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叮噹馬迷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文章-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陳俊欽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3

轉貼自毅、蓁樂園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9265,cid117288618.htm 什麼樣的婚姻是最美滿的?   這些年來,我們進行過許許多多的婚姻治療,也見過各式各樣夫妻。我們很訝異的發現:最美滿的婚姻,是在於雙方發展出各自的人際關係、經濟基礎、生活空間與事業版圖;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竟然是任何一方過度的犧牲與忍耐。   生活中,女性往往在面對婚姻與事業時,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必須必須做出一個抉擇。但事實上,倘若這個婚姻是犧牲任何東西──無論是人際關係、事業或學業--而得來時,這個婚姻就會陷入高度的不穩定。原因很簡單:只要有犧牲,就會有痛苦,只要有痛苦,就會希望獲得代價,為了獲得代價,往往就會拖垮整個婚姻--若非自己長期陷於痛苦,就是讓另一半不勝其擾。   很多女性都會以為:自己必須為這個家庭付出較多的心血,要不然就無法得到伴侶的喜愛。但實際上,正好恰恰相反。越是為自己而活的女性,越容易擁有一個更愛自己的先生、與更美滿的婚姻生活。而為了家庭、為了先生、為了公婆、為了子女而付出一切的,卻反而會面對更多的貶抑與指責。   其中奧妙,就是發生於社會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說穿了沒什麼,只不過因為人們一向不喜歡當笨蛋,而且非常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倘若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他一定要把這件事情的價值給捧高,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今天,一位女性倘若在婚後,繼續擁有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追求自己的學業與事業,這時候,先生就必須說服自己:「我太太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要不然,就等同證明先生自己是個笨蛋,娶了個不負責任的妻子。正因為沒有人喜歡當笨蛋,所以先生一定得努力說服自己太太有多好,這樣子,他才會覺得自己「賺到了」。基本上,只要雙方都不要太過自我中心,對於共同事物都能夠好好協調,任何一方都不會覺得自己吃了虧。   倘若女主角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犧牲自己來成全家庭。這時候,先生就得面對一種情緒──罪惡感。起初,先生會很感謝或疼惜女性的付出,但是時間一久,這感覺就會淡了。接下來呢,男性會繼續感覺到罪惡感,這時候,他就會下意識地來為自己辯護。他很有可能會覺得:「這些事情本來就是女生該做」,要不然就是貶低女主角的地位,認為她什麼都不會,只好乖乖待在家裡。倘若這位女性是逆來順受型的,那問題就會更嚴重:男性會把情緒發洩在女性身上,事過境遷之後,為了躲避自己的罪惡感,就更加貶低與指責女性。到了最後,女性一旦變成了眾人眼中的「家恥」,先生就會為此感到很丟臉。而女性也會感覺到極度的委屈。   這樣的觀念,與世俗的觀點大相逕庭,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婚姻是一種互動,就如同舞蹈一樣,一個人進,另外一個人就要退,一個人要是成了「阿信」,另外一個人就會變成「惡魔黨」;相反的,一個人要是獲得社會的肯定,另外一個人也會被激發出向上的鬥志。   所以,每個吵吵鬧鬧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偉大的犧牲者」。而且,犧牲者越是犧牲得更徹底,家庭就會更加混亂。尤其是女性,倘若選擇為了家庭而放棄全部,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完全放棄這位女性。   事實上,性別角色對換過來,也是一模一樣的。男女任何一方,都不能高舉「我要給你幸福」的大旗,然後剝奪走對方工作的權利、社交發展的權利、與做家事的權利。幸福的光芒,只有在男女雙方共同面對社會險惡,對外一起為生存奮鬥,對內一起營造生活時,才會閃耀在彼此甜蜜的會心一笑中。   對於男性,我們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太太在公司裡,被同事鬥爭、上司指責、客戶抱怨中,哭得希哩滑啦,但是眼淚一擦,繼續咬緊牙奮戰下去嗎?」   對於女性,我們也會問:「你能接受:自己先生在家裡,煮好飯,燒好菜,坐在沙發上為你編織著毛衣,邊哄騙一旁嘻鬧的小孩,邊等妳回來嗎?」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要恭喜你:你終於具備了幸福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台北市晚晴協會通訊 作者為杏語心靈診所醫師)

轉貼文章-選擇性緘默症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4

轉貼自毅、蓁樂園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9265&op=dt&lno=82366249&no=3585596 選擇性緘默症 相關行為特質 於社交情境中(不自在的情境) 1.選擇性沉默 2.絕少發問,有事也不表達 3.表情極度羞澀,害怕在社交情境下出糗 4.行為退縮和孤立 5.在焦慮狀態下,臉部漠然或表情呆滯 6.於對話情境眼神閃躲,不和人正面接觸,或不看人 7.缺少笑容因緊張焦慮而呈現僵硬或笨拙姿勢 9.不從行為 10.做事因循 11.應答遲緩 12.對環境、聲音、人群、或事物的碰觸等等高度敏感 13.與陌生人相處,恢復焦慮心情的過程相當遲緩 14.很少表達謝謝、你好或再見等社交性的口語或手勢 15.常呈現緊張不安或煩躁的行為16.不喜冒險,對新環境十分小心謹慎 於家中(自在的情境) 1.饒舌且表情豐富 2.喜怒無常 3.易哭鬧或發脾氣 4.自負 5.執拗 6.執著 7.衝動 8.專橫或支配慾 9.行為判逆 10.有分離焦慮 11.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其它~ 1.聰明、敏捷及好奇 2.內省與敏慧:對周遭的理解似乎比同齡者更深入,思想情感也很敏銳。 3.有藝術上的偏好:常將個人的情緒、感想藉由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 治療策略 1.家庭治療治療的方向為:研究家庭病態情況,然後針對造成SM的家庭因素加以處理。 2.行為治療治療時消除所有增強物,同時增強其自信、減低焦慮。 3.認知行為治療適用當兒童無智能障礙或其他障礙時。 4.藥物治療研究發現:用來阻斷血清再吸收的抑制劑,原本是治療社會性恐懼症的藥物,可以消除SM。 5.說話與語言治療如果SM的肇因是單純屬於表達性語言障礙的話,則純粹從語言治療便可見效。 6.學校本位個別化多重處理模式乃結合父母、治療師、普通班老師、同儕的力量,透過專業團隊的綜合評估後,以確認兒童恐懼的事情,再提出適當的治療策略。 Hechtman(1993)認為:運用綜合多向度治療法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SM基本上是以焦慮為基本核心概念,運用此法時,需以藥物為主要治療,而其他的治療策略有: 1.堅定行為期望法 2.增強自信法 3.錄影帶自我示範性治療 4.遞減敏感法 5.語言治療 6.去除標籤法 7.併用藥物治療與認知治療

感謝Q毛的媽的文章

2007年12月06日
公開
6

不說話的孩子-選擇性沉默症 文/梁培勇 在幼稚園的操場上,一群孩子正在相互追逐著;突然一陣抗議聲,原來大夥兒正大聲地指責其中一位小朋友,並且一在地強調也不跟他玩了!老師急急忙忙地衝出去,大夥兒七嘴八舌地說:「每次都是他啦!玩紅綠燈的時候都不說話,被抓到了就賴皮一直哭,都不開口講話。」 為什麼不說話? 相信類似這樣的畫面,大部分教師都不會覺得陌生,這些孩子的特點大致包括:在學校中不論是上課或者下課,幾乎很少聽見他說話,所以常會被其他同伴嘲笑、作弄說他是啞巴;他不會排斥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不過總是滿被動的,他常因為不開口說話,干擾遊戲的進行而被排斥;教師若建議家長帶他到醫院檢查,幾乎得到的結論都是:與說話有關的器官一切都很正常;家長幾乎也會說:孩子在家都講話講得很好。這些現象其實就有可能是所謂的『選擇性沉默症﹝或不語症﹞』﹝selective mutism﹞。 許多學齡前或學齡期出現「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當年齡更大時,「選擇性沉默症」的現象就會逐漸改善,所以,有些學者認為不必正視之為問題而著急。然而,就如同前述例子,「選擇性沉默症」或許會隨年齡而改善,但這些現象的出現卻會造成孩子人際關係方面的極大困擾,使這些孩子也可能出現其他方面的問題。此外,人際互動過程中所得到的回饋也往往是形成孩子自我概念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研究往往也顯示出「選性沉默症」的孩子比較容易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得到負面回饋,因而顯得比較害羞、退縮和缺乏自信心。 ◎選擇性沉默症診斷標準◎ 甲:雖然在其他情境下會開口說話,但卻持續大在某些特定社會情境下,﹝例如:學校等被期待要開口講話的場合﹞無法開口說話。 乙:現象甲干擾了在教育、工作或社交場合的溝通。 丙:現象甲至少需持續出現一個月以上。﹝初入學校的第一個月不算在內﹞ 丁:不開口講話的原因並非是因為缺乏知識、身體不舒服或不具備當時情境所使用的語言所致。 戊:現象甲無法以溝通﹝communication disorder,例如:口吃﹞、廣泛性發展遲緩﹝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之診斷類別說明之。 造成「選擇性沉默症」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不過從一些探討「選擇性沉默症」原因的﹝相關﹞﹝correlation﹞研究整理來看,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跟遺傳有關,通常其父母之一,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而長大就好了。有些學者發現﹝慢吞吞﹞形﹝slow-to warm up﹞氣質的孩子,出現「選擇性沉默症」的情形較多;其原因可能是這些﹝慢吞吞﹞的孩子遇到新的情境,必須花比較長的時間適應新環境,倘若適應的過程得到同伴負面的回饋, 就容易出現「選擇性沉默症」有些研究發現「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慣用左手而被強迫要改用右手,或者曾經有過癲癇病史,或者期家族成員中有人是智能不足的現象。縱觀以上這些研究的看法,可以將之歸類成﹝生物原因論﹞,認為「選擇性沉默症」的產生應該與遺傳或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 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造成「選擇性沉默症」的原因,是和與語言發展的環境因素比較有關,理由有二:其一是「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家裡使用的語言,通常不是國語而是方言,所以一進入學校體制之後,等於要重新學習或適應新的語言,如果此過程遭遇到諸如嘲笑作弄等負面回饋,孩子會因為語言的差異而不敢開口講話。其二是有口吃情形的孩子比較容易演變成「選擇性沉默症」,其原因也是源於同伴的負面回饋較多。 姑且不論原因是什麼,讓臨床實務工作者更覺得關心的現象是:「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很容易因為不開口講話而造成人際關係以及自我概念方面的問題。而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的問題往往是其他問題產生的搖籃。因此,在專業上,通常是依據「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的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是否已經受到影響,作為是否要介入參考的要素。如果這些方面並沒有受到很大的不良影響,就順其自然的等待,讓時間來解決問題也就夠了。然而,一旦教師發現幼稚園內存在這種孩子,大概沒有幾個人敢不管而交給時間去解決吧! 雖然目前尚未有關於「選擇性沉默症」為何產生的定論,但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前述的研究,擬定一些介入的原則和具體的方法。由於「選擇性沉默症」的孩子通常都是在學校不開口,而在家裡會開口講話,所以他們並不是語言本身有問題,而是願意開口講話的地方侷限在家裡,因此,如果孩子在家裡的主要語言是方言,要邀請家長在家裡盡量讓孩子有開口說國語的機會。同樣的,如果孩子有使用左手的趨勢,也要建議家長順其自然不要強迫他改用右手。 「愛」是打破沉默的良藥 在學校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藉由師生之間溫和、信賴的互動,通常可以讓孩子至少在教師面前願意開口講話,然後再將此表現逐漸類化至願意在其他小朋友面前開口講話。這樣的工作可以採取布偶加以協助,如下說明: 個案背景:六歲,女生。 母親自己小時候也曾出現「選擇性沉默症」的情形。曾經有過口吃現象,接受過語言治療,可是效果不彰。其環境中會友人一直強迫她開口,反而讓她更加畏縮,不願意在陌生人面前開口講話,只願意和父母親講話。上了幼稚園之後,因為「選擇性沉默症」的現象而接受治療。 治療過程: 在建立良好關係之後,治療者首先介紹「情緒臉」﹝快樂臉、難過臉和生氣臉,事先畫在紙上呈現出來﹞,其目的是讓個案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作為彼此溝通的媒介。仁厚治療者拿出三各布偶,其中一個布偶取名「沉默虎」,在治療過程中代表個案,治療者經常以此布偶說出個案在生活中的可能內在感受。另一個布偶取名「多嘴蛙」,代表經常嘲笑「沉默虎」的同伴,藉此表現出個案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遭遇到的不良經驗。第三個布偶名字是「交友鼠」,治療主用此來展現社交技巧的各種不同方法。 治療者借以上三個布偶和個案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互動,互動的內容較儘量以個案在生活中發生過的經驗為主,﹝例如「多嘴蛙」嘲笑「沉默虎」的不敢開口講話﹞,利用「沉默虎」和「情緒臉」表現出個案可能的內在感覺。開始時,不急著要個案講出有意義的語言,只要他願意和布偶產生互動,就可以得到貼紙作為獎勵;然後透過遊戲鼓勵孩子發出聲音,﹝不一定要具有意義的語言﹞,之後才逐漸導向有意義的語言。除了和語言有關的現象之外,治療者也利用「交友鼠」和「多嘴蛙」來表現他們不同的人際關係互動方法,「多嘴蛙」表現的大多是諸如攻擊、捉弄、譏笑等負面方式;反之;「交友鼠」則都是關心、分享、合作等正面的方式。不同的互動方式都讓「沉默虎」經由「情緒臉」指認當時的感覺,並且學習比較好的方式。 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擁有語言系統,而且不分智愚賢不肖,幾乎都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使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如果一個孩子語言方面出現狀況,就會讓人擔心,可能其他方面也出現相當嚴重的問題。「選擇性沉默症」的現象只是語言方面問題之一,而面對這類問題,教師最保險的做法是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業的醫療機構求助,以求得最專業的協助。 【資料來源:成長季刊第32期】

選擇性緘默症-2

2007年11月29日
公開
6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203040 ***選擇性緘默症 *診斷特質 選擇性緘默症的基本特質是在原預期應說話的特定社會情境( 如學校 、與同伴玩耍時),一貫地不說話,但在其他情境仍可說話(準則A)。障礙 妨害此人教育或職業的成就,或有礙其社會溝通(準則 B)。此障礙必須延 續至少一個月,且不限於剛開學的第一個月 (因為這段時期許多孩童可能 很害羞而不肯說話)(準則C)。若個案的不說話僅是因為缺乏在此社會情境 說話需要的知識、身心安適、或語言,則不可作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 準 則D)。若此障礙能以罹患一種溝通疾患(如口吃)帶來的尷尬作更佳解釋, 或僅發生於一種廣泛性發展疾患、精神分裂病、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的病 程中,則都不宜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準則 E)。本疾患的病童並不使用標 準言語方式來溝通,反而利用手勢、點頭搖頭、拉或推、某些個案所用單 調簡短的單音節字、或用改變的聲調來進行溝通。 *伴隨之特質及疾患 選擇性緘默症的伴隨特質包含過份害羞、害怕社會情境下受窘、社會 隔離及退縮、依附現象、強迫性特質、消極反抗(negativism)、易怒的脾 氣、操控或對立的行為模式(在家中尤其明顯)。社會及學業功能會嚴重損 害,常受到同儕嘲弄或當作代罪羔羊。雖然一般而言病童的語言技能正常 ,偶而也會伴隨溝通疾患(如:音韻疾患、語言表達疾患、或接受性-表達 性混合語言疾患)或會造成構音異常的一般性醫學狀況。焦慮性疾患(尤其 社會畏懼症 )、智能不足、住院、或極度心理社會壓力源均可能同時與本 疾患有關。 *特殊文化及性別特質 新移民的孩童不熟悉或不習慣使用新地主國的正式語言,可能在新環 境拒絕對陌生人說話,這種行為不應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 在女性比男性稍多。 *盛行率 選擇性緘默症很少見,在心理健康機構的個案中少於1﹪。 *病程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在五歲之前初發,但此障礙直到入學後才會受到臨 床關注。雖然此障礙通常只延續幾個月,有時可持續較長甚至可達數年之 久。 *鑑別診斷 有些說話障礙能以溝通疾患 (如:音韻疾患、語言表達疾患、或接受 性-表達性混合語言疾患、或口吃)作更佳解釋,選擇性緘默症必須與之分 辨,這些狀況的說話障礙不限於特定社會情境。剛移民到不同語言國家的 家庭,其子女因為不懂新的語言而可能拒絕說話。若對新語言的了解已足 夠,但仍拒絕說話,才可作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廣泛性發展疾患、精神 分裂病、其他精神病性疾患、或重度智能不足的患者可能有社會溝通的問 題,而不能在社會情境合宜地說話。相反地,僅若此孩童有能力在某些社 會情境說話(如在家中),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出現在社會畏懼症的 社會焦慮及社會畏避也可與選擇性緘默症同時發生,此時兩種診斷可同時 給予。 參考資料 http://www.dale.nhctc.edu.tw/se/em/e10.htm

選擇性緘默症-4

2007年11月29日
公開
5

http://www.dale.nhcue.edu.tw/se/em/e10.htm 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 診斷特質 選擇性緘默症的基本特質是在原預期應說話的特定社會情境( 如學校 、與同伴玩耍時),一貫地不說話,但在其他情境仍可說話(準則A)。障礙 妨害此人教育或職業的成就,或有礙其社會溝通(準則 B)。此障礙必須延 續至少一個月,且不限於剛開學的第一個月 (因為這段時期許多孩童可能 很害羞而不肯說話)(準則C)。若個案的不說話僅是因為缺乏在此社會情境 說話需要的知識、身心安適、或語言,則不可作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 準 則D)。若此障礙能以罹患一種溝通疾患(如口吃)帶來的尷尬作更佳解釋, 或僅發生於一種廣泛性發展疾患、精神分裂病、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的病 程中,則都不宜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準則 E)。本疾患的病童並不使用標 準言語方式來溝通,反而利用手勢、點頭搖頭、拉或推、某些個案所用單 調簡短的單音節字、或用改變的聲調來進行溝通。 伴隨之特質及疾患 選擇性緘默症的伴隨特質包含過份害羞、害怕社會情境下受窘、社會 隔離及退縮、依附現象、強迫性特質、消極反抗(negativism)、易怒的脾 氣、操控或對立的行為模式(在家中尤其明顯)。社會及學業功能會嚴重損 害,常受到同儕嘲弄或當作代罪羔羊。雖然一般而言病童的語言技能正常 ,偶而也會伴隨溝通疾患(如:音韻疾患、語言表達疾患、或接受性-表達 性混合語言疾患)或會造成構音異常的一般性醫學狀況。焦慮性疾患(尤其 社會畏懼症 )、智能不足、住院、或極度心理社會壓力源均可能同時與本 疾患有關。 特殊文化及性別特質 新移民的孩童不熟悉或不習慣使用新地主國的正式語言,可能在新環 境拒絕對陌生人說話,這種行為不應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 在女性比男性稍多。 盛行率 選擇性緘默症很少見,在心理健康機構的個案中少於1﹪。 病程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在五歲之前初發,但此障礙直到入學後才會受到臨 床關注。雖然此障礙通常只延續幾個月,有時可持續較長甚至可達數年之 久。 鑑別診斷 有些說話障礙能以溝通疾患 (如:音韻疾患、語言表達疾患、或接受 性-表達性混合語言疾患、或口吃)作更佳解釋,選擇性緘默症必須與之分 辨,這些狀況的說話障礙不限於特定社會情境。剛移民到不同語言國家的 家庭,其子女因為不懂新的語言而可能拒絕說話。若對新語言的了解已足 夠,但仍拒絕說話,才可作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廣泛性發展疾患、精神 分裂病、其他精神病性疾患、或重度智能不足的患者可能有社會溝通的問 題,而不能在社會情境合宜地說話。相反地,僅若此孩童有能力在某些社 會情境說話(如在家中),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出現在社會畏懼症的 社會焦慮及社會畏避也可與選擇性緘默症同時發生,此時兩種診斷可同時 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