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寶寶10種錯誤的睡眠方式

2010年09月17日
公開
71

分享☆寶寶10種錯誤的睡眠方式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媽咪寶貝 對小寶寶來說,睡眠直接影響著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在睡眠中,體內分泌出一定的生長激素,能夠促使寶寶長高。如果睡眠不好,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影響寶寶發育,因此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每天都能擁有好睡眠。不過,這裡需要提醒的是,有10種睡眠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必須給予糾正的。 1、含著乳頭睡   含著乳頭睡覺,寶寶醒後就會吮吸乳頭吃奶。這種沒有規律的進食方式,容易使寶寶的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消化不良;再者,寶寶呼吸不暢,導致睡眠不安,甚至可能引起窒息;而且,還會影響寶寶牙床的正常發育,易生蛀牙。 2、嚇唬寶寶睡   有時為了讓寶寶盡快入睡,媽媽常常採用嚇唬的辦法,「如果不睡覺,大灰狼就會來」等等。其實,這樣做反而會讓寶寶的神經系統受到強烈刺激,使他根本不能入睡或者入睡不安穩。況且,寶寶受到恐嚇後,即便是睡著了也有可能做噩夢,睡眠質量大打折扣。 3、讓寶寶晚睡   一些家長有晚睡的習慣,受其影響,寶寶也養成了晚睡的習慣。但是,由於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夜間22∼24點,如果晚睡,寶寶體內的生長激素的分泌勢必減低,身高便會受到影響;晚睡還會造成睡眠不足,影響正常的生活。因此,你應該以身作則,培養寶寶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4、搖著寶寶睡   當寶寶哭鬧不願入睡時,一些性急的媽媽往往會把寶寶抱起來搖一搖,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搖籃裡搖來晃去。其實,這樣入睡有一種潛在的危險。由於小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搖晃會使寶寶的大腦在顱骨內不斷晃動,造成腦部小血管破裂,顱內出血,輕者智力減低,嚴重者肢體癱瘓,甚至死亡。即便沒有發生以上情況,也會讓寶寶養成不搖晃就不能入睡的壞習慣。 5、寶寶俯臥睡   寶寶的睡姿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一些媽媽喜歡讓寶寶俯臥睡,殊不知這種睡姿並不安全,因為寶寶的口鼻易被阻塞,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稱為猝死。最初一些西方國家也主張嬰兒採用俯臥睡姿,但後來發現這種睡姿導致嬰兒發生窒息猝死的機率增加,現在都提倡採用側臥睡姿。 6、和寶寶同床睡   一些媽媽喜歡陪寶寶一起睡。長此以往不但容易使寶寶產生「戀母」心理,形成依賴思想,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甚至於上學了仍要媽媽陪睡;而且,如果媽媽睡姿不好,睡熟後在床上翻來覆去,不小心壓住小寶寶的面部,就有可能造成寶寶窒息死亡的「慘劇」。有些媽媽則出於母愛,喜歡摟著寶寶睡覺。可是,被摟著的寶寶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而是吸入了媽媽呼出的廢氣,這對寶寶的身體健康很不利。此外,摟著寶寶睡還會限制寶寶自由活動,難以伸展四肢,影響血液循環和生長發育。 7、臥室亮燈睡   有的家長習慣晚睡,喜歡把燈開得很亮,這對在同室睡覺的小寶寶很不利。嬰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如果夜間燈火通明,寶寶的睡眠時間就會縮短,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生長發育也會受到抑制。 8、寶寶蒙頭睡   尤其是冬季,怕寶寶受涼,媽媽總是用被子把寶寶蒙得嚴嚴實實的。然而,嬰幼兒新陳代謝遠比成人旺盛,被子內的濕度又高,以致寶寶大汗淋漓,容易發生虛脫和呼吸不暢,引發「焐熱綜合症」。 9、讓寶寶睡電熱毯   冬季,有些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在暖和的環境中,讓他睡在電熱毯上。但電熱毯加熱的速度很快,溫度過高會使寶寶體內水分喪失,發生脫水,引起寶寶煩躁不安、哭鬧不停,使其健康受到損害。讓寶寶睡在通宵加熱的電熱毯上則更不可取。   如果確實需要,可先將電熱毯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就應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

1 分享☆孩子膽小粘人是為什麼?

2010年09月16日
公開
45

分享☆孩子膽小粘人是為什麼?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家庭保健報   「我的小孩特別膽小,看到陌生人就往我的懷裡躲。孩子平時也非常粘人,我離開一會都不行,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孩子老是動來動去,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總是東張西望,老師已經反映過好幾次了,可就是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糾正。」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是否也發現孩子有類似的情況呢?你是否會覺得這是寶寶不乖、不用功學習的緣故呢?其實,這一切還有可能是由於小孩感覺統合能力(以下簡稱「感統」)失常而引起。   案例一:8歲小孩不自信   驍驍(化名)今年8歲了。小時候,家人就發現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做事缺乏自信、運動能力不好、語言發育比較慢等。別的小孩,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探索精神,而驍驍卻表現得非常膽小,對陌生環境不適應,見到陌生人就躲在爸媽懷裡。讓他幫忙做點事情的時候,驍驍也總是做得不太好。最明顯的表現是,驍驍語言發育比較遲緩。到7歲的時候,他還很難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只能通過隻言片語來表達意思,而且語意表達不太清楚。   專家分析:小孩缺乏自信、膽小是感統中的觸覺失調的主要表現。觸覺失調的人,比較內向,而且愛獨處,不喜歡到戶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歡粘特定的人,而運動能力不好。而語言發育遲緩的小孩,本體覺、前庭覺多會存在問題。   本體感是指人類對自己的瞭解和操控。本體感不好的人,便會造成身體協調不良。而身體協調包括雙側協調、手眼協調及所有身體感官的自然協調。   而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感覺信息的輸入必須靠前庭系統的過濾、整理及統合,大腦輸出的信息,也是由前庭覺來進行輕重緩急的調整。前庭覺發育不良的小孩,平衡能力不穩定,空間感差,運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詞彙使用經常出錯,詞句組織短而且混淆,很難與其進行理性的溝通。   案例二:7歲小孩專注力差   7歲的慶慶(化名)一直都令爸爸媽媽感到頭痛。雖說已是7歲,但是在外人的眼裡,他從來都和「乖」字無緣。在幼兒園,老師經常向他家長反映,慶慶上課不專心。別人在那認真聽講時,他總是左顧右盼,眼神也是飄忽不定,根本無法認真聽完一堂課。   前段時間,慶慶父母帶他去醫院做了一項「智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慶慶得分為75分。這個分數偏低,有發育遲緩現象。另外,他對視覺空間的辨別能力不強,對事物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專家分析:慶慶父母都是本科畢業的高材生,按道理遺傳基因應該很好,可是慶慶的狀況卻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程海艷分析,小孩的感統能力受到先天環境和後天環境的影響。   先天因素主要包括先天不足、先兆性流產、發育遲緩;胎位不正,從而導致孩子大腦發育不足;剖腹產,小孩沒有受到過陰道和子宮的擠壓;懷孕時用藥不慎等。   後天環境主要和他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如幼兒時期孩子爬行少,小孩的活動範圍小;過度保護,缺乏運動鍛煉;過於嚴厲,從而讓孩子容易喪失自信,易受挫折等。在慶慶家,父母對他百般疼愛,家長對孩子保護性太強,孩子從小就「被寵壞了」。   通過訓練可糾正   專家甘露菊介紹,感覺統合失調是指進入到大腦的信息,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形成有效的組合,而產生的一種缺陷,使身體不能進行和諧動作。感統能力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聽覺、觸覺、視覺、前庭覺、本體覺、平衡覺。感覺統合失調,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從而引發學習上的困難。最終,學習上的困難會對孩子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的現象時 ,父母應該怎麼辦呢?甘露菊介紹,可通過系統的感覺統合訓練,疏通孩子的學習障礙,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在家裡,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多做家務,這樣可以從各方面提高孩子能力。如鼓勵孩子丟垃圾,打掃自己的房間。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還可以訓練孩子本體覺、平衡覺、視覺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鼓勵孩子講故事,訓練其組織文字的能力。還可以多帶小孩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訓練其觸覺等多方面的感統能力。   在家訓練的優勢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但不系統。因此,還可以參加一些感統訓練的課程。在南寧東方愛嬰咨詢有限公司,小小滑梯、滑板、蹦蹦床、平衡台、羊角球、觸角球、籃球都可成為上課訓練的道具。觸角球球面有特殊設計的軟質顆粒,並含有香味,遊戲中提供了豐富的觸覺和嗅覺刺激;趴在地上推籃球,可以鍛煉頸部肌肉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俯臥在滑板上,雙手抓住滑梯兩側用力向下滑,滑下時朝前伸展,雙腿併攏頭抬高,這樣可強烈刺激前庭體系,頭部、頸部同時收縮,促進身體保護伸展行為的成熟;平衡台可強化前庭刺激,加強身體平衡能力。   程海艷說,驍驍在去年7月份時開始接受感統訓練,到現在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就將結束了。在驍驍的一堂感統訓練課上,他能很好地完成各項訓練。和他說話時,他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結巴。現在可以用完整的句子和老師交流,而不是隻言片語地交流。程海艷說,通過近1年的訓練,驍驍的語言能力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延伸閱讀:   如何看出孩子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表現很常見,但同時可能很隱匿,尤其是在兒童中,容易把這些表現歸咎於其他原因。如「寶寶固執、懶惰」、「寶寶不願意做」、「寶寶被寵壞了,怕羞,嬌氣」等。甘露菊介紹,當孩子出現以下表現時,家長就不能忽視了: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寫字筆畫顛倒、出格、大小不一;閱讀困難,計算錯誤;吐字不清、口吃;認知語言能力差;用詞組句能力差;做事、寫作業磨蹭;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常看不懂、記不住、複述能力差;動作不協調;肌肉張力不足、手腳笨拙;膽小退縮、社交能力差;粘人愛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偏食、厭食、飲食習慣差;吮手指、咬手指、咬人;怕人觸摸;常和同學打架、鬧惡作劇;恐高、暈車、暈船、愛玩旋轉遊戲過久不會暈;易受挫折,自信心不足等。 謝謝kanon分享 --------------------------------------------------------------------------------

分享☆父母三「非愛行為」傷孩子

2010年09月15日
公開
57

分享☆父母三「非愛行為」傷孩子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新華網   父母應注意三類「非愛行為」   在心理學上,「非愛行為」是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專家余允珠,結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長和老師針對孩子的幾類「非愛行為」。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從幼兒起就常聽父母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乖才愛你」之類的話。這種情況隨著孩子長大演變為對孩子學習成績、藝術特長等的要求——這時候常有「你看XX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的話。如一個小學男生向余允珠的熱線傾訴,自己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回家被媽媽痛罵一頓:「我是單親媽媽,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這樣不給我爭氣……你給我滾!」他覺得壓力很大,覺得媽媽不再愛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如今年媒體曾報道,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小學畢業,買了個價值約2萬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余允珠手機上有這樣一條短信:「媽媽從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麼也面對不了。我現在感覺我和其他同學有差別,跟他們喜歡的不一樣,我就像異類!」一個女生則發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麼過下去」,因為父母強制她把打籃球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可那是她最大的愛好。余允珠說,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麼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麼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從0歲至6歲的「寵物期」,到12歲至18歲的「壓迫期」,很多孩子就這樣在非愛行為中成長起來,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傷害。   「非愛行為」會導致仇親、仇師。余允珠曾針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家庭有意見和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的則達到了100%。 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絕大部分孩子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愛行為」使父母與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例如一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咨詢,說孩子床上藏著鐵棍。孩子哭訴:知道爸爸在外面工作辛苦,他有時對自己非常好,但只要自己學習出問題父親就凶殘地打自己。父親則說,自己小時也常挨打,打著打著就長大了,這是為了讓孩子成才。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記者看到這樣一條發給余允珠的短信:「也許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爛泥扶不上牆」。余允珠說,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很多,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承載父母的過多要求和期望,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最終失去自我。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裡,表現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產生極端情緒等問題,而心理和身體的亞健康最後會導致品德的亞健康。   「非愛行為」弱化孩子能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後,能力越來越差。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母親非常溺愛女兒,且要求女兒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學習和鋼琴考級上,生活瑣事全部由她代辦。以至於到孩子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她開始為孩子的生活自理發愁,因為女兒連洗澡都不會:直到女兒18歲,每次洗澡都是母親幫她洗的。   尊重孩子給予不摻雜念的愛   怎麼改變自己的「非愛行為」?如何避免因愛給孩子帶來傷害?余允珠認為,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純淨無暇的愛是最好的教育。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要給孩子相當的空間,讓他發展個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因為不但侵犯孩子的隱私,也關閉了他宣洩交流情感、自我調節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詢問孩子一天的行蹤、發生的事情,可以問「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在孩子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認真聆聽,而不是忙著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導和適當的幫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不乖」的行為應「放而不棄、管而不壓、訓而不辱、幫而不替。」如一位小學生發短信傾訴:「我實在太想養一隻小貓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師幫幫我吧。」余允珠對她說:「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會照顧好小貓,養了小貓我會更有愛心,而且不會影響學習。」在這樣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最終達成了願望,而且意識到了養小貓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範。   三是正視親情中的矛盾。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應當理性處理,不應一味採取打罵方式,這樣反而會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家幫助。例如床上藏著鋼管、與父親關係緊張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帶著他找專家咨詢後,最終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報。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有「現在我養了你,你以後就養我」「以後要讓我過好日子」「要好好學習我才有面子」等心理。這樣要回報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分享☆從寶寶日常表現判斷智商 (

2010年09月14日
公開
51

分享☆從寶寶日常表現判斷智商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聰明寶寶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通過研究,為父母羅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種表現,千萬別忽視這些表現,因為,它們正是孩子發揮潛在智能的體現:   1.善於用語言描述所聽到的各種聲響;   2.常給孩子朗讀的故事,要是你更換了裡面的某個詞,孩子就會說讀錯了,並加以糾正;   3.喜歡對人講故事,而且講得繪聲繪色;   4.喜歡提些怪問題,如人為什麼不會飛等等;   5.喜歡把玩具分門別類,按大小或顏色放在一起;   6.喜歡伴隨樂器的彈奏唱歌;   7.喜歡傾聽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響,並能根據聲響準確地判斷出是什麼樂器;   8.能準確地記憶詩歌和電視裡經常播放的樂曲;   9.善於辨別方向,極少迷路;   10.乘車時,對經過的站名或路標記得清清楚楚,並向你提起什麼時候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11.喜歡東寫西畫,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種物體;   12.喜歡自己動手,很多東西都一學就會;   13.特別喜歡模仿戲劇人物的動作或道白;   14.善於體察父母的心情,領會父母的憂與樂;   15落落大方,動作優雅懂禮貌;   16.看見生人時會說「他好像某某人」之類的話;   17.善於把行為和感情聯繫起來,如說:「我生氣了才這樣幹的。」;   18.善於判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19.善於辨別出物體之間的微小差異;   20.喜歡擺弄花草、逗弄小動物,而對一般的玩具興趣不大。   測試分析: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語言才能;   如果4、5條表現突出,說明有邏輯-數理方面的天賦;   如果6、7、8條表現突出,可能是個音樂苗子;   如果9、10、11條表現突出,說明有豐富的空間想像能力;   如果12、13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較高的身體-運動智力;   如果14、15、16條表現突出,孩子在人際關係方面的智力較好;   如果17、18條表現突出,說明孩子有著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   如果19、20條表現突出,孩子的自然觀察智力明顯地具有優勢。

分享☆優秀寶寶都有的六個好習慣

2010年09月13日
公開
67

分享☆優秀寶寶都有的六個好習慣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母嬰社區 有理論指出,1件事連續做21天,就會成為習慣,但是要改變已經做了十幾甚至是幾十年的習慣,那就很困難。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幼兒習慣養成的階段,以身作則,讓寶寶從小培養出6個好習慣 …… 好習慣1 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係的橋樑,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切都好辦!而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養成妙招   說給孩子聽   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只是還沒有說的能力。但是,家長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就不重視語言禮節。語言能力是由聽說發展到讀寫,因此在聽懂大人語言後就開始發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懷中小寶寶的感受力,他此時就對禮貌的言談有了感受能力。   家人互動有禮   許多家長在外會以禮待人,但在家中卻往往用命令的口氣指使家人,而幼兒第一個接觸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裡,即便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持有禮貌的態度,要知道,生活互動細節會在無形中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禮貌的互動模式後,家長更要以身教示範,並非只和孩子互動時有禮貌。此外,當家長帶著孩子拜訪親友時,也要主動和親友打招呼,並且鼓勵孩子向大家問好。 好習慣2 尊重別人   尊重別人包含許多內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帶給他人麻煩、接納別人和輪流等待,而有禮貌的好習慣也是尊重。對孩子來說,尊重是一個比較抽像的概念,因此,父母更應該協助孩子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讓孩子成為懂得尊重別人的小天使。   養成妙招   尊重孩子   父母常會不自覺地犯一些小錯誤,如在穿衣服時,問孩子要穿什麼顏色,可是當孩子回答後,父母卻不予採納,甚至質疑「為什麼要穿那個顏色」。既然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力,就要接納他的意見,這是最簡單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為舉止不是離經叛道,父母就應在合理的範圍內接納並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見,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裡會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後才能夠尊重自己,進而尊重他人。   輪流等待   在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搶玩具,因此,學會輪流等待也是學會尊重他人的關鍵。當孩子出現搶奪他人玩具的情況時,父母一定要馬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確告訴他:「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問小明能不能借給你。」或是讓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來玩。 好習慣3 物歸原處   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卻是許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習慣。比如自己從書架上把書取下閱讀後,就隨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隨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會將玩具收好,卻忘了自己也有同樣的小毛病。   養成妙招   清楚規劃收納空間   要孩子將東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規劃出清楚的收納空間,並且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就該放在某個地方。比如跟孩子說「玩具的家在這裡,你每天都會回家,所以也要讓玩具回自己的家!」   從孩子自己的東西做起   要孩子學會物歸原處,應從他自己的東西著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放在哪裡,由他自己拿出來,這樣他才知道要放回哪裡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納箱外貼上玩具的圖樣或顏色標記,或者在衣櫃外貼上衣服的圖樣,這樣孩子便能清楚瞭解物品擺放的位置。   給孩子機會   當孩子剛一開始把玩具擺放回去時,可能不會放得很整齊,家長一定要包容這樣的情況,一步一步慢慢引導,不要因為孩子沒放好就責罵,應該先鼓勵他「放」的動作,然後才要求「放好」。聰明的家長不妨花點心思,比如將放玩具的箱子以顏色區分開來,請孩子依顏色把玩具擺放在應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櫃上貼兩個可愛的小腳丫等。 好習慣4 自動自發   如果你是個凡事都會幫孩子做好的家長,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會自己做好份內的事!要求孩子自動自發的首要之務,就是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親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這樣他才不會養成過分的依賴感。   養成妙招   規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就要先為他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點吃午飯、下午1點午睡、下午3點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進行之前,要先跟孩子預告,比如:「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音樂的方式提醒,比如:「聽到音樂向,我們就要收玩具啦!」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日後他才會自動去做下一步的動作。   耐心和鼓勵   這種自動自發的習慣可能從2歲開始培養,一直到孩子五六歲甚至年齡更大時才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家長耐心的支持與鼓勵。在觀察到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之後,就給予口頭鼓勵,甚至累積到某種程度時,也可給孩子一些物品上的獎勵,這些都是增強良好行為的有效方式。 好習慣5 整潔衛生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和健康有關係,更會影響到外觀的整潔,甚至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如果孩子整天髒兮兮的,估計他在幼兒園裡也不會找到小朋友來一起玩耍。   養成妙招   先從小地方做起   幼兒能做到的衛生習慣,包含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如廁後洗手、打噴嚏和咳嗽時摀住嘴巴等。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小細節,但是家長都要從生活中做起。飯前飯後帶著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讓小朋友可以夠到洗手台,當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後,可以拉著孩子的手聞一下,並說:「哇!好香啊!這樣細菌就不會再來了!」讓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義的。 好習慣6 閱讀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閱讀也是生活中的好習慣之一,而視每個人的興趣而定。不過,閱讀有助刺激思考,許多繪本的主題和孩子的生活有關,可讓孩子從生活中獲取經驗,並且從繪本中引發思考,進而練習思考能力。因此,閱讀絕不僅僅是咀嚼文字而已,確實還能提升生活能力。   養成妙招   帶著孩子一起看   從寶寶 7個月大開始,父母就可帶著他一起讀繪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對於圖像的意涵瞭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報員一樣,在繪本裡頭看到什麼就說給孩子聽,特別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東西,在繪本上看過後,現實生活中也能接觸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繪本上看過,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通過繪本思考   當孩子有了語言能力後,不妨通過繪本拋出一些小問題來問他,例如「你覺得小紅帽接下來會怎麼做」或「如果小紅帽沒有聽大野狼的話,你覺得會怎麼樣」等。類似這種開放式的問題,都能讓孩子練習思考,不用擔心問題太難,因為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固定的閱讀時間   雖然要培養閱讀習慣,但也不表示不能接觸電子媒體,家長應每天抽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不論是帶著孩子一起看,或是孩子有翻書的能力後,讓他在一旁自己翻,自己也可趁機看看自己的書。時間一久,自然就養成閱讀習慣。 好習慣3大益處   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的確,好習慣可讓人生更順利,但養成好習慣本身絕對不只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其背後存在著更大的意義。   1.良好的人際關係   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會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協助其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及生活習慣,那麼在進入幼兒園後,他對待人事物會有自己的準則,自然就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2.規律的生活作息   好習慣有成千上萬種,只不過每個習慣都和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在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後,自然會有規律的生活。   3.具備責任感   養成好習慣便是獨立自主的開始,只要幼兒自己完成某件事,就是責任感的表現,而當他認識到「這是我應該做的」,就會勇於負起責任。 --------------------------------------------------------------------------------

分享☆讓寶寶擁有健康頭髮四妙招

2010年09月12日
公開
55

分享☆讓寶寶擁有健康頭髮四妙招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39健康 擁有健康的頭髮是非常重要的,寶寶頭髮有「黃金保護法則」,不妨來學習學習。 寶寶頭髮養護的黃金法則 法則一:勤洗頭 很多家長以為,少洗頭能減少感冒的發生。恰恰相反,家長應該勤給寶寶洗頭。保持頭髮潔淨的同時,頭皮還能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促進頭髮的生長。這是因為嬰兒時期(0-3歲)由於生長發育速度快,新陳代謝旺盛,頭脂分泌多。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頭皮還十分嬌嫩,因此洗頭時應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洗髮精。 法則二:喂營養 3-6歲的幼兒頭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頭髮特別容易失去柔亮。這個階段是孩子頭髮護理的特殊時期。頭髮開始出現不同的生長速度和不同的生長週期。各毛囊獨立進行週期性變化,鄰近的毛囊並不處於同一生長週期。幼兒的洗髮精不僅要純淨溫和無刺激,而且還要能夠深入滋潤,這樣才能使幼兒的頭髮既健康又柔亮。 法則三:補蛋白質 除了日常的護理,家長還應該對孩子的頭髮健康有所留意,正確飲食也使您不再為孩子的「三千煩惱絲」而苦惱。專家提醒,幼兒日常飲食能適量補充蛋白質。由於頭髮成分中97%是蛋白質,頭髮的生長需要一定量的含硫氨基酸,而這種氨基酸人體並不能合成,必須通過食物中的蛋白質來獲得。假如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少於50克,就會造成人體蛋白質的嚴重缺乏,勢必影響頭髮的生長。 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副主任醫師張健娜指出,遺傳因素和後天營養是影響孩子頭髮生長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如果父母的頭髮比較稀黃,那麼孩子的頭髮也不會特別濃黑。 不過,張健娜同時指出,後天營養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鈣、鐵、鋅等元素的缺乏會影響寶寶的頭髮健康生長。專家提醒,特別在寶寶半歲左右,容易缺鐵,嚴重的可能患上缺鐵性貧血,頭髮就變得十分稀黃,沒有光澤,另外,如果孩子缺鈣,還會使頭髮生長緩慢。 專家表示,寶寶頭髮是否濃黑並不是判斷頭髮健康與否的標準,要看寶寶頭髮的光澤度,健康的頭髮一般都很有光澤,相反,如果孩子頭髮沒有光澤,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身體多加關注了。 頭髮豐滿秀麗是人體健康的反映,也是美觀大方的標誌之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不希望自己有一頭秀髮。頭髮健美應從嬰幼兒時期做起。 讓寶寶擁有健康頭髮4妙招 第一妙法 給寶寶洗頭髮要勤 寶寶由於生長發育速度極快,所以新陳代謝非常旺盛,因此,在6個月前,最好每天給寶寶洗一次頭髮,尤其是天氣炎熱時。6個月後,可改成2—3天洗一次頭髮。經常保持頭髮的清潔,可使頭皮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促進頭髮的生發和生長。如果總是不給寶寶洗頭髮,頭皮上的油脂、汗液以及污染物就會刺激頭皮,引起頭皮發癢、起疱,甚至發生感染。這樣,反而使頭髮更容易脫掉。值得媽咪注意的是,給寶寶洗頭時應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洗髮液,最好容易起泡沫。並且,洗頭髮時要輕輕用手指肚按摩寶寶的頭皮,切不可用力揉搓頭髮,以防頭髮糾結在一起難以梳理,容易使頭髮脫掉。 第二妙法 給寶寶梳頭髮要勤 媽咪身上經常帶一把寶寶的專用梳子,只要方便時,就拿出來給寶寶梳幾下,因為經常梳理頭髮能夠刺激頭皮,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頭髮的生長。但是,不要使用過於硬的梳子,最好選用橡膠梳子,因為它既有彈性又很柔軟,不容易損傷寶寶的稚嫩的頭皮。在此提醒一點,即媽咪梳理寶寶頭髮時,一定要順著寶寶的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動作和用力要保持一致,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把寶寶的頭髮梳到相反的方向。 第三妙法 給寶寶充足的睡眠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從而導致食慾不佳、經常哭鬧及容易生病,間接地導致頭髮生長不良。通常,剛剛出生的寶寶,每天要保證睡眠20小時;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15—16個小時睡眠;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第四妙法 讓寶寶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然而,不可讓寶寶的頭部暴露在較強的陽光下,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一定要給寶寶的頭上戴一頂遮陽帽,避免頭皮曬傷。 提醒媽媽: 頭髮濃密的寶寶也可採取以上的護髮方法。須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枕部的頭髮逐漸磨掉、脫落,或頭髮乾枯並易脫落,則可能是身體缺鈣或缺VA的表現,應及時去看醫生。 護髮小貼士 貼士一 給寶寶洗髮之前,先用小梳子將頭髮理順,這樣即可防止頭髮纏結在一起,避免頭髮難以梳理,用力梳時損害頭髮。 貼士二 小梳子齒距要寬一些,梳齒的頂端不要過尖,如果有塑膠薄套包著最好,這樣不容易劃傷寶寶的頭皮。 貼士三 梳理頭髮時,一隻手要抓住髮梢,尤其是頭髮很亂時。這樣可減少寶寶頭皮受力程度,避免頭髮受力脫掉,並可減輕梳理時的疼痛。 貼士四 給寶寶扎小辮子時,不要將寶寶的頭髮使勁扯緊,也不要用橡皮筋捆紮,這樣,很容易使經常被拉扯的部位變禿,並使頭髮變細。 貼士五 用吹風機給寶寶吹發時以低溫適宜,以防傷害寶寶脆弱的髮絲和稚嫩的頭皮。 貼士六 每兩個月左右給寶寶修剪一次頭髮,不要讓小女孩腦門上的流海長過眉毛,這樣,頭髮會長得更健康。 貼士七 如果喜歡給寶寶的頭髮分頭路,最好每隔幾天就換一個部位,不然的話,總是分頭路的部位頭髮會越來越稀少。 -------------------------------------------------------------------------------- Copyright 2010,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

分享☆3到7歲寶寶如何健腦?

2010年09月11日
公開
56

分享☆3到7歲寶寶如何健腦?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母嬰社區 從3到7歲的學齡前期兒童,與外界接觸多,模仿性較強,活動量較大,體力消耗逐漸增多,腦發育快,智力發展迅速。為此,必須提供充足的高營養。同時要繼續認直地抓好飲食衛生的良好習慣。 幼童的智力發展和大腦的發育(尤其是大腦皮層的發育)都與營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幼童到5歲時大腦的重量已達成人的90%左右。智力發展頭四年達成人的 50%,到8歲可達成人的80%。雖然智力發展與外環境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得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如不注意全面必需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的供應不足,那麼智力的發展亦會受到影響。 孩子長到3、4歲以後,體重增長的速度會慢一些,而身長的增長則較快,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的加大,體力的消耗也增加了。由於孩子的智力飛躍發展,對客觀事物認識愈來愈多,周圍成人的一舉一動對他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如愛挑食、吃零食,多數是受成人影響而來。孩子不好好吃飯,體重就會減輕,變得消瘦,而個兒仍在迅速上長(尤其女孩)。父母發現孩子體重和身長明顯不相稱時,就應想到孩子會不會患了營養不良,如果是因挑食引起的,就要和幼兒園老師協同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講講全面營養的好處,挑食的危害,幫助克服挑食的壞習慣。如果是由於不講衛生患了寄生蟲病,就要盡快地進行驅蟲治好,將拉出的蟲子(常見的是蛔蟲)給孩子看看,並告訴孩子,他所以這樣消瘦,軟弱無力,精神不振,是由於蟲子在體內奪取了他身上的營養,對此必須十分注意,養成良好、衛生的飲食習慣。 十種有益大腦發育食物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於是商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幼兒益智保健品,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其實,許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才是真正益智健腦的「高手」。 魚類:魚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如球蛋白、白蛋白、含磷的核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鐵、維生素B12等成分,都是幼兒腦部發育所必需的營養。有專家認為淡水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沒有海魚高,而且今天中國的淡水魚養殖水域污染較嚴重,因此建議,孩子食用淡水魚和海水魚的比例為1︰2。   魚類:魚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如球蛋白、白蛋白、含磷的核蛋白   蛋類:無論是雞蛋、鴨蛋、鴿蛋,都提倡孩子吃全蛋,蛋類不僅是極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經吸收後釋放出來的膽鹼,能合成乙酰膽鹼,乙酰膽鹼能顯著改善孩子的記憶力。此外,蛋黃中鐵、磷的含量較高,也有利於孩子的腦發育。   核桃仁:核桃仁能益血補髓、強腎補腦,是強化記憶力和理解力的佳品。父母可以燉核桃粥給孩子吃,也可以將搗碎的核桃仁與黑芝麻攪拌後,做成餡餅或包子給孩子吃。核桃仁含油脂較多,不易消化,一般3∼6歲的幼兒每天吃3、4顆大核桃仁就夠了。   杏仁:大顆的甜杏仁有養心、明目、益智的功能,經常服用可讓孩子變聰明。將買來的杏仁去皮後與花生、黃豆同泡,用豆漿機做成杏仁花生豆漿給孩子飲用,利於孩子吸收。   大棗:晚上給孩子飲紅棗湯或吃一把鮮棗,可攝入大量維生素C、微量元素,有安神益智的作用,能讓半夜容易夢魘的孩子睡得踏實,增強入睡後的「潛在記憶」。   龍眼肉:對體弱多病的孩子有養血安神的作用,長期服用可改善孩子的健忘現象,有強心益智的功效。但龍眼肉多濕熱,無論是鮮龍眼還是龍眼干,一周最多吃三次,貪食容易讓孩子上火,出現大便干結等問題。   蜂蜜:含有多種益智成分,調入溫開水服用,可以治療小兒便秘。早上服用最佳,也可以塗抹在麵包片或饅頭片上食用。   蘋果:含有能增強記憶力的蘋果醇素。盡量讓孩子吃新鮮蘋果,而不要吃高溫加工過的蘋果脆片,以及調入大量穩定劑和口味調節劑的勾兌型蘋果汁。現搾蘋果汁最好連皮一起搾取,並讓孩子在十分鐘內飲完,防止蘋果醇素氧化。   葡萄:紫色葡萄比淺青色的更佳,葡萄是公認最佳的抗氧化劑之一,能補肝腎,益氣強記,益智聰明,但孩子每天的食用量最好控制在200克內,以免攝入太多糖類影響對正餐的攝取。   黑木耳:能淨化血液,輕身強記。對喜歡吃肉、漢堡等高脂食物的小胖墩來說,黑木耳釋放出來的鹼性物質能夠吸附導致腦供血不足的腦動脈粥樣斑塊,使記憶力和思考力得到顯著提升。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於是商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幼兒益智保健品,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其實,許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才是真正益智健腦的「高手」。 有損寶寶大腦發育的五類食物   合理地給孩子補充一些營養食物可以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反之,如果不注意食物的選擇,孩子愛吃什麼就讓他吃什麼,反而會有損大腦的發育。哪些食物有損於大腦發育呢?   1、過鹹食物。   過鹹食物不但會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而且還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細胞的缺血缺氧,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遲鈍。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兒童每天在4克以下。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少給孩子吃含鹽較多的食物,如鹹菜、搾菜、鹹肉、豆瓣醬等。   2、含味精多的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孕婦如果在妊娠後期經常吃味精會引起胎兒缺鋅,週歲以內的孩子食用味精過多有引起腦細胞壞死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成人每天攝入味精量不得超過4克,孕婦和週歲以內的孩子禁食味精。即使孩子大了也盡量少給孩子吃含味精多的食物。   3、含過氧化脂質的食物。   過氧化脂質會導致大腦早衰或癡呆,直接有損於大腦的發育。臘肉、熏魚等曾在油溫200度以上煎炸或長時間曝曬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脂質,父母應少給孩子吃。   4、含鉛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鉛會殺死腦細胞,損傷大腦。爆米花、松花蛋、啤酒等含鉛較多,父母應少給孩子吃。   5、含鋁食物。   經常給孩子吃含鋁量高的食物,會造成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甚至導致癡呆。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讓孩子常吃油條、油餅等含鋁量高的食物。 --------------------------------------------------------------------------------

分享☆寶寶夏日飲食遵守八大紀律

2010年09月10日
公開
52

分享☆寶寶夏日飲食遵守八大紀律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39健康 夏日炎炎,天氣悶熱,寶寶可能出現胃口變小、食慾不振的情況,而貪吃冷飲冷食更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為了寶寶的飲食健康,媽媽一定要遵守這8大紀律。   紀律1 寶寶拒食有原因   寶寶對吃的興趣一般都很大,可是,到了夏天很多寶寶卻會出現食量減少、食慾不振的情況,有些甚至拒食,不是搖頭躲避就是用手推開。造成以上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天氣炎熱,使得寶寶的胃口變差,另一種原因則是寶寶可能感染了消化道病如消化不良、胃腸炎、肝炎等,造成食慾減退,或者局部性炎症如口腔炎、咽炎等,吃東西的時候引起疼痛而拒絕食物。   所以,如果你的寶寶拒絕吃東西,一定要先找準原因,再想辦法解決。如果是第一種原因,媽媽可為寶寶做一些開胃的食物,若是第二種,則要帶孩子去醫院盡早治療。   Tips: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寶寶,媽媽可以經常幫孩子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紀律2 美食三要素,打開胃口   夏日的飲食要清淡、爽口、好看,有了這三個要素,就能輕鬆打開寶寶的胃口。媽媽在替寶寶準備餐點時,多做一些清涼、爽口的食品,如:涼拌蔬菜、蔬菜泥、果汁、果泥等,都是不錯的菜色。另外,也可製作一些清爽、營養的點心,幫寶寶補充營養。如水果布丁,又或可將柳橙、蘋果、芒果等水果加入菜餚,做成豐盛的水果大餐等。   美食範例:水果沙拉   原料:蘋果、梨、桔子、香蕉、生菜葉、色拉油沙司、鮮奶油、檸檬汁。   製作方法:   1。將蘋果、梨、桔子和香蕉都去皮去籽,切成一寸長三分寬的薄片,放入盛器內拌勻。生菜葉洗淨,消毒待用。   2。在小盤裡用生菜葉墊底,上面放拌好的水果片。再將鮮奶油,檸檬汁倒入色拉油沙司內拌勻,澆在水果片上。   紀律3 吃得少也要保證營養   雖然夏日飲食口味要清淡,但還得兼顧營養,如果寶寶不想吃肉,媽媽可用豆腐、牛奶、蔬果等高蛋白食物來取代。如果寶寶不想吃飯,媽媽可用粥、涼拌面等容易入口的食物來替代。平時需避免給寶寶吃味道太重、太油膩的食物。為了鼓勵小寶寶多吃,少食多餐也是好方法,如:在寶寶乾淨的小手上放一個小包子、小點心,除可讓寶寶自行拿握外,還可訓練咀嚼能力。   美食範例:鮮蝦絲瓜湯   原料:鮮蝦100g,絲瓜200g、植物油、料酒、姜、蔥、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方法:   1。絲瓜刨去外皮,洗淨,切成斜片;蔥切成蔥花;姜切成絲。   2。鮮蝦去腸,洗淨,加入料酒、少許精鹽拌勻,醃10分鐘。   3。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熱,下姜絲、蔥花爆香,再倒入鮮蝦翻炒數下,加適量清水煮湯,待水開後放入絲瓜片,煮至蝦、瓜熟後,加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紀律4 不要貪吃冷飲   炎炎夏日來一支棒冰真是一種享受。但是,寶寶的消化系統嬌嫩,一味貪吃冷飲會使口腔、胃黏膜的血管劇烈收縮,影響局部的血液供給和胃液的分泌,引起腹痛、腹瀉和食慾不振。   因此,媽媽一定要控制寶寶吃冷飲的量,飯前尤其要杜絕冷飲。寶寶吃棒冰時,媽媽也要提醒他不要大口大口地嚼著吃,以免直接刺激牙齒引起牙病。平時三餐一定要有規律,不要因為寶寶不想吃就由著他少吃一頓。   紀律5 時刻補充水分   天熱,寶寶又好動,經常滿頭大汗,這時候需要家長提醒寶寶多喝水,以補充體內水分。缺水不但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也容易發生中暑。補充水分要多喝白開水,而不是用飲料、果汁代替。寶寶流汗過多時,還可以適當喝一些鹽開水。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可在兩次餵奶中間喂一點白開水。   紀律6 食物清潔很重要   天熱,細菌生長繁殖加快,食物很容易變質,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因此飲食特別要注意新鮮。最好每頓都現做現吃。如果是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光用微波爐加熱是不能完全消滅細菌的,一定要煮透才能吃。另外,要督促寶寶養成常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   Tips:如果寶寶吃壞肚子了,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媽媽可以磨些胡蘿蔔泥煮粥給腹瀉的寶寶吃。   紀律7 多吃點苦,多補點VE   苦瓜、蒲公英、蓮子芯、芹菜、香菜等苦味食物具有解熱洩火功能,媽媽可以把這些食物做成美食,讓寶寶吃,避免中暑,平安度夏。此外,麥芽、麩皮麵包、核桃泥、奶製品等食物中含維生素E量較多,夏天也要多吃些這類食物。   美食範例: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g,粳米60g,冰糖100g。   製作方法:   1。將苦瓜洗淨,切成小塊;粳米淘洗備用。   2。鍋中加水燒開,加入粳米、苦瓜煮粥,粥煮至半熟時,加入冰糖,糖化解後即成。   紀律8 夏日也可進補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適合進補,其實,夏季也是給寶寶補補身體的好時機。夏補能調和寶寶的脾胃,打開寶寶的食慾。但要注意的是,夏補要清補而不是像冬天那樣滋補。   美食範例:夏季食補粥   大麥粥:用大麥和粳米及米仁煮成粥食用,有養胃、消熱解暑的功用。   綠豆百合:綠豆30g、百合100g,煎湯食用,有養陰、祛暑、清熱的功效。   雙皮飲:西瓜皮30g、冬瓜皮30g、蘆根30g,煎湯飲用,有止渴、清熱、利尿功效。

分享☆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法

2010年09月09日
公開
71

分享☆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母嬰社區 夏天氣溫高,這時候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別著急,本文為您介紹一些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的方法。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幾點 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   夏季寶寶容易發燒,父母決不可掉以輕心。由於天氣很熱,許多兒童常常是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別以為都是暑熱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飯、懶得動彈,就要懷疑是否發燒,用體溫計測一測,一旦發燒就應引起注意,及時查找原因。>>寶寶發燒哪種體溫計最準確   臨床表明,夏季寶寶突然高燒應特別注意傳染病的發生,並及時上醫院診斷。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不過,寶寶夏季發燒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會出現打噴嚏、怕冷、咳嗽、頭痛等症狀,如果熱度不高,在39℃以下,大多情況下在家裡就可以對付。   一旦發現小兒發熱,只要明確了屬外感發熱,就沒有必要頻繁地去醫院。   因為醫院病人集中,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在家中護理好發燒的孩子對疾病的康復既重要也十分必要。   其實,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小兒發燒要多喝水排毒,一般情況下,體溫不超過38.5℃,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必著急使用藥物退燒。 降溫的方法   ●38.5℃以下不用退熱處理,解開衣服,褪去包被,用溫水給孩子擦身子散熱。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   ●切忌不可用酒精給小兒擦身,酒精易使血管擴張、血容量下降,引起休克。   ●嬰幼兒體溫中樞神經未發育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樣,一發燒就多穿衣捂汗使體溫下降。相反,越捂體溫越高,在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可上升到41℃-43℃,容易弄出「捂熱綜合征」。>>嬰兒捂熱綜合征全知道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體溫在38.5℃以上才用退燒藥。   ●阿司匹林有興奮作用,故3歲以下的幼兒不主張用這種藥。   ●退熱藥不要重複服用,幾種退燒藥同時服用時,要注意藥物成分是否相同,否則可能藥物過量。   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部分小兒發熱時體溫升高很快,體溫也很高。嬰幼兒發燒很容易一下子衝到40℃高燒,也常常因高燒而發生驚厥,比如意識喪失、眼球固定或上翻、頭頸後仰、面肌及肢體抽搐等危急症狀。在高燒到40℃以上時,的確容易引起腦部損傷,所以,當小兒高燒到38.5℃以上時,如果物理降溫不能解決問題,應採用相應的藥物退熱措施。>>寶寶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使用退燒藥尤其勿過量,有時家長「降溫心切」,以為用多一點藥物,就可以迅速降溫。實際上,當用藥過量時,常可引起過於劇烈的藥效反應,比如英國政府近日發佈的一項藥品警示:有69種常用感冒藥都含有15種可能導致副作用的成分,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導致幻覺以及干擾睡眠等」,兒童服用甚至有死亡危險。   因此,專家認為,在小兒使用退燒藥時,計量必須準確,特別是要避免因退熱心切而過量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發熱的小兒熱量消耗大,水分丟失多,所以要適當休息,多飲水;出汗過多時,還要在水中加少許鹽以補充電解質。要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居室室溫、濕度要適宜。   2、降體溫:應用退燒藥,四小時一次,服藥後要喝溫水。外感發熱以發汗為主,盡量少用冰袋冷敷。   3、中藥治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一般夏季外感應用辛涼解表或清暑解表的中藥,療效甚佳。   4、食療:中醫歷來注重飲食療法,適當的飲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分享☆孩子膽小,錯在父母

2010年09月08日
公開
57

分享☆孩子膽小,錯在父母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母嬰社區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膽怯覺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經不小了,可一到人多的場合或見到陌生人時,便忸忸怩怩、拘謹、不自然,從不主動叫人……膽怯是兒童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膽怯個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主要是由於後天不恰當的教育及周圍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原因一: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原因二: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原因三:恐嚇孩子   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精神狀態持續緊張,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怯和退縮。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認知和想像進一步發展後,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添油加醋,動不動就用來嚇唬孩子,使其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孩子也就膽小了。   原因四:受母親影響   孩子經常跟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出同樣困擾著孩子,有的家長自己特別膽小、敏感,常常大驚小怪,小題大作,也會影響孩子。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過分強調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會上的險惡和陰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若是發現孩子有膽怯心理,最好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給予糾正,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逐步改變膽小、怕生、退縮的性格。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更加膽小怕事,使性格畸形發展,變得孤僻、多慮、抑鬱,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病態人格。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4、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盡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當寶寶一天天長大,要去面對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會讓寶寶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讓寶寶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氣來面對。當寶寶面對生人時,當寶寶主動結識小朋友時,要表揚他、誇獎他,讓他感到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7.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可以用遊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進一步就可以佈置「場景「,讓寶寶對「觀眾「進行表演。這些「觀眾「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來代替,讓寶寶假想它們是真正的觀眾,自己正在舞台上單獨表演。當然這些觀眾裡面也包括父母。父母盡量要求寶寶認真地表演,以獲得「觀眾「的掌聲。每當寶寶表演完畢,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觀眾「給寶寶鼓掌。寶寶可以與這些觀眾握握手,然後謝禮,閉幕,就像在真正的舞台上一樣。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要像真的觀眾一樣。 最後,逐漸擴大觀眾的陣容,讓寶寶和其他小朋友輪流表演,時間長了,就會鍛煉出寶寶的表現力。表現力強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   8.正確對待寶寶的退縮行為   當發現寶寶有退縮行為時,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際的孩子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不可由於心急而粗暴對待,這樣會使寶寶更加恐懼,更不敢與人接觸,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孩子就是膽小「,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但也不能溺愛,以免寶寶從心理上更加依賴父母,而是要以親切的態度,誘導並鼓勵寶寶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與周圍環境及人接觸。拓展寶寶表現力的方法很多,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會嚇著寶寶,使他又重新縮回到「殼「裡去。   下面這兩個技巧可以提供幫助:    從小範圍活動開始   邀請一、兩個孩子到家裡來玩,在自己家裡寶寶會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組織的遊戲,每個孩子都要輪到。家長要在旁邊,不要走遠,如果寶寶想靠在家長身上,就讓他靠。家長要安排,但不要給他壓力。 家長也可以利用寶寶的特殊興趣來鼓勵他參與活動,這樣可以消除寶寶的緊張不安。如果寶寶對畫畫有特殊的興趣,那麼家長就可以幫他邀請一些小朋友,在家裡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寶寶在這樣的小團體裡,就能有興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   與小一些的寶寶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齡小的寶寶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這樣可以給寶寶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和取得成功的機會,年齡小的孩子也有了「學習的榜樣「。家長在此時應多給寶寶創造有利條件,表揚寶寶的每一個微小進步,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礙,日漸大膽甚至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處事了。 --------------------------------------------------------------------------------

分享☆10個小細節養育快樂孩子 1

2010年09月07日
公開
57

分享☆10個小細節養育快樂孩子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舜網 1、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2、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寶寶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4、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5、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6、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7、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8、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9、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10、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 Copyright 2010,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

分享☆讓寶貝遠離15種有毒日常用品

2010年09月06日
公開
53

分享☆讓寶貝遠離15種有毒日常用品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39健康 「家裡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到處都潛伏著有毒物質。」英國倫敦國王大學環境科學系斯蒂芬·史密斯教授列舉了15種日常家居用品,並逐一給出了較為安全的替代方案。成人都要注意的物品,更何況是小寶寶呢? 1、空氣清新劑   空氣清新劑大多含有苯酚。人體吸入後,會產生呼吸困難和頭痛,並刺激眼睛。接觸皮膚後,還可能導致脫皮,引發麻疹。 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氣,如養盆栽植物,或擺放柚子皮。 2、漂白劑   大部分漂白劑都含有一種名為次氯酸鈉的化學物質。它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會釋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氣體,過度接觸可能對肺部和頭髮造成損傷。漂白劑和氨水產品(常用作家庭清潔劑)同時使用尤其危險,因為兩者會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氯氣。 替代方案:對於寶寶衣物上難以洗淨的污點,可以用檸檬反覆擦拭。 3、人造地毯   人造地毯大多含有不穩定的有機化合物,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過敏性疾病。   替代方案:購買使用天然纖維,如羊毛、棉花製成的地毯。 4、洗碗液   洗碗液大多含有碳酸鈉和磷酸鹽,都容易導致過敏反應。   替代方案:選擇不含磷酸鹽的產品。 5、電器和電熱毯   許多電器,如電視、計算機和電熱毯,通常含有溴耐燃劑。溴耐燃劑釋放到空氣裡,有可能被寶寶吸入,而且不易排出體外。目前,溴耐燃劑在瑞典等歐洲國家被禁用。   替代方案:用熱水袋代替電熱毯;把電器搬出臥室,避免在睡覺時吸入溴耐燃劑。 6、清潔粉   許多用來清潔玻璃窗的清潔粉,含有特殊的氨氣味。這會刺激和腐蝕皮膚,造成眼睛和肺的不適。長期與氨接觸,還會造成寶寶肝臟損傷。   替代方案:用兩湯匙的醋,兌上一升熱水,再用布蘸濕後擦玻璃。 7、染髮劑   染髮劑能夠通過頭皮,吸收到體內。早前,歐盟委員會曾禁止22種化學製品用於染髮。   替代方案:相信自然就是美,不要給寶寶使用染髮劑。 8、含鎳的珠寶   含鎳的珠寶、首飾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炎。   替代方案:盡量不要給小寶寶佩戴珠寶飾品,不僅會引起寶寶皮膚炎症,小件物品還容易刮傷寶寶或被寶寶誤食。 9、廁所清潔劑   廁所清潔劑裡通常含有萘。這種有毒物質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呼吸道。大量吸入後,寶寶的肝臟和腎會遭到損害。每次清潔廁所的時候,要開窗通風,廁所沒有窗戶的,也要打開排氣扇。   替代方案:將250毫升白醋倒入便池內,隔天再刷。 10、塑料玩具   劣質塑料玩具裡可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酯會造成生殖器畸形。   替代方案:盡量給寶寶選用一些木質玩具。 11、鞋油   鞋油中含有硝基苯。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可能會引起頭痛和嗜睡。   替代方案:用棉布蘸橄欖油,再加幾滴檸檬汁,塗抹在寶寶鞋子上,幾分鐘後擦乾淨即可。 12、化妝品   化妝品通常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護膚乳液中的二甲苯是導致流產的高危因素。   替代方案:給寶寶選擇兒童專用的化妝品,並在包裝上尋找環保標誌,明確其成分。 13、洗手液   洗手液含有一種叫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產生泡沫。也能導致皮膚水分丟失,使之變得乾燥粗糙。   替代方案:給寶寶使用兒童專用的洗手液。 14、化纖床單   化纖床單中可能含有甲醛。這種物質能刺激皮膚和呼吸道,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清洗乾淨。   替代方案:給寶寶使用百分之百純棉的床單。 15、去頭屑洗髮水   去頭屑洗髮水通常含抗真菌成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吡啶硫銅鋅,它可能會引起皮膚敏感。   替代方案:給寶寶食用滋潤成分的兒童專用洗髮水。 --------------------------------------------------------------------------------

分享☆八絕招「招」來寶寶好胃口 (改)

2010年09月05日
公開
49

分享☆八絕招「招」來寶寶好胃口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39健康 • 優化飲食環境   給寶寶創造愉快的飲食環境,對他的挑食行為,不要施加過多的壓力。進餐時,固定寶寶的座位,不讓他在吃飯時走來走去,更不要一邊吃,一邊玩或看電視。送到寶寶面前的食物寧少勿多,這比一下子給他一大碗,使他沒吃前就覺得沒法對付要好得多。   • 給寶寶胃腸道減負   飲食要節制,避免給寶寶吃油炸食物,吃很多冰激凌等甜冷飲品,以保護消化酶含量和功能,維護食慾。   • 努力提高烹調技巧   烹製食物一定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如斷奶後的寶寶消化能力比較弱,飯菜要做得細、軟、爛。食物的色彩、味道的調配也很重要,如蛋黃玉米糊、蔥油蒸肝片、蔬菜牛肉土豆湯、果汁豆奶、奶粉拌草莓等,這些食品會提升寶寶的食慾。對不愛吃蔬菜的寶寶,可以將蔬菜切碎做成菜粥或菜飯,或做菜肉餡的包子、水餃、餛飩,寶寶就會愛吃。每天飲食都安排有肉、禽、魚和蛋,盡可能保證寶寶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 補水很重要   注意讓寶寶喝水,不能等到寶寶口渴時才想到。含糖或含乳的飲品不是補水的好選擇。   • 戶內外活動不能少   不能因為天氣熱就限制寶寶的活動,適量運動可以幫助消化,讓寶寶的身心「動」起來,胃口也會調動起來。   • 管好冰箱防疾病   不要將食物放在冰箱冷藏室內很久,冰箱裡拿出的飯菜一定要加溫消毒後再吃;   瓜果等生食洗淨後,最好用開水沖洗消毒,或者用涼開水浸泡20分鐘後給寶寶吃;   避免將沒有吃完的瓜果等生食放在冰箱冷藏室內,然後拿出來再直接吃,這會讓寶寶嘔吐或腹瀉。即使放很短的時間也不安全。   • 加強飲食衛生   給寶寶吃的任何食物都要保證新鮮和安全,對放置時間長的飲食最好別給寶寶吃。另外,教育寶寶要勤洗手,餐具要用開水消毒。   • 多吃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   如魚、肝臟、蛋類、小麥、高粱米、小米、玉米、稻米、大豆、胡蘿蔔、檸檬、橙子、西紅柿、青椒等。 --------------------------------------------------------------------------------

分享☆寶寶夏季飲食7分飽

2010年09月04日
公開
53

分享☆寶寶夏季飲食7分飽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39健康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寶寶們由於出汗多、運動少、飲食不當等原因,往往會少食、厭食。如何克服以上問題,幫助寶寶安然度夏,聽聽專家們的意見吧!   【夏季飲食七分飽】   專家指出,夏季應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合理飲食方能吃得香。   預防兒童厭食,首先要飲食有節,合理餵養。嬰兒期餵養要定時定量,6月齡後要逐步減少奶量,及時添加稀飯、面、魚、肉、蔬菜、豆製品等輔食品,使他不挑食。小兒腸胃柔弱,不宜食生硬油炸類食物,不可過飽。特別是夏天,冰飲食品易損傷胃黏膜血管,使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也不能多食,並且要少吃零食。一般情況下,孩子能正常飲食就不要再額外添加保健品。對於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經常給予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其次,需要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增加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幼兒可以選擇戶外活動,使氣血暢通,保持食慾、身體健康。   【兒童飲食清淡為宜】   在飲食方面,主張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綠豆百合米仁湯等,如果能夠堅持夏季吃上兩個月,可以減少其他疾病。在菜餚上也以清淡為主,如:冬瓜小排湯、鹽水蝦、清蒸魚、蒸蛋等,這些食品營養豐富,飲食、烹調清潔又不容易生病。在出汗時,也不要吃太多冷飲,可以適當吃些粗糧,如:玉米、麥片和小米粥。 --------------------------------------------------------------------------------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改)

2010年09月02日
公開
68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親親寶貝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寶寶為什麼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麼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後: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並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懼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後: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   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趕走恐懼: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並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裡搶走吧?」   恐懼事件:   當當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傢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趕走恐懼:   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後: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凶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願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了,黑暗裡有什麼?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寶寶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1歲左右的寶寶   ● 怕見陌生人,見到生人不說話   ● 怕見到醫生,因為打過針   ● 害怕巨大聲響   ● 怕颳大風   ● 怕打雷   ● 怕電動的會發聲的機器狗   2歲左右的寶寶   ● 怕表情嚴厲的人,或者長得不友善的   ● 怕狗,即使很小的狗也怕   ● 怕貓,擔心貓咪忽然伸出爪子抓自己   ● 怕小蟲子,如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蟑螂   ● 怕爸爸媽媽剪頭,覺得不太認識他們了   3歲左右的寶寶   ● 怕長得比較怪的人   ● 怕鬼   ● 怕卡通片裡的怪獸和壞蛋形象   ● 怕黑夜裡窗外投入屋內的影子   ● 怕父母之間爭吵   ● 怕小動物 測試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嗎?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的害怕屬於正常還是病態,可以根據下列問題進行測定:   1、孩子的膽怯不安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與這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   2、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3、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4、經歷了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是」,說明孩子屬於正常發育過程中的膽小害怕;否則,說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懼怕的持續時間超過三四個星期,以致於喪失某種能力,伴隨明顯的症狀:心律過速,頭暈眼花,噁心和失禁等,這需要到兒童醫院就診。 如何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那麼,我們應如何防止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呢?或說父母應如何教育幼兒呢?   1.父母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幼兒所面臨的事物,切忌言過其實地恫嚇兒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   因為幼兒對外界的接觸很少,經驗很有限,加之在幼兒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會確定無疑地相信父母的話。父母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而製造的謊言,往往會伴隨兒童很長的時間,同時還會造成孩子不適當的恐懼。   2.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眾所周知,溺愛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愛往往是造成孩子膽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開睡的幼兒,為了得到母親的撫慰會哭鬧著不肯單獨去睡,他會找出害怕的理由來拒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否則他的「陰謀」得逞的同時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謊言所說的,由此害怕單獨一人居住。父母應堅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會出現這種恐懼。   3.父母本身要給幼兒做榜樣。 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恐懼,那麼父母自己先要無所畏懼。如果父母害怕電閃雷鳴,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聽見雷聲時,也會感染上同樣的恐懼。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讓孩子發現。 --------------------------------------------------------------------------------

分享解決寶寶不愛吃飯ㄉ法寶

2010年09月01日
公開
57

分享☆解決寶寶不愛吃飯的法寶 (改) 來源:39健康 夏季高溫炎熱,寶寶的胃口也受到了影響。寶寶總是不愛吃飯,或者吃得很少,會直接導致身體不能有效地攝取營養,很可能會讓寶寶錯過黃金發育期。作為家長當然會為此感到著急,憂心。如何為寶寶營造一個健康的夏日飲食環境,讓寶寶健健康康地度夏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寶寶夏季為何不愛吃飯的原因。 寶寶夏季食慾不振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第一,環境因素。由於天氣熱,出汗多,體內水分、鹽分丟失較快,影響了身體裡的消化液分泌,胃腸的蠕動功能減少,消化酶的作用降低,寶寶的消化功能減弱,自然導致寶寶不愛吃飯; 第二,心理行為因素。家長不注意飲食心理衛生習慣或飲食不當也與寶寶食慾不振有關。如強迫寶寶進食、餵養時邊玩邊吃或邊看電視、進食零食過多和不定時進食等,都會影響胃腸的蠕動功能,造成寶寶食慾降低。那怎麼來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呢?   如何讓寶寶在夏天也愛吃呢?   1. 夏季要想讓寶寶胃口大開,首先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抑制丘腦的進食中樞,使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道的蠕動明顯減少,降低寶寶的食慾。   2. 以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夏季是寶寶腸胃的脆弱期,容易消化不良。這個時候要少吃油膩、高脂肪食品。可少吃多餐,此外,適當食用綠豆、冬瓜等「清補」食品,有利於寶寶驅散體熱,增進食慾。也可吃些牛奶等易消化又有營養的食品。   3. 改善進餐環境,在適當的溫度環境下進食。在家裡可以使用空調保持室內溫度,注意不要把溫度設的太低,一般不要低於25°C,26°C左右為宜。室內外溫差別超過5℃,還有不要讓寶寶直吹。創造進餐時的安靜愉快氣氛,這也是增進胃口的好方法。   4. 節製冷飲和甜品。糖分是天然的食慾抑制因子,過多攝入含糖飲料或貪戀冷飲,會讓寶寶感覺吃不下,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5. 注意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適當控制零食。三餐形成規律,消化系統才能有勞有逸地工作。   6. 注意給寶寶提供平衡膳食,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會影響寶寶從多種食物中攝取機體所需要的營養,對身體十分不利。寶寶喜歡吃的飯菜要適當地限制,防止過食損傷脾胃。為了保證寶寶獲得全面營養,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每個菜餚包括湯都應由多種食物搭配而成,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全面;多樣化的菜餚使寶寶有新鮮感,既有利於改善夏天食慾,又有利於蛋白質的互補,提高其利用率,而且能提供豐富的營養。   7. 給寶寶穿得透氣、涼爽一點。有的父母因為擔心寶寶著涼生病,高溫天也讓寶寶穿幾件衣服,甚至還包上毛巾被。這樣做不但寶寶容易中暑,而且因為太熱,影響寶寶的食慾。   8. 此外,餐後給寶寶做上幾分鐘的腸胃按摩,不僅能促進食物消化,也能幫助寶寶擺脫厭食的困擾。保持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選擇適當的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讓寶寶保持食慾、身體健康。   夏天悶熱、潮濕的天氣,讓很多寶寶變得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所以,聰明的媽媽們要學會有技巧地讓寶寶進食,合理安排好寶寶的飲食。 -------------------------------------------------------------------------------- Copyright 2010,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 分享☆解決寶寶不愛吃飯的法寶 (改) 來源:39健康 夏季高溫炎熱,寶寶的胃口也受到了影響。寶寶總是不愛吃飯,或者吃得很少,會直接導致身體不能有效地攝取營養,很可能會讓寶寶錯過黃金發育期。作為家長當然會為此感到著急,憂心。如何為寶寶營造一個健康的夏日飲食環境,讓寶寶健健康康地度夏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寶寶夏季為何不愛吃飯的原因。 寶寶夏季食慾不振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第一,環境因素。由於天氣熱,出汗多,體內水分、鹽分丟失較快,影響了身體裡的消化液分泌,胃腸的蠕動功能減少,消化酶的作用降低,寶寶的消化功能減弱,自然導致寶寶不愛吃飯; 第二,心理行為因素。家長不注意飲食心理衛生習慣或飲食不當也與寶寶食慾不振有關。如強迫寶寶進食、餵養時邊玩邊吃或邊看電視、進食零食過多和不定時進食等,都會影響胃腸的蠕動功能,造成寶寶食慾降低。那怎麼來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呢?   如何讓寶寶在夏天也愛吃呢?   1. 夏季要想讓寶寶胃口大開,首先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抑制丘腦的進食中樞,使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道的蠕動明顯減少,降低寶寶的食慾。   2. 以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夏季是寶寶腸胃的脆弱期,容易消化不良。這個時候要少吃油膩、高脂肪食品。可少吃多餐,此外,適當食用綠豆、冬瓜等「清補」食品,有利於寶寶驅散體熱,增進食慾。也可吃些牛奶等易消化又有營養的食品。   3. 改善進餐環境,在適當的溫度環境下進食。在家裡可以使用空調保持室內溫度,注意不要把溫度設的太低,一般不要低於25°C,26°C左右為宜。室內外溫差別超過5℃,還有不要讓寶寶直吹。創造進餐時的安靜愉快氣氛,這也是增進胃口的好方法。   4. 節製冷飲和甜品。糖分是天然的食慾抑制因子,過多攝入含糖飲料或貪戀冷飲,會讓寶寶感覺吃不下,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5. 注意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適當控制零食。三餐形成規律,消化系統才能有勞有逸地工作。   6. 注意給寶寶提供平衡膳食,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會影響寶寶從多種食物中攝取機體所需要的營養,對身體十分不利。寶寶喜歡吃的飯菜要適當地限制,防止過食損傷脾胃。為了保證寶寶獲得全面營養,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每個菜餚包括湯都應由多種食物搭配而成,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全面;多樣化的菜餚使寶寶有新鮮感,既有利於改善夏天食慾,又有利於蛋白質的互補,提高其利用率,而且能提供豐富的營養。   7. 給寶寶穿得透氣、涼爽一點。有的父母因為擔心寶寶著涼生病,高溫天也讓寶寶穿幾件衣服,甚至還包上毛巾被。這樣做不但寶寶容易中暑,而且因為太熱,影響寶寶的食慾。   8. 此外,餐後給寶寶做上幾分鐘的腸胃按摩,不僅能促進食物消化,也能幫助寶寶擺脫厭食的困擾。保持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選擇適當的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讓寶寶保持食慾、身體健康。   夏天悶熱、潮濕的天氣,讓很多寶寶變得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所以,聰明的媽媽們要學會有技巧地讓寶寶進食,合理安排好寶寶的飲食。 -------------------------------------------------------------------------------- Copyright 2010,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