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陪孩子徜徉在文字世界的文壇鬼才張大春

2009年02月13日
公開
49

文�林書煒 張大春,一位知名作家,以多變題材與風格擄獲廣大讀者的心。想知道這位在日常生活中與字海為伍的爸爸,是如何引導孩子去認識浩瀚的文字世界嗎?本期讓我們一起來分享,熱愛文字的張大春與孩子間最自然、真情的互動! 聽張大春說話,舒服!他的話裡幾乎找不到一個贅字,語速不快,但通常一針見血,沒時間囉嗦的。張大春被譽為台灣、甚至華人文壇的大師(雖然我知道張大春應該不怎麼在乎或不太搭理這些旁人給他的種種稱號?不然,他怎麼會在電台的主持人部落格介紹中以「我,只是個老屁股。」一句話概括對自己的介紹;或在見諸媒體的訪問裡,以「文字工匠」自居?)他憑著深厚的舊學根柢與對時代氣息的敏感度,創造出了多種讓人無法歸類、定義的寫作風格。 當我年輕還被稱為「美少女」時,從當年書市熱賣到不行的《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中,尋找自己十多歲青春軀體內叛逆因子的正當性,邊想,這位作者夠「屌」,但也未免太愛耍「酷」!後來大學畢業,進入新聞工作,與現在的先生沒有熱戀但在交往,因而有機會以朋友的角色來認識張大春,那時,他已是一位兩歲孩子的「父親」(妻子葉美瑤的肚裡還懷著七個月大的女兒——張宜),提到兒子張容時,眼角都在笑。 年過四十當爸更融入 張大春年過四十才當爸,雖然較一般人晚許多,但一進入「父親」這角色就非常投入;很多認識或不太熟稔但見過張大春與孩子互動的朋友,都對於他能「完全」融入孩子的生活且自得其樂感到佩服,甚至有些不可思議。原因在於,當個「奶爸」是件非常瑣碎的工作,而我相信張大春應該是個極度不耐煩於瑣碎事物的人,他如何能夠在幫孩子泡奶、換尿布;等著孩子會爬、學走、乃至於一雙兒女進入學齡期後,每天不間斷地、「很耐地」跟張容、張宜解釋他們問的每個或可解釋或無從解答的問題?我問張大春,覺得自己當父親至今十年的時間,改變什麼了嗎?(我指的是性格與對人生觀的看法) 「用一個『方式』當爸爸,當到一定的時間,對我的個性當然有影響,而這『方式』就是聽話。」張大春表示,他主持NEWS98廣播節目的資歷,正巧與當爸爸的時間幾乎同時。「事實上,整個鍛鍊是從孩子出生開始。當孩子開始學說話時,我的工作就是聽人說話,也是自己在說話給別人聽。」 保持與孩子談話的習慣 對張大春而言,四十歲後的改變就是「十年學會聽人話。」也因為如此,「說話」、「聽話」成為張大春一家四口溝通情感的最重要基礎,在這基礎之上,夫妻可以討論任何話題、一雙兒女也可以挑戰父母的觀點,不斷質疑,但終究還是會被滿足。 「教養孩子沒有他法,要看父母能不能跟孩子保持隨時談話的習慣。我跟孩子無話不談!」這倒是可以從張大春近年出版的《聆聽父親》與《認得幾個字》裡得到印證。《聆聽父親》是寫給孩子的第一本書,以父親的角度娓娓訴說自己的父親、父親的父親,是一部家族史,很深情。張大春的父親是五職出身的軍人,一般而言應該很重視紀律,但他的父親卻很溫柔、愛開玩笑!張大春從小就被放在父親膝上,聽著一本又一本的大部頭古典文學;「查查字典」則是張伯伯在張大春成長過程裡,嘴裡所說出頻率最高的句子。到了《認得幾個字》裡便可以看到張大春自己與一雙兒女妙語如珠的對答,一方面為兒女說文解字、一方面也一遍又一遍地展現張大春當父親後的「耐力」! 滿溢文學味的習字法 張大春表示,通常,要介紹一個字給孩子,從用筆寫出來、到介紹這字兒的身世背景至少要四到五千字;為了讓一雙兒女有興趣,只好用「說」的方式,把故事講得精彩。而不論是靈光乍現、生活取樣或有特意目的性的選擇,張大春就能找到適當時機,有時會是在家要孩子坐下來聽聽、有時也可能就在開車接孩子下課時,隨意亂聊。有一回在車上,張大春希望喚起一雙兒女能自動自發地學習,像是再勤奮點兒練琴,於是談到「練」字。 將生絲煮熟之後經過曝曬,讓絲質變得柔軟、潔白,這個過程叫做「練」,練出來的如果已經是織就的布帛成品,也可以叫做「練」。換句話說,「練」就是用生絲放到水裡煮開,再曬、再煮,煮得越多次、曬得越多次就會越白。練是很苦的! 張大春繼續解釋: 古代父母過世週年祭稱之為「小祥」。「小祥」,意思就是放寬一些在守喪頭一年裡不能穿好衣服、不能吃肉、菜的嚴格規定,而能夠穿練過的布帛,所以小祥之祭又稱為「練」。 解釋完,車也到家門前,張大春回頭對兩個孩子說了句:「練琴去吧!」只見女兒張宜瞇著小眼、配上左右搖動的右手食指說:「還早還早,還不到『練』的時候呢!」哈哈!雖經常被兒女「頂」,但張大春在講這一段故事時,嘴角始終帶著一種淺淺、發自內心的笑意。 無懼於學習最重要 訪談之間,張大春還跟我分享他如何跟皺著眉、抓著課本的張容,解釋他怎麼也背不起的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八句、四十個字。我一字一句聽完張大春的解釋,怪怪!我居然也快要把這首五言律詩給記下來。還有,張大春怎麼跟不會打乒乓球的張宜,在球桌前不斷發球、撿球、偶而互有來回一兩次,如此硬是打上一個小時的互動,考驗耐力啊! 不論是習字、學游泳、學琴、學乒乓等的各種事,張大春說重點是讓孩子「無懼於學習!」他說張容、張宜從小不怕問問題,而父母的任務就是要滿足孩子,且要超過100%地滿足孩子!我問這有具體方法嗎?「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腦子裡要轉出好幾個回答方法,決定哪一個答案最有趣。」張大春表示,孩子害怕學習並非全然是因為他們擔心被罵,也有可能是因為無聊,或沒有得到真正答案。 依據對孩子的了解,父母親適時地誘導可以大大幫助孩子,「誘導時機對的時候,孩子應該會往更好的方向走,這的確有些竅門。」張大春以張容畫畫為例,在張容兩歲多前,畫的圖都是平面的,後來他發現問題,一把將100公分不到的張容撐在自己的手臂上,抱得高高,讓張容的視野可以看到桌子的四角、洗衣機、冰箱的全景;此後,張容畫裡所有的樓房都是立體的。 教育只求足夠、充分 一家四口緊密的互動,張大春自認很理解兩個孩子,並且大膽預言張容、張宜未來的職涯路。「妹妹可能會走我這行,比較接近我這行;但是哥哥『一定』不會走我這一行!兄妹倆對於事物的感性不一樣,妹妹喜歡看戲,她會入戲;哥哥通常看也不看。」但張大春也觀察到張容的邏輯、空間概念極強,能在半小時內,用樂高積木組合出擁有照相功能、天線的手機;一個小時,組裝出一台相機,還附送兩個能「前拉後推」的伸縮鏡頭。「是不是跟現代多數父母一樣會擔心孩子的未來?」我問。 「教育是這樣的,給予足夠、充分,剩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張大春如是說。 採訪後記 我喜歡張大春說他們一家四口晚上的互動。「我們可以隨時四個人一起談論各種話題,也可以四個人各做各的事情,每人一本書。」的確,很少家庭可以如此,就這樣各自在自己的閱讀領域,你不管我、我不管你!所以,張大春因著父親注入給他的文學根抵,在有了孩子後,不需要刻意,也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走向文字。難怪張大春說:「教養不是從這一代忽然有的,教養絕不是『忽然』,應該是整個看來漫長的、好幾代的事情。無論這世代的兄弟姊妹從事什麼樣的行業,老根在,會不斷長大;起碼到張容、張宜這一代,『文』的教養都還會在,還能保留。」 ★附錄:張容、張宜說故事 題目:我最喜歡的動物 張容(小二) 在貓科動物的43個物種之中,只有獅子是群居的!我最喜歡獅子,因為當公獅子不用打獵、母獅子去打獵回來讓公獅子吃,所以公獅子很幸福!不過,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很可憐!原因是,那裡有一種蒼蠅,叫做「采采蠅」,「采采蠅」這種蒼蠅會傳染一種昏睡症,在非洲只有斑馬不會被傳染,因為「采采蠅」的眼睛只能分辨黑白,對牠而言,斑馬的黑白條紋是一大片,所以無法盯著斑馬。所以,如果要當非洲的獅子,最好身上能夠長出黑白的條紋。 場景:張大春的車裡 張宜(小二)臨時起意編的故事 小兔子有一天在森林小學裡迷路,跑到人類小學,跑到一間教室,這天剛好教室裡的小朋友生病沒來,小兔子去坐他的位子。下課鐘聲,小朋友都跑出去,小兔子坐在椅子上不動,過了一會兒上課鐘響了,小朋友都回來,小兔子還是沒有動。接著,老師就繼續上課,上到一半,小兔子尿很急,就在椅子上尿了出來;老師說:「小兔子你怎麼可以在位子上尿尿?剛剛下課,妳怎麼不去尿?」小兔子說:「我不知道有下課?」老師說:「剛剛有打下課鐘啊?」兔子說:「在我們森林小學裡沒有下課鐘。」老師說:「那也不能在教室裡尿尿啊。」小兔子又說:「我們在森林裡,是到處都可以尿尿的啊。」 此時,坐在一旁的張容噗嗤笑了說:「嗯,這不錯!」 《星期八》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9�1月號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轉貼-有女兒真好

2008年12月15日
公開
41

我的同學生了一個女兒,我從大陸回來聽見她的留言,但是,她沒留下搬了新家的電話。於是,我打電話給同學的母親:「葛媽媽,聽說琪琪生了一個女兒。恭喜啊!」 「謝謝妳。小女兒好可愛啊,就像琪琪一樣...」 我透過話筒可以聽出葛媽媽忍不住的喜悅,笑意從心底泛起來。 「我就跟琪琪說,世界上沒什麼事比有一個女兒更幸福的了。」葛媽媽仍自顧地說著。 我去琪琪家看她和新生兒,她的婆婆和母親輪流照顧她坐月子,那天正好是婆婆在她家裡。 「周媽媽,恭喜啊。」我說。她婆婆淡淡笑了笑,沒說什麼。後來,我單獨從房裡出來,想上廁所,她婆婆拉我到一旁:「妳跟琪琪是好朋友,一定要勸勸她,她說她不想生了。如果是兒子,我也沒有話說,現在是女兒咧,怎麼可以不生?」 「周媽媽,其實女兒、兒子不都一樣嗎?何必一定要生兒子?」 她婆婆不以為然:「兒子和女兒怎麼會一樣?我那些女兒都不聽我的,還好兒子還算懂事,要不然我老來要靠誰?」 我把婆婆的話對琪琪說了,她嘆了口氣:「怪不得她,她和女兒處得不太好。」 琪琪的婆婆是個慣於當家做主的女人,她總是把自己做女兒時候恪守的規範,拿出來要求女兒,母女關係弄得很緊張。 等女兒們嫁了以後,做母親的仍時時干涉,或者嚴厲的批評,問題是女兒們對母親的婚姻與處世態度,一向也不太欣賞。 琪琪的母親就很不一樣了,她是個帶幾分孩子氣的女人,對新鮮事物總抱著好奇心。母女二人常常約了看電影、逛書展,琪琪結婚以後,母女倆還約著喝下午茶或者出國旅行。 琪琪從小交了朋友便會帶回家,母親為她的朋友們做紅豆冰棒,琪琪的朋友差不多都變成媽媽的朋友,有時候打電話找不到琪琪,也能和她媽媽聊個半天。琪琪的媽媽熱情真誠,關心別人,從不倚老賣老。 記得琪琪的父親爆出外遇那年,我們大學剛剛畢業,琪琪取消了要和我們去環島旅行的計劃,消失了一個月。後來,我們才知道,她陪著母親去日本旅行,那是母親一生最想望而始終沒能履踐的一場約會。 「我只想讓她知道,即使沒有婚姻,沒有丈夫,她還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琪琪是這麼說的。 琪琪的父親與母親分開了,琪琪的母親告訴我們,這一路是琪琪陪著她走過來的:「從來沒想過,這一生我最好的朋友,竟然是我的女兒。」 我一直覺得琪琪的母親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她明白女兒的生命更新,感受更敏銳,心靈更有力量,於是,她向女兒伸出手,引領自己渡過低潮與黑暗。琪琪的婆婆從沒有這樣的美好經驗,因此,她以為女兒是無用的。 女兒並不是潺潺流去的河,其實,每一個女兒都可能是一片遼闊平緩而肥沃的流域,孕育著自己的兒女,也潤澤著父母親人。

走出爛泥坑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44

-- 蘇珊•芙洛利希(Susanne Fr?hlich)著�溫力秦譯 摘自《家有閒妻不良母》,沃爾文化出版 今天下午還有另外一場各家母親的重頭戲—幼兒體能活動。健康可愛的兒童應該適度被開發體能,若妳的孩子每週未進行至少兩次的體能活動,很快地就會被別人當作怪胎,做媽媽的也會被眾人視為懶惰,因為妳未盡到替孩子規劃的責任。 兒童是現代人的成就測量器。展示看看妳的孩子有什麼拿手的,看過之後我會判斷妳算不算好媽媽,這真的會把人逼瘋! 我經手這種激烈的母親職務越久,就越感到瘋狂。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無法脫離,也不能拒絕。這窘境有點像我是那個不想一起玩遊戲的人,一個掃大家興的人,若是對整個遊戲提出質疑而造成大家不愉快,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只好閉上眼睛,繼續陪著玩下去,反正也只不過再多玩十五年嘛! 此刻真所謂騎虎難下,畢竟眼前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曾是我的夢想—丈夫、孩子和自己的房子。現在得我所求了,我卻反而陷入迷惘。有時候,我真想乾脆鑽進被窩,用棉被蓋住頭,靜靜等待,直到一切都過去為止。 「媽媽生氣嗎?」馬克問道。 我看著兒子,立刻就心軟了。我到底算哪門子的怪媽媽?毫無決斷力又這麼優柔寡斷。 我把小傢伙抱進懷裡,母子倆就這樣依偎了一會兒。他好熱情,在我臉上印滿濕濕的吻,讓我感動萬分。為什麼我偏偏就是這麼不知足呢?如果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接受母親這個角色就是如此制式化而不容改變,那麼一切是不是會更單純一些? 我該不該打電話給愛麗斯•史瓦澤(譯註:Alice Schwarzer是德國家喻戶曉的女性主義者),請她好好教訓我?我想,我此刻的意志會如此消沈和痛苦,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 雖然我身在人群中,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不少,跟鄰居也算熱絡,但總覺得還是有些孤獨。不知道是從何年何月開始,我的一部份自我消失了。我一直期望可以過著興奮、刺激、閱歷豐富的生活,只是刺激從何而來?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自己需為自己潛意識中所散發出的枯燥乏味負責。明明可以做很多不同凡響的事,卻還是選擇了寧願和無聊煩悶為伍而不思改變。 我決定為我的人生製造刺激,就從明天開始,一切將改頭換面。等著瞧吧!我,安德蕾雅•施耐德,可不想一輩子深陷在這排相連式郊區住宅的爛泥坑裡。絕對要耳目一新,我要開始戰鬥。 我的心情一下子就輕鬆起來。我決定列出一張清單,就是那種成長書籍裡常會列的清單,先寫下要改變的事項,在腦中構想清楚,然後明確地描述目標,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沒錯,就這麼做! 我的清單內容如下: 我要 -更多刺激 -更多性生活 -更多肯定 -瘦大腿 而且要快,越快越好! 是的,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項目。執行細節留待明天處理,或者從今天晚上開始也可以。我開心地把清單放進廚房抽屜裡,這是家裡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絕對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找到這裡。 幼兒體能活動一如往常,媽媽們嘴裡哼唱卡通《太空鼠》的歌,手拉孩子們的小手,堆起墊子和箱子,繞圈圈跑。還有,在孩子們突然勇於練習某個角色的時候,展現萬分驕傲的神色。活動期間,這些媽媽也會不時閒聊一下。 我心情非常愉快,因為我知道,從明天開始會有精彩刺激的生活等著我,一個美好的未來。 馬克扯著蘿拉的頭髮,這可不是我期待的那種刺激方式。偏偏是蘿拉,她的頭髮本來就很少,甚至比我的還少,我立刻責備馬克。蘿拉媽媽的那副表情,彷彿是在控訴我兒子非禮她女兒,承諾要跟她女兒結婚最後又棄她而去一樣。 我殷勤地賠不是,好像我才是那個扯蘿拉頭髮的人。蘿拉則十分享受自己的角色,忘情地在媽媽懷裡哭泣。真謝謝你啊!兒子,你做得實在是太好了。馬克倔得很,他拒絕道歉。 「蘿拉也壞壞。」這是我唯一從他嘴裡套出來的話。 他示範似地一直抓著自己的小蛋蛋。剛剛是小蘿拉對他這麼做嗎?他緊閉嘴巴,就是不肯針對事情的經過做進一步陳述。我問那位小嫌疑犯:「妳有捏馬克的下面嗎?」蘿拉猛烈地搖頭,我覺得她有點搖過頭了。 蘿拉媽媽因為我的懷疑而感到憤怒。「我的蘿拉絕對不會這麼做。」她嚴厲駁斥我的質疑。 該怎麼做才能化解這種氣氛對峙的尷尬場面?睪丸對頭髮的戰爭,我試著說笑話來打破僵局:「在我兒子和妳女兒需要用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切應該都已經復原了才對。」蘿拉的媽媽連個笑容都不給,毫無幽默感的臭女人。 我記得她叫嘉貝蕾。嘉貝蕾是那種典型的郊區婦人,總是細心打扮著自己的穿著,出生時可能就已經穿著Barbour外套、V領套頭毛衣還有Tods的鞋子了。 如果孩子才學運動沒多久,就發現他不用別人帶,自己就可以學會怎麼做的時候,這真的是美妙又讓人覺得驕傲的一刻。 我不記得我媽曾陪我們做過體能活動。她會送我們過去,然後接我們回來,僅此而已,不曾再多做其他的事。而令人驚奇的是,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反而比較乖巧,我的孩子便是如此,我很少聽到其他媽媽抱怨的。只是,妳通常也不會告訴其他媽媽,她們的孩子是麻煩精,否則肯定會被視為公然挑戰。 我們又一起唱了道別的歌,然後興奮地拍拍手。我偏偏站在卡琳旁邊,她活到現在大概還不知道世界上有體香劑這種東西吧!這位女士身上散發的霉味簡直不可思議。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只要憑著那股特殊氣味,就能立刻循線追蹤到她。為什麼都沒有人告訴她?難道我是唯一聞到的人?哎呀,誰知道,也許這就是她的特色吧!還有一種可能:她是隻不折不扣的宇宙太空鼠,只不過披著人皮。 -------------------------------------------------------------------------------------------------- ◎書籍簡介◎ 書 名:家有閒妻不良母 作 者:蘇珊•芙洛利希(Susanne Fr?hlich)著�溫力秦譯<BR/> 出 版:華文網沃爾文化事業部 出版日期:2007年3月初版 定 價:220元 ◎內容簡介◎ 女人步入婚姻家庭後,如何讓自己在三K(孩子Kid、廚房Kitchen、事業Carrier)和三S(快樂Satisfaction、身材Shape、性高潮Sex)之間和平共存? 老公不乖,就擬好文案上網把他出清拍賣;想有時間做自己的事,就把孩子交給電視;嫌「性」福太少,就商請好朋友跳跳兔來幫忙……這些搞怪妙招都來自於閒妻不良母安德蕾雅,她的搞笑事蹟和無厘頭想法很顛覆傳統、很有趣,更能發人省思。

其實,這麼忙不值得(謝謝雯禎媽咪的分享)

2008年12月11日
公開
45

哈里伯頓:「懷著憂愁上床,就是背負著包袱睡覺。」 懂得知足就是幸福!! ●其實,這麼忙不值得.... 如果你很忙,忙到沒時間看到這篇文章時,代表你真的很忙,而且是忙昏忙過頭了。 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趕工作進度,但是忙歸忙,我還是給自己設定管制點:晚上七點一定放下工作,晚上固定有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一定再看一些雜誌與專業書籍。 "老天爺在時間方面是非常公平的",總統一天有24小時,大公司老闆的一天也是24小時,不論用不用功的大學生的一天也是1440分鐘,躺在媽媽懷裡的小寶貝也是分配到86400秒鐘的一天。 如果您是RD的工程師,到了晚上10點還在加班的話,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樣的工作模式是否符合您自己的人生規劃。許多人忙到身體受不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身體肝腎臟都出問題,想要回頭可能都來不及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個女生寫到她的男朋友在半導體廠上班,每天都要穿袋鼠裝在無塵室工作,由於換下與穿上要花一些時間,所以大家都儘量少喝水或是不喝水,下班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廁所,可是大部份人的發現自己的尿液都是深褐色的!引述一段最近才看到的醫學常識: 【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裡,就如同下水道阻塞後容易繁殖細菌一樣,細菌將會經由輸尿管感染你的腎臟】。 有些人忙到老婆吵著要離婚時,這才發現陪家人的時間太少了。家對忙碌一族的人而言只是休息的場所,如果一整天忙到晚上十點才下班,扣掉睡覺的時間,您會有多少時間留給老婆與小孩呢? 你聽過"小孩橫著長大"這句話嗎? 許多所謂的科技新貴其實是很可憐的,每天很早就出門,這時可能小孩還在睡覺,回到家時也已經很晚了,小孩老早就被哄上床睡覺了。在這些科技新貴父親的眼中與印象中,真的,他們的小孩是"橫著長大的"。如此的親子關係讓我們一直有個疑問:這樣做值得嗎? 新竹某個科技公司的大會議室裡,大家都在談論何時才能趕上進度,順利將代工的產品交給客戶。可是公司的一位重要幹部卻私下向處長要求請三天假,想帶太太與小孩去鄉下玩,他認為:【對小孩而言,童年只有一次,錯過這次的機會可能以後就沒了。】可是處長的回答是這樣的:【帶小孩還需要你操心嗎?媽媽生下Baby後給褓姆帶,大一點後送安親 班給小 老師帶,上小學 後交給 老師帶,國中當然也是給老師負責了。帶小孩有這麼難嗎? 】 難道在養兒育女方面,父母親就只扮演付錢的角色嗎?開完會後,這位幹部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月底就離職。 不管公司開出什麼條件都不管用,因為他認為【家比公司重要】,縱使一年賺上數百萬,可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錢賺得再多值得嗎? 產業大量西進之後,許多根留台灣的產業也是很辛苦的,他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找不到訂單,而是找不到人才?!因為大多數的理工人才都習以為常地到竹科或南科工作,而主要工作的內容卻是照顧機台,維持生產的良率?! 公司配發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生產機台一有問題就必須回廠處理。 每天忙到沒有時間思考與閱讀,這樣值得嗎? 有一位傳統產業的主事者這樣說:【十年後這些人就會後悔,很多人不知道:純代工產業是沒根的產業,那裡勞力最便宜就往那裡走。我們可以斷定十年後這些純代工的產業必定移出台灣,如果你沒有跟著轉進的話,台灣恐怕再也沒有你容身之地了。】 十年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可能只有2-3個十年是真的有效的。 每天被進度追趕的人,整個思路都是如何追上進度,當然就沒有空餘的時間來思考或閱讀。 深度的思考需要在頭腦完全沒有任何負荷的情況下,進行獨立與不受拘束的考量。 閱讀也是達成創新的重要一環,每天多看一本書,您就多一份心得,每多翻閱一本書就會多一種新想法。 如果您已被忙碌壓住了,可以預見的是沒有時間思考與閱讀,自己無法提升,別人也無法提升您,蠟燭兩頭燒的最後結果就是對自己的完全放棄。 明天的力氣今天就要準備妥當,如果您想把握明天的機運,唯有拋棄現在的忙與碌,好好的充實自己才是。 人生的過程就好像翻閱一本書一樣,你必須仔細地看,因為你可能只能看一次而已,當你想重新再來一次時,才發現自己已經髮蒼蒼齒牙動搖了,根本無法重來一次。 以有意義的忙碌取代無所事事 當我們工作或忙碌時,似乎不難忘記煩惱,但是下班以後的時間,卻是危險的。 在境遇平順、心情寧和時,休閒時光應該是最快樂的,但是要小心,這也正我們最容易胡思亂想,讓負面情緒有機可趁的時候。我們可能開始懷疑人生有什麼意義?抱怨生活一成不變,擔心今天老闆批的公文、同事說的話是否另有用意?自己是否失去魅力?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因為種種緣故,蹉跎了婚姻,年輕時朋友多,下班後相約吃小館、看電影、逛街,日子輕鬆自由。但朋友們一個個結婚生子後,各忙各的家庭,她下班後就落單了,時常無所事事。逐漸地,原本活潑開朗的個性,變得猜忌多疑,看什麼都不順眼,連老朋友都快得罪光了。 「馬慮從憂不會在你行動時侵襲你,卻總是在你閒暇時進攻。你開始天馬行空,想到可種可能性,擴大任何蛛絲馬跡。這種時刻,你的心境像空轉的達,終將自我毀滅,」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教育學教授穆塞爾(JamesL.Mursell)曾經這樣提醒人們。 生活如果沒有重心,憂慮與恐懼就會像小惡魔般趁隙而入,摧毀我們的行動與意志力。 就像許多銀髮族退休後,沒有妥善安排生活,讓自己保持忙碌,過得更充實,因此快速衰老。 記得有一次,中信集團董事長辜濂松接受蔡康永訪問時,提到他的一些老朋友卸下職務後遷居國外,過著令人稱羨的退休生活。按照一般想像,他們有錢、有閒、有地位、沒有工作壓力,在如詩如畫的生活環境裡,享受別墅、陽光、海灘、自由,應該比誰都更能長保青春快樂。但事實卻不然,才經過兩、三年,他們就老了很多。 這令辜濂松感慨萬千,決定自己一輩子都不退休,或者說退而不休,寧可保持旺盛的活力,讓心有所用,力有所為,繼續貢獻所能。 服務他人,享受生的喜悅 從克服憂慮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想擁有快樂的生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更積極地去做些什麼。 就像明星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在患癌後,投入社會公益,繼而走向政壇,為更多人服務;癱瘓幾十年的 呂普 博士(Dr.FrankLoope)組織了一個癱瘓者寫信俱樂部,收集許多癱瘓者的姓名地址,呼籲大家互相寫鼓勵開心的信給對方。 有人說治療憂鬱方法,就是去做建設性的事。那麼我要更進一步說,如果保持忙碌,可以杜絕憂慮纏身,那麼忙到忘記自身、服務他人,更得以享受生的喜悅。 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轟炸珍珠港,一顆炸彈掉在小說家葉慈家附近,把因心臟不好長期臥病的她震得跌下床來,身體更虛弱了。 但是那時候家中有電話的人不多,葉慈正是其中之一,所以紅十字會請她勉為其難幫忙做聯絡中心。 「我努力為那些不知先生 安危的 太太們打氣,也安慰那些寡婦們……剛開始的時候,我躺在床上接聽電話,接著坐在床上,後來我越來越忙,下床坐到桌邊。因為幫助那些比我情況還慘的人,使我完全忘了自己的病……如果不是經過這次事件,因為長期臥病,潛意識裡已失去復元的意志,我可能下半輩子都是個廢人,」葉慈說。她從不知道自己擁有那樣的力量,也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再沒時間為自己煩憂。 誠如蕭伯納所說的:「悲慘的人生,起因於有餘暇煩惱自己是否過得快樂!」 如果你正為了什麼而煩惱憂慮,千萬不要再胡思亂想了,振奮起來,摩拳擦掌去做一些有意義而充滿建設性的事吧! 【這樣做,你會更快樂】 1.克服憂慮,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積極地去做些什麼。 2.憂慮小惡魔最喜歡侵襲無所事事、虛盪空轉的心。 3.保持忙碌,轉移注意力,可以避免憂愁入侵, 用正面的情緒,把負面情緒驅逐出去。 4.做一些建設性的事,不僅能治療憂慮,更能進而豐富人生。

(轉貼)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2008年12月05日
公開
51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 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但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 每星期五晚上,小吳都開 車送 太太到火車站搭車,去探生病的媽媽。 十分鐘後,小吳妹妹所乘的火車就到站。 他接她回家幫忙他們料理家務。 每逢星期日整個程序正好相反。 小吳妹妹的火車開出十分鐘後,他太太才到。 有一晚,他的妹妹剛走,小吳正等著接太太的車,一個站務員慢慢走過來。 他笑容詭異地說:「先生,你真有辦法。難道你不怕有一天會被她們逮到嗎?」 ((((((((月暈效應))))))))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都慣於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眼睛, 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裡, 再用這個框框解釋此人的角色與行為他是好人、他是壞人, 他好像有外遇、她很愛佔小便宜........ 我們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 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 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 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 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 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 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 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 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 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 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 反之, 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 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 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 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 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 Halo 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成見」能有多荒謬? 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 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 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 「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 老猶太人還是不答 「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 老猶太人答道: 「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 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 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 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 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 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 「女人都是爛駕駛」、 「男人都很不衛生」、 「猶太人都很吝嗇」、 「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 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 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一對男女若看到一個男人拿把花走在街上, 女的可能會想:「哦!他真體貼、好浪漫。」 男的也許會認為,「天啊!我看這傢伙完了」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 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 他心想: 「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 這位先生不禁想到, 「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艾斯曾有這麼一段妙喻, 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 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 說得一點都不錯, 「人」「扁」為偏, 人一旦有了偏見, 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 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 既然如此, 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 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不是嗎?

你想要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48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 你想要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呀!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國小 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 30坪 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習班 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連 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成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念大學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 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2008年12月02日
公開
47

【戴老師小講台】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事實上,人都有情感式的「月暈作用」,也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就像本文中的倪老師,因太過於偏愛李凱,在他騎快車時,未曾嚴厲地管教他、約束他,以致最後李凱因飆車而喪失生命! 因此,「愛孩子」是對的,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能是「縱容的愛」;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將會使孩子嚐到苦果! 所以,古人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 不過,在文中另一主角玉梅,卻是個令人欽佩的女孩;她在一直「被欺負、被瞧不起、始終是最後一名」的低潮中,因著老師「不嫌棄的愛」,找到自己「生命的亮點」,因而考進了體育資優班,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光明的出路」!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最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他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愛和恩澤;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任與溺愛,亦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 啊! 【啟示】 ◎捨不得管教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挨罵吃苦,則他將來會更苦! ◎愛,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讓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也捨得讓他跌倒,則他才會勇敢爬起來,而且走得更英挺、更有自信!

寫給未來女婿的一封信

2008年12月01日
公開
61

雖然我們夫婦倆都不希望,長大成人後的格格會走上婚姻之路 ............... 還沒生格格前,每每看到這篇文章都有止不住的酸楚 養兒一百年,長憂九十九 有了格格之後,文章內容牽動最深處的摯愛與感恩 那一顆媽媽的心呀~一顆媽媽的心 想起了汪媽咪就是如此疼我愛我 想學什麼才藝..哪怕看得出來 我只是要那份那個年代難有的虛榮,都會用力擠出錢來使之如願 郊遊遠足,包包永遠比別的同學鼓漲 為了讓便當盒一眼好認出(當年的便當盒幾乎像是複製品) 打哪兒去買到鮮紅玫瑰花印上蓋,造型扁中帶圓銀製便當盒 午後雷陣雨下的大又狂又正值放學時分 別擔心!校門口一定會站著手拿墨綠色軍傘 身子像車雨刷的左阿右來回擺動 就怕小小個兒的自己,給人擋了視線找不到她的寶貝ㄚ頭 四十多年前生產台上,確定第二胎是她殷殷盼望的女娃兒 蕾絲洋裝,蝴蝶結皮鞋還有最想玩的各款髮式,越幻想越開心之餘 就決定讓正看西裝頭後腦卻留了條小辮子,老被同學嘲笑"國父"的哥哥 可以推翻滿清成為民國,正式落髮了! 想到這兒,笑中帶淚 哈哈 哈哈哈哈 也是被父母親把屎把尿長大的所有公婆 疼惜關照別人家辛苦拉把的掌上明珠,心頭之肉 是量大有福更是長者之風 但 更是平常應該之事阿 文章開始 我想,總有一天,你會看見這封信的。我的女兒是如此美麗、可愛、有才氣、貼心,簡直就像是天上落入凡間的天使。 你要跟我談「聘金」嗎?我想,你是付不起的!我們就來談談從小我在女兒身上花費的錢吧!你知道為什麼她的英文如此流利,各國通行無阻,英、日文難不倒她呢?因為從小每一年花在上英文文課的錢,一年超過十萬塊,她少說學了十年,光是語言方面,就花掉一百多萬。 還有,你最愛她彈著鋼琴的優美模樣。但是,這也是錢堆砌起來的,十幾年來學鋼琴的費用,一百萬也是跑不掉的。另外每一年的學費,私立國、高中、私立大學,幾年來也不少於一百萬。更別提每天的三餐,遊學、留學的費用。光是能夠拿到「收據」的費用,你可能付我五百萬都無法全部 cover掉!更何況,我並不是要把女兒「賣」給你。 你是不可能用錢買到我女兒的。因為我女兒的價值,還不僅僅於此。 在我心裡,她是無價之寶。 她的一個微笑,都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禮物。 她貼心的按摩,是任何專業按摩師都無法取代的,因為每一個手勢,都有她的愛,都有我的感動。她的每一顆晶瑩淚珠,都是我與她在不斷的衝突之下,溶解彼此的美好果實。 我們在爭吵、和解中瞭解彼此,更在緊密相愛中不斷地成長。女兒與我之間的愛,是拿數億金錢也無法切斷的。 所以,親愛的女婿,即使你有萬貫家財,你也買不起我的女兒。 我的女兒不「賣」給你,也不「嫁」給你。她只是要跟你結婚,跟你一同組織一個家庭。即使你們結婚了,住在一個獨立的小房子裡面。 她仍然是我的女兒,我仍然是她永遠的母親,我們之間的愛,永不消失。 我跟我的女兒,仍然要像以前那樣互動,那樣的相愛。當我孤老無依,女兒想要陪我一起生活,你沒有權利阻止她。如果她真是個忘恩負義、無情的人,看到自己悲慘的親生母親而無動於衷,如果她是如此自私而冷酷的女人,你還會像現在這麼愛她嗎? 你喜歡她,不就是因為她的良善? 當她希望多挪些時間,來陪陪孤單的母親,你應該沒有權利阻止她。就像她也沒有權利,阻止你去照顧你的父母親或陪伴他們。 更何況,你以及你的父母,對她並沒有任何養育之恩,沒有餵過她一瓶奶,沒有換過她一片尿片,沒有幫她繳納過任何一分學費。 養「兒」育「女」的心,希望你能「對等的」體會。 你們立下婚約,婚約是宣示兩人要彼此相守,而不是簽訂某一方的「奴隸契約」!因此,我要你承諾,用一個對待「人」的態度來對待她,不是把她當成佣人或奴僕。 你會難過的事情,她同樣的也會難過;你會感到疲憊的事情,她一定也會感到疲憊。請以體貼自己的方式,體貼她。 不過,我仔細的想了想,我還是想要一筆「聘金」…… 那就是你的「心」! 你願意用良善、同理、無限的體諒來對待我的女兒嗎? 如果你交不出這顆心,我會建議女兒取消與你之間的承諾。愛情固然偉大,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會去嚮往一個「不平等」的婚姻!沒有平等的互動,婚禮上動人的旋律、美麗的婚紗,只不過是騙人的陷阱、甜蜜的毒藥而已! 雖然,我的女兒現在只有八歲。 不過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到這篇文章的。 我怕等你真的來提親時,我已經老邁得不想再講這些話了,所以先寫在這裡,請你準備好那份聘禮,那就是:「你的心」! 祝福你們!!

父母給愛的方式(商周)

2008年11月16日
公開
44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 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 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 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 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 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 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 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 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 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 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 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 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 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 「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 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 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 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 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 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 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 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 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 (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 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 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 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 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 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 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 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 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 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 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2008年11月12日
公開
48

一、混齡的編班 3∼6歲的兒童在同一個教室裡活動,就如同一個大家庭,彼此互相幫助,彼此尊重,一起學習生活中必要的合作、寬容、忍耐、仁愛、責任、尊敬、和平、感謝等美德,進而成為個擁有體貼情操的人。 二、自由與紀律 蒙特梭利教育藉由有秩序的環境與生活作息開啟兒童內在熱愛秩序的本性,並從自由選擇想學習的較具中,培養服從力、和尊重環境(物歸原處)及尊重人的態度;在體驗以自己完成自己選擇的工作中,產生真正的紀律。所以,其自由是建立在紀律上的真自由,而非放任性的自由。 三、豐富、具體有系統化的教材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兒童,發現他們有學習的最佳時期,稱之為「敏感期」,在這時其中給予兒童豐富的具體的、系統化的教材,有助於其心智的成長,在借力與使力中,蒙特梭利創造了很多教具吸引孩子主動學習,透過這些教育的操弄,孩子的智能、體力、情緒、意志力,都獲得了相當的發展與提升。 四、手的教育 人類是以萬物之靈的每各居住在地球上,持有可以感受,可以思考的頭腦,而手是達成人類頭腦中想法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腦部發育的重要器官,因此在蒙特梭利的環境中,孩子是以「做中學」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學習,因此蒙特梭利說:「沒有手,兒童的智力可以發展到某個水準,但是如果有了手的活動力,智力會達到更高的層次,而且兒童的人格也會更堅強。 五、環境的預備 蒙特梭利教育中很重要的三要素是兒童、教具和環境,其中這個環境是包含兩個元素,一是統整過的教室,另一個是教師一個預備好的蒙特梭利教室是由教師去建構,並且要符合列條件: 1、自由與紀律 2、結構與秩序 3、真實與自然 4、美與氣氛 5、蒙特梭利教具 6、社會性生活的發展 在這樣地環境中教師是一個導引者,他是物的環境中與兒童之間的標準,引導孩子進入環境自由學習之後教師的責任就是「觀察」,從中瞭解兒童,並跟隨兒童。蒙特梭利博士對教師(人的環境)的期許: 她不並說什麼話,不必花什麼力氣 也不必很嚴厲;但是,他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 能夠適時地上前去幫助兒童,或是離開他遠一點,他也必須能夠按照兒童的需求而說話,或保持沈默。她必須具有其他教育體系所未曾要求的精神的警覺性(moral alertness),流露出鎮靜、耐性、慈愛和謙虛。

接待禮儀(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38

弟子規: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長輩到你家要找你的父母,要怎樣做?現在的孩子說:「爸,有人找你!」或者有人來找老師,他說:「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父母、老師被你呼來喚去,這樣很失禮,這也是沒有人教導而造成的。譬如有人來找主管,要說:「您先請坐,我去找老闆,再回來跟您報告。」要先去問老闆要不要接待。很多人會這樣說:「老闆在那裡開會,你自己過去。」結果會議開到一半,人走進來了,要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造成困窘的局面。假如今天你要提拔一個人,一定是提拔處處辦事都讓你放心的人;一個常常失禮的人,你敢不敢用?接待之禮很重要! 當有人來找長官或父母時,一定要先請客人喝杯水,再趕快去請他們。「人不在,己即到」,假如他們不在,要請教對方有什麼事,趕快把事情問清楚,然後告訴對方:「我一定會轉告我父母與您聯繫」,這才把事情做圓滿。這些做事能力與禮儀特別重要,一定要在生活點滴當中指導孩子。 我們教小孩禮儀,從進門開始,教他們敲門要緩和地敲三聲,不能敲得太急促,以免屋裡的人被你帶動得很緊張。如果他正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不能來開門,心裡會更急躁。當接待客人時,開門後要先鞠躬問好:「阿姨好,叔叔好。」再幫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放在讓客人一進門直接可以穿上的地方,每個禮儀都含有替人著想的本質。客人進門之後,孩子要說:「阿姨,您請坐。」就引導阿姨坐下。不能說:「阿姨,你自己去那裡坐。」坐好之後,馬上去倒水,然後說:「阿姨,請喝水。」這就是接待之禮。假如您的孩子這樣去接待長者,他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家教。在接待的過程中,就訓練一個孩子處理事情,不但要有恭敬心,而且要有始有終。有時我們交代學生去找某個人,結果一去無回,後來找他來問:「你找的怎麼樣?」他說:「沒找到。」沒找到也要回來報告,要有始有終,對一件事情要負責到底。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一句教誨,我們延伸成接待的禮儀。禮是人與人之間很優美的距離。當我們不懂禮時,給人家的印象不好,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誤解、磨擦。所以,接待客人要訓練,才能清楚發生哪些情況,應該如何應對。訓練可以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讓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是從內心生歡喜,所謂「誠於中,形於外」。 有一位母親,她接待客人的時候會切一盤水果。有一天她不在家,家裡來了客人,等她回來後,看到桌上已有一盤水果。而她的孩子還是小學生,這就是上行下效,孩子無形當中都在學習。 在公司裡也應該落實這一條教誨。譬如同事的朋友來訪,剛好你遇上,你不能說「他在那裡」,這樣就顯得有點失禮。你可以說「你請坐」,為他倒一杯水,「我去幫你找他」。這位客人就會感覺到這個公司的氣氛很好,會給人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來了,看你還幫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內心也很高興。 在政府單位,接待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然這是丟政府、國家的臉。有個政府主管打電話到其它部門,一個年輕的研究生接的,態度不大好。主管說:「我找某某某。」他說:「不在!」主管問:「去哪裡了?」他回答:「不知道!」就把電話掛了。結果這位主管很生氣,開始調查到底是誰接的電話。最後這個研究生的命運如何?被解雇了。之後整個單位接起電話都說:「您好,請問找哪位?」風氣大變!當然除了怕丟飯碗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生起對人的尊敬。 除了接待人的禮儀之外,還有講電話的禮儀也很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接電話。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問候長者或對方:「喂,您好,我是某某某,請問您找哪一位?」假如長輩說:「請問你父親在嗎?」假如父親在,馬上說:「您先請稍等,我去請我父親。」假如父親不在,就請問對方:「對不起,我父親現在不在,請問您是哪一位?有什麼重要的事,您交代我,父親回來我再通知他;如果您現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親的手機跟他聯繫。」孩子做事、辦事的能力,就從接電話中,從生活的細節中,慢慢提升。 假如你的孩子往後想得到主管、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疏忽。有位朋友說,主管常常喜歡找他,為什麼?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倒茶,倒得又很自然;什麼時候該幫忙夾菜,因為從小做習慣了。接待客人,要讓人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所以,接待禮儀要學,而這個學習有賴於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要有耐性。

孩子為什麼容易生氣、發怒?(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29

蔡禮旭老師講述 人為什麼會生氣、發怒?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在哪些情況下人易發怒?恭敬心沒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就很容易發怒。對人沒有恭敬心,看誰都不順眼,脾氣就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古代的聖哲人對長輩都畢恭畢敬,怎麼可能會發脾氣! 還有一個會讓人憤怒、瞋恨的原因,很可能是嫉妒,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要從小擴寬孩子的心量,能夠時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已漸躋」。沒有貪心,懂得忍讓,就不容易發脾氣。從小懂得忍讓的孩子,會特別得到疼愛。譬如老師看到一些孩子不跟人爭,私底下都會給他們特別的關愛,因為這孩子懂事。孩子不貪,就不會因為「別人有,我沒有」而生氣。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他做的事太多了,他都視為理所當然。親人沒有做好時,他的脾氣馬上就來了。 有個孩子十幾歲,母親每天都幫他裝好水壼,讓孩子帶著上學,數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她給孩子裝水稍微晚了一會兒,孩子接過水壼很凶地說:「我遲到都是妳害的,拿那麼慢。」他不但該做的事沒有做,別人幫他做反而視為應該,所以父母要謹慎。還有給孩子太多的財物,從小養成奢侈的習慣,會覺得長輩給他錢也是理所當然,所以你以後不能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就麻煩了。 發怒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講「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被一把火燒光了。幾天才能平復?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僅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有不好的影響。 有個孩子脾氣很不好,父親就跟他說:「你每次發完脾氣,就到後院的木柱子上釘一根釘子。」後來,這個孩子每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過了幾天之後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在上面,才警覺到原來自己的脾氣這麼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能保持著這種敏感度,發脾氣的現象就慢慢減少,最後終於不再發脾氣。他的父親又跟他說:「只要你今天沒有發脾氣,就到後面拔出一根釘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把釘子都拔掉了,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跟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週就能癒合;但是「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的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言語比刀更利。這位父親就告訴孩子:「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我們要明瞭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這種自他不利的事能不能繼續做?不能。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下手之處何在?「懲忿、窒欲」。一個欲望很強的人只會想到自己,怎麼會「言忠信,行篤敬」?一個人連脾氣都掌控不了,他會對人恭敬嗎?他的言語會讓人家舒服嗎?不可能!老祖宗很善於用譬喻讓我們領受一些道理,對於「欲」跟「怒」有一句常說的格言,「怒是猛虎」。老虎給人是什麼感覺?兇猛,旁邊的動物看到牠都很害怕,敬而遠之。一個人常常容易發怒就好像一隻猛虎一樣,讓所有的家人跟同事好像處在地獄之中。「欲是深淵」,代表欲望一踩下去,深不見底,瞬間墮落。所以,懲忿、窒慾,「懲」跟「窒」代表要懂得去控制自己的脾氣與欲望,這就是修養功\夫。 俗話說「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未來」。不能掌握情緒的人,可能每次發完脾氣,他以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發完脾氣之後不是氣別人,是氣自己怎麼又沒有忍住! 如何轉怒為恕,如何讓自己脾氣變好,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中國文字已經把答案告訴我們了,字中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怒是會意字,表示你心上有一個奴字,你就是壞脾氣的奴隸,它要你往東你就往東,要你往西撞牆你就撞,等發完脾氣之後,會覺得「我怎麼做出這種蠢事?」因為你已經被奴役了,無法主宰自己,所以怒很恐怖,不能繼續怒下去,要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多少,把這些稜稜角角削掉了就變成了寬恕。「恕」字,一個「如」,一個「心」,這叫如其心,也叫同理心,你能如其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觀察,你就能原諒他了。 例如,我們教導學生,看到他的行為實在很生氣,但是了解他的家庭狀況後,我們的怒氣能立刻壓下去。除此之外,會覺得他很可憐,不但能體諒到他的苦,更能包容他的過失,體現出一種寬恕的態度,所以怒不能壓,要包容,進而去幫助他、感化他。 《論語》中,學生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我一生去貫徹,提升道德修養?」孔子挑了「恕」字,恕字終身可行,所以寬恕的功\夫很重要。如何寬恕?《格言別錄》裡有這樣一句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一天原諒不了別人幾次,但是原諒自己太多次了。我們能以原諒自己的態度去原諒別人,就能結交很多推心置腹的朋友。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責備別人的刻薄之心來責備自己的缺點,就能「寡過」,修養會提升得很快。能用寬恕就能轉怒氣,這才能從根本解決,也就是轉念的功\夫非常重要。能如此,什麼樣的人你都能寬恕,甚至於任何人你都能感激。一個人能處處寬容,甚至於處處懷著感恩之心,怒氣就消了。 一個人進步最多的是什麼時候?逆境。所以,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經驗,你總不會被他騙一輩子,騙了之後,你更清楚如何判斷是非善惡,所以要抱著一份感激之心。感激絆倒你的人,處處給你挫折或考驗的人,因為他助長並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依靠某個人,最可靠的是自己。一個人常常依靠別人,就會生活在患得患失中,沒有真正快樂,所以感謝他遺棄了我們,是他教導了我們要自立自強。感謝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常常對你惡言相向,助長了你的定慧。他對你惡言相向,你還能如如不動,你的修養提升得很好,等他罵完了,你說:「謝謝你講出我的缺點」,他一聽,下次一定罵不出來了。 一個人面對傷害、欺騙,以及別人對你的一種錯誤、惡劣的態度時,你能平心靜氣去感謝他,這樣的人遲早會被你感化,因為你的修養會激起他的慚愧\之心。你能這樣去轉念,不但怒氣消了,還有可能成就別人修學聖賢的機會。 有一首描述兄弟之情的詩詞,「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子孫做樣看。」兄弟是同氣連枝,同一父母所生,就好像一棵大樹長出來很多枝幹,各自發展,各自延伸,各自枝繁葉茂。兄弟之間的言語要和睦,不要太衝動,不要因為言語不當而起了衝突。只要有一方能退一步,能忍一時,就會風平浪靜。要以德服人,團結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三、四十歲以後,可能一年見不到兩、三次,每次一見面,發現皺紋多一點,白髮也多了幾根,真是歲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處友愛的機會。因此,要能忍得住,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爭吵。兄弟姐妹有了後代,又成為兄弟,所以這一輩要做好樣子,留與子孫做樣看,這一點特別重要。周朝開國的幾位聖王做出了孝悌的榜樣,所以才可以享國八百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朝代。這絕對不是僥幸的。您的家族、家庭要興旺多久?你要有所志向,才能教出好子孫。 《弟子規》提到「財物輕,怨何生」。對財物懂得禮讓,也就不容易起衝突。「財」字,又通另外一種含義,是木材的「材」,如果木材堆了很多,太陽照太久就會燃燒起來,比喻你的財積累太多,很可能會引火自焚。所以,當你時時都在搜刮財物,其實自己的福分已經在耗損、折褔了。而這個行為又被下一代學得非常徹底,這個財物留得住嗎?人要有深謀遠慮。因此,兄弟之間懂得布施,就不會有爭吵。有一句話說「人欠你,天還你」,「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會水到渠成。人往往不能忍一時之氣,做出一些違背德行的事情,所以要能忍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26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日式育兒經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2008年11月07日
公開
54

好奇 日本人教育原則的看看嚕~~ 有好些值得想想學習的~~ 也看看自己教養方式 有沒有調整的空間~~ 網路好文轉貼... 旅日畫家莊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橫濱、長崎、札幌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 莊凌獨自一個人把女兒帶大。 女兒在日本從一歲半開始上保育院直到畢業回中國上小學,她親身體驗著中日育兒方面的巨大差異。 儘管這種差異,曾經給她帶來過許多困惑,但是,看著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看著她成為優秀的小學生,莊凌說,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經困擾著她的「日式」育兒方式,也讓她由衷地感到讚賞。 莊凌非常慶幸女兒擁有一個真正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她沒有強迫女兒上各種興趣班,而是更多地擁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 儘管女兒在上小學前不會中文、不會中文拼音、不會算術,但從一年級回國後到現在,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順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覺醒 女兒兩歲了,每天上保育園都要帶兩個大書包,一隻裝乾淨衣服,一隻裝尿布。一個班11個1到2歲的孩子, 2名老師,除了午睡用紙尿片,其他時間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量有多重。 我想,女兒不會大小便,一定給老師添許多麻煩,於是 和 老師探討。老師說:你太心急了,孩子還太小,和她講是講不通的,這時候孩子的膀胱還太小,沒有什麼感覺,也存不住尿,我們大人膀胱感到漲了,會意識到要小便,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理解得了呢? 我放棄了對女兒的「訓練」,讓她順其自然,等待她的「覺醒」。女兒兩歲半時的夏天,突然就會叫「我要小便」從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兒也從來沒有穿過開襠褲。很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心急的媽媽,放棄那些教寶寶早日學會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們讓孩子穿開襠褲,想尿就可以隨時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看中國孩子的開襠褲是一道「有趣」的風景。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我們也應該從教育寶寶開始,讓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與世界接軌,不要再讓寶寶穿開襠褲了。 ◇ 給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大冬天穿短袖光腳丫,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 記得女兒在保育園的第一個冬天,當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師立刻不客氣地說:她穿得太多了,活動不方便,把襪子脫了,光腳不會滑倒。東京的冬天,室內大約22- 24攝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 3攝氏度。 保育園對1-3歲的幼兒規定,冬天,內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絨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絨背心,在室內要光腳。穿短袖內衣是因為孩子洗手常常把長袖內衣浸濕,容易著涼。3歲以上孩子穿著比較自由、內衣可以是長袖,也可以是短袖,襪子穿不穿隨意,但要穿屋內專用的布鞋。 在保育園裡,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純棉的絨衣,沒有一個孩子冬天穿兩條褲子,都只有一條單褲,我的女兒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們,無論冬、夏,牛奶、飲料全是涼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兒早晨依然是喝從冰箱裡剛剛拿出來的冰牛奶,也從沒有因為喝冰牛奶、冰水鬧過肚子。 女兒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颳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 孩子們散步路途之遙遠,讓我十分驚訝,二三站地,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還不讓穿大衣!女兒卻說:媽媽,我不冷,還出汗呢。 育兒書上說:給寶寶穿衣為難時,最簡單的方法,即是讓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衣!從此,這就成了我給女兒穿衣服的標準。別擔心,孩子是個小火爐。 ◇ 和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希希打架,老師在旁邊加油 女兒一歲半入市立保育園。入園3個月後的一天下午接女兒時,我剛剛踏入教室,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您早來一步就好了!剛才真是精彩啊!」 老師告訴我,女兒入園後,經 常跟在 老師身後,或與比較文靜的女孩玩,有時,調皮的男孩子搶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著,或者再去找別的玩具玩。 那個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男孩剛才又搶了她的書,她先是愣住了,坐著發呆,突然站起來衝到男孩子面前,使勁打了小男孩一巴掌,書落地,兩個孩子開始搶起來,小臉兒憋得通紅,誰都不肯放手。 老師興奮地說:「我們全班都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許男孩子被這聲勢嚇住,終於放棄了。 我聽了老師的敘述,有些茫然,不知說什麼好。老師看出我的表情,解釋說:「孩子之間動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別人更不對。但是他們才不到2歲,根本聽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別人,別人是什麼感覺,所以,嘗一嘗被打的滋味,才會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動手打人。 1-2歲的孩子動起手來力氣有限,一般只是隨手而動,沒有心計,不太容易受傷,當然,我們也會看在眼裡,絕不會讓孩子受傷。」 在保育院裡,小小一個班,只有11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在這個生存環境中自覺地學習怎樣「生存」的本領,就好像是本能。 一個從沒有被人「打」過的兒童開始「體驗」被打,這是他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事件」,做父母的用不著過於驚慌,這是他的寶貴經驗,他會漸漸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即有的小朋友不打人),學會辨明是非,學會選擇朋友。 ◇ 男女同浴? 與爸爸一起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 在日本,孩子們和父親洗澡是孩子們的一大樂趣,據說日本過去很多女孩和爸爸一起洗澡到五六年級甚至到初中,這在我聽來,實在不能接受 我的女兒與爸爸一起洗澡到6歲,我說:「你已經是個小女人了」。在這之前,經常是我給她洗澡,爸爸陪她泡澡,浴室裡有各種玩具,他們一起「過家家」、「開商店」、「打仗」、「講故事」,在浴室裡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女兒也是父親美好的記憶。 在保育院也是同樣,3歲前,每年的夏天上游泳課,男孩女孩都是光著身體, 3歲後開始穿泳衣,但是換衣服還是在一起,他們很小就看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之處,甚至男孩女孩因為好奇互相看如何小便,老師也不大驚小怪地嚴厲斥責。 我想,從小讓孩子認識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區別,也是一種教育,當他們長大後,也會少了許多對身體的神秘感 ◇ 如何培養動手能力? 大班幫小班穿衣,玩「開飯店」的遊戲 女兒5歲升班了,喜悅之情漾溢在紅紅的小臉上。「媽媽,老師說,從今天起,我們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女兒興奮地向我講述「新鮮事」:今天老師選我和另外七個小朋友午睡後到2歲的「鬱金香班」,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穿衣服。 後來我知道,5歲大班的兒童,每天午覺後,有一個小組去小班幫小朋友穿衣服,其餘的人把疊好的被褥,協助老師放到壁櫃中。 日本的保育園、幼稚園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的能力。每學期都有「開飯店」的遊戲,雖然叫「遊戲」,但做出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 「開飯店? 前兩天,孩子們用紙疊成錢包,用彩筆畫「錢」,大班的孩子還把錢包和錢送到小班的小朋友手中。 「開飯店」當天,孩子們人人帶上漂亮的小圍裙,頭上帶上三角巾。3歲的孩子把生菜洗淨,用手掰成小塊放入筐中,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 4歲的孩子用削皮器,削下胡蘿蔔、生土豆、的皮;5 6歲的孩子用小刀把削了皮的蔬菜和香腸切成塊,在老師的指導下煮咖喱飯、油煎香腸,還有一些孩子做蔬菜沙拉和大醬湯。 大家在小禮堂裡熱火朝天忙到中午,香噴噴的飯菜做好了。2歲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首先拿了「錢」來「買」飯,接下來是 3歲、4歲的孩子們,而大班的孩子給所有小朋友服務完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其實,每學期做的飯菜都一樣,但每一次孩子們在幾天前就開始興奮地期待。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家有中等生

2008年10月26日
公開
50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裏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裏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歎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遝遝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裏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歎,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歎不已。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裏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歎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裏,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裏,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裏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裏,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我那讀了五年高中的女兒--謝謝小飛俠媽咪的分享

2008年10月24日
公開
52

> 天下父母心,身為子女的人你看看這篇文,我想你會有所感動的,將來有天你也一樣要為人父母,父母心就是如此緊繫在兒女身上。 > > 八月底生的孩子,從進入幼稚園起,就注定要當全班最幼齒的,像西瓜,總要剖開來看才知道,外觀熟了並不代表裡面也熟了,甜度總會差一點。 > > 八歲以前,她是獨生女,又小又內向,更換過數家幼稚園,原因都是每隔二三天就帶傷回家;她不會吵架也不會打架,只會哭,老師沒辦法時時刻刻的護著她,久了,只有任她哭。 > 外公外婆心疼這唯一的小寶貝,最會趁她感冒發燒時,把孩子接走,說甚麼也不讓她上學,直到痊癒才放行,也因為這樣,她沒有順利的一年接一年的把小中大班完整的上完。 > > 八歲又三個月,她升格為姐姐,媽媽告訴她當姐姐的要照顧妹妹,她似懂非懂,卻始終未親膩的和妹妹玩在一起,同時,溫柔恬靜,終日安安靜靜的看卡通、畫畫,唯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媽媽一起去書店看書;小學六年級時,自己到金石堂把戰爭與和平看完。 > 她上國中的第一件事是要求調整零用錢,媽媽不在意的以上班當主管的口吻教她提出預算,結果,她真的出一張包括車資、飯錢、點心零食費用、買書錢的預算表,並且附註說明這是一張合理的預算,懇請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像立法委員一樣的刪預算;爸爸和媽媽無意中發覺女兒有一點點長大了,有一點點成熟了,興奮之下全數通過她的預算,一毛也沒刪。 > > 國中三年級時,她一邊準備聯考,一邊定期買漫畫書來看,媽媽沒有強迫她去補習班,她只要求和幾個一樣成績爛爛的同學一起到數學老師家補習,由於她承諾努力以赴,還向媽媽懺悔混了二年,許多國一和國二的課本都像新書一樣;爸爸和媽媽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配合下課留校晚自習時,去接她回家,然後每天晚上催她早點睡覺;還有,教她排定自我複習的進度,教她做好時間管理,告訴她不要在意學校考試的成績,課要聽,回家要複習,把學校的進度融入她自己排的進度裡。 > > 拼了一年,高中聯考放榜時,她如意料中的順利考上第三志願高中,也考上第一志願工專;媽媽勸她去讀五專,那所工專即將改制為國立科技大學,可省去三年後大學聯考的煎熬,可是她堅持要讀高中,理由是她要上大學,她認為讀工專是表示程度較差,高中聯考沒考好。 > 於是她上了那所創校近百年的高中。 > > 她活躍的過著高一新鮮人的日子,只是身體變差了,經常昏倒,到下學期時更加嚴重,時常請假,但是社團的事一定抱病參加;媽媽不以為意,除了一昏倒就到學校接人外,只有規定她要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要早點睡覺。 > 直到下學期開始一個月後,導師來電約媽媽到學校,媽媽從老師嘴裡才知道她有用生病逃避考試、逃避交作業的習慣,連昏倒也是一種逃避行為;不消說,媽媽的心情是多麼的驚訝與沉重,更感覺到心慌,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她的逃避心理。 > > 臉色蒼白的她,坦白承認她不喜歡這所高中,她說每個主科老師都一樣,每天趕進度,每天出作業,每天排小考,考到借早自習、借午修、借下課時間,還要借不重要科目的時間,像家事課就好像理所當然可以被借一樣,她問媽媽為什麼學校不給她自己讀書的時間? > 媽媽傻住了,三十年前的媽媽也是這樣的渡過高中生涯的,時代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怎麼那麼好的公立高中竟還以著與當年一樣的填鴨式教育來教孩子? > > 媽媽更沒想到無法責怪孩子排斥這樣的教育方式。最後,媽媽只有跟老師說明孩子喜歡的讀書方式,希望老師能包容,導師卻回答說這是孩子的適應較差而產生的問題,台灣所有的公立高中都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導師無法為一個個案要求其他老師配合。 > > 這樣的溝通進行了好幾次,直到二年級下學開學一個月後,她以離家去自殺來放棄這樣的學習環境!還好藥在路途中遺失了! > > 媽媽痛心疾首,依學校的建議帶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這是憂鬱症,在台北幾個有名的學校,每年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學生,還有習慣性跳樓的,直到死為止。 > 醫生說得稀鬆平常,媽媽和爸爸卻是嚇到了,決定先讓她休學再說。 > 為了不讓她的日子空白,媽媽帶她去麥當勞應徵,讓她去體驗真實的人生。十七歲的她,為了排斥學校的教育方式,變成了一個時薪六十五元的小妹。打工二個月後,她居然升官了,她說因為她表現良好,店經理升她為麥當勞阿姨,時薪調為八十多元,工作內容是主持小朋友的Birthday > Party、拜訪鄰近的幼稚園,邀請幼稚園到店裡辦慶生會、兼任店經理的文書處理祕書。她同時告訴媽媽說,她不要再去看心理醫生,也不要去看張老師了,她要自己治療自己。 > 媽媽問過店經理,確認店經理真的是很讚賞她的優異表現,許多小朋友的Birthday > party都指定要她主持,不要其他的阿姨。 > > 一年休學的期限滿了,她說她要讀書,她想上大學,爸爸說服她回去原來的學校,她始而拒絕後又同意,理由是在那裡跌倒就要在那裡爬起來,於是她復學了。 > > 這次的提早進入社會,讓她交了男朋友。爸爸和媽媽為了讓她快樂,無法開口說不准交男朋友。 > > > 學校的日子總是一成不變的,她也回到小學時代的安安靜靜的情況,媽媽只有注意她是否回復逃避的心理,沒有感覺到她太過沈靜,不像在麥當勞打工時那樣活潑。 > > 第二次月考前的某天深夜,她睡覺前把沒吃完的抗憂慮藥一把吞下,把菜刀放在身上,昏迷不醒在床上。經過一天一夜的急救,總算救回了她。原因是她在這個學校讀書太痛苦了,再休學也是一樣,又加上初戀的感情起變化,她認為她甚麼都不能擁有,只有選擇輕生。 > > 她不要活了,可是媽媽和爸爸怎麼會放棄她呢? > > 到處尋訪學校,媽媽意在找沒有升學壓力的學校,因為媽媽的寶貝女兒一樣都是自己讀書的,爸爸意在找沒有太多行為偏差的學生的學校,因為爸爸擔心寶貝女兒到私立高中會被欺負。 > > 終於,她轉進了一所私立綜合高中,強調快樂的學習、自由選課、以研究報告代替考試,這些教育特色吸引了她,不顧教官說二校之間落差太大,可能她無法適應。 > > > 很意外的,最後二年的高中生涯是她就學以來,從幼稚園起算,最有成就感的二年,成績是全校最好當然不在話下,學校還讓她成立社團、出刊物,代表學校對外參加交通安全宣導比賽、高中生英文演講比賽,主持規劃大型校內活動等等,還要為寫研究報告,撥空上網路找資料,閱讀大量的資料;媽媽說她簡直變成了另一個人。 > > 去年十月,高三上學期,她決定不要參加大學聯考,要參加推薦申請入學;她輕輕鬆鬆的去參加教育部能力檢定考試,結果得到平均達頂級(最高級)的成績。 > > 她說,參加台大申請入學甄試是身為高中生的夢想,如果考上了,則是美夢成真,因此她以私立綜合高中學生的身份,去和全省各地前三志願的公立高中學生拼台大。 > > 結果,導師告訴媽媽說,她是以同系申請入學考試者的最高分被錄取,也就是榜首。 > > 她喜極而泣,不是哭泣,是在導師室哭得有如牛嚎。 > > 我就是那個媽媽,陪女兒讀了五年高中,今日看她到台大上課的背影,我只有一個感想,就像一句廣告名言「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學當爸爸的」,我也是從陪孩子成長中去學習成長。

給所有老師們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43

作者:洪蘭 台灣的孩子一般沒有什麼機會玩,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現象很令人擔心。 我在陽明大學醫學院任教,我們有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已經要去當醫師了。他可能有很豐富的醫學知識,可是還未必能面對,診療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心理壓力、道德壓力與生命課題。 有一些記者問我,為什麼我覺得我先生(曾志朗)的抗壓性很強,我想主要是因為他是在鄉下長大的,我們在美國結婚五年後,我才去他家,去的時候發現,鄉下長大的孩子童年快樂很多。 他曾經告訴我,他們常去溪裡面游泳,老師三令五申告誡,他們依然不改,於是老師趁他們游泳時把衣服拿走,他們只好在溪水裡等到天黑,拿著芭蕉葉,遮住重點部位,跑回家去,而媽媽當然早已拿著棍子在門口等囉!他拿到博士後,母親當選模範母親,他跟她說:「你怎麼能當模範母親?你在旗山鎮拿著棍子追著我跑,每個人都看見了!」 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個性比較開朗,希望我們的教改,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樂! 金絲雀如何學唱新歌 我的小孩八歲時回台灣,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求學過程特別曲折。起先念嘉義民雄國小,後來因為語言、體罰等因素,適應不良,轉到台北讀北師附小。當時我在中正大學教書,由我母親照顧我的小孩。 我母親的教育觀念是舊式的:先做功課後玩耍。小孩一回到家,趕快把功課做完,以便玩耍,我母親一看說:「咦!那麼快就做完了?去複習!」小孩一聽,趕快去複習,正打算出去玩,我母親說:「複習完了,去預習!」 當時我母親常說:「現在三年級的功課怎麼那麼多呀?做到十點半還做不完!」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小孩是把功課攤開在桌上慢慢地做,我母親一離開,他就去玩,聽到腳步聲,他就趕快回到書桌前! 我發現這件事時,相當的擔心;由實驗知道,要改變一個壞習慣,需要花上十倍的力氣!金絲雀學會唱一首歌後,若要牠再學新的歌,牠會乾脆讓神經細胞死掉,第二年再長新的。於是我試著說服母親,讓小孩做功課前先玩,結果我母親回答:「業,精於勤,荒於嬉!」她的六個女兒都讀北一女、台大,她堅持當新式教育還不知成效如何時,先用傳統教法!還說我小孩晚回國,起步晚,必須要「追上去」,所以安排他每周補習三天,小孩叫苦連天! 從「身心症」到愛上學 國二上,我的小孩得了「身心症」。早上七點鐘時,他的體溫開始上升,七點半時,燒到三十九度半;怕他做假,我家有很多溫度計,但是不管哪一支溫度計,量出來都是三十九度半,我只好打電話向老師請假。請假後,到了八點半,他準時退燒。 到了上學時間,常常是我先生抬頭,我抬腳,兩人合力把他拖上汽車,他一路上叫:「求求你不要叫我去上學!」聽了心中真的很不忍,我們為什麼會讓孩子讀書讀到這樣的痛苦? 進入美國學校三個禮拜後,「身心症」不藥而癒。他變得很喜歡去上學。他們老師早上七點鐘到學校,他想跟老師共進早餐,討論功課,所以早上不到七點,就挖我起床送他去上學,而我常是前一天做實驗做到半夜三更。 他對他的老師,那些肯幫他的老師,有說不出來的感恩和愛戴。 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集郵,特別珍藏了一些東南亞各國獨立時發行的紀念郵票。小孩在學校上到有關國家獨立的課程時,向我借那些亞洲國家獨立紀念郵票,當作參考資料,帶去學校,結果被老師一誇獎,就把郵票送給老師了。我說:「不行啊,那是媽媽的珍藏。」我的小孩說:「可是我的老師更喜歡那些郵票!」 他的老師隔了四年沒有教他,去年在路上遇到,正值總統就職典禮前,孩子回來對我說:「老師說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就職典禮…」我們只有一張貴賓卷,孩子竟然跟我說:「你不要去啦,讓我的老師去!」 我可以感覺到,老師只要對孩子有一些用心和付出,孩子就會非常感激,令人非常感動。 教小孩,要從動機下手 我覺得,我們的課本編得太淺了,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聰明智慧,以為以他這個年齡,只能了解某個程度。 皮亞傑有個實驗:五個彈珠排一排,有上下兩排,將第六顆彈珠加入下一排並將長度縮得比上一排小,問小孩哪一排彈珠比較多?結果小孩會說較長的那排較多。事實是—將彈珠換成巧克力後,實驗結果完全改觀,兩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要拿下面這一排! 我們在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教整數概念,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問小孩:「小於一百的最大整數是多少?」小孩目瞪口呆,不知道媽媽在講什麼,眼看弟弟要挨揍,哥哥跑過來幫忙:「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不得超過一百塊,你要多少?」弟弟立刻說:「九十九!」。 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與生活連在一起,小孩不知你在問什麼,這不代表他笨! 我先生以前要我兒子學中文,規定回到家裡不能講英文,要講中文。於是我的小孩每天回到家,一腳站在門口就用英文把當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講一遍,講完,進到家,就不講話了。他其實相當痛恨中文,可見體罰對一個孩子身心殘害之大,他到現在還不肯拿筷子,但是很會青蛙跳,可以跳完整個操場! 對於孩子,真的要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要有方式對待他。我後來讓他願意看中文,完全是從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著手,武俠小說嘛!講到最精采的地方,我就停下來說:「媽媽要去做實驗了。」他拉著我問,後來呢,後來呢,我就叫他自己去看。其實他並不能全看懂,自己用想像力填補了很多地方。 從了解到關懷到行動 我的小孩剛轉到美國學校時,上課第一天,老師發了十四本英文書,說是這學期要唸的,有哈波李的《梅崗城的故事》、賽珍珠的《大地》、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等。 這些書都蠻深的,我們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會讀,何況九年級(相當國二)的孩子?我去問老師為什麼選這些書,老師說:「十四歲的小孩,肌力已經足以傷人,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缺乏同理心的話,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讓他的思想跟上,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教會他們『同理心』是什麼。」 《梅崗城的故事》和《奴隸船》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一直問我:黑人並沒有比較笨,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Negro,但看完這些書後,就不再那麼叫了。《人鼠之間》拿過諾貝爾獎,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同學們看了書後,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 「因了解產生關懷,因關懷產生行動」,我在我小孩身上印證了這一點! 「閱讀」是無可取代的 我們的學校應該多提供課外書,因為看得懂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好像搭個鷹架,讓他自己走上去一樣。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其實是不能取代閱讀的。 我小孩11年級時,老師要他們看《戰爭與和平》,要交報告的!但是書太厚,他去租錄影帶來看,看完寫報告交去,卻不知電影結局被導演改了。老師發現後,罰他再看一本《飄》。 這次他乖乖地看書寫報告,但是我覺得《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是經典作,很值得一看,就租來跟他一起看。小孩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他說郝思嘉是十六歲,怎麼可以由三十歲的費雯麗演?我說豈有此理,《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是俄國人,奧黛麗赫本是美國人呢,你怎麼就看得下去呢?他說:「因為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不管書中怎麼樣描寫,都是出現奧黛麗赫本的形象呀!要是先看書,電影中出現的影像跟我的想像不合,我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 聽演講,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聽完後,所得有限;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一再反覆。從實驗結果可看出,閱讀在大腦的神經機制上,電流所顯示的深度是不同的,而且影響神經之間的連結密度,我們現在所界定的聰明才智便是指這密度而言。電流是不會中斷的,例如路上看到小學同學,你不記得他的名字,但幾天後,你突然坐起來,想到了他的名字。電流被激發之後一直走著,連結越密,創造力便越強。 有創造力才有未來 我們的未來,就在下一輩的創造力上,如果我們將腦力封鎖住、沒有創造力,我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北縣某國小有面擋土牆,上面有一到六年級的創作圖案,一年級的用個掌印壓下去,順著手指頭的方向畫出一隻漂亮的長尾雞,六年級用彩色的石頭排列成圈圈的幾何狀圖案。我們的孩子,進學校時很有創意,被我們教了六年以後,就變成石頭,這就是一定要進行教改的原因。 我自己覺得,除了行為不要逾矩的最低下限外,教育者(包括父母、部長在內)要放手讓人全面自我發展,小孩才會有創造力!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 他可以是放射線、 雙曲線或反折線, 甚至可以是個圓, 是需要你主動塑造, 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圓。

世上最好的大學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30

世上最好的大學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天津一中高三學生安金鵬,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榮獲世界第一名金牌,為天津歷史寫下新頁。這位十九歲數學奇才的成功,是因為他讀了一所最好的大學...。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是我離家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院報到的日子。裊裊的炊煙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舊的農房上升騰。跛著腳的母親在為我捍麵,這麵粉是母親用五個雞蛋和鄰居換來的,她的腳是前天為了給我多籌點學費,推著一整車蔬菜在往鎮裡的路上扭傷的。端著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撫摸著母親腫得比饅頭還高的腳,眼淚一滴滴滾落在地上...。 我的家在天津武清縣大友岱村,我有一個天下最好的母親,她名叫李艷霞。我家太窮了。我出生的時候,奶奶便病倒在炕頭上,四歲那年,爺爺又患了支氣管喘和半身不遂,家裡欠的債一年比一年多。七歲那年,我上學了,學費是媽媽向人借的。我總是把同學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用線捆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用橡皮把寫過字的練習本擦乾淨,再接著用,媽媽心疼得有時連買鉛筆和本子的幾分錢也要去向人借。 不過,媽媽也有高興的時候,不論大考小考,我總能考第一,數學總是滿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愈學愈快樂,我真的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麼比讀書更快樂的事。我沒上小學就學完了四則運算和分數小數;上小學靠自學弄懂了初中的數理化;上初中也自學完了高中的理科課程。一九九四年五月,天津市舉辦初中物理競賽,我是市郊五縣學生中唯一考進前三名的農村小孩。那年六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錄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 沒想到,把喜訊告訴家人時,他們的臉上竟堆滿愁雲∼∼奶奶去世不到半年,爺爺也生命垂危,家裡現在己欠了一萬多元的債。我默默回到房中,流了一整天的淚。晚上,聽到屋外有爭吵聲。原來是媽媽想把家裡的那頭毛驢賣掉,好讓我上學,爸爸堅決不同意。他們的話讓病重的爺爺聽見,爺爺一急竟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安葬完爺爺,家裡又多了幾千元的債。我再不提念書的事了,把「錄取通知書」疊好塞進枕套,每天跟媽媽下田幹活。過了兩天,我和父親同時發現∼小毛驢不見了!! 爸爸鐵青著臉責問媽媽:「你把小毛驢賣了?你瘋了,以後盤莊稼、賣糧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賣毛驢的那幾百塊錢能供金鵬念一學期還是兩學期...?」那天,媽媽大哭,她用很兇很兇的聲音吼爸爸:「娃兒要念書有什麼錯?金鵬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縣可是獨一無二呀!咱不能讓窮字把娃兒的前程給耽誤了。 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給他念下。」捧著媽媽賣毛驢得來的六百元,我真想給媽媽下跪、磕頭。我太愛念書,然而這一念下去,媽媽又要為多少難,吃多少苦?那年秋天我回家拿冬衣,發現爸爸臉色蠟黃,瘦得皮包骨似地躺在炕上。 媽媽若無其事地告訴我:「沒事,重感冒,快好了。」誰知,第二天我拿起藥瓶看上面的英文,竟發現這些藥是抑制癌細胞的。我把媽媽拉到屋外,哭著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說自從我上一中後,爸開始血便,一天比一天嚴重。媽媽借了六千元去天津、北京一遍遍地查,最後確診為腸息肉,醫師要爸爸儘快動手術。媽媽準備再去借錢,可是爸爸死活不答應。 他說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只借不還誰還願意再借咱呀?那天,鄰居還告訴我:母親是用一種原始而悲壯的方式完成收割的,看的人直掉淚,大家也自身難保。她沒有足夠的力氣把麥子挑到場院去脫粒,也無錢雇人幫忙,她是熟一塊割一塊,然後再用平板車拉回家,晚上院裡鋪一塊塑料布,用雙手抓一大把麥穗在大石頭上摔打…三畝地的麥子,全她一個人,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著割,膝蓋磨出了血,走路時一顫一顫的留下血跡... 不等鄰居說完,我便飛跑回家,大哭道:「媽媽,媽媽我不能再讀下去了呀...」媽媽最終還是把我趕回了學校。我的生活費是每個月六十到八十元,比起別的同學的兩百至兩百四十,實在少得可憐。可只有我才知道,媽媽為這一點點錢,從月初就得一分一分地省,一元一元地賣雞蛋、蔬菜,實在湊不出時還得去借個二十、三十。而她和爸爸、弟弟,幾乎從不吃菜,就是有點菜也不用油拌,只舀點醃鹹菜的湯攪和著吃,不知吃了多少年。媽媽為了不讓我餓肚子,每個月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給我批發方便麵渣。 每個月月底,媽媽總是帶著一個鼓鼓大袋子,千辛萬苦地來天津看我。袋裡除了方便麵渣,還有媽媽從六里外一家印刷廠要來的廢紙(那給我做計算紙的)和一大瓶黃豆辣醬、鹹芥菜絲,以及一把理髮的推子。(天津理髮最便宜也要五元,媽媽要我省下來多買幾個饅頭吃。)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連青菜也吃不起的學生,只能買兩個饅頭,回宿舍泡點方便麵渣就著辣醬和鹹菜吃;我也是唯一用不起稿紙的學生,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廢紙打草稿;我還是唯一沒用過肥皂的學生,洗衣服總是到食堂要點鹼麵將就。 可是我從來沒有自卑過,我覺得媽媽是一個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做她的兒子我無上光榮!剛進天津一中的時候,英語課就把我聽懵了。母親來的時候,我給她說了怕英語跟不上的憂慮,誰知她竟一臉笑容地回答:「媽只知道你是最吃苦的孩子,媽不愛聽你說難,因為一吃苦便不難了。」我記住了媽媽的話。我有點口吃,有人告訴我,學好英語,首先要讓舌頭聽自已的話,於是我常撿一枚石子含在嘴裡,然後拚命背英文。舌頭跟石子磨呀磨,有時血水順著嘴角流了下來,但我始終咬牙堅持著。半年過去了,小石子磨圓了,我的舌頭也磨平了,英語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 我真感謝母親,她的話激勵我神奇地跨越了這個大學習障礙。一九九六年我參加全國奧林匹知識競賽天津賽區的比賽,獲得了物理一等獎和數學二等獎,將代表天津去杭州參加全國物理奧賽。「拿一個全國一等獎送給媽媽,然後參加世界物理奧賽去。」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把喜訊和願望寫信告訴了母親。結果我僅得了二等獎,我一頭栽在床上,不吃不喝,儘管這已是天津市參賽者中的最好成績,可要報答含莘茹苦的母親,實在不夠啊!回到學校,老師們幫我分析失敗的原因:我總想數理化全面發展,主攻項目太多而分散了精力。如果我現在攻數學,一定能上。 一九九七年一月,我終於在全國數學奧賽中,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一名,進入國家集訓隊,並在十次測驗中奪魁。按規定,我赴阿根廷參加比賽的費用須自理。交完報名費,我把必備的書籍和母親做的黃豆辣醬包好,準備工作就結束了。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看我依然穿著別人接濟的,顏色、大小不協調的衣服,打開儲藏櫃,指著袖子接了兩次,下襬接了三寸長棉衣和那些補靪拽補靪的汗衫、背心說:「金鵬,這就是你全部的衣服啊?」我不知所措,忙說:「老師,我不怕丟人。」母親總告訴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穿著它們就是去美國見柯林頓也不怕。」七月二十七日,奧賽正式開始。我們從早上八點三十分到下午兩點,整整做了五個半小時的試題。 第二天公布成績,首先公布的是銅牌,我不希望聽到自己的名字;接著公布銀牌,最後...公布金牌,就是我!!!!我喜極而泣,心中默默喊道:「媽媽,你的兒子成功了。」我和另一位同學在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分獲金銀牌的消息,當晚便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台播出了。八月一日,當我們載譽歸來時中國科協、中國數學學會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此時,我想回家,我想儘早見到媽媽,我要親手把燦爛的金牌掛在她的脖子上...那天晚上十點多,我終於摸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開門的是父親,可是一把將我緊緊摟進懷裡的,依然是我那慈祥的母親。朗朗的星空下,母親把我摟著那樣緊...我把金牌掏出來掛在她脖子上,暢暢快快地哭了。 八月十二日,天津一中堂裡座無虛席,母親和市教育局的官員及著名的數學教授們一起坐上了主席台。那天,我說了這樣一席話:「我要用整個生命感激一個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親。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可是她教給我的做人的道理卻可以激勵我一生。高一那年,我想買一本「漢英大詞典」學英語。媽媽兜裡沒錢,卻仍然答應想辦法。早飯後,為了買一本辭典,媽媽借來一輛架子車,裝了一車白菜和我一起拖到四十里外的縣城去賣。到縣城時已快中午了,我早上和媽媽只喝了兩碗紅薯玉米稀飯,此時肚子餓得直叫,真恨不得立刻有買主把菜拉走,但媽媽還是耐心地討價還價,最後終於以一角錢一斤成交。兩百一十斤白菜應換來二十一元,買主只給了二十元。有了錢我想先吃飯,可媽媽說還是先買書吧!這是今天的正事。我們到書店一問書價,要十八元兩角五分,買完書只剩下一元七角五分。媽媽只給了我七角五分零錢去買了兩個燒餅,說剩餘的一元錢要攢著給我上學花。雖然吃了兩個燒餅,等我們娘倆快走完四十多里的回家路時,我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了。 這時才想起,我居然忘了分一個燒餅給母親,她餓了一天,為我拉了八十里路的車。我後悔打了自己的耳刮子,母親卻說:『媽沒多少文化,可是媽記得小時候老師念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你要是能在這個學堂裡過了關,那咱天津、北京的大學就由您考哩。』媽媽說這話的時候不看我,看著那條土路遠處,好像它真的可以通向天津、通向北京一樣。『我聽著聽著就覺得肚子不餓了,腿也不痠了...如果說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那我就要說,我的農婦媽媽,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台下,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濕潤了,我轉過身,朝我雙鬢已花白的母親,深深地鞠躬...大家如果還認為貧困不算是最好的大學,那最好的大學就是各位看倌偉大的母親!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2008年10月07日
公開
14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轉貼-孩子眼中的愛

2008年09月08日
公開
12

slow down for three minutes to read this: 請停下來花3分鐘時間讀一讀下面的文字: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people posed this question to a group of 4 to 8 year-olds, "What does love mean?" 一組專家向一些4 -8歲的孩子提問:"愛是什麼意思?" The answers they got were broader and deeper than anyone could have imagined. See what you think: 孩子們的回答比任何人所想像的要深刻。你也讀一讀吧: "When my grandmother got arthritis, she couldn't bend over and paint her toenails anymore. So my grandfather does it for her all the time, even when his hands got arthritis too. That's love." -- Rebecca - age 8 "我的祖母得了關節炎,她不能彎腰給自己的腳趾塗指甲油了。所以祖父就幫她塗指甲油,一直到他也得了關節炎,他還這樣做。這就是愛。" -- Rebecca 8歲 "When someone loves you, the way they say your name is different. You just know that your name is safe in their mouth." -- Billy - age 4 "如果一個人愛你,他叫你名字的方式是不同的。你知道你的名字在他嘴裡是安全的。" -- Billy 4歲 "Love is when a girl puts on perfume and a boy puts on shaving cologne and they go out and smell each other." -- Karl - age 5 "愛就是一個女孩灑上香水,一個男孩灑上香水,然後他們一起出去,互相聞對方。"-- Karl 5歲 "Love is when you go out to eat and give somebody most of your French fries without making them give you any of theirs." -- Chrissy - age 6 "愛就是你出去吃飯時,把自己的薯條都給了一個人,而不要求他把自己的給你。" -- Chrissy 6歲 "Love is what makes you smile when you're tired." -- Terri - age 4 "愛就是累的時候讓你笑起來的東西。" -- Terri 4歲 "Love is when my mommy makes coffee for my daddy and she takes a sip before giving it to him, to make sure the taste is OK." -- Danny - age 7 "愛就是當我媽媽為爸爸煮咖啡時,在端給他之前先嘗一嘗,來確保味道是好的。" -- Danny 7歲 "Love is when you kiss all the time. Then when you get tired of kissing, you still want to be together and you talk more. My Mommy and Daddy are like that. They look gross when they kiss" -- Emily - age 8 "愛就是你們不停地接吻,然後當你吻累了,你們還是想呆在一起說話。我媽媽和爸爸就是這樣。他們接吻的樣子很棒。" -- Emily 8歲 "Love is what's in the room with you at Christmas if you stop opening presents and listen." -- Bobby - age 7 (Wow!) "愛就是在聖誕節時,當你停止打開禮物,靜下心來傾聽時,在房間裡伴隨你的東西。" -- Bobby 7歲 "If you want to learn to love better, you should start with a friend who you hate," -- Nikka - age 6 "如果你想學習更好地愛,就應該從你恨的人開始。" -- Nikka 6歲 "Love is when you tell a guy you like his shirt, then he wears it everyday." -- Noelle - age 7 "愛就是當你告訴一個人你喜歡他的襯衫,他就天天穿著。" -- Noelle 7 歲 "Love is like a little old woman and a little old man who are still friends even after they know each other so well." -- Tommy - age 6 "愛就像一個老太太和一個老頭兒,即使他們已經相互非常了解了,他們還是朋友。" -- Tommy 6歲 "During my piano recital, I was on a stage and I was scared. I looked at all the people watching me and saw my daddy waving and smiling. He was the only one doing that. I wasn't scared anymore." -- Cindy - age 8 "在我的鋼琴演奏會上,我在舞台上非常害怕。我看著台下的所有觀眾,看到爸爸對我招手微笑。只有他在這樣做。我不再害怕了。"-- Cindy 8歲 "My mommy loves me more than anybody .You don't see anyone else kissing me to sleep at night." -- Clare - age 6 "我媽媽比其他所有人都愛我。你從來沒見過別人用親吻來讓我入睡。" -- Clare 6歲 "Love is when Mommy gives Daddy the best piece of chicken." -- Elaine-age 5 "愛就是媽媽給爸爸最好的一塊雞肉。" -- Elaine 5歲 "Love is when Mommy sees Daddy smelly and sweaty and still says he is handsomer than Brad Pitt." -- Chris - age 7 "愛就是當媽媽看到爸爸渾身汗臭,還說他比布拉德皮特更帥。" -- Chris 7歲 "Love is when your puppy licks your face even after you left him alone all day." -- Mary Ann - age 4 "愛就是即使把你的貓關在家裡一整天,回來時他還是舔你的臉,。" -- Mary Ann 4歲 "I know my older sister loves me because she gives me all her old clothes and has to go out and buy new ones." -- Lauren - age 4 "我知道我姐姐愛我,因為她把舊衣服都給我了,只好出去買新的。" -- Lauren 4歲 "When you love somebody, your eyelashes go up and down and little stars come out of you." -- Karen - age 7 "當你愛一個人時,你的眼睫毛眨呀眨的,小星星就從你眼裡出來了。" -- Karen 7歲 "You really shouldn't say 'I love you' unless you mean it. But if you mean it, you should say it a lot. People forget." -- Jessica - age 8 "只有當你真的愛一個人時,才能說'我愛你'。並且如果你真這麼想,你就應該多說'我愛你'。大人們總忘記這一點。" -- Jessica 8歲 And the final one -- Author and lecturer Leo Buscaglia once talked about a contest he was asked to judge. The purpose of the contest was to find the most caring child. The winner was a four year old child whose next door neighbor was an elderly gentleman who had recently lost his wife. Upon seeing the man cry, the little boy went into the old gentleman's yard, climbed onto his lap, and just sat there. When his Mother asked what he had said to the neighbor, the little boy said, "Nothing, I just helped him cry." 最後一件 —— 作家和演說家Leo Buscaglia曾經擔當一個比賽的評委,比賽目標是找出最有愛心的孩子。獲勝的是一個4歲男孩,他的鄰居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先生,最近剛剛失去了妻子。孩子看到這位先生在哭,就走進他家的院子,爬到他的膝蓋上,坐著。媽媽問他對這位鄰居說什麼了,小男孩說,"沒說什麼,我只是在幫助他哭泣。"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節選)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20

劉墉  (中時電子報◎20080624)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久別重逢、惜別傷離,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連拳擊比賽都如此,當兩邊筋疲力竭,既打不動,又不希望被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  打球扭傷了背,去復健。  關鍵的一抱  在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SQ(社會智能)」(時報出版.2007)書裡讀到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心情不好,對來看她的叔叔發脾氣。  小女孩說:「我討厭你!」  叔叔微笑著回應:「可是我愛妳。」  小女孩又說:「我討厭你!」聲音變大,而且斬釘截鐵。  叔叔卻更溫柔地回答:「我還是愛妳。」  小女孩大喊:「我討厭你!」  叔叔說:「沒關係,我還是愛妳。」並張開雙臂,把小女孩摟住。  小女孩終於軟化:「我也愛你。」整個人投入叔叔的懷抱。  多生動的描述啊!幾乎可以看見那小女孩由嬌嗔的小魔鬼,變成溫柔的小綿羊。  真正打開她心房的,則是那雙伸出的臂膀和緊緊的擁抱。  人天生喜歡擁抱。小娃娃哭,除了餓,要吃;就是沒有安全感,要擁抱。幾曾見過不要大人抱抱的娃娃?  那擁抱除了是娃娃對愛的渴望,也表現了他自己的愛。所以當朋友初次把小奶娃交到你懷裡,娃娃居然能不哭的時候,你一定會很得意。因為那娃娃顯示了對你的親愛,甚至暗示了你和他父母的交情。老人家碰上了這場面,更少不得要高興地說:「瞧!連陌生的娃娃都願意讓我抱,可見我有喜氣,還能多活幾年。」  「抱抱」對孩子真是太重要了,據心理學家研究:常被抱的孩子就像常被母獸舔舐的小動物,因為總覺得媽媽在身邊,有安全感,吃得多也長得快。  連放在保溫箱裡照顧的早產兒,雖然不能總被帶出來擁抱,也需要護理人員伸手進去撫摸。最新的研究甚至發現,在襁褓期間總被擁抱的娃娃,腦神經的發育不同。長大之後,常表現得更樂觀親和。  只是別以為孩子常要你抱抱,就一定表示你成功。因為當大人情緒不穩定,小娃娃也會受到感染而不安,於是動不動就要你抱。  你抱他,他才能確定你還愛他。  何只孩子如此,其實成人也要抱抱,而且非但可以擁抱表示親密,還能宣示友好。君不見古裝電影中,兩隊人馬相遇,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戰鬥一觸即發,突然雙方首領跳下馬來,兩臂張開,還把雙手攤得大大的,迎向前去,來個重重的擁抱,接著兩隊部屬一片歡呼。直到今天,有些民族的男人在擁抱之前,還得作出這麼個誇張的「打開雙手」的動作,意思是「我沒帶武器!」  可不是嗎?人最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有什麼比「推心置腹」的擁抱,更能顯示肝膽相照?連拳擊比賽都如此,當兩邊筋疲力竭,既打不動,又不希望被打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    久違的一抱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久別重逢、惜別傷離,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  近幾年,我每次離開家,除了跟太太、女兒擁抱,也會跟岳父岳母抱抱。起初幾回,保守的老人家還乾乾地笑,好像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漸漸地,他們預期我會抱抱,連站立的姿勢都不同,而且我才動,老人家已經張開雙臂。  我發現,平常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竟不如臨行時那一抱,能知道老人家瘦了、胖了,還是又弱了些。我也發現一秒鐘的擁抱不等於五秒鐘。前面一秒鐘是禮貌,但是如果能多抱幾秒,抱緊一點,那裡面就傳達了更多說不出、不必說又不能說的情意。  想起我逝去的老母親。有一天,她坐在窗前沙發上,那是她固定的位子,常泛著一股尿騷味。我四處找一隻筆,找到她的沙發,她要站起來,我說不必,伸手繞過她身子,在沙發墊子下面掏,左手掏、右手掏,順便摟摟她。  老人家,九十了,還挺有肉,我特別用力,緊緊抱了她幾秒鐘,笑道:「不錯!還有本錢,活一百歲沒問題。」  她啐了我一聲,笑了,拍拍我的頭說「連兒子都老了!」  我站起來,轉身走開,繼續到別的沙發找筆,卻聽見背後咚咚咚咚的聲音。回頭看,老人家一邊望著窗外,一邊用她的柺杖發抖似的敲著地板。  「怎麼啦?」我過去問她。  「沒什麼!」老人家還看著窗外,隔了好幾秒,才帶點沙啞地說:「娘好久沒抱過你,你也好久沒抱過娘了……。」說著,兩行老淚滴在沙發的扶手上……。

好文章-王永慶的外孫女聰穎的天賦原因(謝謝維榮媽咪分享)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38

【特殊教育-朗誦古典文獻,感悟哲思人生 (王永慶的外孫女聰穎的天賦原因)】 比爾•蓋\茲的母親曾經撐著羸弱病體,在他的婚禮派對中,公開敦促他︰「得天獨厚的人呀!你背負了比常人更沉重的使命。」 楊元寧也是如此。外人眼中,她出身豪門,是王永慶的外孫女,她的父親楊定一則是長庚生技董事長,從小就是天才兒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醫學雙博士。 楊元寧16歲就出版了7本發人省思的童書,17歲為「紐約時尚週」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修習生物學與東方哲學雙學位,並在大學二年級就修完哲學系的應修學分。 特殊教育,感悟哲思人生 她的成績除了來自聰穎的天賦,更重要的是楊定一特殊的訓練──朗誦古典文獻。身為科學家與醫師,楊定一在研究兒童腦波時發現,朗誦古文時,兒童腦波的狀態與靜坐時一樣,腦波彼此平行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不僅代表著深層的紓解與冥想,更是讓大腦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 至於為什麼要挑選古代聖哲的著作?他認為這是讓孩子們直接與大師對話,他更要求帶領朗誦的大人不要解釋字義,他相信孩子們有足夠的智慧了解,而這些經文也不至於因為大人的解釋而扭曲原意。 從6歲起,楊定一就帶著她與兩個弟弟讀經書,從孔子、老子到佛家思想,楊元寧笑笑說:「小時候這樣讀古文只是好玩,但那些文字好像有生命,不同時候會跑出來產生新的意義。」 在這麼多經書中,最讓楊元寧有所感悟的,則是《六祖壇經》,經書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她影響深遠。9歲時,她與父親參加5日禪修,在第5天打坐要結束時,楊元寧忍不住嚎啕大哭,楊定一緊張地以為5日禪坐讓孩子身體不適,沒想到楊元寧卻哭著說︰「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16歲那年,楊元寧出版了7本童書,《大地醫生》《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整體療法》《記得快樂》《大笑老人》《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小男孩吉多因為透過與爺爺對話,體會了生命的意義。書中處處充滿佛家哲思,她坦言書中寫的道理,都是給大人看的,而智慧爺爺則是父親楊定一的化身。 她甚至談到連成年人都講不清的「業力」,在《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中說,人生的一切都是將石頭丟在水中,激起陣陣漣漪,引發善惡因果,更說︰「我們的靈魂或是精神,不論我們叫它什麼,也是一樣的。即使拋去了這個肉體,我們的靈魂還是永存。真相是,我們原本就是美麗的靈魂。暫居在這皮骨袋裡。內在是無限地光明,永遠不滅地閃耀著。」 傳承門風,成為他人天使 出身豪門,對楊元寧最大的意義,不是揮霍不盡的金錢,而是最好的教育環境,以及好家庭的「家風」──盡力、勤儉、助人。 從小,家族裡的長輩就身體力行︰「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一旦立定目標,就要盡全力。」問楊元寧:「你人生遇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認真地想了想,回答:「沒有,我一定盡力完成。」 她承認自己有完美傾向,常常連楊定一都拜託她放輕鬆。申請大學時,她比別人早兩個月寄出所有的申請表格;老師建議她不要超過6所大學,她卻一口氣申請了12所,而且每一份表格都費盡心思,強烈表達她渴望入學的欲望。最後她被哈佛大學以提前申請的方式准許\入學,在哈佛所有的入學方式中,是最困難的。當她獲准入學後,輕輕鬆鬆放假,別的同學們還在拖延著,直到最後一刻才拚命。 勤儉,自然是這個家族最為人所知的門風。王永慶先生總是一條毛巾用到破。楊定一在餐\桌上也有規矩,他不准孩子們有剩菜,他說︰「吃飽,不是理所當然,非洲有幾百萬人都在挨餓。」 楊元寧也不像一般富家千金愛奢華,她很少買衣服,特別是學期中,寧願把時間拿來念書,也不花錢血拚;好不容易可以買衣服,總是平價實穿得體就好,一件衣服穿個4、5年很平常。 助人,則是楊定一從小教育楊元寧時,最重要的觀念。楊定一在巴西見過太多窮人,知道他們的苦以及自己的富足,所以他從小告誡楊元寧︰「妳很幸運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更應該幫助人。」 楊元寧的心比父親期望的還要柔軟。從小只要有同學生病請假,楊元寧除了打電話關心,還會幫同學準備好缺漏的功\課。曾經有個猶太媽媽握著楊定一的手說︰「楊元寧真是個小天使。」 從賓格利高中(The Pingry School)畢業時,楊元寧除了在學業上獲得無數獎項,最讓她驕傲的,則是「羅斯奈爾獎」(Russ Neil Award),由全校250位同年級學生選出得獎者;另外最高榮譽的「勞丹帝獎」(Magistri Laudandi Award),得獎評語則是:「其他獎項或可表揚『最可能締造成就者』,但該生乃因『最能夠幫助眾人締造成就』而獲頒此獎」。 台上綻放,要求完美表現 進入哈佛後,楊元寧幾乎投注所有心力在智識的追求,夜夜苦讀,兩三天就讀完一百多頁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或者生物學理論。念書累了,她就去湖邊跑步,睡前爽快地做上百個仰臥起坐當遊戲。 她永遠提前把老師交付的功\課做完,兩年來科科得A。楊定一勸她放輕鬆,甚至開玩笑︰「只要妳有一科得B,我就請妳吃飯!」直到大學二年級結束,楊元寧都沒吃到爸爸這頓「拜託不要拚命」的晚餐\。 但別以為楊元寧是個無趣的書呆子。17歲時,她在朋友慫恿下參加試鏡,成為平面模特兒,楊元寧總是從紐澤西開車進紐約參加一場又一場的面試,直接面對被挑選的殘酷,以及被選上後嚴苛的工作。第一次當模特兒,她是現場最小的菜鳥,做造型要忍受髮型師拉扯頭髮,拍照一站就是12小時。 她曾為美國《Vogue》雜誌拍照,在「紐約時裝週」走秀,上了哈佛大學後甚至擔任起模特兒指導。新手走秀難免膽怯,她上台前告訴自己︰「妳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美麗的!」 不過她這個模特兒也很特別,拍照現場當大家都在閒聊,她卻帶上耳機,抱著書本苦讀。尤其接近大學申請前,有無數的先修科考試(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她一邊走秀一邊讀書,還得個全A。 楊元寧做模特兒,除了好玩,更重要的是去吃苦。別以為模特兒光鮮亮麗,每一次面試都要殘酷地被挑選、到了現場要毫不保留,勇敢地展現自己,更別提在冬天穿薄紗拍照的痛苦。楊元寧開玩笑說︰「我爸爸覺得吃點苦很好,所以很支持。」 助人為本,願世人都得福 她若不是天才,怎麼會如此優秀?楊定一卻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要大人能夠放下。」楊定一從不限制孩子們的選擇,唯一在意的,是希望孩子放下「我」,他說:「如果把自我成就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到後來一定會失望。」 楊定一常說,人生最重要的是「願」,有了希望,自然會走向它。他在小小楊元寧心中種下「助人的願」,已長成一棵不斷努力向天空延伸的小樹,只求濃蔭庇人。有了奔向藍天的目標,自然不會迷失。 楊元寧在學校曾經為了幫助中國兔唇的孩子籌措經費,舉辦時尚走秀活動募款;參加不同的非營利性組織,為貧苦的人找希望。 楊定一在瓜地馬拉推動的「住屋計畫」,楊元寧更是重要幫手。那是一個為了當地貧民所興建的計畫,分別為「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的計畫。「希望之村」建造了環保而美麗的房屋,每戶只要1萬1000美元,目的是讓中低收入戶的貧民能夠有屋可住;「光之城市」則是造鎮計畫,包含2000戶住家、商用建築、學校、醫院等。 回美國的楊元寧常想起那些貧窮景象,貧窮單親媽媽帶著孩子住破爛鐵皮屋,一出門就被男人毛手毛腳,每天還要坐兩個小時的巴士去工作,楊元寧就忍不住難過。 於是,楊元寧在繁重的課業外,還主動提出要幫忙製作說明書,她打了幾十通國際電話,跟不同單位要來詳細資料,消化後寫成易懂的簡介,在瓜地馬拉總統面前簡報自己的夢想與實踐方法。 在新書《哈佛心體驗》最後她寫著:「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能為世界各地無數的貧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成為志工企業家之後,我希望能幫助世上每一個人獲得平靜、和諧、均衡的生活。我希望在某一天,即使是孤兒與棄兒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並體驗世界的美好。」 為別人付出,回報是什麼?她笑著說:「看到被幫助的人開心,就是最棒的。」對楊元寧來說,哈佛大學,只是人生的起點:「我真要想趕快畢業,趕快去幫助人。」 電影《蜘蛛人》裡,影響蜘蛛人最深的一句話,是養育他成人的叔叔所說︰「Remember,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愈強,責任愈大。)」 楊元寧才20歲,讓人欣羨的天賦家世,滋養她,也考驗她。然而,最終能讓她閃閃發光的,不是出身豪門名校,也不是美貌與才華,而是慈悲心。 許\多人期待著當楊元寧40、50歲,具備了深度的智識與人生智慧後,會做出一番什麼事業?無論如何,人生苦短,若世界因為有了她,而變得美好柔軟,就是眾人與她最大的福氣。

五歲再上幼稚園吧(陳安儀筆下人生)

2008年08月17日
公開
50

最近遇到很多媽媽熱烈的討論選幼稚園的問題,通常我在一旁是一聲不吭的。老實說,我對幼稚園並沒有多大好感(詳情請見「孩子,我要教妳怎麼愛我」一書),我認為,幼稚園的存在是給那些因為上班而不能自己帶小孩的人方便而來的。因此,雖然我的兒子今年已經四歲半了,但我並沒有打算讓他上幼稚園。 我的老大除了在我生產那年,唸過不到一學期的「幼幼班」之外,也只有念了一年的大班(半天班)。我認為,孩子不適宜過早去幼稚園。而老大的經驗,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五歲才是適合上幼稚園的年齡!」 就生理方面來說,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大小便、擦屁股,大約要到四歲半左右。孩子真正可以自己取菜、添飯、完整的進食,大約也在四歲半左右。孩子要完全學會穿衣、脫衣、扣扣子、拉拉鍊、穿鞋,並明確表達冷熱,大概在五歲左右。而且,大部分的幼兒傳染病,都攻擊「五歲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要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媽媽不在的時候發生了哪些事,大約也要將近五歲。 就心理方面來說,三歲同理心才開始發展,三歲半左右才開始跟同儕展開互動,四、五歲的孩子,才是最需要玩伴的時候。 就語言發展來說,語言學家建議,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時間,最好在「五歲以後」。五歲以內,是打好母語最重要的時機。五歲以內,是孩子最依賴媽媽的時間,而五歲以內,也是家庭養成人格的基礎。而且,五歲開始小肌肉發育較為成熟,才可以進行仿寫,提早教導閱讀、寫字,對孩子並不一定是福。 我家老大第一次去幼稚園的時候,只有兩歲十個月,那時因為家庭狀況不得已,所以只好送到幼幼班去。三歲的孩子分離焦慮還很嚴重,除了前幾天新鮮感之外,接下來幾乎天天上學都要來一場「生離死別」。雖然,老師也告訴我,我一走她就不哭了,但是,到最後她每晚睡覺時都會感到焦慮,有時候連睡夢中都會哭喊:「媽媽!不要走....我不要上學!」 於是,我知道她還沒準備好。就不再勉強她。 五歲再去上學時,就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了! 她每天晚上都期盼著第二天學校的活動,上學連再見都來不及說,就頭也不回的奔進教室,完全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一年的大班生涯中,她沒哭過一次。而我觀察大般的其他小朋友,很明顯的,在幼幼班門口哭哭啼啼的情形,大班幾乎完全消失。 我知道,她準備好了! 第一次上學時,我每天問她在學校做了些什麼,她總是說不清楚;問她老師有沒有罵人?她也不知道。 第二次上學時,她可以如數家珍同學的名字、今天老師對誰說了什麼、明天要準備什麼東西。做媽媽的可以光憑她的敘述,就描繪出學校的概況,大大放了不少心。 第一次上學的老大,原本幾乎不生病的,一到學校去,就連續病了好幾個月,幾乎每個星期都染上感冒。第二次上學,我本來預計她又會感冒好幾個禮拜,沒想到,這回她好的跟一頭牛似的!偶爾一兩次感冒,也很快就痊癒,抵抗力顯然強了許多。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因為她長大了! 因此,在老二有先天性氣喘,容易因為感冒而發病的狀況下,更堅定了我「五歲前不上幼稚園」的決定。 可是,很多家長問啦:「不上幼稚園,在家都沒有學到東西怎麼辦?」 在家可以學的東西可多著呢! 看車牌可以學認數字、ABC,看招牌也可以認得不少字。跟媽媽去郵局領錢可以學數數;上街買東西也可以學算數。去超級市場還可以認水果;去海產店吃飯時可以看到不少水生動物。吃飯前,兒子會幫媽媽剝豆子、認青菜;吃完飯,還可以練習洗碗。參加讀書會時,媽媽聊天,寶寶可以一起玩;每兩個月,我們可以在平日去動物園、看展覽,不用跟別人擠來擠去,享受好品質的參觀行程。 就像今天早上,雪真幫我們預定了「大直消防隊」的參觀行程,孩子們在一個鐘頭內,摸了一隻超肥的綠鬣蜥,還參觀了雲梯車、消防車、救護車,甚至還親手操作灑水器!他們超級興奮! 前天,我們在小樺阿姨的指導下,做浮水印的勞作,兒子非常認真的做了超過一個小時,印出十幾張作品。想想看,在幼稚園裡,兩個老師要照顧三十個小孩,哪有可能讓你一個人花這麼多時間做一件事、發揮創意或是耗盡體力呢? 晚上,爸爸的睡前故事裡有甲蟲、恐龍,也有孫悟空;白天,阿嬤的院子裡他可以挖蚯蚓、摘黃瓜。 PLAY GROUP的小朋友一個星期有兩天的時間固定約見面玩耍,平常的時間裡,還有小樺、雪真的兒女可以一起玩。 我很滿意目前這樣的狀況。 因此,五歲再上幼稚園吧!或許,我會讓他就這樣直接念小學也說不一定!

媽媽不必內疚的10件事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35

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在你離開寶寶身邊的時候,在你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為沒有全心投入到寶寶身上而 深感歉疚?現在,快快趕走這些折磨你的念頭吧,有些事情,你有理由不內疚—— 把寶寶留在家裏自己去會朋友做了媽媽,同樣需要朋友,一天24小時圍著寶寶轉的媽媽,未必就是合格的媽媽。   孩子和朋友並不是對立的。約朋友喝茶聊天,可能是少陪了寶寶一些,但獲得了好的心情,反而能更好地照顧寶寶。 與丈夫到外地或國外度假,享受二人時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包括孩子!你為什麼要例外?生了孩子,並不等於把你賣給他當老媽子了。就是保姆,她也有休假的權利不是嗎?與丈夫到外地或國外度假,享受二人時光世界上並非只有你一個人能照顧好寶寶,交給老人和保姆,或許不會像你照顧得那麼細心,可他們同樣有你所不及之處,能帶給寶寶不同的感受。而且,重溫一下久違了的二人世界,不是還能增加你們的感情嗎?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對於寶寶的意義,遠遠大於媽媽那幾天的陪伴。 偶爾的奢侈(給自己買件貴重的首飾,自己享受一頓大餐)   不要做那種給寶貝花錢可以不眨眼,給自己花錢卻眨了無數次眼也不出手的媽媽哦!偶爾的奢侈一下並不過分,又不是缺了這些錢寶寶就沒奶粉喝了。   寶寶生病、受傷   “如果我再細心點兒,寶貝就不會生病了!”“如果我沒離開,他怎麼會嗑著呢?!”哪有孩子不嗑嗑碰碰、鬧點兒小病小災就長大了的?如果把這些“罪過”都攬到自己身上,擔保你不到40歲就愁白了頭!“害怕”:讓孩子患病   偶爾懶惰一下   屋子亂一點兒、少做一頓飯,老公不會怪罪你吧?那你幹嗎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雖說我少做了家務,那不是有更多的時間陪寶寶了嗎?哈哈,精神勝利法!   工作太忙   既然選擇做職業媽媽,就總有工作和孩子搶時間的矛盾。歉疚能解決這種矛盾嗎?解決不了,乾脆別想。咱們不是可以以質取勝嗎?我只有10分鐘陪寶寶,就要把這10分鐘發揮到極致!職業媽媽們的時間管理寶典   離異   雖然離婚會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傷害,但可以換個角度去想:如果為了寶寶而湊合著過,不是冷戰就是大吵,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氣氛,是不是對寶寶的傷害更大?   對寶寶偶爾發火兒   誰說做媽媽的就必須充當聖人,就不能有生氣的時候。雖說對寶寶發火不好,可偶爾的一次,還不至於影響到寶寶的心理,也不會影響你們的親子感情。只是記住:不可常犯!家長管教孩子要注意十三戒   不能給寶寶更好的教育和物質條件   看到網上一個媽媽的哭訴:每每看到大城市裏的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她都會為自己不能給寶寶提供這樣的條件而歉疚不已,為自己的寶寶感到委屈。為什麼要為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而煩惱?給寶寶足夠的愛,足夠的耐心,寶寶就很滿足了,對於物質的需要,其實只是成人的心理,于寶寶而言,意義實在不大。照此推理,大城市媽媽看到外國孩子的處境,也要以淚洗面了?人和人是沒法比的,要不準得氣出個好歹來。孩子有問題,根源在父母。 [出處:兒童博客網]

好文分享-禪修的世界(謝謝雙魚麻吉的媽麻分享)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38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走。 鎖在牢獄裡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我們僅祇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裡的廳堂一樣, 它並不真的是我們的,我們只不過是暫時的房客。 沒有人任何人能替你做,光聽別人說也無法斷除你的疑惑。 唯一能斷除疑惑之道,就是你親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 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 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強迫自己平靜下來,都只是執著和慾望的表現, 反而會阻礙你注意力安定下來。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裡很明白,很清楚。 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 你感到受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不瞭解這點! 禪修的目的不僅於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而已, 而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 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 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學習去辨認「慾望」和「需要」的不同。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 那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 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如實瞭解事物的真相,並放下對一切外緣的執著, 以一顆不執著的心作為你的依歸。 我們必須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 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 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 卻也是最深遠的。 你必須把持住心,反覆地觀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 終究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慾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 有智慧的人也有慾望,但卻沒有執著。 沒有人能教你這個真理,只有當「心」親自瞭解時, 它才能滅絕和捨棄執著。 別執著良善,別執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即使連定(平靜)都不該去執著。 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好文分享-奧福音樂教育及其教學模式(?謝謝Vicki媽麻分享)

2008年04月24日
公開
44

瑞柑國小教師:黃瓊儀 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是透過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來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20世紀的音樂教育家們就本著這樣精神與理念,各自主張不同的教學手段,於是形成不同流派的音樂教育法。其中最受國際間矚目的不外乎是達克羅采,奧福,高大宜及鈴木四大音樂教學教育法。故稱之為20世紀四大音樂教學主流。 以下就奧福音樂教學法為主要探討對象,將分別由原始來源,教學法之基本理念,教學模式來分析。 壹、 奧福音樂教學法之來源 自民國58年比利時籍的蘇恩世神父把奧福音樂教學法引進台灣之後,已近30年,在這期間有許多以奧福音樂教學法為號召的私人音樂中心,幼稚園成立,甚至在公家的學校或教育當局也在極力推廣。這當然要感謝許多專家們的全力講學,示範和傳播,但是人們喜愛奧福教學法還不只因為專家們的魅力,更在於奧福教學法本身的特質及所帶給人們的音樂效應。 貳、卡爾.奧福的生平 ★ 1895年7月10日生於巴伐利亞慕尼黑。 ★ 1907年轉學到威特斯巴赫中學,得以擁有較多的時間從事音樂活動。 ★ 1909年寫下第一首鋼琴改編曲,也中輟了高中課程,因而引起家庭的不滿,但後來參加高中畢業考之補試,得以平息眾怒,然其本人認為毫無意義可言。 ★ 1920年受教於Heinrich Kaminski。 ★ 1924年於Guntherschule任教,主要是為該校舞蹈課程作曲。 ★ 1928年Gunild Keetman(凱特曼)加入此學校。 ★ 1928年Karl Maendler,依照Orff的指示,造出第一部木琴供Guntherschule使用。 ★ 1931年與凱特曼女士合作出版第一冊Orff-Schulwerk ,此書並非以後所稱的奧福兒童音樂,但充滿拉丁音樂的節奏感,並以直笛及敲擊樂器來組合表現音樂。 ★ 1935~1936完成Garmina burana(布朗詩歌),大獲成功。 ★ 1936年為柏林奧運會開幕禮作千人兒童舞蹈表演的交響伴奏曲,從此之後受邀於德國各地講演教學法,並停止教學而專心作曲。 ★ 1938年完成Der Mond(月亮) 。 ★ 1942年發表Die Kluge(節儉的婦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 1945年Guntherschule被毀於戰火。 ★1948年巴伐利亞無線電台Dr.Walter Panofsky力邀奧福為 電台兒童節目作曲,播放之後,許多人希望有奧福樂器,因而促使Studio49工廠出產奧福樂器,而這工廠也成為Orff-Schulwerk的重要支助者。 ★ 1949年,其較現代的作品Antigonae首演,是一部結合戲劇.舞蹈.音樂於一體的作品。 ★ 1950年第一冊德文版之奧福兒童音樂正式出版,即Music fur Kinder。 ★ 1982年逝世。 (以上奧福生平節錄自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鄭方靖,民82年,奧福教育出版社,P43~44) 參、奧福音樂教育之基本理念 (一)哲理依據 奧福教學法的最初基本根據不是教育,而是奧福本身對音樂的體認,以及從Guntherschule的工作過程中觀察實驗所得的理念,以後投入為兒童作曲,才仔細深入為兒童音樂教育來思考,以下我們從幾段話來一窺其哲理根據: ★ 音樂必須與律動.舞台及語言相結合才能產生意義。 ★ 什麼是基本要素音樂呢?---包括簡單的連環結構.頑固伴奏.小規模迴旋曲,它是原始的.自然的,甚至只是一個肢體上活動,任何人都可以學習而享受它,因此它適合孩童。 ★ 節奏的訓導必須從幼小時開始。 ★ 教導孩子最自然的起點是屬於孩子的節奏,以及古老到適合於孩子的歌曲。 ★ 缺乏音樂性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 奧福本身從希臘古文字對音樂的解釋-包含所有藝術表現(說話.語言.律動.樂器.舞蹈.歌唱)-得到兒童音樂的新定義。 (蕭奕燦,明日世界-談卡爾奧福教學)他的這些思想,幫助我們往下理解整個奧福音樂教學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美國名教育家杜威倡導實驗主義式的教育,主張過程重於結果,而奧福音樂教學正是這樣的一種教學,究其教學目標有: 1.幫助學生累積音樂經驗: 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或經由任何管道,所有的音樂要素最初以其原始簡易的型態展現給學生,學生在經驗中,探索種種音樂現象的特質,然後再漸次推演至更複雜形式的音樂。國內研究奧福音樂教學法的專家蕭奕燦老師,在明日世界一書中,曾提出一些說明「把感性與知性分開來學習,孩子可以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感性學習(歌唱.語言.律動.合奏…等)確實建立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能力,再給予知性學習(音符.讀譜.樂理.和聲…等」而這裡所提到的感性學習,即指去經驗音樂。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程度,經驗不同的音樂,探索出不同層次的音樂現象與特質,再進一步吸收不同層次的音樂知識。經驗隨著時空的變遷可以是無止境的,孩子若懂得如何在經驗音樂中探索,則其音樂能力的成長也將無止境。其經驗探索的對象包括空間.聲音及結構。 2.幫助學生發展其潛在的音樂性(Musicality): 從奧福本人的思想中,認為每一個人都有音樂性,這種音樂性不但可以引發人對音樂的興趣與喜好,也能帶領在經驗音樂的過程中有更高層次的回應或更深入的探索。甚至最後培養出孩子音樂的即興創作能力。但基本上音樂性建立在表達音樂及理解音樂的兩項基本能力上。 這樣的教學目標,不免令人有過於籠統之感,其實也因如此,教師教學的空間很大,付給教師許多不受限的自由,而學生也在這麼大的空間中經驗,探索學習,任何不留空間給學生經驗,探索的音樂教學活動,都不算是奧福教學法。這正是根據奧福教學精神所延伸出來的音樂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律動.歌唱(包括說白).樂器合奏與即興創作是奧福音樂教學的主要手段。透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經驗,探索音樂,也透過這些手段幫助學生發展出潛在的音樂性。 1. 律動: 包括了舞蹈及律動。由於奧福本身對舞蹈的喜愛,將音樂與舞蹈的方式結合起來,至於律動本身對於人們對音樂感應力的提昇,具有絕對的正面效果。律動在奧福教學的範疇中,是一項最基礎的運作方式,透過它,讓學生來經驗與探索空間,鼓勵學生去感受種種自然動作(如走路.跳.爬…)的重量.力度.方向.形式…,然後給學生一些指導(例如加入呼吸.感覺心跳…),於是學生學習配合老師的指導讓自然的動作更富美感與音樂性。 2.歌唱: 奧福在1948年為巴伐利亞廣播電台寫作兒童歌曲時,才發現歌唱與說白對孩子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事實上,在整個奧福教學體系中,歌唱.說白及樂器同樣是引導學生經驗及探索聲音的主要手段。尤其在孩子還小時,樂器並非適合每位孩童,因而歌唱及說白便扮演著探索聲音的主要角色。不過,除了唱歌.唸童謠之外,也可以由一些口技讓孩子體驗聲音,例如: 因此,在這裡,不妨把唱歌廣義化,較能切合奧福教學法的理念。 3.樂器合奏: 除了人的喉嚨,樂器也是聲源之一,故與唱歌同為探索聲音的主要手段,奧福樂器發展至今,已顯得種類繁多,囊括了天然樂器.自製樂器.身體樂器.及奧福樂器。分別如下: (1) 天然樂器: 生活周遭,可以發生聲音的任何物體。如: 石頭.破鍋子.地板.桌子.杯子… (2) 自製樂器: 奧福的教師喜歡讓孩童們,藉著自製一些樂器來了解樂趣的特質,當然這些樂器也可以用來合奏。 (3) 身體樂器: 從口到手,到腳及身體各部位,只要能拍擊出聲音,都成為教學的工具。 (4) 奧福樂器:包括四大類 甲.有調敲擊樂器: a.片樂器:包括高.中及低音鐵琴.木琴及鐘琴 b.定音鼓 乙.無調敲擊樂器 a.皮質類:手鼓.小鼓.大鼓.曼波鼓… b.木質類:木魚.響棒.響板。 c.金屬類:銅鈸.三角鐵.小鈴.小鐘.雙鈴.沙鈴.鑼。 丙.笛子: 即木笛,有大小不同的木笛,如Soprano recorder,Alto recorder,tenor及Bass recorder等等。 丁.弦樂器: 有吉他.大提琴.低音提琴。 樂器是執行手段的工具,有可能因地域性的差異,而有必要採用本土性的樂器。基於奧福基本要素音樂之原理,本土樂器的採用,只要能配合教學目標,應該是可接的。 4.即興創作: 雖然即興創作可以經由許多方式或管道來進行,例如:唱歌.敲擊.律動.木笛吹奏。不過在奧福教學法,即興創作是探索音樂形式(曲式)的主要手段。因為曲式提供許多即興創作的素材,從一個短短的動機.模式.問答句,樂句到整首音樂。在整個即興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接受挑戰,獲得成就與滿足,對每一顆小心靈已只有無比的意義。另外,即興創作亦是幫助老師判定各個學生吸收程度的好方法,不過老師自己也要能即興。儘量發揮其想像力來喚出潛在的創作力,是奧福教學法的特色之一。 (四)教學內容 奧福樹它描述了奧福教學法最概括的教學內容,這棵樹的樹葉可說是奧福教學法所要教給學生的具體內容。 (五)教學法則 奧福教學法在教學內容方面留給教師極大的空間,對於教師實際教學時則主張應有相當機動即興的能力。不過以下幾項法則卻是教師們應遵循的最基本法則: 1. 由模仿到創作--- 模仿是最古老的教學方式,如同中國書法家,在擁有自己風格之前必須經過許多的臨摹練字。在課堂中,教師是學生最主要的模仿對象,也可包括大自然及生活中的種種,當學生呈現更好的能力時,老師便須要開放更多的空間給學生去創作。所以概括的說老師教學引導的方向是 引導學生觀察 誘導學生模仿 讓學生充分的體驗 學生創作 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任何學習項目都是一樣的反復運用。 2. 由個別到整體--- 在奧福教學體系中,團體課是上課的主要形式,個人只是整個團體的一部份,雖然聲音.空間.形式都要個人自己去探索與經驗,然這個小社會終會有共同合作的時候,如合奏樂器.合唱.團體表演,因此在任何階段中從個人的學習到團體的合作,必須養賴老師精心設計去引導。 3. 從簡單到繁複--- 以基本要素音樂的理念來說,學生是應從最原始最簡單的的音樂要素來感應。運用到樂器的合奏上來,把底幾組簡單的頑固伴奏型綜合起來,便是一首聽起來複雜的樂曲。就即興創作而言,這個法則依然重要。 4. 從部份到具體--- 每個故事可能可以分成好幾部份,一首樂曲也可能有好幾個樂段,一項完整的理念,也可能拆成幾個小部份來經驗和探索。一位良師應該會帶領學生從小部份所獲的的小能力,累積成完整的能力,從小部份的成就去湊合成完整的成就。 肆、教學模式 ◆音樂教學活動---給低年級的一項音樂活動。 ☆ 教學對象:一年級 ☆ 教學目的:認識 和 的節奏及節奏樂器的音色。 ☆ 教學方法:身體樂器與節奏樂器。 ☆ 遊戲名稱:大風吹。 ☆ 準備器材:各種節奏樂器。例:鈴鼓.木魚.三角鐵.手搖鈴等。 ☆ 情境布置: 1.室內.室外均可,先用椅子圍成一個大圓圈。(空間以寬敞為佳) 2.以小組或團體為圍圈進行。 ☆ 教學進行步驟: 1.引起動機:介紹樂器,讓小朋友分辨各種樂器的聲音。 2.先用椅子圍成一個大圓圈。 3.老師敲樂器例:木魚,小朋友隨著音樂的快慢繞著椅子 走或跑,聽到不同的樂器聲音如:三角鐵,小朋友要趕快坐下來,沒搶的位子的小朋友,換他來敲樂器。 4.若小朋友熟悉這兩種樂器後,可加入第三種.第四種樂器和不同的動作, 由簡至繁,依小朋友的年級而定。 ☆ 注意事項: 1.要讓小朋友熟悉樂器的聲音後,再進行此遊戲。 2.在遊戲進行中,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全。 伍、結語 奧福教學法是透過即興表演.舞蹈以及說故事等等的遊戲方式,讓孩子們能夠親近音樂,從而接受音樂,因而奧福一向主張音樂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必須和語言.律動結合在一起,而唱歌.跳舞.奏樂,乃是啟發兒童智慧的泉源,因為「心中的喜悅是兒童生長最重要的因素」。 過程重於結果,做中學是奧福教學令人玩味的精神,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從音樂得到喜樂,就如奧福中心的那一個字 〝 JOY 〞! 奧福教學最具意義的是,它尊重各個民族的性格和地方色彩,老師在教學過程時,應將鄉土文化與孩子親身的生活經歷做連結,讓孩子能在愉快的氣氛下成長。 柏拉圖說:「音樂是一種道德律,它使宇宙有了魂魄,心靈有了翅膀,想像得以飛翔,使憂傷與歡樂有如癡如醉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它是秩序的本質,使一切成為真善美。」音樂對每個人而言是重要的,如何讓孩童真正喜歡音樂,在音樂中快樂的學習成長,涵養健全的人格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好文章-厚道的人,運走得長;不厚道的人,運走不長 (謝謝祥麻的分享)

2008年03月26日
公開
20

作者劉墉 約15 年前左右,家中一好友帶了一個會算命的朋友來家小坐。 好友說「大嫂,我這朋友算命很準,而且敢寫下來的,要不要算一算」。 當下回說:「我不敢算命,如果是好命,到時候再享受也不遲,如果是壞命, 個人修養境界沒那麼好,由現在開始心裡的疙瘩可能就放不來,時候未到,命就開始壞了。」 想了一想,還是問了一句話:「倒是有興趣知道,如何做才能趨吉避凶」。 這朋友回說:「只有二條路可走」,這二條路筆者背到現在沒忘,願和大家分享。 一、 讀好書,最快;讀了好書,會改變思想,會影響行為。 二、 積德,這是一輩子的事;德積多了,好運自然來。 某相士鐵口直斷,斷無不驗,舉數例,以資讀者雅慧。 一、兩姊妹去算命。 「妳三年前被人倒了一筆錢。」 算命先生對妹妹說。 「是啊!您真是太準了。」妹妹擊掌稱好,旁邊的姊姊卻有了意見: 「我當年跟妹妹一起被倒會,您為什麼沒看出我呢?」算命先生一笑: 「請問,當時是妳比較傷心,還是妳妹妹比較傷心?」 「當然是她!她差點氣得跳樓。」 姊姊說:「至於我,錢嘛!身外之物,我看得開!」 「這就對了! 那筆倒掉的錢,傷了她的命,沒傷妳的命,所以只在她的命上留下疤痕。」 二、兩兄弟去算命。 「明年三月,你們都要發一筆財!」算命先生說。二人興匆匆地走了 。 第二年的四月,兩兄弟又登門。 哥哥一見面就道謝:「您真是金口,我果然上個月接了筆大生意,賺了不少。」 弟弟卻直嘆氣:「我上個月在辦公室摸彩,中了一千塊錢的小獎,難道也算發財嗎?」 「當然算!」算命先生說:「同樣的財運,也要看你怎麼去把握。 運氣就好像火種,可以點亮一跟蠟燭,也可以點燃一個火把,點爆一個火藥庫。 當運氣到了的時候,正巧你哥哥在努力做生意,所以點亮他的生意。 正巧你在摸彩,於是讓你中了獎。」 三、某人去算命。 「您正當運,擋都擋不住!」算命先生道喜:「唯一要注意的,是別跟也正當運的人鬥, 兩虎相鬥必受傷!就好比鑽石戒指不要跟鑽石戒指磨擦一樣的道理。」 「那麼表示我可以跟不當運的人去鬥囉?」「那也不行!」 算命先生沉吟了一下:「當運的人去欺侮不當運的,是不厚道。不厚道的人,運走不長!」 「照您這麼說,我是誰也不能鬥了!」 「可不是嗎!人在運上,愈要謙沖自牧,不但不能鬥人,即使有小虧,也不妨吃著。」算命先生笑道:「有福氣,不獨享,讓大家分享,福澤才綿長!」 四、某人去算命。 「你這一年,運氣特佳,無往不利!」算命先生說。 一年沒過,某人怒沖沖地跑來:「你說我運氣好,可是你知道嗎?我上個禮拜差點沒命!」 「你到哪兒去了?」 「我去了中美洲的戰區。」 「這就是了!」算命先生請某人坐下:「你想想看,從古到今,有多少算命的, 他們為什麼沒算出唐山大地震、也沒料到南京大屠殺?按說他們早會發現許多唐山和南京的人,在同一個時間死,而能知道有大災難來臨,他們為什麼沒能預警呢?」 算命先生嘆口氣:「如果一個好命的人,偏愛跟亡命之徒在一起。或一個好運的人,碰巧和一群壞命的人搭飛機,那一個好命是敵不過許多壞命的。 天災、人禍也是這樣。個人的命再好,碰到天災人禍,也是擋不住的!」 某人怒氣平息了, 算命先生送他到門口,叮囑地說:「人命易算,天命難測!自求多福、趨吉遠禍」 五、某人去算命。 算命先生看到生辰八字,才屈指,就搖了頭:「恕我直言,你恐怕過不了五十五歲那關!」 事隔多年,某人已過六十,事業宏發、身體健朗,笑吟吟地又在命相館出現: 「您還記得我嗎?您曾經算我過不了五十五歲。」 算命先生一驚,再問一遍生辰八字,算了許久:「沒錯啊!你應該過不了五十五歲啊!除非你是大善人。」 「難道我這些年行的善事,可以改命?」 「當然!許多人的壞運,都因為你的善行而改好了,你自己的運能不改嗎?這世界就像水,總是平的。 你今天送出一些水、明天又送出一些水,雖然是注進別人的水面,那水還是要回流的。回流之時, 常是你缺水的難關。」算命先生長身一揖:「命由己作,福由心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大善人的命,難從天定, 更由不得我算了!」 我們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度把握生命。所以,我們不能認命。

好文分享-已有家室或是男女朋友的人要多看

2008年01月25日
公開
17

有個朋友告訴我這故事 他說... 每天我都在辦公室看到她,這個女同事精明幹練,穿著簡單不落俗套, 她的五官不美麗,卻有著自信般的神情,眼神散發著利落的光芒。 我每天看到神采飛揚的她,就不自主的被她的氣息所感染,便自然而然的也提起幹勁來。 每天,在辦公室的時間,是我最神采奕奕的時間。因為她!只要看到她在。我的心便為之振奮。 幾年下來,我覺得,我的心已經被她所征服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被她的什麼條件所吸引… 我就是好喜愛好沉迷於看著她 ,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愛上她 我就是... 我就是不知道如何自主的不去把眼光放在她身上,可是她卻不知道! 每天每天,都有著一個男同事,隔著幾張辦公桌,靜靜的、偷偷的,緊張的看著她! 相對的,每天下班回家的時候,我都非常的猶豫是不是要走進那家門。 當我的手握在我家門的門把上時,我都有股衝動要轉身離開。 因為,門還沒有打開,我就可以聽到一陣聲音,這樣吼著 : 阿明!!叫你把電視關了去洗手!!阿你在那還給我混!!!! 爸爸已經要下班回家了 !!!你還在玩電動!!! 阿還不去看看弟弟奶奶喝完沒有 !!!在那幹麻啦!!!! 還坐那跟石頭一樣!!!你是沒有聽到我在說啥阿!!! 再給我唸一次你就好看 !!屁股馬上給我離開那椅墊!!!!!!! 是的!她是我老婆,那石頭是我大兒子,那喝奶的是我小兒子。 吃晚飯的時候,我都要面對這張面孔,松垮垮的家居服,用鯊魚夾夾在後腦杓的頭髮, 額頭耳旁掉著凌亂的散髮,兩顆無神的大眼睛看著我,一張停不下來的大嘴叫喊著我兒子! 雙手還要不時的擺動,來襯托與誇張她那大嘴說出來的言詞! 抱怨著今天大明如何的不乖,小寶寶如何的吐奶哭鬧; 有時,真希望可以24小時的加班,當然是她也一起!那對我真是一種享受 ....一種夢想阿!! 這天,星期天早上; 我出門散步,順便到附近的商店買早餐。 可是,不自覺下,我居然散步散到這女同事家附近, 天阿 ...當我回過神來,我才知道我居然走到這來。我心想,我的下意識裡居然是如此的希望接近她! 今天不說更待何時!我毅然決定要像她表白我的心意!! 即便是我已經結婚有家室… 我希望由暗戀,可以提升為任何更高層次的關係!! 於是,我找了附近的一個公用電話,撥了通電話到她家… 喂∼的一聲! 是她接的,我馬上掛了電話,這證明了她在家,太好了!! 我便豪不猶豫的提起步伐往她的公寓走,上了三樓她家,提起我當初娶我老婆的勇氣,我按了她門鈴… 來開門的!一個掛著散亂頭髮,上身只穿了件小可愛,下半身一件小花花短褲, 脖子上掛著一條發黃的圍裙,一隻手抓著鍋鏟,另一隻手還在那發黃的圍裙上擦拭著… 她看了我一眼,顯然沒有認出我是誰!便馬上又回頭看著屋內吼了出來! 小明!!! 你太不像話了!!一早起來就給我開卡通!!你刷牙洗臉沒有!!! 去叫爸爸跟姊姊起來刷牙洗臉了!!你娘我在煎個蛋就可以吃早餐了!!! 她順手把門關上,留著在杵在那張大眼睛的看我站在門外,我還聽得到她在叫喊著 : 大清早的就有推銷員來!!有沒有搞錯阿!!!!........ 故事到此… 我當下頓悟,原來,我所崇拜欣賞的,竟也是另外一個男人的黃臉婆!! 那… 你在看哪個男人的黃臉婆呢??... 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真好,讓人懂得知足啊! 身為男人的你,別再輕易地想入非非 ... 有沒有人來寫一篇「你在看誰家的糟老頭?」之類的...

好文分享~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2007年12月13日
公開
16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剛剛回來之後,洗 完澡,我爸跟我說了一件事情,關於他教過的一個學生。   那不是他導師班的學生,他只是教過這學生某科而已,這學生家裏很窮困,爸爸經商失敗後,欠了大筆債務,他媽媽非常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行李收拾收拾就離婚跑人了,留下他和他姊姊,悲慘的是,連他姊姊都瞧不起這個爸爸,也離家出走,從此再也不聯絡,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   但,他爸爸其 實是沒有能力養他的,經商失敗後,為了償還大筆債務,搞到最後連房子都只能用租的,平日就開計程車維生。他爸爸買不起車子,只能跟車行用租的,而跟車行租車,一天不管你跑多少客人,到晚上就是固定要繳錢回車 行,算是租金;偏偏現在經濟又不景氣,計程車又不是很好賺,常常跑不到客人,連固定繳回車行的每天的租金,有時都還要自己貼,更發生過,繳錢給車行後,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   而這學生,高 中考上我爸任教的學校──南港高工。說實話,真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可想而知他的成績有多差,但是他真的很認真,同學討論哪裡好玩好吃的,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有時間讓他揮霍他的青春。但是他真的很厚道,也許這點遺傳了他的爸爸,社區的義工、醫院的志工…他都當過,證書獎狀厚厚一疊。   從國中時代,他就有一個交往中的女朋友,後來這女孩子考上北一女,雖然高一高二仍然有來往,卻都是為了利用他,因為他的電腦繪圖很強,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等等。到最後,女孩終究還是離開他,北一女、南港高工,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男孩子自己心裡也曉得,他也知道這女孩,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的瞧不起他,從此再也沒有來往。但是卻並未造成他喪志頹廢,他一樣為了生活和前途努力的打拼。   四年前,他從南港高工畢業,應屆考上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他爸爸知道他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可是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出不起學費。   他爸爸很難過的告訴他,他只能想辦法自己出學費。就這樣,四年來,他沒要他爸爸一毛錢,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每個學期他都拼命的打工好付學費跟生活費,甚至,他還拿錢給他爸爸補貼家用。一樣的,這四年來,他犧牲了無數的玩樂,他沒本錢像一般大學生一樣,逛街、花錢、吃好吃的、治裝打扮,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甚至,他連女朋友都不敢交。   四年後的今天 ,他跨組考研究所,成了台科大自控所的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   今天,他去找 教授,教授一個個問每個來的學生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每個不是建中、台大、交大,就是竹中、清大,輪到他,他很坦然的說,台科大。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南港。」「南港高中?」他搖搖頭:「南港高工。」教授看著他,點點頭:「好,你進來。」   找完教授, 他打電話給正在開計程車的爸爸,告訴他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要他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他爸爸接完電話,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   他爸爸打電話給我爸爸的同事,也就是這學生高中的導師,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他覺得真的很愧疚,四年來,他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他不是不想給,他是根本給不起;當老婆跟女兒離開他之後,若非這兒子還在他身邊,勇敢的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而努力,他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今天,他兒子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也要勇敢的活下去,他真的徹徹底底的潰堤了,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   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當我還在計 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 這是千真 萬確的事實,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