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芭樂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父 母 輕 鬆 放  

2005年01月14日
公開
31

  我們做父母的有個習慣,總愛把小孩子抱在懷裡。在孩子還不會生、不會走的時候,抱一抱總是躺在床上的孩子,讓他換換姿勢,開闊開闊視野,是有必要的。通過大人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可以排除孩子心理上的孤獨感受,滿足親密需要和安全感,還可以加深親子的感情。 父母的手臂束縛了孩子   問題是,在孩子學會走路以後,有些父母還是常常把孩子抱在懷裡,就像是不可分割的「連體人」一樣,似乎他們懷裡若不抱著這個孩子,身體就失去了平衡,雙手也不知往哪裡擱。   對於這種現象,我百思不解。我帶著好奇和疑惑詢問那些總愛抱著孩子的父母們:「你們的孩子已經學會走路了。為什麼還要抱著他呢?」他們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抱著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磕著、碰著、摔著、讓車給撞著。讓孩子滿世界亂跑,還得費勁地去追他們。還是抱著省力.保險。」   要是以保護孩子安全的角度來看,抱在懷裡的確是更保險一點。可是作父母的卻沒有想到,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裡,你箍起的雙臂就像一條「繩索」,牢牢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使他們有手不能活動、不能做事,有腳不能走路。不但使孩子的手腳和大腦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無形中也會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壓制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和活動能力的發展。總在父母懷抱裡生活的孩子,活動機會少,活動範圍小,社會交往面狹窄,往往性情呆滯、孤僻、怯懦、自卑、無能,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兒童特有的天真、爛漫、活潑、勇敢、堅強和活活潑潑的朝氣。 抱在懷裡的小孩子長不大   孩子小時侯,父母可以把他們抱在懷裡,但不能總是抱著吧!他們總要長大,終歸要離開父母的懷抱,難道把他們抱在懷裡,他們就能學會有效地避免被磕著、碰著.捧著、讓車給撞著嗎?有父母僅僅摟住的孩子,不但無法具備自我保護的意識,更不能掌握自我保護的能力。與其總是抱著,不如早一點把他們從懷裡放下來,他們會在實踐中早早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初學走路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摔一些跟頭。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在不斷地摔打過程中,學會站立、行走、奔跑的。剛剛生下來的小馬、小牛、小羊,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小鴨、小鵝,不都是在「摸爬滾打」中站立起來的嗎?不管多麼疼愛自己的孩子,也都不能抱著他們,企圖讓孩子一個跟頭也不摔,就能學會站立、行走、奔跑.那是不實際的。「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裡長不出萬年松」,父母的懷裡養不出禁得起風雨的現代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總愛抱著孩子,從表面上看是一種習慣;深入地思考,恐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不但反映了父母保護孩子的心態,也非常具象地反映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子女是父母的一部份,是父母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的潛意識裡,不願意讓子女獨立於父母的束縛和制約之外,總要保持一種隸屬和支配的關係。   這是不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壓制人個性的充分發展,非常不符合時代要求,也違逆人的天性。70多年前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作父親」一書中就曾經說過:「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該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總愛把孩子抱在懷裡,這不僅僅是父母教養「小」孩子的態度,也會形成整個家庭教育的「教養模式」。父母不但在孩子小時候抱著,就是長大了,也是照樣「抱著」包辦孩子的一切:有手腳不讓動,有大腦不讓獨立思考。有事,父母替他們做,有問題替他們想,有困難替他們克服,有危險替他們排除。孩子不會走路的時候,父母摟在懷裡睡覺;會走路了,父母抱在懷裡;能獨立活動了,該生活自理了,父母包辦代替。子女長大後都要離開父母獨立,面對激烈的競爭,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是難以自立生存的。   為了使孩子減少依賴性,增強獨立性,能自立於社會、有所作為,父母們還是早一點把懷裡「抱」著的孩子放下來,讓他們獨立站立、行走、活動奔跑。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2005年01月13日
公開
35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吳韻儀 --------------------------------------------------------------------------------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掇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掇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孩子抱多了不好嗎

2005年01月12日
公開
46

「淑琴和公婆同住,平日當淑琴忙著做家事的時候,公婆蠻能夠主動的照料孩子,但是,老人家似乎愛孫心切,只要孩子一哭,就急忙把他抱在懷襄,孩子往往動不動就哭,做什麼事都吵著要人幫忙。淑琴非常擔心公婆的舉動會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養成依賴的性格。」 擁抱能減低適應焦慮 許多研究顯示,母親擁抱初生嬰兒,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嬰兒從母親的子宮初到人世,新的環境、新的生存條件,難免有不適的無助之感。把他擁入懷裏,讓他體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減低他適應新世界的焦慮,感受到親人對他的歡迎。等他漸漸長大,就會用各種方式傳達需要被抱的訊息。 孩子為什麼要人抱? 通常,孩子要人抱,不外下列幾點原因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新生兒身心方面的能力有限,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才能夠生存。在這種依存的關係中,嬰兒逐漸發展出對父母親的情感依附。到了六個月大開始認人的時候,嬰兒更會因為看到陌生人就焦慮,父母離開就哭鬧,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表現,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了解幼兒有這方面的需要,便會接納他、抱抱他,減低他的焦慮。等到這段時間(六個月至一、兩歲間)過去後,此種依附的需要便會逐漸減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嬰幼兒在學會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藉助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員的擁抱,來移動身體、擴展生活的空間。這方面的需要,在孩子能夠爬行、走路之後,就逐漸消失。 制約習慣的反應 許多父母在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常是聽到孩子哭就把他擁入懷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學習到:不舒服、有需要時就哭;哭了以後就期待著被抱。如果沒有人抱,使哭鬧不休。 事實上,哭是嬰兒藉以表示他餓了、尿濕了、想睡,或是想要親近家人的一種本能。他哭了,我們就該去抱他,觀察他、了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為怕給他過度的疼愛,而不肯抱他。如果我們對於寶寶的呼喚(哭)不加理會,恐怕幼小的心靈會有挫折感,影響日後對這個美好世界的信心 抱多了不好嗎? 「抱」既是孩子的必然需要,而愛孩子的父母也願意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是,孩子抱多了真的不好嗎? 孩子需求抱的時間愈長,照顧者所耗費的精力、體力就愈多,往往使得照顧者疲憊不堪,也耽誤了許多該做的事。從另一方面看,孩子被抱多了,自然失去許多練習動作的時間和機會,因而會影響到動作精進的程度。 雖然,孩子抱多了,難免會影響到他的發展,但是,並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因為孩子天生都有一種本能,也就是在某一個行為發展的階段,他的行為動機會非常強烈。譬如說,在孩子學爬的階段,會有很高的爬行慾望:在不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會很想自己學穿。因此,我們要能掌握到孩子成長的脈動,抓住每一種行為發展的關鍵階段。換句話說,在他想要學走的時候,放手讓他走:在他想學著自己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來:這樣,孩子自然可以適度地發展。 至於「抱」是不是「依賴個性」的罪魁禍首呢?「抱孩子」這件事,並不是導致「依賴個性」的直接因素,抱孩子的態度不當,以及沒有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抱」 ,就夠了嗎? 從表面看來,抱孩子不過是把孩子抱在懷裹而已,事實上,「抱」的態度還關係到孩子制約習慣的養成。有幾種常見的「抱」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 應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純」抱孩子,也就是兩手抱著孩子、眼睛卻盯看電視或是與人交談,很少注意、關切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或與孩子有任何溝通。這種態度,使得「抱」這件事成為大人的負擔,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枉費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家長在孩子哭鬧或有異樣反應的時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來抱孩子。這種處理態度往往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面對和等待 面對遭遇不適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媽媽把事情做到一個段落。 控制型 這種態度多發生在孩子開始學爬或學走,對周遭事物充滿探索興趣的階段。為了避免亂爬、亂摸,有的家長索性把孩子抱在懷裏,以避免處理善後,但是卻因而限制了幼兒四處探索的機會。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錯過孩子行為發展的關鍵時刻,阻礙了發展學習獨立的基本能力。 怎樣幫助孩子不依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安絲渥(Mary Ainsworth)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哭了之後立即收到反應的嬰兒,一歲以後還會哭鬧的比率比較低。依據安絲渥的看法,母親對嬰兒的需求愈是敏感,嬰兒就愈有安全感,不但能和媽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且敢於外出探索,逐漸脫離依賴。另一項個案研究則發現,兩個在兩、三個月大時哭鬧程度相當的嬰兒,甲嬰兒的父母對他的哭鬧不煩不亂,仍然跟他說話,逗他玩。乙嬰兒的父親則極少花時間陪小孩,母親又是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懷裏是來走去,很少跟他說話,或是陪著他玩。等到一歲左右,甲嬰兒只要在父母身邊不遠,大部分時間都能快快樂樂地自己玩:乙嬰兒卻仍然時常哭鬧,要求大人抱。如此看來,很可能是甲嬰兒的父母由於帶孩子的過程中不煩不亂,能享受樂趣,因此,對於孩子的需求及成長的脈動皆較為敏感,較能適時擴展孩子的行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況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樂。乙嬰兒則沒有學到這樣的能力,仍然得倚賴較原始的方式--被抱才覺得安全、快樂。 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也是幫助孩子養成不依賴個性的必備條件。孩子有許多經驗的取得必須在獨自面對並經歷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才會有真正的收穫。讓小嬰兒獨處,聽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是,這並不是意指丟下他一人,讓他真正的「獨處」,而是在餵完奶、換好尿片後,把他安排在母親工作的房間裏,讓他自己玩。剛開始,孩子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注視著周圍某一件物體,慢慢地,可能需要為他準備合適的玩具。只要他專注於自己的活動,我們都不須去打擾他。萬一他遭遇到什麼挫折,也盡量讓他自己面對;如果他開始吵鬧,而我們手邊的事情還沒有完成,可以先和他說話,用聲音安慰他,等我們把事情做到告一個段落之後再去抱他,一方面讓他知道媽媽對他的需求並不是毫無反應,但也讓他知道我們有需要料理的事情,他必須學習等待。可是,只要我們忙完了,一定要過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一下,使他對等待有信心。 如果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常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不妨和顏悅色地和他們溝通。若是屢試不得結果,只要珍惜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鼓勵、培養其獨立探索的能力及興趣,便不需太過憂慮。 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刻 總之,受孩子、抱孩子並不需要「三思而後行」,只要運用父母親天生的敏感來抓住他成長的脈動,掌握住各種行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並且在生活中給他等待和安全獨處的機會,他自然會慢慢遠離童稚的倚賴,養成健康獨立的個性。那麼,在孩子年幼時,和他相處的每一刻就是千金難買的溫馨。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育兒錦囊集(生活篇)

手腳動一動,發展會更好!

2005年01月10日
公開
40

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一步步向外延伸,因此,在跟寶寶相處時,最好要多跟他互動,唱唱歌、說說話,玩玩肢體遊戲,都能促進孩子的發展。 所以,可不要以為孩子的身體發育符合生長曲線標準,就算發展正常了!天生的「好手好腳」,也需要勤加訓練,才能讓寶寶與外界的互動更加無往不利。 週歲內寶寶的手腳動作發展 0∼3個月重點 在最初兩個月,寶寶的身體只有反射動作,因此,這個階段的重點是促進其非反射性動作的發展。 手部方面 家長要常常去扳開寶寶握緊的手掌,讓他熟悉手掌和手指張開的感覺。 手臂方面 零至三歲的寶寶頭部力量微弱,爸爸媽媽可以把他的手放在他胸前,讓他因為想抬頭,而嘗試用手去撐起身體,此時,寶寶已有伸手碰觸東西的欲望,家長可以將玩具放在寶寶面前半個手肘的距離,然後不斷改變位置,讓寶寶做手臂伸展的動作。 腿部方面 家長可以用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幫助他做腿部伸曲訓練,也可以把不同材質的東西放在他的腳板附近,當寶寶做腿部伸曲動作時,可以獲得不同的觸感。 4∼6個月重點 現在無論寶寶的手或腳部力量都急速增強,是培養他未來基本動作能力的關鍵期,所以這個階段的訓練重點是手臂與腿部的大動作。 手部方面 可以重複訓練寶寶「拿」和「放」的能力,由爸爸媽媽拿東西給寶寶,再教寶寶把東西還給爸爸媽媽,也可以跟寶寶玩「拉橡皮筋」的遊戲。 手臂方面 寶寶正在學習翻身,家長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當他想要翻身時,拉著他的一手、一腳,向另一側翻過去,但是要小心,不要扭到寶寶的手腳。 腿部方面 可以佈置有點坡度的場地,然後把他喜歡的玩具放在前面,誘導他爬行,學習在不穩定的狀態下控制肌肉。 做伸展操須注意的重點 1. 訓練時,要讓寶寶穿著棉質、輕便的衣服。 2. 這是為周歲內所有月齡寶寶設計的伸展操,家長必須視自己寶寶的手腳發展狀況來篩選可做的動作。 3. 家長要注意保護寶寶的關節部位,做好輔助動作,動作也不可太激烈。 4. 訓練前後1個小時不可給寶寶吃東西。 5. 準備適當、安全的輔助器材,材質以軟墊、海綿、地毯為主。 6. 時間勿太長,以30∼40分鐘為限。 7. 不要在寶寶想睡覺或剛睡醒的時候進行。 8. 如果寶寶不肯做某一個動作,不要勉強。 9. 注意安全,翻滾動作要在軟墊上進行。 叮嚀 由於寶寶的四肢發展會隨著月齡進展,家長千萬不可在其發展未成熟之前揠苗助長,讓寶寶做超過他能力的動作,否則不但無法讓他的四肢更強壯,反而會造成肌肉或骨骼的傷害!

阿公阿嬤的結婚週年-東埔之行

2005年01月08日
公開
3

星期四,爸比接到阿公的電話說這個週末是阿公跟阿嬤的結婚紀念日,想要給阿嬤一個驚喜,所以打算回老家看阿祖婆後,隨即前往東埔泡溫泉好好玩一下,不過阿公給的時間好趕,所以爸比跟媽咪趕緊上網找資料,訂房間,爸比還幫阿公為阿嬤訂了一束花. 週五的晚上大伙準備好,就一行5+1人南下彰化,到了老家已經快12點了,趕快睡覺補充一下體力,為明天的遊玩儲備體力,但週六一早,才由阿嬤的口中得知必須要帶阿祖回醫院覆診,所以沒法按原定的行程出發,就這樣一直到了下午2點多才由芬園出發,直接前往東埔所訂的帝綸飯店CHECK IN. 沿途經過梅園,大家下車走走,稍休息..還沒到內山已經有梅花的踪跡了,好期待遍山雪白喔! 到了帝綸,人佷多喔!..房間還很乾淨,算是東埔很好的飯店了,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泡溫泉還有限時間及次數,房價已經不便宜了,居然限制還那麼多..這是我們一行人一致的看法,因為太晚到了,加上泡湯的時間有限,所以決定先吃晚餐,再到外面小逛一下,吃一下帝綸所辦的山羊祭(烤全羊喔!..還不錯吃) 到了晚上10:30阿嬤跟小姑姑及媽咪帶著瑄瑄一起去泡女裸湯,媽咪還帶脖圈給瑄瑄,要讓她好好的暢游一下(媽咪的美夢)..結果瑄可能是環境不熟悉,加上已經是她的睡覺時間,非常不配合,下水之後就緊張的大哭,也不肯戴脖圈,只肯讓媽咪抱著泡溫泉,好奇的到處張望,小手抓的好緊,有位小姊姊還繞的瑄瑄身邊轉呢.,想跟瑄玩,也要給瑄勇氣.瑄真的要多多訓練訓練膽量,媽咪也不敢讓瑄泡太久,偶爾抱著瑄瑄起來喘口氣,大約30分鐘後,由阿嬤接走瑄瑄回房梳洗,但沒想到媽咪回到房間時,看到阿嬤還抱著光身子的瑄瑄,因為浴室沒有平常的設備,阿嬤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已經洗好澡的媽咪,決定再次陪瑄洗一次,爸比早就放好洗澡水了,沒想到平時愛洗澡的瑄瑄,再度的下水,就放聱大哭到不行,看來瑄今天超怕水的,可能也累了吧..只好草草洗一下好讓瑄休息了. 今晚全家人共睡在一個房間,哇!!..不得了..阿公跟爸比狂打呼..媽咪真佩服阿嬤..(小姑姑耳塞早就準備好了)..媽咪可是一晚難眠..>

瑄瑄發燒感冒了

2005年01月05日
公開
7

媽咪發現躺在臂彎裡的瑄瑄,變的好想吸著奶睡覺,一直蠕動著小小的身軀 淩晨三點多時,媽咪覺得瑄瑄像個小小的暖爐,熱熱的,全身都是,心想會不會 發燒了呢,趕緊叫醒沈睡中的爸比,用耳溫槍量了一下瑄瑄的體溫37.7度,微燒, 肛溫38.1度,瑄瑄發燒了,媽咪要爸比一起用平常心來看待瑄這次的發燒,因為媽咪不想瑄一燒就到大醫院去檢查,那無疑只會讓瑄受到更多痛苦的檢查,去年九月一場病已經讓媽咪心疼不已,開了電腦查了一下如何幫baby退燒的方法,媽咪準備溫水與毛巾,將瑄的身體擦一擦幫瑄降溫一下,叫爸比拿冰枕去冰箱放著備用,不一會瑄的體溫已經控制住了,爸比勉強餵了幾口的開水,瑄好像知道自己生病了不舒服,一直吵著要媽咪要在身邊才會安靜的休息,早上7點多阿嬤從汐止趕來照顧瑄,爸比跟阿嬤講瑄發燒了,媽咪請半天假跟阿嬤一起帶瑄去看彭醫生,醫生說,瑄的喉嚨發炎引起發燒,是小感冒,要媽咪這幾天多多觀察瑄瑄,因為會燒會退了又燒,回家後,瑄一直處在昏睡的狀態下,沒有任何食慾,阿嬤幫瑄熬的吻仔魚糊也都吃不下,牛奶也不喝,只要吸母奶,媽咪只好抱著瑄讓她醒時可餓了吸幾口,睡著安撫一下她生病不安的情緒,媽咪與阿嬤都好心疼喔!因為瑄瑄的生病少了可愛的笑容,瑄要趕快好起來喔!

"袋鼠式”關懷

2004年12月31日
公開
31

據《泰晤士報》9月15日報道,英國一家嬰兒用品公司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分使用嬰兒手推車以及嬰兒汽車座椅,會剝奪嬰兒與母親身體接觸的真正需求,不但有損嬰兒的健康,還會降低他們的認知能力。因此,英國專家呼籲母親對孩子進行“袋鼠式”關懷。 這份名為《撫摸的力量》的報告說,英國80%的母親帶嬰兒出門時會用嬰兒車或嬰兒座椅,而不是抱在懷裏;經常用手臂緊抱嬰兒的母親只有1/6。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地區,母親會用吊帶把嬰兒兜在胸前或背部。專家說,儘管不同文化都有各自的帶嬰兒方法,但他們鼓勵英國的母親採用發展中國家那種“袋鼠式的關懷”。英國倫敦夏洛特女王醫院的一名護士說:“嬰兒的大腦在發育時需要接收很多的資訊,但現在的嬰兒卻在嬰兒車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與在母親懷裏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獲得的資訊少得可憐。” 專家指出,可喜的是,為嬰兒按摩在英國現已成為一些母親每天的“必修課”,調查表明,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80%,而此前僅有20%的母親會這樣做。不僅如此,目前英國已有1000多所幼兒園之類的學校對學生實行“按摩”。按摩的時間一般為10分鐘,按摩的部位是,孩子們的腦袋、脖子、肩膀和後背。一家學院撫摸研究所的主任克拉克說:“按摩能使中樞神經系統放松,降低血壓。”據說學生們對此非常樂意接受,他們說感覺非常棒。按摩結果表明,按摩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他們的課堂表現與以前相比也大有進步。(王華) 《環球時報》 2004年9月24日 ----------------------------------------------------------- 媽咪也是算符合這篇文章所說的"袋鼠式”關懷 不過瑄瑄越大抱久了真的會吃不消耶...

一個難睡的夜晚

2004年12月31日
公開
35

瑄跟爸比與媽咪睡同一張床習慣了,爸比怕棉被會蓋到瑄瑄,所以我們一家三口只好蓋兩條被子,有時媽咪會在瑄的肚子上多加一條大浴巾,因為瑄太會踢被子了,雖然今年是個暖冬! 這週是今年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所以只好將大厚被拿出來,但雙人床上蓋兩條厚被真的好擠喔!所以媽咪一整晚都再拉被子,扯被子,光幫瑄瑄換邊餵奶至少三次,無法好好的入眠真的好難受!跟爸比反應我們一張床有好多的被子,爸比卻說:"你現在才發現喔!我早就發現了!"這句話聽在媽咪的心理真的難受,又不是媽咪願意讓床上那麼多條被子的,媽咪躺餵母奶真的是件辛苦的工作,雖然不用起身泡牛奶,尤其是在這寒冷的冬天,但對一直有脊椎毛病的媽咪原就是件苦差事,自從躺餵至今,早就不知道一覺到天亮滋味,之前薄被還好,媽咪一直再想辦法讓自己睡覺時能舒服一點,塞抱枕,被子什麼花樣都來,難道爸比不知道嗎?爸比嘮叨的將媽咪塞在背後的被子給收起來了,媽咪不敢再拿出來用,這個夜晚真難眠,連經歷停電,復電媽咪都知道,早上6點多,瑄不小心給醒了,媽咪又再次安撫瑄再次入睡,才起身上廁所,這時早起的阿嬤已經起床,媽咪好不容易入睡,卻已經是要準備上班的時間,只好再帶著頭昏腰痛的身心面對一日的工作. ~腰痛~背痛~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