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蓮媽咪

日期

#Tag

睡眠與寶寶的成長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0

從前,常聽到老一輩的人哄嬰兒睡覺時,嘴中輕輕唸著:「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嬰兒的睡眠與成長,真的有關係嗎? 睡眠對寶寶的重要 一般來說,未滿月的嬰兒斷斷續續每天約睡 16 小時, 3 個月大時約睡 15 小時,到了 6 個月大約睡 14.5 小時, 1 歲約 14 小時,而滿 3 歲約需要睡 12 小時,也就是說,嬰幼兒一天大都處在睡眠之中,隨著孩子長大,睡眠量和次數逐漸遞減,且大都集中在夜間睡眠。 嬰兒依靠睡眠恢復體力,而人體中提供成長所需的生長激素(尤其是沉睡階段時),也是在睡眠中慢慢分泌、成熟,有了睡眠中提供之成長因子,才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寶寶也才能健康地成長。 如何讓寶寶睡得香甜又安全 睡眠週期,養成習慣 寶寶日夜不分、短暫的睡眠週期,常讓爸媽頂著一雙熊貓眼,這是因為寶寶需要較頻繁的餵食,睡眠週期及晝夜週期未成熟所致,通常寶寶出生 6 個星期後,睡眠模式才會較規則,而這也需要父母的協助,讓寶寶日漸習慣白天與夜晚的不同。 寶寶在正常睡眠週期中的淺睡期,會有些動作、自己發出聲音或哭幾聲,但仍持續睡覺,這時,媽咪不要去拍他或餵他,應多觀察幾次,不然反而會吵醒他,中斷其睡眠期。如此,才能把寶寶的睡眠週期調整過來。 調整睡姿,安全第一 有些父母為了讓寶寶有個漂亮的頭型,喜歡讓寶寶趴著睡,但是趴睡容易阻塞呼吸道,一不注意,容易因窒息而猝死,日前媒體也有報導寶寶因趴睡而被口水阻塞呼吸道猝死的事件。若是要讓寶寶趴睡,記得雙手要露出,大人也要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不可遠離視線範圍;當寶寶生病時,不要讓他趴睡或側睡;但是喝完奶後,讓他右側睡可以幫助消化,仰睡反而容易吐奶。而不管哪一種睡姿,安全皆為第一要務。 有些寶寶在睡眠中會自行調整姿勢,只要注意不要阻塞到呼吸道,一般而言並不用刻意調整寶寶的睡姿。 舒適環境,睡得香甜 3 歲前的寶寶因為腦功能還不是很健全,一點小刺激就會覺得累,醒時若有疲倦、煩躁的情形,除了可能生病或剛換環境不適應之外,也可能表示他睡不夠,或是睡不好,這時候父母可以先檢視寶寶的睡眠環境是不是舒適、安全: 0 歲寶寶: 1. 睡前要吃飽,並換上乾淨的尿布。 2. 不要穿得太多睡覺,會不舒服。 3. 睡前不要跟寶寶玩得太興奮,不然會睡不著而哭鬧。 4. 適宜的室溫(一般而言,睡眠的理想室溫是介於 24 度〜26 度之間)及軟硬適中的寢具也能幫助睡眠。 5. 輕鬆舒緩的氛圍,關上燈,讓寶寶有想睡覺的心情。 6. 安靜不太吵雜的環境才能睡得安穩。 7. 寶寶的床需平整、無雜物,且避免大人翻身、上下床的干擾。 1 - 3 歲寶寶: 1. 睡前要吃飽,並換上乾淨的尿布。 2. 睡前不要做活動量大的活動,不然會睡不著。 3. 睡前說個故事或放首輕柔的音樂都有助於睡眠。 4. 抱著玩偶或小枕頭,讓寶寶睡著時有安全感。 5. 適宜的室溫及舒適的寢具也能幫助睡眠。 6. 養成熄燈睡的習慣(可在接近門口處留盞小夜燈)。 7. 讓寶寶有自己睡覺的空間,幫助建立歸屬感及安全感。 叮嚀 看著睡著的寶寶一夜夜長大,你心裡是不是充滿了喜悅與欣慰?雖然照顧孩子絕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孩子要長得聰明、健康,除了飲食均衡之外,優質睡眠也是提供寶寶全方位成長的最佳保障。

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2006年06月14日
公開
40

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幼稚園入園報名的時候,老師都會問一個問題,寶寶會自己吃飯嗎?因此,能夠獨立自己吃飯是家長應該及早訓練寶寶的自理能力。 其實每個寶寶都能很早就開始學習自己吃飯,爸媽不要因?愛子心切而剝奪了寶寶主動學吃飯的權利,藉由引導寶寶學吃飯的過程,能讓寶寶享受獨立進食的樂趣。以下是各種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建議。 全家用餐遠離電視 吃飯時就在餐廳或回定座位,這樣最大的好處是避免邊看電視邊吃飯,也不用擔心寶寶在吃飯的時會分散注意力,造就出一個有利於吃飯的環境。 有些爸媽可能以為看電視不會影響吃飯,其實,有時候寶寶一看電視,往往就沈迷劇情中,嘴裡含著飯不動,而且因為分心夾菜常灑在桌上、掉在地上。 週歲開始鼓勵用湯匙 寶寶過了一歲,就可以逐漸開始訓練他自己用小湯匙吃飯,或是自己手抱著碗喝湯。因為寶寶還小,所以吃飯的時候最好穿上有防水效果的罩衣或圍兜,可以買得稍大一點,這樣連膝蓋以上的部分都能遮住。 小寶寶吃飯,灑出來在所難免的,爸媽不要嫌髒、怕麻煩而剝奪他自己吃飯的權利。其實洗一件衣服是很方便的事情。另外,飯前洗乾淨他的雙手,放心讓她自己吃,想用湯匙就用湯匙,想用手就用手,吃完了洗洗手、臉就行了。夏天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最好季節,穿得少,好清洗,媽媽們不妨一試。 注意吃飯的安全問題 訓練寶寶自己吃飯時,要注意安全,首先千萬不要把燙的菜、湯放在離她太近的位置,以防小寶寶把手伸進去或弄翻了燙傷自己。湯最好放在遠處,等溫度適中再端一小碗給他。 寶寶自己拿湯匙或筷子吃飯,爸媽可教給她正確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拿筷子,如果用得好,日後會很方便。當然,這其中一定得注意安全問題,不能在吃飯的時候打打鬧鬧,以免筷子傷了眼睛。 另外,家長可以在旁邊提醒她,喝湯時應該把頭往前傾,以口就碗喝,這樣即使湯灑出來也只是在碗裡;拿筷子時位置適中才好夾,這些技巧的小方法,可有效地幫助寶寶提高自己吃飯的熟練程度,不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也是必要的。 2個小叮嚀 *爸媽在吃飯前不要給寶寶吃太多零食。零食吃多了,吃飯的時候自然不餓,寶寶也就不會安安靜靜坐在飯桌前吃,所以,餅乾、糖果、巧克力等這種熱量大、含糖量高的小食品在飯前最好不要給寶寶。 *有些爸媽總是怕飯菜太硬,小寶寶的牙嚼不動,不敢給寶寶吃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總是習慣把飯菜燉得稀爛,其實這樣並不是好事。小寶寶軟爛的東西吃慣了,如果完全沒有吃硬食物的機會,會影響寶寶牙齒及腸胃的發育,所以循序漸進地變化從軟到硬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喔。

兒童汽車安全

2006年05月18日
公開
38

轉貼自八寶討論區 maya分享 ----------------------- 有篇好文章,父母不可不知....... 作者介紹: 張娉嘉,全球最大汽車安全系統製造商先端科技研發部工程師 精通中台英日西班牙語,跟美國老公育有一男 致力於宣揚母乳哺育與兒童汽車安全 Q:寶寶哭、家人反對、懶、短距離、短時間、沒有汽座、抱著寶寶綁安全帶、慢慢開車等等狀況可以嗎? A:不可以! 在此要"嚴重"警告大家!沒有汽座絶對不要讓寶寶上車! 這種做法出事第一個死的就是小孩,萬萬不可!不論是把小孩綁在一起還是自己綁好再抱小孩,把小孩綁在一起發生衝撞時的巨大瞬間衝撞力 小孩變成你的肉墊,與安全帶直接接觸承受所有衝撞力,會把小孩的骨頭內臟瞬間擠壓擊碎,如果是自己綁好再抱小孩,發生衝撞時在時速30英哩(美法規測試標準=48公里)的情形下20磅(約9公斤)的寶寶會變成600磅(272,4公斤)的瞬間衝撞力,試想2、300公斤的東西你抱得動嗎?於是寶寶會飛出去,還很有可能會是打破擋風玻璃的飛出去,那血肉糢糊的影像已經在你腦海中演練過了吧,即使是你發揮超人意志死命抱住了,寶寶也有窒息與承受你強力擠壓而嚴重受傷的極大可能性,寶寶的骨骼與內部還未發育完全很脆弱,無法承受這種強力擠壓。 Q:即使有汽座,發生車禍一樣也不安全? A:這是不正確的,有人說:「汽座沒有用啦,如果真的要發生什麼事 一撞就死了啦。」這是不正確的,在我研究過非常嚴重的衝撞案例中,汽車翻滾好幾圈完全近乎車毀人亡的CASE,大人靠著堅強意志力勉強搶救回來,傷重導致下半身殘廢,被正確的固定在汽座上的嬰兒卻完好無傷,連刮傷擦傷都沒有,因為他媽媽在車禍發生前沒多久剛參加完由安檢單位專人指導的汽座使用訓練。還有另一個爸爸沒有把汽座安裝好,但是汽坐上的安全帶使用方式正確,發生衝撞後因為汽座沒有安裝好整個汽座飛出去到好幾百公尺處,但是被安全帶正確固定住汽座裡的嬰兒毫髮無傷,祇是飛出去之後被嚇的嚎啕大哭而已,所以你必須了解正確安裝與使用的重要性。 Q: 有親友送配件磨損或不完整的舊汽座,可以自己組裝新舊配件,省錢不多買一個汽座嗎? A:這種事情絶對不可以,只要是用二手的或時間久了有任何一片配件磨損或不見都必須馬上停止使用,連換配件都不要想,因為汽座出廠前是以一個整體來做安檢測試的,毎一個小零件都是互相作用而不是獨立作用,其中只要有任何一片配件不完整,整體的安全性就失去保護功能。 在汽座法律實施已久的美國來說,除了於坐計程車與租車時可以暫時租用外,沒有人做長期簽約出租汽座的生意,因為不可能會被專家同意,兒童汽座根本不是被設計來被長期使用過後還可以反覆更換N手使用者的產品,政府也完全不建議民眾在普遍的garage sale買2手汽座,這些資料NHTSA的網站全都看的到, 寧可花兩倍時間來回接送2趟也不要讓老三、老四出門不坐汽座。 我說這些不客氣的問題不是要冒犯人或觸楣頭,而是孩子的命就是那麼寶貴,萬一的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發生就有可能活生生不留活口的奪走一條命,很高興有媽媽堅持用汽座,分二趟載孩子的做法,因為她不拿小孩的命開玩笑,也不讓別人拿她小孩的命開玩笑。衷心希望我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父母,讓我這個汲汲努力,致力於汽車安全的工作者很欣慰。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要一個一個把我所想要表達的訊息流傳出去,讓大家的孩子都有享受一樣安全的權利。 Q:如何正確安裝兒童汽車安全座椅? A:前座如有安全氣囊,安全座椅絕對不行放前座!發生衝撞會要他的命!沒有安全氣囊的也不要放前座,發生衝撞也凶多吉少,最安全的地方是後座的中央,不是後座的靠窗噢,真的安裝方法很重要,依孩子年齡體型不一樣,不可以不知道,90%以上的父母使用不正確!這不是唬人的數字。典型的錯誤安裝是汽座安裝好後會搖晃,正確的安裝是用力搖汽座也不該晃動的,提籃型跟成長輔助椅通常不能調汽座座椅角度,兩用汽座通常可調整汽座座椅角度,一歳以下的小孩面向車尾調整汽座角度時確定寶寶寶寶的背可以在提籃中貼平椅背,注意不可調整為低於45度(汽座與車子座椅之間的角度)。 要請有噸量的人或把拔來,把汽座平放在後座中間的位置靠緊椅背,把安全帶先拉到底,會有扣死的聲音,這時如果一點一點放會聽到扣死的聲音,只能收回無法拉出,趁這時把安全帶依照使用說明書穿過汽座後面或底下,注意把安全帶整平扣好,扣住以後再收回拉緊, 需要請有噸量的人來是要他把膝蓋壓到汽座座椅中央,用全身的力氣把整個人壓上去靠緊椅背,再用全身的力氣把安全帶收回拉緊,緊到汽座無法動彈的地步,這時依照下述方法需要時以毛巾調整汽座角度,再確定汽座用力搖也不會左右搖晃就算完成。 Q:可以平躺的汽座比較好嗎? A:據我所知美國唯一可以平躺的CAR BED是爲早產兒或有特殊醫療(呼吸道)需要的寶寶設計,不推薦給非早產兒或無特殊醫療需要的寶寶,所找過全部的資料(美國專家及政府網站)都建議45度角半坐臥最好,180度完全躺平時很容易使小孩睡著,尤其是加上車子的震動更舒服,做父母的有時看小孩睡著就會不想吵醒他,心裡想說睡一下也沒關係,不會有危險,而暫時離開車子,或轉移注意力放小孩一個人去做別的事情,危險的事情就會再這個時候發生。一但小孩醒過來,如有掙扎想動的行為,這麼小的小孩無法自己調整成舒服的姿勢,而越掙扎亂動有移位滑動的時候越有窒息的危險,也就是說本來應該胸前靠腋下扣安全帶的地方,如果身體滑動造成扣安全帶的地方變成卡在脖子上,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就非常有勒住窒息的危險,至於45度角半坐臥對小小孩的脊椎會不會不太好,我個人認為不會,因為他們這時候骨頭還很軟,你把他放在裡面他的背就自然會隨椅座的形狀而弓起來,反而比較接近胎兒還在肚子裡的形狀,寶寶會感覺像被環抱著比較有安全感,真正專家們及政府網站建議45度角半坐臥的原因是比較安全,這種半坐臥椅子的形狀就好像把手掌曲起來(像要接水喝的形狀)而寶寶坐在手心的那一塊凹進去的像渠的地方一樣,整個身體是被包在這個渠之中不會露出來,即使在發生嚴重車禍的情形汽座飛出車外或有翻覆的情形,有正確被固定在汽座中的寶寶因為整個身體是被好好的包在這個渠之中沒有露出來也可以毫髮無傷,美國有很多這類被報導過的新聞。

陌生人,不要來!

2006年05月04日
公開
29

陌生人,不要來! 人際關係的開展可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從幼兒期開始培養他的社會化能力,能增進孩子站在人群中的自信心! 人是群體的動物,但是對於初生的嬰兒來說,這種「社會化」的能力是需要透過後天慢慢學習而來的,藉由對於環境的熟悉,寶寶會開始找到與社會互動的方式,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和人相處,甚至學習到社會的規範等等,而成長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而當寶寶出現「認生」的行為時,正是社會化過程的一種表現,只要父母多給予關注,耐心地陪他度過認生期,寶寶的人際關係、社會化能力,就能發展的更加順利! 寶寶的怕生期 由於寶寶在六至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可以分辨出週遭的人是照顧他的父母、家人,或者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因此當寶寶面對未曾見過的生面孔,或者是被抱離親近的家人時,就會因適應環境的被改變,心生恐慌,而有所謂「怕生」的行為產生,甚至對生人表現出敵對的態度。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到了新的環境,面對新的事物時,也會表現的怯生生,但只要等到寶寶的社會經驗增加,懂得如何應對時,就會慢慢減少怕生的情緒,甚至很快就能跟剛認識的朋友玩成一片呢! 你知道寶寶為什麼怕生嗎? 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寶寶曾有與父母分離而感到不愉快的經驗,甚至父母關係惡劣,寶寶無法感覺到親人的關心,也容易封閉自我,較難接納陌生人;或者受到傳播媒介影響,把陌生人的角色定位為具有威脅性的,因此面對新的人事物無法產生安全感,而出現排拒的態度。 可能是…家庭因素 家庭是寶寶第一個接觸的環境,因此父母及家人與寶寶良好的互動、情感交流,可建立寶寶對於人的信賴;獨生的寶寶,或者是被父母過於呵護的孩子,則會由於缺乏和親人以外的人互相接觸的機會,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就會顯得拘謹、羞怯,也不知道如何適應或者應對外在的新事物,自然會表現出恐慌的態度。 可能是…天生的氣質 有的寶寶天生氣質較害羞,可能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去熟悉陌生的環境,因此也比活潑的寶寶容易表現出怕生的情緒。 幫助寶寶克服怕生的階段 一、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 孩子為什麼會怕生呢?除了父母應多給予關懷與安慰之外,如果孩子已經可以清楚表達時,可試著問問孩子害怕的原因,並且多引導他與陌生人間的互動,進而讓他慢慢熟悉與學習,良好的互動經驗,可消除小寶貝對於陌生人的不安全感。 二、讓孩子慢慢適應 如果寶寶天性害羞,在接觸新的環境前,先讓他有心理準備,不要一下子就強迫他與陌生的人群打成一片,即使孩子無法和陌生人親近、相處,不妨就尊重他的意願,讓他待在親近的家人身旁慢慢適應,若他有主動向陌生人打招呼、表達禮貌的表現時,可多給予口頭鼓勵,漸進式地培養他的應對能力與自信心,避免孩子因需承擔超越他能力範圍的事情,而害怕遭到責罵或表現不佳而更加自卑、退縮。 三、讓寶寶多接觸新的人事物 不要讓「家庭」成為寶寶唯一的活動範圍,可多帶寶寶熟悉附近的住家環境、認識男女老少、各式各樣的面孔,或是一同拜訪友人、參加團體活動,都可以漸漸減少寶寶對外人的陌生感,並且藉由新事物、新技能的學習,也可以增加寶寶的自信心,更能順利地應付環境的狀況。 叮嚀 小寶貝的怕生,是他正在習慣這個世界的開始,有很多不同的面孔會陸陸續續加入他的生命中,豐富他的人生,讓他的經歷更加多采多姿;父母及家人,不妨想像一下孩子的心情,不要一下子就讓太多現實的情境嚇壞了正在探索、觀察世界的寶寶,給寶寶退一步的空間,多用鼓勵代替責難,之後再給予他正面的輔助,就能讓他往前邁進一大步!

該不該割包皮??

2006年05月03日
公開
32

認識包皮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外科主任 張北葉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嬰幼兒的包皮,之後,您將會很肯定的找到了答案。到底嬰幼兒是否需要割包皮? 從嬰兒外生殖器的前半部可看到陰莖、龜頭和兩者之間的冠狀溝。而整個生殖器是由一層完整的皮膚包住,其中蓋住龜頭部份的皮膚就稱作〝包皮〞。 包皮有兩層,外層是皮膚的一部份,內層則是一層黏膜層,有點類似口腔內的粘膜。 出生前,包皮和龜頭是由相同的組織結合在一起,它門是完全在一起的發育的組織,也就是說:它們有共同的麟狀表皮細胞。所以包皮內層是和龜頭合為一體,不可分離的。不像成人包皮內層和龜頭是可輕易完全分開。經過一段時間,包皮內層及龜頭表面都開始剝落一些細胞,其實這種表面細胞剝落的現象終其一生都在發生,只是嬰幼兒時期比較特別。因為這些剝脫細胞一直留在一個密閉相黏的空間內,無法脫離,經常積在一起,就結合成一種乳白色的脂狀物,潛在包皮和龜頭之間縫隙內,俗稱嬰兒的包皮垢。這些白色脂狀物是完全潔淨無菌的,它會逐漸擴大並撐開包皮開口處,藉著清洗而流出去了。 由許多不同方向的包皮垢會撐開包皮和龜頭的間隙,逐漸地,整個包皮就能完全與龜頭分開。這個過程由3歲開始最明顯,到了青春期就有95%,以上的男孩完成此一成長過程。之後包皮就有一種回縮現象,此現象會將原本包在龜頭的皮膚向腹部拉回。事實上,陰莖有時勃起也會加速這種回縮作用。根據台灣的國小學童調查得知:三年級以前只有40%的小朋友包皮和龜頭完全分開,此後分離率大增,到了六年級分離率已達80%,但最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露出龜頭。 出生嬰兒的龜頭非常細嫩,容易被尿液及大便刺激,包皮就是用來保護龜頭的。如再出生時就割包皮,有時裸露的龜頭會受刺激而變紅腫,尤其是尿道開口處最易受到傷害,甚至引起小小的潰瘍,以後會造成尿道口狹窄。因此,如果不是基於宗教理由,目前是不建議出生嬰兒割包皮的。 包皮不是多餘而會惹麻煩的皮膚。它不會製造污垢,也不會限制龜頭生長,它只是保護龜頭而已。所以,最好的處理態度是:1.包皮炎或龜頭炎,必先處理發炎,等急性期過後才能手術。2.包皮的開口過小,當便溺時包皮會出現球狀膨起,尿液解完後仍會慢慢滴出,此時可以手術割除。3.有時包皮回縮到冠狀溝後方時,卡得太緊而無法拉回到原來的位置,因而充血形成一個腫環,很容易造成潰瘍,此時要在麻醉下立刻將包皮復位並等消腫後早期割除。4.如果包皮過長造成反覆的局部刺激,且因便溺後殘餘的尿蓄積在包皮內,經常感到不舒服之情況時,宜將包皮退出清洗保持清潔,等青春期之後再進行包皮環狀切割術即可。 小寶的包皮要割嗎? 長庚醫院小兒外科醫師 ◎張北葉   小嘟嘟最近每次小便都要很用力,醫師看了說是因為出生時就割包皮,造成的尿道口狹窄。 小強生下來包皮就太長,包皮沒法翻出清洗內部。 小國國被發現包皮太長且常常會紅腫,而在看診時醫師說是出生沒有割包皮引起發炎。 到底嬰幼兒適不適合割包皮?要不要割?什麼時候才需要手術?這是困擾父母親相當多的問題。 包皮是保護龜頭的 包皮的作用是保護龜頭的。想像一下,原始人在草原上跑,樹上及溪邊活動如果沒有包皮保護龜頭不慎被草或樹枝割傷是會大量流血的。因此原始人類是到成年都不宜割包皮的。嬰兒時期包皮是完全粘貼在龜頭上無法分開。包皮完美包住龜頭並且延伸到龜頭外;包皮的開口也很小。這樣的結構才能完全保護龜頭。成年以後生殖的功能彰顯出來,性交過程,如果龜頭露出就能直接射精到子宮頸。因此包皮在以下幾個因素逐漸由嬰兒期的全包,到成人期可以自由伸縮,露出龜頭。 1. 男性荷爾蒙的分泌是主要因素,它使包皮與龜頭粘連處鬆開。 2. 我們看圖二就可以瞭解,一般包皮內層及龜頭表面終其一生會剝落一些細胞,但只在嬰幼兒期比較特別,它會一直留在一個密閉相黏的空間內,經常堆積在一起,就合成一種白色脂狀物,潛在包皮與龜頭之間的縫隙內,俗稱包皮垢,它是完全潔淨無菌並會逐漸擴大,幾個月後撐開包皮開口處,藉著清洗而流出去了。 3. 幼兒在2歲以後自然勃起的現象就常常發生,尤其是夜晚近天明時常有勃起現象,使包皮常向後退開,這也是包皮逐漸與龜頭分離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根據台灣的國小學童調查得知:三年級以前只有四成的小朋友包皮和龜頭完全分開,此後分離率大增,到了六年級已有八成的小朋友會完全分開,到了青春期就有九十五%以上的男孩完成此一成長過程,但最後不是每個人都會露出龜頭。由以上敘述可以知道嬰幼兒包皮是完全保護龜頭的,就像香蕉皮是貼住香蕉。它不須要剝開清洗,只有香蕉皮剝開後我們才不能保證香蕉的清潔。所以成人的包皮如果仍然蓋住龜頭,小便後難以完全避免在包皮及龜頭之間留下尿垢。因此須要每天退下包皮清洗龜頭溝。 出生嬰兒的龜頭非常細嫩,容易被尿液及大便刺激,包皮就是用來保護龜頭,如在出生時就割包皮,有時裸露的龜頭會受刺激而變紅腫,尤其是尿道開口處最容易受到傷害,甚至引起小小的潰瘍,以後會造成尿道口狹窄,因此如果不是基於宗教理由,目前並不建議出生嬰兒割包皮。 什麼狀況要施行包皮手術 包皮不是多餘而會惹麻煩的皮膚,它不會製造污垢,也不會限制龜頭生長,它只是保護龜頭而已,只有下列情況才須於兒童期施行包皮手術: 1. 包皮炎或龜頭炎:必先處理發炎,等急性期過後才能手術。 1.不過有時幼兒紅腫疼痛不是發炎。而是局部包皮和龜頭因勃起或外力造成分離引起的。表現分離時龜頭失去一層細胞好像燙傷,水泡破掉時真皮露出一樣的紅腫疼痛。所以要區分幼兒的「發炎」是真的細菌感染或是局部剝離造成,就必須找醫師看。 2. 包皮的開口過小,當便溺時包皮會出現球狀膨起,尿液解完後仍會慢慢滴出,此時手術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 3. 有時包皮回縮到龜頭溝後方,卡得太緊而無法拉回到原來的位置,因而充血,形成一個腫環,很容易造成潰瘍,此時要在麻醉下立刻將包皮復位,並等消腫後早期割除。 何時最適合割包皮? 割包皮是人類自古以來最早,最常見的手術。現代人靠包皮保護已經失去其意義。因此包皮和龜頭能完全剝離後割包皮就是個人自由選擇了。在此之前割包皮還要將粘連部位用力剝開造成龜頭破皮,雙重痛苦。所以最合適的年齡是青春期發育以後,局部麻醉下施行手術。手術後就不致在包皮內留下尿垢。嬰幼兒割包皮不但全身麻醉,手術腫大程度一倍於成人,就像成人割包皮之外再被燙傷一樣的痛苦。 如何照顧幼兒小雞雞 如果瞭解以上說明,就知道以下照顧的要點: 1. 幼兒不須要剝開包皮清洗,他們是完全乾淨的。 2. 小便疼痛,不一定是發炎,吃止痛藥2~3天就好。只有紅腫、留膿液才一定是發炎了。 3. 包皮在成長過程是會自然退縮,一旦部份分離就要清洗了。 再談包皮手術 要不要割包皮是一個令父母困惑的問題,許多年前,各大醫院都在嬰兒出生時詢問媽媽是否要割包皮,最近就很少會有醫師建議嬰兒割包皮,因為隨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瞭解,割包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要瞭解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瞭解大人與小孩的包皮在生理及構造上的不同。 一般而言,幾乎所有的爸爸都不記得自己在幼兒時期的包皮狀況,也一直認為兒子的包皮及陰莖是大人構造的縮小版。事實上,大人的包皮只是覆蓋在龜頭上的皮瓣,可以推開清洗,而小孩的包皮內層嫩皮是完全黏連在龜頭的表皮上,兩者之間完全無空隙,這種構造是為了保護嬰兒細嫩的龜頭,不受細菌及尿液的侵犯。我曾經做過國小學童的調查,發現在四年級學生中,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龜頭已成熟,和包皮分離,可以褪開清洗。六年級學生則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龜頭和包皮分離,換言之,包皮和龜頭要在青春期開始時才進行分離現象,如果明白這個過程就知道小學以前絕大多數的幼兒是無法看到龜頭且褪不開,這才是正常的。大多數的父母仍然會有以下幾點錯誤的觀念: 1. 認為包皮除了保護外,沒有其它功能 2. 包皮給人的印象只是麻煩,且容易藏污納垢。 3. 甚至有些人還會懷疑,包皮會妨礙龜頭的發育而認為是累贅,不如趁早割除,較有利於清洗和發育。 以上觀念並不被醫學界所認同,近年來,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告誡,沒有必要條件就不應該割包皮。 此外一般家長的困惑以及要求開刀的理由,無非下列幾種情形: 1. 我兒子的包皮太長,超過龜頭:其實百分之九十的男孩都是這樣,當長大以後,包皮不一定會過長。 2. 兒子常覺得癢,會去抓小雞雞:三歲以後男孩逐漸進入性蕾期,會開始玩弄它,此時不必嚴禁這種行為,大約進入小學就會改善。 3. 他的包皮內有一個白色的腫塊: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包皮垢,因為包皮內層嫩皮和龜頭表皮都會有分泌物或剝落的細胞會聚集成小白粒,像瓜子一樣,有時引起發癢,這個小腫塊最後會衝出來,像牙膏或白色起司一樣,接著這部份包皮與龜頭就分離了,不須手術清除。 4. 包皮開口常常紅腫,小便會痛:包皮真正發炎時整個陰莖都會腫大,有時由包皮開口分泌膿水。但一般清洗時被不慎剝開,或是夜間勃起將龜頭及包皮黏合處撕裂,造成小便疼痛,此時清洗乾淨擦一些消炎藥膏,三天就會好了。 以上現象,不必手術,可以等到青春期發育完全,由孩子自行決定是否要割除包皮。 為何我不主張兒童時期割包皮,其原因有: 1. 避免全身麻醉:兒童割包皮非常疼痛,必須全身麻醉,長大只須局部麻醉,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危險性。 2. 減少疼痛:兒童期龜頭尚未與包皮分離,此時割包皮,須將嫩皮和龜頭剝離,這個動作使包皮表層失去黏膜,就像燙傷起水泡後,外皮脫落,留下失去表皮的真皮層一樣。須要經過結痂期及新生表皮層的過程,三週才會痊癒,青春期以後,包皮已自然和龜頭表面分離,那麼手術傷口就只有在縫線處,幾天就不太痛,七天即可完全癒合了,換言之,兒童期要多痛兩週,而整個龜頭像燙傷一樣的劇痛,實在不值得。 3. 避免設計不良:兒童的陰莖尚未發育完全,包皮要留下多長,才是合適,有時不易準確設計,長大時才能量身切割、縫合,當然比較合適。 不過,還是有些情形,是必須在兒童期施行包皮手術的: 1. 經常尿路發炎:但經過檢查,腎臟、膀胱都很正常,此時發現包皮開口極小,就應割包皮,以免再次感染。 2. 包皮不足:這是一個難以瞭解的情形,包皮不足的幼兒是無法看到龜頭,包皮整個包住陰莖,但外表看來陰莖極短小,像似金字塔狀,尖尖的包皮開口只有部份龜頭突出身體外面,大部份陰莖埋在脂肪層內。家長常以為包莖,請醫師割包皮。 3. 經常包皮發炎:約有百分之七的小孩會發生一次以上的包皮炎,此時整個陰莖紅腫,開口流膿,經過治療後,只要常常褪開清洗包皮開口即可,如果反覆發炎就要割包皮了。 4. 小便時包皮先形成小水球,然後才尿出來:這是包皮開口太小,小便不能直線解出。尿液先將包皮和龜頭之間充滿,才向外射出,這類兒童的包皮與龜頭早就分離,但包皮開口太小,無法清理,有引起尿路感染的機會,因此及早手術,可以解決清洗問題,並預防感染。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藉著瞭解包皮正常構造去判斷該不該施行手術治療,但更重要的是,為人父母還須要學習去照顧寶寶的包皮。提供以下幾點做為參考: 1. 不宜人為褪開包皮:包皮黏連龜頭才是最完美的保護,因為它是完全無菌且不必清洗,許多父親以為自己的構造正常,兒子不能剝開會藏垢,應該褪開清洗,那就大錯特錯。褪開後會引起剝離疼痛,又須要每日清洗,如此一來既麻煩又多此一舉。 2. 不必禁止幼兒玩弄包皮:此時不是包皮過長而引起痛癢,而是自然生理發育,只要不摩擦破皮即可。 3. 注意清潔:進入小學,兒童逐漸有包皮褪離現象,此時只要褪到自然分離處清洗即可 不必急於洗到整個龜頭溝,但也應該指導清洗包皮內部的工作了。 如果完全明白包皮正常構造及生理,你仍然還相信要及早割包皮,那就真的對不起兒子了!! --------------------------------------------------------------------------------

挑童鞋要件

2006年04月20日
公開
38

@@@ 挑童鞋要件 關愛腳的健康應該從小開始,腳小,鞋也小,但穿鞋的學問可不少。現在的童鞋不比以前的小孩鞋,以前都是媽媽,奶奶,外婆一針一線做的虎頭鞋,豬頭鞋,全是手工製作的。而現在的童鞋無論是款式還是質地越來越成人化。時尚也成為孩子們的追逐對象。帶輪子的“暴走鞋”一度風靡孩子的世界,但安全隱患也隨之而來。 俗話說“量體裁衣”,不同年齡的孩子就應該穿不一樣的鞋。軟牛皮和羊皮做的鞋是孩子的最佳選擇,運動鞋和旅遊鞋不宜長時間穿,特別是氣墊和厚底鞋,高跟鞋最好不穿。改變傳統的兒童穿鞋觀念,讓孩子健康到腳。 給寶寶買鞋的誤區 V.誤區一:鞋幫、鞋面越軟越好 由於兒童骨骼、關節、韌帶正處於發育時期,平衡穩定能力不強,鞋後幫如果太柔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 如果鞋面(尤其是頭部)太軟,會難以抵抗硬物對腳趾的衝撞,加上寶寶走路有用腳踢東西玩的習慣,過軟的鞋面既不結實,又不安全。 如果鞋底太軟,就不能起到支撐腳掌的作用,當腳穿鞋下踩時,腳心腰窩外側就會著地,引起小趾及第五跖趾部位向外排擠,影響腳外側縱弓的生長;同時軟鞋底薄,無鉤心,隔暑隔熱效果差,沒有減震效果,對跟骨震動大,孩子的腳踝容易受傷害。 如果鞋頭太軟,當腳踢到硬物時,就容易挫傷腳趾。孩子的踝關節發育還不成熟,支撐的平衡性差,穿後幫柔軟沒有主跟的鞋,腳跟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不定,很容易引起踝關節韌帶的損傷;同時,還可能養成不佳的走路姿勢。 不過,腳背處的鞋面還是要柔軟些,以利於腳部的彎折。後幫應硬挺、包腳,以減少腳在鞋內的活動空間。所以,學生鞋專家丘理女士不提倡孩子穿休閒鞋、布鞋、球鞋等沒有主跟的鞋,而應該穿皮鞋。 V.誤區二:鞋底的彎曲度越大越好 許多童鞋在鞋墊的腳心部位裝有一塊凸起的軟墊,媽媽們一般認為它能托起足弓,令寶寶感覺舒適,並具有保健作用。其實,這種鞋比較適合成人穿著,對於兒童來說,它卻縮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間,使正處於發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鍛鍊,長此以往可能會令寶寶變成扁平足。童鞋鞋底要有適當的厚度和軟硬度,但過軟的鞋底不能支撐腳掌,易使寶寶產生疲勞感。 其實,鞋的舒適感除了來自合適的軟硬度外,還取決於的鞋底的彎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彎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腳的腰窩處,這樣容易傷害寶寶比較嬌弱的足弓。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於腳前掌的跖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 V.誤區三:厚底鞋舒適防震 在行走時,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尤其對於愛跑愛跳的寶寶來說,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腳的疲勞,並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為了表現曲線美,往往加大後跟的高度,這會令整個腳部前衝,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期如此會影響寶寶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嚴重者將使大腦、心臟、腹腔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因此,兒童鞋適宜的鞋底厚度應為5毫米至10毫米,鞋跟高度應在6毫米至15毫米之間。 V.誤區四:款式新,越新潮越好 鼓頭鞋、厚底鞋、旅遊鞋、高跟鞋、翹底鞋、休閒鞋……成入鞋的流行款式會很快波及童鞋,漂亮時髦是這類鞋的主打。國內某些廠家,違背“將最好的給兒童”這一道德及商業準則,牟利成為生產商的唯一驅動力,用邊角料劣質材料做樣子貨,而普通媽媽極難以辨別。大多數路邊鞋,造型設計粗糙幼稚,材料低劣,常有毛邊、線頭、掉漆掉色、異味等等品質問題,影響孩子腳和身體健康。在香港,幼兒園小孩有統一服裝和鞋。鞋都是款式保守的皮鞋,只有黑紅兩色,標準、工藝及品質極佳。相反,國內幼兒園服裝和鞋都五花八門,看看好看,細察起來,品質極差,給幼小的腳帶來種種傷害。 兒童鞋的選擇 1、款式:0一5歲的幼兒應以穿高過踝部的靴式鞋為主。好處:可以根據腳的肥瘦、寬窄適當的調節圍度,使鞋既不壓腳面,又可輕托足弓,是比較好的選擇。 2、材質:鞋面以天然皮革、尤以軟牛皮、羊皮最為適宜,好處:具有優良的透氣性及吸汗功能,同時,皮革的可塑性能自動補償不同腳型造成的差異,又能保持鞋的形狀。鞋裏襯儘量選擇舒適、柔軟的棉織品。 鞋底最好是選擇回彈好、減震性高、防滑和耐磨性能優良的材料,如熱塑彈性橡膠底(俗稱牛筋底),它能夠吸收地面對跟骨及大腦的震蕩及保持穩定。 3、鞋身:頭部硬一些的鞋可以減少硬物對腳趾的衝擊。 鞋面(腳背部)應柔軟、易彎折,它直接影響腳的疲勞。 後幫部若太軟,不能支承腳踝,使腳失去穩定性,很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會養成不佳的走路姿勢。因此,需要選擇後幫硬挺的鞋。鞋底最好有5——8毫米高度的鞋跟,它可起到保護足弓、維護平衡的作用。 4、鞋號:中國鞋號是以腳長為基準的,號差為5MM,按其標準,如寶寶的腳長為130MM,既應穿13號鞋。但13號的鞋長,並不是13MM,而應有幾則以上的放餘量。既留出了腳在行走時的伸長空間,又放出了合理的生長量。 5、鞋型:即鞋的肥瘦程度。中國人以二型腳居多。偏瘦或偏肥的腳,可選用一型半或二型半(市場上有小部分銷售)。 購鞋三步曲 (1)選鞋。選擇喜愛的款式,察看鞋前身是否柔軟,後幫是否硬挺,鞋底彈性及彎折部位是否正確,鞋裏、墊是否平整。 (2)試穿。雙腳試穿。站立時腳尖輕觸鞋頭,如後跟部留有 6- 10 MM空隙,差不多是媽媽的小姆指插入的距離,就基本合適。不要讓孩子穿大大的鞋。 (3)試行。必須耐心讓孩子試行,切不可匆匆忙忙以為合適就走。因鞋的造型、材料等均會影響到穿著的舒適度,所以,要仔細觀察寶寶的步態,了解他的感受,推斷鞋 是否合腳。

用故事想像孩子未來的藍圖

2006年03月22日
公開
27

床邊故事」可以說是一般人對於親子時光中最為溫馨的印象,每天晚上,孩子都會懷著興奮的心情,期待今天的夜晚,將由哪一個童話角色來入夢?其實床邊故事不只可以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更能讓幼兒開始熟悉、進而學習語言的使用,而不同領域、幻想四溢的故事,也讓孩子的想像力開始展翅;用故事來編織孩子的童年,能讓他的成長更豐富有趣! 怎麼選擇故事? 說故事的第一步,就是要挑選適合孩子的故事,原則上並不需侷限類型或範圍,不同的領域與角色,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不同的樂趣與知識,但由於孩子年齡的差異,所擁有的理解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一般而言,3歲以內的寶寶,適合聽關於大自然、故事長度較短,情節較簡單明瞭的,較不適合告訴他們包含重重關卡的故事;而4、5歲的寶寶,故事就可以稍微複雜一點,但故事調性要是快樂的;而年齡稍大的寶寶,就可以逐步增加一些敘事較複雜、詞彙較多的故事;而對更大的孩子來說,包括民間故事、歷史故事,都可以是很好的說故事題材,可啟蒙孩子的思維,培養哲理概念。 「從前,從前…」開始說故事囉! 寶寶從嬰兒時期開始,最熟悉的便是父母的聲音,因此透過說故事,能夠吸引寶寶從聆聽進而專注地感受,更能引導其語言的發展,所以父母在說故事時,不妨掌握幾個技巧,孩子會更加融入故事中的情境喔! 1. 說故事也要「唱作俱佳」 講故事給寶寶聽,可不能流於敘事,只照著書本逐字逐句地唸,因為藉由說故事的情境,可讓寶寶從中學習「語彙」的用法,包括用來陳述事件、表達感情、闡明意見等等,因此父母在為孩子說故事時,語調必須生動活潑、情感更要融入其中,以簡單易懂的文字來敘述情節,或是隨著角色的更替變換聲音,也能讓故事說得更出色。把故事說得有趣,也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致,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下學習。 2. 讓寶寶看圖說故事 孩子的想像力,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因此父母在說故事的同時,可以在故事正緊張時停頓下來,翻下一頁的圖畫,讓寶寶猜猜看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孩子不一定要猜對故事的發展情節,但是卻可以藉此刺激寶寶的想像力!讓寶寶自己想故事,或許可以激盪出更加趣味、充滿想像的發展喔! 3. 和寶寶一起說故事 對於3歲以下寶寶來說,即使說的是同一個故事,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次再練習的機會,隔一段時間再覆述,寶寶會漸漸熟悉故事的內容,此時可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認知與言語來說故事,記憶有所殘缺、與故事內容不盡相同的時候,父母可以輔助補充;或是家長唸了一段故事之後,可以試著讓寶寶用他自己的話覆述剛才所理解的範圍,不但可讓寶寶練習說話,也學習了理解與記憶。 討論故事 故事書以及童書,所使用的文字、敘述的情節,經常是簡單易懂、讓人聽了會心一笑的,但是許多故事建構的背後,往往包含了許多意義或意念的傳達,這些都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所能輕易理解的。因此對於年齡較大,理解力已經有一定發展的孩子來說,故事說完了,並不代表結束了,可以進一步和孩子們討論這些故事,例如:灰姑娘的後母一定很壞嗎?三隻小豬能夠逃離大野狼的魔爪是因為什麼信念?這些故事中豐富的意涵,正是最需要傳達的概念,有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及人生觀。 叮嚀 父母在說故事的同時,可以延伸出更多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和孩子一起做戲偶演出,或是演一場小小話劇,更能親身體驗故事的情境;而除了童書、繪本等的故事之外,父母本身的經歷,也可以是有趣的故事教材,一方面除了可以讓孩子學習語言發展之外,還能和孩子一起分享經驗,最貼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反而更能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涵義!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

2006年03月20日
公開
30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 2005-11-10 Page:1/1 2005-11-08 文�愛鄰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 趙乃倬 拜視訊科技之賜,現在家庭中幾乎至少都有一台電視機,更甚者為了避免熱門時段搶選台器,各自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遙控器在手,或坐、或臥、或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假使電視台故障或碰上停電,便有許多人呆坐電視機前,不知道時間該怎麼打發!有的人甚至焦躁不安,大罵電視台或電力公司。朋友相聚聊天,習慣打開電視,選個較不吵雜的節目,當成背景聲音。總之,現代人的生活和電視幾乎是分不開。 現代的小朋友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為了電視而生存。節目開始小孩子的眼睛便瞪得大大的,真是八風都吹不動!有熟悉的布偶,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朋友唱唱跳跳,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仰著頭站在螢光幕前,隨著布偶搖搖可愛的身軀,哼哼啊啊的。很多家長心裡想著:「自己的孩子真聰明!才牙牙學語,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在親朋好友面前要孩子特意表演一番。」各位父母,這可能是錯誤的觀念! 近年來國外有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只要在電視螢光目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會下降,甚至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專家們從腦波的研究,來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人腦中有阿爾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大量快速活躍的貝塔波;所以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爾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在美國小兒科學會(AAP)還公佈相關訊息,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指出,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而言,電視是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在此由電視的特性一一來說明: 一、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會採用大量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及大分貝的聲音。注意喔!這些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炮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予機會。長期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二、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及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而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神經的發展,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三、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對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眼睛盯著電視螢光幕,眼球很少運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更重要是讓孩子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電視節目用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外在的刺激而學習。所以專家特別強調:「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四、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五、思考力凍結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才剛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發展目標與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面前,趕快拿起書說個精彩的故事,讓孩子手中可以隨時捧著書,進入書中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趙乃倬語言治療師】 本文由【愛鄰復健科診所授權】提供

寶寶太早坐學步車 如揠苗助長

2006年03月17日
公開
23

記者詹建富�報導】 加拿大宣布即起全面禁售嬰兒學步車,小兒科醫師指出,站在嬰幼兒發育及預防事故傷害立場,家長太早讓孩子坐學步車,弊多於利;偶爾坐一下無妨,最好還是讓孩子自然地感覺統合、學習踏出人生第一步。 嬰兒學步車大多是針對孩子8個月大到1歲5個月學步輔助工具,早先還有專為嬰幼兒設計的學步小推車,目的在協助嬰兒用腳的力量支撐,推行前進。不過,也許設計失當或大人疏忽,嬰兒在乘坐學步車意外翻覆、跌落意外時有所聞。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沈淵瑤指出,嬰幼兒學步車導致的意外包括車輪外緣和底盤間隙太小,意外傷害頻傳,夾住嬰兒的腳趾或托盤上玩具反而成為嬰兒異物梗塞來源,也有座墊太緊而夾傷嬰兒的生殖器等意外;但較大的傷害則是過去曾發生多起小孩從樓梯上連人帶車摔下來,後果非常嚴重。 為避免孩子坐學步車出現滑落樓梯意外,家長切勿放任小朋友橫衝直撞,應注意其行走動線。而且,孩子一旦坐上學步車,其活動範圍增加,更要全面檢查家中物品,最好將小朋友高度所可能觸碰到的危險物品,如熱水器、電器用品清空,以免發生危險。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坐學步車可加快獨立行走,但台大醫學院小兒骨科教授黃世傑則認為,學步車不過是滑動椅功能,而且此時嬰幼兒的肌肉、神經、骨骼協調、控制能力都還不夠,坐在學步車內,腳的力量不足以支撐、平衡,甚至還不一定能踩到地上,若偃苗助長,反而可能影響未來孩子走路的姿勢,例如O型腿或墊腳尖等後遺症。 小兒科醫師認為,太早讓孩子乘坐學步車,可能會減緩嬰幼兒身心發展,既看不到自己的腳,也不了解如何掌握身體平衡,反而不如讓其順其自然地學走路。 轉載自「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