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真的要學那麼多才藝嗎---謝謝維榮MaMa 的分享

2007年09月28日
公開
49

弟子規-兒童讀經讀書會家族 格格媽麻加入的babyhome家族,很喜歡這個家族喔!分享之~ 標題:孩子真的要學那麼多才藝嗎? (節錄自蔡禮旭老師演講) 學才藝的目的 現在的孩子學那麼多才藝,目的何在?假如是為了好面子跟別人攀比而學,那孩子學了這些才藝之後,不但沒有什麼好處,還會因為學雜了不紮實,還常想著向別人炫耀,就沾染了虛華的習氣。所以,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假如孩子學藝術,家長應引導他要有志向。有了藝術才華要能造福人群,所謂社會國家者,應是互助之體也,每個人奉獻自己的能力與才華來利益團體。比如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孩子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當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與他人有所不同。當孩子只是為了炫耀,那他所學的這一門才藝,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與人相比的時候,他就會患得患失,很情緒化,就不能向前突破。但如果孩子有志向,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所以志向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   《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讀書志在聖賢,我們要抓到根本。現代人讀書都志在什麼?賺錢。目標錯誤了,所以現代讀書的人都讀得又氣又苦,因為考不好。相同的,很多學藝術的人也一樣,所以功夫就不能提升。 范仲淹讀書的目的何在?要找到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的心境與只為了功名讀書的人相比,效果絕對不一樣。教育在「慎於始」,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技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德與才孰為重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中國有句成語:「德才兼備」。這句成語告訴我們,德與才孰為重?德在前,才在後,所以德比才還更重要。 近代有一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為當代的草聖,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都會去他的家給他行禮,非常佩服他的書法,也佩服他的為人。林散之先生曾經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所以,假如我們要請員工,怎麼挑?要挑有德有才的,最起碼也要挑有德無才的員工。因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就會欣賞別人的才華,知道「見人善,即思齊」,懂得珍惜人才。   但是,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在春秋戰國,秦國的宰相李斯無德有才,所以他看到有才華的人就很嫉妒,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後來李斯與他的孩子都沒有好下場,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假如不重德行,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他的人生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同樣會嫉妒他,這是必須謹慎的地方。   我認識一位叫李傳軍的書法家,他曾經擔任書法的評審,在一次書法的評審中,發現有些學生的作品是老師代筆的。這個現象好不好?假如父母與老師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實上並非教育孩子,而是在誤導小孩,讓孩子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不擇手段。這已在孩子的心靈種下很不好的惡因,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而觸犯法律,人生有可能因此而毀了。所以「德」才是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根不紮好,樹幹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愈容易被風連根拔起,這樣的情況很多。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沒有德行的人,愈飛黃騰達,就會做出愈多錯誤的事情。後來這位書法家堅持把這些老師代筆的剔除在外,讓親筆寫的孩子真正能夠受到肯定。   這位書法家曾經跟我說過,他曾經找過非常多的書法老師,也花了很多錢向他們求教,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他繞了一大圈,窮困潦倒都沒什麼錢了。因為他有這一分要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遇到了他的書法恩師。他的書法老師不僅沒有收取他的學費,還讓他住在家裡跟著他學習。所以,要讓孩子學到真本事,絕對不是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假如這些藝術家都要收這麼多的錢,其實已經透露出來他是德多還是只有才華?當一個人無德有才,他的才華、藝術境界絕對會遇到瓶頸而無法提升,因為藝術也是人心性的一種展現。為什麼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感人至深,都與他的心境、仁慈的修養有直接的關係。   當他的書法老師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之後,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因為這些才華很可能讓你在短時間之內名利雙收,而此時將是你人生出現危險情況的時候。如果這時你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不知節約、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所以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卻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奢華的習性。所以他非常深刻的領受他老師講的這段話,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常常義務教學。我曾經也請他到海口幫我們指導寫書法,去了整整一個禮拜,他是分毫不取,還帶來很多毛筆送給我們海口的老師。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有這個根基,福才能立得安穩。   有一個官員問老子:「我有兩個兒子,不知道以後應依靠哪一個?」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先對這個官員的大兒子說:「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大兒子比較憨,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接著老子又對這個官員的小兒子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你爸爸,這些錢都是你的。」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老子就對這個官員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位官員在晚年,確實是他的大兒子照顧他,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做生意。最後這位官員去世了,死訊傳到了小兒子的耳裡,小兒子說:「我來回要一段時間,不知又要少賺多少錢。」結果他連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所以老子很有智慧,可以從行為推出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與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人事,他一定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人對小孩,可能都特別欣賞那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曾有一位母親生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學畢業,老三高中畢業。結果是哪個兒子照顧她?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只為自己著想。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國外去念書,念到最後也沒有回來照顧父母終老,往往一去不回了。有的在國外娶了太太,父母還要打老遠去探望,甚至於住了一段時間準備離開了,媳婦還會拿出帳單來,那真是讓父母心痛,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如不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長德行,真正會氣死父母,真正會貽害家庭、貽害社會。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 專而不雜 現代人求學問都犯一個很大的忌諱:貪多,覺得多就一定好。那不見得,因為多就會亂。《禮記.學記》裡有一句教誨「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一次讓孩子學一大堆東西,也沒有顧慮到孩子有沒有囫圇吞棗,到最後一定會學不好,甚至會讓孩子覺得不想再學了。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同時學三、四個才藝,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厭學。所以學東西、求學問甚至於求世間的技能都要專而不雜。   楊老師學一個書法學了四十一年,楊老師教書法光是「永字八法」的第一個點就一定要讓孩子點幾千點,才可以再學下一個筆劃。現在的書法是不是這樣教?很多書法界的說:「你只要來學三個月,保證你能得獎。」我們要不要去?要冷靜!他是用什麼心境學藝術?急功好利。書法是拿來修身養性的心法。如果一開始孩子學的都是功利,一定與藝術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在書法藝術當中,能夠把這一個點點好,孩子的耐心、毅力就在這個過程磨出來。孩子的基本功都能紮得紮實,一個人基礎好了再求發展才不會敗喪下來;假如基礎沒紮好,發展的愈快愈危險。   所以楊老師在學書法的過程,懂得了每一個字的結構,看起來就非常工整。由這樣的態度,當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提起這種觀照能力,事情要怎麼安排,才不會亂。在寫書法當中,她的定力成就了。而當定力成就了,她對人對事的處理就能有條不紊。所以學藝術終究的目的還是在提升道德修養。孔夫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而遊於藝也不離修道德,也不離養一個好的心性。所以,當楊老師再去學其他的藝術,比如學國畫、篆刻,因為她已在書法裡對於藝術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學其他的藝術速度都比別人快很多,甚至於學電腦也很快,因為她已養成鍥而不捨的定力和耐力。我們年輕人跟在她旁邊都覺得相對失色。   《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件事,有教、有學,「學之道,貴以專」。因為學雜了以後,心就散亂。世間任何的智慧和才藝,所強調的是悟性。你所積累的知識、常識達到某種程度以後,要看人的悟性。譬如學中醫,如果沒有悟性的話,你只是會考試而已,真正病人給你看,你發抖,怕開錯藥。而悟性來自於專注,來自於對人的仁慈,感同身受。只有提升這些內在、心境界上的功夫,你才提得上去。   所以學藝術,不要同時學一大堆。才華的成就,好比挖井一樣,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來。而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區的水源,所以學通了一種藝能,你再學其他的藝能,就會顯得比較簡單。所以要想讓孩子把才藝學好,首先把德行的根紮好,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他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 學得多 孩子抱怨多   聽說現在有的父母帶孩子學習,每天都在學英文、學電腦、學跳舞、學下棋,每天排得滿滿的,孩子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們教書發現有一個現象:學生怕放假。為什麼怕放假?因為放假比在學校上課更累,排得更滿;在學校,老師還和藹可親,學生還能喘喘氣。曾經有個女孩學鋼琴得名,記者問她:「妳得了這麼大的獎,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事?」結果那個女孩說:「我最想把我的鋼琴給砸了。」所以欲令智迷,父母只看到這個孩子得名了,看不看到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父母被虛榮心這個欲望給障住了,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心靈的走向。所以這樣的孩子生活被逼的喘不過氣來,對父母都有怨恨。   當孩子對父母有怨恨,縱使他擁有再多的才藝、再高的學歷,他能幸福嗎?不可能。很多家長還是說:「但是學歷、才藝還是要有。」其實一個人孝心有了,要學這些東西不難。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真正歸功於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他們也很有才華,學什麼都很認真、很踏實。他們都是因為有孝心,做人很厚道,才有這麼多的成就。現在,我們這一輩的學了一大堆才藝,能創什麼出來?所以還是得看孩子的心地才對。要讓孩子建立起很多重要的心態:孝心、愛心,還有負責任的心。現在的孩子責任心夠不夠?在家,如果孩子對家裡所有事情都視若無睹,我們還能期望孩子以後會有成就嗎?那真的是癡人說夢。哪個成功的人不具備責任心?所以責任心一定要訓練。   有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見一個所謂的高材生,他功課很好,數學很好,鋼琴又彈得很好。這個媽媽看到他這麼多能力,自己剛好又跟他的母親熟悉,所以帶著孩子去跟他學習。結果到了他們家,一坐下來,這個孩子開口就說:「我的數學老師很笨,他在算數學,我都算出來了,他還沒算出來。」然後:「我的鋼琴老師很沒能力,每次上課還叫我上去彈,他都不會彈,他都不彈。」這位媽媽聽了這個高材生講了這幾句話,心驚膽顫,趕快告辭把自己的孩子帶回去。   這個孩子才藝很高,但是他的心性往哪裡走了?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說實在的,在我們整個成長過程,我的父親也沒有當面稱讚過我們的才能,而是用德行來感化我們,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的德行自然讓孩子感動,孩子起而效法。人的善良不是褒出來的,人的善良是透過父母、透過長輩的表演而受感動的。所以教育沒有僥倖,一定是上行下效。我們從「行止不端」這句要省思的是:孩子有沒有具備一生家業、事業成敗應有的人生正確態度。 教育的根本在孝   有一個孩子七歲,學了一個多月的《弟子規》,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大家分享學後心得。很多家長也都來了,這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也興高采烈坐在底下。這個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話就說:「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我們責備他人常說:「都這麼大了,連這點道理都不懂!」確實不懂,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不僅不能責備,更應該包容、寬恕,應該用愛心去引導,成就這一生難得的緣分。這個孩子講完第一句,接著又說:「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七歲的孩子!他的母親聽到這句當場很錯愕,接著淚流滿面,她很難想像這是從她孩子口裡講出來的話。   父母為什麼這麼驚訝?因為腦子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眼睛只看著孩子所學的很多才藝,有沒有學的可以出去參加比賽。很多父母引以為榮的孩子,他們內心對父母可能有頗多的怨言。因為父母逼著他生活得非常的緊湊,有時都快喘不過氣來,父母忽略了家庭和樂的氣氛。當父母不斷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他學得很雜,內心會很煩躁。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是孩子的內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卻都不在身旁,「父子有親」的「親」就會慢慢的疏離,變怨。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當我們從孝、從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學業,以至於他往後經營家庭的家業、事業,才能成就。確實,我們冷靜來思考,人生學業、家業、事業要能真正有所發展,根源在德行。沒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師,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沒有德行,不能給下一代好的模範,家庭往後就會經營得亂七八糟。難道我們寧可沈浸在孩子是個博士學位的喜悅之中,而把他推向往後離婚,以至於家庭破碎的道路嗎?   現在離婚率很高,而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人?這些數字都很值得我們冷靜思考。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自殺率也很高,這些都透露出很多人只追求外在的虛榮,沒有真實內在心靈的健康,沒有真實的德行,我們絕對不願意看到孩子往後的人生有這些情境。當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選擇好的伴侶。假如沒有德行,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想把她娶回來,但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我們沒教。   從小我們就覺得學很多東西就會有本事。其實,只要你注意觀察憂鬱症患者,就會發現:他們很多都是讀一大堆書,然後把自己的思想都搞亂了。在這個時代,明白人太少了。現在的孩子都被送去學跳舞、學唱歌,學一堆東西。《大學》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教育孩子的先後在哪?在這個時代,你不冷靜的話,你所走的路一定是本末倒置。   現在本末倒置的情況比比皆是,我記得小時候,都是我媽媽說「去叫爺爺吃飯」。我跑出我們家的門,開始想今天是星期幾,爺爺最可能出現在哪裡。然後趕快跑去,叫「爺爺吃飯了」!我這一句「爺爺吃飯了」,不只一個人笑,所有聽到的人都微笑。為什麼?孫子叫爺爺吃飯,那是天倫之樂,是一種德行。德行一流露出來的時候,人人看了都會歡喜,因為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現在是爺爺、奶奶追出去叫孫子吃飯,顛不顛倒?顛倒了! 所以孝心不紮,縱使他有再高的學歷、再強的才藝,也不可能讓父母歡喜,更不可能經營出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教育孩子要看得很深遠。   我們今天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思想人生態度,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先有正確的思想,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這個孝字,我們不要單只看到是父子關係當中的孝,孝的含義非常的深遠,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我們現在的每個念頭都影響子子孫孫,當我們有了這種態度,那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會很謹慎,不敢再放縱自己錯誤的想法,要有這樣的警覺性。 做人更重要   有一群二十歲上下的孩子,他們有的考上相當好的大學,但是他們放下了,他們覺得念大學那是知識,做人更重要。他們先學做人,後學知識才藝,他們的志向也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的父母也很支援,就來我們這裡來學習。因為他們都是主動學習,這些教他們的老師也覺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老師也教得很歡喜。他們有五十八個同學,那一天集體去醫院做身體檢查。到了醫院,他們排得很整齊,而且每個人都穿唐裝,然後就有條不紊就接著上樓去了。因為腳步很輕盈,又沒有講話,所以沿路大家看到這群年輕人是這種模樣,就覺得好像在看一道風景一樣的好奇。   當這些孩子上樓坐好的時候,旁邊就有人走過來對著老師講:「你們這些孩子是不是聾啞學校的?」他看現在的年輕人到公共場合,不是大吼大叫的,就是在開玩笑的,怎麼會有這麼整齊的年輕人?結果他這麼一問,全部的學生都笑了。這個時代很顛倒,不正常的都變成正常,正常都變不正常。年輕人應該守禮,不可以吵鬧是正常,現在反而覺得都不吵的年輕人是否有點問題。 正己化人 有個學校的教務主任,他也來參加我們為期五天的課程,那五天抄的筆記比他大學四年寫的還多。他回去之後,找了三個對教育很有使命的老師。這三個老師又去上海參加五天的課,結果上完課後,有位老師上台分享學習心得,他說:「我體會到了要把學生教好,最重要的,要從我自己開始做起。」他有這樣的領會,我們都感受到他的學生有福了。所以這三個老師回去之後,都在他們自己的班級開始講《弟子規》。他從自己做起,所以三個班級長期與家長做教育的溝通,上《弟子規》的課。這三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懂事,特別有禮。   校長看到這樣教學生很好,認同了,所以下了一道指令:全校都要學《弟子規》。這個校長很有魄力,他們本來連小學一年級都要學英文。學英文重要還是學德行重要?從小就學一堆才藝的孩子以後就一定有成就了嗎?往往學雜了,腦子一片混亂。而且當一個人對自己文字背後的文化都不能深入了解,那他用什麼標準去了解別人的文化?所以我們下一代的危險就在這裡,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對做人的仁義禮智的分寸都沒有概念,一下子學了很多英文,唱那英文歌,所有西方的做法他照單全收,根本分不出好壞。那些殺盜淫妄,讓人不能入目的動作風氣,他們就會全盤都吸進來,因為他們沒有自己文化的基礎分辨不出是非善惡好壞。我們讓孩子早一點學英文看起來是好事,事實上,我們是早讓不好的文化污染了自己孩子的心靈,我們不自知。真的,不能一窩蜂的像飛蛾撲火一樣衝,一定是先學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才能再學好別人的語言與文化,快不一定能達到效果。   這個校長說:英文課拿掉,全部先從《弟子規》學。一個領導有這樣的決心,那是整個學校學生的福分。這個校長的先生有一天看報紙,看到有教授發表說:《弟子規》不能讀,《弟子規》有糟粕、有愚孝。 她的先生看了這篇文章,就跟女校長講:「妳要注意,妳看人家在批評,你繼續這樣教《弟子規》,你可能路線會走錯,到時候妳的烏紗帽都掉了。」結果這女校長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要為學生的一輩子負責,我不是為他的六年或者幾年負責而已。」接著她跟她先生講:「旁邊就是初中,每年寒暑假放完,多少的學生去墮胎,我都看在眼裡,我能不好好教他們德行嗎?我能讓我的學生繼續走那條路嗎?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還不教孩子德行,我們到底在推他們向什麼路?統統是知識的灌輸,他們的生活非常煩躁,內心沒有溫暖、沒有愛,他誤以為那個欲望叫愛,一下子就跌下去了,一下子離家出走的很多。」   這位女校長講完這番話,她的先生對她肅然起敬,然後對她說:「我覺得妳很適合當國家的領導人。」那一年香港教育界組團到大陸訪問,希望吸收一些好的學校的經驗。整個廣東省就推薦這所學校給他們參觀,因為他們學校的教育就是以孝為核心推出來的,所以頗見成效。這個教務主任,這個校長從自己做起,從班級做起,從自己學校做起;現在透過學校的成果,還可以讓整個省,甚至香港其他地區來跟他交流。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可以當下從自己做到的。   後來他們去參加校外教學,帶學生出去。結束之後,遊覽車上都很乾淨,沒有搞得很亂。結果,回來之後,那個旅行社發表了一篇文章:「做旅行社這麼長的時間,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學校的學生這麼有禮貌,而且還會沿路撿紙屑,維護整個環境的乾淨。」 所以正己一定能夠感化人。我們真正要利益這個社會,不要著急,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這個社區做起,然後從我縣做起;再來,從我省做起,放眼世界。人要有這種胸襟氣度,立了大志,人生才沒有白來,才會無怨無悔。

好文章--我們為了什麼才學英文(謝謝小妍的媽麻分享)

2007年09月21日
公開
48

轉貼: (作者是新竹的一位英文老師)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每次看到有什麼IELTS,托福,GRE考試統計成績公佈,全國一片烏鴉鴨的檢討聲浪,身為英文老師的我,都有種罪惡感,好像自己該被拖出去槍斃一樣。 我們都知道,英文很重要。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四通八達的網絡和別的國家取得貿易的機會;我們是一個相對弱勢的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大陸以外的強國提供某種形式的外交、武力保護。英文,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同時,也代表著,我們這個國家在國際發聲的可能性。 然而,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我開始常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家巷口每天8點的垃圾車事件。我家這個社區,算是新竹一流學區附近重要的社區之一。清大、交大、竹中、竹女,還有新竹幾個升學率超好的國中都剛好非常接近我們的學區。社區裡面的人,看得出來,都有一定不錯的社經地位,談吐、待人處世也都很得體。我們在這邊住了一年多,一直都很喜歡這個社區的氣氛和氣質。每天8點,大家拎著垃圾站在巷子口等垃圾車,打聲招呼就開始閒話家常,里長也常常在這個時候,跟我們湊合著討論一些社區哪邊的路燈不夠亮,哪裡的危險路口應該要增加一些交通號誌的設備。一切都很好,也真的沒出現過什麼讓我們非常困擾的問題。一直到過完年之後,有一戶移民國外的住 戶,搬回這個社區。 每天8點,一樣在那個巷子口,一樣在等垃圾車,一樣大家都拎著一袋袋的垃圾等著「少女的祈禱」音樂聲越來越靠近。但是,等了2分鐘之後,開始有人咒罵,「這是什麼爛國家,連倒個垃圾都要等這麼久?」接著,她剛好自己站在她家冷氣的下方,被冷氣排出的水滴了幾滴,她又開始抓狂,「台灣真是個爛地方,連冷氣都這麼爛!」最後,就在垃圾車已經近在眼前的時候,她氣呼呼的轉身,拎著她的垃圾,迸的一聲甩上她家大門,嚷嚷著:「我不倒了,國外才不會這樣」!接下來連續好幾天,我們社區開始出現大白天就有人不管垃圾車幾點來,直接把垃圾袋扔在巷子口。等到晚上,垃圾已經腐壞,臭氣沖天,不然就是被流浪狗、流浪貓抓破垃圾袋,垃圾在社區四處散落、飛揚。里長因為她家冷氣機滴水的問題,好意去提醒她會被環保局開單,被她破口大罵:「你們不要以為我住在國外,就可以刻意刁難我!」後來我從鄰居們那邊輾轉得知,她們一家都是學歷高、收入高,很早就申請了綠卡移民到美國去。「她們的小孩英文都很棒耶,國小開始就請外國人來一對一家教」,一個歐巴桑用著羨慕和崇拜的語氣這樣說著。 我開始回想,從我學英文以來,我週遭那些英文說得非常流利的身影。在新竹公車站,一大群實驗中學的學生,明明在台灣卻刻意用英文在交談。有一位教授說,他只要聽到人家唸「frustration」這個字,他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英文程度怎麼樣。我在輔大英文系,一大群的「台北幫」,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一樣好,打扮、穿著也非外國名牌不可。還有一個出書的英文小魔女,她的媽媽很驕傲的在電視上說,「我的女兒英文學得太好,現在連說中文都有外國腔」。 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同胞把我們當成外國人一樣崇拜?我們學英文,是因為我們發音要標準,講話才比較有份量?我們學英文是因為,那個語言所代表的東西比較崇高?還是,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把自己變成外國人?又或者,要像我的鄰居一樣,學英文是為了要去外國生活,然後回來嘲諷那些乖乖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善良老百姓是沒見過世面? 那些實驗中學的孩子,我常常看到他們一大群聒噪的喧嘩,完全不理會車上的其他人要休息。那位教授,一天到晚在挑剔別人的發音問題,卻可以講出「長的太醜的女生就應該要閉嘴」、「黑人的嘴一看就很噁心,不過,沒辦法,他們是非洲來的」這類充滿性別、種族歧視的話。我那些台北幫的同學,把打工賺錢買名牌當主業,上課當學生才是副業。如果你和他們同一組做小組報告絕對會倒大楣,因為他們沒空上圖書館找資料,討論沒建設性的意見,他們只好負責上台做口頭報告的部分。結果,輪到他們上台做小組的口頭報告的那天,他們因為前天熬夜打麻將缺席了。 這也讓我想起,我爸在住院的期間,我媽一直打電話來跟我說她不懂醫生在說什麼。我剛開始以為是我媽很魯,很難以溝通。後來索性我請假回家一趟,我才真的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原來是那位醫生,對著一個目不識丁的鄉下歐巴桑,講了2句就要夾雜一長串的英文,那一長串的英文中還包含了英文專有的醫學名詞。我站在那邊,聽那位醫生講了一大堆中英文摻雜的病況說明。我用了更長一段的英文一句一句慢慢的回他,他愣住了,也嚇到了。但是,除了當下有反擊的快感之外,我不覺得驕傲,也不覺得開心,因為我想到了,在這家醫院裡面的其他的病人,這個台北來的大醫院是怎樣的看待、對待他們。 英文很重要,但是,是否,我們都用著一種扭曲的心態奉承著這個語言? 我認識的一個外國教授,有一天忍不住對我說,台灣人常常在問外國人,“Can you speak Chinese?”他剛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很疑惑,因為他們英語系的國家,通常都是會用“Do you speak English?”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是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而不代表某一種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他們會用「Do you」而不是用「Can you」來造這樣的問句。這一陣子,又聽到另外一個常常出席國際研討會的教授在思考,為什麼只有亞洲的學者,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自己的文章時,每個人一開頭都先說, “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明明那些德國、法國的學者,他們說英文的德國腔、法國腔才真的讓人難以辨識他們在講什麼碗糕。 我在研究所的另外一個教授有一天聚餐突然聊起了他一些移民也是教授級的朋友,他說,這些朋友很妙,移民到了國外之後,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數落台灣有多差勁、有多落後。非常相似的,一位到英國拿博士學位的學長跟我談到,他在英國的時候被一個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少聽到你們台灣人稱讚台灣?」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我們不時的在強調及早學英文有多重要,我們要一群孩子連母語都還不熟悉,就要他們去學英文,這個教育政策底下,我們透露著對自己文化的輕蔑,是否也反應著我們這些大人莫名的自卑?我們都在說學英文才會有國際觀,但是,說出這樣的話語的人,他們除了CNN和BBC看得到的新聞和評論,他們還熟悉哪些外國文化和政治角力? 真的,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從我們社區的垃圾車事件,我就開始不停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有一天,我花了1節課的時間,和我的學生用說的、用畫的、用唱的聊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學英文。我們有一個結論,台灣很好,所以,我們要用英文幫助台灣走出去,我們約好,只要遇到外國人,都要跟他們說最少三件台灣很美好的事物。台灣還可以更好,所以,我們帶著台灣的問題走出去找答案,每一次到國外去,我們都最少要找到3個答案回來幫台灣解決它的問題。 今年暑假過後,我很期待我的學生會帶哪3個答案回來。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討論區的分享

2007年09月10日
公開
38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很難管教,你是否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呢?其實,如何管好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而我們想指出的是,有11種不甚妥當的方法,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步入的誤區……第幕 媽媽為什麼那麼凶? 3歲的小可是一個活潑又可愛的叫、女孩。有一天,媽媽帶她去小表弟家裡玩。小可在和表弟小威玩遊戲的時候,一時興起就拿積木敲了小威的頭,小威立即哭了起來。媽媽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厲聲斥責:「你以後再打弟弟,媽媽就狠狠揍你一頓,叫你牢牢記住!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欺負弟弟。」小可一聽媽媽這麼凶,立刻沒了笑容……專家解說: 不要嚇唬寶寶恐嚇會減弱寶寶的自我觀念,讓寶寶變得軟弱,每當這個時候,寶寶很容易產生不安難過的情緒,甚至發展為怕父母和憎很父母。所謂嚇唬,是在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是寶寶的意識只有現在才有效,所以嚇唬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教育和管教最好當場進行,而不要對寶寶進行恐嚇。但是不要混淆了「嚇唬」和「禁止」的概念,對於寶寶不能超越的界限和明確應該禁止的事,也可以打幾下屁股,必須教育他說「不行」。第幕「你怎麼這麼笨?」 軍軍2歲半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的爸爸就常常對他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例如數數啦、畫畫啦,有時候,軍軍反應慢了一些,爸爸就很是恨鐵不成鋼。於是就說一些諸如:「你怎麼這麼笨啊?」之類的話。每當這時,軍軍就不免感到不知所措了……專家解說: 不要輕視寶寶像「你怎麼這麼笨?」這一類瞧不起寶寶的話,很多父母也許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雖然這也許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把寶寶的自我意識糟蹋得一塌糊塗了。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但是天才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讓寶寶在遊戲、學習中獲得快樂就可以了。更不能動不動就挫傷寶寶的自信心,這樣只能適得其反。第幕「給你買玩具......」 媽媽帶3歲的小星去超市買東西,看見小星很好動,動不動就隨便摸弄超市貨櫃上的瓶瓶罐罐。媽媽很頭痛,於是就忍不住這樣對小星說:不准亂摸東西,你做個好孩子,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專家解說: 不要收買寶寶這並不是駕馭寶寶的高明方法。要教育寶寶懂得自我培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收買的結果,只能把動機由內因變成外因。也就是寶寶由自發努力得到自我滿足和積極自我,變成單純靠外部的獎品才願意自我克制。收買與賄賂只能短期地轄制別人,而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第幕 「我就要這樣嘛!」 2歲的皎皎是家裡人的心頭肉,尤其是爺爺奶奶,對皎皎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皎皎在家裡稍不順心,就對大人大吼大叫,常常說:「我就要這樣嘛!」每當父母想要管教時,都被爺爺奶奶這樣制止了「小孩子嘛,不要和孩子計較。」……專家解說: 不要放任寶寶放任在許多家長心裡其實就是寵愛,追根究底,放任寶寶的家長就是不想對寶寶說「不可以」,不嚴格執行規矩。這會使寶寶覺得,所有的規矩都是很有彈性的,拉得夠用力,就伸展得很寬。其實,這只有在家裡還行得通,不過寶寶遲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裡他將得到沉痛的教訓。放任寶寶的實質就是剝奪寶寶盡量發展潛能的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以及能自我調節的人。第幕「非要這樣不可嗎?」 佳佳媽對2歲半的佳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佳佳常常很不開心。媽媽每次吩咐佳佳做什麼事,都用強迫的口吻「佳佳,現在要吃飯了,不許玩了。」「佳佳,馬上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佳佳心中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怎麼回事,媽媽,我非要這樣不可嗎?專家解說: 不要強迫寶寶盲目服從如果你的丈夫對你這樣說話「喂,放下你手邊的事,馬上給我拿杯茶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其實,當你對寶寶說:「立刻停止現在做的事,馬上做這個事。」的時候,寶寶心裡的感受也是一樣。向寶寶吩咐做事之前,最好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你可以這樣說:「佳佳,再過幾分鐘就要吃飯了,準備一下吧。」盲目服從,用在寶寶身上其實並不合適,因為你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事事聽命於你的木偶人。第幕 「保證做個好孩子......」 有一次,小米和媽媽去公園裡玩,玩得高興時,她就自己趴在泥地上了。媽媽很生氣,還發了脾氣:「小米,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聽見沒有!」小米也知道是自己不好,於是乖乖地向媽媽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可是沒過幾天,同樣的事件又一次發生了,媽媽更生氣了:「幾天前,你不是向媽媽保證過嗎?」……專家解說: 不要跟寶寶較真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所謂保證,實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和嚇唬他—樣,未來的事,對一個只顧眼前的寶寶來說,太勉強了。因為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做了保證而沒有做到時,要麼會因為破壞了保證而被罪惡感所困擾,要麼反而變本加厲。第幕 「今天媽媽怎麼生氣了」 小北今天很委屈,因為昨天他把牛奶倒在地上,媽媽一點也沒有生氣。可是,今天媽媽卻因為同樣的事打了他。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呢?為什麼媽媽昨天不生氣而今天會這麼生氣?專家解說: 不要使用沒有定性的規則。星期一,媽媽心情很舒暢,寶寶破壞了一切規章她也不批評。可是,星期二,寶寶做的是和昨天一樣的事,媽媽卻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斥責他。像這樣沒有一定規章的管理,就像是沒有一定規章的交通信號一樣危險。一會兒紅燈行,一會兒又是綠燈行,你說該怎麼辦呢?要教會寶寶應該怎麼做,在管教中沒有一貫性和信賴性是不行的。沒有定性的規則比沒有規則,更糟糕。第幕「我不敢......」 小小已經3歲多了,可是,媽媽還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嬰兒一樣,事事關心,事事操心。小小在媽媽的羽翼之下,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什麼事情都躲在媽媽身後,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媽媽在旁邊才能安安分分地吃完……專家解說: 不要過度保護、照顧寶寶過度的保護會斷送寶寶的自我觀念,因為當父母過度保護寶寶的時候,他們就是傳遞給寶寶這樣一個觀念:你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必須為你料理一切。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其實有一句話實在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要越俎代庖。」第幕 「為什麼不行?」 2歲半的小美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一個有規矩的小孩,坐在椅子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許跑來跑去,不許把飯掉在桌子上,不許……小美很不適應,她覺得這樣實在很不好玩,為什麼不許呢?專家解說: 不要訂立不適合寶寶年齡的規矩假如你希望2歲的寶寶能夠像5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這只會使他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你對他的要求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準,這對他自我觀念的形成有極壞的影響。寶寶個人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受年齡限制的,階段性的發展是不能跳躍進行的。第幕 「我不是說過不准嗎?」 媽媽對小浩說:「不要爬那個椅子。」可是小浩不聽。這時候媽媽又說:「小浩,我不是說不准爬那個椅子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繼續往上爬。他對媽媽的話絲毫不感興趣,還是繼續爬……專家解說: 不要有口無心地發號施令 其實,這位媽媽只是口頭在說「不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寶寶爬椅子的措施。照這樣,沒有一點兒作用。這不是在教寶寶無視媽媽的希望和命令嗎?為了不成為適得其反的管教,無論是不是出於本心,都請你不要這樣提出要求和下達命令。第幕 「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 3歲的小樂和媽媽去姑姑家玩,回家的時候,媽媽發現小樂竟然一聲不吭地把姑姑家裡的小擺設帶回家了。這下可把媽媽氣壞了,媽媽對小樂不停地數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乖孩子,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是作了什麼孽,你才會做出這樣的事……」專家解說: 不要用教條式的、引發罪惡感的教育方式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對他們的寶寶發表冗長的、教條式的演說,如果用錄音機偷偷地把父母的這種疲勞轟炸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自己聽,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教訓兒女的語言感到大為震驚。錄音機裡錄下的將不只是教條式的演說,還有大聲咆哮、斥責以及取笑。那麼,寶寶會怎麼樣呢?是虛心接受嗎?當然不會。他能做出的惟一反應只能是充耳不聞。他學會了置身事外,同時對一切父母的話本能地產生反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