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伊絲

日期

#Tag

關鍵能力

2011年07月07日
公開
50

國中生的五大關鍵能力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能力。這一代的青少年,最需要培養哪些關鍵能力,才能在全球競爭的時代裡,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 advertisment 五月二十二日,今年第一次國中基測的日子。當台灣的國中生正在考場揮汗應戰,面臨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地球的另一端,年齡跟他們相仿的美國十三歲少年喬丹.羅梅正登上珠穆朗瑪峰,創下最小年紀攀登全世界最高峰的新紀錄。喬丹來自美國加州大熊市,據說他學校走廊裡掛著一幅全球七大洲七座最高峰的畫,激起喬丹攀登這七座高峰的雄心壯志。 同樣是十三歲,台灣的國中生,是否曾經想過,世界上其他跟他們同年齡的孩子,都在學些什麼、想些什麼?身處在跟父母大不相同的環境裡,這一代的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是什麼? 綜合專家學者建議與國際趨勢,答案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國中三年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最需要、也最有利於發展哪些能力?二、現在的國中生將面臨什麼樣的工作趨勢,哪些能力在未來對他們最有幫助? 從身心發展的條件來看,青春期可以說是生命的第二次誕生。除了兩性特徵的發展、身體、外貌的逐漸成熟、長大之外,大腦的前額葉也正在成長。被稱為「總裁腦」的前額葉皮質,掌管計畫、評估、排序、決策、管理情緒衝動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青春期到成人階段,前額葉的變化最大,如果懂得善用大腦用進廢退的特性,趁著青春期大量鍛鍊前額葉,這部分的功能就會愈強。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國中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具象的思考,慢慢發展出抽象思考的能力。基於這樣的生理條件,國中階段是最適合也最需要: 探索自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日本作家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這本書裡提到,十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正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他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而且合適的工作,並以此維生」的人,以及不是那樣的人。然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以及自己的才能在哪裡呢?村上龍覺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好奇心。一旦失去好奇心,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唐光華,長期從事教改運動,教導過不同類型的青少年。從他親身的經驗中發現,十三歲∼十六歲是人格發展很神奇的階段,孩子需要最大的自由,以向內和向外探索發展,這樣的探索若延宕到大學,可能太晚或無力尋找。 他建議國中生應該多透過嘗試來了解自己。例如,透過交朋友、看小說、玩樂器……,父母、老師都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我。 生涯的規劃與探索 正如村上龍所說的,「工作與職業是通往現實世界的窗口」,十三歲的孩子會對寬廣的世界感到不安與迷惘。藉由對未來生涯的探索與規劃,能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成大醫學行為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提醒,大多數人以為青少年的生涯規劃,就是去診斷要念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這會讓人覺得很機械化,生命好像只是一個工具。其實應該透過豐富的課程規劃、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去感受他自己與生俱來的條件。透過體驗、學習,慢慢去感覺自我是什麼,具有什麼能力,我希望做些什麼、我該怎麼去調整、學習,以實踐自己的夢想。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出,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知己,在於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人格特質。 知彼,在於了解職業世界的需求。學校可以透過參訪,幫助學生接觸各行各業。學生也可以透過大量閱讀、與他人對談等,了解各職業的內涵。 就如同日本終身雇用制度已經崩解的事實,在台灣,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也讓愈來愈多的人覺醒,「用功念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著成功人生」的這個階梯,早已經不存在。雖然仍有許多老師與父母不斷灌輸孩子這樣的想法,但世界已經改變了。現在正處於工作方式與就業形態轉變的時期,世界趨勢的改變使得工作內容更多元,需要的能力也不同了。 趨勢專家丹尼爾.品克所著《未來正在等待的人才》,指出了全球工作趨勢重要的轉變:「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 從這樣的變化來看,現在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包括: 玩的能力 今年二十五歲在奧美公關工作的楊開翔,國中時代歷經第一次教改洗禮,就讀不考聯考的國中自學班。雖然求學歷程跌跌撞撞,但這些豐富的經歷,最後都變成他自信的來源(見一五四頁)。他在職場上觀察到:「很會玩+會念一點書」的人,所擁有的機會與競爭力,已經慢慢超過「只會念書的人」。「現在這個時代,玩,代表了,你對事情能不能跳脫框框,能不能發展自己的想法,」楊開翔說。 暢銷作家侯文詠在他的新書《不乖》中也寫到,「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侯文詠所謂的「不乖」,不是不聽話,而是當別人給你一樣東西時,你會去思考、判斷,然後做決定,並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這其實是一種創造力,一種思考的能力。 玩的能力,代表的是一種探索、思考、能夠打破框框、創新、整合、熱情主動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正是逐漸走向高感性時代,需求最高的能力。 連結他人的能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K. Rowling)曾以「失敗的益處與想像力的重要」為主題,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中發表演講。羅琳告訴即將畢業的哈佛學生:「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而想像力,才是發揮自己一身法力的泉源。」 羅琳所說的想像力不是創新、發明的想像力,而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甚至是想像出我們完全沒經歷過的處境、遭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說是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它包含了同理心,也包含了能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作家侯文詠認為,現在很多人從經濟、產業的角度鼓吹人文素養,認為人文、美學可以提升競爭力。但人文真正的力量,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且連結自己與他人。 透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戲劇、舞蹈……,這些人文的接觸,我們可以與人類共同的經驗連結,得到更多的感動與智慧,並把自己的體會傳達出去,與他人連結。 面對逆境、失敗的能力 兩個女兒正在讀國中的荒野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領悟到,當大人不斷增強孩子的競爭力時,其實孩子比輸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就算在台灣最好了,跟全球比起來,又怎樣?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裡,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比輸了、他很平庸、他不如人家,但是他還是可以過一個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李偉文提出這樣的反省。 就如羅琳演講所說:「從失敗中學到的智慧、堅強,會增強你未來生存的能力。」 在台灣強調競爭比較的國中教育階段,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逆境、面對失敗的能力。帶領孩子如何看待失敗,如何從失敗經驗中學習,擁有不怕失敗的態度,才能在全球競爭的時代裡,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 拉大視野,以長遠的角度思考生命的發展,便能夠清楚的看到,十三歲的孩子,擁有多麼大的潛能與機會,能不能帶領孩子看到這些,是父母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836&p=1&fp=1

沈迷打電動

2011年07月05日
公開
17

孩子沈迷打電動,爸媽該怎麼辦? 拜資訊科技之賜,除了電腦、遊戲機,可隨身的手機、平版電腦裡都有各種遊戲可以玩,因此只要會按按鈕的孩子,幾乎都會打電動。日本親職專家認為,打電動未必是壞事,只要父母懂得跟孩子談好遊戲規則,甚至和孩子一起打電動,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 文/新野智可等、橡橡橡樹果 圖片提供/新手父母出版社 關於孩子打電動一事,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訂定遊戲規則。因為如果沒有規則的話,孩子就會一直玩個不停。 爸媽攻略1:讓孩子自己決定遊戲規則,並且寫在紙上貼出來 譬如說,可以規定孩子只能在什麼時間或什麼場所玩,一天或一星期最多可以玩幾小時,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可以玩(像是寫完功課等等),或可以玩的遊戲內容,以及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像是遊戲軟體不能借給朋友,或是就算去朋友家也只能玩一個小時等等)、親子之間的關係(每星期親子一起玩一次)。還有如果沒有遵守規定的話,就要處罰(禁止玩一天)。規則還必須要時常重新評估,如果有不合實際情況的話,就要再重新制定。 小提醒:跟孩子商量之後再訂規則 在訂規則之前,最好先跟孩子商量再做決定。如果一開始孩子就不同意的話,那麼所訂的規則也就毫無意義可言。把規則寫在紙上,然後親子一起簽名,張貼在家中最明顯的地方。 爸媽攻略2: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打電動,才能夠做出適當的處理方式 我認為家長偶爾陪孩子一起打電動也不錯。因為這樣才可以做出適當的處理方式。譬如說,家長在玩過之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知道哪一款遊戲不適合孩子玩,或是比較想給孩子玩什麼樣的遊戲。 此外,也比較可以體會孩子的心情,與其對孩子說:「時間到了,不能再玩了。」不如改口對孩子說:「只能玩到那個畫面結束為止喔!」換句話說,因為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情,所以比較能夠做出妥善的處理方式。 還有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互相教導打電動的攻略方法,加強親子之間的關係。我認為與其買故事書讓孩子自己閱讀,還不如透過遊戲軟體親子一起玩,更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小提醒:不分青紅皂白的處理方式,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如果父母的處理方式,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的話,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孩子可能會陰奉陽違或是瞞著父母私底下偷偷地玩。 出處書名:《 你那麼大聲幹嘛啦!?》 作者: 文/新野智可等、橡橡橡樹果 出版社:新手父母出版社

100句好話

2011年07月04日
公開
43

父母親的100句好話 做得好! 了不起! 好主意! 太好了!太棒了! 好多了! 恭喜你! 真好啊! 做得好! 非常好! 好可愛! 好極了! 你做對了! 真是傑作! 真令人驚訝! 太奇妙了! 進步真快! 做得漂亮! 那就對了! 你很能幹! 你做到了! 很突出噢! 你真懂事! 很不錯呢! 繼續保持! 多美妙啊! 我好愛你啊! 那就是了! 做得好極了! 繼續試試看! 你辦得到的! 你學得真快! 極佳的表現! 就是那樣做! 這正適合你! 記性真好啊! 你還記得呢! 哇!看你的了! 你走對路了! 我真以你為榮! 你快要做到了! 那實在太好了! 我很喜歡那樣! 真令人感激! 你做得很順手嘛! 你以前做到了! 你可以辦得到的! 繼續加油努力! 好!(要比大拇指) 你想出好辦法了! 你真是好幫手! 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你做得漂亮極了! 你真讓父母開心! 進行得很順利嘛! 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你真是可愛(美麗)! 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你每天都有進步哦! 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你正盡力的做好它。 對了!就是這樣做! 你這樣快就想出來了! 你使它變得容易多!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你今天做了不少事啊! 你幾乎像個大師一樣純熟啊! 你真學到不少東西嘛! 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了! 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 謝謝你啊! 你幫得很對! 這好像是你做的最好的一次。 我想你已經有把握了! 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呢! 你真的不斷在進步呢! 再試一次你就可以做到了! 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繼續做,你愈來愈進步了! 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你正進入很好的情況呢! 我自己都沒有做得那樣好! 你真相個美麗的小甜甜! 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啊! 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啊!跟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快樂! 你真讓我感動! 我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看到你做得這麼認真,使我覺得很欣慰,有你真好!

真正的男孩

2011年06月22日
公開
43

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點出父母在養育男孩的三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男孩的行為是生物造成的性別差異,特別是睪固酮(testosterone)所造成的影響,所以社會應接受他們戀物、不溝通、不懂傾訴,喜歡用蠻力解決問題。 ●事實是:睪固酮的確對男孩的行為、活動有所影響,但影響更遠大的是父母的愛與照顧。父母親足夠的愛,會刺激小男孩的大腦,讓他能夠適應周遭環境。「我們的確可以型塑(shape)男孩子的行為,」波拉克博士說。 父母可以找出方法和管道,將男孩的精力用在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活動上。如果他們想打架,給他們一個吊袋,讓他們學拳擊;如果他們想吵架,約定他們得就事論事,還可以發展辯論技巧。 第二個迷思:男孩「應該」是男孩,也就是說他們應該像傳統定義的「男子漢」一樣,強壯、堅毅、勇敢、控制女性。 ●事實是:沒有人去修正「健康男子漢」的定義。健康的男子漢會尊重女性;他的確是勇敢的,包括勇敢表達情感。 第三個迷思:男孩天生對心理、情緒不敏銳。  ●事實是:男孩子可以被養育成敏感並具同理心,可以去關懷他人,包括女孩的情感。  男孩子之所以「不在乎別人」,是因為文化訓練男孩子必須如此。他們習於以「男人」的方式,包括憤怒、激動或冷漠等來反應。  因此,每一個男孩都有變成好丈夫的潛力,端視父母怎麼愛他、教他。不過好男人有千百種,成為好男人的方法也有千百種,沒有金科玉律,以下是歸納國、內外專家的觀點,給父母參考。 1.給男孩安全的環境表露情感 這部份焦點在母親,因為母親是男孩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全心全意的愛,這份緊密的關係對他一生影響重大。 小男孩在不同階段感到失落,如果母親對他的需求非常敏銳,並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聯繫,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安全的依附(secure attachment)」。 這種安全感很重要,它提供一個不被批評、受保護的環境,讓男孩自由表達他的內心世界,順暢地表露情感,讓他們更了解自己,也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該隱的封印》作者金德倫認為。 這可能是在2歲時,教他分享一個大漢堡;在9歲時,安慰他沒被選入校隊;或青少年時被女生拒絕。 2.不要將男孩推出門外 我們的文化會用「成長」為名,將男孩與家庭分離,希望他獨立自主,「像個男人」。 有些母親也會擔心,如果孩子和自己太過親密,會養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甚至過於娘娘腔。 事實上,成為一個男人並不意味必須和母親斷了關係。 「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男性角色,」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我們常把善於發展友誼、關係,歸於女性特質,把獨立、強悍歸於男性。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女性特質是『人類』都該有的特質,所以不用擔心男孩太敏感、太娘娘腔。」  事實上,男孩和女孩一樣,都會從各種健康的關係中成長,而且,愈多愈好,美國波士頓兩位女性心理學家凱特.朵莉、尼姬.菲蝶認為。 3.父親角色不容忽視 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家庭、社區中,如何面對衝突、處理關係,在他日後的生活中,會謹記在心,也就是「言教重於身教」。 「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 就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獨一無二,他應該做男孩的表率,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與身邊其他的女性。 4.父親也要表達情感 不僅僅要和男孩相處,父親如果能對男孩有更深一層的情感聯繫,更能協助男孩在情緒表達上更順暢。 金博倫博士提出疑問:當你的6歲男孩感覺傷心或憤怒時,父親要做什麼?是用憤怒的語言回應?還是引導孩子說出情緒,並試圖找出潛藏的問題? 父親如果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是可以改變情感疏離的。「我們希望現代的男孩可以從『四目相接』,而非『背影』,才能了解父親的愛,」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說。 5.教男孩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氣概 真正的男子氣概不是寥寥數語可以概括,它傾向主動、果敢、富領導精神,但也應該是:敏感地察覺女性的需要,並給孩子充分的愛。 和兒子、甥姪們討論你們所欣賞的男性,以及為什麼你們欣賞他們,因為他們的溫暖、獨立、同理心、主持正義等等。 6.共同參與家事 共同做某件事是和男孩建立關係最有效的方法,如一起散步、玩遊戲、下棋,當然也包括洗碗、拖地、澆花等。 而且由於經濟型態改變,男人需要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共同經營,所以男孩更有必要學會生活技能,照顧自己。 7.當他開始約會,試著和他討論 其實男孩、女孩都喜歡討論兩性問題。林如萍副教授到高中(無論男校、女校)家政課上,鼓勵男、女生說出他們心目中「『可愛』的男(女)生」的定義,藉由討論,使他們更深入瞭解男女兩性心中欣賞的異性究竟應具備哪些條件,父母也可以從這樣輕鬆的話題切入。 新聞事件也是交談的契機。例如你可以問:「你知道強暴和約會強暴的區別是什麼?」或「你想男生為什麼會強暴女生呢?」 文.黃惠如 2004/08 康健雜誌 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