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遊戲治療

2007年05月23日
公開
64

兒童為什麼需要遊戲治療?   國際遊戲治療大師 Garry Landreth 曾說:「鳥飛、魚游、兒童遊戲」,意思是說「遊戲」出自於本能和自發,任何文化中的兒童都會遊戲,基本上兒童透過「遊戲」來學習生活,所以「遊戲」並不一定是浪費時間,反而對兒童的成長及其潛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兒童在遊戲中表現其身體、認知、語言、社會及情緒等發展狀態,將其獨特的生命經驗從遊戲過程中自然的表達出來,因此兒童在遊戲的時候所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在遊戲中,玩具就像兒童的字彙,而遊戲就如兒童的象徵語言。兒童能從遊戲中揭露:   (1)本身的經驗   (2)對經驗的反應   (3)對經驗的感覺   (4)願望及需求   (5)對自我的概念   由於兒童尚未發展出使用抽象符號表達或思考的能力,他們雖能清楚地講話溝通,卻沒有豐富的經驗背景及聯結能力,使這些字彙有意義地與他們的情緒經驗配合,進而造成治療效果,加上十或十一歲以下的兒童較為好動,大多很困難固定地坐在同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年紀小的孩子需要很努力地提醒自己才能好好坐著,因此若只為他們提供口語式的治療,兒童表達的深度及廣度可能都會受到限制,而治療者則經常必須將許多精力消耗在非建設性的努力上。但透過遊戲治療,一方面較能滿足孩子好動的需求,而且較能克服語言表達不利的限制。 遊戲治療的功用是什麼?   在遊戲治療中,兒童的遊戲將實際的現象以隱喻的方式表達、溝通、教導及學習,幫助兒童的想像力免於束縛,使其經驗得以再現,治療者有機會去瞭解兒童對此經驗的反應、感受及想法,兒童有機會重新整理,將現實中無法掌控的部份化為可掌控的,可以發洩精力、發洩競爭的需求、學習生活中的責任、達成困難的目標,及重新體驗挫折,使情緒獲得消散、以社會接納的方式來表達攻擊性,以及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和學到新的解決方法,因此透過遊戲治療,治療者協助兒童達成以下目標: 發展更正向的自我概念 承擔更大的自我責任 能更自我指導 能更自我接納 能更具彈性 具有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經驗控制的感覺 對問題處理過程更敏感 發展內在評價系統 更信任自己。 孩子從遊戲治療中可以學到什麼?   在遊戲治療中孩子可以學到以下經驗及態度: 在遊戲室的自由氣氛下,有安全感去成為完全的自我,並在小心使用治療性限制下,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及有責任心地自由表達。 當兒童感受到治療者的尊重、覺得被關心、沒有批評、並且持續地被接納,他們會把尊重內化,因此兒童學會去尊重自己。一旦兒童學會尊重自己,他們便學會去尊重別人。 透過遊戲所表達出來的感情,即使是非常強烈的,也會被治療者所了解及接納,兒童學會他們的感情是可接受的,不再被這些情感所控制。 在遊戲治療中,治療者相信兒童的能力,並堅信代替兒童做事會剝奪他們發現自我能力的機會,此時兒童學會為自已負起責任,並發現負責的感受為何。 當兒童能為自己找出解決之道,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便發揮與發展了創造力。當頻率增加後,在過程中兒童會得到滿足感,使他們學會在面對問題時,更有創造性,更有方法。 治療者不會以直接的方式控制兒童,在遊戲室中若要限制兒童的行為,會以能讓兒童控制自己行為的方式表達,因為控制不是來自外力,兒童必須學會自我控制與自我指導。 當兒童不被判斷地被治療者接納其原原本本的樣子,也不被期望去做任何改變時,兒童慢慢學會,在情感層面上接納自己。 生命是由不斷的選擇組成。即使是最小、最簡單的選擇治療者也不替兒童決定,在兒童經歷做決定的過程之後,兒童學會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遊戲治療師在做什麼?   遊戲治療的理論學派雖有不同,但在過程中治療者都必須展現能讓兒童主導內容並願意去跟隨的態度。因為重要的不是治療者的智慧,而是兒童的想法及方向;要激發的不是治療者的解決辦法,而是兒童的創造力。所以,治療者在遊戲治療中經常保持「我在這裏、我聽見、我了解、我關心」的態度,而不是用「我永遠同意、我要讓你高興、我會解決你的問題」對待孩子,必要時適時的設限,使兒童在有限制的時空界限中體會安全、信任與被接納,進一步藉此自由發展成獨特的自己。   然而,一般人對遊戲治療師存在許多迷思,例如: 遊戲治療者是一個督導、老師、同伴、保母、或父母代理者? 事實上治療者是不會為兒童解決問題、解釋行為、分析動機或懷疑企圖。 治療者是被動的,或主動的治療者要有高度的肢體活動? 事實上所謂的主動並不是指完全能被看見的特質。遊戲治療者在情緒上是主動的,包括敏感及理解兒童的所作所說,並保持有回有應的態度。情緒的投入是指一種兒童及治療者都能感受到的互動特質,且大多由治療者互動性的口語訊息中經驗到,不一定要靠高度的肢體活動。 治療者會努力教會兒童認識自己?或將多年學習的智慧傳授給兒童? 事實上治療者不嘗試去操控事情的發生,因為操控事情或為另一人創造生活的智慧,兩者在現實生活中皆是不可能的,兒童成長中重要且必須的條件已存在兒童身上。  研究發現,遊戲治療下列兒童的問題處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包括: 有困難與權威者相處的兒童 精神疾病的處置 減輕拔毛症狀 改善選擇性失語症 減低攻擊性、爆發性的行為 增進離婚家庭子女的情緒調適 增進被虐待及被忽略兒童的情緒調適 減低住院病童的壓力與焦慮 矯正不良閱讀習慣 增進有學習障礙兒童的課業表現 矯正語言問題 降低智能不足兒童的情緒及智力問題 較好的社會及情緒適應 減輕心理引起之身體問題如氣喘、胃潰瘍、過敏症 改善口吃 增進自我概念 降低分離焦慮   遊戲治療已被證實除了極重度的自閉症和脫離現實的精神分裂症之外,對各種診斷類別的兒童皆有效。 遊戲治療如何進行?   進行遊戲治療最重要的是兒童與治療者關係的建立。關係的建立開始於兒童對治療者的第一眼及感受,需要靠治療者當時對兒童感受的敏感力。在對兒童溝通時,使用溫柔、友善、和緩的方式回應,經由接納兒童的態度、情感以及想法,治療者便能進入兒童的世界。在等候室的初次會面時,治療者要避免讓兒童感到被忽略、不重要,因此治療者要能適當的處理父母的需求,以及處理兒童與父母的關係。結構性的建立關係是在一進入治療室後,治療者會對兒童介紹遊戲室使用的方法和時間,但治療者會避免過多的解釋或不當的用語,使兒童誤解。之後,治療者會跟隨兒童的行為,不斷地反應兒童的行為,讓兒童感受到治療者的存在與接納。   有效的治療者反應特質包括下列幾點: 敏銳的了解:與其同在 關懷的接納:表現在治療者的耐心及願意信任此過程。 治療性反應的細節:貼切地吻合兒童的意思,又不干擾反應的流暢性、反應要短,且與兒童的情感產生互動、避免使用問句、針對個人並強調兒童的存在。 把責任交回給兒童:不為兒童處理問題或作決定。 遊戲治療中父母老師能做什麼?   兒童通常需要依賴大人,特別是父母來替他安排遊戲治療時段,因此,治療師若想要對兒童有所幫助,必須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雖然現今父母普遍有諮商概念,但治療者不能假設父母知道何謂遊戲治療,治療者必須藉助父母的幫助,以便藉由父母的口,從容地告訴孩子什麼是遊戲治療?為什麼要接受遊戲治療?以減低兒童在第一次治療時,出現分離焦慮的可能。   治療者可由和父母、老師的會談中獲得許多有效的資料,協助治療者更了解兒童在遊戲室以外的行為,及更清楚兒童遊戲中可能有的意義。大部分的情況下,若治療者評判父母的能力許可,可配合親職技巧訓練,輔助父母處理子女問題,當父母比較少焦慮,便能以較正向的態度回應子女。   在會談父母時,治療者要能體會父母前來求助的內心掙扎,盡可能體諒此種心情,不要立即針對兒童問題進行探討,有技巧地協助父母處理負向情緒,再說明遊戲治療進行的方式,以及需要父母哪些配合,共同為兒童創造一個系統性的治療環境。

認識蒙特梭利教育

2007年04月04日
公開
51

認識蒙特梭利教育 * 蒙特梭利是誰? 蒙特梭利是義大利的教育家,她的全名是瑪利亞•蒙特梭利。 1870年8月31日,蒙特梭利出生於義大利安科那省的希亞拉瓦萊小鎮。她雖是家中的獨生女,但由於父親是保守、嚴謹的軍人,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從小便養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 她13歲時,選讀了多數女孩不感興趣的數學,進入工科學校。20歲,她做了一個在當時保守的歐洲社會裡被視為荒謬的決定——學醫。但她憑著不屈不撓的努力,終於獲准進入醫學院研讀。而不論是數學或醫學,都為她日後所投入的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實的科學基礎。 她在26歲榮獲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後,即從事教育智障兒童的義務工作——以科學的方法幫助智障兒童提升心智。兩年後,因為成果彰顯,政府便任她為國立啟智學校的校長。 瑪利亞•蒙特梭利 當智障兒童成功地學會了讀和寫後,蒙特梭利深思到「如果能將這套方法應用在正常兒童身上,必能使他們的心智成長,而有更令人驚喜的表現。」於是,她開始認真地研究正常兒童的教育問題。因而發現並肯定大多數正常兒童的心智發展不是被壓抑,就是被錯誤教育,以及啟蒙教育開始得太晚。這時,一種幫助兒童正常化成長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因此,她毅然地辭去國立啟智學校校長一職,決心為正常的大眾兒童重作學生,潛研人類成長的自然法則,並依此尋出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使人類的教育能夠科學化、正常化的進行,使世界和平和人類福祉真正有了新的希望。 七年後,她以「兒童之家」為起點,開始了她終其一生對正常兒童的觀察、研究與實驗工作。由於她潛心研究出來的教學方法展現了驚人的成果,蒙特梭利的名字很快地響遍全球各地。她的科學化幼兒教育也迅速地傳播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使她成為二十世紀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改革家。 1914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特梭利在艱困的年代,並沒有鬆懈為兒童服務的熱忱。她不斷地在世界各地講學,推動與協助兒童之家的設立,一直到1952年因腦溢血而逝世,享年82歲。 蒙特梭利生前共寫了20多本著作,除了為世人揭開兒童的心靈奧祕,也確立了一套可供遵循的科學教育方法。她為兒童鋪展了一條能夠完美成長的途徑,也為人類的終身教育,揭示了正確的方向。 * 蒙特梭利教學五大領域 傳統幼教的內容大多是教師教唱歌、說故事、玩遊戲。蒙特梭利教學則基於「幼兒有自我教育的天賦」以及「智能可以改變」的發現,因此其教學內容,不但以豐富的教材、教具為媒介,更強調幼兒自發性的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蒙特梭利的教學內容,以教具的種類來區分,可大致分為五大領域,即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自然人文教育。五大領域的教學,大多透過教具的正確示範,讓兒童親手操作。兒童在重複的練習中與啟導員的協助下,獨自經驗整個學習歷程,建構其心智。 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練習,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照顧自己、照顧環境。主要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藉此培養兒童的耐心與注意力,以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感官教育 人類的智力建構需由感官著手,進而產生認知,成為智慧。由於感官教育是智能建構的最基礎教育,因此蒙特梭利根據幼兒的感官發展,設計了一套感官教育。其直接目的是培養幼兒敏銳的感官;間接目的則在培養幼兒觀察、比較、判斷的習性和能力。 數學教育 一般人視數學為困難學科,大都畏懼其「抽象」特質。因此,蒙特梭利主張數學教育應從感官訓練著手,養成觀察、分析的能力,以及專心和秩序的習性後,再藉著數學教具和教學活動,自然循序地將抽象的符號,透過教具的重複操作,讓幼兒輕鬆地獲得數和量的概念,再進入四則運算中,自然地養成「不怕數學、喜歡數學」的推理習性。 語文教育 0∼6歲是幼兒語言的敏感期。此時,成人若能以清晰、正確的發音予以協助,擴充他的詞彙領域,幼兒即能爆發良好的語言能力。因此,蒙特梭利教師先以正確的發音,訓練幼兒的聽覺,使孩子能精確的掌握發音,再藉著無所不在的隨機教學,增強語言能力。 幼兒的書寫敏感期雖遲至五歲以後才爆發出來,但經由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和感官練習(聽覺、觸覺、視覺的精進),幼兒已具有讀、寫的預備基礎,再加上蒙特梭利獨特的語言教具——幾何嵌圖板、砂字字母板、圖字卡的操作,幼兒即能自然習得書寫和閱讀的能力。 自然人文教育 前四類教育內容著眼於幼兒心智的建構、品格的養成;而自然人文教育則立足於人類的大環境,目的在培養幼兒的世界觀、宇宙觀,以適應社會環境,進而能快樂的生活。 自然人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教育、史地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其中囊括了動、植物學、天文學、地質學、歷史、音樂、美勞等與人類生存環境有關的人、地、事、物等各種知識。這些教具的製作,大多是蒙特梭利教師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人文環境而設計的,具有強烈的本土化色彩。 * 蒙特梭利教學的十大特點 蒙特梭利以科學觀察、驗證的精神發現了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即兒童具有自我學習,使自己趨於完美的潛能。蒙特梭利依循此一發現,提出了嶄新的教學理念。由於她以非傳統的全新態度來看待兒童,因此具有別於傳統教學的十大特點: 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與成人有別的獨立個體,有如毛毛蟲和蝴蝶在型態上是不一樣的。 不「教」的教育 六歲以前的幼兒還沒有認知、辨異的能力,不適合說教的教育。因此蒙特梭利教學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再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的主動學習,自我教育。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0∼6歲的幼兒隨著成長,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在此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蒙特梭利教學特別強調此一特性,掌握兒童最佳的學習良機。 教師扮演協助、啟導的角色 教師的工作是觀察兒童的內心需要,為他們設計環境,並示範教具的操作,再依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提供適時的引導。這種不教的教育能使師生關係和諧,兒童自然能愉快學習。 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幼兒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是在幫助幼兒的生命完美成長。因此蒙特梭利極力主張幼兒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入小學做準備,而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礎,培養終身學習的好習性。 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 蒙特梭利教學沒有課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讓兒童循著內在的需求,自由地專心工作。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專心時刻」如果被打斷,會養成虎頭蛇尾的草率習性。反之,這種經重複練習而延長工作的時間,則能培養孩子重要的好習性——專心和耐力。 混齡教學 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彼此模仿、互相學習,並可養成兄友弟恭、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種類近四百種的教具是蒙特梭利教學的一大特色。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教」具,而是兒童工作的材料,主要在誘發兒童由淺入深的自我重複操作,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摒除獎懲制度 蒙特梭利經長期的觀察,發現兒童對獎懲並不在乎。傳統的獎懲制度是成人主控兒童的一種手段;蒙特梭利教學則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動自發的學習意願與需求。 教學成果常以爆發的力量呈現 蒙特梭利教學以循序漸進的自我教育方式訓練兒童,因此短期間內不易察覺學習成果,但卻常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內在心智的成長。

蒙特梭利教育課程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42

蒙特梭利教育課程中包含了 動作教育、感官教育、語言與知識、 自由、書寫、閱讀、做算術 及品德教育等八項。 後人爲方便陳述,又依其目的將它們歸納爲 以下五項(以學前兒童所用到的教具爲主): 日常生活教具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 “蘇格蘭的男人穿裙子” 從這兩項陳述中,我們即可引申出日常生活教具的特製: 1、依各個文化的不同,內容也就不完全相同。 2、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大都可納入這一系列工作中。 基於以上的設計觀念,蒙特梭利並未替這項訓練列出教具的目錄,而希望導師能夠以“啓發智慧”與“常規文化”的雙重要求, 自己研製教具,整理預備環境。 依照AMS(美國蒙特梭利學會)的分類, 日常生活這項練習分爲四大類: 一、動作教育,例如大肌肉運動、 小肌肉運動(抓、倒、擠、夾、舀…) 二、照顧自己,例如穿鞋子、衣服等。 三、照顧環境,例如養小動物、拔草、教花等。 四、生活禮儀,例如打招呼等。 日常生活教育在生命成長上的目的, 是在於訓練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動兩者之間的協調。 因爲對幼兒來說,動作的平衡會促進智慧上的發展, 而且手眼協調也會爲他們將來的寫字、畫圖能力, 作了“預備”的工作。 比如說想要寫字,就需要強化手部的小肌肉發育, 而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就有許多小肌肉的練習; 經過了反覆練習,時日一久,自然水到渠成, 可以發達到有握筆描畫的力量, 和越來越準確“眼到手到”的程度。 此外,日常生活訓練更重要的目的, 是可以培養出孩子的獨立、專心、協調、秩序等習性, 並奠定良好人格發展的基礎。 而這些練習也可以培養社交能力, 比如說:活動室裏的蒙特梭利教具只有一套, 所以當小明在玩倒水的工作, 小華也想玩時,她就必須“等待”。 而禮貌、問候等日常生活常規也包括在這項練習中, 提供了孩子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機會, 使他們從中瞭解社會行爲。 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說是蒙特梭利教育的起步, 假如這個部分沒有做好, 就出現不了蒙特梭利教育教育現象 (秩序—專心—反覆練習—協調), 而往後的感官教育部分也就不能做得很好, 無法達到最好的發展效果。 感官教具 感官教育的範圍包括: 視、聽、嗅、味、壓、辯認實體等各方面的感官訓練, 將顔色、氣味等抽象的感覺帶入具體實物, 用以啓發孩子認識的敏銳性, 爲進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 例如:以“嗅覺瓶”練習各種味道的認識和識別, 讓孩子經由親自的體驗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認能力。 所以,感官教育的作用是: 1、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幫助感覺器官的發展。 2、形成嬰幼兒“自發性”的發展, 也就是進一部讓嬰幼兒會自動的觀察和思考。 3、爲使幼兒能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社會, 因而必須先奠定他們對環境有卓越的觀察力, 養成由觀察到實驗的科學習慣。 這三項目標,都可在蒙特梭利教具的效果中産生來。 例如, 導師用教具引導強化孩子的觀察能力時, 也必須同時讓孩子從中辨別相似和對比物, 以誘導兒童進一步形成研判, 在心智上産生“推斷”, 而能做成決定性的思考和行爲。 再以典型的視覺感官教具(帶插座圓柱組)爲例: 它真正的目的, 不在於兒童能將每一個圓柱體,放回適當的洞裏, 而是在精練兒童的觀察力, 培養他們能辨別相同性(都是圓柱體)、 相異性(或高度不同,或直徑不同等) 和秩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 引導兒童能夠由“瞭解”和“思考”來判斷事物。 所以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 注重訓練兒童“工作歷程”(秩序觀念和習慣培養), 遠比要求他的“工作結果”更爲重要。 教師一定要特別重視,才不至於本末顛倒。 語文教育 蒙特梭利教學法常常是運用“間接”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的發展, 在語文練習上更是如此。 她不直接教兒童拿筆寫字, 而是從日常生活練習中,就已經開始“預備”了, 例如舀豆子、夾衣夾時的肌肉控制、協調。 蒙特梭利並主張在孩子一出生時, 大人就應該提供一個充滿語言與文字的環境, 讓他自然地由“感覺”到“領悟”周圍的一切。 例如,自小就不斷的對他說話; 大約在孩子會走路以後, 就在孩子使用的毛巾上寫上他的名字……等。 因爲孩子的成長需要相當的時間, 所以要逐步漸進地去培養, 由大人的間接預備功夫, 養成孩子具有直接學習與領悟的能力。 又由於兒童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所以,我們就在他的生活環境中, 爲他預備一些以“間接”訓練的道理所製作的“教具”, 培養孩子書寫能力。 例如常見的“砂紙字板”, 是讓孩子用手指去觸摸砂紙中的字型(不用細筆,用手指), 利用這種預備寫字的間接練習 養成頭腦對於眼力和肌肉間“發號施令”的協調能力。 另外,大人也在“環境”中, 預備了許多不同內容的書籍、圖片, 讓孩子去接觸、去翻閱,使他們常識能逐漸豐富。 然後,改注意的是,外國文字的構造與我國文字完全不同, 爲發展孩子的本國語言能力, 在此項教具的製作上,雖然有一些大原則可以移植運用, 但在發展上卻必須與我國文字及文化相配合, 這部分也是目前永錡蒙特梭利兒童之家正積極強化的部分。 數學教育 蒙特梭利深深瞭解人類的學習過程, 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 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 唯一讓孩子覺的容易的學習方法, 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爲起始。 讓孩子們在親自動手中, 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 求得瞭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係。 比如說爲了要孩子瞭解0.1.2.3.4.等五個概念, 在“紡錘棒箱”的設計上, 我們就分別在5個空格的上方, 標出0.1.2.3.4.;然後在依據每個數目的多寡, 放入同數量的棒子。 這樣可以使孩子切身看到1.和2.3……之間多和少的比較, 而知道什麽是“1”“2”和“3”? 結合起來“數量”(1根棒子,實體)與 “數位”(1的字體,抽象)。 所以,蒙特梭利採用“數棒”爲學習數概念的第一個練習, 然後循序漸進地指導幼兒 瞭解數的意義(量)與數的字型(符號), 而後進入加、減、乘、除的千位四則運算。 這類教具包括了數學上的許多基本概念, 能爲孩子奠定良好的數學根基。 雖然,現在人類的計算以走上電腦化, 似乎數位已不在構成威脅, 但在這裏,我們願意向“聰明”的父母們提出警告: “電腦是人腦設計製作的”, 你不能因爲市面上有了省心省力的電腦, 就讓孩子的“人”腦漸漸的變成“死腦”呀! 自然與人文的文化教育 蒙特梭利教具所提供的學習環境, 不僅是學習照顧自己以及會數數、讀書, 也包括認識宇宙間各重人、地、事、物的自然人文教育。 其目的在培養幼兒的世界觀、宇宙觀, 能參與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 進而知道如何尊重別人,愛惜生命, 並能關懷宇宙生態。 自然人文教育的內容包括了 動、植物學、天文學、地質學、歷史、地理、音樂、繪畫等 與人類生存環境有關的各種知識。 自然人文教具有一部分是傳統蒙特梭利教具, 例如樹葉拼圖櫥、地圖櫥架組等。 一部分則是各地的蒙特梭利教師 配合各民族、國家的不同地理、人文環境, 而延伸設計出本土化教具, 例如:地區植物圖片分類、 臺灣地圖拼圖、星期表、月份表等。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 若不及早培養孩子認識環境、愛惜環境的生活態度, 那麽,孩子的未來將與垃圾爲伴,與污染奮戰。 因此,關心孩子的你, 在給予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質文明時, 也請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愛惜生命、關懷生態的心。

蒙特梭利

2007年03月18日
公開
58

瑪麗亞.蒙特梭利是誰?   她是一位義大利籍的醫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義大利國內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在本世紀初期.她透過長期對兒童的觀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僅改變了當時人們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與作法,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代。她將其一生貢獻於兒童教育。當地在1952年辭世時,已備受世界各地的矚日與尊重。 ★她為何要提出「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女士經過多年科學化的觀察.她發現傳統學校在下述兩方面犯了嚴重失誤:一是孩子的學習開始得太晚:二是孩子被迫融入以大人尺度為基準的世界。   因此,她的教學法特別著重在提早發覺孩子的潛力,以及創造一個完全配合孩子學習需求的環境。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學法」  它是一種科學的觀察方法,是以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學習能力。當孩子在0-3歲這段無意識學習狀態時期,完全未受成人影響之前.是他的學習力最完整的時期。因此,當孩子置身在一個透過感官及動作從事學習的預備環境中(教室)時.她的需求、慾望和潛力便自然流露出來了。 ★「敏感期」是什麼.?   蒙特梭利博士觀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齡期間會對某種特定技能表露出強烈的興趣及學習能力。她稱這種現象為「敏感期」。 以語言的敏感期為例,它出現在孩子生命的頭四年,而孩子也是在這段期間學會講話的。在語言敏感期間,孩子為了征服學習語言的棘手問題,其所流露出的堅持、精力及智能令人訝異,但這些狀態將不會在他往後的生命中再次出現。換言之,一個已經經歷過語言敏感期的成人.當他要再學習另一種語言時,絕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間學習母語時那般地容易。   此外,在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他還會對秩序、精確的動作、感官的刺激、和人相處等,顯露出同等強烈的熱愛,蒙特梭利博士稱這些現象為「秩序敏感期」、「動作敏感期」、「感官敏感期」以及「社會性發展敏感期」。    由於孩子的腦部發展是在八歲時完成的,蒙特梭利博士所觀察的敏感期都是在此之前出現。而這些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敏感期,也已被近代有關腦部結構及發展的研究所證實。 ★蒙特梭利教具背後的教學理念是什麼?   每一種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導向的教具;它們均依循同一個設計原則:帶領孩子不自覺地從簡入繁、從具體到抽象地學習。所有教具的設計還能讓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檢查錯誤;因此,當錯誤產生時,孩子不但可以自行察覺到,還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幫助而改正過來,這種系統化的學習方法,可確保孩子在每一個學習階段的成功。   這種「能力產生信心、信心再產生能力」的循環,將會推動孩子不斷的求知慾及工作慾望。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發展其創造力?   蒙特梭利博士深信,孩子的學習必須是建立在對真實事物認知的累積上;而其創造力則是從孩子對周遭真實事物的種種印象中研培養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孩子擁有了對其實事實的印象後,才有可能發展出有意義的創造力。 ★在蒙特梭利教室內,孩子的社會發展是否得到應有的重視?   蒙特梭利博士確信,在孩子尚未具有完整的自找意識之前,人強調其社會性發展是徒勞無功的。因此,蒙特梭利的學習活動會以協助幼兒展露自找及發展潛力為先。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不同於別人時,他才會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機會。 ★混齡班的益處有哪些?   在滿足每一位孩子因個別發展而產生的個別需求方面,混齡班的靈敏度比傳統的分齡班要高出很多。同一位孩子.也許某項學習上需要和比他年長的同伴一起工作,而在另一項學習上,則和較年幼的孩子一起比較妥當,但是,他還是需要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才符合本身的社會化。    也只有在混齡班的架構下,孩子才可能擁有以下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進步、獨立地工作或是尋求同伴的合作。 ★蒙特梭利教室一班應有幾位學童?   在蒙特梭利教室一班通常可以容納30-35位的幼兒。只要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適當,而孩子們又具有足夠的獨立性,孩子互為彼此的老師將可成真。 ★老師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   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擔任的角色包括:引導者、觀察者、教室環境的維護者,並且讓孩子透過本身的活動達到自我教育的機會。 老師費心地準備教學環境,加入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教材,而刪除對孩子學習形成障礙的成份;她示範教具操作的方法,鼓勵孩子親身去嘗試;時常觀察孩子的工作,協助孩子克服困難,並在需要的時候,重新調整孩子的注意力或興趣點。 1 迴響 | 0 引用 多元智慧論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精神 一般 — 作者 annie0912 @ 14:23 近年來許多國家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雖然各有不同的方向與重點,形成了一股全球性的潮流。我們也像世界許多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一樣,在教改的過程中對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慧論(或譯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有一些期許。雖然是心理學家,迦納對教育革新有很深入的見解和建議(Gardner, 1999a; 1999b; 2001)。例如,他的「多元智力觀」為希望帶好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工作者破除「單元智力觀」的迷思,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詮釋「智力」的定義,而不是仰賴紙筆為主的標準智力測驗,做為測量和鑑定學生智力的唯一工具。此外,他還建議學校教育與課程設計,應著重於指導學生對核心課程有深入的瞭解,以及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是鑑定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在過去四年裏,一群關心學校教育的工作夥伴很積極的在台灣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系列活動。在這篇短文裏我嘗試要回答一些在推動多元智能理論的精神於教、學和評量的過程中,經常被提及的一些問題。也希望能以Q&A的方式來澄清一些有關我們在學校教育改革中,應用多元智慧論的考量和過程。 一、在教育改革中為何需要納入多元智慧論? 豪爾迦納所主張的「多元智力觀」因為加入了社會文化層面的觀點,對智力產生不同的詮釋與看法,因此,也為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對「智力觀」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迦納認定每一族群的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觀在為學生的智力“定位”。在我們生長的社會文化裏,傳統制式教育過分重視智育的發展(如語言和數學),而且過分倚賴由標準智力測驗換算出的智商來評定學生的智力高低。 因為一般學校採用的智力測驗或問卷方式,都難免除一些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容易對評鑑某些學生的智力時,產生誤差現象。可預期的是學生群中若受到城鄉、語言或文化刺激等差異的影響,自然會有表現不佳的智力測驗分數。這類以智商為主的智力單元觀和智商的信仰者,窄化了智力的觀點,猶如「以管窺天」而忽略學生的多元潛能,扼殺許多學生在學校成功的機會。有鑑於我們自己族群對智力的評價和注重測驗分數的習性,以及長期以來對學校和社會大眾深遠的影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內,所有專業成長活動的重點都不在研發或評量參與者的多元智能,以免誤用和窄化多元智能。 「多元智力觀」在教學上的應用,可以是鼓勵教師和學校去積極欣賞每位學習者的長處和多元能力,透過多元教、學和評量管道,來落實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這些基本概念和許多教師本身對教育的的看法十分接近,而且在他們的教學中也往往很自然的,融入了一些多元化的教、學和評量策略。因此,MI能在台灣得到許多教師群的支持和學習的興趣,也就像在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矚目一般。還有許多教師在提供學生多元教學管道和建立「肯定-接納-啟發-協助」的情境中,觀察學生行為和學習都有顯著的成長和改變,而對多元智力觀有一份更堅定的信心。 二、在現行學校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落實多元智慧論? 當我們在現有的文化背景和學校生態下要突破「智育為重」的窠臼,可以預期的是在學校教育改革的大道上,走幾步就必須設法清除一些路障。因為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和評量都已長期和直接的以教導學生知識的學習、智育的發展為重。學校的定位也常以多數學生能升入明星學校為重要的指標。所以,灌輸或填鴨式的教學法若能幫助「升學」,或「升學」的壓力遠遠超越迦納所提「對核心課程有深入的瞭解,以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許多人也可能不會對落實多元智慧論感興趣或認為無迫切需求。 迦納所提的三項助力,第一是利用多元智慧論中每一項智力的特質為「切入點」引起學習動機。第二是透過適當的「比喻或類比」幫助學生利用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連結新的概念或知識(張稚美, 2001a)。有關這二項建議即使一般沒有接觸過多元智慧論的教師們,或是目前在剛起步學習多元智慧論的教師們,可能早已運用自如,或最能掌握以多元智慧論為增進教學效果的兩種方式。 迦納所提的第三項助力,是提供學生利用主題來統整學習,和落實目前台灣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和七大學科領域的方式之一。但是,要實施這項助力,教師們也必然會很自然的進入一系列必要的教學行動研究活動﹔包括設計教學和學習的評量指標,以便對整個教學活進行實值的觀察,以及和學生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訪談,蒐集多樣化的資料來鑑定師生間教學相長之效果。 許多教師會需要在轉變教學的歷程中,有相當可靠的教學鷹架,來支撐他們轉變自己教學方式的決心和有效的轉變步驟。例如,在這一項教學設計和執行的歷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實地參與每一階段的教室教學活動和維持教室秩序等等班級經營的必要事項。進行課程統整的教學步驟,對教師教學革新的心智習性(張稚美, 2001a)固然是一大考驗,但實質上,教師更需要的是有每一項活動設計和實際教學的詳細示範、說明和協助,來幫助他們踏出傳統的教學步驟。這些也都顯示出,教師專業成長不是都能自然發生的,他們所需要的協助必須有更結構化與系統化的鷹架才能達成。 三、為何需要以「鷹架」來落實多元智慧論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精神? 多元智慧論雖然為我們提供一項很實用的「心智」和「教學以及評量」的架構來實踐一些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但是它畢竟是一項有關心智架構的學說和理論,若無好的教學理論做為搭配和推廣的基礎,引用這些架構時也容易產生一些流於形式的誤用(張稚美, 2000a)。此外,如問題二所敘述有關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也都提醒我們若無團隊的支援和共同參與,在教改的途中,一般教師不容易獨立清除層層的路障。 過去四年裏在北加州和台灣進行的兩項,融入豪爾迦納的教育改革理念之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專案中(張稚美, 2000b; 2001b; 2001c),都強調以Vygotsky (1978)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建構論為搭配的教學理論(張稚美,1999; 2000c)。在這裡所提的建構論不是台灣教師所熟知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建構教學。而是指Vygotsky (1978)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建構論。美國聯邦教育部之「多元化與卓越化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Excellence) (CREDE) 所積極提倡的五大教學標準即是以Vygotsky社會文化建構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有效教學準則(Tharp, 1997),進一步的詮釋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Vygotsky所提出有關學習者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功能。 在教學中的「常駐程式」就可能是:在教學計劃與教學的過程中,以圖一所呈現的六根支柱,思考「如何為學生和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搭起每根教學鷹架的支柱,提供符合六項有效教學標準的學習情境」。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在設計教學情境和活動時,讓師生以及同儕間有互動的機會,將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和新的學科知識有計劃的結合,並提供澄清的機會。在教學中應用這項鷹架後,我在加州的學生每學期最常給我的回饋,就是他們可以擺脫過去一味背誦或應付考試的習性,而學習到有效果的求知策略和共同建構專業知識的樂趣。 每一項教學標準的表中,我從「專業成長活動」、「教室教學活動」和「家庭活動」三個層面來呈現,每一項標準可由教學活動中加以延伸的多元展現方式。我的目的是借由這三方面的討論,能更清楚的說明這些標準如何由「教室教學活動」延伸到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為參與者營造多元、有利的學習情境,強調要教師如何帶好學生,就應先如此帶好老師。然後再由「教室教學活動」延伸到「家庭活動」,由家人關心的朋友或安親班的教師同步為學生在校外提供有利的學習情境。在我們的研究專案中,沒有特別強調「親子活動」因為相同的鷹架也適用於任何可幫助學生學習的校外活動。 經營多元智慧與教學方法 一、前言: 「多元智慧論」(簡稱MI理論)。在美國教育界引起極大的迴響人類的智慧能力分為七種: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亦稱七種智慧。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些智慧不斷受先天及後天的影響,啟發或關閉,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識的傳授,更是在發掘並引領這些智慧的發展。迦納的觀點讓存在於現代文化中,過於窄化的思考模式及價值判斷,一下子寬廣了不少。 二、多元智慧的意涵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將人類的智慧分成七項基本智慧玆分述如下: (一)、「語文智慧」: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如:演說家、詩人)。 (二)、「邏輯-數學智慧」:有效的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如:數學家、電腦程式員)。 (三)、「空間智慧」: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如:嚮導、建築師)。 (四)、「肢體-動覺智慧」: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如:演員、運動員、舞者)。 (五)、「音樂智慧」: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如:音樂評論家、作曲家、音樂演奏家)。 (六)、「人際智慧」: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 (七)、「內省智慧」:有自知之明,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 三、影響智慧的環境因素 (一)、接近資源或良師的機會:如一位具有音樂智慧的學生,因為家裡貧窮買不起小提琴、鋼琴或其他樂器那他的音樂智慧可能得不到發展。 (二)、歷史文化因素:如在高度重視體育的學校,具備肢體-動覺智慧的學生有發展的可能。 (三)、地理因素:如果生長在鄉下農村,可能比生長在都市的人有更多發展肢體-動覺智慧的機會。 (四)、家庭因素:如果想要成為藝術家,而的父母想要你成為律師,他們的影響很可能促進你的語文智慧發展,而犧牲你的空間智慧。 (五)、境遇因素:如果你在成長時期需要幫忙照顧一個大家庭,你可能沒有時間去發展那些有前途的智慧。   四、多元智慧的教學方法 (一)語文智慧: 1.講故事:把一些基本的概念、想法,教學目標全部編在故事裡,然後說給學生聽,還可加入人文、數理。 2.腦力激盪:分享任何個人的有關想法,不准制止或批評任何人的想法,尊重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寶貴的,整理想法,納入計畫中。鼓勵較特殊或有意義的想法給與強烈的表現機會。 3.錄音:運用錄音機或錄影機,幫助語文能力,搜集資料。 4.出版:透過鋼板、複寫、影印、刊物、班級或學校報紙、校刊、兒童日報、學生作品展示。 5寫作(如日記、信件、或心得、筆記):可針對某個主題做持續性的記錄,發表個人的感想。每天找一件主題,或發生的事物等加以探討或敘述,也可以配合其他的學科配合。也可以用繪畫、素描、拍照、錄影,甚至寫實。 6閱讀:? 故事? 小說? 傳記? 論文。 7.戲劇和詩詞等刺激智慧的發展。  (二)邏輯─數學智慧教學方法: 1計算與定量:把數字變成生活化。 2分類與分等:任何的訊息都能刺激邏輯思維,使之進入某種推理架構,如氣候、地理位置、溫度,一般可用圖表、時間表、特徵、人、事、時、地、物。把整個不同訊息整理成為一個中心主題,方便記憶、思考、討論,更明顯表達讓人一目了然。 3蘇格拉底式問答:教師參與學生的對話,而不是講課,目的是揭問他們思想中的是與非。問答方式及方法是在幫助學生增強判斷思維的能力。 4啟發式教學法:其方法包括(a)尋找你要解決問題類似的問題;(b)分解問題不同的部份;(c)提出可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反向進行、假設,成立假設,證實假設;(d)最後找到要解決問題相關的問題加以解決。 5科學思維:在科學領域裡尋找科學思維;核能、原子炸彈、科技、太空等、氣候,地質變化,等對人類的影嚮,靠著科學背景方能理解的問題,可以提供另類觀點,並且可充分豐富學生對事情的看法。 6歸納邏輯-類推法:一個由「個例」到「全體」的歷程。 (三)空間智慧教學方法: 1.影像立體呈現:把資料變成最容易,最簡單的圖像,如電影銀幕、電視銀幕、電腦,讓學生在他們的心靈之中創造他們自己的「心靈黑板」,在心靈黑板上放置任何想要的資料,當需要回憶時,只要調出心靈黑板資料即可。 2.彩色記號:用顏色標示:如紅色重點、綠色輔助、橙色等顏色標出疑問。解決問題可用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幫助減輕壓力,尋找正確答案。 3.圖畫比喻:用視覺圖像來表達想法。把已知和未知的聯繫起來,再把概念與視覺影像聯繫起來。 4.思維速寫:要求學生畫出所要教的重點,主要思想、中心主題或核心觀念,注意是否可以清楚表達想法。用畫圖來說明想法,不計較圖的整潔與寫實。 5.圖解符號:用繪畫、圖解符號幫助學生學習。 (四)肢體─動覺智慧教學方法: 1.使用肢體語言回答問題:用舉手、點頭、搖頭、眼睛眨一眨、笑一笑。如裁判手勢、教練手勢。 2.課堂劇場:把課文或教材、問題,編成劇本或角色演出來。找出主題:如反核街頭劇。 3.概念動作化:以肢體的動作替代語言和邏輯符號形式來表達知識。簡單的手勢:交通指揮、舞蹈動作。 4.操作學習:透過操作學習:操作型實驗,經過實際操件得到的理解:如水流沖積、空氣對流、堆積木。 5.肢體圖:用身體提供方便的教學工具:如指算法、心算。 6.戲劇:提供機會讓學生更接近所學的也是使課業內容更生活化的一種方式。 7.創意動作:透過動覺來感受,並可透過傾聽自己的身體來接觸,或是藉由行動來學習。 8.舞蹈:透過舞蹈,學生有機會來學習、統整,並可透過編舞來展現他們的知識。 9.操作物:教師提供需要的材料來增進教學,例如作業卡和拼圖。 10.教室遊戲:利用遊戲把學生帶進想像和挑戰的情境,增加學生熱切追求學習的慾望。 11.體育:透過肢體活動達到身體和心靈健康的結合。 (五)音樂智慧教學方法: 1.以音樂、歌唱、旋律、吟誦方式幫助記憶。旋律、歌曲、饒舌歌及吟唱;把強調的重點或中心主題,或某種概念編成旋律、歌曲,加強學習興趣,如英文字母歌、吟詩、唱詩班、各種廣告。 2.唱片分類目錄:錄影帶、錄音帶、CD和唱片、光碟等來補充教學所需。 3.超記憶音樂:講課時配合有關的音樂襯托,加強記憶信息;如古典音樂、慢板樂章,都可以放鬆學習的狀態。 4.概念音樂化:用節奏來表達概念:以和諧、安靜、聲音的高低快慢、音調等表達情感、喜怒哀樂。 5.心情音樂:找出可以為某個課程或某單元創造出適合的心情或氣氛的音樂。如大海聲音、森林寂靜聲、夜空的聲音。 (六)人際智慧教學方法: 1.同伴分享:使能成為彼此分享的伙伴。如經驗發表分享。 2. 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成員三?八人最理想。找出主題、研究內容,成員中可以善交際者為召集人,語文傾向者來編寫,空間發達的學生來畫,肢體運作強的做道具或擔任主角,成員都是重要份子。 3..模擬:找出主題後,佈置情境;以假設的環境讓學生在互動中達到學習的理解水準。如古裝戲人物造型、服裝、器皿等,把教室或人物扮成那個時期的樣子,唐裝、滿服。 4.衝突管理:列出引發衝突的原因,再經討論改進,讓學生學習更佳的相處技巧 5.尊重個別差異:教師親身示範對個別差異的尊重,期待學生養成尊別人的技能。 6.培養多元觀點:要求學生在與他人互動時考慮多元觀點,如尊重、反省,以學會有系統的思考。 (七)內省智慧教學方法:讓每位學生能有自己擁有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深切的個人感。 1.一分鐘內省期:一分鐘時間暫時給學生消化所吸收的知識與生活聯繫。如課後重點整理。肅靜、靜坐、靜思。 2.個人經歷的聯繫:學這些對我的生活有什麼用?學習過程中常懷疑?解決方法是把生活經歷與課程主題聯繫。交通安全:受過車禍同學現身說法。上地理時請旅遊各國的學生來講述。提昇對主題學習的興趣。 3.選擇時間:選擇時間可以提供學生對學習經歷做出決定的機會。如學習契約、進度、學期計畫。在正當的時期給與選擇的機會。 4.情緒調整時刻:在教學中提供學生歡笑,感覺憤怒,表達強烈的意見,或對某題目的感覺及情緒。 5.制定目標:內省智慧高的學生,能為自己制定實際的目標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導致成功必要的技能,教師提供機會制定目標;可分短期、長期目標,每天、日、年、終身目標,又可分為學習目標、生活目標。由目標制定記錄自己的進步情形,努力的結果可用日記、圖表、圖示表示出來。 五、多元智慧與特殊教育 「多元智慧論」對於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有著深遠的意義。它把「能力」的定義放寬,使得人們看待「殘廢」或「智障」的範疇也擴大。運用「多元智慧論」作為背景,教育者可以把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看成是一個擁有許多發達智能的完整個體;我們不必把有特別需求的孩子,看作是具有缺乏、失常或有痼疾的個體。「多元智慧論」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典範,以幫助在學校中有特別需求的學生,它不否認「障礙」或「傷殘」的存在,但是它對那些具有特需求的學生,基本上是以健康的個體來看待的。「多元智慧論」指出:學習障礙可能在所有七項智慧中出現。也就是說:除了閱讀障礙和計算障礙外,有「面容失認症」的人,無法正確辨認面貌(空間缺乏);有「念動常規障礙」的人,不能執行運動要求(肢體---動覺缺乏)-----等。然而!這些缺失經常在個人學習情況的其他維度中獨立的運作,這些維度相對是完整和健康的。 「多元智慧論」對於特殊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較少的學生被安排在特殊教育班。 (二).特殊教育教師改變其扮演的角色。 (三).更強調於辨別智慧強項。 (四).更增加學生的自尊。 (五).增加學生對事情的理解和正確的評價。 六、結語 經營多元智慧是把人的潛能視為一個聚寶箱,透過設計過程就如開啟多元智慧的多把鑰匙,開啟後就發現蘊藏無窮,老師把每一位學生視為人才、引導、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專長,老師適時給予指導,使學生潛能的最強智慧得到積極的發揮,經營多元智慧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到自己的聰明,得到多種的發表機會,獲得明朗化的經驗,內在刺激獲得鼓勵,最後達到強者愈強、弱者增強的教育目的。經營多元智慧,對目前台灣的教育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希望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真正落實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適性教育」而不是空談。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正式推動教改工作的先驅,對於整個教改的方向應能確切把握並落實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