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鼻子過敏會導致注意力缺乏或過動(ADHD)嗎?

2010年01月19日
公開
52

鼻子過敏會導致注意力缺乏或過動(ADHD)嗎? 分類:關於過敏二、三事 過敏?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洪小弟最近鼻涕老是流個不行,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更是厲害,而且不時有咳嗽的情況發生,學校老師也反應洪小弟上課不專心,鼻子常發出聲音,洪媽媽於是帶洪小弟來院治療。洪小弟的症狀是因為鼻子過敏所造成的,經治療後已經緩解許多,上課更能專心了。 過敏疾病一直是困擾著父母親的疾病之一,當小朋友過敏的症狀發生時,常讓全家人無法正常的作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敏性疾病一開始的症狀跟感冒很類似,所以家長們如果沒有馬上察覺小朋友的過敏已經發作了,往往會等到症狀嚴重時才就醫,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常見的過敏疾病有三大種,簡單來說出現在皮膚上稱為異位性皮膚炎,而發生於鼻子則稱之為過敏性鼻炎,發生於支氣管則為氣喘病,這三種症狀常常會相互伴隨發生。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典型四大症狀為「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這些症狀跟感冒都很類似,但是如果小朋友常在清晨起床後打噴嚏流鼻水,時常鼻子眼睛癢以及習慣性的倒吸鼻涕,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慢性過敏性鼻炎常會讓會讓小朋友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小孩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 氣喘 氣喘與感冒常常同時發生,氣喘病的發作也常因感冒或其他感染而引發。小朋友如果久咳不癒或是經常有感冒的狀況發生,或者特別在夜間及清晨咳嗽且有胸悶的症狀,若還有喘鳴及呼吸急促等情況發生且持續兩週以上,就有可能是氣喘病發作而不是單純的感冒症狀了。 ■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皮膚會乾燥、易有搔癢感且敏感易受刺激。常見得症狀有(1)皮膚乾燥且有紅疹或脫屑的疹子(2)臉上、手腕、手或膝蓋的皺折處有搔癢感或疹子(3)身上長疹子的皮膚變厚。如果有以上的任何一個狀況,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徵兆。 這是一篇衛教性質的報導,提醒為人父母者,許多看似經常性的感冒,其實是過敏導致的結果,為人父母者,若沒有警覺這極可能是過敏所引發(其實醫療人員更應有所警覺),可能讓自己的小孩,不但多服用的許多感冒症狀控制藥物,進而影響他們的腸胃健康與學習的專注力力一直無法提升,殊為可惜。 提醒大家,許多小朋友的注意力缺乏,其實導因於他們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源頭,除了一般熟知的急性過敏原,以IgE的免疫球蛋白反應為主,像是塵

(轉貼)什麼樣的咳需特別注意

2010年01月06日
公開
45

咳嗽或咳痰是身體對外在侵入的塵埃或細菌,做出自然防禦的反應。每咳一次約消耗二千卡熱量。由此可見咳嗽、咳痰是件消耗體力的事,所以如果長期一直咳不停時,請務必就醫接受檢查。 什麼樣的咳需特別注意 咳嗽或咳痰時,通常一定會先自我反應「是不是感冒了?」。別擔心!下列幾個情況提醒各位什麼時候一定要接受醫師檢查。 (一)沒有感冒,但是一直咳。 (二)過了一週仍咳不停。 (三)出現高燒。 (四)胸部及背部疼痛、呼吸不順、痰呈黃色˙褐色˙綠色˙黏糊的膿狀。 (五)曾罹患肺病及心臟病。 如何自我照護 懂得如何自我照護,也可以讓情況紓緩些喔! (一)待在溫暖的房間內靜養。太過乾燥容易咳嗽,保持百分之六十的溼度。 (二)吃有營養的食物、喝溫熱的茶水以保水分充足。 (三)呼吸乾冷空氣也會引發咳嗽,冬天外出應戴口罩。 (四)香菸、排氣瓦斯的氣味容易致咳,不要吸入。 (五)不要自作主張到藥房買止咳藥,應接受醫師診治。 咳出什麼病? ◎需呼叫救護車的症狀 (一)【噎到而不停地咳】疑似支氣管有食物或異物跑入。  處理方式…馬上將異物從支氣管取出,進行緊急救護(請參考〝誤飲毒物〞單元)。無法自行取出時一定要呼叫救護車(小孩及老人要特別注意堅果類、糖果、餅乾等容易堵塞食道)。 (二)【呼吸時有咻咻地聲音、有痰+有心臟病】疑似心力衰竭。  處理方式…採容易呼吸的姿勢。 (三)【夾雜血液的粉紅色泡狀的痰】疑似肺水腫(有心臟病的人要特別注意)。 (四)【最近黃褐色的痰越來越多+發燒+胸痛+氣喘吁吁】可能罹患肺炎、肺化膿症(肺膿瘍、肺壞疽)、肺結核、黃疸、心臟瓣膜症等嚴重疾病。 (五)【咳嗽+呼吸時胸痛+高燒】疑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即使沒有發燒,胸痛時應表示有重病的可能)。 (六)【痰無色透明、黏性少+呼吸時有咻咻地聲音】疑似支氣管哮喘(呼吸困難時應緊急就醫)。 (七)【咳嗽+胸部及背部劇痛+呼吸不順】疑似自然氣胸。 ※處理方式→採容易呼吸的姿勢,並盡快到醫院治療。 ◎需盡速接受治療的症狀 (一)【咳嗽+呼吸不順+發熱】疑似胸膜炎,應看內科。 (二)【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白色透明的黏痰】疑似感冒或支氣管炎,應看內科。 (三)【無其他症狀、持續咳嗽】疑似呼吸器官之慢性疾病、結核、心因性咳嗽。務必就醫治療。 (四)【咳嗽˙咳痰+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疑似感冒或咽喉炎。連續數日無好轉時應看內科醫師。 (五)【季節交替時早晚咳不停+呼吸困難】疑似支氣管哮喘。應至內科或呼吸器官內科治療。 (六)【夾雜鐵鏽色的痰或黏糊的膿狀痰】疑似副鼻腔炎、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重病。如果胸部疼痛,應盡快至內科或呼吸器官內科治療。若是副鼻腔炎則看耳鼻咽喉科。 (七)【咳嗽沙啞+好像狗在吼叫】疑似格魯布性喉頭炎(CROUP)症候群或急性喉頭發炎等支氣管及喉部之疾病。應看耳鼻咽喉科。 (八)【長期出現很多黃色、黃綠色的痰】疑似支氣管擴張症、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應看內科或呼吸器官內科。 (九)【帶黑色的痰】疑似受香菸及煤煙之影響。如果改善環境品質後依然無好轉現象,應至呼吸器官內科就醫治療。

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指數有多高?(測一測就知道了~)

2009年07月22日
公開
51

*請閱讀以下各項,檢查看看符合了哪些項目: ~額頭或臉頰的皮膚又紅又組. ~眼睛周圍發紅,有像小米般凸起的東西,不平滑. ~整個臉看起來比較紅,摸起來比較粗. ~臉外側輪廓部位,出現紅斑,而且常裂開. ~嘴邊緣常裂開或變紅. ~背部皮膚較粗糙. ~肩或兩臂皮膚較粗. ~膝蓋內側或大腿內側皮膚粗糙. ~腳踝或腿背皮膚粗糙. ~頸 腋下有紅疹,而且輪廓很明顯. ~碰觸到芋種特定物質,碰到的部位就變紅. ~臉上長癬. ~臉上 手臂 腿 身軀出現紅的小水泡. ~常發,臉上長熱斑. ~吃了某些特定的藥,身上會出現紅色凸起物. ~皮膚生出白色的凹凸不平的疙瘩. ~耳垂潰爛 裂開. ~眼睛浮腫,常長眼屎,常常揉眼睛. ~張口呼吸,鼻子發出呼嚕聲. ~常腹痛,常拉肚子. ~躺著時,常把臉胋在被子上摩擦. ~一脫開上衣,就抓胸部. ~父母或近親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符合1~5項 異位性皮膚炎亮藍燈! 程度雖輕,但己顯出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必須嚴密觀察注意皮膚的保濕和飲食習慣, 盡量避免狀況變嚴重,若接下來發現其他症 狀的話,要立刻去醫院接受正確的診斷. *符合6~10項 異位性皮膚炎亮黃燈!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到目前為還不怎麼嚴重. 要是除去了食物或環境中會引起過敏的原因 的話,可能可以治癒,必須去找專科醫生,接受 正確的診斷和諮商. *符合11項以上 異位性皮膚炎亮紅燈! 狀況很嚴重,必須立即去醫院找出正確的 原因,做適當的治療,並改善生活環境,因為 需要長期治療,所以要有耐性,堅持治療下去. 接下來還有許多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療法保養法則會一一和大家分享~ 但因為要一字一字的慢慢爬文出來~ 所以也請媽媽耐心等候~ 以上文章截取於媽媽的第一本寶寶書~

草莓,不要??

2009年01月29日
公開
47

老何龍體微恙多日,好不容易打起精神預訂今天去關西採草莓 哈哈 當然要順便吃吃想到會流口水的客家鹹湯圓^^ 一早爬文結果 竟然給它看到這些....快昏昏過去捏= =" 唉唉唉 媽麻我超愛吃草莓滴!!而且一定要加煉奶塗滿到看不出來是草莓^^ 格格最近讀了又讀的繪本"草莓",就是媽麻刻意希望先讓女兒有概念 在閱讀繪本同時也玩起假裝遊戲,母女倆都吃的不亦樂乎!呵~ 從超市買的草莓,帶回家來會一起玩"幫草莓洗澡囉~" 就這樣,女兒一天到晚爐著要去採草莓.... 唉呦!!!!!!!!!!!!!! 由皮膚癢談起—食物過敏 文�謝宜芳營養師(營養治療科) ●什麼是食物過敏? 如果您吃下某些食物會有蕁麻疹、皮膚癢、水腫、呼吸不順暢,這表示您有食物過敏的情形了。 ●那些食物會引起過敏? 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常會因人而異,約有90%的食物過敏源來自於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質。一般而言,會造成過敏的食物有: 1.海鮮類:蝦、龍蝦、蟹、貝類及不新鮮的魚,因為不新鮮的魚會釋放組織氨造成過敏的症狀 2.含人工食品添加物的食品:如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等,這些化學物質在日常食品中可見,如果不注意往往會忽略掉,如:市售飲料中的汽水、果汁、茶…等、醬菜、醬油、黃色布丁、黃色糖果、五香豆干、牛肉干、各種罐頭食品、零嘴(糖果、餅乾、蜜餞…等)、泡麵等。 3.豆莢類:花生、大豆、豌豆。 4.核果類:核桃、腰果、杏仁、胡桃。 5.含咖啡因者:巧克力、咖啡、可樂、茶、可可。 6.某些水果:芒果、草莓、蕃茄、柳橙類。 7.含酒精的飲料或菜餚。 8.其它:蛋、牛奶、香菇、竹筍、殘留農藥的青菜。 ●那些人容易有食物過敏? 1.遺傳因子 2.年齡:70%的食物過敏發生在三十歲之前, 3.氣喘者:氣喘的人對含亞硫酸鹽的保存劑容易產生過敏,亞硫酸鹽主要存在酒、新鮮及脫水的水果(如:芒果乾)、海產類等。 ●怎麼樣預防食物過敏 1.禁吃會引起過敏的食物。 2.不吃不新鮮的魚類食品。 3.如果已產生過敏時要了解發生過敏的原因,以預防再發生過敏。 4.想嘗試吃過去未曾吃過的新的食物時,請先閱讀食物標示,看看有沒有會引起過敏的成份,如:對蛋會過敏的人,您可能會忽略有些餅乾、冰淇淋、油炸粉中也有蛋的成份,所以要詳讀成份標示。 5.如果您發生食物過敏時會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時,請隨時帶警示手圈,也請醫師給您在發生過敏時緊急急救之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6.有氣喘宿疾者要仔細閱讀食物標示,看是否有含硫添加物。 易過敏的人應避免吃紅色草莓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瑞典   瑞典研究人員最新研究顯示,容易過敏的人應該避免吃紅色草莓。     據《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那種被認為可導致草莓過敏且與草莓表皮的紅顔色有一定聯繫的蛋白質。   該蛋白質是由草莓基因所決定的數千種蛋白質中的一種,它被認為與已知的存在於樺樹花粉中的過敏原相類似。裏卡爾德·阿爾姆是該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他對由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的《化學世界》雜志表示,“這種過敏原在一定程度上與草莓表皮的紅顔色有關,但兩者間到底為何種關係目前尚不清楚。我們還需要對更多種類的蛋白質進行研究”。研究表明,身體容易過敏的人在與草莓接觸時,其口腔和咽喉會感到發癢和腫脹。     但也有報導說,有過敏症的人可以食用無任何副作用的白色草莓。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一種被稱做“Sofar”的白色草莓,發現其“體內”幾乎不含有那種被懷疑為“罪魁禍首”的蛋白質。 (虹/健康報網)

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父母必知的寶寶3大感覺統合(謝謝天使娃娃的媽咪分享)

2008年11月08日
公開
53

文�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詩敏 Part 1 常識篇 【何謂感覺統合】 簡單來說是經由人體的各項感官去接受環境中的刺激,再經由大腦的統整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具有將訊息做統整的一項重要能力。 【出生前的刺激】 其實,胎兒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在媽媽的子宮內不斷的接收到各項訊息,藉以做為日後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例如聽胎教音樂,刺激寶寶的聽覺等;媽媽在走動或活動時,胎兒在羊水中搖晃,可刺激著寶寶的前庭覺;在出生時經由產道的擠壓,對寶寶也是一項重要的觸覺刺激,會影響日後他對感覺的辨識能力。 【出生後的刺激】 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視、聽、觸、前庭、本體等感覺器官提供許多刺激。 【刺激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理論是以神經醫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此一理論。此理論認為唯有基層的訊息傳遞良好,全面發展的大腦其高階層的功能才能加以發揮。而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為個體發展早期的最基礎的三個感覺系統,若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未來更高階層的皮質功能,例如先天缺少各項感覺刺激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影響他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認知概念學習及專心注意力等高階的能力。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如下: 1.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 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2.前庭覺系統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是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給予適量的前庭刺激,例如慢速的搖晃(搖籃)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放鬆;快速的旋轉及俯衝動作,有助於興奮情緒並保持警覺,這些都有助於情緒及使大腦神經維持在適當的警醒程度,有助於認知的學習。 3.本體覺系統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Part 2異常篇 如何察覺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是否有問題呢?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是在8歲以前,現在的家長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並及早給予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除了關心孩子的健康及生長發育外,也得要細心留意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是否有以下這些行為,他很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喔! 【嬰兒時期】 *很難照顧的寶寶:如很容易哭、很難安撫情緒、常常感覺很不安。 *睡眠品質不佳的寶寶:不好睡,可能睡1∼2個小時就會起來、很難入睡,需要哄很久才睡著,一點點聲響就被吵醒,不愛午睡等。 *肌肉鬆軟,感覺身體及四肢軟趴趴的,在坐或站時不易維持身體挺直。 *吃的不好、吃東西很慢。 *不喜歡被抱著或碰觸,會扭動不安。 【幼兒時期】 1.觸覺系統異常 *不喜歡被碰觸、當與人有非預期的肢體接觸時,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 *排斥一些有特殊材質與觸感的物品,如不喜歡赤腳踏草坪或沙地、不喜歡玩黏答答的東西,如黏土、膠水,穿毛衣或緊身衣會不舒服、甚至是挑剔食物如不愛吃過軟或過硬的食物。 *喜歡尋求觸覺上的刺激,特別需要大人的擁抱、會去觸摸各種物品、喜歡碰觸別人的肢體、會咬手、摳指甲、觸摸某種材質的東西,如絨毛玩具或被子、毛巾等。 *對於洗臉、刷牙、洗頭、洗澡、剪頭髮、剪指甲等需要肢體接觸的活動有異常的排斥反應。 *從小不喜歡用手抓握或操作物品,因此影響到他手指的靈活性,對於寫字、使用筷子、剪刀,扣釦子、綁鞋帶等,動作較笨拙,手眼協調較差。 *很容易因為有人在附近走動而分心,易被外在刺激干擾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 2.前庭覺系統異常 *改變姿勢的時候會不平衡,常跌倒或撞到物品。 *害怕高的地方或搖晃及旋轉的刺激,如盪鞦韆、從高處跳下來、下樓梯會怕。 會自己尋求過度的前庭刺激,如爬上爬下、跳躍、轉圈圈,持續很久也不會覺得頭暈。 *常會覺得他們活動量很大,跑來跑去停不下來。 *不喜歡靜下來操作玩具、很少從事靜態的活動。 *情緒起伏大,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維持穩定,特別是興奮起來會靜不下來。 3.本體覺系統異常 *肌肉力量差,很容易累,不喜歡出力的活動。 *手腳及肢體不靈活,運動協調差,動作笨拙。 *不會控制力氣,會過度使力或力氣過輕,如寫字時。 *模仿動作會出現困難,如律動或體操。 *常會撞到東西,對於自己肢體的空間位置判斷力較差。 *喜歡靜態的活動,不愛玩跑跳的遊戲。 *自信心較低,易退縮不改嘗試新事物,亦會影響其人際互動。 *姿勢不良,易駝背、常趴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 當發現您的孩子有出現上述的行為,且影響到他日常生活或課業學習時,應求助於具有職能治療師執照的專業人員,可以帶孩子到醫院中的復健科,請職能治療師幫孩子做進一步的評估並提供家長諮詢,以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活動,來改善孩子的問題,使其能更適應日常生活的環境。 Part 3 刺激篇 那我們要如何自孩子一出生,即給予他一些適合的感覺刺激活動,以促進孩子大腦功能的正常發展。 提示�大腦的成長在2歲前達80%,而2歲前的發展階段為感覺動作期。大腦的成長在6歲前達90%,為智能發展的基礎,因此嬰兒時期給予寶寶適當的活動刺激,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適合一歲前寶寶的感覺刺激活動: 1.觸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給予適當的嬰兒按摩刺激:速度慢、依照一定的方向(由身體的近端到遠端)、以穩定的按壓手法,給予皮膚大範圍的觸壓刺激。 *用毛巾或被子包裹寶寶全身,可以減少寶寶的驚嚇反射。 *常常撫摸、擁抱孩子,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並培養親子的依附關係。 *提供不同質感的觸摸玩具或固齒玩具,提供其不同的觸覺刺激。 2.前庭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將寶寶抱在懷裡或放在搖籃中輕輕搖晃。 *讓寶寶趴在大人的胸前或大腿上給予緩慢的搖晃,如左右或上下動。 *協助寶寶做連續翻身的動作,先讓寶寶維持側躺→壓在身體下方的手腳必須伸直→帶動身體上方的手臂或腿→使其翻成趴姿或仰躺。 *當寶寶可以獨自坐挺時,可以讓寶寶坐在大人腿上,玩騎馬的遊戲,即給予一些搖晃的刺激讓寶寶能維持平衡。 小提示�須注意寶寶在一歲前頭頂的囟門尚未閉合,因此在給予搖晃的前庭刺激時,速度要緩慢,且搖晃幅度不宜過大,也應避免頭朝下的前庭刺激。 3.本體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幫寶寶做手腳體操,可以彎曲�伸直寶寶的手腳,如踩腳踏車的動作、將寶寶的手腳帶到身體中間,如拍手掌或腳掌的動作。 *鼓勵寶寶移動自己的身體或轉換姿勢,如翻身、往前爬行或移動身體、從坐姿到趴姿、從躺姿到坐起、從坐到站等,一開始可以用手協助寶寶的肢體去移動,等到寶寶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時,再用玩具引誘他伸手去拿玩具而做出這些動作。 *在嬰兒床或嬰兒車放懸吊的玩具,讓寶寶去觸碰,最好是碰到會有聲光的反應,這樣更能刺激寶寶主動去連結這樣的反應,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

用正確的方法對抗腸病毒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50

1.政府及媒體一直在呼籲"勤洗手"卻沒提到"口沫"傳染也是個可怕的途徑, 很多人沒有感冒就戴口罩的習慣,請媽咪們可以叮嚀幼稚園,安親班等,希望老師要求感冒的大人小朋友們需戴上口罩!(尤其腸病毒初期跟感冒非常類似) 2.難免會有帶小朋友外出或到公共場所的機會,媽咪們可以自製消毒水隨身攜帶,需要時可以噴手很實用.作法如下:準備有噴頭的小瓶子(10元賣場就有)裝上調好濃度的消毒酒精:100ml酒精(95度)+25cc純水(蒸餾水)=75度消毒酒精! 颱風過後病毒活躍增3倍 淋雨速喝溫開水 若不小心淋到雨,又出入冷氣房,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冒和感染腸病毒的機率。何一成醫師建議,淋雨後立即喝1大杯溫開水,以不燙嘴為標準,可調節體內溫度,喝完後,最好能馬上沖熱水澡,讓體表溫度回溫。若已經出現咽喉痛等感冒現象,可利用100c.c.溫開水加入5克鹽,使用鹽水來漱喉嚨,也可以降低病毒數量,舒緩不適感。 少到室內遊樂場玩 腸病毒易在人潮擁擠、密閉的室內傳播,而醫療院所是病毒量較高的特殊據點,小朋友即使只是在院內玩積木、木馬等簡單的遊戲設施,都會有感染風險。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在日前宣布,全國各醫療院所暫停開放兒童遊戲設施,提醒家長要盡量避免帶小朋友到室內遊樂場、球池裡遊玩,以免被傳染疾病。 多開窗 用除濕機 颱風帶來的雨勢會使外在環境濕度提高,何一成醫師提醒,雨天一定要保持家中的乾燥,用除濕機是最容易的方法,連續開10小時;若沒有除濕機,可開冷氣將室溫控制在25℃,或使用冷氣的除濕功能,來維持空氣乾爽;開冷氣可同時用電風扇吹地板,能加速乾燥效果,維持環境乾爽舒適。 水質差 少吃淡水魚 颱風挾帶的豪雨會使原本水濁度升高,不僅是水庫,也會造成漁塭的水源較髒,養殖的魚類含菌量會較平常高,何一成醫師建議,颱風後的1星期內可能較容易挑選到體內含病菌的魚,不如先不要食用養殖淡水魚,如:吳郭魚、虱目魚、比目魚等;若一定要吃魚,最好選擇深海魚類,如鱈魚、鮭魚等,才能夠避免吃進受感染的魚類,1周後水質較穩定,就可以恢復正常 剪指甲防病菌藏匿 手指是人體接觸病菌最頻繁的部位,尤其是指甲縫內最容易藏納污垢和病菌,若不注意時以手拿食物吃、挖鼻孔,就會引發感染,造成腸胃不適。何一成醫師建議,無論是家長或小朋友,都要定期修剪指甲,最好每周剪1次,不要留過長,若超過指甲緣就算是太長,應儘速修剪 颱風天先別洗衣服 在颱風天洗衣服不容易晾乾,衣服會有潮濕的感覺,這時候病毒易殘留在衣服上,造成傳染,何一成醫師建議,將衣服做好乾濕分離,不要把衣服泡在肥皂水裡,可以疊放在洗衣籃裡,等到放晴後再洗。何一成醫師表示,衣服洗好要在15分鐘內馬上晾起來,或用烘衣機將衣物烘乾;洗衣時可加入市售漂白水,將5公升的水加25c.c.漂白水和衣物一起洗,最後沖洗到沒有漂白水的味道,才能夠徹底消毒、抑菌。 準備私人餐具 勿共用 颱風過後的髒水可能會沾染到餐具,病毒就會附著在上頭,家長要將餐具徹底洗淨、消毒,可用洗潔精清洗或用烘碗機烘乾。何一成醫師提醒,若家中有2至3名小孩,有些小朋友可能有接觸到其他帶有病毒的感染者,為了有效預防感染,要避免共用餐具、一起分食,如一起吃冰淇淋等,避免經唾液感染,最好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餐具。 吃東西前要洗手 小朋友會用手觸摸地板或沙發等家具,又直接拿東西起來吃,易將病毒吃進體內,造成腸胃炎、腸病毒等疾病。提醒家長要常幫小朋友洗手,最好每個小時洗1次,且要用肥皂泡沫清洗,雙手仔細搓20秒,洗完後再用紙巾或乾淨毛巾擦乾,能減少病菌附著在手上而吃進肚子的機會。 雨天多攝取益生菌 下雨天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引發腸胃不適,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建議要均衡飲食,才能夠提升免疫力;建議多吃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飯後喝1瓶120c.c.的優酪乳或直接吃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活化腸道環境,保護病菌入侵。 先喝市售瓶裝水 颱風過後會使水庫和家用水塔原水濁度提升,水中含有的總菌落數也會增加,這時候就可能喝入挾帶病毒的水,建議家長先將自來水盛放在水桶裡,放入明礬或竹炭,等雜質沉澱在底部後,再取用上層乾淨的清水煮沸來使用。若家長擔心自來水煮沸後仍不夠乾淨,建議直接購買市售的瓶裝水來飲用,等原水濁度回覆到正常值再用自來水。

文章分享-快樂向尿布說~拜拜

2008年04月23日
公開
48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轉貼∼益生菌吃多非好(聯合報)

2008年04月15日
公開
52

刺激免疫 益生菌非多吃多好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8.04.14 02:58 am 益生菌不見得愈多愈好。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研究發現,益生菌進入腸胃道後可刺激免疫反應,改善過敏性鼻炎症狀,但過度刺激反而會「疲乏」,效果也跟著下降。 這項研究針對在馬偕、長庚醫院就診的五到十八歲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共一百五十七名,分成四組,除了對照組外,分別給予不同濃度的益生菌服用三個月,其中一百廿二人完成研究,研究結果將於月底在台灣兒科醫學會發表。 最近幾年,含益生菌的保健食品在市場上相當暢銷,不少家長怕小孩胃口不好,影響發育,除了乳酸菌飲料、優酪乳,也有人花大錢買益生菌給小孩服用,小兒過敏科醫師必須不斷面對家長詢問,需不需要給小孩吃益生菌?網路上有關益生菌的討論更是沸沸揚揚。 市售不少益生菌產品都強調益生菌數量,徐世達的研究卻打破「愈多愈好」的迷思。研究發現,每天服用益生菌總數廿億者,改善效果最明顯,但服用數量增加到兩百億,效果反而比較差。 他解釋,益生菌進入腸胃道 ,可以活化調節性T細胞,刺激免疫反應,但過去動物實驗也發現,益生菌數量絕非愈多愈好,過度刺激反而會讓免疫系統疲乏,影響效果。 徐世達也強調,這是針對特定菌種所做的研究,劑量不能一概而論,而服用劑量也跟體重沒什麼關係,並非體重愈重、年齡愈大,就要吃得比較多。 徐世達指出,參與這項研究的患者,過敏性鼻炎病史都超過一年,除了鼻子癢,還有鼻塞、打噴嚏等症狀,在服用三個月的益生菌後,可以看到症狀都有改善,未來將進行更大規模的人體試驗。

轉貼--戒尿布的方法(謝謝璇的靚媽分享)

2008年03月10日
公開
49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生理和心理已逐漸成熟,是可以開始嘗試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了。但是在訓練之前,也要考慮: 1、孩子的膀胱控制能力(每隔30分鐘才尿一次) 2、肯配合照顧者的口語指示(如尿尿、嗯嗯) 3、孩子可以獨立坐好5分鐘以上   在觀察了解孩子的個別狀況後,已經能完成以上動作時,才決定開始訓練。 1、運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學習動機。 2、憑經驗預估孩子想尿尿的間隔時間,提早幾分鐘提醒他。 3、利用專為幼兒設計的小馬桶。 4、剛開始可以教孩子坐在小馬桶上一會兒,不一定要脫褲子,先習慣一下。 5、要在自己有決心不怕麻煩時開始訓練,如果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或生活正處於忙亂時期,就先別開始,這是長期的抗戰,別太急於成功反而嚇壞孩子。 《要開始囉!》 1、開始訓練時,不要給孩子包尿布,讓他穿著易於拉下的褲子,並多準備幾條。 2、在孩子尚未學會清楚表達前,當他尿濕或弄髒褲子時,要清楚告訴他「寶寶尿床了」、「寶寶大便了」。 3、利用孩子善於模仿的天性,讓孩子觀察大孩子或大人如廁的情形,也可以用布偶來示範。 4、當孩子順利小便時,要給他鼓勵和稱讚。 5、孩子偶有失敗時,一定不要責罵孩子,重複給孩子說明即可。 6、如果訓練十天半個月仍完全沒進步,可能表示孩子生理尚未成熟,暫停一段時日重新再來。 ps•據兒童保育的教材上所述,一個三歲以上的小孩,一天中倘若多數時間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那很可能膀胱有問題。 7、不要對孩子的排泄物明白表示骯髒或厭惡。 8、讓孩子學習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使用各式設備來大小便。 結果一歲那年夏天失敗,到天氣涼了衣服厚了更難訓練,於是放棄,直到她兩歲那年夏天才成功。 結論: 1、所謂3歲其實是理論,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要看時機,季節、孩子成長狀況都非常重要,別強人所難。 2、既然有心要脫離尿片,就別怕麻煩,訓練期間絕對不要包尿片,就當世上沒發明尿片這玩意。雖然麻煩,可是一定要孩子知道尿尿的感覺,尿濕褲子的難過與麻煩,如果因為怕失敗而包上尿片,妳跟孩子都沒有那種「希望趕快成功」的心情。 3、多準備一些衣褲、乾抹布,有準備才不會手忙腳亂、發脾氣罵人。 4、一定要有耐心,畢竟他們是剛從媽媽身上獨立的小孩,早成功、晚成功沒什麼關係,管別人怎麼說,誰管阿扁總統是多大開始自己上廁所的! 5偶爾提醒孩子一下,不過別太頻繁。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內湖區口碑好診所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53

醫院/診所名稱 劉孟斌小兒科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217巷35號1樓(9:00-12:30):30 電     話 醫院/診所名稱 魏穀年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403號 電     話 醫院/診所名稱 內湖綜合醫院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7樓 電     話 02 27935888 醫院/診所名稱 立安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5號1樓 電     話 醫院/診所名稱 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二段325號B1中央庫房 電     話 02 87923311 醫院/診所名稱 財團法人康寧醫院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420巷26號 電     話 02 26345500 醫院/診所名稱 佑新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446號              電     話 02 26348975 醫院/診所名稱 成功耳鼻喉科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16號1樓 電     話 02 27940064 醫院/診所名稱 秉信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40號2樓 電     話 02 27902884 醫院/診所名稱 藍曾小兒科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東湖路132號 電     話 02 26335225 醫院/診所名稱 東湖內兒科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東湖路4號-下午三點前送貨 電     話 醫院/診所名稱 劉淦華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金龍路43號 電     話 02 27905374 醫院/診所名稱 王清虹小兒科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金龍路59之1號 電     話 02 27923400 醫院/診所名稱 魏之明小兒科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165巷23弄9號 電     話 02 26306968 醫院/診所名稱 林永正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30號 電     話 02 26315567 醫院/診所名稱 王慶森小兒科診所 地     址 台北市內湖區港墘路65號 電     話 02 27986052

嬰兒情感並非白紙一張__討論區的分享

2006年11月13日
公開
51

我們習慣將嬰兒描述為「一張白紙」,將嬰兒的大腦描述為「一片空白」,他們天真無邪,沒有煩惱。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最近美國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結果和人們的預期恰恰相反:嬰兒雖小,卻也有著複雜的情緒,和成年人一樣,他們妒忌、害羞、同情甚至還會有挫折感。   小維多麗亞的妒忌   6個月大的維多麗亞·貝特曼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可愛小女孩。她和母親切麗被美國得克薩斯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賽比爾·哈特請到實驗室。哈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一個課題:瞭解嬰兒的思維方式。   小維多麗亞被放在一張高高的椅子上,前面是兩台攝影機,用來記錄小維多麗亞的神態和表情變化。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哈特交給切麗一本書,讓她讀書、和哈特聊天,就是不要理小維多麗亞。開始時,小維多麗亞只是好奇地打量著實驗室裡的一切,顯得有些無聊。   接下來,哈特從外面抱回一個和小維多麗亞差不多大小的布娃娃交給切麗,讓她好好「哄哄」這個小「嬰兒」。看到自己「失寵」,小維多麗亞就不幹了,她先是衝著母親甜甜地笑。在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她又開始拿腳踢椅子,切麗還是忍著不看她。小維多麗亞這時忽然放聲大哭起來,甚至哭得快要吐了。實驗到此結束,結果證明小維多麗亞也和哈特在過去十個月的實驗中碰到的每個小嬰兒一樣,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害羞心理   當然,這只是實驗的一個方面,這一系列研究還證明了人們長久以來在腦海裡形成的觀念——人在嬰兒時期只有喜怒悲這幾種基本情緒——是錯誤的,就算在他們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複雜的思維模式。成年人的嫉妒、害羞、挫折感都能在嬰兒身上找到雛形和根源。例如害羞。雖然醫生們很早就發現15%到20%的嬰兒天生害羞、容易焦慮,可他們並不瞭解為什麼有些孩子最終能夠克服害羞,有些卻始終擺脫不了。   馬裡蘭大學內森·福克斯最近的研究發現,嬰兒期的害羞最早是出於本能。他用腦電圖掃瞄儀監測一組9個月大的嬰兒的腦部活動。面對陌生人的問候,那些性格內向的寶寶顯得緊張、焦慮不安,大腦中掌控憂慮、恐懼情緒的區域變得很活躍。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會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腦電圖掃瞄顯示他們大腦中掌控積極情緒如「愉快」的區域會活躍起來。   在對這些孩子進行15年跟蹤研究後,福克斯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在嬰兒期的害羞情緒是否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些被父母過分保護、或者得不到父母鼓勵克服害羞以及焦慮情緒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仍然害羞、容易焦慮。而那些擁有自信、敏感的父母,能夠在父母幫助下從保護殼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能夠克服嬰兒期的害羞與笨拙。   父母需要「傾聽」   這些研究有什麼實際意義?一方面引起父母注意,加強嬰兒早期訓練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兒科醫生和兒童心理學家可以找到一個新的方法認識他們的服務對像——嬰兒了。一直以來,兒科醫生們通常是通過觀察嬰兒的肢體動作來判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育情況,如今醫生們更加關注嬰兒的情緒變化。   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和新發現,對父母有些什麼提示呢?那就是,寶寶雖小,但他迫切渴望與你互動、一對一的相處以及眼神的交流。作為父母,你無需用益智玩具和海報塞滿嬰兒房,因為一個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情感交流是從他們最早和父母的互動開始的:他第一次凝視你的目光,他第一次用微笑回應你給予他的微笑……其實孩子無時不在跟你「講話」,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傾聽」。   同情心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最近進行的實驗是,把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通常的結果是,兩個寶寶都會大哭起來。但當研究人員用小寶寶自己的哭泣聲錄下來再播放給他聽的時候,小寶寶卻很少跟著哭了。6個月大的時候,他通常不會跟著別人哭了,反而是衝著哭泣的小夥伴做鬼臉。13個月到15個月的時候,他就會開始主動去安撫哭泣的小夥伴了,甚至還找來媽媽幫忙。   發現: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自然形成的同情心,能從其他人的情緒中形成共鳴。只是這種同情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退。   敏銳的「小觀察家」   針對嬰兒的識別能力,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家查爾斯·納爾遜作了相關實驗。他給6個月大的嬰兒看一組黑猩猩照片,其中的猩猩並非同一隻。讓他驚訝的是,每換一張照片,小寶寶都同樣看得津津有味,「他們看得出每隻猩猩長得不一樣。」成人可以嗎?當然不行。事實上,9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看不出來了。「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對人的識別能力大大提高。」   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從10到11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學習觀察。觀察能力和情緒識別能力的養成,對改善嬰兒早期情緒紊亂徵兆(如孤獨症)有很大的幫助。   牙牙學語不只是模仿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古德斯泰因教授的實驗是,在兩組8個月大的嬰兒中,第一組的媽媽們被要求對小寶寶的咿呀兒語立刻做出反應,對他們微笑、進行愛撫。第二組的父母親則被要求不經意地微笑,並不刻意回應小寶寶發出的某一聲音。結果,第一組的寶寶們很快就掌握了更多的發音,遠遠超過第二組。   發現:父母對嬰兒牙牙學語給予關注和回應對他們學習語言至關重要。這會激發他們去嘗試更多不同的發音,因為小寶寶總是在不斷地努力以期得到更多關注和回應。   學習外語的天才?   華盛頓大學語言與聽覺科學系教授帕特麗夏·庫爾對兩組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進行了測試。第一組與講中文的成人呆在一起,玩玩具、說話。經過12次的相處,這一組的寶寶們學會了識別中文語音。而另外一組只與英語接觸的嬰兒則無法識別母語之外的另一種語音。同樣的實驗用錄影帶播放中文課程取代成人說話,小寶寶們便什麼也學不到了。   發現:嬰兒學習外語能力非凡,但缺少了感情聯絡,錄音機播放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無異於吸塵器發出的噪音。小人學大人,才是寶寶學習外語的獨家「秘門」。

認識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療育

2006年11月06日
公開
57

何謂發展遲緩兒童 發展遲緩兒童介於一般兒童與身心障礙兒童之間,係指可能因腦神經、肌肉神經、生理疾病、心理社會或環境...等因素,導致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發展,或是可預期有異常現象之未滿六歲兒童。 早期療育 早期療育即是為這群發展遲緩的孩子,提供一系列、多面向的服務方案與計劃,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正是早期療育的核心精神。 在早期療育的工作當中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獨立完成。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工作,首重提供及時、適切、連續與完整的跨專業整合性服務,專業人士包括:小兒科或小兒精神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復健治療師、聽語治療師、特殊教育教師、社會工作師...等。而家長的角色是串聯整體服務的關鍵。 我的孩子是遲緩兒嗎?   國人常有「大雞慢啼」的觀念,總認為孩子的學習、表現落後只是暫時的,長大就會好,結果卻可能因此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機。也由於父母的認知不足,加上對於「遲緩」二字的心理排斥,在嬰幼兒期間發現孩子疑似有遲緩問題而就醫的比例約只有1%,明顯偏低。以下的「兒童各項發展遲緩判定表」列出幼兒在各階段應有的行為表現,可做為為人父母者的參考。若覺得幼兒在語言、動作行為上有異常疑慮,而自己無法判斷、評估,此時都可以求助於醫療院所(例:各地教學醫院、唐氏症等基金會),早療機關(家扶中心)等單位,請求轉介紹或諮詢等協助(編輯室)。 「兒童各項發展遲緩判定表」 粗動作 四個月半 -------小孩子被拉起來後沒辦法坐 五個月-----------無法翻身 七~八個月------若無支持沒辦法坐好 九~十個月------有支持物仍無法站立 十五個月--------無法走路 兩歲--------------無法上下樓梯 兩歲半 ----------不能雙腳跳躍 三歲 -------------無法單腳站一下下 四歲 -------------不會單腳跳 五歲 -------------無法直線前後走或單腳站5至10秒鐘 細動作 三個月半 --------持續性的抓握反射(握拳) 四~五個月-------無法拿住波浪鼓 七個月-----------無法雙手各握住一件物品 十~十一個月----沒有捏的動作 十五個月--------無法將東西從容器拿出來或放入 二十個月--------無法自行脫襪子或手套 兩歲 -------------無法疊五個積木或塗鴉 兩歲半 ----------無法自己一頁一頁翻頁 三歲 -------------無法疊八個積木或畫一直線 四歲 -------------無法疊十個積木或畫一個圓圈 四歲半 ----------無法畫一個方塊 五歲 -------------無法畫一個十字或用積木疊一個類似城堡的東西 語言 五~六個月 ------沒有咿咿呀呀之聲 八~九個月 ------無法說"答"或"吧" 十~十一個月 ---無法說"答答"或"媽媽" 十八個月 -------只能說一或兩個有意義的字 兩歲 -------------片語小於兩個字或是不會重覆片語 兩歲半 ----------還不會使用代名詞(你、我) 三歲半 ----------說話聽起來讓人似懂非懂 四歲 -------------不知道介系詞的意思 五歲 -------------在短句中不會使用適當的文法 認知 一~三個月 ------對媽媽沒有特別的注意或興趣 六~七個月 ------玩具掉下去不會找 八~九個月 ------對躲貓貓(如摀臉然後突然放開)沒有興趣 十五個月 -------不會去找被藏起來的玩具 十五~十八個月-對於有原因或有結果的遊戲沒有興趣(如堆積木使積木倒下) 兩歲 -------------無法歸類相似點(例如動物或車類) 三歲 -------------不知道自己的全名 四歲 -------------無法分出兩條線的長短 四歲半 ----------無法有順序的數數字(1,2,3) 五歲 -------------不知道顏色或任何字母 五歲半 ----------不知道生日或住址 精神社會 三個月 ----------看到人都不會笑 六~八個月 ------被逗著玩時不會笑 一歲 -------------受到安慰時沒什麼反應,反應呆滯 兩歲 -------------沒有原因踢、咬或叫,眼睛不會凝視他人或常露出沒有意義的眼神 三~五歲 ---------動作經常重覆、行為沒有紀律,不跟其他小孩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