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K.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2004年10月28日
公開
29

最近和寬寬正在看這本書 上網找資料時發現一些好的讀書心得 轉貼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讀後心得 黃華明�林銀英 ---------------------------------------------------------------------- 在這十倍速的時代,「變動」是每日生活中唯一不變的事。但,面對「變動」時,如何察覺與應對,相信每個人均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不知不覺;有的人後知後覺;有的人則是先知先覺。「變動」可能會使事情有好的轉機,也有可能是危機,但是要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端看對「變動」處理的能力與態度。在此,與大家分享《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一書,或可啟發您於處理生活中、工作上或其他方面的變化時,能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本書為一寓言式的故事,書中描述四個小人物:兩個小矮人猶豫與哈哈,兩隻小老鼠飛腿鼠與好鼻鼠,在迷宮中追尋供給他們營養和帶給他們快樂的乳酪。某天,這兩組人馬不約而同地在迷宮的C區找到了心目中理想的乳酪。在日復一日享受美味的乳酪,而猶豫與哈哈仍以為:「這裡的乳酪足夠我們吃一輩子!」之際,飛腿鼠與好鼻鼠已察覺到「乳酪漸漸減少了」的變化。當乳酪真的不見了,兩隻小老鼠即匆匆地在迷宮中展開了新的「尋找乳酪之旅」,幾經波折,他們在N區發現了更為豐盛的乳酪。而猶豫與哈哈面對乳酪消失的事實時,他們感到憤怒、懊惱、不肯置信:「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在耗盡元氣的等待後,哈哈決定離開C區找尋新的乳酪,猶豫卻堅決反對,哈哈只好一個人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尋找新的乳酪,在迷宮中歷經摸索與嘗試錯誤後,哈哈也來到了充滿豐盛乳酪的N區,而猶豫仍在原處繼續等待乳酪……。 書中的四個主人翁代表了上述三種面對變動時的反應:飛腿鼠、好鼻鼠(先知先覺者,面對變動能迅速採取對策)、哈哈(後知後覺者,需一段時間的適應後,才能去處理變動)、猶豫(不知不覺者,無法接受變動的發生)。而其中,飛腿鼠與好鼻鼠的合作無間更縮短了尋找「乳酪」的旅程,這也點明,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合適的工作伙伴有助於加速理想的達成,意即在「Work Hard」、「Work Smart」之外,也需要「Work Together」。 故事中的「乳酪」代表著我們追求的目標,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人際關係、金錢、健康或是心靈的寧靜……。「迷宮」則是環境的比喻,可以是外在的實體環境,也可以是內在的心靈環境。每個人的「乳酪」可能會因時因地而有所改變,在我們青少年時期的「乳酪」可能是「學業」、「人際關係」……;成年之後的「乳酪」可能就變成「工作」、「金錢」……。即使我們認定眼前的「乳酪」是可持有、享用一輩子的,但隨著內在心境或外在環境的轉變,我們所持有的「乳酪」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在瞭解「為何變化會發生」之後,我們更應坦然面對「變化」,進行「危機處理」之應變,並且積極地面對隨時隨地產生的變化。在哈哈尋找乳酪的過程中,他跟我們一同分享了面對「變化」衝擊所經歷的心路歷程與心得: 「變化是會發生的 他們會不斷地把乳酪移走 預期改變的到來 隨時準備好面對乳酪被搬走的事實 觀察變化 要常常嗅一嗅乳酪的氣味,如此你才會知道它何時開始漸漸變質 迅速適應變化 你愈早放棄舊乳酪,你就會愈快找到新乳酪 改變自己 跟著乳酪移動 享受自己的改變 品味冒險並享用新乳酪的美味 隨時準備好迅速地適應改變並再度享用美味的乳酪 它們仍是會不斷地移走乳酪」 「你會更了解,把事情單純化、具備高度的適應性和行動迅速都是需要的。」 「你不需要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或杜撰出恐懼的影像而使自己更加迷惑。」 「當小改變發生時,你就應該注意到,並儘早為可能到來的大改變做準備。」 藉此,我們可以省視自己過往的行為模式,並加強心理建設,隨時做好迎接改變的準備。 故事到了尾聲,「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聰明的您,一定知道答案了!願與您共享這片美味的「乳酪」。 參考資料: 史賓塞•強森著,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游羽蓁譯,初版(臺北市:奧林,民88)。 http://www.lib.ntu.edu.tw/pub/mk/mk52/mk52-02.htm

台灣囝仔 到美國還是補習

2004年10月10日
公開
35

台灣囝仔 到美國還是補習 【聯合新聞網 紐約記者丘昭琪】 不少住在美國的華人家長都有同樣的感慨:當初決定長居美國,主要是希望子女能享受快樂童年,不要受升學壓力逼迫,他們當年萬萬想不到,孩子在美國也同樣被升學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 由於升學競爭日益激烈,補習風氣愈來愈盛,亞裔學生上補習班本是家常便飯,但愈來愈多美國人為了爭取上好大學也補SAT或請家教,讓許多原本不願讓孩子補習的華人家長更感徬徨。 坦白說,住在新移民人口集中、補習班林立的紐約市而能拒絕補習的家長和學生需要超強的自信和定力。根據一項非正式統計,此間華人學子至少參加一種學科補習的比率應該超過七成五,因此有人戲稱補習為華人的「全民運動」,不但孩子為了補習讀書忙,做家長的更是忙著接送。 華人和韓國人都愛補習,一方面是家長根深柢固的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作祟,一方面,和早些年相比,美國一流大學門檻的確提高很多,莘莘學子想進名校愈來愈不容易。 亞裔社區 補習班盛行 補習班因此成為頗具特色和規模的行業,紐約市華人開設的補習班大大小小至少有十多家,經營較好的幾家還在不同地段設分校。翻開中文報紙,補習班廣告占據重要版面,有些廣告標榜某某學校的狀元及前幾名等都是靠他們一手調教,廣告還用這些考場健將的大照片,深具震撼效果。 來自臺灣的林美華和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在華人集中的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開設美加補習學校,他們是此間最早投入補習行業的華人。來美前曾在實踐家專教過食品營養的她笑稱,孔子有弟子三千,十五年來,在美加補習學校上過課的學生應該超過六千。 在補習班大行其道的紐約市亞裔社區,由私人開設的「加強班」也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其中口碑好的名師所開的班,由於「生多位少」,一位難求,有人形容其盛況是「只要能夠擠進去就要謝天謝地了」。 來自台灣的張信堃老師所開設的數學班在紐約華人圈裡也頗負盛名,由於教法活潑深具啟發性,和他學數學的孩子多數愛數學,而且數理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張老師的數學班從小學三年級教起,許多孩子一路跟著他,一直上到高中選修的大學程度的微積分和物理。有學生每周遠從新澤西州、紐約上州、康州來上課,由爸媽開車一個多小時送來,風雪無阻。 富裕家庭 高薪請家教 除了讓孩子上補習班和加強班,很多家長選擇請家教來輔導孩子學習。長島富裕郊區大頸的高中升學率在全美名列前茅,當地學校的亞裔學生比率已近百分之卅。住在大頸的家庭,無論是猶太人或是亞裔都喜歡請家教到家裡教孩子,而且他們請的家教多數是有正式教師執照的學校老師,不過,為了避免有偏心之嫌,一般不會請正在教孩子的老師來教。這種做法花費相當可觀,長島的行情是每小時一百到一百廿美元,華人更集中的皇后區比較便宜,一般行情每小時四十到六十五美元。 兩岸三地的華人帶來優秀的基因和苦讀的精神,華人學生的整體表現的確令人刮目相看。以紐約市升學率最好的兩所學校為例,史岱文森高中九到十二年級學生共有三千多人,亞裔學生占百分之五十二,已超過半數,而華裔學生比率更是高得驚人,超過百分之四十。招收從七到十二年級學生的亨特高中,華裔學生的比率是三分之一。這兩所學校中華裔學生的比率遠遠超過紐約市的華人人口比率。 菁英愈多 大學門愈窄 華裔學生在名校的表現也令人讚賞,有「小諾貝爾獎」美譽的英特爾科學獎歷年來常由史岱文森高中引領風騷,該校今年共有十九名學生入圍,蟬聯全美高中榜首,其中華裔學生就有十一人。 優秀的亞裔學生愈來愈多,不少人也擔心傑出的學生在申請大學及爭取工作機會時會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而且被稱為echo boomers的嬰兒潮子女已屆大學入學年齡,加上新移民子女成長,申請大學的人數大增。 美國大學在挑學生時,不但要看學生的在校成績和SAT成績,他們非常重視學生在整屆畢業班學生中的名次,一般來說,想擠進名牌大學,學生名次必須保持在前百分之十。這對在明星學校讀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嚴格的考驗,要在眾多優等生中力爭名列前茅,壓力與辛苦不言而喻,紐約市幾所精英中學因而被稱作「絞肉機」;這種特殊的制度造就了無數愈拚愈勇的英雄好漢,使紐約市代代人才輩出,充滿強勢的活力;不過,也相對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數的學習

2004年09月18日
公開
31

剛剛上了幼兒學習版, 發現心算的話題,差點引起大戰, 雖然寬廣爸希望我在網路上封口, 但叫我一下就封口,還是蠻難的! 關於數學學習, 我是傾向於皮亞傑學派的學習主張, 不管是前皮亞傑,還是後皮亞傑理論, 我都可從中得到許多共鳴! 心算在我看來,是屬於行為學派的學習方式, 強調"刺激"與"反應"間的連結, 行為學派非常強調"重覆練習"的重要性, 然20世紀以後, 行為學派的許多主張,都被結合"認知學派"的基本觀點, 強調刺激與反應間,還有個人認知的中介變項, 反對機械式的練習, 強調情境式的練習, 這樣孩子才能活用他們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持續學習的動機! 建構數學是從皮亞傑學習論衍生而出的, 在數的方面, 強調讓孩子自己建構"數的邏輯心智結構", 並認為此能力無法從外經由教導而得, 只能仰賴孩子自己內在的心智建構, 方法不是從數數開始, 而是讓孩子從平時培養歸納,分類,對應,的邏輯能力, 等到孩子對數感到有興趣時, 再經由大人適時的協助, 很快地就能建構數的邏輯心智結構. 我會這麼信服皮亞傑的數學學習論, 是因為從寬寬身上獲得的驗證, 我回憶寬寬從小學習數學的歷程, 發現在啟蒙階段, 我是讓他玩立體積木,玩對應遊戲,玩數的合成與分解, 玩分類,讓他找出規則,及事與事或物與物間的關係, 在國小附設幼稚園, 他一直在劃圈圈練習加法. 等到他對計算開始有興趣後, 他開使用建構的方式, 自己思考出進退位的方法, 從最簡單,到多位數的加減, 後來, 又對乘法產生興趣,一直求我們教他乘法, 我才告訴他乘法的定義, 然後他又從連加開始,算個位數乘個位數的乘法, 進而十位數乘十位數, 百位數乘十位數(小一下). 乘法的建構過程穩定後, 他轉而開始研究除法(小一暑假), 現在已自己會百位數除以個位數的問題(小二上). 為了試驗他是否真懂, 我暑假讓他寫王百世資優數學的題目, 發現他連應用題都可以自己寫, 完全沒有遷移失敗的問題! 在這些過程中, 我和寬廣爸只負責解釋定義, 完全不負責教導, 我可以保證他的計算能力,完全是自己建構而得, 我們給的只是充分的時間及鼓勵! 後來我還發現, 他還把這份建構能力, 轉換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上. 這是我為什麼這麼推崇認知學派的原因. 我只是不解, 當全世界都已漸漸放棄傳統行為學派的教學法, 轉而強調學科的鷹架建構學習時, 怎麼還有一堆家長, 死守著傳統的填鴨學習方法不放, 這些人當中,還包括我一些在國小任教的朋友啊!

子宮型婚姻

2004年09月18日
公開
41

同辦公室的同事,是個懷孕6個月的準媽媽, 結婚不久, 娘家在台中嫁到新營, 雖然不與公婆住在一起, 但因先生是獨子,還是得每星期回婆家小住2天. 偶爾會聽到她小小的期望--多點小倆口單獨的時間, 然他先生是個和母親感情深厚的兒子, 凡是還是以母親為主.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輔導月刊上, 看見一篇關於台灣婚姻關係的文章, 內容中提及: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是以男人為主的父權社會, 女性幾乎是靠生兒子,來鞏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 於是大部分的母親,幾乎都以極端寵愛的方式, 攀附著自己的兒子, 因此兒子一輩子,都沒機會獨立長大, 結了婚後,妻子得同時扮演著母親的角色, 照顧著這位未曾長大的丈夫, 專家把這種婚姻關係稱為子宮型的婚姻. 屬於這類型的男子, 婚後順理成章地認為,妻子應該無條件的包容她, 不管生活,心理..... 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 對原生家庭依舊充滿著依賴, 自己的婚姻是依附著原生家庭, 無法把自己的家庭抽離出來, 承擔起一切的責任, 苦的都是自己的妻子. 我剛和寬廣爸結婚時, 他也對我持有這樣的期待, 我花了好久的時間, 才讓他明白, 只有自己的母親,才有辦法做到無條件的包容, 很可惜的,我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母親. 我用的方式是口氣柔軟,態度堅持,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寬廣爸才也跟著一起成長, 現在已經是個標準的好爸爸好老公. 對兩個兒子的兩性教育, 是先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然後看著老爸老媽相處的模式, 相信他們也應該容易擁有擇偶的智慧, 及經營婚姻的能力吧!

繼續矛盾(一)

2004年09月16日
公開
37

許多丹媽社群的媽媽,大概清楚我宣佈"休息"的原因之一, 是對自己一向甚有信心的教育理念,產生質疑, 已經不記得離開多久, 卻也一直想澄清這個疑惑. 在奇蜜有許多家長,很崇尚自由的學習環境, 我是從10幾年前,讀大學時,就已閱過許多非主流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特別嚮往夏山學校的學習環境, 過路人提倡的許多主張,早在唸大學時,就曾和同學教授辯論過無數次了. 畢業後,立刻投入國中教育, 曾經沉淪在升學主義的漩渦中, 當我開始質疑這樣的教學迷思時, 剛好結了婚,生了小孩, 我卻不敢決然地,對我的孩子實施開放教育, 老實說, 我看的學前教育書籍不是很多, 我的教育方式,大都統整大學時所唸的理論,自己的學習經驗,加上在國中的所見所聞, 反思而得! 曾經一度以為寬寬是個資優兒, 於是在他長大前, 看了許多李雅卿所寫的書, 深怕寬寬也會遭遇同樣的問題, 哪知這小子是蠻聰慧的, 但是個性是超正常不過了, 他可以深思許多數學,自然科學的問題, 卻不曾去感受或思考許多措施的合理性, 認真說起來是順民一個. 老師上課太簡單,他說要忍耐, 老師說的話一一視為聖旨, 在社會,道德方面,他似乎還在他律的階段! 我和寬廣爸談過, 他這種個性,已經固定,很難改變了, 他根本不是具有領袖特質的孩子, (因為爸媽都不是), 他實在像極了我和他爸爸. 我是個會放手讓孩子自由去飛的媽媽, 但是在單飛之前,他也得先具備能夠飛翔的能力吧,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甚至國際上, 單飛所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是什麼? (一)

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2004年09月14日
公開
22

剛剛上縣網填報資料,發現留言版由這篇家長轉貼的文章不錯,貼上來讓大家過目! 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選錄自「A+ 下一個優質社會」智庫文化出版) 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請東方父母 您就此高抬貴手吧! 愛之適足以害之! 東方社會最常見的倫理大悲劇就是在一場父母與孩子激辯與爭論之後,激動傷心的父母總會淌著眼淚,對著滿腹委屈的孩子說:「我會這麼做,一切都是為了你啊!接下來不論是相擁痛哭,抑或是各自心碎,這個孩子總難逃離被父母的錯愛所扭曲的人生悲劇。 東方父母 愛之適足以害之「一切都是為了你!」是許多中國父母對子女常說的話,但那其實是父母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的病態犧牲,也是「中國父母症候群」(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的顯著病癥。 中國父母老是把子女看成自己的財產,一心一意想要主導子女的一生,總認為子女不爭氣就是父母的失敗;而子女若能成材則是父母最大的榮耀。基於這份患得患失的憂心和企圖,使得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過份保護、限制太多,並且強加其個人價值觀於子女身上者屢見不鮮,殊不知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但剝奪了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更將因此扭曲了孩子的一生。 在中國父母過度細心呵護下,「弱不禁風」似乎已成為現在台灣年輕人的最大通病。在一場管理學院師生會議上,一位女學生神情激動地責難校方的規定,她說:「星期天父母送我回宿舍,結果警衛不讓我父母進去,害我一個人得把那麼多的行李搬進宿舍? 「這麼重又那麼遠…..」面對著女學生的質問,以「顧客滿意」為經營理念的學校方面,給了相當善意的回應:「如果真的很重,可以特別允許父母的車子進入校園…」。 這件事情讓筆者感觸良深,因為那女學生口中「那麼遠」的距離,事實上是近得不可再近了,那一點點路也不肯走,真是枉費了青春年少。筆者認為台灣這一代的孩子之 所以變得如此嬌弱,父母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 台灣的生活條件是在這四、五十年來才逐漸變得寬裕,因此,父母用車子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情況應該是屬於第一代,不幸的是,只是第一代就已經被寵得不像樣了,不但體力差,也欠缺機靈的反應能力,其實,就上述那女學生所描述的情況,如果行李真的太重,設法和警衛商量一下,必能解決問題,就算真的難以通融,走一點路又何妨?難道一定要把這種小事拿到師生會議上來說?在學校生活中,其所關注的焦點就只有這些嗎? 學習獨立才是重要課題 筆者的女兒是在美國念私立小學,學校設置在森林之中,校園很大,基於安全考量,學校也是規定父母只能送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就不能再進去了。這些孩子才7、8歲而已,不但課本重,還經常因為課外活動,需要帶其他的衣服、鞋子等,儘管如此,還是得自己走進去,尤其當冰天雪地的冬季來臨時,更是嚴苛的磨練。但人的體力原本就是靠磨練來的,人若不能吃苦,便不會耐勞,更不必說勤勞、樸實的生活了。 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女學生的個案時,格外覺得痛心,第一代就如此,將來還得了,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族群,如果沒有好體力,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那麼,國家前途還有什麼指望呢? 悉心照料孩子,表面上看來沒錯,但卻會適得其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獨立是最重要的課題。 我女兒是在美國長大的,在她九歲那年,由於當時我們很忙,因此就讓她隻身從香港飛到美國東部。而當我們打電話探詢她是否平安到達時,她還很臭屁地說:「What are you worrying about?」 可見得她第一次隻身飛越半個地球這件事情本身,已經使她信心大增,很有成就感,因此,放心讓她去作,孩子就會成長,反之,如果顧得很緊,反而是在限制孩子發展的空間! 犧牲這一代 成全下一代? 此外,中國父母症候群的另一個症狀就是把所有的榮耀都寄託在兒女身上。如果有個孩子在國外念知名學校,那個父親就會在社交場合中眉飛色舞地談論自己的孩子,彷彿這就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也就是渴望擁有這份榮耀,東方父母總會說:「一切都是為下一代!」、「我們這樣犧牲,就是為了後代!」;毛澤東也曾說過的:「犧牲這一代,成全下一代!」似乎只要聽到是為了後代,大家都能夠認同,其實這只是東方人獨特的想法。 中國父母試圖用「犧牲」的想法及作法來減少孩子在生存競爭上的挑戰,希望孩子能低挑戰的環境下,創造高成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生存的能力是靠磨練出來的,光從書本上是很難學到的。中國父母常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唸書就好了,其他都別管了!」這種作法不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更是嚴重地剝奪了他們學習生存及養成獨立人格的成長機會。 在美國,哪有父母要幫孩子付大學學費的道理,十八歲以後,若要住在家裡,就得付租金,要分擔房租、水電等支出,不但對家庭要有責任感,也要懂得如何在社會上生存。這就是典型的美國教育方式,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學會如何生存來得重要。 因此,就現實的考量,美國孩子如果想要上大學,就得自己去打工、賺錢、繳學費,如此千辛萬苦才能擁有學習的機會,怎麼可能會在上課時打瞌睡?上課根本不需要點名,若有不同的意見,一定會向教師提出挑戰,有不懂的地方,也一定會問到懂,否則不是平白浪費時間以及辛苦工作才繳交的學費嗎? 東方社會的孩子,從表面上看來就幸運多了。因為東方社會的父母總認為,就算借錢也要讓孩子念大學。因此,台灣的學生大多是應父母的要求去唸書的,而且在聯考制度及父母的期望下,至少有95%的學生所念的不是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於是學生唸書的心態就顯得心不甘、情不願,一則是因為沒興趣,二則反正是父母送來唸書的,不想念就打混。有多少大學生都是徹夜打牌、玩樂、打電動,早上又起不了床,弄得上課遲到或乾脆蹺課,種種惡形惡狀,正凸顯了台灣教育扭曲的事實。 中國父母費盡苦心供孩子念大學,甚至幫孩子選擇了最有「前途」的科系,但卻忽略了人性的本質,那就是唯有付出,才能真正收穫;唯有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才會激出真正的拼勁。 因此,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對最後的結果都是感到失望的,而在罹患中國父母症候群的父母所養成、教育下的孩子,不論是否做到父母的期望,都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顯見這種愛的方式,只是在成就一個兩敗俱傷的悲劇而已! 往往父母的犧牲,只是為子女帶來壓力,並不會造就子女的幸福。 但是東方社會的孩子,從小就習慣聽從父母的意見去做人、做事,久了就習慣了,即使不快樂也會照做,對於人生的道路既沒有選擇的餘地,也失去了選擇的能力,也因此對生活毫無熱情,對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的無奈與悔恨,所謂「積極開放」的人生,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探究問題的癥結,那就是中國父母一直無法接受孩子也是獨立個體的這個事實,藐視孩子思想、看法或夢想,忘了孩子也有基本人權(human right),對孩子總是處處干預,不論在學業、事業甚至是婚姻上,似乎每一件事都要讓父母覺得順心才可以,孩子不聽話,就得背負「不孝」的罪名。 當中國父母以愛為名,進行軟硬兼施的壓抑策略,如果子女同意了那份壓抑,那麼也就注定了一個扭曲、不快樂的人生;如果選擇了反叛,那麼子女將終身背負「不孝」的罪名與壓力,即使勉強擁有快樂,也難逃背後的陰影。 總之,一天到晚都在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東方父母,請您就此高抬貴手吧!放孩子一條生路,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自由、快樂、無悔的人生吧!

感想

2004年09月13日
公開
32

今天一上班,就多了輔導組的業務, 多是上屆人員未完成之事, 今天是最後一天的上網期限, 我只好纏著資訊組長,幫忙把資料掛上網. 順便上BBHOME晃一下, 發覺爭論未休, 而且還把我拖下水. 我仔細檢討一下, 當初是針對專業英文老師大部分都會購買迪士尼這套教材而發表反證, 並不是針對某個發言的媽媽, 後來又是另一位媽媽繼續問我替代的教材, 我才繼續發言, 後來又想到鄒老師的例子,覺得不錯,才繼續雞婆, 既然是公開的討論區, 為什麼不能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 何況平時再怎麼客觀,都會有主觀的時候, 誰能保證,永遠都是客觀的, 又怎麼界定客觀的標準? 我是人不是神, 只要是人,都有可能犯錯, 我不想當神,覺得自己萬能! 況且我又沒做任何人身攻擊, 我唯一做錯的是,就是沒搞清楚BBHOME的生態就發言, 而且也違背當初來這裡的本意, 我不是來這裡救世濟人的, 當初會離開丹媽的社群,就是想要脫離有壓力的網路生活, 想來這裡和左右媽及佐媽串一下門子, 順便吸收一下他人的菁華, 我發現有許多教養上的高手媽媽,都沒在討論區發言, 這才驚覺自己錯了. 沒想到這裡是要擁有vip的身份,才能封閉網頁的, 我哪可能花那種錢, 我選擇不在討論區辯白,是因為自己不想捲入沒意義的混戰, 誰想要爭王,都不關我的事, 當初會上v媽媽的網站留言, 是很佩服她對自己原先教育觀念的反省, 我覺得很難得,加上她的小孩的確被她帶的很好, 所以我才會上去留言的, 基本上我根本不認識她! 後來我發現她也自己對原先不當的發言認錯了, 不是嗎? 這讓我想起這個故事, 耶穌曾經擋著一群要對著一名妓女丟石頭的群眾, 說"你們當中,誰這輩子都沒犯過一個錯誤的,才有資格對她丟石頭." 我們之中誰又有資格對別人丟石頭呢?. 由此事件我也學到一點, 即是發言態度的重要性, 當你好意要發表意見時,如果說話的態度,能夠更加斟酌,緩和一點, 也許別人就較能接受, 看來我自己這點做的不夠好, 才會讓對方以為我在攻擊她. 當你自己真正想放下, 事情才會真正放下, 不是嗎? 該回去工作了!

個性單純,好嗎?

2004年09月11日
公開
34

晚上一家又在外閒晃, 寬廣爸心血來潮,要幫兩兄弟買艄不貴的戰艦, 所以帶著寬寬到傳統玩具店晃晃, 我和熟睡的廣在車上等候, 一會只見兩父子帶著邪惡的笑容,進入車內, 寬的手上多了兩把水槍. 我說"不是要買船嗎?怎麼又買槍呢?" 寬廣爸回說,沒賣船, 並稱讚寬,說他一直提醒爸爸要買弟弟的槍. 我一聽馬上稱讚哥哥, 沒想到他立刻回答說: "這樣弟弟才不會搶我的槍啊!" 我的天啊, 原來不是因為兄弟情深,而是因為現實考量啊, 我是不是教育太失敗了, 這孩子有顆不單純的心. 這讓我想起, 有一次公訓系的學姊兼同事,突然打電話給我, 要我想個點子整整設備組長, 據她所言,設備組長極為官僚,常找童軍教室的麻煩, 她被氣的半死. 我驚訝地反問她"我是那種會整人的人嗎?學姊怎麼會想到我?" 學姊才不好意思地說: "沒啦!想看看妳碰到這樣的事會怎麼做?" 和她談了許久, 她的總結是,她太單純了,並反問我, "妳覺得單純不好嗎?" 我先問她"妳要聽實話,還是恭維的話!" 當然她要的是實話, 於是我說: "我覺得人應該要有一顆複雜又善良的心, 但對人對事要儘量單純,並且不傷害人!" "單純"往往和"幼稚"成為一體兩面, 單向的以自己的觀點,來看任何人任何事, 無法站在對方的觀點來思考, 無法理解為何人生百態. 學姊不置可否, 因為她覺得這樣的想法,對她衝擊很大, 不過氣也消一大半了. 嫁給寬廣爸後, 我是愈不單純了, 除了在診所磨練出來外, 也因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 更多了許多思考的材料. 所以當我看見有些同事們, 用著憤怒的語氣和態度, 抱怨學生讓其家長聽時, 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老師一直是很單純的職業, 卻老是做些不單純的行為, 搞出一大堆不單純的後果! 單純,到底好不好呢?

威斯利王國

2004年09月10日
公開
17

今晚MAYFISH打電話問我, 有媽咪問,我之前寫的威斯利國怎麼不見了? 我答應她再讓SBC貼一次, 也貼在我的日記本裏,讓有緣的媽咪過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讀: 我先告訴寬說,威斯利是一位孤獨的男孩,然後問他為什麼? 寬答:因為他沒有朋友. 我說:答對了,你知道為什麼嗎? 寬說:不知道耶! 我說:他怎麼解決孤獨的問題呢? 寬說:建立自己的王國. 我說:好棒,那他怎麼建立的呢? 寬說:畫圖,用積木蓋房子.(全是他平常玩的事) 我說:你等一下自己看,他後來有交到朋友了嗎? 寬說:不知道,等一下我自己看! ps:對話時,寬寬是坐在馬桶上大大 媽媽的感想: 好的童書,會一再引發讀者的思考, 這本書的深度、廣度都很足夠。 表面上,這是一本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我的書籍。 更深層的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威斯利建立的王國,代表古代的農業文明, 威斯利所生活的實際社會,為現代文明。 我懷疑作者透過威斯利,表達他對現代文明中孩子生活方式的失望, 例如:威斯利不屑玩足球、不肯像鎮上其他男孩一樣理龐克頭、不滿意房子固定建築的方式---車庫不是在左邊就是在右邊。 現代文明裏的孩子,不喜歡思考,只喜歡現成的遊戲產品。 看看大部分的孩子,無聊時,不是玩電玩還是電玩。 沉溺於聲光刺激中,少了反思,少了創意,少了和自己對話的時間。 而威斯利感到有興趣的事,是獲取知識,並運用他所獲得的知識。 他利用對植物的知識,開始在後院犁了一塊地播種。 種子發芽,長成高大奇怪的花。 不像一般的花,也不像一般的蔬菜。 後來威斯利吃這些果實,並製成果汁。 後來為了防曬,利用一條條植 物的皮,為自己編織成一頂帽子及長袍。(器物的發明) 又聰明地利用植物油,製造防曬油和驅蚊液,賣給以前欺負他的孩子們賺錢。 (商業行為的起始) 發明自己獨自可以玩的遊戲,又為了擴張版圖,又設計了讓同學可以加入的遊戲。 他也為新發名的布料,遊戲和食物一一命名,創造整套的語言及文字。 回憶我們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的演進, 不是類似威斯利王國創立演變的過程嗎? 作者巧妙地提醒們, 不要忘記過去那段淳樸,有創意的時代, 就像馬克斯說的,人類創造了器具制度是為了便利人類, 卻反而被物化了。 這是現代文明帶給人類最大的災難。 威斯利王國提醒我們, 想想當初發明器物制度的目的, 威斯利找到了答案,所以回到學校,他再也不缺朋友了。 這其實也在影射,我們無法放棄文明, 那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反思主流價值觀, 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我想是這本童書想帶給大人的訊息吧 。 而這其實也在影射,我們無法放棄文明, 那如何在文明社會中反思主流價值觀, 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縮小到孩子的世界, 如果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和同儕的次文化不相容的, 該如何引導孩子認識自己, 討論自己的價值觀,和次文化的主流價值有何不同? 繼而在自己和他人間找到平衡點, 畢竟人是群居動物,無法脫離群體而生活, 倒不如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 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自己得到快樂,也幫助了別人, 這是從這本書中,所獲得的另一個啟示 一本童書,看似簡易,卻隱含如此深的訊息。 我覺得不是單純的低年級生可以了解的, 很多童書都是如此, 希望媽媽們都加油, 不要有童書讀盡的感覺喔! PS:此篇文章嚴禁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