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爽身粉 痱子膏 有何不同

2010年08月12日
公開
65

爽身粉 痱子膏 有何不同 .分類:轉載分享2008/07/22 10:10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37410 爽身粉 痱子膏 有何不同 2008/07/21 【元氣周報�記者吳明良�報導】 衛生署台南醫院皮膚科主任康錦華說,「紅色汗疹」症狀與藥物過敏或病毒疹很像,診斷時要先鑑別。 通常一般紅色汗疹(痱子)只要擦點爽身粉,身體保持乾爽,少流汗就會好,嚴重一點的吹冷氣,塗點痱子膏。 擦爽身粉和痱子膏有何不同?在痱子還沒有長出來時,擦擦痱子粉可以讓身體乾爽一些,如果痱子已冒出來了,再抹已沒有什麼作用和療效;但痱子膏則有收斂的功能,可以幫助吸汗。 如果長痱子又合併濕疹,那要用低強度的類固醇藥膏。一樣的也要保持乾爽少流汗。 萬一抓破皮感染葡萄球菌,就要用抗生素了,輕微感染只用外敷,嚴重的就要口服。 不想讓小寶寶長痱子,年輕的父母還是可預防的。除了在室內要保持涼快的環境之外,每天多洗兩次澡,不必每次都用沐浴乳,用溫水即可,不要用太熱的水,過熱的水也會增加出痱子的機會。洗完澡不要立刻包上尿片。 夏天帶寶寶到戶外玩,最好挑選早晨或傍晚的涼快時段,避開最炎熱的時間和陽光直曬的地方。 【2008/07/21 元氣周報】 ∼∼∼∼∼∼∼∼∼∼∼∼∼∼∼∼∼∼∼∼∼∼∼∼∼∼∼∼∼∼∼ 這麼熱的天氣,齊齊一天會洗兩三次澡, 像是流比較多汗,或是大便後洗屁屁, 都會順便讓他泡泡水,清涼一下。 不過,即便是這樣,屁屁還是常常紅紅的, 每次洗完、清潔完,還是要擦上護膚膏, 寶寶的皮膚實在是太嫩了啊! .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台北哲里宏-牙齒矯正治療tw.myblog.yahoo.com/jelihondental 牙齒矯正權威醫師親自看診,貼心、舒適的牙醫診療環境,提供醫師線上免費諮詢! tw.myblog.yahoo.com/jelihondental 小哈佛牙醫網 - 兒童牙科治療www.hjdc.com.tw 2000年美國哈佛博士蕭若怡醫師在林口開設的兒童牙醫中心。含兒童矯正門診。 www.hjdc.com.tw 復髮診所 - 禿頭治療www.hair-transpl.com.tw 21年植髮經驗,雙合一加強療法,加速移植毛囊生長、減緩掉髮、禿頭症狀。 www.hair-transpl.com.tw回應(2) LV M60228 Fleuri 綠色 抹草香皂要去哪買?? 國三到烏日高鐵站方法... 更多>> .1 隱藏設定: 公開回覆 隱藏回覆 ※ 提醒您:發表前請先登入,以免內容遺失。觀看HTML 原始碼 (說明) 引用(0)

CHECK!寶寶口語表達力

2010年08月11日
公開
61

CHECK!寶寶口語表達力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33 採訪�陳俐君 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 黃佳真 參考�家有聽語兒─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信誼基金出版社) 語言學習,看似自然而然;從聽覺接收,至意義理解,再到口語與非口語表達,一系列認知反應過程,形塑孩子對外界的溝通能力。但從生活實際觀察,每個寶寶語言學習速度各不相同,除生理、認知與生活環境等因素;專家提醒,不做無謂比較,無壓力的自然學習,更是造就小寶貝「侃侃而談」的重要關鍵喔! 在人類社會中,「溝通」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結合語言、智力、社會與文化能力的「溝通能力」,主要包含了「接收」與「表達」2大部分。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黃佳真指出,影響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因素相當複雜,舉凡孩子的生理狀況、心理認知,乃至於外在生活環境,均會對於小寶貝的語言學習帶來重要影響。 表達「輪轉」條件1─生理 從生理條件觀察,黃佳真治療師表示,人類的語言發展與「感官發育」有著直接且密切的關係。她提到,包括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是開啟寶寶語言習得的關鍵過程。 寶寶的溝通能力,打從娘胎出生就已開始!黃佳真治療師提到,別小看嬰幼兒的學習效率,儘管剛出生的小Baby,看似終日呼呼大睡,但人類的語言學習不是被動的,「從一出生後,寶寶就開始『主動』學習語言囉!」 黃佳真治療師近一步解釋,1∼4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有「察覺聲調變化」的能力,這時候的小Baby,只要腦部、視聽等感覺器官正常,就能逐漸察覺外界高亢、低沉的聲響,同時分辨聲音背後所代表的情緒變化;而大約到了18∼20個月大時,孩子就有能力辨識出嘴部運動與其所伴隨發出的語音,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除了感官條件,語言發展也與大腦運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部分有口語表達障礙或遲緩的患者,多與腦部功能受損有關。 1、腦性麻痺: 腦性痲痺患者,常會因腦神經障礙,造成唇、舌等口腔器官肌肉活動無法正常控制與協調,以致妨礙語言正常表達。 2、口腔或顏面神經失調: 包括嘴唇、下顎、舌頭與齒列等處發展的完整度,均會對表達能力帶來一定 程度影響。黃佳真治療師提到,在臨床診療上,常會見到幼兒因口腔肌肉神經發育未完整,出現口齒不清,如:「把阿公說成ㄚ冬,青蛙說成雞蛙」,俗稱「臭乳呆」等構音異常問題。 3、唇顎裂: 黃佳真治療師補充提到,因口腔唇顎部位出現異常裂縫的唇顎裂寶寶,也多會因生理性缺陷導致構音困難。她表示,除了接受整型外科手術修補裂縫、齒列矯正等治療,唇顎裂患者也需接受語音矯正,才不會因口腔功能構造異常,產生表達阻礙。 惱人的「臭乳呆」─何謂構音異常 仔細聆聽,你家寶貝是否會把「小朋友都笑我」這句話,說成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咬馮友都要喔」。當心!您的孩子可能有「構音異常」問題! 黃佳真治療師解釋,幼童常見的「口齒不清」現象,在臨床上被解釋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從肺部出來,在通過聲帶震動後,經由唇、舌、齒、上顎及咽喉等部位的修正及摩擦後所發出的語音。若在構音過程中,口腔各部位的動作協調出現問題,而使得語音改變,就是所謂「構音異常」。 在臨床診療上,黃佳真治療師認為,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原因相當複雜難解,有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度較差有關,也與孩子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佳,或學習到錯誤的構音方式等因素有關聯。 當孩子無法正確的說出某些語音時,家長最好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去設計一連串孩子喜歡的「遊戲」,讓孩子在聽、學習、模仿的過程中,讓孩子把音說對,學習正確構音技巧。 在技巧教導上,最好把握「一次只教一個音」的原則,等到孩子完全學會該音,再進行下一個音的矯正。 表達「輪轉」條件2─認知 語言表達,很大一部分與「認知理解」有密切關係。黃佳真治療師指出,認知發展能提供孩子建構與再現周邊實體事物;而幼童認知產生,起始於早期對生活實體與事件的知覺。當孩子接收正確資訊,加上足夠的環境刺激,當認知與理解產生連結,語言表達就能精準呈現,而不至於辭不達意。 除了認知的正確養成,黃佳真治療師更補充提到,小朋友本身的人格特質與先天氣質,也是影響語言啟蒙與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她表示,性格開朗、活潑的寶寶,往往較害羞、閉塞的孩子勇於主動表達內心想法;當開口說話機會越多,而家長又能耐心傾聽、給予刺激,寶寶就會越說越好。 表達「輪轉」條件3─生活環境 「環境刺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關鍵!」黃佳真治療師表示,撇除生理性疾病因素,寶寶能不能把話說得「輪轉」,照顧者的專業度是一大考量重點。對於牙牙學語的小朋友來說,身邊最親近的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倘若媽媽能夠提供孩子充足且豐富的感官刺激,營造家中小寶貝與外界互動機會,讓孩子在合適的情境中學習口語表達,將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 寶寶語言學習里程碑 黃佳真治療師提到,早從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時,就已經有傾聽聲音的能力;而從呱呱墜地那一刻後,不但能夠理解、辨別聲音,「發出震天的哭泣聲,正是寶寶與他人進行溝通行為的表現。」 從剛出生的哭泣情緒反應;到發出讓爸比媽咪「霧煞煞」,如同「火星話」般的牙牙學語階段;再到語調建立,有意義的對話內容出現,黃佳真治療師指出,0∼5歲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有一定的發展順序的。 ※ 寶寶正常語言學習時程表: 語言前期學習階段 年齡 語言表達特徵 0∼3個月 •會用眼睛看著照顧者或他人。 •聽到聲音(特別是說話的聲音)時會安靜下來。 •會用微笑或咯咯聲,回應他人的微笑或聲音。 •當疲倦、飢餓或疼痛時,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情緒。 3∼6個月 •會注視他人的臉。 •會尋找聲音來源,當別人呼喚他的名字時會有反應。 •能找出聲音來源(如頭轉向音源�說話者)。 •會發出咯咯聲、咕嚕咕嚕的笑聲。 6∼9個月 •會模仿發聲,模仿熟悉的動作與聲音。 •會用不同發音方式,表達不同情緒。 •喜歡與大人玩互動遊戲,對於較柔的說話聲音也會有反應。 •發出重複音節,會玩弄聲音音調變化,發出許多類似成人 語音的聲音。 9∼12個月 •開始懂得吸引別人注意。 •能清楚表達需求(EX:揮手表示再見、搖頭表示不要)。 •會在物件與大人之間做出協調動作(在大人與想要的東西之間,做出來回顧盼的動作)。 •模仿新的聲音或新的動作。 • 重複的兒語音節類型一致,音節發出聽起來像第一個辭彙。 語言期學習階段 12∼18個月 •出現單詞的口語。 •會使用儀式性語言(如:再見、嗨、謝謝)。 •會發表意見,表達「不要」等反對、抗議的想法。 •會用一些聲音、肢體來獲取注意。 •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可說出最常聽到的字詞。 18∼24個月 •大部分時候會選擇用語言來與人溝通。 •早期使用兩個詞的句子:一開始的組合方式,通常是以記憶 中的形式呈現,並且可以在一兩個情境中使用。 •可以大致理解簡單句、常用的複雜句,也能組合簡單片語或短語。 2∼3歲 •會與人進行有目的對話。 •能以主詞、動詞、受詞說出完整句子。 •懂得描述細節,問不同的問題,好讓聽者理解他的意思。 •會表達情緒,使用一些字吸引他人注意。 •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 3∼4歲 •聽語能力進步,可以注意聆聽5分鐘的短故事。 •與談交談時所使用的文法像大人。 • 會問問題,回答問題。 • 正確使用代名詞:你、我、他。 • 會大量使用複雜句,描述出剛剛發生的事。 4∼5歲 •可以看圖說故事,也可聽懂、描述出一個完整簡單的故事。 ∼想知道語言發展遲緩的判斷指標?怎麼透過居家小活動讓孩子有效獲得語言啟蒙?全文請見233期育兒生活雜誌∼

如何給寶貝一口好牙?

2010年08月10日
公開
55

如何給寶貝一口好牙?嬰兒與母親 8月號 NO.406 如何給寶貝一口好牙?嬰兒與母親 8月號 NO.406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張毓珊 很多家長認為,牙齒先天的質,決定了以後牙齒是否會容易蛀牙;孰不知,正確的執行居家口腔護理,以及選用正確的清潔工具,是讓小朋友擁有一口貝齒的不二法門。 正確居家口腔護理及清潔工具選擇 在每次進食後「刷牙」 正確的刷牙時機是在每次進食之後,剛萌牙或牙齒數較少的小朋友,可用紗布沾水清潔。在每次進食之後立即清潔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食物或其殘渣與牙齒表面接觸的時間。前述時間愈長,牙齒愈容易遭受殘留食物被唾液分解後產生的酸所侵蝕,久而久之,表面即會發生脫鈣,也就是礦物質流失的現象,進而形成蛀牙。 在萌牙數增加,或是牙齒露出的部份變多時,即可改用牙刷做清潔的動作。牙刷的刷頭不宜太大,以四顆下門牙的寬度總和為宜;刷毛以軟質為佳,刷牙時,應將刷柄保持水平,刷上面牙齒的時候,刷毛略微朝上,刷下面牙齒時,刷毛略微朝下,使刷毛和牙齒成45度角;每次只刷兩顆牙,刷乾淨再換其他兩顆牙。刷牙力道要輕,牙齒與牙齦交接處一定要刷到。爸爸媽媽可使用牙菌斑顯示劑檢查小朋友刷牙的結果。 6歲前由家長幫忙潔牙 6歲以前的小朋友,建議由家長幫忙清潔,即便小朋友喜歡自己刷,刷完父母也一定要再刷一次。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在完成刷牙後,爸爸媽咪需幫忙檢查刷牙的結果;小學三年級之後的小朋友,方可讓他們獨立作清潔的工作。 針對小寶寶的清潔,恰當的姿勢可讓父母親事半功倍。操作潔牙動作時,父母親可採用「膝對膝」的方式幫寶寶做清潔。假設母親為清潔者,父母親面對面對坐, 將寶寶抱在身上,使孩子面向父親,寶寶將雙腳叉開置於爸爸的腰際,將寶寶倒下,躺在爸爸媽咪的大腿上,父親需握住寶寶雙手,防止寶寶的手亂抓,如此一來,媽咪便可以仔細的幫寶寶刷牙。 各種潔牙工具選擇 牙線是另一項能強力輔助居家口腔護理的工具,在發現小朋友的牙齒有互相接觸的時候即可開始使用。潔牙不能只用牙刷,而須合併牙線清潔的目的是牙齒相接觸的鄰接面是無法用牙刷清潔到的。牙刷的鄰接面十分容易有食物殘渣卡住, 該位置只有牙線才能有效清潔。 理想的清潔工具為牙線而非牙線棒,但牙線的上手較難,在小小朋友身上,考慮其配合度及耐心等問題,建議可先用牙線棒代替, 但是另一端請選擇鈍頭為佳,以免使用過程產生危險。牙線棒在使用幾次之後易鬆掉,此時要再換一根新的才有效果。 如何使用牙線呢?每次使用時截取約一個前手臂的長度,以雙手中指纏繞牙線至適當長度,牙線繞過一手拇指與另一手食指,將牙線置入牙縫中,經過接觸點後, 順貼著牙齒表面,上下將牙菌斑刮除。 除了牙刷與牙線外,漱口水可以協助平衡口中酸鹼值,消除有害菌種,可以搭配使用,更能達到良好效果。惟使用時須確認小朋友是否具備將漱口水吐出口中的能力,以免造成誤吞的事件發生。 結語 良好的居家口腔護理,是父母親能給予小朋友口腔健康的不二法門,若能及早開始以及長期落實,每個寶寶都可以有一口好牙,而這無疑是一份父母親送給寶寶健康成長的最佳禮物! 張毓珊 學歷:美國Tufts大學兒童牙科專科醫師畢業 經歷:中華民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正式會員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張毓珊 很多家長認為,牙齒先天的質,決定了以後牙齒是否會容易蛀牙;孰不知,正確的執行居家口腔護理,以及選用正確的清潔工具,是讓小朋友擁有一口貝齒的不二法門。 正確居家口腔護理及清潔工具選擇 在每次進食後「刷牙」 正確的刷牙時機是在每次進食之後,剛萌牙或牙齒數較少的小朋友,可用紗布沾水清潔。在每次進食之後立即清潔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食物或其殘渣與牙齒表面接觸的時間。前述時間愈長,牙齒愈容易遭受殘留食物被唾液分解後產生的酸所侵蝕,久而久之,表面即會發生脫鈣,也就是礦物質流失的現象,進而形成蛀牙。 在萌牙數增加,或是牙齒露出的部份變多時,即可改用牙刷做清潔的動作。牙刷的刷頭不宜太大,以四顆下門牙的寬度總和為宜;刷毛以軟質為佳,刷牙時,應將刷柄保持水平,刷上面牙齒的時候,刷毛略微朝上,刷下面牙齒時,刷毛略微朝下,使刷毛和牙齒成45度角;每次只刷兩顆牙,刷乾淨再換其他兩顆牙。刷牙力道要輕,牙齒與牙齦交接處一定要刷到。爸爸媽媽可使用牙菌斑顯示劑檢查小朋友刷牙的結果。 6歲前由家長幫忙潔牙 6歲以前的小朋友,建議由家長幫忙清潔,即便小朋友喜歡自己刷,刷完父母也一定要再刷一次。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在完成刷牙後,爸爸媽咪需幫忙檢查刷牙的結果;小學三年級之後的小朋友,方可讓他們獨立作清潔的工作。 針對小寶寶的清潔,恰當的姿勢可讓父母親事半功倍。操作潔牙動作時,父母親可採用「膝對膝」的方式幫寶寶做清潔。假設母親為清潔者,父母親面對面對坐, 將寶寶抱在身上,使孩子面向父親,寶寶將雙腳叉開置於爸爸的腰際,將寶寶倒下,躺在爸爸媽咪的大腿上,父親需握住寶寶雙手,防止寶寶的手亂抓,如此一來,媽咪便可以仔細的幫寶寶刷牙。 各種潔牙工具選擇 牙線是另一項能強力輔助居家口腔護理的工具,在發現小朋友的牙齒有互相接觸的時候即可開始使用。潔牙不能只用牙刷,而須合併牙線清潔的目的是牙齒相接觸的鄰接面是無法用牙刷清潔到的。牙刷的鄰接面十分容易有食物殘渣卡住, 該位置只有牙線才能有效清潔。 理想的清潔工具為牙線而非牙線棒,但牙線的上手較難,在小小朋友身上,考慮其配合度及耐心等問題,建議可先用牙線棒代替, 但是另一端請選擇鈍頭為佳,以免使用過程產生危險。牙線棒在使用幾次之後易鬆掉,此時要再換一根新的才有效果。 如何使用牙線呢?每次使用時截取約一個前手臂的長度,以雙手中指纏繞牙線至適當長度,牙線繞過一手拇指與另一手食指,將牙線置入牙縫中,經過接觸點後, 順貼著牙齒表面,上下將牙菌斑刮除。 除了牙刷與牙線外,漱口水可以協助平衡口中酸鹼值,消除有害菌種,可以搭配使用,更能達到良好效果。惟使用時須確認小朋友是否具備將漱口水吐出口中的能力,以免造成誤吞的事件發生。 結語 良好的居家口腔護理,是父母親能給予小朋友口腔健康的不二法門,若能及早開始以及長期落實,每個寶寶都可以有一口好牙,而這無疑是一份父母親送給寶寶健康成長的最佳禮物! 張毓珊 學歷:美國Tufts大學兒童牙科專科醫師畢業 經歷:中華民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正式會員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轉貼~『蒙特梭利』對孩子的學前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

2010年08月09日
公開
58

轉貼~『蒙特梭利』對孩子的學前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 2008 / 9 / 25 (3 歲 1 個月) 蒙特梭利教育摘要   一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不是空穴來風,蒙氏就是將學校所修習的,生物學、醫學、哲學、心理學、衛生學、實驗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精神病理學等綜合一切,而發展出整個的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及教學法。而她也是影響20世紀幼教思想最顯著的人,至今義大利錢幣有以蒙氏肖像為圖案。   而也由於我們知道,蒙特梭利是個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而造成她的教育理論的除了如前述所說學校所修習的,尚包括受 到一些如伊塔、塞根、喀雷爾、法布理及德佛理等人的影響。而提出個人的教育哲學理論: 幼兒與成人的差異—— 兒童的生命哲學:精神胚體、肉體化、潛在能力(賀爾美)、成長的內在動力(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兒童成長的四階段: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正常化兒童:透過專心工作,使幼兒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孩子因而達到心智上的平衡與和諧的新景況 總而言之,蒙特梭利的教育基礎是建立在兒童權之上,主張尊重兒童自身的權利, 蒙特梭利教育原則—— 1•自動或自由原則:其教學法,多以兒童自由活動和自由發展為主,除必要的指導外,教師對於兒童的生活,絕不加以干涉或幫助。 2•義務或責任原則:蒙氏認為教師對兒童不宜發號命令,不必施以獎逞懲,而是 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蒙特梭利女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蒙特梭利教學法,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學三要素—— 1•預備好的環境:所謂預備好的環境,是指符合幼兒需要的真實環境,是一個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如兒童之家就是一個如此的環境,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而準備的。 2•精神預備好的教師:教師是一個觀察者、示範者、兒童的解釋者、環境的預備者、溝通者及個別課程的指導員。且老師要能放棄原有的專制,不斷的自我反省及改進。 3•教具:即工作材料,蒙氏以為兒童的本質就是工作,兒童喜愛工作甚於玩具,所以在工作,中能達成教育的任務。 蒙特梭利的教育內容—— 1•日常生活訓練 2•感官教育 3•數學教育 4•語文教育 5•文化教育 蒙特梭利女士對教育的項獻—— 1•將幼教理論帶入科學化中:她和盧梭一樣強調兒童的個性與自由﹐自主的權利,她不僅以生理、心理、生物學和醫學的根據,從觀察 中產生新的教育思想,稱為枓學教學法 。 2•強調幼兒自動學習精神:因兒童的身心具有內在發展的潛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去去依據幼兒的興趣去開發其潛能,所以強調在以教具引起兒童自由活動及自動學習的精神。 3•注重感官教育:促進幼兒智能發展。 4•重視日常生活訓練:為了養成孩子的自由與獨立,特別訓練幼兒身體各部份的動作與協調,培養幼兒照顧自己,照顧環境,待人接物的能力。 5•創製教具與蒙特梭利教學法:蒙氏的教學法刺激了教育家們對幼兒的個別需要和能力再予考慮,甚至影響到現今的發現教學法及開放教學法。而其教具的製作也是現今較完整的一套教學工具。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轉貼自討論區藍ㄇ咪   

幼兒情緒治療法~音樂

2010年08月06日
公開
58

幼兒情緒治療法~音樂 (改) 2009-09-11 Page:1/1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情緒的困擾,父母如果沒有好好的處理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關卡」,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為人父母不可不慎。 善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工具」,如寶寶最愛的童書、布偶、故事、音樂,對於紓解孩子不安的情緒及不良的行為,有最佳輔助的效果。 改善工具∼音樂 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隨著音樂的節奏與寶寶玩樂,對安定寶寶的情緒有極大的助益。美妙的音樂容易感動人心,許多的幼教專家也建議父母,從寶寶一出生起就開始讓他接觸音樂,不僅可刺激其聽覺的能力,對安定情緒也有極大的功效。 至於如何利用音樂來作改善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並非各種類型的音樂都適合寶寶聽,選擇一些適合幼兒聽的音樂類型,才能達到「音樂治療」的效果。一般來說,適合幼兒聆聽的音樂必須具備較明朗、較短、旋律簡單優美的類型,例如:西洋古典音樂中的韋華弟、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及小品,因為其結構及音樂性質都比較單純,均非常適合寶寶聆聽,甚至也可選擇一些生活通俗化的音樂類型,並以大人本身熟悉的曲目為佳。 利用音樂改善生活規範 無論是童書、布偶或者故事,都是藉由故事中主人翁的遭遇,反應到現實生活中孩子所發生的事情,使孩子感同身受,而音樂法卻沒有具體的例子,只是經由每天聆聽優美的音樂,淨化孩子的心靈。值得一提的是,在為孩子實施所謂的「音樂治療法」時,有以下幾點須注意的事項: (1)依時間不同播放適合的音樂:例如在早上叫醒寶寶起床前,可播放明朗、輕快的音樂,因為在愉快的音樂中醒來,大都不會發生鬧情緒的情況;晚上睡覺前,可播放優美的安眠曲給孩子聽,可幫助孩子入睡。 (2)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陪孩子聽音樂:建議父母每天可找出一小段時間與孩子共同分享音樂,如此不但可安撫孩子不安的情緒,最重要的是可藉由一同欣賞音樂,來加深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3)重質不重量的音樂活動:每天讓孩子聽音樂的時間最好不要過於冗長,因為時間過長孩子容易失去耐性,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選擇適當的時刻,(如早上的時間孩子的情緒較佳)與孩子一同做音樂活動,能得到較大的效果。 再次強調,每一項情緒改善方案的重點,都必須著重在親子之間的互動上,針對此項重點,我們建議父母在為孩子進行以音樂做為情緒改善方案時,可依照以下的方法來實施: 依照著音樂的節奏抱起寶寶輕輕搖動,然後讓他坐在爸爸或媽媽的大腿上,做上下搖動或左右搖擺的活動;如果寶寶會站立了,就可以牽著他的手,照著音樂的節奏舞動。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孩子會有不良的情緒及行為表現,絕對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絕對是有您所忽略的原因,因此不管您想使用哪一種方案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先培養自己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常常觀察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其背後的原因為何? 而我們也要再次強調,父母不可忽視孩子的情緒反應,當孩子的不良情緒轉變成習慣反應時,再來實行改善方案就來不及了! 資料來源:http://www.mama123.com/b/bb/bbb/bbb_01121701/lower.php3 --------------------------------------------------------------------------------

孩子的童年在哪裡?

2010年08月05日
公開
63

孩子的童年在哪裡? (改) 2009-09-11 Page:1/1 父母是形塑孩子的推手,日前克寧奶粉的一句廣告用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大部分的父母用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只要坊間號稱最棒的、最精緻的、最補的,只要負擔的起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卻反而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21世紀,有許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 日前有個12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和諧,讓他選擇從16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消息令人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13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現在是個極度競爭的社會,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父母親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反而可能剝奪了孩子自我的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2~3歲甚至於更大,孩子小手缺乏了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學校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真正在傷害孩子。 從孩童時期,就深怕他(她)輸在起跑點,大多數有經濟能力的父母,通常會讓自己的孩子研習多項才藝或就讀名校,就深怕孩子在未來競爭力不足。每一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反而給予過多的學習與壓力,而似乎忽略考量孩子的能力、興趣與意願,因此在過去10幾年的教改中,社會上許多人期待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能夠享受學習的樂趣,但似乎失敗了!大多數的孩子壓力比以往更重了! 其實,「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現代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她)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她)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她)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個人認為做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她)當作是自己的「未完成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您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您真的有跟孩子好好溝通過嗎?有先分析自己別先檢討孩子過嗎? 時時警惕提醒自己,要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讓孩子贏在終點! 明知不可行而行之.異想天開的回答!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100806322 --------------------------------------------------------------------------------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2010年08月04日
公開
39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改) 2009-09-11 Page:1/1 只有獨生子女的家庭,如果爸媽採取溺愛和高度保護的教育方式,會使寶寶產生負面的性格發展,稱為「溺愛綜合症」。 有的爸媽對獨生子女很溺愛,祖父母更是倍加保護和放縱,全家像眾星捧月般地把寶寶當作「小太陽」圍繞,可是一味遷就、過度保護,卻導致寶寶發生心理問題和多種不好的性格發展。 溺愛綜合症的六種徵兆 1自私心理 家中一切以寶寶為主,家裡的甜點、水果等美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捨不得吃,盡量讓寶寶吃個夠。長久下來,寶寶便認為好的東西都應屬於自己的,獨佔玩具、獨享美食,自私的不得了。 2膽小怕事 對寶寶的限制過多,爸媽因怕寶寶出事,不許他們獨自到外面玩,不許摸這個,不許碰那個,結果造成寶寶遇事不敢決定,膽小怕事。 3性格孤僻 由於寶寶對外接觸少,家中又沒有小夥伴,因而只能與玩具、電視、電腦做伴,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4小霸王 寶寶只要哭鬧,爸媽就會滿足他們的需要。到了商店,寶寶要買什麼,爸媽就買什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最後成了家中小霸王,蠻橫粗野,不講道理。 5偏食 爸媽愛子心切,只根據寶寶的愛好為他挑選食物,結果造成寶寶挑食。不願吃蔬菜、水果的寶寶大有人在。這樣勢必使寶寶攝取的營養不平衡,經常感冒生病,體弱多病。 6自理能力差 爸媽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寶寶太累,一切事情都由爸媽包辦,如洗臉、刷牙、餵飯,甚至寶寶的作業也由爸媽幫忙做。結果寶寶的自主生活能力極差,許多五、六歲的寶寶要媽媽餵飯,也等於造成寶寶日後克服困難的能力差,經不起打擊和挫折。 如何化解溺愛綜合症 爸媽要充分認識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的危害性,應樹立正確的愛子女觀念,採取理性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寶寶的愛要藏而不露,變保護為指導,堅持正面教育,當寶寶有優點時要及時表揚,有了缺點也要及時糾正。 對於寶寶合理的行為要強化,對不合理的行為不予理睬。培養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適當給他吃苦和克服困難的機會,當寶寶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此外,爸媽教育寶寶時不能一個唱黑臉,另一個唱白臉。全家教育寶寶的態度和方式要一致,共同採用民主的方式,有事和寶寶平等討論,使寶寶在正常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資料來源:http://www.smartkids.com.tw/topics/detail.asp?articleid=687 ----------------------------------------------------------------------------

小孩一口蛀牙,體質不好的關係?

2010年08月03日
公開
66

小孩一口蛀牙,體質不好的關係? (改) 2009-09-11 Page:1/1 所謂「奶瓶性齲齒」是指幼兒時期用奶瓶餵食乳品後沒有立刻做口腔潔牙的動作,導致糖份附著於牙齒表面,經過長時間的作用,使細菌大量繁殖產生酸,造成上排前牙的外側面脫鈣,最後則產生非常嚴重的瀰漫性,腐蝕性齲齒。 一、奶瓶性齲齒的形成原因:許多父母為了讓幼兒安靜入眠,經常在睡覺前泡一瓶牛乳給幼兒喝,甚至在牛乳中添加了蜂蜜,糖,果汁的糖類食品,而待幼兒吃飽後也就睡著了,疏忽了口腔清潔的工作。一旦幼兒睡著後,口腔活動量減低,唾液分泌減少而且也變的較黏綢,腔的自淨效果較差,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糖份不易被沖刷掉;經過長時間的睡眠,無異給細菌提供充份吸收養份與繁殖的機會。 乳牙的齒質原本就比較脆弱,這樣的哺時習慣更容易使乳牙脫鈣,造成齲齒。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乳牙的萌出時間,齒質的好壞,刷牙的方式,零食的攝取方式,乳品中有無添加物及添加物的種類,飲用頻率的次數,及每次飲用時間的長短等,皆有密切的關係。 二、奶瓶性齲齒的臨床性表徵:初次症狀出現於上顎門齒的外側面。門齒萌發後,可見外側面靠牙齦處出現白色班點,此為脫鈣現象, 之後向旁向下延伸,侵犯鄰接面而形成棕黑色環狀窩洞。 更甚者上顎四顆乳門牙僅剩下棕黑色殘根或發生病理性牙冠斷折其餘牙齒也會陸續受到侵犯,而下顎乳門牙通常可倖免,這樣特殊型式的齲齒,可能與萌牙的時間順序,有害習慣的持續時間,嬰兒吸允的肌肉型態有關。但不良的哺育習慣若一直持續下去,下顎乳門齒亦會遭到波及。 三、奶瓶性齲齒的多重危害:因為發生的年齡很低,平均 1~2 歲即可能出現,小朋友的心智發育剛起蒙,除非是施與全身麻醉,否則要乖乖接受齲齒治療是機乎不可能的,但是父母通常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寶貝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接受全身麻醉,只好等小朋友年紀較大,較能合作時,再接受牙科治療。但通常為時已晚,甚至以嚴重到必須拔除的地步,影響甚。 奶瓶性齲齒的小朋友常有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滿口蛀牙、膿包一堆、偏食、經常生病、發育不良、愛吃軟食。有些父母只推說,我的小孩生下來體質不太好,實際上蛀牙太多,多吃東西會痛,所以只喜歡軟的食物,容易造成偏食的習慣,營養不均衡,自然影響小朋友的身體發育及免疫系統,使小朋友容易生病,並非天生的體質不好。所以說奶瓶性齲齒的危害不可謂不巨。 四、奶瓶性齲齒的預防:因為奶瓶性齲齒的發生很早,所以預防措施要在更早以前開始才有效。嬰兒出生後喝完母乳或牛乳,再喝一點溫開水,然後用綿棒或紗布沾溫開水,輕輕擦拭嬰兒口腔內的黏膜、舌頭、嘴唇等。讓嬰兒從小就能適應口腔的清潔。使用奶瓶餵奶時不要添加含糖物質。別擔心小孩不喝,他們的很多習慣是大人造成的!待幼兒逐漸成長,視情況訓練幼兒用手拿杯子喝牛乳,這時晚上睡前用奶瓶餵牛乳的習慣要戒掉。 約一歲半到倆時,也就是除最後方第二乳臼齒尚未萌出外,其餘的牙齒幾乎都有的時候,可以培養小朋友刷牙的習慣。此時不可操之過及,先故意讓小朋友看見父母刷牙 ( 當然父母本身之口腔習慣要建立 ),小孩與生俱來的模仿性,會促使小朋友拿小牙刷跟著父母刷。 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跟時間內刷牙。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時的小朋友是不可能刷乾淨的, 所以父母應於事後檢視並予以適度的指導,帶領其刷洗,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的重視程度,並提高小朋友的刷牙意願。 五、奶瓶性齲齒的治療:奶瓶性齲齒的治療,不能只治療牙齒,還必須包含口腔潔牙,飲食習慣的改善等措施。如果齲齒情況太嚴重,而行為又不易控制的小病人,就必須考慮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而治療時的填補材料端看齲齒的嚴重度而定。 臺安醫院 牙科醫師群指出若以侵犯牙髓,通常需實行冠髓切割術或牙髓拔除術,再進行牙冠復形;後方臼齒可考慮即整型乳牙冠,前牙則可考慮成型透明牙冠以維持美觀,若尚未侵犯牙髓組織,即可考慮複合樹脂或光聚合玻璃子汐門定汀來填補,後門咬牙面則可考慮銀汞合金。另外要注意是,必須按照約診的時間回診復檢,方可避免因照顧者的錯誤觀念或疏忽造成齲齒的復發,以收落實治療防治之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042 --------------------------------------------------------------------------------

電視變保母  寶寶注意力變差

2010年08月02日
公開
62

電視變保母  寶寶注意力變差 電視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對現在的寶寶影響更大,你知道嗎?電視引發的問題不只是影響寶寶的視力而已。 很多爸媽認為,寶寶看電視會有視力方面的影響,其實並非如此而已,還有遠比眼睛更重要的問題。 電視看太多影響注意力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寶寶在3歲以前最好不要看電視,最新的研究指出,學步期寶寶如果經常看電視會在未來導致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種影響約在寶寶7歲時顯現出來。 電視的情節和現實生活情節是不同的,電視無論是畫面還是內容,它們進行、發展、轉換的速度都非常快速且刺激。經常看電視的寶寶,久而久之就會把電視中非常態的速度當作現實生活中「正常」速度,事實上,這種速度卻是不自然的。當寶寶習慣快速刺激後,上學後正常的教學情景和進度,會讓寶寶覺得太慢、太無聊、太不刺激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甚至變得好動,進一步導致學習方面的障礙。 寶寶愛看廣告 寶寶喜歡看電視的原因就是鏡頭畫面轉換的速度夠快、夠刺激,特別是廣告對許多寶寶都很有吸引力,因為廣告的畫面跳躍快、新鮮、很有視覺衝擊力。 0∼3歲大腦發育關鍵期 0∼3 歲是寶寶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此階段經常看電視,是一種過度刺激,會導致寶寶正在發展中的神經系統發生永久性改變。因此,即使寶寶只是自顧自的玩自己的手指,大腦神經系統也有一定的發展,可是當寶寶長時間專注盯著電視,對於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卻是很少的。0∼3歲寶寶最需要的是和爸媽或其他照顧者之間直接的互動來發展他在社會、情感、認知方面的技能,而非是靠一台電視保母。 令人擔憂的電視寶寶 許多寶寶會一直盯著電視看,你和他說話,他也像聽不到一樣,如果換台他還會有意見哇哇叫呢! 寶寶看電視非常投入,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如果遮住了他的視線,他會用小手把你推開或大呼小叫。而有些爸媽卻覺得反正寶寶看電視的時候可以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寶寶不吵不鬧就好了,日子一久,就培養出一個反應慢半拍的電視寶寶。 看兒童類節目就沒問題? 很多爸媽以為可以讓寶寶藉由觀看所謂的兒童類電視節目,來取代寶寶須從生活中實際學習的知識,這也會在以後形成不小的問題。研究發現,學步期寶寶如果每天觀看3小時所謂的兒童類電視,當7歲進入小學時,出現注意力困擾的機率要比一般寶寶高出近30%。 另外,越來越多的家庭,把電視機的聲音作為居家生活的背景音樂,家庭中長時間充斥著的電視聲音,這也會干擾寶寶正在形成、發展的大腦內部速度,抑制寶寶對問題的反應速度。 看電視和語言發展 很多爸媽認為看電視似乎能發展寶寶在語言方面的能力,其實不然,看電視只會延遲寶寶在語言能力方面的發展。學說話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和爸媽的雙向交流,而不是看電視這種沒有互動的單向方式。 寶寶需要直接經驗 寶寶通過操作、品嚐、扔擲等動作玩玩具,從中學到有關空間、聲音等知識,並且發展理解能力,看電視並不能提供同樣的感官體驗。 如果寶寶太熱衷於看電視,爸媽就需要發掘寶寶的其他興趣了。陪伴寶寶一起做他喜歡的遊戲,例如多帶寶寶參加戶外活動、陪他看書、一起玩球等等都很好。 大寶寶每天能看多久電視? 寶寶在2歲以前不應該看電視,特別是電視中的暴力情節會讓寶寶變得越來越有攻擊性,它還是導致嬰兒肥胖的原因之一,還會引發寶寶在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對年齡大一點的寶寶來說,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最好限制在2小時之內。 而且寶寶的心靈是純淨的,他們的眼睛看到什麽,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讓他看到不應看到的,他提出的問題也許會讓大人尷尬得無言以對!而有些事情,對這麼小的寶寶來說,是無法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關寶寶看的節目內容。日前有一則5歲男童性侵5歲女童的新聞,也是因為孩子從生活中看到許多不應該看的畫面,才會發生這種出乎人意料的憾事。 寶寶慢慢長大了,不可能不接觸電視,針對節目內容,以及看的時間做出一定限制,這樣也不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以及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http://www.smartkids.com.tw/topics/detail.asp?articleid=712

孩子眨眼皺鼻子摸臉 過敏與過動有關

2010年08月01日
公開
123

孩子眨眼皺鼻子摸臉 過敏與過動有關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10.03.01   家中孩子有眨眼、皺鼻子、摸臉等動作,許多家長擔心是不是有「過動症」,其實大部份很可能是因「過敏」所引起。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與過動確實有關聯,研究顯示具有過敏體質的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其有過動症的比例高出2.79倍。兩者致病機轉的相關性仍待進一步釐清,但門診發現若將過敏治療控制好,過動的情形也會得到大幅改善。   過敏性鼻炎是台灣小兒科最常見的過敏病症,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目前台灣地區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高達20-3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近期門診觀察,在門診中的患者有近1/3皆為2-6歲幼兒,在治療上多以含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藥物為主,多數家長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治療或尋求偏方,導致兒童症狀無法緩解,學習受到影響,甚至一輩子飽受過敏的困擾。   過敏性鼻炎是由某些過敏原所引起鼻腔黏膜發炎的症狀。楊曜旭醫師提到,當過敏原進入具有過敏體質的人體內後會誘發IgE抗體的產生,此抗體與肥大細胞結合後若再碰上相同過敏原,則將導致肥大細胞內多種發炎物質(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的釋放。此外,其他發炎細胞(主要是嗜伊紅性白血球)亦會聚集於鼻腔黏膜,造成鼻子持續性的發炎。除了過敏原外,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如:油炸高熱量食物、刺激性的化學物質、二手煙、污染的空氣、病毒感染等皆被證實直接或間接與過敏性鼻炎有關。   過敏性鼻炎患者常常有流清鼻涕、陣發性打噴嚏、鼻塞,或鼻子、上腭、喉嚨、耳朵癢等症狀。鼻涕倒流會使喉嚨癢,常發出清喉嚨的聲音及咳嗽。過敏性鼻炎常常伴隨過敏性結膜炎而造成結膜及眼瞼癢、眼睛紅腫、流淚及畏光。小朋友也因為鼻塞而用口呼吸,久而久之會造成喉嚨發炎。而這些症狀也是導致患者常作臉部表情或以手不斷在臉上摸來摸去的原因,此動作也使患者無法集中精神。   半數以上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楊曜旭醫師表示,都有延遲就疹或看錯診的經驗,待用藥一陣子無法改善症狀後,才由醫師協助轉診而來。其實,典型的過敏性鼻炎有幾個特別徵狀可注意,如天氣變化時會引起眼睛、鼻子的不適,且經常於晚上、清晨症狀加劇;並同時具有其他過敏症狀,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治療上多以抗組織胺、鼻血管收縮劑、肥大細胞抑制劑、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   對於過敏性鼻炎幼兒許多局部類固醇製劑家長並不願意讓小孩使用,主要是因為目前市面上多數類固醇鼻噴劑的適用年齡至少為4歲以上,其藥物劑量較多,有異味,給藥器噴孔也較大,因此會造成家長用藥上的疑慮及不便性。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楊曜旭醫師建議,針對急性期症狀,類固醇鼻噴劑還是能有效降低鼻腔發炎的狀況,1-3個月的短期使用對於幼兒還是安全的,或改使用針對2歲以上幼兒的新一代鼻噴劑更可安心使用,若是因噎廢食不治療控制,而因此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及學習品質低落,甚至其他併發症(如反覆鼻竇炎、中耳炎導致嗅覺聽覺受損)的產生,則更加得不償失。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7&id=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