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iar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羽球拍選擇

2012年09月14日
公開
57

如果你現在正準備選擇一支新的球拍, 那你不妨聽聽這裏的建議, 因為對一個羽毛球愛好者而言, 一支球拍的拍形、重量、結構、材料、硬度與正確的穿弦顯然比它的顏色、包裝和價格更為重要。 一.拍形與甜區(sweet point) 拍形:就是拍頭的幾何外形。 現在一般有三種: a.傳統的卵形 b. 頭部為方形的ISO拍形 c. 弦面更大的加大ISO形 還有一種較少見是WILSON的產品為拍框上寬下小的“大榔頭”形, 這款拍形是從WILSON的網拍移植過來的很少見,性能較差。 甜區:就是球拍面的最佳擊球區。 當擊球點在甜區時能給你足夠的擊球威力、控球性、震動感很小, 你會覺得很舒適。甜區的大小對球員是很重要的, 它能使球員更容易打出高品質的球。而決定甜區大小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框形。 可以看出ISO的設計使球拍比傳統拍形的甜區要大, 準確的說是大出了32%, 而採用ISO-MF(附圖)設計的球拍的甜區又比普通ISO要大一些, 當然並不是拍頭越大就越好, 拍頭的加大會帶來扭力和重量方面的負面影響。 ISO頭形又細分為兩種, 一種拍頭變方的長度有8個線孔俗稱[大方頭]如YONEX Ti-5、VICTORLEADER等, 另一種有6個線孔俗稱[小方頭]其拍框要略大一些如YONEX Ti-6、Ti-8等, 他們的外觀不同,但使用性能沒有什麼差別。 方頭羽拍不太好看,但在用過之後發現在防守特別是接殺球時你將會明顯體會ISO拍頭的優勢。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使用ISO拍形的球員越來越多的原因, 應該說ISO拍形是羽拍的發展方向。 二.硬度、扭力和控球性的關係 硬度:擊球時球在球拍上的停留時間只有千分之四到六秒。 在擊球前的揮拍過程中和球拍擊到球時, 拍杆有一個彎曲和復原的過程, 在球拍尚未回到原位以前球已經飛離了拍面。 在球員力量相同的情況下, 拍杆越軟在擊球前的揮拍過程中越容易彎曲, 彎曲幅度也更大, 從而帶動拍頭以更大的角速度移動,產生更大的擊球力量。 拍杆越硬則擊球時能傳遞給球的力量就越少 , 但更能減低擊球震動的傳遞。 對於拍框而言, 拍框的硬度越大接觸球時就越不易發生變形和扭動, 越能把更多的力量傳給羽球,同時傳遞的震動也越少。 扭力:所謂扭力就是指,當球拍擊球時,球拍面產生扭轉的幅度大小。 扭力越小對球的控制性就越好。 硬度與控球性的關係: 1.方向的控制性:當球拍擊球時,球可根據擊球的方向或角度回擊。拍杆、拍框越硬對於方向的控制穩定性越高而且當球並非打在拍面的甜區時,越硬的球拍扭力越小。 2.深度的控制:這是指被回擊的球飛行的距離(落點)的控制。深度的控制和球員本身的力量有關,力量相同的清況下,拍杆越軟對深度的控制性就越好。 正規的羽拍都對拍杆的硬度有一定的說明, 如:VICTOR 會標有flex-18或17,18的拍杆更軟, 如沒有標注一般為17的。 YONEX對拍杆的標注一半在產品手冊上, 拍體上沒有標注, 其方式為5分制,分數越高拍杆越硬。 如果沒有標明, 你也可以從材料上有大概的估計, 高強度碳纖維(High ModulusGraphite)材料就比碳纖維(Graphite/Carbon)的硬度大。 在挑選羽拍時你也可以用手彎彎拍杆試試硬度, 同時注意拍杆的彎曲點,以越靠近拍柄越好。 還可以抓著拍柄和拍框頭反向轉動球拍(象擰毛巾一樣)試試球拍的扭力, 注意一定要用力才能體會。 三.重量、平衡點與長度 每一支球拍都應該標出了它的重量, 一般通用的標法為U、2U、3U。 也有的產家採用自己的標示如:勝利牌(VICTOR)的羽拍, 它的重量標為W1、W2等對應於2U、3U,不過最常見的還是前一種。 一般全碳羽拍的重量大多為2U(90-94克)或3U(85-89克), 而鋁框羽拍的重量一般在U(95-99克)以上, 不過現在也有少數全碳羽拍的重量低至80克左右如YONEXISO-SWING-POWER-500的SR以及SA型號就只有81克。 較重的球拍適用於力量好並偏重進攻的球員, 較輕的球拍更適用於偏重防守的球員。 如果你更多的是採用進攻的打法, 2U的重量是比較好的, 如果用3U的羽拍你會感覺擊球時羽拍有一些飄,殺球的力度不足。 同樣重量的球拍拿在手中的感覺會大相徑庭, 這就是因為球拍的平衡點不同的緣故。 如果球拍的平衡點更靠近拍頭,就叫[頭重]; 如果球拍的平衡點更靠近拍柄,就叫[頭輕]。 一般平衡點是從球拍底部向上量, 以釐米和英寸為單位計之。 根據力學原理,重量對揮拍的感覺成正比, 而平衡點對揮拍的感覺成平方正比, 頭重的球拍由於拍頭慣性更大, 打出的球更有力量但揮拍靈活性略差,更適用於進攻。 頭輕的球拍雖然較為靈活,但打出的球較少力量, 而且球拍傳遞的震動也會較大, 不適用於大力擊球的球員,更適用於防守控制型球員。 為了精確的控制平衡點, 一款優質的羽拍在成型後, 會在拍柄內加裝平衡配重, 把柄底部的塑膠底柄取下, 會看見木質拍柄下部 說拍柄的1/3長度為空心圓柱, 內鑲嵌有一塑膠制的棒裝物, 它的用途就是調整羽拍的的重心, 使同一型號的羽拍擁有相同的平衡點,這也是優質羽拍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的是以上關於重量和平衡點的描述都是針對一全新的, 沒有穿弦及附加柄皮或其他附加物的球拍作出的。 標準羽拍的長度為664毫米, 而加長羽拍的長度一般為674毫米。 加長的最主要部分為拍杆, 有一些型號的拍框也有些許加長。 加長羽拍的最大優點是提高了擊球點, 能擊出落地角度更大的殺球並加快了球的速度,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擊性擴大了接球的區域, 如果你喜歡殺球,加長型羽拍的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同時要注意加長的羽球拍會比普通的球拍更容易造成手腕和手臂的受傷可能性。

羽球拍購買注意事項

2012年09月14日
公開
48

目前羽球拍的廠牌繁多舉凡YY;VICTOR;WILSON;MMOA;FLEET等等,其中又 以YY及VICTOR為市佔率最高,所以本篇球拍的選用介紹就以YY的規格來做 說明,其他廠牌的選用大方向是不變的只差在規格的設定會有少許的誤差值。 購買球拍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就是價格的設定: 球拍是越貴等級越好,但買到1支貴的好球拍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所以選購 時先預設自己要買多少錢的球拍,請老闆拿出預設價位的球拍後再做後續的挑選。根據筆者的經驗,這樣的模式來採購通常可以在預算內買到適合自己的球拍。不過千萬記住1點就是若老闆拿出來的拍子沒有你合適的,多跑幾間比較看看,這樣才不會白花錢。 2.挑選平衡點(攻守拍區別): 通常到運動用品店買球拍,上面都會有標示平衡點的數據,通常是以mm,也就是毫米來表示!通常一支球拍的平衡點是從拍柄(握把)算起。 1把好的球拍通常平衡點都介於280∼290mmm之間。這個數據是經過廠商的測試為最佳擊球平衡點!這也就是攻擊拍跟防守拍的區別。平衡點數值越小,越接近防守拍,越大則是越接近攻擊拍! 球拍重量也關係著殺球(擊球)速度! 通常用U來表示球拍重量: U=100g 2U=90∼95g 3U=85∼89g→ 一般人購買的重量。 4U=80∼84g→ 女生腕力不夠的可以選這個等級的。 5U=80g↓ U值越大,重量越輕 G表示球拍握柄的尺寸,(用布尺繞握柄一圈測量圓周長,單位英吋)(1"=2.54cm) 1G=(#5) 3 5/8" 2G=(#4) 3 4/8" 3G=(#3) 3 3/8" 4G=(#2) 3 2/8" 5G=(#1) 3 1/8" G值越大,握柄越細 下圖為YY球值的規格貼紙範例 3.挑選材質: 目前最基本的球拍都要有碳纖維的,鋁合金現在已很少見了! 碳纖維也有分高碳鋼還有奈米碳纖維,目前最新球拍通常都是奈米球拍,加上鈦合金!目的是要減輕重量,並且增加球拍(中管)彈性,加強擊球重量(速度)!好一點的廠商會在球拍上附上球拍介紹,也就是球拍特點! 仔細閱讀的話可以看到球拍拍框設計。如拍框扁平設計,可以增加揮拍速度等。 另外還有1種訓練拍是鐵製的,通常都是選手用來做重量訓練用的,初學者在訓練的初期不建議使用,因為不良的握姿勢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4.挑選握把布: 握把布的種類很多,而使用也因人而異,所以只要自己握的習慣舒服就好了。只是針對毛巾布的使用者,有個地方要提醒的,如果是使用毛巾布的人可以直接就買整捆的比較划算,因為容易流手汗的人使用毛巾布次數達4∼6次就會發臭了,汰換率較高。 下圖是塑膠材質的握把布(以下圖片來源:YY官網) 下圖為毛巾材質握把布 另1種下層多加泡棉的塑膠握把布 5.挑選線跟磅數: 一般大部份都是使用YY的BG-65,筆者也是用這一規格的拍線因為”俗”又好用。而YY也是有其他規格的拍線,以後筆者在針對拍線的部份再做詳細介紹,在購買時也可請老闆建議。有些拍子本身拍子的線就已經穿好了所以不用在額外購買拍子,例如在COSTCO(好市多)的拍子本身就有附線了。若你買的是空拍的話記得還要買拍線,這2個是分開購買的。而挑好線後接下來就是選擇拉線的磅數了 磅數的話初學者建議18∼21磅之間!而程度中等的人可以選擇22∼25磅這個區塊,筆者的球拍磅數都落在23∼25磅。通常奈米球拍或是高碳鋼球拍都可以拉到28∼30磅左右!不過這是職業選手才會使用到的磅數,一般人不建議使用。因為磅數越高,所須的腕力強度也越大。所以當手腕的重量訓練等級不足者磅數的使用要量力而為,否則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 6.手感: 揮揮看,選出手感最好的球拍,選用時空拍基本上都會有1張品牌紙在框內,這時可以要求老闆把紙暫時拿到,這樣在揮的感覺會比較準確。至於拍子的樣式及拍線的顏色搭配就看個人喜好了! 以上6點是購買球拍要注意的大方向,其實依筆者的經驗有時候購買的當下試揮的感覺都不錯,可是實際在球場的感覺又會有所不同,所以會再有一段適應期這是很正常的,不要買回來打沒2下就說拍子的手感不好,這是不準的。 在這裡建議適應球拍最好試個2∼3個月,像筆者當初在適應YY NS-8000的球拍就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所以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後可以買到自已喜愛的球拍!

羽球拍介紹

2012年09月13日
公開
46

通常會問店員球拍好壞的人,大多是初學者或是只是打趣味性的家長。真正看的懂羽球比賽或是會打球的人,則是自己選購球拍居多,因此我針對你容易碰到的客人做說明: 1.材質:目前主流以碳纖維(Carbon)為主要材料;高價位的則以鈦金屬網(Titanium,Ti)強化結構強度;而廉價的球拍多以鋁合金製成。如果是一般家庭和小朋友打好玩的那種"休閒羽毛球",買鋁合金的就可以了。 2.重量:一般人以為球拍愈輕愈好,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以目前的科技,球拍空拍的重量多介於80~90g之間。買的時候還是要揮揮看順不順手才準。光看這項數值並不夠客觀。 3.長度:一般來說標準球拍長度約為665mm,加長型約為675mm,加長型較好進行長球揮擊和殺球,短拍則反應會較快。如果只是給小朋友公園裡玩好玩的,台灣有許多廠牌都有出小朋友專用的短拍,對於四肢仍在發育且未達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小朋友應該是較佳選擇。 4.中管硬度:目前尚未對中管的軟硬度做出國際標準。一般說來,中管愈軟,揮起來愈順手,但是殺球的力道會相對較弱;中管愈硬,需要較高的腕力,殺球力道會較強,但手腕較容易因殺球動作受傷。一般社團或民間球隊的玩家使用軟中管的羽球拍通常較易上手,但這並非絕對。當然,校隊級的也是有人愛用這類球拍。 5.平衡點:平衡點愈靠近拍尾,揮拍愈輕鬆,反應也較快,較適合雙打中的防守型球員;平衡點愈遠愈靠近拍頭,擊長球與殺球較好施力,但是反應會略慢些。適合單打和雙打主後場的球員。通常以285mm為標準,超過則偏攻擊型,不足則偏防守型。 6.最高承受磅數:這是指球拍所能承受最大穿線磅數,磅數愈高,就能承受愈高的穿線磅數。高磅數可以使球拍擁有較好的控球力,但是回球時會較辛苦,而且只要擊球角度稍有些微偏差,穿高磅數球拍線的球拍將較不容易順利回球難以控球。基本上,只有腕力強的人才有能力善用配有高磅數球線的羽球拍。休閒用球拍穿線磅數最高不須超過20磅,甚至使用廠商預先穿好的基本羽拍線即可。而社團型或初學者可從18~20lb開始嘗試。 7.平頭結構:這種結構在Yonex中稱為isometric系列,不過目前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設計。此種結構設計可以加大"甜球區"(球拍上可輕鬆回擊羽球的區域)。 8.muscle結構:一般球拍側面的穿線孔之間多為平面設計,muscle結構則是成雲狀突起。此種結構可以使所穿的羽拍線與拍框充分密合,可延長球線壽命,亦可提高控球力與球員的手感,並充分發揮球拍的材料性質。通常具備此結構的球拍價錢較高,且一般人與初學者難以感覺出兩者間的差異,因此多為中高階球員使用。 9.奈米科技nano:可以使球拍更為強韌,也較有彈性,但目前各選手的使用狀況回報,似乎是廣告成分高於實用成分... 10.幾U幾G是什麼意思?:U是指球拍重量,以Yonex的標準,常見的3U為85~89g 4U為80~84G。G是指握把尺寸,G4為周長86mm的握把、G5為83mm的握把。手小的人要選細一點的握把。

和孩子一起玩創意收納

2012年09月12日
公開
57

1.先幫孩子做好空間規劃 在收納上,通常孩子能做到的,就是把所有的東西放到箱子或盒子。然而,這樣的收納法,其實會有東西找不到、容易變亂及不易維持的問題。 所以,在要求孩子動手收之前,父母應該先做好空間規劃的工作。以衣櫃為例,家長可以依衣物種類在每個抽屜貼上褲子、上衣等名稱,方便孩子就定位。 2.物品分類不要太細 有些家長為了讓東西更好找,會將收納物的種類分得很細,像是玩具就準備了近十個箱子,細分成小汽車、火車、芭比娃娃、益智玩具等各種類別。然而對孩子而言,過多的分類不僅難懂、不易執行,也會覺得很麻煩,大大降低收納的意願。 建議在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先將物品分成二∼三類,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漸增加分類項目,小朋友會覺得較容易上手。 3.適當的嚴格及堅持 孩子不收東西,怎麼辦?關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千萬別幫他收! 4.幫書本穿上色彩 學齡前的孩子不識字,要讓他們把書本分類,很難。大一點的孩子雖然識字,但要求他們依類別做收納也不容易,所以分類的工作還是得由父母來做。書本分類最簡單的就是顏色區分法。 可以到文具店買不同色的貼紙,依類別將書籍貼上不同顏色的貼紙,例如繪本類書籍貼紅色、語言學習書貼藍色。小孩只要將同顏色貼紙的書放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 5.設立小小圖書館 覺得光是收納書本太無聊嗎?就在家設個圖書館吧!我小時候曾經跟姊姊把學校的圖書館制度搬回家,自己在家創了個小小圖書館。我們把所有的書分類、編號、蓋上印章,並依編碼放回架上,甚至設計了借閱登記本及借書證,非常的專業、有系統。對於孩子來說,設立圖書館就如同辦家家酒般,新鮮又好玩,而且從中還可以學到書籍的分類法,並做好圖書整理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6.善用書櫃每寸空間 書櫃的空間有限,若想要增加收納量,良好的規劃,更顯重要。首先,建議家長依閱讀頻率來決定書籍的擺放位置。基本上,小朋友經常閱讀的可放在下層,較少用的參考書籍則收在高處。 若有小本的口袋書,則可準備小盒子統一收納。因為這類書的尺寸小,若直接放在書架,常會被其他圖書給淹沒,很難找。另外,高度特別高的書,也讓人頭痛,其實收納時只要換個角度,採書背朝上的方式擺放,就OK了!不要以為收納只是整理的工作,如果多花點巧思、多用點心,更能讓它成為生活的樂趣、難忘的回憶。 7.以珍藏的心做收納 好的收納不只是把物品裝箱,更要妥善珍藏。 以衣服為例,在收納前除了要徹底洗淨、完全乾燥外,收藏期間的濕度控制、定期的清潔保養,這些細節都要留意。唯有完善的保存才能讓回憶更美。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樣做很麻煩,但想像一下,等到孩子有一天長大、為人父母時,看著寶貝穿上自己出生時的嬰兒服,或者阿媽親手織的毛衣,那種傳承的意義及感動,會讓人知道一切是值得的。 8.讓收納成為獨特的布置 大家常會問:如何花小錢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居家布置?其實,寶貝的照片、畫作甚至衣物等各種小東西,都是最棒且獨一無二的布置素材。家中的牆,不用掛名畫,孩子的照片就是最吸引人的佳作。建議大家在牆上貼照片時,可以依主題,不定期做更換。 像是孩子生日時,就可以把他每年的生日照全貼出來,讓大家一同回憶成長的歷程。另外,也可以設定像是鬼臉照特集、睡相大集合、旅遊專輯等不同主題,都會很新鮮有趣。 除了相片外,還有一招簡單卻非常吸引人的布置法,那就是「衣服裱框法」。 父母可以選一件最具紀念性的嬰兒服,裱框後展示於牆上。這樣的設計,保證誰都會忍不住多看兩眼,視覺效果非常好,而且極具個人特色。 9.自製回憶百寶箱 孩子的創意無限,讓他們自己動手做收納,絕對會有異想不到的表現。父母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約鞋盒大小的盒子,做為孩子的「回憶百寶箱」。 在這個箱子中,小朋友可以隨心所欲放進自己的寶貝,好好珍藏。回憶百寶箱的意義,不僅是讓孩子放東西,箱子裡的內容物,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1期 玩出大能力 購買 訂閱 等到有一天長大時,打開自己兒時的百寶箱,挖掘其中的寶藏,絕對有著滿滿的驚奇與樂趣。 有了方法、知道技巧,只要再加些創意,收納也可以很好玩。你會發現,學會收納,不僅為居家帶來舒適感,更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這樣的學習,將讓孩子一輩子受用。(本文作者陳映如為擅長收納的生活魔法家,著有《10分鐘懶人快速收納365》等書。)

死訊 孤獨 亮光… 人死前1秒14種感受

2012年08月20日
公開
54

人在「死」前 1 秒會有什麼感覺?香港大公網報導,據曾經有過瀕臨死亡的人表示,截至目前所知,人在死前 1 秒大約有 14 種感受。 1、聽到自己的死訊 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從未體驗過的舒服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聽到奇怪的聲音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被拉入黑暗的空間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自己看著自己的軀殼 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你的話別人聽不到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不停出入自己肉體 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裏,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接下頁) 8、感官從未如此靈敏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孤獨無助無法交流 在這之後,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10、周圍有他「人」陪伴 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1、最後的時刻出現亮光 在「瀕死體驗」最後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12、回望人生全程回顧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13、被「界限」阻隔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14、生命歸來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後,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強烈。隨後,你就真的「回來」了。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可怕。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身份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於在你一生裏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

為1歲寶貝準備的~愛心食譜

2012年07月30日
公開
45

1.烏龍麵糊粥 1)烏龍(乾)麵10克,倒入沸水裡煮軟。 2)清湯1/2杯與(1)同時倒入小鍋內搗爛。 3)將(2)再倒入鍋內煮開,起鍋。 2.馬鈴薯拌李子 1)馬鈴薯10克,去皮、煮透、壓碎。 2)李子10克,去皮、磨碎,與(1)拌勻。 3.南瓜粥 1)小鍋內倒入30克白粥。 2)南瓜10克洗淨,去皮。倒入(2)鍋內煮軟。 3)倒入?內搗成糊狀。若太稠,可加點清湯或開水調稀。 4.起司吐司粥 1)吐司4片,去邊,撕小塊,丟入鍋,加3大匙牛奶同煮。 2)煮到稠狀時,加一大匙壓碎的起司,拌勻,煮開。 5.紅蘿蔔吐司粥 1)紅蘿蔔去皮,磨碎。準備一大匙量。 2)吐司2片,去邊、撕小塊,與50毫升蔬菜湯南同煮。 3)倒入(1),攪拌,煮開。 6.牛奶粥 1)白粥30克與牛奶50亳升入鍋,邊煮邊搗爛。 2)倒入碗內,撒上黃豆粉點綴。 7.芋頭拌味噌 1)芋頭去皮,煮爛,磨碎。準備10克量。 2)味噌1/2大匙與(1)以文火攪拌成糊狀。 *芋頭亦可去皮,以保潔膜包好,放入微波爐煮爛。 8.香蕉玉米粥 1)玉米醬10克與熱牛奶100亳升入鍋。 2)香蕉20克切細,倒入(1)內同煮。 *水果種類可視個人喜好加入。 9.紅蘿蔔優格 優格5克,紅蘿蔔10克,去皮,切適口大小,煮到熟爛,磨碎,優格放在紅蘿蔔泥上 10.蕃茄吐司粥 1)吐司一片半,撕小塊。 2)番茄10克,過沸水,去薄膜,去籽切小丁。 3)清湯50亳升與(1)、(2)入鍋,煮到熟爛。 11.白菜糊 1)白菜嫩葉10克切細,取3大匙量,煮軟,磨碎。 2)再倒入鍋內,勾芡,煮成糊狀。 12.萵苣濃湯 1)奶油少許加熱,洋蔥切絲10克入鍋,文火炒軟。 2)清湯3大匙,萵苣切絲10克,吐司少許一起入鍋,煮15分鐘左右。 3)將(2)以果汁機打稀或搗爛再入鍋,撒少許鹽調味。 13.綠盧筍草苺湯 1)綠蘆筍5克(取尖端嫩部)煮到熟爛。 2)切小塊後磨碎。 3)草苺10克洗淨,壓碎。 4)(3)先倒入盤內,再倒入(2)。 14.南瓜糊湯 1)南瓜去皮,籽。準備10克量,切小丁。 2)將(1)與清湯3大匙用火煮到熟爛,壓碎,攪勻煮開。 15.菠菜粥 1)菠菜50克,鹽少許,煮到熟爛。 2)過冷水、去筋、瀝乾、磨碎。 3)白粥30克,與(2)拌勻煮開。倒入碗內,撒點黃豆粉。 *沒時間將蔬菜熬爛時,可先磨碎再煮。 16.綠蔬牛奶糊 1)青花菜10克,洗淨。 2)將(1)倒入沸鹽水內煮軟。加牛奶一大匙,磨碎。 3)再將(2)倒入鍋內,勾芡,煮成糊狀。 1.蘋果吐司糊 1)葡萄乾少許,用沸水燙過,切細。 2)吐司1/4片去邊,撕碎,丟入鍋內,加牛奶50亳升,再將(1)倒入,煮1-2分鐘成稠狀。 3)蘋果1/8個,去皮去核,磨碎,淋上少許檸檬汁。 4)將(2)倒入碗內,再淋上(3)。 2.納豆烏龍麵 1)烏龍麵煮到熟爛。準備60克量。 2)菠菜5克,煮熟、切細。 3)納豆10克,切細。 4)一起煮開。 3.綠蘆筍牛奶粥 1)綠蘆筍1根,去硬部,煮爛,切細。 2)白米飯小半碗以牛奶100毫升煮軟,再將(1)倒入煮開,最後加點奶油。 4.馬鈴薯甜點 1)馬鈴薯20克,去皮,切成小丁,洗淨。 2)綠豌豆(冷凍)少許,沸水燙過。 3)清湯2大匙,(1)料各加少許砂糖、鹽煮爛。再倒入(2)煮開。 5.吐司布丁 1)吐司2片半,切成1公分小丁。蛋3個攪散。 2)牛奶3杯、砂糖90克加熱。開時加入香草片。 3)將(2)徐徐倒入(1),攪勻。 4)模型內先塗點奶油,再抹麵粉。 5)將(1)的1/3倒入(4)內,再注入(3)的1/3重覆3次加完。蒸30分鐘。 6)鍋內倒水200毫升,砂糖30克加熱。開時倒入以2大匙水加1大匙玉米粉調成的芡粉攪拌、煮開。涼後加1大匙檸檬汁。 7)(5)以少許奇異果點綴,再淋上少許(6)。 6.檸檬地瓜塊 1)地瓜10克,洗淨、去皮,切厚圓片,過水、去澀。 2)(1)倒入鍋內,加適量水及檸檬片、砂糖、鹽各少許,煮約20分鐘。 3)取出,切適口大小,裝於盤內。 7.菜肉麵 1)細麵1/5把,以沸水煮軟,撈出、過水再切細。 2)雞胸肉10克,去筋切細,抹少許鹽、太白粉。 3)萵苣少許,切細。 4)清湯50毫升與(1)同煮,煮開時加(3)。再煮開時加(2),最後加點醬油調味。 8.肉醬烏龍麵 1)油少許加熱,絞豬肉100克,炒到肉變色時,倒入切碎的洋蔥1個量同炒。炒軟時,再倒入切碎的牛肝100克,最後才加入麵粉1大匙、番昔泥90克、番茄醬15克、清湯150毫升。先用大火煮開,以去澀味,再用小火煮30分鐘。 2)烏龍麵煮到熟爛。取10克量倒在盤內,再淋上2大匙的(1)醬。 17.萵苣番茄糊 1)萵苣10克剁碎。番茄10克,湯去皮,去籽。 2)清雞湯(寶寶專用)50毫升與(1)一同煮熟。磨碎。 3)再將(2)倒入鍋內,勾芡,煮成糊狀。 18.紅蘿蔔粥 1)白粥30克,搗爛。 2)紅蘿蔔5克,去皮、磨碎。 3)將(1)、(2)入鍋,攪拌煮開。 19.南瓜甜糊 1)南瓜10克去皮、磨碎、瀝乾。 2)將(1)與一大匙清湯入鍋,攪拌煮開。 20.包心菜湯 1)取嫩葉,洗淨、切碎。 2)文火煮15-20分鐘。 3)將(2)搗碎,加湯調稀。 21.紅蘿蔔蘋果泥 1)紅蘿蔔10克,去皮、磨碎。入鍋煮開。 2)蘋果10克,去皮、磨碎。倒入(1)內以文火煮開即可。 22.毛豆豆腐汁 1)毛豆煮熟取豆仁,準備5克。 2)豆腐10克,磨碎。 3)清湯20毫升,倒入(1),煮開時再加(2),以少許鹽調味。再煮開,勾芡調成糊狀。 23.小黃瓜優格 1)小黃瓜10克。洗淨、去皮、磨碎。 2)優格放在小黃瓜泥上。 24.菠菜牛奶泥 1)菠菜嫩葉10克,沸水燙軟。過冷水去澀搗爛。 2)(1)與二大匙牛奶入鍋,文火煮開,勾芡調成糊狀。 1.豌豆粥 先煮豌豆飯(大人4-6人份) 1)米3杯,洗淨。加適量水浸泡一個鐘頭。 2)豌豆300克,1月1/2小匙鹽,倒入(1)內煮炊。 3)從(2)裡盛起40克,與1/2杯清雞湯一起倒入鍋內煮爛。 2.蔬菜起司球 1)紅蘿蔔磨碎1又1/2大匙,荷蘭芹切碎1/2大匙備用。 2)打蛋,1/4個量與牛乳30毫升倒入盤內,再倒入麵包粉30克拌勻。再倒入(1)及1/2大匙起司粉拌勻。 3)油加熱到160度,以湯匙挖成球狀炸熟。 3.烏龍披薩 1)烏龍麵20克,倒入沸水內煮熟。 2)將(1)切小段,加4大匙牛奶,煮到水分快乾。 3)菠菜10克,倒入沸水燙熟。切小段,擰去水分。 4)將(1)、(2)與鮭魚(罐裝)20克拌勻,盛入抹好奶油的耐熱盤,再撒10克起司末,放入微波爐加熱到起司融化。 4.馬鈴薯派 1)馬鈴薯30克,去皮、過水、去澀味。磨碎瀝去多餘水分。 2)倒入(1),蛋打散、鮪魚罐各一大匙、麵粉1/2小匙、海苔少許拌勻。 3)油少許,加熱,倒入半量的(1),烘到膨脹,出現細孔,兩面均呈焦黃色即可。共可烘2片。 5.鮪魚沙拉麵 1)細麵條1/2把,折成4-6段,倒入沸水燙,過冷水。 2)四季豆10克,去筋,以沸鹽水燙熟,斜切細絲。 3)麵條瀝乾,加鮪魚(罐裝)15克拌勻。淋上蛋黃沙拉醬、番茄醬各1/2大匙。 *沙拉醬、番茄醬等均要少量使用,或兼用優格。 6.地瓜香蕉蘋果 1)地瓜20克,去皮、切小丁。過水、去澀。 2)蘋果10克,切成6瓣,去皮、去核,切小丁。 3)葡萄乾少許,以沸水川燙。 4)將(1)、(2)、(3)倒入鍋中,加砂糖1/2小匙、鹽少許、奶油1小匙。再加少許水,以中火燜煮約20分,直到水分快乾。 7.三色粥 1)蛋1/2個打散。清湯1/2小匙、砂糖、鹽少許。 2)熱鍋,以小火,邊倒入,邊以筷子拌炒。 3)絞瘦豬肉15克、砂糖、醬油各少許、清湯2大匙煮開,勾芡調成稠狀。 4)四季豆5克去筋煮熟,斜切細絲,清湯1大匙、砂糖、鹽各少許煮開,倒入四季豆絲再煮。煮到入味,(2)、(3)、(4)依序倒入碗內。 8.蝦仁煎餅 1)小蝦仁1/2大匙,剁碎。3公分長蔥切碎。 2)麵粉20克,牛乳1大匙,倒入(1)及少許的海苔及鹽拌勻。 3)油少許,加熱。以湯匙取(2)倒入鍋內煎。 4)小黃瓜1/8條,去皮,切4等分,以沸水燙過。 25.蛋黃泥 1)取水煮蛋黃1/3個量,以湯匙背壓碎。 2)加入一大匙清湯,拌勻,文火煮成稠狀。 26.蛋黃豆腐 1)豆腐10克,壓碎。倒入鍋內,加一大匙清湯煮開。 2)煮開後,再倒入1/3個碎蛋黃煮開。 27.番茄蛋黃泥 1)番茄燙去皮膜、去籽。取10克量、磨碎。 2)倒入鍋內,加一大匙清水煮開。倒入1/3個碎蛋黃,拌勻、煮開。 3)勾芡,煮成稠狀。 28.油菜蛋黃泥 1)油菜5克,沸鹽水燙軟,搗爛。 2)1/3個碎蛋黃倒入(1)內,再加一大匙清湯拌勻。 29.馬鈴薯蛋黃 1)馬鈴薯20克,去皮,切適口大小。 2)倒入沸鹽水裡煮到熟透。以湯匙背壓碎,加1/2大匙清湯調稠。 3)1/2個碎蛋黃倒入(2)內,拌勻。 30.蛋黃粥 1)白粥30克,倒入蛋黃,攪拌。 2)菠菜嫩葉少許,湯軟,切細,與(1)攪拌。 31.蛋黃泡芙 1)小泡芙4個,加水弄碎。 2)煮到軟透,加50毫升清湯。 3)煮開,以湯匙背壓爛。 4)蛋黃1/2個量,打散,倒入(3)內,拌勻,熄火。 9.綠色馬鈴薯泥 1)馬鈴薯10克,去皮,切適口大小,煮到熟透。撈起,乾炒至水分蒸發。 2)趁熱將(1)壓碎。 3)菠菜少許,洗淨,沸水燙、去澀、搗碎。 4)牛奶、奶油各少許倒入鍋內加熱,再倒入(2)拌勻,最後倒入(3),加少許鹽調味。 10.芝麻青花菜 1)青花菜10克,倒入沸鹽水裡煮軟,切成適口大小。 2)芝麻粉、沙拉醬各1/3小匙,拌勻,用少許溫牛奶調稀。 3)(2)倒入(1)內攪拌,倒入盤內,再撒上1/3個切碎的水煮蛋。 11.起司蔬菜 1)蕪菁10克、紅蘿蔔5克,分別去皮,倒入沸鹽水裡煮熟。切成小丁。 2)耐熱盤上抹一層奶油,倒入(1),澆上1/2小匙起司粉,再淋上少許奶油醬,放入微波爐裡烤7分鐘。 12.包心菜濃湯 1)包心菜10克,切成適口大小的細絲。 2)奶油少許加熱,倒入(1)炒軟。加入5克大匙雞湯與5克鮪魚(罐裝),同煮5分鐘。 3)蛋1/2個打散,加1/3小匙起司粉調勻。再倒入(2)內。 13.油菜泡芙 1)小泡芙6個,浸入水裡泡軟,瀝乾。 2)煮開。蛋1/2個打散,倒入,蓋上鍋蓋,以小火煮。 14.蘿蔔小魚乾 1)蘿蔔15克,切成適口小長條。 2)裙帶菜(燙熟)3克,泡水以去鹽味。 3)沙丁魚乾(沒漂白的)一小匙,以沸水燙過。 4)將(1)、(2)及清湯100毫升各倒入鍋內,煮到熟透,再加(3)煮一會。 15.白芝麻拌菠菜 1)豆腐一塊,沸水煮過,壓碎瀝乾。 2)菠菜15克,以沸鹽水煮軟去澀,切成1公分小長丁,拌少許醬油瀝乾。 3)將(1)倒入?內,加少許白芝麻、鹽及2/3小匙砂糖一起搗爛。再與(2)拌勻。 16.什錦南瓜麵 1)雞胸肉10克,去皮去脂肪。切小塊,抹少許太白粉。紅蘿蔔5克切小丁。南瓜15克,去皮去籽切小丁。洋蔥5克、油菜少許,分別切碎。 2)乾的寬麵條10克,沸水煮熟爛切細。 3)清湯100毫升煮開,倒入雞肉、紅蘿蔔、洋蔥,煮約5分鐘後加入南瓜一起煮。 4)倒點味噌再煮開,最後加油菜。淋在(2)上。 .什錦麵 1)蛋1/2個打散。砂糖、鹽、清湯各少許拌勻。少許熱油炒蛋。 2)雞胸肉1/2塊去筋抹鹽。加少量水,蓋上鍋蓋,以小火燜煮到熟爛。 3)紅蘿蔔10克去皮切細絲。加入清湯、砂糖、鹽、醬油,煮熟。菠菜少許燙熟過冷水切碎。 4)海苔少許磨碎。清湯50毫升,醬油一大匙,砂糖1/3小匙煮成調味汁。 5)細麵條1/3把,折成3段煮軟瀝乾。 6)將(5)倒入碗內。再倒入各材料,淋調味汁。 10.清煮山芋 1)山芋25克,洗淨。去皮,切1公分長,過水。 2)清湯2大匙,蓋上鍋蓋,煮約10分鐘。加少許鹽調味,再煮10分鐘。 3)(2)切適口大小,撒少許柴魚末。 11.芝麻香芋頭 1)芋頭20克,去皮。倒入沸鹽水煮熟。過水,洗去黏性(連皮一起蒸熟亦可)。 2)白芝麻少許,搗碎。加醬油、砂糖各少許,拌勻。再加清湯少許調成濃稠狀。 3)把(1)倒入盤內,再淋上(2)。 12.肉丸烏龍麵 1)烏龍麵20克(乾的),切成3段,倒入沸水煮軟。 2)絞瘦豬肉20克,加醬油、水1小匙,1/2小匙太白粉拌勻。 3)菠菜10克燙熟過水。紅蘿蔔5克切碎。 4)清湯適量煮開。以湯匙挖(2)成小球狀倒入,待肉丸浮起,再加烏龍麵、紅蘿蔔同煮。加少許醬油、鹽調味,最後倒入菠菜,再煮開即可。 *絞肉裡若尚有肉粒,可先用刀拍打,使肉鬆軟。 13.菜肉粥餅 1)萵苣10克,切1公分大小。 2)蛋1個打散,與米1對5煮成的白粥40克拌勻。 3)熱少許奶油,倒入(1)炒。再加鮪魚(罐裝)10克同炒。 4)把(2)倒入(3)內,拌勻,攤平,兩面均燒到略乾焦。 14.蔬菜貝形義大利麵 1)紅蘿蔔少許,去皮、切碎。洋蔥、包心菜各10克,新鮮香菇少許,均切碎。四季豆少許,去筋,燙熟,切碎。 2)奶油少許,加熱,除四季豆外全部倒入鍋內炒軟。加清湯1/2杯及貝形義大利麵20克,煮20分鐘。最後撒上四季豆。 15.馬鈴薯丸湯 1)馬鈴薯30克磨碎、瀝乾與太白粉一大匙及鹽少許拌勻。 2)油菜5克,切1公分長條。紅蘿蔔少許,切碎。 3)煮軟,將(1)搓成小湯圓狀,並放油菜入鍋煮開,最後加味噌調色。 16.紅蘿蔔三明治 1)紅蘿蔔20克,去皮、磨碎(中間顏色較淡的心不要磨在一起)。 2)(1)內倒入蛋黃沙拉醬、檸檬汁及鹽,拌勻。 3)吐司1片,去邊切半,塗上奶油,再塗上(2),2片合起切成3等分。 17.紅蘿蔔燴豌豆 1)紅蘿蔔20克,去皮、切丁。 2)豌豆(冷凍)10克,以沸水燙熟。 3)牛乳100毫升,蓋上鍋蓋煮用,加入(2)再煮開。加少許奶油。勾芡,煮到呈糊狀即熄火。 18.綠蘆筍煮雞肉 1)綠蘆筍1根,去硬部,以沸鹽水燙熟,切小段。 2)雞肉20克,切小丁,抹少許鹽,再抹少許太白粉。 3)清湯50毫升,煮開。倒入(2)再煮開,再倒入(1)煮開,勾芡,調成稠狀。 19.花椰菜湯 1)花椰菜15克,分小朵、洗淨。 2)以50毫升的牛乳煮軟。 20.清水涼菜 1)蘿蔔、紅蘿蔔各10克,去皮、切5公分細長條。豇豆10克,去筋。 2)將(1)倒入沸鹽水裡煮熟。豇豆也切5公分長段。 3)檸檬汁1對醬油2拌勻,淋在(2)上。 21.蟹肉萵苣 1)萵苣洗淨,撕碎。 2)熱油,炒萵苣。 3)煮軟時,倒入蟹肉,加少許鹽調味。 4)倒入蟹肉罐內的湯汁,勾芡,煮開,熄火。 22.油菜燒鮪魚 1)油菜20克,切適口大小。 2)熱少許奶油,倒入(1)炒軟。 3)倒入鮪魚(罐裝)2大匙、起司條5克,炒到起司化開即可。油菜若太老,可先燙熟再炒。

成功瘦身不復胖的關鍵

2012年07月11日
公開
48

瘦身後容易復胖的原因主要是女性減重時,往往追求速效,只想花費最短時間,採取不正確的瘦身方式,例如高蛋白減肥法、低熱量減肥法,花了許多心力克制自己,卻因為方法不正確,而讓體重忽上忽下,到頭來得耗費更多心力克制食慾,花越久時間才能降低體重,還不見得能成功。 關鍵1:延長低脂飲食執行時間 不復胖的飲食計劃建議從低油低鹽食物開始,均衡攝取低熱量,將一天總熱量控制在至少1200卡,或是將體重乘以25,計算出一天所需熱量,最重要的觀念是設定瘦身的時間不能短,不能要求速效瘦身,否則很容易復胖。時間設定建議以一個月瘦2公斤為目標,低油脂飲食計劃需進行三個月,瘦身成功後不能貿然回復正常飲食,需進入維持期,飲食計劃至少要延長三個月,最理想的時間則是半年。 每天要攝取比以往多兩倍體積的蔬菜,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使排便順暢,瘦身後才能亮麗依舊。 關鍵2:保持運動量,不減肌肉 運動是身體燃燒脂肪最主要的來源,如果只透過節食而不運動,妳最先瘦的是肌肉而非脂肪,因為脂肪的壽命很長,當攝取的熱量不足時,身體會先燃燒多餘的肌肉,最後才輪到脂肪,殘酷的事實是復胖後最先回來的是肥肉,而且一旦肌肉量下降,身體基礎代謝率就會降低,便無法讓身體好好地燃燒脂肪。想不復胖應該減掉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體脂肪偏高的人多半因為攝取高油脂食物,加上活動量低,建議執行低油脂飲食之外,澱粉類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食物,三餐中選擇一餐食用一碗五穀雜糧飯,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減少身體獲得趕快將多餘脂肪儲存下來的訊息,可以避免減掉肌肉量。 藉由運動增加熱量消耗,首先運動的時間必須足夠,因為運動二十分鐘起脂肪才會開始分解,有些人選擇快跑,但時間不夠長,對瘦身效果幫助不大,是很可惜的,建議先快走十分鐘暖身,再跑三十分鐘,一週至少三次。

倉央嘉措之情詩

2011年11月25日
公開
51

我修習的喇嘛的臉面,   不能在心中顯現,   我沒修的情人的容顏,   卻在心中明朗地映見!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        去年種的青苗   今年已成秸束   少年忽然衰老   身比南弓還彎              幼年結識的心上人兒   她的福幡插在柳樹旁   看守柳樹的阿哥   請別拿石頭打它          想她想的放不下   如果這樣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會成個佛啦              問問傾心愛慕的人兒:   願否作親密的伴侶?   答道:除非死別,   活著永不分離!              上消下凍的地面   不是跑馬的地方   結識不久的情人 (一)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這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輪迴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二)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 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三)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http://www.wretch.cc/blog/Play168Play/15511613

選隨身數位相機

2011年04月06日
公開
50

鏡頭 鏡頭是另外一個常被誤解的數字,因為「幾倍變焦」和這顆鏡頭本身的解像力無關 我們通常來說都會把相機能拍下的視野大小換算成所謂的「35mm 等距焦段」做為通用的比較標準。在這種標準之下,DSLR 以 50mm 為「標準鏡頭」,小型攜帶相機以 35mm 為標準鏡頭。在這之上的焦段是望遠鏡頭的範圍,這以下則是廣角鏡頭。一台可以從 35mm 的焦段伸長到 105mm 的可變焦相機,就稱為「三倍變焦」(105/35 = 3) -- 前面小的數字就是我們說的「廣角端」,大的是「望遠端」。 買相機的時候應該在意望遠端還是廣角端,在於你的需求。經常拍景,拍室內,拍團體照的人,可能應該要在意一下廣角端,經常拍人、拍演場會、拍體育活動的朋友,則應該注重望遠端。但實際上這兩者的重要性還是有一點點的分別 -- 當你的相機鏡頭不夠廣角的時候,你只能靠後退來將所有的東西裝進鏡頭裡,後面就是懸崖的話你就只有認命了。但如果鏡頭不夠望遠的時候,你卻可以用上面在畫素那裡提到的裁圖法補救一下。所以一般來說我會推薦相機的廣角端買廣一點的(28mm,或甚至 24mm),望遠端則相對來說還好。如果你想買的相機是超望遠的數位相機(俗稱的炮筒),那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望遠端太長會放大手震 -- 我覺得現在市面上的 20x 以上的數位相機伸到底時,都一定要三腳架才能用,請務必將這點納入考量之中。 畫素 畫素是最常被濫用的一個數據,濫用到幾乎直接代表了一台數位相機的好壞。但實際上,就算我們不管現代數位相機解析度已經和畫素數脫勾了的這個事實(解析度的主要限制因素已經變成鏡頭),小薑這裡想說的是,平常各位使用數位相機的方式,真的有將這些畫素的效益發揮出來嗎?想一想自已最常在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看照片:如果是用相機自帶的螢幕的話,那考慮畫素的問題幾乎沒有意義 -- 一般數位相機的螢幕畫素鮮少有超過 230K 的,也就是 0.2MP;即使是好一點的數位單眼,最高 920K 也就到頂了,這也還不到 1MP。所以你應該要考慮的是找一台相片瀏覽介面比較好的相機 -- 例如可以一次看 36 張縮圖,或者有多種相片排序方式 -- 再投資點錢買一張大一點的記憶卡,而不是去著重於相機本身的畫素。 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用電腦螢幕看照片的朋友,畢竟就算是 FullHD 的螢幕換算過來也只相當於 2MP 多一點,離現代數位相機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只是如果你常常 Zoom in 到某個地方看細節,或是你常常有開影象編輯軟體做後製的話,那多一點的畫素是能提供額外的操作空間。只是以現代小型數位相機來說,放大到 100% 時比較大的機會只能看到鏡頭的解像力有多麼低,以及雜訊抑制是用多兇而已。會將照片印出來的朋友對畫素的需求會相對高不少,只是現在數位相機絕大部份都遠遠的在安全標準之上。當年小薑買一台8百萬畫素相機的時候,廣告就說可以印 8"x 10" 的照片,一般我們比較常印的 3x5 或 4x6,大約5百萬畫素就差不多夠了。 不過畫素高確實是有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它可以用裁圖的方式,來模擬高倍率的望遠端鏡頭。許多相機會內建這樣的功能(3MP 的時候有額外的數位變焦之類的),但這麼做的同時,前面說的鏡頭解像力和雜訊問題就會變得比較明顯。 最後是鏡頭的光圈,就是規格上說的「f2.8」、「f3.5」之類的數字。這個數字愈小,表示光圈愈大-- 大光圈的鏡頭進光量大,在昏暗的環境下可以拍出比較不手震的照片,但是反之景深會比較淺。到了小型數位相機上,因為鏡頭的種種限制讓景深上的差異變得很小,所以單純是光圈愈大進光量愈大的分別。原則上最大光圈愈大的相機是愈推薦的。 ISO ISO 是另外一個看似很有用,但其實實際意義不大的一個數字,因為它的數字大小和畫質是無關的。數位相機中的 ISO 值(感光度)增加,是利用暴力增幅訊號的方式,本來假設在 ISO 100 的時候進來的光量是 10,那 ISO 200 就直接乘二,當作是 20。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雜訊也會跟著被乘二,因此說「高 ISO 雜訊會增加」就是這樣。數位相機會使用各種方式來抑制雜訊,通常是破壞性的方式,也就是說在抑制雜訊的過程中,畫面上的細節會無可挽回地喪失。因為各家廠商抑制雜訊的技術和在細節�雜訊間取得的平衡不同,所以相同的 ISO 值下,每台相機出來的畫質也都不一樣。同時,最大 ISO 值也因此變得沒有什麼意義 -- 如果一台最大 ISO 6400 的相機實際上 ISO 800 以上的相片都不能看,和另一台最大 ISO 1600 的相機全部 ISO 範圍都可以使用,那 ISO 1600 的那台反而在 ISO 表現上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