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K.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嘉芬的抱怨---我的學生考個位數!

2005年05月11日
公開
55

嘉芬是我的學生,去年剛考上國中英語老師, 這個孩子很有我的真傳, 以下是她的抱怨,我將它貼在日記裏, 她可是未來的生力軍,看看大家能不能給她一點意見和鼓勵哩! ------------------------------------------------------------- 容我小小抱怨一下: 自從教科書開放後出現了不少問題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教材編寫太凌亂而且沒有統整 例如我們用的版本會在一年級下學期教副詞子句(beacuse的句型) 想想看:一般學生們連be動詞和一般動詞都有問題了怎麼學這個句型呢?而對於那些學習弱勢的學生來講更不用說了 他們一定會覺得課本就像文字天書一樣 怎麼看怎麼不懂! 除此之外 我們版本一課的句型也太多 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練習的時間不夠 在還沒熟練一個句型前就又要學新的句型 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下越來越沒信心 甚至到最後會麻木 有時候看他們的眼神會覺得很心疼 想責罵他們但又覺得不該把責任怪在他們的頭上 只能看著他們漸漸的把不及格這三個字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覺得應該換教材了 但卻有人覺得銜接會很難而不想換 但我覺得其實銜接應該是每個老師必備的功夫 不是嗎? 我們應該先整裡這一年來所有的句型 從S+V然後慢慢延伸 讓學生覺得就像學中文造句一樣先學會單字 再學造詞 然後慢慢加入修飾語 這樣學生才有基礎和能力自己去延伸 我們應該教給他們的是方法和技巧 讓他們自己學著獨立學習 這樣才不會把孩子的大腦從活的教成死的 唉∼希望我們的教材別再折磨孩子了就讓他們在有先備知識的情況下學習吧... ------------------------------------------------------------------ 她抱怨的版本是何嘉仁, 她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教師和家長都很保守的完全中學!

不同的資優生態

2005年05月07日
公開
64

今天是寬寬參加資優班考試初試的日子, 嘻嘻,逃過一劫,不用去參加學校母親節的慶祝活動. 昨晚,寬廣爸似乎才進入狀況, 先問報名費多少錢? 然後聽我說,若初試通過,還得參加一次複試, 而且還要交報名費500元. 馬上跟寬寬說: 寬寬,妳媽瘋了,幹麻叫你去考什麼資優班, 明天認真寫一寫就算了, 你要認真寫喔,報名費500元耶,很貴的哩. 複試不用去考了,又不唸幹麻花錢, 讓我哭笑不得,當初我提到要不要讓寬寬去試一試時, 可是他大力支持的哩. 陪考的時候,觀察了參加考試的孩子, 感覺上,和科學班那群資優生的內涵與氣質有極大的差距, 家長談話內容都差不多,素質則是南市的家長感覺上氣質比較好, 聚在一起,不是聊安親班,就是聊孩子的補習, 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 科學班的家長(南市)傾向於積極讓孩子參加大型的考試, 鄉下的家長,對於補習及教育資訊,顯然不及都會區的家長. 很有趣的現象是, 陪考的家長,不是聊天就是看報紙, 除了我利用寶貴的空閒時間猛K書外, 不見其他家長會趁機閱讀, 我好好奇,沒有閱讀習慣的大人,如何營造閱讀的環境呢? 考試的題目好像不難, 孩子們考完第一節剛下課時, 有聽見孩子說,數學好難喔, 我問一下寬寬, 他說,不會啊,還好,哈哈,可是時間不夠,他有3題沒寫. 我看這下凶多吉少了, 數學有考分數喔, 有一題問,爸爸36歲,小美的年紀不到爸爸的3分之1, 那小美可能是幾歲? 寬寬選11歲. 根據寬寬描述試題的內容判斷,難易應該大約在小三小四的程度吧, 剛好適合他去試試, 不過那是試試玩出來的效果如何, 完全沒有經過試題訓練, 所以大家都不在意哩. 包括阿媽,阿公,阿姨,都超級反對唸資優班喔!

[轉貼]你的孩子要遊學嗎?

2005年05月05日
公開
85

你的孩子要遊學嗎? 青少年出國遊學蔚為風潮,該讓他去嗎? 如何選擇好的遊學團?行前該有哪些心理上的準備? 作者:林芝安 轉載:康健雜誌  攤開報紙,整版的遊學團夏令營廣告映入眼簾,各種語言機構、大學推廣中心、留學代辦機構甚或移民中心、旅行社紛紛搶搭暑期列車,將瞄頭對準青少年。  根據美國教育文化中心等國外駐台單位統計,台灣每年遊學人口超過萬人。美加留學中心總經理叢蓓明估計,每年約有兩萬人出國遊學,年成長率達20%,幾乎是以倍數往上攀升。同時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過去17∼27歲是最大族群,現在則10歲小學生都不在少數。  至於費用更驚人,目前遊學團行程少則十多天,多則8個星期,平均費用在十多萬上下。雖然費用高,遊學熱潮仍持續發燒,但伴隨而生的相關問題亦逐漸困擾父母,心裡躊躇著要不要花高額費用送孩子出國。         遊學怪現象  在澳洲唸書的台灣留學生黃詠真,經常看見一群群十多歲的台灣遊學生聚集在公共場所喧囂打鬧、目中無人,因為大多數的學習課程集中在早上,下午有充裕的時間可自行運用,如果沒有人引導學生體驗當地文化,學習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對於自律不足的孩子,彷彿被困許久終獲自由般的衝出柵欄,很容易惹事闖禍。  有的情況恰好相反。有些代辦中心著眼於學生安全,除了配有適量的隨行老師,連課程外的參觀、用餐或娛樂等活動也安排得妥妥當當,「學生哪有機會學習獨立自主,就好像把學校的夏令營移師到國外校園,只是地點不同罷了,」不願具名的教育工作者搖頭說著。  至於想學習獨立而選擇homestay(住寄宿家庭)者,也有風險。  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對有些業者打著homestay名義卻又收取額外費用的手法,很不以為然。他走訪各國考察,發現在國外願意登記homestay的家庭,若非出於善心,熱情接待各國青少年體驗異國家庭生活,並藉此文化交流,就是生活環境較差者,想藉機賺些費用。前者並不收費,然而台灣有些業者卻隱瞞對方美意,仍向國內消費者收取費用。後者在業者未事先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往往徒增旅遊者出門在外的困擾。  劉小姐去年帶兩個孩子到紐西蘭基督城遊學,透過在旅行社上班的友人安排住homestay,事先已付清一切費用,以為一路將順利愉快。不料,住在homestay第一晚因天氣寒冷,室內沒暖氣、被子又不暖,無法入睡,然而寄宿人家說暖氣耗電,而且家中沒有多的取暖器,並表示寄宿費用沒包括這項,如果要添加得自費購買,再另付電費。劉小姐人生地疏搞不清東南西北,又已天黑,只得和兩個孩子把能穿的毛衣、大衣全往身上裹,3人勉強擠在一起睡。  此外,意外傷害的後續處理,也有問題。消基會每年都會接到一些訴訟案件,有些是合約內容與實際服務有落差,有些則是業者對學生發生意外事件的處理有瑕疵。  消基會秘書長蘇錦霞說明,觀光局只負責管理遊學中的「遊」,學生的學習權益或旅程中發生狀況時,只能依賴工作人員處理,若處理不佳,學生根本求助無門。蘇錦霞認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在海外有許多據點,如果這兩個機構能整合服務功能,更能保障消費者。  即使隱藏在遊學背後各種令人詬病的現象,遊學風潮仍盛,這多少與父母心態有關。        強化孩子競爭力  富裕的台灣人在解嚴後,出國旅遊盛行,眼界漸開;而一些在國外受教育長大的人回台灣工作也好像很快名利雙收,因而有些父母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早早具備「國際競爭力」,為將來升學與就業預作準備。在「學英文等於具備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的誤解下,紛紛趁假期花錢送孩子到海外學習。  不像國外學生需自己打工存錢才能各處旅遊,台灣家長通常對孩子很大方,以學語文為主的遊學團,瞬間成為熱門商品。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教育中心主任連瓊文觀察,這類以語文為主的短期遊學可說是東亞一帶獨有現象,「富裕的台灣更是風行。」  國際競爭力當然也有助「升學競爭力」,進而提高未來在社會生存的競爭力。一趟海外學習經驗在升學推薦甄選時,也具搶分優勢。  在激烈的升學推甄競爭下,今年首次舉辦遊學團的中山女中,就將重點鎖定英語教學。領隊廖新春老師希望走出一般遊學團的缺點,她把重點擺在「學」而不是「遊」,將課程交由當地老師設計,多元而密集的課程,「可以預期學生負擔會很重,一開始我們就告訴學生不是去玩樂的,」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學生家長趨之若鶩。  也有些家長是為了解決「看管」問題。漫長暑假孩子無處去,整天閒晃,家長沒空看管又擔心孩子學壞,乾脆花一筆錢送去遊學。還有的家長拗不過孩子要求,因為「同學都去,我沒參加會很『遜』。」  孫慶國認為,跨文化的接觸與學習的確是世界潮流,有助建立國際觀。然而當心態與作法一開始就有偏差,反而會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令人擔憂。        拉寬遊學定義  旅遊可以是學習的機會,遊中可以學,誠如心理學家米勒說:「我們旅遊的目的不僅只是個地理名詞而已,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  從美國的發展趨勢來看,強調接近大自然的「戶外環境學習營」是另種學習的延伸。青少年藉著參加溯溪、健行或攀岩挑戰自我潛能,或者以植物或昆蟲為學習主題,在體驗大自然的過程體悟生命,進一步突破自我。  目前在世新學院教「夏令營休閒經營管理」課程,同時也是在帶自然體驗旅遊的涂淑芳感嘆,每次在國外帶遊學夏令營時,來自台灣的孩子通常會多安排一項語言學習課程。當其他外國小孩從事其他戶外活動時,台灣學生被要求聚集在課堂,上兩個小時英文課,一些在台灣英語機構類似的課程,「孩子根本坐不住,還不是為了討好家長,」涂淑芳直言。  曾在紐約修夏令營課程的涂淑芳認為,國內遊學應朝「定點深入、有主題的學習」發展。好比既然選擇到倫敦遊學,就該深入體驗英式的文化與生活,而不是上午上語言課,下午走馬看花遊逛。  例如在倫敦許多博物館是免費的,如果能以「文化學習」為主題,認真深入地參觀博物館,透過文物了解該地的歷史文化,從而學得字、詞與語文表達方式,所學到的不見得會比待在教室裡與外國老師玩互動遊戲少。  遊學應在遊中學習,「應該拉大遊學的定義,」涂淑芳認然。然而國內一般遊學方式仍陷在僵固的窠臼裡,還是以語言機構的學習為主,剩餘時間才安排旅遊,「台灣學生坐在教室的時間還不夠多嗎?」她質問道。  在美國還有所謂travelling camp(移動式學習),是更活潑的遊學形式。年齡較大的青少年揹著背包,從甲地遊到乙地,有時紮營、有時登山,在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事情,包括如何與當地人交談,如何打理三餐等,真正能「從遊中獲得學習」。  有別於美國夏令營式的學習,歐洲又是另一種風情。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海外發展處長葉眉生舉「走學」風氣興盛的歐洲為例,許多學校實施「三明治課程」,學生接受一段時間的正規課程後,需到國外印證所學,以補學習之不足處,有些更是由科任老師帶領,有制度有規劃,成為正規教育的延伸;有的學校則有規定,例如德國學生修法語課程,學生需有一年在法國上課,才能拿到學分。  多元的學習方式使得國外學生旅遊經驗豐富,年紀輕輕即練就一身獨立自主的能力,當然更毋須靠旅行社、語言機構或代辦中心的團體安排,能獨自旅行,實際體驗異文化。  從國外的學習方式反省自己,如何遊學,使能真正「從遊中學」,變得很重要。但在國內遊學形式還不夠多元之前,至少要慎選遊學機構,並且捫心自問,究竟為什麼要遊學?帶著什麼動機去,又想得到什麼結果?         遊學學什麼?  連瓊文認為時下遊學的動機和目的模糊不清:「你打算玩?還是學?」她認為短期遊學其實對精進語言的助益有限,頂多是面對外國人較有勇氣開口。  更何況課程設計與本地學習接觸有限。通常一團有30∼40個學生到美國,依程度被分成三或四個班,每班將近有十個台灣學生,班上其他外國學生可能來自日本、韓國、印度或其他亞洲地區,剩下一、兩個來自歐洲,「你能學到多少道地的美語?」連瓊文質疑。  她認為如果目的是增廣見聞、開拓眼界,,或者將遊學視作未來留學的觀察前哨站,參加遊學課程當然無妨;若目的是想學好語文,是否值得砸大筆花費參加遊學團,就有待考慮了。  偏偏很多學生家長也搞不清目的為何。涂淑芳不諱言,孩子考完推甄很無聊不知要做什麼,家長也想犒賞孩子考試的辛苦,找她問遊學資訊,她提供一堆美國當地各種遊學夏令營,最後家長還是選擇「╳╳英語遊學團」,「一來簡單省事,而且行程中安排一定時數的語言課程令家長安心。」  「學習」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顯然考驗著一般家長的視野胸襟。推廣品德教育的陳寶國認為,台灣父母肯挹注大把金錢栽培孩子實為可貴,如果能不侷限在語文的學習,從團體活動中即使只是「玩」,收穫也會很豐富。  比如說學習好品德,當帶孩子到動植物園遊歷時,不但教孩子認識動植物,也透過這個過程,帶入品德學習。教「鹿」這個單字時,會告訴孩子鹿有很長的耳朵,是為了傾聽別人說話,在與人交談時專注地聆聽是一種禮貌。  學習團體生活紀律也是重要項目。有宗教背景的美國培基機構,堅持來自不同文化的孩子要遵守團體紀律,「透過團體約束,孩子要學會包容別人與你生來就不同,成長環境也不同,看法當然會不同。如何多角度理解,進而包容異文化,就是一種學習。陳寶國感嘆現在的青少年生活優渥,視擁有的一切為理所當然,不僅自我意識高,不知尊重別人。一位曾經為孩子打探遊學形式的家長就擔心,目前一些遊學很容易只學到西方傳統中「強調自主性個人主義」的皮毛。變成「自己隨意擴張自由」的個人主義。  長年擔任遊學諮詢顧問,葉眉生有類似的感慨。她認為真正的出國旅遊,應是可借鏡他人的好,以補自己不足,比如欣賞優美的風景時可留意別人是怎麼做環境保護的?為什麼同是華人居多的新加坡能有整齊乾淨的街頭?如果遊學是面鏡子,我們能從照出的自身醜陋而學習什麼叫高品質的生活嗎?  可惜有些孩子不懂得珍惜父母努力以及整個社會過去50年來共同掙得的富裕與自由,才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年紀輕輕就能見識世界。一些養尊處優的孩子甚至把台灣的惡習也遠度重洋,「尤其是亂糟糟的排隊秩序,」葉眉生對台灣人不愛排隊的文化頗感無奈,每次見到一旁外國孩子守秩序排隊等車,不免臉紅,「同樣年紀的孩子,最吵最亂的一群肯定是台灣來的,」她感慨道。  可惜,學習如何尊重自己與別人,似乎還未被旅遊界列為遊學課程之一。當遊學成為只是「提升競爭力」的工具、語言學習成為重頭戲之後,更基本生活態度的學習反而被忽略。  尷尬的是,沒吸收好的生活禮儀也就算了,連語文也沒什麼長進。  孫慶國從過去辦遊學的經驗直言,「想在短短幾週能學好語言,是自欺欺人。」然而許多家長仍相信,「遊學就會說英語就具國際觀」,事實上,語言只是國際溝通的基本工具,語行的表現是否像個世界公民才更重要。  這樣的認知在台灣極為匱乏。當「急切」與「功利」取代了學習真正的動機,憂心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父母,只是急於將孩子推入地球村,遊學年齡因而逐年降低。不放心的父母所使出的方式,反而加深孩子的依賴心,違反了「學習獨立自主」的初衷。      父母的壓力延伸到國外  信用卡和行動電話,就成為一些對兒女呵護備至的父母,為遠行子女所能給的兩樣東西。  叢蓓明印象深刻,曾有個國小學生在團體活動中不斷以行動電話向台灣「報備」:現在在哪裡?學些什麼?剛剛午餐吃了什麼?抱怨東西不好吃、沒胃口等,不僅嚴重干擾課程進行,遠在台灣的媽媽更是一臉焦慮要求工作人員「出面解決」。  叢蓓明分析,出國後三天內是適應的關鍵期,這段期間如果父母能減少干預,表達適度的關心,通常孩子會很快融入當地的學習環境。  自助旅行遍及五十多國的作家丘引從家長角度呼籲,「遊學最大的不適應通常是父母。多信任孩子,其實青少年適應異文化的能力遠超乎你的想像。」  丘引的兒子才十多歲,已走遍20多國,目前在德國當交換學生,因為覺得台灣已傾向熟悉英語系國家的文化,所以選擇多體驗「非主流文化的風土民情」。  她鼓勵孩子自助遊學,去看看歐洲的年輕人如何生活,去感受沙漠中植物強韌的生命力,去體會和不同民族相處時什麼叫「容納異己、身為地球一份子時該有的謙虛」,更重要的是,她希望孩子從小就學習「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避免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  自稱有點傻勁的丘引經常為了安排孩子遊學,跑去學校找老師商量,能不能允許孩子提早幾天放暑假,「有時候差一天,機票價就差很多呢。」  她從不擔心孩子隻身在外,因為她參與了孩子遊學前的行程規劃。陪孩子上網找資料、閱讀當地風情、藉著傳真或e-mail與寄宿家庭取得聯繫,當然學校的課程安排、活動時間也清楚掌握,「還有什麼好怕?」開朗健談的丘引強調,不管是旅行或遊學都要詳盡規劃準備。  她做到了重要的一點,花時間、精力陪著孩子計劃,而不是掏一把錢丟給遊學中心就算了事。經過這些年,看到母親勇於與人溝通,原本害羞內向的兒子愈來愈敢放開自己,理解生命有各種可能性。    孫慶國認為遊學熱潮既然無法擋,就得轉向強調「計劃」與「陪伴」的重要性。  父母應考慮孩子參加的意願,尤其個性較內向的孩子更要多費心溝通,在共同策劃過程中了解孩子的不安與需求,透過閱讀資料協助孩子了解當地民情,將有助青少年適應當地的能力,這同時也解決了父母可能的擔憂。「你把所有可能遇到的狀況都想像一遍,預作行前準備,即使發生突發狀況,孩子的應變能力都會提高,」孫慶國拉高嗓子強調。  行前的心理準備還有一點,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待與壓力。孫慶國累積辦多年經驗發現,「80%學生英文程度不會有太多進步的,頂多是增加說的勇氣,」他再三提醒父母不要以為花了十多萬,孩子回來後英文能力會奇蹟似地轉好。如此反而讓孩子提著沈重的負擔遊學。  有些父母在幫孩子行前準備時仍感困惑,孩子這麼小適合送出去嗎?孩子正值青春期出去會不會亂來,不好好唸書跑去談戀愛?會不會把西方文明中較不好的傳統學回來等等?  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品德教育學習營的陳寶國提出他的看法:「父母要清楚你即將把孩子放在怎樣的環境中,你要先進行了解再作決定。」如果評估孩子目前還不夠成熟,或遊學團不合適,或許暫時只能從事全家親子遊。  孩子的成熟度勝於一切。他認為各文化有其優劣,都值得學習或體驗,各種遊學形式也有利弊,應考慮個人興趣或目的是否適合。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明瞭孩子的成熟度,以及選擇的遊學環境,都弄清楚了才能有妥善的安置,將風險減至最小。

轉換跑道?

2005年05月05日
公開
62

昨晚才跟娟姐討論,要不要調校的問題. 今早就被周老闆(資訊組長)找去,檢討昨天學生事件的處理方式, 閒談間,他再度提到,要聯合逼退現在的輔導主任, 我當然希望能先改變現任輔導主任的想法, 但是當我親眼看見他和同事在閒聊間,毫不保留地洩漏學生的輔導機密, 我心裏就覺得很過分, 就算他是非專業,既然佔著輔導主任的位置,至少也該知道保密是輔導的基本倫理吧. 再者輔導室老是辦些營養研習,什麼有氧舞蹈,生機飲食..... 一點也無法提升本校老師的輔導知能. 這跟我的本性很不合, 我已經很想離開輔導室了, 一來,我希望能做專業的工作,二來當我在行政上不了解時, 自己處室的同仁,不但無法提供我需要的諮詢和協助, 反而只會在我後面放馬後砲, 最後我還是得去請教周老闆,該如何運作業務. 我跟周老闆抱怨,下學年不想待輔導室了, 他先確定,我是不想待輔導室,還是不想兼行政, 我說是不想待輔導室. 因為我不確定,他們有沒有辦法換掉輔導主任, 周老闆告訴我, 如果真的沒辦法,那教務處下學期至少會空出兩個空缺, 屆時再到教務處來, 於公於私,在教務處的工作環境,是我比較中意的, 加上最近,漸漸把重心放在教學研究上, 也許會讓我較能發揮所長也說不定. 唉,再看看吧. 不過繼續待在輔導室,我肯定會瘋掉...........

不理性的家長

2005年04月23日
公開
41

星期四在辦公室,椄到一通家長的電話, 媽媽先霹靂啪拉地大罵一頓說: 我辦的博覽會,為什麼要求學生填寫學習單, 因為他先生認為,參展的學校有許多私立高職, 他只要讓他孩子唸公立高中, 這樣會讓他孩子不認真,或轉念高職. 我第一個想法是,這個媽媽到底在擔心什麼? 果然她接著說: 我先生一回家,看見這麼多私立高職的簡介,以為學習單也是, 就生氣地把它撕破了, 孩子怕沒交會被處罰,一直和家長鬧情緒! 於是我忍住氣很,有耐心地解釋, 博覽會是針對所有三年級的學生舉辦的, 目的是讓孩子更了解高中職學制的不同,及以後的走向, 希望學生能夠加深自我了解,幫助他們為生涯發展做更恰當的規劃. 而且與會的學校也有許多公立高中, 包括南女二中都有參加. 電話換成爸爸聽, 他還一直辯稱沒有, 我就說,好,那你請你的孩子再拿一張回去看看, 這位爸爸就更不理性了, 沒條理說一堆責怪學校的話, 說我們在灌輸他女兒去唸私立高職. (當場氣死了,但忍住氣) 我提高聲調說: 這點你就誣賴我們了,我們從未幫哪間學校宣傳,也不曾把你女兒叫來鼓吹他唸哪一所學校,怎麼可以說灌輸呢? 那位天才爸爸說:我讓孩子評估參加博覽會的學校,孩子看見學校的名字,就是在灌輸了. 我直接回答他說: 那我是不是應該打電話去電視台,請他們不可以登廣告, 因為我們每天都因為接觸廣告被灌輸啊, 然後這位爸爸開始責怪永康國中不好啦,升學率差啊..... 我就說我會轉告你的意見,讓教務處知道,然後好好檢討. (接著我就知道跟這種家長沒甚好說的,就是讓他一直說,但是我再聽下去肯定會發火) 哈哈,我用了同一招對付小姑電話責罵的方法, 把話筒持的遠遠的,這樣就不知道他說些什麼, 大約過了1分鐘,我立刻搶話說: 這樣子好了,這位先生, 我們同意你們有讓孩子不寫學習單的權利, 你可以不讓她寫,或者讓她拿一張新的,只要評估公立高中的部分就好了, 這樣可以嗎? 嘿嘿,那傢伙不知道我根本沒聽他說甚,以為我聽他足足唸了1分鐘, 馬上和緩地說: 好,那我叫我女兒去拿. 之後我遇見那位孩子的導師, 她告訴我,那兩個家長非常怪異, 常常責怪東責怪西的. 我是替這小女孩感到可憐,有這樣專制的父母, 保護女兒不是讓小孩跟外界隔離, 而是要讓她打從心底熱愛學習, 了解自己,然後盡力達到理想的目標, 這位家長顯然本末倒置了. 又覺得他很像我公公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