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鳳鳳胎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嬰兒腹瀉時怎麼辦

2005年08月07日
公開
53

在第一線的門診中,最常遇到的嬰兒問題,除了一般的感冒外,大概就是腸胃道發炎,腹瀉的問題了。門診常見年輕的父母抱著幼兒憂心忡忡的問:“怎麼辦啊!我的寶貝一吃就拉,整天哭鬧,會不會是腸病毒感染?”年輕的父母,關心有餘,經驗不足,他們以為,拉肚子當然就是‘腸’病毒感染囉!加上前年各大報紙上的渲染,更讓他們慌了手腳。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給年輕的父母們一個正確的觀念及態度,來面對小寶寶的腹瀉。 怎樣才算腹瀉?   腹瀉的定義是指大便的‘量’、‘次數’及其中的‘含水量’增加。其實嬰兒每天排便的次數,隨個人體質及餵養方式而有差別。一般說來,從三天一次到一天三次都可以是正常的。餵母奶的嬰兒每天排便的次數會比餵配方奶粉的嬰兒多;較小嬰兒的排便次數會比較大嬰兒多。所以,與其強制規定排幾次便以上算是腹瀉,不如與各個嬰兒平日的排便‘習慣’作比較,只要排便的次數及量明顯的比平日多,或含水量大增成為稀便或水便就可算是腹瀉。 那些原因會引起嬰兒腹瀉?   我們可以依腹瀉期間的長短,將之分為二週以內的急性腹瀉及超過二週的慢性腹瀉。因為兩者的造成原因,及醫師的處理原則並不相同。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和食物過敏。感染性的腹瀉可以是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腺病毒,腸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志賀氏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過敏性腹瀉則導因於嬰兒的特殊體質,或因副食品添加不當而造成。有時服用某些抗生素也可能因改變腸道正常菌種的生態,而引起腹瀉。   慢性腹瀉則常見於對牛奶蛋白過敏,或醣類耐受性不良的嬰兒。有時嬰兒在急性腸炎之後,因腸粘膜受損,也會引起暫時性的果醣或蔗糖耐受性不良,導致較長時間的腹瀉。另有少數的嬰兒因為消化道較敏感,容易在每次進食後不久排便,這種情形通常每次排的量不多,且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沒有影響。 嬰兒腹瀉會不會造成什麼後遺症?   嚴重的急性腹瀉時,由於大量的水份及電解質的流失,容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失衡。這兩個問題若不能即時加以改善,可能進一步造成體溫調節失常,心肺功能失常,休克,及腎衰竭。而慢性腹瀉的主要問題在於長時間的腸道吸收不良,導致營養不足,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腹瀉時應該如何照顧?   急性腹瀉時,最重要的是避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的發生。嚴重時,醫師會適時適情的處方止瀉劑及輸液治療的目的就在這裡。止瀉劑,輸液治療,甚至抗生素的使用與否,自有醫師的專業判斷。家長在信任醫師的處置之餘,可以透過醫師的建議,作一些配合性的處置。如,暫時停止添加新的副食品;餵食配方奶粉的小孩子,若腹瀉較嚴害,父母可依其嚴重程度,暫停或減半配方奶粉的餵食,待腹瀉慢慢緩解後,再逐漸調整回去。這當中可讓嬰兒服用醫用口服電解質液,以補充水份及電解質的流失。一般市售的運動飲料,電解質量不足且含糖量太高,不適合取代醫用口服電解質液,用於嬰兒。   但,當嬰兒嘔吐厲害,無法進食,或是腹瀉嚴重,已有脫水現象,使用口服電解質液已緩不濟急,就須要以點滴注射的方式來補充大量流失的水份和電解質了,否則,休克、腎衰竭很快就會跟著來臨。當嬰兒出現以下症狀時,表示以已有脫水現象,須趕快送醫處理: 1. 嚐睡。 2. 嘴唇及皮膚乾癟,失去彈性。 3. 尿量明顯減少或甚至無尿。 4. 乾嚎,哭的時候流不出眼淚。 5. 囪門凹陷。〈一歲半以下的小兒,囪門尚未關閉,脫水嚴重時會出現囪門凹陷的情形,但須以直立姿勢來判斷。〉   對於慢性腹瀉的小兒,腹瀉已不如急性期的來勢凶凶,脫水、休克、腎衰竭的機會已較不高。此時家長需要注意的重點是,避免因長期吸收不良而引起的生長發育遲滯。對於因牛奶蛋白過敏或醣類耐受性不良而引起慢性腹瀉的小兒來講,如果可能的話,改回以母奶餵食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這樣作已不可能的話,可以和醫師討論,看看是不是該選用較特殊配方的奶粉。如: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不含乳糖的止瀉奶粉……等。 如何才能減少嬰兒腹瀉的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與其讓寶貝嬰兒發生腹瀉之後再來亡羊補牢,不如事先多作防範。為減少小寶貝拉肚子的機會,父母在撫育幼兒時可參考以下的建議: 1•母奶是嬰兒營養供給的最佳配方:人喝人奶,牛喝牛奶,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今大多數的嬰兒,卻不由自主的喪失了這個權力。事實上,所有奶粉廠商無不竭盡心力想加減配方他們的牛奶粉,以求逼近人奶而不可得。天成的母奶,含有嬰兒成長必須的所有營養成份,嬰兒攝食後的吸收率最高,含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永遠保持適當溫度。喝母奶的嬰兒,體內會有來自母親的抗體,同時提供腸道適當的酸鹼環境,最有益於腸道內正常益菌的生長,因而抑制致病體的繁殖,自然減少了感染性腸炎的機會。同時母奶也不會有過敏或耐受性不良的問題。 2•因種種因素而不得不使用配方奶粉時,應使用新鮮,且成份及製造日期標示清楚的奶粉。除腹瀉較厲害時須稀釋沖泡以外,平常應按奶粉罐上指示的濃度沖泡。餵奶器具應注意清潔消毒。嬰兒若有慢性腹瀉的情形時,應和醫師討論是否該選用特殊配方的奶粉。 3•不論吃母奶或奶粉的嬰兒,到四到六個月大時皆須添加副食品,才能滿足嬰兒成長所須。而副食品的添加不當也是嬰兒腹瀉常見的原因之一。副食品的添加以一次加一樣為原則。同時每一新添加物都必須從少量及低濃度開始加起。如此才能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一旦發生過敏反應也比較容易猜出是那一種食物引起的過敏。 4•在各種病毒的流行季節裡〈如:輪狀病毒在秋冬季節流行〉,應避免讓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埸合。父母下班後,須先更衣,洗手甚至沐浴後才可親近自己的小寶貝,以免把病源由外面帶回給嬰兒。   生兒容易,育兒難。這是大多數年輕父母的心聲,但是,只要多一份知識,多一份細心,撫育幼兒的歲月會是一生中最甜美的回憶!

餵副食品的時機及招數

2005年08月03日
公開
47

◆寶寶可以開始餵食副食品的時機 頭頸部挺直且可與軀幹成一直線,可以抱著坐。 會注視家人進食,有時會伸出手靠近食物。 較以前唾液分泌增多,有時會閉著嘴做咀嚼狀。 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且有伸手拿取的動作。 餵奶時不如以前專心,並且時間較為拉長。 ◆副食品的份量及次數要多少? 寶寶5-6個月大時 份量 澱粉類食物從一小匙開始,每隔2-3日增加一匙,直到半碗為止,可考慮糊稠的粥;青菜類則自1小匙,逐步增加至4-5匙;蛋白質類(如魚、肉)則可由1小匙,增加至3-4匙(後兩者都使用水煮後搗碎)。 次數 副食品餵食的次數可設定至2次(例如第一個月1次,第二個月改為2次),相對的母乳或配方奶粉則減為4次。 寶寶7-8個月大時 份量 澱粉類食物則可改為軟的粥飯,份量可設定為半碗或八分滿;青菜類則在水煮後切碎,由5小匙增加到10小匙;蛋白質類則在水煮後撥開,份量5-10小匙不等。 次數 副食品可固定為每日2次,奶品類則改為3次。 寶寶9-12個月大時 份量 澱粉類食物則可改為粥或軟的飯,份量可達約1碗;青菜類則可食用10小匙;蛋白質類亦可達到10小匙。 次數 可依寶寶對奶品類喜好程度,將副食品提供次數訂為2-3次(如果厭奶較厲害,則只給2次母乳或配方奶粉),而奶品類則減為3或2次。媽媽們只要記得副食品與奶品的每日總餐數仍保持5次即可。 ◆促進副食品餵食的四大招數 尊重寶寶個別差異 對媽媽們而言,寶寶副食品什麼時候開始好呢?讓寶寶吃些什麼好呢?是個頗為難的大問題。依寶寶的月齡不同,提供寶寶副食品餵食建議是概括性的標準,並非照著此一計劃表進行不可。重要原則是千萬不可勉強,例如接受度較高的嬰兒,可能會進行的比計劃表快,而且量也會較多。相反的,成長較慢的寶寶,雖月齡已超過了,但可能副食品餵食會稍慢一些,而且份量也較少,甚至有時還有反覆無常及倒退的現象。 媽媽們應瞭解此一時期的成長慢,並不一定與將來的成長一致。因此無論寶寶如何表現,到某個時候都會到達能吃一般食物的階段與能力。不要認為副食品餵食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設計,也不必為份量足夠與否而感到焦慮。應以輕鬆的心情,享受與寶寶溝通的餵食樂趣。 配合寶寶副食品餵食的時機 一般來說開,始餵食副食品的時間是出生後4-5個月(體重約6-7公斤時)。但是,這只是個一般情況。成長較快的嬰兒,有時會早些超過7公斤。相反的,早產兒要達到7公斤的話,則有時需要到七、八個月以上。 此時要仔細的觀察寶寶的表現,若出現對大人吃東西表示關心,而且會伸出手想拿,嘴巴也不停動且會流口水等現象時,就是可以開始進行副食品餵食的訊號了。 首先使寶寶適應湯匙餵食 一但觀察到可開始進行副食品餵食的訊號後,最初製作比配方奶粉稍微稠狀的榖類食物,先用湯匙杓一口試著送入寶寶嘴裡。由於寶寶出生後初次接觸固體食物,所以會乖乖接受的機會不大。大多數的寶寶對初次與湯匙的接觸,通常會因害怕而拒絕的。對月齡較小的寶寶而言(4個月以前),因用舌頭把東西推出的反應還存在著,所以較無法順利的進行斷乳食物的步驟。 若遭遇此一情況,便不要再強迫寶寶進食,隔天可以再試一次。若還是失敗的話,則可間隔數天後再試。若能夠有耐性的重覆餵食,最終寶寶仍會接受的。在這段訓練期間中,可以把不同形狀及顏色的湯匙當作玩具給寶寶,也可讓寶寶握握它或將它放入嘴裡,就可習慣對湯匙的接觸。 寶寶的初期咀嚼需要多次反覆練習 媽媽們常會發現,當將固體食物拿近寶寶嘴巴時,會發出很高興的聲音。但並不是每次餵食都能順利進行的,有時看寶寶高興的表情,好似應該會把東西吃進的,但是接下來卻又拒絕,或甚至將東西從嘴巴裡推出或吐出(稱之為排出反射extrusion reflex),有時還會突然大哭。有些媽媽或保母會強迫把食物硬塞入寶寶嘴巴裡,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寶寶也有情緒不好或食慾不佳的時候。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請千萬別強迫寶寶進食,等待下一次的副食品餵食再嘗試看看吧。 ◆醫師的建議與叮嚀 看過了本單元後,媽媽們必定可以充分了解給予寶寶副食品的種種重要觀念與實際做法。請堅持給予寶寶吃的權利(除非有特殊的身體疾病,在經醫師詳細檢查後,認為不適合給予副食品);而且應該使用正確的餵食方法,不要受廠商或是左右親友之影響,反而給了寶寶錯誤的示範,其實反而剝奪了寶寶咀嚼的初期訓練。另外,也要仔細評估,並且均衡奶品及副食品的食用次數及份量,千萬不要勉強,而要順勢引導。最後,希望有心的媽媽們都可以最大的耐心與信心,樂觀的期待寶寶最愉快的副食品餵食經驗。

五個傳統禮俗

2005年08月02日
公開
40

五個傳統禮俗, 讓寶寶的第一年更特別! 一般人想到禮俗,就會產生刻板印象,覺得那是一些老舊不堪的規定,其實如果回到原點來看,禮俗不僅一點也不生硬,而且還含有古老的情感,十分令人感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寶寶出生後的滿月、四月日、度晬、孤齒、剃胎髮等五項傳統習俗,讓寶寶成長的第一年,充滿多采多姿的豐富回憶! 1. 做滿月 ★ 日期:嬰兒出生滿一個月。 ★ 準備用品:紅龜粿、紅桃、禮燭、油飯、米糕。 ★ 頭尾必備品:帽子(加金帽徽)、鞋子、襪子、衣服、尿布、包巾、棉被、揹巾、金飾、嬰兒車、紅龜粿、紅桃、禮燭。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叫滿月,滿月時做的慶賀叫「做滿月」、「彌月之喜」。一般要準備油飯和雞酒祭拜神佛祖先,外婆家也要送給外孫各種賀禮,除了送紅龜粿、紅桃、 禮燭,也要「送頭尾」,意指嬰兒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鞋子、襪子、衣服、包巾、尿布、棉被、嬰兒車、揹巾,如果下一胎想生男孩就不必送揹巾,因為“巾”與千“金”同音,送揹巾表示下一胎將生女千金之意,在衣服、帽子上都必須繡上金萬字、金帽徽,表示是外婆送的,也有保平安的用意。 另外,因為親朋好友也會送禮,所以要有油飯、米糕等答禮,現代人大部分是回贈蛋糕,也有請吃滿月筵席。 2. 做四月日(收涎) ★ 日期:寶寶出生後四個月。 ★ 準備用品:牲禮、紅龜、酥餅。 ★ 頭尾必備品:帽子(金帽徽)、鞋子、帽子、衣服、褲子。 孕婦生產後四個月要準備牲禮、紅龜、酥餅向神佛、祖先供奉,而娘家也要和做滿月時一樣「送頭尾」,特別要送褲子以表示寶寶要快快開始學走路,親友也可以隨意送禮,產婦以紅桃或酒宴為謝禮,就叫「做四月日」。 做四月日最有意思的就是「收涎」,意思是替嬰兒解決流口水的毛病,方法是用12個或是24個酥餅穿上紅線或黑線,掛在嬰兒胸前,由母親抱著,並請長輩或親友取酥餅,在嬰兒口唇做揩抹狀,然後唸吉祥話「收離離,招小弟」,讓你母親明年生男孩,收涎收利,讓你明年招小弟。希望藉眾人之力,共同祈求嬰兒不再流口水,來年再添丁。 3. 孤齒 ★ 日期:寶寶滿九個月 ★ 準備用品:米、水 一般寶寶七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九個月就開始長牙齒,就是俗稱的「七坐、八爬、九發牙」,如果只長一顆牙齒,稱為「孤齒」,這時就要請姑姑將米加水煮,做成 「米水」給小朋友泡牛奶喝。 4. 度晬,抓周 ★ 日期:寶寶出生滿一周歲。 ★ 準備用品: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 (斧)、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 ★ 頭尾必備品:帽子(金帽徽)、鞋子、襪子、衣服、褲子、學步車、紅龜粿。 孩子出生滿一周歲,台灣話叫做「度晬」,「晬」是周年的意思,滿周歲時,也要祭拜神明祖先,外婆也要送頭尾和紅龜糕來祝賀,這就叫度晬。周歲這天,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選才,又稱為「抓周」,等於是中國式的性向測驗,在祭拜後,就在神壇前準備一個米篩,裡面放12-14件物品-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斧)、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再讓嬰兒坐在米篩中央,使他任意抓取,用以預測將來之命運或會選擇的行業。 5. 剃胎髮 ★ 日期:出生12月或24月,取意12孝或24孝 ★ 準備用品:石頭、銅板(零錢)、紅雞蛋一個、紅鴨蛋一個、蔥少許。 通常在出生滿12日或24日為小寶寶剃胎髮之後,在洗頭時,在水裡放一顆石頭,表示小寶寶的頭快點變硬,再用鴨蛋滾過身體,雞蛋滾過臉上,是希望小寶寶長得既壯又漂亮,將來好的姻緣來結合,就是俗語的「鴨卵身、雞卵面、卡好的姻緣來相提」;另外,銅錢可以為小寶寶帶財氣及好運到;“蔥”和“聰”同音,除了表示可使小孩頭腦聰明之外,還可使頭髮濃密;洗澡時,用石頭在嬰兒胸部輕點三下,希望小寶寶長大後膽子較大,就是俗稱的「做膽」,但要選擇圓形的石頭,以後小寶寶的性情才會圓滑。 這些傳統的儀式,蘊含著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期望與感情,至於真正的效果,實在很少人會去斤斤計較,然而父母對小孩的愛與傳統情懷,卻在此產生溫暖與生命延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