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安琪 (亮亮&騰騰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9]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7月17日
公開
4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昨天我們談到的是師生關係。一個好老師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非常的大,對於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是否能夠遵循聖賢教誨,老師的引導是一個重要關鍵。所以我們昨天舉到了古人的師生關係,也深刻感受到古代人對於老師的態度確確實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將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終身不忘。當我們有這種態度去面對老師,去面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道業、學業絕對可以成就。除了好老師之外,事實上一個虛心的人,一個受教的人,他在所面對的人、事、物當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學習。比方說面對人,當他面對善人的時候他可以提得起我們《弟子規》裡面的教誨說到「見人善,即思齊」,我們每天所接觸這麼多有德行、善良的人,我們都能生起學習之心,效法之心。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那惡人可不可以是我們的老師?「見人惡,即內省」,見到別人做錯事,我們要懂得反省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有則改,無加警」,有的話趕快改,沒有的話自我期許不能犯同樣的錯。 很多人就說他看到別人犯錯事,心裡就很難受,每天都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在看,內心憤憤不平,所以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多人是憤世嫉俗,每天茶餘飯後數落別人的缺點。當我們在批判別人缺點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的內心平不平靜?不平靜。內心憤憤不平跟 學問是背道而馳,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應該心平氣和。有朋友就說,我實在沒有辦法不看別人的缺點,那我們就會給他一個建議,假如你看到家裡人的缺點,你就當作自己的缺點。他一聽覺得很納悶,為什麼看家裡人的缺點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們會進一步引導他,就是因為我們的德行不夠,我們的孩子沒有被我們感動才繼續學壞,所以是我們的德行不夠,沒有感化他。假如看到我們的同事沒有做好,我們也要當作自己的過失,因為就是我們沒有做出很好的榜樣,讓他們產生慚愧之心進而效法,所以這也是我們的過失。我們也要從自己修身開始做起。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面對我們周圍的人,我們時時刻刻會鞭策自己不斷增長學問,而不會把時間耗在去數落別人的缺點上了。所以善人跟惡人都是老師。 不止是人,事、物也可以是老師。比方說您看到竹子的時候,你可以跟它學習什麼?中國聖賢人很善於跟天地萬物學習,那我們來感受一下,您看到竹子,覺得可以從竹子身上學到什麼樣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觀想一下竹子,一節節很有志氣,很有它的原則,好,很好!竹子會垂下來,愈高的時候會稍微垂下來,謙虛,謙。謙再加上虛,竹子是空心的,常常能夠虛心領受別人的批評,所以竹子也是表君子之風。還有沒有?竹子還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的什麼道理?假如我們常常心很清淨,你會從萬物當中有很多的啟示,你的悟性會開。 我們看看這竹子它是一節一節的,所以不斷的往上升,其實人生就是要不斷的往上突破,一節一節突破。而且它每一節的節心特別硬,所以人生有很多關卡,你都要勇往直前把它突破上去。好,我們再想想還有沒有?竹子很正直,昂揚直立而不屈,不屈服,又能夠虛懷納別人的雅言。所以我們要學竹子的正直,而這個正直是代表內在的一個氣節。我們常說人生要外圓內方,這個方就代表一個人很有正直的氣節,對外與人相處還要外圓,就是要圓融一點。現在很多人說我很正直,所以常常言語就直言不諱,沒有看情況、看時機,讓朋友聽了很不舒服,之後不只沒有感謝他的勸告,跟他可能都翻起臉來。所以外圓,還是要圓融一點,懂得觀察時機再去諫言。 我們看竹子,您有沒有看過一根竹子自己長在那裡的?沒有,竹子都是整片整片長在一起,所以竹子代表它很懂得選擇好的朋友一起產生環境的影響,我們說身教、言教,還有環境對一個人的潛移默化影響,叫境教。你的身旁都是一群正直的、有品德的朋友,那我們也會在這個氣氛之下,得以「德日進,過日少」,自己的道德也會增進。所以荀子有講過,「蓬生麻中」,這個蓬它就是比較彎彎曲曲,但是你把它種在麻子裡面,因為麻都是很直立的,自然這個蓬也會直立起來,「不扶而直」。所以環境對一個人特別重要,尤其在孩子他的定性、他的認知知見都還沒有確立以前,環境就特別重要。 古代孟母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有所謂的「孟母三遷」的故事。第一次搬到的是剛好在這些墳墓的旁邊,所以常常就會做很多的喪事,孟子就學習辦喪事。媽媽一看不對勁,趕快搬家。第二次搬到菜市場的附近,孟子學習在那裡賣東西,在那裡賣豬肉。孟母又覺得不對勁,趕快再搬遷。最後搬到學校附近,孟子每天就到學校裡面去跟人家一起讀書,這時候孟母才覺得比較心安。假如沒有孟母去選擇一個好的環境給孟子,那可能我們的孟子就出不來了。所以一個人學問道德有成就,跟他的父母、跟他的老師確確實實是直接的關係。 一個竹子可以讓我們領受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常常會問學生一些問題,他們的答案有時候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所以其實孩子很有悟性。我問孩子:你從竹子身上可以學到什麼?孩子回答說:竹子它的精神就是處處為人民服務。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看竹子,竹筍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它的竹葉可以包粽子,所以它全身沒有一個地方不能用。我們聽到這裡都覺得很慚愧,你看竹子確確實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它全部都奉獻出來。而且奉獻出來的時候,從來沒有向我們要一分錢,而我們才做了點事情就跟父母討價還價,就跟親友討價還價,「我對你這麼好,你一定要怎麼樣對我」。所以我們人比起竹子確實是自嘆不如。所以竹子你深刻去體會就可以從它身上學到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我們經典裡面很常用水來比喻德行,所以在《老子》一書裡面提到「上善若水」。諸位朋友,您覺得看到水可以讓您體會什麼人生道理?假如你在看水的時候,還在煩惱今天股票會不會跌,那就悟不出道理來;還在煩惱我兒子怎麼還沒娶老婆,那你就悟不出道理來了。面對萬物的時候,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可以從中體會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你想到水有沒有想到什麼?這個水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事。所以水到任何的容器裡面,它就可以融進去,然後變成那個容器,不跟它產生衝突。《禮記•學記》裡面說「君子不器」,一個君子所謂「大德不官」,有德行的人你把他放在哪一個位置,他都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他可以隨時融入他所處的情境裡面,用他的德行去改變這個團體。 「上善若水」,你看水利益所有的萬物,任何一個生物要生存都需要水的滋潤。水利益萬物,但是從來沒有跟人、沒有跟萬物要過酬勞,所以確實水是很有德行的。它滋潤萬物,給大地帶來生命,這是它的德行。我們在經典裡面很多都有提到水,比方《論語》裡面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說這個水流有沒有一刻是停留的?沒有,水一直長流不息,這個時候你要想到光陰一刻也不停留,所以代表我們要珍惜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們這一生做任何事,有時候都是做做停停,很難有恆心從頭做到尾,只有一件事情你從來沒有停留過,哪一件事?就是我們從出生一直就非常努力的走向死亡,一刻也不停留,所以珍惜時光,這一生不能空過。要對得起自己,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對得起師長的栽培之恩,要對得起在我們這個人生過程當中,多少曾經鼓勵過我們,幫助過我們、提拔過我們的人,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不能讓他們灰心。 所以文天祥有一句話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過死亡,但是這一生如何去經營,如何讓這一生過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就要用我們的丹心,(這個丹是紅色),意思是指我們的誠心。真誠的心照汗青,汗青指的是歷史,史冊。我們當時在上高中的時候,背到這裡,汗青考出來,你就會寫史冊,好,兩分打勾。我們這一生用真誠心照哪一本歷史?諸位朋友,照哪一本歷史?你的一生要用你的真誠,用你的真心照誰的歷史?人生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照自己的這一本歷史。讓你人生一年一年走過之後,回首來時路覺得心裡很安慰,沒有蹉跎時光,有盡心盡力盡自己的本分,盡自己的職責,那你這本歷史讀起來,你會了無遺憾。 我們回想一下人生幾十年走過來,你有沒有覺得了無遺憾,覺得很充實?其實我在整個人生這三十年的過程裡面,常常都會覺得很空虛,不知道在幹嘛。比方說念書念了十六年,在念初中、高中,甚至在念大學的時候,特別覺得內心很空虛,好像沒有一個人生的目標。讀初中的時候只有一個目標,是什麼?考高中,你就拼命的往那裡衝,結果衝到了,是不是人生的目標?不是。衝到之後,它又變成一個目標叫什麼?考大學。然後衝到了大學,一個好工作。在這個過程裡面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你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孝子,你這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能夠懂得時時去愛護別人的人,就像范仲淹一樣。假如我的小學、初中就有人告訴我,人生要有這樣的目標,那我們從小當孝子的話,內心絕對不會空虛,絕對不會覺得空蕩蕩的。因為當我們只有一個目標的時候,事實上那個目標都是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都沒有為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朋友去付出,甚至於為社會做點事。 人生只要在付出當中,你的內心才會常常覺得很充實、很喜悅。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所以在這一年多來,我們演講三百多場,常常都是披星戴月,很早就出去了,八點多出去。因為很多課程是對家長上課,所以都是在七點半到九點半這個時間,九點半以後可能還有一些家長會問一些問題。所以常常有時候騎著腳踏車,回到家裡都十點多、十一點。再弄一弄上床的時候都十二點左右,每天累得半死,躺下去都昏死過去了。很多人就說:蔡老師,你們這麼辛苦。我說:我覺得我一點都不辛苦。我說:人生不怕身累,就怕心累,就怕自己覺得對家庭,對這個社會一點貢獻都沒有。所以這一年多來講了三百多場演講,身體很累,一躺下去隔天又是一條好漢,但是心理上這一生從來沒有這種踏實感。 所以當我第一次回到家裡跟我父親報告我這三、四個月,那時候剛好過年的時候。回到家裡跟我父親報告,這三個多月在海口所做的點點滴滴。我父親聽的過程兩個多小時三度眼淚都掉下來,我可以去感受到父親是因為聽到這麼多的家庭能夠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這麼多的孩子開始懂得盡孝道是他的本分,所以父親聽了很感動。讓我的父親能夠感動,讓我的父親能覺得兒子做的這些事是值得的,在我們的內心也會覺得對父母比較有交代。我打電話回去的時候,我的父親還會說:你不要擔心家裡的事,放心的去做就好了。我父親還會安慰我,叫我別亂操心。所以變成整個家庭的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 因為確確實實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多為別人做些事,多為這個社會做些事,只是有時候不知道從何做起。其實只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修身做起,自然而然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就會水到渠成,打開來。我們前面提到很多的老師,他在學校裡面也是一個人,但是因為他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所以在學校他這一班的學生就表現很好。表現很好,別人一看就會覺得很歡喜,就會希望也跟他一樣去做。他只是做好自己本分就帶動了整個學校,甚至於又把他的經驗寫成文章,放到我們的大方廣網站,讓更多的人能夠去學習。他也到各個省去演講,把經驗奉獻出來。 所以一個人要利益社會並不是很複雜的事,而最重要的基礎在哪?基礎在把自己先做好,盡自己的本分,所謂「敦倫盡分」。在敦倫盡分當中,他的能力就慢慢提升,這個時候就自然水到渠成。《大學》裡面有一句對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提醒,就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從天子到一般的人民,販夫走卒,他的人生要從哪裡開始?「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修養自己的道德是一個人一生在家庭、在社會能夠建功立業最重要的基石、基礎,就在修身。 諸位朋友,當一個人不修身,沒有德行的時候,他這一生的事業一定遲早會垮下來的。所以很多人一看這個人又沒有德行,每個月還是賺那麼多錢,自己看了也是很不平衡。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看來龍去脈。去脈是代表他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來龍是為什麼他沒德行現在有錢?為什麼沒德行,現在有事業?來龍你一看,原來剛好他爺爺、他爸爸有錢。但是你看到他的員工能不能留得住?要有德行才能帶員工的心,你只是有錢,對待員工不尊敬,不尊重,不關懷,員工能不能留得住?不可能。所以他沒有德行,他就不懂得君臣之義,他就不可能把這個公司員工帶好,慢慢的他就會敗下來。 所以老子說禍跟福,「禍福相依」,是同時存在的,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因為沒有德行,只要有錢,危機就出現了。我們看中國聖賢人創字很有智慧,這個「錢」字怎麼寫?金子旁邊配了兩支戈(就是刀),所以錢愈多會愈有衝突。這兩支刀,國與國衝突,甚至於家庭裡面兄弟操戈都是因為金錢。現在因為沒有聖賢教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常常都看到兄弟在爭財產。其實當兄弟在爭財產的時候,他這一生敗相已露,他的人生不可能經營好,因為他現在的動作就已經給他的下一代做最不好的榜樣。他示範給他兒子看的是只要為了錢,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所以人無遠慮,看不遠,都逞一時之意氣,都做出一些會讓人生遺憾的事。所以修身重要,德行重要! 我們要用真誠心寫自己的歷史,要對得起自己。諸位朋友,還要寫誰的歷史?用你的真心在誰的歷史當中寫下一筆可歌可泣的詩篇?在你的祖先。來,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一下,給祖先,太好了!您這句話講出來,我們的老祖宗感動的眼淚都掉下來了。現在你去問大學生,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他會不會告訴你要為中國人寫歷史?能不能講出來?你假如問大學生說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他說:你怎麼問這麼無聊的問題?你為什麼不問我現在流行歌曲哪一首最暢銷?腦子裡想的是這些,腦子裡想的不是做人應該盡什麼本分。 所以做人應該盡孝道的本分,而這個孝不止是對父母,還有對我們歷代的中國的祖宗,我們都應該盡這一份孝道。我們得到老祖宗這麼多的智慧恩澤,我們拿什麼回報?當然要立身行道把老祖宗的教誨在家庭裡面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讓家庭的家道可以傳承,讓古聖先賢的這些思想可以在社會當中傳遞開來,這就很重要。所以請問諸位朋友,您在你父母的人生歷史當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篇了嗎?您能夠讓您的父母每一次想到我生這個女兒真是沒有白生,我生這個兒子真是非常欣慰!假如你的父母那一本歷史當中時時打開來都是這樣的滿足,那你這一生在父母當中的歷史就寫得非常有價值。 再來還要在誰的歷史當中好好的用心去寫下這一篇?後代子孫,太好了!給這個朋友掌聲鼓勵一下。我們現在去問一些年輕的男女,結婚的人,你去問他一個問題:你的家道、家風要傳多少世?你這麼一問他,他忽然愣住了,為什麼?想都沒想過。所以我們現在為人父母的態度跟古代為人父母的人,我們真是差他們太遠了。古代的讀書人也好,我們中國的老祖宗也好,想的都是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司馬光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遺金於子孫」,你留金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遺書於子孫」,你留一些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所以你看古代為人父母的人,他想的是什麼?積厚福,積陰德,庇蔭後代,絕對不是只是自己一生的享樂而已。所以他有這種德行,他就可以庇蔭後代,不止庇蔭後代,因為他冥冥當中都在積陰德,他的所有言語行為都樹立了良好的典範給他的後代子孫學習。所以有這種認知的父母,他的家道都可以綿延幾千年、幾百年不斷。 諸位朋友,您的家風要傳多久?看自己。要有立志,我們說學貴立志,我們有志向要傳一千年,你假如有這個志向,那你從今天以後絕對不會在那邊打麻將,耗自己的時間又給下一代不好的榜樣,你可能從今以後讀書很認真,工作很認真,對待父母很孝順。孔老夫子後代子孫傳了二千五百多年,傳到現在七、八十代了,子孫都非常優秀。為什麼?因為夫子對於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人類都是長遠性的影響,所以陰德特別厚。而所有一出生就知道他是孔夫子的子孫的人,馬上覺得與有榮焉,覺得我不能丟孔夫子的臉,所以言語行為特別謹慎,深怕自己侮辱了祖先。當我們是樹立這樣的榜樣給你的子孫,當他知道他就是某某人的子孫,他馬上整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所以今天假如有人來告訴你,已經確認了你就是孔夫子第幾代的子孫,你馬上走路就不一樣了。 范仲淹的子孫傳到現在已經將近快一千年了,我在推廣讀經的過程,還接觸到兩位范仲淹的後代,其中一位現在還在海口一個很知名的高中當語文老師,而且是教得非常好的名師。他的女兒現在還在北大讀中文系。所以你看那個家風一直綿延了幾千年,一千年都不墜。剛好有一次在珠海演講,我一演講完,住在一個朋友家裡,那個朋友對面的鄰居住了一個老師,他也去聽課,隔天他就走過來說希望跟我聊一下。後來一坐下,我看他臉很大,耳朵耳垂也很大,一看就是很有福相,結果他開頭第一句話就說:我是范仲淹的後代。所以這個確實我們積厚福真的可以讓我們的子孫有很好庇蔭,也讓我們的子孫有非常多典範可以效法,所以諸位朋友,你的人生要在子孫的這本歷史當中好好的認真用心的去付出、去經營。 除了在父母、在祖先、在子孫的歷史當中要好好的去揮灑,好好去付出之外,還要在誰的歷史當中用心去經營?你們怎麼都沒有想到你老公、你老婆?我們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以前我們古代人夫妻是一體的,俗語說「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以前我們說夫唱婦隨。當你的先生他常常想到我的人生就是因為娶到了這個太太,才讓我的事業,才讓我的家庭能夠有這麼好的發展。當你的先生人生那一本歷史是這樣記載的,那你這個太太也覺得沒有愧對這個先生。當你的太太常常都想到我就是嫁給了這個先生,所以我的人生才能走的這麼幸福,這麼美滿。 我曾經遇到幾對夫婦相處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對就是盧叔叔跟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見到我的時候都是稱讚她先生的德行跟先生的為人處事,我一聽到一個太太在稱讚先生,我們都會覺得很驚訝,因為太少聽到了,所以一聽到就會覺得感受特別深。而他的太太就說她有很多辛苦的事,她的先生都會主動幫她做。為什麼他的太太會這麼樣的尊敬盧叔叔?絕對不是偶然,我們說日久見人心,一定都是點點滴滴付出來。盧叔叔跟我講一句話,他說:我們結婚的人沒有資格去要求太太要對自己的父母好,沒有資格去要求,你要對你的太太好到讓她感受到,就是因為有這麼好的父母,生了一個這麼好的兒子來跟我相愛,所以我要好好的愛他的父母。你看做到這樣的地步讓人家感動,所以在他太太人生的這本歷史劃下了真情真意。 所以我們面對所有的親友,甚至於面對我們的老祖宗,我們的聖賢人,我們都要盡心盡力,所謂不愧祖先,不愧所有的親友。這個時候你常常就會覺得內心非常的充實,非常踏實,覺得人生這一遭沒有白走。你假如常常有這種充實的感覺,一定會想到文天祥這句話,我們把它念一遍。當我們聽完這些分享之後,念起來這句話的味道絕對不一樣,好,準備好了沒有?要大聲念出來,預備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們剛剛提到了水的德行,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水沒有一刻停留,時光也沒有一刻停留。因為時光一刻不停留,我們要珍惜時光,好好的盡自己本分,好好的去成就我們所有的親友,所以才提到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水還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我們在很多的聖賢教誨裡面,尤其跟學習有關的一句話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學如逆水行舟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有沒有在精進當中,你只要一懈怠就馬上往後退了。確確實實現在這個社會一個大染缸,只要你稍不認真,你的氣質馬上就下降。所以楊老師,我們這些學生、這些下屬常常只要不用功,被楊老師一看到,她就說:你最近怎麼啦?馬上發覺你的氣質變了。所以要在現在這個時代當中,要能夠成就自己的學問,一定要精進不懈,不可以停留。 那水還可以讓你想到什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有的百川都往大海裡匯集,它都能夠包容,能夠容納,所以人生要時時拓寬自己的心量,用一分寬恕的心去對人。當我們覺得煩惱很多,看誰不順眼,看誰又很難受的時候,問題絕對不在別人,問題在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寬,障礙就去除。 其實我們說都是那個人讓我生氣的,都是那個人對不起我,所以常常就會氣憤,就會不能包容。我會問朋友一個問題,我說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這句話對不對?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那真正傷害你的人是誰?自己。你們怎麼那麼聰明?太有悟性了,我們課還沒講完,你們的悟性都開了。這句話很有味道,誰在傷害我們?所以我都做一個譬喻給他們聽,我說今天你從辦公室走出來,一走出來剛好遇到一個人一巴掌就給你打下去,你還沒有回過神來,他已經氣沖沖走了,你心裡想今天真倒楣,可能他認錯人了。你馬上就算了,不怪他了,一巴掌不怪他了;剛好今天回到家裡,你先生喝酒,狀態很不好,給你一巴掌。同樣一巴掌,你馬上說: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你,我跟你沒完沒了!同樣一巴掌,效果差這麼多,請問誰造成差這麼多的效果?自己,對!所以誰讓我們氣的?誰讓我們痛苦的?都是自己的強求,都是自己的執著。所以不是別人跟我們過不去,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當人了解到這個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麼應該放下。 所以我們常常都會說他應該怎麼樣,他應該懂,他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種話我常常聽到,我都會回他們說:他本來就不知道。因為這個時代已經失去聖賢教誨二、三代了,所以人做人的根本搞不清楚。其實我們看到這樣的人都覺得他很可憐,哪還有時間跟他生氣!所以我們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要再怪他了,你要更可憐他,他在那裡自甘墮落,自掘墳墓,你再不把他拉回來,他以後會死得很慘。這個時候不應該跟他生氣,反而應該生起一個包容、一個慈憫他的心,要像大海一樣有容乃大。 我們再看看我們的長江、我們的黃河,這個大水一直往哪裡流?都往東方流。雖然它有百轉千迴,但是它目標有沒有變?沒有,卻始終奔流向東方。代表一個人很有志向,志向不改,但是能不能直線就走過去?不行。人生哪有可能這麼順利!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時候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自己轉。所以有時候該屈,我們說要能屈能伸,有時候該變通的時候要懂得變通,要懂得順勢而為。但是一直很清楚目標在哪?在東方,目標在成就孩子,目標在成就身旁的有緣人,這個目標不變。但是如何做到?隨時隨地要審時度勢。所以我們的長江,我們的黃河,我們很多的大河都是很有志向往東方漂流。 當你看到一湖水面那麼樣的清澈透亮,在佛家裡面祭祀的時候,我們每一天禮完佛都會倒一杯清水,這個清水是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不是。這一杯水最重要的要記住佛菩薩的教誨,告訴我們、時時提醒我們的心有沒有像水一樣清澈,還是有受污染。一受污染了怎麼辦?趕快把污染要去除,還沒有污染上的要防止污染。我們進山門的時候不是有四大天王嗎?北方多聞天王拿的是什麼?雨傘,是不是他喜歡打雨傘,還是他喜歡收集雨傘?不是。多聞天王代表在現代這個社會知識爆炸的時候,要懂得防止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給你的污染。所以一個人不是要先看很多書,一個人要先有理智判斷力,他才去廣泛吸收知識。而確立一個人的理智跟判斷力要用什麼方法?要學習聖賢經典才有可能辦到這樣的判斷力。所以這一杯水告訴我們不要受污染,還要防止污染,然後要看看自己的心清不清淨。一個人的心只要清淨了,他的智慧就開顯出來。而我們常常拿水去洗淨很多污穢的東西,所以水也代表教育、教化,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觀念洗滌乾淨。所以這個水確確實實當我們有悟性的時候,可以從水當中體會到非常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剛剛說到的善人、惡人是老師,甚至於天地萬物是老師,還有你所處的事情、境界也是老師。我們所處的境界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一個人的道德學問是不是躲在山上成就的?是不是?絕對不是,所有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在處事待人當中不斷去歷練,不斷去提升,所謂歷事鍊心。今天我們學了《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本來的習慣,看到這種情況脾氣都快來了,突然想到「凡是人,皆須愛」,氣就壓下去,這就是歷事鍊心。所以一個人進步最快的時候是順境還是逆境?逆境的時候。所以要感謝逆境,感謝困難,感謝磨鍊。不然我們的潛能,我們的智慧,歷練開顯不起來。當我們有這種態度的時候,你就不怕吃苦,懂得去磨鍊自己,懂得去提升自己的境界,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以後面對逆境也是老師。順境最容易讓一個人迷失掉,所有錯事可能都在順境的時候幹出來的,所以面對順境要懂得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放任,不可以自大。要常常提醒自己,我有這樣的順境是多少人給我的栽培,要常懷感恩心,這樣順境、逆境都是老師。好,我們這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29]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7月12日
公開
5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提到求學的第四個關鍵「明辨」,我們要對善明辨,也要對人生的價值觀明辨,明辨什麼是成功,明辨什麼才是真正的美,明辨我們應該看的書。再來,生活當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明辨,提升自己的理智要時時明辨,什麼因造成什麼結果,從果再把原因找出來。當我們都能處處從這一些方面去分別、分辨,你就可以提升你的判斷力,提升你的理智。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一個言語的明辨,就是聽話的時候不能聽讒言。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有一句詞是這麼寫到「堂堂六尺軀」,我們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六尺軀,「莫聽三寸舌」,不要聽三寸舌的搬弄是非。「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所以假如我們聽信讒言,可能很多五倫關係都會被破壞、會受傷害。所以我們要懂得去明辨言語,到底講話者的動機是什麼?假如是不好的動機,我們要懂得趕快知進退,該離開的時候趕快離開,應該制止他的時候也可以制止他。 當我們能夠明辨善惡,明辨人生的方向的時候,接下來最重要的就要去實踐,就要去力行。我們把博學學好了,問也問清楚了,也能夠慎思,能夠思惟判斷了,接下來就要把所學的東西,一一落實在生活點點滴滴當中;所謂在工作當中,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昨天也有提到「道」是什麼?道就是孝心,道就是你時時刻刻與人相處的仁慈之心,恭敬之心。 所以中國的學問最強調的四個字,「主敬存誠」的功夫。敬是恭敬之心,什麼時候恭敬?言語態度、起心動念都要恭敬,都要真誠,這叫真實學問。所以人的孝心,人的恭敬,人的真誠都是一個人本有的真心,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學問真正的目的在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個「放」就是把我們忘失的真心趕快找回來,把我們的孝心找回來,把我們的恭敬之心找回來,把我們關懷他人的仁慈之心趕快找回來。 所以當我們找回來的時候,那個日子你就會覺得很踏實、很充實。但是這一顆心假如找不回來,我們就會覺得人生愈走愈不踏實,愈走愈空虛。所以找回來之後就是充實我們的內在美,而不是去追求外在很虛幻的物質,虛幻的價值。 所以真實功夫在主敬存誠,而主敬存誠就表現在你所有的言語行為當中,所以接下來如何落實?在三方面來提升。第一方面從我們自己的修身做起,我們常說一個人的修養、修身的功夫,第二方面從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來提升起,第三方面是接物,就是與人相交往,甚至於是與一切萬物互動應該有的態度,這在接物當中。所以我們整個落實聖賢教誨就在修身,在處事,在接物當中。諸位朋友的筆記上,我們的手冊上有點出來,我們先來看一下,修身應該在哪一些行為處世當中表現出來?我們把它念一遍,我們念一下。 在「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這就是修身,我們先從修身開始來探討。所以一開始談的就是「言忠信」。言語,我們都了解到人與人當中相處,頻率最高的就是用言語,所以言語能不能忠,能不能信,那就影響我們一個人的存心,到底我們的言語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一種動機,那就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的修養。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忠?忠是會意字,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個心,代表心不能偏頗,心不能偏私,心不能自私自利。因為我們昨天已經提到損人絕對不利己,利人絕對利己,所以心一偏頗就損己又損人,心一不偏頗就能夠大公無私,就能夠處處替人著想。所以如何讓言語能忠,也要先從他的存心開始看起。如何能夠言語有信用,也要從一個人言語的態度開始談起。 我們現在從幾個方面來探討我們言語的一種修養。第一個從言語的存心談起,諸位朋友,為什麼要講話?表達心聲,表達自己的心聲,希望別人了解,溝通。那溝通的目的在哪裡?相互了解,進而互相幫忙,互相成就。所以我們講話還是要能利益對方再講,所謂要講利益,不要講太多廢話。一個人假如話很多,給你的感覺是什麼?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言語很多,他的心態有問題,所以《易經》裡面提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諸位朋友,我們這幾天的課程,你有沒有覺得經典裡面句句話都很有分量,都對你一生立身處世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易經》裡面我們這幾天的課程提了好幾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止損自己還損的什麼?後代子孫,所以這些道理你一明白之後,你整個人的立身處世態度絕對會有大的變化。因為你能夠看得更深,看得更遠。 《易經》裡面提到言語說,吉祥的人言語怎麼樣?很少,因為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所以話不多,但是話一出來就會讓人家覺得很能夠信任,所以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躁人之辭眾,言語很多代表內心怎麼樣?很急躁,好像不講話自己就沒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一回到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坐著發慌,要趕快找朋友的電話打一打心才不慌,有沒有這種傾向?現在人有這種傾向,因為他一直,其實那個再根本一點就是人生完全沒有目標,活一天過一天。所以一沒有目標,他常常就會覺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一定要找人家來陪他一下,他才比較有安全感。所以假如你交這樣的朋友,你會覺得怎麼樣?很累,常常要聽他講一大堆,然後時間怎麼樣?耗掉。假如說聽他講,對他還有幫助那我們還聽,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我們講話還要練什麼功夫?練他在那邊打牢騷的時候,一句話就要把他切斷。但是切斷的時候,要從他的混沌當中,把他引出一些正確的思惟,要引導他。所以這也要我們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學問,就能夠這樣達到。慢慢你切掉他的話然後把他引出來,他就會說你為什麼都能這樣想?這個時候你就告訴他,因為我都有讀《弟子規》,所以面對問題不會打妄想,不會想一大堆煩惱,要提起理智去面對。所以人心急躁話才會多,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因為你急躁話又多,就沒有考慮清楚,所以話一多言多必失,所以言語太多了就會形成很多無形的障礙,自己都搞不清楚。 到一個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群,話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聽,一個人能多看多聽還要心怎麼樣?靜得下來才行。所以心靜的功夫是時時都要練的,所以當我們很急躁的時候,趕快把《弟子規》拿起來念,趕快把經典拿起來念,伏自己的煩燥的心。而其實一個人當他常常能夠看到對家人的本分,對朋友的本分,對工作的本分,他就不會想一大堆事情,他會趕快去學,趕快去做。所以能看到自己本分的人就不會浪費時間,讓自己的心飄到九霄雲外去,拉都拉不回來,不會的。 所以我們言語的動機,絕對是要能利益別人我們再講,當你時時想著我的言語是要利益別人的時候,你就會比較謹慎,就會考慮到講了之後他會有什麼感受,是否真正對他有利,你就開始言語懂得慎言,懂得謹慎。諸位朋友,我的言語不多,你們不要因為我講課覺得我一定話很多。我記得我在一個學校裡面,待了一個學期的時間,我跟同事沒講幾句話,為什麼?因為我接那個班的時候,這個班是全校最難帶的班,我幾乎沒有到辦公室去坐過。所以很多的同事都以為我的話很少,都以為我不說話的。因為那一個學期,我們才一個學期時間有幾十個學生,你要從對他不了解到了解到建立信任,到點點滴滴引導他一些思想觀念,那時間幾乎怎麼樣?來不及。所以我們都待在教室裡面,雖然是在那裡改作業本,耳朵在什麼?收集情報,才有更多訊息能夠協助孩子成長,協助孩子學習,所以同事都覺得我話很少。 後來在最後把學生都送畢業的時候,一些同事坐下來吃飯,他就說:蔡老師,你的話真少。隔壁剛好我帶十一班,十班是一個女老師,年紀比我輕好幾歲,結果我們兩班都不好帶,所以我們兩個就常常探討如何帶學生。我其他的同事說我話很少,這個帶隔壁班的女老師馬上說:沒有,他話很多。這個話很多是為什麼話很多?不是講一大堆無關緊要的話,是因為要探討學生的一些情況,甚至於是我們是常常,因為她年紀比較輕,所以帶六年級很吃力。所以常常還要講一些鼓勵她的話,安慰她的話,所謂的要講軟慰語,讓她覺得比較安慰,比較釋懷。所以我們言語的動機絕對是要利益別人再說,對別人沒利益的話,我們寧可多看聖賢書,省下這些時間,確實人生時間很寶貴,不要揮霍掉。 我們接下來談言語就以《弟子規》為核心,《弟子規》哪些教誨對於我們言語能夠忠,能夠信,我們就挑出來說明一下。比方說以存心來看,《弟子規》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當他道人善的時候,他的存心是什麼?道人善即是善,希望人知道之後,能夠向這些善的人學習。所以人知之,愈思勉。他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跟這一些好人學習,能夠跟聖賢人學習,所以這個存心是好的。 「見人善」,我們提到「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的言語是要規勸別人,讓他能夠改正過失,所以善相勸,這樣朋友跟你的道德學問都得到長養,所以德皆建,不止你勸他朋友能夠改正過失,對你自己你也時時刻刻提得起來去成就朋友的這一分存心,你自己的學問也在提升。幫助別人愈多,你能夠體會別人的需要就更多,你能夠更人情練達去把一些事情做圓滿。所以善相勸,德皆建,這就是講話者是為他人著想。 「過不規,道兩虧」,過失假如不規勸,朋友做錯事而我們也錯了,因為沒有盡到當朋友的道義去規勸。 存心是善,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別人;存心假如不好,我們就要馬上警覺這種言語態度,言語存心不能犯,哪一些言語的存心是不好的不能犯?在我們「信」當中有提到「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你還沒有見到真相,只是聽人家說說,可不可以馬上講出來?不行。知未的,了解道理都還不清楚,可不可以就去發表你的看法?不行,你可能誤導別人,甚至於把聖賢學問講錯了,那別人就聽錯了,你可能誤了人家一生的智慧。所以為什麼見未真就講,為什麼知未的就講,這個人的存心是什麼?逞能。這個存心忠不忠,不忠,偏。就希望別人看到他說:你怎麼這麼厲害。他就自己覺得揚揚得意,其實這個存心是不善的。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我們去挖人家的隱私,對別人一點利益都沒有,其實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自己的人格修養就會一點一滴墮下去。那挖人家隱私可能會造成什麼?造成人家家庭失和,甚至於會造成團體失和,所以諸位朋友您要用人,除了德行之外,還要看他講話的分寸夠不夠。一個團體裡面常常發生衝突,發生摩擦,往往都是言語不慎,往往就是太多人在講人家的是是非非,造成團體失和。一失和事情就很難辦成,一失和團體就不團結,團體就開始這一派,那裡又一派。所謂家和萬事興,團體和萬事也興。所以我們觀察一個朋友,觀察部屬,也要從言語的存心去看,那我們看人的深度就會愈來愈深,你就不容易看錯。所以看錯人不能怪對方,要怪自己學問不夠。 再來我們來看言語的時機你也要會判斷,不該講的時候你講,你的心已經不忠了,因為你太急躁了,而這個急躁的背後你再探深一點是什麼?是你控制的欲望太強,就覺得你要趕快聽我的。所以我們人的存心你要看到底,你才能夠從你的存心去修正錯誤。所以因為急躁,因為控制的欲望太強,所以時機沒抓好反而事倍功半達不到效果,甚至於不只沒有效果,還把事情搞砸了。我們從《弟子規》來看看言語,哪一些時機該講,哪一些時機不該講。比方說「親有過,諫使更」,父母親有過失,親人有過失,這個時候就是講話的時機。但是什麼時機好?「悅復諫」,這個悅是喜悅的悅,代表他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講。所以你看經句,連一個字你都不可以小看,「悅復諫」,這就用一個悅就代表時機點要抓好。他已經火冒三丈了,你再去勸他有沒有用?要審時度勢。 「晨則省,昏則定」。晨昏定省,讓你的父母歡喜,讓你的父母放心。所以該講的時候要講,很多人說:我就是嘴巴不甜。其實障礙不在外,障礙就在自己的這一念心。假如我們講的話能夠讓父母歡喜,你有這一分利益父母的心,孝順父母的心,哪還有那麼多什麼我的習慣就是嘴巴不甜。事在人為,不要推說我的個性本來就是這樣,個性隨時可以修正的,只要你真正那一分孝心,那一分利益他人的心能提得起來,你的整個言語行為就會變。 「出必告,反必面」。你時時處處該交代的一定要交代清楚,讓你的父母不擔心。「入則孝」裡面的「出必告,反必面」,我們不要說只是對父母出必告,反必面,這樣我們學問就學呆了。應該是只要我們交代清楚就能夠減少別人擔憂,你就應該交代。對太太要不要出必告,反必面?要!甚至於說實在的對你的孩子也是要,因為你的親人了解你在哪裡他就放心。像我們要出去,跟晚輩打一下招呼,我們去哪裡,很快就回來,他也清楚,他也不慌張。甚至於在公司裡面,我們要出外的時候,也要把我們的行程告訴上司或者告訴同事,讓他們在緊急狀況還能夠通知到我們。這就是處處要能夠替人設想,這個言語的存心是如此,這也是對人的恭敬之心。對人恭敬就會常常想到怎麼做才能夠讓他們放心,讓他們減少擔憂。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當別人在那裡說長道短,這個時候是不是你說話的時機?不是,趕快怎麼樣?趕快離開。是非之地,你只要站在那裡可能都會惹禍上身,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敏感度。我記得在我成長過程,常常人家都會跟你劃分,你是這一派的還是那一派的。很奇怪,我好像行為處事就會站在中間,這一派我也不算,那一派我也不算,而且兩派都跟我處得不錯。所以在論是非的時候我們就溜之大吉,不要捲進去了,到時候人家說:他們在那裡批評我們的時候,蔡老師也在。那我們就解釋不清楚。但是我們站在中間並不是說不關心,不是這個意思。當我們站在中間的時候,對雙方都是一種提醒,因為人都會犯過跟不及,所以往往分派的時候,都已經是對某一些觀點太偏頗了。這個時候你站在中間不動,對他們都是一種牽制力量,等他們察覺到自己做得太過火,要來問問你,你這個時候一開口就能夠把他的偏失稍微緩回來。所以這要有前置作業,就是你平常要對他們關懷,平常自己要把本分做好,你才有資格去勸別人。 所以我常常一來把我老師的工作做好,人家看到你就對你敬三分,二來常常買一些東西送他們吃。所以有時候我買了餅乾都不會買一包,我買很多包。然後六個年級,所以一年級開會我們就拿一包去給他吃,二年級就拿一包給他吃,而這一些信任都是為了往後能有很大的作用發揮。所以我跟同事都處得很好,也懂得多請客、多送禮。我記得我辭掉工作,還不敢跟我的同事講,後來沒辦法宣布的時候,當場有同事眼淚就掉下來了,幸好這種場面看多了,但是我會勸他,我們還是在同一條船上,我們還是都在做教育,都在弘揚文化。 人跟人的緣非常難得,得來都不易,所以我每次回家裡,我會帶海口的名產,有時候還拿到上海的名產,我們會拿回家裡去,去看看我這些老同事,這一些老師。也在教學當中,在修養當中,跟他們進一步再作切磋。而我跟這一些老師討論教學,討論教育的時候,我內心都會很高興,因為這一個老師背後站了幾百個學生,所以我們要能看得比較深遠一點。當你在幫助一個朋友的時候,你也要看到他背後的子子孫孫,他背後的可能會因為他而受影響的親友。當你有這樣的一種態度的時候,你面對每一個人都會恭恭敬敬,不敢怠慢。 我們再來看一下言語的態度,應該怎麼樣去做?這言語的態度《弟子規》也教得非常仔細,我們來看一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代表跟父母講話的態度要非常恭敬。現在人為什麼沒有辦法提起這個恭敬?因為現在人太煩燥,聽兩句話就不耐煩。看的電視,聽的音樂都是什麼?讓他的心很浮動,所以現在年輕人很難受教,聽沒幾句話就怎麼樣?就頂回去了。所以我們不要先要求這一些年輕人,我們先反觀自己,我們已經上了年紀的人,自己對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有沒有做到? 諸位朋友您現在有看到,有一位父母喊她的子女,她的子女馬上走過來跟媽媽說:媽媽,有什麼事?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態度你有沒有看到?幾乎看不到,你突然看到可能會感動得掉眼淚。所以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有這種恭謙的態度。當然不是對父母如此而已,對所有的長者都應該這樣。但是對你的孩子可不能這樣,學問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兒子說:媽,來一下。你馬上走過來:兒子,有什麼事?那就顛倒了,那你孩子就傲慢、無禮!所以對長者、對平輩我們應該這樣做,但是對晚輩你要長養他的孝心跟恭敬心,應該是晚輩到長輩的面前,這樣才是正確的。 「父母呼,應勿緩」。有時候你在應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有應,內心怎麼樣?還是不耐煩,當人處處不耐煩,你的學問絕對起不來。所以往後呼應父母,還要觀自己的心有沒有真誠恭敬,而不是應付,應付的話你就沒有主敬存誠。當你能從心上這麼深的下功夫,你的道德學問不出三個月,絕對會讓身旁的人覺得你變了一個人。所以一個人求學問有沒有效果,從別人對你的態度就可以判斷出來。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答應父母的事情,言語答應了,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懶。你已經說媽媽我要去洗澡,你要趕快去洗,你不能拖拖拉拉。甚至於父母交代我們買的東西,我們也應該如期買回來。可是你看,別的朋友交代的東西,我們都不會忘記買,誰交代的東西我們會一拖再拖?可能回到家裡,媽媽說醬油?我又忘了,下次,我明天一定買。所以為什麼對朋友都不敢失信?為什麼對父母就失信了?我們的心有問題,不是恭敬,不是真誠。對朋友因為怕關係搞壞了,因為怕生意做不成,所以他們的話都不敢怠慢;因為父母不跟你計較,所以你的心就不恭敬了。 甚至於不止對至親的人不守信,對朋友不發脾氣,專門把脾氣發在誰身上?發在最親的人身上。所以你說人顛不顛倒?點點滴滴對你付出,對你最照顧的人,你卻對他最不好。所以人往往在三十歲、四十歲,你會覺得內心愈來愈不安,因為該做的怎麼樣?都沒做。假如這個時候剛好父母又走了,那你會覺得心隱隱作痛,因為該報的恩你都沒報。而報父母恩就要從哪裡下手?先從言語態度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騖遠。所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訓斥你的,我們不能很憤怒的頂回去。責罰我們,我們先要虛心接受,反省的心來接受。很多人就說:那父母假如誤會我們,那我們還不頂回去嗎?其實我們要觀察時機,父母在訓斥我們的時候情緒比較激動。這個時候你還辯駁回去,很容易發生衝突,對你、對父母都不好。而父母講我們十句,只要其中有一句是真的自己做錯了,其餘九句是沒有的,那你要想哪一句?就想這一句!想這一句確實做錯的,其他九句我本來就沒做,父母縱使誤會我也是問心無愧。所以人現在就很喜歡辯駁,很喜歡解釋,往往都沒有去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所以常常人在接受規勸的時候,人家講了五句,其他四句是對的,他沒去注意,馬上解釋這一句,這一句你誤會我了,那人家往後敢不敢再給你建議? 而當父母確確實實是錯怪你,你還能忍得下來,等父母情緒比較穩定下來,他自己會覺得我太過分了。所以父母搞清楚狀況他太過分之後,可能還會主動削個水果給你吃,主動坐過來跟你聊兩句,這個聊兩句的意思就是沒事了,沒事了。所以當你處處都能忍得下來,你的父母會愈來愈尊敬你,愈來愈佩服你。當你贏得父母的尊重跟佩服,往後你跟父母講的話他們就聽得進去。所以諸位朋友要沈得住氣! 所以前幾天的課我跟諸位說,我是三分鍾熱度。所以父母覺得我的話能不能聽?但是後來因為在這五、六年的時間,很幸運的接受了聖賢教誨,所以就知道怎麼去應對進退。慢慢的從很多處理的事情當中,父親對你的信任一點一滴就提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往往就是你能夠去協助父母,能夠去引導父母的時機就出現了。父母責罰的時候,我們不要情緒反應。當然,假如你父母罵你很凶,而他又有心臟病,這個時候你不要說:蔡老師說的就乖乖在那裡。這個時候看情況不對,趕快什麼?離開。沒看到你,他氣比較消的時候,你就趕快走,學要學活一點,不要學死。 所以古代孔子的學生有一位孝子叫曾子,曾參,他非常孝順。有一次他爸爸責罰他,一氣之下,旁邊棍子拿起來就給他打下去,結果他就被父親打昏了。後來曾子去見孔夫子,夫子就罵他,他說你不孝,曾子嚇一跳,你看我這麼乖,連跑都不跑,怎麼說我不孝。夫子接著說:假如你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你是陷你父親於不義。而且他親手把你打死了,誰最痛苦?父母最痛苦,而且他的痛,你一打死二十年後一條好漢,父母把你打死,他幾十年的日子都很難受。所以夫子告訴曾子「小杖則受」,拿小棍子你就受了;「大杖則走」,拿起大的棍子要趕快溜。所以你看處處替父母著想,這樣學學活了,不然就變書呆子就不好。所以我們對言語的態度就從父母呼、父母命,這一些態度開始做起。 言語的態度要「怡吾色,柔吾聲」。勸誡別人的時候,你的言語態度要好才達到效果。當然不只是勸別人的時候怡吾色,柔吾聲,平常與人交談態度就要恭謙。所以很多人常常會說:我跟這個朋友聊天就覺得很舒服。那就是他的言語態度。有一些朋友會說:我跟這個人聊天,我的心就跳得很厲害,都靜不下來,愈聽愈慌張。這可能就是講話者他的語速太快了,《弟子規》說「勿急疾,勿模糊」。你講話太急躁,速度太快,聽的人跟不上,他就慌;或者你咬字、抑揚頓挫不清楚,很模糊,他在那裡聽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話聽錯了或者聽不清楚,跟你對不上嘴又怕自己失禮。所以我們講話的態度也很重要,要怡吾色,柔吾聲,然後講話的一種語速要適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你講話講太慢,聽的人覺得心臟都快要停止了,這樣也不行。所以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平常就要看看自己的言語速度,言語的遣辭用句能不能夠清晰,這個你自己要多下功夫。 言語態度當中,「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像那個按電鈴:請問你是誰?小孩子說:我,我就是我,你不知道我是誰嗎?還要讓人家猜半天,這很失禮。像我們平常接觸人這麼多,有人打電話來:請問您是哪一位?他說:你不記得我了,我們兩個月以前見過面。我們在那裡就覺得頭很大,見的人那麼多,怎麼會想得起來?所以我們講話一定要: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讓人家馬上就知道你是誰,人家的心就安了,這就是講話的分寸跟態度。所以我們教孩子接電話這個也要教:喂,你好,我是某某某。人家一聽就知道是誰,這就是一種分寸。 講話的態度「凡出言,信為先」,態度當中我們要告訴自己,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所以從歷史上能夠留名青史的人絕對都是做到言行一致。夫子在《論語》裡面提到很多句言行的態度,夫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講出去的話自己做不到,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我們不能輕易開口,不能輕易給人家許諾。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了再答應,不可逞能。所以現在的人很輕諾,隨隨便便怎麼樣?就答應別人,甚至答應小孩,到時候你要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你答應了做不到,你就進退錯了。那古代人對於言語的信用,讓我們非常感動。有一個吳國的大臣叫季札,他要出使魯國,剛好經過徐國。在徐國的時候,徐國國君就宴請他,請他吃了一頓飯。就在吃飯的過程,這個徐國國君也沒有跟他聊什麼,但是眼睛就一直盯著季札身上那一把寶劍。那季札也很能觀察,他識之明一看就知道徐國國君很喜歡他這一把佩劍,但是因為佩劍是代表一個身分,他要出使魯國,他就必須有這一把佩劍。所以他當場起了一個念頭,他說我回來的路上,已經不需要這一把劍了,我再把這一把劍給徐國國君,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結果後來回國之後經過徐國,他就要去送這一把劍,結果一到徐國發現徐國國君已經過世了,因為國君的墓都很大,都有人守墓,所以他就把這一把劍掛在墓前面的一棵樹上,就掛上去。他的隨從很驚訝,他說:大人,你這一掛給他,我覺得很奇怪,第一個你又沒有答應要給他,所以你不需要守信;第二個縱使你已經答應他了,他都已經死了,那你更可以不要給他。季札馬上說「始吾以心許之」,我已經把我的這一個心,起了一個念頭要送給他了,所以我要守這個信用,「豈以死倍吾心哉」,怎麼可以因為他死來違背我心的信用! 所以古代人不要說言語出去要守信,連對自己的一個念頭他都能夠守信到底。所以我們從古代人的一種對信的態度,我們都會覺得很慚愧,我們要見賢思齊,所以往後當我們答應別人事的時候,就要兢兢業業,時時刻刻要去盡這一分信用。我們這一節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28]如何真正做一個如法的好人

2009年07月11日
公開
4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談到的是學習第四個關鍵「明辨」。我們要對善能夠明辨,我們要對世間的價值觀要能明辨。世間價值觀包含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美,還有很多這些想法、看法,你都要能明辨它真實的部分而不是外在虛幻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看得懂真假,才能經營出真實的人生。 我們有一些孩子都是讀聖賢經典,他們的年紀平均六歲,剛好有一天我們出去講課,其中一位老師就問他們什麼是好心?什麼是壞心?剛好老師順手把它記下來,我念給諸位朋友聽聽看。接受經典教育六歲的孩子,他是怎麼去看好跟壞。一個小朋友說:一件東西自己想要,但別人想要的話就讓給別人,這是好心。能夠讓,能夠捨。諸位朋友,捨得、捨得,得的因在哪?在捨,在布施,有因才有果,捨的人才能得,大捨大得。諸位朋友,我假如沒有捨掉工作,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給我的支持嗎?所以確實捨了之後一定能得,但是得到之後還要再捨,就會愈捨愈多。就好像銀行會給你累積利息,會再還給你,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懂。 當孩子真能懂得捨,他才種了他福田的根本。我們自己當老師的,當看到一些學生不跟人爭,真的是如此,有一些東西很多人馬上就跑過去,深怕自己沒得拿,就看到一些孩子很有修養他不拿,他說沒有也沒有關係。這樣的學生我們往往對他關照有加。所以真正肯不計較,真正肯捨的孩子,是能承傳聖賢教誨的人才。這樣的孩子絕對會得到有智慧者的提攜。所以有禮貌的孩子、肯禮讓的孩子,他一生注定絕對會遇到貴人。所以為人長者,深謀遠慮。 下一個孩子說: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這些言語都是六歲講的,我們絕對沒有添加東西進去。你看讀經的孩子開口,言語都是很有水平。下一個說:對佛恭敬,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可能家裡父母有引導他學佛,他還說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下一個孩子說:做到《孝經》第一章到第十八章,聽老師的話,做到《常禮舉要》的心是好心。因為他的課程裡面有《孝經》,有《弟子規》,有《常禮舉要》。所以你看孩子他的好心有沒有飄在空中?都在哪?都在生活點滴,他學的學問是實的不是虛的。另一個孩子說: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就能去做事的心是好心,知道是好事就去做的心是好心,懂道理的心是好心。諸位朋友,孩子假如沒聞聖賢道理,他能講出這種言語嗎?他哪會想到那裡,所以確確實實有教就有學,就能學得會;沒教,一生種子沒下,怎麼長也長不出來。 另外孩子說什麼是壞心?第一個孩子說不幫助人的心是壞心,下一個說欺騙別人,浪費的心是壞心。我們有時候叫他們反省今天做錯什麼,他們還會說今天開水龍頭開得太大了,浪費了。而我們給孩子的引導是你把水省下來,不是省了一塊錢而已,是為千千萬萬的後代子孫把水省下來。假如你現在這麼浪費,到時候水被我們這一代用光了,那後代怎麼用?所以我都想未來國與國打仗,可能為了什麼?可能為了水,假如人繼續揮霍水源,繼續污染水源,到時候全世界最後一滴水不是自來水,是人的眼淚。孩子有這樣的引導,他自然而然會了解到每個物品都應該珍惜。所以他說浪費的心,浪費什麼?小孩還說電、水、生命、人生、時間,他說這個不能浪費。 下一個孩子說侮辱別人是壞心。「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諸位朋友給我的眼神告訴我,昨天好像有念《弟子規》。昨天我們強調一遍,往後課程會跟《弟子規》有很多地方是結合在一起。因為時間有限,我希望能夠也把《弟子規》讓諸位朋友體會理解得更深,所以你們一定要念,會更有效果。下一個小朋友說開玩笑過火,禍從口出。所以孩子有這樣的認知,他在對待別人的言語、行為自然就比較有分寸,不會太過。怨恨別人的心是壞心。所以他們這些孩子自我檢討都從哪裡下手?從心,從自己的存心去看。下一位小朋友說:為自己不為別人的人心是壞心,生氣的心是壞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不好,沒回報的人,忘恩負義。這種句子我們大人不見得能寫出來,那是孩子直接講出來的。 下一個孩子說記仇的心是壞心。這一個孩子一講完,下一個孩子說,報仇的心也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小氣的心是壞心;別人指出缺點,但是堅持錯誤不改,是壞心。因為他們知道《弟子規》說的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別人批評你,你就生氣;別人說你好,你就洋洋得意,這樣好朋友都走了,趨炎附勢的人統統都來了,所以損友來,益友都走。益友為什麼走?因為他不指出你的缺點,他就沒有盡到朋友的道義;但是指出缺點來,你又這麼生氣,他覺得不要再跟你結惡緣了,所以先敬而遠之,等你能受教了,他再來講,再來勸你。但是「聞譽恐,當我們聽到別人的稱讚,覺得自己受寵若驚,自己學問還差得很,所以不敢接受。 聞過欣,聞到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很高興,馬上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 「直諒士,漸相親」。真正正直,真正能體諒,能夠規勸你的朋友,漸漸走到你的身旁來。 所以這個態度太重要。孩子因為學了《弟子規》,而且諸位朋友,您看孩子學《弟子規》學多久?要把人生正確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能扎根,這絕對不是十天、二十天,絕對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扎下去。所以所有的經典學習可以慢慢加上去,但是唯有一本經,必須自始至終都要念、都要做,哪一本?《弟子規》,對,因為是綱領,做人的綱領,非常完整。 下一個孩子說沒愛心,害別人的心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沒慈悲心,知道應該做好事,但是沒有去做,這是壞心。還一個孩子說對孔子像不恭敬是壞心。這些孩子一進門,老師好,然後一走進來,孔子像掛在牆壁上,要跟老夫子說孔老夫子我回來了,很可愛。我們海口有一個孩子才八歲,那一天剛好海口防空演習,來得非常緊急,所以老師也不慌張,抓住這個機會點也可以教導孩子。就開始跟學生講:現在你只能拿最重要的東西,最需要的東西。有些孩子拿著水,拿一些輕便的東西要走;同時也觀察到有孩子拿了一大堆,這是一種結果。一個孩子遇到緊急狀況,拿一大堆東西,代表他內心怎麼樣?很沒安全感。好像拿很多東西才放心。 其中有一個孩子,他什麼都沒拿,跑過去把孔子像抱起來,然後頭看著他的老師,雖然沒講話,他的老師當場眼淚就掉下來。這麼樣緊急的狀況,他什麼都沒想就想到孔子像。當一個孩子在這麼緊急狀況都能想到孔子像,代表他人生面對挑戰的時候,他會想到什麼?他會想到孔夫子的教誨。孩子能產生這麼樣深的恭敬之心,已經扎了他一生道業成就的根本,就是對聖賢至誠的恭敬。這個孩子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我也跟諸位朋友提過,我們九個人吃了九個餅乾,還剩一塊,這個孩子出來:媽媽,還有沒有?我們也話都沒說,只看著那一塊餅乾,這個孩子馬上拿起餅乾,把餅乾放到我的面前說:這一塊應該給蔡老師吃。你看孩子不只不貪,孩子還懂得辨別應該先給誰吃。所以聖賢的學問活活潑潑。很多人說學禮的孩子會不會學得變得很呆?錯了。 什麼叫活潑?現代人對活潑搞錯了。那一天我們的老師要過關,在海關要過關,有一個孩子拼命往前衝,拼命往前擠,擠前面的人,我們的老師也被他擠。這個母親沒有當場制止他,還好言相勸:寶寶,你就乖一點,你不要這樣。勸有沒有用?孩子是愈來愈囂張,旁邊幾位跟著他的朋友還隨口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很好動。這個話對不對?所以確確實實我們現在大人連什麼好,什麼壞,怎麼樣教孩子是對的,自己都拿不準。活潑是指思想活潑,思想活潑在哪裡看到?在處處替人著想,這樣才是真正的活活潑潑。時時刻刻看到誰口渴了,時時刻刻看到誰需要一件衣服,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誰需要一句安慰,這樣的孩子你看了內心生歡喜,他會不會呆呆的坐在那裡?不會的。而現在人覺得活潑是動來動去,那不叫活潑那叫隨便,那叫連規矩都不懂。到處不知規矩,只會到處讓人家生煩惱,到處讓人家覺得很不懂事,那個不叫活潑。所以孩子真正的活潑,要從處處替人著想開始形成他對人的正確態度。 下一個說怕吃苦的心是壞心。因為他們的老師寫了一句話給他們,「不怕吃苦,吃一陣子苦;怕吃苦,吃一輩子苦」。所以諸位朋友,不要小看你對孩子、對學生一句聖賢的教誨,一句就可能讓他終身受益無窮。諸位朋友,我的初中三年只記得兩句話。第一句「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初中三年在升學主義之下,沒有老師教我們做人。其實我們想不想學?誰不願意把人做好?誰不願意跟別人和和氣氣?想學。剛剛有一位中學生聽完之後覺得:老師,你講得很好,我很喜歡聽。孩子決不是不受教育。 我曾經到一個中學去演講,去的時候,他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都坐不住,所以你講一個小時一定要休息十分鐘。老師這麼講,我們就點點頭,好,休息。當我講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我跟底下應該也有五百來個學生,我說現在我們休息十分鐘,等一下再講。學生說:老師,不要下課了,繼續講。結果我講到兩個小時之後,欲罷不能,超過兩個小時,講完之後他不讓我下台,繼續問我問題。孩子問的問題非常好,我們聽了都很歡喜,甚至於回答完問題,他們還分享。很多孩子說,我本來覺得我還滿孝順的,但是聽完之後,覺得自己還差很多。有些孩子分享,他說我聽到 老師他們這些老師,演講居然是免費的,我好感動!我們這個社會給孩子什麼印象?給孩子唯利是圖。孩子那一顆助人的心,善心,被我們社會淹沒了。他遇到的時候是歡喜,我們沒那個機會去長他的善良,是我們對不起小孩。 因為我的一位理化老師,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不是教我語文,他告訴我這句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每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這句話提起來「人不可以沒有骨氣,不可以有傲氣」。當我們接受別人的稱讚的時候,這句話馬上出來,不可以有傲氣。所以因為我們感念老師,假如我們沒有依教奉行,內心覺得對不起這個老師給我們的教誨。所以諸位朋友,您不要小看一句真誠的教誨,都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受用。我們要有心,用心去教。 下面一個孩子說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壞事。這些孩子看行為都看到哪?看到存心去了。一個人有自省能力,他一輩子受益。人假如還處處要讓別人來指缺點,那已經太慢了。可能錯了三、五年人家才來指,那都錯三、五年了。真正能夠自省的人,當下起念錯了,馬上改,不讓行為錯誤,從念頭就開始改。所以我們剛剛提到了,一個孩子本來一根竹棒要丟出去馬上拉回來,那就是從念頭上自己能反省。 下一個孩子說:不孝順父母的心是壞心,破壞的心是壞心;媽媽不知道,就說媽媽笨是壞心;不做到《弟子規》是壞心,做壞事的心是壞心。本來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這就是「勿畏難」,《弟子規》說的,不要害怕困難,要能勇往直前去做。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這一位小朋友還把聖賢的教誨改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好心,那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所以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這個孩子讀了好幾年的經典,有一次他聽課的時候說學如逆水行舟」,他跟他媽媽說:學如斜坡騎車。他能悟到,還同生活結合起來。 下一個孩子說高聲喧嘩,打擾別人是壞心。這叫「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弟子規》教的。「尊長前,聲要低」,你看提得起來,遇到境界能提起來才是真實學問,遇到境界提不起來那沒用,那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下一個,「倘揜飾,增一辜」的心是壞心。這意思就是做錯事還要掩蓋,這就是壞心。所以這是小朋友剛好在一天晚上跟他的老師互動的時候,講出來的話。當我們的孩子對於是非善惡能這樣去辨別,那這樣的孩子一生,你就減少很多的擔心、擔憂。而能這樣去分辨善惡的孩子,相信到任何一個團體,都能夠用他好的德行去影響他人。這裡剛好提到什麼是好話。有一個孩子他就說:爸爸媽媽罵他是好話。他說感謝爸爸媽媽罵我們,打我們,因為是愛我們,愛不是用嘴巴說的。你看,假如孩子能體諒到你罵他、打他都是為了他好,那你教育孩子你一定不覺得累,你會覺得很窩心。 如何讓孩子真正能從小建立起明辨善惡、是非、好壞的能力,就要從小扎德行。在明辨當中我們還要明辨因果。這一件事現在已經呈現結果了,我們就要去把不對的原因找出來。當一個人能不斷從自己所發生的事去檢討原因的時候,你的理智,你的智慧會提升得特別快。比方說孩子沒教好,孩子懶惰,你會想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原因在哪?當我們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對症下藥,你就能扭轉乾坤。你的智慧也會因為你時時處處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夠愈來愈有智慧,你的理智會在短時間之內架起來。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個月看看,任何一件壞事來,先不要氣餒,也不要先責怪別人,先想想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個朋友對我態度不好,原因在哪裡? 人往往就是在結果停留,只會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對人生沒幫助。所以當你有這種態度,當你教孩子也能夠這樣引導,那你的孩子會非常勇於面對事情,面對挑戰。所以我們會問孩子,這一位同學成績能夠這麼好,能夠受到這麼多同學的歡迎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孩子開始思考,開始建立判斷能力。本來他只會羨慕別人,本來他可能只會嫉妒別人,這麼一引導,他開始知道原來是他處處替人著想,原來是他用功認真,上課專心。他開始不是只有在那裡嫉妒羨慕,他開始找到因,從自己種下正確的因開始努力起。而孩子這樣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從果推因特別重要,要去分辨。再來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因看到往後的結果。諸位朋友,舉一個例子,在《左傳》裡面,有一次在春秋時代,秦國的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按照禮儀任何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都必須要把帽子脫下來,本來坐在車上都必須要下車。結果秦國的軍隊,有的沒把帽子脫下來,有的跳下來一下,還沒有經過天子的地方馬上又跳上去。這個讀書人一看就說,秦國這一戰鐵定打敗仗。你看才看到他一個動作,就可以斷言他們這一場仗必敗。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們比不上。這一位讀書人就分析,他連對天子都這麼傲慢,都這麼輕率,小地方都輕率,面對大事的時候就馬上變得恭恭敬敬嗎?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國那一次軍隊因為輕率,幾乎全軍覆沒。所以那一場仗打下來,秦穆公幸好沒有責怪那個將軍還責怪他自己,但是也從一個人輕率的態度,就可以斷言他能不能成大事,這叫從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關的時候,當官的官員就問他一個問題,他說我生了兩個兒子,以後我要靠哪一個比較保險?他就問老子。老子馬上拿了一些錢放在桌上,他對這個大兒子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些錢就是你的。這個大兒子比較笨,小兒子比較聰明,但是大兒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後來因為大兒子堅持不打,老子接著轉向小兒子,他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個錢馬上就歸你。這個小兒子二話不說,過去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後回來把錢抱起來高高興興。老子說,你要靠誰?靠大兒子! 我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劇,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學歷又高錢又賺得多,老三只有高中畢業。這一個母親最後靠誰養?其實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學歷愈高,卻不見得懂做人?原因在我們引導孩子讀書的動機錯了,讀書應該志在聖賢,讀書應該志在盡孝心,志在對人恭敬,愛護他人,這才是讀書的目的!是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哪?志在賺錢,志在讓自己有好日子過,志在自私自利的動機,所以反而讀愈多愈不重情義,讀愈多愈傲慢,讀愈多,甚至於不願意承認我的父母是農夫。而這個孩子剛好讀得少,污染少,不貪心,還覺得自己不如人,還會謙虛,到最後就是小兒子養。 所以這一個官員被老子這麼一分析,知道大兒子會養他,小兒子一定不管他。結果這一位官員真正臨終的時候,他的小兒子沒回來。因為他的小兒子後來從商賺錢,他的家人叫他回來,小兒子說,我這麼一來一去要少賺多少錢。所以孔夫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一個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假如是錢,假如是利,這一生走下來,一定會讓他的親友寒心,會讓他的親友眾叛親離。所以我們要從因推果,現在給孩子種什麼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這就是給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規》,你會覺得每一句都是種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為講了一年多,體會這麼深。我相信諸位朋友,你現在體會可能沒有我這麼深。我們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應勿緩」。一個孩子連對父母講話都不恭敬,他這一生已經毀了,他一生對人的恭敬起不起得來?起不來。這一句沒做到,孩子一生就會有很大的障礙;這一句話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當他尊重自己父母,對父母講話和顏悅色,他看到別人的父母,他會想別人父母也很辛勞,我們也應該恭敬。當他體會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體會到別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當我們對人惡言相向,他的父母會傷心難過。所以一個孝子就能夠有這種同理心,不願意讓別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從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規》句句鏗鏘有力。 「謹」裡面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只是兩句話教導什麼?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處放,雜亂,地也搞髒了,衣服、帽子也搞髒了。甚至於亂放之後,緊急要用的時候找不到,找不到還不打緊,還要對著一家人發脾氣。現在這種孩子多不多?真的,沒有教好,孩子的行為真的會讓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們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這句話,當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難道他只把這兩樣東西放好嗎?當一個孩子很習慣乾乾淨淨,他已經有這種存心的時候,他看到這個椅子沒擺好,馬上擺好,內化了。所以他一定會把他的房間擺好,會把房間整理好。一個孩子能夠把房間整理好,他就有條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來。能定下來,定才能開智慧。一個孩子房間裡雜雜亂亂的,每次要找什麼找半天,你叫他讀再多的經書,能不能開智慧?開不了。學問不在經典上,學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經典只是告訴你,在生活你要落實,你真正能得學問的益處,就在生活當中去提升。所以當孩子把這句話做到了,衣服、帽子、書包,甚至於所有的東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誤會大學去念個企業管理叫管理學。一個大學生四年畢業之後,房間亂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紙上談兵。管理學要自己有條不紊,管理學要以身作則,這叫真實管理。當孩子房間自己都不用好,當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讀管理學,再讀十年有沒有用?學問要其本質,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處,甚至於會自取其辱。我們不念管理學還好,念出來自己都管理不好,還被別人笑。所以我們要看得到,種《弟子規》每一句話的因,都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我繼續舉下去我們的課又上不完。所以從因推果,特別重要。 人跟人的言語是人與人相交往頻率最高的互動,就是言語。所以我們聽話會不會聽?能不能分辨話的正確與否?能不能分辨講話人的動機是什麼?這就很重要。當我們不會聽話,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毀了你的家庭,毀了你的事業。諸位朋友說:老師,你有沒有講得太誇張?不誇張,為人君的,我們說君臣關係,君聽進讒言,臣子就要掉腦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讒言之下;死在為人君、為人領導的人不辨是非,不會判斷這個話是對是錯。 「父聽子當訣」,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跟孩子的關係都破裂。《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說「聽婦言,乖骨肉」。以前因為不止娶一個老婆,娶小老婆,小老婆講大老婆孩子的壞話,結果父親就聽進去了,可能到時候父子都會起衝突。「朋友聽之別」,聽信讒言,朋友聽之別,疏遠;「夫妻聽之離」,夫妻假如聽別人讒言,可能最後離婚。所以中國有一句話非常有哲理,叫「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一句話很有智慧,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為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他一定朝著一個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和氣,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與人當中能和睦相處,能平等對待,他絕對不願意看到人群失和。所以縱使看到惡人,他也不願意去批評,他只會反躬自省,我做得不夠好,還沒有讓他感動。他絕對不會添亂子,還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有德行的人絕對不會幹這個事情。 一般的人進讒言,你要去了解他的目的在哪?他的目的是嫉妒別人,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你。因為你聽了他的話之後,以後就一直聽下去,他就把你牽到東,牽到西,等你醒過來,你都後悔莫及。所以我們可以聽到,他假如進別人的讒言,他的居心何在?當然你不要他在跟你進讒言的時候,你就馬上跟他說你在幹什麼?你怎麼這麼沒德行?他以後可能會找你麻煩。我們聽了不動聲色。聽了之後,就了解這個人的存心。再來,假如你實在聽不下去了,他在講給別人聽,你不希望你在那裡做一份子,在那裡還怕到時候人家傳出去說,他在講某某人壞話的時候他也在。你要避嫌,你可以馬上站起來,對不起,我想上個廁所。人要時時掌握進退的時機,不然你可能會惹禍上身,馬上趕快溜之大吉,這就是你懂得進退。 所以聽話要會聽,別人勸我們的過失要聽,別人進的讒言不能聽。但是人做不做得到?所以我們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不是外面的,心魔。為什麼長養一個孩子純淨的心,長養一個孩子的浩然正氣這麼重要?因為他從小扎下去之後,所有的邪門的東西染不上身。當我們從小沒扎這個純善的心,又沒有正氣,邪氣一來還覺得滿親切的。所以他一講,某某人講你壞話,我們的耳朵馬上豎起來,眼睛瞪著說誰講的?那就完蛋了。所以讒言不能聽,花言巧語不能聽,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喜歡聽的。所以一個人沒真正明理,你還真的很難轉境界。所以學習一定要不間斷,長期薰習,你的定性,你的正氣才能時時提起,這很重要。 諸位朋友,你聽完這個話,你要會聽,別人毀謗人,進讒言不能聽。但是假如我們是辦完一個活動,我們希望活動辦得愈成功,能夠利益更多的人,這個時候必須坐下來互相檢討,這可不是進讒言!我們說的就事論事,談完之後,出去都不講,為的是同一個目標,把公事做好,把團體經營好,把事情辦好,能利益他人。所以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不算讒言。很多人學了這些課程,都怕東怕西的,覺得有一些小事都要打電話來:蔡老師,這樣可不可以做?我們要抓住還是你的存心,還有講話者的存心如何。 我們明辨善,明辨價值觀,明辨什麼是成功,明辨什麼因造什麼果,什麼果是什麼前因,這都需要去辨別。還有對於言語的讒言,言語的影響,我們也要會分辨。除了人是老師之外,書本,好書也是老師。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句話絕對不是只有背的感受,我對這一句話體會很深,因為我現在連讀書的時間都很少。沒事翻起書來都覺得很珍惜,能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其樂無窮。我們上飛機,除了休息之外,只要精神還好,馬上一個小本的《格言別錄》,我就趕快翻起來,每一次讀一句,就覺得聖賢人的學問真是值得我們深深的折服。 諸位朋友,我常常舉的例子,舉的名句,都是從哪裡來的?從經典,從《格言別錄》。這個《別錄》是李叔同,弘一大師節錄出來的。弘一大師是巨人,你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他把這麼好的幾百、幾千個句子濃縮成一小本,句句都對你的一生至關重要。所以《格言別錄》時時翻起來,對人生非常大的提醒。而這個書要怎麼選?你選對一本書,就得到一個名師指導。選書不是你看完之後,覺得說這個寫書的人學問真是深厚,看完之後,你連一條都用不上。你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讓家庭更好,讓自己學問提升;也不知道怎麼樣去利益自己的公司,只覺得太厲害了,高深莫測。 道在哪?道絕不高深莫測,道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孝心是道,真誠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既然道就在這一些存心當中,哪有什麼高深莫測?哪有什麼不能馬上做?所以真正好的書,你看完之後非常歡喜,而且明白下一步應該從哪裡下手,因為寫書的人處處為了成就你,他怎麼會講一些你聽不懂的話?所以選書要從寫書人的存心去選。所以孔夫子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在處事待人的點點滴滴當中。這一堂課我們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27]如何真正做一個如法的好人

2009年07月10日
公開
3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講到了求學問第四個關鍵要「明辨」。在哪些地方要懂得去明辨,去辨別對錯?首先我們剛剛提到的要去明辨什麼是善。我們剛剛課程裡面提到,從一開始要從善的根本去辨別善,根本在哪?在存心,從他的動機,他的存心,你可以了解到他是真善還是假善。從他的存心跟動機可以了解到是真善還是假善,我們才不會判斷錯誤。因為看錯一個人,對人生有沒有影響?很大影響。所以很多人因為一生看錯一個人,幾十年的努力都毀於一旦,而這些毀於一旦的人,他會怎麼樣?會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這樣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 看錯人沒關係 ,能了解看錯的原因,重新再站起來,人生只要有開始就不會怕太晚。只怕一生走的時候,走得糊裡糊塗,不明不白,所以觀人的能力一定要學好。所謂「男怕入錯行」,不只是要辨別對的行業,在好的行業當中,你還要跟對領導者,這樣你一生才不會走錯,你一生才能得到很多的提攜,很多的拉拔,所以要跟對人。「女怕嫁錯郎」,你假如判斷錯誤了,可能一生你也會覺得很無奈,但是無奈不是人生正確的態度。很多人說那我都結婚了來不及了,聖人的學問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讓你的人生,從不好的狀態到達圓滿的狀態,這才叫學問。 所以當我們人生已經處於逆勢,處於不好的狀態,這個時候你要告訴自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位朋友,你的狀態有沒有像大舜這麼慘?大舜是連父母都要害死他,請問你的這一盤棋有沒有比大舜更淒慘?結果大舜把人生走得有聲有色,走得幸福美滿。不只自己的家裡幸福,還把所有國家的人都感動得佩服他的德行,進而提升德行,孝順父母。因為大舜的孝道是排名第一,所以「親憎我,孝方賢」。大舜用他的真誠心感動了父母,感動了所有的他的臣民。所以我們不要怕現在人生的棋不好下,只怕我們沒有真誠,只怕我們的道德學問沒有根基。只要有學問、有智慧,你人生都可以走得有聲有色。 看人也要從善惡的根本去看。我常舉一個例子,勤勞好不好?好,你相不相信很多人一天幹十幾個小時,但是你要了解什麼動力讓他幹十幾個小時?所以還是要看存心跟動機!你看很多男人拼死拼活,為什麼?為名為利,為吃喝嫖賭的都有。所以你看他很勤奮工作,你就說他是好,那我們就是沒有智慧判斷,沒有從根本、存心看。你不要看到一個男人死命工作,你說太好了,我要嫁給他,結果你嫁給他之後,也是死命幫他賺錢,而不是他的努力是為了孝順父母,他的努力不是為了要讓妻兒有好日子過。他只希望站在別人面前,他拍胸脯:我有名牌轎車,我有豪華別墅!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一定要看做任何事的存心是什麼?你看人就不至於會看錯。 我們要問問,我們的孩子每天努力讀書的動機是什麼?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動機是我父母這麼辛勞,我一定要讓他們放心,你的孩子假如這種存心,那你這一輩子高枕無憂了。但是孩子的存心是我考得好,我爸爸就要給我五十塊,就要給我一百塊,那你要擔心。你可不要看,我孩子好努力,我好高興。存心錯,就錯到底,幾個人懂?有一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暢銷書!所有的父母看得趨之若鶩都去看,為什麼?因為它是流行的書。現在人書也好,歌也好,也不知道這個書跟歌好不好,只要每個人都去唱、都去看的,他就怕人家覺得他不知道,所以趕快去買來看。其實現在最暢銷的書有可能就是污染最嚴重。因為現在最暢銷的書,大部分都談人家的是非恩怨,挖人家的隱私,你去看都被它污染,有沒有?所以你看現在為什麼電視節目新聞報導都去拍什麼?從沒看過去拍行善五十年,五十年如一日的善人,有沒有拍過?少!反而是殺人放火的,他跑去訪問他,讓這一些孩子還把他當英雄看,所以你看人不會辨別! 我曾經看到一篇報紙,我內心非常擔憂,一張這麼大百分之七十報導一個槍擊要犯,還把他怎麼殺人的過程寫得一清二楚。結果在它的邊邊角,剛好有一格 這樣寫著,有一個老者五、六十年造橋鋪路不為人知,這麼大的善人,多少?這樣;這麼大的惡人多少?百分之七十都是他的,顛倒了!到底誰是英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是英雄。忠孝仁義的人還被人家笑,現在還有人幹這事,現在還拾金不昧,真傻不會佔為己有。這個時代可悲!不能再下去了,我們要力挽狂瀾,要有使命拉回來。所以選擇書籍重要,你要會判斷。 人求學問,不要用虛榮心求學問,還怕別人不知道你沒有看過這一本。不要比暢銷書,要比幾千年不墜的經典你有沒有讀過。經典裡面的二、三句你能夠去落實、去實踐,保證你終身受用。而這些暢銷書看完之後,只會讓你的心波濤洶湧,甚至於擔心先生怎麼了,擔心什麼一大堆,擔心孩子又怎麼搞的,有沒有現在人看很多書看得神經兮兮?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剛好是十月份到香港,在電梯裡面,緩緩坐起來,看到一本書叫《男人這東西》。內容還沒看,看這個書名什麼感覺?對男人來講,覺得我被看成東西已經不尊重人了。再來,女人看了這一本書,保證怎麼樣?每天提心吊膽。所以現在的書叫唯恐天下不亂,提起人的情緒,而不是建立你的理智。 所以諸位朋友要會擇書,要有判斷力,要分辨好壞才行。這一本《窮爸爸富爸爸》教人家什麼?教從小要讓孩子懂得管理錢財。這一個方法沒有錯,但是怎麼個管理錢財,那就很重要。結果書裡面教導,讓孩子做家事你就給他錢,讓他來管理財務,聽起來沒錯,但是你要看得到這一件事情做下去之後,孩子的存心是什麼?還有這一個動作做下去,往後的流弊是什麼?你要看得出來。結果有媽媽買完之後,她心裡想我女兒就是最懶惰,所以這個方法應該會讓她馬上變得很勤勞。所以回去之後,她就鄭重宣布:女兒,你幫我洗一次碗兩塊錢,幫我洗一次衣服三塊錢。女兒一聽,眼睛都發亮,心裡想,心裡想的不是幫媽媽,心裡想著我可以去買什麼東西!開始拼命的幹活。她媽媽想,太好了,我女兒馬上變勤勞。是不是真變勤勞?所以人現在都沒看到真相,看到很表面的東西,都是症狀解決問題,而不是根本解決問題。 所以人不開智慧,表面上是解決問題,事實上是製造更多問題。這一位媽媽後來跑來找我,她說麻煩了,我叫我女兒做,她一個禮拜馬上變得很勤勞,還賺了我不少錢。結果一個禮拜之後,有一天我實在累得不行,我就跟我女兒說:媽媽這麼累了,你就幫我把那衣服洗了,曬起來,媽媽給你兩塊錢。她女兒看看她: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賺了。她媽媽才突然警覺到這個方法錯了,家庭是不是談利害的地方?是談利益的嗎?錯了,家庭裡面是談付出,是談本分,是談用心的地方,談關懷的地方。連家庭這麼溫暖的地方都談利害,那這個社會真是不知道會變成什麼?連孩子幫父親的忙,還要跟他說:來,兩塊錢。那不可想像! 所以我們曾經在教學當中做了一個活動,就是演一場戲。剛好這個孩子做了一些工作,就跟母親要錢,他拿了一張單子跟他媽媽要錢,洗了幾次碗幾塊錢,掛了幾次衣服幾塊錢,就拿給他媽媽。後來他媽媽也拿給他一張單子,她說我懷胎十月,不用錢;我生產的時候被割了一刀,不收錢,不用錢;我煮了幾百頓、幾千頓的飯,不用錢;我替你操了多少心,洗了多少衣服,統統不用錢;幫你買了多少件衣服,統統不用錢。這個孩子一聽完,自己很慚愧。所以家庭是要每一個人用心去付出的地方,家庭是要形成一個人懂得盡責任,懂得感恩、念恩的地方。 所以諸位朋友,可不能亂學!很多書你不能拿起來就照做,還是要遵循聖賢教誨,不然你的虧吃大了。等你發現錯的時候,再拉回來為時已晚。所以有一句話不好聽,但是很實在,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誰是老人?能稱為老的,都不是普通人。老是尊稱,所以我們只有一位老子,很有智慧的聖哲。所以老人是指有真正智慧的聖賢人,我們要領受他的教誨。我常常到一個地方,就會去拜訪那個地方留名青史的聖哲,而他們往往都留下一些非常精闢的人生教誨。所以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你就可以看得更遠。 所以往後出外旅遊,你可不要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處買藥,問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中國人教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到一個地方,人文也好,自然也好,都可以讓你有非常多的提醒,非常多人生的啟迪。這個要你有好學之心,我們提的人是老師,天地萬物也是老師。我第一次到泰山去的時候,我終於了解一句話,什麼叫做「穩若泰山」。這個可不能用背的,我一下去一看到,泰山不是很高,但是泰山那個底,底座,你一看就覺得動它不得,好穩,一看心都靜下來。那泰山能這麼穩,我們的人生穩不穩?人生穩在哪?穩在你有德行,穩在你有智慧,你這一生就立於不敗之地。你有沒有立?我們的孩子有沒有立?如何讓孩子的人生穩若泰山這就重要了。所以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讓他人生的根基能扎穩。 諸位朋友,今天回去的時候到九龍公園走一走,真的,九龍公園風水太好了,蒼天大樹太多了,請問這些蒼天大樹為什麼能立那麼高?你看它們那個根,我一看就肅然起敬,那個根,盤根錯節扎得真是牢固。所以要讓孩子的人生有多高的發展,根本在哪?在根基能扎多深。所以我們從這裡了解到一切都可以學習,一定要聽老人言,一定要聽智慧的言語,你才能懂得分辨真假,懂得分辨這一件事做了之後會不會有嚴重的流弊問題。所以很多的書你要會明辨,不可以拿來就用。現在的孩子是標準的實驗品,拿來義大利的、蘇聯的、德國的拿來教學生。請問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曾經超過幾千年?所以我們說中國人真的要靜下心來,不要幹這麼傻的事,荒唐的事,而他們是統統現在都往東方在找解決家庭社會問題的方法。 所以你任何一個言語動作,縱使你是善心想做,你也要謹慎考慮它往後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說稱讚別人也要看情況,你要確定他真正是好人,你才能夠稱讚他,你已經確定這個人言行一致了,你才能夠稱讚他,為什麼?假如你還沒有認識清楚,然後就稱讚他,那其他的朋友還以為他是好人,結果到時候,他們就想你說好的就是好人,結果被他騙了那怎麼辦?所以我在推展中國文化過程,很多的團體找我們去參加,我從來都不參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真正是為了弘揚中國文化。我還發現很多的推展者,他名義上說中國文化好,中國文化好,但是他所說的話沒有一句是中國文化,很多都是西方心理學。掛著羊皮賣狗肉,假如我們又去跟他拍照,拍下去,他拿著照片,你看連蔡老師都跟我們很熟,所以他也很支持我,那你這個流弊就大了。所以很多事確確實實要看遠一點,不然有時候你是善意,大家都是好朋友照照相,但是不是說我們不願意接受他,而是考慮到會對往後的人群造成一些不好影響,這樣我們對不起這些人。 很多朋友接觸我們之後,馬上就說:蔡老師,我要辭掉工作,我就跟著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你說他這麼真誠,就接受!這太衝動了,他的家庭狀況允不允許你要考慮。再來他是一時衝動還是真的?那你還要觀察,所以不是不仁慈,你一仁慈,可能到最後更麻煩的是對他麻煩,對你也有很大的障礙。所以凡事要冷靜應對,先保持什麼?保持距離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保持距離是便於讓他冷靜,便於給你觀察。假如這麼保持距離,三個月之後他就不幹了,那代表什麼?那個心是什麼?假的。真心絕對時間、空間考驗不得,還是保持他那一顆心。所以真正想幹事的人,絕對不需要你去:太好了,拜託再做一點。不用。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哪還要楊老師常常來:你再撐一下,再好好做!那不是把老師累死了嗎?要找的是真正有心的人,而真有心的人絕對能禁得起時空挫折的考驗。 在我們儒、道、釋三家當中,佛家有一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給人方便,結果把佛門的招牌都受到很不好的影響,所以這就是要能分辨流弊才行。清朝時候,順治皇帝他覺得學佛很好,所以他就開放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出家,他的用心他覺得好,學佛好,大家都能出家,善心去行著大惡事。為什麼?他還沒有下令以前,所有的出家人水準很高,每一個人要去考這些經典,不只是佛家經典,中國聖賢經典都要考試。所以他那個時候出家人的水平跟考上這些舉人,這些當官的讀書人,學問不相上下,甚至於很多的出家人學問超過讀書人。所以以前當縣令的、當太守的,常常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去哪裡?去少林寺,又不是去練武,去哪?上佛寺請教這些出家人,因為他們也是飽讀詩書。所以俗話講「無事不登三寶殿」,因為一爬上去,上去要兩天,回來要兩天,一定是有事,有要去請教出家人。以前素質很高,所以每一個人對於佛家的教誨都生起恭敬之心。一有恭敬心,所有佛陀,所有出家這些和尚的教誨,他就信受奉行。所以那個時候儒道釋三家教化,把中國的人心教化得非常好。 結果現在因為順治皇帝開放之後,所有的人都可以出家,本來要照顧妻兒,他自己逃避責任也跑去出家;所有根本沒有學識的,然後每天又好吃懶做,他說我去出家就有東西吃。所以整個素質參差不齊,確確實實有非常多的有心的人,想要去弘揚佛家的教誨,很多用心的出家人在裡面,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的心理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只要十個當中有一個不好,整個形象就受影響。這個流弊是順治皇帝當時候下決定的時候沒有看到的。但是這一、二百年的高僧,對這一件事都覺得非常惋惜。所以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能瞻前顧後,考慮流弊。 善除了考慮真假,考慮流弊,當然還要考慮很多層面。談這個善,談得很完整的,在我們中國很著名的家訓裡面,其中一本談得很清楚,叫做《了凡四訓》,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的一本家訓。而這一本家訓,不止利益了他的家庭,還利益了千千萬萬的家庭。所以這一本書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因為我們才十天的課,我再繼續講下去,可能我們連四千五百年都講不完。所以一個人學問能不能成就,絕對不是說講課的老師講得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動學習,利生行道,解行相應,你的學問才能提升起來。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勉強不來。所以聖賢人已經進門,已經把我們領進門,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已經拿在手上,接下來的修行要靠自己主動。 我們再來談一個善裡面,一般人最重視的大跟小,什麼是大?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一個企業家資產幾百億,他今天捐了十萬塊;一對農夫辛勤耕作一輩子,積蓄十萬,他因為看到他們家鄉蓋了一間醫院,覺得這一間醫院可以救很多人,所以他把十萬買了一台救護車,用他一生的積蓄買。 同樣是十萬,善的大小一不一樣?差很多!所積的福也差很多。這個企業家的存心很有可能是「我這十萬塊捐出去,還可以報導說我某某某捐了十萬」,他的存心可能還是為了什麼?自己的名利都說不定。而這個老者把他們一生積蓄捐出來,念念是什麼?救人!所以這個福分沒有辦法計量。 宋朝的衛仲達,有一次有一個因緣,作夢的時候到了陰間地府去,閻羅王跟他說,要看看你這一生善惡業有多少?所以就先說:來,把他的惡拿出來。結果惡這麼拿出來,幾乎像一間房子一樣這麼多。多不多?他是讀書人還這麼多,所以他嚇一跳,他說:閻羅王,我還沒四十歲,怎麼會有那麼多惡?他說:惡不待你做,起心動念我們這邊就有記錄了,比世間的超級電腦還厲害,都記錄下來了。因為你起心動念看到漂亮的女生,你就起不好的念頭;看到別人有才華,你就嫉妒,雖然你沒有害他,但是已經造惡了,所以就像一間房間一樣多。接著閻羅王說:好,看看善有多少?結果善只有這樣,像一雙筷子一樣,這個衛仲達看了自己也很慚愧。來,拿秤子來秤,結果一秤上去,一間房子的惡狀反而輕,這一個箸子的卷宗反而重,衛仲達一看,很好奇,來,來,來,看一看,這一個卷宗到底寫什麼?結果一打開來是因為他跟皇帝建言,不要建三山的石橋。這一個工程非常大,一定是傷財又勞民,一定要讓非常多千千萬萬的家庭的男眾都必須投入去工作,整個家庭受影響,人心會不安。所以他勸皇帝不要做這個事,這個事只是讓這些皇子皇孫日子好過一點,會造成人民的痛苦。衛仲達說了:這一件事皇帝又沒有辦,我給他建議,他又沒接受,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善的力量?接著閻羅王跟他說:因為你這一念是為誰?一念你在萬民,所以你這個善力量很大。 所以諸位朋友,當我們念念想著是為家庭,是為社會,我們念念都在培自己的福田。所謂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離你這顆心。「從心而覓」,從自己的心去用心,去關懷別人,去幫助別人,「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你有這一個善心,有這麼廣大的愛心,你的福分一定能夠感應得到。所以我們善的大小,要從你自己的心量來下手。善還有端,還有曲,還有半,還有滿,還有難,還有易,還有正,還有偏。所以在《了凡四訓》當中,諸位可以好好細讀這一本書,我們對善的明辨就告一個段落。 接下來,我們在人生當中還會遇到很多必須明辨的問題。之前我們有提到什麼是成功?要不要明辨?怎麼樣經營人生才是成功美滿?這個你要清楚。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企業家有四種命運。其實雖說企業家,人生就不外乎這四種命運,人生的經營,你到底要怎麼經營?你到底對成功是怎麼定義?就會影響你跟你的家人一生的際遇,一生的幸福。所以因為前面提過了,我們這邊就不再提。 現代人對於美醜會不會辨別?什麼叫美?有一句話叫美就是心中有愛。這句話好不好?這是抓到美的根本。我們美分兩種,一種叫什麼?外在美也要有一個標準,現在人對外在美的標準是什麼?瘦,我真的看了覺得一點都不舒服。你看那人的臉,假如近滿月看起來很舒服。而中國的面相是很有道理,中國的面相提到我們的臉假如很消瘦,代表什麼?沒福,人為什麼沒福?福田心耕,所以相由心生。一個人很刻薄,他的臉都會愈來愈瘦沒福。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一個人刻薄,處處跟她的小叔,大伯計較,這個理無久享,縱使她掙到了一些錢,她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刻薄。那他刻薄,第一個向誰開刀?你們怎麼知道?所以人算真是不如天算。 所以中國的面相他都很有道理的,一個人真正美,不是你第一眼看到說,怎麼可以長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這種美不能持久。我們去看一下,很多女孩子,你一看她第一眼普普通通,然後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看愈漂亮,那叫什麼?那個閩南話叫生緣,生緣。愈看覺得她愈有人緣,愈看愈舒服,那個舒服不是從臉上出來的,從哪裡?從她心的善良,你就覺得跟她講話,跟她做事,就有莫名的舒服感。有一些女孩子,你第一次看很漂亮,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來愈醜,為什麼?你看她眼睛常常很傲慢,眼睛常常瞧不起人,你看她第二次就覺得她很醜。為什麼?內心不善良。所以一個女孩子的五官再標準,給你看不會超過一個月,一個月之後看哪裡?看內在了,娶一個老婆再漂亮能撐多久?再漂亮,假如她不善良,保證你三個月就快發瘋了,還由得你在那裡欣賞! 所以人真正要知道,真正的美在哪?你連這一點都不會欣賞,就會判斷錯誤。所以現在男人能不能判斷正確?現在的男人娶老婆的標準,就是看漂不漂亮。結果一娶回去之後,他後悔了。我們有一個長輩很有意思,他說:看女孩子吃飯,覺得養一個老婆很簡單,因為飯都吃一點點,菜都吃一點點,所以他覺得養一個老婆應該不難。結果娶回去之後,覺得很困難,因為他太太的衣櫃裡面永遠少一件,所以他知道飯很便宜,但是衣服很貴。當女人不重內在,而重外在,這樣的先生保準疲於奔命,一定陪著太太去逛街的時候壓力很大。一定跟她說,不要,不要。閩南話不要、不要就是不要買了,不要買了。不要,不要,不要聽錯了。 所以女人重外在還是重內在很重要。假如女人重自己外在苦了自己;女人重自己外在,苦了先生,苦了爸爸,苦了媽媽。現在很多年輕女孩,刷卡刷完了,薪水沒有了,跟誰要錢?爸,沒錢了,我都吃泡麵,都吃方便麵。爸爸很生氣,每一次叫你不要亂花錢,你還亂花,氣死我了。繼續從口袋裡面掏錢,真是氣死我了!有沒有辦法?所以人沒有理智,一錯錯到底,連眼睛要閤起來說,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不孝?連閤上眼,還是糊裡糊塗。 所以一定要有理智教育孩子,當你從小只重視孩子的外在美,那你是害了孩子一輩子。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父母生了個女兒,寶貝得要死,把她穿的漂漂亮亮,而這個漂漂亮亮是誰的標準?擔心!這個漂亮是社會標準,現在的社會什麼衣服最漂亮?時尚,後面都破掉,前面也破掉了,這樣叫漂亮。小孩從小就穿這種衣服,她就習慣了。你給孩子一生埋下非常危險的惡因,孩子假如覺得穿少是漂亮,她已經讓別人尊不尊重她?不尊重她了。而且又讓她只注重外表,她人生大半時間不是培養內在美,不是提升她的智慧,是常常拿著鏡子幹什麼?照一照,不只照這裡,還照一大堆地方,那就麻煩了。她可能因為衣著,讓她的人生陷於很多危險的地步,引來很多異性的窺欲,我們都沒有看到後面的流弊問題。 而一個女人的美,所謂的外在的美能撐多久?能撐十年就已經不簡單了,撐這個十年,我相信不知道擦了幾瓶,每一天在那邊擔心我的臉會老下來,我看光那個擔心就已經把這個的效果抵銷了。所以我常常說,哪一個女人笑起來最漂亮?一百零六歲的許哲女士,那個笑容真美,讓你一看到都打從心裡生歡喜。你看她一百零六歲,皺紋也不多,笑起來像嬰兒一樣,那是真正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美麗。 所以父母對美的觀點會影響小孩。而現在小孩覺得什麼是美?名牌就是美,當他覺得名牌就是美,他這一生很有可能變成物質的奴隸,每一天只為了要賺錢買東西,人生非常貧乏。假如他覺得要有名牌才能顯現我的美,要有好的身材才能顯現我的美,他就會去整容,是不是?這個臉一整,不整還好,我們說道法自然,這麼一整,雖然看起來好像合那個標準,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結果笑起來,一點都不自然,笑起來會讓人家覺得他那個皮是去拉的。我們看過很多這種公眾人物,一看,不只不覺得他美,還覺得全身不自在。所以人現在是愈活愈顛倒,為了用衣服,為了用臉蛋,贏得別人對他的重視,別人對他的尊重。有可能?有沒有可能?不可能。所以因為他都把時間耗在這些虛妄、虛浮、虛華、虛榮的東西上,所以他的內心愈來愈空虛。 所以我們看看現在很多人,眼神有沒有神?沒神,自己在的時候,好像茫茫然,看到有人過來了,可能會欣賞他一下,馬上注意力才回過頭來。因為他的情緒快樂都建築在別人有沒有多看我一眼,這樣的人生絕對沒有快樂可言。每天痛苦,每天想著他為什麼沒看我,煩死人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價值觀愈來愈偏頗,我們內心很替他們著急。《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我們要擔心的是什麼?德行好不好?學問好不好?這個我們要趕快努力。而衣服沒有名牌,食物沒有山珍海味,沒有關係,這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不要比錢,不要比食物,不要比衣著,比什麼?比內心的美,比德行。 我們跟孩子講,有一件衣服不用錢,不會壞,不會舊,而且隨著你年齡增長,這一件衣服愈來愈美麗,愈來愈漂亮。你穿上去的時候,別人都對你非常恭敬,非常尊敬,這一件衣服叫什麼?這一件衣服叫好習慣,好德行,會不會壞?不壞,而且愈來年齡愈大愈漂亮,看起來愈莊嚴。所以我們跟小朋友講,當你做到《弟子規》的一條,你就幫這件衣服織了一針,每做一條織一針,你把它統統做到了,這一件衣服織得非常完整。 而當一個人真正有德行的時候,不需要去要求別人來尊重他,不需要要求別人來欣賞,來接近他。所有的朋友會來親近你,因為他們想親仁,他們也想提升,真正能讓人生覺得踏實、充實的內在美就是德行。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是眾星拱月,你就是月亮,一輪明月,所有的星星自然而然就到你的身邊來。所以真正能夠教到好朋友,真正能讓別人打從心裡尊敬你的,不是外在名牌,也不是外在整容,也不是外在的這一些形式。人要活的實在,活的深入做人的根本,這一件衣服就是我們的德行,所以人生要追求真實,不要追求虛幻。這一堂課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8]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7月01日
公開
3

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裡面提到師生的關係,師生關係並沒有在五倫之內,但是五倫關係假如沒有師生關係,就不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這五倫的大道都必須透過老師的教誨,才能夠讓所有人懂得倫常的大道,懂得盡自己人生的本分。所以自古以來,所有的讀書人對自己的老師都非常尊敬,我們來感受一下古代人是如何以什麼樣的態度、心境來對待他的師長。在明朝時候,有一個名臣叫史可法,史可法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非常刻苦、非常認真。我們在古代常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讀書人都是刻苦讀了十多年的書,然後進京趕考,希望能夠取得功名來為人民服務。 而當時有一個大臣叫做左忠毅公,剛好左忠毅公他是擔任這次考試的主考官,他念念想著要幫國家選出一些優秀的人才,以便造福於民。所以左忠毅公就把他的官服換掉,微服出巡到京城附近的一些寺廟裡面,去看看這次來趕考的讀書人的素質怎麼樣。因為讀書人都沒錢,所以都住寺院。當左忠毅公來到一間寺院,剛好史可法因為寫了一篇文章之後累得睡著了,左忠毅公趕快看了他的文章,內心非常感動,感受得到這個讀書人報國的一種氣節,還有利益人民的胸懷。感動之餘就把他的大衣取下來披在史可法的身上。後來正式考試,當左忠毅公改到史可法的文章,馬上給他批上狀元,面署第一。 諸位朋友,為什麼左公看了文章之後就知道是史可法的文章?為什麼?是不是作弊?不是。文章表一個人的內心,表一個人的氣節,因為左公已經看過史可法的文章,知道這個年輕人對國對民的一種態度,所以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他的文章。後來史可法考上之後,他們有一個規定,就是要拜當時候的主考官為師,所以當史可法到了左公的家裡面,左公馬上跟他太太說:往後繼承我的志業,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這一個學生。我們從這裡可以感受到古代聖賢人不怕家裡沒有子嗣,他更怕的是什麼?更怕的是聖賢的學問在他這裡斷了,他怕的是沒有幫國家找到真正的棟梁去利益人民、利益國家,這比他自己沒有孩子還要緊張。所以確實讀書人都是為國為民的胸襟,都是大公無私。 後來,因為明朝末年那時候宦官當政,左公因為為人清廉,得罪了一些小人,所以就被陷害,被關到監獄裡面去。諸位朋友,到了監獄之後會怎麼樣?一定會被嚴刑逼供,所以左公的眼睛就被鐵片燒得皮都連在一起,膝蓋以下被切掉了。史可法非常的著急,非常擔憂他在監獄裡面的老師,想盡各種方法希望能夠到監獄裡面去看看自己的老師。後來監獄裡面的士兵被他感動了,就給他一個建議,讓他偽裝成撿破爛的,偽裝成到監獄裡面去打掃的人,所以就裝成這一付模樣潛到監獄裡面去。結果當史可法緩緩接近他老師那一間監獄的時候,突然看到老師的整個身體狀況,情緒非常激動,眼淚就掉下來。然後當監獄的門打開,史可法就撲到他老師的腳邊開始哭起來了。左公一聽到自己學生的聲音也非常震驚,馬上用他的雙手把他的眼睛撐開來,眼睛非常的嚴肅直視史可法,跟他說: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梁,怎麼可以讓自己陷在這麼危險的境地?與其這些亂臣把你害死,不如現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所以話一講完,左公就把地上的石頭撿起來,往史可法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一看老師這麼生氣,也趕快離去。 諸位朋友,左公為什麼對史可法這麼兇?他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國家,為的是保護他的學生。後來左公被陷害了,就往生了。史可法常常被國家派到一些很重要的地方去守衛,因為有他守衛的地方,敵軍都不敢來犯。他每天晚上都不睡覺,吩咐士兵分成三梯,都跟他背對背靠著。他的士兵看了之後也很難受,就跟史可法說:大人,您這樣身體絕對會受不了,您還是休息一下。史可法跟他的士兵說:假如我睡著了,這個時候因為我睡著了而敵軍來犯,那我就對不起國家,我也對不起我的老師。所以他念念當中為國,還有為了老師的教誨,要依教奉行,不敢睡覺。 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鄉,第一個去關懷、去照顧的是誰的家?就是左公的家人,就是他的師母,還有老師的孩子跟子孫,史可法都盡心盡力的照顧。所以史可法確確實實是做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我們也體會到史可法對老師的教誨,是時時刻刻不敢忘懷。所以我們說真正報答老師最重要的不是每天給老師送吃的、送穿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教奉行。而聖賢人給我們的教誨無非就是要我們修身,要我們齊家,要我們為社會、為國家盡心盡力的付出。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人的師生之情。 在課程前面也跟諸位提到,我這一生因為小時候有養成禮貌的態度,所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利益。我們來思考一下,一個孩子假如從小非常有禮貌,那他的人生會增加很多的助力(幫助的力量);而一個孩子假如從小無禮,他的人生不止沒有增加助力,還會增加很多的阻力障礙,因為小時候常常失禮,他這個失禮的對象假如很沒修養,就會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煩,想要障礙他,所以有禮貌對人生幫助特別大。剛好《弟子規》裡面的教誨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當我讀到這一句經文的時候,我們也深刻感受到別人的父母對家庭、對社會都很辛勞,都很付出。 所以我那節課上完之後,剛好八、九個男眾住在一起。那我一回到寢室,我就開始請教一些長輩,我遇到一個長輩他姓譚,我就請教一下他的出生是幾年次的,結果一問,比我父親的年紀大,我馬上跟他說:譚伯伯您好!跟他鞠一個躬。諸位朋友,這個躬鞠下去會有什麼變化?人生往往就是在你一、二個很真誠的動作就起變化了。所以我這個躬一鞠下去,頭抬起來,這個譚伯伯笑得合不攏嘴,口裡面還喊著:飛機坐了幾萬里,還認了一個姪子。還很高興。身旁又有另外一個長輩,我一問,他姓陳,我說:陳叔叔您好!比我父親小,當我這個兩個躬鞠完之後,另外一個長輩跑過來,他說:我也要,我也要當叔叔。結果這一位叔叔姓盧,我說:盧叔叔您好!其實我後來回想,這一位長輩非常仁慈也很有智慧,他想幫忙你,還自己給你製造機會,跑過來說我也要,怕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為什麼我這麼講?因為這一個長者從上課第一天就坐在我的旁邊,還沒有空位子,剛好坐在我旁邊,因為他為人很客氣,看起來就好像隔壁家的叔叔一樣,自己也不覺得很特別。 後來我這個躬鞠下去之後,隔天這位長者,這位盧叔叔就把我叫到客廳坐了下來,開始把他人生很多的經驗跟智慧跟我娓娓道來。我開始一聽很驚訝,因為這位長者二十九歲就當總經理,他這個總經理絕對不是自己掛上去的。聽說現在招牌掉下來還會砸到好幾個總經理,總經理太多了,他不是這種總經理;是坐著兩排的股東,然後每一個人給他發問問題,他說人事出現怎麼變化你要怎麼應對?財務發生什麼危機你要怎麼處理?就這樣一一問他問題,他要這樣對答如流。答完之後,股東開會要不要聘這個人當總經理,一聘之後,他就是一個人就到這個公司坐鎮,在古代叫做空降的元帥。這樣的工作好不好當?不好當。一個公司這麼大,裡面的小團體就特別多,你一進去都舉目無親,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憑的就是智慧跟德行。所以盧叔叔說他有一次到一個大的飯店去當總經理,他說他去之了之後,馬上把袖子捲起來,到廚房裡面陪他們洗碗、洗盤子。所以這些員工就會覺得他很親切,而且印象更深的是居然總經理的盤子洗得比他們還好,讓他們很佩服。 當我聽到盧叔叔這些經歷的時候,突然心裡面覺得很慚愧,這位長者明明就坐在我旁邊,我居然都看不出來,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自己覺得自己看人的能力太差勁了。不過我也同時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愈有能力的人愈謙卑,就像很豐滿的稻穗都是垂下去的。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一出來社會工作,遇到一些公司裡面的主管,馬上就說他能力有多好,馬上又說他跟誰的關係特別好。這樣子的人能不能信?不能信!可是很多年輕人一聽到這些人講得天花亂墜,就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所以一個人看人的能力特別重要,當然如何看人也要深入中國聖賢的教誨才能做得好。而看人最低的標準,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弟子規》,假如這個人做到了《弟子規》,那你可以保證他是有德行的人,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我們說《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是照妖鏡。你對照對照看看這個人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都沒有做到,縱使他講得冠冕堂皇,天花亂墜,你絕對不能相信,所以看人很重要。 當這位盧叔叔把他人生這些經驗跟我娓娓道來,我的內心很感動,他一聊足足聊了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之後,我的內心只想做一個動作,這位朋友說鞠躬,鞠躬已經不能表達我內心的一種感謝,當時候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跪下去。我那時候真的體會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樣的重視師道,因為老師對一個人人生的啟迪,那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我當下雙膝就這麼一跪,結果因為盧叔叔年輕的時候學過柔道,手腳特別好,我都還沒跪下去,他馬上一把就把我拉起來,他說使不得。所以愈有德行的人愈謙虛,他馬上一把就把我拉起來。 這兩個多小時講完之後,往後每天只要我們上完課,吃飽飯,盧叔叔就找我說:來,我們去散步。他就問我:你今天聽課有什麼心得?我就把我的心得跟他報告。講完之後,他就跟我說:你看事情深度不夠,廣度不夠。他還點點滴滴開始給我分析,給我教誨。所以在那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面,我的人生歷練、見識提升得特別快。離開澳洲之後,只要有時間有空他都會來看我,我只要有到他們家附近辦事,我一定先去拜訪盧叔叔,再好好跟他請教。甚至於我在海口、在整個中國大陸一有問題打電話給他,他都會非常細心,非常關懷的回答我所有的問題。因為有這個機會得到盧叔叔的教誨,那我更應該盡心盡力把他的教誨去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當每一次跟盧叔叔報告在中國大陸做的這些狀況,他也都會非常高興。 所以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真正全心全意能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老師確確實實很希有、很珍貴。而我很幸運遇到了很多好老師,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遇到我一個姚老師,他教我五、六年級,當時候我的成績很差,諸位看得出來嗎?看不出來,你們太仁慈了,沒有給我難堪。我四年級以前成績都不是很好,都差不多十幾名、二十幾名,都是中等成績。那個時候我的母親跟我是同一個學校,我的姚老師就問我母親說:這個孩子怎麼教?我的母親想了一下就說:這個孩子不愛念書,不過很愛面子。我們老師一聽完說:好,那我知道了。 結果剛好我們一開始在編班的時候,就是念到你的名字就跑到這個老師面前來,我記得那時候我是五年七班,然後一念到你的名字,你是七班、八班,就這樣跑過來,我就排在七班的隊伍裡面。結果抬起頭來認識的同學差不多二、三個而己,其餘的都不認識。結果一進到教室,我的老師就說:蔡禮旭,帶兩個同學去拿掃把。小學生最喜歡勞動,被老師叫都很高興,馬上去領掃把。回來之後,老師又說:來,蔡禮旭去領教科書。我們又帶著一堆同學去拿教科書。當這些事情都處理完之後,我們老師說:諸位同學,我們現在來選班長,好,我提名蔡禮旭,其餘的你們提名。你看多麼公平!就讓大家選舉,諸位朋友誰選上了?(蔡禮旭)你們怎麼都知道,這麼有智慧!鐵定我選上了,他們互相根本就不認識,一聽那個名字聽了好幾遍,所以我一下子就選上了。這麼一選上,我的成績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掉到三名之外了,為什麼?要面子。因為班長等於品學兼優,班長就等於好成績,所以我們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我的成績一把拉起來。 我這個小學老師確確實實懂得因材施教,所以我很感念老師對我的栽培。我第一年當正式老師,我打電話給我的姚老師,我邀請老師一起出來吃飯,在這個飯桌上我還請教他很多教學的經驗,一個老師在傳給他的學生教學經驗,那頓飯吃起來特別有味道。當我聊到這件事的時候,聊到老師讓我當班長這件事,我的老師就說:你不止感謝我,你更應該感謝你媽媽,是你媽媽那一段話才讓我有這個靈感。所以那頓飯吃完之後,剛好我在這幾年接觸到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很得受益,我就拿了一些書送給我的老師,跟他分享我生命的一些成長。結果當我的老師把這些書收過去之後,我的老師笑著對我說:今天以後我是不是要叫你學長?我就很嚴肅,我說:老師,不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是老師。我在推展中國文化這一年過後,我打了一通電話給我這個姚老師,跟他報告我這一年來所做的事,老師在電話那頭非常歡喜,電話要結束以前我的老師說:有你這個學生,我非常的歡喜,非常光榮。所以我們回報老師確實要盡心盡力去遵守老師教誨,去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而一個人一生,最不會嫉妒你才華的就是我們的父母,還有我們的老師。當我們真正有所奉獻,有所成就,父母跟老師的喜悅可能比我們更多。因為有這麼多好的老師給我栽培,所以我們念念也希望能夠去利益更多的學生,我們深刻感覺到一個好的老師對於一個人生命的影響如此大,所以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學為人師。在我教書這幾年當中,也是盡心盡力在做,剛好我有一個學生,那個時候我是教自然科,一次月考下來只有三個孩子不及格,結果我就很驚訝,小學而己怎麼會不及格?我就把他們三個額外找來補考。然後考完試下來,我們才發現有一些孩子不是這一題不會,是他連字都不是很看得懂。我也從這裡發現一個孩子的語文能力是他所有學科的基礎,所以語文老師特別重要。 那我們就一題一題念給他聽,他就懂得去作答。後來指導完之後,三個孩子去考試就及格了,補考就算通過。其中有一個孩子有一天剛好走到講桌前面來,當然因為我跟他們三個補考完,他們三個跟我的感情就特別近,其中一個走到前面來,突然他就單跪就跪下去,手還比這樣,就這樣跪下去,他說:參見師父。諸位朋友你不能笑,為什麼?因為他是很認真,這個時候你一笑他就沒氣了,突然他那個動作一做下去很認真,他那個態度會感染你,突然我就很嚴肅,我就一手把他撐起來,我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考慮清楚。這麼一講,那個孩子若有所思想了一下,差不多五秒鐘,重新再跪下去說:參見師父。所以這個孩子跟我就特別親。第二次月考考了九十幾分,進步了三十幾分。 因為孩子有這麼大的好的表現,我們就即時要鼓勵他,我一觀察他其他的學科都不算很好,所以頒獎絕對沒有他的份,我們馬上去買獎品,而且還不能買一份,這樣就不公平,所以就買很多份,成績很好的我們都送。送到最後,我就留下最後一個獎品叫做最佳進步獎,我就說:來,最後一個獎頒給全班進步最多的人。我就問學生:你們猜猜看進步最多的是幾分?他們就開始猜十六分、十八分、二十幾分,猜半天都沒猜到,我說:都不對,進步了三十多分。全班同學就哇!結果馬上把這個同學的名字一講出來,全班不由自主響起一片掌聲,所以這個孩子走上來的時候就雄糾糾氣昂昂,很有自信走上台來。這個孩子從那次月考之後,自然科目都是九十幾分。 所以確確實實當一個學生對老師有恭敬之心,對老師有崇敬之心的時候,他就會督促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努力;確確實實我們為人師的一份心,學生都能夠感受得到。所以一個人一生能夠遇到一些好的老師的緣分,對他的人生就會起很大的變化,也由於有這分明白,所以我在從教的過程就告訴自己,我在這個學校一待我就不走了,為什麼?因為教孩子不是教兩年他的人格就好了,他的整個思想觀念就成就了,不可能!這兩年只是讓他非常信任我們,甚至於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就是我的老師一定是處處替我著想。當他有這分感受的時候,他的人生只要遇到一些問題,他會馬上再來找老師。我常說一個人的內心只要能感受到還有人全心全意的愛護他,這個人絕對不會走上絕路,因為他的內心還會有一股力量。那學生要找我們,我們要讓他找得到,所以只要長期在一個學校教下來,你教了十年,你這十年的學生都會重新回來請教你,我們就可以給他適時的幫忙。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教了一年書之後,深刻體會我自己學問不足,中國文化的底子太差、太差了!所以希望趁年輕能夠深入吸收聖賢的教誨,就把工作辭掉。辭掉工作之後,心裡面有兩個念頭,希望能夠找到好的中國文化的老師,另外能夠找到一個長輩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給我一些提醒,給我一些教誨。結果我到澳洲去學習半年,當我坐在我的座位上,我很好的中國文化老師,楊淑芬老師就坐在台上,然後盧叔叔就坐在我的旁邊。《中庸》教誨說「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一個人真正有誠心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很多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的幫助。所以在那半年當中,楊老師講解《德育故事》,每講一則給我心裡的震撼就特別大。我記得在聽楊老師課的時候,我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到旁邊有一個香港的朋友,他的塊頭很大都不常笑的,很嚴肅。他看我哭成這樣,還偷偷的把衛生紙給我推過來,還不敢看我,我趕快拿起來擦。為什麼會這麼感動?因為楊老師講解這《德育故事》的過程,讓我的內心深刻感覺做人應該這樣才有味道,做人應該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才是做人的原汁原味,這樣才能痛痛快快的去經營人生。而這半年的教誨,讓我深刻體會聖賢人是怎麼樣的存心,所以當我們體會到聖賢人處處為父母,處處為朋友,處處為社會大眾的這份心,深刻感受到了,當我們再打開聖賢的經典就會覺得格外的親切。 後來我又在楊老師家裡住了七個月,我常常說很多的家長他都覺得要給孩子很好的才華跟本事,一定要有很多錢。其實要有真正的德行跟才華,錢不一定能夠解決,我那個時候也沒錢,在楊老師家白吃白喝七個月,楊老師很體貼我們,怕我沒錢,還把錢包放在冰箱上面,然後就交代我說沒錢自己拿。她怕我又是這麼愛面子的人,所以一沒錢跟她伸手,她怕我會不好意思,所以處處替我著想。常常我跟楊老師討論《論語》,討論幾句話,有時候一討論就忘了時間,常常一看都一兩點了,楊老師馬上說:你明天還要教書,趕快去睡覺。所以確實跟著好老師學習的時候,感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快樂! 後來在去年的九月份,剛好楊老師到海口去了解整個要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的狀況,老師就把我帶到海口去,讓我跟著她一起去推展。我的父親就交代我:你一定要站在楊老師後面好好跟著,好好學習。結果我跟楊老師到了海口之後,過沒幾天就上了北京,之後就到山東拜孔老夫子,我們要推展中國文化,一定要去祭拜孔夫子,因為夫子對我們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遠。剛拜完夫子之後,因為在這個過程看到很多的現象,比方說我們在孔廟的時候,聽到很多解說員對著我們孔廟的一些古蹟,還有一些圖畫做解釋,左一句封建,右又一句封建。他們不是來弘揚中國文化的價值,反而在言語當中對中國文化有一些批判性在,所以我們聽了內心很難受。這麼好一個地方,能夠讓全世界的人來領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機會都當面錯過。 在孔廟是車水馬龍,結果我們去完孔廟之後又到了周公廟,周公廟卻是一個人影都沒有。諸位朋友,這些到孔廟去參觀的人是不是真正在深入中國文化,是不是?不是!真正深入中國文化的人,真正接受孔夫子教誨的人,一定會同時對誰很尊敬?周公。周公是夫子一生最尊敬的聖哲。所以我們一看到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去孔廟的人不是為了文化去的,是為什麼去?很可能很怕別人問他:你有沒有去過孔廟?假如說沒有,自己覺得很難過,所以去是要茶餘飯後告訴別人我去過,而不是真正去領受聖賢教誨。 楊老師感受到中國文化退喪得太利害,所以她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北京架設一個文化公益網,能夠對全世界傳播我們中國的這些聖哲教誨。所以楊老師就告訴我,她說:你一個人回海口去,我要留在北京做這件事。我父親交代我要躲在後面,結果我一個禮拜就跟不了了,就飛回海口去。 其實跟著老師最重要的要依教奉行,老師怎麼交代,我們就要全心全意去做。結果楊老師的這一份安排對我這一年來的成長至關重要,也對我契入聖賢的教誨有關鍵性的影響。當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有時候一天要講兩堂課、三堂課,在這樣的磨鍊當中,突然孟夫子的教誨就跑入了我的腦海裡面。孟夫子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要增進他不足的地方。我突然在回憶起這段經文的時候,感受完全跟我高中時代不一樣。高中時候一念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突然覺得肩膀重得不得了,然後告訴自己,我不要做聖賢人,一定很苦。因為老師也沒有開顯聖賢為人處事的榜樣,只是告訴我們:來,背起來,考試會考。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領受孟夫子這個教誨。當我們有這樣的考驗,這樣的一種歷練之後,突然覺得這一篇文章讀起來特別有味道。我在這一篇文章加了一句註解,我說「甘之如飴」,這樣的磨鍊味道很甜美。 為什麼高中時候覺得我不要做聖賢人,但是現在的感受卻是很歡喜的去接受這個挑戰?因為在推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深刻體會每一個人也好,每一個家庭也好,都迫切需要聖賢的教誨。當這些朋友他們打從心裡對我們的一種尊敬,對我們的一種肯定的眼神,我們時時都記在心裡,深怕不能利益他們的家庭。所以人生最大的遺憾是當我們覺得這一件事情應該做,必須做,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力做,這個時候才是真正人生的苦。而我們已經知道這一件推展聖賢教誨的工作是現在社會刻不容緩的工作,我們內心只怕自己的能力做不了,所以有磨鍊來的時候很歡喜,趕快能提升。當能力提升才真正對得起這些支持你的朋友,才真正對得起教誨我的老師。我們有這樣的一種磨鍊之後,才能真正更體會到聖賢的這些教誨。所以當我們生命當中有好老師出現的時候,絕對要好好珍惜,要老老實實聽老師的教誨,然後把老師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除了我們身旁的這一些良師益友之外,其實當中國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中國承傳了四、五千年的文化,這四、五千年當中不知道出現了多少的聖哲。而這些聖哲都用他的一生演出了一個聖賢人的榜樣出來,也都留下很多非常精闢的文章,只要我們有這分恭敬心,這些聖哲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所以孟夫子他就有這分恭敬心向孔夫子學習,所以孟夫子離孔夫子已經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是孟夫子這分對老師的恭敬之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所以孟夫子學孔夫子的教誨學得特別好。所以孟夫子被我們喻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先師孔子。有這分恭敬心就能夠與古聖先賢一起探討學問,以他們為師。 很多朋友都會跟我問一個問題,他說:蔡老師,你自己一個人在海口這樣推展中國文化,你會不會覺得很孤單?每一次有朋友這麼一問我,我都會哈哈大笑,我接著會跟他說,我說:我一點都不孤單,因為四、五千年的聖哲時時都陪伴著我。文天祥有一首詩裡面有提到這幾句很重要的教誨,文天祥提到「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些聖哲人雖然離我們的時間久遠了,但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典範是時時,夙昔就是早晚陪伴著我們。風簷展書讀,風簷是我們房屋屋簷下的一個角落,就在這一個角落房間裡面打開聖賢的教誨來看,內心會感受到古人這一些好的風範,就好像陽光一樣照在你的臉上,古道照顏色。 我們常常能想到堯帝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周公給我們的教誨,想到大舜給我們的榜樣,想到范仲淹的風範,我們就會督促自己更加的向前去,更加的提升自己的品德,進而能夠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整個社會國家。所以確確實實聖賢人時時都是陪伴著我們,我們的內心都感受到特別踏實,所以絕對不會覺得很孤單。好,那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

[7]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6月23日
公開
5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的是父子關係,父子關係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一個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揹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揹著父親,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他那個存心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孝子曾子[曾參],他有一次上山去砍柴,剛好他的朋友來找他,古代朋友來找可能都是走了二天、三天很長的路才到 他母親為人特別忠厚,想著朋友這麼找來,這麼遠來,那假如又沒見到曾參,這樣對朋友很不好意思。馬上她就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針,這一針扎下去,曾參馬上覺得心痛,馬上覺得一定是母親出事了,趕快快步趕回家裡來。結果一回家,看到他母親話還沒講,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什麼我的心一陣痛?結果母親才跟他解釋,因為有朋友過來,我想趕快叫你回來,所以我才這麼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的人確確實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那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自己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有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沒有人教。每天腦子裡想什麼?可能念念想的是自己。我們常常會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你母親喜歡吃什麼東西?他們都說不知道。結果我就問小孩子,我說: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有什麼、有什麼,講了好幾樣。我說你看媽媽念念為你想,都知道你想吃什麼,媽媽這麼照顧你,你是怎麼樣去回饋母親的,居然連母親想吃什麼都不知道。 「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拿給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們就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先買母親喜歡吃的東西。藉由這個對比讓他們去感受到母親這麼愛護我們,我們卻連這麼生活的基本都不了解。所以古代人有這樣的孝心也是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有做出好榜樣,再加上教育當中以孝道為根本,從小就教他孝。甚至於是鄰里鄉黨互相之間看到孝子都會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於效法,所以當時候的社會風氣也很好。 現在確實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容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斷了二、三代,必須從頭開始。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在我們的教學當中,常常會從母親整個懷孕到生產,接著養育的整個過程,讓他去體會母親的恩德,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知恩才能報恩。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會跟小朋友說,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先頂禮,跟這些白骨頂禮。頂禮完之後學生就問:佛陀,你為什麼跟這一堆白骨頂禮?佛陀就說;這些白骨可能都是我們過去的祖宗,我們應該對祖宗禮敬。拜完這一堆白骨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兩堆骨頭比較黑的分一堆,比較白的骨頭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骨頭為什麼會一邊比較黑、一邊比較白?佛陀接著就說:這一堆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母親在懷胎的過程,整個胎兒的營養都要從母親的身體當中抽出來,所以鈣質流失很多。然後因為整個養育過程非常操勞,所以母親身體就會日漸憔悴,而且在整個懷胎過程是十個月的時間,十個月懷胎是幾十斤重,非常辛苦。 我們做了一個活動,就是把一個雞蛋交給一個孩子,讓他們在那一天當中保護這一顆雞蛋。諸位朋友,結果怎麼樣?結果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保護這個雞蛋差不多三分鐘又忘記了,漸漸就會蹦蹦跳跳,所以這麼一蹦蹦跳跳,雞蛋馬上就破掉了。我們藉由這個體會跟學生講,你看你們保護一個小小的雞蛋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麼大的一個自己的小孩,保護多久?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懷胎到後期的時候,躺都躺不舒服,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要生產,那更是很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痛比癌症還痛,在產房裡面有一些生產用的床,在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諸位朋友,為什麼有那兩根鋼柱?痛的時候可以拉一下,可以撐一下,把這個痛轉移到拉力當中來,所以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已經彎掉了,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是母親生產痛的力量連鋼柱都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母親生產的辛苦、辛勞。我們會接著跟小朋友說,母親生完產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還是她孩子長大之後,她會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子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歷了這麼痛的痛苦,但是生完產之後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念頭是想著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連這麼痛的痛苦她都能夠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等孩子生下來了,那更辛苦。所以我們有一個家長就說,她說懷孕還沒生下來以前,覺得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完產之後,覺得很想把孩子再送回去,別生了。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甚至於連覺都睡不好。我記得我那個小外甥,他一歲以前很多時間都在我們家待著,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在那裡吵,家裡的人是輪番上陣,一個換一個,因為手都快抱斷了。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之一,但是我幾乎半個小時手都快斷了。所以確確實實母親養育孩子真是很辛苦、很辛苦。 孩子生出來母親要哺乳,就要趕快吃很多營養的東西來提供孩子。在懷孕期間很多的母親因為身體不適,也會常常嘔吐。但是這些母親還是勉強自己要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因為想著這些營養要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所以在這整個生下來之後的養育工作,也是讓母親非常勞累。我聽我爺爺說,我母親生我們三個,那我們三個孩子都要哺乳,母親早上還得上班,所以早上上課上到第二節課,還要馬上利用下課時間趕回家裡來餵我們三個小孩吃奶,吃完之後馬上又跑回學校教書。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小時候,常常下課時間太累了,一打鐘整個人就趴下來,就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她的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確確實實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裡的事都能夠打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所以我們在引導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去理解到他們的整個成長都是讓母親非常辛苦,讓他能夠去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很多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也會很感動,甚至於有一些孩子眼淚都會掉下來。那我們進一步會引導小孩,我們既然知道母親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去報恩當一個孝子,那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母親花?買大房子給母親住?這個太遙遠了。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是讓他能夠從當下開始落實在生活當中,引導孩子你拿一個拖鞋也是幫母親一個忙,甚至於幫母親拖拖地,幫母親分憂解勞,這都是盡一份孝心。 在教如何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我們的《弟子規》,所以告訴孩子說只要你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份孝心。從哪裡開始盡?我們《弟子規》第一句話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扎根,開始做起。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冬溫夏凊」的典故是東漢有一位讀書人叫黃香,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他就跟他父親獨自生活。因為父親的身體不大好,所以他就很體恤父親的狀況,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比較涼,他就先躲到被窩裡面去把被子弄暖和;夏天比較熱,他就先用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來睡,點點滴滴都是在觀察父母的需要在哪裡。 我們會進一步引導孩子,黃香看到了父母會冷、會熱,所以他懂得去做這一些工作。諸位小朋友,我們父母生活當中還有哪一些需要,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到。我們會進一步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去思考。有時候在教孩子的過程,常常懂得用一些問題去讓他感受。有一些孩子就會說母親可能會餓、可能會渴的時候,我們馬上懂得倒杯水,拿些東西給她吃。甚至於父母親下完班回來覺得很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按按摩,替父母服務服務。相信縱使你的技術不是很好,你有這一份孝心,母親一定會覺得很舒服、很安慰。所以從生活當中的需要去引導孩子。 《弟子規》當中又有說到「出必告,反必面」,我們為人子女處處不能讓父母操心,所以到哪裡去一定要告訴父母。你的所作所為能夠讓父母安心,這就是在盡一份孝道。 《弟子規》又說「事雖小,勿擅為」。我們常常問孩子哪一些事不能夠擅自去做,做了之後會讓父母蒙羞,或者會讓父母擔心的事?小孩子其實反應都很好,他們會常常提到的是一些不禮貌的事不能做,一些會讓自己危險的事情不能做。所以透過我們這樣去引導,孩子的孝行就會點點滴滴落在他的家庭當中,落在他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把德行落到實處上。所以教導孩子孝,絕對不是一天、二天的功夫,必須要透過你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引導跟提醒。所以我們很多的老師他教《弟子規》、教孝,都是堅持半年以上,讓孩子整個行為都上軌道,把這份孝心完全的內化成他的存心。 教孝當中,我們剛剛提到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為人子在孝順父母當中,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從奉養父母的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我們說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家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而身體也比較虛弱下來。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後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像在目前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這些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孝心。 再來父母的健康時時能夠去注意到。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正確的知識。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看醫生,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對於身體來講最重視的是治未病(還沒生的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的方法,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來預防,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到西醫去看,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到西醫去看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看的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那個藥一吃下去,你的血管馬上怎麼樣?擴張,這個血液就稍微流過去。所以你就沒有好像快不行,好像塞住了,血管就擴充下去。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都怎麼樣?趕快拿藥來,那個藥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他的血管一天一天就鬆弛掉,到最後血管就壞掉,所以都只是把症狀解除掉而已。 到最後我們去看一下,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跟著西藥吃的人,藥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我們看一看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包裡面會放很多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藥。當我們的父母親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藥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來讓父母的身體真正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藥,這樣才是正確的方向。 平常要多叮嚀父母親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多在這一方面提醒他。然後在飲食當中讓他了解多吃蔬菜水果,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所以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我們思考一下,你所有的內臟把它泡在酸的東西裡面會怎麼樣?這些內臟很快就會退化掉。我們都聽不到內臟在呼喊,都聽不到它們說我都快不能呼吸了,把我泡在這麼酸的體液裡面。 所以父母親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透過我們點點滴滴給他們的引導,給他們的積累,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是只有治標。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以醫學來講,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這個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嚇得半死,我哪有這麼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就馬上打下去了。但是這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藥來過日子,而且後面的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真正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得到身體的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結果你也聽出來是母親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趕快回家看看。我們有一個老師她在今年元宵節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之後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結果經過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就走向前來,聽課聽了三個月她從來沒跟我講過話,三個月之後才走上講台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那我就先問她,我說: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你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你。我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 她說她聽了三個月,覺得自己還有家庭很受益,她說不能只有她們家裡的人受益,她希望能夠回到故鄉去教一些比較失學的孩子,能把這些德行的教誨、聖賢的智慧,能夠也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我們一聽很高興,也很隨喜她的這分發心,所以我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然後很多老師了解到她這種存心,也把他們很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教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八個月了。結果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然後就跟這位徐老師講,他說:女兒,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而你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一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這個行為在心裡上很認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而他的女兒做出來之後他會覺得很歡喜也很安慰。這也是我們繼父母的志向去回饋社會。 剛好有一次,這位徐老師在教孩子其中一句《弟子規》,經文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在教這句經文的時候,這老師非常用心,她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然後帶回她的故鄉去。回去之後她就開始教導這一句教誨,她就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而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講完之後,這位徐老師就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能夠去做到,所以就讓這些小孩每個人拿著荔枝到她整個鄉里去送給一些長者、一些長輩。就看著一群孩子在她的鄉里當中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給他的水果,內心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一個頂點。結果隔天她父親又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個徐老師,然後告訴她: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輩講了一句話,他說我們鄉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麼樣關心自己的家鄉。他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心情非常的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麼講,女兒心裡也很安慰。 諸位朋友,她父親這一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給他一不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快樂一下,女兒的行為讓他值得光榮、感到欣慰,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所以《孝經》裡面說「立身行道」,用自己的一種德行去幫助這個社會,然後揚名於後世;就是讓自己的德行能夠奉獻社會,讓所有社會的人士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養育出這麼好的孩子,才讓這個孩子能夠這麼有成就在社會付出,所以叫揚名於後世,可以以顯父母。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由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人士肯定你父母對你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錢,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二千萬,有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所以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人生過程當中有三件事情要特別謹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輕人)最忌諱的「戒之在色」,《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結果現在很多的傳播媒體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一污染之後心性就很難清澈,這要非常謹慎。我們為人父母要懂得替孩子防止這些污染,所以電視也要替孩子選擇,不能讓他接觸太多這種暴力色情的東西。「壯者戒之在鬥」,他出社會年輕力壯很可能在工作當中容易跟人家競爭起衝突,所以這個時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於在肢體上,產生一種敵對狀況,這是要謹慎的。當然我們從小假如告訴孩子懂得處處替人著想,懂得擴寬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最後說「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這個得翻的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貪,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麼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開始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親這個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還不就躺六呎而已。所以人生這一些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接受一些宗教的教誨,讓他的心能夠安住在這些聖人的引導,他的晚年就會愈走愈清淨,愈走愈自在。當父母親的晚年能如此的話,那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好,這是我們為人子可以先以身作則做到的,然後能夠讓小孩來當榜樣。 在孝道當中,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這就是很大的遺憾。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順,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來讓他的父母吃,而且常常這麼做。後來他當了大官,每天吃飯非常豐富,都很多道菜,結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麼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對著大家說,他說這一些飯菜比不上我去幫父母親扛了一百里之外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現在也沒有機會來吃這麼豐盛的菜餚。他能夠替父母分憂,他能夠奉養父母,這種日子他覺得非常踏實、非常歡喜。 所以行孝一定要即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的內心會走得很充實、很踏實。我有一個結拜大哥,他大我剛好一輪十二歲,我曾經就這一點跟他分享,說行孝是最快樂的。他聽完就說他也覺得是如此,他的母親差不多在這十多年來身體一直不好,所以自從他在社會工作,他推掉了很多應酬,只要一有空就趕快回到家裡陪父母,陪母親,奉養父母。他說他這樣做了十多年,內心很歡喜。他的母親前年往生了,當他母親往生之後,他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他說他這十多年的抉擇是正確的。假如他這十多年來把很多陪母親的時間拿去應酬的話,那他一定會覺得很遺憾。 很多朋友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那是藉口。任何事只要我們有心,都能夠做得很好。而人與人當中有一個功課一定要學好,就是學會拒絕,不必要的應酬要能推掉,把這些時間拿來做人生最重要的事,最有價值的事。所以拒絕當中有兩張王牌很好用,哪兩張?一張就是我們的父母,當朋友要找你去喝酒,找你去吃宵夜,一吃又耗幾個小時,那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對朋友的身體好不好?也不好。這個時候我們只要告訴他,我已經答應我母親要去她那裡吃飯,今天很抱歉,我不能去了。你這麼一說,說不定他想想我都已經半年沒有回我父母家吃飯了,你這麼一提醒他,把他的孝心都可能喚醒起來,這是第一張王牌。所以當你說你要回去看父母,基本上沒有人會再強迫你。第二張王牌就是自己的妻兒。假如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就告訴他說,我已經答應我兒子,今天回去要講兩個德育故事給他聽,我們對孩子言出要必行,不可以對孩子黃牛,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他也不會再強迫你繼續下去。 縱使這個朋友真的你把這兩張王牌都打出來,他還是要強迫你,怎麼辦?那這樣的朋友確確實實不通情理,所以我們對朋友應該懂得取捨。所以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為什麼淡?這個淡中有真味,朋友跟朋友相交都建立在一個道義、一個情義之上,他一定會體會到你有很多的本分要去盡,所以他絕對不會每天跟你黏在一起、膩在一起,他不會幹這個事。可能七、八點的時候,他會提醒你趕快回家吃飯,這樣才有家庭氣氛;趕快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多盡一些孝心。所以淡中有真味,他會時時勸導你應該去盡人生這一些本分。而「小人之交甜如蜜」,甜如蜜就是好像黏在一起,分不開來。為什麼會這麼親密?因為他有他的目的,他可能看上你口袋裡面的錢,或者看上你哪一些社會關係,一跟你接上了他就有這些好處。所以當你還沒點頭以前,他每天就一直陪你,甚至於陪你到三更半夜他都在所不辭。等哪一天你答應了,錢拿給他了,名字簽下去跟他做保證了,他馬上就變一個樣子出來。所以我們選擇朋友也要非常謹慎。而行孝一定要懂得珍惜時間。 而當我這個結拜大哥他這麼做,也給了他的下一代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說他常常回去陪母親,而他的兄弟姊妹也都一樣的態度,所以常常回到家裡都非常熱鬧,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也非常好。他母親出殯那一天,我也到她的靈堂前面跟她行個禮,我發現另外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剛好那一天他兄弟姊妹的孩子都到了,我一看他們下一代的氣質、素質非常非常好,全部書都讀得好,而且對人的態度都很客氣、很謙恭。所以我也從他們的下一代發現一件事,傳家最好的是什麼教誨?是孝順跟悌,就是兄友弟恭。他們對母親的孝心下一代都看到了,他們兄弟姊妹之間的和樂下一代也學到了,所以確確實實為人父母懂得以身作則,他的下一代就會學到很好的榜樣。 我們剛剛所提的是孩子如何孝順父母,所以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愛、用智慧來教導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他的孝道,這樣就能夠讓父子這一倫能夠發展得非常和諧、非常圓滿。一個人這一生的為人能夠頂天立地,能夠人格健全,除了父母教誨之外,另外還需要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人物來教導,就是他的老師。所以中國文化最重視的就是孝道跟師道,古代人父母親過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過世要心喪三年,所以都是要守三年的喪。我們從這一個喪禮當中也能夠體會到古代人對於老師的態度非常的恭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的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父母跟老師的恩德是我們一生都應該記住,都應該對他們孝敬、對他們奉養。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6]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16

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剛剛提到教育的二大主軸,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一定要非常的了解,一個是「長善」,一個是「救失」。剛剛提到救失的問題裡面,我們了解到孩子小的時候,假如我們處處都只為他著想,處處就是要滿足他所有的需要,他就只會想到自己,而沒想到別人。所以他自然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比較自私他就不懂孝順,不懂替人著想。所以我們要把根本原因找到,才能把問題慢慢的解決掉。 假如孩子現在已經七、八歲了能不能來得及?甚至於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來不來得及?這確確實實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在杭州演講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七十歲,我們上課上到第三天,這位老先生走到我們前面來,他說:蔡老師,我七十歲才來補這個孝道的課。他自己聽了也很歡喜,但是也有遺憾,七十歲才聽。有一個高中女孩她聽完課之後,每天回家都有很大的變化,到了第五天課程結束之後,她的阿姨覺得她變了一個人,所以馬上坐了車子趕到我們上課的賓館去。結果我們已經離開了,她的阿姨不死心又問到我們住的電話,打電話去,她說:中國文化居然可以在短短五天之內改變一個高中生,她覺得這個力量太不可思議。所以她有小孩要送給我們教,她自己的孩子。我們說我們的老師都來自海口跟深圳,她說沒關係,我送到深圳去。她效法古人要千里尋師。不過最重要的,影響孩子最大的還是父母。所以不是孩子要趕快學,是父母要先趕快學。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君子務本,你根本要找到了才能夠本立道生!你為人父之道,你的家道才能架得起來。所以一定要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也是做孩子的好榜樣。 好,我們剛剛提到孩子的過失,還有什麼?傲慢。孩子的傲慢從哪裡學來的?還有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都說,這個世界上你爸爸最聰明,真有這種人。這麼一講,孩子學到什麼?傲慢。我們之前也講到一個事例,孩子給他學一大堆英文,也沒教他做人,帶到長輩的面前開始說:我這個孫子多厲害,念英文給你們聽。結果孩子答了好幾個,突然問奶奶說:奶奶,那書本的英文怎麼說?奶奶說:我怎麼會知道?結果答不出來,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白痴?你看學知識跟技能而沒有學德行,知識愈高愈瞧不起父母、瞧不起大人。所以你看三、四年級的孩子回到家裡問媽媽一大堆,有一些常識、科學常識媽媽不知道,他會跟媽媽說:媽,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 所以做人德行是根,要先扎,他才不會傲慢。我們為人父母警覺性要很高,不能無形當中長了自己孩子的傲慢。所以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要好好的誇,有很多話不能講錯,也不能聽錯,誇總有個標準,誇什麼?孩子會背英文你就說:你真了不起。他還真的覺得自己真了不起。所以這個誇能成就一個孩子,也能夠害一個孩子。就像一把刀,你用對了,它可以幫你切很多東西;用錯了,傷了自己,傷了別人。一個孩子有傲慢的時候會不會傷人?處處會讓人家無地自容。 所以我在這個點上,傲慢,我特別謹慎。因為我曾經在澳洲求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年輕人,他差不多二十四、五歲,這麼年輕就懂得學習聖賢學問。我一看到他就很高興,後生可畏,馬上走過去就說:這麼年輕,真不簡單就知道來學習,很好。我們認不認識他?還不認識,就掩不住自己的高興,就大大的讚揚了他一番。結果過一個禮拜,因為我們住在一起,我看到他一些行為應該修正,當然因為我學過《弟子規》,所以我在勸他的時候也是「怡吾色,柔吾聲」,態度也很好。因為我大他很多歲,我就跟他溝通這件事情。結果我才一講他,他的臉馬上變了,不好看。我馬上言語收回來,勸到一半趕快煞車,不然可能兩個人的交情還沒建立就損害了。因為他在學校裡面他屬於晚輩,每個長輩看到他都說真了不起,現在就知道學習。誇到最後怎麼樣?好話聽多了,一聽到批評他的話馬上受不了! 所以稱讚人要針對他的德行稱讚才不會有副作用。而德行的標準在哪?最簡單的標準、最簡單的綱領就是《弟子規》。當他對父母非常盡心盡力,你可以告訴他:你這麼孝順,懂得報父母恩。因為這跟他的性德相應,所以他會更覺得自己要更孝順。當你走到他的房間裡面去,他各種東西都擺得很好,這是對東西的禮敬,恭敬心。你可以告訴他:你這麼擺,我們一看都賞心悅目,相信你平常在生活當中一定是有條不紊。你針對他的德行去稱讚,他會更自我去要求、去提升。所以這個誇也是學問,要循著德行去誇才不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剛剛又提到孩子禮貌的問題,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見到長輩從來不打招呼,而且經書背得很好,但是對長輩都不打招呼。因為我們有課程跟家長做溝通、做探討,其中我跟家長說:孩子一生能不能遇到貴人,我現在就看得出來。我常常跟我的學生家長這麼講,學生家長馬上一聽,眼睛怎麼樣?瞪得很大,耳朵都豎起來了。現在人特別現實,一講到跟他有利的馬上就專注起來。我說孩子能不能遇貴人絕對不是他要大學畢業的時候,你才跑到觀世音菩薩面前說:菩薩,我兒子就快要從大學出來,你一定要讓他找到一個好工作,要讓他找到一個好上司。每天去求有沒有用?假如這樣就求到了,那觀世音菩薩不就被你賄賂了?那他還是聖人?所以這樣做不如法。怎麼樣才是孩子一生能遇貴人的關鍵你要找到,就是孩子的禮貌,對長者的禮貌,對長者的恭敬。當他有這個態度,長輩一看到覺得這個年輕人不一樣,因為他有恭敬就會有受教的態度。所以長輩跟他講什麼,他馬上都點頭微笑:謝謝你今天跟我講這一段話,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他愈恭敬,這些有智慧的人、有經驗的人就愈願意提拔他。 所以這個禮貌對他一生能不能遇到名師、遇到貴人是一個關鍵點。我自己就是得利於這個禮貌,因為父母有教,得利於這個禮貌太多的地方,往後我舉的很多的例子都跟禮貌有直接的相關。當我這麼一講完之後,這位孩子的家長就回去,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隔天這個孩子到幼兒園來,差不多還有三公尺的距離,就對著幼兒園的老師說:邵老師,您好。這個老師還沒回過神來,這個孩子居然向我問好!還沒回過神來。突然腦子裡想到,這個孩子昨天晚上絕對不是練鋼琴,絕對也不是練英文,昨天一晚上練什麼?練鞠躬,練禮貌。所以孩子很多的行為都不是他的問題,是誰的問題?是父母有沒有重視這一些教導的問題。其實孩子那麼小很好教的。所以因為他父母知道厲害了,知道禮貌很重要,馬上就改變。所以很多的家長都說我這個孩子從小就不問人,那是因為他還沒有警覺到禮貌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有時候當我們接觸到一些朋友,剛好有小孩的,我們也可以就這些觀點給他一些建議、一些分享,很可能會改變他教育孩子的一個態度。 剛剛又有提到哪一些是現在孩子的問題?懶惰,有沒有小孩一、二歲的時候你就覺得他很懶惰,有沒有?孩子都是蹦蹦跳跳的。我記得我那個小外甥兩歲多的時候,剛好有一天他母親在擦桌子,結果擦到一半的時候母親去做其他的事,剛好孩子就走過來,自己就開始擦了,自己擦了。因為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你很勤勞,孩子會模仿你的動作;但是勤勞的父母不見得能教出勤勞的孩子,那還要教對方法。所以當這個孩子一跑過來,其實他會不會擦?他不會擦,哪那麼厲害!他就在那裡好玩一下,模仿模仿。結果我姊姊就跑過來,她說:小偉,年紀這麼小就懂得幫媽媽的忙,真有孝心,好孩子。他一聽要孝順,很好。接著又跟孩子說:小偉,你下一次擦桌子一定要記住,這個四邊的角也要擦到,假如你連四邊的角都懂得把它擦乾淨,那你擦桌子是做得非常完美,一百分。這個孩子記住了什麼?記住了做事的方法,同時也肯定了他的孝心,所以他同時學孝又學做事。 所以孩子任何一個情況都可能是你教導他的機會點出現。假如這個時候媽媽跑過來:你那麼小別攪和了,媽媽擦就好。你這一隻手給他推兩次、推三次之後,他以後過不過來?就不過來幫忙。甚至於很多家長就說: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好,其他的事統統不用管。「統統不用管」這句話就把孩子推到哪裡去了?所以你看現在很多的太太為什麼對先生頗有微詞,常常都說先生的生活習慣很差。我常常會跟這些太太溝通,我說你別怪他,因為他從小這些生活習慣都沒有自己去處理,一些工作家事他沒有自己去做,所以他才會襪子脫起來就亂丟。你也就別責怪他,相夫教子要慢慢教。所以我們為人父母的人一定要把孩子教勤勞,不然你會把這個懶惰的習慣傳給孩子,然後他這個懶惰的習慣還會害到別人,所以這種事不能幹。很多的女性特別照顧兒子,然後都不讓她孩子做事,可是她又常常抱怨先生很懶惰。但是她卻又再創造一個會讓下一個太太很痛苦的人出現。所以人要能夠想得深、想得遠,這特別重要。所以讓孩子從小做家事勞動,他才不會懶惰。 我們剛剛提的是孩子的一些狀況,而且都事出必有因,只要從因上,錯誤的因趕快把它斷除掉,慢慢孩子的行為就會愈來愈好。除了「救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定要長他本性的善良,「長善」。諸位朋友,您覺得孩子有哪一些善對他的一生至關重要,一定要從小趕快把他引導出來。哪一些善?這位朋友說孝,中國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為先」這一句話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都開,孝是德之根本,德的根本。所以孔夫子才說「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教。所以找到根本,德行才長的起來。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一個孩子有孝心的時候,他很多行為就會起很大的變化。比方說我們《弟子規》說的「父母呼,應勿緩」,所以有孝心的孩子會不會講話對父母很衝?不可能。而當一個人對父母講話都懂得恭敬,他這個態度一內化,他以後面對長輩講話也會恭敬。《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有孝心的孩子他懂得要去關懷、體恤父母,這個時候他關懷、體恤父母這種心慢慢內化,又能夠轉移到對其他的長者,甚至於他所有的親人。所以孩子的關懷心、孩子的細心從哪裡開始?從對父母的這一份孝心開始。然後對他自己的身體他也會愛護,因為他有孝心,怕父母擔憂,所以「身有傷,貽親憂」。我們有一個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記上寫上: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難過,不是因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所以當有孝心的孩子會不會養成很多摧殘自己身體的壞習慣?就不會,他會自愛,他會自重。 再來「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他有這份孝心,他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絕對不能讓父母丟臉。諸位朋友,我們小時後最怕聽到哪一句話?最怕聽到別人罵我們「你真沒家教」,這句話好像突然一聽啥壞事都不敢幹了,深怕丟父母的臉。所以孝心一開,他的善行就開了,所以教孝特別重要,孝不得不教。我常常說這個孝有很大的作用,不只是德行的根本,這個孝同時可以讓你判斷一個人好不好,我們人生當中什麼時候要判斷人?你要判斷朋友,你要判斷合作的夥伴,甚至於很重要的你要判斷伴侶,擇偶很重要。所以中國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男怕入錯行也是要看對人,你要跟對人事業才有好發展;女孩子要找到好的對象,一生才有保障,不然一生都會很辛苦。那要用什麼標準去看好的對象?其實孝道可以幫你找到好對象。 我們來看一下這邊有沒有還沒有結婚的女同學?都結婚了。我常常面對很多女老師,她們都還沒有結婚,那我就會請教她,我說假如現在有一個男生,他追求你追求了三年,三年如一日,你對他有求他就必應,從來不跟你說一個不字。假如你半夜因為很餓,餓醒了,你只要打一通電話給他,他一聽到你餓了,馬上二話不說,摩托車騎著就到你們家門口,把熱騰騰的杏仁茶還是芝麻糊端到你面前來,而且是屢試不爽,這樣對你好不好?很好。剛好他跟你求婚,但是你的長輩認識他們家裡的情況,就跟這位女孩講,說他不孝父母,你自己考慮考慮。我就會問這位女老師說要不要嫁?很多女孩子都開始考慮,會考慮一下。我說現在就要考慮一下,到時候真正遇上了當局者迷,你到時候就不可自拔了。現在就要確立好正確的理智才行。 那天剛好有一位女老師,她很喜歡看中國的古書,尤其看《二十五史》看了不少。所以我馬上問她,她就說不嫁。我說你為什麼這麼斬釘截鐵?她說對父母都不好的人,對別人好是假的。這是有理智、有判斷力。因為沒有孝心的人他一生有一個態度,正確的人生觀長不起來,就是缺乏情義、缺乏恩義的態度,缺乏情義恩義。那好的沒有長,會長什麼?有沒有說好的不長,壞的也不長,哪有這樣的!好的沒學到,一定學壞的。所以他的人生沒有情義、恩義的態度,生起來的是什麼?利跟害。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想一想,現在下一代的價值觀是什麼?利害!當任何一個擋住他利的人出現的時候,他會怎麼樣?不管他是太太,還是父母,很恐怖的!所以為什麼他能夠鍥而不捨,三年如一日追這個女孩,追這個老師?因為他看到這個老師年輕貌美,然後工作又很穩定,各種條件評估之後,不錯,有利可圖,他就全力以赴。 所以我說看人要看深一點,你看一個男人很勤勞,你就說真好,勤勞一定好嗎?你要考慮他勤勞的方向在哪?很多人勤勞的方向不是為了奉養父母,而是為了他的名、他的利。有一個朋友她的先生住在外地工作,一回到家裡不是先去看父母,先去看誰?還是看他生意上的夥伴,都是為名為利,重利者就輕道義。所以她自己做太太,她也很清楚她先生第一位不是父母,也不是她們,而是他的生意。這樣的太太她會快樂嗎?所以要看他的動機,要看清楚。他的動機假如只是為了利而已,那利是很靠不住的,當你真正嫁給他,三年之後你幫他生了一個兒子,因為懷孕也好、養育孩子也好,對女人是最辛勞的,所以一辛勞可能臉上長出了好幾條皺紋。結果他在工作上又遇到一個比你年輕貌美的,你從利變害,害要怎麼樣?害要剷除,這個動作太殘忍了,要剷除。 諸位朋友,我們從剛剛上課到現在,有沒有人做了傷天害理的動作?有沒有?有!每天離婚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欲令智迷。當這個男人欲望一來,他智慧就不見了,就忘記太太對他的這一份情義跟恩義,他就做下一生沒有辦法挽回的措施。但是我們要細細想想,他為什麼面對這些事都沒有判斷力,都做出這些違背做人良心的事情?因為他沒有被教什麼?沒有人教他孝,他的人生沒有情義,所以根源還在什麼?教孝道。你要讓你的孩子一生真正懂得做人的根本,一定要教孝。你不教他孝,不只害了孩子,往後他為人父、為人母,又害了另外一個人,甚至於還害了下一代的思想觀念。我們的思想觀念會影響下一代,會一直延續,所以為人父母不能不學,不能不知道。 而當一個社會的離婚率愈來愈高之後,另外一個社會現象又會帶動起來,就是犯罪率。因為夫婦關係對於一個家庭至關重要,是一個家庭的根本,當家庭離婚率愈來愈高的時候,它一定會帶動社會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犯罪率。這個我有去求證,我們有去請教監獄長,關進監獄裡的孩子都是什麼家庭狀況?他說十之八九都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狀況。因為家庭已經出現狀況,就更不可能給他很好的教育。所以孩子做人做事的根基就很脆弱,而這個社會又很染濁,一出去就很可能被這個環境引導到錯誤的道路上去。所以離婚率一定會帶動犯罪率,犯罪率愈高,整個社會人心就沒有安全感。所以現在有錢有權的人有沒有安全感?沒有。我在海口的時候揹背包要怎麼揹?一定要跨過來這樣扛在這裡,而且包包一定要放在肚子前面。然後走路的時候要怎麼走?走路一定要這樣走,不然到時候一台車飛過來又把你的包包搶走。所以現在包包會被搶的很可能你是書記夫人,還是市長夫人也都有可能會被搶,所以犯罪率會讓整個社會都不安定。 犯罪率要下降必須要教什麼?教孩子德行,教孩子孝道。能讓離婚率下降,也必須教孩子什麼?孝道跟德行,這才是根本解決問題。所以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看到離婚率愈來愈高,拿著大把大把鈔票去讓每個要結婚的人要先上課,上了幾天課之後就能夠去結婚。幾天課能不能有很大的效果?不容易,雖然他們確實有心,但是一個人要有恩義、要有道義,他有沒有找到根本?德行的根本在哪?在孝。所以我常常跟我們的老師說,我說推展中國文化絕對不是只有為中國人,而要為全世界的人奉獻這麼好的智慧跟文化,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他們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他們人與人中間的衝突,我們要有這個使命。 當然要去教別人以前要先怎麼樣?自己要先學好,你學好了,他們自然而然到中國來跟你學。我們看我們漢朝跟唐朝,這麼多的國家來學,是不是我們拿著牌子去韓國招生?有沒有?中國人不幹這種事的,都是因為家庭社會太好了,外國人自己來學。所以我們有責任先從自己開始做好,進而能夠去影響全世界人的人心跟德行。所以教孝是所有善當中最重要的一件工作。 那我們現在要來思考一下孝要怎麼教,知道孝好,要開始落實教給孩子,孝要怎麼教?諸位朋友您覺得?教育當中最省力的一個做法,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她學習完《弟子規》之後,深刻體會學了應該就要去做到,學了「入則孝」之後也覺得自己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剛好五一大假,她回到自己的家裡,也遇上了她的生日。而生日我們常常會利用這個機會去教導孩子盡一份孝心。她也是用同樣的態度,回去之後搬了三張椅子,因為剛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對著她的父母講,她說: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情,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生日,所以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跟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拜下去,這個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兒子剛好在旁邊看,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親的身邊開始幫他父親按摩。你看我們有沒有跟孩子講任何一句話?都沒有,而他只看到他母親在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當中給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不由自主就覺得自己好像不做些啥好像怪不對勁的,所以就去幫他父親按摩。 結果後來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著他的父母講,他說明年我生日我也要拜你們二個。所以最省力的是什麼?「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裡就要先盡心盡力侍奉我們自己的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水果拿出來給誰先吃?一定是先給父母吃,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一錯再錯,可能就很難!現在很多母親、父親買很貴的水果,買回家裡還要偷偷摸摸藏起來,等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去睡覺了才拿出來。兒子趕快過來,這是媽媽特別幫你買的,趕快吃,不要噎著了。你兒子吃得很高興,只為我準備。這樣好不好?保證這個兒子會學得很徹底,以後他買水果給誰吃?也給他的兒子吃,給他的女兒吃。所以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這個人算就是人自以為聰明,順著自己的好惡去做事,偏愛私愛,而沒有循天理天道,循孝道做事,所以他的孩子就學錯了。所以真正當我們以身作則之後,孩子就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第一個關鍵一定要以身作則。 第二個教孝的方法,一定要「親師合作」,父母親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弟子規》當中有提到「晨則省,昏則定」,所以幼兒園孩子學完之後,隔天就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有沒有睡好?假如這個父母一聽完,摸摸他兒子的頭:今天你是不是發燒了?那會怎麼樣?現在很多的父母很喜歡開玩笑,這個開玩笑也不能亂開,當孩子這麼樣莊嚴、這麼樣恭敬的問你安的時候,你要怎麼樣?你要成全他的孝心:你真乖、真好,好孩子。你可不能摸摸他的頭說他有沒有發燒了。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師去教,這樣孩子就會做得很歡喜,慢慢的就會習慣成自然。 我們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課,常常來上課的時候我們會問他們:這個禮拜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很多他們力行孝道的實例。剛好有一個孩子二、三歲,他去上完課之後回到家裡,就用跑的,要跑到浴室裡面,他的媽媽可能跟他有心電感應,知道他一定是去找一個盆子要來裝洗腳水,所以衝到他前面把東西藏起來,你看這個媽媽心裡想什麼?她心裡一定想等一下被你弄倒了,我不就累死了,所以把它藏起來。後來我就跟她說,我說你這樣做不對,因為你們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當他去端洗腳水,你在洗腳的時候你很歡喜,然後給他肯定、給他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增長。你現在不讓他端給你洗,那他孝心就沒有增長。 人的善心就好像小草一樣,你日日滋潤,它就慢慢茁壯。母親就說他給我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她聽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我說他弄倒了之後你就跟他說: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知不知道你今天為什麼會端倒,就是你手沒有兩邊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哪些地方,你就可以教他。同時學會做人,同時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怕孩子犯錯,其實當他犯錯誤的時候,往往都是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導他做事方法,引導他正確的做人做事。所以母親教育孩子的態度跟敏感度很重要。 有一個媽媽很有智慧,她的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她都很歡喜,她說她在熱水器當中把它調溫度調到最低,然後讓孩子端了一個禮拜,之後再慢慢把溫度調回來。所以她說她泡了一個禮拜的冷水腳。這個母親很有智慧,等一個禮拜她孩子端這個水的能力已經形成了,她再慢慢把它轉回來。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而成就、成全孩子的孝行。所以我們要求上課時家長一起陪著孩子學,孩子坐前面,所有的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這麼樣一配合,孩子的行為養成很快。 有一個老師,他說有一個家長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剛好是暑假結束的時候,開頭就跟這個老師說:張老師,謝謝你。為什麼謝謝老師?因為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厲害的是什麼時候?暑假一放一個多月,我們當過老師的都覺得剛放完暑假就好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拉回來,那很辛苦的,還要再整頓一陣子。結果這個家長居然是說進步很多!家長接著就舉例,她說有一天我在睡覺,因為太累了,躺著還沒蓋被子就睡著,醒過來的時候身上被子已經蓋好,誰幫她蓋的?孩子幫她蓋的。結果一走出房間聞到麵的香味,她母親直接就反應說你爸爸回來了?想說是爸爸帶回來的。結果孩子就說爸爸還沒回來。她母親接著問,那怎麼會有麵?這個小女孩說:我煮的。她媽媽很驚訝,她說:你從來沒有煮過麵,你為什麼會煮?小女孩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盡一份孝心。諸位朋友,那一碗麵好不好吃?好吃!你們怎麼都吃到了?這個麵是孝心做出來一定特別好吃。不過她母親說確實煮得很好吃,因為人只要有心一定能把事做好。 諸位朋友,這個小女孩形成了什麼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我們來想想有什麼?孝心,一有孝心,所有的行為都會變化。再來還有什麼?細心關懷,都能體恤到父母的狀況跟需要,所以會蓋被子;還怕父母醒過來沒飯吃,還煮飯,關心。還有做事嘗試的態度,當她又這麼常做一些事幫助父母,她做事的能力就不斷提升上來。孩子的孝心一開,很多行為就能夠有很好的發展。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而我們所有這些推展讀經的老師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他們還沒有推展以前,沒有這個體會。他們都說有品德的孩子學習一定好,而且這個學習絕對不是父母拿著鞭子在旁邊鞭策,都很主動。諸位朋友,你相信這句話嗎?有一個老師他們班本來都是全校倒數第一,教了將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他們都是名列前茅。他們的校長太驚訝了,才請我們去跟全校老師演講。所以我們要有這個信心,而品德的根本就在孝道,所以一定要跟老師配合好教孩子孝。 第三個夫妻要配合教,因為很多的家長就說:那他們的老師還沒教怎麼辦?不要等了!都從哪裡開始?要從家庭、從自己開始。當然很多的家長假如有這樣正確的認知,知道德行對孩子一生最重要,家長只要跟學校反應,很多學校就會開始重視。而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比方說先生就對孩子說:兒子,你可以不用孝順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講話的時候要很中肯,假如當父親的人講到眼淚都掉下來,那你的兒子也會聽得很感動。你要告訴孩子,你母親懷孕的時候吐得半死,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揹著這麼重,你看你多少斤,媽媽每天無怨無悔,還去上班下班。然後生產的時候有多麼的辛苦,生下來之後點點滴滴照顧你,哪一次你生病的時候,母親幾乎二、三天都沒睡覺。把這些真實的狀況告訴孩子。因為人都是健忘,你一提醒他,他那種知恩的心就上來,知恩就能報恩,所以孩子他就會很能領受母親的恩德。另外假如是太太就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用孝順媽媽,但是不能不孝順你爸爸。就要把父親從小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小孩,小孩才能夠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搭配也是很重要。 現在很多的媽媽不只沒有把先生的一些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的面前數落父親,你看你這個爸爸,這麼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他很容易怎麼樣?自甘墮落。連兒子都瞧不起我了,好,我就壞給你們看。所以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要謹慎,言語要特別特別謹慎。所以當我們能夠不要把先生的這些過失彰顯起來,反而誇先生的一些優點,誇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先生一聽會感動,而且他會覺得兒子相信我可以更好,我應該怎麼樣?盡心盡力往這個方向去走,他在孩子面前有尊嚴,而這一份尊嚴會推動他人生盡心盡力去成長。不能把他最後的尊嚴都把它斷掉,所以夫婦也要配合好教育孩子力行孝道。好,這節課就到這邊,謝謝。

[5]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17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昨天課程提到的是五倫關係,所謂倫常大道。我們今天的課程就要深入倫常大道來了解,我們應該怎麼樣在這個五倫關係當中相處得非常和睦融洽。 昨天提到五倫關係是「道」,那什麼是「德」?在我們講義當中對「德」做了一個解釋,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踰越的去做人,這就是「德」。當我們順從父子關係,不踰越的去盡自己父之職,去盡自己子之分,孩子的本分,這個人就是有德行。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我們看五倫關係的第一倫,「父慈子孝」,諸位朋友,父子關係是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不是,它是一個天然秩序。一個父親,孩子出生的時候,有沒有人去規定你要對孩子很慈愛?沒有。當為人父者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很不自主的對孩子就是無限的慈愛跟關懷。有沒有一個父親看到孩子剛生下來,然後心裡就想著,這個兒子以後要給我買大房子,給我買大車子,有沒有這樣的?都沒有,只想著如何讓這個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這是為人父母很自然就會生起的一種關懷跟慈愛。孩子從小對父母也是非常的依戀,對父母那種愛是天性。我們回想一下,很多一、兩歲的孩子,父母親處罰他的時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鑽,你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緊,他那種對父母的依戀也是天性,所以我們看小孩子開口閉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的一種親情是自然的。我們現在看一看,現在父子有沒有親?為什麼自然的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 父慈,如何慈愛孩子?這個就很重要,假如慈愛用錯了方法,可能我們覺得是為孩子好,但是教出來可能就不是我們想像中這個樣子,所以當父母要不要學?要。所以不只學為人師,還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你教育他的方法錯了,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過失。很多母親說,「父之過」,所以跟我沒關係,這個「父之過」就包含了父母在內。 我常常會問朋友,我說你們為人父母知不知道什麼是教育?很多家長被我這麼一問,突然都愣住了,好像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好像孩子一出生就忙著照顧他,一晃五年、八年都過去了,從沒想過什麼是教育。有沒有朋友說說看,您覺得什麼是教育?今天假如您走在鄉間小道,剛好看到一位農夫在種田,剛好在收割稻穗,我上個禮拜到廈門去講演,農田剛好在收割。你跟農夫說,請問怎麼種田?他會不會跟你說,你給我一個小時,我想清楚了再告訴你?他會不會這樣?不會,他不用再打草稿,為什麼?因為那是他每天都在做的事,是他最熟悉的事,所以他很清楚。 諸位朋友,我們為人父母每天在幹的是什麼事?是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幹了七年、八年,甚至有的幹了十多年,人家一問「什麼是教育?」我們能不能答出來?每天在幹的事答不出來,那孩子這一畝心田,我們在這七、八年來到底種下了什麼種?這個種是好種還是不好的種子?其實七、八年來,這些種子有沒有開始發芽?有沒有開始結果?有。我們不知道種下去了是好種、壞種,但是它會不會發芽?它會不會結果?照樣結果。所以現在很多家長,他的孩子十多歲了,我看到他們的臉上都寫了哀怨、憂愁。真的,孩子的行為,他們已經很難去掌控,去扭轉,所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什麼是教育,怎樣才能把一個孩子教好」,趕快在當下種下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種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 現在整個父母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一個字,諸位朋友,哪一個字?「寵」字。十月十九號深圳特區報,有一對夫妻親自去找報社,然後把他孩子一些對他們很不孝的行為報出來,為什麼他要報出來?因為他要給往後為人父母的人有所警惕。他就提到,因為他們夫妻算是晚來得子,所以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連學校幼兒園老師跟小學老師一直反應,你的孩子一些行為已經很偏頗了,很無禮了,自己的父母還替孩子找藉口,說他以後就好了。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以後就會變好,甚至於還聽算命的說,這個孩子到十五歲就會變好了,然後十五歲以前都不好,有沒有這種戲可以上演?不可能。哪有你孩子突然一覺醒來,從不懂事瞬間變懂事,那個只有在夢裡面才有可能發生而已,在現實狀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寵壞了,所以現在孩子要娶老婆,要把他們夫妻趕出他們的家,所以寵孩子,他一定不孝。 在汕頭有一對夫妻生了六個兒子,他們大了之後,給他們買了六間房子,娶了六個老婆,一個人一個,然後他們夫妻沒有地方住,為什麼?六個孩子都不讓他住。所以這樣的夫妻一輩子辛不辛勞?辛勞。要賺六間房子,那可是日夜都是在工作,在拚搏,結果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是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結果大兒子在豬舍旁邊建了一個木屋給夫妻去住,旁邊的鄰居看不下去了,就對他們夫妻講,你要告你六個孩子。諸位朋友,要不要告?「居家戒爭訟」,「朱子治家格言」說的,家庭最忌諱的就是告上法庭。「訟則終凶」,一告上去了,家裡家風一定敗壞,不會有好下場。我們來想一想,真的告了,法院判六個兒子要扶養這一對老夫婦,每一個兒子輪兩個月。他在大兒子那邊坐下來,他的媳婦說,拿去吃,趕快吃,我要收了。他每天過得心驚膽顫,本來還可以活十年,到最後每天壓力很大,細胞病變,可能三年就得癌症了,癌症是心理壓力很大,很容易得癌症,所以這樣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確確實實,當人生走到這個下場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無奈。 所以教育孩子要慎於開始,從小一定要教對。你所有的事情統統一手攬,統統替孩子做,做久了之後,孩子心裡會覺得父母替我做的事都是應該的,替我買房子,替我娶老婆,都是應該的,是不是?所以是做了要死,然後一點功勞都沒有。所以現在很多的小孩,七、八歲,講出來都說,我爸爸的那些遺產都是我的,恐不恐怖! 我有一位長輩姓盧,盧叔叔,他跟他的孩子講,他說「我所有的錢都是取之社會,所以往後我也要用之社會,回饋廣大的人群。我要成立一個公益的基金會,所以我一分錢也不會留給你。但是你只要努力念書,認真學習,你要念多高,我都支持你」。所以讓孩子從小覺得父母親的心胸非常寬廣無私,所以他的孩子對父母是打從心底佩服。 他的兒子後來到美國留學,雖然他的經濟很不錯,但是給孩子的這些費用抓得特別緊,因為知道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現在這句話不靈了,一代都撐不了。因為以前還有聖賢的根基,整個家庭、社會都還有一種節儉的美德給孩子從小看。現在小孩從小舉目看到的都是奢靡、奢華,從小都很會花錢。所以對他的孩子在經濟上抓得特別緊。要出國留學的時候,告訴他的兒子,他說「我給你的錢都算好了,假如你亂花,自己解決。然後你假如帶一個黑人回來,帶一個白人回來,我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這個叫醜話要講在前頭。因為兒子從小是父母帶大的,知道他父親言出必行,所以不敢造次。 剛好這個兒子留學完之後準備回國,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媽媽,跟他媽媽說,「媽媽,我錢不夠了,根本沒辦法坐飛機回來」。結果他媽媽一聽,隔天一大早,馬上帶著錢要去匯款。結果這位盧叔叔馬上就跟他太太說,「等一下」,然後把他夫人叫過來說,「孩子一有問題,妳們也不分是還是非,心馬上就慌起來了,他一句話就把妳們搞得心情起伏很大」。他就叫他太太坐下來,「來,我算給妳看,我們給他的錢剛剛好可以買飛機票回來。兒子為什麼跟妳要錢?因為他知道他一回來,我一定不給他錢,他的生活一定會非常拮据,所以希望留一手,還可以有空間緩和一下,不然會喘不過氣來」,所以就跟他太太說不可以匯。結果兒子打了兩、三通電話,都沒匯到錢,後來乖乖的就飛回來。結果這位父親馬上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這個家不給你住了,自己先出去自力更生。諸位朋友,你假如當父親,你做得出來嗎?這個是不是慈愛?我們接著看看: 這個兒子因為從小被這樣的父親磨鍊,自己出去找工作,董事長親自面試,而且是一個連鎖性的教育機構,結果本來這個下午有五、六個人要面試,面試到他的時候,後面的人都沒面試,董事長跟他談了兩、三個小時。談的過程跟他說,你不可能是二十五、六歲的人可以寫出這樣的企畫案。從小被父親磨鍊。結果就從企畫案的內容一一的問他,他對答如流,後來董事長給他一句話,他說「你要多少薪水,你自己開」。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兒子以後去工作,他的老闆說「薪水要多少,你自己開」?他惜你的才華。所以當孩子有這樣的德行跟能力的時候,他已經立於不敗了。 而在經濟上,盧叔叔都沒有再支援他的孩子,但是他有去交代他孩子身旁的這些長輩,這些大哥哥、大姐姐,而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曾經他的父親待過的公司。因為這位盧叔叔的工作,他是專業總經理,整頓完一家公司,比方說兩、三年之後,他幫人家整頓好就還給董事長,他自己就離開那間公司。但是他本來這些公司的一些年輕的職員都會跟著盧叔叔學習,這位盧叔叔也很願意栽培後進,所以每個禮拜天,都陪他以前曾經待過這些公司裡的年輕的職員一起爬山。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只要他們有什麼問題,他都會給他們一些指導,所以這些大哥哥、大姐姐跟他的兒子都很熟。 所以盧叔叔就交代他們,他說「我兒子假如撐不下去,跟你們借錢」,你看他都算到了,「跟你們借錢,你們可以借他,但是不能超過兩千塊」。所以第一個月,他兒子確實撐不下去,因為房租很貴,所以就跟其中兩位長輩,一位大哥哥,一位大姐姐,各借了兩千塊錢。盧叔叔交代說,「他跟你說哪一天要還你,你一定要打電話去跟他要」,所以後來真的那一天,他都還給這兩位長者。還完之後,從此以後沒有再借過錢,所以他的孩子撐過來了,能力就磨出來。 所以寵孩子造成的是不孝,但是你懂得磨鍊他,這是歷練他一生的本事。所以什麼是真正的慈愛,我們真正要細細去思考。有時候你愛之,反而足以害之。而這個愛是要理智,不是情感,情感之後就變寵,就變溺愛。 諸位朋友,兒子不能寵,還有誰不能寵?誰都不能寵,寵壞了就不行。先生能不能寵?先生寵壞了,到時候妳在家裡孤枕難眠獨自哭泣,他在外面是流連忘返,都不知道要回家,所以先生也不能寵。在夫妻相處過程當中,該給先生建言的,我們一定要建言他,要提醒他,不能讓他肆無忌憚的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當然夫妻之間溝通要好,也必須建立在彼此的信任當中。比方說為人妻,我們平常自己要把家裡的事做好,把我們的本分做好,先生心目當中就會對你很感謝,很信任,這個時候你給他的勸告,他就很容易接受,他就不容易偏頗。所以我們說女性要相夫教子,相夫就是該給先生提意見,該規勸的時候絕對要規勸,所以先生不能寵。 太太能不能寵?閩南話說「寵某吵鬧」,就是寵了太太之後,她有事沒事就跟你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在公司上班坐不坐得穩?每天想著我太太今天不知道又要舞出哪一齣戲出來,所以心裡就不踏實。所以家裡假如不安,事業一定做不起來,所以太太也不能寵。當然娶太太就要先娶好,不然你結了婚之後才來頭大,那就很麻煩。所以娶妻要根據什麼?要娶她的賢德,所以說賢妻、賢妻,要娶「賢」。 中國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詩經》,這麼重要的經典第一篇文章是什麼?提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是很重要的一本經,但是它開篇為什麼要取這一篇「關雎」?中國的四書五經都是講人生的大道,為什麼開篇是「關雎」?跟我們昨天討論的結論是一樣的,五倫關係哪一倫最關鍵?「夫妻」,所以「關雎」提的是找對象的原則 我在一間中學演講,我就問什麼叫「窈窕淑女」?有一位女同學舉起手來說,就是身材非常姣好的女性。聖人的意思傳到現在都已經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們有責任要為往聖繼絕學,從哪裡繼?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先教正確。所以你現在有兒子的時候要告訴他,娶妻要娶什麼?賢德。 「關雎」裡面,為什麼要舉關雎這種鳥類?這都有很深的含義。因為關雎這種鳥類找了一個伴侶之後,終生不換,非常守節,這個男女當中都有道義,有恩義。為什麼要用關雎來敘述夫婦之間的道義?因為我們知道成人最貴的、最重的是什麼?是他的面子。所以你直接告訴他說,你怎麼對你太太這麼不好?妳怎麼對妳先生這麼不好?他(她)馬上惱羞成怒,你(妳)管我這麼多幹什麼!所以中國的《詩經》利用比喻的方法來提醒你,來點醒你,告訴你連鳥都知道要忠於牠的伴侶,那我們當人更應該忠於我們的伴侶。所以意思就是告訴你,我們人可不能比不上鳥,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真正明白了,一聽就覺得慚愧,我們可不能連鳥都不如。但是不肯接受的人,用這樣的方法提醒他,也不會跟他結冤仇。所以懂了就懂了,就能夠去反省。 而「關雎」後面有兩行內容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一種植物,是專門在祭祀祖宗的時候要採來祭祀。諸位朋友,荇菜都是誰去採?都是媳婦去採,媳婦採來祭祀祖宗,這個意義非常深遠,所以汕頭有一句話說,「兒子孝,不如媳婦孝」。因為這個媳婦很有賢德,當她採著荇菜去祭祀她們家族的祖宗,祖宗在天之靈一看,這個女子有賢德,我的家族可以旺幾代?最少可以旺三代。但是相反的,假如這個媳婦沒有賢德,採這個荇菜,祖宗在天之靈都要掉眼淚。所以說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敗三代,所以娶妻要注重賢德。 最後提到女兒也不能寵,你女兒寵壞了,她嫁到人家家裡怎麼樣?搞得人家雞犬不寧,三天兩頭鬧情緒說「我要回娘家了」。結果她一跑回娘家,這個岳父(丈人)還把他的女兒怎麼樣?「來,回來沒關係,爸爸給妳靠」,這樣對女兒好不好?好像是很寵愛孩子,事實上把女兒一生害了。一個女兒嫁到一個新的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定有一段適應期,因為來自不同的家庭。 問:所以這個時候最要修的功夫是什麼? 答:忍。 這個功夫沒修好,人生很難走。所以中國字很有智慧,諸位朋友,您看這是會意字,一個心跟一把刀,所以忍要忍到什麼境界?刀子掛在你的心頭,你都能夠如如不動,都能忍受。這不是真的拿一把刀在妳心上,就是說假如妳的先生用非常尖銳的言辭攻擊妳的時候,妳也能夠先忍下來。 問:為什麼要忍? 答:忍一忍,海闊天空。 忍一忍,海闊天空,來,給這位朋友掌聲鼓勵。我曾經在講演的時候,有一位母親說中國文化很不錯,不過這個忍字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她在敘述這一段話的時候,眉頭都皺起來。我就跟她說,妳這種忍法,保證忍到火山爆發,而且一爆發之後,以前所有忍的功夫,前功盡棄,所以忍不是壓下來,這種忍遲早出問題。忍是帶著明白,帶著寬恕。比方說先生一些生活的習慣,是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不是。妳看了很明白,那是他成長過程養成的一些習慣,妳跟他的溝通也要慢慢的讓他這些習慣去轉變,哪有可能一下子就把它扭過來。所以妳帶著明白,帶著一種寬恕、寬容,那夫妻之間就會彼此忍讓、謙讓,所以這個要忍得明白,要去寬恕。 再來,要忍的為大局著想,什麼是大局?家庭和樂是大局,孩子的人格成長是大局,所以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對孩子有沒有影響?影響特別大。當夫妻常常吵架,孩子的內心不會很安定的,都覺得很恐慌,所以很多夫妻一吵架,小孩馬上哭得很大聲。有一對夫妻剛好吵起架來,一個小嬰兒一歲多,剛好在旁邊,哭得特別大聲,他們夫妻一聽到孩子哭那麼大聲就停下來沒吵,就看著孩子,結果那個孩子兩隻手比這個手勢,比叫他們靠近,結果夫妻兩個頭跟頭碰一起的時候,孩子就不哭。所以你看才一歲多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吵架是不好的,要相親相愛才好。所以我們要為孩子成長的大局著想。 所以教女兒不能寵愛,要告訴她,到一個新的環境,或者嫁到夫家去,一定要多看、多聽,然後少講。到一個新的環境去,開始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人家會覺得很不能接受,還沒有融進去,就可能造成排擠。所以這個道理不只是做媳婦的人要懂,我們每一個人到一個新的公司,到一個新的團體,也都要記住,多看、多聽、少講,還有一點,多做、多付出。你多做,多付出,因為你都多看、多聽,所以不會亂做。所以你每一個付出都是這個家、這個團體所需要的,慢慢的他們對你就會愈來愈信任,到最後你講的話,他們都很能接受。 我也沒當過媳婦,這個道理我怎麼會懂?這個道理是從我母親身上發現的。諸位朋友,您猜猜看,我母親講話忍了多久才開口?依我的觀察,將近二十五年。等公公、婆婆對她都沒話說,因為小叔、小姑小時候,我母親的薪水還供他們念過書,所以一個媳婦量愈大,晚年的福愈大,所以我母親很年輕就退休了,公公、婆婆對她很好。孩子因為她當榜樣,也沒有很差。小叔、小姑常常會想到小時候,高中時候還是我的大嫂拿錢出來,甚至於他們去考高中聯考還是我母親陪他們去考,所以量大福大。忍了二十多年了,所有這個家庭、家族裡面對她的信任都很夠,這個時候講話就有分量。所以忍的功夫對我們一生,對一個為人太太的人,至關重要。 在媳婦之道當中,我剛好在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幕,小時候沒看懂,哪一幕?我的外婆到我們家的次數,十隻手指頭都算得出來,很少。但是每次我的外婆到我們家來,一進門還沒坐下,她就牽著我奶奶的手說,「我這個女兒手腳最慢了,我這個女兒嘴巴都不甜,都不會說好話」,就開始一直數落我媽媽的缺點,就一直講。結果講了差不多好幾個之後,一坐下來,變成我奶奶開口,「這個媳婦好。」「好在哪裡?」「做事很認真。」就開始誇我媽媽。我那個時候才七、八歲,看得頭都懵了,看不懂。現在自己搞教育了,突然覺得這是人生很高的智慧,人情練達的功夫。缺點要自己講,把好留給別人說,所以自己的女兒壞要自己講,把優點讓自己的婆婆去誇。所以確確實實人與人當中的學問、哲學有賴我們細細去體會。 所以「寵」是教育孩子很大的一個忌諱。我們來看一下,現在的孩子因為寵了,產生了哪些問題?這個我們要搞得很清楚。 在中國最有名的一篇教育哲學,叫做《禮記.學記篇》,這一篇教育哲學已經綿延了幾千年,但是很多中國人沒念過。而這幾千年的教育哲學當中所提到的理論,都是近代西方人才提出來,而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就傳下來,然後西方的人還把這些理論拿來蓋章說,這是我發現的,我版權所有,這個理論是我發明的。可不可以怪他?也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看過中國這篇《禮記.學記》。相信他看了之後會覺得怎麼樣?會臉紅就有救了,會很慚愧。為什麼老祖宗承傳這麼多高智慧的東西,卻從來沒有標榜自己?這就是中國人一個很好的美德,謙卑。而我們老祖宗當中最重要的聖人:孔夫子,給後代所有讀書人做了一個好榜樣,孔夫子說他一生「述而不作」,夫子說他一生都是闡述古聖先王的教誨,絕對沒有自己創作,所以夫子說「述而不作」的這個榜樣承傳了幾千年。所以「版權所有」不是我們中國讀書人的一種態度。 中國留名青史的讀書人都是用他一生所積累的智慧寫成文章,希望能夠利益後人,希望能夠讓後代子孫的人生不要走太多的彎路,這是他們創作文章的一個存心。所以我們面對古聖先賢這些教誨,你一定要非常恭敬去讀,那些文章都是他們一生的智慧。 《禮記.學記》裡面對於教育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開示,「教也者」,教育是什麼?「長善而救失」,教育是「長善」加上「救失」,這句話已經把教育最重要的兩個主軸抓出來。我們剛剛提到的,把孩子寵壞了,寵壞之後他會形成很多的過失與壞習慣,叫「失」。壞習慣跟過失怎麼辦?諸位朋友,要趕快救,等不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沒有學壞,也沒有學好,有沒有這檔子事?絕對沒有。一個人的學問就像逆水行舟,當你啥事都不做的時候一定往後退。 我們有老師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他說他覺得一天沒有好好教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讓他感覺一天就退。所以他有這個體會,他說我的孩子連寒暑假,我絕對都不放假,絕對一天一天都要教他,這是明白的家長,明白的老師。為什麼?他已經洞察到這個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孩子做人做事的判斷能力不趕快扎下去,這個染缸一襲捲來就被染上去了。所以他有這一份警覺性,那是他教育孩子的敏感度。所以長孩子的善,救孩子的過失,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我們來看一下,現在的孩子有哪些方面必須趕快救他的過失?哪些壞習慣要趕快導正?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要先從改過下手。 問:有沒有朋友說說看,現在的孩子有哪些問題? 答:驕傲。 問:好,還有沒有? 答:自大、自我。 自我講得太好聽,很多名詞都是西方傳過來,讓你看了有時候都沒抓到重點,其實講白了就是自私。 問:還有沒有? 答:沒禮貌、很貪。 很貪,貪心,他什麼都想到自己,哪有不貪的! 問:還有沒有? 答:不孝。 問:還有沒有?你們不要客氣,盡量講。 答:懶惰。 我常常會接觸一些家長,因為我們在海口是一個國學啟蒙中心,都是針對孩子的教育在辦一些課程,很多家長,孩子有一些狀況,他會到中心跟我們一起討論。每次來的時候,還沒進到辦公室,坐在沙發上,才從門口把他引到中心裡面來,一路上他就開始講,「我兒子又自私,我兒子脾氣又大」,就一直差不多講了五分鐘,講完之後,我怕他太口渴,我趕快倒一杯水給他喝,「來來來,先喝一杯水,我們坐下來慢慢聊」。當他都講完他孩子的問題之後,接著我就開始問了,我說「你孩子現在很自私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你孩子現在脾氣很大是結果,原因出在哪?」我看他的表情覺得說,我活這麼大,好像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突然接不上來,一臉瞠目結舌,很驚訝,我怎麼沒想過。然後又問他,「孩子沒有禮貌是結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孝、懶惰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你知道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這個世間醫生有兩種,一種是醫人家的身體,一種是醫人家的思想觀念,而老師跟為人父母就是醫孩子的思想觀念。所以你都不知道孩子思想觀念錯誤的根源在哪?你每天只是在那邊看那個結果而已,每天在那裡乾著急,乾煩惱。所以一定要把那個種下去錯誤的種子拿掉,然後種對的下去,再過個兩年、三年,對的種子就發芽,就結果了。所以教育孩子急不來,要用理智去把原因找出來。 所以我就跟家長說,孩子很自我,這是一個中心問題。一個孩子很自私的時候,他處處會無禮,會傲慢,只要我要的東西就不給你。會懶惰,會不孝,那他想都想自己,怎麼會想父母!所以根源還在這個,「人生的根本態度是自私,還是替人著想」。這個時候我會跟家長說,我說我們回到孩子的小時候,他一、兩歲的時候,剛好跟爺爺、奶奶,還有你們夫妻倆一起吃飯,請問你第一口菜夾起來先夾給誰吃?有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我每次這麼一講,底下那些媽媽都笑成一團,我也不知道她在笑什麼。「大學」裡面有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事情的先後順序做錯了,你為人子之道就錯了,你為人父母之道也錯了,所以夾菜夾錯了,孩子的孝道建不起來,所以先後順序特別重要。而人懂得先後順序、輕重緩急是有智慧才行,所以要學。 「但力行,不學文」,你不學聖賢的文章,會「任己見」,會只隨著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就「昧理真」,就做錯了。所以菜一夾起來,「小明,媽媽特別替你炒的這盤菜,趕快多吃一點」。爺爺、奶奶都很疼孫子,不甘示弱,「乖孫子,這兩盤菜也很好吃」,都幫他夾滿了。誰的菜都滿滿的?孩子的菜都夾得滿滿的。所有的家人都必須替誰服務?替孩子。所以什麼產生了?小皇帝出來了,小公主也出來了。中國俗話講「伴君如伴虎」,侍奉皇帝就像侍奉老虎一樣,隨時怕牠吼叫起來,所以小皇帝的脾氣特別不好。現在十個孩子幾個脾氣不好?七、八個都跑不掉。所以有沒有找到原因? 當你這一口菜是夾給自己的父母吃,孩子一看到你的孝行,一個人好善好德的心是天性,所以他一看到你這麼孝順父母,孩子打從心裡生歡喜。我記得小時候,冰箱打開,我的父母拿出水果來,先給誰吃?假如他先拿給我吃,現在我就不能站在這裡跟你們講課,我一定變成敗家子。真的,我是很容易變敗家子,因為我是長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我記得小時候三、四歲去掃墓,跪在我曾祖母的墳前,一看到那個墓碑上第一個名字居然刻著我的名字,我突然肅然起敬,所以對於自己的家族就有一種使命感。我是長孫,所以我是三千寵愛於一身,假如我的父母用錯方法教我,保證現在我沒有辦法站在這裡了。 所以因為拿對了,我們看到父母在孝敬自己的爺爺、奶奶,內心會很歡喜。所以當我們的身高,當我們的力氣,有資格去開冰箱的時候,拿出來就先給爺爺、奶奶。我們拿過去的時候,爺爺、奶奶非常歡喜,摸摸我們的頭,我們也很滿意,他也很歡喜,這個叫大家都歡喜。所以以孝治家絕對會讓家庭和睦、和樂。 所以我們從根源上找到,當我們從小教孩子孝順長者,對長者有禮敬的態度,時時刻刻為長者著想,他就不會自私,他也不會貪心。有一次我們有七位老師坐下來研討功課,有兩個孩子在房間裡面玩,剛好拿了一盒餅乾,有十塊餅乾,結果發下去九塊,還剩一塊。因為那個餅乾特別好吃,所以這個孩子吃完之後就跑出來,他說這個東西很好吃,請問還有沒有?我們就拿給他看,也沒講話,就比剩一個。這個孩子拿起來之後,他就說這一個要拿給蔡老師吃,他不只沒想到自己,還知道這邊的老師要先拿給哪一位老師吃。 問:所以你看,他會不會自私? 答:不會。 好,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4]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5月13日
公開
15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上一堂課的課程,我們提到了深入聖賢教誨有八個字很重要,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深入」剛剛也提到,一定要真正了解之後,然後要去力行,才能解行相應。 在唐朝的時候,白居易先生很喜歡學佛,有一次他就上山去請教一位高僧,叫鳥窠禪師。他上去之後對著禪師就說了,「禪師,怎麼學佛?」禪師跟他講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八個字講完之後,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回他一句話:「八十老翁做不得」。這個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活到八十歲都還做不到。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問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夠力行,能夠落實,所以學得千萬句,不如做一句。所以這個「深入」,確確實實還要有力行的功夫才能深入。 而我們引導孩子求學問,這一點必須從一開始的時候就要確立好,假如一開始你不注重解行相應,那孩子背愈多經典會愈自以為是。所以凡事都要慎於開始,一開始對了,他整個學習就對了;一開始錯了,要再扭轉回來不容易。 所以曾經我到深圳去的時候,剛好跟一班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上了一堂課,我一進去,我就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今天老師來上《弟子規》」。小朋友馬上異口同聲說:「老師,那個我們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才六歲。我接著就跟小朋友說,我說:「我們讀經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做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我接著就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道」。中國六書造字,把人生的智慧哲學都含進去,這是用會意字來創的一個字。我們來看一下,一個「首」,一個「走」字旁,所以學問重要的是什麼?走,要實踐。所以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夠落實、能夠力行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諸位小朋友,哪一條你做到了?」本來頭抬得很高,這一句話一想,「哪一句話做到了?」馬上頭就低下來。 問:連第一句怎麼樣? 答:都做不到。 「父母呼,應勿緩」。你看現在孩子,我那次說七、八歲就很會跟父母頂嘴了,我的朋友說,哪要等七、八歲!四、五歲就很厲害了,還七、八歲。所以你看他第一句就沒做到,所以他求學問的態度一開始就沒有回到要力行。其實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講的讓他能夠信服,他就能夠去領受。所以當天其中有一個孩子寫日記的時候就寫上,蔡老師今天跟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的,他就把它寫上去了。 另外有一個孩子,因為我跟他上《弟子規》上一節課,其中有一句叫「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早上、晚上要跟父母問安,讓父母歡喜、放心。結果隔天有一個小女孩就站在她父母的房間門口,父母一出來就跟父母鞠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父母馬上給幼兒園打電話,「昨天發生什麼事了?」這樣的父母很有警覺性,很有敏感度,知道孩子有變化一定是學校有教,馬上了解才能夠跟老師密切配合,這樣親師合作,小孩教得特別好。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求學問一定要一開始就落到正確的位置上來。所以「一門深入」靠的就是要「力行」加「學文」。 再來,「長時薰修」。剛剛我們提到「長時」,不是做一天休息一天,這樣不行。孔夫子說他三日不讀書,氣質都會退後,孔夫子都會退後了,那我們三日不讀書會怎麼樣?我們不要說三日不讀書,可能自己還在那邊念《弟子規》的時候,看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你馬上惱羞成怒就破口大罵了。還在念經書的時候,脾氣就克制不了,就開始生氣起來,生完氣突然回過頭來,我剛剛還在念《弟子規》。所以我們現在根柢都比較差,所謂「人貴自知」,自己有幾兩重要自己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是放下經書就面目可憎。既然知道我們的根基不好,更應該多努力、多精進,所以聖賢的經典每天都不能停下來,都要薰修。 所以我給很多的老師開了一帖中藥,而這帖中藥絕對是治本,不止有治標而已,哪一帖中藥?就是早晚讀誦一遍《弟子規》。早晚讀誦一遍,保證三個月見效,絕對讓你覺得道德、學問提升很快,要堅持三個月。諸位朋友,能做到的舉手?這麼少。也有很多朋友舉手,舉手完之後要力行,《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說到要做到。其實諸位朋友,我不是要給你壓力,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能不能成就絕對不是靠別人來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動、努力、勤奮,一定要這樣才能成就。那為什麼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時候,告訴自己今天所作所為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教誨。晚上下班、下課回來再念一遍,觀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為有沒有做到《弟子規》,假如哪一些沒做到的,趕快修正,趕快改過,已經做到的好好保持。所以早上提醒自己一次,晚上反省自己一次。 我們在海口,有一位老師真正做到了。他那一天去上課的時候,第一次,我記憶很深刻,是元宵節。因為那天有老師打電話來說,「蔡老師,今天是元宵節,要不要停課一次?」要不要停?求學問不能常常放假。我就跟他說,「你當爸爸有沒有跟兒子說,今天我不當爸爸,我請假一天」。你當爸爸的,道德學問一天一天增長才能處處利益你的小孩;當老師的人,道德學問一天一天增長才能真正成就學生,你等一天,他們就荒一天,所以學習不能中斷。所以那一天很好的現象,元宵節也坐得滿滿的。其中有一位女士姓許,她在海口的航空站上班,她不是第一線老師,結果她那天聽課的時候,我感覺很深刻,目不轉睛,很認真聽。我常常講一些聖賢人的故事,她馬上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而且早晚絕對都讀誦一遍。三個月之後,她走向前來跟我說,「蔡老師,這麼好的聖賢學問不能只有我跟我的孩子受益,我要回我的故鄉推展《弟子規》,推展德行教育」。三個月,她提起勇氣回故鄉教書。 因為她確實很老實,怎麼講她就怎麼做,所以她常說,每次她要犯錯的時候,《弟子規》那個經文,「言語忍,忿自泯」,突然要跟人家吵架,經文就跑進來。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呼,應勿緩」,可能這個口氣稍微要不好的時候,馬上經文像一道箭一樣就射過來,所以警覺性特別高,所以她進步得也特別快,所以才能夠在短短三個月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教書。所以她做到了立定志向,做到了學習重力行,學習要老實。當她發了這個願,要回故鄉去教書的時候,很多的老師都很願意把一些寶貴的經驗,無私的告訴她,我們中心也把很多書籍、很多聖賢的故事都送給她。所以「人有善願,天必從之」,當你真正發出真誠心要去做一件好事,你不要擔心,很多的助力就會進來。 所以這位老師確確實實是做到了「長時薰修」。「薰」就好像你拿著檀香在衣服上繞一繞,這衣服就很有香味,你假如每天都薰,那個香味就愈來愈濃。「修」是指修正,在哪裡修正?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修正,生活的哪些點滴當中修正?從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開始來修正。比方說《弟子規》說「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缺點、有過失的時候,不要常常拿著別人過失到處告訴別人,假如這個攸關他的名節,就會讓人家很痛苦。「人有私,切莫說」,這個就是我們的說法應該要能利益別人,而不是損害別人。我們有朋友說,他這幾個月修學最深刻的就是這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因為以前講人家的是是非非講習慣了,所以一下子還覺得真難改,所以常常他這個話還沒出來,這個句子就到了,「人有短,切莫揭」。 所以其實我們修正自己的過失在哪裡修?在生活點點滴滴修,這個叫做「歷事鍊心」。真正遇到事的時候,看看自己是不是依教奉行,是不是能提得起正確的思惟,這個叫「歷事鍊心」。這是我們提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既然我們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包含要立志,包含要力行,還有學習的次序一定要把握正確。 接下來我們就把課本打開來,翻開第一頁,我們正式進入中國老祖宗的教誨來好好的研究,來深入。這篇教誨是從堯舜時代一直傳承到我們現在,所以非常的精闢,我們先把第一段文念一遍,預備起: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能維繫幾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無疑是其傳統文化教育產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禮記》中就有精闢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這段話最後一句是在我們《禮記.學記》裡面提到,建立一個國家統治人民,哪一件事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學最重要,教導聖賢思想至關重要。 我們七月份在全國連續開了九場的兒童經典教師講習班,每一期為期是五天,第一期剛好在海口辦,我記得是七月十三號。剛好七月十一號,海口的天空出現了八顆星星,而且這八顆星星就好像掛在你們家的大樓上面,感覺很近,非常近。結果隔天報紙就報出來,我平常不看報紙,因為平常講課就忙得很,有一位老師就拿過來把這個報導給我看,他說你看這八顆星星,所有的天文學家找不出來,結果幾個小時之後就不見了。我一看到這八顆星星馬上想到中國聖賢道德教育當中的八德,所以我馬上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剛好八顆星。諸位朋友,我們思考一下,現在所有社會的問題,只要把這八個道理教好了,落實了,沒有一件事不能解決。我們細細去思考,都是這八個字沒教好,八個字教好了,社會太平,國家安定。所以確確實實「教學為先」,而最重要的就要教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看下一段,預備起: 【可惜的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急需我們在中華大地上恢復、挽救,因為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確實是維繫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興盛的基礎。】 確實,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也開發出非常多中國文化的盛世,而每一個盛世都是因為注重聖賢教誨,國家才這麼安定昌盛,所以中國聖賢的教誨都是經過幾千年的印證,證實確實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都是非常正確的指導,才能夠綿延數千年不墜。我們剛剛在課程當中也提到,清朝因為遵從聖賢教誨,所以是康熙、雍正、乾隆的康乾盛世,而也由於中晚期之後沒有注重聖賢教誨,所以國家就慢慢衰弱下來。所以諸位朋友,我們的家庭也好,我們的公司也好,要能夠有很好的發展,家道能傳承,團體能夠興旺,也一定要從道德做起,從學習聖賢教誨做起,這個很重要。 我們在海口、在深圳接觸過很多企業,他們現在也都從《弟子規》開始學習。有一位幼兒園園長提到,她說以前母親節她從來沒有收到什麼花,結果今年母親節的時候,她的辦公室裡面一堆花,都是幼兒園的老師送給她的。所以老師有接受聖賢教誨就懂得去感謝領導人對他的照顧跟栽培,懂得要回報,要報恩,所以效果都非常顯著。因為人確實是需要被提醒的,每個人都有這分好善好德之心,只要我們肯教,他們都一定能夠用心去學。我們來看下一段,預備起: 【在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過時,因為社會真理是永恆的,歷久彌新的,就像太陽,雖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僅賦予人類生命,又帶來光明和希望。古聖先賢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帶給人類幸福美滿。】 這裡提到中國聖賢的教誨就好像太陽一樣,歷久彌新,所以聖賢的教誨絕對不會因為時代而不適用,因為真理本身是長存的。所以中國聖賢教誨,打一個比喻,就好像一棵五千年的大樹,它的骨幹直立了五千年,在天地之間不倒。但是它每一年都會發出新的枝椏出來,而這每一年的枝椏都是順應當時候的天氣,當時候的陽光、空氣跟水源,就會長出不同的新芽出來。所以中國文化這個骨幹並沒有變,但是在每一個朝代都能順應那個朝代的生活,而長出燦爛的一片新葉出來。 我們學習中國文化要抓住這個枝幹,也就是抓住文化的本質,而不是只是學它的儀式而已,一定要把本質掌握,你才能夠契入聖賢的教誨。舉一個例子,在古代見到君王要行什麼禮?三跪九叩禮,而這個三跪九叩禮是一個禮儀,它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要從這裡去理解,去思考。「禮」是儀式,而「敬」是它的本質,所以說禮敬禮敬。所以對君王要禮敬,因為他每天為了國家操勞,每天為了人民的福祉在努力,所以這分心值得我們恭敬、尊敬。所以古代是以三跪九叩來表達對君王的一種恭敬心,現在能不能用這個方式?假如你在機場遇到總理,馬上給他跪下去,他會說這是哪個學校教出來的!怎麼教成這樣!社會不能接受了。所以現在最尊敬的禮是什麼?鞠躬,三鞠躬已經是最敬禮。所以我們學要把本質抓住,要重本質,不要只重儀式,不然你假如去遵守清朝的規矩,那頭髮都要怎麼用?綁一支瓣子了,那就不合時宜。 可是現在都沒有禮了,所以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方法,這個社會就顯得很亂。現在連喪禮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規的,有些人用歐洲的,有些人用美國的,有些人用中國,甚至於是明朝、清朝的,不過只要有恭敬哀戚之心,這個本質還算沒有偏離。 我在教《弟子規》的時候,剛好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障礙就在這裡,都還沒有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這樣有沒有辦法學到東西?沒有。他又不老實,又不相信,批判。批判是我們比他懂的時候才能批判他,那我們批判聖賢代表我們比聖賢人學問還高,所以現在還有什麼「批判宗教學」,宗教學都是東西方聖賢人的教誨,那我們是凡人還去批判。所以傲不可長,一傲慢就跟聖賢學問隔了一層膜了,透不過去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這樣就說「你不可以批評」,這樣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就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我們還是要有禮貌,「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晨昏定省是糟粕。我接著就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現在每個人都有他一套道理。我就沒有正面跟他說「你錯了」,這樣講他也不能接受,我就跟他溝通一個觀念,我說:「父母時時刻刻都想著孩子,俗話說『豈無萬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豈無萬里思親淚」,確實還是有一些孝子在萬里當中都會思念母親,會流下淚來。「不及高堂」,比不上在家裡的父母念孩子的那分心,是無時不刻。我們為人子女想父母,在閩南話有一句話叫「父母疼子長流水」,就是父母念孩子就像水一樣,細水長流,都沒有中斷。但是「子想父母樹尾風」,孩子想父母就好像一陣風,咻,吹過來就沒了,久久又咻,又再吹一下而已,所以我們比起父母對我們的關懷那真是沒有辦法比。 所以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說,我說父母這樣時時刻刻在念,有一些母親甚至於在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特別大,可能剛睡的時候跟半夜差了三、四度都有,所以他怕孩子踢被子,可能半夜會著涼,所以母親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麼?到半夜的時候凍醒過來,然後趕快去幫孩子蓋好被。我在講這一段的時候,很多的母親都點頭說,她就是這樣,還不是只有一位母親這麼做,所以母親連在睡覺的時候都在想孩子。 所以當我們早上起來去跟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有睡好嗎?」父母一看,你這個額頭都發亮,代表睡眠充足,昨天有睡好,他一看很放心。然後你一大早就懂得跟他問安,他的情緒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更能讓父母歡喜的事,所以你這麼一問,父母就知道你睡得好,不會替你操心。下午回來家裡趕快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今天精神也挺好,代表在學校學習有認真,在學校也沒跟同學發生衝突,所以看了他也很放心,所以我們只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的擔憂。所以我們做子女的,在經濟上,在很多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去幫助父母,所以我們為人子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的擔心。 我這麼一引導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就沒有繼續批評這句話是糟粕。他這麼一說,我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當然我的屁股沒有翹起來,人家一稱讚,你可不能就忘了。結果這位老師很厲害,他這麼一誇過我,馬上給我一個回馬槍,直逼問我,他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因為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他說:你自己都沒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我們讀書人最怕別人說我們說一套做一套,最怕這個。他這麼一問,其實我也不緊張,我就接著跟他說明,我說: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會罵我,她說你不知道長途電話很貴嗎?所以我們求學問不能學呆了,要很靈活。 我們早晚問安最重要要讓父母安心,你早晚問安讓父母在那裡擔心你花那麼多錢,那就跟本質背道而馳。所以我們是成人了,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對不是你一天打三通電話、五通電話。最讓父母安心的是什麼?是你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事能真正讓他信得過,那才是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習慣。所以本質是一樣,是對父母的關懷,是讓父母不擔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所以我是固定一個禮拜打一通電話回家,我母親在那個時間,她可能聽到電話響就感應說這是我兒子打的。每個禮拜打,有時候太想媽媽了,三天給她打回去,她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要抓住它的本質去活用聖賢的教誨,才能夠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生活狀態當中,把它運用得很靈活,把它發揮得讓父母歡喜,讓所有接受我們的這些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厚度。好,我們接著看下一段,諸位朋友念一下,預備起:【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甚至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把它廢除掉,這一直佔主導地位領導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 好。傳承四千多年而不墜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要來了解這個道理。我們翻到第二頁看到有兩行字,涵蓋了聖賢教誨的重點就是「道」跟「德」,「道德」。什麼是「道」?我們把這一行字念一遍,預備起: 【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是之謂道。】 好。『大自然運行法則』,只要是在這個大自然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我們看看太空裡面的星球,它運轉有沒有固定的道路跟軌跡?有,所以星球有它運轉的軌跡。假如九大行星,今天剛好海王星說,我不要照這樣轉了,我不幹了,我要轉九十度,行不行?假如它轉九十度,可能某一天新聞報導,兩顆九大行星撞了。所以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它的正道,所謂倫常大道。 中國的「道」就在人與人的相處學問當中,叫「倫常大道」。哪五倫?我們來看一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倫,倫常大道。當這五倫能夠走得非常的正常,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那這五倫就沒有衝突,五倫和睦相處。當這個五倫都沒有遵從大自然的法則,都沒有遵從聖賢教誨,這五倫關係會怎麼樣?會起衝突,會磨擦。所以現在我們的五倫關係是運轉得很和樂,還是常常磨擦,常常衝突?現在的社會現象是怎麼樣?常常都有衝突。所以我們看夫妻關係衝突了,父子關係衝突了,而且不是小衝突,現在父殺子,子殺父,常常都有見聞。再來,君臣關係怎麼樣?現在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都有員工把公司包圍起來。請問包圍起來,他們有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有沒有?現在人做事沒有理智,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到最後都會是兩敗俱傷,所以人確確實實缺乏理智,缺乏聖賢教育。 我們看一下,現在兄弟處得好不好?很多父母往生了都還沒有入土為安,兄弟已經為了財產就吵起來。朋友現在也缺乏道義,現在人與人當中真正是缺乏信任,所以人現在內心安不安心?不安心。所以這個五倫關係現在確實是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跡,偏離正道了,所以要趕快把它拉回正道來,不然偏得愈久,到最後可能就會回不來了。一回不來就是我們剛剛說的,什麼到了?末日就到了。 好,諸位朋友,我們來看一下,這五倫關係哪一倫最重要?這位朋友說父子。 問:還有沒有? 答:夫婦。 問:你們怎麼這麼厲害? 答:老法師講的。 原來是師出名門,果然是有來歷。夫婦關係。一個家庭就好像一個細胞,一個社會就好像一個器官,所以每個家庭都健康了,這個器官就健康,而家庭裡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婦關係。那很多人說父子關係,我說沒有夫婦哪來的父子,沒有結婚會生孩子嗎?所以這個順序是先有夫婦關係而後有父子。 當一對夫妻相處和樂,他的整個家庭氣氛就特別好,孩子在這種和樂、充滿愛的家庭裡面成長,人格很健全,人格就會健全。相反的,假如這個家庭從小父母就常常打打鬧鬧,罵來罵去,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生活,內心會充滿恐懼,而且常常覺得沒有被關愛。這個情緒一起來,內心就會覺得很匱乏,所以就常常沒安全感,所以抓到東西就想控制,想佔有,當這樣的心態一形成的時候,他一生常常都會很痛苦,很沒安全感。所以很多在吵吵鬧鬧的家庭裡面長大的孩子,有時候就很想早早離開家庭,結果就去找一個男人嫁了。嫁了之後,問題有沒有解決?可能會更辛苦,因為她沒有具備判斷好對象的能力,他只想著趕快離開家,我就能幸福。結果一離開,從這個家又入了另外一個家,而她都沒有具備如何當好太太、當好媽媽、當好媳婦的這些經驗跟資格,所以很可能下一步走得會更艱苦。所以夫婦關係處好對孩子一生人格的成長至關重要。 但是現在現實的狀況我們也要理解到,現在離婚率特別高,所以很多的家庭目前都已經處在不健全的狀態。這種狀態能不能把孩子教好?比方說現在是媽媽帶孩子,能不能把孩子教好?這個值得我們去面對人生的這個情境。我常常說,人生不是你一生出來統統是一盤好棋給你下,那看不出你的功夫。人生應該是你的這一盤棋很不好走,但是你每一步都能下得有聲有色,這才顯出你的功夫。所以人生不要怕跌倒,只要你肯站起來,你的孩子會看到你的誠心,會看到你的勇氣,會打從心裡對你這個父親、對你這個母親產生敬意。我有幾位很優秀的同學,他的母親跟父親在他小時候就離開,他們都是母親帶大的。而母親不只要工作,供他們的整個工作所需,還點點滴滴陪伴他們成長,所以他們從小對母親就充滿感謝。所以我這幾位同學工作一穩定之後,都叫他的母親,「母親退休吧,我們來奉養你就好」。所以人生不怕跌倒,更重要的要勇敢站起來邁向前去,一定可以把人生的劣勢轉成人生的一個圓滿的道路。所以我們認知到夫婦關係的重要之後,可以理解到孩子跟父母在這樣的氣氛當中成長,關係就特別好。 我記得我跟我父親相處的時候,都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的父親很嚴肅,但是從他點點滴滴對我們的付出,我們又很能感覺到父親很愛護我們。所以中國父母對兒女的愛護絕對不是抱一抱,然後跟他說「我好愛你,我好愛你」,不是這樣。中國的父母都是點點滴滴在生活當中去關懷,去幫助。我記得我父親有時候晚上的時候他會找我過來,他說「來,我們去百貨公司逛一逛」。我父親就騎著摩托車,我就坐在後面,我都覺得那個時候我是很幸福的人。抱著我父親,我可以感受到他肚子的溫度,然後那個溫度也讓我的心很暖和。所以父親雖然威嚴,但是也要常常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很關心他。 所以我都建議我們很多男性朋友,我說你陪孩子不是叫你每天都要陪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因為很多工作不允許他有這麼多時間,但是你只要有心,每天十分鐘就好,十分鐘困不困難?不困難。所以我說你每天十分鐘給你的孩子講八德故事,每天請出幾百位聖賢人教導他,他每天會很高興去上學,而且頭會抬得很高,走路很神氣,去跟同學講,我爸爸昨天又告訴我兩個德育故事,你們要不要聽?同學還圍過來聽他講故事。所以你每天不間斷講故事給他聽,陪伴他,他可以很直接感覺父母對他的一種關愛,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心做,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得到,所以父子就親。當父子親了,他對父母有感恩之心,所以他出社會之後,只要遇到肯提拔他的這些長者,他對人家的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有它的道理的。 然後夫妻和順,兄弟姐妹互相照顧。所以我要出來推展中國文化的時候,我的二姐就告訴我,她說「我每個月給你兩千塊人民幣,你放心去做」。所以兄弟姐妹感情特別好,兄弟姐妹懂得互相照顧,互相支援,出來交朋友自然而然就懂得關懷別人,就沒有問題。好,我們今天課程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3]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2009年04月24日
公開
18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接續下午的課程。要能夠深入中國幾千年來聖賢的智慧,必須有一個法寶,你就可以直接進去聖賢的教誨之中,哪一個法寶?文言文,這把鑰匙一定要備上。 一提到文言文很多人就會害怕,還會發抖。其實我之前在初中的時候學文言文也學得很差,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我的語言老師有一天剛好看到桌上有一張作文範本,一個寫得很好的文章,然後整理成一篇,剛好當我們的學習範本,那張範本上面寫著「蔡蓉青」這個名字。剛好她跟我一樣都姓蔡,結果我們老師看完之後就說了一句話,他說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為什麼語文能力差這麼多!「蔡蓉青」是我二姐,她初三,我初一。諸位朋友,這句話講下去之後,我脆弱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我們為人老師的人,這種會傷害孩子信心的話能不能講?不能講。當我們為人老師講太多傷人的話,很可能會讓孩子沒信心,甚至於會讓學生心生悔恨都有,所以這個要謹慎。當然我沒有心生悔恨,我只覺得自己很慚愧,老是學不好。 我還記得有一次考試考了一題選擇題,題目是:「老氣橫春,二橫夏,三橫秋,四橫冬」,諸位朋友,要選哪一個? 問:「老氣」什麼? 答:「橫秋」。 你們怎麼回答這麼快?我在那裡想半天唱了一首歌,唱一個字就給它點一個字,點到最後,看最後一個字點到第幾就給它選上去,結果我還是選錯了,所以自己的語文一直都很沒有信心。上了高中的時候,我記得在上「岳陽樓記」,因為都是文言文,我的內心也是很恐懼。後來上課上到一半,我的老師把我叫起來,他說蔡禮旭,你給我站起來,你假如上我的語文課還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所以我的語文一直都是很差勁,一直都沒有否極泰來,所以我的信心一直都沒有建立,甚至於上了大學也是一樣,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直到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聽到釋淨空教授提到,中國文言文是老祖宗給他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當我們把這個道理聽明白之後,內心真的覺得很慚愧。平常有一個人很誠心的倒一杯水給你,我們的感覺怎麼樣?感激得不得了。結果老祖宗從幾千年念念就為了後代子孫的人生,能夠得到很大的啟示,甚至於是承傳他的智慧,幾千年前就為了你的成就在用心,這樣的恩德大不大?大。我不只沒有感謝,還把這個教誨丟到垃圾桶裡面去了,內心覺得十分的慚愧,眼淚都掉下來,不過這種眼淚哭完之後很舒服,就覺得做錯了。孔夫子教誨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前不懂得珍惜老祖宗的教誨,現在道理聽明白了,趕快改過遷善,所以當這一份心念提起來之後,我就開始閱讀聖賢的經典。 不過很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再次把文言文打開來念的時候,突然覺得它格外的親切,為什麼?所以我們印證聖賢一句教誨,「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生出來。所以為什麼我的語文都學不好?因為自己內心有恐懼,自己預設了很多的障礙,所以一直就學不好。當這個念頭一轉,轉而懂得去珍惜並承傳老祖宗的教誨,這個心念一轉,障礙就去除掉了,所以我們要從心理上真正去體會到老祖宗的恩澤,我們就能夠好好的來學習聖賢教誨。 很多人都說「我現在背文言文可能背不起來」。諸位朋友,我的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一直都還保持到現在。我在二十六歲以後還參加很多考試,因為讀文言文之後,記憶力愈來愈好,所以考試也都很順利,所以確實我們不要被自己障礙住。很多的理論都說記憶力會跟年齡成反比,年齡愈大,記憶力愈衰退,有沒有道理?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那是一種結果。年齡愈大,記憶力愈差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年齡大為什麼記憶力就衰退?想了很多什麼?老了,不行了,沒用了,那就不行了: 問:這個叫心想什麼? 答:事成。 這個事倒不是好事。我們來分析一下,人為什麼年齡愈大,記憶力愈差?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道理又不明白,所以人生會增添非常多的煩惱,煩惱一多,記憶力衰退,思考能力也一直下降,常常要想些什麼事就覺得痛死我了,想不起來。所以原因出在於人隨著年齡增長之後,確實他的煩惱障愈來愈嚴重,所以自然而然記憶力就衰退下來。當一個人對於人生的道理,做人處事的真相愈清楚明白,他理得,心就安,就清淨,所以記憶力就能持續保持下去。李炳南老師活到九十七歲,老人家九十幾歲講課的時候有沒有翻書?沒有翻書,引經據典從來不看書的,所以他的記憶力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所以很多的真相要靠我們自己去印證,不要人云亦云,把自己都嚇死了。 《三字經》也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蘇軾的爸爸幾歲才開始讀書?二十七歲,因為兩個兒子比他優秀,被刺激了,覺得自己很丟臉。其實覺得很丟臉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所以孔夫子說「知恥近乎勇」,知道羞恥的人才會有勇氣奮發圖強。所以蘇老泉也是二十七歲才開始深入聖賢教誨,而他後來也成為唐宋八大家,宋朝跟唐朝八個最有學問的文人,所以成就也是相當的高。諸位朋友,只要有開始都不會嫌晚,所以我們要有信心來學習。 學文言文要從哪裡下手?還是要從背下手。您能夠背五十篇文言文,你就可以讀文言文;您可以背一百篇文言文,你就可以寫文言文。一定是第一篇的時候背最久,慢慢你很多能力就會開始恢復回來。我們有一位老師二十七、八歲了,他最近去參加考試,他也說他的記憶力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因為在這一年來,他都是學習中國聖賢的經典,所以他也發覺他的狀態一直還在提升當中。那我們背哪些文言文?諸位朋友,您背《弟子規》,《弟子規》可以相當於六篇文言文,「入則孝」一篇,「出則弟」、「謹」、「信」、「愛眾」,「親仁」比較短,「親仁」跟「餘力學文」算一篇,就七篇了,離五十篇慢慢接近。還有再背《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相當於四篇文言文。再來,您把大學、中庸,還有《論語》背起來,這些都是聖賢教誨的綱領,您把它背起來,你就掌握了整個聖賢教誨的精髓所在。你有這個基礎,再去翻閱其他的經書,就會覺得非常的能夠契入這些思想觀念之中,讀起來也會輕鬆多了。所以這個目標一定要確立。這個五十篇文言文要規定一個時間把它背起來,不然你五十篇文言文讀了五十年,那效果就不好。 今天學習首重什麼?學貴立志,要立定志向才行。我們學文言文要立什麼志?諸位朋友學文言文的目標在哪? 問:您今天學聖賢教誨的目標在哪? 答:要做老師。 要做老師,來,掌聲鼓勵,哪一位朋友這麼有志向。當老師好,當老師一生教幾百個學生,幾百個學生的人生會因為你教導了他聖賢教誨,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變化,能夠知道是非善惡,能夠把人生走得幸福美滿。而且你不只教了這些學生,你的影響面還不止這樣,每個學生往後還要為人父母,還可以把你教誨給他正確的人生道理傳承下去,所以教育工作是源遠流長。所以什麼叫無量功德?教育,無量功德,沒有止境的。剛好你教的學生裡面又有當老師的,他一生又教了幾百個學生,所以教書這個工作太有價值,能立這樣的志願,相信您的學習一定會突飛猛進。 宋朝的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剛好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可能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嚇了一跳。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麼口氣這麼大?」後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跟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一點納悶,怎麼差這麼多的志願,就問他,「你為什麼挑這兩個志願?」范仲淹就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馬上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一顆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當宰相嗎?我絕對相信他可以當宰相,為什麼?因為他從什麼時候就在做準備了?從小他的志向就很堅定,勇往直前。 一個目標就好像海上的一個燈塔,船隻能夠跟著這個燈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達目標。假如那個燈塔都找不到,每天開往東又開往西,很多的時間往往就耗損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學習一定非常的紮實。諸位朋友,范仲淹看四書五經跟其他的讀書人看四書五經一不一樣?那看出來的味道差得可大了。所以范仲淹念念在念四書五經的時候,念念是想著我如何把這些經典讀通之後,用經典的教誨去造福於民,所以他讀書的深度跟廣度一定比其他的讀書人要多得多,這樣子積累個幾十年真正去考試,差距絕對會很大,所以范仲淹確實當了宰相。 我對於我們海口的很多老師,當初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也是告訴他們,學習中國文化首重立志,我們立什麼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過往的聖賢人繼承他的學問,這個「繼」字很重要,我們要能承先才能啟後,假如沒有承下來,就不能繼續下去。所以我們學習的重點是要能夠學懂,進而承傳給下代的子子孫孫。「為萬世開太平」,希望我們往後的社會,往後的子孫,能夠有太平的日子過。其實這兩句話互為因果,能為往聖繼絕學是因,一定要種這個因才能開社會的安定繁榮,所以開太平是結果。一個社會能太平代表人的思想觀念要正確,而思想觀念要正確必須透過聖賢的教誨才可以做得到。 所以我跟我們海口中心的老師說,中國文化幾千年傳承下來,頭一次遇到可能會怎麼樣?會斷掉。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兩股力量,一個是孝道,一個是師道。諸位朋友,您現在看得到孝道嗎?幾乎快聽不到了,聽不到有孝子。現在的老師找不找得到好學生?很難找。孝道跟師道可以傳承中國文化,但是現在這兩股力量愈來愈薄弱了,所以假如中國文化斷在我們的手上,那我們對不起幾千年的老祖宗,更對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孫。我講這些話的時候不是要嚇他們,我們要清楚看到現況才能提得起我們的使命感,所以志向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哪裡下手?我們說要先找好定位,定位是時時刻刻「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我們海口有幾位老師,他們全校在推廣的時候就只有他們在推廣,但是推廣了幾個月之後,學生的表現特別好,很多的同事經過他們班級的時候,都覺得學生特別有禮貌,而這些班級的家長都打電話到學校去說,孩子成長很多,尤其特別在孝順方面進步特別大。由於家長反饋,由於很多老師的一種反應,他們學校的校長又請我們去向全校的老師做演講。其中有一個學校是國科園實驗學校,本來跟我們申請的書是九十七本,後來因為這位老師的班級表現得太好了,又請我們去跟全校老師演講,之後送去的又追加了五百多本。這個緣分如何促成的?就是這位老師「學為人師」,他學為這些學生的人師,所以學生進步特別大;他又學為其他同事的榜樣,所以「行為世範」,所以自然而然那個影響力就會推展開來。所以諸位朋友立志的時候也不要掛的高高的,就從自己當下的家庭、工作當中去「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影響力自然就推演開來。 另外一位王老師在海南師範院校附屬小學當老師,他一開始推廣的時候,每天早上都是他最早到學校。一到教室之後,馬上打開《弟子規》,打開《孝經》,開始讀誦,確確實實是以身作則。所以他的學生一進教室裡來會不會拖拖拉拉的?會不會還在那邊吃他的早餐?沒有。一進門就感受到老師好學的態度,這個朗朗的讀書聲馬上就讓他的心定下來,也跟著老師一起齊讀,所以他們班的進步也特別快。而孩子接受聖賢教誨之後,存心非常良善。 剛好今年三八婦女節,他的學生來跟這位王老師說:老師,我們決定每個人買兩朵花。老師就問了:為什麼要買兩朵花?他就跟老師講,他說:老師,一朵要送給母親,一朵送給學校的女老師。他的老師一聽很高興,自己都沒想到,還是學生想到的。其實孩子在落實《弟子規》的教誨,孝道,「入則孝」,「親所好,力為具」,而且念念想著母親的辛勞,也能想著老師對他的辛勞跟教誨。所以那一天他們班的學生就在全校拿著花到處送,在送的過程,他們校長是一位女校長,看了之後很感動,還親自到他們班上肯定學生所做的一切,講的過程因為太感動了,這位女老師眼淚都掉下來。學生真正身體力行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過程,他自己的內心會覺得很充實,覺得很踏實,因為他在做他應該做的事。 有一個孩子,一個男同學,拿花去送一位女老師,回來之後很高興,就跑去跟他們老師說,他說:老師,我送出去的時候,看到這位女老師的笑容,我的內心非常喜悅。這老師接著問他:你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什麼?這個孩子說:我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氣。所以這一種幫助別人的喜悅,體貼別人的喜悅,絕對不是課本裡面教出來的,而是親身去做之後體會到的。所以我們老師也好,家長也好,要讓孩子懂得去付出,懂得去關懷,他才會感受到付出跟關懷別人的喜悅在哪裡。 所以這幾位老師都有一種定位,要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們也只是在他當下的家庭跟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但是這個緣分的影響力自然而然就會推演開來。所以這個學期,他們全校的德育課就請這位王老師上,而王老師還是給他們開一門課,叫做《弟子規》。 聖賢人教誨我們,修身才能齊家,齊家能治國,治國就能平天下,這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從哪裡下手?從修身開始,當我們修身之後,孩子、家人就會佩服,自然而然就能齊家。我們到工作上,一個工作團體就好像一個小國一樣,當你把自己做好了,身修好了,自然而然能夠感動別人,就能治國。而這些老師們因為認真學習,認真教學,所以積累了很多的經驗。這些老師也跟著我們到深圳,在海口,甚至在北京講學中國文化,所以他們的足跡也走過了很多的省,所以也在平天下,所以根本一定要從自己的修身功夫開始做起。所以「君子務本」,一定要從根本下手,「本立而道生」,所以要立大志,也要穩紮穩打,一步一步踏上去。 我們現在海口每個禮拜都有教師課程,每個禮拜都有家長的培訓課程,每個禮拜都有對小孩開德育的課程,而且沒有一個禮拜中斷。而這些老師的能力就因為有這個志向,再加上磨鍊,所以提升得特別快,所以我們要學貴立志。 而孩子在學聖賢學問的時候,我們都怎麼引導他們立志?他假如說我要做總理,那這個目標對他現在的生活比較遠一點,我們會引導孩子怎麼立志?從立志在家庭裡做一個孝子,在學校立志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立志做一個好公民,從這邊開始下手。所以他會覺得我現在學聖賢學問,幫媽媽端一杯茶,幫媽媽洗腳,都是在力行聖賢教誨,都在做一個孝子。很多孩子會說,媽媽,長大之後,我一定買大房子給妳住,買大車子給妳開,很多媽媽聽了之後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孩子每天都會跟她吵架,她每天還夢想著以後買大房子給她住。孩子的孝心不應該是寄望在幾十年之後才來開始孝,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會從當下開始做起。 所以我們用《弟子規》引導孩子,你跟父母講話和和氣氣;你每天可以幫母親分憂解勞,做做家事;你每天能把書好好念好,讓父母放心,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所以不會讓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脫節開來。所以孩子在做的過程就非常高興,非常踏實。在學校當一個好學生,我們有好幾個孩子都被評為「三好學生」,而且最主要這些老師為什麼看完他的一些資料之後,都指定一定要評他為三好?因為這些孩子的孝行都令他們非常感動。有一個孩子一個禮拜做了四十三件孝行,很多的老師一看,都打從心裡感動。所以在學校就可以當一個好學生,在社會當一個好公民。很多的孩子看到長輩,一些老人上車來,他們馬上懂得讓座,這麼一讓座,其他的長輩也好,小朋友也好,一看很感動,你看這麼小的孩子都懂得讓座,那我們要更加覺得慚愧,所以這些孩子都很懂得去讓座,讓這個社會更懂得付出,更懂得助人。 我們也會引導孩子,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止影響一個家庭,我們的所作所為甚至於還代表中國人。曾經在網路上有幾篇報導,其中提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在法國的聖母院,法國聖母院是一個非常莊嚴肅穆的地方,但是它裡面寫了一行中國字,「請勿大聲喧嘩」。我們這麼一講,就問小朋友:為什麼要用中國字寫那一行?他們說:因為中國人很偉大。我說:不是,應該是寫給中國人看,提醒中國人進到這麼莊嚴肅穆的地方不可以大聲喧嘩,這是沒有處處替人著想。所以這些中國人把中國人的臉丟到全世界去了。所以我們的言語行為都代表中國人的臉面,要替中國人留好的形象,這是我們當中國人應該盡的本分,從這裡去提醒他點點滴滴的行為絕對不可以隨便,不可以放肆。 我也提醒孩子,到機場上可不可以大聲喧嘩?可不可以跑來跑去?那麼多外國人在機場裡面看,「你們中國人教出來的下一代就是這副模樣」。所以孩子是可以教的,你提醒他之後,他就會提起他的一種正確的態度。 另外一則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桶上面也是用中國字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為什麼要寫這一行中國字?因為我們中國人亂丟紙屑。注意,請問是哪個時代的中國人?我們可不能把幾千年優秀的老祖宗拖下水,這種事不能幹。中國幾千年來,素以禮義之邦著稱,禮義之邦的人走到人家的家裡會不會給人家亂丟?不可能,所以誰錯了?我們這些做父母、做老師的錯了,因為沒有教好。所以也警惕孩子絕對不能丟中國人的臉,不能亂丟紙屑。第三個報導是在泰國的皇宮,廁所裡面寫了一行字,「大小便後請沖廁」,代表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怎麼樣?沒衛生,不沖廁所。這個中國人是現在幾十年、幾百年的,絕對不是幾千年前的。所以孩子聽完之後,他會覺得這個臉丟不得,從他自己生活當中開始改正這些缺點。 我們再來想一個問題,諸位朋友,你去過法國巴黎嗎?你去過美國珍珠港嗎?你去過泰國皇宮嗎?能去這些地方的人都是哪些人?有錢,有社會地位,甚至於很多都是去留學的,在社會當中都算是比較高層次的,結果高層次的,甚至於受高教育的,連這些基本的生活規矩都沒有扎好。所以學習次序不能顛倒,次序一顛倒,學出來的樣子真是歪七扭八,所以學習一定要注重次序。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的是知識跟技能的傳授,所以這些學歷很高的人有沒有知識?有,有沒有技術、技能?有,但是他德行的根怎麼樣?沒有扎好,沒有扎紮實。 我有一個晚輩兩歲多就開始學英文,她的阿姨教她念英文,結果學了一陣子之後,她的外婆把她帶到我們家裡來,然後就開始表演。諸位朋友,你有沒有幹過這種事?「對尊長,勿見能」,這孩子從小就在很多長輩面前表現得不可一世,表現得好像很有能力,從小她會長什麼?傲慢,傲慢是求學問最大的敵人之一,慢心一長,她就目中無人。所以她到我們家裡來的時候,她的外婆就開始跟她說,她說「來,我們念英文給這些長輩聽」。 一開始說,「蘋果怎麼講?」孩子說「apple」。「雨傘怎麼講?」「umbrella」。講了好多個都沒有偏差,厲不厲害?你們可能大家一聽,「哇!好棒」,還在那裡給他拍手。突然這個小孩對她外婆回了一句話:外婆,書本怎麼講?她的外婆一聽,說:我怎麼會知道?小女孩說:外婆,妳怎麼這麼白痴!有了知識,有了技能,而沒有懂得對待長輩的態度的話,知識愈高愈傲慢,所以學習的次序絕對不能顛倒,顛倒不得。 林則徐用他一生的經歷寫了十件人生很關鍵的事情,它叫做「十無益」,其中有兩點是針對讀書的態度提出來。「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一個孩子生活很沒規矩,對長輩也沒有禮貌,讀書有沒有幫助?他的言語行為跟聖人的教誨背道而馳,只要是這種情況,書讀愈多,可能往後貽害愈大,他可能七、八歲就可以拿《論語》的詞罵他的父母。所以諸位朋友,歷代禍國殃民的人有沒有讀書?何止有,還讀了特別多,但是為什麼到最後禍國殃民?因為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他的功名利祿,因為他從小讀書沒有扎好德行的根本。一個人德行根本扎好了,一定想著要孝順父母,要利益人民,不可能會幹出這樣的事情來。所以一定要讓他把聖賢的教誨落實,跟生活的行止要相應才行,這個很重要,所以讀書也要重視力行的功夫。 再來,第二點,「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人求學問已經先長他的傲慢的時候,書讀得再多,可能都是拿著學問去量別人的過失,就沒看到自己過失。我們看現在社會的離婚率很高,請問離婚率最高的是哪個階層的人?都是高學歷的人,因為他覺得他讀的書比人家多,反而心高氣傲,不懂得檢討自己,所以這些都是讀書的大忌,不可以犯。 所以中國聖賢人教導我們學習的順序,在《三字經》裡面有教誨到,經文裡面提到「為學者,必有初」,為學的人一定有他的先後順序,最重要一開始是哪一本?「小學終,至四書」。所以讀書當中,第一本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編的一本童蒙養正的教材,而這一本《小學》最重要教的就是處事待人,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尊敬長輩,如何灑掃應對進退,這個做人做事的根基就在這一本《小學》裡面。扎了這個根之後,再讀四書五經,這樣子孩子就不會傲慢,孩子就知道聖賢學問最重要的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 所以我們現在要深入聖賢學問一定也要走老路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很多人學了很多年,但是一直都覺得學問不紮實,原因就是根基沒有扎好。所以我們一開始從《弟子規》教授,從四千五百年前的老祖宗給我們的教誨開始深入,所以我們第一課上的就是「中國的遠祖是怎樣教導他的後代子孫」,這個綱領跟《弟子規》是同一個東西,而《弟子規》的內容是把這些教誨再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所以我們一開始研討的會把這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講。 這一本《小學》是宋朝的朱夫子編的,離我們現在也已經將近快一千年,所以很多的教誨跟現在的生活狀況有一些差別。所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根據《小學》的教誨,再加上孔夫子在《論語.學而篇》裡面的一段開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句話裡面開導我們有七件聖賢學問的綱領,而這七件綱領,李毓秀夫子就拿這七個綱領來編成了這一本《弟子規》。所以《弟子規》就是依據「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編出來的。所以只要我們去學的話,就很容易掌握整個聖賢的綱領所在。 我們學習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哪一門?這一門是掌握了整個聖賢教誨綱領的這一本經書,你要掌握這一門,當你把這一門真正落實,真正做到了,那聖賢所有的教誨,你一接觸就能有悟性,有悟處。那怎麼深入?深入一定要解行相應,解是了解,了解完之後要做,愈做就能夠解得愈深,解得愈深就做得愈徹底。但是你假如只了解而不做,那就會增長傲慢,所以《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是只有行而不解,也不去了解聖賢怎麼教導,只是自己想怎麼做,「好,孝順」,就順著我的方法去孝,「但力行,不學文」就會「任己見,昧理真」,就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很可能做錯很多地方。所以一定要解跟行相應才能夠深入,而且要長時的薰修。這個「長時」指的是時時刻刻不能中斷,學習只要中斷,效果就會差很多。所以孔夫子那個時候說,三日不讀書,覺得自己的氣質就退下去了。好,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

[2]如何真正做一個如法的好人

2009年04月23日
公開
3

拜訪的八千多個人當中,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學生作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跟人家打過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學生曾經在商場裡面偷過東西。而這個心理訪問最後一題提到「您覺得您的思想高尚嗎?道德高尚嗎?」這是最後一個題目。而所有八千多個受訪的中學生的回答,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說我的道德很高尚。不知道諸位朋友有沒有聽清楚,百分之七十一的學生作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打過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學生偷過東西,但是卻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學生覺得他品德高尚,諸位朋友,他依的是誰的標準?自己的。所以布希總統,美國人覺得,他覺得不對的人他就打,所以他的下一代也覺得怎麼樣?我覺得不對的也可以打,所以百分之六十八的人都打過人,他還覺得他的品德很高尚。所以我們說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當我們成人都不以身作則,你花再多的錢,有沒有可能把下一代教好?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要思考一下,假如我們的孩子的思想觀念繼續朝這樣的路去走,當他會競爭,當他會戰爭,請問第一個遭殃的是誰?相信他的拳頭一定先打他最近的人: 問:誰最近? 答:父母。 你們怎麼都知道。所以三思、三思。人要抉擇一條路一定要先有判斷力。現在西方人覺不覺得他們走到一個死胡同裡面去了?他們知道,但是不敢承認,都偷偷的去做。所以一九八八年,七十五個諾貝爾得獎主,七十五位在巴黎召開聯合會議,發表了一個聯合宣言。宣言裡面說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的話,必須重新回到兩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諸位朋友,諾貝爾得獎主都是什麼樣的身分?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他才能得到諾貝爾得獎主,但是他們卻都異口同聲提出來,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人想過好日子,要趕快汲取真正聖人的智慧。而七0年代有一位影響世界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叫湯恩比教授,他也提到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思想可以解決,這是英國人,英國大歷史學家講出來的,他提到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諸位朋友,我們來思考一下,孔孟學說的核心在哪裡?在仁慈,孔夫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再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什麼?慈悲,講的是一個東西。其實西方的聖哲有沒有把這個重點同時講出來?有。西方的耶穌基督,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強調的是什麼?博愛,所以西方聖哲同樣也點出來。所以所有聖賢人立教給我們的教誨,最重要的是什麼?仁慈博愛,這是聖賢人學說的核心,唯有從這個出發點建立人的思想,才能夠讓人與人當中有好日子過。 那我們來看一下,仁慈也好,慈悲也好,博愛也好,要從什麼根本下手?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要根本扎好了,房子才建得起來。根基沒有扎好,縱使口號喊得很大聲,房子建得很高,改天地震來怎麼樣?全倒。根基在哪?孔夫子說,仁慈的心的根本在哪?德行的根本在哪?「孝道」,這個就是中國文化東方思惟講得清楚。西方文化裡面,孝道沒有建立起來,所以縱使他們有很好的宗教,但是因為文化的底蘊不足,所以物質,我們說的功利主義一來,聖賢的教誨沒有根,一下子晃一下,整個社會風氣在幾十年當中就瞬間惡化了。所以諸位朋友,我們一定可以深刻體會到,整個社會的惡化,快速惡化,只是在這多少年之內?就在這三、四十年之內而已,所以一定要從根本開始下手,才有可能把這個社會扭轉過來。 孔夫子說「孝悌」是一個人仁慈的根本,所以中國人找到了根本,中國人找到根本不能只有自己受用,還要有使命感,把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傳到全世界去,這是身為一個地球人應該有的態度跟使命。中國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歡喜人家來打你,你應不應該去打人家?不應該。所以中國的政治強調的是什麼?是「王天下」。這個「王」是當所有臣民、所有國家的榜樣,是以這種態度來經營他的國家,經營他的天下,所以中國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所以文化差異大不大?很大。美國在這五、六十年來發動過幾次戰爭?好多次了。所以文化底蘊不同,思想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發動戰爭,因為這是一種態度,我們應該是做人家的榜樣,而不能去欺壓別人。 所以在中國附近的這些國家特別喜歡來中國朝貢,為什麼?因為他假如帶了十樣禮物過來,這個皇帝很高興,馬上又包二十樣禮物送回去給他,我們說中國人很好客,所以他們很喜歡來朝貢。不只是因為如此,他們除了朝貢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汲取中國文化的精華,有沒有?有。在漢朝也好,在唐朝也好,都有很多國家大舉的來學習中國文化,而當他們吸收中國文化之後,都非常歡喜,都依教奉行。所以我們看一下,現在你要看唐朝的建築可以到哪裡看?可以到日本,日本人保留得比我們中國人還好。你到韓國去看,也可以看到很多已經上千年的中國式建築,都一直保留到現在。假如不好,他們肯這樣做嗎?不肯。甚至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跟做人態度: 問:現在能夠體現最清楚、最清晰的是哪一個國家? 答:日本。 你們怎麼這麼快就回答?怎麼都不考慮中國?我們當中國人真正要細細的來反省了,呈現中國文化最好的國家居然不是中國。我們看一下那個韓國劇「商道」,你看他們人與人相遇的時候都怎麼打招呼?都是畢恭畢敬的鞠一個躬,縱使是在生意場上的一些對手,還是不失人與人當中的尊重。比方說戲中的人要進門的時候,都先怎麼做?比方說先跟屋內的人打一下招呼,「都房大爺,我是尚沃」,很有禮貌。你看現在的孩子怎麼樣?門也沒敲,馬上衝進去。假如一發現門鎖著,馬上敲「開門開門,趕快開門」,這個禮貌都沒有傳承下去。所以中國文化的好確確實實不是中國人說而已,很多接觸過中國文化的國家都非常的認同,甚至於都一直承傳下來。 而中國文化的本質非常有包容性,而不是攻擊性,所以任何其他的文化、文明一遇到中國文化會發生什麼情況?會被中國文化整個包容進來,融為一體,所以我們有這麼多的民族都融合成一個大中國的文化,所謂漢、滿、蒙、回、藏、苗、傜,現在還有沒有分?沒有分。不只中國民族可以融進來,連印度的大乘佛法一遇到中國文化,不只沒有排斥,反而快速的可以融進來。所以中國文化不是去強迫別人接受,而是自己做好自己,有那一分德行,自然讓別人很歡喜的來接受你的文化。所以中國人不對外發動戰爭。所以我們自己要很清楚中國人的這些存心,你才能夠了解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的原因在哪裡。 所以因為中國文化以「仁」為中心,仁愛,而這個仁愛的根本在哪?在孝道,再延伸上來,懂得互助,懂得互愛,才能夠往世界和平、世界大同的目標去邁進。這一條路我們一看,很歡喜,願不願意走?願意走,從誰開始走?從我們自己開始懂得互助互愛開始做起。而每一個遵從聖賢教誨的人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舉一個例子,新加坡許哲女士,她也是一位平凡的女性,但是她的存心是什麼?時時刻刻想到別人。她說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她懂得助人,懂得愛人,所以在她接觸的這些人群當中都能感受到她這一份慈愛,感受到她這一份付出,所以跟她在一起的這些人感覺社會充滿溫暖、充滿溫馨,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樣。所以每個接受聖賢教誨的人都能夠用這一份心去對人,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跟善的力量。 我們舉一個例子,范仲淹,范仲淹的薪水養多少人?幾百戶人家,因為他有什麼胸襟?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也都是處處替人民著想,替國家著想,所以贏得很多人對他的尊敬。而且他的影響力還不只在宋朝,甚至於綿延好多的朝代,都以他的風範為自己人生的榜樣。所以確確實實依聖賢教誨的人,一定可以創造一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團體現況出來,所以我們對於聖賢的教誨要很有信心。很多人看到這個方向就覺得這個是束在高閣上面的理論,拿不下來,有沒有這種想法?其實為什麼沒有辦法往這個方向走?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打從心裡為他人著想,替人做好榜樣。 我們有一次走在路上,六個小朋友排隊排成一排,剛好我們要到一個教室去,一邊走,我們就一邊撿垃圾,就這樣一路撿過來。剛好有一群初中生剛下完課,手上拿著熱狗,拿著珍珠奶茶,還在那裡一邊走一邊吃,剛好看到一群孩子,都差不多六歲左右,一路上搶著撿垃圾,撿得很乾淨。突然這個初中生一看,很感動,對著其他的同學講,人家小朋友都在撿了,我們不要再丟了。你看六歲的小孩潛移默化在影響這個社會,最主要是他們真正做出來就會讓人感動。結果這六個小朋友回去之後,剛好這位初中生講的是廣東話,只有一個小朋友聽得懂廣東話,所以一進教室的時候,那個小朋友就開始翻譯給其他的小朋友聽。他說你看那些大哥哥,他們因為看到我們撿了垃圾,所以他們很不好意思,說以後我們不要再丟了。所以當每個孩子都能夠為別人著想,為這個社會著想,都有這一顆心的時候,世界大同的目標絕對不是理想,而是指日可待。因為現在真正遵循聖賢教誨的人太少了,所以這個影響力才發不出去。 我們從事中國文化的推廣,到目前為止才一年一個多月的時間,聽過我們課的人已經超過上萬人,我們發出去的書也已經超過五萬本。我們在海口的公車上,是我的朋友告訴我的,上公車還聽到小朋友在背《弟子規》,所以確確實實只要我們肯去做,社會的良性循環很快會帶動起來。 很多人就說了,中國文化假如好,為什麼文言文會被廢掉?很多人就質疑這些事情。甚至於會說,中國文化假如好,為什麼中國這一百多年來這麼弱?都把這些不好推給誰?推給中國文化不好,這個就是思考深度不夠,沒有好好判斷。中國為什麼這一百多年來列強侵犯我們,讓我們吃了這麼多苦,原因在哪?孟夫子有一段話對我很震撼,孟夫子說,一個人一定是自我侮辱了,別人才來侮辱你;一個家庭一定是自己先毀了,人家才乘虛而入;一個國家一定是內部自己紛爭,爭權奪利,人家看有機可乘,才來打你。所以中國的弱不能把責任推給外國,推給列強,要反省一下,我們自己為什麼會變成內部這麼紛亂?為什麼中國人不團結?原因要找出來。 清朝曾經是世界的強國,後來也敗下來了。清朝為什麼盛?它最重視中國文化的時候,國家最強盛;當他不重視中國文化的時候,國家才敗下來,因為清朝在中末期的時候出現慈禧太后。本來清朝全盛時期,每天都講中國文化,講經典,所以整個皇族跟大臣思想觀念都很正確,所以國家特別強盛。後來可能是因為慈禧太后掌權,坐在那邊聽課的時候覺得渾身不自在,因為好像每句都在罵她,所以她很不高興,說「好,明天不要講了」。這麼一不講,人的思想觀念開始混亂了,到最後國家也好,人民也好,思想都沒有辦法團結,自私自利之後,國家弱下來,列強才乘虛而入來攻擊你,所以根本還在自己。相同的,中國文化文言文會被廢掉,真正的問題不在胡適,也不在這些參與把文言文廢掉的人,那不是真正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在哪?萬法因緣生,才會召感來一個結果,這個因緣果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諸位朋友,一個人也好,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您都可以用這個道理去觀照,去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文言文之所以會被廢掉的原因在於讀書人言行不一致,當讀書人說一套做一套,不滿的人情緒開始慢慢沸騰,「你們這個讀書人,聖賢的教誨學到最後都是很迂腐,都是講一套做一套」,他那個不滿的情緒開始醞釀。剛好又遇到一個緣分-「五四運動」,這個活動一推展起來是要除舊,但是除舊是要除掉不好的,而不是一味的把舊的東西否定掉了,所以這個情緒化的根本原因在哪?讀書人言行不一致。所以中國文化會敗,敗在我們自己讀聖賢書的人,不在別人,該慚愧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能把真正原因找到才能夠改正過失,重新言行一致,讓更多的人對聖賢教誨產生堅定的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往後我們的思想觀念應該抉擇正確,往這樣的思想觀念去發展。聖賢教誨一定是先從孝開始教起,從仁愛之心開始落實。當你能清楚明白東、西方思想的整個發展,你才懂得去抉擇。所以抉擇一定要有一個前提,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而判斷力必須有正確的理智,有智慧,這樣才行。請問諸位朋友,智慧從哪裡學?我們都很羨慕要有智慧,智慧要從哪裡學?剛剛一開始問的,要不要去看六十歲的那一本心理學?你把你的思想觀念壓在一個人的想法上,這個賭注太危險了,不只可能賭上自己,連你後代子孫都賭上去了。真正的理智,真正的智慧,絕對不是某一個人說就行,必須要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印證,這一些道理確確實實真實不虛,這個才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我們來看中國的孝道,有沒有超越時間?有,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後也要孝,不只超越時間,還超越空間。在中國人覺得做人這樣做才是對的,我們在澳洲辦課程的時候,很多的澳洲人坐在底下聽《弟子規》,聽到閔子騫的故事,我坐在後面,看他們聽得很入神,都一直點頭,我們是用英文跟他們上課。結果上完課之後,上課的老師跟他們圍起來一起分享聽完課的感受,澳洲人說做人應該這樣才好。他們也覺得做人這樣很有味道,只是他們的文化裡面沒有這個底蘊而已。所以孝道,你到全世界各地去推展,沒有人不歡喜的。真正的真理絕對超越時空,我們要去學習的一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跟智慧,這個才值得你去學習。你有這樣的認知,你才會抉擇什麼樣的思想對自己、對下一代才是真正的福蔭,你才能夠洞察得了。 我們接著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要抉擇什麼樣的人生才會走向幸福?我們要抉擇什麼樣的人生,才能夠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夠走向圓滿?西方人的生涯規畫跟東方人不一樣。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什麼?他們崇尚競爭,所以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因為他們沒有孝道,所以人退休之後,每天在養老院裡面坐吃等死。很多老年人不願意去住養老院,他說我不要變成二十七號,三十五號,六十八號,人都有名有姓,到養老院去變什麼?變一個床位,然後在所有這些朋友聊天的時候都說,三十五號走了,四十二號又走了,每天想著哪天到我了。所以當晚年沒有天倫之樂,沒有孝道的時候,人生的晚年內心很孤寂,很空虛。 我們來看一下,西方人就覺得小孩子讓他玩個夠,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當這種方式一下去,下一代絕對很會花錢,花錢的都不知道賺錢的辛苦,有沒有道理?對。而下一代真正養成會花錢的習慣的時候,容不容易改?不容易改。所以由儉入奢易,由奢侈要入到節儉相當困難,所以這個都沒有去思考到,所以就覺得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所以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十多歲都還沒入社會,他那個卡不知道刷爆幾張了,都刷到比方說這張卡最多可以刷一萬,他就把它刷爆,然後又去請另外一張,還沒賺錢就這麼會花錢,而且還沒進入社會,他的社會信用就已經不知道破壞得多嚴重了。為什麼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社會信用會被破壞,但是他還是要去刷?他的欲望打開了,控制不了。所以中國聖賢人很清楚,欲望一定要節制。所以說「欲是深淵」,中國人很善用譬喻,欲望很抽象,拿一個深淵來比喻,代表一踩下去沒底,隨時都可能粉身碎骨。 所以我們的下一代揮霍得太嚴重了,當他揮霍得這麼嚴重,一入社會可能就已經負債了。所以美國人,很多西方人一生都是欠人家錢。所以因為欠人家錢,假如下個月付不出來怎麼樣?他的房子就被收了,車子就被收了,所以他拚命賺錢,一天也不能休息。所以是戰場,因為他要賺錢,他要跟人家競爭,他要擊敗別人,所以日子好不好過?很難受。中國有一句話叫「無債一身輕」。每天都想著要還債,那個日子縱使每天躺的沙發、睡的床都很高級,我看也沒什麼味道。 而他們享受的習慣已經形成,所以現在他們晚年的這些社會福利很豐富,人老了之後都有國家照顧,我們中國人看了很羨慕,「真好,你看國家都照顧」。請問錢從哪裡來?很多問題,我們要深入去思考,錢從哪裡來?納稅人,不只從納稅人,還從哪裡來?他們很多社會福利是花後代子孫的錢,諸位朋友,中國的老祖宗會不會幹這種事?絕對不幹。中國老祖宗念念想著什麼?傳什麼東西給下一代,因為有孝道,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不開。西方因為享樂,社會福利,所以第二代、第三代子孫的錢都發行公債,開始用了,所以我們不能亂羨慕。 為什麼明明是花到後代子孫的錢,為什麼掌權者不把制度稍微修改一下?因為他們是選舉,只要他一改,他就選不上了,所以他也不願意改,沒人敢動,所以花後代子孫的錢,愈花愈多。所以往後下一代罵誰罵得最慘?罵上一代。所以很多問題值得深入去思考,不能只看表面。在整個福利制度當中,新加坡的制度算很不錯,所以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所領到的薪水就有一筆錢是拿來以備他老年養老用的,而不要去花到後代子孫的錢。所以這樣的生涯規畫,人生過起來並不幸福,並不自在。 中國的生涯規畫是怎麼樣的方式?中國人的童年是拿來積福,等他成年的時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人的福在什麼時候享才真實?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話說,「少年得志大不幸」,為什麼少年得志大不幸?因為他這麼年輕的時候就一大堆福分來了,福一來,他就享福,一享福,人就容易墮落。你看很多年輕人一有福分,他覺得這些福都是我應該的,反而都自尊大,瞧不起人,這種例子太多了。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福來的時候,禍也來了,但是禍來的時候,福也跟後面。所以當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來是禍,事實上福已經慢慢逼近了,所以他中、晚年之後,福報就會現前,所以這樣的人生去經營才是對的。 我們來看一下,如何讓孩子從小積福培福?福從哪裡培?從哪裡積?我們俗話講「福田靠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培植的就是一種善願善念的時候,他時時起心動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所以很多人說,一個人對社會有貢獻,應該是二十歲左右到比方說到他退休以前,這幾十年才是真正對社會有貢獻,其實不然。一個孩子假如真正接受聖賢教誨,他可能從小就在利益這個社會。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孩子在海口,他去上課,上完第一節《弟子規》的課,他回到家裡,他爸爸、媽媽問他,你今天學了什麼?孩子不假思索馬上回答「孝順父母」,四個字鏗鏘有力,他父母聽了也很高興,兩歲的孩子講出這樣的話。第二次回來,都沒有叫他,他馬上就去倒水,倒熱水給他的爸爸、媽媽喝,這是他第二節課學到的東西。所以一個接受聖賢教誨的小孩子,從小就在利益家庭,從小也在利益社會。 諸位朋友,假如他沒有做出這樣的事來,我現在能講得出來嗎?但是這樣的事例假如講出來,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對很多小朋友都是典範。所以當這個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存心,他已經在為家庭、為社會積很大的典範,也在積自己的福分,所以他的生命是從小就開始產生價值。當他有這樣的做人處世態度,他一入社會不是只為自己想,而是為社會付出努力,這是他的本分,量大福就大,所以他這樣的心量,福一定大,等他對於社會有付出了,進入晚年了,福自然就會來了。 很多人又說,這個人生退休之後就對社會沒貢獻了,所以就把人生卡在二十歲到六十歲之間。其實一個接受聖賢教誨有智慧的孩子,不只從小就可以對社會有貢獻,而且愈活愈值錢,為什麼?因為他有這種存心,他的人生智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上升。諸位朋友,釋淨空老教授已經七十八歲了,走到每個地方,所有的人民對他都非常愛戴,而且都需要他的智慧來啟迪他們的人生。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夠扎聖賢的根基,他的人生絕對愈活愈值錢。老年的時候,很多年輕人自己跑過來,三天兩頭就拿著菜、拿著水果來看望他了,希望他指點指點。所以一個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他的人生價值是從小到終老都是有價值的,甚至於連往生之後,他的生命也沒中斷。 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嗎?孔老夫子死了嗎?我有一次因為到海口去,海口有一位讀書人非常有名,叫海瑞,我們都聽過「海瑞罷官」。海瑞非常清廉,在明朝晚年宦官當政,那時候社會很亂,但是只要海瑞到的地方,人民都是排隊迎接他,因為知道只要海瑞一來,整個貪官污吏趕快先跑了,海瑞還沒到,他們就自己捲著鋪蓋趕快跑了。所以有這樣念念為人民存心的好官出現,那可以感動多少這些老百姓。海瑞往生的時候是在南京,把他的靈柩要運回海口,南京萬人空巷,所有的人民自己披上孝衣,送著海瑞的棺木走。所以真正讀書人只要把聖賢的教誨演出來,絕對會讓人感動,甚至能夠喚醒每個人好善好德之心。所以要有更多的孩子接受聖賢教誨表演給更多的人看,我們的社會就能夠扭轉過來。 而我在進入海瑞廟、海瑞墓參觀的時候,突然有一幅畫是畫海瑞家裡的一個景象,結果一入門的時候,看到兩行字,哪兩行字?是范仲淹的教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意思就是說,范仲淹只要在朝廷當官的時候,念念想著怎麼樣讓人民的生活更好,怎麼樣讓人民的福利更多。假如他被貶到比較偏遠的地方,而不是在朝廷裡面的時候,他也念念念著國君、念著人民,怎麼樣做才能對國君、對人民有好處。范仲淹這一份真心感動了誰?感動了幾百年後在明朝的海瑞,所以一個人真正有德行的時候,他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 所以范仲淹在我身上,他的教誨也是延伸到我的生命來。我在高中的時候,因為都是為了考試,啥也都沒有記住,只記住兩句話,一句話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真的很奇妙,我當時候在念「岳陽樓記」,因為我一看到文言文頭就大,在念的過程是興趣缺缺,突然讀到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突然好像眼前放光明一樣,忽然覺得很感動,莫名的感動,維持了十秒鐘,十秒鐘之後又暗下來了。這麼一亮一暗,下次再亮的時候是多久以後了?十年。諸位朋友,這個光亮居然延續到十年以後,我才有機會再亮起來。諸位朋友,人生有幾個十年?這樣的遺憾絕對不願意在我的學生身上再發生,所以我一任教就開始讓我的孩子接受聖賢的教誨,一開始也是從《弟子規》學起。 當我們真正了解到中國人的思想與聖賢人的智慧,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與世界問題,那我們一定要有真實的學問,才能真正創造家庭、社會跟世界的美滿幸福。所以我們自己已經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好,自己要趕快深入中國文化。要深入以前一定要拿到一個法寶,什麼法寶?剛剛說的,傳承幾千年智慧的法寶是什麼?文言文。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文言文,不只我會頭大,好像滿多人也會頭大是不是?。我在二十五、六歲那個時候,就是釋淨空教授談了一段話,就是談到四大古文明只剩下一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只剩下中國?這樣的問話給我很大的震撼。後來我們真正去了解到,就是有發明文言文才能真正傳承幾千年智慧,所以老祖宗千年前就念著千年後的後代,這一份恩澤有多深!有多厚! 我們中國人是坐在大樹底下好乘涼,結果現在乘著老祖宗的蔭涼,居然拿著斧頭砍這棵樹。一個人折福,沒有比不孝父母跟否定自己老祖宗智慧的行為更折福的事情,所以中國人的苦難來臨了,下一代就不孝了。好,這一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1]如何真正做一個如法的好人

2009年04月22日
公開
5

諸位學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諸位學友一起來研討「如何讓人生能幸福」,我們這是「幸福人生講座」。首先我先自我介紹,我姓蔡,禮貌的禮,旭日東升的旭,蔡禮旭。我小時候有一個習慣,後來才知道這個習慣也挺好,就是只要有長輩來到我們家,我只要聽到他的聲音,不管我是在何處,我一定先放下我手邊的工作,到這位長輩面前跟他問好,我說叔叔好,阿姨好。諸位學友,當我這麼一鞠躬下去,抬起頭來,長輩的表情非常高興,摸摸我的頭說,你這個孩子真乖,我也很滿意,因為他肯定我,我也很高興,我就走了。所以當一個孩子在做有德行的事,他在力行聖賢教誨,聖賢教誨我們要當一個有禮貌的人,當他真正鞠下躬去的時候,事實上他的內心會很歡喜,因為人本來就有好善好德之心。所以我從小這個習慣就養成,後來也因為這個習慣得到非常大的益處。 有一次剛好我在上電梯的時候,有一位女士跟我母親的年紀差不多,我先進電梯,後來她也進來,我就會問她說,「這位女士,請問您上幾樓?」諸位朋友,您坐電梯會這麼問的舉手。好,謝謝。假如你進電梯的時候,有一個人跟你微笑說,「請問你上幾樓?」諸位朋友,你的感受怎麼樣?很舒服,可能那一天心情都很好。所以禮貌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這個禮貌不得不教。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講,還有跟學生的家長講,我說「學禮貌重要,還是考九十八分到一百分重要?」 問:是學禮貌重要,是學一生正確的態度觀念重要,還是把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哪一個重要? 答:學禮貌重要。 都覺得禮貌重要。 問:請問現在的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 答:後者。 為什麼?明明口頭上都覺得做人做事重要,但是實際上遇到孩子的時候,都還是只逼他的功課。 問: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 答:望子成龍。 那分數一好了,就望子成龍了嗎?分數一好之後,他人生就幸福美滿了嗎?所以很多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都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判斷,才可能判斷正確。 我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把孩子往分數那邊推,然後等孩子大學畢業出來的時候,很可能連跟人家打招呼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於不要說等大學畢業,很多大學生去念書念沒幾個月被學校退學,為什麼被學校退學?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太差了,還有自己生活自理的能力太差了。與人相處能力跟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是影響他一輩子,而九十八分跟一百分差兩分,會不會影響他一輩子?不會。因為我也是從升學主義之下產生的一個學生,而在十多年的讀書生涯當中,真是回頭一看,沒學到什麼,所以我們有這個深刻的體會,就不願意我的學生十多年的時間,耗在跟他人生沒有大關係的學習上面。所以我們有這一份明白才會深入去思考,怎麼樣讓一個學生,讓一個孩子,真正學到一生正確的態度跟觀念,然後讓他這一生的根基能夠扎得很牢。 所以沒有學禮,他的人生可能會增加很多的阻力,因為他一失禮,人家就可能不幫助他,甚至於還會障礙他。但是假如我們很有禮貌的時候,人生可能會增加很多的助力,幫助我們的助力,所以我們為人長輩應該去思考,學哪些東西可以幫助孩子一輩子。所以我從小跟長輩問候的這個態度,也是因為父母的教誨,所以從小就養成這個習慣。 當我跟這位女士打完招呼之後,她也很歡喜,那我接著就跟她自我介紹。我說:妳好,我叫蔡禮旭。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娘。她聽成我叫蔡女婿,所以就跟她這樣就聊起來了,結果這麼一聊,發現她的女兒跟我是同一屆的高中同學,所以也從這裡體會到諺語常講的「有緣千里來相會」。所以諸位學友,我也是從海口飛到深圳,又從深圳到了香港,所以加起來也超過一千里,所以我們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 剛剛提到這個事情的過程,是從在電梯裡面向別人問好。而孔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有禮貌的話,就很能夠在人群當中立足。所以我們很歡喜別人向我們問好,相同的,假如我們肯主動去跟別人問好,別人同樣也會很歡喜。假如今天在座諸位朋友,您都來自於不同的社區,今天我們課程結束之後,每位學友回到自己的社區的時候,幾十個社區同時都會響起問候的寒暄之語,都能夠互相說「請問你上幾樓?」當幾十個社區都這樣子開始的時候,我們相信香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會起一個不小的變化。所以其實我們希望社會更好,我們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應該從哪裡下手?絕對不是去要求別人先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是結果,因要從我們自己主動尊重別人、主動關懷別人開始做起,相信整個人與人之間關懷尊重的風氣就會很快的形成,很快的變化起來。 剛剛我們提到有緣才能來相會,所以緣分得來不易,所以我們知道緣分難得就要「知緣」,知道緣分難得就懂得「惜緣」。珍惜緣分,除了利益自己之外,還能利益家人,甚至於利益更多的人,所以好的緣分,我們更進一步要懂得「造緣」。 今天有這個因緣跟諸位學友來討論一下「如何做一個如法的好人」。這個緣最主要是因為我們中國老祖宗承傳了四千多年的智慧,我們中國人才有這個機會來領受他們的教誨,所以這個緣是因為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才能結識這個緣分。 我們的講座主題是「幸福人生」。諸位學友,人生怎麼幸福?人生應該怎麼樣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幸福的思想觀念,你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會有正確的行為,有正確的行為才會有正確的習慣,有正確的習慣就會有正確的性格,有了正確的性格就會有好的命運。你有好的命運,人生一定會幸福。所以根源還在哪裡?一個人人生幸不幸福,根源還在他的思想觀念,所以能夠讓思想觀念正確,你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確的根基。 諸位學友,要依據誰的思想觀念來經營你的人生?甚至於是替你的孩子扎下正確的人生根基,要依據誰的思想觀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人人生要幸福,也就是思想觀念要正確,思想觀念一正確,才能做一個如法的好人。你是好人,那人生一定會走得圓滿。 所以現在人很喜歡看書,尤其很多人喜歡研究心理學,我常常會請教他們說,假如你看一個心理學家的書,他四十歲寫了一本書,六十歲又寫了另外一本: 問:請問你會先看哪一本? 答:六十歲。 問:為什麼你們會覺得先看六十歲的? 答:心理更成熟了。 諸位朋友,我們剛剛這位學友說的,可能心理更成熟,更有智慧,「可能」是不是一定?我們的命運,還有我們下一代的命運,可不可以建築在「可能」上面?不行。我們重新再來思考一下: 問:一個二十歲的人比較單純,還是四十歲的人比較單純?那是單純好,還是複雜一點好? 答:單純好。 對。我們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所以不見得六十歲的人一定比四十歲的人有智慧。 所以現在這麼多的人都在看心理學,拿著心理學的理論來教育他的孩子。有些人一開始先接觸蘇聯的理論,就拿蘇聯的來教育孩子;改天又有人告訴他,義大利的不錯,他又用義大利的來試看看;又有一天說歐洲的不錯,他又去拿歐洲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請問他的孩子變成什麼?很多人說變成實驗品。很多心理理論都是用什麼來做實驗?拿動物,所以我們說現在的孩子就像小白老鼠一樣,供人家做實驗。很可能實驗到最後,錯了,重新再來,可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人要下抉擇要很理智。到底什麼樣的思想觀念才能讓一個孩子一生幸福美滿,成為一個如法的好人,這個我們要去思考。 在社會上遇到一些滿成功的朋友,聽完我們一節課,他站在旁邊久久不忍離去,等我跟很多的這些朋友交流完之後,他才走過來。他對我說,「今天這句話我不講很難過」,他說「我今天聽蔡老師講《弟子規》,我十多年的社會經驗,居然只是《弟子規》裡面的一、兩句話」。諸位學友,他都已經四十歲了,他十幾年的人生經驗摸索出來,只是聖賢教誨的一、兩句話。所以很多人人生走了四十年、五十年,突然發覺,假如人生讓我再來一次,我一定會少犯很多過失,我們有這樣的遺憾,請問我們的老祖宗有沒有這樣的遺憾?會。所以老祖宗很慈悲,很替我們後代子孫想,你們感受到了嗎? 我曾經聽一位長者問了一句話,讓我自己很震撼,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這位長者說,四大古文明只剩下哪一國?中國。為什麼在全世界的歷史,幾千年當中只剩下一個古文明留下來?原因在哪裡?這個很值得我們思考。會不會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的面前說,「來,我們誰抽到可以不用滅亡,誰抽到了,那個民族就不用滅亡」,是不是這樣?不是。是不是僥倖抽到了,這支籤剛好被我們中國老祖宗抽到了,所以我們文化不用斷,絕對不是這樣。 為什麼中國的古文明可以承傳幾千年?我相信埃及也好,西亞也好,當初為什麼他們的祖宗發明文字,要把這些透過文字,把他們的經驗寫下來?為什麼要寫?假如他每天只想到自己的食衣住行過好就好了,他會不會在石頭上刻這些圖案、文字下來?不可能。所以他們的老祖宗也有這一份心,希望把人生很重要的智慧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但是他們並沒有傳承成功,而只有中國老祖宗傳承成功,所以這個緣是全世界最希有的緣分。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你才能夠「知緣」,才能珍惜這個當中國人的緣分,「惜緣」。 為什麼中國文化可以承傳幾千年?原因在中國老祖宗觀察到語跟文一定要分開來,才能把文化綿延幾千年而不斷,為什麼?因為假如文章跟語言沒有分開,假如語言一直變化,變化了兩百年之後,兩百年後的人聽懂不懂兩百年前的話?就聽不懂,一聽不懂,文章也就看不懂。我們有一個朋友離開故鄉二十年,他二十年後回故鄉去跟很多的親友聊天,有時候一些話還要經過解釋才聽得懂。所以言語二十年就起一個小變化,那兩百年起大變化,那兩千年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寫什麼文章。老祖宗發現這一點,所以講話用當時的語言,而寫文章就用統一幾千年的方法來寫,就是「文言文」。老祖宗就因為設計了文言文這個法寶,所以能夠承傳幾千年的智慧而不斷。 所以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摸索了幾十年才知道哪裡做錯了,這樣就為時已晚。也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摸索了幾十年之後,才知道對跟錯、是跟非,這樣的遺憾千萬不要再發生。我自己也是到二十五、六歲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遇到聖賢的學問,遇到老祖宗的教誨,所以自己也覺得很遺憾。 當我知道之後,我很珍惜這個緣分,剛好我也進一步從事教育工作,教小學。我有一個結拜大哥,他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小學二年級,一個小學四年級,我就拿著兩本《弟子規》,就開著車子開了三個小時去找我這個結拜大哥。在飯店裡面坐下來,飯都還沒吃,我已經忍不住了,開始一條一條講解給他聽,告訴他說,這每一句對孩子的一生,都是影響深遠,就這樣一直講過來。結果剛好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很悲傷,我的眼淚就嘩啦嘩啦就掉下來,當場沈默了三分鐘。 後來我情緒比較平和下來,他就對我說,「我聽大學教授講課,也沒有人講成你這個樣子」。我就跟他解釋了一下,我說「我剛剛念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覺得,假如我在小時候就有老師把這些道理給我講清楚,我的人生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少走多少彎路。走了彎路還不打緊,在走這個彎路的過程,又不知道傷了多少人的心,又不知道造成多少人的痛苦,所以突然覺得很悲傷,也很遺憾」。有這麼深的一種感受,就不願意自己的學生,甚至於我們中國人的下一代,再發生同樣的遺憾。所以我一有機會,絕對會把《弟子規》都放在包包裡面去送給別人,在我的車上也常常會擺著聖賢的書籍,隨時緣分成熟可以送給別人。 我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一個已經十八歲,一個二十歲,剛好去年我們認識了,就把這些聖賢的教誨,包含《弟子規》,介紹給他。他非常感慨,他說「我的兒子都已經這麼大了,來不及了」。諸位朋友,會不會來不及?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就告訴他,精誠所至,還是要用你的真誠心、耐心去扭轉孩子的思想觀念,當然這個工程就比較大一點。他因為有這麼深刻的一種遺憾,他也是隨時把《弟子規》放在他的包包。有一天去理頭髮,理頭髮一邊理,不浪費時間,還把這些《弟子規》的教誨介紹給理髮師,那位理髮師剛剛懷孕,還沒生孩子。一介紹給她之後,又把《弟子規》讀誦的光盤送給她。所以這位理髮師回去之後,常常就放著《弟子規》聽,後來也生了一個男孩。我們這位朋友又去剪頭髮,她就跟他說,「只要我的兒子一吵鬧,我就把《弟子規》放下去念,他馬上就不哭了」。 因為自己有深刻的遺憾,他不願意別人再重蹈覆轍他的錯誤的路,所以這位朋友有這樣的一種存心,相信會積很大的福分,這個福分也將庇蔭他的後代。我們也相信他的孩子一定會慢慢看到父親的這些典範,進而去改善自己的行為。 我們既然知道老祖宗有這麼高度的智慧,承傳了幾千年的文化下來,我們接下來就要好好深入理解,中國聖賢到底給我們什麼教誨。我常常會問朋友一句話,我說你是中國人嗎?怎麼沒有回應?你們還在考慮很久,這個問題要考慮這麼久嗎? 問:你是中國人嗎? 答:是。 聲音不是很大。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我常常問的時候,一開始都是聲音很小,後來再問第二次,他們就很大聲說「是」,我說聲音大就一定是嗎?我們要重本質,重實質,不是聲音大就有奶吃。 我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我說假如有一個人從出生就在美國長大,而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我們敢保證他的血液一定是正統的中國人血液: 問:但是他的思想是誰的思想? 答:西方人的思想。 請問血液比較重要,還是思想觀念比較重要?他的血液會影響他一輩子嗎?他的思想觀念會影響他一輩子的存心,跟與人交往的態度,所以思想是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雖然是流著中國人的血,諸位朋友,我們的思想是不是中國人的思想?這個就有賴我們細細的去思考。我們中國聖賢教誨,坦白說,已經斷了兩、三代了,所以我們現在喊很大聲,「是」,但是也要真正理解自己現在的思想觀念,到底是東方人的思想觀念,還是西方人的思想觀念。現在全世界文明國家,這個文明要打括號,是物質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這個物質文明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思想觀念都是偏向西方思想,我們來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偏向西方思想? 西方人的思考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再提升,人與人的交往就會形成「競爭」狀態,競爭到某一種程度又會提升到一個境界,就開始互相攻擊,「戰爭」,戰爭再提升,變成「世界末日」。我常常走在路上看到電線桿上貼著四個字,叫「末日到了」,諸位朋友,末日到了沒有?很多人會覺得末日就是原子彈炸下去了,核子彈炸下去,然後地球壞了,不是這樣。末日是什麼?當人的思想都不像人的時候,那過的日子可難受了,當道德倫理都淪喪的時候,人的生活跟禽獸就沒有兩樣。 那一天我們到汕頭去演講,他們汕頭推展了一個多月的經典讀誦,教導孩子做人做事,也是從《弟子規》開始教起。一個多月之後,老師辦了一個小小的活動,請每位小朋友分享一下他們一個多月以來學習的心得。有一位七歲的孩子,他就上臺去,他說「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做人應該要孝順」,這句話有味道,他學了之後才知道做人應該孝順。所以現在很多的長者面對這些孩子也好,青少年也好,都會很生氣,「你不知道應該孝順嗎?」他們知不知道?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你能怪這些孩子嗎?是因為大人已經不了解做人的根本在哪,所以沒有傳下去,所以根源還在我們大人身上,不能把現在孩子這種這麼偏頗的行為,統統把責任推給他們,那一點都不公平。 這個孩子接著就說了,「我還沒去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七歲。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他的母親瞠目結舌,那個表情非常驚訝。我相信她這一輩子,她孩子已經七歲了,從來沒想過她的孩子會這麼想,一邊聽,一邊眼淚止不住,一直流。為什麼?孩子說,每天逼我上這個,上那個,而且夫妻兩個又忙得要死。忙得要死,孩子能不能感受你愛護他?感受不到,所以父子無親了。你還逼他去學一大堆東西,請問逼孩子去學一大堆東西的目的在哪?講好聽一點叫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講難聽一點就是怕孩子學的東西不夠多,他的面子掛不住。 所以當我們老師講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另外一位老師馬上就上臺來跟我們一起分享,他說他今天剛剛問了一個孩子,也七歲,他問孩子說,你喜歡爸爸多一點,還是喜歡媽媽多一點?當然問這個問題好不好?問得很不好,問這種問題分明就是要讓孩子生分別,生好惡,害了孩子,孩子的心胸應該是很寬廣的,都被我們這些大人的錯誤思想給他錯誤引導。應該是引導他要多孝順父母、關懷父母,還在問他喜歡誰。結果這個孩子連想都沒有想,他說「我兩個都不愛,兩個我都很恨」。這位老師一問,很驚訝,為什麼驚訝?因為他的父母在跟這位老師提到他孩子的時候是得意洋洋,你看我的孩子鋼琴學那麼好,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學校出去參加什麼比賽,都是名列前茅,所以他很引以為榮。但是曾幾何時,他有沒有去想過他的孩子在想什麼,他的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所以大人不是真正去理解到孩子的感受,大人只是用他覺得好的方法強壓在孩子身上。這樣的孩子壓下來,他的人生會幸福嗎?他的人生已經生病了,他的思想已經生病了。縱使他拿到的是某一個名校的大學畢業,他的人生就幸福了嗎?所以值得我們思考,到底現在的下一代,孩子在想什麼。 有一個初三的孩子親自煮飯給他父親吃,結果他父親吃完之後就死了,倒在地上抽搐就死了。過了沒多久的時間,他的母親同樣的,吃完飯之後也死了。結果當他在祭拜他的父母的時候,一祭拜完,馬上不耐煩的就把這些祭拜的食物倒到水溝裡面去。他的嬸嬸看到這一幕,心裡一驚,這個孩子對父母一點恭敬心都沒有。突然這個孩子又走過來問他的嬸嬸說,他說「嬸嬸,我爸爸跟媽媽是不是有買保險?」這句話一出來,他嬸嬸突然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不對勁,馬上報警調查,調查結果才發現,都是他親手下毒,是四川的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調查完之後,諸位學友,您知道為什麼殺父母嗎?保險費才一萬多塊,動機更是讓我們嚇死了,動機是為了買一台手機。我們聽到這種故事,覺得這是真正末日到了。一個孩子居然為了要買一個手機,把最親的父母都殺了,他的心中已經沒有恩義,沒有道義了,只有欲望。 我們回過頭來來思考一下,孩子對物質有這麼強烈的欲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小教孩子欲望: 問:誰教的? 答:父母。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的父母不冷靜下來思考,絕大部分的父母走到中年的時候,他會覺得人生很苦,忙了大半輩子,教出來的孩子會讓他每天睡不著覺。所以人不懂道理,人生真的會走出一大堆讓他非常感嘆、非常無奈的一些結局出來。 我們反觀一下,我們現在跟孩子互動是用什麼方法?都是物質。你這次月考假如考得好,帶你去吃幾百塊的雪糕,這是小學時候;上了初中,你假如考試考得好,就買一台腳踏車給你。孩子拚命在幹的動力是什麼?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然後進而可以奉養父母,不是,是為了達到他的目的。高中的時候考試考好,為什麼?因為可以拿一台數碼相機,所有人生的動力都是物質。有一個初中生剛考完高中,考完的時候對他母親說,他說:媽媽,你應該幫我買幾件上千塊的名牌衣服。他媽媽說:為什麼?這個孩子說:我考上高中,幫父親省了幾萬塊。不然我沒有考上高中,爸爸還要去幫我張羅,花一大堆錢,幫我買一個高中念。所以你看孩子的腦子裡裝的是什麼?都是欲望,都是用錢在衡量任何價值。所以當往後的下一代統統是以欲望為追求的時候,就會做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情出來。 所以我們說,不是核子彈爆炸了叫末日,是當所有人的思想觀念都已經不是人的思想觀念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真正末日到了。所以我常常對一些老師演講,我就會跟他們說,你們一定要好好把你的學生教好,為什麼?假如我們不好好把我們的學生教好,將來的國家跟社會是交到誰的手上?都是交到他們的手上。假如他們的脾氣特別大,假如他們連關懷別人的心都沒有,都是自私自利,等到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樑的時候,我們的晚年會很淒慘。假如他們沒有聽過孔老夫子的教誨,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應該要照顧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這些老的長輩,也要同時去照顧別人的父母跟長輩。他都沒有這個思想觀念,每天腦子裡只想著自己,當我們老的時候,他們會說老就老了,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到時候我們可很悽慘。 所以我們為人長者,為人老師,甚至於你為人上司,都應該把下一代,把你的晚輩,你的部屬,盡心盡力去教導,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密不可分。所以當我們有這個警覺性之後,一定要抓到教育的核心,絕對不能從自我開始,自我再講比較白一點,就是自私自利的態度出來了。與其我們在那裡怕未來社會會很亂,不如現在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庭做起,不要再走這一條路了,這一條路是死路一條。 我們在教育界常常聽到一股聲音,什麼聲音?教育一定要改,這一條路我們一定堅持走下去,絕對不回頭,一定要繼續改下去,繼續改。我說,當這一條路走到的是一個懸崖,要不要繼續走?繼續走之後就變怎樣?掉下去。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改,請問教出來的孩子是愈來愈優秀?還是愈來愈差勁?所以人做事要理智去深入思考,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想說我是教育部長,我是教育局長,我已經開口說要改了,就不能往後退,不然我沒面子,把全國、全社會的教育思想就堵在自己的意氣用事當中,那可不得了。改的方向一定要正確才行。 而中國對於教育的本質抓得非常清楚。什麼叫「教」?中國東漢許慎編了一本書叫《說文解字》,把每個字的義理開顯得非常精闢,而且都是一句話就開通,所以我常常看古書都會打從心裡佩服聖賢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要以身作則。「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夠做善人,所以這個「育」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是「善」,而「善」要有標準,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我常常說,以前的讀書人是志在聖賢,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聖賢跟賺錢差很多,賺錢是都為了自私自利,所以這樣育出來的孩子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善人,這樣育出來的方向是偏頗、是錯誤的。當方向不正確的時候,應該趕快迷途知返,要拉回來,所以這個拉回來的動作是刻不容緩。 而中國的教育政策綿延了幾千年從來沒有改過,甚至於連元朝、清朝入主中國的時候都沒有改。為什麼元朝、清朝都已經入主中國,也沒有改中國的教育政策?因為他深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跟對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深遠影響,所以他們不動,知道好。我們看一下清朝盛世的時候,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最喜歡中國文化的皇帝,所以他們是深入研究中國聖賢教誨,知道這樣的教育政策能夠讓家庭和樂、社會安定昌盛,所以他們才沒改。 結果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拚命改,而且說實在的,改的人知不知道他要改到哪裡去?可能又有新的理論又出來了,他又拿來參考一下,而這些理論都源自於西方思想,西方思想觀念已經主導了這個世界一、兩百年的時間。我們不是不願意讓人家站在前面讓他們引導,我們是要冷靜下來,到底引導到哪一個路上去了? 諸位朋友,我們來看一下現在的整個社會跟世界狀況,是不是就是這一條路?確確實實是。我們來看一下,現在的孩子很會競爭,競爭之下的心量特別狹窄,人的心量一狹窄,日子就會很痛苦,每天都是患得患失。競爭到最後,對人就有攻擊性,就變戰爭。所以我們每天打開新聞,必然有戰爭的報導。假如戰爭真正能解決事情,那我們也可以接受,問題是戰爭有沒有解決問題?甚至於把問題更加嚴重。所以我們看看現在美國所帶動的戰爭,有沒有好結果?沒有好結果。美國曾經管過的戰事,沒有一件是好的收場。當然我們對美國人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像中國這樣的老祖宗,沒有幾千年聖賢的傳承,甚至於因為沒有學過《弟子規》。《弟子規》當中有一句話,他聽懂了,學會了,他就不會用戰爭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哪一句?「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你用權勢、武力去壓迫別人,人家的心怎麼樣?「不然」,絕對一有機會馬上就起來報復你。「理服人」,你用真正做人的道理去對待他,去替他設想,去關懷他,他就能夠打從心裡佩服你,進而與你和睦相處。你看這麼樣重要的一句話,就在我們中國聖賢教育裡面第一本童蒙的書裡面就教到了。所以美國現在帶動了很多的戰事,全世界也都捲入了戰爭的陰影之下。而美國這樣的表現對他的下一代是什麼影響?好還是不好?不好的影響。所以剛剛說的「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上面的假如施的是好的,他會學好的;上面教的是壞的,他學壞的。 所以現在美國青少年教育問題非常嚴重,美國二00二年把原來品格教育的預算兩億五千萬美元,調成七億五千萬,瞬間提升三倍,有沒有效?諸位家長,現在人有一個錯誤的思惟方式,什麼方式?他覺得花錢就能解決問題。中國人的教誨,錢是最後才考慮的,但是現在人卻把最後考慮的搬到最前面,所以現在人確確實實思想倒過來。美國人都用錢來解決問題,我們待會兒就一個美國現實的青少年的心理分析來看看,到底他錢花下去之後,會不會有好的結果。好,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弟子規

2005年09月01日
公開
7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懮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纔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嬌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弟子規講解(第一集)

2005年09月01日
公開
12

2002/7/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47-01 楊淑芬老師宣講 大家好!在還沒有講《弟子規》之前,我想我們先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什麼觀念?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我們再看世界的動態,我們也可以從最近這種局勢的發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災難一天比一天的嚴重,許多有志之士也莫不為這樣的時代潮流在擔心著。我們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纔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於家庭不健全。我們如何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纔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在今天當中,我們為什麼要來講《弟子規》?也就是這個原由。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懮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裡頭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裡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麼省悟之心?有那種懮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裡、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子女來傚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從孝悌來入門,今天就開始為大家講解《弟子規》。請看課本: 【弟子規】 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瞭,『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瞭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請看課文: 【總敘】 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看到總綱領,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內容所講解的是什麼。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 《弟子規》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從「學而篇」裡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後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後,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瞭它的內容義理所在,我們纔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聖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聖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範,他們有立教於後世的,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範圍的,所指的聖人是指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他就說到: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瞭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纔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傚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纔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纔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隻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幹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幹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裡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瞭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裡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纔會這麼紛亂,家庭纔會不合。家裡的成員纔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麼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麼不會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陞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纔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餘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為什麼?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麼?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陞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 【而親仁。】 善知識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範。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聖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瞭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陞,就要鑽研你這個範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學術範圍裡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展開古籍,聖賢的典籍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彷佛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如何向聖人學習。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裡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後,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提陞。 生活的品質能提陞,人生纔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目,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他教誡他的子孫,他就提到人應該以勞,勞動的勞,勤勞的勞,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以逸來講,就會有災禍。 所以,我們知道聖賢他如此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應當要深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空過時間?從《弟子規》裡頭,我們瞭解,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命運也會因此而重新過得非常的有意義。接下來我們看: 【入則孝】 第二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裡,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裡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他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的回答。 末學也曾經指導兒童讀經,講到《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也會問他們: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怎麼回答?答案就有三個:我在、我在這裡、幹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幹嘛」的最多,幾乎佔了三分之二。我再問他們:如果在學校老師問你、叫你,有沒有人敢回答「幹嘛」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舉手。他們紛紛的說道:我們纔不敢,老師!他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可見從小,小朋友在家裡,做父母的的確也不注意,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有禮貌。我們曉得,在家裡不懂得禮節,不懂得禮貌,出外怎麼會有禮節?怎麼懂得要尊敬別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應對當中是怎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看現代的社會,幾乎已經變成了孩子呼,父母應。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養育子女都非常少,一個兩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所以一個就是寶貝,從小就慣他。大家寵他,父母寵他,爺爺奶奶寵他,集一身的寵愛。所以從小他就養成驕慢、目中無人的這種態度,等到七、八歲這個時候要來教他,都已經相當困難了。因為他在童年當中,在四、五年當中,從兩、三歲到七、八歲,這一段不長的時間、不短的時間,他已經養成他很大、驕慢的這種態度,所以就很難及時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們也曉得,現在的子女功課很多,父母往往捨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勞。像在冬天,也曾經問過小朋友:會自己疊棉被的,請舉手?幾乎非常少,微乎其微。為什麼?因為從小就是父母幫他疊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這麼小,幾乎一生出來他就在享受,父母從來沒有給他機會學習。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難免就沒有辦法服從。怎麼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叫我做,現在纔叫我做?所以他難免就會反抗。也有很多家長都紛紛感慨說,孩子真的是叫不動,叫他寫功課不寫,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電視、打電動樣樣都行。 我們也曉得,由這一點來看,我們知道從小有很多家長,他就不明白應該如何來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愛,就讓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愛。什麼都捨不得,這個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過去的人,從兩、三歲會自己吃飯,會走路,就開始教育他。從父母呼喚他,就教他學習要趕快回應;從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時的趕快去做。從小就要訓練,你沒有訓練,到大了他不但不會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說非常的散漫。我們從很多學生的習慣,他們的習氣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們再往下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個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從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到,孩子有沒有專心的聽你講。我們看現代的情形,幾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對應,父母講一句,孩子可能頂了三、五句。父母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時代都變了。為什麼?因為從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時候,他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們的禮貌。一個人在家裡不聽從父母的話,將來在社會上與人接觸、與人相處,也可以說很難用虔敬之心去服從別人、去聽從,或者長輩的話、長官所命令的話,可以說很難有那種誠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從小我們就要教導自己的子弟,要有這樣的態度,恭敬之心來聆聽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從小應該要怎麼教他?如果我們要培養他的德育思想,培養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們可以講歷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禮義的故事,廉恥的故事。每天你能講一則故事給他聽,他從聽故事當中,他可以明白什麼叫孝,他可以明白古聖先賢所有教化後人的這些典範。用故事來詮釋給他聽,他不但愛聽,從小他就建立了這些德育的觀念。 『父母責,須順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錯事情,做父母的千萬不可以含糊過去。尤其第一次犯錯,就要及時的糾正,所謂「慎於始」,一切都要謹慎於開始。等他事情一錯再錯,我們再來糾正他,已經太慢了。所以當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願意服從你的教誨。如果他有反抗的現象,你是不是會再加以說明?尤其現在講親子要溝通,不可以用專制的態度,在愛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權力,教導自己孩子的權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們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讓他改過向善。也要觀察小孩子,他在犯錯之後,他會不會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沒有順從。所以從小我們對自己的子女,對家庭的每一個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別謹慎、特別小心來教育他們。如果這一條最基本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他教育好,往後他就很難,將來就很難培養出良好的這種人格。為什麼?犯錯不能接受教誨,犯錯不能改進,這個孩子怎麼教導?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對於子女的管教,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做子女的,從小我們也要有一種心,父母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專心來聆聽,態度要很誠懇的接納。有很多學生會跟我反應,他說:媽媽很無理,她都這樣嚴格的要求我。我就會告訴他:教不嚴,師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過,母之過。所以媽媽要你好,她纔會嚴格教你;老師要你好,纔會嚴加督促你。你能曉以大義,他纔能知道,原來父母他嚴格的督促,完全出自於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別的謹慎,從自身做起,纔能真正讓子女傚法。家裡如果還有長輩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時也能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誨,他們哪有不向你學習的?我們看完第二條之後,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條: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則溫』,什麼意思?「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夏則凊』,凊就是涼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漸漸稍微長大的時候,對父母應該盡的這種孝心,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做?就是從關懷父母的起居開始。此地只有講冬還有夏,春、秋也一樣。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父母在照顧方面會比較費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並不是春、秋都不管。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裡,對父母就要特別的照顧他,不要讓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讓他睡得安穩。現在借著高科技的產品,我們有暖爐,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讓父母睡得很舒爽,很涼爽,我們也可以借重冷氣機、電風扇,可以讓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適。 『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後,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這些都是為人子弟在家裡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還有孝敬的這一份心。「昏則定」;省,「晨則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問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為什麼?能看到子女每天來問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興的! 做父母的,你能帶領自己的子女來向長輩問候,爺爺奶奶看到孫子也過來,他當然會更為開心。我們知道老人家他年紀大了,往往比較孤寂,比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臉來面對長輩,面對父母,父母一定也會很高興。但是我們再看看當今的環境,幾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們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時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歷史上陳昉這一家,他們有十幾代統統居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飯,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溫馨的場面。 但是社會的變遷,在現在父母他往往沒有像以前那麼幸福。所以為人子女者,我們沒有辦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時時刻刻惦記著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應該撥個電話問候父母。假日也應該攜帶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讓父母得到高興。回到家裡,能為父母下廚做幾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會吃得很高興。即使他沒有辦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會覺得生活相當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們今人剛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問他,你起來了沒?好不好?完全相反。這個實在沒有辦法想象,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想象,為什麼時代會變成這樣。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為什麼不孝?從小我們就沒有好好教他,所以長大他不孝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我們也看見現代很多職業婦女,孩子一生出來就是褓母帶,褓母帶大了,上學。所以親子關係,母親的責任與古人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種親子的互動很少;很少,子女對你沒有親切感。既然沒有親切感,他又如何來孝敬你?更何況從小又沒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長大養成他不孝,那這個也真的是理所當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們今人看了,雖然我們也深覺現在的環境的確與古人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傚法他們的精神。什麼樣的精神?關懷父母的精神不變,體貼父母的精神也不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順了。我們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裡也講到出門一定要跟雙親稟告。孔老夫子他講「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什麼意思?當父母都在家裡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很複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裡,或者說到同學家,到哪一個地方,什麼時候回來,都一定要向父母稟告。為什麼?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反必面』,回來的時候,也要跟父母報告講明。「面」就是要面見父母,讓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來,讓父母得到寬心。 『居有常,業無變』。這個「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們都曉得,子女長大以後都會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學,一旦我們如果在外面已經立業或者成家,我們也要讓父母寬心。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常變換,讓父母擔心兒女在外頭居無定所,好像到處漂泊流浪一樣。所以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讀書求學,或者經商做事,我們也要讓父母知曉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們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有規律。有規律的生活,纔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你不懂得節制,不曉得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這個也是為人子女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尤其在現在的社會裡頭,幾乎子女長大之後,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會照顧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什麼?人要懂得會照顧自己,你纔有健康的身體、纔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創業,你要做任何事情,你纔有那種體力跟精神。 『業無變』,這個「業」,我們可以說事業、學業,或者說你的工作。我們曉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兩個月,他就很想再換一個工作,這個都是不對的。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也要專注,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纔有成就。如果沒有定心,不能一門深入,可以說將來一事無成。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你就會經常變換。人無定,事業經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這個都是為人子女應該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冬則溫,夏則凊」,一直到「居有常,業無變」,也告訴我們長大之後,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孝養父母。從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經逐漸告訴我們,長大之後,你的方向應該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也應該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生活方面事業方面都應該懂得自己如何來安排規劃,以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樣,纔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第三條,下一堂我們從第四條開始為大家講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