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安琪 (亮亮&騰騰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母親給的答案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32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他的同桌的同學想考第一名就考上第一,而 自己想考第一卻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後他問道:"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 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是比落後他?"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到兒子開始有自尊心了,而這種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排名傷 害著。她望著兒子,沒有回答,因為她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學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 樣的問題。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的人 靈活。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說出口。 應該怎樣回答兒子的問題呢?有幾次,她真想重覆那幾句被上萬個父母重覆了上萬次 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以此來搪塞 兒子。然而,像她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 不夠辛苦嗎?所以她沒有那麼做,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兒子小學畢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努力,但依然沒有趕上他的同學,不過與過去相 比,他的成績一直在進步。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讚賞,她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 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現在這位兒子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 為他已經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放寒假回來時,母校請他給同學及家長們 做一段演說。 其中他講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我和母親坐在沙灘上,她指著前面對我說,你看那些 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麻雀總能迅速地起飛,牠們拍打兩三下翅 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牠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 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海鷗。」這場演說使很多母親流下了眼淚,其中 包括他自己的母親。 這位母親從不說一些令孩子洩氣的話,在找不到適當的答案前寧可沉默,以自身之受 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長,孩子在這樣寬容的環境下,最後交出優秀的成績。 教育,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喚醒,是對人的內在潛能的開發和拓展,讓孩子健康地 生長,需要一種平和的心境,一種智慧的胸襟,一種獨特的魅力,這一切必須以寬容 為基礎!

讓生命公平競爭(上隨選138)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32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彰化有一所明星學校,因為校長不願意能力分班,結果家長把一百八十名新生轉學到私立學校就讀。看了報導,我為這位校長的勇氣與理念喝采,我終於看到了一位不懼民代關說的校長,太令人高興了。  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習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學習正確的社會觀,以及交到好朋友。」一家媒體曾經做過一份調查,在學校所學的,出了社會後用得到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四。在職場,老板在乎的是服務的熱忱和敬業的態度,不是名次和分數。我很驚訝,有某大學教育學院的副院長主張能力分班,他忘記了「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讓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這個最基本的文明道德理念。  陳綢阿媽是對的,能力分班是放棄孩子的第一步,我們不能再讓第二個廖國豪出現。功課不好不代表這孩子笨,有的孩子開竅得晚,所謂「大器晚成」。如果每個孩子都一模一樣,為什麼孔子在三千年前要說「因材施教」? 家長說:「萬一我的孩子變壞了,誰負責?」這句話不合邏輯,他不能假設所有功課不好的學生都是壞學生。我的孩子功課不好,在學校被譏為「美國白痴」,但是他是個好孩子,對父母孝順、對朋友誠信、對工作敬業,現在是美國微軟的工程師。其實,很多成功的人都不是明星學校的好學生。出了社會以後,能力比學歷重要,反而是沒有好的人格和情操才令人擔心。  孩子若不能在沒有利害關係的青少年期交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出社會以後,很多人對你好是他有所求,達到目的以後,就過河拆橋、過橋丟枴,會令孩子傷心。《金銀島》的作者史帝文生說:「朋友是你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好朋友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候雖然沒有看見他,但是你知道他在哪裡。  當然,常態分班需要一點配套措施,美國老師在班上可以因應學生學習的快慢做調整。比如說,算術課教完以後,老師就出個題目問學生,答對的人就可以到教室後面的閱讀角落去看書,不會的學生就往前坐。人數少了,老師就可以知道是哪裡聽不懂。課堂裡,這一點點的自由度就解決了學生程度不同的問題。已經會的學生不必被迫再聽第二遍,他可以自由去看他喜歡的書,所以上學永遠是有趣的。同時,開竅晚的學生可以在沒有同儕的壓力下,聽第二遍的講解,各得其所。  我們的教育者雖然都知道每個人的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不同、開竅的早晚也不同,卻還是用同一把尺去測量所有的學生,這對開竅晚的孩子是很不公平的。開竅晚並不代表笨,愛因斯坦五歲才會說話,王陽明直到九歲,老師也叫愛迪生的媽媽把他領回去,因為他太遲鈍了!但要是沒有愛迪生,我們現在還在點蠟燭呢!  國民教育的經費來自所有納稅人繳的稅,並不是只有「好學生」父母的錢而已。既然老師的薪水中包括了「壞學生」父母的血汗錢,老師就不可以放棄這個孩子。放牛班是對學生身心最大的殘害,只要有心,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請各位老師多多用心,一個孩子的前途與命運掌握在你的手上。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10/9/21家庭版

12年國教�9月入學小一生 未來享免試免費升高中

2010年03月03日
公開
45

教育部預定107年實施12年國教,今年暑假入學的小一新生,將來可免試免費升高中職,不需再考2次基測,教育部長鄭瑞城昨(25)天表示,預計明年開始推動12年國教,民國107年9成以上可免試、免費升高中。不過,若想讀明星高中的學生可能無法完全免試,還要考一次基測。 教育部規劃,明後年為12年國教的宣傳推動期,鼓勵自願參加招生區、適性學區、學校主動辦理免試入學。在免費部分,鄭瑞城表示,明年起逐年逐步推動,預計先從高職或低收入的高中職生開始辦理,逐步擴大,直到107年公私立高中職完全免費。 有家長團體希望提前在103年就實施12年國教,且不建議採計在校成績,避免學生考試壓力更大,並指出每個老師好惡不同,標準不一也不公平,應改採抽籤方式入學。不過,對此鄭瑞城則認為,大多數家長不能接受抽籤入學,他傾向採計在校表現;至於,明星高中可採基測成績,但也必須釋出部分名額提供免試免費入學的學生。 教育部推動12年國教,各家明星高中雖樂觀其成,但為避免引發遷戶籍爭議,建中認為不宜只依學區招生,培養優秀人才的功能也應該並行;台中一中則表示,大可開放讓國中推薦學生,在比較的壓力下,應該會推薦最優秀的學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27/17/1k7rg.html

動手做 學更多

2009年05月24日
公開
37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報載,有小學生因偷便利商店的跳繩而被抓。真是令人驚訝,跳繩怎麼需要買呢?任何一根麻繩只要是身高的兩倍,就可以拿來跳了,不是一定要兩頭有把手的才叫跳繩。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做的,一樣玩得很高興。看到現在的孩子什麼都用買的,不會用大腦去想如何製作替代品,這代表我們的孩子沒有創意,也代表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如果不知道現象背後的原因,就不知如何去找替代品,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取代的。 前一陣子,報上有一則新聞:四個姐弟因肚子餓而偷竊,因為他們的父親出門做工,只留了兩百元的伙食費給他們,他們第一天買四個便當便全部花完了,所以第二天只好去偷。其實,兩百元可以填飽四個人兩天的肚子,他們只要買白米或麵條回來煮,加點醬油,加點油,至少可以度過一餐;甚至買兩條吐司麵包,四個人也可以撐兩天。現在的孩子沒有錢就不會吃也不會玩了。 其實,自己做出來的玩具更好玩。我孩子小時候看到鄰居的孩子在玩騎馬打仗,他也想要一匹馬,我去玩具店看了一下,發現要美金二十元,覺得太貴了,不值得,便回家找到一把舊掃帚,把柄拆下來,拿一條舊毛巾包在柄頭上,找些碎布塞滿,再把它縫起來,拿毛線作馬鬃,縫上兩顆扣子作眼睛,一個木馬便完成了。孩子騎出去,引起眾人羨慕,因為跟店裡賣的不同,有特色,而且不會弄丟,因為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我家孩子的,忘在別人家,對方都會送回來。 自己動手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看到只要動點腦筋,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東西,而且還有自己的特色。後來,很多玩具我兒子看一看以後,就回家學著做。我不知道這個經驗是否導致他後來從「工」,但是我知道他從此喜歡動手做,很早學會用工具,也學會縫針線。 烹飪也是要趁早教,兒子去美國讀書時,每學期的生活費都會剩下一些,我勸他不要太省,身體要緊。他告訴我,他吃得很好,營養都夠,例如週日先煮好一鍋麵,分成幾袋,平日放學回家後,把麵放進烤箱,上面鋪上一層肉,一層起司,二十分鐘後,就有焗麵可以吃了。蘋果如果放太久,不新鮮了,他就把皮削掉,切片,拌些糖,撒些肉桂粉,放進烤箱去烤。他說:「媽,味道香得連隔壁的室友都跑過來吃!」我聽了很欣慰。 孩子小時候我沒有讓他去補習,我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看我怎麼做家事,怎麼跟人說話打招呼。黃春明以前一直呼籲「真正的教室在窗外」,我也深深認同他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是為學生出社會作準備,孩子離家後,第一要面對的就是打理自己的食衣住行。我們必須讓孩子學會在他能力所能掙到錢的範圍內自給自足。教會孩子節儉過日子,可使他免於金錢的煩惱,在人生的路上不會掉入欲望的陷阱,毀掉一生。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5/12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別強迫孩子含淚學習

2009年03月25日
公開
44

文�洪蘭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讀者回響「我也當橡皮擦媽媽」,大意說這個媽媽在孩子尚未上小學一年級之前,每天晚上檢查功課,她一邊罵,一邊擦;孩子一邊流淚,一邊重寫,每天擦了寫,寫了擦,一直到工整為止。孩子一到晚上就戰戰兢兢,很擔心寫的字會不過關;這個媽媽「為了孩子好」,不顧長輩及先生的求情,一直繼續扮演嚴母角色。幾個月以後終於看到了成果,功課拿到甲上,親友稱讚,學校給獎狀。 這個母親寫得很得意,我看了卻很不忍心,這個孩子真可憐,這些苦其實是不必吃的,因為這不是他不肯好好寫,而是他能力還做不到,這個母親是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已經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功課,而字寫得不整齊會被擦掉重寫,他就已經不敢亂寫了,如果他已經好好寫了,寫出來的字還是不整齊時,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對筆的掌握、對力的操控還沒有發展完成,所以寫不好。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寫字的孩子每天流淚去寫字,是件很殘忍的事。他後來字寫得好了,很可能跟他逐漸成熟有關,因為孩子是一天天長大,身體一天天成熟,成熟後自然就做得好,所以小孩子的字跟大人的字一看就是不相同。 既然是身體成熟的關係而不是不盡心的關係,我們何不退後一步,用鼓勵的方式,獎勵他寫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罰他重寫。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嘗到念書的苦味,他的人生未免太可憐了。雖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但也是要看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每個孩子不同,有人發育得早,有人發育得晚,在孩子入學「前」就當起橡皮擦媽媽,絕對是太早,教育部把小學作業簿的格子放大,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時,手控制筆的小肌肉未成熟,字會寫出格子,為了避免因此而被罰,所以把格子放大。 這篇文章讓我看到兩件事:第一是我們學校對生理衛生的課教得太少,大部分父母不知道自己大腦和身體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判斷上會出錯,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標準,忘記了每個孩子不同。另一件事是臺灣的父母還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為了「甲上」可以讓孩子哭幾個月。 有一個老師說,他請每個家長買一本書在班上閱讀課時共讀,結果家長紛紛來問是否一定要買,但是他要家長出錢買考卷時,都沒有問題,從來沒有人來問。這實在很令人沮喪。現在新資訊湧出來的這麼快,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所需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舊的資訊也不斷的被淘汰,我們為什麼還要孩子「背多分」,那麼在意他的成績呢? 學校在二十一世紀已經逐漸從死的知識傳授到思想的開發、動機的引誘和紀律的培養,尤其這個紀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團隊的合作,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只有我們還在墨守成規,小孩子還在哭哭啼啼寫字。 認字、寫字是必要的,但字寫得好不好看,說實在,不及他說得有沒有道理來得重要,現在打字這麼方便,連手機都可以打字,何不讓孩子多一些時間去讀一些他喜歡的書,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呢? 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自然會好,曾經有人先扶著雙胞胎的哥哥學走路,結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幾個禮拜會走,但是當弟弟時間到,自己會走時,他走得跟哥哥一樣好,絲毫沒有差別,如果有不同,那是弟弟少吃了些苦,因為哥哥膝蓋軟骨尚未發展成熟,硬被拉起來走,腿痛,多流了些眼淚。所以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親友的稱讚與孩子的眼淚比起來,前者的代價太高,請不要「為了他好」強迫他去做他尚未成熟的技能。

教養態度不一致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36

文/友緣基金會執行長 廖清碧 孩子一面寫功課一面看漫畫,爸爸一看就有氣,於是就開口罵了起來,舉起手來就想打下去。媽媽看不過去,就開口說:『叫他快點寫就好了,幹嗎那麼兇呢?』爸爸生氣的大聲說:『都是妳把孩子寵壞的』 林先生進了家們,聞不到菜香、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太太,家裡空空蕩蕩的,嘆口氣坐在沙發上想:『有必要這樣帶著孩子到處補習嗎?』 孩子問媽媽:『我可以去附近的文具店買文具用品嗎?』媽媽說:『可以呀』於是孩子穿好鞋準備出門時,爸爸剛好下班回來,爸爸問:『這麼晚了你要去那裡?爸爸不是說太陽下山了就不要出門了嗎?』孩子說:『媽媽說可以的呀!』爸爸說:『你這樣說的話,會讓爸爸和媽媽吵架的你知道嗎?』於是孩子就很委屈的看著媽媽。 怎麼會這樣呢?這樣的情景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期待的家庭的和睦怎麼不見了呢?生活在其中的配偶和孩子感受到什麼呢? 這樣的點點滴滴,和教養過程中所產生的,個人內在心情的衝擊,不斷的出現在生活中,如果沒有學習對這些事件做適當的處理時,那麼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將衝擊著夫妻關係,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結果和情緒發展。 為難我們的是:不這樣做個人的不安感怎麼辦呢?到底可以怎麼做可以讓這種不安的感覺可以得到安定呢?同時也能讓配偶感受到我們的愛呢? 其實,這樣的情境讓我們了解到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家庭文化,養成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如果沒有結婚生子,夫妻是無法看到雙方在教育上有不同的觀點,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別人影響著,和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另外一個人的情感。身邊的人都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和他們心痛的感覺。能感受到這些心痛的感覺時,就是夫妻正式面對不同價值體系是否要調整的時候了。當個人能關心配偶的心情時,才願意去調整自己,也才是真愛的表達,這樣的真愛就會讓夫妻手牽手,共同來營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友緣基金會十九年來為促進家庭人際關係和諧、婚姻成長教育一直努力至今,今年十月份應台北市幸安國小盛情邀請,將特別到校舉辦一場名為「夫妻手牽手、幸福跟著走」婚姻生活互動劇場。透過生動活潑的戲劇,呈現出婚姻百態和夫妻間的角力關係;藉由專業老師的引導,協助夫妻從教養孩子上找回失落的幸福基點,學習更適切的溝通模式,更尊重彼此。相信不論在教養上、婚姻生活上若能經常達成共識,不再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左右為難,那麼,幸福的大門一定會為我們開啟喔…。 ——本文出處於「友緣家庭月刊」126期

如何解構性別刻板印象,幫助孩子尊重差異?

2007年05月07日
公開
38

如何解構性別刻板印象,幫助孩子尊重差異? 〉專訪人本教育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主任謝禎芳 ◎古淑薰 「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啊?」幾個孩子圍著瘦瘦高高的短髮孩子阿華問,看得出來被問的孩子不太開心,沒有回答就跑開了。 這是今年暑假人本森林育活動的第一天,當梯隊顧問、同時也是人本教育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主任謝禎芳知道了這件事情,隔天馬上調整活動,安排了「生活會」,向孩子們談性別教育與認識差異。 一開始,禎芳並沒有針對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作追究,她知道孩子之間的問題需要細緻地處理,而不是分誰對誰錯。她是以讚美孩子前一天的實際表現開場,提到某某很棒,昨天做了什麼事情;某位小朋友昨天幫了什麼忙…談著談著,禎芳很自然地提到人的差異性,每個人都有厲害的地方,有不同的才能,也跟孩子討論著要去欣賞人的內在特質,而不是用一些既定的眼光或是性別刻板印象來看待別人。 接著,她舉了阿華為例,向大家說:「就像我昨天認識了一位頭髮很短的女生,很多人說他頭髮短像男生,我覺得很疑惑,為什麼頭髮短的人就像男生呢?你們知道她為什麼頭髮短短的?」孩子們面面相覷,禎芳說:「她其實有特別的能力呢!因為她是學校田徑隊的代表,每天都要接受訓練,常常滿頭大汗,為了洗頭髮方便而剪短頭髮。」 後來,禎芳分享自己小時候參加田徑隊的經驗:「田徑隊常常會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爭取榮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唷!而且練田徑常常會鍛鍊身體,像我一直到現在,身體很健康,體力也都很好呢!」除了帶孩子瞭解田徑,禎芳也和孩子們提到練田徑辛苦的地方:「其實練田徑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需要很堅強的毅力才能堅持下去呢!」之後,禎芳還和孩子們談到最近的大腦科學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於腦細胞的連結,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從短髮到田徑、到堅毅的性格與運動對大腦的影響,禎芳一步一步帶領孩子去看待人的許多面向。 除了鼓勵、照顧阿華的心情之外,禎芳也關心其他孩子的感受。她知道這些孩子挑釁阿華是因為好奇,想認識她,於是她和孩子討論如果遇到想認識的人,可以怎麼跟他說話,有些孩子也分享了他們怎麼和別人作朋友的方法。從這些方法中,禎芳也提到「界線」的問題,討論怎樣的說話方式可能造成別人的困擾,或是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透過禎芳的引導,孩子們發現原來認識一個人不是僅限於外表,或是性別上的簡單分辨,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瞭解一個人時,孩子也開始會從問問題去理解、欣賞別人。接下來幾天,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會圍繞在阿華旁邊,問她參加過哪些比賽,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孩子是教育的結果 像阿華這樣類似的困擾在生活中經常可見,許多孩子會以身體特徵、性別或是性向來取笑或是排擠別人。對此,禎芳表示孩子拿身體、性別或是性這件事情開玩笑,常常是出自於好奇,而周遭的大人、老師又沒有提供他們正確的知識。禎芳指出,許多大人還存有性別刻板印象,或者把性當作很負面的事情,他們給孩子的觀念常是錯誤的或是模模糊糊的。尤其很多大人生氣時會罵髒話,隱含的是生氣時,就要用這種語言去罵別人。孩子往往會有樣學樣,也以為不高興時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發洩。 「其實,孩子是教育的結果,我們應該檢討的是怎麼樣的環境讓孩子會以此來取笑或歧視他人,我們應該要提供他們好的教育來改變他們才對。」禎芳語重心長地說:「大人有責任提供孩子正確而清楚的性別教育,帶孩子認識性別差異,孩子就不會亂開玩笑或歧視他人。」 從生活經驗認識性別差異、尊重差異 那麼,要怎麼帶孩子認識性別差異? 「從生活經驗切入,帶孩子去瞭解其他性別的處境。」有多年經驗的禎芳表示只要詢問孩子生活裡是否遇到性別上的差別待遇時,孩子會跟你說一拖拉庫的故事。例如有位女孩說每次當她舒服地坐在沙發看電視時,爸媽都會「糾正」她說女生坐要有坐相,卻從來沒對哥哥或弟弟這樣說過;一位活潑外向的女生則是常被媽媽叮嚀要文靜一點,不要太「三八」;更多女生異口同聲地表示爸媽常說「女生要會做家事」,卻鮮少要求哥哥或弟弟也要做家事。有位女孩也表示爸媽很不公平,弟弟年紀比她小,但每次弟弟只要說一聲就能出去玩,她卻不行… 男生則不平地表示他們難過的時候不能哭,也不能向爸媽撒嬌,因此這些都會被認為是軟弱、不是男生該有的作為;他們也提到學校老師常常「重男輕女」,明明男生女生一起講話,但老師對男生的處罰常比女生重;而且搬重物也大多是指派男生… 聽到孩子提到的經驗,禎芳都會感到心疼,也會跟孩子解釋為什麼大人會有這樣的差別對待:「我會跟孩子說,大人並不是故意要對你們不好,或是不公平,而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大人沒有接受過性別平等教育,常常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而不自知,我們需要再學習。同時我也會跟小孩說,你們也可以影響爸爸媽媽唷!」 因此,在瞭解孩子過往的生命經歷後,禎芳會帶著孩子去思考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形塑出來的性別意識有什麼問題?隨著社會變遷,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她會跟孩子們討論「男主外,女主內」這樣性別分工是來自於怎樣的歷史背景,以幫助孩子瞭解有哪些因素可能會造成性別差異,同時也會要孩子去討論社會有了哪些改變,思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觀念是否還合宜?…透過這些實際的生活情景的討論,幫助孩子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迷思,進而能培養孩子有平等的性別意識,並能尊重差異。 堅定而坦然地和孩子談性別平等與性教育 建立孩子性別平等的觀念也可以透過親師合作。禎芳提到,女兒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她和女兒的導師討論好每週有兩天到學校說故事給孩子聽。第一堂是自我介紹時,當時卻有個男孩很害羞,不敢說話,其他孩子就一直起鬨,叫他「娘娘腔」。 當下,禎芳馬上察覺班上的孩子普遍缺乏性別平等的意識,於是她開始問那些起鬨的學生說:「你們覺得男生應該怎樣?女生應該怎樣?一定是這樣嗎?」禎芳聽著孩子們的回答,也一一提出例子來反駁,整節課討論地熱烈非凡。下課前,她還特別跟孩子們預告:「我可是性別教育專家,要跟你們說什麼叫性別教育!」當時孩子們都說:「啊∼阿姨妳好噁心。」禎芳非但不以為意,還跟孩子打包票,說內容絕對不會噁心,而是很好聽,你們一定都沒聽過。 下課之後,禎芳立即聯絡導師,詢問了其他孩子的狀況,老師也提到他對於班上同學喜歡用身體特徵來亂取綽號或是取笑別人一直感到困擾,卻使不上力,不知道怎麼跟孩子們談。老師提到,班上有位女生因為屁股比較大,常被男生叫大屁股,雖然他多次制止,但孩子找到機會還是對這位女生開玩笑,有男生還說:「我又沒罵她,她就是大屁股啊!為什麼不能這樣叫?」這讓禎芳下定決心,要有計畫地進行性別教育。 到了下一節課,禎芳就跟孩子們說她自己小時候被取綽號的故事。當時禎芳才小學三年級,原本被同學選為班長,老師卻以她上學期當過,下學期要換別人為理由,改由另一位爸爸是大學教授的女兒擔任班長。有一天,班長請假沒來,老師請她喊口令,禎芳心裡很不舒服,拒絕喊口令而和老師拗了一節課。後來同學就叫她「啞巴芳」。禎芳向孩子們說,當時她的心裡非常難過,因為連同學都這樣取笑她,對她來說是雙重傷害。藉由這個故事,禎芳提醒孩子在替人取綽號時,要想一下別人的處境,不要讓同學有不舒服的感受。 接著,她也透過一些台灣諺語,從文化的觀點和孩子談身體。她以「生贏,雞酒香,生輸,四片枋」的典故為例,指出在以前社會,人們是很欣賞大屁股的女生。因為那個時候醫學不發達,生小孩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如果女生的骨盆大,容易生產,有機會做月子、吃到麻油雞,聞到雞酒香;但是若骨盆腔太小,很可能會不幸難產死亡,就只能用四片木板釘的棺材埋葬。透過這些典故,擴大孩子對身體文化的認識,班上再也沒有人會以「大屁股」稱呼別人了。 「和孩子談這些事情,不是要找出誰是欺負人的兇手,更不是要公審,我們不應該為了改善一些孩子的困難而造成其他孩子的困難。我想要提供許多層面的思考角度給孩子,當他們對身體、性別與性的知識懂得層面越多,他們越能思考,越有能力判斷什麼是人際之間的合宜的相處行為。」禎芳說。 在之後的故事時間,禎芳從認識身體開始講起,談身體的構造,器官的長相與功能…禎芳唱作俱佳,還會畫圖、搭配各種器材,許多孩子第一次接觸到,眼睛都為之一亮,聽得非常專心。 除此之外,禎芳也會很具體的和孩子介紹性器官,諸如卵巢、陰道、子宮、輸精管、睪丸等的位置與功能,也會談性教育,如受精卵怎麼結合…。有一次,她跟孩子談「包皮」的問題,一些男生會故意說「包餃子的皮」,禎芳會就地取材,以圖片、道具或繪畫說給孩子們聽,孩子聽到後來,都停止嬉鬧,反而聚精會神地在聽講,之後很少再以此開玩笑。 「當你以很自然、不扭捏的態度去跟他們說,其實孩子們的反應會很自然,他們會跟你對話來對話去。」禎芳舉例說有一回她跟孩子談「保險套」的作用,就有孩子說「我知道,我爸爸有買保險。」引得全班笑成一團,禎芳順勢跟孩子們說:「你爸爸有買保險,那你知道保險是什麼嗎?」透過和孩子討論保險就是能夠保護自己,預防意外,來和孩子說明保險套的功能。 「和孩子對話是重要的,因為孩子的消息管道很多,他們對性的好奇與知識遠比大人還多,但是他們大都是從A片或色情漫畫知道,很多都是錯誤的、扭曲的知識。因此性教育應該要扣合孩子的經驗,和他們對話,才能知道他們有哪些錯誤知識而能提供協助。」禎芳說。 因此當孩子問她為什麼A片裡面,女生常會發出一些聲音?禎芳會以很自然的態度,如實地跟孩子們談到當兩個人很相愛的時候,會有生理需求,在發生性行為時,當彼此感到很舒服的時候,無論男生或是女生,身體都會很自然地發出聲音,有時是希望讓對方知道是很美好的感覺。而除了建立「性是美好的、私密的」以及正確的性觀念給孩子之外,禎芳同時也會批評A片所傳遞的是錯誤的、扭曲的與誇大的事實,避免孩子誤以為真。 有些爸媽可能會擔憂讓孩子知道的越清楚,不是越會想去嘗試嗎?對此,禎芳表示:「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對這些東西不感到好奇,我要懷疑他發展遲緩或是有其他問題。這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發展,並不是大人壓住,刻意不讓他知道,孩子就不會去想。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孩子正確的知識,給他清楚的概念,滿足他的好奇,並信任他。」 事實上,很多爸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談論這些問題,而且也覺得要談這些話題有點尷尬。禎芳建議爸媽要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主動充實這方面的知識,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和性別教育,以及和孩子談性相關的書籍,也有類似的父母成長課程可以進修。 「除了提供正確的知識,爸媽要以堅定而坦然的態度和孩子談。唯有正視性別教育,孩子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而且在爸媽的陪伴下,孩子更能健康成熟的成長!」禎芳說。 本文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最新一期209期內容,主題是「如何給孩子一個對人友善的學習環境?性別平等教育可以做什麼?」,歡迎訂閱,電話:23670151*234。

三歲定終身嗎?

2007年05月06日
公開
36

文�腦神經訓練師 王秀園 我班上有個樂觀開朗的年輕媽媽。有一天,她一反常態的垂頭喪氣,下課時,她問我:「老師,『三歲定終身』是不是真的?」 我猜,家有幼稚園大班和小二孩子的她,以為錯失了教養孩子的好時機而懊惱著。我對她說:「如果三歲就決定了人一輩子的聰明才智、人格、性向,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苦賺錢讓孩子學習才藝,一路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的栽培他們?」 年輕媽媽的眼底閃過一絲希望,卻夾雜更多疑惑。我知道,有些事要費點勁才能明白。 三歲定終身的迷思 若用水果來比喻,一個成年人腦子的重量,大概像一個甜蜜多汁、約三磅重的小哈密瓜;新生兒的則是約○•五磅的芒果;一歲幼兒的則約兩顆一磅重的芒果;當孩子長到三歲,他的腦容量已達正常成人腦子的百分之七十五。等到六歲時,腦子已趨近成人百分之九十五的成熟度,通常這時候也是他們進入正規教育體系學習的時刻。 在相信腦的「重量」和「容量」等同「聰明才智」的年代(包括不大久遠的十年前),人類零到三歲腦子的茁壯,可以從外顯的認知學習、情緒社交、語言能力、手眼協調、身體律動觀察得到,也難怪所有腦神經研究的科學家、教育家,以及相信專家的父母,看到了腦子從○•五磅大幅增至二•八五磅時,不禁深信這個階段是腦神經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習、教育的唯一黃金期。 學習的鑽石期 西元一九九七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中心的吉德博士(Dr. Jay Giedd)發現人類前青春期的腦子,有巨大變化,這是大家未曾注意到的。腦皮質層的「灰質」(gray matter)在女生約十一歲、男生約十二歲左右,急劇增厚,然後在青春期又慢慢變薄,這與兩歲幼兒叛逆期腦子的變化完全相同。這項發現推翻了「青少年的腦子已完全發育成熟」的認知,「三歲定終身」的論調,也被重新檢視。腦神經研究界因此颳起了一陣研究青少年腦部變化的旋風。 綜合目前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青少年腦內正進行的工程有: 1改建││pruning,刪除的工作。 2裝潢││myelination,髓鞘的形成。 3建構││cerebellum,小腦的成熟。 這三項腦內工程,雖然前所未聞,但它轟轟烈烈的改造腦子,重要性已遠大於腦內的其他變化,是腦神經元百花盛開(blooming period)的發展階段。 腦子為何要把後天努力建構的腦神經思考網路,大刀闊斧的刪除、改建呢? 想像一下,腦神經網路就像一條高速公路,但如果條條巷弄都可匯入車流,那豈不是時時都得面臨塞車窘境;同樣的,腦內訊息傳遞若也如此,則會造成反應不及的情況。 因此,青春期青少年的腦子,不得不進行這個工程,也是非做不可。那麼,腦內是不是有個工程師主控「未來腦內新興世界」藍圖來施工呢?其實,這個藍圖的主人就是自己。 人腦是個超現實的生存機器,只要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閒的腦神經元,就馬上面臨被淘汰、炒魷魚的命運。吉德博士說,這是「用則保留,不用則淘汰」的自然法則。換言之,如果你天天閒聊打屁,做個追星族,保留下來的,便是這類的腦神經網路;如果你愛好藝術,那麼你保留、增強的,也是相關的腦神經網路;如果你對科學、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則擴增的也是這些網路,而且運作讓它們緊密結合,形成一個互通訊息的龐大資料庫。 腦內訊息的傳遞,是藉由一連串電流與化學物質的傳動,讓訊息由源點傳遞到預定的腦內區塊,做出適宜的行動和決策。只是令人擔憂的是:人類出生時,腦內上兆傳遞訊息的「軸突」(axon),像是品管不佳、不停漏水的水管,原本應遞送的訊息,在還沒抵達前,早已漏失,預估產生的睿智決策、進退有方的行動,自然沒有喚起腦內的回應。還好,腦子在不知不覺中,仍會依照基因藍圖,日夜不停的進行修補傳遞漏失的工作,耐心用「髓磷脂」(myelin),把腦神經軸突層層包裹,使腦內訊息更有效率的送達目的地。 髓鞘的形成,由出生到二十歲左右,像一波波的海浪,持續進行。依照腦內超現實的生存機制,從最緊急處動工,形成髓鞘。同時,也把腦內刪除、改建工程之後,保留下來的腦神經網路,火速包裹,以免不小心被刪除。 「三歲定終身」太言過其實,也是危言聳聽。從胎兒時期開始,人腦就不停的進行建構、汰選工程,直到死亡。因此,不須因錯失孩子三歲的機會而懊惱,父母還可以好好把握學習的鑽石期。至於,青春期另一項重大工程———小腦的建構,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4/20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右腦啟發訓練 【日本幼兒教育學博士 七田兒童教育協會校長】七田真 主編

2006年04月03日
公開
37

愉悅的心情有助於心靈、能力與智慧的成長 讓幼兒在七田式豐富的教育環境下萌芽. 幼兒對父母親表達情感、無論是使用肢體語 言或言語上的溝通。此時,若能獲得父母的 讚同與回應,將會加快幼兒學習與成長的腳步。 學習過程中,幼兒的成長環境是最重要的, 若能運用玩具或圖片等有趣的教材,將可引導 幼兒的學習意願。這些有趣的教材能使幼兒在 愉悅的心情下,啟發他們的心靈成長、能力成 長與智慧成長。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幼兒,提 供適當的教材,父母親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 就可以讓孩子們得到快速的成長與學習。 幼兒右腦教育系列一 0歲∼6歲是幼兒具體體驗數字的教育加強時期,算術不只是抽象的數字認識, 具體認識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幼兒數學教室」系列針對右腦靈活的運用, 特別加強幼兒數字的認識以及印象的加深。 30張以上卡通動畫與唱遊的結合,啟發右腦,讓幼兒輕鬆的認識數字與算數. 幼兒右腦教育系列二 右腦具備了常人所未知,超越一般常識的能力,而0歲∼6歲 的幼兒原本就擁有使用隱藏在右腦的高度潛能,這個時期不 但可以吸收知識,更可啟發幼兒先天的資質。三歲前的幼兒 們左腦尚未完全開發,對他們來說,使用左腦勉強記憶理性 、知識、語言、判斷力的灌輸,是揠苗助長的作法。啟發右 腦,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下學習吧! 幼兒右腦教育系列三 『右腦啟發訓練─幼兒英文教室』系列是一套能使幼兒開心 學習英文的視聽教材。每天輕鬆的反覆學習,完全的輸入右腦, 讓初學英文的幼兒能正確發音。讓幼兒也在雙語教育下學習英文 !本片以卡通動畫與唱遊的結合,啟發右腦,讓幼兒輕鬆地學習 英文ABC。 講師∼七田真博士簡介 1929年出生。日本島根縣人。教育學博士。 美國新港大學日本部教育學院教授。開設七田兒 童教育研究所、兒童英語研究所。目前擔任日本 教育學檢定顧問。日本科學會顧問及七田兒童教 育協會校長。目前日本約有三百多家實行七田式 幼兒教育的七田教室。並漸漸推及至美國、韓國、 台灣及中國大陸等地區。著有〞嬰兒是天才〞〞 所有兒童都會成為天才〞〞智能與創造之科學〞 等書。其中尤以〞超右腦革命〞〞右腦智力革命〞 在台灣學術界引起熱烈的討論。 七田式教育法的目的 左腦是語言的腦,右腦是圖像的腦。推廣開發圖 像能力的右腦教育,自始至終的圖像教育,自然 而然的培育出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因為右腦是創 造愛、和平、協調的腦,使二十一世紀的地球能 重新尋回和平、沒有戰爭,成為一個彼此關懷的 世界,同心協力的集團社會。 七田式兒童教育的六大原則 1. 不看孩子的缺點,多稱讚孩子的優點。 2. 視小孩現有的舉動為成長必經的過程。 3. 不追求完美主義,視〞不會〞為理所當然。 4.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認同孩子的個性。 5. 不以學習能力為主。避免造成孩子之間競爭與壓力。 6. 認清現狀,相信孩子們的可能性。 七田真-右腦開發12VCD內容如下: 一. 體操教室-1感覺與交流 二. 體操教室-2創造空間 三. 英文教室-1單字教學 四. 英文教室-2單字教學 五. 英文教室-3單字教學 六. 音樂教室-1音感與思考 七. 音樂教室-2情緒空間 八. 遊戲教室-1數字與容量 九. 遊戲教室-2思考空間 十. 數學教室-1數數看 十一.數學教室-2總共有多少 十二.數學教室-3大小的比較

好寶寶上學去 選一個優質幼稚園(上隨選27)

2005年09月08日
公開
39

教育論壇」座談系列卅一 主辦單位:人間福報、教育廣播電台 討論主題:好寶寶上學去 選一個優質幼稚園 時間:七月卅一日下午二點至四點 地點:教育廣播電台會議室 主持人:彭麗琦 與談人:蔡春美�國立台北師院幼教系教授 曾淑姿�北市教育局第四科專員 邱雅琳�基隆市復興國小附幼園長 簡玉霞�基隆市復興國小附幼班親會會長 李麗君�基隆市復興國小附幼教師 謝玉貞�河堤國小家長會會長 林文虎�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 記錄整理:記者陳瑞娟 攝影:吳添章 前言: 彭麗琦:對於幼兒教育,家長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孩子在學校中快樂地學習成長,卻又怕學校教得不夠,使得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我們看到坊間到處有標榜著雙語教學、全美語教學、福祿貝爾教學等等。 到底什麼是幼兒教育?孩子在幼稚園裡究竟該學些什麼?幼稚園實際上又教了些什麼?從坊間林立的私立幼稚園和公立幼稚園中,家長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有那些指標是可以參考的呢?讓我們一起從理想及實際經驗中,一起來省思建構一個優質的幼兒教育園地。 標榜全美語幼稚園好嗎? 〈幼教專業最需考量〉 曾淑姿:依據調查,小朋友早一點學習英語的確可以有較高的成效,但是全美語幼稚園學費昂貴,我們的大環境也沒有很健全,孩子可能學了一兩句,沒有環境配合,小朋友可能過幾天就忘記了,所以家長選擇幼稚園應保有「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大目標,語文學習只是幼教中一小部分,所以幼教的專業可能是家長最需考量的。 〈全美語教學可能使孩子忘本〉 蔡春美: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它說很多人補習美語、才藝,但沒有人補「童年」,目前小孩的童年大多短暫、不快樂,但是沒有人重視,也沒有人企圖挽回。當然,幼兒階段不應只有快樂,還需有意義,像我孫子學跆拳道,遇到高難度的動作,老師告訴他的是「要忍耐!」我們是否常因過於重視快樂,而忘了教孩子學會忍耐?這位老師從跆拳道中教會了小孩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該忍耐、要鍛鍊。 教育當局需面對太多教育問題,所以總把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教育忽略,但是幼兒的童年是不能等待的。現代人孩子生的少,家長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菁英,所謂「慎於始」,家長該如何選幼稚園呢?選擇幼稚園最重要的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態度,就算學校硬體不足,但若師生的互動良好,我也會選擇讓孩子到該幼稚園。 另外,我們也不應讓孩子忘本,所以我不鼓勵家長選擇全美語的幼稚園,因為幼稚園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講話,如果老師要求No Chinese,小孩會覺得中文是較不好的,所以我贊成有一些美語融入一般教學中,但是小孩的生活教育、人生態度、人際關係是更重要的。 〈有比語言更重要的東西〉 簡玉霞:其實語言不是小孩學習最重要的,像我女兒的幼教老師教會了她耐心、毅力,這是她未來絕對用得到的。老師有用心,家長與老師的互動多,孩子才能快樂成長,我覺得這部分公幼做得比私幼好,一般私幼較強調的是寫字、認字、背書,然而揠苗會助長,但若公幼能延長時間配合職業婦女是最理想的。 公幼好?私幼佳? 〈公幼老師理想要改變、心態要調整〉 林文虎:公幼招生數越來越低,公幼要改變經營大家都知道,而最需改變的是理想,最需改進的是心態,進到公幼教書的門檻天那麼高,而要出公幼的門檻比天還要高,所以就算老師表現得不好也不會怎樣,使得老師的素質一直無法提昇,而且也很難要求,光是延長下課時間就超高難度。 李麗君:家長希望孩子從幼教階段開始的所學都是未來所需要的,但是未來的不確定那麼高,家長也只能跟著流行走,一個幼稚園老師要堅持自己的理念相當辛苦,更何況幼教老師現在教的,可能廿年後才會開花結果,這期間還會受許多其他因素影響,所以沒有人可以證明幼教老師的重要性,幼教經費不斷被刪減,最前線的幼教老師做得很辛苦,面臨公私立學校競爭的壓力、家長問題,幼教老師若能堅持自己的理念默默付出,那麼學生也許會有一些收穫,硬是要幼教老師花費心力面對社會潮流,幼兒教育不知還能剩下些什麼。 〈公幼該主動宣揚自己的好〉 曾淑姿:公幼招生不足的因素很多,事實上公幼的環境很好,師資素質相當齊全,應該能招到很多的學生,但是公幼很少招生,公幼應主動走出去,而不是靜待家長將小孩送進來。 謝玉貞:很多事情是不應仰賴家長的,因為很多有名幼稚園都是口耳相傳的,就像大家口耳相傳的名醫都可能是蒙古大夫,政府需對不合法幼稚園負責,不能推卸,或許要主觀的考量老師好壞看不出來,但是硬體的設備是否安全、合法都看得出來,如果政府連這些都不去做,教育還有什麼希望。 公立幼稚園要吸引家長就要主動走出去,像今年河堤國小的幼稚園家長全部動員起來幫忙招生,設計幼教海報、發宣傳單,家長主動向社區家長宣傳公立幼稚園的優點,這樣的努力,結果今年我們的幼稚園報名人數大爆滿,這充分證明,公立幼稚園的好要主動讓別人知道,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家長。 〈公幼或私幼 別只在意放學時間〉 曾淑姿:公立幼稚園招生不足並非只因為私幼有全美語教學。公立幼稚園四點下課,上班族家長無法接送小孩,所以家長被迫選擇私立幼稚園。現在教育局已經有法案規定,若公立幼稚園需要,課後延長時間可以請專業人士帶小朋友,例如社區媽媽說故事,或請社區專業人士上才藝課程。 謝玉貞:四點就下課真的影響到家長選擇私立幼稚園,現在就算公立幼稚園想開課後安親班都有老師打電話給家長,要求家長不要將小孩送到該幼稚園安親班。 邱雅琳:延長下課時間真的很難,如果公家機關的成員被要求義務配合下班時間,是絕對不合理的,更何況公幼老師目前的八個工作時數以外,就已經有許多額外的時間在學校,若要硬性要求更是不可能。 蔡春美:滿四到五歲的小孩家長選擇幼稚園也需考量教育因素,因為此階段的幼兒已經不只是托育,還要考量上下課時間,也要開始為孩子的小學銜接作準備,所以這時家長就要先釐清好孩子上幼稚園的目的是純為托兒或也希望有教育內容,然後再選擇適合的幼稚園。 優職幼稚園選擇小訣竅 〈軟體重於硬體〉 李麗君:我覺得幼兒被犧牲太多了,老師的課程需因應美語、方案、主題,選擇課程的是老師而非小孩;鋪地毯、提供高級玩具等硬體的配置都是要做給家長看,而非考量孩子的需要,很少人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我們賦予現在的兒童需肩負未來的重責大任,但他們現在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在我們是否能將幼兒重新定位一下,證明幼兒教育的重要,給予他們相對的重視,也重視這個領域的專業老師。 〈就近選擇幼稚園〉 蔡春美:幼童專用車的路程最好是半小時能到達,也需注意幼稚園對娃娃車的管理,因為隨車老師、司機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對周遭人類的看法,所以除了操場、教室,只要是與小孩接觸的人,家長都應注意其品格與態度。 曾淑姿:其實我覺得幼稚園的娃娃車是一大死角,因為有很多性侵害的實例是由娃娃車開始的,所以最好能就近選擇幼稚園,也不要迷信很多班級的大型學校,因為精緻化學校的老師與學生互動會較多。 〈公私幼稚園中也有優劣之差〉 林文虎:選擇幼稚園有一個相當簡單的選擇方法:公幼中的幼稚園也是有優劣之差,私立幼稚園的流動性通常很高,如果發現一所私立幼稚園老師的流動性低,那麼該所幼稚園一定相當優質;公立幼稚園的老師通常缺乏熱忱,若在公幼發現了相當有熱忱的老師,那麼該幼稚園一定還不錯;通常私幼較不重視生活常規,公幼較不重視保育,若私立幼稚園老師在乎常規處理、生活價值、生活能力,那麼這個私幼是不錯的;若公幼的老師保育工作做得很好,那麼這所公幼是相當好的。 〈十個指標 三大主軸〉 曾淑姿:選擇幼稚園可從十個指標著手:合法立案、評鑑績優、師生比例恰當、收費合理、重視安全講究衛生、設備完善、師資優良、適合幼兒學習、重視親職教育。考量三大主軸:教學保育、教學設施、公共安全。 〈透過實例了解老師觀念〉 蔡春美:幼稚園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家長要慎重其事,但是公私立與否絕非考量的關鍵,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人際的互動,若家長沒有很多的時間,那就從最關心的那部分主動找老師聊,問老師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平常怎麼和家長聯絡?平常都辦些什麼親子活動?甚至可以問問孩子偏食、孩子愛哭時老師都怎麼處理,舉一個具體的實例與老師討論,了解老師的處理態度如何。 〈參觀幼稚園 不要只去一次〉 謝玉貞:參觀幼稚園不要只去一次,尤其在午休、用餐、上課三個時段一定要去看,而參觀幼稚園第一個要關心的是安全設施,我看過很多幼稚園,我深深發覺如果沒有親身去了解,真的很難看出幼稚園的優劣。現在我的小孩讀河堤國小附幼,雖然之前我對公立幼稚園的印象相當不好,但我在幫我兒子選擇幼稚園時,到河堤附幼看了三次,每次去時老師都要我到處看看,並與她聊,我也會要求看他們幼稚園去年度的成果,了解該幼稚園去年為孩子做了什麼。 〈相信孩子的直覺〉 李麗君:家長選幼稚園一定要和老師聊,看看老師能夠聊孩子聊多少,如果老師的觀察很細微,她就能和家長聊很多從孩子身上所觀察的、注意的,畢竟媽媽都會希望將來老師聊的是自己的孩子。家長也要相信孩子的直覺,多帶孩子去學校幾次,如果孩子多次反應不喜歡就不要去,就算你一直覺得該幼稚園很好。 〈家長讓自己成為一位欣賞者〉 邱雅琳:選擇幼稚園時,希望家長暫時先將媒體的印象放下,例如廣告中兩歲的文雯。家長應讓自己成為一位欣賞者。辨識幼稚園,可從「是否可以參觀」,而且是「自由」參觀,如果家長被允許參觀,那麼這個幼稚園已經快要及格了。再來就是,看看師生互動,尤其是孩子主動與老師互動的狀況,接著可以了解孩子彼此的互動、老師之間的互動,以及小朋友對待客人的方式。另外,家長也可以看老師如何處理現場狀況,與孩子溝通的用詞、態度,觀察他們的互動,欣賞他們的互動,如果一家幼稚園裡「人的互動」是令你和你的孩子感到愉悅舒服的,那麼這家幼稚園大致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