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安琪 (亮亮&騰騰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保護兒童脊椎關鍵問答

2012年11月21日
公開
57

保護兒童脊椎關鍵問答 文�丁彥伶 孩子駝背,用市面上的駝背矯正帶有效嗎?脊柱側彎,治得好嗎?脊椎不正,整脊有用嗎?該如何選擇整脊醫師? 諮詢: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 孩子經常駝背、姿勢歪七扭八,會不會是脊柱側彎呢?聽說脊椎是萬病之源,孩子如果不健康怎麼辦?《親子天下》整理了爸爸媽媽最擔心的兒童脊椎問題,讓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不再毫無頭緒而暗自憂心。 Q1我的孩子常常駝背,市面上販售的駝背矯正帶有用嗎?給小朋友使用有幫助嗎? A: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除了駝背矯正帶,現在還有新的防駝背背心。前者利用特有的「8」字型固定方式,後者利用特殊織法讓後背變緊,可強迫人擴胸、挺肩,兩者確實都能矯正駝背姿勢。但因穿著不舒服,很少有小朋友願意整天穿著。 孩子的姿勢不良,通常都是平常養成的,例如喜歡彎腰駝背,趴著寫作業、趴著看書……等。簡文仁提醒,與其等孩子姿勢不良再用駝背矯正帶,不如養成孩子良好姿勢的習慣;例如讀書寫字要端坐在書桌前、看電視時坐正,站立、行走時抬頭挺胸等。防駝產品,都只有提醒作用,還是要自己維持良好姿勢才能得到改善。 Q2孩子駝背和背太重的書包有沒有關係? A:背著太重的書包,對於骨骼還在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當然會有影響。簡文仁表示,過去很多人都把兒童脊柱側彎歸咎於小學生動輒五、六公斤以上的超重大書包,事實上脊柱側彎的發生原因不明,有一部分可能真的和背太重的書包有關,但實際上的影響有多大並無明確的研究或追蹤證明。 因此他建議在小學骨骼發育的階段,最好給兒童背雙肩後背的書包,而且重量最好不要超過體重的十分之一~八分之一,勿超過三公斤。嘉義長庚醫院復建科主任許宏志表示,書包超過三公斤就會對小一兒童肩膀及頸部產生牽拉影響。就算現在很多小孩換成小行李箱的拖拉式書包,對駝背和側彎的學童有幫助,但若拖的書包太重,還是可能造成兒童手臂或肩膀的骨骼及軟組織受傷。 Q3孩子的肩膀一高一低,是什麼原因?該怎麼矯正? A:簡文仁提醒,小孩的肩膀會一高一低,通常都是因為背太重的側背書包引起,例如習慣右肩背書包的人,右肩就會用力挺起。而且因為經常背重物,要把長時間背重物的力量代償回來,右肩背菱形肌、斜方肌都會變得特別肥厚,這就是肌肉受力不均衡引起的肌肉不對稱,不僅肩背受影響,脊椎兩旁的肌肉發達程度也不一樣,對整個脊椎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要矯正這種情形,簡文仁還是建議背雙肩後背的書包比較好,否則就要經常更換背書包的肩側,例如早上背右肩,下午就改背左肩,這樣兩邊的肩膀及手臂、後背的肌肉才能均衡發展。 Q4小朋友站立時身體常常歪一邊,這樣是脊柱側彎嗎? A: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脊柱側彎不能光看外表。站立看起來身體歪歪的,肩膀不一樣高,除了可能有側彎問題外,姿勢不良、駝背常是主因。 他和簡文仁都建議,若懷疑孩子有脊柱側彎,可以讓小朋友抬頭挺胸站好,看能否讓脊椎恢復挺直,或讓小孩往前彎腰,看兩邊背部肌肉有無平均,或肩胛骨有無對稱?若都正常,就是姿勢問題。 許宏志表示,兒童青少年約有一∼二%有這些問題,脊柱側彎實際發生率在千分之三∼五左右,女生是男生的五倍。脊柱側彎有八五%原因不明,五%是先天脊椎發育不全等原因引起,五%可能為腦性麻痺、脊髓肌肉萎縮等因素,另外五%可能是腫瘤,或俗稱麻煩症候群的「馬凡氏症候群」引起。它會產生結締組織異常,全身關節及軟組織都會過度伸展,若合併手長腳長,就要當心。 通常家長都是在幫小孩洗澡,發現孩子肩膀肩胛骨後側突出,或單側肋骨突出、另一側凹陷;或孩子兩肩不等高,且兩側骨盆高度不平均而發現。許宏志說,要確診脊柱側彎必須照X光。根據脊椎的曲線偵測側彎角度,側彎角度十度以內視為正常,但若仍在發育中,側彎角度超過五度,建議每三∼六個月追蹤一次。脊柱側彎角度在二○度以內,為輕度側彎,側彎角度在二五∼四○度間,為中度側彎,大於四○度為重度側彎,需開刀治療。 Q5脊柱側彎可以根治嗎? A:其實每個人的脊椎都不一定是直的,所以不需要求完全筆直。簡文仁說,過去常有脊椎矯正業者買整版報紙廣告宣稱矯正效果。但實際上只是在患者照治療前X光時,不提醒患者注意姿勢;等指點求治者一些運動及姿勢後,拍治療後X光時再提醒他們的姿勢,「治療前、治療後」的X光就有明顯改善。但通常這些患者屬「功能性脊柱側彎」,也就是姿勢不良引起,因此只要讓患者站、坐、臥都注意姿勢,非脊椎結構問題,功能性側彎都能「根治」。 許宏志說,輕度側彎通常只建議患者進行復健運動矯正即可,而中度的脊柱側彎則可穿背架及配合復健運動。目前研發出矯正側彎的大阪醫科大學背架(OMC),有新一代夜間背架問世,矯正效果更好。但穿背架的重點也是預防側彎惡化,而非根治。若脊柱側彎角度一年大於五∼十度,或脊柱側彎角度大於四○度(有些則建議三五度)就要開刀,利用金屬固定物矯正側彎,但也不算根治。脊柱側彎青春期時較易急速惡化,但通常成年後脊椎定型,就不易再惡化了。 Q6請問脊柱側彎可以預防嗎? A:結構性的脊柱側彎因為原因不明,因此很難預防,但家長如果注意追蹤孩子的脊椎發育,在輕微時加以防範,大多能預防惡化。 簡文仁認為,除了部分比較嚴重的患者外,多數的駝背和脊椎側彎的問題在於姿勢不良,因此只要在發育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姿勢,做各種運動讓身體全面發展,他認為都能讓孩子的骨骼正常發育。為矯正兒童駝背及姿勢不正影響脊椎發展,他發明「三貼式」動作,利用孩子看卡通的時間,讓小孩站著背緊貼牆壁,做後腦勺、屁股及腳跟三點緊貼牆壁的姿勢,至少維持二十分鐘,每天兩次,就能保持抬頭挺胸的挺拔姿勢。 還有進階版「四貼式」,在三貼之外,再加上雙手合掌往上舉,從手掌貼牆,就是四貼式。或雙手往外平舉貼牆,兩個動作不僅能挺胸、擴胸,身體挺拔,還能消除姿勢不良、彎腰駝背引起的背痠痛。 脊椎部分,簡文仁建議「想像要長高兩公分」,幻想有繩子把自己的頭頸往上拉,脊椎骨也是一節一節往上拉的感覺,不管是坐或站,就能明顯感到身體挺起。他表示,當人體挺起時脊椎會一節一節拉鬆,相反若是彎腰駝背,脊椎會一節一節往下壓,若是老人家,還可能把脊椎骨壓扁產生壓迫性骨折,因此無論老少都可以常做此動作。 Q7有人說脊椎不好是萬病之源,是真的嗎?孩子的脊椎如果長不好,會不會渾身都是病呢? A:許宏志表示,除非側彎角度太大會引起胸腔壓迫,產生呼吸或循環系統問題,否則通常只會引起痠痛。簡文仁認為,會有此一說,乃因一派強調整脊治療者刻意把所有病都歸罪在脊椎的問題上。 簡文仁表示,脊椎的問題可能引起很多不適,但主要是因為姿勢不良,肌肉和神經受牽引或壓迫引起的腰痠背痛。另一個是會影響體態也影響自信,缺乏自信的人看起來沒有精神,有點不太健康的樣子。或許嚴重脊柱側彎會壓迫胸腔及腹腔,影響心肺或胃腸功能,但說是萬病之源,就太誇張了。 Q8脊椎不正,需要找整脊醫師嗎?該如何選擇? A:許宏志表示,台灣並無整脊醫師這個名詞,正確應稱為手療師(Chiropractor)。美國有手療專門學校,訓練出來考到專業執照的專業人員為手療師,修到學位者稱為手療學博士(doctor of chiropractic),但並非醫師(medical doctor)。簡文仁說,台灣俗稱的「整脊醫師」有一派是赴美取得手療學博士者,還有一派是民俗療法師父自命為整脊師,均非整脊「醫師」。因此是否要整脊,是見人見智的選擇。 台灣的規定是只有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可進行操作治療。整脊師若無台灣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執照而施行整脊治療,嚴格來說是違法的。不過,有些人覺得整脊後身體輕鬆許多,如果把它當成是另類按摩,也未嘗不可。但建議至少要找有美國手療師執照,且手法較輕、不要太激烈強調「一次弄直脊椎」的整脊師。同時避免做危險的頸椎矯正,因為國內外進行整脊發生意外的事件時有所聞,還是小心為上。 Q9為了孩子的脊椎發育,是睡彈簧床的軟床好呢?還是睡硬的床板好呢? A:床墊的軟硬常有人大做文章,大家都說「太軟或太硬都不好」,但太軟或太硬的標準怎麼辨視?許宏志建議,床墊硬度如果能像榻榻米加一床薄床墊就是最適合的硬度,也可以用側躺仰躺等方式檢測有無壓力分布不均的現象。簡文仁進一步量化軟硬的標準,建議從側面看床墊的變形度,軟床墊的變形度最好下陷在一∼三公分內,也就是身體最突出的肩、臀在床墊下陷不要超過三公分。 硬床的標準則是變形量要大於○•五公分,若睡木板床或大理石床,最好上面加個一公分以上的床墊。喜歡軟床或硬床,見人見智。但若是發育中的小孩,與其誤選太軟的床,簡文仁認為寧選擇硬床,因為兒童的軟組織比較厚、有彈性,即使床較硬也不易產生不適。

失敗不一定要沮喪

2011年09月27日
公開
30

文�廖謹信  因為陪兒子參加世界杯青少年機器人大賽,這幾年走訪了好幾個國家。今年抱回了十四歲組「跳舞機器人」的世界冠軍獎杯,狂喜之餘,也對東西方國情的不同,有了很深的感觸。  「跳舞機器人」是一項難度很高的競賽,人、機器和音樂必須高度配合,不但要有獨特的創意、高超的技術,音樂與動作更要協調,才能成就完美的演出。所以,即使測試時沒有問題,也不保證上場一定順利。就因為如此環環相扣,各國選手和指導老師在上臺前,心裡總是七上八下。雖然同樣是緊張和焦慮,但面對「演出」和「失誤」,不同的國家卻有不同的反應。  一般來說,西方國家對於音樂的感受力及表現方式都比東方國家強烈,所以只要出現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他們總會搖擺身軀,隨興的手舞足蹈。輪到他們國家的選手上場時,表現更是熱情,不但大聲鼓掌,還頻頻吹口哨叫好。如果遇到像葡萄牙這種熱情的拉丁民族,那更是不得了,他們會把國旗披在身上,整團圍成圓圈唱歌跳舞,熱鬧的氣氛就像嘉年華會;相較於東方國家總是「溫文儒雅」的端坐著或直挺挺的站著,真有天壤之別。我們今年上場時,臺下竟然也傳出尖叫聲,我和兒子狐疑的問:「是誰?」沒想到老公說:「是我啦!學學老外,輕鬆點嘛!」  既然是高難度的競賽,「失誤」幾乎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的事。常常看到一個隊伍大陣仗的出場,結果音樂才一開始,機器人竟然就不動了!或是機器人走一走就感應不到指揮,摔下臺去了。  每個參賽隊伍準備的過程都費盡心血,但上場失敗的那一刻,辛苦全化為烏有,誰不氣餒呢?因此,下臺後,東方人的思維出現了恨鐵不成鋼的感慨,教練經常不管旁人的眼光,激動的對著選手破口大罵。這兩年,中國隊教練的咆哮斥責,就讓我印象深刻。  日本隊的選手表現不如預期時,下臺後個個放聲大哭,家人怎麼安慰都沒有用,最後也陪著掉淚,畢竟這是國際舞臺呀!  同樣的劇情也在我家上演,今年初賽第二場,因為某些因素,我們時間超過被扣分。下場後,我責怪兒子沒有掌控好時間,他因此淚灑會場。唉!我們東方人就是重視自尊與榮譽呀!  但是看到某些西方國家的表現,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澳洲隊是去年的冠軍隊,今年卻表現平平,幾個小小的機器人賣力的在臺上扭動著,但一個個搖搖欲墜的模樣,連我看了都好擔心。不過選手們個個笑得好燦爛,臺下的教練團也大聲拍手為他們叫好。我不禁懷疑:這幾個機器人真有那麼厲害嗎?  斯洛伐克代表隊的機器人在決賽時大失誤,不但沒有按照設定的軌跡走,還跑去撞道具,在場上的孩子頓時臉色大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最震撼的一幕出現了,只見原本站在臺下為他們加油的教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跳上椅子,高高舉起雙手,擺動著身體,持續為場上的孩子打節拍,那溫柔的眼神、堅定的笑容,絲毫不被機器人的失敗所影響。選手看到教練給予的鼓勵,便安心的完成演出。  賽後公布成績,斯洛伐克隊當然沒有獲獎,但這一幕始終在我腦海裡迴蕩不已。對我來說,這是老天爺送給我的一份大禮,讓我日後在遇到孩子挫敗時,能以不同的心境來面對。

【分享】兩項就夠!別讓孩子參加過多課外活動!

2009年04月06日
公開
32

兩項就夠!別讓孩子參加過多課外活動!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從事哪種行業?! 芭蕾舞家?科學家?職業棒球員?小提琴演奏家?還是演員?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難下定論,所以父母也許應該保持開通的想法,若手邊有餘錢,讓孩子學習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就不能埋怨說,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就,是因為父母沒有讓他們贏在起跑點。 這樣當然會造成忙碌的行程。星期一鋼琴課,星期二上戲劇課,星期三吹豎笛—之後再去游泳。星期四跳芭蕾舞,星期五學體操,週末下圍棋。而這還只是一個孩子的活動,如果你有兩、三個孩子,那就真的很精采了。 嘿,暫停一下。我們錯過了一件事。 在院子裡快樂玩耍的時間跑哪兒去了?學習自我消遣的時間呢?在每週的行程中,孩子找得到時間,翻翻漫畫書,甚至只是閒散的看著空中浮雲,什麼事都不想嗎?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的孩子嗎?你知道,當你要他們自行安排幾天生活時,會如何呢?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例如山際、海濱、鄉野間渡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就是這樣,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你不要驚慌失措,我並非建議家長,禁止孩子參加任何課外活動。這樣做很蠢。但是,我要建議家長,限制孩子每週的課外活動,就說,一星期兩項好了。而且讓孩子自己選擇參加哪兩項活動。不要因為你自己小時候學小提琴,而且很喜歡拉小提琴,就強迫孩子學小提琴。也不要因為自己不曾學過小提琴,很渴望有學琴的機會,就強迫孩子學琴。如果孩子想要從事新的課外活動,那麼他們就得放棄一項現有的活動,把時間空出來(沒錯,如果他們很討厭跳芭蕾舞,那他們可以放棄,即使舞蹈老師認為他們很有天分)。 記得我們在教養守則第一條中提到,那些既快樂又輕鬆自在的父母嗎?你認識多少位很棒的父母,幾乎每天接送孩子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呢?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這個樣子的。他們讓孩子學習一兩項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活動,然後剩餘的時間,孩子自己玩辦家家酒、拚圖,玩得全身髒兮兮的,孩子用空紙盒做勞作,在院子裡抓蟲,替恐龍玩偶排排站,也讀起小時候看過的童書,做一些孩子們都會做的事。因為這些事對他們有益處,而且讓他們不會一天到晚黏著父母。

轉載~~當老師處理孩子問題,老師的心態是否正確?

2009年03月26日
公開
39

以下故事為真實事件......今天晚上接到姊姊的電話,她告訴我大外甥在學校念書的情況, 最近發生的一件小插曲,卻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姊姊白天忙上班,晚上和假日還必須加班。 也許因為早晚的忙碌,讓她疏忽忘了幫大外甥換制服上的名牌。結果某日晚上,大外甥滿臉委屈的跟姐姐說:「媽媽,你可不可以幫我換名牌?」姐姐看孩子表情知道一定有事情發生,所以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大外甥就很委屈的說:「今天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有點名,結果點到我的時候,看到我的制服上名牌,還是二年級的名牌,老師就開始取笑我,說我已經四年級了,還在掛二年級的名牌。老師開始笑,然後全班都開始看著我笑我。」因為是當媽媽自己一時的疏忽,造成孩子成為老師和同學的取笑對象, 姊姊一方面感到很內疚,一方面心理也很捨不得大外甥,知道他心裡一定不好受。所以她當晚問了大外甥,當發生這件事時,他心裡有什麼感受?孩子的回答,讓人心疼。他說:「當時被老師和同學笑,心裡很不好受,很難過,然後音樂課下課後,我就自己坐在教室裡哭,直到下一節課。」姐姐又問他,如果媽媽在聯絡簿上寫點回應,你覺得好嗎?大外甥回答:「這樣會不會不好?如果音樂老師知道,下次上音樂課不知道會怎麼樣,我有點害怕...」。雖然孩子委屈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怕被老師知道自己回家訴苦,好像跟家人告狀,所以感到很惶恐。但是姊姊還是在聯絡簿上,留下了一封信,寫下了身為家長對這件事的感想。信上內容大致是,告訴音樂老師,忘記幫孩子換名牌,是當媽媽的疏忽與錯誤,責任在媽媽,不解老師為何要將此事擴大,並讓孩子在班上成為老師和全班的笑柄,為了避免再次刺傷孩子的心,請音樂老師未來不必在孩子和同學面前,再提及任何關於此事。我不是孩子的媽媽,但是從這兩個外甥哇哇落地開始到現在,我一路陪著他們成長,在孩子眼中,我是個嚴格有原則的阿姨,我從來不喜歡體罰孩子,因為我相信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就算是大人無心的一句話,也會傷害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 為什麼自己會有這麼深刻的體驗,是因為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類似的故事, 記得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我是個乖乖牌,也不會去跟老師唱反調, 發生什麼事印象很模糊,但是始終忘不了那個被老師叫上講台, 當全班面前用力捏我的臉責備我,和同學一起嘲笑我、羞辱我的那個畫面。還有國中的時候,班導的老婆剛好當本班的英文老師,當時很流行上課都要帶一本老師指定的自修書,結果有天和幾位同學忘記帶老師指定的自修書,一干人等被老師處罰站在教室最後面聽課,當時,老師一個個點名忘記帶書的同學名字,點到我的時候, 老師就當眾指責我:「你取這名字,居然還忘記帶書,不好好念書」。 老師說完這句話,令我當下覺得很羞愧也很難過,但是我心裡也是很不服氣, 因為老師羞辱我的名字,讓我一直無法忘記這件事的傷害,我真的很難過,為什麼老師要說那些話。 所以今天大外甥發生的這個小故事,我很能體會他的心情, 為什麼大人總是用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 卻不去想想說那些刻薄的話傷害孩子,對孩子是有多大的影響? 大人是否也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小孩子,難道會希望自己的童年被這樣對待感到不快樂。 還記得前陣子電視上有播出的公益廣告,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這幾則廣告, 但是,在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不笨,只是需要教導與鼓勵, 為人師表不就是要來奉獻、教育孩子的?還是來學校責備、羞辱孩子,滿足自己當老師的榮譽感?很慶幸自己也曾遇見過好的老師,老師總是鼓勵同學們,從不責備與批評, 也因為這位老師的鼓勵,讓我有勇氣重拾書本,努力考試再回到學校念插大。 以下是公益廣告的內容,真的很讓人省思...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 笨得喔  修改後:你不笨 是這題得練好幾遍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 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修改後: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 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孩子還小,他需要的是自信與自尊心,多鼓勵少批評,會讓孩子的成長過程更快樂。例如大外甥的例子,老師發現他的名牌沒有替換,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孩子沒有替換名牌的原因,是否是孩子的家長疏忽?還是孩子的家庭出了問題?可以下課後單獨關心孩子,不必和同學一起恥笑他,實在不懂,批評孩子,老師可以得到什麼快感?親愛的老師,羞辱孩子可以得到當老師一時的權威成就感。 可是你知道嗎?你卻傷害了一個單純孩子善良易碎的心。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4vGeTlmUHBitwuFjCiru3xJsblmzuTgq/article?mid=4948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37

文�汪詠黛 朋友的獨生子悄悄打電話來向我求救: 「黛媽咪,請您告訴我媽,我的『消費券』可不可以不要拿去繳英語補習費?我討厭學英語!討厭、討厭、討厭……」 這個國小二年級的男孩委屈的說,剛開始去補習英語時,他並沒有不喜歡,但是媽媽每天緊張兮兮的盯著他練習聽、說、讀、寫和考試,說是為了準備參加全民英檢,還一直告訴他:「你如果英語不學好,以後就沒有競爭力,前途就完蛋了!」嚇得他也跟著緊張,開始討厭去補習班。 其實,孩子這樣的心聲,黛媽咪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諷刺的是,我聽到更多「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焦慮父母抱怨:「我省吃儉用,繳交大筆英語補習費,『一心只為孩子好』;可是這些不知好歹的小鬼,一點都不珍惜學習機會,他們以後要後悔就來不及啦!」 親子之間對補習英語看法的落差,讓我想起前幾年英國劍橋認證中心曾公布亞洲地區兒童(七歲到十二歲)的英語能力排名,臺灣小朋友的成績非常不理想;該中心分析,這是因為過去幾年臺灣小朋友瘋全民英檢,所有學習都是針對這項考試而來,已帶來負面效果,造成兒童英語能力不進反退。 背負龐大的考試壓力,小朋友學習英語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學習語言,不是都該從興趣開始嗎?如果把有趣的學習搞成「一切都從考試開始」,那就難怪孩子會越學越沒興趣,越學效果越差了。 如果爸爸、媽媽不要那麼緊張,情況會不會改善呢?黛媽咪的經驗是這樣的: 咱們家哥哥小學六年級才開始學ABCD,由於他的個性活潑、好動,所以我不敢找那種標榜「嚴管、嚴教」,尤其是注重考試的補習班,免得把這個調皮鬼的學習胃口給搞壞。 在英文班上課,大都是唱唱跳跳和玩遊戲,就算是有定期測驗,也沒那麼可怕,加上大人不斷鼓勵,哥哥就這樣「從玩中學」,輕鬆進入英語世界。 國中時期的他,叛逆、倔強,不肯花心思在課業上,成績實在很難看,常常在班上吊車尾,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英文課程;我們也藉由出國旅行,讓他多接觸外國人,不怕開口說英語;高中時他加入英語會話社團,繼續「玩」英語,還獨自參加海外遊學團練膽子。 大學時,他進入外語系就讀,除了被選為學生代表,隨著教授出國交流,喜歡旅行的他還考取了國際領隊執照,帶遊學團到歐洲、美國開眼界。進入企管研究所後,被青輔會甄選為臺灣青年代表,到印度參加世界志工大會,全程用英語介紹臺灣,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有了英語做工具,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大,學習欲望也越來越強,雖然從來沒學過德文,但仍申請到德國研究所做交換學生一年,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用英語共同學習;放假時則當起「背包客」,在歐洲四處旅行,增廣見聞,並擔任環保志工,為保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這個從小調皮,國中時學業成績差到幾乎放棄自己的孩子,卻因為覺得學習英語很好玩,終於找出自己想走的一條路,讓我既不擔心他日後「沒有競爭力」,也不怕他的「前途完蛋」!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只要大人多一點耐性、多一點鼓勵,孩子就有機會活出優秀的自己。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1/20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不轉彎的航空母艦

2009年02月04日
公開
18

曾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艘美國海軍的超級航空母艦深夜在海上進行任務,當時能見度很低,艦長緊急至駕駛艙指揮,不能有一些閃失。突然,艦長看到五個船身的遠方有一閃一閃的微弱燈光,他快速下達命令請發訊兵發摩斯密碼:「這是美國海軍獨立號,我們將通過前方,請速往東轉十五度,以防意外。」很快的,對方也回應:「獨立號請注意,請向西轉十五度以避開我們。」 艦長看到對方的訊息後,非常憤怒,他想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是何等的大,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那有讓路給其他船隻的道理!因此他再下令發訊兵告訴對方:「重複,這是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我是艦長可恩中將,請立刻向東轉十五度,以免撞到我們。」接下來,對方又回應:「我是二等兵,我這裡是燈塔,請立刻向西轉十五度避開。」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位艦長,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而造成許多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困擾。總覺得我的生活、我的權益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知道並同意,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也是別人要改變的。 在人的發展上,青少年時期更是突顯此特徵。他們一方面想要強力訴求自我,以確定自己的價值與獨立,一方面又想獲得同伴的認同與想擁有與人的親密。在此二道力量的拉扯下,青少年顯得矛盾與脾氣爆躁,再加上許多父母親害怕孩子走錯航道,不斷在旁耳提面命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甚至強力的介入指揮該做什麼,而孩子為解決這些心理的衝擊,只好穿戴著〞我必需告訴自己:「我是對的」〞的盔甲以增強信心,免得被想親密的需要(我和你一樣)吞噬就沒有我的主張、失去自由。 更有些青少年用以激烈的外顯行為:吃搖頭丸、抽煙、猛上網咖、不顧後果的性關係等,來證明我可以、我行、我是對的、〞我〞存在的需求。雖然,這些行為用理性來想都知道會造成身、心、靈不容易抹滅的傷害,但是許多青少年看來卻是在所不惜。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花很多心力想幫忙我們的孩子,脫離自我中心而能多一個眼光看真正發生的事實避免撞船,能更深度、更廣大的視野看自己與世界。無奈青少年的孩子對於父母有打從心裡的抗拒,若我們一心還認為用小時候的方式能影響青少年,那我們就太小看他們。 順勢而為是對待青少年的不二法門,青少年喜歡和自己同年齡、有相同狀況、能說著和自己共同語言的人相處,也較能夠聽得進去同伴的觀點。假若青少年能有一個好的團體、好的導師能陪著他們一同探討人生、瞭解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行為的關係,找到真正發生的事實和自己生涯的定位,那將會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就像大海一樣,充滿各種挑戰。而每一個人都開著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設備容易看到與改進,但是如何判斷往那開卻是內在需要培育的能量。讓我們的孩子能自信而非自大的駛向人生,得需要您與一個專業的導師和團體共同支持和幫忙。 **本文轉載自友緣基金會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友緣基金會

家有中等生~轉載自網路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4

其實沒有遠大理想也不是什麼壞事,這輩子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可以了。 ---------------------------------------------------------------------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 她的班裏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 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裏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 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 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 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 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 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讚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 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歎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 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 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遝遝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 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 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 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 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 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 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 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 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 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 把傾斜的飯盒擺好,鬆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裏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 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 大人們又笑又歎,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 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 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 她手底下也沒閒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 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 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 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裏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 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 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 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歎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 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 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彷彿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裏,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 我心裏,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裏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裏,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父母身材不高,孩子就註定矮小嗎?[轉貼]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40

父母身材不高,孩子就註定矮小嗎? 胖瘦只是一時的,高矮卻是一輩子的事! 對於大部分的父母來說,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強。身材不高的父母,可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長得比別人慢,會不會以後長不高? 榮新診所副院長暨書田診所主任醫師丁綺文表示,評估小孩子可以長多高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方式: 1. 預估目標身高:代表先天的遺傳潛能,由父母的高度計算未來孩子成年的身高。 男孩 =(父+母 + 12) / 2 女孩 =(父+母 -12) / 2 但是這個預估值會因為後天的努力與否,而變高或變矮,男孩的變動範圍達7.5公分,女孩為5.5公分。 2.透過生長曲線表進行評估:代表目前孩子與台灣地區同年齡同性別的小孩比較,屬於第幾個百分位,比方說第25百分位代表100個人裡面,比25個人高。 3.測量骨頭年齡:了解未來持續長高的機會有多少。 到底什麼是骨頭年齡呢?實際年齡並不一定等於骨頭年齡,透過測量骨頭的年齡,可以評估生長板的情況,了解生長板關閉的可能時間,測量骨齡很簡單,只要照左手手掌X光片,由骨頭的生長板和骨化中心的形成,就能估算骨齡。 骨齡超前實際年齡,會發生比同學提早長高,但也提前關閉生長板,以至於最終身高反而不高的狀況。對於想要長高的人來說,趁著生長板未關閉,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才有持續長高的機會。 丁綺文指出,促進生長有三個關鍵期,分別是3歲、青春前期(男孩10歲,女孩9歲)、青春發動期(男孩變聲二年內,女孩初來月經二年內)。 3歲孩子,如果身高曲線表第3百分位以下,等於跟同齡的孩子比較,在100人當中,倒數第三名,算是生長遲緩,應該及早治療。 青春前期則是生長快速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處理得好,就像搭上順風車,事半功倍。 至於青春發動期,可說是最後的機會,此時性荷爾蒙使生長板逐漸成熟,等到完全成熟關閉之後,就不再長高了。 把握這三個生長關鍵期,採用「生長階梯療程」,可以得到最佳效果。丁綺文說明,所謂的「生長階梯療程」,分成初階、中階、高階三個階段,原則上儘量不必使用昂貴的生長激素就能長高。初階主要是「生活型態調整」,飲食上補充優良的蛋白質,適度的運動,鍛鍊大塊的肌肉群,以及提早上床就寢,在11點至深夜2點維持深睡的狀態,生長激素的作用最佳。 中階則是「營養配方的補充」,補充能夠釋放生長激素的營養素,包括甘胺酸(Glycine)、麩醯胺酸(Glutamine)、精胺酸(Arginine),簡稱「甘、麩、精」營養素。含有這三種營養素的食物如下: 營養素 食物名稱 甘胺酸 動物性:蹄筋、雞爪 植物性:小麥胚芽、花生、南瓜籽、葵花籽 麩醯 胺酸 動物性:肉類、魚、蛋、乳製品 植物性:黃豆、花生、葵花籽 精胺酸 動物性:肉類、魚、乳製品 植物性:巧克力、燕麥、花生、黃豆、小麥、葵花籽 如果初、中階都做到,還不理想,可進入高階,注射「生長激素」。丁綺文說,生長激素用來治療缺乏荷爾蒙以致長不高的疾病,像是: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症…等,或是生長遲緩的幼兒,以及在青春期前身材矮小的孩童。一般來說,使用正常劑量的生長激素,幾乎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少數的人可能因為快速成長會有生長痛的情形。只有使用超高劑量,才會造成手指水腫、腕隧道症候群、肢端肥大症、高血糖等副作用。 丁綺文提醒,胖瘦只是一時的,高矮卻是一輩子的事,對於擔心孩子長不高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做骨頭年齡的測量,掌握骨頭發育情形及生長板可能的關閉時間,把握長高的機會,透過初階、中階、高階,三個階段的生長階梯療程,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讓孩子長得比自己高絕對不是夢想。 2007-08-29�書田診所主任醫師 丁綺文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轉貼]

2008年08月07日
公開
49

轉載~時報出版 97.08.06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 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序》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文�郭玢玢 姊姊和弟弟的下課時間不一樣,小朋友是二點四十,大孩子是三點二十。昨天下午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正好趕上女兒回家的校車,媽媽搭便車之際,在一旁的販售機買了罐可樂。其實,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只有偶而興起為之,姊姊也不喜歡,但那卻是兒子的最愛。 校車開了,不擅喝這些亂七八糟東西的媽媽,其實根本喝不完,但在車子上,只能丟也沒地方、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校車在山路間蜿蜒,偶而在一個轉彎處丟下個孩子,好似郵差送包裹,將媽媽最心愛的禮物送到家。 我們是最後幾站,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卻被姊姊好似下一秒鐘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 「快到家了,留給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 三年前開始親子演講,有回到了一所幼稚園,在開場白之際,原本只想瞭解家庭狀況:「只有一個孩子的請舉手?」當時真的嚇了我一跳,全場有三分之二都舉手。雖然這些父母都還未過生育年齡,但似乎有再生一個打算的比率並不高。當我多問幾場之後才知道:原來,台灣家庭的孩子平均數是一o二個,全球倒數前五名。數字要比較才會說話--美國是二o一個(二○○七年台灣已經降到 一o一二個,在全世界二百二十二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四)。 當時,就埋下了我寫此書的伏筆。「鼓勵人生孩子」也能寫成一本書嗎?沒動筆之前,我比您更懷疑。現在我要說,這是一本百年之計的書,希望往後遇上「不知要生幾個孩子」的父母」,都能拿它作為釐清自己想法的憑藉。 如果:我是一結婚就打定主意只生一個孩子的人。那我一定會對自己說: 這是我的人生,不容他人置評。 三姑六婆說完閒言閒語可是各自回家喝茶看報紙,但孩子可要您自己養的。而且,自始自終您都別指望,我會告訴您孩子如何好養。現在孩子,難養矣。 又如果,您是屬於那種很想生孩子,但事情完全由不得任何人,得看上帝旨意的,我會說,這不是一本屬於您的書。寫親子書,心裡一直有個想法:我是為父母們而寫的,不全是孩子。既然是以父母自身的幸福為出發點,就一定要避免給予不必要的困擾。如果您,正在努力或事情已成定局,那只怕我不能給您幫助,卻徒增不必要的壓力和懊惱,非我所樂見。 * * 原本,我該屬於事業飛黃騰達的成功女性,但是上帝幫我開了一扇窗,透進來的曙光,讓我發現,人生原來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寫下了〈您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一輯。 事業和帶孩子,對現代女性來說,兩者都不是簡單的議題,也很難斬釘截鐵地一切為二。一位事先幫我審稿的好友甚至不以為然,正義直斷地說:「這個議題根本不該獨立寫出來。」「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比帶孩子這件事大上三倍的。」我相信她的感受,因為我也曾在職場上奔馳了十年。左思右想,我發現,我其實只是想與那些在心裡想了很久--猶豫要不要回家帶孩子的媽媽們,分享什麼才是我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工作。 至於什麼才是您自己的,答案是沒人可以幫忙決定的。 如果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而且也正在家帶孩子,我要先對您致上最高的敬意,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報酬、也可能沒人感激的工作;如果您的兩個孩子都還在五歲以內,我要說的是--媽媽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啊!現代孩子,不好養。柴米油鹽只是父母最低級的麻煩,教養才是重頭戲。「如何讓手足相親、不相爭?」是現代父母的大困擾之一。希望〈如何兄弟不鬩牆?〉這一輯可以讓您在手足紛擾的困境中,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 * * * 人都不喜歡被強迫,人都喜歡有「自己作主」的感覺。現在的媽媽,有一定比例的情形是:原本心裡想的是「可生可不生」,就是因為「其他閒雜人等」太囉嗦,不喜歡那種不能自己作主的壓力,於是賭氣索性不生了。別怪她們,那是中國女人對五千年壓抑的反抗,每個人都脫不了責任的。 所以爸爸買這本書來送給媽媽,或是爸爸買去送給媽媽,婆婆買來送給媳婦,全都不是上策。一定要透過--與孩子有關的第三人。要讓當事人,當然就是負責生孩子的關鍵人,先生或太太,都是透過第三人才看到此書。一定要在表面上使其認為--生不生孩子,是我自己決定的。 誰是第三人呢?啊哈,第一當然是婦產科醫生,然後是賣奶瓶尿布的廠商、賣玩具的公司、甚至油飯蛋糕胎毛筆坐月子中心都脫不了關係,最後還有托兒所幼稚園。「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是口號,孩子的出生率攸關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透過朋友送也是一種選擇。找個已經有兩個孩子的朋友,託他們送出,藉口我幫您想好了:「摸彩抽中,我沒用,你加減看看吧。」一定要說得雲淡風輕,不露半點痕跡。不習慣說謊的請事先練習一下再出手。 * * * 別人生不生孩子,干我何事。 別人帶不帶孩子,更干我何事。 一回全家出國度假,坐飛機的回程上,八歲的弟弟、十歲的姊姊在前排,媽媽正坐在後排偷閒。姊姊因故顯得悶悶不樂不開心,媽媽一時也幫不上忙。突然,透過座椅間的縫隙,媽媽瞧見弟弟側頭的關愛神情,對著姊姊輕聲的說: 「我說個笑話給你聽,好不好?」 感動,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真的不干我的事。但是,助人為快樂之本。 只是希望父母不要錯過人生中的每一個感動,即使它小的微不足道。 沒了感動,人生,還剩下什麼。

[駿]滿7個月

2007年06月30日
公開
40

7∼8個月的寶寶離乳食更加豐富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7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坐了,並開始長牙,但是長的順序不一定。這個階段的寶寶是很容易發燒的,因為出生到半歲都被媽媽賜予的免疫力保護著,但一過半歲從媽媽身上得到的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而孩子必須靠自己來獲得免疫力,所以發燒是常有的事。當寶寶這時期發燒時,要讓孩子在房間內靜養,離乳食要做得稀釋一點,同時給孩子多喝水,可幫助退燒。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 ◆早上8點喂一次奶 ◆10點左右喂一次離乳食 ◆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 ◆晚上6點左右喂第二次離乳食,量可以少一點,睡前一次的1/3量 ◆睡前10點再餵奶 食物的型態 針對7個月的寶寶,媽媽可讓食物的型態以能用舌頭打碎的硬度為佳。 離乳食食譜 米粥 生米煮粥:1杯生米加5杯水 熟飯煮粥:1/2杯熟飯加2杯水 小魚胡蘿蔔粥 材料:小魚幹1/2小匙、胡蘿蔔泥1/2小匙、米粥半碗 做法:鍋中放半碗水將小魚幹及胡蘿蔔煮熟,加米粥一起煮,邊煮邊攪至稠密即可。 奶油土司 材料:土司1/3片、嬰兒奶粉45cc、1/2個蛋黃、1/2小匙砂糖 做法: 1、將土司去邊後取1/3片,撕成小碎片。 2、取沖調好的嬰兒奶粉45cc,加1/2個蛋黃及1/2小匙的砂糖混合均勻。 3、取一小鍋,放少許奶油溶化,將(2)放入小火煮熟成醬料,再將土司沾滿醬料即可。 番茄蛋黃麵條 材料:番茄1/8個、煮熟蛋黃1/2個、菠菜1片、麵條1/3碗 做法:番茄去皮切丁,菠菜燙過剁碎,鍋中放1碗高湯,放番茄煮至熟軟,再放切小段的麵條菠菜,拌上煮熟蛋黃即可。 毛豆洋羹 材料:毛豆4大匙、洋菜少許、優酪乳1大匙 做法:將毛豆煮熟後磨成泥;鍋中放少許水,將洋菜煮溶再放毛豆泥拌勻;待涼後切成小丁,淋上優酪乳即可。 青江菜豆腐 材料:青江菜2片、豆腐30克、醬油少許 做法:青江菜燙熟剁碎,加豆腐搗碎淋少許醬油即可。 番茄醬拌蛋黃泥 材料:番茄1/2個、煮熟蛋黃1個 做法:番茄切丁煮成泥,淋在煮熟蛋黃上即可。 大白菜雞末 材料:切碎的大白菜心1大匙、雞絞肉1大匙、芹菜末少許 做法:鍋中放1碗高湯,將大白菜放入煮熟,加雞絞肉一起煮熟後加芹菜末即可。 南瓜魚末粥 材料:南瓜30克、白肉魚切碎2大匙、胡蘿蔔10克 做法:將南瓜切丁、胡蘿蔔亦切細丁,一起放入鍋中煮軟後加切碎的白肉魚一起煮熟即可。 三色水果丁 材料:切小丁奇異果1大匙、切小丁南瓜1大匙、切小丁西瓜1大匙 淋醬:橙汁1大匙、檸檬汁少許 做法:南瓜煮熟後與奇異果、西瓜放一起,淋上淋醬即可。 番茄牛肉煮馬鈴薯丁 材料:番茄1/2個(去皮切丁)、馬鈴薯切丁、牛絞肉1大匙、洋蔥丁1/2匙 做法:鍋中放少許奶油,將洋蔥丁炒香,加牛絞肉、馬鈴薯丁一起煮至熟軟即可。 7∼8個月寶寶每日進食量 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土司、馬鈴薯、地瓜、芋頭、 2/3碗 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亮亮已經 3 歲 3 個月又8天囉! ♂騰騰已經 0 歲 7 個月囉! ♡♡馬麻2007-06-30紀錄♡♡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2007年05月08日
公開
51

(5 個月) 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2007-04-26 Page:1/1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症狀會逐漸減輕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醫學治療焦慮症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孩子哭了要離開嗎?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幫助寶寶度過焦慮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上次打針醫生爺爺說小駿4個多月就已經有分離焦慮症.. 因為他已經會認定對象.. 我不在家他就認定阿公.. 我在家把拔抱著他.. 但是眼睛就是跟著我轉.. 還會哭著叫馬麻...

★轉貼--不打不罵如何教孩子

2007年03月25日
公開
46

不打不罵如何教孩子 ... 轉貼文來自:台中市立漢口國中輔導室輯 案例一 一個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擔任寒暑假的森林培育活動員.,幾次出梯隊,可以看到他耐心的對待小孩,和孩子玩在一起,讓新進的活動員豎起拇指佩服,還向他請教帶小孩的方法;這暑假更是常主動到辦公室幫忙,好奇的問他怎麼沒回家過暑假?回答說:『很無聊!和父母除了談生活費,也不知談什麼?甚至回家久了,父母就會嘮叨的不停,要是多表達自己的意見,父親就認為自己頂嘴,根本不聽說明;父親的話只能聽、接受,所以乾脆不要回家,偶爾才回去,避開見面,省得衝突,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話語中表達出對父親嚴格管教的敬意,但也透露出和父親關係的疏離,以及只能表面敷衍而無法和父親討論未來的苦惱! 案例二 孩子本身聰明,加上父母是教育界人士,認真栽培,功課好、社團能力強…,卻在父親強迫要求不可參家辯論社的情況下,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案例三 一個好賭的父親,稍有不順就打小孩和老婆,孩子以前因為還小,父親打人時,只能抱著媽媽哭,但心裡期待自己快快長大賺錢,帶著媽媽離開;如今十七歲了,因為功課的不理想沒有升學,想尋找工作賺錢卻又出車禍,當父親又暴力的對待家人時,忍不住會升起殺父親的念頭! 如果現在讓大家回憶一下: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您心中的感覺是什麼?期待她將來長成什麼樣子?相信大部份的父母會說:看到孩子平安,很高興!希望他永遠健康快樂、過好的生活!而他就是心中這「希望他好、為了他好」的想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心孩子因不懂而犯錯,將來走錯了路,父母總是戰戰兢兢希望能多提供經驗或個人方法,讓孩子成長,但事情卻不一定那麼的順人意,而讓我們心中想著「為了你好」,卻需要用懲法的手段處理孩子的問題!但可看到懲罰完了,卻又十分後悔。這懊悔相信大家有一種體認,如果「一次教訓」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還沒有成為問題的資格,讓我們擔心的是那些一犯再犯的「不聽話事件」,因為再犯就需要再教訓,再教訓就引起更嚴厲的懲罰,懲罰的程度遞增,而懲罰效果遞減,同時孩子的心也和我們越行越遠,甚至直到我們投降,而孩子也不曾獲勝,這才是我們﹙包括孩子﹚,痛苦的根源-打罵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 ★從理念來說…將孩子提升到一個「人」所應有的地位 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確實明白我們的觀點和對事理的分析,這遠比要他順從為難。大部份的孩子寧可聽大人的指示行動,也懶的用心思考為何要如此行動的理由。錯誤的行為,還比不上去研究犯錯原因來得重要。我們應該用「犯錯--究犯錯」的教育過程來取代「犯錯--懲罰」的強制過程。 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有話就說」,要孩子「聽我們說話」的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有話就說,我們之中有很多人自己只認定一個行為標準,但其實並不了解為何要有此準則。例如「用功讀書」除了「將來過好日子」、「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外,我們還有甚們更好的理由?所以,在指證孩子錯誤之前,自己先把問題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只想叫孩子聽話,認定自己的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正是造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要求「聽話」是一種權威心態,用權威壓服別人,只能得到反抗。 ★從方法上…給自己專心與孩子談話的機會 其實,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應該是重質不重量。一次半小時的散步,就可以說許多心裡的話,養成常常與孩子談話的習慣。

轉載:遺傳學精要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49

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 全部都是位於X 染色體上面,然後男生是 XY,X 是來自母親,Y 是來自父親。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然後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1*1/2 + 1/2*1/2 : 0*1/2 + 1/2*1/2 = 0.75:0.25 = 3:1 =母:父 所以說,如果你: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總之,當你看到很笨的男生的時候,不要猶豫,嫁給他。不要覺得你是為了他的錢,你要跟自己說,你是為了要改善人類未來的基因。 以上三個結論為:人類智商理性鐵蛋定律 我重複一次: 判斷男生智商,看媽媽→媽媽聰明,兒子聰明。 笨男生無論如何也要娶聰明女生→改良品種。 女生不要嫁聰明男生,應該嫁給笨男生→免得有個聰明厲害的婆婆。

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時

2006年01月25日
公開
47

一個剛剛才變成單親媽媽的朋友跟我說,她自己對於離婚這件事完全可以看得開,只是耽心孩子的心情會被影響,她們社區的好事管理員就時常不懷善意的故意問她三歲的女兒──爸爸呢? 我的朋友說她很難過,怕女兒受傷害,所以她告訴女兒盡量不要出去,免得碰上那個壞心眼的管理員。 我家在一樓,Lobby也有管理員守著,等於是守在我家門口。有的管理員很喜歡跟孩子玩,荳芽蝴蝶一出去,就趕緊拿糖果、貼紙出來哄她們玩。有一個黑臉管理員可能不愛小孩吵,一看荳芽蝴蝶出去,就千方百計想趕她們回家。人各有志嘛,我也不好去要人家不愛孩子的偏要疼孩子,我只好告訴荳芽蝴蝶,伯伯要工作,只能自己玩,不要去吵人家。 有一天,荳芽出去玩一下就進來,問我:「媽咪!妳叫我嗎?」 「沒有呀!」荳芽又出門去了。 過不了幾分鐘,荳芽又進來了,一臉悶悶不樂的。我問她怎麼那麼快就進來啦?不玩啦? 荳芽很委屈的跟我說:「剛剛管理員伯伯跟我說妳叫我,我進來問妳,妳說沒有,我又出去玩。 可是管理員伯伯叫我進來,他說如果我不進來、他就要跟妳說我在外面搗蛋,叫妳以後都不要再讓我出去外面玩……我就進來了!」 簡直是鬼扯!這個管理員真是過份! 我安慰了荳芽,跟她解釋我不會因為別人騙我她不乖就馬上相信、處罰她,我會問清楚的,請她不必擔心,更不能因為這樣,就聽話去做任何人要她做的所有事。我跟她說伯伯只是不喜歡有小孩吵他吧! 等荳芽睡午覺去了。我就出去找管理員算帳── 我說:「劉伯伯,我等一下要去跟社區主委說你上班打瞌睡喔……」我邊說邊陰險的笑。 劉伯伯急了,「謝小姐,我……我哪有打瞌睡!妳不可以亂說!」 「我也沒有叫荳芽進去,你幹嘛跟她說我叫她呀?你可以亂說,我當然也可以呀!」我半開玩笑的說。劉伯伯臉脹得通紅。 我跟他說我不喜歡把孩子一天到晚關在家裡,如果她們出來玩、太吵,請他跟荳芽說,如果荳芽沒有妨礙到他工作,也請他不要妨礙荳芽玩。 從此以後,荳芽自由自在的在Lobby玩。而,我其實根本不知道劉伯伯是不是有在上班時間打瞌睡…… 他或許不喜歡我,就像我不喜歡他一樣。不過,對於一個時常對別人做出不合理舉動的人,我並不在乎他是不是喜歡我! 我們總是希望這世上所有一切事情都合理、順利的發生,我們每天都碰到很講道理的人。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只是「希望」而已,這世界並不會全然照著我們所希望的運轉。萬一碰到很糟糕、很不合理的人或事情時,你都怎麼對應呢?你又怎麼教你的孩子呢? 後來我也跟荳芽說了,「如果劉伯伯再這樣騙妳、不讓妳在外面玩,妳就跟他說──劉伯伯,我媽媽說我可以在我家門口玩,這是我的權利;可是我不能打擾你,因為那是你的權利!」 我不確定荳芽敢不敢這樣說、會不會這樣說;但是,我確定我這個當媽的有義務要這樣教她。 在我們這一生中,一定有很多很多機會碰到一些帶著偏見過日子的人,因為偏見,他們就是毫無道理的會做出一些傷害人的事。我那離婚朋友跟我遇到的莫名奇妙管理員,都屬這一類人。你愈退縮、愈躲,這類偏頗、自以為是的人,便會像逗弄小動物一樣的,不時以令人難堪為樂,更加沉溺在那種病態的虐待人遊戲裡。當你正面回應他時,極度缺乏自信的這類人,通常很快就會躲回他們可憐又自卑的洞裡去了。 我一向就不是那種受了委屈、暗自垂淚的小媳婦型。所以,當我看到【史蒂芬妮的馬尾】這本童書時,簡直愛到極點! 史蒂芬妮綁了一個漂亮的馬尾上學去時,所有同學都笑她好醜、好醜!可是,隔天,大家都學她綁了馬尾。 史蒂芬妮就把馬尾換個地方綁,綁到頭旁邊,所有同學又都笑她好醜、好醜!可是,隔天大家又都學她綁了……如此一次又一次。 史蒂芬妮氣極,放話說:「好!我明天就剃光頭來!」 隔天──所有人都剃了光頭來,只有一個人還是綁了一個漂亮的馬尾來上學,就是史蒂芬妮! 這書的最後一頁,是所有剃了光頭的老師、同學,貓啦狗啦、小鳥,大家追著要打耍了他們的史蒂芬妮,史蒂芬妮邊跑邊笑,很得意的呢! 我跟荳芽一起看時,她笑得東倒西歪。 我望著笑得好開心、好燦爛的她,只希望她將來事事順心,若是不能,也希望她有能力去承擔那些不合理的對待、有智慧去面對這些不合理的事,用機智、用幽默,還有從小媽媽給她的無盡的──愛。    

十二招教養出快樂的小孩

2005年10月19日
公開
25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 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有些孩子處於語言爆炸期,但是嘴巴上的步調跟不上腦子的步調,所以有時會有結巴的情形出現,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時間學習。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 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 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自 由 與 紀 律(上隨選32)

2005年09月23日
公開
13

陳秀芬 演講 翁靜育、李景新 整理 我們上次看到一個蒙特梭利幼稚園夏令營的寫真狀況,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孩子們很自在、自動自發找自己要做的事情,他們很自由地到處走動、或交談、或自己選擇工作,專心地去做。這就是蒙特梭利教學的一個主要特徵—孩子擁有自由的選擇權。這種自由不是放任的自由,而是有紀律的自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自由與紀律。 自由與紀律就好像銅幣的兩面,不可能過度的放縱自由,也不可能過度的強調紀律,必須要有一個平衡點我們來看看蒙特梭利所謂的自由是什麼?她說:「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簡單的說,孩子並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做的事,他只能自由地去選擇有益和有用的工作,也就是說自由地去做正確的事。蒙特梭利認為「自由」可讓每個孩子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開展生命。孩子一旦能依循內在的需求與學習的意願,去自由選擇工作,他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一個能支配自己的人,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律),並執行他人的命令(服從)。因此,由自由而得的自律與服從,正是一個獨立個體在群體生活中必具的良好社會行為。(參見小青的一天,蒙特梭利文化公司) 原來孩子依照他內在的需求開展生命,他也學習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到社會生活裡面的一些良好行為,同時,也去執行他人的命令,包括整個社會的協調性與一致性。所以我們可以很正確的分辨,蒙特梭利所指的自由,是一種有紀律的自由。蒙特梭利曾提到有一個家長在她指責孩子的時候,對她說:「妳不應該指責孩子的啊!你這樣不是違反了蒙特梭利的原則了嗎?」蒙特梭利笑一笑,心裡想說:「好像我不懂自己的原則似的。」所以,蒙特梭利所謂的自由是指自由地去做正確的事。當孩子有錯誤行為的時候,我們必須馬上制止。任何搗蛋或破壞的行為,一定要制止,不用懷疑。

海水會越來越鹹嗎?(十萬個為什麼-2)

2005年09月20日
公開
42

海 水 是 鹹 的 , 其 原 因 是 海 水 中 含 有 各 種 鹽 分, 平 均 每 1000 克 海 水 中 含 35 克 鹽。 有 人 估 計 , 如 果 把 海 水 中 所 有 的 鹽 分 都 提 取 出 來,鋪 在 陸 地 上, 可 得 到 厚 153 米 的 鹽 層; 如 果 鋪 在 我 國 的 國 土 上 , 可 使 我 國 平 均 高 出 海 面 2400 米 左 右。 海 洋 剛 形 成 時 , 海 水 和 江 河 湖 水 一 樣 , 是 淡 的 。 後 來 , 雨 水 不 斷 地 沖 刷 岩 石 和 土 壤 , 並 把 岩 石 和 土 壤 中 的 鹽 類 物 質 沖 入 江 河 , 而 江 河 的 水 流 到 大 海 , 使 海 洋 中 的 鹽 分 不 斷 增 加 。 與 此 同 時 , 海 中 水 分 不 斷 蒸 發 ( 鹽 幾 乎 不 會 蒸 發 ), 這 就 使 鹽 的 濃 度 越 來 越 大 。 當 然 , 這 個 過 程 是 很 漫 長 的 。 這 麼 說 來 , 海 洋 一 定 會 越 來 越 鹹 了 。 含 鹽 量 高 達 25% 的 死 海 似 乎 肯 定 了 這 種 推 測 。 其 實 不 然 。 因 為 海 洋 也 通 過 以 下 幾 種 方 式 " 釋 放 " 鹽 分 、 把 鹽 分 " 歸 還 " 於 陸 地 : 1.海 洋 中 含 鹽 類 的 可 溶 性 物 質 的 濃 度 達 到 一 定 程 度 時 , 會 互 相 結 合 成 不 溶 性 化 合 物 , 沉 入 海 洋 的 底 部 。    2.海 洋 中 的 生 物 體 內 吸 收 了 一 定 的 鹽 類 物 質 , 當 海 洋 生 物 死 去 後 , 它 的 屍 體 沉 到 海 底。    3.颱 風 暴 發 時 , 狂 風 巨 浪 , 海 水 被 卷 到 陸 地 上 , 海 水 中 的 鹽 類 物 質 也 被 帶 到 陸 地 ; 從 漫 長 的 陸 地 變 遷 歷 史 看 , 在 海 洋 的 海 灣 地 帶 , 由 於 地 殼 的 升 高 而 與 海 洋 隔 斷 。 這 些 被 隔 離 的 地 帶 , 在 太 陽 光 的 " 肆 虐 " 下 , 變 成 陸 地 , 留 下 大 量 鹽 分 。 那 麼 , 海 水 會 不 會 越 變 越 淡 呢 ? 這 也 不 大 可 能 , 雨 水 和 江 河 湖 水 每 天 連 續 不 斷 地 流 入 海 內 , 海 水 的 鹹 度 會 保 持 相 對 的 平 衡 狀 態 。 當 然 , 這 不 排 除 在 某 一 個 海 域 某 一 段 時 間 , 海 水 會 變 鹹 或 變 淡 。

如何唸書給小小孩聽(上隨選28)

2005年09月09日
公開
40

有許多爸爸媽媽會懷疑孩子這麼小, 書常常還沒翻了兩三頁,就又去拿別本書, 這樣的親子共讀到底有沒有效? 其實由於孩子愈小,專注力愈差,也很容易分心, 為小小孩讀圖畫書,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可以確定的, 就是得順著孩子的性唸! 孩子興致高,就多念幾遍,興致低,不念也沒關係。 另外,我們提供一些小小的Tips, 讓您的親子共讀更有趣! 1.說話速度放慢 咬字清楚自然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看聽及模仿別人說話,也是學習說話的方式,因此,放慢你的說話速度,咬字清楚,對小孩的語言學習及理解有很大的助益。 2.變化音調音量 加入聲音表情 在唸故事書時,我們還可以在音調上面加一點變化,或配合不同的(動物)主角,模仿動物的叫聲,使平面的書「立體化」起來,這樣書中的人事物就活起來了。 3.聲音和臉部的表情 增加閱讀的趣味 書上有許多配合有趣動作的好笑狀聲詞。念的時候,音調可以有高低、大小、長短的不同,臉部表情也可以跟著變化。………不妨把它誇張的念出來。 4.善用圖畫書 增進親子關係 給幼兒看的圖畫書,雖然字很少,可是爸爸媽媽要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把故事講給孩子聽。 還有一點很重要,不管孩子有什麼反應或疑問,大人都要積極的回應他。跟他一起笑,把他摟緊一點,親他一下,跟他說:「你好棒!」從對話中,幫助你們心靈相契合,增進親子感情,心裡充滿幸福的感覺。 5.[依據圖畫內容,加點兒不同的元素] 一種說故事的方法,就是每次看孩子當時的狀況,加點不同的元素進去。你可以講到哪裡,就跟隨圖畫問孩子問題。問的時候,別忘記看著孩子,並且回應孩子的答案。 以上取自奇蜜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