健保局提供4歲以下兒童共6次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分別是1歲以下4次、1∼3歲1次、3∼4歲1次);自今年7月起,可望與台北市政府同步,在2∼6歲另提供3次免費健檢服務。也就是說,免費的兒童健檢服務不但將年齡延至6歲,次數也增加為9次,的確是家長與小朋友們的福音! 兒童健檢的2大功能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表示,「兒童健康檢查」是專為6歲以下兒童所設計,不僅是政府照顧幼兒健康的美意,同時也是家長和孩子應享的國民權利。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去做兒童健檢呢?潘俊伸指出以下2項重要功能: 1. 可降低嬰幼兒死亡率 在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嬰幼兒階段),經由反覆檢查、評估,還有重複多種的檢查項目,才能真正掌握孩子的身體發育及健康狀況。如此一來,可以早日發現疾病,並且及時給予治療,以減少嬰幼兒的死亡率。 2. 可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透過兒童健檢發現身體異常的機率不到2%,所以一般家長以為依賴「理學檢查」(如肺臟、心臟檢查等)即可發現疾病是錯誤的觀念。因此兒童健檢的重點並非理學檢查,而是希望能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生長、發育遲緩,或是有先天性遺傳疾病、後天性營養不良等疾病。由於在新生兒階段較難察覺這些身心發展問題,因此家長務必定期帶孩子進行健康檢查,這些症狀才容易被發現。 兒童健檢利用率有待提升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約占兒童人數的6∼8%。目前台灣每年約有25萬名新生兒出生,依此推估,我國每年約有上千名的幼兒存在著某些發育遲緩問題,亦即6歲前兒童之認知發展、生理(粗細動作)、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落後異常之情形,頗值得國人重視。  因此,為了讓我們下一代更健康,藉著「兒童健康檢查」,配合健兒門診、預防接種加強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通報療育更顯重要;故按時接受全民健保提供之兒童預防保健檢查服務實在是刻不容緩。 針對目前國人對「兒童健康檢查」利用率不高的情形,潘俊伸指出,國民健康局曾委託研究單位調查「家長對『兒童健康檢查』的了解、曝光及利用之影響因素」,發現結果如下: 1. 所得影響參與 若家長的所得越高,則帶孩子去做健康檢查的意願也會相對提高。 2. 傳統性別觀念 傳統的性別價值觀是重男輕女,這也反應在兒童健檢上;男童參加健檢的比例的確比女童來得高。 3. 教育水平差異 家長的教育水準越高,消息來源就越多,尤其是軍公教,健檢利用率就會比較高。而資訊的流通性也具有地區性差異,一般而言,北部和中部的資訊流通率比南部和東部來得好,因此健檢利用率就會比較高。 4. 彌補先天缺陷 家長通常會特別關注本身已有先天性重大疾病的孩子,因此對兒童健檢的參與度也會較高。 5. 質量無法兼顧 生育的子女數越多,家長越分身乏術。父母親可能因為忙於工作賺錢,又要照顧一整個大家庭,因此無暇照顧每一個孩子,當然孩子參與健檢的機率就微乎其微了。 兒童健檢的4大好處  潘俊伸並指出,長期監測嬰幼兒的發展狀況,除可提早發現異常情形之外,更具有以下4項好處: 1. 維持健康指標 正常的生長曲線,是維持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尤其是頭圍反應了腦部發育的成熟度。 2. 建立醫病關係 家長可利用帶孩子去做兒童健檢時,向醫師詢問關於孩子健康的疑惑與擔憂,尤其是一般診所最為適合;因為醫師擁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回答家長的問題。 3. 前膽式的教育 醫師可提早提醒家長,孩子的下一個生長階段所要面臨的情況與問題。家長的認知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不適當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創傷。 4. 提醒預防注射 藉由兒童健檢,醫師可查看孩子的預防注射時程是否有準時,也可以回答家長任何有關疫苗或其他健康方面的問題。 嬰幼兒健檢10大常見問題 1. 生長發育:發展遲緩、自閉症等。 2. 視 力: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最容易發生內斜視的情形,俗稱「鬥雞眼」。 3. 牙 齒:長牙的順序,以及牙齒的照護。 4. 心 雜 音:這可能是因為幼兒發育尚不完整,所以心臟有雜音,這屬於功能性問題,只要成長健全,雜音自然會減少;但若是病理性的問題則須轉診治療。 5. 陰囊水腫:液體或水分流入陰囊。 6. 疝 氣:腸子沿著腹股溝位置掉入陰囊。 7. 隱 睪:在陰囊內摸不到睪丸。 8. 步 態:走路的姿態穩不穩固,是否有內八和脊柱側彎的情形。 9. 臉色蒼白:貧血。 10. 虐待、忽視:醫師可藉此觀察家長是否悉心照顧幼兒,並給予協助。 生長曲線的警示  為了讓疑似生長發展異常的孩子能夠早期發現,給予適當的轉介及診治,潘俊伸呼籲各位家長,除了平日應多參考有關兒童生長發展相關資訊,為家中幼兒評估有否發展異常現象之外,更應多加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特別為6歲以下幼童提供的9次免費健康檢查及諮詢服務。 此外,潘俊伸表示,生長曲線不在區間內則視為異常。異常的標準為:低於3%,高於97%。生長曲線可分為頭圍、體重、身高等3項,其代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1. 三者皆等比例的低於標準 可能是染色體異常造成,或是有先天性疾病。 2. 頭圍正常,身高低於標準,體重和身高等比例的偏低或正常 a> 家族性的矮小症。 b> 體質性的生長或發育遲緩。 c> 有些孩子長得較慢,不見得是發育有問題,但仍然需要長期追蹤;若追蹤後發現毫無生長發育的跡象,則需要進行內分泌及血液的檢查。 3. 頭圍、身高正常,體重低於標準 a> 先天性心臟病。 b> 攝取營養不足。 d> 腸胃吸收不良。 5個步驟•輕鬆完成兒童健檢  帶孩子去做「兒童健康檢查」,其實一點也不費事!只要你事先做好一點簡單的行前功課,選定醫療院所直接前往就行囉!潘俊伸醫師提出以下5個步驟,讓家長帶著孩子輕鬆完成健檢: 步驟1. 檢視幼兒的糞便 先檢查嬰幼兒的糞便,嬰幼兒的糞便是健康的指標之一,因此十分重要。觀察嬰幼兒的糞便,還有助於早日發現是否有膽汁滯流症。 步驟2. 記得填寫生長記錄請家長在帶孩子去做健康檢查前,就先在家裡填好生長記錄資料,以供醫師參考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但若是幼兒的發展記錄有3項以上異常,日後則須再進行觀察追蹤。 步驟3. 醫師診視一般項目 由醫師診視及填寫健康檢查紀錄,再對照生長曲線圖,以檢視幼兒的生長發展是否正常。 步驟4. 幼兒進行重點檢查 兒童健康檢查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重點項目,如3?4歲的重點項目是視力檢測,並且利用檢測的視力表,教導幼兒如何運用手指指出方位。 步驟5. 健檢完成與簽章 完成健康檢查後,別忘了請醫師簽章,並且註明下次健康檢查的時間哦! 結語  0-6歲不但是孩子為健康打好底子的重要時期,更是發育遲緩、感覺統合異常等疾病的治療黃金期。提醒各位家長除了要帶孩子按時接種疫苗之外,更可透過免費「兒童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潛藏的先天性疾病,早期介入療育,因此身為家長,千萬別忽視了這項應享的權益喔!

如何給1、2歲孩子最完整的營養

2007年07月03日
公開
57

近年來台灣社會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大部分的家庭都只生一至二個子女(平均每家一點二個小孩),因此爸爸媽媽將全心全意的愛都灌注在心肝寶貝的身上。而如何給孩子最完整的營養,不要輸在人生起跑點上,相信是許多父母親的心願。 本文特別針對一到二歲嬰幼兒的體重標準以及飲食營養與習慣部分,提供一些參考。至於如何掌握孩子的健康,建議為人父母者必須要做些功課,多多閱讀相關資料,不要道聽塗說! 您的孩子過胖或過瘦嗎?  體重不足與體重過重在醫學上都稱為營養不良,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過猶不及,因為在經濟狀況良好的國家,嬰幼兒肥胖已經逐漸成為嚴重的問題。根據國內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一到三歲孩子的平均身高比民國七十五年衛生署公布的體位標準多了百分之三,但是體重卻多了百分之十,這表示小胖弟、小胖妹愈來愈多了。而在美國,許多公共衛生營養專家甚至開始憂心這一代嚴重肥胖的孩子,可能會比他們父母親的壽命還要短呢!  基本上影響孩子身高體重的因素頗多,除了遺傳之外,營養是否均衡、有無規律運動等都有關係,而其中又以遺傳與營養兩者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至於如何衡量自己的孩子過重還是過輕呢?目前常用的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的「生長曲線圖」,將橫軸上的年齡與縱軸上的體重找出交會點,再看此交會點是落在生長曲線的哪一個百分位內,例如:五十百分位代表的是同年齡孩子之平均體重,而百分位只要是落在三到九十七之間都可以算是正常。特別提醒父母的是,體重應與身高成比例,如果體重落在三十百分位,而身高卻是九十百分位,可判斷體重過輕,反之則為過重。 此外還有一個重點是應與自己比較,例如:原本孩子沿著六十百分位成長,一段時間後卻突然降到二十百分位,建議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找出可能的影響原因,以便及早改善。  至於另一個方法則是利用「重高指數」,所謂的「重高指數」是以孩子的「重高常數」除以「標準重高常數」而得,而「重高常數」則為孩子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分)計算出來的。「重高指數」介於0.8~1.2表示正常,小於0.8為瘦弱,而大於1.2則為肥胖。下表為一至二歲孩子的「標準重高常數」。 舉例來說:小明是個小男孩,今年1歲3個月,體重10公斤,身高85公分。小明的「重高常數」:10÷85=0.11764。「標準重高常數」:男生1歲三個月=0.133;「重高指數」:重高常數÷標準重高常數=0.11764÷0.133=0.88456。因此小明的重高指數是0.88456,界於0.8∼1.2之間,所以小明的體重是正常的。 標準重高常數 男生 女生 一歲 0.128 0.121 一歲三個月 0.133 0.126 一歲六個月 0.137 0.130 一歲九個月 0.138 0.133 兩歲 0.140 0.135 1、2歲的孩子需要那些營養?  一、二歲孩子的飲食正處於由奶類轉變到以普通食物為主食的過渡階段,乳牙也多半在此時逐漸長齊,父母親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孩子均衡的營養攝取並避免蛀牙的產生。雖然出外用餐的人口愈來愈多,然而外食不易挑選到合適孩子的食物,口味上也多半太重,此時又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刻,因此建議父母把握新鮮、營養均衡、內容多變化、少油、少鹽及少糖的原則,或將買來的食物處理過,再給孩子吃,例如:切碎、煮軟及去除過鹹的醬料與湯汁等。 有些孩子食物轉換的過程並不順利,大多原因是沒有掌握時機或嘗試次數不夠,父母親在擔心營養不良或捨不得的情況之下,讓孩子繼續以牛奶為主食,反而錯過了轉換的黃金時期。筆者的營養門診曾有過一位憂心忡忡的媽媽帶來三歲半的獨子,抱怨孩子完全不吃其他食物而只喝牛奶,結果不但體重不到十公斤,而且還出現學習障礙。 孩子的胃容量小,適合少量多餐,最好在正餐之外再供應一到二次點心,以補充營養,且點心份量以不影響正餐食欲為原則,建議選擇牛奶、水果、豆漿、麵包等。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攸關孩子一生的健康,一到二歲孩子的世界是以玩耍為中心,雖然正在學習自己吃飯,然而在吃東西的時候卻很容易分心,也不易乖乖坐著吃飯,父母切記自己要以身作則,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或刷牙、不在吃飯時間看電視或報紙,也避免追著小孩餵,而飯前避免給孩子甜食,例如:糖果、冰淇淋、或過量的果汁等,因為可能使正餐時食欲不振。而在臨床上我們也看到許多愛吃零食的孩子,不是因此忽略正餐而十分瘦弱,就是因攝取過多垃圾食品而變成小胖子!  偏食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在烹調上要多下工夫之外,不斷的嘗試往往能使孩子逐漸接受各類食物,但不一定要強迫孩子吃某一特定食物,例如:許多父母親很在意孩子不吃胡蘿蔔,然而越是逼迫,往往孩子抗拒得越厲害,其實不妨換個角度來想,維生素A對維持健康固然重要,但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除了胡蘿蔔之外,還有番茄、南瓜、地瓜、木瓜、雞蛋或是深綠色蔬菜等等,我們可以從別種食物中得到維生素A,不一定要為了胡蘿蔔,弄得大人怒罵,孩子哭叫啊!此外適度的活動也是促進食欲的好方法之一,有機會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活動,消耗得多了,孩子自然會因飢餓而使得胃口變好。 市面上販售的營養食品適合孩子吃嗎? 目前市面上販售的營養食品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並且許多標示不清楚,父母親往往不了解如何選擇或不知道是否該給孩子吃。基本上,一、二歲孩子的許多器官剛發育完成或尚在發育當中,很怕受到傷害。因此建議盡量從天然的食物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即可,除非您的孩子長期偏食,影響生長發育,可考慮適度補充嬰兒之綜合維它命,否則不必刻意補充營養食品! 孩子吃的是否營養,就看做父母親的您是否用心替孩子準備,多多搜尋相關知識、充實自己對孩子營養的認知,必要時可以到診所或是醫院與醫師討論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相信您的用心肯定會帶給孩子無限的健康!

脾氣壞寶寶 培養好EQ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56

【文�簡潔(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每個人都有情緒,寶寶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只是有些寶寶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爸媽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將滿載的情緒,找到合宜的出口。 情緒在1.5歲發展完備 從3個月大開始,寶寶就有情緒,其中以開心和憤怒最常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頻率和持續度日益增加。1歲半左右,寶寶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各種情緒便發展完備,加上心智和動作發展愈發成熟,情緒表現也就更加強烈。 直到4、5歲左右,自制力增加,處理情緒的策略也比較多元化,常發脾氣的毛躁小子才會漸漸變成小紳士或小淑女。 孩子一生氣就尖叫推打,可能是情緒處理策略尚未發展完備。 1歲半寶寶自我意識強 寶寶生氣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生理不滿足,爸媽應該會發現,當寶寶飢餓或者愛睏之際,總是特別難伺候。二是身體活動受到約束,被不熟的人抱,或者被限制在安全座椅裡太久等。第三點則是正在玩的東西被拿走或搶走,這時寶寶的反應或許會相當激烈,甚至當場倒地耍賴大哭大鬧。 當爸媽瞭解原因,適當處理,就能平撫寶寶的怒氣,但最後一點通常會讓爸媽和寶寶槓上,尤其身處公共場合,或趕時間之際,而寶寶又意見一大堆。 寶寶1歲半以後自我意識愈來愈強烈,建議爸媽最好多預留一些時間和寶寶溝通;譬如基於安全因素想拿走不小心被他A到手中的指甲剪時,最好先拿個玩具問他肯不肯換。 會說話的寶寶少生氣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所以,及早讓寶寶理解、使用語言,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相當有幫助。 雖然寶寶10∼12個月才冒出生平第一個字,但從他們8個月大起,理解的字彙便愈來愈多,18∼30個月更是所謂的「命名爆炸」時期,爸媽會驚奇地發現寶寶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遽增,當詞彙累積到達100∼150字左右,寶寶便能自行造句。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要讓孩子知道與其他人輪流分享玩遊戲,很想玩時不可先推打別人生氣大叫喔!(攝影�楊惠民) 提升寶寶EQ 5 tips • 心平氣和立即制止 不到1歲半的孩子,懂得用尖叫、推開動作自我防禦,其實算是機靈,但為免日後養成習慣,不論寶寶年紀是大是小,爸媽都需要上前制止,甚至暫時將寶貝抱離戰場。記得要心平氣和,為寶寶做一次高EQ的示範呦! • 接受寶寶的負向情緒 既然喜怒哀樂是天生的,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壞脾氣」之前,應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譬如給他一個厚實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或「你害怕別人來搶,所以才推開他,是嗎?」但如果寶寶已經習慣用壞脾氣引起爸媽注意或吵糖吃,就要刻意忽略,讓寶寶體認這個方法沒用,才會激勵他思考新的解決之道。 • 解釋對方動機或感受 待寶寶情緒平穩些,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你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把拔馬麻不知道你要什麼,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 鼓勵用言語表達需要 小寶寶的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譬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2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約莫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所以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 預留準備時間 不知道爸媽有沒有以下類似經驗:催了老半天要寶寶洗屁屁換尿布,他卻裝作沒聽見,甚至還在玩他的小火車?眼看著時間快要來不及,叫寶寶來門口穿鞋,他卻還磨蹭老半天?催久了、時間急迫了,忍不住一把抓過寶寶或拿走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起他時還不小心吃了幾拳…,這時候就算是聖人也應該早已怒髮衝冠! 那誰來當和事佬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與其上演親子衝突,不如早一點行動,把這些磨蹭都算在準備時間裡,就會有閒情逸致和好心情跟寶寶好好溝通囉!

抓週結果揭曉了....

2007年07月02日
公開
43

寶貝們滿週歲了 爸拔媽麻特別訂了一個喬巴雙人組的蛋糕 希望寶貝們能像船醫喬巴一樣 擁有一顆天真善良的心、昂首邁進的毅力 寶貝們滿周歲了 另外除了阿祖送給寶貝們紅包外 阿公阿嬤也送給寶貝們1個大大紅包 外加一套Tommy衣服ㄋ 因為Tommy衣服 讓原本帥帥的暟變得更帥氣,QQ維也顯得有點帥帥 姑婆婆直稱讚暟真的很帥 還給了寶貝們生日紅包 不僅如此 中午外出用餐,周遭用餐饕客也稱讚著寶貝們 一位婆婆竟伸手想要摸寶貝們…嚇壞寶貝們了… 難怪阿嬤說:鄰居10個人中就有10個人稱讚暟帥、維可愛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 在自己心中唯有自己的小孩最最可愛了) 基於衛生考量,取消外面單位辦理的抓週活動 但上週看到紘紘倫倫在自家抓週 所以媽麻也想來玩一玩 媽麻準備了12樣物品,各有其象徵意義: 1.錢:有錢人 2.計算機:從商,精打細算 3.筆:作家、畫家 4.刀:從警業 5.尺:工程師 6.耳溫槍:從醫業 7.手機:科技資訊業 8.書:教職,愛讀書 9.印鑑:官 10.雞腿:運動員,不愁吃 11.蔥:聰明 12.芹菜:勤勞 寶貝們抓週最愛「錢伯伯」 原本以為寶貝們會選擇雞腿,但… 暟及維同時愛上錢錢 尤其維維,竟數次地一手拿千元大鈔,一手按著計算機 阿祖還特別將雞腿及刀擺在寶貝們眼前 但寶貝們就是無動於衷,連看一眼都願,更別提摸它了… 暟: 第一回:抓錢錢;第二回:抓計算機;第三回:抓書書;第四回:抓印鑑 第五回:抓耳溫槍;第六回:抓蔥 除了錢錢外,暟抓印鑑次數居次,書書及耳溫槍次數為三 維: 第一回:抓錢錢;第二回:抓計算機;第三回:抓尺;第四回:抓手機 第五回:抓書書;第六回:抓耳溫槍 錢錢及計算機是維維的最愛,尺的次數落二 ㄞ啊!好玩嘛!其實這些物品都是取其吉祥之語及象徵代表 所以,不論抓到何物,都很開心啦! 維∼抓週次數最多為錢伯伯及「計算機」 暟∼拿印章次數僅次於錢伯伯

尿布包太久 念珠菌上身

2007年07月01日
公開
17

2007/06/27 【林政賢�高雄市林政賢皮膚科院長】 兩歲愛哭的宗韋(化名)由媽媽帶來看診。媽媽一面把小朋友放在診療床上,一面問我:「醫師,我家小朋友的尿布疹好久了,都不會好。您這裡有沒有比較好的藥?」 我仔細觀察小朋友的疹子,在他的胯下及臀部,有整片的紅疹,邊緣處同時合併有一顆顆紅色散在性的丘疹。 「小朋友之前是不是有給他擦什麼藥?」我問。 「有啊!藥局的藥擦過很多種了,剛開始的時候很有效,立刻退紅,但一停藥就立刻復發。」媽媽回答。 「嗯!小朋友得的是『皮膚念珠菌感染』。這主要是因為包尿布處潮濕、悶熱所引起。」 我進一步解說這個疾病,並給予適當藥膏,病患的狀況沒幾天就好了。 「皮膚念珠菌感染」在包尿布的小朋友身上很常見,屬於一種黴菌感染,或者說是皮膚的發黴(類似麵包發黴)一樣。主要是因為尿布不常更換,尿液或糞便停留在皮膚上,皮膚變得潮濕,導致念珠菌大量繁殖所致。 另外,感冒時服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落的不平衡,若再加上拉肚子,臀部的皮膚會更髒更潮濕,也很容易產生念珠菌感染。長期臥床且包著尿布的老人家,使用衛生棉的女性,以及胯下容易摩擦出汗的人,也都是好發的族群。 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典型的樣子,除了在胯下、陰部及臀部,有整片的紅疹外,還可見到在周圍有些散在性的小紅點,稱為「衛星狀病灶」。有時,這些小紅點很少,顏色很淡,不容易觀察到,造成診斷上的偏差。腋下、乳房下的皺褶也都是好發的部位。 最容易與此病混淆的皮膚病就是尿布疹。尿布疹也是好發在陰部、胯下及臀部。但是,尿布疹是一種因為尿液及糞便的刺激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在皺褶處因皮膚交疊起來,不易受尿、糞刺激,比較不會紅;反而是皺褶外部的皮膚較易受刺激,較易發紅。更重要的是,尿布疹不會有衛星狀病灶。當然,嚴重時整片都會發紅,失去特色,診斷上就變得不容易。 皮膚念珠菌的治療,只要診斷正確,通常很快就會改善。往後只要勤換尿布,保持乾爽,可以讓發作頻率降低。在藥局買的藥,多是含類固醇的複方藥膏,短期內會有退紅的速效,但反而會將念珠菌愈養愈多,讓它不但很快就復發,且變得更嚴重。 另外,念珠菌感染及尿布疹也可能同時存在,或者交替發生。因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很重要。 來源:聯合新聞網

腸病毒Q&A

2007年06月27日
公開
62

Q:什麼是腸病毒? A: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事實上,腸病毒的種類多達六十餘種,包括23種A型克沙奇病毒、6替B群克沙奇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30種依科病毒、68至71型腸病毒等等都是;只不過,目前我們所談的腸病毒多半指的是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 Q: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A:腸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播,亦可經由接觸患者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不過幼童常因大人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而遭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 腸病毒的傳染力主要在發病的前幾天,患者的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Q:腸病毒的主要症狀有那些? A: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十天,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Q:腸病毒感染之致命機率有多高? A: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雖然專家們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各有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也就是感染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但當年由於致病的是腸病毒71型,造成相當震憾,因此認識腸病毒及暸解其傳染途徑,避免感染的風險是刻不容緩的。 Q: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 A:目前並沒有殺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治療的方法。另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其作用機制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但這些藥物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小孩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 Q:感染過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A:腸病毒群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再接觸同一種病毒時,大多不會再發病。但是不同種的腸病毒經常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所以有些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Q: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 A: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 (2) 玩具常清洗,不放口裡咬。 (3) 抱小孩之前要洗手,大人小孩都要注意衛生。 (4)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5)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6)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7)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Q: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 A:當然不是。世界各地都會有腸病毒的存在,差別在於腸病毒是否會造成疫情的大流行,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罷了。像台灣是在民國八十七年間爆發過一波的腸病毒疫情;而在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也曾有過數十名死亡病例的記錄。 Q:腸病毒通常會在什麼季節流行? A:腸病毒通常好發於夏季、初秋之際,但因為台灣地區處於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甚至造成嚴重的疫情。但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腸病毒的流行季節係以五~六月及九~十月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 Q:罹患腸病毒的就醫時機? A:有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病例的先兆,必須要馬上就醫,尤其在發病五天內的幼兒患者要小心照料,因為這段期間最容易有嚴重併發症發生。若出現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症狀時,也必須立刻就醫診治。 Q:孕婦感染腸病毒,會不會生下畸形兒? A:就目前所知的資料而言,並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基於防範的立場,懷孕婦女應該避免感染腸病毒,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Q:腸病毒71型在台灣造成嚴重疫情,其他地區有相同的經驗嗎? A:當然有,因為腸病毒71型的分布是屬於世界性的,自從1969年在美國首度被發現以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如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都有,因為腸病毒71型一直都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事實上,美國調查發現,每年可以說都有遭腸病毒71型感染的個案,只是數目的多少而已;再者,較為特殊的是,腸病毒71型的感染者出現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比率相當高,但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是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嚴重病例,有的則是致命的併發重症。 Q:腸病毒71型的致命因素有那些? A:根據目前所知的文獻記載,腸病毒71型的致命原因可以說都是腦炎所致,台灣地區的個案大多是猝死,而高達七成五的患者都是住院後二十四小時內就死亡。 從日本曾經發生的腸病毒71型疫情中發現,這種病毒特別喜歡攻擊小腦、腦幹與基底核 (basal ganglia),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針對馬來西亞一九九七年所發生腸病毒71 型疫情也證實,死亡病例都在腦幹部發生嚴重的變化,即使一年後的台灣疫情也同樣出現這種現象。 由於腦幹部有著掌管我們呼吸與循環等生命現象的中樞,所以在此處發生嚴重發炎,可以解釋進展超乎尋常的的猝死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說,腸病毒71型的致命因素導因於腦幹部發生嚴重的變化。 Q:為什麼台灣會爆發腸病毒71型的大流行疫情? A:其實我們都知道,腸病毒的種類多達六十多種,我們體內並非對每一種病毒都存在抗體,雖然腸病毒71型早年曾在台灣發生過,但必竟是十幾年前的事,許多小孩子完全沒有抗體,所以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腸病毒的傳染途徑與個人衛生習慣、環境衛生品質有關,與濫用抗生素、防疫政策等都沒有關係,嚴格講起來算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天災。不過,也藉此呼籲民眾應該養成正確衛生觀念,建立正確洗手防疫的好習慣。 Q:民國八十七年台灣爆發了腸病毒的大流行,主是那些病毒作怪所引起的? A: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資料統計顯示,八十七年的腸病毒大流行的個案中,成功分離出病毒的約有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為腸病毒71型,也有各種病毒型的克沙奇病毒與伊科病毒。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克沙奇A16型病毒的檢出率很高,此病毒與腸病毒71型同屬於最容易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 Q:我們是不是每年都得面臨腸病毒疫情的威脅呢? A:理論上,台灣地區的確每年夏秋面臨腸病毒流行的威脅,只不過流行病毒的種類會有不同罷了。不過,有點能確定的是,一次疫情大流行後,人們體內就會有抗體產生,再度爆發同種病毒所引起的疫情機會自然降低,問題是這種抗體、免疫力能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或許只幾年、十來年甚至更久也說不定。 Q:台灣有沒有針對腸病毒研發新疫苗的計劃? A:當然有。台灣目前投入腸病毒新疫苗的研發單位不少,除了衛生署國家研究院、成大、長庚等醫學中心之外,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也已和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合作進行「腸病毒71型感染動物模式之建立及疫苗之研發」的研究計劃。 據瞭解,衛署疾管局與中研院生醫所的計劃是利用一九九八年流行的腸病毒71型分離株,經過綠猴腎臟細胞(Vero cell)繼代培養後,分離出疫苗之候選病毒株,進行中和抗體力價的比較,並另外建立可行性的動物模式,以探討感染途徑、疫苗保護效價之測定。現階段只完成吸乳幼鼠感染的動物模式,但小白鼠體內已有抗體產生,新疫苗的研發都尚在實驗室的階段。

一個月感冒3次以內都算正常?!

2007年06月27日
公開
15

有這種說法ㄚ~ 無意間看到女束ㄆ〃媽咪♥( http://www.babyhome.com.tw/han-063) 的分享 媽咪表示: 經朋友介紹一位小兒科醫師~ 該小兒科醫師說:如果小朋友生長狀況都正常~根本不用另外補充營養食品! 還說~小朋友感冒是正常的~會自行產生抗體~所以不用太大驚小怪! 一個月感冒3次以內都算正常唷~ 看到這則分享,有些小訝異! 是沒錯 媽麻小時候的家庭醫生(馬階)也認為不論大人或小朋友 偶爾小感冒比都不感冒來的好 因為每生一次病,就會增強一次抗體 但是 “一個月感冒3次以內都算正常唷~”這說法,有些? 從醫療資訊中: 出生兒6個月以前會有母體抗體,不易生病發燒 一旦有發燒症狀,就需送醫進一步診斷 6個月以後來自母體抗體逐漸消失,便需產生自我免疫抗體了 爸拔認為寶貝們雖然有時會殼幾聲、流鼻水 其實,那表示寶貝們體內免疫機能啟動了,正與病毒對抗中… 不完全是不好的狀況 同事有對雙胞胎女兒 姐姐出生1400多公克,由婆婆帶 妹妹出生2300多公克,自己帶 一出生未喝過一滴母奶 而現在,姐妹倆小四了,長的高高地,姐姐反比妹妹重1公斤 倆姐妹雖然也早產1個月,但從小身體還不錯,非常健康 妹妹從小考試幾乎都是班上第1名,在安親班也是第1名 國、英、數常常是滿分 …. 學校有好多對雙胞胎,他/她們的成長都是寶貝們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