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英

歡迎來小馨的家

歡迎來小馨的家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51本英文故事書

2009年01月22日
公開
23

51本英文故事書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1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2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3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4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5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6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7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8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09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0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1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2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3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4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5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6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7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8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19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0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1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2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3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4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5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6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7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8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29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0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1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2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3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4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5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6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7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1038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2.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3.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4.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5.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6.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7.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8.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19.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20.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21.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22.swf http://www.sayhi.co.kr/sayhi/swf/story_book/STBU20023.swf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9年01月16日
公開
9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 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 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爸爸對女兒性格影響更關鍵

2009年01月16日
公開
7

“女兒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女兒大了自然就會和爸爸疏遠”,這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描述女兒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話。但是,心理學家卻指出,儘管母親在生活層面上更多地影響了女兒,父親卻會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什麼爸爸會對女兒有那麼深刻的影響?爸爸又在哪些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女兒?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第一,父親奠定了女兒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位男性,她對男性的最初印象都源于她的父親,不管這最初的印象是好是壞。如果父親給予女兒的是積極的影響,女兒會感受到爸爸的責任、堅強,這樣爸爸既可以成為女兒的榜樣,也可以幫助女兒明白她作為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家庭位置。 第二,父親的肯定更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信。 父親給予女兒的認可和贊同不同于母親所給予的。母親與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較多,正因為如此,父親對事物的評論和反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的表達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並且次數很少。他的積極介入有助於抑制女兒對母親的過度依賴。父親對女兒及其能力的信任會逐漸給她自立的信心。特別是在女兒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更是如此。因此,作為父親,千萬不要吝惜在別人面前驕傲地介紹:“瞧,這就是我的女兒!” 第三,和媽媽的愛相比,爸爸的愛對女兒具有不同的價值。 一般來說,媽媽表達愛的機會更多,媽媽更多給予孩子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爸爸只有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才把愛作為一種獎勵給孩子。女兒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的這種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善於表達深沉父愛的爸爸,那真是她最大的福氣。 第四,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更重要。 女性氣質對一個女人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人一生中不斷塑造的,但她早期與父親的交往卻會促進或阻礙這種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比如當女兒注視爸爸的時候,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被爸爸讚賞,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對她如何反應的影響。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帶給女兒兩個影響其生活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爸爸對女兒的性格和一生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成為女兒的好爸爸呢? 1、父親應時常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是再忙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在女兒身邊。父親更容易給女兒帶來安全感,這在她們的成長中是非常必需的。女兒如果從小缺乏這種安全感,在她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去尋找“父親”,這會導致心理障礙。 其實,爸爸可以和女兒一起從事很多“工作”,一位近40歲的女兒很懷念地描述了她和父親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常想出一些好的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比如集郵、集幣之類的,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更是創造我們父女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2、父親應該關注女兒的異性交往,給女兒以正確的指導,這一點是媽媽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 在女兒到了開始異性交往的階段,爸爸一定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起積極主動的作用。很多父親覺得自己作為異性,不方便對女兒談這樣的話題,其實爸爸從異性的角度給女兒的建議以及如何處理異性交往中面對的問題對女兒更有指導意義,這和媽媽從同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 3、爸爸需要尋找一些“情感辭彙”,這樣,他與女兒的溝通就可以由事實層面上升到情感層面。 中國的爸爸通常不說或是很少說一些充滿情感的辭彙。但是在美國,父親向女兒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卻是很常有的事情。中國爸爸在這一點上要向美國爸爸學習。當然,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爸爸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和女兒溝通的方式。 對於“女兒大了,慢慢就會和爸爸疏遠”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並不同意。父親也許會在身體接觸上有意識地與女兒拉開距離,但是,請注意,爸爸永遠不應該在情感上與女兒拉開距離。他永遠要讓女兒感到他的認可和接受。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2009年01月15日
公開
38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 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 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 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 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 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50件事爸爸一定要與孩子做的事

2009年01月14日
公開
36

來源:39健康網 劉墉曾說過,許多爸爸在孩子的圖畫裡,沒有手。因為爸爸們工作太忙,很少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他們想不起和爸爸一起做過的事。 如果你正好也是一位很忙的爸爸,抽些時間,和孩子做這些事,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並不比媽媽少。 1、天氣好的時候,一起去放風箏,能和孩子動手做風箏那就更棒了。 2、準備彩色筆,和孩子一起畫畫,畫你們的夢想中的家是什麼樣的。 3、下雨天,穿上雨鞋,帶孩子玩踩水花的遊戲。 4、一起看精彩的動畫片,選每天一集的那種,並告訴他,你想當裡面的哪一個人物。 5、雨後的夏天,到樓下花園裡找蝸牛,看它們怎麼背著小房子走路。 6、春天,帶上小撈網,到公園的小湖撈蝌蚪,看它們如何變成小青蛙。 7、用橡皮泥做手工,捏小兔子、小魚,所有你們喜歡的小動物。 8、參與他和小夥伴的遊戲,必要的時候,還要扮演別的小朋友的大朋友。 9、選一本有趣的兒童故事書,有計劃地朗讀給他聽。 10、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 11、帶孩子去公司瞭解你工作的環境,讓他知道,爸爸除了玩電腦,還能做很多別的事。 12、和孩子玩拼圖遊戲,把你們的合影製成拼圖來玩,更有意思。 13、和孩子動手做冰淇淋,加入你們喜歡的原料,是獨一無二的冰淇淋。 14、一起去游泳,做孩子最安心的保護神。 15、和孩子去買衣服,如果是兒子,就買父子裝,如果是女兒,就給她買最漂亮的那一件。 16、去親子主題餐廳吃飯時,和他一起戴卡通面具。 17、他從幼兒園回家時,給他擁抱歡迎,你不管回家多晚,也要給他一個晚安吻。 18、記住孩子玩伴的名字。和他的玩伴打招呼。 19、偶爾和他搶玩具玩,這會讓他知道爸爸除了爸爸還是個大孩子,你們能做好朋友。 20、孩子在唱歌時,你也能接得上,和他一起唱。 21、如果實在太忙,也要抽空打電話和他說幾句話。 22、出差回來,要帶禮物給他,一個小發卡、一塊橡皮泥,都行。 23、當孩子拿作品給你看時,就算是塗鴉,你也必須花時間和他起欣賞。 24、用手機拍下你們的合影,做手機牆紙。如果想炫耀,可群發給你的朋友。 25、和他約定屬於你們倆的暗號,有時為了躲開媽媽一起偷吃糖果時能用上。 26、教孩子玩你小時候的遊戲。 27、去公園,坐過山車,告訴孩子,有你在,什麼都不用怕。 28、偶爾孩子不肯睡午覺時,乾脆陪他玩到累,這樣孩子覺得你和他是一條戰線的夥伴。 29、冬天的時候,用大衣抱住他,只露出小臉蛋,一起出門去閒逛。 30、你不順心時,也向他訴訴苦,孩子的安慰,勝似良藥,他也會明白,大人也有煩惱。 31、和孩子一起帶小狗散步。沒有小狗,帶個玩具小狗也行。 32、媽媽生日時,和孩子一起準備禮物。 33、和孩子聊聊他的理想,很多年後,再將它告訴孩子。 34、過年時,做賀年卡給家人,孩子畫圖,你來寫祝福。 35、和孩子玩扔小球,早晨帶他慢跑。 36、去幼兒園接他時,不急著回家,和他一路玩著回去。 37、至少要和孩子學會下一種棋,圍棋、象棋、軍棋、飛行棋都行。 38、一起去爬山,孩子走累了,牽他的手,背一段也沒關係。 39、在孩子生病打吊瓶的時候,給他帶有趣的玩具,溫柔地跟他聊天說話。 40、每年和孩子長途旅行一次,去之前,和他一起決定要去的地方。 41、下雪時,和他去堆雪人。 42、帶他回你的老家,請爺爺奶奶講你小時候的故事給他聽。 43、去海邊,和他玩沙,玩海水。 44、去兒童科技館,瞭解科學的世界。 45、帶他到公園草地曬曬太陽,讓他躺在你的肚子上享受日光浴。 46、保留他在幼兒園的第一次作業。 47、把他放到肩上,讓他騎著馬一樣逛遊樂場。 48、如果是女孩,給她梳一次小辮子。如果是男孩,和他一起上理髮店。 49、遇到他害怕的事時,緊緊地握住他的小手。 50、當孩子不愛吃水果時,和他玩水果拼盤遊戲,拼出可愛的圖案,然後一起吃掉。

父母沉著應對尷尬的出現

2009年01月14日
公開
36

來源:家庭報 3歲至6歲是孩子第一個性心理高峰。他們開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是做出讓成人難堪的舉動。對此,父母該如何平靜面對,並找到恰當的應對之道呢?   尷尬1:想摸著媽媽乳房睡覺   情景:2歲的文文一直喜歡和媽媽一起睡覺,媽媽不在,他就不肯上床。睡覺時還非得摸著媽媽的乳房入睡。眼看文文越來越大,媽媽有些擔心,這樣下去怎麼辦呢?   正確應對:4歲以下的孩子,通常對母親的身體,特別是乳房部位感到好奇,這時媽媽要很坦然地告訴孩子這是乳房,是媽媽給寶寶剛出生時準備食物的地方。   不用過於擔心。一般情況下,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種親暱行為會自然減少的。   尷尬2:要與異性成人同洗澡   情景:媽媽要給蔥蔥洗澡,可蔥蔥哭著鬧著,就是死活不肯。後來搞清他不洗澡的原因,是要媽媽和他一同洗澡。可媽媽覺得和已經3歲的孩子一起洗澡,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正確應對:其實,孩子從2歲開始,就逐漸對成人的身體產生興趣,他們想瞭解大人與自己究竟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這是兒童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父母應大大方方地滿足他的要求。一般經過兩個月的滿足體驗,他也就不會再感興趣了。   不過從孩子4歲開始,就應該減少這種機會。當孩子6歲時,可以嘗試讓他自己獨立洗澡。   尷尬3:看到動物交配很好奇   情景:一天,媽媽帶4歲的其其去動物園,恰巧看見兩隻猩猩在交配,其其看得津津有味,連媽媽帶他去玩碰碰車也不願意。此時其其媽媽不知所措,生怕孩子看到這一幕後會提出一些難堪的問題,該怎麼回答呢?   正確應對:此時不要將他帶走,不過可以避開人群回答他提出的有關問題。對於2歲的孩子,父母可以平靜地告訴他「這是動物在玩遊戲」就可以了。一般3歲以後的孩子會提各種更複雜的問題,那就跟他講:「他們覺得那樣好玩,就像你喜歡和丁丁玩警察抓壞人的遊戲一樣!   對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他提出的具體問題,簡單地告訴他,動物這是為了生寶寶而進行的交配。   尷尬4:性事時孩子突然闖入   情景:那天,安頓好天天睡覺後,爸爸媽媽毫無防備地過起計劃中的兩人世界。沒想到,門「吱呀」一聲被打開,天天突然走進房間,哭著要媽媽和自己睡。此時天天父母難堪極了。   正確應對:不論孩子有多大,即使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兩人世界的內容也應該迴避孩子,這是養育孩子的一個基本常識。   看到或聽到父母做愛,對孩子的影響會非常大。做愛時的情景和聲音會印在孩子的腦海裡,喚醒他的性意識和性衝動。有的孩子從此就開始手淫行為或加重手淫,有的孩子會被當時的情景所驚嚇,從此改變父母在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達愛意,但不能表達性。   尷尬5:把衛生巾墊在屁股下   情景:一個偶然的機會,洋洋走進廁所,看見媽媽正在調換衛生巾。不料,兩天後媽媽去叫洋洋起床,見洋洋的屁股底下也放了一塊衛生巾。洋洋媽媽真是又氣又急。   正確應對:此時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問派什麼用?可以告訴他是月經時使用的。原則是孩子問一句,回答一句,不多問,不必多說。更不要強調如何使用。   洋洋用衛生巾墊在自己屁股底下的行為不用糾正,因為他只是當作玩具玩一玩,就不會再感興趣。值得提醒的是,以後要收藏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癢癢不再來---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2009年01月04日
公開
40

癢癢不再來 抗異位性皮膚炎全集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公衛學院所做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95年的1%,大幅攀升到2004年的6.7%。據估計,全台目前約有300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就如它的名字,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起伏難以捉摸。脫屑、紅疹及發癢,嚴重影響皮膚外觀及生活品質,令人苦不堪言,反覆好發更是患者及家長的一大夢魘。 《康健》將徹底解析異位性皮膚炎這個頑強的敵人,從西醫到中醫,從藥物到日常保養,為你找出破解之道。更請身兼患者家長的醫師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陪你打贏這場漫長的戰役! 一定要懂的異位性皮膚炎知識 解惑篇 問: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病? 答: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並不會傳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通常會合併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也就是所謂的過敏兒。 濕疹是皮膚非感染性的發炎症狀,通稱為皮膚炎。皮膚炎的種類很多,包括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小朋友身上發癢或突然出疹子,並不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好請醫師診斷。 隨著年齡變化,發作的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丘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水泡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濕疹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成人期發作時,濕疹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尤其睡覺時,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 由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孩子情緒很大,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問:異位性皮膚炎能治好嗎? 答:黃小弟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從嬰兒期就發病,醫生曾告訴媽媽:等他一歲就會好;接著又說兩歲會好……到現在又有人安慰她,青春期就會好,她只好祈禱真有這麼一天。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多在5歲前發病,2∼7歲是高峰期,之後逐漸減緩,「到青春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會不藥而癒,」開設過敏與免疫性皮膚病門診多年,小女兒也是患者的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說,這只能用幸運來形容。但也有人長大反而惡化,或到青春期才發病。 由於病情容易時好時壞、難以預測,父母難免為了想根治病急亂投醫,「每個人發病、惡化的曲線不同,沒辦法說幾歲一定會好,這是上帝決定的,」朱家瑜強調,但好好治療會更有希望,像唸書要考第一志願,平常就要努力保持在前段,「增加上帝選到你的機會。」 問: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預防嗎? 答:父母之一若有過敏體質,孩子有三分之一的機率遺傳到,如果兩者都有過敏體質,孩子遺傳到的機率將提高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台灣約有15∼20%的人有異位性體質,但不一定都會發病,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的父母,可能從未察覺自己過敏的徵兆。 而且異位性體質發作的部位也不固定,除了異位性皮膚炎,鼻炎、氣喘、結膜炎都有可能。 想預防孩子成為過敏兒,可從飲食著手:懷孕期少吃易過敏的食物,哺餵母乳至少4∼6個月,母乳有助對抗由腸道進入的過敏原,也可避免牛奶中的過敏原。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甚而建議,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最好餵母乳到一歲以上,母乳不足時,則以減敏水解蛋白嬰兒奶粉補充。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重要因子,應儘量減少塵、灰塵,保持居家清潔。 問:要不要為孩子做過敏原測試? 答:抽血檢驗過敏指數或過敏原,並非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依據,而嬰兒發育尚未完全,「一歲前做意義不大,」朱家瑜指出。沒測過的可以做,但不要太依賴結果,「經驗法則比抽血還準。」 比如有人測出來對蛋過敏,吃了10年卻都沒事,有人一吃某些食物就病情惡化,檢查卻正常,這時該相信身體的反應而非數據。 他認為,過敏原測試只能參考,或針對治療成效不彰、原因不明的病人,找出是否有忽略的地方,不需要常常測。 問:提高免疫力有幫助嗎? 答: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免疫型疾病,七∼八成的患者,血液中可測得E型免疫球蛋白(IgE)上升,但這種免疫功能異常不等於缺乏免疫力。 一般認為免疫力好有助身體健康、抵抗疾病,但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因為免疫失衡才造成過度敏感,「要調節回歸正常,不是用力去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說。 「免疫力就像軍隊,負責對抗外來病菌,」朱家瑜比喻,過敏就像軍隊火力太旺盛,對抗敵人時卻不慎打到自己,「這時候去提升,反而可能惡化病情。」 治療篇 「治療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最簡單的藥物,達到最佳控制效果,」朱家瑜認為。早期有效治療,能穩定病情,增加青春期後痊癒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複雜,治療也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生活中避免惡化因素,做好皮膚保養,才能打破「癢→搔抓→濕疹發炎」(見184頁圖)的惡性循環,減少發作。 1.外用藥物:包括消炎用的類固醇和非類固醇藥膏,改善乾燥皮膚的保濕劑如尿素,及止癢藥膏。 類固醇並不可怕: 傳統是以不同種類的類固醇藥膏治療,「類固醇還是臨床上最有效的藥膏,」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類固醇可以迅速抑制,但長期使用的確會出現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長毛、毛囊炎、微血管擴張等副作用,令不少家長聞之色變。 「類固醇用得好可以救命,濫用就是毒藥,」具有中西醫背景的鄭慧滿認為,目前使用的類固醇藥膏,從超強效到弱效一共可分為七級,必須根據濕疹的狀態、部位,及患者的年齡評估用藥,劑型、劑量也因人而異,只要依醫師指示,即可降低副作用影響。使用時應注意: 1. 遵守塗抹藥量和次數。不可自行打折,例如有些人自作聰明把擦2次改成擦1次,療效降低,一直擦不好反而帶來副作用。但也不能把類固醇當保養品,擦比較多次不會更有效。 2. 不要自行購買使用。每次發作狀況不同,使用的類固醇也可能改變,不嚴重卻買了強效類固醇來擦,得不償失。 3. 如果在意副作用,一定要跟醫生溝通。很多家長對類固醇知識不夠,又不敢問醫生,任意停藥或減藥,都會惡化病情。 4. 正確擦法:藥量以病人手指一節塗完一個手掌面積為準,把藥膏點在濕疹上,輕輕塗開兩三下即可,不要搓揉皮膚。沒有發炎的地方擦保濕品即可,不需要擦藥。 原則上,出現紅疹、發癢、流湯流水代表急性發作,需要擦藥膏。單以濕疹面積分,病人的一個手掌是1%,如果面積超過30%就是中重度,30%以下則為輕度。 因為皮膚厚度不同,臉部通常擦輕到中效的藥膏,中效到強效的藥膏則擦在身體上。 ■外用藥新選擇: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理藥膏(普特皮、醫立妥) 新一代外用藥膏可以直接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改善中重度病情,輕度症狀也適用。朱家瑜建議,免抑制劑藥膏適合長期間歇性使用,可以預防大發作。病情回到低幅波動時,擦保濕劑即可,發作初期時改擦免疫抑制劑藥膏,迅速解除症狀;如此可以避免病情嚴重到高峰,甚至「一年不會用到類固醇。」 不過目前健保只針對中重度患者提供給付新一代藥膏,輕度則需自費使用。 ■止癢藥膏手邊常備 嚴重發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難忍受的症狀,常見愈抓愈癢、愈癢愈抓而惡化病情。 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擦起來涼涼的,「儘量多擦可以增加效果,」朱家瑜建議,只要癢就擦,逐漸改掉抓癢的習慣,能預防嚴重濕疹。尤其教小孩子自己擦止癢藥膏,家長會輕鬆很多。 2.服藥物 包括止癢的抗組織胺及口服用類固醇等。 口服類固醇由於副作用大,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由於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必須特別謹慎,「我幾乎很少用在病人身上,」朱家瑜表示。 因口服類固醇效果強大迅速,有些「短視近利」求快好的人,會讓醫生下藥猛,「覺得這個醫生很有效,卻不知道長期下來可能吃了很多類固醇,」朱家瑜感嘆,和病人溝通如何長期控制病情其實更重要。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效較強,但會有嗜睡作用,第二代雖不會嗜睡,但效果也比較差。因此醫師會建議晚上睡前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不會影響白天作息,也能幫助減輕睡眠時無意識的搔抓。 異位性皮膚炎的口服藥有好幾種,醫師開藥時可以問清楚,認為藥物就一定有類固醇不敢給孩子吃,反而延誤治療。 藥物和皮膚保養雙管齊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引起發炎。使用藥物治療濕疹,再做好保養,強化皮膚防禦機能,將更有效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藥物:外用藥物有消炎鎮靜的作用,並能緩解癢感。  皮膚保養:加強使用保濕劑,提高皮膚保水度,避免乾燥。 濕疹面積計算方式  頭部:9%  上肢:9%  軀幹(正面):18%  軀幹(背面):18%  下肢:18%  生殖器:1% 改善生活習慣.溫柔呵護肌膚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本身需要長期抗戰,對照顧者——特別是媽媽,更是勞心勞力的工程。太冷不行、太熱不行,夏天怕流汗,冬天怕乾燥,看孩子癢得睡不著,自己也心疼。  為了改善病童生活品質,減輕反覆發病及嚴重度,一定要做好日常生活保養,避免惡化因素(見表2),輕度患者甚至可達到不用藥物,也能降低中重度患者用藥及發作頻率。 皮膚保養  已有研究證實,除了過敏體質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因先天皮膚代謝、保護功能異常,使過敏原容易侵入,所以提高皮膚的防禦機能,將對病情大有幫助。  正確清潔:水溫不過熱,如果沒有很髒,清水洗澡即可,不必天天用肥皂。選用刺激性較低的肥皂或沐浴乳,充分起泡後使用,不要用毛巾搓洗皮膚,泡沫沖乾淨避免殘留。藥皂雖宣稱有殺菌效果,但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不適合患者。  很癢時,可請醫師開止癢的藥水泡澡。  保濕:乾燥也會加重皮膚炎,洗完澡皮膚含水量高,最好五分鐘內擦上保濕產品。  一般人擦乳液可以維持較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卻會一下子就覺得乾,隨時補擦很重要,尤其是手、小腿、額頭等,但發炎處不能擦。  保濕產品很多,「沒有一個是大家都適用,」朱家瑜認為,有經過皮膚科醫師測試(標示Dermatologist-tested),擦了能改善乾燥、發癢就算不錯,也可諮詢醫師。  有些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養品,添加的成分有助改善病情,包括:  ◆ 天然活泉水,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 特殊礦物鹽及微量元素(硒),可以抗自由基及發炎。  ◆ 燕麥萃取物,抑制發炎,修復角質層。  ◆ 專利天然保濕因子及神經醯胺,模擬角質成分,有效改善皮膚炎。  專用保養品價格較高,如果覺得負擔大,可以用來擦臉,其他部份用一般乳液即可。  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是易過敏的成分。醫師最推薦擦凡士林,成分單純安全又便宜,保濕度持久,適合很乾的人。怕不透氣,一次可擦薄薄一層,順著毛髮擦,出油、長痘痘處則擦較清爽的乳液。  健保也有給付只有保濕劑成份的藥膏,可以請醫師開來用。 飲食  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的因素很多,除非確認孩子吃特定食物後會惡化,不吃就明顯好轉,才需要少吃。可以每天做紀錄,觀察食物和病情的關連,自己的經驗法則比過敏原測試更有意義。  兩歲前幼兒,免疫機能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會隨長大而減輕,太嚴格限制飲食,反而容易營養不良,「禁止太多壓力更大,」朱家瑜舉例,自己女兒愛吃蝦子卻不會過敏,就讓她吃,「做好正規治療和皮膚保養更重要。」  食物新鮮、多元化能降低過敏機率,少吃速食、零食、加工食品、調味料。多攝取可調節皮膚免疫機能的維生素B6(雞肉,香蕉),抗發炎的維生素A、C、E(花椰菜、番茄),減輕過敏反應的Omega-3必須脂肪酸(鮭魚、鯖魚、秋刀魚)。  如有過敏家族史,應6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且從不易過敏的嬰兒米粉開始,逐樣添加。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高危險群嬰兒宜一歲後再吃乳製品,兩歲後開始吃蛋,三歲後再食用花生、海鮮。 衣著  以純棉、吸汗為主,避免毛料、尼龍等不透氣材質。夏天流汗多時儘速擦去,最好能清水沖洗、更換衣服。  殘留的洗潔劑也會造成刺激,要清洗乾淨,不使用衣物柔軟精。 抒解情緒  壓力容易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例如考試、親子關係緊張、睡眠不足等,需要家長耐心安撫。孩子抗拒吃藥、擦藥時,不要一味責罵「不准抓來抓去」、「不准吃這個」,儘可能用孩子能了解的語言說明,提高配合度,也可以請醫師、老師和同學協助鼓勵孩子。 季節、溫濕度調整  溫度變化大、太熱、太乾都會加重發癢。夏天避免過度日曬、劇烈運動,儘量待在涼爽的環境裡,衣著以透氣吸汗為佳。冬天則要做好皮膚保濕,室內也要維持一定濕度,睡覺時保暖即可,衣著和棉被不要太厚重,以免皮膚悶出汗來,引起發癢。 居家環境  環境也是引發過敏的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80%的人對塵過敏,比食物更普遍。  ◆ 減少絨毛玩具,室內不養貓狗等寵物,寵物毛、皮屑可能引起過敏。  ◆不鋪厚重地毯,窗簾可改用百葉窗,方便清洗。  ◆常常清掃環境維持通風,保持濕度在50∼65%間,可以空氣清淨機減少黴菌生長。  ◆避免羽絨類寢具,以柔軟的純棉,勤更換枕頭、床單,被子常常曬,用吸塵器吸乾淨皮屑。 喝優酪乳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益生菌主要指乳酸菌及少部份酵母菌。因乳酸菌能增進腸胃道健康、調整免疫機能,而被認為能改善過敏,許多心疼孩子受苦的家長,莫不希望真能靠它神奇的力量,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的確有益生菌能延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研究報告,」朱家瑜表示,不過只有鼠李糖乳酸桿菌被證實,也不等於益生菌有療效。  而且實驗時服用的益生菌是膠囊形態,濃度高達每顆100億單位,遠非市售產品可相提並論。  此外,優酪乳中的乳酸菌,除非經過特殊形式處理,「否則會在腸胃道被消化,」朱家瑜指出,因此很少用喝優酪乳來做實驗。  療效需要嚴謹的科學證據,無法以此類推,即使喝某種乳酸菌優酪乳可以改善鼻子過敏,不等於也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我不反對去試,但不要一廂情願以為這樣會好,」朱家瑜強調,尤其對牛奶蛋白容易過敏的人更要小心。  他建議,如果真要選購益生菌類的保健食品,應留意安全性、菌種、療效、活菌數、服用劑量,能通過腸胃道而存活下來,在人體生長作用的菌種才有效益。 拒絕偏方,汲取老祖宗智慧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會傳染,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病因複雜、反覆發作的頑固特性,也讓民間偏方、另類療法有了可乘之機,在日本甚至製造了「異位性皮膚炎產業」(atopic business),遍及高價的健康食品、特殊保養品、SOD食品、溫泉療法等,受害者眾,還有專業律師團為其求償。  而台灣家長的偏方血淚史也不遑多讓。張小姐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發病,皮膚一直不好,「他在幼稚園會偷偷去廁所照鏡子,看脖子上的紅疹,還會問我,什麼時候皮膚才能像媽媽一樣白白、滑滑的?」張小姐覺得好心疼。  因此朋友告訴她有個「老師」能用水晶棒按摩改善體質,張小姐馬上就帶兒子去試,「我平常不是那麼衝動的人,實在是不想看小孩受苦,」她解釋。  治療一次1000元,為了加強效果,「老師」還說服她買了17萬元的水晶床,病情卻不見起色,反而發作更厲害,「老師說這是排毒,就是要發出來,要有耐心,」張小姐回想,後來增加到一星期治療3次,持續了一個半月,兒子的濕疹開始流湯,還因為睡水晶床久咳不癒,張小姐愈來愈害怕,才終止這場失敗的治療,「醫生看到傷口都嚇死了。」  通常這類療法,多利用家長想快點治好的心理,加上對類固醇的恐懼,以誇大的宣傳方式包裝:  ×「一定會好」、「只要○個月、○次就會有效」→拿不出科學證據。  ×「幾乎100%的人都能痊癒」→忽略個人差異,甚至以「連○○病都能治好,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訴求。  ×「保證不含類固醇」、「是排毒而不是病情惡化」→治療失敗時推卸責任。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斷增加是世界性趨勢,「如果有人能根治,他應該得諾貝爾獎,」朱家瑜說,而且有些患者會自然痊癒,「沒有對照組,根本不確定是不是偏方有效。」  家有病人,「很多人都會提供偏方,最好先和醫師討論,」女兒是重度患者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任林君玉表示,她也曾到華西街買現殺蛇煮湯給女兒喝,「結果沒用。」  好消息是,比起不切實際的偏方,老祖宗留下的中醫,比較能和西醫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中西互補效果佳  早在18世紀醫書《外科正宗》,便記載和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類似的皮膚病。中醫認為,此病和先天體質有關,可依症狀分為濕熱內蘊、脾虛濕盛、陰虛血燥、脾腎兩虛,治療方向為清熱除濕,養血潤燥。  1992年,倫敦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發表中藥醫治成人及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成效,之後相關論文不斷。  2003年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參照該團隊的研究方式,以嚴謹臨床實驗評估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效,「中醫治療效果的確優於對照組,」中西合作醫療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慧滿肯定,「如果能按病情隨時調整藥方,效果會更好。」  鄭慧滿觀察,對反覆發作的頑固型病人,中西合併治療(初期:外用藥膏+中藥+潤膚劑;中期:中藥+潤膚劑;緩解期:潤膚劑),能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類固醇藥膏用量,改善病灶嚴重度。  善用中醫有助控制病情,但不可和草藥店、偏方混為一談,「要有執照,或是大醫院的中醫科,才能確保品質,」朱家瑜表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針對個人病情變化會做調整,「如果有人說,一帖藥就能根治,但要你吃3年,絕不是真正的中醫。」他提醒,有些中藥宣稱很有效,卻可能添加類固醇,不可不慎。  中醫從改善體質著手,西醫則能迅速緩解症狀。保持冷靜,選擇專業、經驗豐富的醫師,配合治療,才能各取所長,制服異位性皮膚炎這個強敵。 中醫保養方 ●外用劑  材料:魚腥草1兩、荊芥1兩、地膚子5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煮成一鍋藥草水,清洗完後用毛巾浸濕,敷在癢處,也可以直接浸泡20分鐘後,擦乾即可。也可拿艾草葉、藺草煮水洗澡,效果也不錯。 ●內服湯方:銀花解毒湯  材料:一歲以下嬰兒:金銀花1錢半、甘草5分。幼兒:金銀花3錢、甘草1錢  做法:約一碗半水小火滾10分鐘,一天分3次喝。(藥方提供:林君玉醫師) 中醫飲食禁忌 鄭慧滿醫師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飲食要清淡,烹調方式避免燒烤油炸,少吃:  辛辣: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沙茶醬。  刺激:醃漬品、咖啡、咖哩。  燥熱:蛋糕、巧克力、薯條、炸雞、茴香、韭菜、肉桂、羊肉。  寒涼水果:哈密瓜、西瓜、葡萄柚、椰子、橘子。  熱性水果: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適時放手,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 第085期 2005/12/01 出刊  如果你的孩子,生活裡穿衣吃飯洗澡睡覺運動,統統有一大堆注意事項,上學要請老師關照,還得按時吃藥擦藥,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生到一個「磨娘精」?  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父母帶到會哭,不曉得要怎麼做才好,」台北市立中醫院主任林君玉形容,即使自己就是醫生,也經歷一番摸索,才累積出對抗病魔之道。  「有媽媽為了照顧小孩還辭掉工作,」身兼醫師和病患家屬,朱家瑜很能體會這些家長的痛苦,但他並不贊成過度呵護這些孩子,「病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  他看過太多依賴心重、長不大的子女,把皮膚爛當成是媽媽的責任,來看門診,媽媽東問西問,自己卻樂得輕鬆。更嚴重的,還把皮膚病當武器,想逃避升旗、體育課時就故意抓、不吃藥,把皮膚弄得爛爛的。  「異位性皮膚炎不是缺陷,也不會少塊肉,不需要特別待遇,」朱家瑜強調,既然是長期抗戰,家長應該從小鼓勵孩子參與自己的治療,養成習慣,才能控制好病情。  因為止癢藥膏不含類固醇,朱家瑜從女兒兩歲就教她擦,還跟她比賽一人擦一手,看誰先擦好,旁邊看的姊姊也學會幫妹妹擦。類固醇藥膏則是給她適量後,讓女兒自己塗開。  「不要追著罵孩子要他擦藥,」朱家瑜認為,孩子會覺得「藥膏=囉唆會打人的媽媽=敵人」,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起來,親子關係僵持,對病情更有害無益。  朱家瑜也提醒,爸爸們要和媽媽並肩作戰,不要互相指責是誰的錯。除了互相支援,更可以善用小孩崇拜爸爸的心理,把擦藥、擦乳液當成親子互動時間,「對親子關係絕對是正面的。」

小孩一口蛀牙,是體質不好的關係?

2008年12月31日
公開
50

小孩一口蛀牙,是體質不好的關係? 優活 更新日期:2008/12/31 09:37 uho編輯部 所謂「奶瓶性齲齒」是指幼兒時期用奶瓶餵食乳品後沒有立刻做口腔潔牙的動作,導致糖份附著於牙齒表面,經過長時間的作用,使細菌大量繁殖產生酸,造成上排前牙的外側面脫鈣,最後則產生非常嚴重的瀰漫性,腐蝕性齲齒。 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指出,許多父母為了讓幼兒安靜入眠,經常在睡覺前泡一瓶牛乳給幼兒喝,甚至在牛乳中添加了蜂蜜,糖,果汁的糖類食品,而待幼兒吃飽後也就睡著了,疏忽了口腔清潔的工作。一旦幼兒睡著後,口腔活動量減低,唾液分泌減少而且也變的較黏綢,口腔的自淨效果較差,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糖份不易被沖刷掉;經過長時間的睡眠,無異給細菌提供充份吸收養份與繁殖的機會。 乳牙的齒質原本就比較脆弱,這樣的哺時習慣更容易使乳牙脫鈣,造成齲齒。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乳牙的萌出時間,齒質的好壞,刷牙的方式,零食的攝取方式,乳品中有無添加物及添加物的種類,飲用頻率的次數,及每次飲用時間的長短等,皆有密切的關係。 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表示,奶瓶性齲齒初次症狀出現於上顎門齒的外側面。門齒萌發後,可見外側面靠牙齦處出現白色班點,此為脫鈣現象,之後向旁向下延伸,侵犯鄰接面而形成棕黑色環狀窩洞。更甚者上顎四顆乳門牙僅剩下棕黑色殘根、或發生病理性牙冠斷折,其餘牙齒也會陸續受到侵犯,而下顎乳門牙通常可倖免,這樣特殊型式的齲齒,可能與萌牙的時間順序,有害習慣的持續時間,嬰兒吸允的肌肉型態有關。但不良的哺育習慣若一直持續下去,下顎乳門齒亦會遭到波及。 奶瓶性齲齒因為發生的年齡很低,平均1~2歲即可能出現,小朋友的心智發育剛起蒙,除非是施與全身麻醉,否則要乖乖接受齲齒治療是機乎不可能的,但是父母通常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寶貝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接受全身麻醉,只好等小朋友年紀較大,較能合作時,再接受牙科治療。但通常為時已晚,甚至以嚴重到必須拔除的地步。 奶瓶性齲齒的小朋友常有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滿口蛀牙、膿包一堆、偏食、經常生病、發育不良、愛吃軟食。有些父母只推說,我的小孩生下來體質不太好,所以實際上蛀牙太多,多吃東西會痛,所以只喜歡軟的食物,容易造成偏食的習慣,營養不均衡,自然影響小朋友的身體發育及免疫系統,使小朋友容易生病,並非天生的體質不好。所以說奶瓶性齲齒的危害不可謂不巨。 ■ 奶瓶性齲齒的預防 因為奶瓶性齲齒的發生很早,所以預防措施要在更早以前開始才有效。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建議,嬰兒出生後喝完母乳或牛乳,再喝一點溫開水,然後用綿棒或紗布沾溫開水,輕輕擦拭嬰兒口腔內的黏膜、舌頭、嘴唇等。讓嬰兒從小就能適應口腔的清潔。使用奶瓶餵奶時不要添加含糖物質。別擔心小孩不喝,他們的很多習慣是大人造成的! 待幼兒逐漸成長,視情況訓練幼兒用手拿杯子喝牛乳,這時晚上睡前用奶瓶餵牛乳的習慣要戒掉。約一歲半到倆時,也就是除最後方第二乳臼齒尚未萌出外,其餘的牙齒幾乎都有的時候,可以培養小朋友刷牙的習慣。此時不可操之過及,先故意讓小朋友看見父母刷牙 ( 當然父母本身之口腔習慣要建立 ),小孩與生俱來的模仿性,會促使小朋友拿小牙刷跟著父母刷。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跟時間內刷牙。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時的小朋友是不可能刷乾淨的,所以父母應於事後檢視並予以適度的指導,帶領其刷洗,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的重視程度,並提高小朋友的刷牙意願。 ■ 奶瓶性齲齒的治療 臺安醫院牙科醫師群強調,奶瓶性齲齒的治療,不能只治療牙齒,還必須包含口腔潔牙,飲食習慣的改善等措施。如果齲齒情況太嚴重,而行為又不易控制的小病人,就必須考慮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而治療時的填補材料端看齲齒的嚴重度而定。 若以侵犯牙髓,通常需實行冠髓切割術或牙髓拔除術 (即根管治療或俗稱抽神經 ),再進行牙冠復形;後方臼齒可考慮即整型乳牙冠 ( 即俗稱金鋼牙 ),前牙則可考慮成型透明牙冠以維持美觀,若尚未侵犯牙髓組織,即可考慮複合樹脂或光聚合玻璃子汐門定汀來填補,後門咬牙面則可考慮銀汞合金。 另外要注意是,必須按照約診的時間回診復檢,可避免因照顧者的錯誤觀念或疏忽造成齲齒的復發,以落實治療防治之效。

益生菌可防新生兒腸壞死

2008年12月28日
公開
52

【元氣周報�記者胡宗鳳�報導】 壞死性腸炎是早產兒頭號殺手,全台七所醫學中心經三年研究,證實益生菌對壞死性腸炎的逆轉能力,比開刀治療或抗生素還要有效。研究結果今年九月發表於美兒科醫學期刊。 主持研究的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教授林鴻志說,日本部分醫院讓低體重早產兒常規使用益生菌,發現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幾乎是零,卻未進一步證實具體療效。 這項研究證實早產兒一出生就在母奶或配方奶中加進益生菌,一連餵食六周,就有預防壞死性腸炎的效果。 林鴻志指出,壞死性腸炎症狀分成一至三度,可從輕微的腹脹、膽汁性嘔吐、血便,演變至最嚴重的腸穿孔、腹膜炎、敗血症、休克。最可怕的是,發作速度呈爆發性,病情惡化經常就在幾天之內,此時病童必須禁食長達半月之久,賴全靜脈注射維繫生命;不幸發生腸穿孔者,則須切除壞死的腸道。 研究對象是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存活滿7天以上,且開始餵食的早產兒,共有434名,參加組與對照組各有217名。前者每天隨母乳或配方奶粉餵食兩次益生菌,每次125毫克,對照組純喝奶,直到離開加護病房為止。 林鴻志說,從死亡率或罹病率的結果顯示,參加組壞死性腸炎降為5%,進展至第二或三度的只有1%左右。反觀對照組,死亡率或罹病率將近13%,進展至第二或三度的超過5%。參與這項研究的7所醫學中心包括中國附醫、中山附醫、台北馬偕、林口長庚、台中榮總、彰基、高雄長庚醫院等。 【2008/12/21 元氣周報】

父母在家庭中的餐桌教育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34

來源:《幼教博覽》   提到餐桌上的教育,以前我總以為就是讓孩子吃得飽一些,不挑食,至多是再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進餐氛圍罷了。如今,隨著女兒的長大,通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努力,我發現餐桌上的學問可大啦,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可以對幼兒進行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教育和訓練。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如今的家長,對幼兒的吃飯問題可能都感到頭疼,常常是孩子在前面跑,大人端著飯碗在後面追,嘴裡還不停地說:「乖寶寶,再吃一點……」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三餐要準時,嚴格控制零食。   為了讓孩子養成按頓吃飯的習慣,盡量使孩子在吃飯前產生飢餓感,吃飯香,除了家中有特殊情況外,三頓飯都有准鐘點。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一到點就會嗲聲嗲氣地催促我:「媽媽,到點了,寶寶要吃飯了。」同時我還要求孩子每頓飯能在20分鐘左右吃完,既細嚼慢咽,又不磨蹭。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還要注意「饑飽適度」。一個健康的兒童,只要飲食有規律、運動量適宜、進餐時愉快,就別怕他餓著,吃多吃少聽其自然。孩子說飽了,就可以下桌。當然有個前提:不吃飯,別指望零食(除了上午9點鐘和下午3點鐘吃點點心和水果,其餘時間均不提供零食)。   2、言傳身教,發揮榜樣作用。   幼兒的模仿性強,尤其喜愛模仿成人的行為。每次吃飯時,我都會誇張地說:「今天的菜真香呀!」女兒往往也受到影響,嚷嚷著:「我要吃……」在吃飯時我從不說:「海帶真難吃呀!」「魚刺太多啦!」等話,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影響孩子的食慾。另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例如,不挑食;不邊吃飯邊看電視;不離開餐桌,邊走邊吃等等。讓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成人的做法。   二、拓展孩子的知識面   每天吃的食物我都一一教女兒指認,讓她說說顏色、形狀、名稱、味道,瞭解各種菜的營養,吃了有什麼好處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帶和秧草是女兒不喜歡吃的菜,可自從我給海帶取名為「美人魚的飄帶」,秧草取名為「小羊寶寶吃的草」後,女兒對這些富有童趣和詩意的稱呼很感興趣,總是很樂意地吃下它們。   三、鼓勵孩子多動手,充分發揮自主性   當孩子還不能靈活地使用餐具,把飯粒撒得滿地都是的時侯,我就讓她學習自己動手吃飯。雖然這樣比餵飯更辛苦(擦桌、擦嘴、撿飯粒等等),但我知道,孩子從不會到會總得有一個過程,這是充分發揮女兒的自主性的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次的鍛煉中,她的小手變得越來越靈巧啦。   四、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尊重長輩的情感   以前凡是孩子喜歡吃的菜,我總是放在女兒的面前,一是讓她方便夠得到;二是說實在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孩子能把菜吃個底兒朝天,可以長得壯一些。可是有一件事讓我改變了做法。先生和女兒都很喜歡吃松花蛋。有一天,女兒先坐好後先生剛要坐下,女兒忙把盛松花蛋的碗移到自己的面前,且嚷嚷著:「松花蛋我要吃的,爸爸你不要來吃喔。」獨生子女獨佔的傾向在我女兒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克服這一點,我首先做孩子的表率,每逢有好吃的,我總是端給公公婆婆,讓他們先嘗。日積月累,現在,女兒有了愛吃的東西,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據為己有,總會學著我的口氣對奶奶說:「奶奶,您吃點兒。」   五、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每次吃飯的時間,就是我們全家人交流感情的時候。我會問問孩子今天去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東西等等。雖然女兒還不能把一件事情完整地表達清楚,總要讓奶奶從旁解說,做「翻譯」,但我逐漸發現了孩子在觀察、記憶和語言方面的進步。首先她樂於和我交談,不論是高興的事情,還是自己犯的錯誤,都願意讓我知道。其次,是她開始用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並能運用「好」和「不好」去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這種談話使我們母女倆的感情更加親近。   六、換個角度讓孩子感受生活的快樂   女兒天生喜歡音樂。吃完飯後,我常常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碗、筷子、勺子,用筷子或勺子敲擊碗和盤子等餐具,讓她感覺聲音的不同。有時,我也會即興表演一段「打擊樂」,孩子會愉快地和我一起玩。她學敲擊的動作還挺像那麼回事呢!而且,我發現她的節奏感增強了,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慢慢地提高了。   只要家長有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蘊含著教育契機,如果能把握住這些機會,進行適宜的教育,你的孩子就一定會健康成長!

培養幼兒記憶力十法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32

來源:瑞麗 一、運用教具,形象記憶具體形象、生動鮮明的物體,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激發幼兒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兒識記。幼兒在學習知識中,教師能恰當的運用實物、標本、模型、圖畫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幼兒就能產生形象記憶,提高記憶能力。 如:學習數的組成、加減法,知識比較抽像,教師利用教具演示、講解,幼兒就能理解知識,加之幼兒動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識。又如:音樂課學習歌曲,運用圖片或實物等教具向幼兒解釋歌詞,就會幫助幼兒記住歌曲內容,並達到教學目的。其它各科知識也是如此,恰當地運用不同的教具,就會使幼兒輕鬆的記憶知識。 二、開展遊戲,興趣記憶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 高爾基說過:遊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的確,遊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智力。教師把知識融於遊戲之中,可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記憶。如:認識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讓幼兒進行玩水遊戲,通過在水中玩插塑,讓幼兒知道水是無色的,再讓幼兒用小竹簍盛水,用手抓水,從而知道水會流動,幼兒在玩水的過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質。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教師講述故事後讓幼兒進行表演遊戲,小蝌蚪尋找自己的媽媽在哪裡,幼兒在表演的濃厚興趣中記住了青蛙的外形特徵和生長過程。 三、多種感官,嘗試記憶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參與活動,能獲得最好的嘗試記憶效果。 如:認識紙,讓幼兒用手把紙放水裡看紙吸水,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用手撕一撕紙。通過實驗,幼兒記住了紙的四個秘密。又如:小班認識蘋果,通過看、摸、聞、嘗,瞭解了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最後讓幼兒畫蘋果,加深了嘗試後對知識的記憶。 四、動作演示,準確記憶有些知識,利用動作演示,幼兒就會準確理解並記憶。 如:古詩《靜夜思》中有一句「舉頭望明月」,其中「舉頭」一詞,通過教師的動作演示,幼兒嘗試練習,準確地理解了詞意,就在以後的提問中記憶猶新。又如:看圖講述「猴子過河」,圖片中一群猴子看到河對岸有許多桃子,急得抓耳搔腮,教學中可讓幼兒學猴子著急的動作,通過模仿,引出「抓耳搔腮」這個詞,幼兒理解了詞意,就能很準確地用於講述中。 五、善用比喻。 理解記憶在幼兒教學中,無論是范誦詩歌、范唱歌曲、給幼兒講故事,還是舞蹈動作、體育動作、繪畫技巧的示範,不但要正確規範,還要善於運用一些淺顯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難點,在幼兒的腦海裡留下難忘的印象。如:畫金魚的尾巴時,可告訴幼兒尾巴分開的叉像一片片的柳樹葉,幼兒記住了尾巴的樣子,又能較容易地畫出來。 六、找準異同,比較記憶在引導幼兒認識類似的事物時,可通過比較,找出異同點,幫助幼兒比較記憶。 如:認識鴨子,可在認識嘴、腳時,出示雞,讓幼兒比較雞嘴和鴨嘴的形狀,雞腳和鴨腳的樣子,根據不同,明確記住雞、鴨各自的特徵。 七、發散思維,創造記憶發散思維是思維者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規,尋求變化,獲得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形式,其特點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可讓幼兒多進行發散思維,創造性的掌握和記憶知識。在教幼兒學習知識時,要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答案,通過創造記憶知識。如:引導幼兒用「天」字組成「天氣」、「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義的詞。又如:認識沉浮,教師可出示大小、顏色都相同的皮球、鐵球各一個,讓幼兒想出多種區別不同材料的球的辦法,讓幼兒在發散思維中達到識記的最佳效果。 七、發散思維,創造記憶發散思維是思維者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規,尋求變化,獲得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形式,其特點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可讓幼兒多進行發散思維,創造性的掌握和記憶知識。在教幼兒學習知識時,要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答案,通過創造記憶知識。如:引導幼兒用「天」字組成「天氣」、「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義的詞。又如:認識沉浮,教師可出示大小、顏色都相同的皮球、鐵球各一個,讓幼兒想出多種區別不同材料的球的辦法,讓幼兒在發散思維中達到識記的最佳效果。 八、佈置作業,任務記憶積極發展有意記憶,對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有重要意義。 開始可把記憶任務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聯繫起來,以後漸漸給他們提出一定的任務,讓幼兒有目的的記住一些東西,培養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如:認識長方體,除在幼兒尋找長方體的東西以外,還要讓幼兒回家找一找什麼是長方體的,以此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再如:在幼兒園學習了兒歌或歌曲等,可讓幼兒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帶著任務去記憶知識。 九、綜合歸類。 邏輯記憶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幼兒一些方法,使幼兒能把新舊知識有機聯繫起來,在物體之間建立邏輯關係,以拓寬記憶的廣度。如:認識了各種船,可教幼兒歸類為水上交通工具,最後教師引導幼兒把它們歸類為交通工具。 十、加強複習,強化記憶學過的知識。 如果不複習,時間長了也會忘掉,為此要不斷幫助幼兒進行複習,但複習的方式方法要多種多樣,既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又能達到強化記憶知識的目的。 總之,教幼兒學習掌握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要不斷發展幼兒的意義記憶。同時,幼兒記憶力的培養,與幼兒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只要我們做有心人,積極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的記憶力就會得到迅速的發展。

解讀任性孩子的4種類型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29

源:家庭保健報   他經常發火、反抗、大哭大鬧……這些現象只是暫時的問題,還是他天生就是「小暴君」?下面這個測試,可以幫助你重新認識孩子的「任性」,更好地理解他。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任性、發脾氣?孩子任性、發脾氣時你處於什麼狀態?孩子發完脾氣時一般會怎樣?試著在孩子任性、發脾氣時選出恰當的情形,然後根據你所選擇的情形就能對應找出孩子任性的類型了。   問題一:才剛開始吃飯,寶寶就一拳把盤子打翻在地上……   ●你不讓他自己用勺子吃飯,因為他吃得哪裡都是。   -你本來就煩透了,這件事讓你的心情更加糟糕。   ▲他揉著眼睛,睏了。   ◆他用挑戰的目光看著你,等待你的反應。   問題二:你剛剛讓寶寶睡下,他就憤怒地爬起來,抓住床欄,開始大哭大鬧起來。   ●他想自己跨過床欄到床上去,你沒有同意。   ▲事實上,你不確定他是不是睏了。   -你有點著急,因為想有點安靜的時間看看電視。   ◆他聲音越來越大,但是光打雷不下雨。   問題三:洗澡時間總是不能安寧,你的孩子又開始哭鬧起來。   ▲當你叫他洗澡的時候,他正在玩玩具。   ●每次都是這樣,他把洗浴液全都倒出來,讓你很惱火。   -今天晚上你同丈夫吵了架,氣氛緊張。   ◆雖然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他還是把水弄了一地。   問題四:在超市裡,他任性地大哭大鬧。   ●他想要的小推車沒有了,失望。   ◆他藏在貨架後面讓你著急,想讓你們吵起來。   -一會兒還要給他做飯、洗澡,你得抓緊時間加快步伐,他哭著在你身後跟著你。   ▲這個時候,一般是他洗澡的時間。   問題五:上幼兒園前,給他穿衣服簡直是一場戰鬥。   ●他花了一刻鐘也沒有繫上鞋帶,你替他繫上了,他大怒。   -今天早上你同老闆有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時間緊張。   ▲他本來還應該再睡半個小時。   ◆你想讓他穿黃色的外套,而他非要穿藍色的毛衣。   問題六:你到幼兒園接他,他衝你發火。   ▲今天他在幼兒園吃晚飯,晚飯吃的時間很長,他很疲勞。   -你要加班,把他留在了幼兒園。他生氣了。   ◆你說了他,因為過馬路的時候,他鬆開了你的手。   ●他想自己打開點心盒,你沒有給他留出時間讓他做。 ★如何對待有性格特點的孩子   大部分是● 獨立型   性格特點:他確信什麼都能做好,很難接受依賴於你。他是個積極敢闖、性格開朗的孩子。這很好,但是會讓你很累,因為他獨立的慾望很強,很難輕易屈服。   如何對待?和他對峙不是解決的辦法:他需要別人幫助他滿足「自己做事」的願望。盡可能給他一點兒力所能及的小責任,如讓他自己穿睡衣,洗澡時自己抹浴液等。   大部分是- 敏感型   性格特點:他善於傾聽別人,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總能敏銳地感覺到細微的問題。但是這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他對一切都很敏感,會顯得有些脆弱。   如何對待?既然他對你的狀態非常敏感,最好不讓他感到過度的擔心。工作壓力大?試著盡量鎮定情緒,減減壓,再接近孩子。很容易發火?至少試圖壓低自己的嗓門:敏感的孩子很討厭高分貝,他比別人更需要安靜、溫柔和耐心!在你無法避免同他發生衝突的時候,耐心向他解釋怎麼回事。   大部分是▲ 穩定型   性格特點:你給孩子安排的生活節奏並不總適合他,他感覺到自己的需求不被理解,於是用叫喊、哭來反抗,他只有在讓他放心的生活常規裡才能找到平衡。可能是他很容易疲勞,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   如何對待?你要密切觀察他,瞭解他的需要,據此安排他的作息。但是也不必因此讓他固定在不可變動的習慣中,形成心理定勢。時不時在他生活中帶點例外,溫和地打亂既有規律。   大部分是◆ 控制型   性格特點:毫無疑問,你的孩子希望能夠控制你。他不習慣服從,總是和大人叫板、找茬。這種領導者的氣質可能對他將來的生活有用,當然,前提是他的行為不能過度。   如何對待?第一階段:你要確定你已經非常清楚地宣佈了禁令,你的孩子已經明白。第二階段:毫不妥協地堅持。如果他過馬路沒有把手給你,他將失去當天看他最喜歡動畫片的權利。當然,與此同時,你要鼓勵他的「正面行為」:如果他連續三天做到沒有亂發脾氣,就應該得到獎勵。

不良環境「催熟「我們的孩子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5

來源:健康 媽媽們:為什麼拿我當「試驗品」 給女兒燙一頭卷髮,再穿上成人味兒十足的長裙;給兒子戴上墨鏡,再換上一身酷裝,這都是媽媽們愛做的事。而且,只要廣告裡說什麼保健品好,媽媽就會買來給孩子試試。兒童營養專家則認為,給孩子盲目地進補、亂用保健品,可引起兒童血液中激素水平上升,還會造成孩子肥胖,進而導致性早熟。 幼兒園老師:為什麼拿我尋開心 「媽媽,今天你得給我的媳婦兒買一雙新鞋。」一個 3歲多的男孩兒這樣對媽媽提出了要求。這位媽媽經過調查才知道,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在班裡「速配」了好幾對「小伴侶」,平時總是拿「小夫妻」們開玩笑。在一些幼兒園老師看來,拿自己班上的小朋友開開玩笑並沒有什麼,可父母們大多認為這不合適,因為現在的孩子懂的東西並不少,所以從小就該讓孩子們建立正確的友情關係。 長輩:為什麼拿我當玩具 很多父母都有帶孩子去上班的經歷,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同事拿孩子當「開心果」,拿孩子找樂兒,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好。 在單位裡,大人們還會「教給」孩子們很多大人才能明白的語言,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會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地依樣照搬出去。一位父母就說,她帶著 4歲多的孩子去了單位以後,孩子就學了很多「大人話」,什麼「出來混」、「包二奶」、「抱粗腿」之類,甚至還學了一些「髒話」和「葷段子」,這讓父母很是擔心。 就是這樣的大人,讓孩子純淨的心靈和天真的思想過早地成熟了起來。當孩子們模仿大人的語言和行為,逗得大人們開懷大笑時,父母可知道,孩子的這種早熟會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電視:為什麼拿我們「開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中多了一種「小孩當嘉賓」的內容。主持人用一些奇怪的問題和表演形式來折騰孩子。說是讓孩子展示才藝,實際上是孩子越能出洋相越好。 有的節目中孩子們打扮得非常成人化,三四歲的孩子就去模仿搖滾歌星或是唱愛情歌曲。而主持人還會故意讓孩子去做一些拋媚眼、搔首弄姿的動作。這些拿孩子做主角的娛樂節目,觀眾年齡涉及面很廣,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把這些語言和行為當做模仿的對象,孩子的思想無形之中又受到了影響。 孩子就是大人的鏡子 大人喜歡孩子多是由於孩子「好玩兒」,孩子的「好玩兒」是因為獨特的年齡特點,如果小男孩長了鬍子,小女孩像個成熟的少女,自然就不好玩了,反倒是一種疾病了。除了生理上的早熟,孩子語言和行為上的早熟也不可掉以輕心。孩子是有自尊、有思想的人,不能成為大人的「玩具」。孩子的父母、老師和每一個成年人都有義務教育我們的孩子,而不該拿孩子「找樂兒」。拿孩子的天真取樂,首先說明大人不尊重孩子,同時也破壞了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還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所以別讓孩子這面鏡子裡照出我們成人的不文明和不健康。

孩子告狀父母需慎重處理

2008年12月22日
公開
5

來源:健康報   「媽媽,他打我了。」   「老師,他拿了××的東西不還。」   其實,孩子「告狀」是一種依賴心理的表現。孩子的「告狀」是否應該制止,需看其「告狀」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的告狀動機主要有五種:   1.被別人欺負後,想尋求大人的保護。   2.檢舉他人,希望成年人對他的是非判斷作出肯定。   3.追求自我表現,想從成年人那裡得到肯定的評價。   4.做錯了事想逃避責任,免受批評和懲罰。   5.嫉妒他人,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孩子愛告狀是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大人對於孩子實事求是的告狀要認真對待,及時予以正確處理,更重要的是強化孩子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淡化其「告狀意識」或依賴心理。例如,大人可以這樣對孩子講:「××弄壞書不是故意的,以後你和他一起愛護書好嗎?」如果對孩子的「狀述」不置可否,不僅會使一些有害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還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如果鼓勵他們的告狀行為則會使其他孩子爭相效仿,以致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發展,更嚴重的是,會使一些孩子養成時時窺視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態,導致其人格的畸形發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錯了狀,老師或家長應及時對他進行提醒、幫助和糾正。

遠離八種行為不做失敗家長

2008年12月22日
公開
6

來源:都市女報   根據心理學家對大批父母的調查,發現8種典型的行為導致失敗的父母。   1.沒有原則(Parentsfailatsettinglimits) 沒有原則的父母,最終會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親一旦聽到孩子說「我不上學了」,立刻投降,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這位母親最終陷入絕望的境地。   2.過度保護(They’reoverprotective) 父母保護得越多,孩子越無能。尼采說過,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惡。   3.嘮叨、說教、嚷嚷(Theynag.Lec-ture.Thenyell) 這樣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為不會說些有用的話,因此,只會重複些無用的話。   4.讚揚氾濫(Theypraisetoomuch—Andbadly) 對於4歲以上的兒童,「知心姐姐」式的讚揚已經不起作用了。你不能總是用「孩子,你真棒」這樣毫無營養價值的話語「忽悠」自己的孩子。   5.懲罰過重(Theypunishtooharshly)   有一位母親,因為太想讓她的兒子優秀,曾經讓她的兒子跪了一夜作為懲罰,結果,這個孩子從此精神失常。   6.剝奪孩子的感受(Theytelltheirchildhowtofeel)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孩子的行為,結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斷的機會。   7.成績與創造力本末倒置(Theyputgradesaheadofcreativity) 絕大多數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成績,不知道孩子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部分需要關心。   8.忽略了樂趣(Theyforgettohavefun)   樂觀的天性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

培養合群寶寶的9個妙招

2008年12月22日
公開
9

來源:瑞麗 不合群的孩子雖然說不上是什麼病,但卻妨礙他們去適應環境和學習新知識,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兒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麼?怎樣培養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明顯地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氣質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閉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裡,把電視機當保姆,與玩具、遊戲機和小人書等為伴,不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擔心與別的孩子一起會產生矛盾,甚至會染上壞習氣,有個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又不讓我和別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養在籠子裡的兩隻小鸚鵡作為我的夥伴了。」這樣下去,天長日久,孩子也成了籠中之鳥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係。 1.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 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後,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夥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後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2.另一項使孩子不善於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於嚴肅。 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於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台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於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鬆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鬆心情,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應該主動進行教育,而不應等到孩子不合群後才被動進行糾正: 1.父母要擠出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交談。 節假日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走走,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開始時父母可陪伴在旁與他們一起做遊戲,當熟悉之後可讓他們自己玩。每次遊戲後父母都應比較誇張地表揚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小夥伴的可愛以及集體的歡快。 2.父母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3.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會融入集體之中。 4.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5.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外出旅遊、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興趣、開放胸襟。 旅遊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交際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麼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遊中,有的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假如父母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瞭解新的交際內容,旅遊結束,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以後的交際增加了話題。 6.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 年齡較小的,八九歲的,可以叫他們買油鹽醬醋;年紀稍大的,十四五歲,可以叫他們買魚、肉、米、煤等,也可要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之類。家中有什麼舊報紙、舊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們去收購站賣。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於豐富交際對像和加深對人的瞭解和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孩子由於缺乏經驗,在初次交易中可能會吃虧或出現差錯,對此,父母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影響他們交際的信心。 7.有意識地要孩子獨自做客待客。 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緞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帶的,不用應付,沒有壓力,應酬的主角是父母。讓孩子一個人去,自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裡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8.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 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麼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時常出些模稜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辯辯;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幫助其認識。平時,也要鼓勵孩子參加演講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9.對於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師更要將特意為其安排交往的環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麼樣的動作來參加活動,千萬不能因他「不會」或「不懂」而將其棄之一邊。 孩子不合群該如何糾正? 採用行為療法矯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1、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由接受邀請變為主動要求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時,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並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境、遊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覆強化才會鞏固。 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父母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不培養。其實,交際作為一種能力,是後天培養逐步形成的,培養的方法主要是實踐。 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與心靈手巧一樣,能說會道也是一種本事。有人對21世紀的人才定了這樣幾個標準:①能言善辯;②通文墨;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④會「小興」,即能即興抒發感情。這四個標準中竟有首尾兩個標準涉及到說,可見說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性。 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失度的、與不良者交往確實會影響學習,但適度的、與志同道合者、與優於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於促進學習,有助於智力激活。交際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碰撞,在頻繁的碰撞中,雙方往往可以獲得啟示,獲取靈感,以共同提高。

貪玩的孩子,學習動力強

2008年12月22日
公開
31

來源:育兒 在電梯裡遇見12樓的媽媽牽著掛著一行淚的小傑。   「怎麼哭啦?」   「一早就鬧著不肯上學,被爸爸修理了!」   「怎麼不願上學呢?是不是挨老師批評了?還是有小朋友欺負你?」   小傑抽著鼻子搖著頭說:」不是,是上學不好玩!」   小傑媽媽聽了用手指狠狠的點了點小傑的額頭生氣的說:   「就知道貪玩,上學是為了要讓你學習的,不是讓你去玩的!」   「學習」和」玩耍」真的是完全對立的嗎?」   望著哭哭啼啼被媽媽拽出電梯趕上學的小傑,我想起古書上的一句話:   「勤有功、嬉無益。」   但又想到」玩」字是由「王」和「元」兩個字符所構成,「王」意為第一,而「元」的意義則為「起點」、「開始」,因此「玩」的本來意思應該是說,某個行業或領域大「王」,成功的「元」動力就是「玩」!   曾訪問過一位在台灣音樂界被推尊為」大師」的音樂家,請教他創作音樂的心得,這位大師一面用根玻璃棒敲打著大大小小的玻璃杯,一面對我調皮的扮了個鬼臉說:   「就是玩啊!玩著玩著,那音樂的旋律就會自動跑出來了!」   音樂可以用」玩」的,玩出個成績來,大家可能還容易理解和解受,因為音樂被歸之為」藝術」,是屬於心靈層面的,不須去用數字演算,仰靠外國語文去理解,可以由純屬」感覺」的靈感創造出來,但若想做個優秀的電子程序設計師、物理或生物學家,也能」玩著玩著」就產生成績出來嗎?   台灣有一個專門販賣電子遊戲軟體的光華商場,裡面許多熱銷的電子遊戲軟體,設計師都是十來歲的孩子,他們都是電子遊戲的玩家。   我曾訪問過其中一位年僅十四歲,卻已設計了6個遊戲軟體,賺得了數百萬身家的小男孩,他是如何走向軟體設計,他擺弄著遊戲機語氣輕巧的說:   「就是玩啊,玩到覺得別人設計出來的遊戲太簡單、沒意思,就跳出來自己設計啦!」   而他們所玩的許多遊戲,大都是由日本進口,那些遊戲說明書都是日文,遊戲裡的角色也都是以日語做對話,這些」愛玩」的孩子,為了能玩得盡興,就努力去翻查日文字典和聽日語盤片,因而個個都認識了不少日文字,也能跩上許多日語了。   曾好奇探問過一位好幾次婉拒官方聘任政務官,寧願孤燈獨人守著一個化學研究室,一呆三十多年都不願離開的朋友,化學研究令他著迷的原因究竟在那?他像聽人要他談熱戀情人般的兩眼發亮,滿面笑容的說:   「研究結果出來後會是啥模樣,誰都說不準,就跟開彩票一樣!你說,這多多刺激好玩啊!」   完全是不同的領域的工作,沒想到要做到優秀,居然同樣需要有一顆會玩的心

讓孩子學做自己的主人

2008年12月22日
公開
31

來源:《育兒生活》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說:「如果我不能給孩子財富,那就給他尋找財富的信心;如果我不能給孩子智慧,那就給他獲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給他生活的信心。」   孩子隨時都在玩、隨時都在學   自從當了母親之後,我常常感謝上天讓自己看到一個生命的開展、茁壯。從幼嫩的嬰兒期到學步期、幼兒期、兒童期,每天在他身上都有新的發現,你也彷彿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你不曾自我發現的陰影而有所驚覺。你充滿愛心的教育他,他也回報你他所需要的,引領著你去挖掘他、滋潤他。現在的我有兩個孩子,老大剛上小一、熱愛科學與所有未知的事物,能閱讀成人書籍,對基因圖譜及化學元素表著迷,每天以做複雜的中年級數學題為樂,隨時嚷嚷「沒書看了很無聊」,儘管他的書已經攻佔了我五十幾坪家裡的每個房間,甚至廚房、洗衣房。   老二是幼稚園小班最小的寶貝、愛吃愛睡而且從不讓媽媽喂,喜歡跟著哥哥手拿一本書自言自語地念,喜歡拼拼圖,一次拼完十幾片的拼圖是小case,而且拼圖的時候超專心,坐30 分鐘面不改色。許多人會問我,你的孩子很聰明,你是不是從小就逼他們學習呢?其實不然。他們玩的時間比誰都多,且假日從不在家看電視,而是上山下海豐富生活經驗,我從不問他們「學到了什麼」?只問他們「好不好玩」?那麼他們是如何學的呢?我想我只能說:「每個孩子隨時都在學,」如何滿足孩子的學習呢?以下就是我的一點心得跟大家分享:   滿足0∼3歲孩子的學習方式   好的母語能力有利於閱讀能力發展   從孩子牙牙學語時,我就養成隨時跟孩子說話的習慣,也許是廣播主持的胎教關係,我的兩個孩子話都說得不錯,一歲以後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媽媽要從嬰兒期就常對孩子說話,告訴孩子你在做的每一件事,切莫認為孩子一定聽不懂就不說,當你試著把孩子當聽眾時,有一天他的答覆會讓你出乎意料。   ∼透過讓孩子參與並告訴他你正在做的事情,教孩子說一遍,可以很快地累積孩子的詞彙,也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發展,連帶認識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聯。   讓孩子因為好玩而學,而不是逼他學   我的孩子從一、兩歲時就愛玩玩具鋼琴,聽過的旋律一次就能背、能唱。我們在他兩歲時就玩邊彈琴,邊唱歌的遊戲,後來買了一台電子琴給他,但從不逼他去彈,直到他三歲時說「他想學鋼琴」。他現在七歲了,學琴的功課越來越重,我們也從不逼他,只告訴他「學音樂是為了好玩,如果你覺得不好玩就不用學」。他的練琴壓力得到了紓解,每當他覺得彈琴倦怠時,就回頭去找找那個好玩的感覺!現在他的弟弟也三歲了,常常跟哥哥搶電子琴,也吵著要媽媽帶他去學琴,他們都熱愛音樂原因無它,就是「好玩」。   ∼孩子有想得到快樂的心理需求,所以,要讓孩子喜歡上任何事,都要先從遊戲著手。   讓孩子得到身心全方面的發展   孩子三歲前,在生理方面,從趴在床上到撐起自己、抬頭挺胸;從走得搖搖晃晃到步伐穩健,每個階段,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要為了怕髒、怕孩子不行、怕麻煩或對孩子保護過多,就剝奪了孩子自己練習、並在多次失敗後終於獲得成功的成就感。   我的兩個孩子從一、兩個月開始,就跟著我們到處旅行、到處玩,還在爬的階段就把他放在地上,讓他去感覺草地、沙地、海邊、山上不同的景物,告訴他這裡是哪裡?孩子用爬的爬上溜滑梯,並自己滑下來,過程中我們都不斷地鼓勵他,他也充分享受獨立活動的能力。   當孩子自己能拿餐具時才一歲多,我就讓他自己用餐,雖然留下滿地的杯盤狼藉,但他覺得自己很棒,「吃飯」這件事在我的鼓勵下成了孩子的強項,自一歲多後他們就不再需要我餵了!   ∼隨時讓孩子嘗試他能力所及的事,就算他失敗,但他仍然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他、讚美他的表現,這是孩子培養自信以及日後是否勇於嘗試新事物的重要關鍵。孩子在三歲前身心獲得全方面的發展,日後對他閱讀能力及理解力有極關鍵的影響! ★滿足4-6歲孩子的學習方式   說故事&遊戲有助學習   幼兒喜歡聽故事,也愛說故事給別人聽。爸媽可以自己編故事,也可以唸書中的故事,與孩子玩說故事遊戲時,可以任由孩子發展劇情,愈天馬行空愈好。千萬不要批評孩子說的劇情不合邏輯,但可以對孩子的內容提出疑問。   ∼透過說故事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組織能力,父母不妨一邊跟孩子玩,一邊擴充孩子的詞彙,也可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滿足4∼6歲孩子的學習方式   回應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就是破壞大王,從學走路時就對所有電氣用品感興趣,常愛轉電視、玩音響,把每個買回來的玩具拆掉重組。雖然我們家物品破壞率超高,但我後來發現,在他們努力操作及嘗試每樣東西的時候,他們都在默默的學習。   曾經發生一個例子:我在老大兩歲時,告訴他電池正負極的原理,原本並不認為他聽得懂,只是認真回答他的問題而已。但當他長大些我再問他,發現他還記得這件事,而且「他當時真的聽得懂」!之後他就對所有科學原理好奇(當然,我就要常常非常仔細而認真的回答他的問題),儘管他才三、四歲。我從未對他的好奇心感到厭煩,我總是認真的面對他的每個疑問,也跟好奇寶寶一般的跟他一起尋找解答。   ∼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熱誠的帶著他去探索所有他想知道的答案,這是孩子日後是否喜歡學習的根本。也不要責罵孩子因好奇或創意而產生的舉動,你可能正在扼殺一個科學家的潛能!   將選書的工作交給孩子   我是從孩子身上學會如何選書的,孩子還小,剛開始選圖畫書時總不知孩子喜不喜歡,後來在與孩子一同看書的過程中,看到孩子的反應,漸漸瞭解了答案。當孩子還被你抱在懷中唸書給他聽時,他愛的是這種感覺及你唸書時的神情,因此你愛的書他也會喜歡。當孩子漸漸大了,就帶孩子到書店自己選書。先不用考慮書上所分類的年齡限制,孩子自己喜歡最重要!   ∼當孩子將閱讀視為習慣時,他所累積的閱讀能力及文章理解能力,會相當驚人的。   從孩子的遊戲習慣,觀察孩子的性向與能力   我的老大從兩歲時,就對任何路上的交通標示及地圖有興趣,在馬路上對所有交通標示務必問清楚,任何公共場所有地圖,他也一定一一詢問它的內容及每個地點的名稱。我們從未覺得他聽不懂或不用瞭解這些,就不理他的提問,反而是用他能理解的方法,解釋所有他想瞭解的一切。   ∼觀察孩子喜歡什麼,滿足他的知識需求,他自然會顯現出他的能力!   永遠不要對孩子絕望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一生中寫了不少偉大的作品,儘管他的寫作時間非常寶貴,但他還是十分注重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天必定抽出時間陪孩子,為他們講故事,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今日的許多父母認為讓孩子讀書,就是為了識字。其實,無論讀書還是閱讀,前提都必須建立在孩子真正的喜愛和理解的基礎上。家長陪同孩子,並非只是「形式上」,還要在「時間上」與孩子一起成長,用心對待孩子。   展望親子教育的大未來,父母能給的不再只是經濟的供應,孩子所需要的也不只是物質的滿足。對家長來說,「教育」絕對比「養育」更重要!

陶晶瑩給女兒的三樣人生禮物

2008年12月18日
公開
13

將要有第二個寶寶的陶子,正在家裡待產。這位堅強麻辣的「主持一姊」談起媽媽經,並沒有想像中女強人們對工作的執著或兩難,對四十歲的陶子來說,家庭和孩子是永遠的第一順位。對荳荳的教養,她最重視禮貌,夫妻都是電視人,為了小孩,新家的客廳卻不放電視… 陶晶瑩,一個不需要介紹的名字。最近在電視上看到她,多了一種顯而易見的身分:母親。 將要有第二個寶寶的陶子,正在家裡待產。無論什麼時候打電話去,總是能聽到身邊女兒荳荳的聲音。觀眾認識的陶晶瑩,聰明犀利、獨立有主見,也充滿企圖心。她主持的星光大道如此當紅,但是這位堅強麻辣的「主持一姊」,在小荳荳站起來會走路的那一刻,竟感動地流淚。為了女兒小荳荳,拒絕了去大陸賺容易錢的工作機會。刻意維持一個星期只工作三天的生活節奏,為的是要給女兒一個有陪伴的幸福童年。 夫妻都是電視人,但陶子在新家客廳不放電視機,不想讓荳荳被電視養大;雖然夫妻都是公眾人物,但他們都不懼怕外出,經常帶著荳荳到處趴趴走,常常只因為天氣好,就坐上高鐵到海邊玩。 聽陶子談媽媽經,很詫異她沒有想像中女強人們對工作的執著或兩難,或許是經歷過寂寞的童年,與曾經波折的感情歷程,四十歲的陶子優先順序如此清楚:家庭和孩子是永遠的第一順位。「有了完整的家以後,會知道你努力是為了什麼……,你會覺得光是回家看到他們的笑容就很值得……。」 以下是她的專訪內容: Q:談談你跟小朋友的互動,你感到幸福或快樂的時刻? A:Anytime!聽她每天說話多了一些新字眼,看她睡前因為太high在床上不斷跳舞,或者為了吃一顆糖而皺眉耍賴;陪她蹲廁所一起欣賞她的大便,帶她去游泳看她跳水……,每天在一起的點滴,都是我感到快樂的時刻。 有了孩子後,我充分能體會放慢生活步調的樂趣,以前的生活壓力大,工作多,又快又忙碌,有荳荳後,可以因為全家人一起坐在海邊,或是花兩個小時餵她吃完飯而滿足不已,突然間,生活裡的小事都變得很重要了。 當母親就算有困難之處,我也把它當享樂的一部分,因為,再忙再累,只要看到小孩開心,或看到她的臉,或得到她的一個擁抱,都很值得。 Q:當新手媽媽時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 A:在帶小孩的過程中,我其實滿開心的,所以沒有感受到什麼挫折,只有在她生病的時候,看著她小小的身軀承受痛苦,我也會感覺到很無助,其他時候其實還好。 我老公可能比較有挫折感。因為荳荳一歲的時候,我老公那時沒有戲,就全心在家帶小孩,男生比較沒有耐性,前一秒他們還愛得死去活來,後一秒就好像要打起來。 Q:當上媽媽這個角色,有了孩子之後,你覺得人生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我自己覺得的確有改變,以前在公眾場合看到小孩吵鬧,就直覺地想罵小孩的父母,覺得他們怎麼不好好管教。現在自己有了小孩,比較能夠了解和體諒。 做節目訪問的時候也會,以前在節目上開玩笑都很隨便,想開就開,但現在開玩笑都會很謹慎,感覺好像有一對父母的眼睛盯著,站在這個受訪者的身後。像「超級星光大道」,參賽的年輕孩子表現得很好,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有多驕傲。我也特別小心跟受訪者的互動,讓他們的爸爸媽媽知道我會照顧這些孩子。 Q:許多有一個孩子的父母,對生老二總是有著掙扎,你為什麼這麼「勇敢」地在這時候要生老二? A:如果只有一個孩子,家裡「一黨獨大」,你其實很難不去溺愛他。所以我想生第二個孩子,很多人以為我要「拚男胎」,其實真的不是。我只是希望有兩個孩子,他們可以互相陪伴,分享、競爭資源、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我希望透過這個方式,教養出一個好孩子。 另外我們也會想到,如果有一天我們老了、病了,兩個孩子可以相互分擔、互相照顧。 小孩不能隨便生。它絕對不是用來綁住老公的心,或是用來向長輩爭寵的手段。我們夫妻都很享受帶小孩,陪小孩一起成長,所以當然覺得要替荳荳生個伴,只要喜歡,沒什麼勇不勇氣可言。我們的「勇氣」不會大於那些明知菸不好還戒不掉,或是有慢性病仍大吃大喝不運動的人。 Q:你們夫妻在演藝圈的工作,使得你們的家庭生活經常要被曝光在公眾之前,你怎麼「克服」這樣的干擾?你怎麼和荳荳談她的童年會和別人的「不一樣」?小荳荳已經開始感覺到她父母的「不同」了嗎? A:荳荳已經很習慣在電視上看到爸爸媽媽和她自己,甚至有時她身邊的叔叔阿姨也常會在她翻書報雜誌時看見,她並沒有太大反應,也沒覺得這樣很了不起,目前的她可能認為這是件很平常的事吧,大了再跟她解釋,這不過是一份工作。 Q:你的工作如此忙碌,而且經常需要奔波,你怎麼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需求?我看報導寫過你和李李仁都曾為了孩子拒絕大陸的邀約,可否談談當時的心情?面對這種「兩難」時,什麼是你做抉擇的準則? 大概荳荳七、八個月的時候,我去大陸接了一個活動的主持,一去至少三天。那天半夜回來,荳荳已經睡了,我輕輕摸摸她,她迷迷糊糊地叫了一聲媽媽,我就止不住眼淚地哭了。那天晚上我就決定,以後再也不要接大陸的案子。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沒有去大陸了,雖然有時候會跟老公談起覺得大陸的錢真的很好賺,但當我們已確定家庭孩子是我們最看重的第一順位時,就不會有什麼「困擾」或「兩難」的情況了。錢夠用就好,多少億萬富翁不見得真正快樂,況且,大家都會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個很好抉擇的選擇題。 我和李李仁小時候都是被父母疏於照顧的小孩,像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就沒有辦法來接送我,我爸爸也根本不在身邊,兩個姊姊都很大了,想起來是非常寂寞的童年。李李仁也是很早就離開家,所以我們兩個都很愛孩子,很在意陪伴小孩的時間。我們兩個人現在很多工作都不接,荳荳每天只去幼稚園兩小時,我們就接她回家,帶她到處趴趴走。像前幾天寒流來了,我們一時興起,把荳荳從幼稚園接回家,坐高鐵去南部玩。 其實之前曾經有一段時間,讓照顧我媽媽的保姆帶荳荳,那時候荳荳大概才八個月大,但是我可以明顯感覺到她在生氣,她知道你沒有花時間陪她,她也就不聽你的,跟我們不親。所以後來我老公就決定自己帶她,我的工作量也減到最低,一個星期大概只有三天錄影。我們兩個工作時間儘量錯開,總是有一個人陪伴著她。我們一家三口非常黏,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一起。像我老公晚上錄影到九點,我會讓荳荳選擇她今天要提前和媽媽洗澡,還是要等著跟爸爸洗澡。 Q:會不會擔心現在為了小孩拒絕了一些案子或機會,以後人家就不來找你了? A:我還好。綜藝節目就是會開開停停,你大概也很難預期節目命運會如何。像「超級星光大道」剛開始談酬勞的時候,我跟詹仁雄談說如果收視率衝到一可以如何,他說,現在星期五晚上的節目收視率可以到○.五就不錯了。結果後來收視率衝到八、九,其實不是當初預料得到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做好眼前的工作。 戲劇節目的生態比較不同。我老公那邊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耕耘,現在台灣戲劇環境很不好,他們的工作有時好幾天都不能回家,對身體健康都不好。可能第二個孩子之後,他還是會接一些大陸的案子。其實荳荳很幸福,我們都不曉得第二個孩子出生後,還能不能維持那麼多時間的大量陪伴。 Q:談談你對小荳荳的期待。你對小荳荳的教養,最重視的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 我覺得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其實不要把小孩的問題推給學校、社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教養態度,就會教養出不同的小孩。上一代不重視婚姻、家庭生活,只重視賺錢,或是你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媒體公眾人物不良的示範,下一代小孩的教養就會出問題。 我對荳荳的教養最重視的是要她有禮貌,隨時說「拜託」、「謝謝」,要看著人眼睛說。因為我看到太多孩子沒有禮貌、不懂得應對進退。 我也希望她快樂,不要以眼淚或哭腫當武器,希望她情緒穩定,能正常溝通。我老公擔心較多,他聽到荳荳說幼稚園哪個男生喜歡她,他第二天就會去幼稚園東看西看,心裡暗自警告那個小男孩:你給我小心一點。(笑) Q:從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角色來看,你對目前台灣教育環境有什麼看法? 啊∼!太可怕啦!「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只能祈求上天,在可怕的環境中,讓她碰見好老師。當然,我們自己的監督也很重要。我們現在就已經開始擔心,以後要給荳荳念什麼學校。像我看了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書,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內相比,真的滿感慨,我發現我們的教育方式都沒有改變過,還是強調在背誦死記,沒有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Q:如果環境不能改變,你會怎麼做? A:等荳荳大一點,我會經常跟她聊:你現在最有興趣的是什麼?你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想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在身邊,幫助他發現自己。 Q:荳荳現在的興趣是什麼? A:她很男性化,喜歡機關大砲、喜歡玩車子,他爸爸每天都在想帶她去看賽車,我覺得她喜歡這些,以後做黑手也不賴。 Q:家長認為當前教育孩子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困難,是「媒體」,身為具影響力的媒體工作者之一,你怎麼看待這樣的問題?你們家的「電視政策」是什麼? A:台灣媒體亂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恪守把關,其他的則無力回天。我覺得家長的把關和陪伴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可能,儘量別讓孩子看太多電視,陪他出去公園走走都好。 荳荳很少看電視,她喜歡到公園跑步,偶爾吃飯時看看米奇。我和老公的工作都需要看電視,但我們已經有共識,搬到新家以後,我們新家客廳是不放電視的,就是不希望好像一進家門就拿起遙控器,不希望家裡有這種習慣。新家搬到山上,也比較有空間讓孩子可以打球、騎車出去玩。 Q:許多青少年最在意或煩惱的事,都環繞著外貌以及外在的肯定。許多孩子因而對自己沒有自信。你曾經在剛進演藝圈時,外表受到別人的否定,可否談談你是怎麼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自信? A:孩子們對外貌自信與否的第一關就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所以,父母就不應以媒體上狹窄單一的標準要求或取笑孩子。既然我覺得那些標準是可笑的,所以,打從心裡我就從不曾認為自己不美,只在心裡竊笑那些人不懂我的美,長此以往,便不會被此等小事打擊而分心。 Q:如果要你寫出給小荳荳的三樣最珍貴的「人生禮物」,那是你做為母親最希望能傳授給她、賦予她的「資產」,你覺得那會是什麼? A:最珍貴的,便應該是專屬她的。所以,我希望她自信、快樂、獨特,只要有自信,便能發展自己的獨特風格。我會尊重她、陪伴她,看她自己想要什麼。

擁抱的好處

2008年12月01日
公開
31

媽咪!抱抱擁抱的3大好處與6大時機 每個小寶貝都喜歡大人的抱抱,因為抱抱不只能夠給予小寶貝安全感,還能讓寶寶喝到飽足的母奶、聽見母親的心跳、溫柔的聲音等,抱抱就像一種無聲卻具體的「我愛你」。 ☆只有奶瓶是不夠的! 過去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猴子實驗,心理學家哈洛(HarryHarlow),他幫剛出生的小猴子找了兩個代理媽媽,其中一個母猴子是用鐵絲做成的,但是她可以提供奶水;另一個母猴子是絨毛布做的,她只能提供小猴子溫柔的觸感,而無法提供食物。   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哈洛發現小猴子們最喜歡的是絨布媽媽,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就依附在柔軟的母猴子身上,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跑到鐵猴子母親那喝點奶水。 ☆Reason篇 孩子需要母親的關愛   透過這個實驗,加上後來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光是只能提供奶水,而無法提供溫暖及愛時,孩子就不願意依附這樣的母親,孩子最需要且喜歡的是能夠提供他安全感及擁抱的溫柔母親。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培鑫醫師表示,新生兒初來到這個世界時,外面的一切對他來說是如此的陌生,而此時母親的聲音及擁抱,會讓新生兒得到安全感,讓他回想起過去曾在肚子裡聽過這個熟悉的聲音,當他被撫摸、擁抱時,就想起過去在媽媽肚子裡那種溫暖的包覆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哭泣中的新生兒,只要聽見關愛的聲音以及大人的擁抱,就能夠停止哭泣的原因,因為,擁抱能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滿足及快樂。 ☆Advantage篇 擁抱的好處 1.促進觸覺刺激   感覺統合近年來相當受到家長的重視,而其中觸覺就是感覺統合其中之一的感官系統。   觸覺對於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有了良好的觸覺感受,才能讓寶寶與外界得到聯結,例如喝奶時口腔觸覺會帶給寶寶滿足感、母親對寶寶溫柔的肌膚撫觸,會讓他得到舒適及放鬆、再過幾個月大寶寶也會利用手部的觸覺,來探索外面的世界,學習新的能力。   張培鑫醫師表示,擁抱就是提供給初生寶寶最好的觸覺感受方式,透過與母親的肢體接觸,可以喝到母奶或聽見母親的心跳,還能聽見母親對他說話的溫柔語氣,帶給他舒適的觸覺刺激。觸覺刺激足夠的孩子,感覺統合更加完整,未來學習及發展也就更為出色。 2.緩和情緒   根據許多過來人媽咪表示,當寶寶哭泣時,她們通常會先瞭解是否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太冷或太熱等原因,如果排除掉這些生理上的問題,那麼多半就是寶寶覺得無聊或情緒不佳或受到驚嚇,此時只要給予抱抱,就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讓他恢復愉快的心情或得到安慰。   兒童發展專家也表示,如果寶寶發出的需求訊號,經常未得到大人適當的回應,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一種失望與不信任的情緒,甚至會影響寶寶的人格發育,讓他產生挫折感及變得退縮。 3.較好的挫折忍受力   反過來看,一個從小就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即使以後遇上挫折時,他仍會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有些時候當孩子在外頭受挫時,因為有之前被關愛的經驗,他會知道等回家之後,就可以得到媽媽的安慰及擁抱,因此,眼前的挫折及打擊不會馬上就將他擊倒。 ☆Method 篇 該如何抱才好呢?   提到抱抱,有不少人聽過這種說法:「孩子不要常常抱,抱久了就每天要人抱。」資深保母陳淑珍表示,不抱寶寶的做法是不利於寶寶成長的,或許因為以前的人,有很多事情要做,沒辦法花太多時間照顧孩子,於是才會出現盡量不要去抱孩子的說法。   但她認為,每個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關愛,而擁抱就是最直接讓他感受愛意的做法,而且等到孩子一歲之後,開始學習走路時,他自然就會從大人的手上下來,所以,不需要把舊經驗套在現代人身上,當你覺得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就熱情的擁抱他吧!而抱抱也不只是孩子單方面受惠,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保母,也都在抱孩子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笑容、孩子對大人的依賴,而使大人得到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會讓大人變得更柔軟、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6個應該抱寶寶的時刻 1.當他哭泣時:請先檢查一下是否需要餵奶、是否要換尿布等,先排除掉生理問題,再拿一些玩具來逗逗他,有時候他只是想找個人陪他玩,如果他還是想要人抱,那就抱抱他。 2.當他精神好的時候:寶寶睡醒之後,可以抱著寶寶四處看看,為他介紹一下周圍的環境,和他做一些互動遊戲,讓寶寶覺得愉快。 3.當他受挫時:當他被巨大聲音所驚嚇時、走路摔倒時、玩玩具受挫時,此時家長的擁抱及安慰,可以讓他很快就忘記剛才的挫折,很快平復情緒,繼續之前的活動。 4.當他在陌生環境時:6個月大之後,寶寶會開始出現怕生的反應,對於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可能會產生抗拒的心理,此時家長可以先抱抱他,等他熟悉之後,再鼓勵他離開大人的懷抱。 5.當他接受處罰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大人難免會以處罰來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但是在處罰過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這個擁抱會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會讓他正向看待大人對於他的處罰及要求。 6.當他長大時:陳淑珍保母提醒家長,不是只有小嬰兒才需要擁抱,即使孩子上幼稚園、讀小學,父母還是可以常常抱抱他,父母充滿愛的擁抱是孩子最棒的能量補給。 ☆Tips 抱孩子抱到手臂粗壯、腰痠背痛是很常見的事,所以,平時最好多準備幾個靠墊或抱枕,媽媽要抱寶寶時,可以在背後及手臂增加支撐;如果寶寶喜歡被站著抱,那最好準備一條好用的嬰兒揹帶,助媽媽「一臂之力」,以免抱出媽媽手。 *抱的動作太粗魯:張培鑫醫師提醒,孩子需要的是有安全感的擁抱,因此,抱的時候動作應該要輕柔、聲音要和緩,如果母親動作非常粗魯或是過度的搖晃(還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或是抱寶寶的時候大聲叫喊,可是會讓寶寶覺得不舒服的喔! *沒有關心的抱:只有抱寶寶卻沒時間陪他說說話或與他做眼神交流,只是敷衍式的抱法,寶寶可是會抗議的。 *過多的擁抱:寶寶並不需要整天都抱在手上,例如當他睡著了,就不需要繼續抱著,特別是到了學爬、學走的階段,如果家長還是整天抱著寶寶,那麼反而會阻礙了寶寶的學習及探索能力。

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2008年11月24日
公開
44

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當然是最好都不要誏心愛的小宝貝遇到這問題 在新聞亂象讓人看了都搖頭之下,這篇文章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內文摘自─ 康健88期 ─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當流行歌手麥克傑克遜被控連續侵害小男童受到全球關注之時,台灣也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 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 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 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知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孩子吃飯的九大禁忌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33

■孩子吃飯的九大禁忌   孩子吃飯會有各種各樣的禁忌,需要父母們注意。   第一「禁」:偏食   「我每天不得不追在寶寶屁股後面餵他吃飯!」、「寶寶吃得很少很慢,喜歡含在嘴裡,飯菜全部冷了他還沒吃完!」面對許多父母的困惑,中美兩國醫學專家表示:家長本身的一些不恰當行為,如餵養過度關注、強迫進食、飯桌上的逼哄騙等,都可能加劇兒童挑食、偏食現象。而如果父母本身就挑食的話,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更加挑食。   兒童偏食比例高達30%   廣東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何少茹教授指出,挑偏食現象好發於6個月~6歲各個年齡段的兒童,比例高達30%。   常見問題包括吃得少而慢,對食物不感興趣、不願嘗試新食物、強烈偏愛某些質地或某些類型的食物等。何少茹強調,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存在餵養過度關注、飯桌上逼哄騙的緊張氣氛,孩子在壓迫氣氛當中進食心理負擔沉重、更加厭惡反感其挑剔的食物。   父母挑食 寶寶容易「有樣學樣」   此外父母本身的挑食行為等,都有可能加劇兒童挑食偏食現象。專家就此特別指出,如果家長自身存在偏食行為,兒童下意識「模仿」也會導致偏食行為難以控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效應。   何少茹教授表示,兒童問題飲食行為,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系列健康問題。而對於挑偏食,藥物治療療效甚微,行為矯正更加重要。何少茹教授就此開出以下「藥方」:可以讓寶寶適度體驗飢餓,如果吃飽可以允許他(她)不吃,減少進餐分心(電視、故事、玩具)。此外,用市面上各種類型的模具把食品做成有趣的形狀等能從色香味上刺激孩子食慾。何少茹指出,必要時,父母應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幼兒口腔運動進行必要訓練。   糾正偏食:讓孩子體驗飢餓   現行條件下,父母可以參考採取以下方法解決兒童挑食、偏食行為:   1。讓寶寶體驗飢餓,隨後獲得飽感。   2。限制兩餐之間的熱量卡路里, 餐前一小時不喝飲料和吃點心。   3。進餐時間少於25分鐘,每餐間隔3。5∼4小時。   4。慢慢調整孩子不喜歡食物和喜歡食物的比例,把不喜歡和喜歡食物從1:1變為2:1或更多,使不喜歡變為喜歡。   5。當孩子推開匙、哭鬧、轉頭等行為時,家長採取暫時隔離法,移開食品,把孩子放進餐椅不理她(他)。   6。到菜場或超市,由孩子決定採購食品。   7。讓孩子多次嘗試新的或不喜歡的食物,有時需要15次。   8。用趣味名稱稱呼食品。   9。營造快樂進食氣氛,反之要有相應懲罰。   10。不買父母不希望孩子吃到的食物。   第二「禁」:蹲食   在關中,吃飯的時候,村頭樹下,房前屋後,大人小孩都喜歡蹲著吃飯,這被稱為八大怪之一。其實,這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這不僅會影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而且,還容易使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病從口入」。   蹲著吃飯,腹部受到擠壓,除胃腸不能正常蠕動外,還會使胃腸中氣體不能上下暢通,造成上腹部脹滿,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蹲著時間長了,腹部和下肢受壓迫,全身血液循環不暢通,下肢酸痛麻木,胃的蠕動量和張力增加,需要大量的血液,而蹲著血液對胃的供應受到影響,就會直接減弱胃的消化功能。   如果坐在高凳子上吃飯,腹部肌肉鬆弛,血液循環不受阻,胃腸功能有規律地正常工作,對消化食物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蹲著吃飯,把碗碟放在地面上,人們走來走去或遇颳風時,都會把塵土揚起來落到飯菜上,塵土上的髒物及其細菌、病毒、寄生蟲卵等便會污染食物,極易引起疾病。   因此,從衛生保健角度來講,蹲著吃飯這種不良習慣應該糾正。   第三「禁」:暴食   病因:   寶寶因腸胃弱、營養失衡、暴飲暴食和氣候濕熱等原因引起的腸胃疾病。   表現:   嘔吐、腹脹、胸悶、厭食。   食補驗方:   脫脂奶——將牛奶煮沸,冷卻後去除表面漂浮的脂肪膜,反覆幾次後即成脫脂奶。可治療寶寶嘔吐,但不太適合嬰幼兒。   蘋果泥湯——將熟透的蘋果搗成泥狀,放入淡茶中。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小,富含的果膠有收斂作用。   淡茶水——少量紅茶用開水沖泡,每天給寶寶飲4-5次,對急性腸胃炎有很好療效 。   胡蘿蔔汁——新鮮的胡蘿蔔洗淨搗碎,加少量水煮10—15分鐘,過濾後再加水和少量白糖,煮沸後倒入容器中,隔水煮10分鐘即可飲用。   山楂、大米、紅糖汁——將山楂在沙鍋內煎成濃汁,然後放入大米、紅糖煮粥,上下午給寶寶食用。切忌空腹食用。   特別提示:   此時需要禁食的食品清單——   ·刺激性和生冷食物,更易傷害寶寶腸胃。   ·油膩食物會導致寶寶嘔吐。   ·導致脹肚的食物會加劇寶寶腹脹和厭食。   ·不易消化的食物。 ■兒童吃鹽過多致呼吸道感染   第四「禁」:鹹食   百味鹽為主,食鹽可謂調味品中的老大。在現代膳食中,兒童鈉鹽攝入量逐漸增加,其中既有家庭一日三餐的鹽超量,也有零食中含鈉鹽增多。最近,兒童保健專家指出,無論是健康兒童,還是病兒,不宜攝入過多的鹽,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   太鹹引發呼吸道感染據調查統計,兒童患上高血壓的越來越多,而這些兒童在嬰兒時期絕大多數經常吃過鹹的食物。過鹹食物導致血壓增高,引起水腫。另外,小兒吃鹽過多還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   首先,高鹽飲食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更利於各種細菌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其次,高鹽飲食後由於鹽的滲透作用,可殺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調,導致發病;第三,高鹽飲食可能抑制粘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其喪失抗病能力。這些因素都會使上呼吸道粘膜抵抗疾病侵襲的作用減弱,加上孩子的免疫能力本身又比成人低,又容易受涼,各種細菌、病毒乘機而入,導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   吃鹽影響鋅吸收兒童的口味是跟隨家長的,若父母飲食習慣偏鹹,小孩子也會愛吃鹹的食物。吃得過鹹,直接影響兒童體內對鋅的吸收,導致孩子缺鋅。但是許多人有喜歡吃梅乾菜、鹹魚和臘肉等習慣,這些食物含鈉量普遍高,小兒應該盡量避免。除此之外,豆瓣醬、辣醬、搾菜、酸泡菜、醬黃瓜、黃醬(大醬)、腐乳、鹹鴨蛋、罐頭、臘腸、豬肉鬆、油條和方便面等也應該盡量避免。   第五「禁」:快食   目前在少年兒童中普遍存在著吃飯過快的現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   調查顯示,20。3%的少年兒童在5分鐘之內吃完早餐,有85。5%的少年兒童在15分鐘以內吃完早餐;午餐也是速戰速決,18。3%的少年兒童在10分鐘之內吃完午餐,72。5%的少年兒童吃午餐所用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只有晚餐可稍微從容一些,但也有近一半的少年兒童在20分鐘內吃完晚餐。   研究人員指出,進食過快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吃得過快,孩子們就不能細細品嚐和欣賞食物的味道,使吃飯只起到填飽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發和培養飲食樂趣的作用,也不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吃得過快,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也就不能通過唾液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這樣就加重了胃腸的消化負擔,從而延長了消化時間,降低了營養被消化吸收的比例。此外,吃得過快,還容易導致飲食過量,吃得過多,從而造成肥胖。   一般來說,孩子吃每頓飯的時間最好不要少於20分鐘。   第六「禁」:甜食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糖有白糖、紅糖、冰糖、水果糖等,這些都是從甘蔗或甜菜中提煉出來的,統稱為蔗糖。小孩子雖然喜歡食用甜食,但糖不宜多吃。   過多吃糖能使寶寶發生營養不良。糖是一種純熱能食物,它幾乎不含其他任何營養成份。據測定,每1克糖在體內可產生4千卡熱量,所以往往吃糖使人減少食量。結果身體裡所需要的熱量雖然不少,但所需要的其它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膳食纖維等就不夠了,時間長就會造成營養失調。   糖大量消耗寶寶體內的鈣。糖為酸性物質,它會中和體內的鹼性物質鈣。體內缺鈣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個子長不高,更突出的危害是引起 骨質疏鬆及佝僂病。   常吃糖容易引起齲齒。糖為口腔內的細菌提供了生長繁殖的良好條件。這些細菌和殘糖一起能使牙齒、牙縫及口腔裡的酸性增加,由於牙齒經常受酸性侵蝕就容易引起齲齒,久之則形成齲洞或 口腔潰瘍。因此日本口腔科醫生建議,預防齲齒的前提首要的是少吃糖類食品。   多吃糖還會削弱人體抵抗力,使寶寶容易患各種疾病。   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食品,那麼孩子究竟每天吃多少才合適呢?近年來國內外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每天每公斤體重控制在0。5克左右為宜,就是說,成人每天不宜超過50克,小兒不宜超過20克,10公斤以下的孩子不應超過10克。 ■邊吃飯邊看電視有多種壞處   第七「禁」:看食   邊吃飯邊看電視有多種壞處:   第一,容易影響食慾   食慾除了生理因素可以引起食慾外,外部因素也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增強食慾。邊吃飯邊看電視人們往往以電視為主,忽視了食物的味道,使本來已經出現的食慾因受到電視的抑制而降低或消失,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現象。   其二,影響食物的消化與營養的吸收   人在吃飯時,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幫助胃腸消化食物。吃飯時看電視,大腦也需要大量的血液。這樣,相互爭著血液的供應。結果,兩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就會吃不好飯,也看不好電視。時間長了,還會發生頭暈、眼花。   所以,在家中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最好是飯後20-30分鐘再看電視。如果一定要看電視時,在選擇電視節目時,少看或不看緊張刺激情緒的節目。   第八「禁」:走食   乘車走路吃東西很不衛生,也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車上、路上,人來人往,塵土飛揚,吃的東西很容易受到污染,尤其是孩子乘車吃東西,容易通過手,使車扶手上的細菌、病毒污染食物,吃入引起疾玻另外,食物的營養素被人體吸收利用,要經過兩種消化過程,即物理、化學消化。   牙齒咀嚼、舌頭攪拌,胃腸蠕動等屬於物理消化;唾液中的澱粉酶、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以及膽汁等,對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進行消化,屬於化學消化。   而這兩種消化都是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完成的。但是乘車、走路時吃東西,大腦既要指揮消化系統,又要指揮運動系統,精力分散,因而往往咀嚼不細,消化不好。而且還會發生嗆食、咬舌,使食物誤入氣管,引起氣管異物,尤其是乘車吃帶核的東西,更易發生意外。   第九「禁」:笑食   孩子吞異物不可倒立拍打   小孩吃食時嬉笑打鬧、老人吃飯時分神,或吃藥時因反射功能退化,都會造成器官吸入異物造成窒息。倘若發生這種情況,應及時用急救法快速排出異物,否則幾分鐘之內就可奪人生命。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將孩子倒立拍打。   兒童急救法:   孩子俯臥在兩腿間,頭低腳高,然後用手掌適當用力在患兒的兩肩胛骨間拍擊4次。拍背不見效,可讓患兒背貼於救護者的腿上,然後,救護者用兩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向後、向上擠壓患兒中上腹部,壓後即放鬆,可重複幾次。   站位急救法:   救護者站在患者身後,用雙臂圍繞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拳頭的拇指側頂在患者的上腹部(臍稍上方);另一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向後猛烈擠壓患者的上腹部。擠壓動作要快速,壓後隨即放鬆。   脊柱損傷不可隨意搬運。正確搬運法是:   1。凡重傷員從車內搬動、移出前,首先應在草地放置頸托,或將頸部固定,以防頸椎錯位,損傷脊髓。   2。對昏倒在座椅上的傷員,安放頸托後,可將其頸及軀幹一併固定在靠背上,然後拆卸座椅,與傷員一起搬出。   3。對拋離座位的危重、昏迷傷員,應原地上頸托,包紮傷口,再由4-6人按脊柱損傷的原則搬運傷員。至少一人托頸護頭,其他人從傷員兩邊對稱托於傷員的背部、腰部、臀部和大腿,動作要輕柔,用力要整齊一致,將傷員平放在木板或擔架上。

12個方式寵壞了孩子

2008年11月17日
公開
32

12個方式寵壞了.孩子 分類:育嬰資訊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 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 他出口成' 髒' 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 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 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 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 等到他 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 '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 :'#~%&^....'。 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 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 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 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 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 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 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 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 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 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 , 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 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 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 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 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 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 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 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 '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 12.對於前面這11條 知過不改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 照著這 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一生吧 ...

轉~~日式育兒經

2008年11月17日
公開
35

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橫濱、長崎、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儘管這種差異,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但是,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莊凌說,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日式」育兒方式,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 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不會中文拼音、不會算術,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順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覺醒 女兒兩歲了,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一隻裝乾淨衣服,一隻裝尿布。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2名老師,除了午睡用紙尿片,其他時間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我想,女兒不會大小便,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於是和老師探討。 老師說:你太心急了,孩子還太小,和她講是講不通的,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沒有什麼感覺,也存不住尿,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會意識到要小便,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 我放棄了對女兒的「訓練」,讓她順其自然,等待她的「覺醒」。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突然就會叫「我要小便 」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有趣」的風景。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 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她穿得太多了,活動不方便,把襪子脫了,光腳不會滑倒。東京的冬天,室內大約22 -24攝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3攝氏度。保育園對1-3歲的幼兒規定,冬天,內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絨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在室內要光腳。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容易著涼。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內衣可以是長袖,也可以是短袖,襪子穿不穿隨意,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在保育園裡,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純棉的絨衣,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都只有一條單褲,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們,無論冬、夏,牛奶、飲料全是涼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冰水鬧過肚子。女兒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 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讓我十分驚訝,二三站地,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還不讓穿大衣!女兒卻說:媽媽,我不冷,還出汗呢。 育兒書上說:給寶寶穿衣為難時,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從此,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別擔心,孩子是個小火爐。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希希打架,老師在旁邊加油 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我剛剛踏入教室,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您早來一步就好了!剛才真是精彩啊!」 老師告訴我,女兒入園後,經常跟在老師身後,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有時,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著,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她先是愣住了,坐著發呆,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書落地,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小臉兒憋得通紅,誰都不肯放手。老師興奮地說:「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終於放棄了。 我聽了老師的敘述,有些茫然,不知說什麼好。老師看出我的表情,解釋說:「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別人更不對。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別人,別人是什麼感覺,所以,嘗一嘗被打的滋味,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動手打人。1-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一般只是隨手而動,沒有心計,不太容易受傷,當然,我們也會看在眼裡,絕不會讓孩子受傷。」 在保育院裡,小小一個班,只有11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生存」的本領,就好像是本能。 一個從沒有被人「打」過的兒童開始「體驗」被打,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這是他的寶貴經驗,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學會辨明是非,學會選擇朋友。 ◇男女同浴? 與爸爸一起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 在日本,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這在我聽來,實在不能接受。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我說:「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在這之前,經常是我給她洗澡,爸爸陪她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他們一起「過家家」、「開商店」、「打仗」、「講故事」,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 在保育院也是同樣,3歲前,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3歲後開始穿泳衣,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我想,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也是一種教育,當他們長大後,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 大班幫小班穿衣,玩「開飯店」的遊戲 女兒5歲升班了,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老師說,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鬱金香班」,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後來我知道,5歲大班的兒童,每天午覺後,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開飯店? v前兩天,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用彩筆畫「錢」,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開飯店」當天,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頭上帶上三角巾。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削下胡蘿蔔、生土豆、的皮;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在老師的指 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首先拿了「錢」來「買」飯,接下來是3歲、4歲的孩子們,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其實,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 熅ザ艀阪Z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五星級危險嬰幼兒食品排行

2008年11月13日
公開
30

來源:瑞麗 嬰幼兒由於其器官、組織功能發育不完全,抵抗力比較弱,其飲食結構顯然應該與成人的飲食不同。在這一階段攝入某些食物可能會導致過敏或其它不良後果。某些食物攝入後雖然不會引起急性中毒或不良反應,但可能會引起慢性不良反應或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等,也需要父母注意。 下面列舉了部分寶寶不能吃、不宜吃和不多吃的食品,以作參考。家長還應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注意觀察容易引起過敏和不良反應的食品,並及時向醫生咨詢。 不能吃的食品(危險指數:五顆星) ◆蜂蜜◆ 原因:據英國相關報道,在過去的25 年中,約出現40件嬰兒感染肉毒桿菌死亡案例,都與食用蜂蜜有關。這些案例中,病況較嚴重的嬰兒,多半小於6 個月。 注意:不要在1 歲以內嬰兒的奶粉或食品中添加蜂蜜,以避免遭到致命細菌的感染。 ◆醃製食品◆ 原因:醃製品(鹹魚、鹹肉、鹹菜等)含鹽量太高,高鹽飲食易誘發高血壓病;醃製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它和黃曲黴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 注意:有研究資料表明,幼兒期間開始吃醃製品的孩子,成年後患癌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湯圓◆ 原因:由於糯米比較黏,小孩可能會把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 到2 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湯圓餡中的花生,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注意: 3 歲以內的嬰幼兒是不適合吃湯圓的。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更應少吃湯圓以防病情加重。 ◆高熱量的「垃圾食品」◆ 原因:食用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出現各種併發症,對人體健康有害。 注意:嬰幼兒期間,他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在發育,需要全面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食用「垃圾食品」可能導致肥胖,並且導致其他營養素的攝入不平衡,而出現營養缺乏症。 不宜吃的食品(危險指數:4顆星) ◆巧克力◆ 原因:巧克力是一種高熱量食品,但其中蛋白質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營養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在飯前過量吃巧克力容易產生飽腹感,因而影響食慾,使正常的生活規律和進餐習慣被打亂,影響了小孩的身體健康;另外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經系統興奮的物質,會使嬰幼兒不易入睡和哭鬧不安;常吃巧克力還會發生蛀牙,並使腸道氣體增多而導致腹痛。 注意:3 歲以下的小孩不宜吃巧克力。 ◆茶◆ 原因: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會干擾人體對食物中蛋白質、礦物質及鈣、鋅、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導致嬰幼兒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另外,茶葉中的咖啡因是一種很強的興奮劑,可能誘發出現小兒多動症。 注意:3 歲以內的寶寶不宜飲茶。 ◆大豆◆ 原因:大豆本身含有一種植物雌激素,如果攝入量較大,會出現類似於人類雌激素攝入過多而產生的副作用;另外,過早攝入豆類食物,可能會引起嬰兒過敏,導致嬰兒發生腹瀉和皮炎等過敏症狀。 注意:1~2 歲內嬰幼兒應盡量避免食用大豆食品。  ◆鮮牛奶◆   原因:鮮牛奶的蛋白質構成主要是球蛋白,乳清蛋白只有20% ;而母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乳清蛋白,其比例高達60%。而且牛奶中的其他成分及含量也與母乳不同,如牛奶中礦物質含量偏高,會加重嬰兒的腎臟負荷。 牛奶也是一種貧鐵食物,長期攝入可能會造成嬰兒鐵缺乏。   注意:嬰幼兒不宜喂鮮牛奶,如不能喂以母乳,宜選用用以母乳為依據、專為嬰幼兒設計的配方奶粉。   專家提醒:其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花生醬和魚蝦、貝殼類海鮮,最好在寶寶超過1 歲並確認不會過敏再進食這些食物。另外,某些容易引起嬰兒咽喉堵塞的食物,如堅果類、某些帶核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等也盡量避免食用。 不多吃的食品(危險指數:三顆星)   ◆鹽◆   原因:隨著寶寶生長發育的進展,鹽的需要量逐漸增加,需要可適當吃一點點。   原則:1 歲以內的寶寶輔食中可以完全不放鹽,如果寶寶喜歡吃點「鹹頭」,6 個月後可適量添加,但每日食鹽量要控制在1 克以內。1~3 歲的幼兒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每天2 克以內。   注意:寶寶由於腎臟發育不完善,攝入鹽太多會增加腎臟負擔,對身體不利。   ◆筍◆   原因:春筍易引發過敏性皮炎、消化道疾病。新鮮竹筍中含有難溶性草酸,很容易和鈣結合生成草酸鈣,過量食用對小兒的泌尿系統和腎臟不利。特別是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幼兒,骨骼發育尚未成熟,而筍中含有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鋅的吸收。小孩如果吃筍過多,可能會使他們缺鈣、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的緩慢。   原則:新鮮竹筍少兒不宜多吃,每人每餐最好不要超過半根。   注意:不要給4 個月以內的嬰兒添加任何含草酸過高的食物如菠菜、捲心菜等。   ◆蛋◆   原因:雞蛋、鴨蛋均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還有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對嬰幼兒的成長有不少益處。但如果食之過早或過多,寶寶的消化能力還不能完成這麼大的「工程」,就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原則:1 歲前盡量不吃雞蛋;1 歲到1 歲半的嬰兒,最好只吃蛋黃,而且每天不能超過1 個;1 歲半到2 歲的嬰兒,可隔日吃1 個蛋(包括蛋黃和蛋白);年齡稍大一些後,才可以每天吃1 個蛋。   注意:如果在寶寶的糞便中,發現有如蛋白狀的物質,則說明寶寶的腸胃不大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蛋白質。   對於這些嬰兒,最好把蛋黃煮到其他食物中一起餵食。如果嬰幼兒正在出疹,則暫不要吃蛋,以免增加機體負擔。

家中有小朋友的很實用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25

國小學生 國語、數學 CAI 教學軟體 全輯共 15套教學 包括心算、加減乘除、公因數、倍數.....等 下載: 鑽地鼠 (國語科 ) : 227 K 練習語詞運用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jt.zip 大嘴歷險記( 國語科) : 227 K 練習辨識部首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1grx.zip 大嘴歷險記(國語科 ) : 227 K 辨識單字注音符號的遊戲式 CAI 。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5urx.zip 空氣污染 : 388 K 空氣污染的介紹及防治。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joee.zip 數學方塊 : 130 K 練習加、減、乘、除的遊戲式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addzd.zip 心算大進擊 : 228 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n.zip 練習四則運算及心算的遊戲式 CAI 。 公因數 : 75 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gcdcai1.zip 公因數的教學及練習、測驗 CAI。 最大公因數 : 81 K 最大公因數的教學及練習、測驗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gcdcai.zip 倍數 : 96 K 倍數的教學及練習 CAI。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lcmcai1.zip 加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加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 ....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1.zip 減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減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 ....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2.zip 乘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乘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 ....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3.zip 除法練習 : 500 K 整數、小數、負數的除法練習。可自由選擇直式或橫式、填答的位置、小數的位數、數字的大小、出題的數目 ....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math504.zip 加、減、乘、除練習 : 61 K 加、減、乘、除的基本練習。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add.zip 數字教學 : 61 K 數字的教學及練習。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oddest/file/numcai.zip 唐 詩 ( 有注音和英文翻譯喔) 超好的網路工具書,真的很不錯 ?? 建議加入我的最愛.... 真的粉不錯喔 ...... http://edu.ocac.gov.tw/culture/topic/03html/01new.htm

轉~父母親的一百句好話

2008年11月04日
公開
3

◎了不起 ◎太好了 ◎做得好 ◎你學得真快 ◎極佳的表現 ◎你辦得到的 ◎繼續試試看 ◎做得好極了 ◎那就是了 ◎好主意 ◎好多了 ◎恭喜你 ◎真好啊 ◎好可愛 ◎好極了 ◎你做對了 ◎真是傑作 ◎真令人驚訝 ◎太奇妙了 ◎進步真快 ◎好優秀啊 ◎那就對了 ◎你很能幹 ◎你做到了 ◎很突出 ◎你真懂事不少 ◎很不錯呢 ◎繼續保持 ◎多美妙啊 ◎我好愛你 ◎這正適合你 ◎就是那樣做 ◎記性真好啊 ◎妳還記得呢 ◎哇:看你的了 ◎你走對路了 ◎我真以你為榮 ◎你快要做到了 ◎那實在太好了 ◎我很喜歡那樣 ◎真令人感激 ◎你做得很順手嘛 ◎你以前做到了 ◎你真是小神童 ◎好﹙豎起大姆指﹚ ◎你想出好辦法了 ◎你真是好幫手 ◎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你做得漂亮極了 ◎你真讓父母開心 ◎進行得很順利嘛 ◎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你真是可愛﹙美麗﹚ ◎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你每天都有進步哦 ◎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你正盡力地做好它 ◎對了:就是這樣做 ◎你這樣快就想出來了 ◎你使它變得容易多了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今天頭腦真是靈活啊 ◎你幾乎像個大師一樣純熟啊 ◎你真學到不少東西嘛 ◎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了 ◎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 ◎謝謝你啊 ◎你幫得很對 ◎這好像是你做得最好的一次 ◎我想你己經有把握了 ◎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呢 ◎你真的不斷在進步呢 ◎再試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繼續做,你愈來愈進步了 ◎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你正進入很好的情況呢 ◎我自己都沒有做得那樣好 ◎你真像個美麗的小甜甜 ◎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啊 ◎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 ◎啊:跟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快樂 ◎你真讓我感動 ◎我為妳今天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看到你做得那樣認真,使我覺得做媽 媽﹙爸爸﹚真愉快 ◎看到你各方面的表現,使我覺得做媽 媽﹙爸爸﹚以你為榮 ◎使我覺得做媽媽﹙爸爸﹚以你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