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蓮媽咪

日期

#Tag

如何和小小孩說話

2006年12月07日
公開
43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 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 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絕

14個月幼兒生長發育

2006年10月06日
公開
47

◆14個月幼兒生長發育 到14個月末,寶寶體重正常均值為9.6-10.21公斤,身長正常均值為76.96-78.3厘米,出牙4至12顆。 14個月的寶寶活動能力又有提升,會走以後的寶寶更喜歡四處探索,但還沒有危險意識。但當你對他(她)的行為不滿時他(她)能理解,並正在加深對因果關係的認識。現下的寶寶有一個特點,往往是你越不讓他(她)做什麼,他(她)就越對什麼事感興趣,所以一定要確保寶寶生活環境的安全,把有危險的物品鎖起來或放到寶寶不可能拿到的地方。可以在柜子底層特別準備一兩個抽屜專門給寶寶,裡面放一些寶寶的玩具,並不定期更新,這樣也能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這時有一些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珍愛的東西,比如一個毛絨玩具、一條小毛毯、一塊小手絹等,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摸著或抱著它才行,這是寶寶情感的慰藉物。不要干涉寶寶的這一嗜好,尊重寶寶的感情,但是要注意這些物品的衛生,經常清洗,保持潔淨。 寶寶現下什麼事情都喜歡模仿大人,自我意識增強,能用自己已經學會的簡短詞語表達自己的需要。吃飯的時候也總願意自己動手,這是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好時機,不要錯過。 一般情況下,現下寶寶大便時間已形成一定規律,定時把大便往往能夠成功,但控制能力仍不強,需要大人提醒。現下也可以教寶寶學學坐便盆了,但不必勉強。

幼童的如廁訓練

2006年09月08日
公開
46

幼童的如廁訓練 跟著教導如何上廁所的童書一同學習,寶寶會很快樂的模仿並進步喔! 原本以為可以讓寶寶脫離尿布了,但是沒想到一不包尿布,家中就成了氾濫水鄉……不穿尿布的下場就是不停地擦地板、洗衣褲,甚至床罩,唉!一堆的清潔工作,寶寶又不聽話,訓練寶寶大小便真的那麼困難嗎? 寶寶準備好了嗎? 要讓寶寶學會控制自己大小便,確實有一段訓練期要走,訓練期間,因為不穿尿布,所以不斷地洗寶寶尿濕、便便的衣褲等清潔工作是必然的,但如果訓練期太長(有的拖至一年),媽咪就要檢視是不是訓練的時機、態度有誤了。 寶寶自身的發展 究竟多大的小朋友才適合開始不包尿布,做如廁訓練?其實並無一定的時間,一般來說,三歲大的小朋友控制尿尿的能力才比較完善,所以三歲以前改掉包尿布的習慣即可。而父母如果只是想要寶寶早一點學會自己上廁所,卻沒有考慮到寶寶身心的成熟度,那麼提早的訓練只是將教導時間延長而已,事倍功半,累了父母也苦了孩子。 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一歲半至三歲的幼童處於「肛門期」,是幼童肛門括約肌的神經發展時期,這階段的幼童如果在訓練大小便時遇到挫折,幼童長大後會有頑固、害羞、無主見、神經質或攻擊性的性格或行為產生。 從小地方觀察 多數的寶寶一歲半至二歲左右,已經能夠靈活地走路、蹲下、起立,表示肌肉神經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而寶寶也能自己表達想要大小便,也喜歡跟著大人去廁所;知道「便便」、「尿尿」的意思。這時候表示時機成熟了,可以開始訓練寶寶上廁所了。 如廁訓練開始 建議選擇在夏天進行訓練工作,因為寶寶若尿濕了也較不容易感冒、光屁屁也不會冷、褲子快乾,替換方便;父母可以先觀察記錄寶寶大小便的時間與次數,並以此為依據,再來訓練寶寶上廁所。 引導寶寶的觀察與學習 寶寶的觀察與學習力可是非常強的,在訓練寶寶前,父母可以先做一些前備的動作,例如讓寶寶看到自己走到馬桶前、脫下褲子、坐上便盆等動作,告訴寶寶說:「我要尿尿了。」或是「我要便便了。」並讓寶寶坐在旁邊的小馬桶上,幾天下來,寶寶自己就能連貫完成這些動作,並熟悉馬桶是尿尿及便便用的。 訓練方式建議 *讓寶寶自己選擇喜歡的小馬桶,或是利用輔助便器,增加寶寶如廁的方便性與意願。 *剛開始讓寶寶坐在馬桶 1、2 分鐘,習慣坐馬桶的感覺。 *可以跟寶寶一起看教導上廁所的童書與圖卡,讓寶寶產生模仿的行為。 *男寶寶小便由爸爸教,女寶寶由媽咪教,大便誰教都可以,不過最好由固定者教,寶寶會比較容易習慣。 *訓練期間,要穿著穿脫容易的褲子,並多準備幾條。 *白天約每二個小時問寶寶要不要尿尿;睡醒 30 分鐘可先帶去坐馬桶,5 分鐘後沒有尿,就帶離。 *睡前一小時,不要喝太多水或牛奶,晚上還是要包著尿布較好;等白天大小便已經規律,再訓練晚上,可以睡前抱寶寶去上廁所,凌晨再去一次。 *寶寶沒有尿溼褲子時,要稱讚他;即使尿濕了,也不能責罰。用稱讚與鼓勵的方式,加強寶寶的信心,之後寶寶會做得更好,學習也會更快! 叮嚀 通常女寶寶會比男寶寶更快完成上廁所的訓練;而白天訓練也比夜間快,有些寶寶延至四、五歲才完成夜間不用包尿布的也有,端看寶寶的學習力與父母的耐心及決心。記得不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否則反效果會更嚴重,請媽咪、爸比要加油喔!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2006年08月30日
公開
49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酶的活動,參與神經肌肉的活動。食物中牛奶、蝦殼、動物骨髓含鈣豐富;肉、魚、乳製品、豆類和硬殼果等含磷豐富。 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參加甲狀腺素的生成。甲狀腺素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組織的發育和分化、蛋白質合成。寶寶如果缺乏甲狀腺素,會對腦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引起智力下降、聾啞、骨骼和生殖系統發育障礙而發生呆小病。海鹽和海產食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A和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維生素D缺乏時,會造成骨礦物化不足,還可透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維生素A缺乏會使骨變短、變厚,維生素C缺乏會使骨細胞間質形成缺陷而變脆,這些都會影響骨的生長。 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有含胡蘿蔔素,可轉變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牛奶、蛋黃、肉類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爸媽多帶寶寶曬曬太陽,有利於鈣的吸收和轉化。 運動可幫助寶寶長高 6個月以內寶寶的運動,主要是爸媽幫助下的被動運動。7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主動運動的能力,爸媽要根據寶寶運動發育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寶寶自己做運動,例如四肢的伸展運動、環繞運動,可訓練寶寶多多爬行;在寶寶的腿部力量足夠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托住寶寶兩側腋窩,扶寶寶站立起來,此時寶寶就會借力頻頻跳躍兩腳,爸媽可因勢利導,幫助寶寶彈跳;稍大時可鼓勵寶寶多走路。 彈跳運動是1∼3歲寶寶長高的首選運動項目。具體方法有:當寶寶到1歲多後,會自然行走了,多讓寶寶走路;同時爸媽引導寶寶學動物跳,如兔子跳、貓咪跳等,爸媽先作示範雙腳跳動,引導寶寶模仿;或爸媽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借力向上跳。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多來點彈跳運動、跳繩、短跑或者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爸媽要耐心教寶寶運動技巧,最好能和寶寶一起運動,有利於寶寶長得更高。 另外,晚上睡覺前一小時進行規律性運動,效果也很好,運動後寶寶睡眠品質更高,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訓練應該適度,以不疲勞為準,如果運動量偏重或過大,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    生活作習要重視 良好的作息也有利於寶寶長高。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22點到淩晨2點,晚上最好讓寶寶早點入睡,儘快進入高品質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對寶寶長高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精神神經系統異常會影響寶寶身高的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或寶寶受到其他的嚴重刺激,可能抑制腦垂體正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寶寶生長速度逐漸減慢。 另外,不要忘記慢性疾病的積極防治。長期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哮喘、心臟病、貧血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骨骼的遺傳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等,也會使骨生長受限。如果是營養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及早就醫診療。

1~1歲半幼兒的發展

2006年08月27日
公開
45

1歲以后的孩子進入了幼兒期,在幼兒期,孩子體格發育的速度減慢了,但他們的神經心理發育變得迅速了,尤其是語言,幼兒期是孩子最初掌握語言的時期。   1—1.5歲這時期的幼兒語言的發育還處在對語言的理解階段,他們理解的詞總比說出的詞要多得多。在成人的教導下,幼兒頭腦里關於詞與具體事物和情景的聯系建立得越來越多,逐漸能理解更多的詞和簡單的句子,如聽到“把媽媽的拖鞋拿來”,幼兒就會照辦,但他不會說出這麼長的句子。到1歲半時,幼兒大約會說幾十個字,會說幾句2—3個字的簡單話如“媽媽再見”、“寶寶拿”。這時期幼兒說話的特點是單音重復,如“抱抱、帽帽”的。一詞多義或以詞代句,如“娃娃”,可以表示“拿娃娃給我玩”或“把娃娃拿走”等等,這種以詞代句的語言常常只有熟悉幼兒的人並結合當時的情景才能理解。以音代物,如叫汽車為“笛笛”。這種說話的特點說出的語言稱之為“兒語”,兒語是幼兒語言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成人的正確指導下,隨著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會逐漸擺脫兒語。這時期幼兒說出詞的內容大多限於與幼兒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而且多數為名詞。   語言發育在幼兒期是個飛躍的階段,家長要抓住時機來促進他的語言發育。對這個時期的幼兒來說,主要是要和他多說話,說給他聽,讓他模仿大人的發音,不斷鼓勵他去說話。在教的時候,大人的語速要慢,發音要清晰,語句要簡短,要重復,避免嘮叨地說上一大串話,這樣孩子是聽不懂的,不能幫助孩子發展他的語言能力。同時要有實物和動作來配合,如指著實物教孩子說出它的名稱,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畫冊,指著畫冊上面的圖來教孩子說,還可以通過提問讓孩子自己說出來。 13—l4個月的幼兒一般都能在平地上行走了,不過這時候還走得搖搖晃晃,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到l5個月時就走得穩了,很少跌倒,開始能僵硬地向前跑,拉著一只手能走上樓梯,還會投擲。1歲半時,能拉著玩具或抱著球走,還能倒著走幾步,扶著欄杆能自己走上樓梯,拉著一只手能走下樓梯,還會爬上大椅子,蹬著椅子伸手夠東西。手的動作也更靈活,能熟練、準確地運用物體,能用匙,用蜡筆亂涂,會把瓶蓋打開又蓋上。到1歲半時,能疊2—3塊方積木,能控制涂畫的速度,能2—3頁地翻書。   這時期孩子雖然會走了,但還需要鍛煉他走得好、走得穩,能蹲下去再能站起來,能起步走,能隨時停下,鍛煉他更好地控制身體的平衡,使他活動更加自如。因此,家長要創造機會,放開手讓孩子進行鍛煉,不能因為怕孩子跌著,碰著而保護的過多,這樣會妨礙孩子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塊安全的場所,讓他在上面自由地活動。促進手部動作的發育可以利用玩穿珠游戲、涂畫、拼圖等來訓練他手部動作更加精確、更加準確。 在外界環境光線的不斷刺激下,孩子的視力逐漸在發展,到1.5歲時,他的視力可達0.4,能看見細小的東西如爬行的小蟲、蚊子,能注視3米遠的小玩具。還能區別簡單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方形。聽覺方面能尋找不同高度的聲源,聽懂成人簡單的語言,聽懂叫自己的名字。   這個階段的嬰兒開始能辨認物體簡單的形狀、顏色和大小,父母要創造機會來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不同形狀,大小,顏色的積木讓孩子去分類識別。兒歌和樂曲是開發小兒智力的好幫手,孩子在聽的過程中,能提高聽力的辨別力,可以發展兒童的語言和理解能力,並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因此每天抽一點時間給孩子聽簡單易懂的兒歌或輕快的音樂和兒童歌曲,孩子聽會顯得很高興,有時還會跟著音樂的節奏“起舞”。

囟門─腦部發育重要指標

2006年05月07日
公開
56

囟門─腦部發育重要指標 財團法人台中大里仁愛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玠模 寶寶的囟門是腦部生長及發育所需,提供給父母親及小兒科醫師,一個評估寶寶健康情況及腦部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也由於這部位比較脆弱和柔軟,應注意避免可能的外傷及感染。常常的觀察和注意,寶寶必定能夠頭好壯壯的成長。 當新手爸爸正躡手躡腳的為寶寶第一次沐浴時,忽然摸到小寶的額頭上方似乎有一塊凹陷之處,而且此凹陷處與其周圍較為堅硬的觸感不同,心中不禁嚇了一跳,我的親愛寶貝怎麼會有頭骨缺陷? 心慌的爹地此時緊張的再仔細的把小寶貝的整個頭部觸摸一遍,不檢查還好,仔細一摸才發現小寶貝的頭還起起伏伏,甚至有兩邊不對稱的情況。天啊?怎麼頭髮覆蓋之處是如此崎嶇不平?這該如何是好呢? 前後囟門為方便順利產出 當一個頭好壯壯的寶寶,必須離開母親的子宮到外面一窺世界時,不論是自然生產或是剖腹生產,都必須先通過狹窄的開口甚至是骨盆腔的擠壓,才得以一見天日。因此,新生兒的頭骨就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是定型的而且堅硬的,相反的,頭骨就必須在骨頭之間留有可供擠壓時,部分重疊的空間及彈性,才能夠在生產時順利產出。 這個新生兒頭骨之間的彈性及空間,在頭骨正中線上可以觸摸得到的有兩個。呈現鑽石形狀而介於兩頂骨與額骨之間,約於額頭微微上方一些、可以摸到的為前囟門;而位於頂骨與後頭骨交接處,呈現三角形,沿正中線由前囟門往後可以摸到的為後囟門。通常前囟門較大,而且個別差異很大,一般而言長約3到4公分,寬約2到3公分。而後囟門比較小,有時候幾乎要關閉或是不易摸的清楚。 一般而言,前囟門在12到18個月大左右時關閉,也有寶寶的關閉時間在9到12個月就關閉了。而後囟門關閉時間比較早,約在出生後2個月就關閉了。而如同前面所提,頭骨有時因為生產時經過產道及骨盆腔的擠壓,會有部分重疊的情況,會有頭骨不對稱的情況。還好,一般重疊的現象都會在幾天內慢慢消失,不需過於擔心。 過大、過小或過早、過晚關閉問題 此外,囟門與頭骨之間的縫隙,在出生之後負有一個重大的任務。隨著寶寶出生後日漸茁壯,他們的小腦袋也應該隨之發育,方能真正成為頭好壯壯的寶寶。而在腦容量快速增加之時,保護以及圍繞著腦部的頭骨,也勢必得跟著快速變大。此時,頭骨之間的縫隙,也提供了腦部有足夠所需的成長空間需求。 觀察囟門的正確姿勢,是將寶寶抱起而呈現直立的狀態,最適當的時候是寶寶安靜的時候,睡覺或是吃奶時都可以。寶寶的囟門在正常的情況下,呈現稍微凹陷的狀態,而且常常可以在囟門看到如同脈搏般搏動的情形。仔細觀察前後囟門,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有關寶寶是否健康的資訊喔! 首先,在我們瞭解到囟門正常的大小與關閉時間後,如果寶寶的囟門與正常情況不同時,應該請小兒專科醫師審慎評估小寶寶是否生病了。一般而言,在出生時,前囟門很小或是摸不到,就要小心是不是頭骨過早癒合。 有過大的前囟門或持續開放的囟門,則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顱內容積異常增加: 由於顱骨內腦部體積異常增大(如腦部腫瘤),或液體積聚而擠壓(如硬腦膜下積水、水腦、顱內出血等)。 2.骨骼生長異常: 成骨不全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D缺乏等。 3.先天性異常或先天性感染症。 (詳文請見2004年十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長牙的各種問題

2006年04月29日
公開
57

長牙的各種問題 什麼時候開始長牙? 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長牙,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大約一歲大(時二個月)有六顆牙。兩歲半左右二十顆乳牙會都長全。 但是每一個寶寶長牙的時間是不是都那麼一致,時常看到的是很多寶寶不一定。時常有的母親會問:我的寶寶怎麼到九個月大還不長牙?我的寶寶長牙次序怎麼與別人不一樣?我的寶寶怎麼長了兩顆牙就不長了? 但是反觀我們所接觸、所認識的所有人,沒有長牙的真的很少見(除了非常少數所謂"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病例以外)。 所以:在醫學上,漲牙齒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除了很少數的「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這種病的患者之外(這是一種包括頭髮、指甲也會同時發育不好的疾病,不難分辨),一般的人長牙的次序快慢可能有差別,但是都會長牙的。 每一個寶寶長牙的快慢、次序是可以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是下面兩顆門牙最先開始長,以後是上面兩顆門牙,再以後是上面外邊的門牙,再是下面外邊的門牙,再是犬齒.....。 但是也有人一開始犬齒就先長出來,有人說這種人比較兇,但是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成立。也有人開始長牙的時間較晚,到了一歲左右才開始長牙,但是可能一次就長出來四顆或六顆;更有些小寶寶長了兩顆門牙之後就停止很長一段時間不再長了。這些情形都可以見得到,也都載可以接受的正常範圍之內,父母不用擔心。 長牙要吃鈣片嗎? 坊間時常會有人建議:如果牙齒長的慢,可以吃鈣片。這一種說法在醫學上並不成立,牙齒長的慢的小寶寶時常骨骼發育的很好,沒有任何鈣質缺乏的症狀,補充了鈣對促進牙齒的生長,毫無助益,反而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長牙齒會發燒嗎? 另一種長牙的時候常見的問題是:大家常說:「長牙會引起發燒及拉肚子」。的確、有的小寶寶在長牙的時候發燒的機會會比較多,但是這不是絕對的。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發燒現象,長牙時候出現的發燒現象主要的是因為小寶寶在長牙的階段牙齦會發癢,比較喜歡咬東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會造成喉嚨或腸胃道的感染,而發燒或拉肚子,並不是長牙齒本身會造成小寶寶發燒或拉肚子。

嬰兒學爬階段

2006年04月07日
公開
44

(一)發展階段: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懂的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鴨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需過度擔憂,然而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度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蓄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建議父母應盡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像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的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到了爬行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生意外的地方: a•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映地板上麵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b •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c•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踏出人「聲」的第一步─幼兒學說話

2006年03月23日
公開
45

相信每個初為人父或初為人母的爸爸媽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迫不及待地希望這個剛降臨的小天使,能夠快點開口叫一聲「爸爸」或「媽媽」,即使寶寶只是含糊發出了類似的語調,都會讓全家人振奮不已。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儘早學會說話,而這樣的期望也讓許多的父母擔憂:「這麼大了還不會講話,正常嗎?」、「孩子的舌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其實孩子的語文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教導方式;每個孩子學習語文的程度也都因人而異,因此探究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主因,才能幫助他克服障礙進而順利學習。 學說話的階段性 寶寶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當然語言的學習也是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起;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語言的學習程度也會越來越提升。 1.準備期:約1歲以前,屬於牙牙學語階段,會發出一些簡單但是沒有意義的聲音。 2.單字句期: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開始會說出第一個字,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特徵是用單字代表整句的意思。 3.電報句期:約在1歲半到2歲之間,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爸爸─車車─玩」。 4.造句期:約在2歲到2歲半之間,開始懂得較簡單的文法,能夠造些簡單的句子,而不只是單純將單詞串連起來。 5.好問期:約在2歲半到3歲之間,能表達的句子更長了,並且產生因果句,如:我餓了,要吃飯等。另外也開始出現疑問句,因此這時期也稱為「好問期」。 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說話…… 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有障礙嗎?你可以觀察看看他是否有下列的情形: 1.六、七個月的寶寶卻對聲音沒有反應。 2.兩歲還無法講出任何字詞。 3.三歲卻還不能講出簡單的句子。 4.三歲之後講話仍不清楚。 5.年齡越大越不喜歡說話。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的徵兆,可以請求醫師或專家的協助,了解是否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或只是個人發展的差異。 孩子可能生病了 當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時,可能跟生理或心理上的因素有關: 1.腦部發育:智能不足或是大腦受到傷害。 2.聽力障礙:聽力損傷導致模仿學習說話困難,自然就無法說話。 3.口腔問題:經常流口水或是吃東西容易掉落,都可能是口腔發育有問題。 4.互動機會少:父母無暇與孩子互動,或因病較少與其他小孩互動。 5.情緒障礙:例如自閉症兒童。個性過於內向、退縮,天生學習力較差。 如果孩子有先天的障礙,提早先幫孩子規劃未來的學習與應對方案;如果孩子急需治療,更忌有所拖延,以免耽誤了孩子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而影響他恢復正常的契機! 叮嚀 1歲至3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如果發現孩子遇到語言障礙,記得儘早求助醫師或專業人士,尋求最佳的解決之道。而除了讓孩子學會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的好、發音清楚,環境便是影響孩子學習的最大因素;家中的父母長輩一定要以身作則,陪孩子多說好話,太多的情緒用語或是髒話連篇都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不知不覺出口成「髒」!

如何激發0~2歲寶寶的智能

2006年03月18日
公開
38

超級老媽 摘錄自《我把孩子變聰明了—如何激發0~2歲寶寶的智能》 久保田競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激發0~1歲寶寶的聰明智能 五階段幼兒潛能刺激法 從出生到學會走路期間的刺激,決定了寶寶的將來 寶寶在出生後一年之內的發育及發展十分迅速,一生之中再也沒有一個時期的發展像此時這麼快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有些寶寶在出生的那一天就會區別媽媽的長相、分辨她的聲音;由此可知,他們的腦部已有驚人的發展,顯示育兒工作真是一日也疏忽不得。 為了幫助家長激發新生兒到歲寶寶的無限潛力,在此將寶寶出生一年間的成長分成五大時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一說明適合不同階段的嬰兒的教養方法,提供媽媽們作為育兒時的參考。 反射期(新生兒~1個半月) ◆此時的嬰兒只靠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 剛出生的嬰兒一天幾乎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等到肚子餓了尿布濕了,他才會驚醒哭泣;不過,醒著的時間很短,除了吃奶以外,大概只有3~5分鐘。如果寶寶醒著時過於哄他,或者是一直要他盯著東西看,反而會讓他覺得好累,不利於腦部的發展。只要他能獲得充足的睡眠,大約1個月即可習慣日夜規律的生理作息,自行造就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性。 ◆常和寶寶說說話 這時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卻可以聽懂部分的語彙。像媽媽說話的聲音或呼吸,都會刺激嬰兒腦細胞的反應,這種反應會陸續出現在寶寶2~3歲使用語彙時所需運用的神經迴路上,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反正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悶不吭聲地幫他換尿褲或抱他,應該多和寶寶說說話。這時媽媽的發音要清晰,並重複相同的呼叫,讓寶寶習慣這些聲音。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別忘了讓他看看媽媽講話的嘴型及發音。 脖子挺立期(1個半月~3個半月) ◆透過外在刺激使腦部逐漸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嬰兒,醒著的時間變長,經常環顧四週,發出笑聲,對聲音出現反應,也會用手抓東西。當嬰兒具備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受到刺激會激發他的學習意願;這時的孩子不單可以處理一種刺激,同時面對多個刺激時,還能反應出協調的行動力。例如,他可以邊看邊聽邊動手;將脖子轉向聲音的來源,再用眼睛看。此時期的寶寶不僅是「看」東西,還會一直盯著東西看,對新鮮的事物表示出興趣。因此,脖子挺立期的重要工作是,強化寶寶的脖子和四肢。只要一天數次讓寶寶趴著,即可強化脖子的肌肉,豐富他眼光所及的世界。 ◆經常給予新的刺激激發他的反應 為增加寶寶對外界的認知,光用看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出聲、注視或用手抓取,以加深理解的程度。媽媽可以微笑地注視著寶寶,發出「嗚……嗚……」的聲音,看看寶寶有何反應?剛開始或許他沒有回應,但重複幾次他也會模仿媽媽發出「嗚……嗚……」的聲音,這時媽媽一定要馬上加以回應。當寶寶針對刺激做出積極的反應,正可以促進他的腦部發展呢! 坐立期(3個半月~5個半月) ◆強化腿腰的肌肉儘早學會坐立 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論脖子或四肢,都有一定的發展強度;一天有大半的時間都醒著,好奇心及探索心更為旺盛。尤其是對眼裡的東西、感興趣的事物,都想要伸手去摸一摸、抓一抓呢!除此之外,他還會四處觀察,趴在地上抬起脖子、或躺下、或翻身,在這個時期結束之前,快的話還能學會坐立呢!寶寶要學會坐著, 腰部肌肉一定要會用力;所以可先讓他趴著,以大腿和手肘做匍匐前進的練習。 ◆訓練五感是促進感性的不二法則 當寶寶的生活作息出現規律,可以獨自坐著時,寶寶的大腦不再那麼單純,整個思考能力都大有進展。想培養寶寶的感性因子,不要單單刺激某一種感覺,若能刺激五感的話,寶寶會十分感性。比如說手摸的玩具也拿來敲出聲音;聽音樂時,再加上一些可以讓身體活動,學習節奏感的東西;當背著寶寶唱催眠歌或他喜歡的歌曲時,再帶他散散步,都有助於培養他的感性氣息! 扶著東西站立期(5個半月~8個月) ◆學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身體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用眼睛觀看四周、用耳朵聽聲音、用手把玩周遭東西,甚至想要了解東西的性質為何。再者,他的上臂變得更有力,手部的靈活度更為精準。不妨教他許多不同的運動類型,讓他記於腦部的神經迴路中,再反覆練習享受其中的樂趣。不過此時寶寶記憶事物的能力還不夠發達,故訓練的重點是,反覆練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和身體,以加強對外界的認知。 ◆幫助寶寶學習爬、站、走 寶寶學會扶著東西站立或扶著東西走路之後,只要給予適度的幫助,他就會學得絕佳的平衡感。等他會利用膝蓋爬行或自由地向後退,用手幫他把四肢撐在地板上,臀部不要抬太高,扶著腰向前爬行。這種以四肢爬行的方式,能有效地訓練足部的力量。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會以些許支撐力量扶著東西站立;這時媽媽可讓他踩在自己的腳上,帶著他有節奏地向前走,一天做一次就夠了。 等寶寶會自己扶著東西站起來,再教他一腳往後踩,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如此,前面的腳就很容易抬起來往前踩,移動自己的身體向前跨出一步。接下來再讓另一隻腳往後踩,依同方式,讓寶寶慢慢學會雙腳的運用,保持身體的穩定。(搭配圖示) 學步期(8個月~1歲) ◆用頭腦行動為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當寶寶開始進入學步期,從可以扶著東西站立、自行跨步走,甚至能跑能跳後,感覺運動的智能也邁入了三次元的世界。這時因寶寶可以自己決定目標向前移動,也會自己決定朝目標接近的方法,再動腦付諸行動。所以這時的智慧不單是感覺運動,也是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從區別相同與不同之物開始數學教育 這時期,教寶寶如何分辨相同與不同的訓練十分重要。當寶寶學會看著媽媽的一隻眼睛,表示他會開始找尋「另一隻眼睛」。這就是從相同東西之中找出不同的另一個的訓練重點。此訓練並不是要教寶寶學會數數字1、2,而是讓他知道相同的東西,可以數出一個和另一個的概念,這堪稱是數學教育的起步。在上下樓梯時可以教寶寶數1個、2個,或讓他數喜歡的玩具。像這樣一與二的差異,在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前,就已經開始理解了!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

2006年03月16日
公開
43

謝謝小野貓媽咪分享 前言: 軒的爺爺奶奶 一直很想給軒坐螃蟹車 殊不知 爬行對寶寶而言 才是最好的 螃蟹車只是揠苗助長 有待溝通= =" 順便貼上相關討論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477692&bid=4 也順便給8寶媽咪們 或是正在猶豫要不要給寶寶坐學步車的媽咪參考 文╱行政院衛生署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 裴仁生 對每位家長來說,寶寶正常的成長是最令人關注的焦點。然而「大鳥慢飛,大器晚成」這兩句話,在小寶寶身上不見得適用,因為發展有其黃金時期,錯過此期將事倍功半!而且每一項發展均是下一個發展的基礎,想要走得好、跑得快,首先就要「爬得巧」。 寶寶多大時會開始爬行? 寶寶的粗動作循序發展,依序是頭→頸→軀幹→坐→爬→站→走→原地跳→上下樓梯→向前跳,簡單來說就是由頭、軀幹往四肢方向發展。雖然每個孩子的狀況有所不同,大致說來,爬行的準備動作從出生時就略具雛型,至8、9個月大時大致成熟。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 所謂「七坐,八爬,九叫爸」,一般8∼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不扶東西就坐得很穩,也會開始「爬行」來探索這多采多姿的世界。到底爬行對寶寶有什麼好處呢?對寶寶小肌肉的訓練及感覺統合的協調來說,爬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寶寶在爬行的路途難免有障礙物,寶寶會開始思考,「要怎樣繞過障礙物爬過去?」「要怎樣去抓玩具?」因此爬行也有助於腦部發育、手眼協調、手腦並用。 太早讓寶寶學習爬行有害嗎?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粗動作發展的五大里程碑,循序發展是最令人放心的。有些寶寶還不會坐穩就能站得直,爸媽不要覺得是件值得炫燿的事,有時醫師反而會擔心是否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導致肌肉張力過高,因此好像很快就會站立了。此外,若鄰居或親戚的小朋友很快就能爬,自己的寶寶比較慢,也不要灰心難過,因為有時是環境狹隘,不利學習;或者爸媽怕寶寶爬行時手腳弄髒容易生病,不鼓勵爬行,也會阻礙寶寶爬行的訓練。 寶寶不願意爬就想走,可以嗎? 忙碌的工商時代,不爬的寶寶越來越多。很多父母顧慮環境安全與怕寶寶弄髒,而很少讓寶寶爬,常常抱著或背著寶寶。「適者生存」,於是很多寶寶便「因應環境」,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階段。即便如此,為人父母也不用過度自責,因為目前醫學文獻並沒有「『多爬的寶寶』」比「『不爬的寶寶』智能較高或體能較佳」的相關報告。因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爬,但也不需要刻意強逼一個不肯爬且已經學站的孩子「非爬不可」,此時順其自然就好。 結語 寶寶用行動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爬行」。當我們記錄寶寶爬行的可愛模樣時,除了注意安全,還要耐心誘導,畢竟親子之間的互動對寶寶心智的成長才是彌足珍貴的。 階段     爬行動作 新生兒    俯臥位時就會有反射性的匍匐姿勢 2個月大時   能在俯臥時交替踢腿,好像匍匐前進 3∼6個月大時 可用手肘撐起上半身數分鐘 8、9個月大時 能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地面,能開始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