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良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昨天到貨的好物

2009年09月16日
公開
36

上週訂的一堆大陸的車車書,還有GIGO的積木,期盼了好久,都集合在昨天到貨! 大陸的書是在露天請人買的,如果是原人民幣的價格真的很便宜,不過請人代購就貴了,但是算起來還是便宜! DK出版的MACHINES AT WORK 一套四本,amazon一本賣6.99美金,上面印的字換成簡體,紙張差異不詳,這樣四本變成435元台幣,當然,如果是在大陸買就更便宜了! 只是大陸的出版業真的沒台灣先進,改天放照片上來,消防車兩側斜打上"起火了!起火了!",ohmygod!真是說有多俗就有多俗!罷了,反正小朋友只看圖片! 不過不挑剔編輯的方式,內容和圖片倒是可以說是每一本都滿意!這幾天小良一回家就想看書,每天流連於書堆中,連之前每天都想看的cars汽車總動員,也完全拋諸腦後~ 不止小良,小齊也非常愛,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書...,而且小齊會講的話愈來愈多囉,什麼大吊車,翻斗,怪手...,每天邊看邊講,不亦樂乎~(不過咬字不清,可能只有為娘的聽得懂) 不過啊,真不明白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不出這些書,類似的書根本就找不到啊,相信出了一定會賣的! 昨天因為這堆書的關係,GIGO的積木暫時受到冷落,今天小良終於把目光移向積木,於是看書看累了就玩積木,我做一個東西送小良,小良就做一個東西送我,也玩得很開心!GIGO的積木品質很不錯,先前在網拍買的二手巧虎的積木就是GIGO做的,不過那款的密合度不佳,這回買的品質好多了,可能後來GIGO的模子有改良吧?! 真是令人感動啊,家裡一堆的積木先前小良都不玩,也不知是時候到了還是GIGO有比較好玩?終於開始喜歡玩積木了!!

上學不哭紀念日

2009年09月10日
公開
39

小良上學終於不哭囉!! 昨天傍晚媽咪去接小良時,跟園長說小良每天下午都說喜歡上學,但是每天晚上就又開始盧,早上上學則會哭,結果園長跟小良說以後不可以再這樣子囉,上學很好玩,像今天還去野餐(帶著東西到溜滑梯那邊的草地吃,還玩123木頭人),小良回家就跟媽咪說他以後上學不會再哭了... 後來爸爸回家,小良又跟爸爸說他以後上學不會再哭了,結果爸爸居然潑他冷水,跟他說他每次到早上都會哭,不相信他... 昨天晚上媽咪睡覺時就跟小良講小良小朋友今天開開心心去上學的故事,結果,今天小良起床真的不像往日一樣一直念說他會怕上學,出門時也是很開心的跟媽咪說掰掰,爸爸送小良去學校後,下午也msn跟媽咪說小良今天表現很棒,真的沒有哭囉! 媽咪昨天還跟園長說,小良以前從來都不來唱唱跳跳那一套,但是自從上學以後,每天回家都上台(和室桌)表演呢!園長說:那當然啊,因為我們是幼稚園嘛..呵呵~~ 我覺得樂業附幼真的很棒,雖然今天去野餐被叮了2顆,但是園長和老師真的很有心!!看小良回家還會念台語,還有三字經,弟子規,還有上台表演唱唱跳跳,雖然都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都很有興趣的樣子,真是令人感動~~ 對了,小良最近也開始愛玩積木了,是因為買了GIGO的積木,後來媽咪把塵封已久的lego duplo積木拿出來,也開始有在玩了,是因為當初媽咪自己也不會玩,所以沒有正確的引導小良,還是因為小良真的發展到現在才愛玩積木呢?? 害我最近又在看GIGO的積木~~~~~~~~

好文共享-如何協助孩子上學前的心理與生活準備?

2009年09月08日
公開
38

和孩子一起看從小到大的照片,感受成長的喜悅,讓孩子知道為何要上學,給予成就感與期待。 避免告訴孩子:大人要上班,所以小孩一定要去上學,否則孩子會有上學是被強迫的負面感覺。 與孩子看相關圖畫書,認識幼兒園的生活;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在幼兒園一天要做的事。 實際參觀要上的幼兒園,預先認識環境和老師,增加好感度。 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物與鞋襪、上廁所、進食、喝水、刷牙、收拾玩具、幫忙做簡單家事,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建議用角色扮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如何借東西、加入遊戲、拒絕別人、求助、輪流、分享等社會技巧。 預先調整日常作息,以符合一般園所的作息;多帶孩子到戶外跑一跑、玩一玩,以培養孩子的體力;多帶孩子參加親友聚會、到公園和孩子玩、參加課程等,增加孩子和同儕共玩的機會。 教孩子認自己的名字,幫孩子將帶去學校的物品都寫上名字;若孩子尚不認識名字,可以用他喜歡的圖案代替。 如果孩子抗拒上學怎麼辦?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通常不只一種,每個孩子出現的抗拒上學的時機也不同。爸媽必須先與 孩子以及老師溝通,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常見的原因: ■不想離開父母(分離焦慮) ■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有挫折感 ■碰到不順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搶玩具、尿溼褲子 ■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環境,感到不舒服 ■不習慣被要求或約束,例如:玩好玩具要收拾、聽故事要坐在位置上 ■個性較內向或語言發展較慢,有需求時不敢或不會表達 ■雖已逐漸適應,但想要用哭鬧來引起父母注意及呵護 ■沒有人跟他玩,感到孤單無趣。 多數問題都可以透過家庭和園方的合作達到改善,但因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所以請勿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 以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 如何增加孩子想上學的誘因? ■讓孩子帶自己的作品、圖畫書、花、昆蟲去班上和同學分享; ■鼓勵孩子在學校做個美勞作品送給父母; ■和孩子約定等一下再相見時要做的事,如:散步、吃點心。 孩子因為分離焦慮不願上學,怎麼辦? 如何紓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後,便溫柔堅定地讓他上學,避免討價還價、懇求或威嚇的言語。 ■提供孩子安慰與再保證。例如:雖然暫時分開還是會一樣愛他,保證一定會準時來接他, 請他放心在學校玩、老師就是學校的媽媽,有事都可以找老師幫忙。 ■讓孩子帶著心愛的玩具或依附物去上學。 ■給孩子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照片、媽媽的手帕。 ■給孩子一個的充滿愛與快樂的道別,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回應。 孩子明明喜歡上學,為何還會哭鬧呢? ■中班以前的入學哭鬧,是許多孩子學習路上必經的過程,是無須驚慌的「成長痛」。 ■孩子還會哭鬧,表示他還是捨不得父母離開、想撒撒嬌,看能不能「魯」來父母更多的陪伴。 ■建議您可以事先約好時間長度,稍微陪伴一下孩子,或給孩子一樣代表爸媽的安撫物代替。 一問三不知∼孩子不談學校的生活,怎麼辦? 只有極少數的孩子能對 學校的事侃侃而 談,加上孩子沒有能力挑重點說, 所以不知要從何說起,而沒興趣的事也可能真的忘了。 ■想知道飲食狀況,請您避免問:「你今天吃了什麼?」而是要具體一點問他:「今天有吃飯、吃菜嗎?」 ■想知道活動情形,您可以問他:「有畫畫嗎?有蓋積木嗎?有聽故事嗎?今天開心嗎?」 ■記得避免有壓力的詢問孩子,如:有沒有把飯吃完?有沒有睡午覺? ■記得每天聽孩子分享上學的喜怒哀樂時,要具體稱讚孩子的各項進步,孩子才會覺得和您分享是件有趣的事。

好文共享-幫助孩子克服上學的恐懼

2009年09月07日
公開
21

幫助孩子克服上學的恐懼 學習篇 甚麼?不喜歡上學?!各位爸爸媽媽,反應先不要那麼激烈啊﹗試想想,沒有孩子生下來就不喜歡學校吧? 孩子這麼說,當然是另有內情囉。 所以不妨先以溫柔的語氣,說句「是嗎?」作回應,既能打開話匣子,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此問題表現體諒、關心,很有誠意與他繼續傾談。 然後,爸爸媽媽再清晰地說出接下來的傾談目標—不喜歡上學的原因。 假如孩子懂得自行整理並說出感受,父母便靜心傾聽,不要打斷孩子,待孩子說完後,才與他討論。 但如果孩子年紀還小,不能有條理地說出原因呢?爸爸媽媽便要設法引導他了。例如可進一步詢問孩子的心情:「你覺得很疲倦?」、「你覺得很煩惱嗎?」,再抽絲剝繭地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與孩子討論時還要注意,不宜強烈否定孩子說出的原因,應給孩子提供合理解釋。 1 .當孩子說不喜歡上學⋯⋯ 「是嗎?讓我們來說說不喜歡上學的原因。」 禁句例子: 「那你將來做乞丐吧!」 很有趣,當父母這麼說時,大多抱持一種「恐嚇」孩子的心態吧! 他們會認為,在孩子心目中,乞丐髒兮兮的、要睡在路邊、又要在廢物箱內執取別人吃剩的食物來吃想起已覺可怕!自然不想變成那樣。所以這種說法,一定可以嚇怕孩子了。 其實這種抽象的「嚇」,並不能讓孩子認清不想上學的原因,也得不到事情的解決方法。 同時,孩子覺得父母一開始便否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再談下去爸爸媽媽都不會明白,親子傾談自然無法展開。 「我不喜歡懶惰的孩子!」 孩子非常重視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爸爸媽媽這種抱怨的回應,當然嚴重傷害他的小小心靈。如前所言,孩子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候連自己也不太清楚。聽到父母這麼說,萬一認定自己是懶惰一族,以為這真是原因,從此不再努力時,想要再糾正此觀念就困難得多了。 親子溝通心法提示: 即使心裡有多激動,父母的反應都不宜過於激烈,否則會嚇怕孩子呢! 學習篇 看見孩子發呆?不肯做功課時,許多父母便立即會有以下的想法──為甚麼我家的孩子那麼不專心!他非要等我責罵才肯動手! 事實上,小朋友發呆的原因很多呢!例如他可能正為某事而煩惱或傷心、身體不適、因功課艱澀而無從入手,企圖引起爸爸媽媽注意等。所以,父母此時候應先表示體諒孩子──不單是他,連看似成熟、甚麼都會的成年人也會有「甚麼都不想做的時候呢!」。 讓孩子感到父母明白自己的感受,並不是只會責罵自己,自己原來不是特別奇怪的,接下來才會願意打開心窗交談。 當然,單單表示體諒,令孩子以為發呆是對的,可說後患無窮! 所以,弄清孩子為何發呆後,便要對症下藥。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是因為有心事,他把心事說出來後,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便會乖乖做功課。爸爸媽媽更可陪他做一會兒,幫助他收拾心神。讓他先洗個臉,令自己更精神,也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2 .當孩子發呆 不肯做功課⋯⋯ 「我有時候也會甚麼都不想做⋯⋯讓我陪你做一下⋯⋯」 禁句例子: 「再不做功課我便要罰你!」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適當的懲罰可以收到預期的成效。但懲罰應是合理的,並能讓孩子彌補過錯。例如處罰不應是:罰企、不准吃下午茶等。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記緊,若不先體諒孩子的心情、弄清原因便嚷著處罰,只會令孩子怕你、不肯與你溝通。 「快些做好功課,媽媽賞你吃蛋糕!」這也是禁句嗎? 雖然它看起來帶有鼓勵作用,但以獎賞來引誘孩子完成工作,只會給孩子灌輸錯誤觀念──原來當我不想做事情時,反而可能會有意外收穫!於是,從此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獎勵。每次都嚷著以獎賞作努力的交換條件,你說怎麼辦? 「為甚麼你那麼沒用?」 這句對孩子的傷害程度,可能連父母也想像不到呢!請記住,不要指罵孩子沒用,這樣不單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也會影響他們對自我形象的認同。久而久之,孩子真的以為自己沒有能力,做任何事也不會有信心了。 親子溝通心法提示: 溫柔、鼓勵的眼神,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 ------------------------------------------------ 另外是有關於上學恐懼症的...(其實這個部份可以向兒童心理醫師求救唷) 每當上學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雙眼泛淚,很不情願地被父母送入學校大門口的孩子。對大多數這樣的小孩子而言,一進入班上碰到他們的朋友之後,所有的焦慮就不見了。但是大約有2%的小孩子會對離家與上學感到憂鬱,甚至嚴重到無法上學,被歸類於上學恐懼症。 上學的恐懼並不僅止於一天,而是會連續地、長期地累積在小孩子心中,現在這樣的症狀已經被國家研究中心(National Phobics Society)分成獨立的一類。 恐懼症發生的原因 發生在八歲以下的上學恐懼症多出自於對分離的恐懼,小孩子很不情願的與父母分開。對超過八歲的小孩來說,則通常是對學校有不舒服的感覺,有可能是對同學的,對自己表現的等等。 在許多例子中顯示,家庭環境的現況在這情況下影響很大,如果近期之內家中有變動,例如離婚或父母有憂鬱或承受重大壓力等,這情況特別明顯。 上學恐懼症有可能是由長期焦慮或者某一事件所引發,例如轉學、班上發生的意外狀況,或學習上的落後等等。症狀同時可能發生在身心兩方面,小孩子有可能會突然攻擊別人、嘔吐、或變的很內向等,直接把內心的不愉快表現出來。 找尋問題根源 有上學恐懼症的小孩子會對上學感到害怕而不願意離家。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個很痛苦的時刻,為了小孩的教育,必須要強迫小孩面對痛苦。 特別是如果您的小孩已經開始害怕學校,他們會變得更沉默,找一堆理由不想去學校,到學校之前或甚至在學校中哭起來等。不用等到開學,星期天下午症狀就可能開始發生,對即將來到的上課感到恐懼。 如何幫助小孩子 如果您認為您的小孩子已經開始對學校恐懼,試著與他們談談,找出恐懼的原因並設法解決它。鼓勵他們說出心中的感覺,花點時間聽他們的說法,並把他們的恐懼轉移開來。把上學恐懼症踢開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步步重新帶領小孩認識,並參與學校活動。 專家的意見 跟您的小孩子討論以及跟學校談過之後,家長與老師就能夠一起來找尋問題,是否小孩子在學校遇到了某些狀況?或是需要某些幫助?而學校方面則必須改善通報及應對機制,像是學校表現不良或曠課等。 克服上課恐懼症的關鍵在於讓孩子逐步的適應學校,也許需要為了這些孩子放慢一點進度,也許其他孩子在相處時需要等待他們一下,這樣都會有幫助。 小孩子害怕上學是一件很令人頭痛的問題,若這現象仍然持續,有許多的機構團體可以提供您協助關於孩子曠課的建議,還有家教和合法的建議。

好文共賞-教您《做個不罵孩子的媽媽》

2009年09月01日
公開
56

第一部分:父母一定不能說的話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別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別動不動就向孩子繳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心慈手軟」   童童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做母親的,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所以他有什麼要求,也盡量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也慢慢有了小脾氣。有的事媽媽不答應,他就耍無賴,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買水果?母親為難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現在外面沒有賣水果的。咱們再睡一會,天一亮,媽媽就給你去買,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饒,哇哇大哭起來。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   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的話千萬不要說。你給他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說不定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讓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學到了乖,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還不夠,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一時的心軟,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   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你必須讓他明白,無論他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一番情景:   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開心地說著話。說著說著,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聲不斷響起。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這樣寵嗎?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讓孩子對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奴隸」,讓孩子隨便打,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長」 「好好家長」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鬆。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事到臨頭,還是犯同樣的毛病。   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媽媽,只有這一次,你就答應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證!」一聽到這樣的話,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好好家長」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   父母的妥協與放任,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本來媽媽不許的,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好說:「好吧,好吧,去玩一會,下次不許這樣。」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   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於是,他想怎樣便怎樣,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讓他有恃無恐。惡性循環下去,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不把你當一回事吧。趾高氣揚慣了的他,處身社會的時候,如此自私和無理,又怎麼去與人合作?   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長大了,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關心」,孩子會變得消極、絕望和無助。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語帶嘲諷會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說不定哪天腦袋也會忘了帶回家!   真是豬腦袋,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記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喲,得了滿分,可真是讓人吃驚啊。 嘲諷是惡毒的武器   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平時口才不怎麼樣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來,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賦。   「今天主動來幫忙啊,是吹的什麼風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複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聾了嗎?」   「你可真聰明呀,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   聽聽這些話吧。本來只需說聲「謝謝你的幫忙」、「我只說一次,你要聽好」和「算錯了沒關係,重新來」就可以了,可是做母親的偏偏要語帶譏諷,把話說得酸溜溜的。   這麼做的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它不是一種「惡毒的武器」是什麼?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對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扎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裡。   家長或許不知道這種由語言帶來的傷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後果要更為嚴重。因為無法一眼看到內在的傷痕,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語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用嘲諷這樣「惡毒的武器」帶來的精神上的創傷。哪怕這種語言「攻擊」停止了,傷害仍會在孩子內心繼續存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傷害孩子到什麼程度?   父母說出酸溜溜的話,也許本意並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把話說成諷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往往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有資格說任何話,孩子只有聽的份兒;無論說什麼,都是為孩子好。這種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嚴。被人揶揄,小孩子也會心情沮喪。作為父母,應該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別喜歡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比如,四、五年級的孩子把簡單的算術題算錯了,做母親的就馬上說:「你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吧,這樣的題都不會做。」這麼說話的母親應該想想,如果別人批評她做事像個小孩子一樣幼稚,她是什麼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樣性質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況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這樣的羞辱傷人的心,為什麼還要將它加之於孩子?   一個小孩子,與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來就有個子小、力量弱、知識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勢。他內心裡有著想成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樣威風的願望。倘若大人經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為的那類人,那麼孩子內心的這種「不如大人」的意識會變得強烈,很可能使他真的無法擺脫幼稚。明明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你說他像一年級的學生,那就是說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孩子天性敏感,這樣的話更是無形的刀,會深深刺傷他的心。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處在幼稚階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這個年齡不應犯的錯,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引導和鼓勵。比如說做錯了簡單的算術題,你可以對他說:「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了,自己找找是什麼原因,下次不要再錯。」你要對他的錯報以平淡的態度,其實,這也的確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要是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那麼他哪裡還會有繼續努力的熱情?父母教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為人或者處事的方法,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   要是你想讓孩子的潛力得到展現,想讓孩子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那麼,如果孩子有錯,就請你用坦率的態度幫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取得進步,就請你用坦率的讚美言辭鼓勵他繼續努力。把嘲諷一類的字眼統統扔掉吧! 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   就你那破鑼嗓子,還想當歌星?做夢吧!   別逞能了,你哪會做這個。   這麼簡單的都不會,看你將來怎麼辦!   小孩子懂什麼,一邊玩去。   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將來想去做什麼呀?」爸爸問。   「我要當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奇奇很認真地回答。   一旁的媽媽冷笑一聲插話了:「切!你那五門有三門不及格的成績還想當校長?」   奇奇想起這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不禁低下了頭。   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這樣的理想。   你能想像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媽媽的話會怎樣打擊奇奇的自信心嗎?孩子要當大學的校長,跟他現在的成績有必然的聯繫嗎?理想和現實,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連個理想也沒有,又何來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呢?本來應該受到鼓勵的孩子,卻遭到媽媽的一頓搶白,他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學的。作為父母,哪怕你瞭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賦,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如給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麼吝嗇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嗎?   通常地,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嘲諷孩子的幼稚。經常對孩子說:「小孩子不懂事,瞎摻和什麼?」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點。如對孩子說:「你個子小,就別做籃球明星的夢了。」   三是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如開頭舉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對孩子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還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經常被父母如此「打擊」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無論什麼年齡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來,都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如果父母換一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種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到達成功的頂點。獲得信任的人,會覺得身後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時,信任也是一種尊重。如果你對孩子說「你當然可以的,媽媽相信你」,那麼這就是對他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雖然他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視」。而這,往往可以激勵孩子為他的目標付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後總會有成就」這種希望,他就會產生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於讓孩子覺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帶這帶那,結果他反倒丟三落四。孩子本來有能力自理,你的嘮叨卻使他失去了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句話,好與壞,都會成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話。所以,即使開玩笑,也要避免說具有負面影響的話。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你真的很沒用,你到底能做什麼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這麼髒,看看你,跟個叫花子似的。   你將來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   你是豬吧?   即便是父母,也無權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豬一樣!」、「你簡直一點用都沒有!」... 家長氣極的時候這樣的話容易脫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覺得有權罵,而且口不擇言,有時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   做父母做到這個份兒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麼錯,也不至於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但是他會為這樣的話感到屈辱,會覺得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這樣的傷痕也許一留就是一輩子。   孩子做了錯事,就事論事已經能夠教育他,為何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難道你罵孩子「跟豬一樣笨」,他以後就可以變聰明了?既然對孩子有害無益,又何必說些不中聽的話來傷他的心?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獲得肯定與讚揚,不喜歡被罵。難聽的話他未必聽不出來。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表明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他的人格神聖不可侵犯。 別讓一句話毀掉了你的孩子   別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許孩子不會當一回事,可是,連自己最依賴的父母都這麼罵,他還能對自己有什麼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說的玩笑話,也當成了真。父母說一句「你笨得跟豬一樣」或「一點用也沒有」,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我真是太笨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呢?」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母的話會對孩子起到強烈的暗示作用。   說「笨得跟豬一樣」,就相當於告訴孩子「你已經笨到極點」,暗含有「無藥可救」的意思。而「你一點用也沒有」這樣的話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會逐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在今後的生活中,面對機遇的時候,他可能因為不自信,還沒開始嘗試,就主動退縮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老是被父母這樣罵,他會因為人格的傷害而記恨父母。發展下去,可能出現性格缺陷。等他長大了,對自尊與人格的過分敏感,很容易讓他發怒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要是你真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就把這些帶侮辱性的字眼從自己的話語裡清除乾淨。 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去學習,聽到沒有!今天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從上午開始玩到現在,總該花點心思在學習上吧。還坐在那裡不動,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啊?你到底去不去?還不去是吧?……   媽媽說的話你總是不聽,現在吃到苦頭了吧?以後看你還不聽話!喂,我說的你到底聽進去沒有?你要是再不聽,下次只會吃更大的苦頭。到時候可別怪媽媽沒提醒你…… 老調重彈不起作用   人們對於自己擁有的、隨時可聽可看的東西,常常缺乏熱情的關注,並逐漸把它忽略掉了。也就是說,對於不是惟一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重視和珍惜。   那麼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邊老是重複同樣一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物以稀為貴,相信說話也是這個道理。   常有母親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真讓人操心。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究竟是孩子不聽話,「同樣的事要說幾遍」,還是「同樣的事要說幾遍」,孩子才不聽話?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今天沒注意,明天還可以再聽,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還有的母親發牢騷說:「我那孩子,不管你說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沒聽見似的。」做母親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天天跟個破錄音機似的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他不煩才怪呢。任誰也受不了呀!   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重要的話只說一次   老調重彈到最後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父母太嘮叨,孩子不願意聽;因為孩子不聽,父母就不停地說。而說得越多,孩子越討厭。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孩子看起來好像是在認真地聽,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他根本什麼都沒聽進去;有時聽進去了,但是很快就忘了;就算沒有忘,也懶得按照吩咐去做。因為不重視嘛,就不當一回事。   說起來,這事也的確夠惱人的。但是,既然已經發現嘮叨不奏效,就應該及時改變「策略」。把要嘮叨的事鄭重嚴肅地告訴孩子,也許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要囑咐或提醒孩子做什麼,與其這樣嘮嘮叨叨,累己累人,不如告訴孩子,「你聽好了,這話媽媽只說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讓孩子有一種必須重視的意識,那麼他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父母後面要說的話。   比如,你要提醒孩子「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手」,只需要預先聲明「聽好了,媽媽不說第二遍」,孩子肯定不會心不在焉地聽。   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麼最好是找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心平氣和,嚴肅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非同尋常,是必須重視,必須做好的。   還有,盡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別忙碌的時候交代孩子什麼事情。你自己對吩咐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孩子怎麼可能重視它呢?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   一項對6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父母:   ★不但是長輩,而且是朋友;   ★能夠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發脾氣;   ★多留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平等與孩子交流;   ★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別把孩子比來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人家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複習功課,你就知道玩遊戲!   你就不能像……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比來比去   明明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打開電視,因為待會有他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見孩子回來就顧著看電視,有點生氣,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了沒有啊?你看弟弟多聽話,一回來就做功課,做完了還幫我出去買東西。你跟他比比,還像個哥哥的樣子嗎?」「是啊,是啊,什麼都是弟弟好,那當初你幹嗎要生我?」明明生氣地喊起來。他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媽媽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揚,而自己總是挨罵呢?難道自己就真的一無是處,真的這麼多餘嗎?媽媽的話真的很傷他的心。   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個。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能理解孩子遭到這種數落時的心情嗎?   家長們罵孩子的時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較。   「你弟弟比你聽話多了。」   「人家怎麼能考滿分,不是一樣在聽課嗎?」   當孩子被這樣罵的時候,他也知道父母說的是事實,無力反駁和辯解,所以往往會感到氣餒,對自己喪失信心。尤其是在一個家庭中,當一個孩子被作為另一個孩子的標準時,時間一長,被比下去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是「沒用的」,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他們很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麼都比不上弟弟。」   「看來,我在這個家裡完全是多餘的,媽媽根本不喜歡我。」   孩子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自卑感會越來越重,會越來越沒有鬥志和熱情。也許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為這種自卑,長大後自暴自棄,一無所成。我們說,父母一句話,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可以,但是千萬慎用言語,千萬不要把一個孩子作為衡量另一個孩子的標準。家長自己也有過童年,難道你們小時候就喜歡聽這種話嗎?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個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   不管你是父親還是母親,不要老是羨慕別的孩子怎麼怎麼聽話,怎麼怎麼聰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性。而這塊玉是放出光芒,還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話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人與人是不一樣,哪怕是親兄弟姐妹,也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許多方面的差異。你的孩子可能在一個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卻遠遠強於別人的孩子。而你,發現了孩子比別人強的這個方面了嗎?比如,你的孩子雖然愛玩一點,但是天性善良,富有愛心,懂禮貌;也許腦子沒那麼靈活,但是很上進,很努力,很正直;也許不善於交際,但是很細心,很獨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不對他的優點加以讚揚和鼓勵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與壞,是比較主觀和簡單的。孩子的能力會以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父母的可否明白這之間的差別呢?對孩子沒有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就下結論,這是非常愚蠢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公正的。   許多父母都喜歡光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和比較孩子。成績優異的,給以讚揚和獎勵;成績差點的,不是責罵,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績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證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潛在的能力。它只能當作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績沒別的孩子好,你可以對他說:「雖然你現在成績沒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會取得好成績。」你的側重點在鼓勵,而不是比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這樣的話傷孩子自尊   給我滾!就當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以為你是誰,你可是我養大的!   媽媽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很討厭! 愛你的孩子,首先給他尊嚴   「養個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   「你可是我養大的,有本事別讓你老子養著你呀!」   父母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因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覺得有資格罵,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有時覺得說得越難聽,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裡想到,許多話是有嚴重後果的,絕對不能說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語中的禁語啊。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尊嚴!如果連自尊也隨便被踐踏,他還算一個獨立的人麼?孩子雖小,但一樣有生存的權利、做人的尊嚴。忽略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樣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我怎麼不能說他?」沒錯,是你給了孩子生命,給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願的,養他是你的責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奴隸,你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尊嚴呢?   靜下心來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罵中成長,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曾經有過被踐踏自尊的痛苦,那麼不要再把這種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礎是自尊。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殘缺的,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將來,他如何有信心面對生活和事業?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會堂堂正正做人,抬起頭來走路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像奴隸一樣,那麼就把自尊還給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無權傷害   話說回來,孩子犯再大的錯,也不必用惡毒和刻薄的言語去責備,好像要一句話置孩子於死地一樣。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不過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   「你不想想是誰給你飯吃!」   「給我記著,你是老子養大的!」   聽聽這話吧,簡直就是一種「威脅」。孩子聽到,心裡會怎麼想?也許他還沒有關於「自尊」意識,可是這話會讓他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是個累贅,可又無力改變這個現實。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孩子惶恐和無所適從。這樣的情緒壓抑得太久,必定會化為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很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許就乖乖順從了父母,但並不表示他認同了父母的話,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害怕被父母拋棄。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事實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撫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卻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當作一種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這種行為很可恥!想想,誰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撫養成人的?   「滾吧,滾吧,滾得越遠越好!」   這句話也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一不順心,就讓孩子「滾」。當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東西呀?如此簡單一個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視和嘲諷的成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責罵不是太過分了嗎?   還有的孩子比較黏人一點,有時喜歡賴著父母。這個時候家長不耐煩了,就會一把推開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你很討厭!」你不願意陪著孩子玩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話來傷害他的自尊心?這會令孩子因為父母厭惡自己而憂慮。他未必知道父母討厭自己什麼,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歡他黏人這個行為,而非討厭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釋,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來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父母那裡獲得關於人和人生的認識,所以父母給予孩子信心和信賴,非常重要。可是父母們卻經常說許多貶損和否定的話,而從來意識不到它的傷害和嚴重後果,這是多麼讓人擔憂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那就謹慎自己的言辭吧。貶損的話,一句也別說。時刻記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無權傷害。 知識比分數重要   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怎麼又只考了這麼點兒分?   除了分數就不能問點別的?   做學生的,都知道流傳甚久的一句話:「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裡,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裡,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分數。成績好的孩子,倒覺得沒什麼;成績差一點的,簡直就無處藏身。   是啊,孩子們也不明白:為什麼從來只問分數?   「最近考試了沒有?得了多少分?」   「這次考試在班上第幾名啊?」   有的父母也許並不是在意分數,而是以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誰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聽來,它只是讓人感到厭煩的一句話罷了。張口考試,閉口分數,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換點別的東西問?   你大可以換個角度,問問他這次考試的題目難不難,有些什麼題目。要是考語文,可以和孩子討論討論作文;要是考英語,可以讓他講講試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聽一下他最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班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學習有沒有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甚至可以跟他討論學習中的某個問題,既幫助他思考,又能從側面瞭解他的學習情況。   如果你實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績,可以直接對孩子說:「讓媽媽看看你的試卷,可以嗎?」你的溫和平靜的語氣,會消除孩子的顧慮。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績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氣地責罵他。你陪著他,幫他找出錯誤,分析原因,這才是一位好家長應該做的。   僅僅問分數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這樣的語氣和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數以外,對分數背後的學習過程和艱苦努力漠不關心。   根據教育專家的理論,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個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一個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做到這兩點,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標準   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   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是一個非常抽像的東西。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惟一標準。   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孩子,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隨著大家對分數的越來越重視,許多學生學會了弄虛作假,並且「發明」了無數種手段在考試時作弊。這樣的招數有時連老師都瞞過去了,更別說家長。對於這樣有水分的分數和名次,父母們又作何感想呢?你還打算兩隻眼睛只盯著分數嗎?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文化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分數,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品德修養,他的性情習慣,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僅僅憑一個分數就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那只能說你是個目光短淺的家長。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數拋在一邊。父母要學會通過分數判斷孩子學習的情況。如果他考得特別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見分數太低就加以責罵。如果他考得好,也應拿出試卷,就某些問題和他討論,以鞏固他所學的東西。 讓孩子把話說完   住口!   不用解釋了!   不要再說了! 為什麼不讓孩子把話說完: 這裡先來看一段資料:   「父母讓我們住口,而他們卻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們了,一點也不給我們講話的機會。」   「為什麼讓我們閉嘴?我們心裡有許多話要說給父母聽呀!」   不久前,一所社會咨詢機構對兩千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住口」是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的父母說的話之一。   是啊,為什麼父母自己老是嘮叨不停,而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把孩子的嘴巴封起來,然後自己說個不停,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決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對意見,剛說了一兩句,父母就聽不順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輪不到他們說話。其實,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哪怕孩子氣一點,也的確可以啟發父母,彌補父母的決定或認識的不足。   有時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憑著自己瞭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而孩子據理力爭地申辯。這時做父母的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不用解釋了!」你能想像的到孩子這個時候有多委屈嗎?哪怕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已經造成。法庭審問犯罪嫌疑人還給其申訴的機會呢,怎麼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辯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第一,孩子的話說到自己的痛處,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著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啟發。   ★第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不聽辯解,老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面對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第三,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   你會發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為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了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會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當然,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為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恐嚇威脅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還敢撒謊,我撕爛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記得曾經見過這樣的場面:   一位母親在路邊哄孩子。小孩子不聽勸,拚命地哭。母親說好話,給他東西,都不管用。最後,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你還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親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孩子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這樣的場面看著是很令人心疼的。這位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這樣對孩子不可嗎?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特別的眷戀,同時也有著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心理學上管它叫「基礎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裡,都經常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還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潛在不安會加劇,易於受到大人無法想像的打擊。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極端的舉動,比如自殺。到這個時候,父母後悔就太遲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有時並不明白父母只是為了哄他而說出恐嚇的話,並非真的不要他或不愛他。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恐嚇和威脅是一種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而且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環境,包括身邊的和心靈的。 如果不想毀掉孩子,就不要恐嚇他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心理。這種恐懼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危險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的害怕,可能說不出理由,也可能說出了,在常人看來不足以引起恐懼。小孩子最容易產生這種神經性的恐懼。所以,家長不僅不能恐嚇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懼,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   孩子不聽話時,如果你對他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就讓妖怪來捉你!」這的確比費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要聽話、怎麼才算聽話容易得多,可是,它產生的後果卻是許多家長始料未及的。   千萬不要用醫生、警察、老師及其他讓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嚇他。一個怕醫生的孩子,生病的時候是不會跟醫生合作的;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會去問警察;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聽老師的課?   所以,易於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話,千萬說不得。   孩子的心裡有不安的土壤,重則會萌發出許多的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輕則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性格壓抑。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好好的孩子。 第二部分:父母應該經常說的話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們的長處卻視而不見?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別哭,告訴媽媽是什麼原因   到底是怎麼回事,好好說給我聽聽。   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哭泣時,最好的安慰就是聽他傾訴。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趕緊安慰:「別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聽,哭得更厲害,家長立即就不耐煩地呵斥:「哭什麼!不許哭!」很少有家長肯耐心地聽孩子傾訴。   一個朋友講起自己的小時候時,總是會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間裡去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看一本漫畫書,兩個人打起來。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畫書也給搶走了,忍不住大哭起來。母親進來把他帶到客廳,拉到自己身邊,溫和地問他:「怎麼回事呀?說給媽媽聽聽。」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漫畫書讓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對,媽媽再找他談。」   「你不知道,當時我還以為母親要大罵我們一頓呢。因為我看到父親在一邊已經要發火了。之後很多年我都記得這件事,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們,允許我們訴說委屈。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說起當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鬧,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作為家長,只說一句「不許哭」、「哭也沒用」來強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沒有效果的。他既已心裡不滿,你卻還要不問緣由地斥責,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無論如何,你必須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慢慢訴說。並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雙耳朵去聽就夠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淨化」原理,很值得借鑒到家庭教育中來。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無法發洩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不定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如果給他機會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盡釋,也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要求。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分析和判斷,而僅僅是做一個聽眾,幫助孩子敞開心靈,發出怨氣。   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直至從令他難過的事情中走出來。他在講述事情經過的過程中,也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對錯。太小的孩子也許對自身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但是能讓他說出心裡話,就是替他解了心結,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也不會一直記在心裡。   孩子哭是很經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請在這個時候對他說一句:「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嬌時另當別論   與一見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還有一些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百般哄勸、安慰,甚至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滿足他的一些無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補償。當然了,疼愛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寵愛。孩子一哭就去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   有時,孩子哭,也並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種傷害,而不過是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嬌,裝可憐,以此獲取父母的愛撫、疼愛罷了。也許孩子起先並沒有這種意識,只是偶爾發現只要一哭,父母必定會來哄,於是在以後他就學會了使用這種「伎倆」。   遇到這種情況,辦法還是那一個,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馬上去哄,而是很平靜地讓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訴你。哪怕孩子什麼也不說,他也可能因為家長的這種鄭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騙」不到同情,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哭一會就不會再哭了。   說起來,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哭,家長都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這個問題自己解決   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解決。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接觸各種類型的人,見識簡單或者複雜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攬過來,應該學會留空間給孩子。   張先生當爸爸許多年了。別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兒子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自認為,孩子的成長,自己其實並沒有費太多的心,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處理了。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少主動替孩子做什麼。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說:「自己爬起來。」孩子玩玩具拼圖,怎麼也拼不好,他在一邊稍加指點,然後告訴孩子:「爸爸可不幫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認為兒子能夠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從不主動幫忙。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他說:「爸爸,我們老師說要組織一次野炊活動,可是經費得自己想辦法,不能向家裡要。可是我到哪裡去掙錢呢?」做父親的說:「自己的問題可要自己解決。爸爸只能提個建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掙錢。」後來,兒子就和幾個同學約好,替報社賣報紙,辛苦了一個週末,也掙了不少錢。孩子也慢慢被調教出來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辦法,實在解決不了,才要求父母幫忙。事實也證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是可以自己去解決很多問題的。   張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鑒。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適時放手,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知道他可以做什麼。當你意識到孩子完全能夠應付他遇到的問題時,就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好了。父母可以充當顧問,但是最好「袖手旁觀」。   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判斷、決定、行動,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鍛煉。父母也能夠從孩子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也好在今後實施相應的教育。對孩子說「這個問題自己解決」,也是在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不能依賴他人。而且你做了什麼事,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孩子明白這些,對於他將來的獨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決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們總是以為愛孩子,就等於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讓他操半點心。不僅將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麼問題,就主動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樂意讓父母這樣一手操辦。因為往往父母還沒有瞭解真相和實情,就自以為是地替孩子做了決定,結果將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時遇到的問題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預。比如和朋友鬧了點矛盾,比如老師給他佈置了課外實踐的任務。這些問題他自己能夠解決,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裡做一件老師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細緻的活他做起來顯得很笨拙,或者整個地就慢吞吞的。這時家長就看不過眼了,趕緊替孩子幫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麼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為什麼要操這麼多無用的心?孩子實在碰到困難,他會來找你的。再說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點,笨拙一點,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對他高要求。   還有的母親總覺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時過於心疼,寧願自己為孩子都做了。孩子:「媽媽,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媽媽:「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縫上去。」孩子:「我不會呀……」媽媽:「媽媽先教你,然後你自己縫,好嗎?」這樣的媽媽才是聰明的媽媽。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也給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   家長在一邊指導,教給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體的實踐,必須讓他自己去做。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真本事。 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我們吃進嘴裡的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感激那些讓我們有米吃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你看,正是他們每天辛苦勞動,我們才能住上美麗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到這個題目,也許做父母的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們都是靠自己的雙手,靠勞動來獲取報酬,為什麼要對別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掙錢養活我自己,難道還要對別人說謝謝?聽起來,的確有道理。但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誰能說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們時刻都不能脫離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個人待著,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傢俱等等,哪一樣不是由別人提供給你的?是的,你為使用這些東西而支付了報酬,但是,請想一想,假如它們不被製造出來,你即便有錢也買不來呀。   每個人的生活都滲透了他人的勞動,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我們,正是要對這樣的勞動表示出我們的感激與敬佩。當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的心底才會產生愛,才會對於我們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來之不易,才會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許多人所賜。沒有愛的世界是可怕的。   無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可恥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心存感激,才會心中有愛,心中有愛,才會真誠地去關心別人。而社會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自己的愛心。父母必須把這樣的思想傳達給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當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們自己首先得有這樣的認識。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頭土臉的建築工人,請你一定要對他說:「孩子,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才對。」品格的教育一樣很重要在培養孩子的能力、興趣等方面,家長很重視,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卻成了一個缺口。這種無形的東西最重要,卻往往被忽略了。父母關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有些什麼特長,能做什麼事情,至於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虛偽,是否有一顆愛心,都無所謂。大人總覺得這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不實在,孩子將來在社會上也用不到。   一個人的人品與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視他的品格培養,將來孩子由著性子,亂用才能,那一定會闖出禍來。擁有愛心,是良好品格的一個方面。愛是很神奇的一種情感,它能夠衍生出許多美好的事物和現象,能夠讓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當一個社會遍佈著愛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無邊的幸福與快樂。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不失時機地將良好的品格傳遞給孩子。這往往也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老師說過,歌德的書跟磚頭一樣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這樣,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   很不服氣?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現在不是氣的時候。   媽媽明白老師說的話,但是更瞭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溝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蠻不講理的霸道父母,不瞭解孩子,也不願意去瞭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種是明明不瞭解孩子,卻自以為瞭解。一個父母與孩子不做溝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機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了,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不再把什麼事都講給爸爸媽媽聽。在他們眼裡,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也有過他們這樣的青春年華,也跟他們一樣有過不安、焦躁和煩惱。他們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裡,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裡,所以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情緒波動也大。也許一點點的小事,都能讓他大喜或者大悲。 也許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發牢騷:   「真氣憤,那傢伙有什麼資格那樣說我?」   「可惡!他比我差呢,居然數落我!」   「我肯定不會輸給他的,走著瞧吧!」   也許他針對的是老師,或者朋友,甚至是一個陌生的人,也許只是芝麻大點的事。但是他的確牢騷滿腹,憤憤不平。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別急於勸解,最好是先對他的不滿表示出理解和共鳴,然後不動聲色,讓孩子把事情經過細細說給你聽,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比如,你可以說:「是這樣啊?你覺得很不服氣,對吧?媽媽非常理解你那種不甘的心情。」   也許孩子並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態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會獲得暫時的安慰。這是你進入到他的心靈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靜。孩子認同了你對他的共鳴,那麼後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有一位母親很善於和孩子溝通。在她讀初二的女兒為一段感情而難過時,她對女兒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媽媽跟你一樣,也有過青春期,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比你煩惱得多,甚至因為不安和焦慮,都快要崩潰了。但是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沒有什麼障礙是跨越不了的。現在想起那時候,儘管有很多苦惱,但是那的確是一個令人留戀值得回憶的時代。可能現在的你比媽媽當初更累,但是沒關係呀,你可以把這當作成長的一種體驗。」   也許做女兒的並不會因為母親這麼說就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都說出來,然而在她心裡,母親跟她之間那種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經消除了。這,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理解和溝通,都是需要時間的。 謝謝你,孩子 幫我拿一下報紙,謝謝你,孩子。   孩子,謝謝你送媽媽禮物。   父母對子女說「謝謝」並非客套   在傳統的大多數家庭裡,並沒有說「謝謝」的習慣。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間、親戚之間,也總覺得道謝是很見外的事。大家都覺得,既然如此親密,用得著那麼客套嗎?   沒錯,我們不習慣說「謝謝」,就是因為我們把它僅僅當作一種客套。尤其在家庭裡,父母不會這麼說,也不會教育孩子這麼說。他們都把互相之間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   做父母的,還有這麼一種心理:「孩子是我撫養長大的,我給他吃,給他住,給他穿,供他上學,難道在家裡讓他幫我做點事,我還要對他說『謝謝』?」照這個意思,父母養了孩子,那麼孩子為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父母的回報。那這跟交易有什麼區別?   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體諒,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撫養孩子成長,這是孩子應該感激他們的。即使父母不說,他的內心裡也一定潛在著這種感情。那麼,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所作所為。孩子幫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開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對他真誠地說聲「謝謝」!這個時候,你是在無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顆感激的心,要對別人的給予表示謝意。有一天,他一定會以同樣深厚的感情,來回報你為他付出的一切。   該說「謝謝」的時候,就應該切實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幫你拿鞋子、遞東西,他的確是幫助了你,你當然得道謝,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對孩子而言,這也是對他的努力的一種肯定。   父母的感激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他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作用,體會到了付出的快樂。這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經營一個會說「謝謝」的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當然是有愛的家庭。   那麼有愛的家庭又是什麼樣子?   無疑,應該就是一個人人都充滿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從另外一個人那裡獲得了應當的感謝之後,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實的,他會不自覺地對別人也給予應該的感激。一個家庭不正需要這種互相感激的氛圍嗎?孩子幫了忙,你對他說聲「謝謝」,不僅讓他覺得很開心,而且也會讓他產生「下次有機會再幫忙」的意願。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謝謝」,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許有人會反駁:「心裡知道就行了,幹嗎非要說出來?」可是許多事情,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的確,重要的是有一顆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們時時把這種感激當作習慣,才能培養出如此一顆心啊。   我們要把「謝謝」說出口,不是為著一種形式,而是需要把它當作我們生活的習慣,當作一種習以為常的東西。   說「謝謝」源於我們心中真誠而美好的愛,讓我們隨時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賜。哦,這是老爸的傑作嗎?真是讓人激動的驚喜! 勇敢一點  勇敢一點,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說出來,你的看法很不錯!   你給了孩子勇氣嗎?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時讓他學會自己站起來?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時給他機會去「冒險」?你是否常常對孩子說「勇敢一點」?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膽小怕事,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膽量是慢慢鍛煉出來的。而父母,正是培養他們的好「老師」啊。   有的孩子膽小,怕黑,也怕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要是恰好父母有什麼事要出去,必須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個人待著。沒有辦法,父母只好說:「這麼害怕呀,那算了,你跟著我們吧!」要知道,一個人對於黑暗的恐懼很可能是會持續一輩子的,並不一定成人之後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這樣,就應該慢慢讓他適應黑暗,而不是逃避。   還有的時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來一直是家長送他上學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說以後不要家長送了,願意自己一個人去。這很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長大了,還讓父母送,會讓同學們笑話;也可能是因為他體諒父母,怕他們太辛苦,總之這個想法對他來說,是個不錯的改變。可是父母能夠理解嗎?他們也許立即表示反對:「不行!你一個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經有膽量去嘗試他能做的事了,為什麼父母不對他的勇氣給予鼓勵?   實際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項,如過馬路要看看紅綠燈,注意車輛,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訴他,孩子的表現不會讓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聰明,他們善於思考,腦子裡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許有一天他產生了打破常規的想法,比如他用報紙做了一頂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給小朋友「欣賞」,可是又怕給人家笑話。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也來打擊他的積極性,說出「這個帽子這麼難看!」、「別人肯定會取笑你的!」這樣的話來。不如給他打打氣:「勇敢一點嘛,小朋友也許會搶著戴呢。」要知道,這是孩子創造力的體現,他有這樣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勇氣,為什麼不支援呢?   勇敢不等於冒險生活中,孩子因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觸某件東西,很可能產生畏懼感,在應該給予「勇敢一點」這樣的鼓勵時,家長不能吝嗇這幾個字。可是,家長也必須明白,鼓勵孩子勇敢並不等於是讓他去冒險。孩子跟別的小朋友鬧了矛盾,廝打了起來,你不去勸架,反而鼓勵他說:「別怕,勇敢一點,你打得過他的。」這就是在慫恿他使用暴力了,是萬萬不可的。勇敢必須是正當的行為。做父母的怎麼能給孩子做壞事的勇氣呢?這遲早要害了他。   對於一些冒險的嘗試,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訴孩子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並且大人要從旁指導。不贊成無意義的冒險,比如孩子說他要爬到一棵大樹的樹頂上,這樣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這一點必須讓孩子明白。除了行為上的勇敢,還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勇敢地對待自己的過錯。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導。早知如此,我就逃學了。 你自己選擇   你喜歡什麼,自己選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選擇,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選,媽媽當參考。   你來決定這件事。   選擇是一種能力   許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生活到學習,甚至到將來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傳統。   一個人,從小到大,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可是怎樣去做一個決斷,怎樣做出最好的選擇,需要逐漸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做出一項正確的抉擇,需要考慮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長遠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眼光、智慧、魄力與膽量。一個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樣的能力嗎?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孩子「規劃」生活和學習。不是逼著孩子練鋼琴,就是命令孩子學美術,不准這樣,必須那樣,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說得嚴重點,這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毀壞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長們往往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英明決斷而沾沾自喜,以為給孩子選了一條將來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   父母的這種「主動」,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選擇是對的,那麼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無法從中獲取有益的體驗,無法享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愉悅感。如果你的選擇錯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機遇,他就會怪你。家長們何苦還要吃力不討好呢?   奉勸這些過於積極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就把選擇的權利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變得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會顯得膽小畏縮,只會順從別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擺佈。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孩子,是不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的,結果只會是什麼目標也達不成。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應慢慢從他的生活中退出來,讓他做主角,學會自己去做決定,運用自己的頭腦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時難以完全放手,可以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不會出錯的選擇項,讓他做最終決定。比如,你要孩子培養一種興趣,可以問他:「你是想學畫畫、彈琴,還是書法?」在你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去選擇。孩子會很高興父母對他的信任、理解與尊重,也會慎重地對待自己的選擇。一次兩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慢慢放手,給孩子越來越大的選擇空間。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希望父母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句「你自己來決定」。 孩子,你能行   總有一天你能學好的,媽媽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來試試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做父母的,在內心裡都有一個潛在的意識,就是覺得孩子小,做事不放心,對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不讓孩子去嘗試做他沒做過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麼,家長就說「你怎麼行」之類的話。   「媽媽,讓我來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買東西吧。」   有時,孩子會向父母提出類似的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表示反對,開口就說:「你太小了,做不了。」因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難以做好,父母要花許多時間來指導,還要替他們收拾爛攤子。同時,也擔心孩子的安全。這樣想,的確沒錯,但是經常如此,對孩子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父母又想過嗎?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他們的話能造就一個孩子,也能毀掉一個孩子。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道理了。試想,當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總是說「你不行的」、「你做不好」這類的話,孩子本來潛在的能力或許就從此被遏制了,永遠無法發揮出來。到最後,孩子自己很可能產生這樣的錯覺:「我真沒用,什麼都做不了。」長期下去,他會慢慢對事物失去興趣,那個時候,也許就真的「什麼也不會做」了。   還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遠都是難以捉摸的。有時,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許,會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這比在父母的指導下去嘗試更危險。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後成為一個什麼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腳的人嗎?   如果不,那麼就別吝嗇你的鼓勵和賞識。   教育理論上,有一種賞識教育。父母可以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這樣的話應該經常說:   「孩子,你能行的,媽媽相信你。」   「好吧,爸爸讓你來,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不妨給他機會去嘗試。當然了,也許某些事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危險,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訴孩子做事的步驟、技巧和注意事項,並在一旁靜靜觀察,不會有事的。這個過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靜,並且做個絕對的「局外人」。一切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這是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結果如何並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沒做好事情時,給他潑冷水,說「我就說過你做不了」這樣的話。明智的做法是幫他找原因,鼓勵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努力中,的確能學到不少東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便是你對孩子不吝鼓勵的結果。   賞識和信任,是激發孩子興趣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讓孩子潛能得到發揮的契機。你試試就知道,這不是一句空話。 對孩子的賞識要發自內心   很顯然,並不只是對孩子說句「你能行」就算是對孩子的賞識。賞識是一種建立在對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瞭解的基礎之上的看法。說得簡單些,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裝出來的。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的長處卻視而不見?   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   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怎麼才叫發自內心的賞識?就是你對孩子說「你能行」的時候。   永遠學不會對孩子放手的父母,不僅自己累,還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鍛煉機會。 孩子,媽媽愛你   孩子,媽媽愛你!   你這麼可愛,看著你慢慢長大,媽媽好高興。   經常表達愛意能讓孩子覺得舒心和安全   毫無疑問,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並且以各種方式實實在在地關愛著孩子。中國的父母一向習慣於默默地為孩子做很多事,不將愛掛在嘴邊。這除了跟傳統的思想觀念有關,也是因為父母們認識不到把「愛」字說出口的重要性。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什麼,孩子都能體會得到,就算不說,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和愛心。   有人說,愛並不一定要說出口。在情人之間,或許行得通,可是,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愛」必須很明確地表達出來。   就只是這麼一個字,說出口和藏在心裡,是有很大區別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東西,如果僅僅把它藏在心裡,對方就不能真正準確地感受得到,尤其是孩子,有時他甚至不確定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感。這時,就需要你明白地告訴孩子,你是如此地愛他。   「我的孩子,媽媽好愛你哦!」   「寶貝,媽媽非常愛你!」   「小傢伙,爸爸愛你!」   這樣的話往往讓一些父母羞於啟齒,他們還不習慣這樣與孩子對話。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話顯得矯情、肉麻、做作,甚至多餘。都是一家人,還老說愛不愛的,有必要嗎?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就錯了。正因為是一家人,才要互相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愛。這是家人相處的基調,有它才有生活的和諧。   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是特別依賴於父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邊,他們才覺得舒心和安全。但是,生活中,父母難免照顧不周,難免責罵孩子。一旦孩子處在這種境地,他就可能懷疑並且害怕爸爸媽媽再也不愛自己了。沒錯,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也看得見;但是,父母也有責罵孩子的時候啊。如果你從來不對孩子表達你愛他的心意,他真的會搞不明白你到底愛不愛他,是真愛他,還是假愛他。   難道一句「孩子,我愛你」就能解除他的擔憂嗎?父母往往對這句話的作用表示懷疑。不用懷疑了。對於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往往是最可信的。何況,當一個母親真的對孩子說這種話的時候,她的內心也確實充滿了愛子的柔情。就跟嬰兒聽到母親的聲音就安靜下來一樣,孩子聽到父母愛的表達,會全身放鬆下來,並且心情愉悅。   還有些父母平時面對孩子是比較嚴肅的,你不能說他們就不愛孩子。他們有可能比別的父母更愛孩子,只是不喜歡跟孩子嘻嘻哈哈,總覺得應該保持家長的威嚴。這樣的父母,除了讓孩子覺得畏懼,還給了他一種錯覺:你們根本不愛他。   所以對孩子說句「媽媽(爸爸)非常愛你」,會讓他感到心安。   愛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有人說,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它的美就在於,它讓人感到一種精神的安慰與依靠。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只有愛,才讓我們覺得身邊有人在陪伴,才讓我們感到溫暖和安全。孩子的心單純無瑕,他更需要來自於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愛。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愛給他的是安全感和滿足感,讓他感到自信。   你真誠地告訴孩子,他是最可愛的,是你最喜歡的孩子,你特別愛他,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會努力去做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經常對孩子說「我很愛你」的父母會知道,當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回應一句:「媽媽,我也愛你!」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愛的含義,但他肯定懂得,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情感,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示。這句話在他心中紮下了根,也能讓他懂得回贈別人以愛。   一個心中充滿了愛的孩子,將來定會有豐富美好的心靈和自信寬廣的人生。 孩子,對不起 剛才的事是媽媽不對,媽媽向你道歉。   爸爸誤會你了,真對不起!   向孩子道歉不是件丟臉的事   「什麼?讓我們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長的威嚴於何處?」   也許看到這個題目,家長們會感到無法接受。   的確,向來我們就沒有長輩向晚輩道歉的傳統。在孩子面前,父母總有不可侵犯的威嚴。可是這種傳統未必就真的那麼理直氣壯。   孩子犯了錯,家長要求他說對不起,為什麼父母錯了,就不能向孩子說對不起呢?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說起來,根本就是做父母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在作祟,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拉不下臉來跟孩子說對不起。「做錯了事要道歉」,小孩子經常這樣被大人教導著。為什麼家長就不能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呢?   何況,向孩子道歉,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在孩子面前,父母並不需要做個十全十美的人,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錯立即道歉,這是一個人有良好教養的體現。在孩子眼裡,勇於說「對不起」的父母是親近的,他只會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會看輕他們。   反而是那些有了錯還拚命掩飾的父母,會令孩子覺得反感。不要把孩子當傻瓜,是非對錯,孩子心裡明白得很。如果你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麼最好不要這樣不講道理。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首先你自己就得那麼做。   某天,你因為心情不好而責罵了孩子,事後覺得很後悔,但是又拿不下面子來道歉,並心存幻想:「孩子那麼小,事情又過去幾天了,也許他早就忘了吧。」這裡可要奉勸你,最好不要把孩子當傻瓜。他也許一輩子都記得父母曾經怎樣錯怪了他,而且是那樣蠻不講理。你願意留給孩子這樣的記憶嗎?特別是在錯誤非常明顯的時候,你的掩飾、搪塞或者置之不理,會讓孩子覺得你很虛偽。那麼他今後還會信任和尊重你嗎?   其實孩子的心非常寬容,父母錯怪了他,只要說一句「對不起」,他還是一樣敬重和愛著父母的。說一句「對不起」,該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只要有一顆尊重孩子的心,甚至都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以平等的態度向孩子道歉,這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相信孩子自己能體會的到。   做個光明磊落的父親或母親,不是非常好嗎?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錯了,那麼就請及時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吧! 多交幾個朋友   不要老是待在家裡,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幾個朋友,別總是一個人玩兒。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給孩子買了玩具手槍,而只許他待在家裡,相信孩子寧願不要玩具手槍。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沒有機會展示他手槍的「威力」,沒法獲得樂趣,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獨,就是沒人跟他玩。你給孩子買一堆的玩具,不如讓他去交一個好朋友。玩具玩久了,會生厭。而跟一個好朋友在一起,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每個人都不可能離群索居。也許有時嚮往安靜,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希望有個人陪伴著。這樣才不會覺得孤獨。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來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連朋友也沒有了,他該是多麼地孤獨和無助。你會發現,多子女的家庭裡,孩子們雖然難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獨生子女家庭裡的孩子往往最羨慕別人有兄弟姐妹,因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   當一個孩子經常獨處時,他會顯得很無聊,很孤單。長期下去,就會變得沉默寡言,變得內向。也很可能患自閉症。做父母的,應該通情達理,別把孩子老是關在家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帶著他到處串門,讓他認識別的孩子,與同齡人相互溝通。也可以與鄰里各位家長取得共識,讓孩子們多多來往,給他們一個寬鬆的玩耍空間。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給他時間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會,別老悶在家裡。」不要小看這麼一句話,它也許會帶給孩子莫大的驚喜和收穫。一個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會變得開朗,而且比孤獨的孩子更具有獨立性。因為當大家在一起玩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嬌,也不可以任性,誰也不能遷就誰,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發現,一個在家裡愛撒嬌、慣會耍賴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卻極其謙讓和勇敢。幫助孩子交朋友「怎麼可以讓孩子隨便交朋友呢?交到壞朋友怎麼辦?」家長們很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也是他們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擔心孩子受傷害,因此而不讓孩子交朋友,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把孩子關在家裡,他就永遠不受傷害了嗎?做家長的,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在你管不到的時候,他一樣要和別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遠不讓孩子出門,除非你每一分鐘都跟在他身邊,這可能嗎?   有些母親雖然允許孩子交朋友,但是規矩很多,而且過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橫豎打聽,稍不稱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來往。孩子選擇朋友,當然是依自己的標準和喜好,母親怎麼能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呢?還有的家長限制不了孩子,就給他們臉色看。當孩子帶著小朋友到家裡來玩的時候,就顯出非常不耐煩的樣子,甚至當著別人的面,朝孩子發火,說些不中聽的話。這麼做不僅會使你的孩子從此失去一個好朋友,而且也深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連交朋友的自由都沒有,孩子在夥伴面前是會很沒面子的。聰明的母親,不是不許孩子交朋友,而是幫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擔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響,事先可以提醒他,在外面交朋友,應該注意些什麼,告訴他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母親只作善意的提醒和建議,而不加以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導孩子談談他的朋友,這也是側面瞭解他交友情況的一種方式。比如聊天的時候,你給孩子講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許就來了興致,跟你講他的生活圈子。瞭解的情況中,好的現象予以鼓勵和支援,不好的現象給以提醒和建議。有一點,母親需要明白,朋友之間應該是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內向,你可以讓他和性格開朗、外向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裡比較嬌慣,就建議他跟獨立性強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膽小,就多讓他和大膽勇敢的孩子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是家長不能給予孩子的;有很多的東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給孩子的。 跟媽媽說說話  來,跟媽媽說說話。跟我說說話,談談你的想法。   主動找機會和孩子交流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集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經常地溝通和交流,就會漸漸疏遠和隔膜起來,既而產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這樣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是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個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無鉅細地跟父母說了。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產生「代溝」的時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最好主動找孩子說話。如果你看到孩子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著看電視,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你可以主動跟他說:「要是你有空,跟我說說話吧。」或者說:「一個人待著多沒意思,跟媽媽說說話。」如果孩子默許了,你就試著找些他感興趣的話題來談,他聊著聊著,也許就眉飛色舞起來。只要話匣子打開了,他很可能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其實孩子們也並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閡與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瞭解他們,而他們對父母產生了恐懼感和厭倦感。如果父母能夠主動消除這些感覺,孩子是非常願意以真心回應的。畢竟,誰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樂相處呢?孩子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實際是非常願意告訴父母的。當然,這個前提是父母能夠像一個朋友一樣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說,是害怕父母聽了不高興,把他一頓數落。家長有意識地要求孩子「說說話」,主動一點,給予誘導,就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他的傾訴慾望得到滿足,讓他有機會發洩心中的不滿,訴說內心的苦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   讓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關心如果父母從不主動過問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媽媽對我在想什麼不聞不問,他們一點也不關心我。時不時用輕鬆平和的語氣邀請孩子跟你說說話,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他知道父母有瞭解他的慾望和興趣,就不會再和父母保持著距離了。時間久了,哪怕你不再說這樣的話,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開著的,只要他想說,你都會聽他說。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孩子能夠生活得更快樂,成長得更健康。   主動找孩子交談,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孩子的好機會。教育孩子並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輕鬆活潑的聊天中,把你對孩子的要求、期待,把應該注意的事項,不經意地告訴他。當你不再是家長式地教導時,孩子反而更容易認同和接受你的想法與觀點。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說說話」,一定不要強迫他。而是先徵求他的意見,如果他實在不願意說,比如心情實在不好,不想理任何人時,比如有其他要緊的事要做時,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機會留到下一次。強迫帶來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嘗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錯了沒關係   孩子,沒關係,這只是一件小事,媽媽知道你是無心的。   錯了沒關係,下次別再犯就行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想像一下,假如你這個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差錯,領導對你大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你會是什麼心情?要是領導並沒有過於指責,而是給你機會去改正錯誤,挽回損失,你又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對此有切身的體會,那麼,請不要為難你的孩子,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請你學會對孩子說:「錯了沒關係。」   人一生,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總結出了這個道理。然而,大人們往往用它來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來原諒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則」,為什麼大人們常常偏袒自己,而對孩子那麼苛刻呢?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說過你做不來的,看看吧,現在吃到苦頭了吧?」   「你為什麼老是犯錯誤?就不能聰明一回嗎?」   看看,父母們最會這樣責罵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錯,也不管是什麼原因,具體怎麼回事,斥責的話就說出口了。孩子難道就願意犯錯誤了?其實,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錯誤是件多麼平常的事。只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穩妥,不犯錯,可是他們又不能接受孩子通過試錯法去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而是在一邊潑冷水,甚至說風涼話,使孩子沒有機會獲得新的體驗。 以寬容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當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過分的寬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該寬容的時候,我們決不能過於苛刻。   孩子做錯了事,你一句「錯了沒關係」,會讓他心裡輕鬆很多。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心生感激,他會努力去改正錯誤來作為對這種寬容的回報。此時,你也是給了他改過並獲取成功的勇氣。孩子不是木頭啊,他懂得感情的回報。   不過,僅僅是一句「錯了沒關係」還是不夠的。寬容也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它也有個度。在你諒解了孩子的錯誤時,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錯了,該如何去改正。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沒有關係,但必須瞭解犯錯的原因,並且及時改正。   也許有的父母會擔心這種寬容會讓孩子無所顧忌而犯更多的錯誤。其實,一個孩子怎麼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逐漸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錯再來告訴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寬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錯誤,那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當了。 你盡情地玩吧   父母之所以嚴格限制孩子玩,是因為他們總認為,孩子玩的時候根本不動腦筋,就只是純粹地在浪費時間。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強得多,而且他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時候,他的小腦瓜可是一刻也沒停止過思考呀。腦子越用越靈活,家長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鍛煉大腦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學習了一天之後,讓他自由地去玩,這不僅是給他放鬆的機會,也是讓去接觸書本之外的知識。其實,父母也能夠發現,孩子在玩的時候才會發現問題,才會特別主動地去思考問題。這種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也有的父母不許孩子玩,是覺得他們通常會弄得一身髒兮兮的回家。每天為他洗一堆的髒衣服就夠累的了。但是,母親能因此就不給孩子玩的機會嗎?到底是孩子玩得開心盡興重要,還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親僅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麼這樣的媽媽也太懶了,太吝於付出親情了。   要是一個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齡裡卻整天乖乖待在家裡,死氣沉沉,這個時候倒真值得擔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利。如果你曾經有個美好的童年,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樣的樂趣呢?塑造一個神采奕奕的孩子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氣蓬勃。那麼就放心地把玩的權利交給孩子吧。父母的支援是最好的精神動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許下去玩,心情會完全放鬆。不要對孩子的玩進行限制或者監視。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機會略微點撥他,讓孩子在玩樂中發現不同的趣味,啟發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動性並非生來就有,父母應多給孩子創造機會,把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學習的時間用功學習,在玩的時間盡情玩,對孩子來說,這是有效的勞逸結合。玩耍的時候,孩子身心放鬆,多半是身體運動,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第三部分:父母應該這樣說的話 孩子拿回了成績單,你的眼光不要只盯著他考得不好的科目,還要看他考得優秀的科目。把「數學考得這麼差,還有臉回來見我」這樣的數落改為「語文考得不錯嘛,數學得加把勁哦」,應該不會太難吧。當他本以為要挨罵的時候,你給他稱讚與鼓勵,孩子會為你的理解而感到驚喜,為不讓你失望而加倍努力。 不能妥協於孩子的撒潑耍賴   您不應該說:好吧,別哭了,改天媽媽給你買。   您應這樣說:你這個要求很過分,媽媽不能答應你。   您不應該說:今天不行,明天好嗎?   您應這樣說:等你用得著的時候,再買不遲。   孩子撒潑耍賴時,不要隨便滿足他 也許你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情形:   商店裡,賣玩具的櫃檯前,小孩子看上了某個玩具,說他的小夥伴們都有,纏著媽媽要買。媽媽好言哄他:「這個玩具不好,我們去別的地方買。」或者說:「今天媽媽沒帶夠錢,明天再來買好嗎?」孩子不依不饒的,非要買。媽媽這時來氣了:「今天說不買就不買,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氣上來了,哇哇大哭起來,甚至賴在地上,亂踢亂鬧,死活不肯起來。最後,媽媽實在沒辦法了,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買下來。   沒錯,孩子是暫時給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嘗到了「甜頭」的孩子,找到了對付家長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還會繼續使用,甚至會使用得登峰造極。孩子學會了耍這種小聰明,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離譜,那時,家長更拿他沒有辦法了。所以,要在一開始,就讓他知道:無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潑耍賴也不能得到滿足。 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媽媽說一句「回頭再說」「過幾天再買」,就立即破涕為笑。他們相信父母不會騙自己,期待過幾天,玩具就真的給買回來了。事實上,父母也不過是為了暫時擺脫尷尬局面,向孩子扯了個謊,開了一張不兌現的「空頭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裡,父母的話是值得信賴的,他對這個承諾充滿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兌現,可以想見,他會是多麼難過和氣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許會瞬間坍塌。這種欺騙的「戰術」,除了傷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還有什麼好處呢?況且,這種手段也只能糊弄孩子一兩次罷了。   同時,還應注意,父母以「回頭再說」這樣的話迴避與孩子的對立,想借時間讓孩子忘記自己說的話,而達到既解決問題,又不與孩子產生矛盾的目的,這麼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孩子也沒有思考的機會。 給孩子一個拒絕他的理由   孩子雖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無理取鬧的時候給他一個可以相信的理由,他會聽進去的。   對於脾氣實在很倔的孩子,家長大可把他帶到一個人少的地方,給他時間,讓他鬧夠鬧累了,再鄭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一般來說,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給的理由充足、有說服力,他肯定會乖乖聽話。比如,孩子耍賴皮,硬是要買玩具,你可以告訴他:「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來一起買,好嗎?」或者說:「這個玩具要等你大一點才可以玩,明年你過生日的時候買給你。」在充分說明理由的同時,也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這個玩具不適合你玩,咱們去買小人書看怎麼樣?」   總之,你得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總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過不去。 小貼士:如何增強孩子的滿足感   要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與等待實現的心理過程是成正比的。夢寐以求而終於得到時的喜悅,和想要的當時就得到時的喜悅,是有天壤之別的。給孩子買玩具也一樣。當他想要火車、布娃娃時,父母立即答應,孩子獲得滿足的程度就會降低,也不會產生視如珍寶的惜物之情。同時,也難以培養「忍耐」這種十分重要的素質。 嚴厲管教孩子要說明理由   您不應該說:說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沒有為什麼。   您應這樣說:不是媽媽偏不讓你去,是因為那個地方正在裝修,太危險了。   您不應該說:這件事你就得聽我的,問那麼多做什麼!   您應這樣說:你還太小,不明白這些原因,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了。 強詞奪理沒有說服力   「大人說的話你還敢不聽?」   「媽的話你也不聽嗎?」   「我是你老子,我說怎樣就怎樣!」   不少家長還不知道或不習慣以平等的身份說服孩子。孩子反駁或辯解幾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當作一種打壓孩子的王牌。這是典型的強詞奪理。以看似權威的身份來威壓孩子。   沒錯,這一手段很見效。孩子什麼也不說,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過是他無力反駁和反抗而已,並未心悅誠服。他仍會在內心裡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多了一份對這種「霸道」的反感。   向來強詞奪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兩個人吵架,往往理虧的人叫聲最高,希望借聲勢壓人。父母在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以權威身份來壓服孩子,實際就表明自己已經到了「理屈詞窮」的境地。稍微懂事一點的孩子都能體會到這一點。可不要把他們當傻瓜。   何況孩子天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是強制他做什麼,他越不願意做。你越是不講道理,他越不會信服你。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麼,他都想和你對著幹。   再說了,孩子又不是無賴。你跟他講道理,他不會不聽。能說服他,他一定會乖乖地聽你的話。比如孩子提出某個要求,而你又有難言之隱,大可不必沉下臉來呵斥

小良上學-應該是有漸入佳境?

2009年09月01日
公開
37

早上小良又開始說自己生病不要去學校,跟他說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去,最後還是哭著去的,老公說本來是小哭,到學校時老師問他為什麼哭,就開始放聲大哭了...,稍晚媽咪打電話過去,園長說沒有再哭了,媽咪主要是問學校有沒有H1N1的病例(爸爸交待要問的),園長說目前沒有,他們每天都要通報,發現2個就會停課... 園長說小良今天除了早上哭時有流鼻涕外,後來就都沒有感冒症狀了... 傍晚去接小良,園長說小良為何看白雪公主會害怕得摀住耳朵,是不是之前受過什麼創傷...小鳳老師倒是說現在觀察是還好,因為今天他們講怪叔叔的故事,也有一些小朋友有類似表現害怕的反應,另外今天著色小良表現得很好,很快就完成了,媽咪回家看小良的作業簿,真的很棒喔,小鳳老師還有幫他蓋好寶寶印章~ 對了,小良說他今天有跟小朋友一起溜滑梯了,回家還一直表演在學校學到的歌和舞蹈,還講學校小朋友的名字,說跟他們一起玩,還說在學校吃超好吃的麵,而且用筷子吃,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另外,我覺得小良很厲害,因為在學校便便好像都是自己擦耶...本來一直擔心他擦不乾淨,現在看起來好像蠻ok的~ 晚上睡覺跟小良說小朋友哭太多哭到眼睛壞掉的故事,還有今天我無意中搜尋到Y拍賣大陸簡體書的賣家,有些書還不錯,跟小良說如果上學勇敢不哭就買給他工地車子工作的書...暫時是承諾我明天不哭了,明天再看看做不做得到囉~ 小齊被小良傳染感冒,昨天就一直流鼻水和打噴涕,結果今天上午十一點多開始發燒了,燒不高,最多燒到38度,到晚上最多燒到38.2度,到剛剛晚上十點多睡了就退燒了,晚上再觀察...;除了發燒之外,就是持續流鼻水和打噴涕,不過精神是蠻ok的~

小良開學日

2009年08月24日
公開
34

小良今天開學了,本來到昨天為止都還很期待上學,今天早上起床,突然近鄉情怯,說他不想去那間學校上學,想去別間...,後來幫他換上運動服,讚他很帥,他也沒什麼笑容.. 早上老公載小良,我載小齊一起去學校,老公沒多久就先去上班了,我和小齊在學校陪小良,小良在教室玩了一會兒他想玩的電鋸,就說他玩好了要回家了,後來老師帶大家參觀學校的幾個點,包括廁所,一樓的教室還有二樓的寢室,體能教室,這中間小良雖然跟小朋友手牽手,但是眼睛卻一直跟著我,一直想要拉我的手,雖然努力忍著但還是掉了眼淚,後來感謝小鳳老師的愛心,主動去牽著小良走,後來又回到教室,園長就說家長可以放下了,媽咪去跟小良抱抱,跟小良說媽咪要回家了,下午再來接他,他終於大哭出聲~~~ 後來我帶小齊去後面溜滑梯,玩了一陣子後又回去偷看,小良已經不哭了,只是看起來還是有點恍神,很可憐的樣子... 今天幫小良帶了水壼,卻沒幫小齊帶,小齊流了不少汗,想喝水,路上到OK去買飲料給小齊喝,然後去市場買菜.. 後來回家,媽咪先整理買回來的地瓜葉,小齊居然靜靜的在房間玩了好一會兒,後來媽咪忙完進房間看,才發現小齊趁哥哥不在,把哥哥的大車全部都搬出來,玩得好不開心~~~ 於是小齊玩車,媽媽看書,真是安靜愉快啊~~ 只是不知道小良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乖乖吃飯,午睡有沒有很快睡著呢? ============================================================ 下午三點半出門接小良,其實小良是15:50放學,在後門接即可,但是第一天,還是早早就出門了,果然早到10分鐘,於是在附近晃了一下,最後還是把摩托車停在前門,走到教室去接他... 走到教室,剛好看到這個小朋友走出教室,自己到鞋櫃拿鞋子穿上,看起來很獨立很棒呢,倒是有另一個小朋友早上很勇敢很得意的樣子,不知為什麼放學了卻在哭... 我順便跟老師取消原本報名的課後留園,雖然課程豐富又便宜,但是...,剛開始上學,還是早點回家吧,二個月後再看看要不要上~~ 接到小良就趕快回家了,天空黑黑的,騎到一半就開始下雨,還好雨點雖大但卻不密集,還是順利回到家了,如果之後接送遇到大雨還真的傷腦筋呢~~ 回家以後小良講起學校好像挺興奮的,但是不時另一個聲音又會跑出來,問以後可不可以不要去上學,不然就是要我送他去,然後在學校陪他一下,到晚上睡覺時,因為知道睡醒又要去學校,所以又開始盧可不可以不要上學...唉唉~~ 對了,小良喜歡蜻蜓老師,今天下課還特地去跟她說掰掰,小良還說他今天在學校有便便而且自己擦(沒擦乾淨),不過狀況還是比我先前想像的要好!!睡前還在念園長今天教的口號喔~~ 現在只希望小良趕快適應,趕快喜歡上學!

小良的新學校很不錯

2009年08月21日
公開
34

今天去參加樂業附幼的親職座談,主要是在開課前先簡單介紹老師,學校的特色和未來教學的方向,還請了一個朝陽科大的教授來演講,最後還發給每位家長一個裝滿麵包的餐盒..整體規劃可以說很流暢又很貼心.. 不過小齊今天很零分,一直要我陪他,不然就哀哀叫,有時亂跑,有老師一靠近他他就開始哭,所以我演講只聽了一半,就陪他們到感統教室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原本就覺得樂業的環境和設備都不錯,但想不到我先前看到的只是一樓的部份,五樓的感統教室有一個大型木製溜滑梯,球池,大龍球,跳床等等專業的感統教具,午睡是在二樓的教室,鋪木地板,今天一開始的說明是在小良未來的教室,各角落佈置得都不錯,玩具教具很多而且看起來質感也都很好,教室寬敞明亮而且通風也不錯~~整體來說,先前看過那麼多間私幼,還真沒有一間比得上這裡! 中班25個小朋友,但是有2個老師和3個實習教師,2個老師中有一個是園長,可能比較忙,但是另一位老師感覺也很有耐心及經驗,加上實習老師也都很有一套,除了感覺上很喜歡小朋友外,講話或帶遊戲也都很能吸引小朋友注意~所以,教師資源上,也真的是無可挑剔! 園長感覺是很熱情很有行動力的人,非常積極的在規劃幼稚園的整體發展,以及教師進修等,相信小良在這裡上課應該會很充實愉快! 小良和小齊今天在感統教室玩得很開心,小良還整個人埋在球池裡,有點可怕,小良今天回家還念念不忘中班教室裡的電鋸(玩具),念著下週一還要去玩電鋸~ 最讚的是這裡只要求八點半前到班,非常配合我們的生活作息!! 對了,還有,老師說發燒請在家休息,不要來學校,就算到校,老師也會請家長接回...讚啦! 期待小良上學生涯一切順利愉快~

回台中

2009年08月16日
公開
33

週五回高雄,今天下午回台中,路上好多到南部救災回程的車,遠遠這二天也是去旗山災區幫忙,熱心的人還是很多~ 這次來回都只有1站有收過路費,省了320元,政府還是有做事,而且還是很貼心的細節,只是要罵總有理由罵,想想這些人很可憐,記者報什麼就信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加上情緒被媒體左右,心都生病了,雖然沒有在災區,但可能都有災後症候群,這種經驗我是有的,像是五年前的總統大選,還有十年前的九二一,現在想想真是傻子~~ 週五回高雄時有一小段下大雨,幾乎連路都看不到,今天回台中更扯,二個半小時的路程,大概下了一個半小時以上的雨,而且都是超級大的大雨,老公開車開得很專注,我坐車也坐得很緊張,結果回到台中管理員說這二天都很悶,沒什麼下雨,真不知是什麼情況... 今天在車上聽廣播,一個原住民歌手說,台灣的天災造就台灣的好山好水,一個地方被流掉了(土石流),就是老天爺要大家再找另一個更好的地方重新再來,我聽了嚇一跳,嗯,原住民的天性樂觀,跌倒再站起來就是了,但是如果這句話是最近被很多人罵的小馬哥講,可能又被盯得滿頭包了吧... 高雄縣長楊秋興說桃源鄉的鄉長不該撤出,對於罵小馬哥的人來說,楊縣長的決策讚啊,公務員本來就應該留守到最後,但是萬一是小馬哥要求他不能撤出,大概就會被批說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吧...災後新聞,我想學校系上的學弟妹可以好好做份比報的作業喔~~ 今天看討論區有一篇在罵小馬哥,連他去台中開球都被罵,我回文說早知道選謝長廷,不然陳小扁再選一次也好,我也甘願被他污錢,其實是反諷意思,居然有人附和耶,我真的被驚嚇到了!! 不過我真不該回那篇,真的是沈不住氣啊,五年前就知道,大家的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應該要互相尊重,反正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遊戲規則,別人罵來罵去,也是該看看就好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