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蓮媽咪

日期

#Tag

對付愛發脾氣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2007年04月17日
公開
31

對付愛發脾氣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許多父母會抱怨自己孩子的脾氣壞,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他們很想尋求一種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專家表示:孩子脾氣壞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關,也與父母的性格有關,糾正可參考下三個方面: 在發脾氣的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表現出自我克制的氣度; 說白了,孩子的脾氣是慣出來的。對於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作為父母絕對不能無原則地退讓。置之不理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要讓孩子體驗到,他的行為根本不解決任何問題; 觀察、瞭解一下孩子在什麼情況下發脾氣,針對孩子的想法,多與孩子溝通。這樣,他遇事時就會逐漸減少發脾氣的次數。 如何面對調皮的孩子,父母該做什麼呢?開始時,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動。面對孩子,父母此時能做的也許只是需要一點點特別的關注。當你冷靜下來後,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總有一個方法會見效的。 選擇玩具。比如大皮球,讓孩子用力去踢,消除他們長時間的壓抑心情。   接觸大自然。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去一些環境能吸引孩子興趣的地方,用外界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好的自然環境中放風箏、蕩鞦韆或是踢踢足球,戶外活動可以讓小寶寶徹底地釋放所有的精力。   讓調皮的孩子多多動手。比如和父母分享一些做菜的技巧,共同製作他最愛吃的巧克力餅乾,當他發現將所有準備的食物混合,竟如同變魔術般地變成美味的餅乾時,可是會大大地引起他的興趣,借此此舒解他的旺盛精力。 帶著你家的小朋友一同上市場,他會很興奮地幫你推著購物車,幫父母算帳,這對充滿好奇心的兒童來說,會有令人驚喜的效果。這樣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又起到培養良好情緒的效果。   再有就是用音樂化解孩子的情緒,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即使再兇猛的野獸都會為音樂所軟化。   如果上述的方法對你和你的小寶寶仍無幫助,你也不必咬牙切齒,在試著用其它方法來應對你家的小調皮時,請試著提醒自己,其實他就是你的翻版喔。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2007年04月16日
公開
30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   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她學會了說“不”。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陽陽又是:“我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高興。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   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高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   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 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不”,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6年10月04日
公開
39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值得珍藏)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再忙,也要跟孩子貼貼心

2006年08月16日
公開
27

再忙,也要跟孩子貼貼心 文�楊毓菁 專訪�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為了生活,幾乎每個人都是忙爸爸;但是常在家的爸爸,可不一定就是好爸爸,忙爸爸也不一定就沒有親子品質。想讓父子關係的質感更好嗎?試試黑幼龍的黑家獨門妙方 他總是出差,一兩週都不在家,後來他調到總公司,內勤工作讓他少了應酬,於是他開始了過往不曾做過的事∼準時上下班,回家吃晚餐;有一天,女兒居然跑來推推他:「爸爸,你怎麼不趕快去出差!」 他的小孩居然希望他去出差!難道天天回家吃晚餐,還不夠嗎? 的確不夠。回到家,看報、看電視、看電腦,跟家人共享晚餐,可是心都不在,孩子的興奮沮喪,他看不到,老婆的家事一籮筐,他隨便敷衍,還覺得煩。若對老婆孩子作個問卷,他們一定一致通過送爸爸出差去。 這是美國卡內基一位資深講師的告解。 你到底有多忙? 「天天回家吃飯,不一定是好爸爸。」黑幼龍說,但忙爸爸似乎成為現代人的主要形象,「我們到底忙到什麼程度?」他想問問所有的忙爸爸。 的確,加班變成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這還不包括外派到中國等地的分偶家庭。爸爸事業有發展,甚至邁向成功之路,代價卻是家人心的遠離。 黑幼龍認為,成功,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成功。「如果事業推展很好、很有名望,可是小孩學壞或夫妻感情不好,這種遺憾絕對不是事業成功可以彌補的。」 常在家不一定有質感 可不要以為常在家的爸爸就能營造親子質感!就如前述講師的情況,如果爸爸不在乎相處時間的內容,只專注自己的事、過自己的生活,這與獨處有何兩樣? 「常跟家人相處就會習以為常,不注重家人在一起做什麼,這是現代爸爸的通病。」黑幼龍表示,生活共同的分享、體驗,才是親子互動的本質。 黑爸爸親子秘笈∼寫信給每個孩子 年輕的黑幼龍曾經與家人分隔兩地,在台灣工作的他擔心自己長年不在孩子身邊,會讓三個兒子缺乏男性的角色模範,而且聚少離多,親子也會疏離。 當時網路還沒誕生,國際電話超貴,黑幼龍用最傳統,但也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寫信。他認為,中國人不好意思當面講,透過文字反而暢所欲言,分別給兒女的家書上寫著「多麼以你為榮…」、「我珍惜你是我的孩子…」等等,到現在,四個孩子還分別珍藏當年爸爸寫的信。 黑爸爸親子秘笈∼家庭談心時間 靜下心來聽孩子說話,有時你會很訝異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談心時間就是個好方法。 從孩子們小時候開始,黑幼龍全家會坐在客廳圍個圈,點上蠟燭談天說地,或者帶著全家一起散步、一起坐在公園談話。不見得要嚴肅地談事情,有時只是很好玩地講孩子喜歡的話題;重點是∼一定要讓孩子有開口的機會。 黑幼龍會請孩子說說「下禮拜你最想做什麼事,讓其他人開心?」孩子剛開始多半回答「我要自己整理床」「我會自己吃早餐」,久了,孩子的內容越來越深刻,他們開始會說「我要幫助某某同學,因為他 …」 黑爸爸親子秘笈∼跟孩子一起討論 你很少讓孩子進入你的世界吧!如果轉換職場跑道,你會跟小孩商量嗎?黑幼龍就是這麼做。 「孩子當時對我說:『爸爸 我覺得你應該換工作!』當你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你會很驚訝地發現,他們雖然很小,可是卻有很多想法。」他說。 一位溫哥華卡內基訓練負責人記得7、8歲時,當牧師的爸爸問他:「你覺得爸爸來這裡當牧師好不好?」「你覺得我們搬到這裡住好不好?」他長大才發現,爸爸要的不是他的答案或建議,而是要他開始思考。 黑爸爸親子秘笈∼陪孩子一起作喜歡的事 孩子最喜歡做什麼事,你知道嗎?你陪他們做過嗎? 有一次,黑幼龍應邀上李健復的廣播節目,「你的孩子最喜歡做的是哪件事?」黑幼龍問;李健復答說是看卡通影片;「你陪他看過幾次?」再問,他看著黑幼龍幾秒鐘都沒講話。 黑爸爸親子秘笈∼看著孩子說話 當孩子跟你講話時,你在看哪裡?你是否一面看電視、看報紙,一面聽孩子說話?一面打電腦,一面不耐煩地打斷他? 「這等於中斷跟孩子的溝通!」黑幼龍說,你正傳送著「我對你不感興趣」「你說的都是很無聊、很沒意思的話」「你的話對我一點價值都沒有」的信息。 黑幼龍舉了兩個真實例子,爺爺住在兒子家,電話鈴響了,只見兒子一直聽孫子講話,連電話都不接。兒子後來說:「聽孩子說話很重要,也許對我不重要,但對他很重要!」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學前教育雜誌8月號)

從「心」學好做父母

2006年07月04日
公開
37

謝謝野貓媽分享 ----------------- 從「心」學好做父母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父母的4種角色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岩發現,許多來找他諮商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商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的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照顧者」的角色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媽、一下又放到托兒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教育學者鄭石岩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崑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洪蘭當年出國唸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委黃崑巖的父親,在日據時代擔任警察,黃崑巖回憶當時常有人到家裡送禮給父親,父親在知道之後都會立即將禮物退還,以避免惹人嫌疑。光復之後,許多在日據時代擔任公職的人都被鄉人毆打,他父親卻依然受到尊重,主要是因為他擔任警察時為人公正、不貪不求,而能獲得大家的諒解尊重。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台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台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心理學者游乾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里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孩子為什麼沒定性?

2006年06月27日
公開
31

孩子為什麼沒定性? 每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有很大的差異,不只是孩子間的差異,即使同一個孩子對不同事物也會有不同表現,請先瞭解其中原因,千萬不要一味責備。 彎彎在家吃東西的時候,專心極了,可是一旦跟媽媽上餐廳,卻左盼右顧,一點都不能靜下心來。 老師向小朋友宣佈:「明天要郊遊,小朋友要記得穿運動褲喔!」隔天,大部分的孩子知道要郊遊和穿運動褲這回事,可是有少部分孩子卻完全搞不清楚。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年齡不同,專注力不一 年齡不同在專心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年齡愈大的孩子,專注力會更好;因此,爸媽千萬不要只憑期待或標準就要求孩子,否則,不但會誤認他是個「不專心的孩子」,就連孩子本身也會建立起「我就是不專心」的錯誤形象。 氣質差異,表現也不同 有些孩子先天氣質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活動量大、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吸引,這類孩子經常坐不住而扭動身體、左顧右盼,這樣的孩子必須慢慢地教,一味責備是沒有用的。 每個小孩注意力分散度不一樣,如果分散度比較高,且對事物的堅持度比較低,那麼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反之,注意力集中度特別高,而堅持度也高的孩子,對喜愛的東西會很執著,在管教上會覺得比較困難,但以學習習慣來說,這樣的孩子卻比較能集中注意力。 爸媽一方面要瞭解孩子的氣質,適性而教,同時也要瞭解自己的氣質,才不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生理因素,影響學習力 專不專心,與神經系統的活動也有關,如:大小肌肉能否靈活運用、手眼是否協調等,造成學習上的困難,那麼,藉助感覺統合的活動,有機會改善;但是,如果是耳朵、眼睛、腦部、神經等病變,影響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與處理,就需要求助其他的醫療協助。 另外,孩子生病或太過疲累,也會不容易專心,現在過敏孩子多,鼻子、眼睛、皮膚發癢,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爸媽需要藉由醫師的檢查與診斷,才能了解孩子是否受生理因素影響。 限制越多,專注力越差 當父母經常盯著孩子學習,幫孩子安排活動課程,而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孩子要藉著動,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孩子變成好動的比例相對就高。 一般大人都認為給孩子自由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分心,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當孩子受到重視,被接納,就不需要以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自然就不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期望過高,被動又散漫 當孩子習慣於接受外在的刺激,或是刺激過於豐富時,反而會使得學習成為被動的模式,往往需要有更強烈的刺激,孩子才會有回應,如此一來,孩子自發性的學習興趣就蕩然無存。 有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年紀小小就學ㄅㄆㄇ,怕自己的孩子沒有學,上小學後會跟不上,也送孩子去學。可是,正式上學時,卻發現孩子因為學過了,反而出現漫不經心的情形。 干擾過多,專注會打折 大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當、過度的介入,也會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學習態度。 孩子和大人一樣,做一件事是需要醞釀心情的,如果他做事時經常被打斷,就要重新醞釀心情,進入「專心」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如果爸媽經常打斷孩子,孩子就比較容易不專心。 環境中的干擾,還包括孩子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擺設、電視的聲音、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對克制力本來就不夠的孩子來說,當環境中出現這些誘惑時,很容易就會被吸引,而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在做功課,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 失去自信,擔心又分心 有自信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會比較好,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主導孩子的學習,不放心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件事,養成孩子處處依賴的習慣;檢查孩子的功課時,總是指出錯誤的地方,對於孩子好的表現,吝於稱讚,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對自己失去信心,做事情時,總是擔心:「我可能會犯什麼錯誤?」「害怕被老師K」,自然就分心了。(更多精彩報導請見學前教育雜誌6月號) ▲TOP 專家顧問站 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 注意力包含集中性和穩定性。集中性是指面對特定事物時聚精會神的程度;穩定性是指注意時間上持續的程度。 任何學習都要集中注意力,同時又要有分辨刺激的能力,否則面對環境中那麼多的刺激,要學的沒注意,不該或不需學的卻全神貫注,就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 注意力的集中性與穩定性會依年齡逐漸發展,年幼的孩子因觀察力不夠,因此集中性的深度不足,注意的時間也無法持續太久,穩定性較差。等進入幼兒園後,由於年齡增長,並且有老師和友伴的影響,注意力的發展會明顯進步。(更多精彩報導請見學前教育雜誌6月號)

每個孩子都需要媽媽陪

2006年06月11日
公開
41

=轉貼自討論區-荳媽= ********************** 很多人認為親情是天生的。   在我小時候或現在的連續劇還是這樣演── 一個自出生就被媽媽不得已遺棄的孩子,長大了,偶然機緣下遇見媽媽,他一眼就會對這個從來沒帶過他、照顧過他的媽媽有特殊的感應,離散多年的母子,一見面就熱絡起來了……。   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我最近聽到一個案例──   一個任性的媽媽在生下女兒後,就離家了。女兒跟著爸爸和阿公、阿嬤一起生活。第一年,大家都勸媽媽回來照顧女兒,媽媽不願意,她有自己的生活要過;第二年,媽媽還是不回來,漸漸長大的女兒對媽媽不太有印象了。之後,媽媽偶爾回來看小女孩了,小女孩看媽媽像陌生人一樣,躲得遠遠的,連讓媽媽碰一下手都不行。    小女孩三歲了,會跑會跳,伶牙俐齒,模樣很可愛。媽媽很想跟她親近了,回來爭取小女孩。小女孩一看媽媽來就跑,偶爾媽媽要帶她出去玩,單獨一定不行,小女孩一定要阿公、阿嬤陪著一起,才肯跟媽媽出去一下下。媽媽用玩具誘她,沒用!好言拉攏她,也沒用!小女孩看媽媽像陌生人。   媽媽火了!孩子是我生的,怎麼可能跟我不親?一定是夫家的人惡意影響小女孩的,媽媽這樣想。    一狀告上法庭,媽媽要請法官將小孩判給她撫養。爸爸說不可能,小女孩對媽媽沒感情,根本無法跟媽媽一起過日子。    媽媽冷笑,說:「笑話!孩子是我生的!她不會不認我!」她忘了她連一天都沒有帶過女兒。    上法庭,媽媽還是吵著孩子是她生的、該跟她走。爸爸沉默。小女孩在爸爸的懷裡很茫然。    法官做了一個試驗:請爸爸將女兒放下,離席。小女孩一離開爸爸的懷抱就大哭。    法官請媽媽過去抱小女孩、安撫她。    小女孩一邊哭一邊掙脫媽媽的手,哭喊:我……要……爸……爸!    媽媽使力抓住小女孩,一直說:我是妳媽媽呀!我是妳媽媽呀!    小女孩依舊哭喊。    誰都看得出來是怎麼一回事了……。   生養過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定都不會忘記baby出生的第一年,混亂、不知所措、睡眠不足,有時兩人還會因此口角,很累。慢慢地,baby會爬了、會走了,再聽他叫一聲媽媽……爸爸……,這時,再苦你都甘願了。    不要以為一歲前的baby無知無覺,你辛辛苦苦地哄他、抱他,半夜起來餵他喝ㄋㄟ ㄋㄟ,baby可都是點滴在心頭。將來他會膩著你、抱你、依賴你,可都是他的真心回饋。    親情不是天生的,需要仔細、溫柔地慢慢建立起來。    誤以為親情是天生的媽媽很多,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媽媽請菲傭帶小孩。    我有一些朋友,事業做得很不錯,很忙,家裡請個菲傭張羅孩子的一切大小事。出去吃飯時,爸爸、媽媽一身名牌,自己很悠閒地吃,餵孩子吃飯的麻煩事當然交給菲傭,一頓飯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完全不看孩子一眼;當然,他們也不會知道孩子這一餐吃了什麼、什麼是孩子不愛吃的。一餐過一餐、一日過一日,孩子當然不會跟什麼都不了解他的爸爸、媽媽談自己的事了。    那時再來感嘆孩子問題很多,為時已晚。    有一次,我帶才幾個月的蝴蝶妹妹去打預防針,蝴蝶一個軟軟的小孩兒在我身上摩來摩去,我一早出門前才熨好的衣服,早被她蹭得皺巴巴的。反觀我對面端坐著一個一身名牌的高貴媽媽,抱她孩子的是菲傭,高貴媽媽拿著一個Tiffany的銀製手搖鈴,她沒有碰觸到孩子,隔著一點距離搖鈴逗孩子,媽媽笑得好開心;小嬰兒使勁地想抓搖鈴,注意力完全在搖鈴,沒看媽媽一眼。    孩子需要媽媽輕輕地摸他、哄他,身體與身體溫暖的接觸,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直接的愛。妳不抱他、撫摸他,溫暖傳遞不到。該抱孩子的是媽媽,不是菲傭。這無關妳忙不忙、有不有錢、是不是請得起菲傭。    很多人以為童書是小孩子讀的,我卻很想鼓勵大人們多多看童書。童書裡,很多故事會替妳的孩子講出心聲,或者讓妳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很想媽媽們都看到這本書──《小王子為什麼不開心?》    書裡的小王子反應出了很多沒有媽媽陪伴的孩子的心情。皇后像很多把孩子交給菲傭帶的現代媽媽,當臣子們告訴她小王子要媽媽時,她第一個反應還是命令人──來人呀!把小王子的媽媽帶來……。    媽媽們,親情不是天生的,妳有沒有忙得忘了自己是個媽媽呢?

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2006年06月05日
公開
39

--感謝小小媽咪分享-- 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是父母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塑造而成,0∼1歲的孩子,父母不要以為他不懂,就不用教他,廖麗文園長進一步舉了幾個父母教養孩子應注意的原則: 1. 從習慣中建立教養模式: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會不停哭泣,讓大人就近抱他後,經過猜測再直接拿玩具給他。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滿足需求,當這樣的模式建立後,孩子可能會自動類推,認為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任何東西,這樣會影響孩子自我探索的動機,嚴重的話可能會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2. 孩子的個性和照顧者易相近:零至三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形塑的時期,照顧者(媽咪、保母、祖母)若是個性溫柔平和,孩子的個性也會較穩定﹔反之,則個性較急躁。 3. 孩子的氣質會轉變:針對氣質理論,廖麗文園長指出,孩子在三歲前後,氣質仍會再轉變,父母應當把握這段時間,給孩子較好的教育環境。 4. 常和他人接觸:不少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傳染疾病,不敢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但這是個群體的社會,孩子從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動,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孩子才不會怕生、認知學習能力也會因而提升。所以孩子四個月大後,可以偶爾帶孩子去公園玩、逛百貨公司、去親子館(如:米蘭親子館)玩,或者邀請朋友進行家庭互訪,讓孩子多和他人互動,這能增強孩子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人際關係。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動時的周邊環境安全,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傷、弄髒衣服或偶爾有挫折,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會成長的較快(但是出門前,要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且儘量不要帶寶寶到密閉的空間去)。 5. 主動告知不適當行為:孩子在和他人(其他小朋友或大人)的互動中,若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如:耍脾氣、打人、搶玩具,父母應主動告知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任他為所欲為,最好能適時教導他正確的態度,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從小就和孩子講道理。教孩子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a.機會教育 孩子在互動過程中,有危急他人或自身安全,如:拿火柴、刀子、剪刀等,父母必須及時給予明確的糾正,並解釋原因,千萬不能忽視不理﹔若孩子只是反射性的哭鬧,父母可以慢慢開導,或者讓孩子自行發洩情緒。 b.維護孩子自尊 但是若孩子在公共場所或客人來時犯錯,父母可以帶孩子到特定的地點再糾正或處罰,如:百貨公司樓梯間、書房,以維持孩子的自尊心,也讓寶寶知道就算在公共場所或他人來時,也不能越矩。 c.提升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試著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原因,同時表達父母的感受,以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如:告訴孩子:「別人都在看我,為什麼沒辦法把你帶好」,孩子會較注意自身言行。 6. 懂得和他人分享:不少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盡己所能給予一切,但是孩子卻不懂得和別人分享,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適時教導孩子「捨」、「得」。 7.給孩子正面積極的訊息:父母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應儘量以正面的語言、情緒去教孩子,讓孩子樂觀的面對外在環境或其他人,如:告訴孩子:「媽咪要去上班,你乖乖待在阿媽家(保母或托兒所),阿媽(阿姨或老師)會很愛你,(你在這裡會交到許多朋友),媽咪晚上就會來接你喔!」,給孩子十足的信心。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2006年06月04日
公開
46

--感謝小小媽咪分享--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好動寶寶適合的活動環境

2006年06月03日
公開
34

--感謝小小媽咪分享-- 好動寶寶適合的活動環境 文/計才芳 家有好動寶寶,不必擔心,其實,好動是每個寶寶的天性,只要在室內及室外多為他安排一些活動場所,消耗其旺盛的精力就可以輕鬆面對了。 剛滿1歲的寶寶,在家總是喜歡東翻西摸,老愛把抽屜、櫥櫃裡的東西拿出來丟的滿地都是,爸媽該如何為好動寶寶打造一個適合的活動環境呢? 好動?過動? 好動和過動其實並不相同,爸媽要仔細觀察。 1.好動是寶寶的天性,過動則是屬於一種病症了。 2.寶寶好動是因為對事物感到好奇,喜歡探索,要多加鼓勵;過動的寶寶則需要進行診療。 3.判斷寶寶是好動還是過動,可以觀察寶寶對於喜愛事物的專注程度,例如非常喜歡某種遊戲,卻完全沒辦法專心投入幾分鐘,並有精神不集中、說過就忘、非常衝動等情形,才考慮可能是過動。 一個合適的室內活動空間 這是面對好動寶寶的好辦法,選擇屋內一塊閒置區域,或者在寶寶的小床內作適當佈置,就簡單形成寶寶的室內活動空間。 把寶寶喜歡玩的玩具放在決定的活動區域裡,讓寶寶覺得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他才會玩得很滿意。當然,別忘了多和寶寶一起玩或帶動寶寶玩,可不只是把寶寶關在小範圍裡。 利用小床或遊戲床 如果寶寶還不怎麼會爬行或走路,那麼可調整床板的小床就派上大用場。把小床的床板調到最低,把寶寶放在其中,再將玩具擺在寶寶周圍,同時播放輕柔的音樂或者是熟悉的歌曲,寶寶的心情放鬆,就可以很快就投入玩耍當中。另外,坊間也有類似的遊戲床,也非常適合當成寶寶活動的天地。 不過,這個方法多半只適合一歲左右的寶寶,等寶寶更大一些,他就會覺得待在這個小空間太束縛了,可能會哭鬧著要求離開。這時可以把寶寶待在圍欄裡的時間逐漸減少,讓寶寶多在圍欄外更寬廣的空間活動。 更寬廣的室外環境 當室內的空間無法滿足寶寶的需要時,帶寶寶去室外吧!室外的風景可以給寶寶更多的感受。 選擇天氣暖和、陽光充足的日子,帶寶寶到戶外活動,不但開闊眼界,同時也可以有機會與人交流。 除了帶寶寶去看自然景色外,也可以嘗試像科技館、博物館、海洋館這類的場所,可以讓寶寶大開眼界,培養探索世界的愛好。 此外,透過朋友親子間的聚會可以讓寶寶接觸人群,寶寶的害羞、怕生感會逐漸消失。在這些聚會中,還能培養與其他寶寶交往的能力。或許小寶寶一開始是各玩各的,但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之間的互動也會增多。 媽媽要留意 1.別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範圍。 2.帶一些玩具出門,寶寶在室外也需要它們。別帶得太多,一次一兩個玩具就可以。 3.寶寶玩耍時有流汗情況,記得及時擦拭,別讓寶寶因此而著涼。 4.流感肆虐的季節,儘量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2006年06月02日
公開
38

作父母的第一步:說話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思維清晰的成功人士,父母從小就應該要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人們通常都明白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人們在家庭教育這件事情上卻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誤解:認為教孩子是無師自通的事情。 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極為有害的,因為為人父母實際上是一件「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特別是希望作一個合格父母的人,更應該下一番功夫。 單說一件人人都認為輕而易舉的事:怎樣和孩子說話,其中的學問就不少,甚至可以說做父母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怎樣得體地說話。 作為父母,你知道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影響他習慣、思維和說話的方式嗎? 研究證明,父母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習慣、思維和說話方式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學會說話基本是透過模仿父母,而孩子的思維則是透過聽到其他人表達的觀念而逐漸形成的。因此,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越小,這種作用越大,這一點,父母務必引起足夠重視。 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說話?教育學專家提醒人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⑴(1)使用完整的句子 盡量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而且盡量不要使用代詞,而要使用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例如說「把它撿起來。」不如說「孩子,把書從地上撿起來。」;把「餓了嗎?」變成「孩子,你餓嗎?」這樣做,孩子就可能聽到更多的詞語,他們就會逐漸地學會使用這些詞語,加上經常重複,孩子很快就學會使用了。 可是調查資料表明,很多父母總是習慣使用單詞或短句來替代向孩子說的話,於是孩子也就模仿父母重複著同樣的語言,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啟發是不利的。 當然,使用單獨詞句的階段是孩子學習語言必須經過的階段,但並不意味著父母要說大量短句或省略句子。人們通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對孩子說長句子或完整的句子,孩子會聽不懂。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最新科學證明,孩子的聽覺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很強的,只是他們有一種嘴巴不說心裡明瞭的情況:很多內容孩子都是可以聽明白的,只是無法用語言來回應對方。 (2)增加與孩子語言交談的次數 語言的訓練確實影響思維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在學齡前期,讓兩個孩子接受不同的交流形式和不同的學習刺激,他們就產生了不同的智力和言語能力。例如,孩子的詞彙量是由和他交談的次數所決定的。交談的次數越多,孩子掌握的詞彙也會越多,如果你經常與孩子交談,到二歲時,他就能掌握豐富的詞彙;二歲半時,他就可以進行正常交談了。一個好的「言語模式」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讚揚孩子為學習所付出的努力,並溫和地糾正孩子的言語錯誤,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如果父母因為事務太忙而無暇與孩子交流,或自己經常說一些不符合語法規範的話,並且對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又不感興趣,那麼往往會使孩子在掌握語言技巧方面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因此,如果父母長期堅持對孩子說完整的句子,孩子一旦學會說話的時候,就會很快說出完整的甚至長的句子來。父母應該充份地盡早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對孩子進行有效訓練。 研究證明,就憑這一點,就可以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潛能和智力。 (3)重複重要的詞語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詞語的時候,重複是很重要的。 孩子使用的詞語越多,學會閱讀就越容易。如果父母向孩子說很多詞語,你就會很快發現孩子使用大量的單詞。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且最重要的老師,你是孩子首先選擇的模仿對象,你的思維和說話方式影響著孩子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未來發展就由父母的啟蒙而定。 許多父母都知道鍛鍊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健康,也知道孩子的潛能和智力是開發的重點,可是苦於找不到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有一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辦法:向孩子說完整的話。這就是一種鍛鍊孩子大腦的好方法,可以使大腦機敏和增加創造力。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驟,父母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 道理何在呢? 我們知道,任何說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可是思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語言進行觀察。單詞組織在一起的方式,實際上是如何把我們的觀念放進一個位置的最佳方式。因此,教會孩子說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研究證明,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否優秀,與他們小時候所接受的語言薰陶息息相關。如果期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個精明和思維清晰的思想家,父母從小就應該對他們進行語言環境的薰陶。 所以年輕父母要改變上一代留下的習慣。開發孩子潛能和智力要從練習說話開始,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不能再圖簡單省事。 (4)孩子「說真話」培養正義感 我經常對朋友們說:「孩子比成人離真理近。」我的意思是說:「孩子天生是不會撒謊的,但是前提是孩子處於一個他能說話的環境中,這樣他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能保護和培養孩子說真話的環境,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長大後必定會成為一個很正派、很真誠的人,會受到人們歡迎和尊敬。因為只有一個說真話,相信別人的人,對生活有信心,才會問心無愧地面對各種事情,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 怎樣教孩子說真話呢? 作為父母,一定先要自己說真話,為孩子做出榜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一說一,說到做到,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怎樣做的,並要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能撒謊說假話。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或是在自己很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哄」孩子,給孩子開空頭支票,許下種種並不準備兌現的諾言,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有失去基礎的危險,因為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的。 只有孩子說真話,父母才能知道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從而才能適時地給孩子以鼓勵、引導、幫助和勸阻、匡正。要是孩子說假話成了習慣,孩子的行為就會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很容易走上犯錯誤、做壞事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撒謊,說真話。 實際上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信不過,天下還有誰值得信賴? 既然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什麼事情或是想到什麼東西,都統統會告訴爸爸媽媽。這時,不要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認真、耐心地聽完,就是有些地方說錯了,甚至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不要吹鬍子瞪眼發牌氣,而要親切地跟孩子交談討論,說自己的心裡話,而不要應付、含糊帶過。如果孩子因為說真話在外面吃了虧,父母應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難題,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講真話,鼓勵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總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鼓勵孩子說真話。 (5) 不要「逼」孩子說假話 有些些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稍有不滿意,即加以訓斥。 這簡直是把孩子「逼上」滿口謊言的岐路上去! 在遭到父母無理教訓的情況下,孩子為了躲避訓斥,往往會把一些真實的東西隱藏起來,而以假話、假情況、假消息應付父母,報喜不報憂。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適當,即使孩子確實因自己的原因出了差錯,比如學習成績不好、和人打架、亂花錢、不守紀律等,父母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而不能以泰山壓頂的方式粗暴地逼迫孩子,因為﹁高壓﹂只會帶來虛假。 人的一生都是在真與假的鬥爭中渡過的,做父母的要認真引導孩子從小說真話,一步步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變成很大的精神力量,變成一種做人的宗旨。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才是最有希望的。 話不得體壞處多 責備孩子要講究方法,並且和鼓勵結合起來,要講究和孩子談話的語氣和態度。 研究證明,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方式,會深深影響孩子從周圍環境中學習的方法和內容。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授羅伯特•赫斯博士認為:「家庭語言環境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 例如,當母親正打電話時,孩子在旁邊吵鬧,不同的母親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第一個母親可能會粗暴地對孩子大喊:「別吵啦!」於是孩子被嚇得往後退。 第二個母親則可能會這樣對孩子說:「我現在正在打電話,請安靜幾分鐘。」孩子乖乖地在旁邊聽母親打電話。 很顯然,不同的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後果:第一個母親的孩子學會了對粗魯命令的服從,產生了對母親的恐懼;而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則學會了理解和遵守兩個原則,即必須在他人打電話時保持安靜,必須與他人合作。 赫斯博士認為,如果僅僅要求孩子「別吵啦」的單一命令,不太可能使孩子把他的行為與正在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相反,一個比較複雜的口頭請求則能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將其行為與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聯繫。因此,第二個母親的孩子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以更成熟的方式去應對。 實驗證明,良好的語言交流能較好地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想說什麼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表達時,父母應該積極提示,讓孩子盡快掌握更多的詞彙。孩子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與父母或其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他們是會感到很高興的,須知,孩子的心情愉悅對大腦的發育是很有利的。在嬰幼兒時期,如果對孩子經常發怒,就會嚴重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後果是很嚴重的。孩子之所以發怒,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能成功地與父母或褓母進行有效的交流,缺乏表達自己需要的語言能力。因此,對孩子說話,要盡量避免使用否定性評價等。 父母失誤的、不恰當的語言會對孩子影響至深,其要點如下: (1)命令句 命令句是指那種把孩子當成工具,不管孩子是不是可以接受,一律都以命令性的方式。不少父母不懂得教育規律和兒童心理特點,只知嚴厲。在中國有嚴父慈母的說法,父親有一個代稱叫做「家嚴」。研究表明,父母一昧專橫,小孩子還不知錯在哪裡,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形成膽小、畏懼、壓抑、內向等個性特徵,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 (2)模糊話 模糊話就是不明確的話,讓孩子聽清楚父母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父母對孩子說話應該是非分明。比如帶孩子見熟人或親友,他們一般都會逗逗孩子,鼓勵孩子。 比如說:「這孩子多聰明,就是有點瘦,你們多給他營養嘛。」有的父母這樣回答說:「我們這孩子真挑食,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沒辦法。」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實際上是對孩子挑食現象的肯定,起的作用是暗示、強化。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可以聽出很多語言表面沒有的意義。 (3)玩笑話 不正經的,讓人不好琢磨的話就是玩笑話。 比如有的父母在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時說:「這是我家的小皇帝。」這本來可能是一句開玩笑的話,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可是日子久了,孩子就會順父母的意,逐漸形成任性、粗野、懶惰、不講道理、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性。 (4)反話 正話反說,這本來是很有意思的,常常是幽默或者智慧的表現,可是孩子一般都沒有這樣的理解能力,聽不懂父母的反話,因此,對孩子說話,一般都應該正話正說,不要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含蓄。

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2006年06月01日
公開
32

--感謝小小媽咪分享-- 缺乏安全感 許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即所謂的﹁分離焦慮﹂;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 這是一個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會,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的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在日常生活的表現是: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即所謂的「分離焦慮」 ;不敢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或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 以上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如果沒有好好的面對及處理,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會以各類變化多端的身心症狀呈現。諸如經常的頭痛、肚子痛,一再的感冒發燒,頻繁的氣喘發作,跑遍各大醫院及大小診所;或演變為日後的精神官能症,比如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厭食症、暴食症,或瘋狂購物仍無法滿足的扭曲心理。 那麼,既然孩子缺乏安全感不但會對身心發展、學習能力及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更會對日後的成就(許多孩子的表現不佳都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自信心不足,影響了學習表現及未來發展)、人際關係的好壞及婚姻的美滿與否(再次的,不是每個婚姻的破裂都是外遇導致,縱使有外遇及觀念不合的因素存在,但究其根本,彼此內心的缺乏安全感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吧!)影響甚鉅。因此,好好來探討一下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的原因,或究竟我們要透過怎樣的「身心靈全人教育」才能栽培出健康、勇敢且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我們得先建立起一個重要觀念。沒錯,有時孩子的缺乏安全感來自先天敏感及內向的氣質,但大家一定要記得:「不安全感」是會遺傳的。意思是說,不管是透過遺傳基因、照顧孩子的心態及方式、所有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父母對自身、未來存在、金錢及健康的不安全感,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因此,這樣的畫面於焉形成:一個無微不至的照顧者,事先想到了孩子每個可能的危險及需求,竭盡全力地保護及照顧,希望孩子有最大的安全感。孩子的每次跌倒都會令大人們飛奔而至,還沒來得及自己爬起來,便已身在照顧者的懷中;在孩子因為輕微的擦傷,正在感受身體的疼痛,及學習如何自我療傷,或得到宇宙及大自然的撫慰之前,照顧者便「提早介入」,由一個外在客體立即提供安慰及支持。看起來,這個照顧者正全力避免孩子受傷,並提供最佳的保護及安全感。可是,也許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孩子真正感受到的不是被呵護的安全感,而是那照顧者本身內在深深的焦慮及不安全的情緒。 孩子被剝奪了獨處的機會(當然,這種獨處不是疏於照顧,或將孩子一個人丟在家中),沒能在獨處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內在客體(即所謂的內我)及外在大自然環境的支持陪伴。因此,孩子在獨處時是孤單、害怕、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也造成長大後的「缺愛」及不斷的「討愛」,但內心卻一再的空虛和寂寞。 當孩子跌倒時,如果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有一對溫暖且充滿愛心的眼神,及一雙隨時可以幫助他的有力雙手適時給予支持,但卻不急著慌張地、充滿擔心地衝過來抱他,孩子會明白「痛的覺受」是生命中一個重要且自然的現象,並非 「不好的」且「令人害怕及感到脆弱的」,因而心中升起一種力量及應付危險環境的安全感,同時感受到來自宇宙及內心的深深支持及撫慰。此時,他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一個人獨處而感到脆弱及害怕,卻已將父母給他的安全感、自己內心升起的力量和安全感,以及宇宙的善意保證,內化為自身內在的踏實與自信。 如果孩子的跌倒、獨處、小病痛,都立刻被大人慌張地介入,提供過度的保護,那麼,這孩子的自我保護、自我撫慰能力不但養成不了,而且「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 「我是脆弱且無力面對外界威脅的」、 「外界環境是危險的」、 「痛楚及孤單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這類信念及感受將開始惡性循環。總而言之,孩子的不安全感被加強了。 因此,身為現代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隨時掌握狀況,卻不提早介入、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內在、和宇宙那種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不同階段的管教方式 (出生到一歲兩個月)

2006年05月11日
公開
31

感謝紫珊家分享 ~~~~~~~~~~~~~~~~~~~~~~~ 出生到七個月 不管孩子的行為或環境如何,七個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直接的管教手段。許多父母不信這套,居然責打六個月的嬰兒,只因為孩子換尿布時亂動或夜哭。這麼小的嬰兒,對於行為或處罰根本毫無概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擁抱、疼愛、愛撫,並且用溫柔聲音安慰。他們餓了就要餵飽,要保持乾淨清爽、穿得暖和。孩子未來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可能就在這六個月奠定基礎,因此父母應該盡量給予關愛。 另一方面,聽到孩子稍一哭鬧就連忙抱起,也容易把他寵壞。弱小稚嫩的嬰兒,居然有本事把父母耍得團團轉。只要哭鬧就會得到大人的注意,下次當然如法炮製,這種過程叫做「「強化」(reinforcement)。身體健康的嬰兒只需扯開嗓子,就可以讓爸媽雞飛狗跳,一天(或一晚)忙上十二個小時。家長如要避免這種困擾,必須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不要讓孩子變成小獨裁者。嬰兒大哭的時候,請不要驚慌失措(其實哭泣能強化肺部功能)。當然父母要隨時留意音調變化,判斷孩子是隨意發脾氣或者真的不舒服。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很快進入狀況,聽出其中差異。 當然啦,我的結論還是:有霸道倔強的嬰兒,也有乖巧溫馴的嬰兒。有些孩子才剛出生,就準備把全家拆了,他們白天睡得安穩,半夜徹夜哭號。他們似乎常鬧肚子,把噁心的東西吐了一身(經常在往教堂的路上發生這種糗事);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偏不喝奶,到朋友家卻吵著要東西吃。這類嬰兒就是不想在臂彎裡乖乖待著,總想猛力掙脫控制。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經驗的父母總會憂心忡忡:「這孩子活得下來嗎?」很快的,爸媽就要在半夜三點搖著嬰兒床,睡眼惺忪想著:「我們活得下來嗎?」 不久之後,父母和孩子都活了下來,育兒的苦水也變成模糊的回憶。苛求哭鬧的小暴君,終將成為充滿理智、愛心且敬畏造物者的成人。普天之下辛勞的父母,我要大聲對你們說:「撐下去!大家正在完成世界最重要的任務!」 八個月到一歲兩個月 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開始測試父母的權威。孩子滿週歲以前,通常不會和爸媽發生大規模的衝突,衝突的頻率也不高,但是親子間的摩擦已經可見端倪。小女丹妮九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挑戰媽媽的權威。那天媽媽趴在廚房地板打蠟,丹妮想爬進廚房。媽媽大聲警告:「不要,丹妮!」還手舞足蹈示意女兒離開。丹妮很小就會發聲說話,她懂得「不要」的意思,卻執意爬進去,沾得滿身都是黏黏的地板蠟。媽媽趕緊把丹妮抱起來,讓她坐在門口,以堅定的口氣重複「不—要」。丹妮似乎一點也不在乎,依然往廚房爬去。媽媽再次抱起丹妮,口氣更嚴厲了。就這樣重複七次,最後丹妮終於屈服,淚眼汪汪爬著離開。就我們記憶所及,這是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展開意志拉鋸戰,以後的衝突還多著呢。 家長要用什麼方式處罰一歲的孩子?請特別小心,絕對不可使勁!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引開他們的注意。你不妨秀出顏色鮮豔的東西,讓孩子甘願交出手中的磁杯。萬一孩子使出牛脾氣,像丹妮執意爬進廚房一樣,請用「堅持」化解衝突,不要訴諸懲罰。另外,也不要怕孩子哭泣。孩子常常使用淚眼攻勢,拒絕午睡或換尿布。請鼓起勇氣領導孩子,千萬不要情緒失控、惡言相向或行為粗暴。 -------------------------------------------------------------------- 資料來源: pc home免費電子報-我家沒有小霸王2006-05-08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2006年04月08日
公開
27

感謝May分享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而感到驕傲、寬心。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當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愛他卻害了他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2006年03月25日
公開
28

愛他卻害了他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文/小兒科醫院教授時毓民 只有獨生子女的家庭,如果爸媽採取溺愛和高度保護的教育方式,會使寶寶產生負面的性格發展,稱為「溺愛綜合症」。 有的爸媽對獨生子女很溺愛,祖父母更是倍加保護和放縱,全家像眾星捧月般地把寶寶當作「小太陽」圍繞,可是一味遷就、過度保護,卻導致寶寶發生心理問題和多種不好的性格發展。 溺愛綜合症的六種徵兆 1.自私心理 家中一切以寶寶為主,家裡的甜點、水果等美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捨不得吃,盡量讓寶寶吃個夠。長久下來,寶寶便認為好的東西都應屬於自己的,獨佔玩具、獨享美食,自私的不得了。 2.膽小怕事 對寶寶的限制過多,爸媽因怕寶寶出事,不許他們獨自到外面玩,不許摸這個,不許碰那個,結果造成寶寶遇事不敢決定,膽小怕事。 3.性格孤僻 由於寶寶對外接觸少,家中又沒有小夥伴,因而只能與玩具、電視、電腦做伴,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4.小霸王 寶寶只要哭鬧,爸媽就會滿足他們的需要。到了商店,寶寶要買什麼,爸媽就買什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最後成了家中小霸王,蠻橫粗野,不講道理。 5.偏食 爸媽愛子心切,只根據寶寶的愛好為他挑選食物,結果造成寶寶挑食。不願吃蔬菜、水果的寶寶大有人在。這樣勢必使寶寶攝取的營養不平衡,經常感冒生病,體弱多病。 6.自理能力差 爸媽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寶寶太累,一切事情都由爸媽包辦,如洗臉、刷牙、餵飯,甚至寶寶的作業也由爸媽幫忙做。結果寶寶的自主生活能力極差,許多五、六歲的寶寶要媽媽餵飯,也等於造成寶寶日後克服困難的能力差,經不起打擊和挫折。 如何化解溺愛綜合症 爸媽要充分認識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的危害性,應樹立正確的愛子女觀念,採取理性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寶寶的愛要藏而不露,變保護為指導,堅持正面教育,當寶寶有優點時要及時表揚,有了缺點也要及時糾正。 對於寶寶合理的行為要強化,對不合理的行為不予理睬。培養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適當給他吃苦和克服困難的機會,當寶寶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此外,爸媽教育寶寶時不能一個唱黑臉,另一個唱白臉。全家教育寶寶的態度和方式要一致,共同採用民主的方式,有事和寶寶平等討論,使寶寶在正常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跟桌子說對不起!!

2006年03月14日
公開
27

前言~ 軒的堂姐剛好是剛學會走路的時期 在討論區看到這篇文章 有很深的感觸 現在帶小孩的方法 真的越來越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也贊成這篇文章的觀點 和大家分享囉^^ ----------------------------------- 跟桌子說對不起!!.... (請有小朋友的一定要看 !!) 〔真的是這樣子喔....〕 我還沒結婚生子的時候,經常看到以下的場景──蹣跚學步的小寶寶或是精力旺盛、橫衝直撞的孩子,步伐一個不穩,跌倒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聞聲趕來的奶奶或媽媽忙不迭的安慰著:「不哭不哭!寶寶好乖,地板壞壞!害我們寶寶跌倒!」」說著說著,竟然用手打起地板來了,真是好笑!地板到底礙著誰了? 這樣的教養方式,撞到桌子打桌子、撞到椅子打椅子、撞到牆壁打牆壁……反正都是別人不對,該打!一出現狀況,從不檢討自己,馬上怪到別人頭上去,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孩子將來長大了,如何讓他成為一個負責任、不推諉的人? 等到自己結婚,女兒出生之後,也到了搖搖晃晃的學步年齡。有一天,她不小心撞到茶几,馬上放聲大哭;我走過去蹲下來,對著被她撞到的桌子無限同情的說:「桌子好可憐喔!它乖乖站在這裡都沒有亂動,是妳撞到它的!它痛痛喔!來給桌子呼呼,跟桌子說對不起!」 她聽完,愣愣的,任由我牽起她的手,去撫摸桌子,還乖乖的向桌子鞠躬:「桌子,對不起!」之後,有時她跌倒在地上,我也比照辦理。久而久之,她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不會有怪罪、遷怒的反應了。 這一路走來,我甚少聽女兒抱怨:「都是某某人害我的啦!」遇到事情,她所表現出來的明理、懂事、負責,令我欣賞,也令我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