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科博館--植物園之熱帶雨林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55

科博館--植物園之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依據T. C. Whitmore(1990)對雨林的定義,以氣候條件來看,典型的熱帶雨林年均溫需高於18℃,或是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溫度不超過5℃,年雨量介於2000至4000公厘,而且每月至少有超過100公厘以上的降雨,高溫、高溼、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乾溼季節,是典型熱帶雨林最主要的氣候特徵。   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是由懸吊式鋼構玻璃帷幕所構成,地上高度31公尺,地下高度4.5公尺,直徑56公尺,目前已成為臺中市最具特色的地標建築。在2500平方公尺的展示面積中栽植了500種左右的植物,主要在模擬熱帶低地雨林的環境,展示雨林植物的多樣性,和這些植物與人類密切的關係,在登上熱帶雨林溫室八樓觀景臺的過程中,更可以觀察到由吉貝棉等所組成的超高樹群、豐富的附生植物、多樣的地被植物等生育地分布的多樣性。遊客中心同時展示來自亞馬遜河流域的河魚,及雨林環境特有的箭毒蛙,徜徉溫室步道,暴雨、飛瀑和花香交織,讓參觀者宛如置身雨林深處,引領觀眾進入雨林植物的美麗世界。(胡維新) 涵蓋區域:赤道兩側,南北回歸線間。 生態環境:熱帶雨林。 代表植物:吉貝棉、可可、波羅蜜、蒲瓜樹、象耳榕、號角樹、紅刺露兜樹、塔木、印度紫檀、香水樹、寶冠木、柚木、大葉桃花心木、羅望子、麵包樹、酪梨、榴槤、巴西橡膠樹、蘭科、天南星科、鳳梨科、椒草、赫蕉、竹芋科等。 科博館--熱帶雨林科博館--熱帶雨林

兩個孩子都需要妳時,媽媽怎麼辦?

2007年07月08日
公開
58

兩個孩子都需要妳時,媽媽怎麼辦? 兩個孩子都需要妳時,媽媽怎麼辦? 你明明生了兩個孩子, 兩個孩子的年齡又相近, 如果其中一個有點問題,需要特別訓練或照顧時, 身身媽媽的妳,能夠處處替特殊孩子親手打點一切生活起居的細節嗎? 身為媽媽的妳,能夠永遠先顧及程度較差的特殊孩子學習嗎? 身為媽媽的妳,能讓能力較差的孩子隨性過「吃、喝、拉、睡」日子嗎? 身為媽媽的妳,能夠要求四肢健全的孩子什麼事都學著自己來嗎? 身為媽媽的妳,能夠放任程度較好的孩子獨自承擔學習壓力嗎? 身為媽媽的妳,能讓能力較強的孩子單獨玩耍過久嗎? 這樣下去,程度差、能力弱的孩子遲早被養成「依賴性重」, 然而,被照顧地無微不致的他還常常嫌照顧他的母親很煩人、太囉嗦了, 甚至對待一直幫忙他或總是照顧他的母親亂發脾氣呢! 程度好、能力強的孩子則被催促地提早長大, 凡事大人都期望孩子自己來,大人只是要求看到或聽到他們所期望的最後結果, 似乎程度好、能力強的孩子早就被父母認定非得承擔了一種家族性的使命感─ 證明我們家的人是很聰明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很差的。 媽媽們,你們如何對待兩個都需要妳照顧和關心的兒女們呢? 你曾自問身處在下列情境時,你的自處或安排策略是什麼呢? 你常使用的因應處理原則是什麼? 當某種情境出現時,你有特定的選用傾向嗎? 對於兩個人都需要你時,你的做法與下列哪一項最接近呢?請在□裡,以英文 字母填選最接近你平日的做法? A大人刻意提醒自己儘量做到「凡事輪流」為妙,因為終究他們都是孩子,仍無 法充份地體會大人的心情,當然對自己的委屈或不解也無法完全看開來;因而 ,大人不希望孩子感受到被忽視或不公平對待而自哀自憐或計較怨恨家人,大 人寧願自己辛苦點或多費心些,讓任何一個孩子有所誤解或深感傷痛都是相當 不值得的,也難以彌補過來的憾事。 B大人自我提醒「難免有疏漏之處」,故每天主動製造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光, 個別與孩子談心或玩耍一段時間,因為大人不想讓任何一個的孩子帶著「不愉 快」的感覺、委屈的心情、「壓抑」的想法上床。 C大人只有二隻手和一個身體,在身體和體能有限的情況下,大人只能接近、維 護、懷抱著能力較差的孩子,然而,大人的眼光一直跟隨另一個能力較強的孩 子交會,嘴巴也一再找機會跟能力較強的孩子交談,讓能力較強的孩子的身體 雖然處在外圍,內心卻時時跟大人有所交流。 D大人先安頓好能力較強的孩子,以口頭詢問、眼神的關切或偶爾也會親自上前 引導他去做他想做的事,而後才能全心地前去照顧或教導能力較差的另一孩子 。 E大人總是先打點能力差的孩子的食行住行的基本需求,對於能力強的孩子,大 人只針對學習盯促,強調功課重要而要求更好的表現。 F大人早已決定暫時把心力都投在能力差的孩子,故對於能力較強的孩子,大人 可以給予的協助和時間相當有限,因此,不敢去要求,也不忍心再責難顧不到 的另一個孩子,只要有機會,大人就讓孩子傾訴自己的想法或在大人的面前表 現自己近日的得意傑作,讓大人好好讚賞他一下。 G大人把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都交給老一輩或佣人照顧,至於學習或課業方面, 則完全讓學校或安親班老師負責,大人只是晚上以「補償的心態」逗著孩子玩 半小時或一小時,或週末假日帶著孩子出去,好好痛快玩上一、二天。 H大人決定把大部份的時間和心力投資在能力強的孩子或趕快生下一個可能較聰 明的孩子,至於能力較差的孩子只要給他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甚至大人 也願意把自己用不完的錢多留一份給能力差的孩子,對他有所補償,也算是對 能力較差的孩子照顧的不錯了,誰叫他命不好,生下來就不聰明呢!由於我對 另一個能力較強的孩子也有責任,可是我無法分身,不能同時兼顧兩個都需要 照顧的孩子,只好希望能力較強的孩子長大替大人做完他們沒有做的重任,因 為小時候大人選了栽培能力較強的孩子,長大以後的他也應該有能力為對他投 注最多時間和心力的父母多回報一點,也為他而犧牲了福祉(經過訓練他的生 活圈可以變得更為寬廣些)的另一個能力較差的手足再彌補一些。 對於「大人做不到公平的對待」,大人如何自處或處理?請在△裡,以阿拉伯 數字填選你一直延用原有做法背面所支持的想法或看法? 1.大人實在做不到一模一樣或公平的對待,只好事先說明自己做不到的理由, 等到兩個孩子都能接受「無法做到公平的事實」,大人才依自己的意思進行 ,雖然無事於補,不過,大人先讓孩子明瞭大人也常處在兩難的困境中,至 少孩子不會誤會大人是故意一面倒地偏愛某一個孩子。 2.大人公然地對兩個孩子面前提出「自己無法做到他們所期待的公平」問題, 等兩個孩子自行協商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決定之後,媽媽就依著孩子們 的共同決定行事而已。 3.大人實在想不遠,也顧不了這麼多,只是心急著把眼前的事情先完成,等到 某個孩子表示不滿或有所抱怨時,大人才想辦法安服一下他的情緒,說不定 沒有想像這麼嚴重,因為大人總是認定小孩想不多,沒有那麼複雜,不是這 麼難搞定的。 4.只有孩子提出明確證據大人處理的不妥當或行事太不公平時,大人就立即補 償不滿或抱怨者。 5.大人一再只替自己不能公平處理找講得通的理由,因為家中已有特殊孩子, 故另一個孩子只能接受大人可以給予的對待,健全、聰明、能幹的孩子那有 抱怨的權利和資格呢! 6.大人主動向抱怨的孩子邀功,因為父母養了他,對他不錯,故孩子實在不能 再有所抱怨,因為孩子是實際的受惠者,總應看著父母的面子,禮讓另一個 弱勢的孩子或繼續忍氣吞下去,因為最辛苦、最倒楣的是養育他們的大人。 7.大人一再強調「我們是一家人,你們是手足,有著血緣關係,也應該有著天 生的濃厚的情感」,故你們本來就會相親相愛,互相禮讓,彼此關心的。 8.大人指明「孩子要怎麼做才是媽媽所喜歡的好兒女」,如果不這樣做,大人 不疼愛你也是你自己的錯,怪不得大人,因為你就是不乖、不聽話的壞孩子。 □△如果兩個孩子都哭了時, □△如果兩個孩子同時都醒過來時, □△如果兩個孩子呼喚「媽媽」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無事做而抬頭或轉頭看著妳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吵著要你抱抱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跑過來想要你幫忙解決個別的問題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想要你唸故事給他聽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想要你陪他玩某一個相同的玩具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想要你陪他,他們卻想玩不同的玩具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想跟你談個人的事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在叫「餓」時, □△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叫餓,另一個孩子說不餓時, □△如果兩個孩子一起上桌吃飯時, □△如果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已先吃完,另一個孩子還在慢慢地吃時, □△如果一個孩子偏食,另一個孩子什麼都吃時, □△如果兩個孩子都想睡而叫你陪他去睡覺時, □△如果一個孩子不想上床,另一個孩子希望早點上床時, □△如果一個孩子躺著睡不著,另一個孩子已呼呼大睡時, □△如果一個孩子希望聽故事錄音帶,另一個孩子想聽音樂錄音帶時, □△如果一個孩子中途醒來就睡不著,另一個孩子醒來尿完倒頭還能入睡時, □△如果你想帶著兩個孩子出門,而兩個孩子都不會穿鞋鞋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出門,一個孩子穿鞋的動作快,另一個孩子的動作慢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過馬路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走在路上或巷弄裡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走在路上,一個孩子走得快,另一個孩子走得慢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搭乘公車而車來了即將要上車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上了公車卻只有一個空位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上了公車看到三個空位子,其中兩個連在一起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上了公車卻找不到任何空位而一直站著時, □△如果你帶著兩個孩子即將下公車時, □△如果你想給孩子蘋果吃,而手上有兩個蘋果一大一小時, □△如果你想給孩子玩具玩,而手上不是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具時, □△如果你想給孩子買衣服穿,而店裡只剩樣子相同但是顏色不同的兩件時, □△如果你想給孩子糖果吃,而手上有三顆糖果時, □△如果你想買禮物,一個孩子選價錢高的東西,另一個孩子選便宜的東西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很會說話表達自己需求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也很常開口要東要西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一向主動自動去探索(拿玩東西)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會自動做他能做的事項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堅持依自己想法去做事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很被動,對很多事都無所謂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想法十分單純,常常看不遠也想不多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很容易放棄或退讓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很偏食或偏愛少數某些東西時, □△如果其中一個孩子很衝動,沒想清楚就做或說出來時, 經過上述的問題釐清之後,你終於清楚自己的因應策略和行事風格了嗎? 1.你常使用的處理原則為何? 2.你在當時某一情境選用某項因應原則時,你知道你如此選用的理由為何嗎? 3.你的兩個孩子都知道你因應某種情境的某項原則選用的理由為何嗎? 4.為什麼你的孩子仍不知道你選用某項因應原則的理由? 5.你要到什麼時候才會讓兩個孩子都明白你行事的風格和做人處事的原則呢? 6.你會讓兩個孩子都弄得明明白白嗎? 7.你只想安服孩子的情緒,還是對孩子解釋清楚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8.你只想對常抱怨的孩子清楚解釋或安服擺平嗎? 9.你只想對懂事的孩子訴說你的難處和理由嗎? 10.你會對孩子說上幾遍? 11.你會說到什麼時候才不需要每次都從頭到尾講一回? 12.你認為你能避免此事件再次發生在你的家庭裡嗎? 13.你認為你可以做到事先預防「無謂的爭端」? 14.你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調整平日的行事風格? 15.你願意改變或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文章分類: 親子篇 basicskills at 無名小站

服 從 性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42

服 從 性 一、 條件 1. 聽到 2. 聽懂 3. 回應方式 -肢體動作(點頭或搖頭) -語言表達 -臉面表情 -做指定的事情 4. 所指定的事情應是對方熟悉或已會的事情 (無難 度) 5. 若盯著起動時,一旦發現不會做,最好找 時間再重教或當場親自帶他做,做到他會 做為止 二、 評估標準 1. 依指令起動-配合度(聽到且聽懂後,十 秒鐘即 有所回應,以表示做或不做) 2. 做完即可(內容份量達到即可) 3. 主動去做且做完(多做幾次就記得,再做 下去遲早形成習慣,此時就不需要大人一 再提醒了) 三、 內容 1. 家庭裡生活方面的常規指令應遵守(非常 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 2. 學校班級裡生活方面的常規指令應遵守( 非常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 四、 方法 1. 親自帶他做你指示他做的事情 2. 叫不應就立即走過去或上前 3. 問他是否聽到你在對他說話? 4. 再問他已聽到是那些內容? 5. 問他是否需要你重說一回? 6. 你願意再說一回或補足他沒有聽到的內容 7. 問他聽到並聽懂了嗎? 8. 再問他是否會去做你指定的事情? 9. 在旁盯著他起動 10. 看著他做,直到他做完才讓他自己做他想 的事情 五、 注意事項 1. 「非常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勸 服對方認同或接受指定的事情 2. 事情是否能精確或正確地做到指令者的標 準實與能力高低 有關 3. 偶爾出錯可能與專注、情緒或態度有關 4. 依順步驟進行是需要高度的記憶。若未依 指令者的步驟進行也不宜認定是服從性低 的原故 5. 未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或速度較慢有時是 做事態度不夠仔細或時間觀念較差 6. 愈做較好,還想到更有效的方式進行指定 的項目。這可能是體會如此做對自己有不 少好處而內心-完全接受項目。此時,不 再是被指定或命令,而是自願且樂意去做 此事,故不能視為服從而做) 7. 當孩子不遵從常規應堅持他照著做。不管 他個人的想法或觀念,大人必須盯著他做 ,直到他做完 。如此這般,才有可能開始 訓練孩子服從家庭(小團體)或學校團體 (大團體)裡的常規 8. 若孩子未學過但拒絕或排斥大人想要教他 或親自 帶他做有關常規的項目的話(例飯 前飯後規矩, 他還不會洗手,即使他不願 意學也不能處罰他), 暫不宜施行處罰 9. 一旦孩子學會有關常規項目,他卻不做或 拒絕大人帶他去做時,處罰是可以考慮執 行的 10. 親口答應做就會做到的事情可視為服從自 己的期望和要求,即是有責任感的表現 文章分類: 常規習慣篇 basicskills at 無名小站

PECS

2007年06月30日
公開
33

自閉症兒童語言溝通問題一直是研究上的重點,在早期由 Kanner (1943) 所提出特有的語言溝通的行為像是無法主動或維持持續會話、仿說、代名詞反轉等也一直是後來診斷自閉症兒童的重要依據 (DSM- Ⅳ )(APA, 1994) 。之後,陸續的研究追蹤中也發現約有 50% 自閉症兒童無法發展出一般口語溝通的能力 (Lord & Paul, 1997) ,而其他有口語能力的自閉症兒童,也發現在語法、語彙、語音的學習上,即使速度較慢 ( 個別差異極大 ) ,也與正常兒童相似 (Tager-Flusberg, 1981; Tager-Flusberg et al, 1990; Tager-Flusberg, 1996) ,然而,在語用 (pragmatics) 的部分,與正常兒童相比,卻呈現極大的落差,即使是在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語用層面也非常有限,極少出現像引起注意或維持 / 分享注意等語用功能。 若更進一步來探討自閉症兒童在語用方面的缺陷,可發現此缺陷能力影響至其各個階段語言的發展。舉例來說,在語言前發展階段 (prelinguistic) , Curcio (1978) 發現無口語自閉症兒童使用肢體動作或是手勢來表達需求,然而,卻未曾使用肢體動作或是手勢來引起大人的注意或是要大人注意某項物品。同樣的, Wetherby, Yonclas 及 Bryan 等人在 1989 也發現,即使溝通表達意圖的頻率是一樣的,沒有口語或是單字階段兒童的語言溝通行為仍是缺乏引起注意等溝通行為。 Wetherby, Prizant 及 Hutchinson (1998) 使用溝通及象徵性行為量表 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 (CSBS)(Wetherby & Prizant, 1993) 比較兩組兒童在量表表現上的差異,一組為廣泛性發展障礙兒童 (PDD) ,另一組為發展遲緩兒童,研究結果發現在 22 題量表的測驗上有 15 題達到顯著的差異,若以叢集的得分 (clusters) 而言,自閉症兒童在溝通功能 (communicative function) ,溝通手勢 (gestural communicative means) ,相互性 (reciprocity) ,社會 / 情感表達 (social / affective signaling) 及表徵性行為 (symbolic behavior) 等,與發展遲緩兒童達到顯著差異。 另外, Osterling 及 Dauson(1994) 比較分析 11 位正常兒童及 11 位自閉症兒童 1 歲生日時的錄影帶,影帶中發現即使是在 1 歲 (12 個月 ) 大,自閉症兒童已呈現出不一樣的社交互動行為,其中區分 10 位自閉症兒童與其他正常兒童的關鍵行為計有:用手指 (printing) ,注視別人臉 (looking at the face of another) ,及叫名反應 (orienting to name) 。 Baron-Cohen 等人在 1992 及 1996 曾為 18 個月大自閉症兒童所設計的篩選量表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 (CHAT) ,其中,可做為後來早期鑑定的指標行為說明式手勢如用手指 (proto-declarative pointing) 、眼睛注視 (eye-gaze) 及象徵性遊戲 (symbolic play) 。 Snow 等人在 1996 年也發現在很小正常兒童的語言溝通功能,其實大多數是在維持及分享社會互動,而此類功能的出現時間應比交換式 ( 表達需求 ) 等溝通功能為先。 綜合如上的文獻探討發現自閉症兒童在早期 ( 即使一歲前 ) 即出現語用層面的缺陷,而這缺陷並不會隨著語言型式的進展 ( 如由無口語進至口語階段 ) 而改變,相反的,此語用層面的缺陷卻延續至之後各個階段的語言發展,甚至是影響其後語言的發展。 參考資料: 自閉症兒童溝通問題之特徵與補救策略 -------------------------------------------------------------------------------------------------------------------------- Top 訓練原則 (PECS)~ 此溝通法是專為無口語溝通能力的自閉症孩子所設計的一套語言溝通法。依孩子的程度分階段實施訓練,以增進自閉兒童能學習主動的向他人以圖卡交換方法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 一、簡介 a.適用對象: 圖片交換溝通法是根據沒有口語能力的自閉兒的需要所設計的一套語言溝通輔助法。它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已成功的被應用在數百名的自閉兒和障礙兒的身上。 b.語言治療概論 1. 傳統方法 2. (1)擴大及代替法 (2)手語 (3)溝通板 / 圖卡 c.PECS的發展: PECS是由Delaware自閉症研究部發展出來的。PECS教自閉兒主動的向溝通伙伴以圖卡交換方法達到溝通目的。 d.PECS教什麼? 在所有的溝通行為當中, PECS所強調的是自發性的溝通交換。 e.如何教PECS? PECS訓練應用不同的教學法,一旦實體交換已學成,隨機教學便可應用上。 • 二、實施 PECS時所需注意的重點 若要成功的實施 PECS則需要提供一個能讓學生在有實用性的活動中使用實用性的溝通技巧。 • 三、訓練內容 第一階段 ---實物的交換 a.準備就緒---評估增強物:依評量選出孩子所喜愛的增強物,再依程度分<最愛><偏愛><普通>等級。 b.安排訓練環境(一個有明顯結構的環境是訓練PECS使用法的先決條件):學生和二位訓練者靠張桌子坐下,一位訓練者坐在學生的背後,另一位坐在其對面。將學生最愛的增強物擺在桌上,但是非在學生所能觸及的範圍內,此項物品的圖片則放在實物與學生之間。 c.過程: 1.百分之百的協助:當學生伸手拿物品時,坐在學生後面的訓練者可以肢體協助學生拿圖卡交到另一位訓練者的手上。只要圖卡一接觸到坐在學生對面訓練者的手時,應馬上以口語回應孩子(你想要…..),並拿給學生他要求的東西,此刻坐在學生背後的訓練者應提示孩子鬆開圖卡。多次重複此過程以增強孩子這個行為。 2.褪去肢體上的協助:持續1的訓練,但逐漸延宕口語的增強,只要學生能把圖卡交到訓練者的手上,就馬上給予口頭增強,並同時給予所要求的物品。重複此過程,直到學生能達到目標行為機率的80%。開始褪去把圖卡拿起或交給訓練者的提示。只要學生伸手拿圖卡或物品,訓練者可把手張開作為提示,直到學生能一看到訓練者的動作提示就完成目標行為。 3.褪去"張開手"的提示:逐漸延長等待手打開的時間來進行消弱,直到學生能達到目標行為。 ◆注意事項: ■在第一階段中不能有口語的提示。 ■用不同的喜好物,但是一次只用一種。 ■不要一次給大量的訓練,一天中安排最少有30次機會讓學生練習。 第二階段 ---增進自發性的溝通 a.訓練的環境:利用魔鬼粘將學生最喜歡的物品的圖卡貼在溝通板上。學生和溝通者坐在如階段一的位置上。準備學生最喜歡的幾樣增強物及其圖卡。 b.過程: 1.把圖片從溝通板上拿掉:先讓學生熟悉或把玩物品約15秒之後,將物品放在學生拿不到的地方,並在溝通板上放上其圖卡。學生所要做的是從溝通板上取下圖卡並將之放到訓練者手中。 2.增加學生和訓練者之間的距離:讓訓練者往後退,學生則必須起立才能將圖卡拿給訓練者,每完成此動作訓練者即給予口頭讚美並使他能拿到物品。漸漸的增加兩者間的身體距離,但不能太大,且要讓學生靠近圖卡。當學生能持續的走向訓練者時,增加的距離就可以加大。學生每完成一次就要馬上給予增強。 3.增加學生和圖片之間的距離:慢慢的增加學生和圖片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走過去拿圖片再走向訓練者將圖片交給他。學生每完成一次就要馬上給予增強。 ◆注意事項: ■不能做口語的提示。 ■教不同的圖卡,但一次教一種。 ■經常的編訂加強物目錄。 ■使用不同的訓練者。 ■除了結構式的訓練之外,一天當中必須要創造或提供至少30次的機會讓學生能自己在實用性的活動當中表達他的需要。 第三階段 ---辨識圖卡 a.安排訓練的環境:訓練者和學生在桌前面對面坐著。準備學生最喜歡、不喜歡、和無關的圖卡及其物品。 b.過程: 1.區分相關及不相關的圖卡:讓學生能分辨符合情境的圖卡或不相關的圖卡。 2.在眾多圖卡中分辨出自己想要的:增加圖卡數量,讓學生能從多數圖卡中來要求某張圖卡。操控增強物來訓練學生圖卡的分辨,直到學生能從多數圖卡中選出正確的。 3.檢查是否一致相符合:當學生能在數個物品中做辨認時,訓練者必須定時去檢驗學生是否真的拿他所想要的。 4.縮小圖片:當學生能在8-10張圖卡中選出正確的圖卡時,就可以將圖卡慢慢的縮小。 ◆注意事項: ■ 不能做口語的提示。 ■ 教不同的圖卡,但一次教一種。 ■ 經常的編訂加強物目錄。 ■ 使用不同的訓練者。 ■ 除了結構式的訓練之外,一天當中必須要創造或提供至少30次的機會讓學生能自己在實用性的活動當中表達他的需要。 第四階段 ---句型結構--【我要...】 a.安排訓練的環境:準備有許多圖卡的溝通板、有魔鬼氈的句帶、【我要】的字卡和增強物。 b.過程: 1.一次教一種新的技能:ex:"我要蘋果"。 2.移動"我要"圖片:移動"我要"這個圖片跟其他圖卡做不同的組合。 3.想要的東西不在視線內:將孩子所想要的東西置於其視線之外,讓他試著表達出自己的需要。 ◆注意事項: ■ 不使用口語的提示。 ■ 定期的「檢驗符合」。 ■ 聽者必須將句帶和圖片歸位,好方便學生下一次使用。■ 不使用口語的提示 ■ 每天在功能性的教學中提供至少20個練習的機會。 第五階段 ---可以回答〝你要什麼〞句型 a.安排訓練的環境:準備【我要】字卡的溝通板、句帶、圖卡,還有看得見拿不到的增強物。 b.過程: 立即提示:當想要的物品和【我要】字卡呈現時,老師問【你想要什麼?】並且立即指著【我要】。學生拿出該物品的圖卡貼在句帶上,並將句帶拿給訓練者完成交換。 延宕提示:增加問【你想要什麼?】和指向【我要】的時間(一次約增加一秒)。 退除提示:一旦學生能夠正確依提示選出字卡,就可加入學生要求【我要】及回答【你想要什麼?】的機會。學生必須不靠任何提示,自行完成這兩個句型。 ◆注意事項: ■ 持續口頭的或是實物的增強。 ■ 用「延宕提示」來訓練這個句型。 ■ 在每個訓練階段前能有自發性的要求機會。 ■ 在每天的功能性課程中至少製造20個讓學生有自發性請求的機會。 第六階段---自發性的問&回答問題 安排訓練的環境:準備溝通板上有【我要】、【我看到】、【我有】這些字卡。和一些學生以前學過的「較不喜歡」物品的圖卡。 過程: 【你看到什麼?】:在溝通板上,把【我看到】字卡放在【我要】字卡的下面。拿出一個學生較不喜歡的物品馬上問【你看到什麼?】並指著【我看到】字卡。如果學生不能馬上拿起【我看到】字卡放到句帶上,訓練者必須以肢體協助學生。 【你看到什麼?】V.S【你想要什麼?】:訓練者隨機的問【你看到什麼?】【你想要什麼?】。 【你有什麼?】:在溝通板上,將【我有】字卡放在【我要】、【我看到】下面,用相同的訓練方式來訓練此句型。 ◆注意事項: ■ 對每一個正確的溝通行為給予增強,但由學生主動要求增強物回饋。 ■ 在訓練每個答句時,使用「延宕提示」。 ■在每天的功能性課程中至少製造20個讓學生有自發性請求和回答的機會

教具製作--食物百寶箱

2007年06月24日
公開
51

我家也有一組--食物百寶箱 與大家分享一下使用方法 在網路上找到的 蠻好的ㄡ 不管是特殊兒童或一般孩子都可以使用 食物百寶箱 個人簡介 姓名:黃翠霞 服務單位:新竹縣大同國民小學 職稱:啟智班教師 一、教具名稱 : 食物百寶箱 二、使用材料 : 1.壁報紙、粉彩紙、雙面膠、護貝膠膜、魔鬼氈、A4影印紙、普通白色名片卡紙、透明名片套(無背夾)。 2.大賣場目錄之食物(麵包、飲料、糖果、餅乾等)圖片。 3.電腦列印食物名稱、食物價位、學生照片、學生姓名單字。 4.塑膠代幣(1元、5元、10元)及100元代幣。 5.水果及交通工具的貼紙。 6.整理盒或收納箱。 三、組成物件 : • A4操作版面四張。 • A4配對版面四張。 • 食物圖卡、食物名稱卡、食物價位卡、代幣各一盒。 • 姓名配對卡、學生照片卡、水果圖卡、交通工具圖卡各一盒。 四、適用障礙類別 :智障、語障、聽障、多障等。 五、適用領域 :生活教育、社會適應、實用語文、實用數學、職業生活。 六、參考教學目標 : 1. 生活教育 ---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建立食後刷牙的觀念 *養成少吃零食的習慣 2.社會適應---消費購物 *指認購買食物的名稱 *說出購買食物的名稱 *說出簡單的購物用語 *付錢買東西 *買賣遊戲 3.實用語文---認識食物 *聆聽各類食物的介紹 *指認各類食物的圖片 *說出各類食物的名稱 *辨識各類食物的字卡 *仿寫各類食物的名稱 4.實用數學---認識錢幣 *聆聽錢幣的介紹 *指認各類錢幣 *說出各類錢幣 *幣值配對 *數字配對 5.職業生活---組合包裝 *配對或分類麵包類食物 *配對或分類飲料類食物 *配對或分類糖果類食物 *配對或分類餅乾類食物 食物百寶箱照片 1---教具全貌 食物百寶箱照片 2---主要組成物件 食物百寶箱照片 3---飲料(可樂)字卡與圖片配對 七、延伸教學目標 : 1. 實用語文 --- (1)認識自己(姓名) *指認自己的照片 *說出自己的姓名 *辨識自己姓名的字卡 *配對自己照片與姓名字卡 *配對自己姓名的全名卡 *配對自己姓名的單字卡 (2)認識同學(姓名) *指認同學的照片 *說出同學的姓名 *辨識同學姓名的字卡 *配對同學照片與姓名字卡 2. 職業生活 ---組合包裝 *配對或分類水果圖片 *配對或分類交通工具圖片 食物百寶箱照片 4---飲料(可樂)圖卡與價錢(卡片、代幣)配對 八、使用成效 本教具設計之構想為針對大部份特殊孩子喜好食物的特性而製作,結合視、聽、觸覺的學習重點,以實際操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再藉由重複練習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相關教師可以另行針對不同的學習領域,設計適合學生程度的圖卡或字卡,延伸出其他更豐富實用的教具內容,以增進 IEP之執行成效。 「食物百寶箱」製作完成開始使用至今,筆者發現本(啟智)班孩子使用的意願頗高,動機亦強,尤其是下課鐘聲響後仍然主動要求「還要玩」,由此可見其實用性及趣味性。而中、重、極重度的孩子對其喜好的明顯程度更是當初筆者所始料未及。 以上製作要點與教學目標提供相關教師作為平日教學之參考,希望這塊「磚」能引出更多的「玉」,也歡迎相關教師不吝賜教,為特殊教育提供更多不一樣的想法與動力。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6

2007年06月23日
公開
43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6 ■以社會性故事引導ASD兒童解讀社會訊息(96年4月8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社會性故事(Social Stories)是專為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兒童而設計的短故事,這些兒童對於解讀社會線索,和理解他人想法有著顯著的困難,常表現出其獨特的思考模式和社交文化,由於他們絕大部分屬於視覺學習者,因此,社會性故事是一種考慮並尊重自閉症兒童的觀點,並大量的利用視覺材料,來引導ASD兒童解讀社會訊息的一種教導策略。 社會性故事和坊間的兒童繪本以及其他視覺策略不同之處,在於它包含了特有的四種基本句型,兩種附加句型,以及這些句型的適當出現比例。透過這些設計的句型與比例,才能對兒童的故事閱讀與使用產生最大的成效。 社會性故事的基本句型 一、描述句:這類的句型用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原因,或指出與情境有關的特徵,舖陳一個故事的背景,並引導故事的發展,在故事中的出現頻率最高。 例如: 1.我的名字是○○○(常出現在故事的開頭); 2.教室裡面有很多角落區域,有閱讀角、數學角、扮演角和積木角。 二、觀點句:描述特定情境裡其他人的想法、感覺或動機的句型,盡量將他人的觀點透明化的描述出來,來協助自閉症兒童設身處地的去揣摩。 例如: 1….這些對我大聲說話的人,可能並不知道我會害怕。 2.小朋友們都不喜歡他們的積木被弄倒。 三、指導句:在故事中用來建議兒童可採取的反應或選擇,此類句型雖然是故事的核心主旨,卻應限制其出現的比例,以免因過度強調而引起兒童的排斥感。 例如: 1. 我會盡量試著只有碰到自己的積木…。 2. 當我想要和小朋友玩躲貓貓的時候,我可以試著大聲的對他說:「○○,我們來玩躲貓貓。」 四、肯定句:具有提醒或安撫的作用,強調一個普遍的價值觀或規則,有時,肯定句也用來提供兒童保證,使其安心。通常肯定句會緊跟在一個描述句、觀點句或指導句之後,就像是個附加的句子一樣(例句中的黑體部分)。 例如: 1. 一次一個小朋友溜下溜滑梯,這樣才安全。 2.打雷就像打鼓一樣會發出很大的聲響,這是沒關係的! 社會性故事的附加句型 這兩種附加句型是由社會性故事的創始者Carol Gray在2000年之後發展出來的新句型,用來強化社會性故事的效果,並協助自閉症兒童順利解決問題。 一、控制句:先看過一次社會性故事之後,能力較佳的自閉症兒童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表達或回應方式,來將原稿改寫成為控制句。控制句通常反映兒童的個人興趣,或他喜愛的寫作方式。 例如: 小明是一位九歲的昆蟲專家,每次別人說:「我改變主意了!」他就覺得很生氣。在讀了和這有關的社會性故事後,他發展出這樣的句子:「當有些人說:『我改變主意了!』,我可以想成『這主意也許會更好--就像一隻毛毛蟲蛻變成為蝴蝶一樣。』。 二、合作句:用來描述在他們學習新的技能時,將會得到什麼協助,同時也提醒老師、家長、同儕或專業人員可以如何協助兒童成功。在兒童對故事較為熟練之後,合作句也可以改成類似填充題的形式,讓兒童選擇他喜歡的協助方式。 例如: 1.如果手指弄髒了,我會告訴老師,我的老師可以幫助我。老師可能會讓我休息一下再做,或是讓我先去洗手。 2.當我覺得挫折時,大家可以幫助我________。 社會性故事的句型比例 通常一個完整的社會性故事句型比例,是0~1個指導句或控制句比上2~5個描述句、觀點句、肯定句或合作句。這樣的句型比例可以讓故事的內容較具鼓勵和支持的作用,使兒童肯定這是一種可以協助他處理社交難題的好方法。 以下為一則簡單的社會性故事範例,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請小聲一點 我的名字是○○○。 有時候,別人會大聲跟我說話, 這可能會讓我覺得很害怕, 但是這些大聲說話的人, 可能並不知道我會害怕。 當別人大聲跟我說話的時候, 我會試著清楚的告訴他:「請小聲一點。」 如果我還是覺得很害怕, 我可以摀住我的耳朵, 然後試著清楚的告訴他:「請小聲一點。」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7

2007年06月23日
公開
51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7 ■一種吸引人的學習媒介--錄影示範(96年4月22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錄影示範(video modeling)是一種使用錄影帶來引導兒童模仿正確行為,或是觀察社交情境的視覺式指導策略。通常,在使用錄影示範的策略時,可能還需合併使用其他的教學策略,像是:增強系統、工作分析、時間表、提示卡,或是社會性故事…等,來加快學習和類化的速度,並確保最佳的學習效果。 電視可說是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媒介物,大部分的兒童在觀看電視時,都比較容易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此外,看錄影帶並不需要參與實際的人際互動,兒童只需處理少量的感官訊息,並可避免多餘的刺激干擾,因此,在教導特殊孩子學習複雜多變的社交行為,或是解讀他人的觀點時,錄影示範都可發揮絕佳的教學效果。 製作一個示範錄影帶可以讓孩子針對特定的情境,來預習適當的應對行為,或是複習已經練習過的技巧。錄影帶的形式允許孩子可以反覆的觀看事件,遇到需要向孩子強調的地方可以隨時停格來加以說明,讓孩子觀察靜態畫面上的人物動作、表情,以及情境中其他的視覺線索。 錄影示範的常見適用範例 一、 教導動作的模仿:讓特殊兒童觀看同學表演一首晨間集合要跳的舞曲過程,讓他先熟悉動作和節拍。 二、 教導獨自遊戲的技巧:讓特殊兒童觀看其他孩子玩「樂高積木」的步驟,學習操作的技巧及作品的創意。 三、 教導社會性遊戲:讓特殊兒童觀看同儕玩「鬼抓人」的遊戲過程,來理解遊戲的規則、「當鬼」的角色變換過程,以及自己在遊戲中應該負起的責任。 四、 教導社區適應:讓特殊兒童觀看姊姊去看牙醫師的過程,讓他心裡有所準備,並預知自己可以應對的方式。 五、 教導用來取代問題行為的適當行為:讓孩子觀看自己在某一問題情境中曾表現的適當行為,來強化適當行為的出現率。 六、 教導特定的溝通訊息:讓特殊兒童觀看特定的遊戲錄影帶,辨識出同儕用來加入遊戲,或是維持遊戲進行的溝通語言,以及可以用來協助溝通的非語言行為。 七、 教導和他人交談的技巧:讓兒童觀看同儕聊天的過程,學習簡單的對話過程。 八、 教導理解他人觀點的概念:教導兒童經由用錄影帶的情節來推測他人的觀點、信念或是價值觀,知道他人觀點和自己的差異性,或是猜測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特殊訊息。 製作示範影帶的一般步驟 一、選擇特定的目標情境:像是要教給兒童的工作技巧、常引起負面問題行為的情境、即將面對的陌生情境,或是例行程序會加以改變的情境。 二、蒐集資料:了解兒童的興趣、能力、需要加強的技巧,以及在情境中可能激發他反應的因素,尤其是那些你在表面上無法看到的因素。 三、利用這些資料來決定要在影帶中與兒童分享的資訊重點,擬定一個適當範圍的情節,規劃出分鏡的重點。 四、寫下簡單的劇本和對白:盡量採用符合特殊孩子表達能力的語句長度,並參考同儕會使用的句型來寫下對話。 五、製作錄影帶:可邀請同班同學或特殊孩子的手足來扮演錄影帶中的角色,注意選擇口齒清晰和動作清楚的示範同儕,往往可以使特殊孩子更快進入狀況。 使用錄影示範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一、在放鬆的情境中,每天讓兒童觀看製作好的錄影帶。 二、情況許可的話,在該事件就要發生之前,先預習一次製作好的錄影帶。 三、加入第二種視覺式教導策略來協助兒童練習,像是:視覺式時間表、提示卡、社會性故事、選擇板…等,以強化錄影示範的教學效果。 四、持續的練習該學習目標和行為,直到兒童精熟為止。 五、逐漸減少觀看影帶的頻率,並嘗試消褪其他的視覺式指導策略,來提昇孩子的獨立性。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8

2007年06月23日
公開
45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8 ■社會技能照片書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社會技能是兒童社會能力的外在表現,許多特殊兒童可能在認知、生理或溝通能力方面有著顯著的困難,因此,影響了他們的社會互動技巧以及同儕遊戲的品質。此外,在學習過程中重複經歷的挫折和無力感,可能使特殊孩子退縮不前,而在情境理解方面的困難,也可能導致他們排斥參與同儕互動,甚至將失敗原因歸咎他人。友善的氣質和正向積極的態度應該是特殊兒童一生最大的資產,因此,社會技能教學的效果雖然不易立竿見影,對特殊兒童來說卻是個深具意義的課題。 一、什麼是「社會技能照片書」? 社會技能照片書是由美國學者Jed Baker針對自閉症光譜障礙以及社交溝通困難的兒童所設計,採用照片書的形式來指導各種社會技能,它具有下列的特性: 1.依序的描述和呈現各種社會技能,像是:自我介紹、參與遊戲、與人交談、理解他人情緒、調控自我情緒…等等主題。 2.以真實的人物照片,搭配文字和漫畫的格式來表現。 3.以正面的方式來加強孩子學習的經驗,但也可能穿插一些負面的描述來讓兒童嘗試分辨負面行為。 二、準備工作: 觀察兒童的需要來選擇欲介入的主題,像是:「遊戲輸了該怎麼辦?」、「如何加入遊戲?」、「聊天時注意聽對方說話」…等等。接著,分析可以建議兒童採取的正面行為,寫成一頁文字說明,再邀請適當的同儕來扮演劇情,並拍下示範的照片,製作成照片書。照片書上的人物可以像漫畫一般加上說話的話框,必要時也可以加上人物浮現在腦海而未說出口的想法話框。例如:圖一的話框是同儕在約翰玩遊戲輸了生氣時所說的話:「我不想玩了!」然而,他心中真正的想法卻可能是:「約翰每次輸了都會生氣,我下次不要再和他玩了。」 三、教學的程序: (一)開始的引導:引導者和兒童一起閱讀照片書,直到兒童可以說明或理解該技能。照片書內容包括: 1.一頁文字說明:以文字的形式描繪出該社會技能及正向行為的建議,識字不佳者此步驟可以省略。如圖二「遊戲輸了該怎麼辦?」的範例,可能會建議他:「心中想著:『不過就是一場遊戲嘛!我以後還會有許多遊戲可以玩的。』」、「想著:『雖然我輸了,但如果我不生氣,我還是可以保住友誼。』」,以及「有風度的說:『真好玩!』」。 2.照片頁的引導:依序閱讀每一頁的照片(有時會呈現正反兩面的行為表現),以及該頁有關社會技能的文字說明和步驟,並試著引導兒童去描述照片上人物的行為、想法和感覺。 (二)角色扮演該社會技能:請兒童依正確順序來練習該技能,練習時最好能有一位主教者像教練一般提供孩子協助和引導,而有另一位成人可和兒童對戲或者給予示範。 (三)多次複習該技能,並提供「修正式」的回饋:正向指出孩子正確的表現,並給予大量的鼓勵,避免直接指正孩子不正確的表現。若真有指正的必要,可引用該照片讓孩子去觀察細節,或示範正確的表現方式,持續練習直到孩子熟練而不需協助為止。 (四)技能的類化:跨情境的練習該技能,並持續的複習,以維持該技能的學習效果。 社會技能照片書可使特殊兒童視覺式的掌握住社交情境的線索,並採用具體的步驟來實地練習,對於聽覺和語言訊息處理有困難的兒童、注意力缺陷的兒童以及學習困難的兒童都具有極大的幫助。除此之外,行為的學習和修正不能只依賴理解,最需重視的是足夠的實地演練,讓孩子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這也是社會技能照片書強調角色扮演和類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9

2007年06月23日
公開
44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9 ■視覺想像劇本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美國研究壓力和焦慮的特教專家Dr. June Groden曾說:「想像獲得獎勵,可以和實際獲得獎勵品一樣的有效力。」因為他們在行為治療的臨床經驗中發現,應用想像力可以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情境、地點和增強物,使得特殊兒童和成人的治療更易收到成效。而視覺想像劇本(visual imagery script)即是其中的一種專業技巧,用來教導能力較佳的特殊兒童、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或成人的一種行為修正策略。 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在溝通技巧和行為的自我控制方面常會有顯著的困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挫折無力感,常使兒童無法適當的調適,而導致行為的失當。視覺想像劇本可以針對已知具有壓力並可能導致問題行為的事件做處理,以協助孩子學習替代性的自我控制策略。它將事件用圖畫、照片或文字等視覺型式來呈現,對於兒童可能充滿挫折的情景,用一系列的畫面伴隨著簡單的口語描述,讓兒童重複練習適當的社會行為。 行為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調整可能導致問題行為發生的情境之外,我們也常應用行為修正的策略,來協助特殊兒童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然而,外在的協助策略或許可以改善兒童行為出現的比例和形式,同樣重要的是,在面臨挫折事件時,兒童若能事先察覺自己的內在情緒,適當放鬆自己緊張的身體和肌肉,將更能有效避免行為問題的發生。如此,行為問題才不會像是掃進地毯下面的垃圾一般,只是被暫時遮蓋住,而無法徹底的被處理。 教導特殊兒童察覺和駕馭自己的身體和肌肉 每天利用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練習感覺自己的肌肉是緊張還是鬆弛?然後交替練習使肌肉緊張和鬆弛的方法。從容易控制的大肌肉區域開始,練習單隻手臂的緊張和放鬆,接著訓練兩隻手臂,然後才逐一訓練腿部和手部。之後,練習深沉的呼吸技巧,並想像著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的語言,像是「冷靜」、「放鬆」或是和兒童的信仰相關的有力詞彙。 製作視覺想像劇本 對於兒童的問題行為做一份完整的功能性分析,仔細觀察兒童出現行為問題時他們的動機和需求,兒童採用此負面的行為是為了想達到哪些目的?同一種行為問題的背後常會有著不同的動機和需求。像是打人的行為,可能其實是為了拒絕他人的互動,可能是為了逃避挫折的情境,可能是為了想得到某些東西,也可能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力。細心的觀察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並做出客觀的紀錄,才能抽絲剝繭的分析出真正的原因,並據以擬定適當的行為修正方向。 接著,利用從分析得來的資訊寫成一份劇本,對於年紀較小或能力不佳的特殊兒童,常需用插畫或照片來提昇其理解力,應用在能力較高或較年長的兒童,則只有閱讀文字式的劇本。在劇本中視覺式的描述前事事件、欲處理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最後,配合放鬆的課程來讓兒童重複練習適當的社會行為。 視覺想像劇本的範例 一、具有畫面的視覺想像劇本範例: 小明是一位害怕校車上噪音的幼稚園學生,在搭載他回家的校車上常會哭嚎失控,分析出他哭鬧的原因之後,用來協助他處理行為的視覺想像劇本如下:1.小明搭校車去上學(校車的照片)。 2.小明坐在校車上(小明坐在校車上的照片)。 3.小朋友大聲講話或開玩笑(小朋友玩鬧的照片)。 4.小明戴上耳機聽音樂(小明戴上耳機聽音樂的愉悅照片)。 5.小明下車並和媽媽抱抱(媽媽熱烈擁抱小明的照片)。 二、只有文字的視覺想像劇本範例: 小華是個沉迷於電視的大孩子,只要聽到要他關掉電視的要求就常會發脾氣,並摔東西抗議。在練習了放鬆的技巧之後,再配合他最喜歡的活動作為獎勵,發展出下面這則主題為「睡覺時間」的視覺想像劇本: 你正在看電視,媽媽說:「該上床睡覺了。」 你做個深呼吸,放鬆,然後說:「好的,我會去換睡衣。」 你覺得你很驕傲,因為自己這麼合作。 現在想像一下,在睡覺之前,媽媽正在說你最喜歡的故事給你聽。 _________________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1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44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1 ■我要看到才能懂(96年1月14日) 文�曾意清(特殊教育工作坊)   「他總是堅持度不夠,做事丟三落四。」   「他總是想做什麼就去做,衝動而缺乏思慮。」   「他總是不夠專心,常常在狀況之外。」   「他總是固執不知變通,無法接受新的改變。」   「他看起來像是聽懂了,為什麼行為表現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事實上,大部分的特殊孩子在學習上都具有特殊的感官需求,傳統式的教學形態往往是聽覺式的,教師採用反覆說明、口語提示和肢體協助等方式來協助孩子理解和執行工作。然而,對許多依賴視覺學習管道的孩子來說,由於其生而具有的學習困難,像是:短暫的聽覺記憶、直覺式的衝動行為、注意力的缺陷、訊息處理的困難,或是溝通能力不足等,採用一般的教導方式,仍不足以協助其發展學習或社交技能,所以需要額外的視覺支持和協助。 視覺式策略是一種普遍的生活習慣   視覺式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被應用著,請試著回想下列的情景,是否讓你覺得很熟悉? 1.在你的工作臺上是否有一份行事曆,好提醒你隨時記得重要工作? 2.在你的冰箱上是否曾貼著一張等待假日採買的購物清單? 3.你已經知道想吃什麼了,是否還是會指著餐廳菜單上的照片來向侍者點餐? 4.你在組裝新買的家電時,是否仍須一步步對照說明書來操作? 5.你是否曾經在牆上貼著標語,隨時激勵自己努力工作,或是提醒自己不要和上司頂嘴? 6.在面對困難的社交情境以前,你會不會先擬妥講稿或寫下說明的重點,以確保自己言之有物?   我們常用這些視覺策略來組織自己的生活,提醒我們與人溝通的技巧,以及自我管理。幸運的是,我們無須特別訓練就自然的採行這些有效策略,然而,對許多特殊兒童來說,聽覺式的學習已是困難重重,但又無法自行發展出適當的補救策略來協助自己,對他們而言,學習是否成了弱勢能力的不良循環? 什麼是視覺式指導策略?   視覺式指導策略是指一種利用視覺的工具,作為教學和環境的提示,來協助學生有效的接收、處理、分析和理解四周環境的訊息。本專欄將介紹的視覺式的教導策略不只是運用圖片、照片或文字來溝通,還包含了一系列特別針對特殊需求兒童,所發展出來的專業技巧,應用的範圍涵蓋了溝通、社交、自我管理、遊戲技能和認知課程,將逐次深入的介紹設計和應用的細節。 哪些孩子適用視覺式指導策略?   視覺式的溝通其實是完整溝通的一部分,對所有的學生來說,視覺式的指導方式提供了更完整的訊息和協助。而特別依賴視覺式學習的特殊兒童,則可能包括了:自閉症光譜障礙兒童、注意力缺陷的兒童、聽覺障礙的兒童、特殊學習障礙的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和具有訊息處理困難的發展遲緩兒童。 視覺式指導策略有哪些優點?   聽覺的訊息是無形而稍縱即逝的,依賴視覺學習的兒童往往對環境中潮來潮往的複雜訊息,無法即時掌握,他們對處理視覺訊息則比較擅長,因為這些訊息不會變動得太快。因此,視覺式的指導策略具有下列的優點: 1.提供學生可理解的、須注意的細節:視覺的畫面較容易同時呈現複雜的線索。 2.提供具體的提醒:可提示學生該做些什麼?該說些什麼? 3.減少對口語或他人協助的依賴,以增加學生的獨立性。 4.當學生需要時就可以得到提示,便於複習和反覆演練。 5.當學生熟練技巧之後,也容許逐漸減少提示的方式和數量。   將視覺式的指導策略應用在較特殊班級之中,不但可使所有的孩子受益,也能兼顧不同學習形態兒童的需求,這些孩子或許無法大聲說出:「我要看到才能懂啊!」教學者卻可以敏銳的為他們開啟另一扇有效的學習之窗。 _________________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2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55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2 ■沉默的協助者提示卡(96年1月28日) 文�曾意清(特殊教育工作坊)   「提示卡(Cue Cards)」是應用最普遍的一種視覺式指導策略,它可以包含一個或數個提示的訊息,用來提醒兒童該做些什麼事。提示卡就像是一位沉默的協助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它可以提供必要的訊息,而減少特殊孩子對於口語提示或協助者的依賴。   提示卡用來提示特殊孩子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在什麼地方做;而溝通卡則是用來協助孩子和他人溝通,因此兩者不大相同。不管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語言能力如何,或是否使用替代性的溝通系統,他們可能仍需要額外的提醒和支持,才能順暢的溝通或者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視覺提示不是非得一直跟隨著孩子不可,只要他練習得夠精熟了,就可以考慮慢慢的消褪提示的數量和形式。   筆者以前有一個學生,常須到福利社去訂購午餐的便當票,雖然他的學習能力不錯,平時溝通也算流暢,但是到了福利社卻常常不知該怎麼向陌生的阿姨說話,因此,不是一個人焦慮的走來走去,就是需要我陪著去一字字的提示他說。後來,我們幫他製作了一張「阿姨,我要買一個便當,謝謝」的提示卡讓他帶著去,他就可以看著提示卡完整的說出來了。多次練習之後,我把提示卡逐漸改成了「阿姨,我要……」再過一陣子,就算不帶提示卡去福利社,他也能順利的表達購物的意願呢! 製作符合孩子特殊需求的提示卡   提示卡的呈現方式可以是一張照片、圖片或文字卡,也可以兩者兼具。有時候,單是文字比較無法表達出複雜的社會訊息,就需要額外加上插圖來提高辨識度。例如:我們想要提示學生和同學打招呼的細節,光是給予「嗨,你好!」這樣的文字提示是不夠的,打招呼時可能還要揮揮手,所以在文字敘述之外加上一個孩子揮手的插圖,便可以同時呈現句型和姿式,讓特殊孩子可以同時注意溝通的細節(如附圖)。   每個特殊兒童的能力、偏好及其所處情境各不相同,製作提示卡時,最好能先個別化的評估孩子的認知和視覺區辨能力,以符合其特殊需求。不同的視覺提示可呈現不同的效果,但也須考量孩子認知能力的差異。一般而言,彩色照片和彩色圖片的辨識度較高,可以提供較多的資訊,但也容易讓孩子分心或者錯誤解讀。黑白的手繪圖片資訊較簡潔,讓孩子易於銜接到文字的閱讀。文字描述的提示較少,有時不易讓孩子一看就能反應,不過較容易類化到不同的情境來使用。 對於製作提示卡的建議   在拍攝照片或製作圖片時,考量下列的一些細節,可以使你事半功倍: 一、讓提示簡單、清楚而聚焦:儘量避免呈現整個畫面,以免孩子分心或誤判,把焦點擺在你要孩子注意的事件上面。例如:要提示孩子玩拼圖,不必拍攝出整個房間、桌子或孩子的動作,只要呈現一份拼圖的照片或圖片,再加上「玩拼圖」的文字就行了。 二、加上一些標示來突出重要的元素:可用奇異筆或修正液來標示重點。像是:提示扭轉水龍頭的方向,可畫上箭頭;提示不可以玩電燈開關,可以在開關圖片上畫個紅色的大叉叉;提示洗手時壓兩下洗手乳,可在洗手乳的圖案上面寫個「2」;提示旅遊照片上的地名,可把照片上的地名用紅筆圈出來。 三、考量提示卡的尺寸: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反應,以及提示的位置、使用方法來決定適當的尺寸,小的提示卡節省空間,大的提示卡易於辨認,多張提示卡也可以用鑰匙環串在一起便於攜帶。 四、先大概做個草稿,試用後再定案:有時候我們無法預測孩子的反應和理解力,因此,先試用再做出完整的成品,可節省不少重新製作的心力。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遍化,製作視覺提示越來越省力了,建議教師們多拍一些日常事物的照片,並分類存檔備用。此外,網路上或市面有許多精美的圖庫可添購,亦可嘗試簡單的影像處理技巧,來多方面蒐集適用的視覺材料。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3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51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3 ■用選擇板建構具體選項 幫助特殊生思考推演(96年2月12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人的一生會面臨數不盡的選擇,但是當我們知道可以有所選擇的時候,往往就比較可以充滿自信的克服難題。然而,許多特別依賴視覺學習的兒童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較無法在他們的腦海中立即建構出具體的選項,以協助他們快速做出選擇,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得茫然不知所從,有些孩子則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推演或思考。 有一次,我帶著幾個孩子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規則是領袖必須選擇一種動物來套入固定的句型,並帶著大家模仿動作。遊戲示範開始了,小朋友拍著手念出:「請你跟我這樣做,請你跟我這樣做。」然後我做出大象的動作並帶著大家念「大象,大象,我是大象。」當孩子們輪流出來當領袖時,許多孩子在面臨選擇動物的時候都停了下來,不知該說什麼、做什麼才好。於是,我拿出一些以前練習過動作的動物圖片,張貼在領袖可以看到的白板上,小朋友做選擇時瞄了一眼圖片,便可以快速表演出他們想要選擇的動物了。 選擇板(choice board)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孩子限制數目的選擇,讓他們在學習課業、社交應對或者參與遊戲時,可以針對開放式的問題情境,順利選擇應對之策。限制數目的選項可以讓孩子的反應迅速而聚焦,等孩子們練習熟練之後,選擇板就可以逐漸的撤除。此外,許多研究結果都支持,如果提供孩子限制數目的選擇,他們會出現較少的反抗或不滿的行為。舉例來說,如果你對小朋友說:「馬上去寫作業!」小朋友可能會排斥的叫著:「不要啦!」可是如果你是問他:「你想先寫數學作業還是國語作業?」他雖然只能從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但可能會覺得舒服一點,因為他畢竟擁有一些選擇的彈性。 選擇提示卡和其他視覺式支持策略類似,都可以用文字、圖片或照片來製作,不過它的呈現方式通常具有下列的特點: 1.可以把選擇提示卡貼在大白板、小型磁鐵板、魔鬼氈做成的板子上面,讓剛開始練習使用的孩子可以重複撕貼。 2.對於已經較為熟悉選項的孩子,則可以用海報、板書來隨性書寫,或是把卡片用鑰匙圈串成一串,別在孩子的腰間,讓他需要時便於搜尋。 3.展示選擇提示卡時應該是隨意放置或成環形排列的,盡量避免排列成線形(由上到下或者從左到右),也應該避免編上號碼或是將之繪成表格,以免使用者誤以為必須依照特定順序來選取。 選擇板可以廣泛應用到特殊孩子的各種學習層面,像是: 1.提供孩子在限制的時間內自由安排自己的作業順序,以提高完成工作的意願。 2.在孩子學習簡單遊戲時,提示他們可以做出的選項,以協助其順利參與同儕的遊戲。 3.提供孩子在遊戲現場,選擇玩具或遊戲器材的提示,增進其主動安排休閒活動的技能。 4.提供孩子在社交互動的情境中,他可以使用的句型、和對方可以交談的話題、舉止應對的細節,或者可以選擇用來處理挫折的方式。 5.在假扮性的遊戲中,提供孩子可以選擇的角色、情境、遊戲劇情…等提示。 6.針對未來即將發生的特殊事件,視覺性的提供適合的應對建議,讓他在真正面臨該事件時可以從容做出選擇。 人生的彈性和快樂來自於你可以有所選擇,對許多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選擇卻不能無中生有。選擇板提供孩子一個學習時的鷹架,協助他們把抽象思緒具體化,把散落的選項組織起來,然後以一種理解和自信的態度表現出來。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4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404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4 ■觸覺數學建立特殊生運算自信(96年3月5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觸覺數學可說數學的「入門系統」,就像是英文課程的26個字母一般,它可用來協助孩子建構出數學的基本概念。它也是一種多感官式的教學方法,因為它是專為三種不同學習型態(視覺、聽覺、觸覺/肌覺)的學習者而設計的,而其課程在美國的發展時間已經長達三十年了。 許多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未能成熟運用抽象思考之前,都需藉由較為具象的操作來作為橋樑,尤其是在學習數學概念和運算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會指導他們操作教具、比手指頭或畫圈圈等策略來協助運算。然而,這卻形成了特殊教育中的一個難題,因為我們發現要讓孩子從這些策略過渡到抽象的心算實在很不容易,特殊孩子進入數目較大的數學問題時,只怕比手指頭和畫圈圈已無法協助他們加快運算的速度,更別提在日常情境中應用了。 特殊教育班級為何要使用觸覺數學? 1.兒童們經由觸覺數學來建立起他們對於數學運算的自信,因為他們可經由看、說、聽和觸碰來學習。 2.觸覺式數學也藉由視覺策略和特殊教學理論,來協助兒童由具象的學習轉銜至抽象符號的學習。像是:加在數字上的視覺線索、選擇適合年齡的圖形、序列式的教學策略和逐步消褪提示等方式。 3.它可避免兒童因依賴手指或畫圈等技巧,而無法在實際情境學習遷移的運算方式,並可加速紙筆運算和心算的時間。 教導觸覺數學前的準備工作 1.將數字放大印在卡紙上,在限定的轉折點貼上代表數量的貼紙,6~9的數字則需在特定位置重疊兩張貼紙來表示(教具製作細節請參閱觸覺數學之官方網頁)。 2.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數字卡需放大至他們可以用手指畫數字線條,並觸碰點數貼紙的大小。 3.亦可將所有數字卡合在一起製作成大的海報來讓孩子密集的練習。 4.孩子較為熟悉之後,可製作成作業單來練習紙筆運算的能力。 教導觸覺數學的步驟簡介 一、介紹觸覺數學數字卡:可同時建立認數字、寫數字和具體的數量觀念。 1. 帶著孩子用手指頭一邊繪寫數字,一邊讀出數字來。 2. 帶著孩子依序點數數字卡上的貼紙數量,並同時大聲唱讀出數字序列。 3. 每張數字都熟悉點數的位置之後,讓孩子獨立寫數、點數和唱數。 4. 讓孩子拿鉛筆在作業單上,依序寫數、點數圖形和唱數。 5.把數字卡上的貼紙消褪掉,測試孩子是否可以不需提示而正確的點數出原來貼紙的位置和數量。 6.把作業單數字上的圖形消褪掉,測試孩子是否可以正確的點數出原來圖形的位置和數量。 7.把沒有視覺提示的數字卡移遠,教導孩子用手指隔空寫數、點數圖形和唱數。測試孩子是否可以正確的點數出原來圖形的位置和數量。 二、教導較大的兒童進階的加法和減法: 1.剛開始可在數字卡或作業單上呈現視覺提示,讓孩子把兩張數字卡上的貼紙合在一起算出正確答案。 2.把作業單數字上的圖形消褪掉,測試孩子是否可以正確的點數出兩個數字合起來的數量。 3.教導孩子不再用手指或鉛筆觸碰來點數,而是用眼睛來點數出正確的數量(此即傳統教學法的心算練習) 4.教導孩子用眼睛來點數,算出心算卡的答案,以加快運算的速度。 5. 減法的教學步驟類似,但減法是用倒數遞減的方式來運算。例如:6-3即先指著6,再減去3字上的點數位置,讀出6-5-4-3,等於3。 限於篇幅無法詳細將觸覺數學的教學系統完整的介紹,教師和家長可參閱觸覺數學的網頁連結:http://www.touchmath.com/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5

2007年06月22日
公開
66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5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96年3月25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是一種用來協助兒童理解日常生活作息,和預測作息活動變化的視覺式工具。許多傾向於視覺式思考的特殊孩子,常常會以眼前所見的畫面來預測事件,因此,如果身處於他們無法理解的情境之中,或是事件變動得太快,就可能會焦慮不安,也可能因誤判情境而拒絕變遷,頑固的堅持己見,或者引發不當的情緒反應。 生活中的作息變遷是無法讓我們隨意控制的,當這樣的孩子發生了理解上的困難,單用口頭說明或勉強說服,仍舊無法減輕他們的壓力,或是培養出適應改變的耐性。運用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可以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提供輔助,用孩子擅長的訊息溝通方式來澄清事件流動的序列,讓孩子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並協助孩子預測事情的前因後果,知道自己目前該做些什麼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事件之間有何關聯?自己該如何應對?以及要等待多久? 舉例來說,筆者從前班上有一個孩子很喜歡玩水,下課時間只要他獨自去上廁所,往往在洗手台玩得不亦樂乎,久久還不肯進教室。於是我將他下課時間的作息製作成四張圖片式的提示卡,依序排列為:上廁所、洗手、吃點心、玩玩具,並教導他依序進行活動。剛開始他只是被動的配合著,直到有一次因為玩水太久回教室時,發現他最期待的吃點心和玩玩具時間已經不夠了,老師把點心收起來之後,從此他上完廁所就迅速回教室,因為他終於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了。 根據特殊兒童能力發展上的個別差異,可以考慮用實物、照片、圖片或文字的方式來製作作息時間表,此外,針對孩子使用上的熟練度和便利性,也可採用不同的呈現形式。 一、卡片式:單張護貝過的提示卡,背面貼上魔鬼氈,依序排列在插袋板或魔鬼氈組成的時間表上。孩子可以依序拿取卡片,貼到規定的工作地點,待工作結束後收到時間表下方的完成盒中。(如附圖一)此類時間表適合剛開始練習的兒童使用,可以清楚的表現出開始(拿或撕下卡片)和完成(收卡片)的感覺。 二、資料夾式:用透明資料夾,或照片沖洗店附贈的小相簿來收納提示卡,方便孩子逐頁翻看,依序進行活動。此類時間表有著攜帶方便的特性,在不同的空間轉銜活動時可以隨身攜帶。為了讓孩子翻動方便和標示事件的序列,還可以在透明袋的側邊貼上數字或時間的標籤。 三、表格式:將時間表繪製成單張的表格,用勾選、貼貼紙、蓋章、劃記等方式,來標示一個活動的完成。此類時間表適用於對時間表較為熟悉的兒童,或者能力較佳的特殊孩子,可以讓他們練習自行檢核進度,學習自我管理。 四、行事曆式:用條列的方式來呈現一天或一週的重要事件,可以結合日曆或記事本,讓較為年長的孩子練習規劃自己的行程。 將時間表結合日曆的形式,可以讓孩子預測事情的例行性和非預期的改變。在教導兒童時間和日期的概念時,還可以用彩色便利貼來標示時間的概念,清楚呈現時間的流動性(如附圖二)。像是:今天、明天、昨天在日曆上的位置是每天不同的,便利貼提供了我們在操作示範上的彈性。此外,遇到例行性事件的變動,像是:彈性放假、補課、調課或更換活動日期時,也可以直接在日曆上畫箭頭表示日期調動的關聯性,或是畫×來表示事件的取消。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提供具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生活上的重要訊息,讓他們對於情境的變遷能預作準備,減少無法預測所帶來的焦慮和轉銜的困難,並能協助其養成完成工作的習慣,並進一步建立起更動行程的彈性概念。 _________________

視覺提示....增加小扁的秩序感

2007年06月21日
公開
48

小扁最近到中班有些亂,其中也有生病的原因,但有些是自身問題 我原先就請老師幫我拍好小扁日常作息 我想建立一些視覺提示....增加小扁在校的秩序感,很巧今天看到ㄧ篇文章蠻好 明天就可以跟老師拿照片 真是謝謝Tr. Emily和Tr. YOYO 今天先來做底板吧~~ 建立視覺提示系統 作者 彩虹媽 2007/05/10, Thursday 2004/01/28 作者:彩虹媽媽 我決定開始陸續並完整的介紹這套系統,因為這套教學系統對彩虹的幫助非常大,而且這套系統對任何孩子都有很大的助益。我覺得應該要好好的介紹這套系統的概念及方法給大家。 視覺提示系統,全名應該叫做“視覺提示圖卡系統”,這套系統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並預期下一步或是等一下要做什麼、會發生什麼;就好像給孩子一個提示一 樣,這樣可以減低孩子產生焦慮感的機會、增加學習的興趣、建立上下課的觀念,更可以培養孩子自我照料的能力。視覺提示系統可以幫助家長或是老師很容易的建 立孩子的生活常規、作息、或是課程計劃。 視覺提示系統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孩子獨立的能力及增加自信心。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在沒有大人的協助下,為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動或行程。 為了方便大家更容易了解什麼是視覺提示系統,我先用彩虹小時候用的“起床的流程表”來做說明。 我將彩虹每天早晨醒來,我會要他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列出,「上廁所、刷牙、洗臉、梳頭髮、換衣服。」 從視覺提示圖卡庫中,找到每一個項目的圖卡,然後用列表機印出來。 用魔鬼沾,將圖卡按照順序貼在視覺提示表上,然後將視覺提示表掛在臥室牆上醒目並且與彩虹眼睛等高的地方。在視覺提示表上再貼上一個沒有封口的信封。 教彩虹按照表上圖卡的提示一項一項的去做,先是“上廁所”。在彩虹上完廁所後,要彩虹把“上廁所”提示圖卡拿下來,放到下面的信封裡,表示這一個項目已經完成;然後彩虹要看下一張提示圖卡是“刷牙”,彩虹就知道「哦,要刷牙了。」 一項一項按照上述的格式操作,等全部做完,視覺提示表是空的,所有的提示圖卡都在下面的信封裡。晚上睡覺前我再把提示圖卡一張一張貼到提示表上。 剛開始彩虹看不懂提示圖卡畫的意思,我會用手指著圖卡“刷牙”,然後帶彩虹去刷牙。等彩虹刷完牙,我會帶著彩虹回到視覺提示表前,牽著彩虹的手並且告訴他 「把刷牙卡拿下來」。然後再用手指著圖卡“洗臉”,帶彩虹去洗臉。每一天早晨起來都帶著彩虹按表操作,後來,彩虹漸漸明白圖卡的意思,並且自己會用手指圖 卡“刷牙”,然後咚咚咚跑去刷牙。我發現我的生活開始變得輕鬆多了,我不需要每天早晨起來像作戰一樣,盯著彩虹帶著彩虹催著彩虹「快去上廁所」「趕快刷 牙」「你梳頭了沒?」彩虹變得很自動,自己會照表一項一項的去做,生活自理能力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我記得以前臥室、廁所、廚房、書桌前、客廳,到處都貼滿不同的視覺提示表,剛開始用圖卡做提示,後來加文字在圖卡上,之後使用文字卡做提示;到現在,我們仍然使用月曆提示表和課程提示表來幫助彩虹學習。 視覺提示系統也可以用來設計孩子的課程表,按照孩子的教育計劃做課程安排,例如每天要安排有畫畫、數學、唸書、復建等課程,孩子可以按照畫畫圖卡、數學圖 卡、唸書圖卡、、復建圖卡,一項一項的做完課程內容。當孩子將視覺提示表清空時,給孩子誇張性的鼓勵,孩子會很有成就感,如此便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同 時,因為每完成一項便把該圖卡拿下來,無形中便培養孩子上下課的觀念,知道做完這一項功課後,才可以把圖卡拿下來,才可以休息,這就是下課了的意思。可是 提示表還沒清空,表示等下還要回來做下一張提示圖卡的功課,這就是上課的意思。 視覺提示系統可以設計的很詳細,也可以在孩子習慣後將視覺提示表改成以大重點提示。例如訓練孩子上廁所,剛開始我們可以設計:「脫褲子、坐馬桶、站起來、 穿褲子、沖馬桶、開水龍頭、洗手、關水龍頭、擦乾手。」在孩子完全適應並且會照表操課後,我們可以慢慢將視覺提示改成:「脫褲子、馬桶、穿褲子、洗手。」 待孩子上廁所的自我照料能力建立起來後,就可以不需要這份提示表。孩子在上廁所時會根據因視覺提示流程養成的習慣,自己會上廁所。 視覺提示系統可以應用的非常廣泛,在孩子的教育照顧上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個人認為收穫最大的是彩虹的自我能力提升很多而且很快。視覺提示系統實行 成功與否,在於家長或是老師是否持續及堅持的實施,同時這套系統必須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能力及需要來做設計或調整。事實上,很多教學計劃的失敗,在於家長 或是老師不了解實行該計劃的重要性。我認為積極建立視覺提示系統並且認真實行,是非常重要而且需要立即進行。 我很樂意協助大家為孩子建立視覺提示系統,我想下一期我會再跟大家談談一些實際的視覺提示系統設計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