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珊蒂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故事小玩家6

2008年02月21日
公開
15

今日繪本-和蒲公英做朋友 內容簡介: 《和蒲公英做朋友》這本圖畫書,把我們在公園、在郊野常見到的蒲公英當作題材,透過插畫家寫實的繪畫技法,把它生長的自然姿態畫得非常鮮活。然後很自然的在一頁頁的畫面上,出現了小小的漂亮蝴蝶,停在花朵上採花蜜,也出現了大隻的蝴蝶展翅飛舞,更看到蜜蜂嗡嗡的加入採蜜的行列中。在這樣連續的畫面上出現了三隻大小不同的昆蟲,飛來飛去各自停在蒲公英花上採蜜的重複圖像畫面,帶給幼兒如看卡通般自然又親切的感覺。 老師準備了本土與外來蒲公英介紹給小朋友 老師準備了道具蝴蝶、蜜蜂、瓢蟲來吸花蜜 蓁扮演大蝴蝶吸花蜜 所有的昆蟲(小朋友)一起來吸花蜜 接下來是親子角色扮演 親子輪流當昆蟲(蝴蝶、毛毛蟲)和蒲公英 蝴蝶、毛毛蟲會停留在蒲公英的身上不同部位(頭、鼻、肩膀...) 當媽咪這隻毛毛蟲爬到蓁的腳底板上時 可把她逗的在地上滾 小勞作-蒲公英種子(有點類似像竹蜻蜓) (攝影by蓁蓁) 站高高往下丟 讓蒲公英種子飛起來 老師讓小朋友們在牆上作畫 畫蒲公英 蓁一點也不想畫蒲公英 拿起筆來就說她要畫太陽 媽咪也隨她去 讓她自由創作去 只要她畫得開心就好 第二張就在地上畫了 一樣堅持要畫一個大大的太陽送給蒲公英曬 下了課在樓下圖書館借了書 蓁一點也沒有想回家的念頭 領著媽咪一直往文化中心戶外的長椅一直去 剛好有點暖暖的太陽 坐在椅子上蓁直說:好舒服喔! 蓁要求媽咪先唸一本書給她聽 於是我們就先唸了今天借的《哈利的花毛衣》 唸完了書蓁也開始覺得熱了 往停車場走時剛好又在一棵樹下發現了長著毛毛的蒲公英種子 讓她吹著種子玩她也覺得很有趣 走著走著又聽到遠處有人在叫喚 原來是皓皓媽咪和皓皓 真是充實又開心的一個早上 蓁很喜歡今天的課程而且又能遇到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雖然她和皓彼此也沒什麼互動 可是回家後總還是常常唸著她的好朋友

故事小玩家4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14

今天天氣好冷 又冷又下雨 實在有點不想出門上課 但是圖書館借的書也到期了 母女倆還是整理了一下出門聽故事去 一到教室雖然已經遲到了 我們還算是最早的 所以先跟老師聊了聊蓁最近的一些退化行為(吃手指、愛哭) 老師說這是小朋友的正常發展階段 這麼做只是想引起人家多關心她、注意她 因為後面陸陸續續的親子也都到了就沒辦法多聊 今天老師介紹的繪本是-Hide-And-Seek Elmer (艾瑪玩捉迷藏) 這是一本翻翻書,大象艾瑪和小鳥玩捉迷藏,小鳥躲在哪裡呢?艾瑪找遍了粉紅色石頭、紅色花叢、橘色圓木、黃色蘆葦、紫色山洞、綠色樹木、藍色樹叢等到處都找不到小鳥躲在那裡,原來小鳥是躲在艾瑪的耳朵後面。 透過這本繪本可以陪養幼兒的專注力和記憶力,讀完書後可以考驗一下小朋友們是否記得粉紅色石頭、紅色花叢...等後面都躲著什麼動物。也可以讓小朋友認識不同的顏色。 接下來老師讓小朋友做兩個小遊戲 一.紙牌配對(考驗記憶力) 將成對的紙牌打散正面朝下排於桌上,一次可選兩張牌, 拿到兩張點數相同的牌即得分。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幼兒的記憶力 蓁在這個遊戲裡只陶醉在翻牌的樂趣而已 根本不管她拿到什麼牌 不過在家裡她已經可以體會"記憶轉轉盤"的竅門,會玩類似的遊戲 二.聽代號做動作 老師先拿出三個紙盤,上面各寫了1,2,3 三個數字 先讓小朋友認識這三個字及讀音 接著老師再教小朋友做三個動作 立正站好、跪著、趴下 而1,2,3就各代表這三個動作 當老師講到一個數字時就要做那個數字所代表的動作 蓁一開始覺得地板髒說什麼也不願意跪下或趴下 到後來看小朋友玩得開心也豁出去了 趴下的動作還要做到五體投地 勞作-撕紙畫 今天的勞作主題就是今天繪本的主角-大象艾瑪 老師發各色的棉紙數張 讓小朋友用手撕成小片再貼在大象的圖案上

文章-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08年01月27日
公開
42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天空落水,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 夏日冬陽,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 讀一本好書,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 吃好米、喝好水,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 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但是,下一代的孩子,從何感動、從何學起?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散播出去,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來源:學前教育雜誌電子報

文章: 樂活教養─帶孩子簡單過生活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1

樂活教養─帶孩子簡單過生活 文�楊毓菁 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有錢,是大家都想過的「好」日子,尤其豪奢流行的消費風潮引得孩子都想擁有最好的、最流行的事物,但是花錢買了不但不惜物,還要得更多。除了儘力做個「富爸媽」,你還能給孩子什麼?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經很愛花錢卻不自知,是孩子3、4歲時的童言童語驚醒夢中人:「買東西不用付錢阿!刷卡就好啦!」孩子一出巷子就舉手她也很納悶,「因為舉手就有車坐!」原來她出門常叫計程車,孩子早就記在心裡。 物質誘惑大,別人都有自己沒買不就「遜掉」?從小養成收受最好的習慣,孩子怎會回到惜物、節省的心態?夏韻芬認為這是爸媽縱容的結果,她記得小時很想買東西,但媽媽跟她講「沒錢不能買」,小小年紀的她就僅記本分;但是現在爸媽把全部的愛都給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寧願自己買路邊攤的衣服穿,但買小孩一件數千元的球鞋背心,眉毛都不皺一下。「很多物欲的不斷滿足,是相對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感受。」 惜物觀念,從小做起 其實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東西,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什麼,就儘量滿足。因為孩子還不懂事,只要他喜歡吃的,就會儘量要,而且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多少,到時候剩下一大半,他就吃不下、不吃了,當然很容易邊吃邊玩邊浪費了。 「該買的買,不該買的不買」是爸媽應有的堅持,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踐節儉的行為,例如︰教他隨手關燈、關水;請他幫忙把沒有人看的電視關掉等,自然而然地養成愛惜物力的習慣。 做家事賺零用錢,先有錢概念 夏韻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錢,她非常贊成家務有給制,兩個兒子從小幫媽媽做家事有錢賺──雖然才10元,讓他們想買東西自己計劃存錢,也感受有夢想可以靠自己實現。 這樣會變成有給錢才要做家事,反而物欲太重嗎?的確,她曾經碰到叫不動的狀況「我錢很多,不想賺了。」孩子說,「那我也不煮飯了,你們洗碗還有錢賺,我可是沒人付錢呢!」她堅持到底,到了晚上8點廚房還是沒動靜,孩子們開始緊張了,才向媽媽讓步。 夏韻芬提到有次回到家,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做事,兩個兒子爭相跑來搥背、揉腳,還體貼地跟她說:「媽媽,家事通通交給我們來做,不用錢。」夏韻芬認為,給不給錢並不是孩子勢利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還有價值觀的分享,才是重點。同時孩子也可清楚地在過程中體認到:要工作才有收入。 存才能領,知道珍惜所有 壓歲錢還是零用錢加起來,就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存錢,孩子會看到錢存進去才可以領出來,才不會以為神奇的ATM可以隨便吐錢。如果爸媽只教他花錢沒教他存錢,坊間廣告都是教人花錢,請問孩子怎會有存的概念? 孩子有了錢的觀念就有比價的基準,吵著吃大餐之前,會自己盤算要洗幾雙球鞋才吃得到;字典亂撕亂丟,找不到再吵著買新的,眼見已經買到7、8本,夏韻芬決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掏腰包,就會珍惜這本自己買的字典。 也可以在平常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物歸原位、妥善保存東西等小習慣,東西不容易丟失;不妨替孩子準備存物箱,專門放他自己的「寶貝」,這樣將更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好習慣。 家庭開銷說給孩子聽 很多爸媽不願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但是夏韻芬簡單解釋家裡房貸的狀況,並對孩子說:「我還不完你要還!」,有時吃好一點,孩子還會提醒:「你貸款交了沒」呢!她認為不能給孩子假象的生活方式,孩子曾經問她為何要貸款欠銀行錢,看到豪宅會問是誰在住,她都會一一解釋,讓孩子知道努力工作會有收入,讀很多書、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能與眾不同 採買家用,讓孩子計劃購物 很多孩子到長大都還「甲米不知米價」,只知道消費,不知道花多少錢;她曾經在對學生演講時做小測驗,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一盒蛋是多少錢。不妨先從帶孩子到超市帶孩子買東西開始。先教他們查看家裡短缺哪些用品,計畫後再去買,孩子熟練以後還會根據特購比價呢! 有錢怎麼用,支出要計畫 既然孩子有零用錢,要怎麼用才對?夏韻芬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賺到100,把50存起來,拿40計劃添購的物品;如果馬上花光以後就買不到。孩子一開始只只知道強迫儲蓄,現在更知道計劃性支出,如果要買電動車,就會讓買wii的計畫往後延。他操練到「人生只能選一樣」的狀況,知道人生裡有順序要處理。而10元也許可以買到小快樂,但是有時,錢也買不到快樂、買到愛。 父母對孩子呵護太過,給得太多,反而對他愈殘酷,孩子將來總要獨自面對人生吧?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就是給孩子活路。 來源:學前教育雜誌電子報

親子聚會-筱晴生日會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22

星期天收到筱晴媽媽e-mail邀請我們參加筱晴生日會後 蓁蓁就很開心 因為已經好久沒有見到好朋友了 而且最近超喜歡過生日的 剛好前兩天她又自己翻出了信誼小書包的書-禮物 講的就是送生日禮物的主題 貓熊媽媽要幫小貓熊過生日 寄了卡片邀請三位好朋友(貓、熊、無尾熊)來參加 結果三個好朋友都各自帶了他們最喜歡的東西當禮物(老鼠乾、魚、尤加利樹葉) 貓熊媽媽也準備了自己喜歡的竹子來待客....... 講完了故事媽咪就帶她去幫她的好朋友挑選生日禮物 媽咪請她挑一個筱晴會喜歡的禮物 結果挑來挑去她當然是選她自己喜歡的 挑好了還特別聲明"我覺得筱晴一定會喜歡這個禮物的" 本來媽咪還擔心蓁會捨不得將禮物送給朋友 不過因為一開始就告訴她這個禮物是筱晴的 今天也是由她自己揹著禮物且親手送上禮物 她也很開心可以參加朋友的生日會 大家幫筱晴唱生日快樂歌 筱晴又開心又不大好意思 蹦蹦跳跳連相機都抓不住她了 小壽星切蛋糕 蓁和筱晴一起玩她送的禮物 順便也玩一下言昕送的禮物 對筱晴家的新弟弟很好奇 今天和好久不見的朋友一起玩了一下午 蓁好開心 回到家還一直唸著"我和我的朋友玩拼圖" 沒睡午覺的她一直high到晚上十一點多還不肯睡 後來是媽咪硬逼著她去睡 躺在床上沒多久就進入的夢鄉了 睡夢中似乎又見到了她的好朋友們 因為睡著的她 突然大叫了一聲 大概是和朋友們在搶玩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