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多多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不愛吃飯 餓一下也好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11

轉貼 ~ 孩子不愛吃飯 餓一下也好 洪仲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齡前孩子的吃飯問題,經常是家長很頭痛的狀況之一。有些孩子吃飯慢吞吞,每餐都超過一個小時;有些挑食的孩子一到學校的午餐時間,更是如臨大敵。筆者長期與家長們討論,有幾點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菜色盡量多樣化。盡量讓菜色有不同的變化,訓練孩子習慣各種不同的菜餚口感、味道,順便教導相關知識。如此既不會讓孩子餓著,又有助於開展食慾。 話說回來,如果不方便準備多樣菜,或孩子連一樣都不吃,那麼可以考慮適度讓孩子挨餓一下。挨餓讓孩子身體不舒服,適時教導孩子不吃東西或挑食的壞處。也可以在孩子吃完飯後量身高、體重,讓孩子產生成就感,進一步享受用餐的快樂。 嚴格控制零食,只吃正餐。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有助於增進食慾。把吃飯當成遊戲,先吃完的孩子可以得到獎品。跟孩子講故事,把每盤菜的故事講得趣味橫生,甚至把肚子擬人化,讓孩子「幫助」肚子吃到食物。 此外,不論孩子這餐吃多吃少,都予以鼓勵,才能讓孩子願意主動用餐,輕鬆的氣氛也能促進消化、吸收。若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讓他自己決定飯量;有時候讓孩子DIY,吃自己包的飯糰、水餃、三明治,一方面培養孩子自主、自律的精神,二方面可以增加生活樂趣。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會餓著;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希望孩子吃下超過他所能負荷的飯量,餵食優先選擇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有助於長肌肉,也可以用適量的綜合維他命,均衡營養。只要讓孩子又吃了雖不飽但不會太快餓的分量,就可以去進行他的學習或遊戲。 畢竟,吃東西維持生命是人的本能,不需學習就可以發展得很好。等孩子長大,通常這個問題就會自然不藥而癒了。

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30

轉寄文章: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萱鎮 採訪�蔡淑如 如廁訓練主要為幫助孩子順利擺脫尿布,逐步擁有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家長應瞭解的是,如廁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發展,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成功達成目標。本篇將依序介紹如廁訓練之適合時機、各階段重點、男女寶寶方式差異、外出如廁問題等,希望能一次解決家長所有疑惑! 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嗎? 如廁訓練該何時開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發展。根據研究指出,18∼30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而之所以非限定在某一年齡,則是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不太一樣。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重要的是,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萱鎮表示,要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應待孩子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3∼6月左右。簡易參考指標如下,而這些大都在孩子1.5歲左右或之後才會表現出來: ★動作方面: 孩子要能行走、跑,能夠自己蹲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且動作穩定協調;能夠穩定小馬桶上且配合下腹用力等。 ★認知方面: 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尿尿或大便在尿布上,約在1.5歲左右才能告訴家長這個狀況;如小朋友在尿尿時,會愣住幾秒鐘,停頓他的遊戲或動作,或在便便時,出現用力、臉部脹紅的情形,讓家長可以察覺出來,表示他有意識到自己在尿尿或排便。 『CHECK!!寶寶生理、行為、認知3大指標∼』 孩子如廁訓練,向來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在國外,專家列有一套孩子適合訓練之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僅供家長參考: ★生理篇 1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2一天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表示膀胱括約肌較有力量控制了。 3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約略固定於何時解便。 ★行為篇 1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鐘,要不然可能沒辦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2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即使沒有辦法作得很完整也沒關係。 3孩子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如果孩子沒有太大反應,家長可以去增強此行為。 4孩子會告訴家長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等,表示他已認知到這樣的行為。 5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6孩子平時如得到誇獎會很高興,代表他想要獲得成就感,及發展自尊心的概念。 7孩子對使用便器不排斥,反之,寧可晚1、2月再開始訓練,當中可先用口頭引導或圖片讓孩子瞭解。 8孩子願意有合作的行為。 ★認知篇 1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過去長輩常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孩子帶到定點如廁,雖然有時孩子能順利尿尿、排便,但這純粹是時機巧合,不代表孩子具有如廁自理的能力。王萱鎮表示,如廁自理指的是孩子知道他要尿尿、排便,而且可以暫時憋住,然後到定點將下身衣物褪下,「解放」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等步驟。當然,一開始,衣物穿脫、衛生清潔方面可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 家長必須體認到如廁訓練非一蹴可幾,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為了成功達成目標,一般將如廁訓練分為以下三階段進行: 【第1階段】 ★POINT:如廁認知+坐馬桶訓練 當孩子出現上述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後,家長便可考慮進行如廁訓練。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告訴孩子「你現在尿尿�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的連結。加上孩子這時白天能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家長白天可先將孩子的尿布拿掉,改穿小褲褲,配合定時如孩子喝水或用餐後1小時內帶孩子坐在馬桶上,時間約5∼10分鐘即可,讓他嘗試在馬桶上如廁。 初期孩子可能不見得能順利如廁,或是重新穿回褲子後才解了出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故意找麻煩,而要把它當作訓練的機會,提醒他「尿尿�便便在褲子上會濕濕,感覺不舒服,下次可以到馬桶上尿尿�便便」等。之後,可以每隔1∼2小時便讓孩子到馬桶上坐一會,隨著孩子發展及練習次數多了,漸漸地成功的機會也會增加,這時候家長更應給予鼓勵,增加孩子的動力。 ★注意事項: 1.6∼12個月的小朋友膀胱容量較小,一天尿尿次數很多,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展成熟且容量增加,孩子排尿間隔的時間便會拉長。家長如果太早訓練,相對失敗的機會就大。一般是建議待孩子白天尿布能有2、3個小時維持乾爽再開始訓練。 2.大小便控制能力的成熟度和大腦的額葉有關,而夜間睡眠時,額葉的功能又會下降,因此家長在第一階段,適合於白天進行如廁訓練,夜間可能還是要幫孩子穿上尿布喔! 【第2階段】 ★POINT:如廁前預告+坐馬桶訓練 有了前期的訓練,之後孩子感覺到尿急或便便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些焦躁不安、摸下體的行為。家長發現時,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尿尿�便便了」,並帶他去馬桶上坐好。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便知道要請家長帶他去廁所囉! 該階段最大的困難,即孩子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時,可能馬上就地解放了,讓父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失敗都是如廁訓練的必經過程,還請家長保持耐心。由於孩子能進一步表達我要尿尿�便便,且暫時憋住尿意、便意,之後就定位脫下褲子再順利如廁,這需要建立在神經學發展更成熟的基礎上,以運用下身的括約肌暫時憋住尿尿�便便。據醫師臨床經驗來看,待孩子2歲後再脫掉尿布比較合適,少部份進展較快的孩子可以在18個月時進行。 ★POINT:如廁清潔: 這時孩子解尿後雖然可以拿著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能擦得很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故須由家長協助。至於解便的話,礙於手部動作限制,只能靠家長幫忙囉! ★POINT:穿脫衣物 2∼3歲孩子大都可自己將小褲褲拉下,只是動作可能比較慢,但剛開始為避免孩子憋不久而在過程中就地解放,家長可以提供協助,或將孩子的便盆放在他遊戲附近的角落,讓他想要如廁時,能夠趕快脫褲子到馬桶上做好,減少失敗的經驗。至於穿褲子的部份,可能要到孩子4歲後才能表現得比較好。 ★預計時間: 從第一階段要進展到第二階段該花多久時間?王萱鎮表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原則上只要能在3∼ 6個月期間完成就可以,建議家長寬心以對。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待1、2個月後再重新開始,等到孩子能夠做到階段性要求,家長再考慮進行下一階段即可。 ★注意事項: 1孩子2、2.5歲後會慢慢出現反抗期,不見得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配合各階段訓練,家長不須刻意勉強。畢竟孩子能意識到想要如廁,暫時忍耐並至定點完成,才是如廁訓練的目的。如果孩子只是遵照父母吩咐,定時乖乖地坐在馬桶上,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及知道要去上廁所,這也不叫成功的訓練。 2如果孩子表現不錯,午睡時可以嘗試不用包尿布,或者待他午睡起來時,盡快帶他去上廁所,不過4、5小時的睡眠仍須使用尿布。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第3階段】 ★POINT:自己更衣如廁、夜間不包尿片 孩子能夠忍住尿意、便意,脫掉小褲褲再如廁,已經算符合如廁訓練的要求。之後孩子如能維持半年以上,沒有什麼錯失,家長可以接著觀察孩子夜間穿著時的尿片,如果經過六小時睡眠,尿布仍為乾爽的狀態,那麼就能讓孩子試著睡覺時不穿尿布。 ★POINT:自我衛生訓練 差不多至4、5歲的時候,孩子解尿後,自己用衛生紙擦拭下部的動作已能做得很好,而解便後的清潔,前期因孩子手不夠長,及肌肉力量限制,可能比較不理想,這方面訓練也是要到4、5歲才能達成,家長可讓孩子自己清潔,不過還是要再檢查確認為宜。 整個如廁訓練(含夜間不尿床、便便後的自我衛生)若能於2∼6歲訓練完成,就算大功告成。這時恰好是孩子要上小學之前,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清潔能力,可避免衍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及適應新生活。 『寶寶夜間尿床,家長傷腦筋∼』 夜間尿床和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而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所以容易不自覺地解尿。孩子能夠夜間睡眠時不尿床,是如廁訓練後期的重要內容。如果孩子白天已經能控制得很好,家長可以持續1、2週以上到1、2個月觀察孩子早上醒來的尿布,如果有80%的時間尿布是乾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再包著尿布睡覺,不過前期可能還須要一些生活事項的配合。 一般來說,在孩子6歲左右能達成夜間不尿床,或僅有1、2失誤便在可接受的範圍。為了訓練成功,有幾點還請家長留意: 1晚餐過後,盡量不要讓孩子攝取太多水分,孩子若戒不掉睡前喝一瓶奶的習慣,可以用餐後3小時帶他去上一次廁所。通常孩子如果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且睡前上過廁所,到隔天早上膀胱的積尿都不會太多。 2如果進展不佳,家長可能要半夜叫孩子起來上廁所。6歲以上還會尿床者,應懷疑疾病的可能,須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3家長若不願意幫孩子重新包回尿布,可以使用防濕尿墊,不過孩子睡覺時會滾來滾去,效果可能不大。 男女寶寶如廁訓練差異∼ 男女寶寶在如廁訓練上,除了解尿的方式不同外,沒有太大差別。由於男寶寶要自己握著陰莖且站著解尿,須要運用較多大腿肌肉的力量,難度較高,而且容易因緊張而尿不出來,所以家長可先讓孩子從練習坐在馬桶上尿尿開始。待孩子能夠自己控制解尿的時候,再讓爸爸或哥哥帶著孩子上廁所,模仿及學習站著尿的方式,之後孩子就能慢慢進入狀況了。 初期孩子較難扶好陰莖,加上不太會測量距離遠近,會常常出現尿不準的狀況,故仍須家長協助。通常孩子至3、4後,雖然偶爾還是會對得不好,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此外,訓練孩子站著尿時,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都可以,但因部份家庭馬桶較高,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小凳子,當然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少的。 OK←→NG 影響因素大調查!!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常遭遇的挫折包括: □孩子一開始就排斥使用小馬桶、便盆。 □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但坐在馬桶上卻不能順利如廁。 □原本這禮拜都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下禮拜又開始抗拒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這時建議待1、2月後再開始。千萬不要採取高壓強迫,以免造成孩子反彈,何況孩子若已開始出現反抗期,家長的態度只會加重他反抗的行為,變得更為排斥如廁訓練。在沒有訓練的期間,家長可以選擇相關的如廁教材,讓孩子透過圖書、卡通獲得認同感,或請他觀察兄姐的情況,藉以引發他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如家裡遭遇變故,或有新成員誕生時,原本的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這時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應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如果是後者,通常只要給予適度的關愛,不要讓孩子覺得新生的弟妹搶走爸媽對他的愛,都能慢慢地接受訓練。 此外,有人提到夏天比較容易訓練,這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比較頻尿,所以失誤的機會較高,加上冬天衣物比較厚重,孩子可能還沒脫好褲子就以經尿濕了,增加衣物清理的負擔,反之夏天只須穿著小褲褲訓練,相對比較方便。不過如果相關條件能夠克服的話,季節上倒沒有嚴格限制。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多!! 許多家長反應道,帶孩子外出時,到達定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還有外面的如廁環境可能不盡理想等。王萱鎮表示,孩子能夠憋住的時間較短,而且部份能力未臻完善,面對外出常見狀況,解決辦法包括: ★SOS∼蹲式馬桶難度高?! A:外面的蹲式馬桶規格較大,而較小孩子可能腿不夠長,還有要把褲子褪到大腿以下且蹲著一段時間,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的利力氣,故建議家長抱著他解尿、排便。 ★SOS∼坐式馬桶髒兮兮?! A:家長可以比照上述的作法,抱著孩子上廁所。如果小男生要站著尿尿,家長應將他扶好,並且協助他扶著陰莖。 ★SOS∼較長車程怎麼辦?! A: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不妨直接包著尿布出門,至於較大的孩子,旅途中每到一個定點如加油站等,便可帶孩子去上廁所。如果擔心的話,可能還是要準備一些尿片喔! 【專家小檔案】 王萱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2008年06月09日
公開
4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撰文�曾家鳳 諮詢�泰山基金會執行長 黃翠吟.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汪慧玲 調整信念重於方式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教養,是門大學問。除了言教,就連身教、境教皆是教養中的重要環節,實在難以藉由「假想」先行演練,加上每個孩子先天特質不同,衍生而成的教養問題也是多如牛毛,觀念差異也就南轅北轍。 一致教養觀並非絕對 泰山基金會執行長黃翠吟表示,想要夫妻雙方擁有一致教養觀,難度甚高,因兩人的原生家庭、心性皆有所不同,她建議,經由有效溝通若能達成充分「磨合」即可,無須要求完全「契合」。 雖說教養觀相同固然最好,可灌輸幼兒一致教養觀念,但是她提醒父母,夫妻間更須注意的應是,教養過程中「是否能夠維持親密親子關係」,而非執著於協調兩人一致教養觀,例如當夫妻兩人教養想法皆為「直接」、「火爆」,雖說教養看法一致,然而卻易造成幼兒情緒缺乏適當出口,可能促成其個性封閉,或是與家長關係日漸疏離,如此一來,即便教養觀相同也無助於幼兒身心發展。 以下藉由3組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想法,提醒家長,面對教養想法不同時,應當如何處理,才可減低,甚至避免夫妻兩人正面衝突,亦可充分達到教養之效。 我家爸爸好兇唷! 【案例1】 3歲多的小齊,天性好動,父母一個不注意,他就把家裡東西拿來支解,無論是電器、玩具,無一倖免。不巧今天被剛回家的爸爸撞見,爸爸立刻破口大罵:「你為什麼這麼不乖,剛買的東西你也拿來拆。」媽媽快速地從廚房跑出,阻止爸爸並說:「你不可以這樣!幹嘛動手動腳,小孩子還小,不會好好講唷!」日後,自然而然,在管教孩子時,成爸爸扮黑臉,媽媽扮白臉,小齊只要一犯錯,當爸爸正舉起手時,他就會快速跑到媽媽身後尋求保護。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強迫自己改變教養方式,漸漸開始對孩子使用打、罵的教養方式,以免讓孩子認為媽媽好講話,即使犯錯也不會被兇。 專家評估 黃翠吟說到,高壓式教養容易扼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孩子年紀愈大,愈不建議使用打罵方式,因若只是打、罵,卻不說明動怒原由,易在孩子心中產生怨懟、不解。假使欲讓孩子了解媽媽並非「永遠的避風港」,不見得要迎合爸爸,改變自身教養態度,建議可用別種處罰方式告知他:「你哪裡做錯了?媽媽罰你站10分鐘」說清理由讓孩子知錯,在予以適度處罰。 ※專家建議.避免直接阻止 以此案例而言,黃翠吟指出,當父母任何一方正在教養孩子時,假如另一方無法認同,經評估當下孩子並無危險後,建議先用權宜之計──「暫時迴避」,如案例中的媽媽不要當下直接干涉爸爸,因媽媽直接介入父子之間,當著孩子的面告訴爸爸:「不可以」時,其實會誤導孩子以為是爸爸錯,跟他本身無關,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爸爸往後在管教時使不上力,也使夫妻之間更加容易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裂縫。黃翠吟建議媽媽不見得要配合爸爸的教養態度,畢竟改變自身心性並不容易,若不滿他的教養方式,建議事後可與爸爸做進一步溝通,以期互相調整。 和配偶溝通之餘,事後也必須「清楚」告訴孩子,爸爸管教的目的為何?如此可有效安撫孩子情緒,維持和睦親子關係,避免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大人的「出氣包」。另外,也建議媽媽不要只是一味盲目地保護小孩,應當利用機會教育,告知小孩以後相同問題發生時,應該如何處理,將有助幼兒往後的社會相處能力發展。 ★【小提醒】 訓練自身耐心不可忽 小孩到了特定年紀,總會對身旁物品產生強烈好奇心,東拆西摔,惹得父母們好不生氣,此時,孩子只是正在探索世界,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多加告知幼兒應當遵行原則即可,例如拆掉玩具,必須自己恢復原貌,或是把東西收好,孩子若能做到,則加以鼓勵。除此之外,父母們也必須鍛鍊自身「耐心」,期許自己「1件事情沒有重複講3次以前,絕不生氣」。 我家媽媽很強勢? 【案例2】 Natalie是個剛滿1歲的混血bobo,爸爸來自美國,教養態度相當開放,很多事情總希望讓孩子「自行嘗試」,今天爸爸帶她去買玩具,在Natalie眼前有3個玩具,爸爸希望她可以自己選擇,不過,媽媽卻認為「孩子本來就應該聽大人的」,一口咬定不要買這些扮家家酒的玩具,應該買些益智類的玩具才是,隨即拿著1個玩具到櫃檯結帳。 媽媽不覺得自己這樣有何不對,但是爸爸卻常因此和媽媽爭吵,認為長期下來,將會導致孩子無法有效建立自主能力。 自家解決辦法 因為很難改變媽媽自身性格,為降低2人爭吵機率,評估過後,只能先採取消極做法,也就是教養孩子相關事務皆讓父親負責,媽媽暫時退出教育孩子的領域。 專家評估 黃翠吟表示,父母任何一方實難避開教養責任,即使決定事情、和孩子說道理,讓爸爸去執行,依舊無法避免媽媽的身教足以影響孩子。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汪慧玲強調:「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終極教練。」唯有雙方共同參與,才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學習互助能力,若只有單方執行教養觀念,過於孤獨且成效不易彰顯。 教養幼兒時,倘若刻意營造只讓一方主導,並不會有助於提升教養品質,假設媽媽為了刻意不加入教養行列,當孩子向媽媽詢問問題時,媽媽總是回答:「不要問我,去問爸爸!」久而久之,也許孩子會誤以為媽媽是「無能」的,因此,黃翠吟並不建議父母採取此作法。 ※專家建議.適時增添選擇性 黃翠吟建議,父母無須過度爭執,因在孩子1歲時,其實自主能力、選擇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此時任何事物皆讓孩子選擇,不見得有助於幼兒建立自主能力。雖然偶爾給予孩子選擇權,可有助於幼兒往後習慣「決策」,然而有時由父母自行判斷也無傷大雅。 但是隨著孩子年紀逐漸成長(約3歲時),的確必須增加孩子「選擇性」面向,可從日常生活,像是選擇進食食材、玩具,延伸到讓孩子自己選擇就讀哪種才藝、上哪所幼稚園等等。藉由詢問幼兒「你的看法如何?」可以間接訓練孩子的思考、判斷能力,當孩子能夠遵行自身選擇,並獲得大家讚許時,也可有效提升幼兒自信心。 汪慧玲提醒家長,讓孩子自行嘗試前,必須先行「引導」、「示範」,做個良好榜樣,從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體驗教育」。 ★【小提醒】 問對方式.效果加倍 詢問孩子意見時,不可以用「抽象」形容,以免產生誤導,例如要孩子選擇彈鋼琴或是練跆拳兩種才藝時,應該問:「練鋼琴可以讓你彈出優美樂章」而不是說:「去學鋼琴的話,你會變得很有氣質。」 除此之外,當孩子在選擇題中選出1個答案後,父母必須緊接問:「然後勒?」「為什麼選這個?」從粗淺問題引導至深入問題,有助於孩子更加確認答案,家長也可從孩子回應中,加以確認孩子是否真得知道自己要什麼? 偏心有錯嗎? 【案例3】 曉華和曉銘是1對可愛的雙胞胎,當初夫妻雙方得知將有兩個可愛的小寶貝時,無不欣喜萬分,然而殊不知,這也是其往後必須面對最嚴重的教育問題。媽媽贊成「人皆會偏心」的想法,絲毫不隱藏自己對於曉銘特別寵愛;但希望教養應當等同視之的爸爸,只好給予曉華更多的愛,以彌補其心中缺口,然而,有天,媽媽因為曉華欺負同學而責怪他時,他卻大聲對媽媽說:「反正你最喜歡弟弟啊!我做什麼都不對!」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當下啞口無言,爸爸只好挺身而出,告訴曉華:「不可以對媽媽這麼沒禮貌!」曉華卻哭得更大聲,爸爸緊緊抱住他,但是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撫他的情緒,脫口說出:「反正爸爸很愛你啊!」 專家評估 雖說都是自己的孩子,但大人本會出現較喜好或較不喜好的狀況,然而若是父母心中明顯感受到自己比較喜歡某一個孩子,且同時又讓不被喜愛的孩子強烈感受到時,容易在其心中產生強烈傷害。 ※專家建議.以適當方式給予「愛」 汪慧玲表示,欲改善偏心問題,重點還是必須父母調整心態,千萬不要將自身片面情緒,轉嫁至毫無反抗能力的幼兒身上。 她建議,家長可先了解自身性格特性,像是好動、喜歡貼心等等,接著,必須一再告知自己:「孩子也是獨立個體」其擁有獨特生命特質,或許孩子天性不善於表達,不會做出貼心舉動,但是2個個體相處(此處亦指親子)本來會存有差異,家長應當「面對」差異,互相調整,而非一味逃避面對差異,只接受心性與自己較為接近的孩子,導致孩子產生父母偏心的誤解。 也許你也曾被孩子問:「你是不是比較喜歡哥哥,不喜歡我?」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愛」與「需求」,但「方式」卻大不相同,有人認為禮物是愛的表現;有人則只是需要1個擁抱,因此,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偏心誤解時,父母應當思考是否自己用錯方式傳遞愛的感受,當家中有2個以上孩子時,必須「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點,找出最適當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天下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小孩,當你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不是自身期待的完美雛型時,你即能看見每一個孩子的可愛之處,自然而然,也就沒有偏心與否的問題了! 汪慧玲表示,從以上例子可以發現,當父母雙方教養觀出現分歧時,多半只是調整「教養方式」而非「教養信念」,其實信念影響了教養技巧,若能從內在改變教養信念,父母雙方確認欲帶領孩子前進之方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適當教養技巧,因此,建議父母往後當教養想法出現差異時,先溝通雙方教養信念,畢竟教養手法只是技巧,當信念相符後,你會發現教養技巧是可被討論的。 *專家小檔案* 黃翠吟 現職�泰山基金會執行長 汪慧玲 現職�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bobo小天才雜誌》•2008�4月號 (資料來源:bobo小天才 提供)

金茂HYATT高樓午餐

2008年06月08日
公開
1

首先要謝謝Tony和Enya一家人 因為他們的邀約 我們才有機會來到這裡晀高望遠 今天是端午節,天空一掃前兩天的壞天氣, 和老公的同事一家人一同先來到了浦東君悅飯店54樓吃buffet, 地方不大,但卻坐滿了人,但又因隔有落地窗,透過戶外明亮的光線,讓屋內整體感覺很高挑與寬敞,而每個人用餐的地方也並不狹隘! 爸爸很快的拿了些食物過來,讓坐在飯店所提供的娃娃椅上的多多動手抓來吃 雖然多多吃的不多,但至少沒像以前會將食物丟的到處都是! 一樣的,進入用餐尾聲,多多嚷著要下來走走,媽咪我便帶著多多在這一層到處晃 吃飯的地方是buffet,通過電梯走道後的另一半邊則是咖啡廳,此時耳裡傳來優雅的音樂,眼裡所見每一處所擺置的大沙發皆讓人不禁的想要窩進沙發裡,享一杯熱熱的奶茶,看一本好書...多多在跑跑又笑又叫的快樂聲,把我拉回了現實,哈!繼續跟著多多透過落地窗向外望去,上海浦東的商業經濟區就在我腳下呢! 吃飽喝足,一行人來到對面的濱江公園走走,最著名的還是走到黃浦江旁的河堤走道上,看著船隻來來往往與對岸外灘有些復古建築,上海,是個交織著商業繁忙與久遠歷史的城市!而等我們來到正大廣場要逛玩具反斗城時,多多便開始午睡囉!還好睡了,不然來到這個小朋友的天堂,恐怕得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將寶貝帶離開呢!準備要回家時大伙先在正大廣場附近的餐廳喝了杯飲料稍作休息,此時多多也醒嚕!! 這一天晚上,多多在玩爸爸買的新玩具之下精神特好! 爸爸媽媽則是累了一天,特想早點倒頭就睡! 不過,雖然累,但有機會還是要再去喲!

帶寶寶搭飛機∼輕鬆go!

2008年05月30日
公開
34

第一次帶寶寶搭飛機∼輕鬆go! 文•執行�吳碧芳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求森 參考資料�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網站•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網站•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不論是要帶寶寶出國探親或旅遊,飛機已經成為新手爸媽的首選交通工具。但是要如何輕鬆的帶2歲以下的小寶寶搭飛機出國?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本單元將一一為您解答。 Part 1行前準備篇 在購買機票之前,記得先幫寶寶辦理護照與簽證。 •Step1辦護照 →準備戶口名簿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皆規定,未滿2歲的寶寶必須購買不佔位的嬰兒票(年齡限制以搭乘日當天為準),而在購買嬰兒票之前,必須先幫寶寶辦好護照及簽證(視目的地國家規定而定),因為機票上必須秀出寶寶的英文名字,所以在幫寶寶辦護照之前,爸媽記得先幫寶寶想好英文名字,並準備戶口名簿及寶寶的彩色照片兩張、爸爸或媽媽的身分證正本親自到外交部或交由旅遊業者代理辦理。 網路資源 護照的外文姓名拼字,可參考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所提供的羅馬拼音對照表,網址是http://www.boca.gov.tw/,或教育部中文譯音使用原則,網址是 http://www.edu.tw/EDU_WEB/。 •Step2買機票 →直接向航空公司洽詢 幫小寶寶買機票,除了票價的計算方式與成人不同之外,購買程序也有所不同。旅遊業者表示,嬰兒(未滿2歲)票價是依照成人票價的10分之1計算,因此,不論是透過旅遊業者或是直接向航空公司購買,價格並無差異。爸媽在完成個人的機票購票程序之後,再請旅遊業者或直接撥電向航空公司購買嬰兒票。需要提醒的是,嬰兒票是不能直接在網路上劃位的,建議直接撥電話向航空公司洽詢,以便同時詢問航空公司,是否有提供嬰兒餐、嬰兒床等服務。 匯率差異 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機票是以外幣計費的方式換算新台幣付費時,機票總額(含稅金)會受貨幣匯率高低的影響,因此不同時間詢問的價格也會有些微差異。 相關服務須知 每家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不盡相同,據了解,有些航空公司會提供嬰兒吊籃、嬰兒食物泥或兒童餐、嬰兒紙尿褲、濕紙巾、圍兜等相關用品,因此,建議爸媽在幫寶寶購買機票時,記得直接詢問航空公司。 Case 1 第一次帶女兒出國時,她剛滿1歲。航空公司有提供嬰兒吊籃,但是吊籃的數量有限,最好提前申請。而吊籃長約74公分,限制重量不能超過14公斤,當時女兒已經80公分高,10公斤重,但我還是要求了吊籃。後來發現這是明智之舉,因為女兒不睡覺時可以坐在吊籃上玩耍,我們也不需要一直抱著她。而要求吊籃之後,因為吊籃必須懸掛在座位前方的牆面上,航空公司特別將我們安排在第一排的位置(所以我們不需要提前劃位),加上當天乘客人數不多,還將我們旁邊的位置也保留了,真是非常的貼心。∼蘋果媽咪 •Step3必須品 →飲食與用品 根據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旅客出境指南,自96年3月1日起,旅客出國搭機前,隨身攜帶之液態、膠狀及噴霧類物品,必須符合相關規定。例如隨身所攜帶的潤膚乳液,其體積不可超過100毫升,並應裝在不超過1公升且可重複密封之透明塑膠袋內,而嬰兒奶粉超過限量規定時,也必須先向航空公司洽詢。 • 機艙內的空氣非常乾燥,建議將小寶寶專用的潤膚乳液,事先分裝在透明容器中,隨時備用。 • 計算班機搭乘時間,依照寶寶平常一天喝奶的量,準備比平常多一餐的奶粉,分裝在奶粉盒裡。在機艙上有提供熱水服務,如果寶寶已經可以吃副食品,可在訂位時向航空公司要求嬰兒食物泥或兒童餐。 其他相關嬰兒必須品 雖然有些航班會提供嬰兒紙尿褲,仍建議爸媽自行準備足夠數量的紙尿褲、濕紙巾,以及方便更換的衣物,以便若目的地與出發地有溫差時,能夠隨時幫寶寶更換。另外,長時間處在密閉的空間,寶寶可能會感到不舒服或對新環境產生焦慮感,因此可以攜帶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當寶寶不睡覺時可以玩。寶寶的物品可裝在隨身行李中,以方便取用為原則。 Part 2登機準備篇 提早到機場,並調整寶寶的睡眠作息,儘可能讓寶寶在機上睡覺。 •Step4健康須知 →確認寶寶的身體狀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求森提醒爸媽,在出發前,應先與醫師確定寶寶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飛行,但有些疾病有潛伏期,因此,父母在行前應多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如果有活力不佳或食欲不振等情況,則應做進一步檢查。同時,也應充分了解目的地是否有疫情,做好隔離措施,例如攜帶口罩以免感染。此外,建議爸媽可以為寶寶準備隨身藥物,例如小兒普拿疼、腸胃藥等,需要提醒的是,應請兒科醫師開立,勿自行到藥局購買。若寶寶正在服藥中,應準備足夠的藥量,並應避免做長程旅行。 •Step5育嬰室 →調整寶寶的睡眠作息 1歲以下小寶寶大部分時間仍處在睡眠的狀態,因此發生暈機的機率並不高,爸媽無須特別準備暈機藥。吳求森醫師表示,爸媽在出發當天可以先調整寶寶的睡眠作息,建議在登機前讓寶寶盡情的玩耍,以消耗寶寶的精力,讓寶寶在飛機上處於睡眠狀態,爸媽也會比較輕鬆。 Case2 第一次要帶寶寶出國時,因為搭乘的是傍晚六點的班機,朋友建議我要提早到機場,在登機前讓寶寶玩累了,在機上寶寶自然就會睡覺。可是機場有什麼適合寶寶玩耍的地方呢?答案就是設在第二航廈免稅區內的育嬰室了。育嬰室的空間寬敞,共有兩間哺乳室、三張嬰兒床、舒適的沙發、換尿布檯、飲水設備、雜誌架、洗手檯等。而嬰兒床圍欄邊還有玩具,育嬰室內還提供免費的紙尿褲,各種尺寸都有,還有濕紙巾和潤膚乳液,真是太棒了!∼蓉蓉媽咪 Part 3機上狀況篇 當扣上安全帶的指示燈亮起時,應將寶寶以面向媽媽的方式抱緊。 •Step6機艙內 →隨時扣上安全帶 在起飛與降落時,空服人員會提供孩童專用安全帶,媽媽(或爸爸)必須讓寶寶坐在自己身前,並扣上安全帶。此外,在機艙內的任何時刻,只要扣上安全帶的指示燈亮起時,基於安全的考量,爸媽必須將寶寶從嬰兒床上抱起並坐在自己身前(即使寶寶已經睡著),同樣的應立即扣上安全帶。 →起飛或降落 吳求森醫師表示,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壓力變化大,當寶寶的耳咽管感受到強大的壓力變化時,會藉由大哭來幫助平衡,這時候,建議爸媽將寶寶以面向自己的方式緊緊擁抱,會讓寶寶有安全感,從而降低寶寶的焦慮與害怕。此外,即使飛機飛行到了穩定的高度,也應避免讓已經會走路的寶寶在機上站立或走動,以免突然遭遇亂流時會發生危險。 由於寶寶的耳咽管較短,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易引起寶寶的不適,而顯得躁動不安。將寶寶面向自己抱緊,寶寶會較有安全感。 •Step7機上服務 →善用空置座位 機艙內的廁所雖然也設有尿布檯,但因廁所的空間非常狹窄,要在僅能容納一人迴身的小空間裡幫寶寶換尿布,對爸媽來說也是一項挑戰。因此,若機艙內並非客滿的狀態,建議媽咪們善用空置的座位,除了能夠輕鬆的幫寶寶換尿布之外,也能夠讓睡不下嬰兒床的寶寶舒服的睡覺!此外,可以向空服員要求果汁或開水給寶寶嚐嚐看。 調整用餐時間 如果是爸媽一起帶寶寶搭飛機時,建議兩個人的用餐時間宜錯開,以便照顧寶寶。如果只有一位大人時,媽媽或爸爸也可以向空服人員要求提前或延後用餐時間,準備一些小玩具,當大人用餐時,可以讓寶寶在嬰兒吊籃中玩遊戲,以便爭取用餐時間。 《媽媽寶寶雜誌》•2008�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